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

时间:2023-04-12 10: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1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之本质特征

从词源来看,历史(histor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二是指历史学。作为本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经历及其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历史研究也含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创建或生产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精神产品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二是对已有的历史研究结论进行验证为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历史研究的流程大致包括:选择一个问题或假设;研究者根据问题或假设收集证据;对证据进行解释,排除边缘证据;根据解释表述观点。从心理过程看,是对历史未知对象的探试、确立及其意义的判断以及对已知对象的真实性、正确性进行解释、确立或否定的过程。

但是,研究性学习与历史研究毕竟不是一回事,两者的研究过程和最终追求价值是不同的,前者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强调对他人的有用性,而后者强调其教育价值,主要是对学习者的有教育性。所以,从实际需要看,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完全严格地依照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必要,更不具有现实性。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有人根据学生探究的自主程度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不同,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和有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纯粹的科学研究,一般不值得提倡;而“有指导性”因反映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特征,而普遍受到欢迎。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方法问题

科学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根本。从方法论上看,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诸如,唯物辩证法、存在决定意识、分析经济方法、分析社会结构方法、分析阶级方法等,这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普遍方法。但是,普遍方法不能解决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还需对历史具体问题的具体的带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一般方法,这是适用一切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又可以分为分析方法(如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历史比较方法、历史系统方法、历史计量分析方法、历史心理方法),实证方法(如考证方法、辩伪、校勘、训诂、假设与证明方法),叙述方法(如纪事本末方法、记传方法、编年方法、实录方法)。特殊方法,是适用于各门专门史的个别方法,可分为研究思想史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研究历史地理的测量方法、研究经济史的统计方法、研究科技史的模拟方法、研究考古学的年代测量方法等。

这些方法,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一掌握,即使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只能略知一二。因此,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同时,有选择地将历史研究中的常见方法渗透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之中。作为重点,平常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应当掌握的方法主要为分析和实证方法。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分析方法运用的最多,探讨的也最多,而比较忽视历史实证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提高历史实证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要重视史料。史料即构成历史的材料,举凡人类活动的遗迹、遗存,都可称为史料,它是借以研究与反思人类活动的前提和根据,包括文字记录与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以及口碑等三类。对中学生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难以搜集直接史料,但间接史料还是需要的,特别要培养学习者的史料意识,形成有理有据,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这在西方国家历史教育中很受重视,而这正是我们急需改进和提倡的。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虽然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它发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因此必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否则很难保证有多大的生命力。目前,人们习惯采取课题研究、活动设计等开放的形式,但如下方式似乎更值得尝试。

1.开放式习题

所谓“开放性习题”是相对封闭性习题而言。封闭性习题往往简单明了、条件完备、答案固定、解题思路和表达形式模式化,是以复习知识为目的的检查性习题。开放式习题则条件不完备、结果不确定、思路开放、表达形式多样化,多以培养能力、训练思维为目的的认知类习题。学习者不可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现有的答案,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查找资料,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表达观点。既然是习题,一般来说它出现在一段教学之后,依附于一定的知识。所以,教师也应当对学习主题进行研究,了解学习者的动机,研究学术的有关发展,才能设置比较合理的习题。开放式习题当然可以引进目前史学界争鸣的问题,以促进学习者的研究。例如,对科举的一点思考;是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学习者发现自己参与到史学研究的前沿,更会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很显然,开放式习题也要注意题目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习者,要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

2.教材研究

在教师的合理分工和指导下,对某段学习材料进行研究是值得的。对学生来说,就一段历史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学习材料供大家共同阅读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极具有吸引力。其过程可分为:教师和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精选一段教材内容作为对象,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段,并提出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开发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参考资料,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与编写样式,编写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成果,共同汇编成册,以供大家阅读评判。或者,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及方案等皆可。以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一课为例,笔者曾设计过一次关于教材研究的课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原教材所提供的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分别寻找资料,编写教材作为对原教材的补充,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不少收获,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原来认为是圣经般的课本,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3.知识论课程

