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苏高考语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4: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2011江苏高考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考语文每年都会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考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伦理、哲学以及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和艺术鉴赏等。这一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科学的了解,是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点。
综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17套试卷,其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术性强
学术性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无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是如此。
二、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既有名家经典也有鲜活时文,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也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
三、重点突出
高考语文试题的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两大类。这主要是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解题的障碍。
除此之外,从题目的设计来看,题量一般为3~4题,分值为9~18分不等,基本上维持高考小阅读的形式。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辅以简答题。选文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命题特点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了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理解能力
理解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各个段落、整体文意的把握;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出发,从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读懂文章。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对该类试题均有所涉及。
二、分析综合能力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几个层次能力的综合考查,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再如2011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4题: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2.归纳内容要点。所谓要点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它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内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其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和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9题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4.考查文章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开篇构思或段落间的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能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能力。如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5题对文章论述思路的考查。
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考点,在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均有涉及。同往年试题相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更加突出了对考生在文意方面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考势预测
一、选文题材范围稳定,变化不大
论述类文本的题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哲学、美学、生物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评说、文学现象、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这个范围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对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等加以特别关注。
二、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主要侧重对考生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命题难度适中。这与选考部分更加注重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清晰的不同定位。笔者预测2012年这种定位将更趋稳定。基于这样的考查定位,相对于选考部分来说,考生在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更高。
篇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之一,能力层级均为B级(理解)。
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考生应从三个方面把握:一、“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二、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常有语境限制,考生应依据语境来理解并识别其含义。三、文言实词考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考点为“之”“以”“而”“于”“其”“为”等热点词。
高考语文对本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都对文言实词进行了考查,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规定的实词,且大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文言虚词也有大部分试卷设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一是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来考查;二是选取同一材料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要求考生比较其异同。
【原题回放】
1.(2011年高考语文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假托)
C.责大指而已(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强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可以运用联想已知推断法,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本题D项中的“夺”,考生可联系《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字加以理解,其为“改变”的意思。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D
2.(2011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情况。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D项的“乃”都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一、理解文言实词
1.代入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实词词义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到具体语境中,如果句子通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乃留愈幕府赞军事”(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赞”意为“辅佐”,代入后语意贯通,据此可判断该解释是正确的。
2.联想迁移法
(1)联想教材例句。高考语文所考的文言实词基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其例句或词义。考生可以联想其在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其含义。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年高考语文重庆卷)与“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都是“登记”的意思。(2)联想成语推断。成语大多来自文言文,因此借助成语便可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泽命不渝,信也”(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中的“渝”,考生可借助“矢志不渝”这个成语来推断“渝”是“改变、违背”之意。据此可判断选项中解释为“坚持”是错误的。
3.语境推断法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如果释义能使语句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中的“易”有“更换或交换”“改变”“容易”“轻视”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可推知,这里应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故选项中解释为“更换”是错误的。
4.词性推断法。考生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通过判断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先生赎而归之”(2011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中的“归”在现代汉语中是不能带宾语的,且“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是“让……回家”的意思。
5.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考生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来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抵关适断,船不能行”(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中“抵”与“适”词性相近,意义相同,都为“抵达、到达”的意思。
二、理解文言虚词
1.分清词性
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其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再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2.分析语法结构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承担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理解文言虚词可以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从而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中“仲父之言此三者”为主谓短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弄清逻辑关系
有些文言虚词(“而”“以”等)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转折、修饰、因果等),考生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拱手而问曰”(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4.看清标志识别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词语或句式,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考生一定要掌握并熟记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且重点掌握几个常考虚词,这样才能在考场上答题时得心应手。
【答题误区】
1.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掌握不清,常常觉得不知所云。
2.忽视课本文言例句的指导,不能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3.做题僵化,不知从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题。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说苑・权谋》)
1.请将下列黑体词在句中的含义,写在横线上。
(1)客有过主人者 过:______________
(2)而不录言曲突者 录:______________
(3)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哀:______________
(4)于是杀牛置酒 置: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选自《郁离子・术使》)
1.请将下列黑体词在句中的含义,写在横线上。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或:____________
(2)山之果,公所树与 树:____________
(3)狙公卒馁而死 馁:____________
(4)众狙皆寤 寤: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为筑城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故名。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③赵良:秦国隐士。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循礼者不足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秦(通“纳”,接纳,收容)
2.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法太子(依法处治)
B.乡邑大治(安定,太平)
C.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埋怨,怨恨)
D.夏、殷不易礼而亡(交换)
3.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卫鞅为左庶长/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B.为筑城阙宫庭于咸阳/段于鄢
C.岂其微哉/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D.号为“商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卒定变法之令/君尚将贪商、於之富
B.则何不归十五都/何竟日默默在此
C.亡可翘足而待/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D.秦国之所以收君者/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参考答案见本期
善罢甘休 息事宁人
篇3
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现状与发展
1.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一共三十首。
1.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进行综合性考虑,确定全诗的宗旨。
2.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在古代的诗人世界,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在分析过程中,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近年来,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就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大漠沧海,古道老树,夕阳明月,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分别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景,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再看诗歌的全文,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来赞美伟大的爱情,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考点很多,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在我国,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韵律整齐,讲究对仗公正,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想象着月光的美好,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名句,都有着共同点,或是一个字,或是一句话,用在了奇妙的地方,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就像家喻户晓“推敲”,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之眼,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巧用一个敲字,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响中寓静,出乎人的预料,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由此可见,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刘全国,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2003.
