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山母亲河范文
时间:2023-03-27 23: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父亲山母亲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两个儿子认为父亲和保姆有不正当关系,不付给父亲赡养费。无奈之下龚大爷将两个儿子告上法院。昨天,市二中院终审判决支持了龚的诉讼请求。
2000年6月,单独生活的龚大爷与两个儿子口头协定,两个儿子每人每月给付父亲200元赡养费。但到了当年8月,大儿子因没有工作收入拒绝继续支付,二儿子则付到了去年年底。为此,龚大爷起诉要求两个儿子补齐所欠赡养费,以后每人每月给付200元赡养费。
在法庭上,龚的两个儿子认为父亲与保姆有不正当关系。
市二中院认为,龚大爷年老且眼睛残疾,无劳动能力,他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及要求大儿子补付以往赡养费理由正当,子女不应以老人的行为不端为由不履行赡养义务。最后,法院根据两个儿子各自收入情况酌定判决,大儿子每月给付100元赡养费,二儿子给付200元,同时大儿子补足未付的赡养费2400元。
篇2
最快乐的事就是坐着父亲骑的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自行车进城,在高高的河堤上向东行10多公里就到了盘山县城的南大桥,坐在自行车的后架上虽然很颠簸很不舒服,但放眼望去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千亩粮田,还有错落有致的一排排“采油树”融入其中,一边是波浪滚滚的大河,对岸是一望无垠的芦苇荡,绝对会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最最关键的是每次进城父亲都要带我去下馆子解馋,能够吃到肉包子西红柿炒鸡蛋溜豆腐芹菜炒粉等,运气好了还能吃到清炒肉溜肉段(那时饭店里的鱼、肉是不富裕的)。父亲办完事还要为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买些什么,我们就原路返回,如果时间早,还会要去大河里洗个澡,冲去“旅途”的疲劳,清清爽爽痛痛快快。
那时大河的水是清澄的,水面宽阔。初春,开河了,巨大的冰排挤撞着拥上河岸,人们用锤子砸下一块块晶亮的冰块,摆在家里,想起来便含上一块,大人们说可以清心败火、四季无恙。盛夏,孩子们几乎整天泡在河里,有的在河中游泳、打水仗,有的在岸边掏螃蟹、捞鱼虾,渴了就喝上几口清凉甘甜的大河水,饿了就钻进岸边的高粱地里打乌米,乌米有一股天然的清香,吃了解渴又解饿。夕阳西下,河水沐浴着晚霞缓缓地流淌,河面上波光粼粼、流光溢彩,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在平静的河面漾起一圈又一圈涟漪……
那是一条神奇的河。夏天,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和父亲一起去大河钓鱼,那时钓鱼的用具十分简单,就是用一根百十来米长的尼龙线,一头拴上铅砣和几个鱼钩,一头拴在有个小铃铛的竹条上,并将那竹条牢牢地插在地上,相当于现在的“海杆”了,所谓铃铛就是用两个瓶盖合成里面放上几粒沙石,鱼饵是小泥鳅、绿树虫子和面砣,钓的鱼主要是鲶鱼鲤鱼和鲈鱼,垂钓者一般都要下上十几把杆。父亲下完钩后,就打开折叠小凳子,很惬意地点上一袋“蛤蟆赖”,静静地等待着铃声后的收获,一旦有大鱼上钩父亲就一边溜鱼一边喊:“快拿网抄来!”,当活蹦乱跳的鱼儿被降服,父亲就会冲着我露出得意的微笑。要是幸运钓上一条“大怀子”鱼,晚上一准要叫上徒弟们喝上两杯“盘锦老白干”。那“大怀子”的形状与鲶鱼极其相似,只是个头比鲶鱼大许多,一般都在四五斤以上,另外“大怀子”有四根须子,而鲇鱼只有两根,有一次,父亲钓上一条有一米长的“大怀子”,鱼头比小孩的脑袋还大,到家一称重达20多斤,以后每每提起,父亲都兴奋不已。那时,小鱼小虾在沟沟渠渠里随处可见,只要拿着渔具出去半天,晚上就会添上一盘香喷喷的干炒虾或小鱼炸辣椒酱。至于河蟹和时下在许多宾馆被列为高档菜肴的黄嘎鱼,不过是最普通的家常菜,招待客人都上不了桌面。到了冬天,捕鱼者就用冰穿子在大河上打一溜冰眼,用细绳拴一串鱼勾顺着冰眼放进水里(人称滚勾),鱼顺流游就会碰上勾子,鱼儿被勾疼了就乱动,结果是越动身上就会被几把鱼钩钩住。滚钩钩住的鱼多是十几斤以上的大鱼、底鱼,一旦有收获,绝对惊喜刺激。
那是一条古老的河。相传在北国,内蒙古高原向东一直到渤海,是辽阔的草原、丘陵、平原。亿万斯年,斗转星移,雪旧霜新,草枯了又荣,树绿了又黄。生灵在此生息繁衍,世世代代,一生复一生,冥冥中,上苍晓得,这块土地过于寂寥、落寞了,怎么办?那就给她注入一条河流吧。于是,辽河诞生了。“辽河全长1394公里,流经河北、、吉林省、辽宁省四省。辽河干流河谷开阔,河道迂回曲折,沿途分别接纳了招苏台河、清河、秀水河,经新民至辽中县的六间房附近改向西流,经双台子河,在盘山湾入海……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营口金牛山人、本溪庙后山人就成为中国大陆与东北亚,甚至美洲大陆文化传播的使者。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阜新查海人、沈阳新乐人,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玉器文化,特别是查海遗址出土的玉龙和大型龙形石堆塑被称为‘中华第一龙’,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考古寻根提供了线索。红山文化坛、庙、冢及女神头像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引自刘长青《辽河在这里入海》)。由此可见,辽河为中国龙文化的起源。
那是一条英雄的河。盘锦有“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之称,历史上有过多次洪涝灾害。1985年8月,咱盘锦建市后的第一年就遭遇了一次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辽河中下游发生了多次大雨和暴雨洪水,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洪水次数多,总量大,辽河堤防多处出现溃决,形势日趋严重,那时,我是工厂的一名“基干民兵”,当然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百万抗洪大军之中,参与了惊心动魄的“盘锦保卫战”——-那是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为了“保卫盘山、保卫辽化”,政府不得不采取炸坝分流,“舍小家为大家!”,人们相互搀扶着含泪离开如此眷恋的家园,我们家正处在泄洪区的中游,父亲因为身体不好,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们随着“灾民”被转移,据说当时盘锦共有15万人分别被转移到沈阳、锦州、辽阳、鞍山等地。居住了十几年的房子几乎全部被淹没了,房顶上父亲辛辛苦苦饲养的十几只貂被关在笼子里摇摇欲坠……当一个月后我们重新回到家时,已经看不到一点“家”的样子:所有的玻璃都碎了,屋里的淤泥有半米多厚,来不急转移的家具都损坏了,东倒西歪面目皆非,但大家都没有伤心流泪,因为咱年轻的盘锦终于保住了!盘锦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时年22岁的朝鲜族通信兵班长李秀海在抗洪抢险中,由于几天连续架线,过度疲劳,在背线泅渡柳河时,被大浪吞没,壮烈牺牲……“盘锦抗洪精神”——-成为咱家乡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基石。1995年8月,洪涝再次“光顾”盘锦,那时,我作为交通战线上的一名宣传报道员,就在溢洪区河南检查站被封堵的道口,和同事们一起坚守了整整12个日日夜夜,亲眼目睹真情记录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一连在各家新闻媒体发稿30余篇,还因此荣立交通系统抗洪抢险三等功。
篇3
程金城
王振武同志我虽不认识,但他的家乡民乐县我曾有缘造访,并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数年前的一个夏天,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民乐大地气候却凉爽宜人。车子从扁都口经过时,但见山势骤起,岚烟缭绕;山坡上松林如海,松涛如潮;山下金黄的油菜花一望无垠,芳香四溢。蓝天白云,金花绿树,这壮丽的风光成为民乐人劳动和生活永恒的背景。这样的风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顶天立地,似乎山川的威仪渗进他们的骨血;这样的风景又教人谦和友善,因为大地的静穆踔厉他们的胸怀。振武即生活成长于这片土地,从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文集来看,他受之于这片土地的厚重馈赠不可谓不厚重,集中文章质朴、率真、畅达、优美,又自有一份担当的勇气和果敢,一如民乐好一派山水!