知识论课程是带有一种学术、思辨性的研究型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创设这种课程的目的不是接受某些知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是为研究性学习做必要准备。它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促使学习者对学校内外获得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鼓励学习者通过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性反思,也包括一种跨文化反思,使学习者意识到所属的局限和偏见。知识论课程在国外比较广泛开设,在我国也开始出现。就历史学科而言,批判性的知识论课程主要包括: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历史是科学吗?历史有规律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吗?等等。知识论课程虽然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是,由于它对以往知识、经验进行批判和反思,从而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

课堂教学是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如何使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是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和目前研究的重点。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是个重要的尝试。

篇2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又称网络探究学习。目前,网络探究学习正渗透在各学科中,而它在历史学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互联网上有诸多的历史网站,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对历史的不同认识,宏观到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划分,微观到某个事件发生的年代,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必将开辟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一、基于网络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探究学习的意义建构提供了最完美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信息,将四通八达地连通到每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网络信息的超文本特性能按照人的思维方式将信息进行最有效的组织;网络信息的多媒体特性能使信息通过图、文、音、像等方式处理和生动表达……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信息储备和研究基础。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登陆和历史研究相关的网站,搜集到与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揭开历史的面纱,得到准确的结论。

    这种信息处理的方式,更有利于学习者对历史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为学习者进行研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是他们进行意义重构的最完美的学习环境。例如,系统而又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习者找到了一些国际热点问题,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的历史原因;也能从多方面了解某地的人文地理和发展变迁;更能系统、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某一历史人物;在丰富的信息支持下,学习者的历史知识结构得到了有组织的建构,使其更清晰、合理。

    2.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探究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的显着特点是人机交互,通过交互,学习者的每一操作都能立即得到反馈,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这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研究的课题;通过网络去搜集研究的素材;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研究成果,并和他人交流,得到他人的帮助……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以自主的精神参与,以积极的姿态开展研究。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只有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发挥,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所以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探究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网络信息的联系性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因特网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联结在一起,使得世界上每一台上网的计算机操作者都能和网络上的其他人联系,一起讨论和研究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在网络上,学习者通过搜寻,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从他们那里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专门的BBS和E-mail,学习者可以把问题发出去,不久就会得到帮助和回音,那些令学习者绞尽脑汁的问题往往能很快迎刃而解;通过网页,学习者可以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供他人评论、质疑,从而使问题解决得更为圆满;通过网络交流,学习者能从他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可以说,网络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一定有很强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研究中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局域网提供一些课题及相关指导给学生,让对某一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在网上组合成一个集体,通过合作和分工,让学生进行个别研究和网上交流研究,借以教师的及时指导,从而顺利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这种方式对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网络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从2000年开始,在地方史教学中引入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我们初步熟悉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流程,初步构建了基于网格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探讨了这种研究性学习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下面就以地方史教学《镇江·金山》为例说明。

    二、基于网络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如下:

    1.情景体验阶段

    主要任务: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在具体问题情景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

    教师的支持:激发兴趣,关注感受。

篇3

一、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2002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作业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们组织学生组成课题组,规定1——5人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联络等,并负责将研究课题和本组成员名单交给老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其次,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证进度和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时间进程,小组成员的分工,预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并规定了研究方案交给老师的时间。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研究方案交上来后,我们组织了开题评审会,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评审(开题评审会记录另存)。为此,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内容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意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可行性、课题组所选(拟)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恰当程度、课题组对所选(拟)课题的设想的合理程度、课题组成员陈述课题及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等几项,依据这一评分细则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评分,好的研究方案建议学生保留,不合格的课题要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在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并通过开题论证之后,我们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没有课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寒假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我们教师着手进行指导工作。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们首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其次,我们给学生讲解了进行资料收集工作的方法:1、通过媒体搜集资料。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媒体搜集资料,如互联网、图书馆、音像制品、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都是较好的搜集资料的媒体。2、实地考察。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由同学们亲自到现场勘察,采集相关素材,并提出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照相机、摄像机进行摄影摄像,并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由于没有课时,只能在假期进行这一工作,所以我们提出必须要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并注意安全问题。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相关部门(如旅游局、旅行社、博物馆等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其实,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除上面的途径外,还可借助父母的关系,找到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借助社会关系,访问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等等。在搜集到相关资料后,一定要注意原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的保存,有条件的同学最好将资料输入计算机保存。

