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阅读范文

时间:2023-03-16 06:3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美散文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美散文阅读

篇1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1.审美内容输出概念化。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内容输出概念化是教学中审美困境的一种体现,这种概念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没有认识到散文阅读教学与散文阅读之间的本质区别,通过一些教学操作,破坏了学生的天然审美行为。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就会采用一种泛读体验与音乐情景渗透的方法,而到了九十年代,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因此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在教学中就大兴爱国主义教育,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教育心理论盛行,教学中又开始将本体认知的审美理论介入课堂。

2.审美与历史文化脱离。在进行高中Z文散文阅读教学时,审美与历史文化脱离,是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一种体现,在这里笔者所指的历史并不是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事实上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者历史创作背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创建了散文审美的历史语境,因为散文教学与普通的议论文和记叙文有着本质的不同,散文自身的社会性并不明显。

3.审美驱动内在封闭。所谓审美驱动内在封闭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学生的真实审美阅读出发,有时会与教学诉求不吻合,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审美驱动内在封闭,也可以称之为是审美内在驱动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限制下去领会某种审美类型,另外一种是将知识点传授与审美活动混为一谈,换而言之,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仅限于语言以及文体,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散文的社会性。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

1.消除主体依附关系,重建审美内容。消除主体依附关系并不是要打破教学预设,因此任何一种课堂都存在教学范式,我们只要不用教学范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判断。因此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样才能摆脱以往教学中主体的依附关系。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在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离不开情感主题,即生活寄托,山河破碎之情,但是却忽略了对散文细节美感的体会,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意境出发,代替以往的主题教学。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教师就可以从“看”的视角出发,让学生理解“荷塘”与“月色”的神韵与质感,在自然景物布局之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温馨,这就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现。

2.介入历史因素,重建审美标准。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介入历史因素不但可以拓展学生审美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历史变量,重建历史标准。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在八十年代,教学美学鉴赏注重的是,“仁政”这一科学审美观,但是到了如今,审美教学则更加突出的是民主思想,美学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大家对于历史的衡量尺度出现了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是没有介入历史因素,就可能会出现审美对立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在历史点中穿梭,进而获得审美演变与突变性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散文,这是审美困境的一种突破。

篇2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的概念和本质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要重视对精神方面的提升,不但要完成基本的阅读教学任务,更是要让学生的心理受到熏陶,要引导学生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智力与心理共同提升。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心理的提升,侧重于散文的内在美和精神美。

二、在接受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接受美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念,其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品鉴才是完整的作品,否则只能算是半成品。接受美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我的意识,要在文章的“空白处”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交流,同时衍生出第二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才能达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并在脑海中建立直观具体的形象。此时,教师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感悟文章、鉴赏文章,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悟,同时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交流。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同时也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列举生活中琐事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立足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去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此时,学生仿佛看到了那时的作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沉重与伤感。

在学生鉴赏与分析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去理解和赏析。部分学生反复揣摩文中这样一句话:“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结合全文,学生认识到作者前后思想的矛盾,以此领悟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悔恨,由此才生出自己不是个好儿子的想法。

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结合个人的见解进行分析,以此产生第二文本,帮助学生更好的赏析整篇文章。随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在赏析文章的过程中陶冶自身的心灵,使学生的智力与情感因素同时得以提升,达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品位散文的“美”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始终在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散文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重要性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身拥有内涵美。

首先,散文具有自由美,形散而神不散就有力体现了散文的这一大特点。具体地说,散文的形式是自由的,它不受到其他文体的限制,在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都给予作者足够的自由。其次,散文具有内在的精神美。从表面来看,作者通过散文描写细致的风景或者生活中的琐事,但其内在却蕴含着充分的情感。散文的作者不局限于描写景色、人物或者故事,而是将内在的情感与精神寄托于此,让散文充满了值得深究的内在美。

在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看破散文的表面,要对散文具有的“美”进行鉴赏,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审美性教学的目的。以《都江堰》这篇课文为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文章中丰富的语言和词汇以及精美的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去探析文章深层次的美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风景的描写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要在作者看似随意的描写中领悟作者的思想。学生在深层次的鉴赏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跟随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去赏析都江堰的美,同时形成相应的思想与情感。基于此,学生的情感和意识就能够得到梳理,就能够达到审美性教学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

教师要开展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散文的结构、内容和情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

篇3

一、纵览全文,寻找散文的线索

如果把散文比作精美的珍珠项链,那么线索对于散文来说就是那一根把一颗颗珠子串连起来的细绳。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绳”,顺藤摸瓜,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绳”去分析文章的一个一个材料(珍珠)内容,明了材料间的关系,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③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提问:所选文段的线索是什么?