文章,原本就是人生历程的印迹。把往昔的种种印迹从记忆的深处打捞出来,记录下来,便成文章。浏览王振武的《洪水河的涛声》,感觉他是一位对家乡有深沉的爱和使命感的人。其写景状物,以民乐的山水景观为主,饱蘸笔墨讴歌之;追述往事,以民乐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资源为主,旁征博引概括之;叙事记人,以故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为主,洋洋洒洒倾诉之。如《沧桑扁都峡》所言:“转眼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时代的变迁,我深深感觉到扁都峡不仅仅是我初识时那样简单,那么的缺乏厚重和魅力。我倒觉得它是一部厚厚的历史巨著,很值得你仔细地鉴赏,慢慢地咀嚼,反复地回味,以至于不得不借用笨拙的笔墨一一道来。”又如《洪水河的涛声》结尾:“母亲河正在无声地哭泣,含冤地流泪,甚至马上就要发出怒吼而抗争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请我们携起手来善待地球,同心关爱我们的母亲河吧!”凡此种种,足以见证作者讴歌家乡、正视现实、关注生活的一片赤子之心,如果没有对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也许只能像王维那样感慨“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吧。
作者的文章,无论写景状物,还是记人叙事,大都平实率真,不事雕琢,如同从心底自然流淌出的文字,读之令人心波荡漾,产生共鸣。特别是作者追忆故乡亲人的那几篇文章,如《追寻父亲的足迹》《不了炒面情》《玉门,发酵在记忆中的陈年老酒》等文章,对亲人的记述和回忆,真可谓字字奔涌着真情,句句蕴含着爱意。让人品味到的,是身为儿子无法报答父母养育深恩之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父亲就是这样一位闲不住的人。他的一生,就是在祁连山里摸爬滚打的一生。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一生。在这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生中,他把浑身的力气聚集到永不停息的双腿双脚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祁连山的周长和面积丈量了个清清楚楚。他把精湛娴熟的技艺和高大的形象,留在山间河谷里生活劳作的牧民心中,让那些异族朋友们时常牵挂着,念念不忘。他把丰硕的果实和丰收的喜悦载回家里,让他的亲人们一起分享着,共同品尝着。”又如“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童年时代的许多趣事在脑海中早已模糊甚至近乎忘却了,但心中抹不掉的,唯有那一方小白布口袋,那一袋盐开水拌炒面,那不了的母子连心之情。”对父母知恩图报的情感要求,就是通过这些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自然流淌出来的。我们可以想到,振武对父母的描写包含了更深的隐喻和真义,他对那祁连山一样高大坚毅的父亲,洪水河一样柔情似水的母亲的爱和敬意,实际上就是他对人格化的民乐山山水水的爱和敬意,他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推及到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眷恋。这也是振武文章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吧。
作者的一些山水游记,写得细致真切,词意畅达,文笔简洁,意境优美。描摹山水名胜,似能听到天籁之音,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凭吊古迹古城,似能领略悠悠古情古韵,大有返璞归真之意。大凡山川风物,都被他的文字赋予了些许灵性,读之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如在《胡杨精魂三千年》写道:“走过了塔里木,走过了额济纳,走过了金塔,我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金秋十月才是大漠戈壁最动人的季节。而胡杨,就是这最动人的季节里踊跃登台翩翩起舞的神奇瑰丽的天使。在这漫漫沙漠戈壁的舞台上,它昂首活着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用上下三千年的精彩表演,将自己的生命毫不吝啬地编织成一道独特而壮美的风景,进而升华成了地球上坚强不屈的精灵。”又如《人间仙境喀纳斯》写道:“忆往昔,多次旅游使我所萌生的感慨是,观景不如听景。但亲眼目睹了喀纳斯的秀丽美景后,才深深感到听景远比不上身临其境去观景。我也竟然没有想象到黄沙无垠的新疆居然有喀纳斯这样一处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这些灵动而诱人的文字,让人体会到自然的尊严和生命的高贵,也让人在叹服于自然的瑰丽和神奇之后,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样,游山玩水就不只是一种闲情逸致,更是人类用双足升华自身生命体验的一种修行方式。
篇4
基本解释
1、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的魄力
2、好大的气魄
3、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胆
4、以革命家的气魄
引证解释
气概,魄力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薛据》:据 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
明康海《粉蝶儿·贺登科》套曲:气魄如南阳 卧龙,精神似渭水非熊。
气势,气派
1.鲁迅《书集·致郑振铎》:该校气魄远不如燕大之大。
指心神,气色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疏上,曾 闻之气魄悚骇,如饮冰水。
阎豫昌《苏金伞评传》:“这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确实有点山的气魄,又高又宽,气势很雄伟
气魄造句
(1) 一个人必须要有志气,不能依赖依靠别人,坚强的气魄与力量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瑰宝。
(2) 故宫的建筑富丽堂皇,气魄雄伟。布局严整,达到我国建筑史上的艺术高峰。
(3) 微软公司在用人上所表现出的胆略与气魄是别的公司无可比拟的。
(4) 博大是海纳百川的气魄;博大是纵横捭阖的无畏;博大是驰骋四海的包容。
(5) 登上了第一座烽火台举目远望,万里长城气魄宏伟,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一边伸向高山之巅,一边沿着山脊沉下深深的谷底。
(6) 樱花如果没有百花争艳我先开的气魄,就不会成为美丽春天里的一枝独秀;荷花如果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志,就不会成为炎炎夏日里的一位君子;梅花如果没有傲立霜雪的勇气,就不会成为残酷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人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就不会成为紧张军训中的一颗亮星。
(7)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民族气魄,以她汹涌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流的河水在河塘里川流不息。栩栩如生,犹如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8) 海,是平凡的,是普通的,但海又是那么富有气魄,有着一种神韵而又有着与世无争的感觉。
(9) “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10) 缤纷的七彩里,六月直率的性格火热的情怀豪迈的气魄,就更是纤毫毕现了。
(11) 新上任的经理具有企业家的胆识和气魄。
(12) 人若有气魄,方做得成事。张养浩
(13) 我们欣赏勇气,因为它是一种毫无畏惧的气魄。由此,我联想致函那些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上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义无反顾、奋然前行。这正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勇气。
(14) 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15) 英雄气魄云为被;志士胸怀海作家。
(16) 没有独立气魄的人,总是依赖成性,为非作歹。福泽谕吉
(17) 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18)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草原纵横千里,袒露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人类拦江筑坝,展现的是自己豪迈的气魄。
(19)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青少年,终长不成人,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青少年,反而能炼成大人气魄。
(20) 父爱如山父亲正直的身影铸就我们的性格,父爱如山父亲的坚强给了我们拼搏的勇气,父爱如山父亲的豁达给了我们以豪爽气魄,父爱如山父爱是我一生的字典。
(21) 挺拔的枝干,象征你百折不挠的刚强意志!翠绿的针果,象征你追求生命的美好!阵阵松涛声,象征你迈步未来震撼人心的气魄!
(22) 年纪大了,人们看重不再是外表,不是你帅不帅,而是看你的内心的魅力:你的气魄、气概。俞敏洪
(23) 操场上,远望那棵大树冒出几棵新芽仿佛又有新的生命在颤动。啊!这气魄雄伟的校园的树!你代表的是我们学习的步步高升,校园的锦绣美丽!
