社戏导学案范文
时间:2023-04-09 16:0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戏导学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 ;研究分析
随着教育的发展,现在都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的方向灯,数学就是灵活思维的一门课程,老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就在这个教学改革下。产生了"学案导学”的模式,这也是顺应改革教学的产物。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案为基础,以导学为形式,就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自学为辅,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往往和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更加的灵活更加的形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从始至终的灌输教学内容,学生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的学案是老师为自己准备的,方面讲课使用,但是现在新型的学案导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的,学生根据老师的教案自主完成学习,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分析
目前就以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章节为实例来研究怎么运用导学案,结合课堂的教学情况可以把数学导学案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学会在生活之中找到实际例子,明白有理数的广泛性和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要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正负数表达一个量。
3、能够将一个数所属的集合判断出来,按照两种标准将有理数进行分类。
教学的目标不能设计的太过于繁琐,语句上言简意赅,否则学生的心理上会与很大的压力,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首先制度一个学习目标,在学案设计中,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的是什么。目标的设立直接可以影响到以下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是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了方向。
第二部分[相关的链接]
回想小学学过的数,可以举例说明。通过小学的阶段性学习,学生对于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环节我们要调到学生对小学关于数的回顾,温故才能知新。
第三部分[预习指导]
1、首先是预习某个章节,用自己预习到的知识解决书本上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请在生活中找出关于带“―”号的实际例子。
3、现在用你的观点试着说明什么是负数什么是正数。
课前的预习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之所以不喜欢预习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怎样去预习,不知道要预习什么,或者自己预习后发现和老师讲的问题完全不同,有了导学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有相关的了解,带着问题看书,在书中找打答案后会有满足感,再进一步的探究下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老师的讲解中明白自己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在预习中往往可以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产生学习的兴趣,导学案可以使学生逐渐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探究的过程]
活动一:明白正负数的概念
1、在课堂都会划分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根据之前自己复习中知识点上的疑问,现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解决,小组内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
2.将每个小组讨论的最后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模板为:
正数概念:
负数概念:
0:
学案中每一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帮助学生完成活动目标。为了培养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在生活之中找例子,要论证概念的本质性要点,光用一两个例子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的实例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了概念就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之后我们还要会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总结,其中包含了对概念的分析,关键字的含义,还有符号的意义,还要和其他相似的概况进行联系和区分。
活动二、将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去表达。
例1、在一个游戏比赛中,如果加5分表示为+5,那么扣掉10分怎么表示了
例2、一个物体向北运动10m表示为+10m那么向南运动6m怎么表示了站在原地没有移动又怎么表示了这种例题可以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以增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部分[跟踪训练]
A组
1、如果3600米是表示高于地平线,那么低于地平线2500米怎么表示:
2.将一些数字根据要求进行分类。
B组
1、在超市看到净重80g±5表示什么
2,晚上温度由4℃下降了8度,那么现在温度是多少
通过训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在训练中紧贴学习目标,题目由简单到复杂,A组就比较简单,B组稍微难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攻破难题,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第六部分[学习反思]
反思是学案的核心要点,反思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进一步的思考,然后不断的摸索发现其中规律,发现规律后就可以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有了透彻的理解,面对实际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结束语:
目前学生自主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会受到质问和挑战,老师要做到紧扣教材,把握重难点和考点,要早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有时间去根据上面的要求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时时把握学生的节奏,当堂课留下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作为学生,要配合老师的进度,融入到学案中去,在问题讨论中积极思考,认真参与,敢于提出问题。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发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同时老师也在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学案导学模式,让我们的教育质量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大桂.数学概念的理解 [J]. 赶回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
篇2