思考:线索是四次出现的“背影”一词。“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方法:叙事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背影》。

2.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月迹》,全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为线索,将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层次分明地组织在一起。

3.以感情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以“我”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为线索,将在“百草园”中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等自由欢乐的趣事,与在“三味书屋”里行礼拜师、提问遭怒等单调枯燥的往事,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使我们从中认识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及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弊端。

4.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或者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如写景记游、参观访问,文章一般用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

二、仔细品味,鉴赏散文的语言

相对来说,散文语言更优美、畅达,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更为凝练、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面对精美的文段、篇章,我们要通过大声诵读乃至记忆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通过分析鉴赏散文精美、隽永的语句来感受作品精微的思想和巨大的语言表现力,以丰富我们自身的恰当地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提问:这几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思考: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春天特有的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十分具体、形象、鲜明。多用形容性的词语、多用短促的句式、多用对偶、排比和比喻,音节轻快、悦耳。我们可以在诵读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感受到《春》一文在艺术形式上的优美。

方法:

准确地理解一些重要语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而深入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态度。

1.品味具体形象性语言。具体形象性语句主要指那些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还包括含有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的语句以及含有意蕴丰富的词语的语句,准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直接影响到文章主旨的把握。例如,上面选的《春》中的语段。

篇4

一、品读:培养文学语感

叶圣陶曾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教学现当代散文时,引导学生细读深品简洁、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语言,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因为优秀的散文是以语言的精粹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取胜的。如鉴赏《江南的冬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学生就能充分感知其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种种说不尽道不完的意趣。当然,引导学生品鉴此文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这篇散文的关键处、精要处反复品读,力求一课一得,长期训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文学语感。比如,(1)抓住几个精彩的画面进行品读,体味作者描绘的各幅画面的情致与韵味:A曝背谈天图;B午后郊游图;C寒春暮雪图;D江南雪景图;E旱冬闲步图等;(2)抓住某个语言优美动人的文段进行品读,体味作者赋予江南冬天植被勃勃生机的表达技巧。

二、品读:积累文学语言

散文是典型的语言艺术。散文的语言是最能反映作者“言为心声”的创作个性。不仅如此,较之于戏剧、小说等,散文的语言更加凝练精美。况且,每位作家都有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比如,老舍散文的语言以纯朴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如《想北平》;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以笔触细腻、清新欧化著称,如《荷塘月色》;余光中散文的语言以文言文、口语和欧化句式互相穿插、连贯自如著称,比如《听听那冷雨》等。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其语言极具跳跃动荡的思维美和非凡奇特的想象美。这是因为作者用“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的缘故。朱自清在其《荷塘月色》中,最为人称道的语言莫过于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光与影”。这种兼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于一体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高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阅读、诵读、鉴赏、品味、背诵、记忆现当代散文中的优美语言,不仅可以遨游于散文语言艺术的天空之中,激发奇特的想象与联想,兼采众家散文语言之长,有效积累文学语言,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品读:接受美的熏陶

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现当代散文作品中,美学因素可谓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品读诸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现当代散文时,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其审美经验,以美学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文本中的美、去欣赏文本中的美、去品味文本中的美,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美的情感、美的心灵融入具有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等诸多美学特质的散文之中,学生定能在品读过程中情思奔涌、激情洋溢,定能受到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的文章熏陶,继之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

篇5

【关键词】促进;动态;生成;构建;散文;精彩课堂

构建和谐、愉快、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心愿。因为在和谐、快乐、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即能够轻松愉快学到知识,又能够受到美丽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氛围的熏陶。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愉快、富有动态的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良好的开端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精美的散文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对将要品味的精美的散文文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语文散文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呢?实践证明:用音乐导入语文散文课堂教学,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因为,音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等器官,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触发学生学习语文散文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写作散文的灵感与想象力,点燃学生多维思考的火花。所以,用音乐来渲染语文散文教学的课前情境,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愉悦的语文散文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对诗意般精美的散文的感悟和审美体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增强散文文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而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当同学们愉悦地欣赏了贾鹏芳的二胡名曲《睡莲》后,就非常自觉地、抑扬顿挫地吟诵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期间,有的同学一边朗读一边联系文末的注释翻译课文,有的同学一边诵读一边查阅与《爱莲说》相关的辅导资料,有的同学边朗诵边写写画画……就这样,我只是通过贾鹏芳一首优美的二胡独奏就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外的散漫中很快地吸引到对经典美文《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花之君子”之美的审美品鉴中了。如此,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美丽、和谐、快乐、高雅、充满动态美和浓浓诗意美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氛围,并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古语也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都说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同学们一旦遇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便会自发地活跃起来。因此,语文散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预设一些难度适中、数量适度的预习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等,以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倾听、思考、品鉴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后得以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精美的散文在文章主旨、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等多方面的熏陶与体验,继之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末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了文意并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及主旨后,我在白板上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

(1)我去永州参观过现实中的小石潭,发现它远非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清幽美丽。请问,柳宗元为什么要把一个非常普通的自然景观描写得那么美丽清幽?