(24) 自信是雄鹰凭借展翅凌霄的搏击展示出的豪气,自信是高山凭借傲视群峰的峻拔显示出的巍峨,自信是江河凭借川流不息的奔腾显示出的气魄,自信是当你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的勇气与精神。
(25) 辽阔的大海,真是魅力无穷,宽容就是这大海的胸襟,就是这大海的气魄,就是大海的灵魂。它接纳了世间许多的风风雨雨,它荡涤了一切想侵蚀她的尘埃污垢,始终用一面平镜对着每天都有千变万化的天空。
(26) 无边无际的平原平坦广阔,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墨绿色的大翡翠圆盘,苍茫浩渺,气魄摄人。
(27) 忽然河谷里传来几十头野象的吼叫声,就像几十台机车一齐鸣笛一样,气魄大极了。
(28)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人们正驾驭着它腾空飞速前进。这条龙美丽,皎洁,那便是中国。中国人具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
篇5
苏京平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倾诉了一个广播人的内心世界。他讲述的一个个亲身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深深地打动了我。与其说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我受到了一次有关记者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职业教育,让我多少有点追名逐利的灵魂,痛痛快快洗了个热水澡。
修车铺里捡回个全国广播大奖 黄土高原找到了节目的生命线
眼看就要过春节了,陕西省子长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仍然是漆黑一团,因为那时的村子里还没有通电。乡亲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着,老沈快来了,性急的村民猜测着,说不定明后天就要到了。
乡亲们没有猜错,被乡亲们称为老沈的那个人真的来了。他风尘仆仆,一手提着小型发电机,另一手提着电视机。他刚走到村边,就被玩耍的孩子们看见了。小山村因为老沈的到来而沸腾起来了。
老沈来了,小村亮了。让乡亲们更兴奋的是,乡亲们的心里也亮了。没有通电的小山村,也能和全国人民一样,收看春节联欢会的节目了。老沈用他带来的那台发电机和那台电视机,给小山村里带来了多少欢乐呀!13年了,老沈是每年春节必到。村子里上不起学的孩子想着老沈,因为老沈准会给他们带来学费。村民们盼着老沈,盼着他再给乡亲们带来脱贫致富信息。村干部们掰着指头算老沈什么时候能来,村干部们更拿大主意了,他们想让老沈帮着参谋参谋。
这一年和往年不一样的是,老沈还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苏京平。
老沈连续13年赴延安地区子长县扶贫的事迹,是苏京平在修车铺里“捡”回来的。按他自己的话说,“要想干好记者这个职业,要想让听众真正满意,工作是全天候的,没有上班下班的区别。”因此他的大脑不停顿地运转着,时刻在捕捉着采访线索。当他去修自行车时,修车师傅指着一台旧发电机对老苏抱怨遍“越是要过春节了活越多,您看这个旧发电机了吧!一个老干部要下乡扶贫,催着我赶快给他修好。”这位修车师傅的话音刚落,老苏的新闻敏感性告诉他,这台旧发电机的背后一定有故事,他一定要找到这位下乡扶贫的老干部。在修车师傅的帮助下,他来到了翠微北里老沈的家。还没进门,他就碰了个软钉子,来开门的是老沈的老伴儿,一听说他是记者,这位老太太就拒他于单元门之外了。她说:“我们老沈也没做什么,没什么可采访的。”当老苏问他为什么拒绝采访时,老太太的回答是“你们记者报道的东西尽走样。”老太太不经意间说出的这句话,让老苏思考了许久。
两个人的对话惊动了老沈,老沈对老伴说:“有什么话进来说嘛,别让人家在外边站着呀!”
直到这时,老苏才知道老沈的名字叫沈为备,是农业银行的一位退休干部。当年他的儿子曾在陕北插队,儿子曾向父亲讲述了村子里还没有通电,乡亲们根本没有业余文化生活的情形。儿子的讲述让父亲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他竟然带着自备的发电机、电视机来到了儿子曾经插过队的地方。通过几个小时的采访,老苏被深深地震动了。他用手中的话筒,用翠微北里一席谈这种对话形式,给观众朋友讲述了这个长达13年的爱心故事。特别是一个门里一个门外的那段对话,更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节目一经播出,在广大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节目做到这个份上,按说已经可以了。可老苏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定要坚持跟老沈回一次延安,听听乡亲们是怎么评价老沈的,老沈又是怎样为乡亲们服务的。作为一个记者型的主持人,老苏心里十分明白,记者要对自己所采访的新闻事实负责,而主持人要对节目负责。他和老沈来到了这个小山村,纯朴的山里人见到老沈的那份亲热劲,老沈给乡亲们放电视时,窑洞里传出的欢声笑语,当老沈自掏腰包,把助学款递到娃娃手里时,孩子父母那份特有的感谢,老苏全部用话筒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乡亲们用浓重的陕北口音对老苏说:“老沈是个真党员。”乡亲们这句朴实无华的称赞,成了老苏来自延安小山村这组报道的题目。这组节目获得了全国广播系统最高奖――金话筒奖的银奖。老苏靠记者的敏锐,记者的敬业精神,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从修车铺里捡回了这个全国大奖。
去云南麻疯寨采访 与危险零距离接触
10点,喧嚣的大都市已经开始静下来了。
三里屯,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一位中年女性的《人生热线》的开始曲响起之前,她准时拧开了半导体收音机的开关。苏京平那略带沙哑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入一个个幸福或不幸的家庭,传入了一个个幸福者或不幸者的内心世界。
他讲述了北京友谊医院李桓英大夫深入到云南的麻疯寨,为麻疯病患者治病的感人故事。不用去千里万里的云南麻疯病寨亲自体验那里的恐怖,单听苏京平那准确、生动、如实的讲述,你就会不寒而栗。那兔眼、狮面,那排不出大便的痛苦表情。那位李大夫和麻疯病患者的亲密拥抱;她掰开患者们的手脚,为他们检查的那份认真,就好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听众面前。苏京平无意之间也说出了他自己与麻疯病患者同吃、同住,一起聊天儿的情景。
那位中年女性如梦初醒,他从北京去云南的前一天,只是告诉家里人说他去云南出差,谁知道竟是去了麻疯寨。这位中年女性便是老苏的妻子。
她太熟悉自己的丈夫了,熟悉为了工作而不顾一切的丈夫。她不会忘记,老苏的母亲已经病得很重了,作为儿子,他既想在病榻前陪伴病危的老母亲,又想去进行已经约好的那个采访。教师出身,后来当了校长的母亲,同样理解敬业的儿子。她吃力地对儿子说:“你该去就赶紧去吧!我觉得今天下午没事儿。”视事业如生命的老苏,终于行色匆匆地赶去采访。一拿起话筒,他就会忘记一切。当他采访归来,病房里母亲躺过的那张床已经空出,老苏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在空荡的危重病房里,他站了很久、很久,内心里诉说不尽的是一个儿子对病故的母亲深深的欠疚。
在和平的年代里,按说记者是没有危险的。而老苏则不是这样,按老苏自己的话说:“哪有危险,哪里就有见义勇为;哪有危险,先进人物就会在哪里出现;哪有危险,哪里也许就会出现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自己不足处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自己采访的东西就不会鲜活,就不会有生命力。”
妻子理解丈夫对事业那份超乎寻常的执著,更理解丈夫面对事业的那种忘我。老苏事前之所以没有告诉家人他此次云南之行的采访内容,是为了不让家人为自己担心。
他是从友谊医院的一个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认识李大夫的,李大夫的报告内容使他的内心感到了震撼。他并没有简单地把李大夫的报告录下来,在电台一放了事。而是产生了跟李大 夫去一趟云南的想法,一是报道一下这位白衣天使究竟是怎样和麻疯病毒殊死搏斗,怎样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从死神手里抢夺兄弟姐妹的生命。二是通过李大夫这个典型事例呼吁社会,呼吁人们对麻疯病患者给予理解和关爱。
当他真的和李大夫走进麻疯寨,由于神经末梢被严重摧毁,患者们二张张变形的脸,让心地善良的他感到特别难受。更让他感到心有余悸的是,这种病毒的传染速度之快。他第一次洗手是用洗衣粉洗的,总觉得洗不干净。看看身边的李大夫,和患者们亲如一家的那种感情,好象李大夫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传染。特别是李大夫和患者们一起吃饭的那个细节,让这个从北大荒归来的男子汉异常感动。在李大夫精神世界的感召下,他的胆子一下子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由于心理上没有了负担,他的采访也格外自然,格外放松。恐惧感早已烟消云散了,代之而来的是和李大夫一样忙碌的身影。
系列采访直播节目《为了一个没有麻疯的世界》,在北京新闻台播出后,使许许多多善良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个节目因为主题的鲜明、采访的深入、视角的独特等诸多原因,获得了金话筒奖的金奖。
危险、饥饿,寒冷统统挡不住 用黄河的声音诉说黄河情结
黄河、狐跳峡、悬崖绝壁。
当苏京平手脚并用攀援着悬崖上长出的树枝、杂草,从狐跳峡的底部爬上来时,手和脚都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当他从爬上来的地方往峡底一看,连他自己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他抓住的杂草松动,或者是树枝折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当老苏第一眼看到狐跳峡,他就决心要把这里湍急的黄河涛声录下来,让听众通过黄河的涛声感受这条母亲河流的伟大。然而,如果不走到峡谷的底部,不走到发出声音最近的地方,录出的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老苏极力寻找一条能走入峡谷底部的路。然而,被别人踩出的路是没有的,谁会冒着生命危险走这样的路呢?老苏终于找到了一条被雨水冲刷过,又利于攀援的地方,也同样是手脚并用地走到了峡谷的底部。几乎是贴着水皮录下了涛声,那惊涛拍岸,极富层次感的声音,让老苏深深地陶醉了。
