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心情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6 18:1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心情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心情的文章

篇1

《盼》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盼》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铁凝。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在街上行走的快乐。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文中“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同时,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也能让学生在习作上受到启发。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会写“雨衣、袖筒、斗篷”等

词语。

2.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3.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写成,能让学生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结合本单元习作单元的特点,我将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作为教学重点,其中后两点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我采取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课文篇幅较长,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因此我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概括出事例。再分内容探究,学习写法,体会感情变化。根据不同的描写,设计了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由“盼”字入题,让学生能先通过字义的理解对文章内容产生初步印象,有了预设,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我视情况补充,学生随指导练习,我随堂指导。

(三)熟读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盼”的,能从中总结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表现“盼”。

(四)研读体会。

1.学生自由读第1、2自然段,体会喜爱。

采用启发提问,让学生学生圈点勾画,结合字词,自主探究作者描写雨衣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心情

创设情境,引导入境想象:我这样喜欢这件雨衣,连把衣服汗湿了都舍不得脱下,由此可知,接下来,我最想做的事应该是什么?体会作者“盼”之情的产生。

2.感受“盼”之情。

以文中描写的三个场景——雨前、雨中、雨后,分内容研读感受,体会作者的“盼”。

以雨前内容为范例,教师引导发现,学习描写方法,体会运用的不同描写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好处。

学生根据范例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学习方法,体会后两个内容的描写。

抓住作者心情的变化,体会不同描写方法表现心情的不同作用。

根据不同描写,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例如动作描写让学生加上动作读、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对话朗读等,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及心情的变化。

最后总结回顾,学习文章的写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后基本都有话可说,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以画图的形式生动再现作者心情的变化,以交流的形式感受文章描写的生动,体会文章给读者展现的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从中感受人物形象,层层深入,在交流中深化对文章写法的学习。

(五)拓展延伸。

作者围绕“盼”这一心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有趣的情节。大家课下试着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小组间演一演。

课文以儿童的语言写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生动活泼,较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学习中学生一定还有很多的感受来不及表现。因此,设计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接着探究、感悟,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同时也将文章描写方法的把握内化到了改写的实际运用中。以兴趣为前提,自然降低了学生的畏难心理。

(六)课堂总结。

课文主要讲了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最后终于盼来了雨,穿上了新雨衣的事。文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二是学习作者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设计的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16

新雨衣

盼下雨

盼变天

急切

渴盼

雨前

惊喜

期盼

纯真可爱

雨中

兴奋

急切

担心

美好童年

雨后

憧憬

渴望

穿上新雨衣

平静

篇2

叙事作文中常常出现不少景物描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叙事作文里写景往往会对全文起到交代背景、烘托心情、推升情节、揭示中心等作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以唯美、明亮、动情的文字触动、感染着每一位读者,继而产生共鸣,传达能量。

解密大叔:

孩子们,快睁大眼睛,来认识一下叙事作文里的几种“写景”形式吧!记住,只有牢记于心,才不会让任何“写景迷阵”从眼皮底下逃走!你准备好了吗?

“山门阵”

特点:最先出来“叫阵”的就是它了

作用:交代背景,表明环境

阵法示范:

夜深了,星稀月皎,人静露凉。

夜深了,跟往常一样,老师埋头灯下,将学生写的蚯蚓般的数字,一个一个端详,一笔一笔改正。

《夜访》节选

叙事作文往往少不了要写清事件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这便是叙事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这里写景就是起到了“交代时间(背景)”的作用,同时也衬托出老师工作的辛苦。

“隐形阵”

特点:分几处藏在作文中间

作用:侧面描写,烘托心情

阵法示范:步入赛场,看着摆在面前的稿纸,心里升腾起莫名的害怕……其他参赛选手已经纷纷埋头“苦”写,而我却还未理清凌乱的思绪。窗外,春日的雨果真害羞似的,滴滴答答个不停,每一滴都落在我心间最脆弱的地方,我的心更乱了,几乎到了崩毁的地步。