关键词:中学化学;导学案编制;学习任务系统;现状调查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12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始在国内兴起并被教师广泛使用[1]。“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与“教”之间的关系,凸显了“学”的地位,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主课堂建构的一种尝试,因而成为很多学校、地区首推的教学模式之一。例如,作为本研究样本的我国中部中心城市S市,“导学案教学”就是在全市层面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导学案”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或作业)按照使用阶段通常分为“课前学习任务”“课中学习任务”“课后学习任务”三个部分[2],分别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完成,因而形成了一个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系统”。但是,大量的课堂观察及学校调研发现,当前很多学校导学案的编制及其使用,尤其是学生“学习任务系统”设计的功能指向及编写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有些甚至正在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发展目标达成度的“瓶颈”。基于此,本研究拟以S市为样本,对中学化学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设计现状做深入探查。
2 现状探查
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对使用过导学案的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访谈,探查学生对导学案中“学习任务系统”的认识;然后,对设计和编制过导学案的教师样本进行问卷访谈,探查教师对导学案中“学习任务系统”的认识;最后,通过对典型学校正在使用的化学导学案进行文本分析,探查导学案中“学习任务系统”的编写方式及功能指向。
调查采用文本分析、师生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半封闭性问卷,采用单选、多选、可补充式选择题的形式,调查内容主要为师、生对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另一部分为开放性问卷,并辅以访谈法,调查内容主要为师、生对导学案中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功能的理解及态度。问卷访谈的设计、审核、实施及统计分析均由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员完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 研究样本
调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来自S市某省级示范性高中2个随机抽取的平行班,共98位2017届高一学生,这些学生均以优良的成绩毕业于全市52所初中(1所省直中学、17所市直中学、23所区属中学、10所民办中学和1所企事业中学)。访谈发现,他们在初中阶段有96位曾使用过“导学案”(占比约98%),对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系统”都有较清晰的认识;同时,由于他们已经初中毕业,对初中“导学案教学”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公正。
调查研究中的教师样本涉及37位初中化学教师(分别来自于S市14所市直中学、5所区属中学、5所民办中学和2所企事业中学)、75位高中化学教师(分别来自于S市20所市直中学、4所区属中学、4所民办中学、2所企事业中学和1所省直中学)。这些教师教龄在5~15年之间,专业技术职称涉及中学二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且均有编制和使用过导学案的经历,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调查研究中的导学案样本来自S市17所中学(涉及1所省直中学、7所市直中学、7所区属中学、3所民办中学)所编制的化学导学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3.1 学生对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认识
从学生对“课前学习任务”的认识(表1)看,目前导学案“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多落脚于“预习新知”(75.3%),而主要呈现方式为“课本内容的再现”(81.2%),这一功能指向与编写方式又必然导致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方式的简单化、肤浅化――重在“找”答案(87%),而不是“思”问题;而学生作答方式及答案的雷同性(抄书的结果),又进一步助长了教师处理方式的低效和o意义(“只展示答案”:39.6%;“不处理”:32.1%)。
从学生对“课中学习任务”的认识(表2)看,目前导学案“课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旨在“建构新知(理解概念、掌握方法)”的仅占57%。相当一部分“课中学习任务”是在引导学生“记录、背诵教学重难点知识、重要的实验现象与结论”(44.6%),还有一部分则纯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仅作为强化新知的“训练反馈”(21.4%),忽视了“课中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构新知”与“概念转变”的功能。
“课后学习任务”有点类似传统意义上的“课后作业”,从表3统计结果看,目前导学案“课后学习任务”的设计缺乏目标指向,因而造成了重复考查、反复操练、题海战术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题量过大”也成为了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根源”。
表4探查了学生认为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对自身学习的促进作用及其程度。统计发现,多数学校“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现状不容乐观:仅有11.1%的学生认为使用导学案对其学习帮助很大,而39.6%的学生则感受不到“学习任务系统”对其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哪种学习任务对你的学习帮助最大?”的调查中,结果更令人深思:(1)仅有15%的学生认为“课中学习任务”对其学习的帮助最大,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课中学习任务的“导教”“导学”功能;(2)对学生学习帮助最大(36.6%)和最小(57%)的竟然都是“课前学习任务”,这不禁令人质疑“课前学习任务”指向“预习新知”功能的合理性,同时也让人反思教师设计、处理以及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的方式(表1)及其价值所在。
2.3.2 教师对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认识
对“课前学习任务”的认识(表5),绝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都非常关注“预习新知”功能(初中:75.7%;高中:80%)――这与表1的调查结果一致,而对“探查学生已有知识”(初中:5.4%;高中:0)、“知识方法铺垫”(初中:5.4%;高中:9.3%)等功能则没有得到充分关注,但对于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了解学情、进行必要的知识、方法铺垫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对“课中学习任务”的认识(表6),中学化学教师都比较关注“反馈矫正”(初中:62.2%;高中:30.7%)、“巩固识记”(初中:29.7%;高中:22.6%)功能。同时,高中教师对“理解应用”(40%)功能也显示出较大的关注――这可能缘于初、高中知识在理解与应用时的难度差异。但对于“归纳分析”(初中:8.1%;高中:1.3%)、“培养能力”(初中:2.7%;高中:1.3%)等功能,初、高中教师却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课堂教学中“归纳分析”、“培养能力”在“建构新知”与“概念转变”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课后学习任务”的认识(表7),绝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都非常关注“巩固训练”功能(初中:62.2%;高中:73.3%),而“检测反馈”功能(初中:18.9%;高中:18.7%)则没有得到充分关注,但“检测反馈”在每一节课后却起着诊断“学生发展目标达成度”的功能。
2.3.3 对典型学校导学案的文本分析
通过对S市不同类型学校中W化学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文本分析发现:
