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风光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3 17:2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水风光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小桥横截,缺月初弓。____辛弃疾《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3、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____吴文x《解蹀躞·醉云又兼醒雨》。
4、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____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篇2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自然美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诗人和众多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便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大诗歌流派,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山水田园诗及其诗派之所以盛行于盛唐时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这些都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再加之当时儒学、道教、佛教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形成了思想解放,致使某些知识分子追求个人自由生活、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放超脱:有些诗人受到佛教的影响;有些诗人在政治上受挫,于是他们便隐居于山林、田园。山水田园就成为了他们的小天地,也成为了他们诗歌作品中的主要题材。纵观山水田园诗的传统,山水诗源于南朝的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的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以描绘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静的田园风光为主,并且表达诗人的隐逸思想: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以及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继承陶渊明和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作便大量问世了,并且逐渐形成了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的诗歌艺术技巧颇高,但是有一定的超脱现实和个人消极倾向。孟浩然即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740年,名不详,有一种说法说他名浩、字浩然,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的一生相当平静,绝大多数的时间过着隐居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曾西入长安求仕,但失意而归,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几年之后又重返故乡隐居。孟浩然的生活虽然很平静,但他的内心却充满矛盾,这主要表现在隐退与进取的斗争上。张九龄镇荆州时,孟浩然曾被召为从事,但不久就又归家。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生活于“开元盛世”却以布衣而终。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歌的诗人,现存诗歌二百六十余首,大多为五言诗,其中又多为五律。孟浩然的五言诗在当时颇富盛誉,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对他评价很高,也很敬仰。李白就在《赠孟浩然》一诗中赞美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的诗作大多描写幽静山林的景物,农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洁身自好的情趣,羁旅他乡的客愁等。他的诗歌风格明朗,语言清澈,感情纯挚,写景优美自然。但是由于他的生活较为单调,诗歌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稍显贫乏,诗歌的意境也不够壮阔。苏轼曾评孟浩然“韵高才短”,十分中肯地指出了他的诗作的不足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孟浩然成为继谢灵运、陶渊明之后,开王维之先声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篇3
1、满园春*: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2、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3、春*撩人:撩:撩拔,、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4、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象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5、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6、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7、水色山光: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8、红装素裹:红装: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9、分外妖娆: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10、无边风月: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11、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12、水软山温:形容景色幽雅。
13、听风听水: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14、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15、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16、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17、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18、山情水意:形容山水的自然景色使人产生的情感兴致。
19、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20、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21、天开图画:上天展示出来的图画。形容秀丽的自然景色。
22、春*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篇4
2、原文: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译文:
篇5
诸多诗画无间断地展示了我们伟大的母亲——地球在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无限风光,让后世的我们领略了生母的美好与伟大。诗人、画家用他们独到的眼光细细地勾画着地球的模样,无论风景如何变幻,山水之景总少不了,而不同的山水景色也逃不了青山清水的环绕。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翁卷的诗再现了原始的山水景象。原始的山水,原始的思想,原始的人。远古的时代,人们把山水当神一般膜拜,万万不敢对山林水流做过分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万篇诗歌万幅画流传至今,让现在的我们对自然有源可访,有根可寻。
现在
好春光不如梦一场,梦里青草香,你把梦想带身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轻风吹斜阳。——《好春光》
现代社会,春天又怎样?还不如做一个梦,梦里有蓝天白云伴清风,梦里还有青山绿水映斜阳。而梦外的现实,却是钢筋水泥的森林,灯红酒绿的闹场。千年的洗礼,遗留下来的原始森林屈指可数,水势浩大的江河湖泊也所剩无几。森林不复那远古的郁郁葱葱,溪流不复那远古的清透明净,水土流失、沙尘暴屡屡肆虐后,留下的只有荒烟与废墟。
飞速的齿轮,你还要继续转吗?你可知道你割锯掉的森林有多少吗?暴风雨后,土表侵蚀,植物根部,不是你造成的吗?我看着啊,家乡的紫色土轻易地被风雨冲走,冲到我最喜欢的小溪里,然后充斥着污泥的溪水又流到了河里。泥石流压垮了人们的家园,木制的房梁滚进了小河,顺着水流,飘啊飘的,像一叶小舟,在海里迷失方向。……这一切的灾害,难道不是你害的吗?齿轮!