《至少我追求过》节选

通过刻画他人、描写环境等间接描写,往往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俗语讲“绿叶衬红花”,景物描写无疑就是那片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的“绿叶”。

“告别之阵”

特点:把文章最后要说的告诉了你

作用:揭示中心,延伸意境

阵法示范:八月,成功的“喜悦”眷顾了我,因为我顺利地通过了音乐学院的青少年钢琴舞台赛初选,同时也获得了“钢琴十级证书”。

秒针追逐着分针、时针,超越了一圈又一圈。

《像秒针那样》节选

在文末运用景物描写,往往能够余音袅袅,“柔和地”留住读者的心灵,使之回味无穷,不忍弃之。同时,首尾呼应的景物描写,也能起到揭示中心、点明主题的作用。

“灵魂之阵”

特点:像是一根线把文章串了起来

作用:线索贯穿,联通全篇

阵法示范:那株默默的蟹爪兰,静静的,静静的……

终于挨到了晚上放学,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回了家……那诱人的粉变得晶莹,变得妩媚。无意间,我又瞥见了那株蟹爪兰,它仿佛在说……我凝住神,恍然大悟:蟹爪兰顽强地战胜了炎热和干燥……

如今……总会想起一旁静静伫(zhù)立的蟹爪兰。

篇3

1、人的对比。通过不同人物的比较刻画,生动各自的特点,或同一人物不同时期多角度的对比描写,着力显示人物的巨大变化,揭示文章的中心。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对闰土这一人物,作者就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将他两个时期的外貌、动作、语言、性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闰土由少年的天真活泼、勇敢机智变为中年的沉默拘谨、麻木自卑,这不仅体现了残酷生活对人的锤打,更揭示了后中国农村的凋败背景,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事的对比。作文主要依靠事件的叙写来支撑,不同的事件对比着写,可以多层面的丰满人物形象,使行文脉络清晰,主旨明朗。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作者就选取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事来对比行文。作为学者方面,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作为革命家方面,闻一多先生却是既说又做,言行一致。两方面一比较,人物更加立体而充实,也紧扣了“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一中心。

3、物的对比。我们写说明性文字时,大多需要对不同物体进行对比说明,以突出各自的特性,给人深刻印象。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就把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从布局、气氛、图案等方面作了比较,让我们对故宫的庞大建筑体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篇4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作者悉心的构思,巧妙的组织,以及高超的文笔。从整体来看,文章中都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文章结构美。作者从开篇就提到了自己的心情很坏,满以为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市”外桃源会给自己的心灵一丝安慰,等作者登到龙泉山顶的时候却发现眼前的景象和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在这种失望的景色中便毫不夸张地表现出自己内心依旧难以逃脱忧伤的侵袭这一情绪。通过作者细致描述在爬山看桃花过程中遇到小女孩儿和她妈妈的对话,平滑过渡到段末,再次流露出影响作者的心情,是文章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文章以作者心情描述作为开头,再以作者心情作为结束,显示出前后照应之美。

其次,文章显示出语言美。文章中作者对于自己心情的表述、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都是采用纯朴的语言,但是给与读者的感觉却体现着语言之美。尤其是对小女孩的神态描写,“头上扎着两条小辫,随着她兴奋的欢呼,那小辫子在肩上一起一落,就像春风里两只美丽的小燕子在跳跃”,“她的脸也是粉红的,这使她更像一株亭亭玉立的桃花了”……这些语言的描述,完全把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小女孩儿应有的那种天真灿漫、活波可爱的神态描写,足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体现了文章的语言之美。

