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2 16: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防治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防治规划

篇1

[关键词] 慢性病;防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56-0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LUO Juan, GAO Chunfang, LI Shunfei

The 150th Central Hospital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31, China

[Abstract]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are researched and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is a lack of awarenes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ow monitoring quality and relatively lagging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fac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 800万,其中近3 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1]。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和《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06-2015)》中对慢性病防治有了纲领性的要求,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慢性病防治活动。为了解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情况,笔者查阅并分析了2008~2010年国内十一个省、自治区有关城镇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相关资料。总体而言,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慢性病防控意识不强

总体上看,基层卫生机构规模在逐步扩大,但设施、人才、环境差距较大。而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不容乐观,有的卫生院没有慢性病防治的措施;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顾营业盈利,忽视了慢性病防治工作;有的单位对慢性病防控有宣教图片和展板,但没有记录具体防控内容,防控意识普遍不强。

1.2 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对于慢性病防治,国家早在“七五”就有部署。但是,到目前,我国的慢性病防控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有些单位对慢性病防控的相关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具体政策没有认真落实;有的单位在政策上只是宏观指导,具体方法没有细化。

1.3 基层人员学历偏低

从学历上看,社区要高于乡镇。由于农村条件落后,高等院校毕业的医学生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凤毛麟角。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由大中专毕业或没有专业学历人员组成。据资料报道,乡镇卫生机构无卫生专业学历者比例高达18.5%,约15万人,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无卫生专业学历人员总数的1/3[2],这就导致其慢性病防病相关知识的匮乏。

1.4 经费筹集难度较大

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服用药物,靠患者自己解决是不够的。特别是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和农村地区,经费筹集机制不完善,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原因[3]。此外,慢性病不需要住院治疗,对“新农合”患者而言,也就无法报销以得到补偿。

1.5 防治监测职能缺乏

目前,国内在慢性病防控的监测方式、频率、指标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执行存在差异。有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有以抽样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有以单病种的专项调查等。监测职能的定位不明确,得出的数据不可靠。

1.6 健康教育宣传不够

不少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把力量放在医疗创收上,对防治慢性病没有系统的计划,零散的宣传栏不足以引起百姓的关注。调查中,大多数居民不了解什么是慢性病,有的甚至认为慢性病就是老年病,有的认为慢性病不会危及生命,不以为然。

2 对策

2.1 强化政府为民行为

慢性病防控是社会行为,是一项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干预,需要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4]。政府对该项工作应“理解、重视、投入”,要确实从全民的健康利益出发,采取系列措施,诸如建立好公共营养政策体系,鼓励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制定烟草控制政策和政府政策综合干预等,为全面进行慢性病防制提供可靠保障。

2.2 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目前,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人满为患”,各家医院都在加床,其实有的患者完全可以在基层的乡镇、社区就诊,为什么患者“舍近求远”不选择基层?技术、人才、设施滞后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强和扶持基层卫生机构,尤其是人才建设不可忽视,在经费、待遇上给予政策,着力培养全科医师[5],为基层防控慢性病发挥职能作用。

2.3 完善各级防控组织

我国城市慢性病防控组织较健全,能够指导和监控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而乡镇、社区的慢性病防控组织较为欠缺,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慢性病防控组织,从制度、体制上加以保证,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乡、村、社区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范围[6],包括常见慢性病的基本知识、服务人次、健康教育次数等,由此提高基层人员慢性病防控水平。

2.4 加强健康普及教育

注重慢性病防控的长远效应,从娃娃抓起,将慢性病健康防治列为中小学生以至大学卫生教程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各种慢性病有着较强的防御意识,从而促进预防医学与成长教育相结合,提高全民自我保护意识。

2.5 提倡个性化防控

当今医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以预警、预防和个性化为核心的“3P”(prediction;prevention;personalization)医学时代,它代表着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阶段[6]。在基层,要大力提倡对个人进行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不同分型,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防控方案,并进行建档、防治、随访和转诊等一系列服务。这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控。

2.6 建立慢性病电子档案

政府应组织研发统一的慢性病防控管理系统,配备计算机,使基层卫生防控机构能为居民建立慢性病防治电子档案,根据档案记录,及时掌握和了解区域居民慢性病防控的效果,并及时进行防控方案的调整。同时,定期对居民进行健康普查,通过健康普查来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2.7 提高监测职能质量