该反省了,该动手了,抛掉你手上的电动齿轮吧,人们。水土流失后那遍布在山体上的“爪痕”,别再让我们看到了;想汲取水分和营养却只能吸收空气的植物根部,别再让它们出现了;受泥石流所害的村民们,别再让他们重温噩梦了。人类很脆弱,自然也很脆弱,别再让我们和自然经受折磨了。保护环境吧,就算只有一棵树,千世万代都会感激的。
未来
绿树成荫,碧水长流,满眼的绿色风光正是未来的快照,人们过着自然舒适又现代化的生活。在树下乘凉的人说:“多亏以前的人们种了这么多的树,今天我才‘大树底下好乘凉’啊!”在溪边作画的人说:“多亏以前的人们把水治理好了,今天我才能泼墨纸上啊!”……
篇6
巴蜀地区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是诗歌创作的首选。中晚唐时期,朝廷疲敝,政治衰微,文人雅士们仕途屡遭不顺,心中多有郁闷;避难至蜀地以后,一看到这里俊美的自然风景,便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闲适和恬静,寄情山水、超离世俗的情怀也油然而生,他们的诗歌多表达对远离尘世喧嚣的巴蜀地区的山水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乾元二年(759年),“诗史”杜甫从秦州避乱来到蜀地,被巴蜀地区别致的自然风貌深深吸引而不能自拔,遂作诗一首,名曰《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7]来到蜀地之前,杜甫曾在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生活过,这些地方四季分明,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则寒气逼人。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面对巴蜀之地旖旎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两首山水田园诗,名曰《水槛遣心二首》。第一首诗的开头两句“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描写了杜甫自己所居住的草堂周边的环境,说草堂不仅远离城市的喧嚣,而且周围也没有村落,因此能够放眼远眺;之后四句“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7]则是对草堂周围的景色的细腻刻画。第二首诗先对巴蜀地区多雨的气候进行叙述,“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7],正因为温和多雨,才产生出后两句中“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的景象;通过诗的后四句,“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7],杜甫表达了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山水之中而对功名利禄早已厌倦的情怀。类似地,诗人韦庄的《雨霁池上作呈侯学士》也是一首赞美巴蜀美丽风光的绝佳的山水田园诗:“鹿巾藜杖葛衣轻,雨歇池边晚吹清。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鳞红稻紫莼羹[8]。”整首诗语言纯朴、平实,乡里气息浓郁,读来令人心旷神怡,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描绘巴蜀之地俊秀风光的山水田园诗是蜀地诗人创作的主流,他们大多在游赏风景胜迹时有感而发,寓情于景,寄情山水,借山川美景表达自己超然脱俗的高尚品格。
(二)巴蜀浓郁的地域气息勾起诗人客愁情结
由于巴蜀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大多数情况下诗人们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蜀地,而在入蜀之前,他们大都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心理状态普遍不佳;来到蜀地之后,感受到这里与家乡迥异的文化和生活状态,更容易勾起客愁情结。当黄昏来临,年迈的杜甫因远离家乡、客居蜀地而乡思尤甚,在嘉陵江边独自落泪,“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又睹巴蜀这与家乡全然相异的景色:“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更感到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最后道出“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天边行》)[7]的苦水。“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至后》)[7],巴蜀的梅花已经含苞欲放,杜甫睹物思情,不知远在洛阳的兄弟可否安好?