篇4
一、 选材:散文为主,小说次之
文学作品主要有四大样式,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其中诗歌和戏剧很少进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这一园地。“散文是文学轻骑兵”“小说是社会生活的浓缩”,特别是短篇小说。用散文、小说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极为恰当的。它们适合考生读思,便于专家命题,利于教师评分。2011年,除上海卷外,全国16套高考卷中,选用散文9篇,选用小说7篇,散文与小说之比是9∶7。这种以散文为主的格局,今后不会有大的改变。
同学们在平时阅读和复习备考中,要认知散文的选用特点,有意识地注意散文考查的一般规律,同时关注小说考查的基本路径,形成各自固有的共性知识网络。
二、 题数:四题为主,“三五”次之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在正常情况下,赋分越多,题数越多,反之,题数就会相对减少。纵观2011年16套高考卷,有12套命制4题,占75%;另4套分别是6题、3题、3题、5题,占25%。这就是说,4道命题是主体。4道题中,或两道内容题、两道形式题,平分秋色;或“三内容一形式”“三形式一内容”,主次分明。
同学们在备考时,对于文学作品阅读考查,要有一种4题定格认识,并有针对性地总结若干命题规律。如主客观题关联、命题指向、分值启示等。
三、 分值:1/7为主,1/8次之
赋分1/7即22分左右,1/8即20分以下。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应该赋多少分才比较合适是有讲究的。文学作品阅读考查是体现高考语文卷“文道结合”的主要板块;文学作品阅读考查是文学鉴赏、人事物景理解、篇章结构分析等题目兼顾得最为全面的板块。因此,这一部分的赋分,应该至少占1/7,即22分左右。2011年高考中,16套卷共65题,总赋336分,平均每套21分。
这种赋分格局告诉我们,文学作品阅读考查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学们备考时,要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增加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掌握行文规律,为写作积累经验,开阔眼界,争取不失分或少失分。
四、 题型:主观为主,客观次之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用主观题当然是肯定的,但客观题是否同时介入,一直是命题者和应试者关注的焦点。就在这样的矛盾、议论甚至纷争之中,一年一度的高考随着时间的流逝即将到来。就全国高考总体情况而言,客观题总是偶尔点缀其间。2011年,这一板块的65道试题中,客观题只有7道,主观题达58道。客观题约占其中的10.8%,多的赋5分,少的赋3分。可见,在这一板块中,主观题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客观题只起调节作用,甚至有的省市从不考客观题。
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主观题答案“四先四后”的形成规律:先浏览试题,形成大概印象,后阅读作品,实现整体感知;先寻找各题在文中的指向位置,后定向研读原文内容;先思考各题之间的联系,把握考查角度,后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化难为易;先草拟答案,后删繁就简。
五、 重点:内容为主,形式次之
无论何种文学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构成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是各种手段,“神”是中心主旨。二者有主次之分,即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形”为“神”服务。文学作品固有的重要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内容题总要多于形式题,其分值也要高于形式题。2011年16套高考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共65道试题,其中43道检测内容知识,约占66%;22道考查形式知识,约占34%。
同学们在备考时,要把注意力放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上,包括人事物景、原因结果、情感哲理、内涵外延、含义启迪等等;形式上,只要抓住文本最突出的一种写法,并进行动态认知、个性解读即可。
六、 内容:概括为主,具体次之
2011年考查内容的43道试题中,有33题属于内容概括方面的,具体的内容考查只有10题,约占内容题的23.3%。这是因为,概括文学作品的内容归为总体感知范畴,考生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意图、原因、结果等,既是课标要求,也是考纲使然。这类试题,最能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难度系数属于适中偏难,容易拉开得分档次。对于文本阅读来说,总体性的东西把握住了,具体性的内容也就不难认知了。设题时以概括性内容考查为主,道理就在这里。可以预想,这种命题思路今后将会被一以贯之。
同学们在平时的文学作品阅读训练中,要明确高考在内容上的主要命题倾向,尽可能地从总体上把握文意,高屋建瓴地概括文本;关注题目、开头和结尾等切入点的意义;感受文学形象,理解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七、 形式:作用为主,认定次之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形式方面的题项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考查的设置,往往具有两个层级:一是对形式知识的认定,诸如何种描写、何种修辞、何种人称等;二是问有何作用,即所谓的意义、好处、价值等。这两种形式构成知识链,由浅入深,前者属于知识定位,后者归为作用效果。无论是参考答案还是赋分标准,都把重心放于后者,要求分析和揭示运用某种形式所产生的艺术价值。2011年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中,形式方面的试题有22道,其中有14道是检测“作用”的。例如,江苏卷的4题中,就有3题指向“作用”。可见,形式方面对此的考查,始终是重头戏。