再次,文章随处体现着情感美。一个人能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就足以表达出作者的“情之深,意之切”。“那小女孩真像一位陶醉在梦境中的诗人,她更美了”,“在她那诗意般美好的世界中,我不禁泪珠欲滴了”。在倾听小女孩儿的一举一动时,作者不知不觉被感动了,以至于让作者潸然泪下。这不仅说明作者的心灵受到了小女孩儿那纯真童心的撞击,而且说明了作者的愧疚,因为作者也同为一个正常人,之所以表达出“因为我的心灵一旦抹上这种铅色的阴郁,就很难看到世界的鲜艳与美丽”这一句话,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所想所感还没有一个失明小女孩儿心灵那般纯真与简单。“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体现着作者的情感美。

最后,作者在文章中以对比的手法体现着艺术美。文章中是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其一,作者“我”在上山前是怀着一种落寞的心情心情去欣赏桃花,看到龙泉山顶的桃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时,作者的心情就更加“阴郁”;通过在山顶听到小女孩儿与妈妈的对话,“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从她那兴奋的话语中,我似乎感觉到了她心中那片美丽的桃林。”这便是作者的心情上山前后的强烈反差。

其二,小女孩儿双目失明了,是生理残缺的,但是从小女孩儿的外貌、穿着、语言、动作所表现出的小女孩儿心灵却是最美的,“啊,让我听听……哟。好多的花在开哟,妈妈,你听,到处都有是花开的声音!这声音好美,好美,它轻轻的,柔柔的……”任何一位读者当听到这句话时,不免也陶醉其中,因为那是小女孩儿发自内心的感受,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也体现着小女孩儿纯洁的心灵与身体的残疾的对比之美。

其三,面对小女孩儿的种种感受,作者的感受便是“这山顶根本没有成片的桃树,也没有繁茂的桃花”,而在小女孩儿妈妈的眼中却是“是的,孩子,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桃花正在开放,还有许多美丽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因为作者的心灵已被现实生活的种种感受所湮没,一旦心灵抹上这种铅色的阴郁,就很难看到世界的鲜艳与美丽,这也是现实中大多数人们的真实写照;而在“妈妈”的眼中,能够深刻体会出小女孩儿的天真,好多好多桃花在绽放,好多蝴蝶在飞翔,这从侧面也显现出了“妈妈”对小女孩儿的爱,再次让作者觉得愧不如这位失明的小女孩儿心灵之纯洁。

篇5

一.展现传神的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有的细节虽只寥寥几笔,但对人物性格的显示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把人物刻画得入微传神,栩栩如生。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突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衣服只此一件,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这就鲜明的揭示了他那固执而可悲的内心世界:追求功名,轻视劳动,即使一生不能“进学”,也不愿脱下他那件象征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中举》

这一有些夸大了的屠户低头为范进扯衣服的细节,活画出胡屠户俗不可耐的形象和卑劣的心灵,也正是对范进中举前他教训范进“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的绝妙诠释,封建等级制度在此时此地此人身上得以充分体现。那个此前“横披衣服”、“腆着肚子”、“臭骂”女婿的胡屠户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

二.烘托犀利的人物心情

人物的心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表达,也可通过细小的动作流露出来。因此,细节描写也是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手段。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这段精彩的细节,把听众信以为真,惊慌欲逃的强烈反应描绘得惟妙惟肖。“离席”“奋袖出臂”见惊慌的动作;“变色”“两股战战”,显惊惧的神情;“欲先走”,窥惊恐的心理,形象地写出了听众真的以为置身火灾现场而忘了是在欣赏口技表演了,从而从一个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三.推动精妙的情节进程

细节是文章情节中的有效组成部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的推动作用。某些细节似乎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它却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有的细节前后勾连,在展示人物命运变化的同时,也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的细节甚至还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变色龙》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是奥楚蔑洛夫身份的象征,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一“脱”一“穿”这个反复的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四.拓伸深邃的主题长度

在文学作品中,一些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生动细节,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对深化文章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孔乙己》)

篇6

我的读书笔记里还没有写过这个人的文章,而且实在是太好了。但可惜的是,这篇文章在发表区。应该能进入精品区的,可是,那些人都太没有眼光了。这篇文章叫做《天黑》,住在/zuowen/html/31/266004.htm,文章显出了作者的忧愁,许许多多的景色描写,衬托了作者的心情。我们来看看网友对这篇文章的评论。

评论者:兰宁

格式、、、有点怪怪的,

为什么你总是有着不属于你这个年龄的忧伤?