“课前学习任务”的主要功能多定位为“课前预习”。教师设计“课前学习任务”的方式通常为:先将教材中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一段段地摘抄出来,然后将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以“挖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每节课后布置给学生,要求其在下节课前完成。但由于这些“课前学习任务”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即课本知识的再现),导致其完成情况无法反映学生对教材核心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因而不能帮助教师探查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基础”和“前科学概念”,以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的起点;客观上,“预习任务(作业)”还相当于每节课给学生布置了第二份作业(即本课的“课后学习任务”和下节课的“课前学习任务”),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统计发现,有38.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增加了其课业负担。
“课中学习任务”的功能多定位为“反馈矫正、巩固识记”。具体的设计形式主要有:(1)对教师“正在讲的”和“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地“记录、重现、记忆或应用”,其中相当多数“课中学习任务”还兼具“实验报告记录单”的功能;(2)教师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中找到并记录问题解决的答案,然后再配合一定量的简单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知;(3)基本上是教学的配套练习题,主要起简单训练、反馈的功能等。这些设计方式其实是将“课中学习任务”定位于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忽视了其“概念建构与转变”的功能。另外,调研时还发现,由于这些“任务”的存在,还常常人为地破坏了教师教学思路和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性),使得教学过程不够连贯。
“课后学习任务”通常都被定位为传统意义上的“课后作业”,其主要功能多为“巩固与强化”,往往是教师为了巩固新知,甚至是弥补教学的低效,而进行的“强化”训练。这些“课后学习任务”通常立足于知识的重现、原理的解释或辨析,缺乏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并全面诊断“目标达成度”的功能。部分教师内心“只要学过皆可练”“多学多练没坏处”“学不会就练会”等设计理念,往往还将“课后学习任务”演变为反复操练的“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功能定位
调查发现,目前中学化学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多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其功能往往被定位为“课前预习新知”“课中识记新知”“课后巩固新知”,而忽视了其对新知(核心概念、方法或学习发展目标)的“主动建构”“导教”“导学”功能。概念转变理论[3]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头脑中会存在许多“迷思概念”(前科学概念),而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将这些“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过程。具体应用于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制中,如果能将“学习任务系统”进行功能重构(图1)――课前探查“新知”的学前状态,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明确教学起点;课中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发展能力,促进其认识发展和概念转变;课后诊断学生学习发展目标的达成度,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那么,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主动建构”“导教”“导学”功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客观上学生也因不必再完成大量的“课前预习作业”而减轻了课业负担。
3.2 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目标指向
调查发现,目前中学化学导学案的“学习任务”还存在多、杂、难的现象,许多学习任务(作业)目标指向不清晰,出现重复考查、反复操练,考查角度、难度梯度不清晰的现象。有些导学案中则充斥着大量的习题、题案、例证等,实施过程也以解题分析与技巧点评为重点,使得“导学案”异化为反复操练考点与技巧的“操练案”、为提高应试成绩而反复记忆知识与方法的“应试案”[4],极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进一步强化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目标指向(图1):让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指向一个明确的、与之匹配“学习发展目标”,每一种“学习任务类型”(即课前、课中、课后三种学习任务)都能明确指向“学习发展目标”的一种状态(即学习发展目标的学前、学中、学后三种状态),这样就能在保证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任务的“量”,避免机械重复训练,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3 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的设计原则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对学习帮助不大的主要原因包括:(1)一门功课每天都要做两份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下节课的“课前预习作业”),根本写不完;(2)预习内容过多,且课本上都有,全是在抄书,浪费时间;(3)导学案从头到尾都是题,题量大而且难,很多都不会做;(4)上课时,教师不断地要求我们在导学案上抄写书上的概念、结论,学习思路经常被打断等。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导学案“学习任务系统”在功能重构、目标指向清晰之后,还要关注、研究每一种“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诸如:课前学习任务要“基于经验、源于生活、指向清晰、没有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充分暴露其“迷思概念”;课中学习任务要“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安排活动、促进发展”,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引发与解决中,实现概念转变;课后学习任务要“基于发展目标、回归社会生活、适当抽象综合”,让学生在自我诊断学习发展目标达成情况的同时,适当拓展迁移等等。
4 结语
基于“аО浮钡目翁媒萄模式,是本轮新课程改革涌现出来的、已经广为流行的一种教学范式,其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的地位,符合国家对教育的诉求及新课程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等。但随着这种教学范式的推广和流行,“导学案”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只有广泛调研、深入剖析、寻求完善与改进的可能对策,才能让“导学案”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助推器[5],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断焕发出“导学案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2]阮宝玲.中学化学导学案的构成与使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曲慧娴,毕华林.化学学习中的概念转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06~109.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导学;学案设计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一堂有效率的数学课的关键在于什么呢?本人觉得精彩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现场的艺术处理与动态生成,但更需要的是课前的精心设计。