同学们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要对各种形式产生的主要作用进行一个清晰的梳理,形成作用知识网络。掌握了规律,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八、 理念:传统为主,创新次之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每个省市年年都考,体裁可以相同,内容领域不可能重复。在拟题的知识点上,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年考了探究,今年仍然拟用;去年考了人物特点,今年仍可让人物形象入题,只是探究内容不同,人物对象有别。这样命题,就是发扬过去命题的优良传统。这是命题的主导理念,是由课标和考纲所决定的。只要课标和考纲不变,只要高考仍然设置文学作品阅读板块,这种传统就不会改变,这也是选文体裁所载的知识使然。但是,全部设置传统题型就违背了“变”和“新”的原则。“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是命题的基本理念,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当然更是如此。例如,2011年文学作品阅读板块的65道试题中,传统题型达60道,创新题型只有5道,传统题型约占92.3%。这些创新题型虽然为数不多,分值也很少,却是命题亮点。
同学们在文学作品阅读训练中,要按照散文和小说两种文本的知识体系,对过去的传统题型加以总结,为高考积累丰富的经验。
九、 开放:有探为主,无探次之
探究题是近两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中涌现出来的新题型,也是体现新课标和新考纲的标志。凡是拟有探究题的,一般为课标卷;没有设置探究题的,往往为大纲卷。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答案总表现为发散性和多向性。命题时,它通常被设为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最后一题。该题答案文字最多,赋分最多,应试难度最大,答起来也最自由。考生得满分很难,得零分很少。2011年16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中,有10套设置了探究题,其余6套中的4套非课标卷均与探究题绝缘。
同学们在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中,要根据探究题多样、多向、多元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定位。结合作品内容,尽可能做到辩证客观,公正全面。
十、 结构:必考为主,选考次之
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只要设置了选考题的省市,往往将其放在选考题中,属于考生备选题项之一。2011年16套高考卷的文学作品阅读这一板块中,必考题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只有5套试卷设置了选考题。选考题只是一种调节,一种体现课改的标志,所赋分值并不高。之所以形成这样以必考为主的格局,主要原因是备选的两种文本阅读的难易度总难处于同一层次,选拔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篇5
【关键词】 语言运用 后期复习 复习方略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2
针对一年一度的高考复习,语言运用题复习在探索更加灵活科学的考试内容以及命题方式的同时,为了保障学生语言运用题的复习效果,试卷、讲义必须理清能力型题目和机械型题目的差距,在题题过关、卷卷落实的基础上突出复习重点。在高三后期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通过明确基本点、重难点、突破点,让学生用正确的复习方略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学生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分数。
一、依靠传统题型,明确高考命题方向
(一)明确题型意蕴,掌握题干要求
根据教育部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十七套高考题型中,十五套高考语言运用题属于传统仿写和压缩的考点进行命题,只有湖南和上海没有采用语言运用题型。在2009年高考中,仿写作为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被安排到了第七道题目中;另外还有全国卷的20题,2012年广东卷18题,2010年广东卷24题。因此,在高三语言后期复习过程中,必须强化语言频率训练力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改革,很多新型题目越来越被命题者以及教师关注。在2006年(高考全国卷)通过示意图对具体地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所在的位置作一个介绍;2011年北京卷23题,通过新闻点评的方式再现了当代公益广告和自然环境的问题。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了当代高考写作方式和以往仿写命题、漫画作文等方式有着形同质不同的差异,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另外, “为北京奥运提建议”、 “为校报拟定宗旨”、 “向作家提能引起师生兴趣的问题”以及简短书评等都是崭新的题型。同时在这些题目中,后面两题通过全新的意念和思维方式,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书评要用怎样的方式展现见解,提出有意味、有价值、有特点的问题,在后面的训练中都必须进行正确、科学的指导;字数控制作为影响语言题型的重点内容,必须提高表达能力。两则书评的要求一般在九十到一百字之间。在为奥运提意见这道题中,北京卷要求在八十字以上,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增加文字量,其实也是对条理表达、整体思维提出了要求。
最后,从命题内容来看,具有现实意义的时事题目很多,例如:在2010年高考卷全国卷20题中,命题方要求以《奥运和祥云》为具体内容进行想象和描绘,从而展开一段心灵独白;江苏卷20题通过添加奥运会主持人开场白的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广东卷22题,根据奥运会项目图形,要求学生紧紧抓住图形动态内容,进行联想,从而发挥思维作用,进行描述等。
(二)探索语言新考点,掌握考题动向
通过对历年高考语言题型调查研究成果来看,语言运用题型作为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出现了一些新的考查点。
1. 反驳辩论式
