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伴侣范文

时间:2023-04-04 08: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伴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伴侣

篇1

稳居酱油行业前三

加加食品目前拥有盘中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市九陈香醋业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市汤宜调味品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加加味业有限公司、郑州加加味业有限公司等5家全资子公司,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酱油行业前三名。

三年以来,公司的酱油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销售量逐年上升。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销售量分别较上年增加6.7%、13.04%和21.79%。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5630.72万元,2010年实现净利润1.33亿元,调味品行业由于具有季节性,在10月份到春节期间为销售旺季,可以预计,今年全年的盈利情况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消费者信赖品牌

快速消费行业需要的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推出新品种来迎合消费者。也正是因为如此,加加食品紧跟消费者节奏,成为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强势品牌。

借助公司长久以来建立的品牌优势,加加食品在行业内不断创新,2005年以来首次在行业内提出“炒菜用加加老抽、凉拌用加加生抽”策略,而今,又根据新形势下消费者的特点提出“淡酱油”战略,不断推出新品来迎合消费者偏好。

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国家级荣誉。另外还获得了多项行业协会的奖项以及省市奖项。作为一名理性消费者,必然选择一家具有长期品牌优势的公司。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走向全国,也为公司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味品市场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迅猛,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随着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调味品市场消费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空间不断扩容。2010年1-11月,全国调味品、发酵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516.62亿元,同比增长33.15%。2003年至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85%。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从追求“吃饱”转变到“吃好”,对于饮食口味的感受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内餐饮业保持了持续的强劲的增长势头,按照《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到2013年全国的餐饮业零售额将保持年增速在18%左右,这些都给调味品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作为行业知名品牌,未来也将极大得受益于行业的发展。

篇2

一、低价轻薄本适合谁?

轻薄笔记本电脑本来是为商务人士准备的,其具有轻薄、安全、续航时间长等特点,但昂贵的售价让普通用户难以接受,随着普通用户对轻薄的追求,PC厂商也针对普通用户推出了轻薄笔记本,并且价格都保持在4000元左右,像神舟、长城、方正、同方甚至宏基、东芝等都推出了低价轻薄笔记本,成为学生、普通用户的青睐对象。

与主流轻薄笔记本相比,低价轻薄笔记本续航时间较短,并采用了集成显卡,CPU性能也跟不上主流,但相比上网本还是有明显的优势,用来替代上网本还是不错的,例如一些用户只是为了携带方便,对续航时间要求并不高,甚至性能需求也不苛刻,但又觉得上网本太鸡肋,屏幕也太小,此时低价轻薄笔记本自然成为新的选择。

二、低价轻薄本选购心得

市场上的低价轻薄笔记本,主要有12.1英寸和13.3英寸两种机型,分辨率都为1280×800,如果希望更方便携带,12.1英寸机型是更好选择,但13.3英寸机型拥有更大的显示画面,有的13.3英寸机型还拥有高达1366×768分辨率,图像显示更清晰,更适合观看电影。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低价轻薄笔记本仍采用了CCFL液晶屏,其功耗比LED液晶屏更大,因而续航时间更短,如果追求续航时间,建议选择LED液晶屏的轻薄笔记本。

多数低价轻薄笔记本仅有3小时左右供电能力,无法满足全天候旅行的移动应用需求,如果要求更高的续航时间,建议选择高续航轻薄笔记本,例如宏基1810T可达8小时供电能力,同方S30i-06采用3芯+6芯电池组合,非常适合追求移动应用的用户选购。此外,由于要携带旅行使用,应该考虑一些个,例如蓝牙技术、多合一读卡器、关机USB充电、等都是旅行娱乐经常会使用的,而像指纹识别、硬盘保护技术可确保旅行使用的安全。

三、低价轻薄笔记本推荐

长城A92炫彩版

长城A92炫彩版采用模内转印工艺,钢琴烤漆的上盖,提供了黑、白、红三种颜色可选,独特的金属圆柱转轴设计,炫耀惹眼,整机含3芯电池的重量为1.5千克。配置方面采用了赛扬双核T3000处理器、1GB DDR2内存、160GB硬盘,采用了GMA X4500集成显卡,搭配12.1英寸CCFL背光液晶屏(1280×800),内置802.11b/g无线网卡、4合1读卡器、HDMI接口、130万像素摄像头、蓝牙技术、关机USB充电等功能。

七喜 V210

七喜V210采用了经典的模具设计,机身前后两端利用灰色拉出边角,中间为全白色,搭配十分柔和,搭配4芯锂电池,整机重量为1.85千克。配置方面采用了奔腾双核T4200处理器、2GB DDR2内存、250GB硬盘和DVD刻录机,采用了GMA X4500集成显卡,搭配12.1英寸CCFL背光液晶屏(1280×800),内置802.11b/g无线网卡、4合1读卡器、1394接口、130万像素摄像头、指纹识别芯片等功能。

神舟优雅CV17

神舟优雅CV17采用采用双面膜内漾印工艺,拥有钢琴烤漆工艺般镜面效果的同时,还将黑色主调与贝塞尔变换曲线图案相结合,动感十足,搭配了巧克力悬浮式键盘,整机重量为1.7千克。配置方面采用了酷睿2单核SU2700处理器、2GB DDR2内存、320GB硬盘和DVD刻录机,采用了GMA X4500集成显卡,搭配13.3英寸LED背光液晶屏(1366×768),内置802.11b/g无线网卡、4合1读卡器、130万像素摄像头等功能。

同方S30i-06

同方S30i-06采用了镁铝合金材质外壳,具有超轻薄、高韧性、高散热等特征,机身最薄处只有18毫米,整机重量只有1.4千克,并采用了独有的3芯+6芯电池组合,配置方面采用了赛扬M ULV 723处理器、2GB DDR2内存、250GB硬盘和GMA X4500集成显卡,搭配13.3英寸LED背光液晶屏(1280×800),内置802.11b/g无线网卡、4合1读卡器、HDMI接口、130万像素摄像头、指纹识别芯片、硬盘防震保护、防盗报警等功能。

宏基1810T

宏基1810T采用了红色外观,胭脂红色的顶盖、巧克力式键盘,都显示出时尚漂亮元素,机身厚度不到1英寸,含电池重量仅有1.35千克,续航时间可达8小时,配置方面采用了酷睿2单核SU3500处理器、2GB DDR2内存、320GB硬盘和GMA X4500集成显卡,搭配11.6英寸LED背光液晶屏(1366×768),内置802.11n无线网卡、30万像素摄像头、5合1读卡器、HDMI接口、蓝牙2.0模块、多点触摸板等,支持第二代Dolby音效,娱乐性不俗。

方正S230-510

方正S230-510采用了钢琴烤漆外观设计,加上圆角切削的特殊处理,时尚下沉式转轴设计,使得整机个性十足、靓丽动人,整机重量只有1.88千克,配置方面采用了奔腾双核T3400处理器、1GB DDR2内存、250GB硬盘和康宝光驱,采用了SIS集成显卡,搭配了12.1英寸CCFL背光液晶屏(1280×800),内置802.11b/g无线网卡、130万像素摄像头、4合1读卡器等功能,适合学生朋友购买。

篇3

你们好!

