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实务题范文
时间:2023-04-02 22: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电算化实务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这就更要求会计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会计电算化有人工会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最大程度实现信息自动搜集、分析并可自动完成报表的编制,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然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尚不成熟,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实务中表现出的问题
1.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欠缺。
虽然会计电算化具有高程度自动化这一特点,但实际应用中仍离不开会计人员这一操作主体,会计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对会计电算化的掌握程度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都有直接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其包含财务、计算机、英语应用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综合水平。但分析我国会计人员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偏低,没有较高的使用各类会计财务软件水平,在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常的情况下还可满足操作要求,但当其存在故障时问题便显现出来。同时,由于缺乏有关知识,操作失误的问题也较为常见,有时甚至会造成数据丢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和准确性,给会计工作带来不便。
2.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落后。
由人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这一转化过程会给传统的会计基础带来较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应用使得会计行业出现了新的会计工作方式以及新的会计工作岗位,这不但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更要求创新传统的会计工作管理方式。由于会计电算化出现较为迅速,现阶段大多单位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一巨大转变,突出表现为会计工作管理方式仍较为传统,这将大大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同时,有些单位即便更新了其会计工作管理方式,但执行阶段又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管理方式无法切实落实,工作中可能存在越位越权现象,严重影响数据安全。
3.存在内部控制问题。
会计电算化开展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作为支撑,通过分析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实务工作可以发现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尚未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使得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
3.1会计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会对信息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很多会计主体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后不注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其安全意识淡薄并且没有明确规定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3.2不注重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维护。
会计工作中数据安全问题应提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在会计电算化中也是这样,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电算化系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实际工作中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分配以及安全口令设置等方面都会对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由负责不同工作的操作人员来协同完成,这一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都有不同的职务分工,这就使得其对系统操作有不同的权限,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确定合理的权限分配,以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能。有些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权限重叠问题,同时,有些会计人员设置的安全口令过于简单,这些都会降低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的有关对策分析
1.注重会计人员电算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上文中分析的有关问题可以发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有同时掌握财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英语应用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合理引进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新的教育形式下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阶段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型会计人才较传统会计人员相比具有更好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水平;其次,应注重对单位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措施切实提高现有人员的电算化系统知识储备及操作水平。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员工电算化工作岗位的不同这一事实,对财会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以及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同时,应鼓励提倡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2.创新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方式。
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应用是会计领域的一次深入性变革,其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要求具有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工作管理方式。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方式对电算化工作效率及数据安全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有利于会计工作由传统方式向电算化工作方式转型。笔者认为,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单位应切实做好组织框架重新构建工作,合理安排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能,明确不同人员的工作权限,并对有关部门实行优化设置,从而实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及监督;其次,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部门,该部门应切实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及管理工作,该部门中岗位人员的设置也应注重职责分离;最后,单位应切实提高本单位人员的会计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切实做到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这些都有利于会计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3.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3.1应切实做好电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有关电算化档案管理相关制度。