按理说,你这个年龄,

应该是快快乐乐的啊,

有时候,真的不需要想太多,

简简单单就好了……

评论者:爱你是个错

哇。我怎么鼠标向下拉一下就完了??

太少了,不过语句还是挺美的。

我觉的你应该尽量提高一下自己的写作质量,比如说,字数这类,要不然很容易被人退稿 。

评论者:梦缘惜羽

别这么伤心。

成熟,

不是好事。

篇7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篇8

自从读书以来,我的成绩就一直很优秀,所以每个教过我的老师都非常喜欢我,一直认为我就是他们的得意门生。但是我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反而觉得优生难做。比如只要学校一组织各种竞赛,我就成为老师们争夺的对象,汪老师要我参加书法组,吴老师要我参加信息组,语数竞赛自然也少不了我。所以一天下来,我是忙得天晕地转,甚至连课堂作业都无法完成。

这不,昨天也不知怎么回事,居然把语文作业给忘做了。老师发现后,立即把我召进了办公室,一改常态地对我说:“程森茂,骄傲了吧?现在作业都可以不用做啦,真是太让我失望了……”听了老师的话,我别提有多难过,泪珠当时就在眼眶里打转。

晚上回到家,我把事情告诉了妈妈。本想从她那里得到一丝安慰,可谁知妈妈竟然也说出了和老师一样的话。我再也忍不住了,心一下子塌了半边,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不住地往下掉。

爸爸妈妈,老师,我真想大声地告诉你们:我不是圣人,不要把我想得太完美啦!我也想像其他同学一样,要自由,要放松,要快乐!

下面我们来看看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师生是如何点评这篇作文的吧!

学生点评

文章把小作者的心情写得很真实。但是,还可以写得更加丰富一点,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题目可以改为《老师,请别给我压力》或《我要自由》。另外,人物的神情、语气可以描写得再细致一点,这样更能反衬“我”的那种难受的心情。

――张锦媛 黄思卿

文章的开头体现了小作者的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也不喜欢文章中的老师,太偏爱优生了,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让优生做,不给其他同学机会呢!所以,小作者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把自己的这种想法添加进去。

――五(1)班 黄怡婷

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写具体一些呢?把自己的难受好好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啊!

――五(2)班 王桢明

小作者表达的观点不太积极,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例子不够详尽,略显单薄了一点。题目可以改为《我的困惑》。

――五(8)班 邱忻桐

文章有真情实感,属于有感而发,也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遗憾的是,文章缺少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所以不够感人。题目可以改为《优生的烦恼》。

――五(6)班 蔡 一

我觉得文章的题目有些不恰当。因为想要做一个优生不是一努力就可以的,所以小作者在下文中应该写他是如何努力成为优生的。但他写的是他已经成为优生了,所以心里有多少苦闷,大人如何能理解。

――五(4)班 陈怡雯

文章流露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体会到小作者的无奈。缺点:小作者对自己有多忙的描述不详细,可以添加一些,如晚上赶作业到深夜,下课后太忙没有时间玩等等;建议题目改为《我的难处》。

――五(7)班 朱陈宸

文章写得不错。文中用了过渡句、比喻的修辞手法等。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很实在。如果让我给文章取题目,我会取《我的自由呢》,因为文章的重点是小作者想让老师、父母知道,自己需要自由。

――五(7)班 何佳雯

文章文字流畅,情感真实,比较感人,但是缺少细节描写,例如“我”听了老师的话,心里很难受,那就要写出如何难受,要有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不能一笔带过。建议题目改为《渴望自由飞翔》。