今天我看完了《后天》这本电子书,我的心情随着这场由温室效应而引起的地球气候异变,造成全球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震撼不已。如果进入冰河纪中,人类怎么可能生存?无疑是死路一条!幸好,这一切的灾难还没有发生,之前一直不停看到、听到温室效应这四个字总觉得离自己很远,我在百度上查了查,原来它的形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也开始绿色生活,身体力行为减低温室效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吧!

亲爱的爸爸,我希望你每天可以少睡二十分钟,骑自行车送我上学吧,汽车的尾气排放可是照成温室效应的第二大元凶,这样您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已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交谈了!

亲爱的妈妈,您可知道电器电源未关闭,或是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电您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电器使用完就必须将电源插头拔下。二氧化碳不只是在汽车尾气、煤炭燃烧时才排放,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生活和地球。

亲爱的奶奶,在夏天你总喜欢让空调24小时工作,这会让您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空调中的制冷物-氟利昂,会加剧温室效应,所以如果您热的时候,让我多为您摇摇扇子,多行孝道吧!

我最喜欢吃肉,特别是牛肉,在百度中我发现原来牲畜的饲养也是全球气温变暖的诱因,我决定我们今后要少吃肉,多吃素食,让生活更加环保、绿色!

这是我通过百度搜索后,觉得我们家可以做到的事项,相信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做的,亲爱的奶奶、爸爸、妈妈,让我们多了解、多做、多影响我们身边的亲友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我们,绿色生活将覆盖整个汕头!

绿色生活伴随你我!

篇4

【关键词】初生仔猪;成活率

1.妊娠母猪的饲养工作

1.1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营养水平的高低和体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初生仔猪的成活率,所以母猪的饲养管理及其重要。带有霉变和强刺激性的饲料,都不可以饲喂妊娠母猪,否则容易引起流产。另外,在母猪妊娠期间也不宜频换饲料。而我们饲养母猪的重要工作就是保障和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1.2母猪疫苗的注射

对初生仔猪危害较大的疾病是黄痢和红痢,而给母猪注射相应的疫苗,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预防和减少此病的发生,初产母猪在产前一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左右分别注射预防红痢和黄痢的疫苗一次;经产母猪则只需在产前半个月左右注射一即可。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此病,增大初生仔猪的存活率。

1.3预防母猪的产后热

产后热指产后一周的一种急性炎症,会导致母猪泌乳量下降,仔猪吸奶后易引起下痢,生长受阻,甚至仔猪的生命安全,降低仔猪的成活率,造成经济损失。

1.4母猪分娩前后的饲养管理

母猪产前一周左右,对体况好的母猪应逐渐减少饲料至妊娠后期水平的50%-30%左右,防止产后初乳量过多过稠,引起母猪炎和仔猪下痢。对较瘦弱的母猪,应增加一些含蛋白质的催乳饲料。

分娩后3天左右,因为母猪体质较虚弱,代谢机能较差,饲料饲喂应逐渐增加,且饲喂一些易消化的饲料,经7天左右后才按标准进行饲喂。

2.分娩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初生仔猪健康

2.1产房的准备

在母猪进入分娩舍之前要将分娩舍清扫干净,用消毒液对地面、墙壁和圈栏进行消毒。墙壁、门窗有破损时应进行修补,防止“贼风”进人。保持温度湿度良好(产房内温度为20oC―23oC、湿度为55%一57%)。同时检查保育箱、水嘴、饲槽等功能是否正常。在待产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清洗腹部、和外。在产房内准备好接产时使用的药品、器械及用品如消毒药水、抹布、碘酒、剪齿钳等用品,等待接产。在农村比较开放的产房,应该在圈舍内铺上稻草或木板,便于母猪产子;同时用帆布将圈舍围成比较封闭的产房,便于保温。

2.2母猪产前保健

在母猪妊娠85天至分娩前一周,用中药饲喂母猪,预防母猪产前疾病带入产仔过程中。主要针对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等经母仔传播或并发的病原提前预防,降低发病率,同时在妊娠后期做好抗应激工作,以防流产。

3.接产

当母猪有产仔征兆时,要有专人护理。一般母猪分娩多在夜间,而在整个接产过程中要求保持安静,且动作快速、准确。当仔猪出生后,首先立即将仔猪嘴、鼻的粘液清除干净(仔猪有叫声发出为标准),再用抹布将全身的粘液清除干净。然后将脐带的血液向腹部推挤,在距腹部4cm处用手指或剪刀把脐带掐断或剪断,并在断端用碘酒消毒。同时修剪仔猪的乳牙,并作编号登记入册;然后放入保温箱内保温,等待第二个仔猪的出生。如果仔猪出生间隔时间过长,就要考虑是否是难产。如果是难产要及时注射催产针或者进行人工助产。有的仔猪产下后出现假死现象(停止呼吸,但心脏仍在跳动),需对仔猪进行抢救,而大多数仔猪能够救活。待全窝仔猪产出后,及时让每一个仔猪吃上初乳,有助于仔猪获得母源抗体,提高抵抗力。而在新生仔猪吃奶前,要用0.1%高锰酸钾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并挤通乳汁后让仔猪吸吮。产仔完后要确定母猪胎衣是否排出干净并及时清理。

4.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

4.1初生仔猪的保健和预防注射

仔猪生后3d内注射补铁补血剂,10d时加强一针,如铁血龙、富来血、牲血素等;另外还可以给仔猪注射抗生素预防仔猪腹泻、早期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如在仔猪出生后1d、7d、21d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1d时注射长效土霉素0.5ml、7d时注射0.6ml、21d时注射2ml。初生仔猪在21d时首免猪瘟疫苗1头/份,皮下注射或肌注;10d―15d时注射喘气病疫苗l头/份,胸腔注射或按说明书注射;35d肌肉注射1头份仔猪副伤寒疫苗;

4.2固定、吃足初乳

初乳是母猪分娩后5―7d内分泌的淡黄色乳汁,对初生仔猪有特别的生理作用,乳汁中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并含有免疫抗体,有轻泻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增长仔猪的体力。因此,初乳是仔猪必不可少的食物,所以,仔猪在出生后lh―2h内必须吃到足够的初乳。特别是弱小仔猪,必须由人工辅助吃上初乳。为了使同窝仔猪生长均匀、健壮,在仔猪出生后2―3d内进行人工铺助固定,把初生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边乳汁多的上,初生强壮的仔猪固定在后边的上。

4.3加强仔猪的保温防冻防压措施

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发育不全,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抵抗力弱。特别是冬春季节造成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冻死或者被母猪压死,因此加强护理,做好保温防冻和防压工作是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保证。仔猪出生后一周内最适宜温度应在28oC―32oC之间,如果达不到初生仔猪的温度要求,我们可以用保温箱、保温灯等措施来达到仔猪生理上的需求,保证仔猪的成活率。以后每周降低2oC,直到与周边环境温度相适应为止。另外,仔猪出生后,体型比较娇小,母猪的行动也要迟缓一些,导致在母猪喂奶时容易压倒仔猪,在圈舍里也容易踩压仔猪,因此在仔猪初生时应有专人护理,防止母猪踩压。