笔者认为做好电算化档案管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单位中有关部门应做好电算化档案备份工作,最好实行双重备份,备份过程中应在备份盘上注明有关该会计电算工作的详细信息,包括时间、具体操作人员等,做好备份盘保管工作,最好实行分离保管,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电算化档案信息以及数据信息的丢失。其次,对于备份盘有关部门应进行定期检查。最后,应做好备份盘借阅工作流程,借阅过程应严格遵守有关流程,借阅前必须由有关领导签字,借阅时借阅人也应该签字存档,以保证备份盘的安全及完整。
3.2排除电算系统安全隐患,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会计电算化系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也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与风险,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单位有关部门应做好安全隐患管理与风险防控工作。针对电算化系统自身缺陷带来的风险、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以及网络开放性带来的风险等,有关部门应切实建立有关的风险防控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有关部门应定期对电算系统安全性能进行相关测试,定期维护电算化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对于重要的电算化数据信息应做好备份保管工作。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应用
1引言
总所周知,在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时,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解决一批工件定位“准不准”的问题。[1]当工件以外圆柱面定位时,V形块是用得最多的定位元件,V形块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有合成法、极限法和微分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计算过程繁琐。因此,应建立一个完整、一般性的计算公式,以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论文格式模板。
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的通用公式
2.1 V形块定位的基本要素分析
工件定位时,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包含定位基准、定位基面、限位基准、限位基面和工序基准机电一体化论文,由于定位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定位的基本要素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掌握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定位方案和分析计算定位误差的基本条件。笔者对于V形块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分析如下:
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线,定位基面为工件外圆面;限位基准则为放在V形块上标准心棒的中心线,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两端中非加工表面一端。
2.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分析
所谓定位误差,是指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由于定位不准而引起的工序基准相对于加工表而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位置变动量。工序基准的变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于定位副(工件上的定位基而和夹具上的定位元件)的制造误差而引起的基准移位误差;二是由于工件的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2,3]定位误差由这两项误差合成,考虑到定位尺寸(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所夹尺寸)和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V形块定位时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的相对确定性,结合以往的教学和实践生产经验,笔者认为,V形块定位误差应按下式讲行计算:
公式中为定位基面直径的公差;为V形块的夹角;为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为定位基准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
公式中为工序基准的位置因子,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
公式中的为定位误差合成符号。当工序基准不在定位基面上,直接取“”;当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或“-”的判定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与V形块对称面垂直的定位基面中心线作为分界线,
2)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上母线接触,取“”;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下母线接触,取“-”;
3)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中心线接触,此时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论文格式模板。
3 公式的应用
3.1 V形块定位垂直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1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H1、H2和H3的定位误差。
图1 垂直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H1:
通过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为垂直方向,加工尺寸方也为垂直方向,所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取00;定位基准为N点,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H1的上母线,两者所夹尺寸即为定位尺寸,定位尺寸故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同理可得
==
=
3.2 V形块定位水平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2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L1和L2的定位误差。
图2 水平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L1:
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垂直)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900,取900;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右侧母线,定位基准为中心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对于工序尺寸L2: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可得 =
3.3 倾斜的工序尺寸
图3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A的定位误差。
图3 倾斜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A:
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取;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A的上端母线,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4 结论
本章提出的V形块定位误差的通用公式,对于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中快速、准确进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1〕焦小眀、孙庆群.机械加工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龚定安、赵孝昶、高化.机床夹具设计〔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3〕薛源顺 机床夹具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不足;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79-01
一、会计电算化试验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是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摇篮,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在企业经济的业务量大,需要有专业的会计人才处理大量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了解信息处理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对会计需要是必须的。因此高校有必要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试验是一门技能加学历的学科,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会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电子智能技术迅速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会计电算化试验中的不足