辩论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展现一个人的思维敏捷度;从考查的角度来看,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提供论述资料和观点,让学生在反驳过程中达到复习要求。另外,在方法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引申论以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方式,从对手的观点中寻找谬误的缺口,从而利用对方论据一步步归纳出和对方完全对立的观点。在复习策略中,这些方法通过巧妙利用,从而赢得以少胜多的成就。在辩论过程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具体的论辩技巧进行换位思考。例如:课外阅读课文《琐记》在描述鲁迅根据当时社会形势,禁止男女共同游泳的荒谬规定,从人们日常生活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的荒诞结论,让对方观点不攻自破。
2. 自荐信、竞选词以及合同条款的表达方法
在语言运用后期复习中,自荐信和竞选词在复习中必须根据表达重点,明确职位特性,从而正确展示出自己的优势;要符合语言得体的表达要求,既不过傲也不过谦。在合同相关条款阐述中,根据数字书写规范以及数量单位的正确使用,从根本上避免语句歧义。对于历年不同的考查点,应该根据运用情况以及实际环境特征,在抓住关键点的同时,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掌握知识重点。
二、挖掘特定情境,明确隐含信息
(一)充分展现材料要求以及隐含的信息
1. 隐含的材料信息
在语言运用后期复习中,对于参考资料,大部分同学只关注句子形式、字数、关联词等形式要求;从而忽略了参考材料的内容概况,例如:中心思想、内容重点、逻辑概念等;导致很多句子经不起推敲,内容相似,而缺乏实质内涵。例如:某仿写题:修养的花朵,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中绽放。从文字层面来看,很有意蕴和美感,但是仔细推敲,仿写的句子却没有按照仿写要求进行,花朵对修养,果子对成功,实质上可以换成明喻,将句子进行调整修饰,才符合考卷要求。
篇6
关键词:考场;阅读;方法
随着今年高考这根指挥棒方向的变化,大家都已看到,今后高考语文的出题形式有了一个大的变动,阅读已成为高考的重头戏,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考场阅读时因为方法不得当,不能够“因文而异”,致使阅读时找不到重点,甚至白白耽误宝贵的答题时间,使得考试时间仓促,最后作文只能草草收场。现将本人的几点拙见拿出来,希望对大家的考场阅读有所帮助。
一、点性阅读法
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是诗词。对于诗词这类字数比较少的阅读材料,应当逐字逐句地细细阅读,不漏过一个细节所透露的信息点,甚至前面的题目、作者,文后的注释也不要放过。因为作者要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一般人用大量篇幅才可以表达的感情、思想,所以,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我们也必须字句推敲,才能读出其中的深味。例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中的诗歌鉴赏就体现了这一点。
咏素蝶诗
(南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回答第一个问题,必须对全诗逐字逐句地阅读,深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信息点: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再经过对全诗的深入分析得出: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也需要在细读全诗的基础上才可以完成: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因此,诗歌鉴赏时,字字句句,甚至注释的信息都不可轻易放过,它们都是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横向阅读法
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是散文。因为我们读散文,主要是去领会一种精神,感受一种情感,至于更多更细的东西,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去慢慢品味。散文家的语言风格往往因人而异:鲁迅的语言精练深邃,文言成分多,曲笔多,冷静中透露出一种坚韧的美,这与其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郭沫若的语言特点则气势磅礴,充满激情,时而又不乏秀丽悱恻的意味;巴金的语言朴素优美,娓娓而谈,亲切中自有一番诗意。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语言风格也有差异,如,朱自清的《绿》和《威尼斯》在语言风格上就似乎颇异其趣,他后期的语言更少雕饰,更接近口语,也更精练。这便需联系作家前后期经历和思想的变化去理解。
考场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有四步:
(1)整体阅读,抓住“文眼”把握主旨;
(2)理清线索,理解写作意图;
(3)推敲意境,领会审美价值;
(4)品味语言,感受深刻内涵。
三、纵向阅读法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十行。此种方法的适用对象是小说。在考试过程中,小说中由于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描写,如果与问题无关,大可以跳过,去寻找对答题有用的信息点。近年来,小说阅读选文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1)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各地对命题材料的选取,大都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涵的教育意义。如,赞美社会的真善美、抒发家庭的人情乐、剖析精神的高尚性等。学生阅读了这样的文章,可谓一举多得。
(2)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学生实际,结合学生阅历,反映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使学生读来饶有兴趣,有利于深入理解、完成试题。
我认为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作品主题的挖掘。
考场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为:
原则:忠于原文。
观念:整体观念,联系观念。
步骤: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
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掌握了以上阅读方法,我相信学生再也不会为考场阅读发愁了。
参考文献:
[1]黄凤英.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0(05).