4.4寄养和并窝

如果母猪的产仔数超过母猪的数量或者乳量不足时,要及时做好寄养或并窝的工作。寄养和并窝应注意:一是寄养和并窝时要选取产仔时间差不多的母猪;二是寄养出去的仔猪必须要吃到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三是选择代哺母猪必须性情温驯,泌乳量高;四是寄养或并窝时,发现母猪拒绝时,则需在并窝或寄养的仔猪身上涂上母猪的尿液或消毒液,才能保证仔猪寄养和并窝成功。

4.5抓好初生仔猪的补料工作

仔猪在出生后,随着日龄和体重的增加,需要的能量蛋白和矿物质越来越多,而母猪的产乳量在产仔21d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为了满足仔猪的营养需求以及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和消化机能的完善,应在7-10日龄时开始补喂些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颗粒状饲料,增强仔猪的体质,增加对环境的抵抗力,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4.6初生仔猪常见病的防治

下痢是初生仔猪最常见的疾病,对仔猪危害较大,(下转第323页)(上接第228页)主要是白痢、黄痢、红痢等,对于这些常见病,我们一般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铺。如已经发生下痢的就要尽快查找病因,采取综合措施,让仔猪尽快痊愈,尽量降低经济损失。

总之,仔猪是养猪业发展的基础,无论是规模养殖场还是农村散养户,减少初生仔猪死亡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猪生产力水平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只要饲养管理措施得当,加上饲养员具有一定的饲养技巧、耐心和责任心,认真做好对初生仔猪的护理工作,加强对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就能极大地降低养猪生产成本,提高养猪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从古到今,都不是每个人都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地过完一生。在国外,同居现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普遍存在。在国内随着观念的开放也越来越多。” ——著名婚姻法专家 巫昌祯

一、 “新同居时代”现象及成因

无论人们是否承认,“新同居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波都是法律不可能回避,也是不应当回避的,最近由新浪网站发起的以“新同居时代”为标题的专题讨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就是明显的例证[1].读者自己如果要阅读与“同居”有关的新闻,只需要在网络中收索,就可以发现无数的例子与观点。

“同居”其实是一个概念非常模糊的词语。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一提到“同居”,就自然联想到“非法同居”[2] 或者“非婚同居”。可见,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是极力排斥同居的。如果追溯到古代,“同居”更是大逆不道,暂且不说可能要面临重刑,就凭社会道德的惩罚,已经足以使同居者望而生怯。

然而到了今天,人们对同居多了一点点宽容,起码是一点点。我国婚姻法学者巫昌祯教授指出:“从古到今,都不是每个人都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地过完一生。在国外,同居现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普遍存在。在国内随着观念的开放也越来越多。”[3].在大学校园内外,大学生自己租房同居的,已经是既成事实。在流动全国的打工大军中,同居更是累见不鲜了。然而真正主导“同居潮流”的,也许当属新兴的白领阶层。上述的同居现象说明,同居跟人的职业、收入和所受的教育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也不能以为,同居现象是年轻人的专利。其实在丧偶的老年人当中,“夕阳红同居现象”仍然是存在的。

包罗万象的“新同居时代”形成的原因很多。有人在网上进行“同居的经济学分析”,大概是说同居可以“节约成本开支”,“提高经济效率”等等。这个,笔者不懂经济学,暂且不谈。至少目前还没有那位经济学家专门研究“同居与国民经济增长点”关系之类的课题。但是至少有一点,同居现象,的确跟经济有关,但又不仅仅与经济有关。同居现象涉及到的,还包括人之初的原动力,这个,读者只要想象亚当跟夏娃的经典故事就知道了;也可能包括婚姻因素,例如人们所说的“试婚”;还可能涉及到社会因素,例如老年人的孤独与同居现象;甚至也涉及到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例如金钱换青春的“包二奶”现象);不胜枚举。

二、 “同居”的分类以及现有的法律规定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同居”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纯粹为了节约住房开支或者结交一般朋友的“合租合住”就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法律也不能对一切同居现象作一概的对待。本文尝试按照下列标准进行分类,并分别说明现有法律的处理办法。

1.不涉及婚姻的同居与涉及他人婚姻的同居

(1) 不涉及婚姻的同居,一般称为“未婚同居”。

顾名思义,就是同居的双方在同居期间都没有结婚,或者已经离异。新的《婚姻法》既没有明确规定“未婚同居”合法,也没有明确规定不合法。虽然《婚姻法》第25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但是也不能说明法律就禁止未婚同居或者承认未婚同居,因为该条的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人,而不在于保护生育该未成年人的未婚同居者。同样,《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的立法目的,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在实践当中,对未婚同居者的执法非常混乱。

首先,过去的司法实践保护“事实婚姻”,也就是长期的未婚同居关系。但是现在,司法实践不再提“事实婚姻”,也就是未婚同居关系不再受司法实践的保护,但也不进行制裁。

其次,未婚同居者成了部分违法执法者的牺牲品。在实践当中,未婚同居者,尤其是那些没有固定的同居场所的未婚同居者被少数治安执法人员以“扰乱治安秩序”等名义“棒打鸳鸯”、甚至罚款、治安拘留的事件时有发生。应当承认,未婚同居的确也可能带来一些包括治安在内的社会问题,但是不能假定一切未婚同居者都扰乱了“社会治安”。然而在法律没有明确承认“未婚同居”者的法律地位之前,这样的执法现象仍然将存在。

第三,鉴于“未婚同居”还可以进行更为详细的法律划分,下面将专门讨论。

(2)涉及他人婚姻的同居。

它是指在同居期间至少有一方存在与他人的婚姻关系的同居,也可称为“婚外同居”。其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包二奶”、“婚外”等等。

对涉及他人婚姻的同居,应当说我国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婚姻法》第4条规定了夫妻之间的忠实义务。第3条更是明确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践当中,对涉及婚姻的同居,主要是规定了有过错的一方在离婚时对受害一方的损害赔偿责任,也就是民事责任(见婚姻法第46条2款)。

对同居者之间的法律责任,婚姻法并没有规定。不过,对无过错一方的同居者,可以赋予其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例如,已婚的甲隐瞒自己的婚姻关系与未婚的乙同居,如果这种同居关系给乙带来精神损害,则乙可以提出证据,向法院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还应当指出,涉及婚姻的同居与刑法规定的有关犯罪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刑法规定的各种与性有关的犯罪,都不是直接争对涉及婚姻的同居的,尽管有些特殊的涉及婚姻的同居可能构成刑法上的与性有关的犯罪。可见,涉及他人婚姻的同居,在一般情况下只承担民事责任,例如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2.长期固定的同居与临时不固定的同居

长期固定的同居与临时不固定的同居在法律上的处理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对涉及他人婚姻的同居而言,无论是长期固定的同居(例如“包二奶”),还是临时不固定的同居(例如“”),法律一律予以禁止。因此,同居关系的时间长短并不影响其违法性质,只是在承担民事责任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对“未婚同居”而言,同居时间的长短,则可能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对临时的且不固定的未婚同居(如“”)来讲,只要双方成年且自愿,也未造成对他人的任何损害与妨碍,尤其是在不违背社会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应当属于不在法律禁止之列,但也不属于法律积极鼓励的对象;而对长期的未婚同居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长期的未婚同居,是指,未婚男女双方彼此有维持长期同居关系的意愿,而且对外公开以同居者(包括“朋友关系”)的身份,长期地生活在一起,这种同居者一般还有固定的同居场所,例如同居一方的住所或者共同购买或者租赁的住所。有的甚至生儿育女,尽父母的职责。这种长期的而固定的未婚同居关系,在过去被称为“事实婚姻”,国外叫“无结婚证的同居”。现在,司法实践以及新《婚姻法》都不提“事实婚姻”,因此本文有必要重点地探讨一下长期而固定的同居关系的法律地位。