李商隐客居巴蜀时,目睹巴山夜雨的景色,触景生情,十分想念远在长安的妻子,遂作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晚唐诗人郑谷长年在外,命途多舛,尽管身在巴蜀,但心始终留在家乡。在《通川客舍》中,开头一句“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首先对自己奔波劳苦的一生感到遗憾,也说客居巴蜀并非自己的本心,而“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是说在巴蜀之地呆得久了,已经逐渐能够听懂这里人们讲的方言,但却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自己的家乡话了,道出自己客居他乡的悲苦和对故乡的怀念,末句“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则将内心的哀思更加形象地表达了出来[9]。郑谷最著名的思乡怀远诗要数《渠江旅思》:“流落复蹉跎,交亲半逝波。谋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9]。”竹枝歌是流行于巴蜀一带的民歌,作为外乡人的郑谷,每天晚上都听得到这富有巴蜀特色的民歌,更增加了怀乡的伤感。诗人生逢乱世而流落他乡,家乡熟识的亲戚朋友大半已经过世,自己也已渐渐老去而无所用,读罢此时,无尽的悲凉之感顿时涌上心头。郑谷一生曾多次踏入巴蜀之地,蜀中诗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其中尤以“凄凉”为主要风格。
(三)唐诗中的巴蜀宗教文化
篇7
关键词:孙青诗作;审美视角;山水情节
中图分类号: I042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89-02
十月的北国兰州,山色树影里显现出无尽的饱满和苍凉,天空,阳光,旷野,雁声,以及云影下的城市,穿城而过的奔涌的黄河,共同构织成北方古城独有的绚丽和娇媚。这个季节,《孙青诗稿》以浓郁的情感色彩,鲜明的青春格调,呈鲜在人们面前,览之令人心绪万千。这些文字背后所隐现的或真率或明丽的诗意内涵,经由一连串透明而纯美的意象组合,构成了一个芳龄少女特有的文学品格和动人意境。《孙青诗稿》所凝成的文学格调,为作者的青春人生提供了优美而诗意的“景深”,可以想见,作者孙青的文学情感里那环佩叮咚、婉然飘逸的倩影。
翻检着《孙青诗稿》,我不忍心用古典诗词的传统格律去审视这些文字,不忍心用平平仄仄的“枷锁”去框范这些生机鲜活的诗句,她尽管稚嫩青涩然而天真烂漫,尽管游离于平仄格律之外然而却清纯可爱。
孙青写诗,特别钟情于山水草木,令人回味沉吟的,是充盈于文字后面那袅袅回旋的山水情韵,他笔下的文字,一弯新月,一行归雁,一滴清露,一缕桂香,无不体现出她关爱自然、钟情山水的审美视角。
青阳绽尽夏风生,吹落浮华入眼明;
晓雾缠绵萦秀荷,晨光初醒聆莺歌;
蝴蝶飞落雁声寒,秋色沾唇醉云天;
酒濯梨花白,醉染新柳;
水鉴青枞影,穹衬素云衫;
暗云微掩月光疏,乳雾浅浮露华浓……
那朦胧如织的晓雾,依稀可闻的莺歌,秋寒成阵的归雁,隐约闪烁的晨星,挺秀的松柏,淡香的荼靡,翠叶上晶莹的露珠,雨中的蔷薇,夕阳沉水,晚雀归巢,梨花如玉,风梳流云,苍茫的远山,水气氤氲的长堤……这些自然风光中所蕴涵的人文象征,逐一被孙青拈入诗章,凝成一连串鲜活的文学意象;青青长葛,幽幽木槿,山水大地和沧溟草木,似乎给了孙青无尽的灵感,她用诗意的眼光完成了主题与客体之间的有机契合。她似乎十分珍爱这份艺术感觉,审美的触角所至,游踪所及,笔下便流出婉然的诗句,俨然如同古典才女,举手投足之间将山水情韵化为诗作,悄悄收入诗囊……
孙青在年少时挥别故乡兰州,只身远赴美国去读高中,这种经历在同龄人当中并不多见。身在异乡所表现出的对亲情和友情的心仪,便十分强烈,有意无意之间构成了孙青诗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对亲情和友情生发出坦诚的歌吟。《春寒》一诗描述了在春光将去的乍暖还寒时节,收到了远隔重洋的慈母邮寄的衣服后,所表现出的思念慈母、怀恋故土的深情,“着衣思人怀故土,俯首挽袂嗅馨香”,不用过多的渲染,而揽衣闻香的小小举动,就将这真切动人的恋母之情跃然写出;《同窗》一诗则描述了少女之间调侃嬉戏、笑靥明丽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不畏数载寒窗苦,最恐相识成陌路”,对中学毕业后同学之间可能各奔东西的未来友情生发出些许的担忧。《惜别》则借助蝴蝶入花、睡莲傍叶的意象,表达了珍视友情、知音难求的心绪。《除夕有怀》则是在异国他乡借风遥寄,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对故乡小妹的热切思念,“犹记归家日,小妹闲弄筝。叮咚平仄声,恰似水泠泠”,小妹抚袖弄筝的身影,成了万里之外作者诗化的表达对象,思念亲人,寄托深情,意象单纯而清晰。
孙青虽然只身远在大洋彼岸,而天性清纯,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个人情怀和艺术感觉交织成的诗句,隐隐透露出一个芳龄少女对时光流逝的叹惋,对花季青春的淡淡的感伤。