[2]向自力.阅读教学中推想能力的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5(02).
篇7
就使用省份最多的全国新课标卷而言,一直保持稳定的是语句衔接题。需要指出的是,在2011年前的好多年,这个题型就一直出现。可以说,这是一个保留“剧目”。估计2014年仍将出现。我们看一看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语句衔接题,以把握其特点和解题方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 , ,
,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⑥句紧承“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句,并引起⑤句,③句是对⑤句的评价,①句另起一层,④句紧承①句,②句中“这时”照应④句。明白了这些,我们自然能够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D。
就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能够知道,做语句衔接题,第一步要在所给语句中找出与所给语境材料中的语句密切相关的句子,第二步要能够对所给排序的语句分类,根据语句之间的关系,分成几组。这两个工作完成了,也就能够顺利选出题干要求中所说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全国新课标卷2013年卷和2012年、2011年卷相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仿句题变作了图文转换题。仿句题不仅前两年考,再往前推多年,就一直在考,要求都是“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在大家认为过去是如此,现在也该是如此的时候,2013年变“脸”了,给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需要指出的是,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两套题目,都是这样。我们看其中一套中的题目:
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
题干中一是要求写出所给节水标志的构图要素,二是要求写出其寓意。要正确作答,就需要我们能够正确读图。该从何处入手读图呢?题干中说了所给的是“国家节水标志”,我们就从这里入手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便能知道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护地球生态;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掌又像一条河流,象征着滴水成河。
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是不是还会出现图文转换题值得思考。笔者认为,命题人杀回马枪再考仿句题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这样,我们在重视图文转换题的备考的同时,仿句题也不应置之不理,需要我们给以适当注意。
就山东卷而言,语言表达运用题一直出现在第五大题,由三个小题组成,分值是12分。第五大题,在山东被称为高考语文命题的实验田。这块实验田里的“品种”,每年都在变,2011年是语句衔接、图文转换、语句变换,2012年是语句扩展、语句压缩、得体,2013年则成了关联词语填充、仿句、下定义。这就要求我们紧扣《考试大纲》对语言表达题的要求(即: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全面备考,而不能有押宝心理。天津卷如同山东卷,语言运用题也是年年变化,需要我们根据大纲要求全面备考。
就湖北卷而言,语言表达运用题像山东卷一样,一直出现在第五大题,由三个小题组成,分值是12分。这三个小题,就题型来说,有两个是年年变化。比如2011年是要求写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为最崇敬的课文人物写一则颁奖词;2012年变为写阅读宣传语,用对偶句描述《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2013年再变为就某种文坛现象写点评,就《雷雨》中某句台词在不同版本中的说法谈看法。只有图文转换题年年有,但题型也有变化,其中2011年给的是图表,这就是:
分析下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均不超过25字。
■
(1)结论: 。
(2)原因: 。
2012年和2013年给的是漫画,但也有不同。我们依次看来:
(2012年)欣赏右边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
■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
(2013年)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
这么说来,湖北语言运用题的备考,一个方面还需要像山东那样,按照《考试大纲》全面备考,另一方面还需要多拿点时间放在图文转换上,但需要注意图文转换的题型应该是不要局限于一种或几种题型,要尽可能多样化。
就北京卷而言,语言表达运用题一直出现在第一大题,且都是语句衔接题。需要给以说明的是,前两年都是嵌入式,2013年是排列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时还应该对语句衔接题的各种题型都要有所涉及。另外,和2011年、2012年不同的是,2013年增加了对修辞格的考查,这就是第5小题,只不过从词的运用角度命题,比较隐蔽而已。笔者认为,以往第一大题4-5小题,都是一道语句衔接题,一道文学常识题,2013年文学常识题被修辞格题取代,估计2014年还会回到原来状态。这样,修辞格题给以适当复习即可,没有必要用太多的时间。
就安徽卷而言,2011年高考语言运用题为两道,这就是19、20题;2012年、2013年增加为3道,这就是18-20题。就考查内容而言,2012年与2013年趋于稳定,都是压缩语段、连贯、简明、得体。就题型而言,2012年压缩语段以下定义的形式出现,2013年则是以拟标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压缩语段的各种不同形式都要熟悉;至于连贯、简明、得体的考查题型,2012年与2013年是稳定的,估计2014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这一点在复习备考时也该注意。
就江苏卷而言,语言运用题每年都是两道,且在第一大题中出现,也就是第3-4小题。2012年和2011年相比,题型彻底变脸,成为一道用平实的语言表述相关句子的含意的题目,一道图文转换题。2013年保持了稳定,微小的变化是2012年图文转换中的“图”是漫画,2013年则是表格。我们不妨看一看2013年要求表述句子的含意的题目: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就本小题而言,长者在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其实是用了一个比喻,且是只有喻体的借喻。现在要求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个比喻的含意,也就是要我们找出这个比喻的本体来。其本体是什么呢?材料中提到了这位长者说这番话的背景,这就是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这么说来,长者话中所说的全世界就是指环境,穿上一双鞋子,则是指改变自己。这样,长者的话的含意我们也就知道了,即: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篇8
关键词:古诗词 雨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09-02
作者简介:周(1977―),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综观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鉴赏部分,有近十个省市所选的诗词不约而同地都含有“雨”的意象,可见在古代诗词中,除却风花雪月这些常见的意象以外,细绵轻柔的雨也常诉诸于诗人的笔端,雨中有欢喜,雨中有哀愁,雨中有悲愤,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