(一)授课方法单一
会计电算化不同于其他学科,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知识加技能的学科,讲究的是能力和实用性,教师在教授时需借助相应的会计实务案例让同学进入企业会计管理的角色,同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软件讲解其应用和对相应的软件的分析,适合处理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而现在的课堂由于种种局限性,缺乏会计技能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都具备的优秀老师,使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举步维艰。
(二)学生态度存在问题
进入企业后运用会计电算化去处理会计账务不仅能得到相应的工资,可以提高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激情,再加上真正从事会计工作去处理会计信息时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因此这时的会计人员要学习会更加认真。现在的课堂好多人不是为了学到多少真正的东西,自己并不一定就从事会计工作,而是为了混个证,以备不时之需,缺乏会计电算化试验学习的激情和认真,这也是会计电算化学习的矛盾之处。
(三)学生基础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根底原因学生听起课来很费劲,老师讲对学生期望值高,总以为学生能接受相应的知识,对一些会计信息处理的软件不做过多的介绍,学生不能熟练的掌握基本软件的应用,对于一些刚步入会计行业学习的学生很难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在加上缺乏相应的实务练习学生总是把课堂听到下课就还给老师了。现在一些有企业会计工作者从事的教育机构,也许是学习会计电算化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教学条件不完善
会计电算化讲究操作,老师教授也好学生自学也好,都需要实验设备,都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更熟练的掌握。然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张,电子计算机软件发展相当快,电子计算机软件系统是应用的核心,软件的更新换代给教育培训增加了成本,一些缺乏资金的机构软件系统落后,学生学到的技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电子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快,给教育上施加了压力,教育设备的不足带来了教育质量的问题。解决会计电算化实验问题的不足还需要首先解决资金问题,解决教育设备的问题。
(五)学习目标不明确
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主要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是侧重于会计实务的学习,主要从事会计信息的记录分析使用,以及编制会计分录等工作,另一个就是偏重于会计实验操作的学习,主要学习会计电算化实验电子信息技术的学习,从事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维护和开发等工作。由于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造成学习缺乏重点。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知识的源泉,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教学需要拥有这方面专业技能和有丰厚的会计实务操作经验的老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经常组织老师会计实务的培训,让老师能有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角色的能力,实现学与用相结合。
(二)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
学校应在会计电算化实验设备上加大力度,保持与现代企业需要相关联,使教育使用的设备能满足企业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水平,另外实现会计电算化实验的速度化,会计电算化讲究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加大电子设备运算能力提高电子设备硬件系统以适应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需要。
(三)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
学生不明确工作定位是有原因的,对于没有步入社会不了解企业会计核算基本知识的学生来说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基本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给自己准确定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应重视自己将来的工作动向和自己的偏好。选择好自己的未来岗位定位,端正学习态度,学习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接受教育方式,适合自己的老师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樊荣.浅谈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2).
篇4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一词,早在1981年,于我国北方的一座省会城市――吉林长春的一次讨论会上就提出来了。目前已处于普及阶段,因此,这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已趋于完善。笔者与重庆地区约三十多所中职学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师的交流,大家对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必须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形成共识。
另外,无论是从社会上的任何一个方面来讲,学会会计电算化,都是必要的。从学生就业需求来看,机会还是较多,特别是最近在本地政府鼓励下创办的小型微利企业,他们需要一大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这为当前的中职就业提供了很多机遇。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根据对重庆市30多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使用“考(会计电算化)证”指定教材,这足以说明,有一半的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职业资格证书是非常必要的”。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教师还期望等到毕业证拿到后,免考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基础,认为到时只要考过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就可以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似乎这可以节约学生的开支,其实这是严重的考试与教学脱节,因为学生一旦学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及时参加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考试,既有利于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也为学生在校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打下基础。根据调查,目前即使是使用指定教材的学校,其教学方式,也不都是实现了多媒体化;就其教学内容来看,也只有个别学校做到了理论和实务并重;就算是财政部门自己组织的大约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在理论方面的教学也是非常薄弱的,很多地方就是在完成短期培训后,考前一两天,做一次或者两次模拟练习,然后马上参加上机考试,即使考试合格,学生在实务中的适应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因此考试虽然合格了,工作能力却让人担忧。
三、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单独做好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是不够的。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历,我认为有以下做法值得提出来,以供同行商榷。
(一)做到分层教学
目前的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很大,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进行分层教学。比如重庆市立信职教中心,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在会计教学中就做到了分层教学,他们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专门分成一个或两个班,进行会计资格证、或者会计初级资格的考前培训,为基础好的同学创造上升和发展的机会。同时,基础不好的学生加强一些实务操作,理论方面,适当给予宽松,对这些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不能完全讲教材。比如可以介绍当前在小企业或个体单位使用比较普遍的EXCEL在记账中的应用,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去侧重选择一个书上没有的会计软件的使用,比如“管家婆”等。