风拂翠树滴清露,雨打蔷薇满院香;
院落纠缠青青葛,月下复吟旧时歌;
水升氤氲漫长堤,风揽杨花送离人;
昔日少年遥相猜,若时方知清颜改;
只影覆苍苔,孤灯向清池;
若问吾心恨几重,夜来清风散愁容……
篇8
微风中,桃花扇下,泛红脸颊生柔情;山河间,松涛嶂里,畅游山水溢豪情。——题记正如蝶恋花之柔情,我亦独醉卿的清新脱俗。隽永的小词,似一朵青莲,圣洁,自然。不似李义山的诗悲秋感伤,却富有春天的色彩与气息。喜欢他的江南,“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感触于他对故乡的深情思念,“无限松江恨,烦君解钓丝”;浮游在他心中的故乡之景里,徘徊流连,“绿杨阴里千家月,红藕香中万点珠”;惊喜于他对故园的倾心,念念不忘,“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为离颜?”;洒泪于在吟咏爱情时,?艳密丽中渗杂的淡淡清新,“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义山诗深厚,飞卿诗清浅。在这纷繁的红尘中,飞卿的那份自然清新、轻快流美更显得难能可贵。我,愿迷醉于花间词中。
飞卿内心的旷达是无人能及的。他眼中的江南绮丽、绝代妖娆,“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绵绵缠缠,江南风光如此多娇,历代文人墨客何必将满腹愁绪寄之于绮丽、轻快的山水中。飞卿亦为凡人,不可能洗却一切烦恼。“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飞卿之愁,亦略带淡淡暗殇与柔情,让人不禁心疼起他的苦,他的哀。辗转在他的诗词间,低头,在缄默中倾听相隔几世的诉语。像相离多年的好友,在不言中,心与心贴近,已经知晓了对方的一切。
“云鬓几密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与君便是鸳鸯侣,休向人间觅往还。”痴念飞卿的诗词,感动于他骨子里的洒脱、浪漫。
温词,飞卿,曾经,现在,亦会傲视群芳,叱咤于花间派,惹得几世人来宠……
重庆璧山县正则中学初三:王远琦
篇9
千岛湖,是一个年轻的湖。
她是1959年为建造新安江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
千岛湖,是一个纯净的湖。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拥有448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已达81%,绿视率近100%。茂密的森林净化了千岛湖一流的大气环境,空气十分洁净,泱泱573平方公里之广,178亿立方米之巨的千岛湖水平均水深34米,透明度可达7米,属国家一级水体,不经任何处理即可达饮用水标准。
千岛湖,是一个美丽的湖
湖中那1078个岛屿,姿态各异,风姿绰约。春游湖上,布满山花的岛屿,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村姑。夏日游湖,人们多想在这碧波中逐浪畅游;秋山红叶,使入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雪满湖山,松挺山崖,又是一幅王维笔下的诗画图。
千岛湖山水天下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千岛湖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它将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
千岛湖,是一个欢乐的湖。
千岛湖现已开发开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动物野趣,娱乐参与四大系列的20余处景点。开辟了春到千岛湖,千岛湖之夏,千岛湖金秋,观光度假游,娱乐休闲游,水上运动娱乐游,历史文化专题游,果园采摘农家乐等特色旅游线路,以及巨网捕鱼,水上竞技,空中揽胜,渔民风俗表演等参与性旅游项目。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
篇10
10年,在人的一生中悄然逝去,我却欣喜地看到,章飚在此期间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惊人的毅力,加上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感受,创造出一种糅合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新风格――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章氏风格,这种风格呈现着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及祥和的灵气,给人一种独特的心灵震撼和美的享受,十分耐人寻味。