本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则,设计好的预习导学案,不仅节省教师课堂中讲课的时间,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目标。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效率的预习导学案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前学生拿到导学案,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但如何设计优秀的预习导学案,需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掌握情况。
1.从教材上来说,要具体分析教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各科教材都出现了不同版本。就初中数学来说,就有人教版、华师版、苏教版等。各教材都是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就苏科版来说,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改变了编写顺序。原是先讲平方根一节,再讲勾股定理,现在调整了顺序,这样的设计有其合理性。因为观察学生学习后反应,按照以前的讲课顺序,常常会出现有些学生学了平方根后无法套用到勾股定理中。在学生意识里,与勾股定理联系不起来。反过来后,从实际问题引入勾股定理,然后在勾股定理的计算中引出平方根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顺畅,在解决相应问题时更容易联系起来。但也存在缺点,学生常会把负的平方根丢掉。而在典型例题选择上不如其他版本来的成熟,比如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中选择的例题,书本上的例题如下:
例1.南京玄武湖东西隧道与中央路北段及龙蟠路大致成直角三角形,如图1,从C处到B处,如果直接走湖底隧道CB,将比绕道CA(约1.36 km)和AB(约2.95 km)减少多少行程?(精确到0.1 km)。
此例题是较简单的套用勾股定理,本人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找到直角三角形,而不要在题目中直接给出,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参与。如果直接给出直角三角形的话,需要添加下面例子,使设计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地讲述勾股定理的运用。
如图2,有两棵树,一棵高8 m,另一棵高2 m,两树相距8 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 )
A.7 m B.8 m
C.9 m D.10 m
教材有它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缺点,我们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发扬优点,补充不足,这点充分体现在预习导学案中。
2.从学生方面来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前运演、具体运演和形式运演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整体处于具体运演阶段后期到形式运演阶段前期。在设计预习导学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导学案。同时,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说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水平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什么是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是教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全面兼顾到各阶段的学生,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不能小看了孩子们的力量,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孩子们的集体智慧有时比老师还要高明得多。作为教师,适度调整心态,正确估计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必要的。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目前,市面上好多预习导学案都是由一些题目组成,没有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当然,不能否认也许那些都是非常好的导学案,但只有题目,很难使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并且要让这些设计思路与想法体现在导学案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让教师体会到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含义在里面。本人通过以下几方面谈谈感想:
1.教学情境设计
现在所用的苏教版课本,基本每课都有详细的情境设计,个人觉得大多数还是值得使用的教学情境。当然也可以不限于书本,教师自己创设。如下案例:
一位老师用视频引入:
师说:请看、听视频:“同学们,当阳光洒满大地的时候,你们春游来到养鱼场,看见池塘里面的鱼游来游去,你们想过池塘里有多少条鱼么?如何才能知道池塘里有多少条鱼呢?”
师说:问问旁边的管理人员,师点击按钮。
继续看、听视频:“我也在为这个问题犯愁呢!我们的经理给我一个任务,让我估计这个池塘里鱼的条数,他只告诉我池塘里有8条红鲤鱼,哎!池塘里到底有多少条鱼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解决吗?
此案例中,教师设计了用视频引入这个问题,但是“池塘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的最根本意义在上面这个设计中看不出来,如果换本人设计,可能会“假设你是养鱼场的老板,根据市场上鱼的价格,请估算能赚多少钱”来设计这个问题的背景,使学生们了解到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有什么用处,同时碰到类似情境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当然如果是导学案,还可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2.探究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本每课都设计了相应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使教师们备课节省了很多时间,每项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活动探究,我们的预习导学案可以使用课本预设内容,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修改使用。如下案例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设计活动如下:
【探索活动】
活动一: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上,描出四边形ABCD。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四边形ABCD绕点O旋转180度。
■
图3
问题一: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吗?
问题二:在图3中,分别连接关于点O的对称点A和A′、B和B′、C和C′、D和D′。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一般的)旋转的一切性质,且具有特殊的性质――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通过上面的具体操作设计,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和进一步体会旋转图形的特殊性质。
3.典型例题设计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常用数学模型作用重大,这些模型就来自于典型例题。因此不但要考虑导学案的整体布局需要由浅入深地编排,还要考虑例题的选择是否更具代表性。
如勾股定理应用中,下列类似题目属于经典例题。
(1)已知:如图4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 cm,BC=10 cm,求EC的长。
(2)如图5,一架长为10 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
a.若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则梯子的顶端A与它的底端B哪个距墙角C远?
b.在a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 m,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1 m?
c.有人说,在滑动过程中,梯子的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你赞同吗?