一、欢喜
诗人常把令人欢喜的雨与生机勃勃的春天联系在一起,这里有生命的蓬勃,也有人生的希望。2011年广东卷考查了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其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化用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绵绵的细雨飘洒下来,如梦如幻,草色因它的笼罩时隐时现极淡的青色,格外惹人喜爱。望着这眼前的早春景色,诗人顿觉欢喜、新鲜。2012年北京卷考查了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其中“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一句令人叫绝。诗人爱煞了这眼前的春景,啼莺、飞燕、暖风、落花,连本无香的雨因诗人的欢喜也变得有些许清香。
二、哀愁
诗人常把令人哀愁的雨与离愁别恨、失意愁苦、孤独寂寞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时间大多是秋天的黄昏或夜晚。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声声慢》。2011年浙江卷考查了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他长叹道: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执著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雨”这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产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诗人虽然志向高远,却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他的心头郁积着太多的郁闷,正如深秋的细雨挥散不去。在词中作者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雨”这一意象的描绘展现出来,婉约深沉,耐人寻味。2012年山东卷考查了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2013年安徽卷考查了金朝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淡淡的月光冷冷地映照在即将熄灭的烛火上,窗外雨滴落在竹叶上,声声入耳,更添悲冷凄凉。这里的“雨”流露出作者无限的哀怨孤独。
三、悲愤
诗人常把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雨联系在一起,在雨中抒发自己的不平,释放自己的怒意。最有名的莫过于岳飞的《满江红》。2013年全国新《课标》乙卷考查了陆游的《鹊桥仙》:“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当时的陆游被迫赋闲乡里,貌似享受渔歌唱晚的生活,实则仍心系国家,渴望收复中原。上阙中作者先深情回忆了他最难忘的戎马生活,与同伴纵情赌博,快马飞驰,这是何等的快意恩仇,自在豪迈!下阙苹洲烟雨,作者驾一叶扁舟,在蒙蒙烟雨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给人以孤傲之感。这里的雨与其说是渲染作者的哀愁,不如说是抒发诗人的悲愤,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2013年四川卷考查了苏洵的《九日和韩魏公》:“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当时诗人手持张方平、雷简夫的推荐信进京拜谒韩魏公韩琦时,已四十八岁了,当他发现他那“萧萧华发”与金光闪闪的酒器相映衬时,心中是何等滋味,有羞愧,有伤感,何从向人诉说!尾联诗人在暮色中归来,窗外阴雨绵绵,寒气逼人,无法入睡,只能反复吟诵韩琦的新诗。韩琦久居高位,一生富贵,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自己的诗中自然流露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但落在敏感而又才华横溢的苏洵眼里,对照自身,万般滋味,情何以堪。这里的“雨”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作者在此情此景下,更添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2013年重庆卷考查了清代钱继章的《鹧鸪天・酬孝峙》:“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钱继章是明末清初人,作为当时有节操骨气的知识分子,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面对满清鞑虏充满凛然正气。他长相怪异,发短须长,眉有棱,有病容,但却如终南山石缝里那千年的藤蔓,任凭寒霜侵蚀,暴雨击打,视若平常,毫不动摇。这里的“雨”映衬了诗人面冷、心灰、骨硬的形象,也衬托了诗人那孤傲不羁、伟岸独立的风姿。但何尝没流露出作者的满腔悲愤,空有满腹才华,却只能如遁入空门的高僧一样隐居山林,无为终老。
四、雅趣
诗人常把富含雅趣的雨与自己恬静惬意、高雅闲适的人生意境结合在一起,诗人的心灵也因雨的洗涤变得雅致起来。2011年四川卷考查了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自然清新,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生活虽然贫贱,但日子却过得宁静淡泊。诗人吟诗作赋,坐看杏花春雨送来春天的消息,还有老友与之心灵相契,怎一个“雅”字了得?这里的“雨”自然清新,充满雅趣。
五、禅思
篇9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困生是指那些在语文考试中考低分的同学,这样理解无疑是不尽合理的。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自己做高考语文试题也不会考及格,如果以考试成绩论,他也进不了优等生的行列。所以,简单化地看待学困生是极不利于这一群体转化的。留心观察和思考的教师不难发现,无论是学业学困生、品行学困生,还是所谓的“双差生”,都有如下共同特点:动力不足,兴趣较低,怕苦畏难,自卑感强,精力分散,习惯较差,意志薄弱,倔强叛逆,思维欠缺等等,高中语文学困生自然也不例外。而有些特点却是语文学科的学困生表现最为显明,如语汇贫乏,语感迟钝,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阅读任何文字都反应冷淡,不易受到感染,甚至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提不起任何兴趣,有如得了“恐书症”;自闭封锁,拙于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较弱,甚至慢慢发展为厌倦懈怠,自卑焦虑,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提笔就蒙而厌倦语文的心态。