――五(7)班 张羽毫

老师点评

篇9

[关键词]环境描写;反复渲染;巧妙扣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36-03[作者简介]钱萍(1974―),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在文章中运用自然环境渲染,向来被古往今来名家所重视。从古代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当代散文,名家能巧用环境点染,使之更好地为主旨服务。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变化的背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机智地寄托情感、揭示主旨的一种手段。它能很好地增强艺术效果,凸现文章的艺术魅力。

翻阅中考满分作文,大部分优秀考生能撷取生活中的景物,巧妙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如能巧妙利用环境描写,能丰富文章内涵,渲染文章意蕴,烘托人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耐人品味。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巧设环境描写,使文章妙笔生花?笔者最近在市级作文公开课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收获颇丰。

一、回顾课内经典,归纳其妙用

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编委精心选择的,有很多优秀作品是供学生写作的范文,教师要善于总结写作技巧,开掘学生创作灵感的源头。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名家名篇中汲取养分,读中取法,读中学写。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重温经典小说和叙事文章中的环境渲染的典范,探求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故乡》的开头运用阴冷的风、苍黄的天、远近横着的荒村,勾勒出故乡冬天荒凉、萧条、破败、了无生气的景象,渲染了凄苦、悲惨的气氛,烘托了“我”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中国农村萧条、破败的现实,为下文故乡人的变化作了铺垫。结尾描写理想中美丽的故乡,是为了表达“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台阶》中有一地方写家门前的柳枝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烘托了父亲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朴实农民。《我的叔叔于勒》写一家人在旅行的路上,为了渲染于勒会给全家带来好运而产生愉快的心情,巧设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而在于勒成为穷水手后,一家心情失望沮丧,就巧设了“天边仿佛有一块紫色的阴影从海边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通过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继而可以总结成环境描写作用的“三字经”:渲气氛,衬心情。明时令,点背景。作铺垫, 推情节。塑形象,凸主题。学生在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中感受环境描写的妙处。

善于运用经典课文的示范作用,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符合陶行知先生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符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如何学。”的思想精髓。从课内经典文章的回顾总结,到课外美文妙法的探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寻幽探胜的效果。

二、集聚各种资源, 探寻其妙法

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何运用才是关键。笔者引导学生从优秀习作、教师范文、课外名家美文中选取巧设的环境示例,归类整理;集聚各种资源,归类探寻运用景物描写的妙法。

(一)巧用修辞,使景物摇曳生姿

如:南通市中考满分优秀习作《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开头“月牙儿才罢晚妆,盈盈地跃上枝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钻进屋子,倾泻了一地。晚风犹如母亲的手,轻柔地吹开一屋月色,也撩开我记忆深处那永远的回忆。”巧用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再如:笔者的散文《昨夜,慈母又入梦》开头是这样写的:“窗外,细雨霏霏,如烟似织;一只小鸟跃于杨柳树上,细枝便用温柔接纳它的雀跃。记忆苍莽,弥漫开来,飘落了几许揪心的怀念。昨夜,慈母又入梦。” 此文章中笔者巧设霏霏的细雨,营造了雨天怀人的气氛,而选取柳枝接纳鸟儿雀跃,象征了鸟儿是树的花朵,儿女永远是母亲心田上的百合花。巧用这些景物触发怀念,巧妙扣题。

(二)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生动传神

欧阳修有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就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优秀习作《断章里的声音》开头这样写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燕子呢喃。她手捧一本诗集,亭亭站在我们的中间。书香携着花香迎面扑来,她柔和而轻快的声音久久不绝。”开头设置了一系列背景式的 “广写”画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营造了明丽轻快的景物,烘托了语文老师朗诵的诗意盎然。丁立梅《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间有一段内容是这样设置景物的:“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试想一想,此起彼伏的蝉鸣、静静绽放的南瓜花、洒满小院的月色、忽明忽暗的流萤、忽闪忽闪的星星,这是一幅幅多么优美的画面。作者巧妙动静结合的写法,运用多感官、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胜境中温馨和谐宁静的气氛渲染得神韵透彻,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引发了下文“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三)反复渲染,使景物蕴含象征