五、研究成果展示

2002年3月,寒假结束了,同学们带着原始资料回到了校园,我们首先指导他们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数据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软件资料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得出研究成果。同学们有的写出了研究论文,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整理出颇有分量的研究笔记,还有的提交了大量的相片、软件等,取得成果共记42项(大量成果另存,成果一览表附后)。我们指导他们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将所得成果输入电脑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 我们选取了一部分优秀成果,在2002年6月进行了研究成果展示,黄明旻、张超、杨秋慧、胡宾等同学展示了他们制作的课件,对此,我们还进行了现场摄影、摄像(相片、录像带另存),这次展示,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校历史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组建三年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钻研,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兄弟学校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目标

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了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目标从而改变学习现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方式,通过这种最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科学的、生动的学习策略,培养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下面将对高中历史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实践进行分析,结合教学案例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培养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才能真正接受并领会一门学科。如果学生从心里上对历史课程存在抵触与反感心理,自主探究将如同纸上谈兵。由此,对于缺少历史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不是逼迫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熟练运用教材,强化教学艺术性或者巧妙构思“板书”,使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均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目光的效果,也可以通过设置巧妙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激发探究兴趣。

2.加强引导

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而适当引导也很重要。需要带领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历史脉络缕清,降低学习与记忆的难度,告知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概况出不同段落、不同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出历史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深入探究,保证质量

“学以致用”,习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看待历史问题。研究性学习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法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重点不是在记忆知识,而是在于透过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科学探究意识是关键。

二、教学案例探究

1.教学设计

从《》这一课开始会陆续学习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历史,在侵略国疯狂领土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抱着“救亡图存”的目标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救亡运动,这是学习《》这一课时的纲要,要求学生熟读教材,掌握的产生背景与过程、相关人物、对我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影响等。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学习任务,每一位同学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或者询问教师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全体同学均参与讨论与学习,均要进行小组讨论,由每组小组长构建知识体系,最后由教师评价并指导。

2.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本课涉及到非常多的历史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涉及到以下会馆:保国会、强学会;涉及公车上书、、戊戌等个历史事件。

(2)思想教育目标明确通过实施这次变法对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经济、军事等造成的影响,其实质是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变法,培养出学生爱国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学习资料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与总结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衔接与整合能力等。

3.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的背景,提出此次学习的任务,概况主要内容,然后展示课件,见图1。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标记处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阅读与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小组成员纠正,最后由教师点评与完善。课程接近尾声可由教师总结并号召全体同学,铭记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增强爱国情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图1课堂课件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研究性学习目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更加有序开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衔接与整合能力等得到提高,是值得尝试与应用的教学策略。

篇5

评价;活动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31―01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强调“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一、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与评价中

1.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历史研究性学习其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置。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料;对教师而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以教材为蓝本,丰富学习模式。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会比其他教学方法更有效。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拓展学生的思维。新的历史教材在这方面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例如当下历史课程中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选择重点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训练,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与这一专题相关的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的过程。最后,以教材为蓝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3.充分互动,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中,互动是其一个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互动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由于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自由选题、自由创造的原则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再简单地以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间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为课题,并为学生提供选材的帮助。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指导,为学生的讨论以及撰写的历史小论文进行评价和指导,切实发挥好“导师”的作用。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 策略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16-02

教育理念的革新,使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历史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背景及中学生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不再要求学生掌握固有的历史知识点,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日常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学生主要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其能够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把握。而历史教师在该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参与作用。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研究性学习即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科学习中,而不再是依照书本顺序,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味地被动接受。该过程中,不仅能够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够实现教师、学生和社会教育教学的互动,学生可采用书本、网络、讲座等多种模式获得历史知识及教育信息,在探究中不断掌握学科知识。