教学中,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做同一道题目,换了下问题和结论就不会做了。笔者深刻反省了一下,其实这也有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本身。因此在例题设计中,可以渗透变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做到举一反三。如上题就转化了其他变式问题。
优秀的导学案,不仅能从本质上转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发挥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便于后续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预习方法 指导 预习目标 题型设计 趣味性 灵活多样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1-01
英语是一门语言技能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探索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改变成以学生课前预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环节构成的导学制授课模式,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为学生设计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应该研究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并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好地完成课堂各环节的学习任务。在设计导学案各环节中,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尤为关键。
既然课前预习这么重要,英语课前预习环节是如何设计呢?笔者认为英语课前预习的设计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 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目标
在设计课前预习时,不仅要有清楚、明确的预习目标,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做好预习,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可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在指导学生预习单词方面,可以根据音标提示单词的读音,并在小组中相互纠正。正确、熟练地学习单词。例如,教学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Lesson 10 Looking for Lisa课前预习环节中的单词预习。让学生根据音标、词性、汉语意思认真地预习单词。Lisa[liz?]丽莎(人名);Bill[bil]比尔(人名);download[daun l?ud]v下载;library[laibr?ri]n图书馆;librarian[laibre?ri?n]n;图书馆员suddenly[s?d?nli];adv突然地;rush[r??]v奔,跑;shout[?aut]v喊;whisper[(h)wisp?]v,n低语,小声说话;quarter['kw?:t?]n.一刻钟,四分之一。
第二,在指导学生预习短语、课文的重点句型方面,根据学案中有关短语提示,在课文中标记出短语并在学案中认真填写。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Lesson 10 Looking for Lisa课前预习环节中的词汇短语预习。学生根据预习中,短语的意思和用法,在课文中查找,并能准确完成短语部分的预习。
英汉互译:(1)寻找 ;(2)on time ;(3)work on ;(4)在图书馆 ;(5)on the computer ;(6)good work ;(7)rush into ;(8)安静 ;(9)no noise ;(10)a quarter to three ;(11)a quarter after three 。
第三,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根据课本上的阅读题型或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完形填空,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大意。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Lesson 10 Looking for Lisa课前预习环节中对课文内容的预习。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划出关键的语句。在回答时,注意人称和时态。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Read the less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at time did Jenny and Bill meet to work on their projec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did the Librarian help Jenny fi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time did Danny tell Lisa to meet hi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re has Danny looked for Lis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题型设计
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复习;导学案;设计
所谓的导学案,即教师以研究教材为基础,对每一节课程的内容进行编制,按照课程学案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前对新课程或者是复习的课程进行学习。它不仅体现了老师组织和引导的教学形势,还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之中实施导学案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以讲为主,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时间一长,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必然保障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转换,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完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运用不断完善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保障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即对导学案进行设计和编制,再运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
三、导学案编制和设计的原则
导学案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强调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性。在课程的设置上,把教师的教学学案和课程的巩固以及教学反馈的问题进行了结合。因此,导学案在编制和设计上面需要按照以下的原则:第一,明确学生是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地变成课堂的主人翁;第二,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第三,课程的内容需要有相关的探究性;第四,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保持关注,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第五,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灵活和开放。
四、导学案设计阶段
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学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之中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师还需要提前三天做好基础备课,即按照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问诊探究、自主归纳、拓展提升、升学检测、学情反思的思路,形成课程导学案。把知识做到问题化,实现问题的情景化、层次化、探究化。教师在二次备课的时候需要注意结合学情,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要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明确教学环节,控制教学的内容、时间,分析学生在学习之中遇到的问题,给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在课程教学之前,运用调查的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政治复习课程之中的设计
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设计政治复习课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这一节课程为例子,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播放新疆乌鲁木齐事件,让学生对事件产生震撼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把课堂复习的内容导入;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办法,整理课堂学习的知识,自主进行复习课程内容,梳理知识框架,从而为教师下一节的课程教学做好基础铺垫;第三个环节,把课程内容涉及的民族问题联系到实际案例之中去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为: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思考为什么民族团结对新疆人民的生活非常重要;以政府和公民的角度为出发点,阐述如何加强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思考,并对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激发学生对社会时事关注的热情,二次熟悉课堂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之中,应该认真、精心地设计每一节课程。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对它的具体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康艳霞.提高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学有效性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 导学案设计原则导学案设计策略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基于思维演进的一种学习过程设计,应体现从“现有发展区”通过“最近发展区”过渡到“目标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过渡到“目标发展区”。
一、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的现状
(一)导学案的应用情景分析
洋思中学借助“讲学稿”建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提倡的“三三六”模式,改革了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过渡;昆铜中学结合洋思中学和杜郎口的成功之处,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建设、评价机制创新、学案导学引领”为抓手的“六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当时当地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2年的10月,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全校取消导学案。而提出“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但我想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都需要依托一种具体的载体才能去落实,关键是这种载体如何编制、如何运用,不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而是自主学习的阶梯。
(二)导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习题化倾向。导学案感觉就像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就是典型习题的汇集,没有引导性的语言,没有要探究的问题,没有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冲动。
2.教案化倾向。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导学案”。