渲染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寄寓深刻含义的景物的描写,引起某些联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以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凡渲染的地方,应是文脉进展的关键之处,如情节的逆转,人物的突变,气氛的变化等地方。如秦文君《一个走运的人》中巧用香樟树作为线索,反复渲染,刻画形象。文中的景物串联如下:

“(开头)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

(中间)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

(结尾)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作者巧妙运用香樟树的历经沧桑、香远益清、苍劲挺立的特征与下肢瘫痪的女子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运用象征手法升华了文章主旨。需要强调的是,在行文中还要注意运用景物首尾呼应、巧妙扣题,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习作例文中是这样设置景物的:“(开头)细碎的阳光,滑过我的指尖,伴随着那纷飞的、淡粉的花瓣,盈满我的心房,那一刻,笔者的世界春暖花开……(结尾) 那一刻,看到纷飞的、美丽的桃花,看到它们幸福地在枝头绽放生命,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者用花儿纷飞这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进行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同时又很好地扣住了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笔者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编了一首写景技巧的七字歌诀:“景物描写方法多,如何运用有技巧。多种感官绘环境,巧用修辞语生动。对比象征和虚实,同一景物反复现。景物变化烘心情,凸显主旨意蕴深。”对于如何在文中呈现景物描写,笔者也做了一个总结:方式一,创造情境,开头用环境点染;方式二,塑造形象,细节用环境亮色;方式三,巧妙串联,情节用环境推动;方式四,卒章显志,结尾用环境升华。当然,记叙文中写景的方法很多,笔者总结的方法只是最常用的几种。需要友情提醒一下:景物精当,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宜过多,两到三处;不宜过长,两三行为宜;要为突显主旨服务。

乡村风景、乡村生活题材丰富,笔者在一次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于文题中巧设乡村景物,通过景物刻画人物,点明中心,效果甚佳。学生有很多拟题十分出彩:《悠悠菜花香》《阳光下的布鞋》《蚕豆花畔》《油菜花韵》《暗香盈袖》《云水之谣》《雾里看花》《桂花下的等待》《夏日的歌谣》(鸣蝉)《栀子花开》《火树红花》《白藤萝,春日梦》《掌心的阳光》《樱花飞舞》《锄头生花》《红薯飘香》《行走在春天里的列车》《葡萄架下》《糕香里的爱》《开在心田上的花》《豆墨花香》等,在美妙的意境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感受风土人情,体现人间真爱,感悟人生哲理。寓作文于乡村生活中,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一个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描写景物时,巧用修辞、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象征等手法,会使作文亮丽起来;结构上注意首尾呼应、巧妙扣题、用景物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会在文字中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别具匠心、情景交融的风景图画。生命如花,人生似景,让我们在写作中韵写景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齐飞!

参考文献:

篇10

那么,怎么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呢?学生们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客观描述法

客观描述是指用第三人称写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这种方法,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小说比较常用。小学课文中有一些,但内容比较简单。如:陈庚同志终于被小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到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这是《倔强的小》中的一段话,写陈庚的心理活动,他想起了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孩子,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个小鬼的言行神情,陈庚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庚同志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而死亡的危险。

二、侧面烘托法

侧面烘托法就是通过旁人的内心活动的描写烘托主人公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如《我的战友》中: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个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这是火烧的场面,先正面描写了“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又从侧面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烘托出当时极其危险的处境,表现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内心独白法

内心独白法就是让人物自己表达出内心情感。这种方法有时穿插在叙述和描写语言、行动、外貌中,有时集中描写。如《穷人》中: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段内心活动写得多自然,它表现出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的美好品质。但是生活是现实的,她的内心是矛盾的。这样的内心描写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栩栩如生。

四、对话描述法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将相和》中: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达了蔺相如的内心想法,自己避让廉颇不是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五、梦幻虚构法

梦幻虚构法指通过描写并不真实存在的某种梦境或幻想中出现的一些情景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凡卡》一文中的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火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