(二)开发学生资源

“生本教育”理念背景下,普遍将学生作为最大的活性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通过对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等进行充分利用,对学生加以引导,升华他们的自我生活感悟。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着重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有效体验,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三)开放的教学环境

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更加开放,且形式多样,它致力于教学大课堂的建设。学校和教师要摆脱书本知识的桎梏,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对社会资源及外部资源等加以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书本框架知识体系,更能够接触外部历史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将多媒体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实现自我学习和探究。

二、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不仅能够使琐碎的历史知识具有连贯性,也便于掌握。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进行知识探究。研究性学习使历史课堂更加开放和自由,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等,自行选定课题,并进行自我探索和自主创新,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历史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该教学背景下,学生通过研究、讨论等思维互动,实现知识的感悟,历史知识的获取也更具深度。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等相符合。它主要采取科研的形式,实现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在该过程中,使学生积累S富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历史研究性学习即选择历史专题,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方法是学生在课外自主查阅资料,并做好记录,将其用于课题探讨中。该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中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能力等。中学历史课本中给定的是既成的历史事实,过于僵化,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筛选、综合、分析等,应用历史思维进行科学推理,得出历史结论,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

(三)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

中学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单独完成历史专题研究,需要团队的共同参与及教师的辅助。故而,该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团队精神,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现条件

(一)教师要认清研究性学习本质

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极具优势,并且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维方法。历史研究不需要进行实验验证,简化了课堂教学难度。但是,当前部分历史教师并未从根本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明确的认知和了解,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及探究中,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故而,教师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解决开放性的历史课题。教师也要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现实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实现研究性学习初衷,充分发挥其价值。[3]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中学生天性的开放。传统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教师往往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究,使他们的思维过于僵化,不利于其未来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使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对其加以引导,在该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其自主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中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其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够实现教学情境的模拟。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而且能够创设历史情境,收集丰富的历史学习素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并能够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自我知识构成更加立体、多样。[4]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选定研究课题

历史知识具备如下特性:开放性、实践性和问题性。其不仅扩充了课题选择范围,也增加了历史课题的选择难度。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研究课题选择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构成等,也要对外部研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进行考量,并由浅入深,对学生加以指导。研究性学习初期,需选择简单的课题。当学生经历一定的实践锻炼之后,逐渐增加课题难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用。历史教师不仅要考虑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也要有效兼顾课题趣味性。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中,结束书本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学习“女皇武则天”这部分内容,并给出“女皇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无字碑”等这一类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下对通过史料查阅、网上查询等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资料查阅及整合能力。[5]

(二)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量人员分工,并明确研究步骤,以合理应用活动资源。例如,“从黄河变迁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这一课题,主要是通过对黄河改道、污染和断流等问题的探究,总结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收集资料――通过信息整合,明确黄河变迁原因――探讨黄河改道、断流、污染等问题――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采用该种研究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

(三)资料搜集和整合

研究性学习中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报纸、史料、地图等方式实现资料查询。学生也可以到博物馆中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咨询历史专家、社区工作人员等。资料搜集过程中,要注重其真实性,并且确保其与研究课题相关,以达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突破。[6]

(四)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分析研究和得出结论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以“隋唐对外贸易”为例,该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隋唐对外经济贸易、交通和疆域等进行查询,得出结论。隋唐对外贸易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单纯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对隋唐对外贸易关系具备明确的认知,而且能够学到很多历史小故事,明确美国唐人街的由来等,使历史课堂更富有趣味性,也能够不断拓宽历史知识外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7]

(五)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环节。小组和个人结合课题背景,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继而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和论证,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无形中激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更加e极、主动。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经过论证和交流,也能够及时弥补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及思想情况,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8]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极具适用性。中学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点比较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掌握,也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颖.研究性学习和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58-60.

[2]董照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赤子(上中旬),2015(18):218.

[3]柴瑛.研究性学习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9):121-122.

[4]石玉生.探析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2(28):37.

[5]张晋英.研究性学习在五年制师范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232-234.