3.浅层化倾向。导学案变成学生抄课本填空,死记硬背知识点,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科学导学案的设计,要更多体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书写,突出实践思维能力,从而为理解新的知识铺垫,而不是知识性的填空。
二、导学案设计的策略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以“现有水平”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余教授在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支架式教学就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导学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脚手架”。
(一)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提倡“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导学案在设计中就一定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不是教师的“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为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铺设“脚手架”。
2.激励性原则: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外在的激励,即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来源于内在的激励,即学习者本身的成功体验,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学习的激励是不断以外在激励为主转化为以内在激励为主的动态过程。现在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眼里看来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计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3.探究性原则: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导学案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4.自主性原则: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获取知识,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设计的环节
导学案是教与学的载体,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重在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案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有意义的先行学习是否发生,先学的目的未必是完成学习目标,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思维的台阶,让学生完成能够独立解决的部分。
导学案中设计“学习目标、自主预学、课中研习、课堂反馈、自主梳理、易错攻关”六个环节,在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时更应关注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避免导学案设计的习题化倾向、教案化倾向、浅层化倾向,而应使导学案设计的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活动化、知识模块化、成果巩固化。
1.导学案设计的内容问题化。在内容上能以驱动性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学习搭建思维的台阶,让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觉得这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每课前以问题的形式写一句引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环节设计的学习目标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不同于教师写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目标分为课前预学自评和课后自评不在于学生的等级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反思,同时暴露问题,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课前自主预学情况。学习目标分为课前的预学自评和课后自评,让学生在自主预学后进行预学自评,新课上完之后再进行一次反思――课后自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案例】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
[引言]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你知道你每天喝的水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学习目标】
(学后请在下表空白栏中自评达到的学习等级:A.基本不懂 B.基本学懂 C.完全学懂)
学习目标 预学自评 课后自评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并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重点)能通过实验推测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书本阅读材料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体、固体的大。
3.(重点)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难点)能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存在。
2.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探究化。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自主预学是学生课前自主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也是导学案中最关键最主要的部分,但并不是这节课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能自主预学完成,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于理解又很难铺设阶梯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是要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的,并不一定要放在自主预学里。
3.导学案设计的探究活动化。导学案设计探究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哪些问题学生个体能解决?哪些问题小组能讨论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个体问题个别解决。让探究的问题尽量能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或个人实验活动来解决,教师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导学案来了解学生自主预学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在课堂上就没必要再讲,重点是对学生预学中暴露出的不能解决的及课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课中研习”环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案例】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
【自主预学】
活动一:观察蔗糖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方形蔗糖研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碾碎后的蔗糖约一半放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再用放大镜观察,你还能看到蔗糖吗?___________________。蔗糖是不是消失了?__________________
4.如没有,怎样证明蔗糖没有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结论:蔗糖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__________看到。
想一想:你最想了解关于分子的哪些信息?说说给大家听。
活动二:黄豆与大米混合
1.在玻璃杯中分别倒入黄豆和大米,大米到达的位置作一标记,然后封住杯口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充分混合,记下此时的位置,发现比原来位置要___________
2.将两个半杯的黄豆倒在一起,总体积怎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你认为上述实验现象能说明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吗?_________________
您能举例说明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课本P127的阅读材料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由大到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课本P128图4-12 肥皂膜实验
自己利用生活中简易器材制作并完成实验。实验中用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研习】
1.请用事实证据说明是构成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空隙大,还是气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
2.热菜总是香气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才能闻到它的气味,为什么?
3.为什么很难将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压缩?
4.导学案设计的成果巩固化。通过“课堂反馈”和“易错攻关”环节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课堂反馈”分A级和B级(可以照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易错攻关(一般3-5个练习题)在课后完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检测和反馈。做到“低起点、小台阶,由浅入深”,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5.导学案设计的知识模块化。导学案设计中设计“自主梳理”环节,其中分2个部分――知识体系梳理和课后存疑,通过学生的知识体系梳理可以让所学的知识形成模块化和系统化,教师要做好指导,一开始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好知识树或框架图,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去梳理,练习多次后慢慢放手,直到他能自己独立完整地梳理;课后存疑是为让学生把这节课学习后还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能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反思、质疑的精神。
【案例】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
【自主梳理】
总之,导学案是教与学的载体,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探索,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94-12
篇7
【关键词】原则;细节;梯度;实效;兴趣
为提高课堂效率,“导学案”应运而生。它主要由“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延伸拓展”三大板块组成。其中,预习导学作为关键环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更科学地设计预习导学环节成了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预习导学环节的设计原则
1、面向全体,把握梯度
预习题要面向全体,由浅入深。预习导学环节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经过预习、动脑之后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例如:人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l My name is Gina,Section A la-4的导学案设计中,预习的要求为:
①给生词注音标,写中文并朗读。
②用英语写出1a中物品的单词
③预习Pagel一3的内容,把下列的汉语译成英语
1.你叫什么名字?
2.他叫什么名字?