这组跨越黄河,走近黄河的节目播出后,听众的反响之强烈,出乎了老苏的意料。然而,又有哪位听众知道,这声音是老苏冒着生命危险录下来的呢?我曾经问过老苏,当你走下谷底的时候,你意识到相当危险了吗?老苏告诉我“我当时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想法,把这最原始、最美妙,也最真实的声音录下来,别的是不可能考虑的。作为一个一线的记者和主持人,我并没有多大的本事。只是我要求自己,永远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如果记者也能够被称为新闻战士的话,我要求自己必须离前沿阵地最近,离炮火最近。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最容易出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这就是一个出色的新闻工作者的内心独白。
这次从黄河源头开始的采访,苏京平遭遇了危险,忍受了饥饿,顶住了寒冷,经历了整箱录音磁带丢失的绝望,也历经了他失而复得的兴奋。真是感触颇多。惟一永恒不变的,是他采访的执著和真挚的黄河情结。
汽车开到了青海省的巴颜克拉山,由于供给、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领导决定一部分人要撤到安全的地方去,另外一小部分人组成探险队,一边探险,一边采访。在探险队的记者名单里,没有苏京平的名字,也没有一位广播电台的记者。老苏心里早有了准主意,探险队是非去不可了,说什么也要把黄河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声音录下来,不能给观众和自己留下遗憾。就这样,该撤下去的记者们已经被车送下了山,而留在探险队的记者们都发了棉衣、干粮。因为名单里没有老苏,衣服和干粮自然没有他的份。他对探险队的领导说,只要给我一个座位就行。
一路上的寒冷和难以抵挡的饥渴,险峻山路上汽车一次又一次的抛锚,汽车反复开锅,大家只有把自己仅存的一点水让给汽车。忍受着寒冷、饥渴的老苏,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但他仍一路采访,一路解说,一路录音,把他看到的有关黄河的一切,生动地描述给他的听众们。
篇6
相继而来的寻根的小说家们就不约而同地深入老林、大漠、草原、山寨、荒原等,将审美笔触伸到积淀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及心灵信仰层面,通过人们对图腾物的崇拜这一现象的认识,或歌颂古朴、原始、纯净和神秘的生命力量,或讴歌现代人向往的善良,人性和美感,或批判愚昧,顽固,麻木的文化心理,从而完成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寻。本文就是通过对小说中图腾文化的解读来揭示文化之根的所在。
一、寻根文学中的动植物图腾
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作为大自然的象征,无疑是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重要对象。但这些崇拜对象在原始人类眼里,又是一直远离自己的存在,所以对它们的崇拜主要是敬畏,而不是亲近。在自然界中,让原始人类感到真切实在的,是存在于自己周围的动物、植物等千奇百怪的自然物。原始人类依赖这些自然物提供生活资料。为了让周围的自然物顺从自己的意志,原始人类就赋予了它们人格化的“灵”希望通过对万物之“灵”的祭祀,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产生了动植物神和灵物崇拜。在原始社会,动物、植物等自然物有些还被当作部族的图腾,成为附着祖灵的神化物,受到崇拜。原始社会后,图腾崇拜制度虽然消失了,但图腾崇拜物作为原始的重要内容被继承了下来。寻根小说家们就是通过对动植物图腾的刻画从而拉近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诸多的自然物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密切的,所以在图腾文化中是以动物图腾居多。以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的作品为例,他的《爸爸爸》中提到了“凤凰”即“由于人口增多,才在凤凰的提议下,欢笑着全族西迁至稻米江畔。”凤凰作为一种“祥瑞”出现在楚文化里不是偶然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对凤的描写,大致反映了定型的凤凰的形象:凤;神鸟也。《天老》日:“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鳃,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溺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楚人的先民以凤为图腾,在他们心目中,凤凰是雍容华贵,伟岸英武,端庄优美的象征。随着代代相传,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抹杀了崇凤的思想,反而越来越加深了人们对凤凰的喜爱。现在凤凰更是作为一直民族的象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它象征着矫健、有力、美丽和独立。
除此之外,麝也是出现于寻根小说中的一个动物图腾,贾平凹的《古堡》中的麝是一个充满着神性的纯净的生灵。白麝一方面纯洁,有灵性、善良,另一面又充满了野性,热爱并追求自由的生活。在“丈夫”被猎人焚山围猎烧死之后,它怀着身孕顽强地从湖北逃到此地,并忍痛生产了一对双胞胎。这对小麝长的风快,有着父母的野性,体格发达,喜欢太阳,善良。热爱自由和充满野性的白麝,显然已不是普通动物形象,而是贾平凹心目中的原始神话传统的象征形象。
人们除了把祥瑞动物作为崇拜对象之外,还把“蝗虫”、“蚜虫”等一些害虫也作为崇拜对象。莫言的《红蝗》描写了一个在蝗虫、冰雹的袭击下,人类的生存家园濒临毁灭的故事。人们在大灾大难面前,在生死攸关的考验面前,一方面经受锻炼,增长着才干;一方面又往往把自身的缺陷不由自主地裸地暴露出来。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能凭借自己的愚昧无知去“解决”灾难,把“蝗虫”当作“神虫”去祭拜,希望“神虫”能够保佑他们丰衣足食,能平安地躲过这一场灾难,却没有能力用真确、有效的方法消灭虫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无论是祥瑞动物还是被称为“神虫”的害虫,它们之所以能作为一种图腾保留下来不仅仅因为它们能作为一种精神依托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动物是这样植物也是这样。
在民间的自然崇拜中,植物崇拜也是另一个极为主要的方面。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一些树木花草被赋予了某种灵性和神力。虽然植物神灵崇拜也远不如动物神灵崇拜那样丰富而深入人心,但是它作为一种图腾物出现在寻根小说中也是屡见小鲜的。
二、寻根文学中的无生命物图腾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除了把有生命的动植物当作对象崇拜之外,还把没有生命的自然物如天、地、风、雷以及山、水等作为崇拜的对象。这些对象就作为图腾保留了下来。
比如说“地母”形象,它曾与“天公”齐名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张承志的《黑骏马》中就有这样一个形象,她豁达、素朴、相貌平和但冷峻、善良却坚韧。这是一个“地母原型”,是大地母亲的形象化身。自始至终贯穿着主人公对奶奶的慈祥与宽容的缅怀。作者与主人公在一起忏悔之中含有对“地母原型”的赞颂,对在生活中忍耐艰辛未被压垮的“母性”的认同,以至不顾及它顺应自然(包括顺应命运)的一面。“奶奶”在此被描绘成神圣凛然的“母性”化身,是一种“图腾”,而在生活激流中彻悟了的白音宝力格以扑向容纳一切“罪恶”与叛离的宽大的草原怀抱哭泣的方式最后完成了向“母性”的依附和回归。在作品中还有另外一个女性形象即索米娅,白音宝力格对索米娅两小无猜的纯洁爱情如火如荼,而一旦遭到外力“黄毛”希拉的破坏,便微妙转嫁到对索米娅的仇恨心理,怀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内心的沮丧他依然离开了这个养育了他的奶奶和爱他的索米娅的母亲般温柔的大草原。而当他在生活奔波中疲惫之时,回到草原重逢故恋,这时的索米娅被描绘成已成长为和奶奶一样的,饱经生活风霜而无怨无悔勇敢的女人。“她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往事的伤感和对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痴痴的目光象是在注视着什么,那目光里充满了使我感到新奇的怜爱与慈祥。”而在白音宝力格离开时,索米娅急急拉住,真诚地请求将来白音宝力格能把他自己的小孩子送来让她抚养:“你知道,我已经不能再生孩子啦。可是,我受不了!我得有个婴儿抱着!我总觉得,要是没有那种吃奶的孩子,我就没法活下去……答应我,生了孩子送来吧!我养成个人再还给你……。”至此,作者完成了索米娅形象的转型(或说对索米娅情感的转型),同时,这也赢得了白音宝力格更高意义上的爱情,对额吉、对草原一样的超乎之上的爱,对“母性”的崇敬。
当人类对自然力的博大无法作出相应的解释时就会产生敬畏和崇拜之情。比如说黄河,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母亲河”。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就不得不把它作为另一种力量进行阐释。《北方的河》里作者把黄河称为“父亲河”,对于父亲这个形象在文中又是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展现的。“他”恨父亲,是因为“我从小没有父亲。我多少年把什么父亲忘的一干二净。那个人把我妈甩啦——这个”。“我多少年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长成一个块头劲足的男子汉。那时我将找到他,当着他老婆孩子的面,狠狠地揍他那张脸。”但同时,“他”又有一种依托的情感,这依托是高于恨之上的爱恨纠缠,当他再次见到黄河时,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痉挛的手指抓紧拦板。”他深切地认为黄河像是他的父亲,“今天你给自己找到了父亲——这就是他,黄河。”父爱威严、粗狂、强悍。父爱关照孩子,其意是赐给孩子血性和刚强,让他们从身边走开,去独立地闯荡世界。因而,当“他”纵身扑向被晚霞烧得通红、充满神秘蛮力的“父亲”——黄河时,也昭示着张承志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飞跃:他不再留恋慈母的安慰与,而是渴望得到父爱的指点,不再伤感地回首往事,奢求宽恕,而是挑战似的寻求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刺激,他终于摆脱了知青生活的阴影,变得粗狂、沉着。“父亲”在这里代表着一种种族记忆,一种血缘的力量,一种族血的延续,它越过了日常角色的概念。当“他”跃入黄河时,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人生意义的确定和对传统世俗观念的超越,还有对原始野性、刚健之美的“力”的追求。