(二)做到分阶段考试与不限时考试和限时测试相结合
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学校考试,基本上没有实现考试系统的自动化,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分阶段进行自动测试,还是可行的。不少学校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考试系统,进行部分理论的考试。当学生学完第一章节的内容时即可将与第一章节有关的理论题,设计成单选、多选和判断三种题型,让学生自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他章节的教学同样可以这样进行。
在2010年11月中旬,重庆市经贸校有19名学生参加了本地区财政部门的短期培训班,在即将参加考试前两天的模拟练习中,只有几个学生合格,学生们非常悲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他们的任课教师,很快按照新的考试系统设计了一套实务考题,并要求他们力争在70分钟完成。事后证明。这种测试是起作用的,19名同学全部通过了会计电算化合格考试。
(三)做到演示性教学与学生自己动手相结合
当前的重庆市指定会计电算化考试教材,提供了五个会计软件的操作,这加重了教学双方的难度,但为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现在许多学校在“五个校园”建设推动下,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比如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的所有教室,已经完全能满足电子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讲会计软件操作时,可以先由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而后,由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完成相关操作。比如当讲通用转账凭证时,有时甚至要请全部同学参与操作,之后还要在上机实作时及时跟进。任何软件的操作,都离不开学生自己动手。
(四)做到学校教学与财政考试相结合。
会计电算化学校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认可。为此教师必须摸清考试系统的要求,让学生不怕财政部门的考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顺利过关,甚至还要求助于其他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不光对实务操作感兴趣,对理论题的考试也不害怕。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去参加财政部门的考试。
(五)做到大众化教学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相结合。
我们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面临多种挑战,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让一些学生适应财政考试,让多数学生会使用软件做账,还要培训出两三个能参加重庆市中职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的种子选手,并力争获奖。
(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篇5
关键词:高职 专业群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一、 专业群的概念及其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专业群的概念
就高职院校而言,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我院会计专业包括会计与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和金融管理与实务等四个专业。显而易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同属于财务会计大类,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也属于经济类专业,且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存在诸多共享资源,鉴于此,本着龙头带动、共同发展的思想,可初步构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核心,带动及辐射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会计专业建设群。
二、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2011级为例,我院会计群各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分别为:珠算与点钞、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分别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与之相比,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相同,包括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和财经应用文写作;
(二)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课程体系可以看出,三个专业之间已存在一定的平台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每个专业均具备一到两门专业特有课,如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金融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此外,三者之间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互选课程。上述内容为会计专业群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此课程体系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
(三)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岗位能力培养欠缺
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基本沿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而非按照会计岗位进行设置,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而后者恰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进行,无法充分实现会计岗位的能力培养方向。
(四)模块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专业能力趋同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和《审计学》两门课程部分内容重复,而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实施、维护等专业技能,故此,应培养学生对SQL程序的掌握能力,而该专业设置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该要求,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会计与审计专业趋同,二者之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我院会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一)以岗位为单元,分段培育,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层次化
以岗位为单元设置课程体系,在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和差异性为切入点,通过“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各岗位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专有能力和提升能力的培养。
(二)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对应岗位及各岗位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从而适应企业发展变化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
具体而言,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课程欠缺现状,通过增设《SQL基础教程》及相应实训课,增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特有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均有特色课程的新局面。以岗位技能为标准,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删减、,形成以《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共享平台课程、分流模块课程体系布局。
(三) 以岗位流程为单元,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驱动的运用,按照岗位所需技能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实现岗位技能训练全程化。改变现有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脱节现象,通过启用现有用友和金蝶财务软件的各子模块,结合各岗位手工实训,实现各岗位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同步进行。