了解章飚的人都知道,他为人、从艺都很高尚。他是一位不善于炒作自己的画家。折射一个画家人格魅力和艺术定力的唯一方式是看他对待市场的态度。当今社会那些热衷于走穴和炒作的画家更多追求的是短期效益,这种行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章飚却走在一条寂寞的道路上,追求的是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后发效应。在他身上没有那些浮嚣与躁进的气息,在别人浮躁的时候,他凭着沉着踏实的精神静下心来探索,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1942年,章飚生于安徽绩溪,美妙绝伦的徽州山水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影响感染着他。这里曾经培育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师程邃、查士标、汪士慎、虚谷、黄宾虹等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章飚在艺术探索上自然有着更多鲜明的特点,这种鲜明特点来自他土生土长的故乡情感,他用这种情感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绿水清山、粉墙黛瓦使他一往情深、终生眷恋。在他的画里,我们领略了古老的徽州民居,领略了绩溪四季旖旎的风光。章飚画中关注的不只是古徽州的文化视角、绘画语言的提炼和成熟,还有在不断追求探索中去认识笔墨、观照传统。这是一条心路历程,也是一条艰辛的文化认识之旅。正是坚持不懈地沿着这种体验不断深入,才使章飚的艺术探索具备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双重意义。从这一点上看,章飚不单纯是一位有特色的徽派画家,更是美术史上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
山水画发展到今天,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表现题材的扩大与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及思想内涵的深入开掘和审美趣味的现代性。作为一个山水画家,章飚的创作围绕着上述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画时,既被他笔下那些与皖南景色融为一体的徽州民居所吸引,又为他那洒脱凝炼、极富韵律感的笔墨所折服,更为画中体现的清新恬淡的诗意及充满现代感的审美情趣所感染。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他用自己的作品开掘现代人的审美视野和感受,诠释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用自己胸中的丘壑构筑出一个全新精神世界,这一切构成了章飚山水画的艺术基调。章飚的山水画来自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更来自对皖南山水的真挚感情。他笔下的皖南山水,是自然风景与神会心融的结果,故乡情感的宣泄。我曾长期研究过章飚的山水画,发现他巧于布景,能精心营造出一种如诗如梦的空灵意境,使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他的画中既有水彩画之秀润,又有版画的纯净,明快清雅而具装饰美,画风文雅沉秀,情趣率真自然。章飚皖南山水展示的是一种自然美的力量,这种美的震撼和冲击是他心领神悟的结果,即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章飚山水画有两种题材,一是他熟悉的家乡景色,二是他仰慕的黄山。不同的画家,表达黄山有不同的风貌,大部分画家表达的都是云雾缭绕、烟雨蒙蒙的黄山。而章飚所表达的是黄山石壁,他所画的黄山似乎在表达画家推崇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思想。章飚善于用水墨的浓、淡、干、湿、虚、实来表现画面的丰富的层次关系,整个画面沉浑雄奇,气势恢宏而又疏密有致。画中黄山石壁林立高耸、险峻伟岸,深山幽美,疏影横斜,不仅画出了黄山的形质、体貌,更生动地传达出山林浮云、宁静沉美的意境。
章飚在当代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社会影响,已经引起收藏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虽然未能立即获得更大的推广及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市场还是有了强烈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发现和认识到,章飚的作品具有长远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而这种价值正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