图腾物本身大都不是直接崇拜的对象,按照一种神话思维而刻制的图腾柱,一般都树立在村头或家宅门前,作为氏族或家族的图腾标志,并不对之膜拜。[7]贾平凹的《古堡》与《地》中的古堡都是作为祖先的图腾标志。《古堡》中的古堡傲然地矗立在三峰之间的烛台峰顶,似乎在居高临下地主宰全体村民的命运。但是这些建筑物并没有给后人带来什么好运,古堡本是为避匪患而修,是“古昔的罪孽遗物”而今一个变成了麝的栖息场所,另一个则变成了束缚人行为和精神的囚笼。
综上所述,寻根文化与图腾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就是通过对寻根文学中的图腾物的解读去寻找民族文化中的文学之根。因此,我们在做研究时应该把握住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分析的透彻、深刻。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
[2][3]何向阳“图腾”于“禁忌”一张承志男权文化的神话
篇7
论文摘要:在中国文学中,活跃着诸多的医生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中医形象主要以医德和医区分为庸医或恶医形象。随着中国遭遇现代性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卵裂为中医与西医。其时,中医往往是庸医和骗子的代名词,而西医则是良医和科学的代名词。
医生自古是悬壶济世的生命救治者。在中国文学中,历来不乏对此类形象的书写。可以说,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是一个比较发达的文学形象。只不过,医生形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涵。医生形象是一个意蕴十分丰富的文学形象。然而,历来的研究者对该形象的关注较为缺乏。虽然之前出现过几篇关于医生形象的文章,如对元代杂剧中医生形象的研究、对《金瓶梅》中医生形象的研究、对加缪小说《鼠疫》中里厄医生的研究、对美国作家辛克莱·史密斯小说《阿罗史密斯》中阿罗史密斯医生的研究等。但是研究点相对零散,并且缺少对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的研究。本文拟以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为参照点,对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的研究盲区进行初步探析。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我们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谈起。中国古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有大量的医生形象。医生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并不是复杂的人物形象,它们往往蕴涵单一,且都是中医形象。此时中医形象大都以医术和医德进行分类,如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生是良医、神医形象,而医德低下、医术拙劣的医生则是庸医、恶医形象。也就说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文化内涵并不丰富。他们大都被置放于二元对立的伦理道德评价平台上。如善恶、好坏、忠奸等。但是,随着中国遭遇现代性之后,医生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的变化表现有二:第一,医生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医治病人疾病的医者,而被赋予了医治国家和民族痼疾的使命,出现了文化医生、民族医生形象。第二,它不再被简单地区分为庸医和良医形象,而是被区分为中医与西医形象。其时,中医往往是庸医和骗子的代名词,而西医则是良医和科学的代名词。
一、作为民族医生的中医《国语·晋语(八)》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晚清国势危殆,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纷纷提出各种救国方案。在凋敝而病弱的国家面前,知识分子如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等大都以医国者的民族医生自居,他们眼中落后的国家则如病入膏肓之病体。于是,他们指出国体之病象,诊察病灶之所在,开出治世之药方。这利,思维模式在很多知识分子笔下存活。
刘鄂的《老残游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本。《老残游记》讲述了江湖游医老残行医治病的故事。老残为人治病是表层故事,通过为人治病从而为国家诊脉治病才是作者创作的主旨。因此,《老残游记》是一部诊治国家病脉,尝试开出药方的药方体小说。
首先,从主人公的选取上,主人公老残是一位手拿摇铃、来往城乡、悬壶治病的江湖中医。此时的中医还未遭遇西方现代性目光的质疑。所以值得关注的是,此时的中医竟然是拯救国家危亡的民族医生形象!这与此后鲁迅等知识分子笔下以骗子形象出现的中医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在遭遇现代性质疑之前,中医形象还得以维持既往的体面和尊严。所以,此时的老残仍然以中医身份和国家医生的面孔出现。其次,从情节上来看,小说以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为主导情节。作为江湖郎中的老残在小说中有多次为百姓治病的经历,如给高公的小妾治疗喉蛾病、给黄瑞和治疗溃烂病等。但是老残的真正身份是为国家把脉诊治疾病。百姓生病是国家生病的象征,而老残为百姓治病是作者为国家治病的象征。如老残的第一个病人黄瑞和的渍烂病是国家生病的象征。黄瑞和是“黄水河”的谐音。而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的象征。而老残治疗的高公小妾的喉蛾病,即喉咙不通之病实际上是对黄河水患的暗喻。而小说开篇第一回的“危船一梦”情节表现了作者以医生的眼光为社会揭示病灶的忧虑。梦中的破船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国势危殆的象征。
刘鄂以个体生命的病痛治疗隐喻国家社会的病态这一故事模式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继承。相同的是,刘鹗和鲁迅讲述的都是生病治病的故事,不同的是,刘鹗笔下的中医是救治国家的民族医生形象,而鲁迅笔下的中医日益孱弱平庸,根本无法治愈病人。
二、遭遇现代性质疑:当中医遇上西医医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一支独秀。西方现代性入侵之前,中医一直是中国人寻医问药的唯一选择。设想一下,古老中国一直按照既往的社会秩序和轨道运行下去,中医将仍然是独霸一方的神气医生。但是,现代性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的文化格局。
伴随着西方列强舰船利炮的入侵,西医也随之在中国扎根对峙,并有取代中医的倾向,中医的地位曰益尴尬和危颓。而西医在遭到最初的怀疑和排斥之后,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和认可,逐渐形成倡西医,贬中医的局面。西医东渐以后,地位日益尊崇。以薛福成、郑观应、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医,主张医学救国论。尤其是梁启超在被协和医院的西医割错了腰子的情形下,仍然推崇西医,为西医辩护。可见他对西医信仰之深!而五四特有的大批作家学医本身就意味着其时知识分子对西医的推崇。郭沫若、冰心、陶晶孙、鲁迅都是医学出身。鲁迅学医是为了促进国民对维新的信仰。
因为他了解到医学曾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重要作用。而在西医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的中医则被蔑称为“伪科学”。曾有激进分子主张废除中医,终因多方的努力和协调而免遭厄运。晚清至五四出现多次废除中医的主张。在20世纪的20年代的中国曾形成过一股废医热潮。其时的中国思想界大多以骂“中医”为荣。丁文江在对联中写道:“爬山、吃肉、骂中医,年来心不老;写字、喝酒、说官话,知难行亦难。”“骂中医”变成了五四以来西化知识分子的重要运动。鲁迅毫不客气地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1)现代性发生之前的古代中国对中医的质疑从来没有发生,中医地位如同天朝大国一样稳如磐石。而在现代性视野中,中国文化连同他的附着物中医一起遭到了即将土崩瓦解的历史性考验。中医由尊贵为皇家御医败落为被棒喝的昔日黄花。中医的危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中医的危机也是中国古典文化遭遇现代性之后的危机显影。所以说,中医的败落不仅是医学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
廓清了中医与西医在中国现代性发生之后的历史境遇之后,我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了。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延医请药的场景。生病本身是任何时代、任何个体都会遭遇的事件。然而,请什么医生却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有矛盾。当今人们进医院看病,对于中医与西医的分类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当时的中国国民对看西医还是看中医却往往进退两难。晚清民国时期的百姓对于刚刚兴起的西医持怀疑的态度。而知识分子却对中医持怀疑态度。那么究竟是相信中医还是西医呢?