[6]郝慧芬.研究性学习在高师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1(03):87-89.

篇7

关键词:历史 改革 研究性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原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力求所选课题新颖独特,要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回避不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置疑,转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看清楚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础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比教师简单地传授和讲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有鉴于此,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图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篇8

乡土史即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包括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可见乡土史教育对于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之重要性。作为职校历史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开展乡土史教学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概而言之,乡土史的教学有助于影响人和教育人。

二、职业学校开展乡土史教学的实践

1.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

乡土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乡土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笔者所在的桐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土地上,有着浙江省迄今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罗家角遗址,以及最近发掘的距今4000多年的留良新地里良渚文化古墓群;有千年水乡古镇——乌镇;有江南名刹——福严禅寺;有人文景点——茅盾故居、丰子恺缘缘堂、君匋艺术院、金仲华故居、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等一大批名人文化场馆。在这里有着大量可以开发的历史资源:乡土类资源即文本类资源、非文本类的实物资源、音像类资源、口述类资源、民俗乡风类资源。其中文献资源是笔者开发乡土史的主要资源。

2.乡土史教学实践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史资源。笔者所在学校虽是一所职业学校,但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的功能,每周开设有两节历史课,这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平台。笔者最初的乡土史教学实践就是从历史课堂开始的。为达到课堂渗透乡土史的目的,笔者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平时整理好乡土史资源库。现在的历史教学是专题模块教学,分别是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和科技文明史,涵盖古今中外的三大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笔者在搜集整理桐乡地方历史乡土资源的时候,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按照下表分门别类,进行归档研究,以备教学之用。

二是课堂运用好乡土史资源。在讲述对应历史时期相关内容时,笔者十分注重引入乡土史资源。如在讲到古代中国起源时,适当介绍桐乡已发现的两大早期中国文明,即:马家浜文化与良渚文化的遗存;罗家角遗址和新地里遗址。它们是古老桐乡的见证。通过引入这些乡土材料的介绍,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讲到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濮院的“濮绸”。濮绸品种繁多、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强度高,有“天下第一绸”之称,跟当时的杭纺、湖绉、菱缎合称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外,而且是历代朝廷的贡品。在讲到三省六部制之时,笔者引入司马高桥(崇福镇南门)。司马高桥旧名南高桥,明洪武间(1368—1398)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同治三年(1864)毁,光绪二年(1876)知县余丽元再建。据《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后用为兵部的别称。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加深了对明清时期桐乡经济发展的了解,以及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印象,唤起学生对家乡古建筑的热爱保护之情。

多渠道、多角度地挖掘相关乡土历史,适当合理地与教学内容相整合,能够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乡土史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的渗透,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引领学生开展有关乡土史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3.开展依托乡土史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1)乡土历史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当下的课程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而且我们也知道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知识和结论,而应当将学生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即历史教学要运用史料证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所以在这样的认识下,乡土历史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收集的有关资料显示,各地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一半与乡土史有关。这些课题主要包括各地民间传说和民风习俗,名人故居的维护与开发,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老城市改造的利弊思考,桥梁民居街坊的演变,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状况,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等。可见乡土化已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历史和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历史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体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使整个德育过程潜移默化、悄然无声。

(2)挖掘乡土史资源,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内容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乡土历史进行充分发掘与利用,通过构建研究主题模块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本乡本土问题,构建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体系。

主题是指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整体方案时,设置一些研究主题,从而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让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一些课题,从而使课程内容相对集中。通过设置研究主题,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开发乡土资源,使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比较系统规范。如笔者给学生设置了像桐乡行政制沿革、桐乡古代经济发展、桐乡古代文化、古代遗址研究、乡风民俗研究等主题,希望通过这些主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整体设计研究课题。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的学习,选择好恰当的研究课题十分重要。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围绕主题,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口进行设计。同一主题切入口不同,研究的内容也就不同。如在“乡风民俗”的主题模块下,可以选择研究节日民俗、礼仪风俗;可以研究生产、生活习俗、饮食习俗;可以研究民间体育、文艺、谚语;可以研究地方方言等等。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将主题模块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子课题再分解为若干次子课题。这样主题模块通过分解细化、层层相嵌,呈现立体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逐步形成主体研究系列。