(2)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唐代同一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同是永贞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在他们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两人同时被朝廷贬谪,但是,为什么刘禹锡的诗歌和散文一直充满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情调,而柳宗元的散文与诗歌却常常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与寂寞之情?

顿时,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竭力思考上述问题的答案。有的同学上查阅自备的辅导资料,有的同学相互间低声探讨上述问题的答案……顿时,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独特见解,有的同学们说“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之清幽美丽胜过现实中的小石潭,是因为前者是融合了作者主观审美意愿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后者是天造地设的纯粹的自然景观”;有的同学说“柳宗元与刘禹锡虽然同时代同才华同命运,但其散文诗歌的风格与情调不同,是因为两人的个性不同使然”……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深深感到: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散文教学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三、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拉斯提倡创新教育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线索与寻求答案的信息,必须给学生创设想象与联想、推测与预料等课堂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师有意的“留白”中达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再创作的强烈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散文因其语言的高度凝练与意象的高度集中而给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再创作欲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宝贵的资源。教学散文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再创作欲望,还可以因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序》时,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末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或者网络等辅助资源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美好愿望后,我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序》看似散文,其实有着诗歌一般凝练的语言和跳跃的故事情节。故此,请同学们在这篇散文的任意一个段落选择任意一句或者几句话进行合情合理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补白。

一时间,有的同学翻阅教辅资料,有同学的查阅文末的注释和课后的练习提示,有的同学边看书边做笔记,有的同学窃窃私语相互争辩,有的同学蹙眉思考,有的同学喜笑颜开……其表情真是应有尽有,百态尽妍。课堂氛围也经历了从“静悄悄”到“热闹闹”再到“喜洋洋”三个有趣的变化过程。不用说,在“留白”的10分钟学生畅所欲言的精彩补白中,许多同学精彩的补白赢得了我和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持久的掌声。

可见,在语文散文教学时,教师有意创设供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作的强烈欲望,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四、师生快乐分享,增加学生幸福指数

教育家夏尊认为:“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此话极为正确。在我们的沪教版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散文中都蕴含着美丽的情感和深情真挚的关爱,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情感的熏陶与诚挚的爱的感受,都能够让同学们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至美,感受到关爱,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愉悦,感受到幸福。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与学生分享这份快乐与幸福,让学生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外化为整个语文散文教学课堂的快乐与幸福。

比如,在教学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很多同学都被作者热爱自然、崇尚山水的美好感情所感染,都被作者依次拜访的德高望重的老桥、青翠的树林、亲切的山泉姐姐等产生了极大的关爱之情,对文章中表现出的我们应该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当作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般善待和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主题深表认同,纷纷举手发言说: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生存的家园在一天一天地缩小,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品种与数量在一天一天地减少。我长大后,一定要考上全球最著名的环保大学,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做个环保专家,每天从事教育人们爱护动植物、保护动植物家园的环保工作,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爱护动植物,保护动植物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

对此,我不仅极为赞赏同学们这种崇高的环境保护美德,极为赞赏同学们对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深切关怀和诚挚热爱之情,还极为诚恳地对同学们说:“希望将来当上了环卫专家的某位同学,千万不要忘记将这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告诉我与同学们,因为我与同学们也非常迫切地希望与你一道参加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不用说,我与同学们又共同创设了一堂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

五、生生快乐分享,营造轻松快乐氛围

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创设生生之间快乐分享预习成果、探究成果等平台。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快乐分享,不仅可以起到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等作用,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共同探究的学习精神,还可以增加语文散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愉悦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中习得知识,体味散文中所蕴含着的浓浓诗意。

无需置疑,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感、自悟、自我升华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新的学习元素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不同性格爱好的同学、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不同鉴赏水平和审美品位的同学对新的学习对象的理解、感悟、品鉴等肯定不尽相同。鉴于此,新的散文课文教学前,我们如果能够布置适量的、难度相当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预习题供同学们预习,而且在上课伊始就给予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那么,一定能够营造轻松活泼的、精彩美丽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氛围。