三、“无结婚证的长期未婚同居”带来的法律问题

只要看看报纸跟新闻媒体的报道,就知道无结婚证的未婚同居现象有多么普遍。根据新快报的报道,按照广东省民政厅有关部门的调查,在全省1976万多个家庭中,有将近1/10的“家庭”,即200万个“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夫妻没有结婚证,不被法律所承认[3].仅广东一个省就是如此,如此,全国的情形如何,可想而知。

虽然法律赋予了非婚生子女的法定权利以及生父生母的法定义务,但对“事实婚姻”本身,我国的婚姻法是不保护的。这主要体现在同居者彼此无继承权,法律也不承认同居者彼此有抚养对方的义务,至于无过错的同居者一方因为同居遭受的物质与精神损害,同样也没有法律规定。

在现有的法律状况下,同居者如果要保护自己,而且又不愿意选择领取结婚证的话,可以采取书面约定的方式。例如可以约定彼此的忠实义务,共同生活期间的费用分摊,以及因为对方的过错给自己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失时的损害赔偿办法。还可以约定女方在怀孕以及产后一定时间内不得提出解除同居关系等等。至于女方生小孩之后,男方不支付给小孩的抚养费用的问题,婚姻法第21条其实有明确规定,因为该条规定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里的父母,不仅仅是“已婚父母”,这里的子女,也不仅仅是“婚生子女”。

唯一的问题就是,在未婚同居者彼此之间没有约定彼此的权利义务的情况下,法律应当作何处理的问题。由于婚姻法不承认“事实婚姻”,或者“无结婚证的长期同居关系”,因此,在对这类“亚婚姻”、“准婚姻”或者“类婚姻”进行立法之前,只能依靠法律的一般原则(例如诚实信用原则与善良风俗原则)与有关的司法解释来解决。

第一个问题:同居关系是否合法?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5日的《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5条2款规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半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该司法解释事实上承认了“同居关系”合法性。按照“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违法”的基本法律原则,既然我们的宪法,婚姻法都没有明确规定“同居关系”违法,就只能认为,至少法律是默认同居合法的。

第二个问题,同居者之间到底有无法定的权利义务?从法理上说,“无结婚证的长期同居关系”本来就是建立在诚实信用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如果同居者之间彼此缺乏诚信,这种关系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因此,本文认为,处理这类纠纷,仍然应当立足于诚实信用原则。最高法院在进行司法解释时,仍然不能仅仅因为长期同居关系没有结婚证,就一律不保护同居者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虽然最高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没有对同居者之前是否有无法定的权利义务作出回答,但并不等于说,同居者之间就没有任何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因为该解释首先是一个“婚姻法”解释,而不是“同居权利义务”解释。如果同居者符合婚姻的实质要件,那么就应当比照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来明确同居者之间的权利义务。这应当是一个原则。

在国外,例如德国,长期的生活伙伴关系比较普遍。笔者曾经有一位德国同事,他跟他的女友共同生活在一个小镇有十多年了。两人感情一直很不错,不仅彼此尽忠实义务,而且对对方的父母,也是相互照顾。我问他为什么不选择结婚。他回答说,他们在事实上就是夫妻,之所以一直没有进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Trauschein),是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他还说,这种“无结婚证的同居”(Zusammenleben ohne Trauschein)一般都维持到小孩出生的时候。如果看看每天的大量报道,中国的情形也跟国外接近了。

四、“生活伙伴”- 西方法律中的新名词

长期而固定的同性同居者,在国外一般称为“生活伙伴”,德语叫“Lebenspartner”,英语可以叫life‘s partner 或者可以叫 living partner.

生活伙伴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生活伙伴之间必须是长时间在一起生活,相互照顾,相互尽忠实义务,这与婚姻中的夫妻没有区别。其次,生活伙伴之间对外公开生活伙伴的身份。这与夫妻对外公开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区别。第三,生活伙伴有共同的比较固定的住所。这与夫妻之间通常也有居家也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这里的“生活伙伴”可以是指异,而是同,或者叫同性恋者(homosexuals),例如英文中的男同性恋者(gay)以及女同性恋者(lesbian)。

同性恋其实是人类早已有之的现象。人类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也经历了漫长的转变历程。在古代,同性恋者被不但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而且有可能被科以刑罚。在当代西方国家,同性恋者逐渐得到社会的宽容,也渐渐地被法律所承认。以德国为例子。当今德国社会的同性恋者的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跟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除普通职业阶层外,歌星、体育明星甚至职业的政治家当中,都有同性恋者。柏林的显任市长就是公开的同性恋者。有必要指出,同性恋者所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毕竟是极少数。

在上述情况下,德国联邦议会前不久颁布了“生活伙伴法”(Lebenspartnergesetz),该法承认了同性恋者作为生活伙伴的法律地位。换言之,同性恋者可以与异性恋者一样,只要经过了“登记”,彼此之间就有了法定的义务,而且受到法律保护,不受第三人干涉,也不得受到歧视。根据笔者所了解,在实践中承认同性恋者法律地位的西方国家,并非德国一个。

至于西方国家为什么会承认同性恋者作为“生活伙伴”的法律地位,总的来说有如下原因。首先,同性生活伙伴既然是社会的现实,法律就不能回避,就必须进行回答。反之,我国的婚姻家庭法至今回避这一问题,这与社会道德以及法律的价值取向有关。其次,同性生活伙伴虽然属于“少数群体”,所占总人口比例非常低,但是在当代西方国家重视人权的背景下,尤其是强化“少数群体”保护的情况下,承认同性生活伙伴的合法地位,就在情理之中了。第三,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女权运动的兴起,也是同性生活伙伴关系得到法律承认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明确地承认同性生活伙伴的法律地位,也有助于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有利于强化对同性生活伙伴的必要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社会稳定等。

至于我国将来要不要从法律上承认同性生活伙伴的合法性,以及同性生活伙伴之间具有何种权利义务,则要看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的演变而定。

五、同居与人权

法律应当保护合法的婚姻,这个原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是不能动摇的,因为婚姻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依然是小孩成长和人类自我延续的必不可少的组织。在这个前提下,法律也同样应当保护长期的“同居关系”以及“生活伙伴关系”。

有必要强调,合法的同居,其实也是人权的体现。法律应当保护那些建立在诚实信用基础上的,不违背善良风俗的长期的未婚同居关系。尽管法律可以为了稳定婚姻家庭而赋予夫妻之间更多的权利与义务,例如夫妻之间的继承权,但是起码也应当对同居者提供最低程度的法律保护,例如保护同居者之间的合法权利不受第三人的干涉,尤其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权力(例如公安、治安机关等)不得擅自对同居者罚款,甚至处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