当然,在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设计课题这一过程中,要遵循四条原则。第一,现实性原则。课题要符合学校的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实际。第二,兴趣性原则。课题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钻研的。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不要是纯理论的,要避免大而全,可以选择乡土历史的一个侧面进行探究。第四,可依托性原则。课题尽量与乡土历史相结合,与历史基础型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相结合,从中寻得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篇9

一、以“扶”助学生“上路”

在导入阶段创设探究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明了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再借助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扶”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做了捉泥鳅比赛游戏:叫一位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抓得多。结果男生捉了好几条,而女生在全班同学的加油助威声中一条都抓不住。我再往女同学的塑料盆里撒细沙,女同学也很快抓住了几条。针对上述现象,我让学生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踊跃发言:(1)为什么男同学能抓住泥鳅,而女同学很难抓住?(2)撒了细沙后,女同学为什么也能抓住泥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很快就产生了解开这些谜底的愿望,“我要学”的欲望在心中悠然而生,从而达到了以“扶”助学生“上路”的目的。

二、以“引”导学生“走路”

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还能使他们思维开放,学会学习,并且越学越“活”。

1.启发、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想,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由于探究的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猜想与假设”环节上。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某种关系,并提出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的各种猜测。

2.引导学生分组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环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创设条件分小组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索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方案。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根据各小组猜想的不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重力的关系;(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要在充分肯定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努力改进,以保护学生探索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学会“走路”。

三、以“放”促学生“拓路”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生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切勿包办代替。

1.“放手”让学生实验

分组探究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根据各小组的计划与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按照各自分工,协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并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放手”操作。课外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如:利用铅笔、导线、手电筒设计调光灯电路;利用简单机械原理研制一个升降式衣架;结合电磁继电器原理设计一个防盗报警装置;用马铃薯、铜皮、废干电池的锌片自制电池等,这些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感到惊喜,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分析和论证做到“敢放”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实验结果等信息进行初步描述、比较,在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之间推理,归纳规律;让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小组中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例如“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可以让学生用纸锅烧开水,不仅能观察到水的沸腾,还能体验到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使学生敢于分析和论证不同的观点,并解释探究的结论。

3.评估中做到“善放”

让学生对探究的行为,所收集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让学生对假设与探究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对探究过程中的成败进行总结等。在此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评估,让学生通过评估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好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写好心得体会。

4.交流与合作中做到“奔放”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探究性学习

一、 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特点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活动的基础上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其次,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方面的能力;第三,使每个学生都乐于、敢于表现自我.

探究性实验主要有以下三类:

1.探究性演示实验.一般演示实验涉及大量的操作活动、操作难度大,且受学校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不便于改成分组实验.但只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演示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提出一系列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2.探究性学生实验.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方法.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与想象力,去探索、发现,从中发现一些对他们自己来说全新的现象或规律.

3.探究性小实验.限于篇幅,教科书上不能编到太多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验的探索能力.但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实验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与器材的可选性.

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并能为学生设定一个探究范围及探究方法.另外,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可接受性、探索性的原则,问题既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所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先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紧扣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生长点来设计和提出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最具诱惑力和挑战性,最具探究价值.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意志.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对于探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比如,上述问题可以提出:我们需要哪些器材?怎样装置?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等问题,提供学生探索的思路.在探索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探究,但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小组交流,形成结论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相互补充.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上升为理论.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当堂训练,巩固知识

当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地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使学生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 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设计恰当的探究计划

教师在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时制订计划是关键.制订的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使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使他们既能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各种能力.

(2)教师要明确哪些内容适合学生探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进行探究.所以不能盲目决定探究内容.

(3)教师要根据课本补充恰当的探究内容.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真诚关怀和热情鼓励学生,创设一种鼓励和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观点受到欢迎和期待,从而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愿望.

3.探究内容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