3.很高兴见到你。
4.姓――
5.名
④通过已学音标拼读生词,仔细研究3a可找出中英文姓名差异。
⑤在预习过程中,你感觉最难的有哪些部分?
在这些预习题中,任务①运用词典基本所有学生都能解决,任务②多数学生能解决,在小学时曾学过用英文询问对方姓名,这两项任务的难度极低。而任务③替换人称正确表达,部分同学会出现错误,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变通能力,掌握不同表达方式中形容诃性物主代词的变化,难度中等。任务④的设计目的是文化意识的培养,难度稍有提升。而任务⑤在每次预习导学中都会出现,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二次备课,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布置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了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预习题要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心所在,布置预习时可将新课中的重难点设计在其中。上述例子中任务③就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前批阅学生的预习导学时,学生的预习效果、对新句型的掌握程度可以一目了然,使得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进度。
3、形式多样,妙趣横生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我们在设计预习题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如词汇的预习是新授课必须的预习题型,一味地让学生注音标写中文,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变换题型,如连线、猜意、填空、纵横字谜游戏等,预习效果会更好。
4、化难为易,以便检测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在心理上是希望获得教师肯定性的评价的。对于预习作业,教师应巧妙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以检测。例如:要求预习生词,那么课上可以抽查学生朗读生词,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预习要求掌握某知识点,课上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示范讲解。预习作业只有在课堂上体现,学生才会重视,预习才会更有效。
二、导学预习课的具体操作细节
预习课中,教师首先分发预习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预习重难点、预习方法、预习提纲、预习反馈、预习小节等,在课堂中的一般操作如下:
第一,给学生五至七分钟的阅读文本知识的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独立阅读,结对比赛,小组讨论,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读,也可以到黑板上把重点知识标注下来,还可以到其他小组去,甚至利用利用图书室、上网查阅资料等等。
第二,小组长带领组员进一步细化预习提纲上的知识点,并对课本上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教师穿插其中,解疑解惑,指导学生,师生共同解答大约五分钟的时间。
第三:结合预习提纲,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为下面的预习展示做准备,大约三分钟的时间。
第四: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组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文本知识的讲解、分析、拓展,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
第五:学生做一些典型题目进行预习反馈,一般分为基础闯关和能力升级两部分。学生可以到黑板上板式,也可以是小组长进行抽查,教师抽查等等,并及时公布反馈的结果,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一般用五至七分钟时间。
第六:课堂小节。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师生共同互动。
最后,教师综合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预设。
结语:预习导学是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环节,它让自主学习有了落实,鼓励学生敢想敢问,让学生从发现中寻拢陕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知识的使用价值。同时,预习导学环节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它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减负增效 物理 导学案 设计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0-01
导学案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读,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指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重点内容。导学案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能够紧密的将教师和学生练习在一起,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导学案的应用进一步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听课质量,通过教学和学习的互动,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为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减负增效”背景下物理导学案的设计
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学校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尽量减少课时量的安排,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将传统的先教学后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先学习后教导,通过有效的指导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引导学生尝试自学教材内容,在学生自学后,针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再有针对性的组织导学方案。通过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节约学生的课堂时间,在课堂上,一些学生能够自学掌握的知识就可以简单提点,不用再做详细分析,教师只需要指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问和教材的难点、重点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很好的把握书本上的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减负增效”背景下进行物理导学案的设计,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导学案的设计是否能够合理、有效的完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包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过程的指导以及通过提出问题,来指引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对问题归纳总结,主动的去进行问题的深入思考。导学案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环节在导学案的过程中占到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导学案的活动设计都包含着学生的自学部分。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进行正确自学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学的目标,准确归纳出教材中的基础部分与难点部分,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分析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分析物理教材,研究课程重点内容,确定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尽量简单清晰。导学案的核心是进行学法指导,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正确的处理和思考问题的角度等,学法指导要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导学案的自主学习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自学,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注意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促进学生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导学案中还要设计疑难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找出不懂的问题,罗列出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导学案体系构建的设计,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交流和沟通学习的过程中,将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构建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使得物理知识更加清晰和具体。
二、“减负增效”背景下物理导学案的应用
“减负增效”背景下应用舞蹈导学案,首要步骤是物理课程导学案的编制。教学备课小组在每周的开始,都要抽出时间进行导学案方案的设计,小组成员要充分研究本周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的分析、研讨,相互讨论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第一次备课的设计,编写导学案。
设计好导学案之后,提前分发到给每位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导学案的填写、讨论和课程的预习。上课之前,物理教师要重新收回导学案,进行导学案的批改工作,验收学生自学课程的情况,通过导学案来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进一步改进备课方式,重新整理重点和难点知识,再一次进行课程的准备工作,通过二次备课,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点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有效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再重新把批阅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教师根据导学案的批阅内容,分析出自己对知识掌握不透或者误解的地方,教师对优秀的导学案要进行表扬和展示,对学生没有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与学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课堂结束后,学生再将修改好的导学案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再次的批阅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情况。物理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比较难懂,因此,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研读教材,合理的进行导学案的编写,通过二次备课,有效的掌握知识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减负增效”背景下进行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分析,对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导学案的设计,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学生也能够有侧重点的进行听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梦琳.精心备“案” 以“导”促“学”――浅谈山区学校如何有效实施“学案导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108-109.
