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乐园四年级下册范文

时间:2023-04-03 17:2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乐园四年级下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的乐园四年级下册

篇1

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理应是学习者的事,这是老师所不该取代的。

1.“适时”是引导的前提。从程序上来说。学生的提问包括课前的提问、课中提问和课后提问。(1)课前提问。如预习《负荆请罪》。由于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知之甚少,学生必定会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说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因而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廉颇为什么会跟蔺相如过意不去?明确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查找资料。无疑,这对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有裨益。(2)课中提问。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当学生读到第8小节时,笔者启发学生:“花儿和儿童一样”这句话从何说起?学生很快回应到上文第5小节,并发现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着意描写那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笔者认为,只有在这个环节,学生才会重新思考这一事关文章主旨的问题。(3)课后提问。某一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教师要询问学生,有没有觉得疑惑的地方?虽然是教学中的“补救”措施,但对学困生来说会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2.“有序”是引导的关键。序,即先后次第。就全篇而盲,“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为有序。就局部而言,字音、字形、字义为有序;词语的本义、词语的语境义为有序……什么叫“有序”?一个系统由较低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的结构,称之为“有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规定在某一系统(范围)内让学生去研读。这样,学生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就会相应集中。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12课《“番茄太阳”》。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就文章的语言方面提出问题。学生(1):“番茄太阳”在文中前后出现了三次。每一次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学生(2):盲童说“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这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学生(3):“我”的心情由灰暗到快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4):……学生之所以有所发现,是因为思维的层次在不断深化。这对主题的揭示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需要睿智,提出问题需要勇气。有些学生虽然发现了问题,却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质疑。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1)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他”这个词,用多了就不简练。例:“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下来。”是否可以改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手指……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2)文中说,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这里的“也”字暗示了师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但上文说,小阿r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这说明了师父并未双目失明。可见,前后矛盾。是这样吗?(3)“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是再也看不见阿炳了,还是阿炳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初读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是否可以直说“阿炳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敢于与文本挑战,提出了自得之见。