(四)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现有固化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各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探索同一课程由封闭式考试和开放式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其中,开放式考核方式采取情景设置方式,由学生根据情景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情景要求任务,该考核人员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
通过上述改革,我院会计专业群将形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实现各专业共有技能培养的同时,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和拓展性,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且健全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能力;任务设计;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课程教与学的颠覆性改革,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追求卓越,刻意训练是成功之母。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为灵魂,以培养实用操作技能为根本;在课程内容体系上,及时跟踪财务软件发展的脉搏,建立动态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会计电算化课程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互动式、训练式的方法体系;在教学基本建设上,构建学校与用人公司共建、教师与行业专家合讲、一体化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系统。经过不断进的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从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一、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突出职业性:以就业(职业能力)为导向,将毕业生看做是从事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职业人,以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出发点,明确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能力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涵盖会计从业资格标准。
2、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并与佛山用友公司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与用友公司培训部经理简永珍(兼职教师)老师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
3、教学内容选取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为标准选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标准。
4、教学活动组织:按照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中学,教中学,学中悟。
二、课程改革实施情况
1、在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再设计了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根据整体设计的思路,将项目设计为可“教、学、做”一体化进行课堂实施的方案。学生依据该方案可以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而且可以实现课堂、课外的无缝对接,脱离老师的指导也可自行摸索完成任务
2、实训报告内容的改革:原来传统的做法是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就撰写实训报告,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并没有自己的内容和思想。从本学期开始要求学生用微视频的方式录制实训报告,变“写”为“说”,学生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收获,参与的热情大大提高。
3、实训作品的改革:以往实训类课程上完了就结束了,但现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在学期末将本学期完成的实训刻录成光碟以备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显比之前要认真、努力很多。
4、分组教学:将学生4-6人一组,在每一个任务结束按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进行打分,计入平时考核。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学会了团队合作,互相提高。
5、将教学与学院的素质拓展活动结合:开学初申请了学院的素质拓展活动,要求学生把任务完成过程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成视频,并期末进行评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自学视频软件的剪辑、插入等,这对学生也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
6、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过去对学生的评价都是3-7式(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但现在改为5-5式(平时表现50%,期末提交实训作品50%),加大了对平时的过程考核,并取消了期末的考试,取而代之是学生一学期所完成的实训任务。并且在微视频考核部分引入学生交叉互评与老师评分的混合式评价体系。这样真正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三、教学实施过程的革新
在工作性的子任务中通过设置不同工作角色(账套主管、出纳、会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设计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任务来完成一个任务,再通过完成7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式项目进而完成一个项目。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纠错,并最终实现自我提高。
所谓“链条式”任务设计,就是基于工作过程考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将项目设计成环环相扣、依次链接的模式。本次任务完成的质量取决于上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又直接影响到下一个任务的完成。通过这样一种“穿珍珠式”的链条形的任务设计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完成工作的积极性和谨慎性,从而保证课程学习的质量。
1、与佛山用友公司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将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处理过程纳入到实践教学中。与用友公司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内容,学生以参加广东省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替代传统的期末考试。
3、将岗位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将企业会计的各个工作岗位实现有效贯穿,通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会计主管、记账会计、出纳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分工。
4、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在完成第一、第二个项目时,学生扮演的是实习生角色,老师扮演的是企业师傅。采取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通过先任务演示,再学生操作,操作时老师从旁指导。但到了第三个项目时,学生需要扮演的就是实习生转正的角色,老师扮演的是领导。这时学生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任务,完成从徒弟到师傅的角色转变。
5、过程考核体系的建立:课程取消了期末的考试,更注重平时的过程考核,学生期末提交的作业靠的是平时的不断积累。提交的作业包括:
(1)每一次任务完成后,每个同学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总结,取代传统的实训报告。
(2)每一次任务完成后,每组通过录屏软件将任务完成的过程录制,可以剪辑、插入声音、动画等加以美化。
(3)所有的任务完成后,每个同学期末将所有完成的任务刻录成光碟作为自己的实训作品。
6、考核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在过程考核体系建立的基础上,由原来的3-7式改为现在的5-5式,并加以细化。
参考文献
[1] 顾慧芳.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J]. 内将通讯,2009.
[2] 姜金鑫.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 职教通讯,2008.
[3] 胡莹. 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研究[J]. 现代交际,2011年03期.