本文认为,法律明确承认合法的同居者的法律地位,利大于弊。这不但有利于同居者之间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忠实义务,从而有利于新的善良风俗的形成;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在目前同居者的身份没有得到法律明确承认的情况下,同居者面临的压力比夫妻面临的压力大,而且在就业等方面甚至受到歧视。可见,如何处理好同居者的法律问题,其实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篇6

出现了一个更适合的人

33岁的女记者马丽近日陷入一场情感困局:在还算美满的婚姻之外,遇到了与自己灵魂更匹配的人。

两年前结婚时,马丽曾半开玩笑地警告丈夫李浩:“你要是遇上比我更好的,第一不许动钱包;第二不许动身体;第三更加不许动感情。”李浩赶紧表决心:“我保证,我只对你动!”没想到仅仅两年,马丽自己先动了。“他懂得我,在他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马丽解释。他们之间还有更好的性——几乎每一次都创造出死亡般震撼的巅峰快乐。

马丽刚入行时,一位老记者说,女记者的婚姻关系容易破裂,因为天天采访成功人士,都比自己的老公优秀,自己的老公很难保持吸引力。马丽后来了解到,这位前辈离婚两次,原因都是出现了“更适合”的伴侣。马丽很困扰:如果总是遇见了更好的怎么办?

对伴侣关系的挑战

其中最困难的是,当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之后——在物质层面,人们对“更好的”选择,比如更好的一款汽车或一栋大房子,总是很有成就感;两性关系中,选择既牵扯到两性间的冲突、我们自己的欲望,也有我们的潜意识,同时还掺杂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因此选择是困难的,结果也总是相当复杂的。

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人们未必会向前迈出一步。王小宁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在两极被冲撞、被挤压,最后,她还是决定:让生活保持原来的样子。“我们都需要守护一段婚姻,这种打碎和重建的人生成本太高了。”同时,她还有道德的压力——道德要求伴侣们更深刻地去耕耘已存在的伴侣关系,而不是去发现哪里还有更合适的。

“我们既有喜新厌旧的本能,但也非常真诚地追求稳定的长期的伴侣关系。这是有人类学意义的:母亲和孩子可以更有保障,人类种群的生产和延续也得以保证。而和同一个人一起慢慢变老,仍然是我们的一种向往。越稳定的感情,越持久的婚姻,也越能够满足我们对于爱和亲情的需求。”专家说。

但琳达决定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虽然这个选择可能带来一场可称为“战争”的家庭冲突和个人生活秩序的混乱。“如果留在原来的关系里,心里会总是想着我曾经有过更爱的一个人,那就是另一种不忠诚。”

胡冰心也选择了与更爱的人在一起。她相对简单:她和他并没有结婚,她甚至没有解释这种离开是因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更适合”的。她只是拎着自己买的几个名牌包包和一个大衣箱搬出来,一段旧关系就结束了,一段新关系也开始了。

为什么会看到“更适合”的

无论选择什么,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通常可以理解为对彼此关系已经不满足的信号。心理咨询专家说:“在稳定的伴侣关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经被满足了,但你肯定还有没有满足的需要,当它上升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时,你就会去发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人,‘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也就是“更适合”的伴侣是被你自己的需要发现的。

心理学认为,伴侣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变化的——在伴侣关系建立之初,双方因为相爱而彼此接纳,各自的个性都被接受。但随着两个人的关系融合,进入一个分歧和差异加大的时期,就会渐渐变得不符合对方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会把视线转移到二人世界之外。

专家解释,有两个时机,人们特别容易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一是纸婚前后。“两个人结婚时间不长,以前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双方处于幻灭期,差异开始显现,这时候的冲突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双方很可能会向外寻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

另外一个阶段是40岁左右。“这时候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种对年龄的危机感,会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发现还有很多未曾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尝试过的生活方式,就会比较不甘心,容易投奔新伴侣。”

是“更适合”,还是错觉

那些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伴侣们,与更适合的伴侣在一起,是否有更多幸福?

王莹觉得自己比以前要幸福很多。“他大我10岁,比我成熟,他带着我成长。和他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人生的平台变得很宽阔。”王莹说,“我们先在美国生活了3年,现在一起回到国内,创办IT公司,还有了一个孩子,感情也很深,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彼此。”

Daisy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既不能说不幸福,也不能说很幸福。”她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北方区高管,孙平则是一个非诉讼律师,他们相遇时双方都有家庭。“现在我们仍然相爱,但我没有想到其中有这么多困难。”

Daisy会感受到那个前妻的存在和影响——事实上,那前妻作为孙平的妻子时在家里招待过她。孙平也无法不想到另一个男人曾经存在过。“这真的妨碍了我们获得更多幸福。”Daisy说。

与更适合的人在一起,伴侣们通常会遇到像Daisy这样的问题。德国心理治疗师分析,第二任妻子通常会有一种负罪感,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能像第一任妻子那样完全得到丈夫。

在《谁在我家》中,海灵格建议:“如果他们承认自己因第一任伴侣的损失而获益,承认如果不是前一任伴侣的放弃,自己就不能拥有新伴侣,上述情况就可以改变。尊敬系统中所有的人是系统达到平衡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个男人和他第二任妻子才可以亲密地在一起,但是他们对第一任妻子仍然有某些道义和责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绝不会和第一任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女人得到她的丈夫时导致另一个女人有所损失——新伴侣中当事人如果能够明白他们欠了以前伴侣的情,成功的机会就大。他们接受自己体会到的罪恶感,并承认随着新关系建立所产生的罪恶与歉意,这样他们的关系就能更加深入和更加实际。”

梁英美则认为她自己“被自己的幻觉欺骗了”。“我认为他是更适合我的人,当真正在一起后,开始还是挺好的,但过一段时间,我却发现我所面临的问题,和我在前面的关系里的问题是一样的。”对此,荣伟玲的分析是:“一个更适合的人可能对应了你一个新产生的需要,当这个需要满足了,你会接着产生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而你还有新的需要产生,那么你会继续发现更适合的伴侣吗?在很多时候,一个更适合的人,只是你的错觉。”

编后:追求幸福和更好的生活是值得欣赏的。我们要看到,偶然的吸引和伴侣关系偶尔的更迭,是人生的常态,也是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总是能够看到“更适合的伴侣”,就可能带有自恋的特征:这类人把婚恋过度理想化,不断追求心目中完美的人。对伴侣关系不断更迭,还可能表明这个人不完全成熟。心智成熟的人会去找到足够好的伴侣,并从伴侣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会经常地陷入不满足。

频繁地更迭伴侣,并非在掌控生活,而可能是陷入了一种身不由己的漩涡之中。特别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更迭,很可能与他/她更迭的伴侣无关,而只是他/她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经历或是强迫性重复。这种更迭很可能是病理的,通常也很少会感觉到幸福,而且他/她的整个人生,就好像没有根据地一样,是空洞的。

就是说,不要太多地去发现更适合的伴侣,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责编/彭艺珂

篇7

两性关系中,选择既牵扯到两性间的冲突、我们自己的欲望,也有我们的潜意识,同时还掺杂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因此选择是困难的,结果也总是相当复杂。

拥有一段稳定的伴侣关系,却又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这是我们的两性关系经常要面临的一个挑战。这其中,最困难的是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之后――在物质层面,人们对“更好的”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更好的一款汽车或一栋大房子,我们基本上总是因为选择了“更好的”而兴奋和满足;而两性关系中,对于“更好的”,选择总是更复杂,结果也总是更复杂。