篇8
一、理念建设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指南》明确要求我们建立适合本园特点的课程。
二、构建课程
我们以《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指导,以《幼儿园建构课程指导》为蓝本,依托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幼儿园本身及周围的课程资源,构建并实施了以区域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整合课程。以培养“乐于生活、乐于学习、乐于交往”的人为主线,以“生活、学习、交往”三大领域及幼儿年龄阶段为两条辅线,构建快乐教育课程目标系统。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分解目标、层次目标和单元目标。
(一)开发潜在课程的教育能量
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创设可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教育环境,如:建立各种幼儿工作室、区域活动室等多种专项活动室以及角色游戏室、多功能游戏室、户外体育场等游戏环境;开展“亲亲阳光”春游、秋游、春、秋季幼儿运动会、摘葡萄、挖红薯、挖花生等亲近大自然的活动。
2.创设充满尊重、理解、肯定与鼓励的精神环境,全园教职工努力营造安全、温馨、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为幼儿开设心理咨询室、悄悄话区角活动、情绪发泄室等,注重培养幼儿心理品质。
3.建立“合作型”的家园关系,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吸引家长、幼儿共同创设主题墙、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客座教育、亲子运动会、家长品餐活动、开通校信通、幼儿园网站、家园共育栏,多渠道实现家园共育。
4.充分利用社区自然环境、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参观小吃一条街、动物园、人民医院、裕隆超市、消防支队、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艺术活动中心、儿童福利院等等,拓宽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二)构建区域活动开放课程
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发课程所追求的理想,就是要改变过去只重视幼儿学业成绩或单一智力的做法,将语言区、数学区、表演区、科学区、结构区、小超市、医院、娃娃家等纳入幼儿自由选择课程中来,注重让幼儿亲身体验,使每一个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开发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
我园地处河南省鹤壁市――淇河,就像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我园就充分挖掘本土的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美丽与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乡鹤壁》中,我园组织幼儿游览家乡的淇河、淇河诗苑、淇河湿地公园、金沙滩公园,了解淇河三珍、云蒙山、大山、灵山,观看城市街道、十大城市建筑等,使幼儿亲身感受家乡悠久的乡土文化。我园还组织幼儿参观新建的东方世纪城、阳光家天下、清华苑等小区,观看音乐喷泉大型广场,参观四季青家具城、正阳广场、沃尔玛、裕隆等大型超市,参观东洋、牟山、金山、黎阳四大工业区、植物生态园,感受家乡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激起了他们热爱和建设家乡的愿望。
(四)将“快乐运动”作为园本课程的一个部分
我园正在打造和创建“快乐运动”特色课程。“快乐运动”特色课程的开展,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快乐运动中获得认知、情感、社会化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健康活泼,勇敢自信、合作进取、智慧创新”运动精神的幼儿。这是我园特色课程研究的核心。我园已经开展了几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学前、大班开展舞龙、推铁圈运动,中班开展跳皮筋,小班开展跳房子运动。园里为每位幼儿配备了跳绳、皮球、呼拉圈、毽子、乒乓球和球拍等器械,还有教师自制玩具铁圈、轮胎、舞龙道具、接球器、投掷器、皮筋、杠铃、哑铃、木桩等等。本学期,我园还开展以幼儿绘画、花色操(宝宝活力操、红旗操、皮筋操、球操、武术操、花环操、绸带操、哑铃操等)舞蹈训练为主打的艺术特色教育。相信随着园本特色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园特色,培养出一批具有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健全的人格的幼儿。
(五)兴趣课程
为了丰富幼儿视野,培养幼儿的各种兴趣,我园还开展了丰富的兴趣课程,如舞蹈班、跳棋、五子棋班、英语班、绘画班、武术班等等,这些课程家长可根据幼儿的兴趣,有选择地自愿参加。兴趣课程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园的课程体系,培养了幼儿的各种兴趣及爱好,实现了幼儿全面、自主、和谐的发展。
(六)节日主题教育课程
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每年的元旦、端午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爱牙日、爱耳日、助残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通过这些节日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爱祖国、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篇9
古老的黑河――弱水从张掖流过,境内湖泊遍布,芦苇连片,有各类湿地21万公顷。据载,明、清时期,甘州古城里的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3,城里城外山光湖色,泉水淙淙,碧草连天,被誉为“塞外水乡”、“水韵之城”、“湿地之城”。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林海、草地、蓝天、碧水与雪山、冰河、古城、砾石相映成趣,既有南国风韵,又有戈壁风情,被誉为山青、水秀、地绿的“塞上江南”,宜居、宜游、宜学的“湿地之城”和文明、和谐、繁荣的“戈壁水乡”。难怪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江南才子罗家伦感叹:“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冰火黑河 柔情弱水
――河西走廊的母亲河
张掖深处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这里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仅13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高达1300毫米。但民间自古流传着 “半城芦苇半城庙(塔)”的俗语,有“甘州不干水池塘”之说。
甘肃境内也有两条黑河,一条是源自六盘山南麓的陇东黑河,另外一条就是源自祁连山的黑河,因为流淌的雪水携带了大量黑沙,水呈黑色,故曰黑河,它便是流经张掖的黑河。
从地图上发现,河西走廊至今还有一条弱水河。沿着地图稍微一走,就可以发现,黑河――弱水,竟然是同一条河流。它呈“S”状流过张掖,自金塔县以下到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又称弱水,入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称为额木纳高勒(即额济纳高勒,高勒为河流之意),最终流向额济纳湖泊。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很多人对黑河的认识其实是从地理方面开始的。与古老的弱水相比,这条河显然与它并不是一回事,但放在几千年的时光中,我还是更愿意把这条河西走廊的母亲河叫作弱水。
弱水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禹分九州,张掖恰属雍州。又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流沙”,是说大禹治水把弱水导于合黎山,一部分流到流沙(居延海)。合黎山恰巧在张掖西北200公里与内蒙古交界处,和祁连山南北遥相呼应,黑河正是从合黎山的西南穿过,流向西北的金塔县和额济纳旗。可以想象,数千年前河西走廊的水源远比现今充沛,大概溪流遍布,而大禹以万流归宗引导众水入于居延,故曰:黑河即弱水。
清代文史学家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写道:“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郑康成,即东汉人郑玄,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大禹治水史上确有其事。想必,大禹治水时将河西众多浅小的河流在张掖一带汇聚,导入黑河之内,故有此说吧。
黑河的发源地祁连山,匈奴语是“天山”的意思。常说“山水”,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灵。山成就水的活气,水造就山的灵性。祁连山流淌出的黑水河,正是天山圣水的弱水河!如此说来,把弱水指向张掖,把弱水和黑河对应起来,是合乎逻辑的。
历史上的弱水渐渐淡去,今天的弱水又被展现,这似是一种早已搭配好的巧合,也道出黑河――弱水在河西走廊,特别是在张掖的重要地位。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弱水无疑是哺育张掖的乳汁。正是这条河流,让这片热土凝聚了天地日月之灵气,造就了张掖的气韵天成,物华天宝。弱水曲折蜿蜒,涓涓流淌,形成了水草丰茂、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风情,让金张掖享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弱水干流全长821公里,整个流域涉及青海祁连,甘肃肃南、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酒泉、嘉峪关、金塔和内蒙古额济纳旗,流经总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集结了天、山、草、木等灵气,而后又滔滔不绝,浇灌出张掖绿洲,养活多个民族、万千牛羊。
弱水无怨无悔地默默流淌了数千年。且不说《穆天子传》中周天子驾驭八骏马车,巡行西北3.5万里,渡弱水与西王母相会,醉饮酣歌;且不说《淮南子》里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单就弱水河流域至今可见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之多,就可知其辛苦与付出。因其是圣水,便无可选择地肩负着哺育万物的使命;因其来自天山,必须像父亲般勇往直前,以水的力量、水的精神、水的气概,给河西数百万儿女以生命之魂魄,又要像母亲般温柔善良,恩泽四方,奉献出最后一滴乳汁。
凭借弱水的呵护,远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流域内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层出不穷,历史的遗址更是遍布整个流域。大量有价值的古墓葬、古雕塑、古洞窟、古城堡,独特的裕固族民族风情,别样的河西宝卷等,文学艺术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这当中许多风俗习惯、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文化遗产,不仅至今深深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也让外来的游客增长了不少见识。