[4] 马淑娥.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2011年.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模拟;仿真教学;对策
一、引言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近年来对会计的从业要求已向高智能化方向发展,会计教育模式也以传统的知识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模拟、仿真及实践教学,将企业实际账务与实务工作环境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一种仿真环境下培养起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以积极应对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是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的目标。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模式落后。广泛推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某些高校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未从本质上了解现代化教学模式,以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黑板上的教学内容搬到多媒体中就实现了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变。事实上,该过程并没有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依然是填鸭式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有效提升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第二,师资力量薄弱。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能熟练地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还要能完成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当前高校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中,没有形成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往往由会计教师直接进行电算化教学,导致专业性、系统性的电算化教学难以实现。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虽然形成了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却未注重在后期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培训,教学队伍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教学软件单一。企业实际运用的财务软件是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如金蝶、用友、管家婆等财务软件的版本一直在进行升级。这就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对软件掌握必须是全面、多样性且与时俱进的,但高校中普遍存在软件单一、版本过低的现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财务软件往往落后于当前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或者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财务软件在实际工作的使用率并不高,导致高校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财会人员应用软件能力的要求。第四,教学环境与企业实务环境差异大。高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单机操作进行模拟教学,由学生独立完成整个财务运算工作,没有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往往需要会计人员分工进行合作,才能达成效果。因此,学生是独立完成会计系统的初始化、输入、审核、编制报表等一系列工作,企业会计人员则是分工完成核算工作,教学环境与企业实务工作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效果的对策
落后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学软件的单一及教学环境与实际应用环境的差异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佳,针对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第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摒弃“为考证而教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技巧的培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活用案例教学法以启发、诱导学生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学校可以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财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参观,了解实际的会计工作内容,认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财务报表等,对以后的会计专业形成感性的认识。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电算化模拟实际财务工作过程,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有直观体验。第二,努力提高师资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施教过程不再是依靠一本教材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主动学习新知识、新软件、新的操作技能,做到与时俱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需要掌握电算化软件系统中各个模块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使用软件过程中提出的大、小问题,需要具备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及软件日常维护工作等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班或到企业中展开实训等方式,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能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第三,科学选择教学软件。学校应该组建专门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验室,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需安排学生进入仿真教学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室中的电脑的硬件与软件系统都要实时更新,科学选择财务软件,即软件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和较强的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不同软件在功能及操作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就业后企业的不同需求。第四,让企业变成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基地。当前高校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应用能力是落后于企业需求的,如何有效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亟需解决的主要难题。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企业变成学校的实习基地,成为仿真教学的教学资源。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会计师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并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这将有效减少高校教学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之间的差距。
四、结束语
在会计电算化的仿真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和培训,在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为会计专业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培养出一批应用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迎春,王静.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的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v.9;No.14503:124-125+46.
[2]祝红艳.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性和仿真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v.18;No.29703:64-65.
[3]罗丹娜.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1,No.46810:24.
篇8
1、传统会计的理论与实务
会计的基本职能按照管理内容的不同能够可分为会计核算职能以及会计监督职能。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进行表述的以及价值数量的确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在会计工作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以企业的货币为会计的计量单位,为企业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情况的汇报、记录、计算,并及时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会计核算职能贯穿整个经济过程,从核算的内容来看,包括对经济业务发生的后的会计核算,同时也包括经济业务发生前的经济预算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指的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特定的程序以及方法,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适当的服务,将企业经济效率最大化。会计监督职能是通过会计在对企业进行经济业务核算的过程中,对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法律法规。