出现了一个更适合的人

33岁的女记者马丽陷入一场情感困局:在还算美满的婚姻之外,遇到了与自己的灵魂更匹配的人。

两年前结婚时,马丽曾半开玩笑地警告丈夫李浩:“你要是遇上比我更好的,第一不许动钱包;第二不许动身体;第三更加不许动感情。”李浩赶紧表决心:“我保证,我只对你动!”没想到仅仅两年,马丽自己先动了。

“他懂得我,在他面前我可以做自己。”马丽解释。他们之间还有更好的性――几乎每一次都创造出死亡般震撼的巅峰快乐。

马丽刚入行时,一位老记者说,女记者关系容易破裂,因为天天采访成功人士,都比自己的老公优秀,自己的老公很难保持吸引力。马丽后来了解到,这位前辈离婚两次,原因都是出现了“更适合”的伴侣。

马丽很困扰:如果总是遇见了更好的怎么办呢?

对伴侣关系的挑战

遇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并非只有女记者才会遇到。我们的两性关系几乎总要面临这样的挑战。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一生中要多次面临这样的挑战。

“两性关系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满足另一个人的全部需要。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但它的确构成对伴侣关系的挑战。”

其中最困难的是,当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之后――在物质层面,人们对“更好的”选择,比如更好的一款汽车或一栋大房子,总是很有成就感;两性关系中,选择既牵扯到两性间的冲突、我们自己的欲望,也有我们的潜意识,同时还掺杂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因此选择是困难的,结果也总是相当复杂。

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人们未必会向前迈出一步。

遇见相同问题的王小宁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在两极被冲撞、被挤压,最后,她还是决定:让生活保持原来的样子。“我们都需要离开一段婚姻,这种打碎和重建的人生成本太高了。”

同时,她还有道德的压力――道德要求伴侣们更深刻地去耕耘已存在的伴侣关系,而不是去发现哪里还有更合适的。

“我们既有喜新厌旧的本能,但人类也非常真诚地追求稳定的长期的伴侣关系。这是有人类学意义的:母亲和孩子可以更有保障,人类种群的生产和延续也得以保证。而和同一个人一起慢慢变老,仍然是我们的一种向往。越稳定的感情,越持久的婚姻,也越能够满足我们对于爱和亲情的需求。”姬雪松说。

但琳达决定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虽然这个选择可能带来一场可称为“战争”的家庭冲突和个人生活秩序的混乱。

“如果留在原来的关系里,心里会总是想着我曾经有过更爱的一个人,那就是另一种不忠诚。”

同样卷入“情感风暴”的小白领胡冰心也选择了与更爱的人在一起。她相对简单:她和他并没有结婚,她甚至没有解释这种离开是因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更适合”的。她只是拎着自己买的几个名牌包包和一个大衣箱搬出来,一段旧关系就结束了,一段新关系也开始了。

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个“更适合”的?

无论选择什么,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通常可以理解为对彼此关系已经不满足的信号。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在稳定的伴侣关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经被满足了,但你肯定还有没有满足的需要,当它上升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时,就会去发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人,‘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也就是“更适合”的伴侣是被你自己的需要发现的。

心理学认为,伴侣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变化的――在伴侣关系建立之初,双方因为相爱,而彼此容纳,各自的个性都被接受。但随着两个人的关系融合,进入一个分歧和差异加大的时期,就会渐渐变得不符合对方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会把视线转移到二人世界之外。

荣伟玲解释,有两个时机,人们特别容易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一是纸婚前后。“两个人结婚时间不长,在以前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双方处于幻灭期,差异开始显现,这时候的冲突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双方很可能会向外寻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

另外一个阶段是40岁左右。“这时候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种对年龄的危机感,会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发现还有很多未曾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尝试过的生活方式,就会比较不甘心,容易投奔新伴侣。”

是“更适合”,还是一种错觉?

那些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伴侣们,与更适合的伴侣在一起,是否有更多幸福?

王莹觉得自己比以前要幸福很多。

“他大我10岁,比我成熟,他带着我成长。和他在一起,我觉得我人生的平台变得很宽阔。”王莹说,他们先在美国生活了3年,现在一起回到国内,创办IT公司,还有了一个孩子,感情也很深:“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彼此。”

Daisy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既不能说不幸福,也不能说很幸福。”她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北方区高管,孙平则是一个非诉讼律师,他们相遇时双方都有家庭。“现在我们仍然相爱,但我没有想到其中有这么多困难。”Daisy会感受到那个前妻的存在和影响――事实上,那前妻还在作为孙平的妻子时在家里招待过她。孙平也无法不想到另一个男人曾经存在过。“这真的妨碍了我们获得更多幸福。”Daisy说。

与更适合的人在一起,伴侣们通常会遇到像Daisy这样的问题。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分析,第二任妻子通常会有一种负罪感,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能像第一任妻子那样完全得到丈夫。在《谁在我家》中,海灵格建议:“如果他们承认自己因第一任伴侣的损失而获益,承认如果不是前一任伴侣的放弃,自己就不能拥有新伴侣,上述情况就可以改变。尊敬系统中所有的人是系统达到平衡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个男人和他第二任妻子才可以亲密在一起,但是他们对第一任妻子仍然有某些道义和责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绝不会和第一任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女人得到她的丈夫时导致另一个女人有所损失――新伴侣中当事人如果能够明白他们欠了以前伴侣的情,成功的机会就大。他们接受自己体会到的罪恶感,并承认随着新关系建立所产生的罪恶与歉意,这样他们的关系就能更加深入和更加实际。”

梁英美则认为她自己“被自己的幻觉欺骗了”。“我认为是更适合我的人,当真正在一起后,最初还是挺好的,但过一段时间,我却发现我所面临的问题,和我在前面的关系里的问题是一样的。”

对此,荣伟玲的分析是:“一个更适合的人可能对应了你一个新产生的需要,当这个需要满足了,你会接着产生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而你还有新的需要产生,那么你会继续发现更适合的伴侣吗?在很多时候,一个更适合的人,只是你的错觉。”

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无论你如何选择,无论你从中体验到什么,都可以将之视为一场自我认识运动。

“我们是从他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人更适合我?吸引总是有原因的,有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一个例证是这样的:有一个女人,在她10年的婚姻生活中,长期保持着与另一个“更适合”她的男人的关系,但她始终不选择。后来通过精神分析的治疗发现,她恐惧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特别亲密的联结。所以她总是需要遇到一个“更适合”的伴侣,“更适合”的伴侣是对她的恐惧的稀释,这样,亲密感就不会太浓了。

这就是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伴侣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不一定是所有事情的结局,认识也许就是终点。”姬雪松说,“尝试去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人对自己的意义,思考为什么我认为这个人是更适合我的伴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包括我们的欲望、我们潜意识中未满足的需求,获得自我的成长,而这是更深刻的变化。”

(摘自《心理月刊》)

对话:“我不认为太多就是问题,重要的是他/她的个人体验”

Q:我们注意到有人命名了一种“不满意就换综合征”。您怎么看今天的伴侣们所面对的挑战呢?