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肯定,没有弱水,河西走廊只能是一片荒漠。正如清乾隆年间《重建黑河龙王庙寝宫厢房钟鼓楼大门碑亭记》中记载,黑河“其水利之在境内者,蜿蜒三四百里,支分七十余渠,说者谓无黑河则无张掖”。
因为有弱水的浇润,才有河西走廊昔日的辉煌。也正是凭藉弱水的便利,张掖今天仍在塑造着属于它的辉煌,也书写出了历史的弱水赋予它的一片希望。
弱水,还在恣意行走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因弱水而活,弱水因祁连山而生。难怪张掖市委市政府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四张名片。相信,保护好弱水,建设好湿地,再现“半城芦苇半城塔”美景,为期不远。
突然想起《庄子・知北游》中的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但是,美丽张掖不能不言,冰火黑河不能不议,柔情弱水不能不说。
黑河湿地 戈壁绿洲
――祁连山下的生态肾
行走张掖之前,总以为那里全是苍山黄尘,戈壁砾石。特别是冬日车过乌鞘岭,眼前的祁连山脉层峦叠嶂,映着淡青色的天光,更是相信只有“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的情景。心里总是念叨:这里虽有多情的三千弱水,但雄浑的大漠戈壁、晶莹的雪山冰川、瑟瑟的冷月朔风才是苍凉的素材。
来到张掖,才了解到,这里出名的景点数不胜数,随便问一位张掖市民,他津津乐道着这里的历史故事时,突然插上来一句:“来张掖可不要光看文物,也要看看我们的城北湿地,否则,等于你没来过新张掖。”
古老的张掖是丝路重镇,林草丰茂,物产富饶,千百年来,有“六水三庙一居处”、“四面芦苇三面水”之说。元代张掖燕石花的《竹枝词》写道:
湖头水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
郎来打鱼三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
明代太仆郭绅的《甘州即事》则写:“黑河为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明代诗人魏谦吉《北湖》亦云:“花随细细风中落,鱼向涓涓水底沉。”从中我们都感受到当年水光滟滟、波光粼粼的湿地绿洲盛景。
但是,曾经生活在张掖的人们为了生存,对湿地上“水乡泽国”的优美环境熟视无睹,进而填湖造庐、埋地修路,成片的湿地被开垦,连片的芦苇被蚕食。随着人类过度开采,张掖水乡泽国风光不再,只剩了塞上,失去了水乡。
张掖少了水,张掖缺了水。然而,2003年11月以来,特别是2005年9月后,张掖的地下水位停止了10多年来不断下降的局面,开始大幅度反升,给城区部分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建筑工程及房屋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2003年10月的山丹、民乐地震破坏了地下水道而致,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堵塞了地下水流途径,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治理水患,一时成了张掖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006年10月,甘州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湿地保护与绿化工程;2008年盛夏,张掖市委决定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其中第一号工程就是顺应自然,恢复生态,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顺应自然,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使之成为张掖最大看点的举措。
心动不如行动。自2008年以来,张掖人民把黑河生态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效果显著。2011年4月16日,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一举,将黑河湿地保护和地方发展目标提升到国家战略上,使张掖在彰显 “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独特魅力的同时,把城市的历史与现在、经济与文化有机统筹起来,构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6万亩,主于城区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带,与城区毗邻,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内陆河流域上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010年,湿地公园被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12月,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8月,新建成的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展示湿地保护历程,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描绘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对大众进行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
有数据显示,近几十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锐减不少,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因此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张掖湿地公园,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当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态旅游的一种利用模式,也成为提升张掖形象的“金字招牌”。
如果不了解这里的历史,谁会想到,就在这干旱缺水的地方,竟有这样一片异常美丽的湿地!谁曾想到,这片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的国家湿地公园,昔日竟是荒滩、盐碱地和垃圾池!谁能想到,就在全国湿地锐减的情况下,张掖却改造开发了这么一块圣地!大自然就是宽容大度,只要人类稍稍对她怀以敬畏,她就给予人类更多的财富和幸福。
行走在湿地公园,且不细说数字化的城市湿地博物馆,只是眼前拔地而起的湿地观鸟塔、游客接待中心,因碧水、蓝天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为绿草、珍鸟而来的专家、学者,就能为湿地公园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卷。
鱼米之乡 塞外粮仓
――河西大地的农耕缩影
张掖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悠悠弱水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黑河湿地,戈壁绿洲。这里山川秀美,水草丰茂,物产丰富,种植广泛,素有“塞外粮仓”之美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黑河湿地长达数千年的融合中,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民以食为天。但凡悠久的古老城市,农耕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在张掖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铲、石斧等石器证明,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市民乐县的东灰山遗址发现的炭化小麦标本,经专家考证,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小麦遗迹,距今4500~5000年。有人据此推断,张掖应该是小麦由西向东传播至中原大地的主要原点。
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此居住;春秋战国,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秦汉时期,匈奴独霸走廊,从事游牧业生产。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兵出击匈奴部,收复河西平原,并建立河西四郡。自此开始,历代王朝在此大规模屯田戍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得张掖农业一直处于生产发展的前沿,并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相对发达的农业区,在当时就成了河西粮仓。
唐朝武则天时,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种水稻,城北乌江的大米因米粒饱满,色白纯正,味道醇香,品质极佳,一度成为贡米,沿丝绸之路运抵长安。驼铃声声,沙海浩浩,似乎是人们对河西走廊普遍的印象,而张掖竟然能产贡米,简直是传奇般的神话。
其实,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戈壁绿洲,农作物的品质自然格外优良。甘州区市区海拔只有1400多米,张掖市最低的高台县天城村,海拔仅有1200多米,加之张掖处于河西走廊小盆地之中,地理环境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作为塞外粮仓自成必然。正如明朝诗人郭绅《观刈稻诗》诗云:
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
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
至今熔融着弱水的幽幽倩影,演绎着塞外鱼米之乡的故事,在历史的变化中诉说着张掖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黑河流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一直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增多,自汉代起朝廷开始在此兴建粮仓。居延汉简中“城仓入谷”、“仓丞”、“仓曹”的“仓”即粮仓。另据史料载,唐朝天宝年间,河西道常平仓所储粮食占全国各道总储量的36.1%,与河北道并列全国之冠。
提到粮仓,不得不提的是张掖明粮仓。它地处张掖市东北隅,据《新修张掖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在当时属闻名于河西乃至全国的明代“天下粮仓”,距今已有622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均有增修,至光绪年间,共有廒房22座,总名曰“广储粮”,实为“天下粮仓”,现存廒房9座54间。如今,这座透露着历史沧桑的古粮仓,寂静孤单地默默矗立着,与四周色彩斑斓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喧嚣热闹的场面对比中,继续见证历史的变迁。