造成高中语文学困生相对较多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学生层面的原因有:(1)学生在各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差异,如有人擅长学语文,有人擅长学数学等。语文学科具有积淀性和实践性强、感性思维要求更高和在社会上应用更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一名高中生,如果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疲于奔命,其精神愉悦和审美情趣若无法形成文化——心理结构上的积淀,阅读高中教材里的“文化散文”和诗词歌赋等经典文本,写作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品位的作文,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果学生走进校园面对的是高压状态下“苦行僧式”的应试教育环境,走出校园面对的又是包括父母在内的成年人“娱乐至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时,他们心态不浮躁,能沉下心来读书就不正常了。学生,最可1、白的不是调皮捣蛋而是对什么都缺乏热情。现在感到读书“没劲”甚至厌倦憎恶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心理直接影响着各科学习的效率,对具有“慢功夫”特征的语文学习来说,则更是使其走向学困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不可谓不认真,可就是找不到语文学习的感觉,这往往是因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问题。
学校和教师层面的问题则主要有:(1)学校在“应试指挥棒”的引导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有些地区甚至在智育这一块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科目,而轻视难以夺取高分的语文学科。(2)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桎梏着当今的教育,更使本身就举步维艰的语文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主要表现在:一、狭隘的智力观。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如某些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考英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片面的评价观。评价看重的是分数和录取率,学校和教师自然要拼命挤压包括语文在内的难得高分的人文学科,结果便造成多数学生人文素养偏低,而这样的学生学语文往往找不到感觉。众所周知,越是升学率高的地区越是重点抓数理化,语文、历史、政治和音体美等则往往沦为“次科”或“副科”,可语文学习恰恰离不开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滋养,如此评价观下的语文教学怎能不每下愈况下呢?三、残缺的素质观。除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不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拼时间的疲劳战,题海战术,对语文学习的负面冲击最为严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充实的精神生活,造成思想上的空虚,情感上的压抑,这对语文学习显然是最为不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和扭曲的学生观也是影响学困生转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平均分,将教学精力主要放在反复默写上,而对阅读和写作等“慢功夫”项目不愿投入太多时间。因转化学困生较之培养优秀生更费精力,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期待丧失,没有耐心对他们进行细致的指导,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问题便越积越多,不少“被学困生”就这样在“你不行”的成长环境中逐渐成了“行也不行”中的一员。“满堂灌”“背多分”和“题海战术”被有些老师视为提高考分的法宝,可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本就不高,死气沉沉的课堂怎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里不能不说一说近年来语文教师较之其他学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优秀青年都转向报考热门专业了,文科专业尤其是师范文科录取的绝大多数是成绩处于中低层次的女生,如此下去,承担人文素质培养重任的语文教师的素质还将怎样低下去?无从想象。
家庭、社会和主管部门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和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如今有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难怪不少同学会把语文课视为高考高压下的打瞌睡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在一个权力本位的社会,主管部门的影响更是绝对强势。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偏难怪深,总分160分的省均分仅80分多一点,结果严重挫伤了广大师生教、学语文的积极性。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要升学率只抓应试教育、只算平均分和升学率,自然很难重视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本应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一般课堂上要以精读为主,教师得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探究规律,可有些地区为了发行自己的教材和教辅用书,强行要求学校一学期教上几本书,还要用考试来加以约束,结果迫使师生只好疲于奔命似的用速成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而长期浮光掠影式的教学使师生都养成了浮躁的阅读心态,这对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同样,在高考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校领导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考试式的训练(还美其名曰“反复炒,炒反复”),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再说社会环境,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加上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经常光顾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再加上不良文艺作品的消极影响,学生很难对阅读经典作品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在寻求学困生转化对策时,也必须“综合诊断、辨证施治”。就教育管理和社会环境来说,除了要真正提高教师待遇以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务之急是正确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净化娱乐、出版等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消除重理轻文的不良现象,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显然,父母人文素养都较低的家庭其子女相对更难进入语文优秀生的行列。
篇10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和其他技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另外也包括行文章法。
在近些年的高考中,行文章法的考查在现代文阅读中并不少见,但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几乎看不到这类题型。然而在2011年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中,行文章法的考查却很多见,呈现多元状态。这对于新一届高三学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备考点,必须积极应对。