2、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务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用来开展会计工作。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会计业务非常的繁多,就会导致传统的手工记账填制记账凭证的工作中量大,并且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而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做账,利用计算机的处理系统对会计做出准确的核算,并进行储存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以当代的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会计业务中应用的总称。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科学性学科,融合计算机学、经济管理学、信息科学以及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对用,带动着经济管理学科逐渐的现代化,为人们提供更加快速简洁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与会计质量,加速会计职能进行转变。同时随着手工做账逐渐的被会计电算化所取代,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同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职能的影响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到来,人们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变得和以前不同,核算的工具也会有显著的差别。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以算盘为主要的运算工具,将算出的结果用笔墨写来会计账薄上,并使用全手工做账的方式对会计的月末进行汇总并填制会计报表,这样的方法不仅制作上非常的繁琐,并且当会计业务量非常大的时候记账人员就会容易出现错账、漏账的现象,对企业的而会计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并且会计账薄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档案,传统的手工做账会成非常大的账本容量,对企业的保存要求非常的高,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损失,这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会计电算化主要使用计算机硬件和会计核算软件作为主要的运算工具。使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会计人员只需要将相关的会计科目以及明细科目和具体的金额输入电脑中的原始单据中,然后通过领导对相关的账单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再保存这样一来就会在月末自动对本月的经济业务进行汇总并且生成会计报表。并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会计资料是以计算机硬盘为载体,对会计账簿进行储存,这样的储存方式便于企业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保管,但是为了方面企业人员的查看,所以会计软件都设有专门的账簿查看程序,并且能够将会计信息进行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等。使用会计点算化之后要对账簿进行查找只需要输入查找日期,账簿类型,或者记账凭证类型,就能够准确无误的将账簿查找出来,相比传统的会计查找方式速度和准确定都有的很大的提高。从上述的情况能够看出,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减轻可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使得财务人员在记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电算化以极高的算账速度以及记账的准确度,和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方式,不仅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经济越位的正常运行还使得会计的止职能发生一定的转移,从核算转移到监督上。
2、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监督职能的影响
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部监督,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因此内部监督也是一种自我监督。在手工做账的条件下对会计的内部行为进行控制。传统的会计信息是以为人的方式展开会计活动,而在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之后,这是以计算机的方式对会计的行为进行监督,这就需要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入、输出,对会计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来自财政部门、税务局的外部监督,对企业的的行为的、偷税漏税现象进行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外部监督环境,促使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完善。并且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电算化的信息要求,因此,对于审计的方式也要进行更新,找出合适的审计方法提供更加完善的会计外部监督会计电算化与管理会计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当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完全的电算化。企业的会计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会计两大类,财务会计就是传统的对会计账务进行会计处理。成本会计则需要对产品的成本结转;管理会计则需要对企业的未来的经济进行预算管理。因此,企业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同时要加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深入研究,解决成本与管理会计一些难以登记入账的账务问题,加速成本与管理了会计的电算化。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做账。同时随着经济业务处理越来越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样一来也就加速我国会计人员的就业。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管理 探析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下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传统的手工记账已经不能满足财务发展的需求,计算机的更新替代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操控平台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经历了1983年以前的实验科研阶段,在此期间电算化核算比较单一,且缺少相匹配的工具软件,专业人员也不够完备。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里程碑;然后是90年代的自发发展阶段,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工作,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达到了。1990年初,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标志着会计电算化事业走上了规范的道路。
我国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比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经济业务及核算越来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我国的财务软件也应具备多种语言、多种货币形式,而且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也应更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未来会计电算化将更加趋于成熟化、多元化、规范化、广泛化、网络化,为企业管理所用。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中的问题:
1.缺乏认知。我单位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智能性。多数人认为电算化还只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等的一种工具,根本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办度不够,不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这种认识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十分不利,特别是中小企业及缺乏信息化的公司。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处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制度滞后。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帐户设置、帐户登记方法和帐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系统设计、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而财务人员大多还把精力放在软件使用上,忽略了会计制度及岗位职责的建设,存在“一身多职,越俎代包”的现象,各项制度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3.忽视管理。电算化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算帐、报帐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把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但软件偏核算轻管理,大部分单位只重视报帐,使用会计软件的总帐、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核算内容较多,至使会计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预算、分析等模块内容设计简单,功能不全,限制了电算化的管理功能。
4.安全性差。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也就成了财会部门最头疼的一件事。
电算化系统下,信息数据在录入、复制、传输过程中极易被篡改、丢失或泄密。而保存数据的U盘或磁盘,一旦介质受到外界损坏,数据极难恢复,势必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失。
三、会计电算化的控制管理:
1.夯实基础工作。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在单位内部制定会计电算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数据保密措施;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知识结构。
2.突破固有模式。网络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务数据及交流日趋增加,我们的财务软件也应随时更新,链接更多的共享资料,发展成为网络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模式,具备更多的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能力。