六,多媒体相助,营造快乐课堂氛围

在语文散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语文散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精美的散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抽象的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等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中体味蕴含在散文中的美的因素,继而产生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从而构建精美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具体的感受安塞腰鼓所具有的激荡着激昂的生命激情和磅礴力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将在网络精选的林枫、高清激情朗诵的的音画视频安插到我制作的《安塞腰鼓》中,让同学们在音画朗诵视频课件中真实地、具体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浑壮美等审美特质。如此,则不仅让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这赏心悦目的视觉、听觉盛宴中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西北艺术之旅。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能够遵循语文散文的教学规律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精心创设师生分享快乐的平台增加学生幸福指数、精心构建生生分享快乐的平台营造学生相互交流的轻松快乐的氛围、多媒体相助营造快乐课堂氛围等,就有可能构建诗意般的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智勇.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职教通讯,2011年08月

[2]洪庆阳.创设情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J].新课程(下),2012年10月

[3]徐霞.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19期

篇6

关键词:阅读内容;阅读笔记;成果展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内容。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也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积极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国的一线名师无不强调多读书、集广益的好处,足见阅读和阅读积累之重要。况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课标提出了课外阅读的量化要求(第一学段5万;第二学段40万;第三学段100万;),在附录中还专设“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单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我们经常说,把课外书拿出来,自己看课外书。或者说今天回去自己看20分钟的课外书。那我想问一下,每天看《爆笑校园》可以不?其实呀,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习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例如我班在学习了《冬阳 童年 骆驼队》之后,紧接着指导孩子们去读完整的《城南旧事》。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我在完成了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课之后,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还有,我在学习了《一只贝》之后,引导孩子读了《丑石》《落叶》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的运用。我班在学习了《藏羚羊的故事》,然后又接连读《藏羚羊的跪拜》,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第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1)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2)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3)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第三,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应该有目的的课外阅读,绝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1)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2)批注法。在阅读中,τ谀承锞洌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读课外书,全班可以一起读一本书,教师检查读书情况,一起交流读书感受,也可以进行读书漂流活动,比如《百年百部》系列丛书,《安徒生国际大奖》获奖小说,每一个同学一本,俗话说,风过留声,雁过留痕。读完一本就在书的扉页或者留白处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然后再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交流书本,再看书的同时也留意别人的的阅读感受。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第四,要开展有趣的阅读展示活动

篇7

关键词: 概括 阅读 归纳 总结

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阅读能力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阅读过程较压缩,阅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阅读较迂回,阅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阅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总结概括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篇8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是通过六幅风景图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三、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比如手发抖这个动作很常见,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动时的外在表现,但仔细观察,有的是由于高兴激动,有的却是紧张恐惧,还有的是恼怒气愤,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这类动作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篇9

[关键词]联想;迁移;概括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终于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有了较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的,即首先必须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象,让映象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统一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问题归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构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2.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3.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培养联想力是进行迁移的关键。

1.学生自读,准确审题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风景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为了强调“形式的和内容的”,作者把这一定语后置,阅读时重音一定要放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阅读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能把这个句子顺利地套入“变式句常识”的知识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如果把“地方”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

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就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篇10

何必温馨 周国平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一位通俗红歌星。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正是这样:美好,然而空洞。这个词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温者温暖,馨者馨香。暖洋洋,香喷喷。这样一个词非常适合于譬如说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用来描绘自己对爱的憧憬,一个初为人妻的用来描绘自己对家的期许。它基本上是一个属于女中学生词典的词汇。当举国男女老少都温馨长温馨短的时候,我不免感到滑稽,诧异国人何以在精神上如此柔弱化,纷纷竞作青春女儿态?

⑤事实上,两性之间真正热烈的爱情未必是温馨的。这里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⑥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一味地温馨,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⑦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入彻悟。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⑧写到这里,我忽然悟到了温馨这个词时髦起来的真正原因。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⑨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

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说:

爱,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人生,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19.怎样理解文章中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的含义。(2分)

20.作者认为温馨美好,然而空洞,这种空洞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1.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4分)

22.文中第⑤⑧⑨段用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哈姆雷特、歌剧《卡门》等文学性的内容作素材,这在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方面有何作用?(6分)

23.从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的角度看,对个体而言,选择温馨与否是自由的,但作者为何还是要批判温馨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对作者的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参考:

19、温馨一词广泛流行于各种文体、各个行业中。

20、①精神上的柔弱化;②忽视爱情中的悲剧性因素;③磨灭个性,造成裂痕;④显得小气。

21、①先说不喜欢流行而时髦的温馨;②再阐释不喜欢温馨的原因;③反思温馨在当下流行的原因;④点明主旨,反对人们精神上的平庸。

22、①证明作者的观点;②这些事例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形成对比,强化了文章的主旨;④使文章的内容更富于文化内涵,更有深度。

23、①从社会的角度看,单一的个体选择温馨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态度流行,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时,就会使人们失去对理想主义和真正的情感的追求,在精神上趋于平庸化。作者是从社会的角度对此提出批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