篇2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而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叶澜教授曾说:“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北师版)第20页]这一课时,我在课前了解到,虽然20+30是本节课新学习的知识,但班上有大部分的同学都通过其他的途径先学会了(有的在上幼儿园进时已学过,有的父母提前教过,有的是看一些书籍学的……),如果只是按着老师教给的方法来学,那就索然无味了。但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表现,把自己已掌握的或刚想到的方法告诉大家,那就很有成就感了。因此,我根据课本创设的“小兔请客”的情境,做成课件,让学生说说从图上得到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然后选出20+30这个算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汇报。学生几乎都能把我预设的各种算法说出来:“我是用数的方法:10、20、30、40、50” 、 “因为2+3=5,所以20+30=50” 、“20里面有2个十,30里面有3个十,加起来是5个十,就是50” 、“我先摆三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五捆小棒,所以20+30=50” 、“因为20和30组成50,所以20+30=50”……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算,但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会算的同学有了尽情表现的机会,同时又让那些还不会算的同学通过看、听别的同学算的方法,激起“我也要学会的”的强烈愿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新版教材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以新的课程观、新视角来看待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让教材成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以教材中的“数熊猫”、“数圆片”、“数方格”、“数苹果”等作为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从而引入一种新的运算-----乘法。接着又用教材中的“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并会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解决一些问题,由此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密切联系,以及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方便性,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有机地把教材内容与教学创设的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活动:每小组配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容器内装有一半左右的清水,然后往容器内放入小石块,并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观察容器内的水会怎样变化。水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即水面会上升。“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谁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们正为自己做的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而高兴的时候,马上又被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这水面会上升,那是显而易见的事,但为什么会上升却没想过。“是呀,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也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理解什么是“体积”这一概念,在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一概念后,让学生从这个实验中理解和体会“体积”这一概念的含义:“这个水是一个空间,石块放入水中,占据了水的空间,那么水就被挤了上来,所以水面会上升。”从而让学生迅速而形象、具体的理解了“体积”这一概念。又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这一课时,我以课本的主题图为情境,即以山羊卖快餐标价的情境,并把它制成课件,配以适当的音乐和语言,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理解和体会,小数点在4.00元、0.40元、0.04元其表示小数的大小的变化,并从中掌握变化规律。由于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生活,钱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因此用学生熟悉的钱的变化的情境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就简单易学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捕捉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自主、人文、生活化”的气息。所以,一些不经预设,在课堂上不经意生成的课堂资源,教师如果能及时把握住,灵活调整课堂进程,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地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的捕捉住智慧的火花,让它绽放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如因学生差异而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或认知上的新亮点,学生学习新课时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有时甚至是老师感到特“讨厌”的“乱插嘴”,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再生资源。如我有一节数学课,是上午最后一节。学生经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已显得有些疲惫。无奈今天只有这么一节数学课,又凑巧是赶课之时,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尽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经过有趣导入,学生经过一番辛勤的奋战后,新授内容很快结束,准备进入课堂作业阶段。这时学生已显出疲劳的样子。没办法,课堂作业还是要做的。我正寻思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一直喜欢乱插嘴的小刘同学好像知道下一步老师该布置作业了,就抢在我的前面布置起作业来:“作业就做练习四的第3、4题吧!”小刘响亮的声音引起全班“哄”的一声大笑起来,有的同学正用眼睛看着我,以为我一定会批评小刘了。“这不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时机吗?”我灵机一动,没有批评小刘,而是顺着小刘说:“小刘同学说课堂作业就做练习四的第3、4题。就让他当一回老师,同意吗?”“同意!”一句响亮的回答,教室里的气氛又轻松活跃了起来。课堂作业自然也做得出奇的好。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重要舞台。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数学》一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2] 《数学》二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3] 《数学》四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4] 《数学》五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篇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养成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印有编号(1号至50号,共50张)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问题

师:一起看大屏幕,这里有12张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让你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行吗?如果让你把拼成的长方形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还行吗?一共可以拼成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组织交流

师:你是怎样拼的,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1:我拼成是“4×3=12”的长方形。

师:猜猜他是什么意思?

生2:我想他是说,一行摆3个,一共摆4行;也可能是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说得真好!(PPT演示)还可以怎样摆?

生3:我摆出的是“2×6=12”的长方形。就是一排摆2个,共摆6排;也可以是一排摆6个,摆2排。(PPT演示)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3:还有一种摆法。就是一排12个,摆一排;或者是一排1个,摆12排。用乘法表示是12×1=12。(PPT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摆长方形,用乘法算式表示不同长方形的形状、大小,使学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感性材料。】

3.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用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摆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且还得到了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可不要小瞧这三道乘法算式,它与这节课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让我们先以4×3=12这道乘法算式为例开始研究吧。(师指着4×3=12,小声、慢慢地说)在数学上,我们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倍数和因数)

4.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你能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请同学们任选一个先说给你的同桌听。

师:谁愿意选一道算式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4:根据“12×1=12”,我知道12是12的倍数,12也是1的倍数,12和1都是12的因数。

生5:我选“2×6=12”这道算式,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2和6都是12的因数。

【设计意图:以4×3=12这道乘法算式为例,向学生介绍倍数和因数,接着让学生任选一道乘法算式充分地说一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感受倍数和因数间的关系。】

5.适时拓展

师:你能先说出一道乘法算式,再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6.说明

师: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出题,在小组里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及时巩固了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二、探索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引出问题

师:(PPT出示:6÷2=3)根据这道除法算式,你还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6是2的倍数,6也是3的倍数,2和3都是6的因数。

师:根据这道算式,我们知道,3的倍数有6,那么,除了6这个数,3的倍数中还有哪些数?