3.增强安全防范。电算化在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突飞猛进的发展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挑战,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法、校企结合等能够为我们改进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出应用型人才,也是每一位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科技变革推动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在国外起步较早,但在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全面、稳健地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甩掉了手工账簿,开始把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实务当中。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各大专院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办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从而促进了会计核算手段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效力,使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
为满足社会对未来财会人才的需求,我们应重新定位学生培养目标,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明确培养目标
(一)以应用型人才为基础
随着计算机应用不断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在跨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对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精通会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和完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应用型会计人员。高职院校学生侧重的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任务就是培养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以及具有高素质的会计实务人员。
(二)向管理型人才渗透
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向管理型人才努力渗透,培养具有专业财务知识,并且具有最新经营管理理念,能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实用的管理人才。企业财务会计与企业日常管理、资本运营、资源整合等密不可分,企业急需既懂会计,又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多元化人才。如果只能记账、算账,其未来就业空间受限。只有一专多能,才能适应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受到管理人才市场的青睐。
(三)朝复合型人才拓展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理论的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是既掌握会计理论又懂得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核心是能力培养,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
因此,近些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需要既懂会计知识,又熟悉管理理论,且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三、突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应用型教学
(一)注重基础教学,为会计电算化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虽然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要求,但以机代账并不意味着就弱化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相反,要想学好会计电算化,就必须掌握这门交叉学科,这恰恰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以及基本的会计准则等作为前提条件。
尽管会计和计算机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不断进步,但两者的基础在目前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础依然是基本会计准则、会计原理,因此,我们应加强基础教学。首先,加强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时间,熟练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原理和会计实务的精髓以及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其次,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应重视学生编制程序能力的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性到专业化。
打好专业理论基础,无论会计软件如何更新换代、层出不穷,学生都能很快领会和掌握它们的要领,并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判断它是否能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帮助学生学好会计理论基础的同时,高校教育还需要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应重视学生编制程序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双管齐下,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具备了得以实现的条件。
(二)强化实训,加强实践性教学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扩大,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组织实施、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精髓所在,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创新实践教学,促使其科学、规范,进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到会计电算化专业而言,就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电算化人才。
实践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会计电算化课程非常贴近实际工作,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热情非常高。他们不只希望学习课程中的一种软件,还想要了解其他软件,还希望学以致用。学生实践能力强,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这当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适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电算化教学应面向会计电算化岗位操作者,以软件实际操作为主,兼顾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会计核算软件一般分为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财务分析等功能模块。其中账务处理模块是会计核算软件的核心模块,该模块以记账凭证为接口与其他功能模块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根据财政部“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在总结多个财务软件的共性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账务处理系统”和“其他专项核算系统”两条线。一是以“账务处理系统”教学为主线。即:建账套-增人员-授权限-定科目-录余额-输凭证-审凭证-登好账-结完账-编报表。在掌握上述内容基础上,讲述“其他专项核算系统”。二是以“其他专项核算系统”教学为辅线。“其他专项核算系统”,即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应收应付账款核算系统等。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财务软件操作的规律性。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把学生分组,模拟经营企业,例如,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财务软件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老师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将学生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系统化、完整化。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由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时方向集中在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会计、出纳等相关工作;同时中小企业也有实行ERP系统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经济管理系专门建立了财会实验室,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笔者认为在学校进行教学的同时,经济管理系可与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合作。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拓宽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校企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有目的地培养人才。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会计电算化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岗位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尽量做到全方位地掌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按照岗位需求进行实地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
校企合作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和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验教材。二是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或者提供一些来自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利于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就业。三是和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合作。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生源除本校学生外,还可以面向社会招生。
具体到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中,校企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全方位地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校企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庆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9).
2、姚晓宇.浅析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7).
3、常士剑.会计电算化应用[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