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具有其特有的章法。不同文章的章法之间也有共性,如谋篇、构思、结构、顺序、人称、线索、选材、首尾、详略、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等。许多省市2011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主要是针对一般章法进行考查的。下面我们将这类考题集中起来,并针对做题要点进行点拨。
一、 诗中线索
1. 全国卷: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 答题要点:答题前,先要确认诗歌中有无能够将表现诗人感情的各种材料交织起来的事物。如果有,这个能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整体的事物就是线索。理解时要分辨出是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线索中的哪一种。找出诗歌的线索,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之感。
二、 叙述顺序
1. 天津卷: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2. 答题要点:很多诗歌也常常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做题时先要弄清楚诗歌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再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具体分析其作用,分析这样安排与那样安排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叙述的顺序有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依次而写,有时也会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有时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等;有时按事物的因果、事理、递进、总分等顺序来写。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安排材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场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势骤晴”,“山又绿”了。这样的记叙顺序好不好?诗人自有思考,当然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3. 参考答案:(1)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三、 构思脉络
1. 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2. 答题要点:“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然后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及层次。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就是脉络。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杜甫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3. 参考答案:开头四句是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赞美,回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说明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由第三联的离情自然引出末联“把酒论诗”的热切希望,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四、 诗歌开篇
1. 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2. 答题要点:这类题是针对诗歌开头发问,因诗歌开头的内容及其与下文的联系各不相同,因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有时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有时照应题目;有时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埋下伏笔,为下文进行铺垫;有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有的诗歌开头又兼有上述几种情况。因此,理解诗歌开头的内容以及与下文的联系,是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另外,题目中常常出现的字眼除了“特点”,还有“作用”“好处”“效果”等。
纳兰性德的边塞行吟之篇清怨苍凉,这首《出塞》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的下片,抒写自己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因此开头有总领、点旨等作用。
3.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五、 承启铺垫
1. 湖北卷: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 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 答题要点:因这类题都是针对诗文中间部分的内容发问,所以考虑它的作用,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与全文各个部分的关联。又因为它承上启下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表达:
(1)承上,承接上文,照应上文。
(2)启下,照应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蓄势。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进行衬垫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3)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次句写“登城”。第三、四句写诗人纵目野望,留连忘返,陷于凝想之中。《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开头雨势很猛,转眼间却雨收云散。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颜色如碧玉。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3. 参考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的“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热门标签
2009年春运计划 2006年工作总结 2008奥运会 2008工作总结 20世纪 2009年新年贺词 2007年个人年终总结 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 2009年的工作计划 2008年终总结 预算执行 预算支出 语体 域外适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2015年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