2.自主探索

生1:3的倍数还有9、15。

生2:30、21等.

生3:有好多.

师: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3的倍数,写在作业纸上。同时思考你是怎样找的?

3.初次交流

(展示两个学生的作业)

作业1:3的倍数有3,6,9,12,15,18,21.

作业1:3的倍数有6、9、15、30、60、300……

师:你认为哪个同学做得比较好,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生4:我感觉作业1比较好,他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举的,很有条理。

师:是啊!老师也有同样的看法,这个同学是按照3的1倍、2倍、3倍、4倍……从小到大的顺序思考的,所以不会重复。

生5:我觉得作业2也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省略号的运用。因为3的倍数是找不完的,所以在后面添上省略号是恰当的。

师:你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很难得。把这两份作业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就是我们找3的倍数的正确方法。

(PPT演示找3的倍数的方法)3×1=3,3×2=6,3×3=9,3×4=12,3×5=15,……

3的倍数有3,6,9,12,15……

师: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思考(板书:有序),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同时,同学们要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正确使用逗号和省略号。

4.尝试练习

师:现在,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求出2的倍数、5的倍数吗?请同学们写在作业纸上。

5.再次交流

(展示一个学生的作业)

3的倍数有3,6,9,12,15……

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5,10,15,20,25……

师:观察这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生6:我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多个。

生7:每个数的倍数都有一个最小的,都是它自己。

生8:我发现找不到最大的倍数。

……

6.归纳特点

师:把同学们的发现综合在一起,我们得到一个数的倍数具有以下特征。(PPT出示)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索中,学生找到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全班交流中,发现了别人的长处,学会了欣赏;在PPT的演示中,学会了要有序思考、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格式;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引入问题

师:(PPT出示问题)下面的这些数哪些是36的因数,你是怎么判断的?1,36,5,9。

2.初次交流

生1:1是36的因数,因为36÷1=36;9也是36的因数,因为36÷9=4。

生2:36也是36的因数,因为1×36=36,所以1和36都是36的因数。

3.尝试探索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求36的因数,既可以根据除法算式寻找,也可以通过乘法算式寻找。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4.再次交流

(展示36的因数两种不同求法的作业)

(1)36÷1=36,36÷2=18,36÷3=12,36÷4=9,36÷6=6。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

(2)1×36=36,2×18=36,3×12=36,4×9=36,6×6=36。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比较两种不同的求法,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3:我认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列出除法或者乘法算式,然后根据算式写出36所有的因数,这样,才能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4:我感觉写36的因数可以成对地写,比如像第一种写法,这样写不容易漏写。

生5:我觉得写因数还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书写比较好。

生6:我要补充一点,如果出现两个数一样,只要写一个数。

生7:我发现,只要两个数相乘得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或者用36除以一个数,如果结果等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也都是36的因数。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求36的因数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真了不起。至于36的因数的书写格式,一般还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书写比较好。

5.完成“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求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写在作业纸上。

6.交流归纳

(PPT出示)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师: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几个数的因数中都有1,并且没有比1小的数了。

生2:我看到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都是有限多的。

生3:我可以肯定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比如36最大的因数是36,15最大的因数是15,16最大的因数是16。

……

师:是啊,把同学们的观点归纳一下,我们就得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PPT出示)就是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36的所有因数的两次交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合理性、多样性,使学生在思考、比较、交流中逐步提升认识,正确把握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四、应用、实践、拓展

1.质疑乐园

(1)12是倍数,3是因数。 ( )

(2)34的最小倍数是34,最小因数是17。( )

(3)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

2.应用乐园

(1)乘坐小艇每人应付4元,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2)24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3.轻松乐园

规则:老师出一个数,你看看自己作业纸上的编号是否符合条件,如果符合,就把作业纸举起来。(1)我是5,我找我的倍数。(2)我是24,我找我的因数。(3)我是17,我找我的因数。(4)我是1,我找我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