其实,就仅存的“天下粮仓”本身而言,其实用价值已不重要,但作为目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大型仓廪,连当时粮仓用的独轮车、扁担、木杠、斛、斗等器物也保管有序,既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印证了河西粮仓的名副其实。
张掖地处西北高原,四季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可以和纬度相近的法国媲美,以历史悠久的葡萄酒酿造而闻名全国。当年王翰悲歌《凉州词》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正是于遥远而苍凉中,诉说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悠久历史。想来,那欲举杯痛饮一醉方休的豪迈,却是顷刻间的绝美;而要飞身上马几人难回的无奈,才是长久时的悲壮。英雄已去,盛产祁连美玉夜光杯的张掖,伴着浓浓的葡萄美酒,依然在轻触中,香飘四溢,悠远绵长。
当战争远去时,我们且享受现代的和平,欣赏“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当然,这里的黄花是油菜花。张掖的油菜花自西向东铺展,分布在甘州、民乐、山丹等县区。盛夏时刻,大片的油菜花,如金黄色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地相呼应,加之星星点点的红砖蓝瓦村庄,高低起伏,绵延无穷,铺天盖地,霸气十足。或许,这波澜壮阔的奇观,只有大西北才能造就。
由于造物者的偏爱,大自然赋予张掖神奇的魅力。黑河中现生存有10多种野生鱼类,其中祁连山裸鲤因资源稀少、生长缓慢、肉质鲜美,已于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贵鱼类名录。黑河两岸灌溉方便,土地肥沃,至今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农作物,成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新时期鱼米之乡。
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使张掖市农业发展不断跨上新的台阶。2011年10月,张掖玉米种子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全国唯一的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成为张掖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高原优质夏菜基地,民乐县的沙漠马铃薯、民乐苹果梨及紫皮大蒜,甘州区乌江大米、塞上胡麻,临泽红枣和沙河梨,肃南特色风干牛羊肉及高台县葡萄,都成为张掖特产的代表,享誉海内外。
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张掖的小吃主要以面食为主。特色食品有炒炮、搓鱼子、拉条子等,美味无比;除此之外,灰豆汤、豆腐脑等也很有特色。肉食辅以面食,既有游牧民族的豪放,又把农耕民族的精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纯粹的游牧生活方式,张掖的农耕文明,交融体现在一道道民间美食之中,也算是推陈出新吧。
传统的农耕文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张掖人民,他们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千百年来持之以恒的辛勤耕作中,创造并传播了大量实用的农业种植技术,建设出河西走廊最好的一片绿洲,使张掖成为河西农业生产的中心,也使张掖成为陇原大地乃至整个西部农耕文化的缩影之一。
2008年11月初,甘肃省第一家农耕民俗文化陈列馆在甘州区党寨镇建成。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还在使用、现在许多人已经叫不上名字的生产生活工具,伴随着上千年文物在各市区民俗文化陈列馆展出时,在记载着“金张掖”曾是天下粮仓的历史的同时,或许,我们不该忘记祖先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我们的子孙后代再见到这些,不仅仅只解释为文物,更应是一种农耕文化的理解,最起码,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吧。
金张掖,金张掖,农耕文明,历久弥新!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仰望祁连,回首张掖,遥视弱水,再看黑河,不得不慨叹老子之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弱水,造就了张掖多姿多彩的神奇风光;是黑河,养育了张掖勤劳朴实的各族儿女;是黑河,孕育了张掖灿烂文明的丝路文化;是弱水,谱写了张掖金字招牌的传世美誉。
篇10
年开始独木舟探险运动,曾以纯人力
的独木舟横渡琼州海峡、渤海湾海
峡,环行海南岛,完成从泰国到柬埔
寨的穿越,被誉为海内独木舟海洋探
险第一人。2015年5月1日,他向一
项新的世界纪录发起挑战――独自
漂流黄河,全程5464公里。独木舟
漂流是一项非常冒险的运动,李华灿
的爱人张海燕原是一家世界五百强
企业的高管,为了支持丈夫的黄河漂
流计划,她决定放弃令人艳慕的高薪
工作,全力给丈夫做后勤保障。
美好相遇,你的梦就是我的梦
1997年秋天,李华灿遇见了张
海燕,他们相爱了。那时候,张海燕是
珠海一家不知名日企最底层的工人,
李华灿则是佳能的一位工程师,他们
在一个日语培训班上认识。两人热恋
后不久,有一天,李华灿问张海燕:
“你的梦想是什么?”张海燕回答,上
大学。她是湖北鄂州人,家庭条件不
好,所以初中毕业就去读了中专,毕
业后来珠海打工,她一直羡慕有高学
历的人。李华灿很认真地告诉张海
燕:“阿燕,你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
李华灿说这句话的样子,张海燕一辈
子也忘不了。
1998年春天,李华灿送张海燕
去大连外国语学院读大专,那是当时
学日语最好的学校,每年的学费要花
掉李华灿半年的工资,另外李华灿每
个月还要给张海燕寄去生活费,张海
燕也不知道他寄来的生活费是从同
事那儿借来的,还是李华灿从牙缝里
省下来的。那时候他们俩恋爱还不到
半年,珠海和大连的距离也好远。周
围的同事就问李华灿:“万一阿燕不
回来了怎么办呢,岂不是竹篮打水一
场空。”李华灿的回答很简单:“她有
选择的权利。我只是想帮助她完成心
底最迫切的梦想,让她一辈子不后
悔。”2000年的时候,李华灿在电话
里告诉张海燕一个噩耗:他父亲猝然
去世,他要赶回去奔丧处理后事,她
的生活费等他回来再想办法。
张海燕只用两年时间,拿到了一
般人需要三年才能拿到的大专文凭,
在2000年的年底回到珠海。她进修
完成后,学历和职场阅历都有了极大
的提升,短短几年就走上了一家日资
企业的中层管理岗位。2004年,张海
燕和李华灿结婚了。
独木舟漂流,不再是一个人的梦
李华灿热爱户外运动,他玩过爬
山、滑翔伞、潜水、攀岩,2007年,李
华灿甚至辞去了收入不菲的工程师
工作,专心进行海洋独木舟探险,和
一群独木舟运动爱好者四处漂流。
张海燕喜欢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而李华灿迷上独木
舟漂流后,常常一走就是一周。三年过去了,李华灿已经成
为国内小有名气的海洋独木舟探险家。而张海燕在多年的
职场历练中一步步晋升,跻身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管理
层。婚姻生活进入了一个平静的轨道,两人各安其事,互不
干扰,但这种状态很快就被李华灿冒险程度的升级而打破。
他每次选择的探险路线都会比前一次探险难好几个等级,
同伴从10人减少到5人再到2人,终于只剩他一个。当这
项冒险运动变成李华灿一个人的事时,张海燕更加担心了。
担心李华灿安全的张海燕跟他约定,当李华灿在海上探险
时,每隔8小时必须和她通一次电话。
2014年1月5日,李华灿制定了环太平洋漂流探险的
计划。早晨9点49分,张海燕收到李华灿QQ发来的留言。
但到了晚上7点,8小时已经过去了,张海燕依然没有等到
约定的电话。她给李华灿拨了五六个电话都没人接听。晚上
11点,李华灿的电话还是不通,张海燕慌了,根据她之前的
了解,通常晚上11点前李华灿一定会想办法靠岸,因为长
时间夜航很危险。张海燕不停地拨打电话,一直到1月6日
凌晨两点,还是没有联系上他。李华灿一定是出事了!张海
燕不敢往下想,赶紧跟所有的朋友联系,请他们帮忙一同搜
寻李华灿。接近30个小时,张海燕不敢让自己停下来。1月
8日早晨6点,在失联近68个小时后,李华灿终于发来了
一段简短的QQ留言。原来这两天他都在无人的沙滩、岛屿
扎营,信号问题导致无法畅通联络。一块石头终于落下。
这一次。请让我陪你完成梦想
2014年3月23日,李华灿在云南曲靖的沽益县城开
始了他的珠江漂流。这是他首次漂内陆河流,他每天会把当
天的见闻,用图文记录下来,然后发给张海燕,由她整理发
布到网上。“3月23日,第一日下水:珠江源头没有水,我不
知道这里的河水有多久没流动了,臭得手抖……”2014年3
月23日,张海燕在新浪网上了李华灿漂流第一天的实
录,短短几天后,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12万。
4月4日,云南曲靖市沾益县宫方微博@了“李华灿”:
“感谢您关注沾益县,您所反映的问题,县环境保护局及时
组织进行调查核实并妥善处理。”
2200公里的珠江,李华灿漂了2个月,还留下了10万
字的实录以及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张海燕在和网友的交流
中,第一次感受李华灿的漂流不仅仅是在实现他个人的梦
想,也在影响着其他^――因为李华灿的漂流实录,有不少
人开始关注珠江的状况了――这是有意义的,也许是从这
个时候起,张海燕开始理解李华灿了。漂流珠江完成后,
2015年,李华灿有了一个更惊人的计划――做单人独木舟
漂流黄河全程的世界第一人,并完成黄河沿岸的生态考察报
告。从青海省的黄河源头开始漂流,到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出
海口上岸,共计5464公里,大约需要10个月的时间漂完全
程。中间调研三个项目:冬虫夏草、包虫病、弱势群体。
这一次,李华灿的梦想也成了张海燕的梦想。因为国内
并没有多少翔实的观察和记录。各种书都以编摘为主,很少
有实地调研,唯一有点参考价值的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
的《黄河之旅》,以及大学教授曹锦清写的《黄河边上的中
国》。至于影像资料,则大多来自日本的NHK电视台。
“原来,我们虽然把黄河当做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我们却
这么不了解它。”张海燕更加相信,李华灿正在做的是一件有
意义的事,“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李华灿创造纪录,更在于
它是一次难得的亲身体验与考察的机会,用我们的见闻记录
下当代黄河的现状,包括环境、地理条件以及当地人的生存
状况。我们还想用镜头拍摄第一手的影像资料,希望在漂流
完成之后,能用这些资料制作一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
要不要辞职,这个问题让张海燕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
张海燕一直是一个对自己的职业很有追求的人,但这次,为
了让丈夫李华灿可以更安心更安全地漂流黄河,她决定放弃
自己奋斗多年的事业,专心地做他这次漂流的后勤。2015
年4月20日,张海燕和李华灿驾车从珠海出发,前往青海
的黄河源头。路上大多数时候,张海燕是司机,这是她开过的
最长的一段路,也经历着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十几
天洗不了头,第一次驾车走山路翻山越岭,第一次在午夜零
点后入睡……但接下来对她才是真正的考验:李华灿在黄
河上漂流的时候,她必须一个人驾驶。
自5月1日起他们从黄河源头出发,李华灿每日在黄
河中奋力划桨,张海燕在岸上一路紧紧相随进行接应。高原
缺氧的严重反应,包虫病高发区的危险,野狼藏獒无处不在
的威胁,危险随时会发生。在2015年9月李华灿微信公众
号中直播的黄河漂流动态中可以看到,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