篇9
一、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例如:七下人教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重点内容——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会设计成: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问题设计简单,但缺乏适宜的学习情境的提供,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思维难度较大,可能无从下手。
换种方式,如下: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诗歌,了解古人对大运河开凿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再如: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如果“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导学案这样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个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纠错)
(要求:书中划出要点,理解记忆)
1.明朝前期,___(皇帝)派遣___下西洋。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为了___。
3.郑和下西洋共__次,共历时___年,首航的时间是__年,船队规模由__人和___船组成。
4.郑和下西洋起点是___,最远到达___,七次航行共到过___国家和地区。
填空式的导学案设计索然无味,学习任务思维要求低,学生阅读干巴巴的文字很难产生对郑和下西洋恢弘气势的感性认识,进而失去探究历史根源的愿望。
而设计成这样——
根据PPT播放的《大航海》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后略)。
虽然导学案上只增加了几个字,但是这部分历史的呈现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影片展示;教学模式也从单纯的导学案教学变成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的同时快速记录下有效信息,基础知识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此后的探究环节中,学生更是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真实情境,虽然在增加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上是有所欠缺,但可在导学案设计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历史学习任务
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所以,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成熟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往往围绕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是重点部分,也是课堂活动中师生最为关注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几乎可见于每一个我们初中历史导学案。节选部分如下: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活动三:统一之路-----骨肉依存/来往密切
合作探究: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作探究 完成思考题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三、提供学习的扶手、支架
“扶手”、“支架”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导学案设计中能为学生发展,创建学习环境提供的“扶手”是将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进行分解;或者提供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地层层递进。如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类的解决任务:“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假如问题到此结束,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将一个大而难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题目,缩小切口,降低难度,带领学生一步步提高认知水平。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扶手”、“支架”,导学案也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篇1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的现状,探索存在的问题,分析对策并给出合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体育舞蹈课程教学。
关键词 现状 体育舞蹈 教学 对策
一、前言
高校体育舞蹈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大中小学体育舞蹈教师的水平。本文从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安庆师范学院体育舞蹈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访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发放教师问卷5份,回收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份,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100%。
三、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现状的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分析
经调查,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已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计划规定,体育舞蹈普修课为36学时,为2个学分。
(二)开课情况的分析
经调查,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并全部按教学计划安排上课。
(三)体育舞蹈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根据调查5位教师的结果显示安庆师范学院理论教学内容为体育舞蹈教学法、体育舞蹈编排、体育舞蹈教学理论与方法、体育舞蹈竞赛组织与裁判,并没有完全根据教学大纲开设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四)师资结构的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师5名,年龄结构多数集中在20-40岁,教师群体比较年轻;体育舞蹈教师的职称结构为讲师与助教,没有教授与副教授,充分反映出其职称水平偏低;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学占40%,本科学历的占60%。综上所述该校在教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不均性。
(五)教学效果的分析
1.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表2显示在被调查的60名学生中对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结果表明安庆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基本达到但没有完全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实地访谈中学生主要是对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上的不满意。
2.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该校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大部分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学习效果,但有的学生也并未达到自己理想的学习效果。
(六)体育舞蹈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分析
由调查可知,安庆师范学院只有健美操训练馆,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公用舞蹈房,并没有专门的训练房,这样的场地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对该校实地考察得知,学生对该院系所订阅的体育舞蹈专业期刊、图书、本专业藏书及音像制品基本上不知,从这些可以反映出该院校影音资料的建设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这必然会影响到体育舞蹈专业教学的质量以及对体育舞蹈了解程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该校体育舞蹈开展刚刚起步,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已把体育舞蹈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达到自己的理想学习效果,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的效果,引起对课程设置的不满情绪。
2.由于该专业在该校是新兴专业目前还处于完善阶段,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团体队伍比较年轻,甚至有的教师未参加任何培训以及外出学习。
3.体育理论课教学不够完善,教学时数偏少;主要是没有统一的体育舞蹈课程标准与教材,理论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建议
1.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体育舞蹈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以及表演活动,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推进教学。
2.领导以及体育各部门应加大重视与投资力度,加强对场地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舞蹈训练房,完善该校软件、硬件设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和考核机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体育舞蹈优秀人才。
3.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加大图书馆的开放力度,订阅有关于体育舞蹈方面的书籍,共同建设良好的影音资料库;优化体育舞蹈理论课,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开设理论课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