姬雪松:追求幸福和更好的生活是值得欣赏的。我们要看到,偶然地吸引和伴侣关系偶尔的更迭,是人生的常态,也是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总是能够看到“更适合的伴侣”,就可能带有自恋的特征:他/她把婚恋过度理想化,不断追求心目中完美的人。对伴侣关系不断更迭,还可能表明这个人不完全成熟,心智成熟的人会去找到足够好的伴侣,并从伴侣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会经常地陷入不满足。

Q:在这样的频繁更迭中,会体验到幸福吗?

频繁地更迭伴侣,并非在掌控生活,而可能是陷入了一种身不由己的漩涡之中。特别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更迭,很可能与他/她更迭的伴侣无关,而只是他/她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经历或是强迫性重复。这种更迭很可能是病理的,通常也很少会感觉到幸福,而且他/她的整个人生,就好像没有根据地一样,是空洞的。

篇8

明星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本不关普通人什么事,而更多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在网络围观者的七嘴八舌之中,同样作为女人,我不由得去想象章子怡的心情,她在选择嫁给汪峰时,也许已经准备好去做一位好继母,但是不知道她是否也同样准备好,去面对重组家庭的重重挑战。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升高(据说一线城市已经逼近50%),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将在重组家庭长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重组家庭的关系经营问题。

再婚婚姻的困难与挑战

在人们约定俗成的对家庭的定义里,从来都是以初婚家庭为范本的,无论是社会分工还是情感责任,都是如此。但是在再婚家庭里,却存在太多模糊地带,是需要伴侣们自行去决定和创造的。比如再婚后,如何保持与前妻前夫关系的尺度,伴侣因为孩子与前任来往是否该吃醋,伴侣的前任遇到困难该不该提供帮助,孩子如何称呼继父继母等现实的问题,不同的家庭就会有不同的做法。最起码在社会层面,主流文化暂时还未能对这些问题提供参考依据。这也正是再婚婚姻离婚率更高的原因所在――由于很多事情都没有基本的对错评判标准,人们就更容易陷入主观判断,而扩大化处理一些本来简单的小问题。

除了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成熟,再婚婚姻还存在诸多现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经过及时处理,很可能就会终生相随。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一段婚姻结束带来的创伤感。当人们决定结婚时,通常都是因为从对方身上看到拥抱幸福的希望,在潜意识层面也渴望着通过婚姻关系来弥补自己早年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渴望。当最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希望落空,爱、安全、连接等心理需要都没有被满足,势必会产生强烈的怀疑、受挫、愤怒、失望等情绪,有些人会因此贬低自己,另外一些人则贬低异性,还有人选择将之归于命运,然后心绪消沉。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也倾向于认为那些有过离婚经历的人不光彩――所以很多人把离婚形容为“失败”。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决定结束一段不幸福的关系时,除了要承担由关系引发的心理和情感痛苦,还要面对来自他人的贬低和嘲笑。

上述内外交加的受挫,有可能影响离婚者的自尊感,也可能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感,还可能让他们对异性产生抗拒心理。如果带着对上一任伴侣的怨恨进入新的婚姻,想要重新获得幸福就必然会面临重重挑战。

其次是和继子女的相处。很多人再婚时,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走近继子女,认为只要真诚地对待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回报爱和尊重。这样的想法在理论上是没错的,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诸多细节问题。血缘关系远不止于生物属性那么简单,孩子的性格、思维和行为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遗传,这也是大自然为父母提供的理解孩子的通道――父母可以通过对自身的认识去理解孩子。可是在再婚家庭里,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缺少这样的天然通道,如果要达成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但是基于前文对再婚伴侣的心理状态的描述,如果前一段婚姻里的创伤感没有经过有益的疏导,他们连应对自身情绪和新的伴侣关系都疲于奔命,那么对于继子女就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再婚婚姻的另一个困难是和前任伴侣的关系处理。人们总希望被自己的伴侣全心全意地对待,然而如果伴侣在离婚时有孩子,就会需要为了孩子和前任见面和联系,尤其是他可能会需要带着孩子和前任“一家三口”。如果现任伴侣并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一切,就会给他们的关系带来刺激和挑战。

再婚婚姻里还有其他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前任生活圈有重叠的老朋友们如何继续来往,如何面对朋友们的点评和议论;每个月支付给前任伴侣多少赡养费,新家庭的财务该如何安置;前任伴侣余情未了不断以各种方式打扰再婚生活,甚至孩子也加入其中,也将给新伴侣带来情绪压力;如果和前任伴侣离婚是因为现任伴侣的出现,现任伴侣可能要承担很大的道德和舆论质疑,父母的态度也可能对此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再婚婚姻确实有诸多困难和挑战等着伴侣们去应对,这也是再婚比初婚离婚率高的原因。不过,那并不意味着再婚婚姻就无法收获幸福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伴侣会发现,再婚后的生活比初婚时更加幸福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离婚后,重新整理心情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段原本幸福亲密的关系之所以走向终结,必然需要两个人的“合作”才能促成,且不论是用哪一种方式。

很多人在刚刚离婚的时候,会更多焦虑于该如何面对父母、如何填补生活空白等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穿过现实问题引发的焦虑感,人们真正要面对的,其实是他们要如何重整信心――对自己,对生活,以及对亲密关系的信心。

给自己留一段空窗期,不急于投入新的情感关系,而是慢下来梳理自己,检视离婚的内在原因,尤其是关于自己的那个部分。这样的做法,除了让人们在心理层面去面对离婚的现实,深入地认识自己,还能帮助人们在下一段关系里免于重蹈覆辙。

此时如果选择开始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当然会对人们的帮助会更大一些。

再婚前,尽量延长恋爱时间

初婚时的恋爱经常充满浪漫情怀,伴侣们在关注对方的物质基础之余,还会关注到彼此的情感和心理需要,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内在的部分。可是在再婚恋爱时,不再年轻的人们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洗礼,已经少了很多对生活的想象空间。此时他们会容易进入误区,更多考量对方的物质基础和外在形象,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人的内在部分――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期待等――而这样的选择依据本身,就给再婚婚姻的经营带来极大的隐患。

这使得很多再婚婚姻的挑战是,伴侣们还没有来得及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基础,就必须开始面对双方的前任伴侣、继子女、金钱、朋友圈差异等各种复杂的问题。这每一个问题点,都可能瞬间摧毁脆弱的信任和安全感。所以再婚伴侣在选择伴侣时,要尽可能地更关注爱情本身,同时尽量延长恋爱时间,以加强彼此间的理解和情感纽带。伴侣们的感情越深厚,就越可能携手并肩共同迎接挑战,一起解决问题,把问题变成两个人关系的凝结剂,而非绊脚石。

再婚后,努力学习关系智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和关系模式在5岁之前就已经成型,此后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不过是对生命初期的重复。所以缔结新的婚姻关系以后,时常观察自己如何与婚姻伴侣相处,是否有在新的婚姻里重复上一段关系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就要及时和伴侣沟通,请求他帮助你一起来克服困难,因为这也事关他的幸福。

古人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意思是说如果要塑造孩子的品性,就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开始,如果要培养懂事乖巧的媳妇,就得趁新婚的时候开始。其实对于婚姻关系,也是一样的规律和原理。在婚姻关系还算平稳,甚至是新婚不久,伴侣们对彼此有着很多热情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经营婚姻的智慧和能力,将更有助于婚姻关系的良好发展。因为此时的伴侣们更愿意为关系投入时间和精力,也更愿意为了对方的福祉付出努力。

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读者,已经错过了新婚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没有关系。因为对于婚姻关系来说,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如何与继子女相处

永远不要试图取代继子女的亲生父母,也不要有意无意地想要证明自己比继子女的亲生父母做得更好。因为在所有人的心目中,父母亲只有一个,并且他们的地位无人可替代,继父母再优秀,待他们再好,也永远只能是继父母。而无论亲生父母多么差劲,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很深很深的地方,也还是真切地渴望和召唤着他们,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最忠诚无私的。

如果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要,继父母就会知道,允许孩子在内心给亲生父母留一个空间,是非常重要的表达爱和尊重的方式。

伴侣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建立爱的连接之前,不要急着去管教继子女,哪怕他们真的犯了错误。孩子虽然在现实层面已经和继父母共同生活,但是在心理和情感上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带着善意的关注和爱,比管教来得更加重要,也更有帮助。

在与孩子的相处问题上,伴侣们要保持通畅的沟通,齐心协力共同面对。

最后的几点建议

有些因婚姻困境来到咨询室的人,总希望心理咨询师直接回答“要不要离婚”的问题。作为专注婚姻家庭领域的咨询师,我个人倾向于如果初婚的婚姻不存在暴力(包括肢体、言语、精神虐待等)问题,并且两个人都有为关系付出努力的真诚意愿,就还是试试看能否达到让双方满意的关系状态。

篇9

【关键词】 室内分布系统 深度覆盖 手机伴侣

前言:手机伴侣是国内通信厂家根据现有的移动运营商室内无线覆盖现状而产生的设备,在运营商室内无线覆盖建设中起到了补充覆盖的作用。

一、室内无线覆盖现状

1、传统的室内无线覆盖方式。目前电信运营商室内无线覆盖的方式上主要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是构建无源分布系统,主要用到的通信元件有同轴线、功分器等;其二是构建光纤分布系统,主要运用的通信元件有光功分器、光耦合器等,在作用能力上,相较于无源分布系统有着明显的信号改善;其三是电信元件加成组合分布系统,尽管在信号强度及覆盖范围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成本过大,成为了限制电信元件加成组合分布系统应用的最关键因素[1]。

2、室内无线覆盖现状分析。综合我国电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成本和传输上的考虑,目前我国的室内无线覆盖方法基本上采用的依然是无源分布系统。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社会对于电信通信的需求不断加大,室内无线覆盖无法满足于当前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存在有的楼层做了无线覆盖,有的楼层没有无线覆盖的情况以及在电梯等通信死角信号屏蔽等情况,导致了无线覆盖尴尬的局面,同时,电信运营商与物业的沟通难度较大,因为室内覆盖的成本本身就较高,加上电信运营商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在小区内的无线覆盖也只能做到地下停车场及电梯中,对居民室内的无线覆盖问题难以解决。另外,采用无源分布系统的无线覆盖方式,主要运用的是线径粗刚性强的馈线,在实际的无线覆盖施工过程中,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过大,使得无线覆盖工程难以展开[3]。

二、室内无线覆盖构想与手机伴侣

目前室内无线覆盖施工成本过高、施工过程影响过大同时无线覆盖范围过小,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室内无线覆盖的实际情况,找到一种施工成本低廉、施工过程影响小同时无线覆盖范围大的新型无线覆盖方法,才能解决目前室内无线覆盖的尴尬局面,才能满足于社会的巨大需求。由此,手机伴侣应运而生,手机伴侣即微型智能直放站,是利用RPON汇聚单元技术实现对室内的无线覆盖。手机伴侣分三种型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型号的手机伴侣。

三、使用手机伴侣的功能

1、自适应增益功率自动设置功能。这是手机伴侣最大的特点,主要的作用是可以自动调节最佳的无线信号配置,维持在增益的最佳平衡状态,保证手机伴侣的最大输出功率,另外在排除噪音干扰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上行制定关断功能。手机伴侣的功能设置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置,手机伴侣可以在无用户单位使用的情况下,利用上行制定关断功能,实现对上行无线覆盖通道的关闭,同时也不会对整体的网络产生影响,手机伴侣的上行制定关断功能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资源上的浪费,符合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3]。

3、电梯功能。传统的无源分布系统在电梯等通信死角的无线覆盖问题上始终没有有效的结局方案,手机伴侣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电梯动能,实现了对电梯内的无线覆盖,主要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将手机伴侣安装在电梯内部,跟随电梯的上下运行实现对于电梯的无线覆盖。

四、手机伴侣的优势与不足

1、手机伴侣的优势。1)施工简易且影响范围小。手机伴侣普通型号的安装仅仅需要五分钟,极大的缩短了运营商的设备部署时间,达到用户投诉快速响应处理、弱覆盖区域精准覆盖要求。2)手机伴侣安装成本低,适用于一些弱覆盖区局较小的位置,能有效减少投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3)手机伴侣的维护方便易于管理。手机伴侣主要采用了数字ALC技术,此技术可靠性极高,大大提高了无线覆盖的实用功效。另外,目前新型的手机伴侣具备监控功能,利用RPON技术可以实现对各个单元的监控,对于电信运营商在对无线覆盖的调查和取样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2、手机伴侣的不足。在信号不满足的条件下,手机伴侣无法发挥其功能,因为手机伴侣采用的是无线信号接收放大工作模式,一旦接收的条件不满足,就会导致无线覆盖中断。此外,由于是采用无线信号接收放大工作模式,手机伴侣无法提供系统容量的提升。因此不能大规模适用,只能作为无线信号深度覆盖的一种补充手段。

结语:手机伴侣作为移动运营商解决无线室内深度覆盖的补充手段,尽管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依旧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也是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

参 考 文 献

[1]张敏.利用BBU+RRU技术实现对别墅小区的无线覆盖[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11(03):42-45+72.

篇10

案例中两个主人对宠物的痴迷都已经达到了病态程度,和他们相似的人还有很多,这是“宠物依赖症”的典型表现。目前,空巢老人中因孤独诱发的宠物依赖症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养伴侣动物来丰富感情及生活内容。一项调查表明:伴侣动物对空巢家庭老人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有些社会支持元素并非人类社会交际所特有,这些元素也可由伴侣动物提供,例如安全感、被关心的感觉、价值感、被爱和被喜欢的感觉,从而缓解压力和生活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兽医学和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伴侣动物和其年迈的主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利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您伴侣动物提供给主人一种特别的、多层面的依恋,使人感到被关注并用自己内部的力量自助。可以与伴侣动物交流,以诚相待,并且期望被他们所理解。国外研究证明: 拥有伴侣动物的老年人生活更愉快,寿命更长,而且,伴侣动物有助于慢性病人的治疗和残疾人康复,可协助养老院的服务。国外已在老年人中心开展利用伴侣动物协助治疗的项目。

但是,如果宠物主人过多地将情感转移到宠物身上,就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了,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代偿行为”。这种行为看似是在怜爱宠物,实则反映了宠物主人被关注、被宠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