慢性病监测需要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从而形成有效信息并及时上报和反馈,为政府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预防疾病的相关政策、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因此,各级卫生机构要认识监测的重要性,明确慢性病的界定标准,注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使慢性病监控工作得以持续发展。

2.8 加大防控资金投入

建立国家统一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大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慢性病防控的经费供给,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并将慢性病纳入“新农合”补偿之中,以分担农民的经济负担。

2.9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慢性病作为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与环境、个人习性有着密切关系。如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戒除吸烟等干预措施,可预防70%的脑卒中和超过80%的冠心病以及超过90%的2型糖尿病[7]。因此,政府要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证清洁整齐的居民生活环境。全民要加强锻炼身体,工作中劳逸结合,饮食中注意营养搭配,远离烟酒,保持健康的生活心态[8]。

3 结语

面对基层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蒙受严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面对急待解决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政府行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李桂雪,鞠彩红,刘媛媛,等.我国慢性病现状与自我管理[J].黑龙江医学,2010,34(4):299-230.

[2] 卫生部人事司,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人力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3]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23(1):64-67.

[4] 陶利平,谢莉,刘晓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3(7):427-429.

[5] 冯镇湘.全科医师参与慢性病防治的做法和优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1,4(9):710-713.

[6] 纪艳,张冬梅,汪长如.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147-2149.

[7] 李振光,蒋东晓,周丽,等.“3P”医学新概念[J].中国卒中杂志,2008,3(8):608-611.

篇2

【关键词】 慢病  现状  管理  措施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在居民当中的发生呈现发病率高、年轻化等特点,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社区是进行慢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为了解我社区慢病的发病和诊治情况,制定社区慢病防治规划,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力量,我社区2011年初对6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将具体情况浅析如下:

        1  当前社区慢病现状

        1.1 对象及方法

        我们采取对辖区60岁以上居民以免费健康体检方式发放体检单,共有2559人参与了此次体检,其中男性1231人,女性1328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血脂血糖检测、心电图、以及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家族史、生活习惯及相关医学常识的知晓情况。慢病调查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同时对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2 相关诊断标准

        1.2.1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诊断标准,以三次不同日平均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对初诊血压高者进行三次非同日随访后确定。

        1.2.2 根据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 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1.2.3 使用酶联法进行血脂测定,凡甘油三酯高于1.7mmol/l或胆固醇高于5.8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低于0.9mmol/l视为高血脂。

        1.2.4 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劳损、心肌缺血、传导阻滞、频发期前收缩等,排除其他原因心血管疾患

        1.2.5 冠心病及脑卒中因社区缺乏条件,以既往在其他医院明确诊断过为依据。

        1.2.6 目前仍在服用慢病药物治疗,或经明确诊断过慢病的,虽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仍归入慢病范畴

        1.3 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慢病中,患病率排名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病患病人数共计1341人。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1018人,男性498人,女性520人,糖尿病患病人数292人,男性131人,女性161人。通过询问病史对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知晓率及服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247人对自己患有慢病不知晓,占患病人数的18.42%,有229人不规律或间断服用慢病药物,占患病人数的17.08%。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者851人,占患病人数的63.46%。1018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升高而无明确并发症者428例,占患者总数的42.04%,合并高脂血症者378例,占患者总数37.13%;合并心电图异常242例,占患者总数的23.77%;合并脑卒中者45例,占患者总数的4.42%;同时存在有糖尿病者185例,占患者总数的18.17%。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病者408人,占患者总数的30.43%,112例患3种及以上慢病,占患者总数的8.35%。

慢病中有明确家族史者230例,占患者总数的17.1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213例,占患者总数的15.88%。对其进一步整理发现,社区慢性病呈现一些特点:a、慢病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而上升b、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慢病c、慢病呈现三低现象: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

        2  总结 社区慢病的管理措施的探讨

        综合慢病的发病及现状,具体分析其发病因素有不良的饮食(高盐高脂)及生活习惯(抽烟,酗酒),缺乏持续性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其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改善慢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为社区加强慢病有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上可以发挥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优势。现在我就社区慢病管理谈几点个人体会:

        2.1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慢病患者的防治理念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健康和疾病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满足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慢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有计划的开展专项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出宣传栏、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主题日宣传、专家讲堂、居民健康知识答题等多种形式对慢病进行宣教,使居民转变现有的不良观念和习惯,积极支持和配合慢病防治工作,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效干预,从而达到可以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及疾病的致残、致死率。

        2.2统一服务模式,努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慢病是一个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原有的专业限制对社区医生管理及治疗慢病存在很大的缺陷。另外积极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对,按照隶属、就近、方便、有效的原则进行双向转诊。定期选派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派专业人员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逐渐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疾病防治模式。

        2.3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

        慢病重点是防,防治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慢病对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将预防、治疗、康复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的健康导向型疾病预防模式。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主动服务,贴近居民健康需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亲情化服务为切入点, “让医生进家庭、让家庭有医生”。在每个社区居民的健康卡片上印制社区医生的电话,方便居民及时、方便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医生对患者常年定期巡诊、随诊、回访、跟踪服务,深入家庭为居民开展社区巡诊、家庭出诊、急诊转诊、专家会诊等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使患者体验到亲情化服务。

        2.4转变服务重心,强化居民慢病管理

        为增强服务实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健康入户调查,为居民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运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疾病分类,梳理慢病种类和多发病序列,了解各户家庭及个人健康状况、体检情况、慢病治疗情况,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建立专项个人健康档案,建立辖区慢病管理台帐,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干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每年组织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门诊对首诊35岁以上患者免费测量血压,从而及早的发现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减少慢病的发生率和不良转归。

 参 考 文 献 

[1]左惠娟,姚崇华.北京市社区慢性病健隶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17—10178.

[2]程疑链.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 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篇3

2010年1月26日。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北京市政府在医疗卫生科技领域启动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并具体分三阶段组织实施。其中第一阶段为2010—2012年、第二阶段为2013-2015年、第三阶段为2016-2020年。至今。一期工作目标已顺利完成。3年来。通过聚焦市民健康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委办局形成联动。密切合作、协同推进,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集聚首都医疗卫生领域的优势资源,搭建科技支撑体系。已形成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的科技攻关与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让科技更多地服务于民生健康。

加强顶层设计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历经一年多时间。针对重大疾病的筛选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征求百余名医疗卫生领域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四高”为标准(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筛选出严重影响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作为医疗卫生科技工作重点。据悉。这十大疾病(即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四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等六类重大慢性病)患病率约占疾病构成的75%以上。死亡率约占死因构成的70%以上。

随后,为充分调动首都优势医疗机构科技力量。北京在全市范围内遴选首都十大疾病领衔专家。建立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已形成12位领衔专家和80余名核心专家组成的十大疾病专家团队。以“3、5、2”模式构建了由88家各级医疗机构组成的研究示范网络(每个疾病领域按3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构成研究示范网络)。实现了人才、信息、病例资源、成果等全要素整合。覆盖“科技创新、技术评价、示范推广”的全链条。为科技攻关工作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方案的实施使得北京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大规模疾病研究公共基础平台。其中“十大疾病临床数据库和样本库”是全国率先启动的、遵循国际标准的临床资源平台,由京1213家医科院所参与建设,目前约保存临床信息2.8万例、样本23万例,可为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创新资源、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撑;“六类重大慢性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同步开展的集六类慢性病为一体的流行病学数据调查工作。可科学、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六大慢性病发病、死亡以及危险因素等相关状况。为首都慢性病防治规划、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实施及慢性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突破国际前沿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以来,十大疾病的前沿创新研究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筛选出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生物芯片、结构生物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代表国际医学前沿领域的十大研究方向并组织相关研究工作。

其中,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首个解析了NAT家族蛋白UraA的晶体结构和枯草芽孢杆菌内蛋白酶体调节亚基MecA-CIpC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2篇,其研究成果将为新型抗癌药及老年痴呆预防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靶点线索;北京大学饶毅团队分析了ToM和共情两种行为由基因控制的程度,提示基因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人类共情的神经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领导其团队正在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肺癌自身抗体标志谱的、用于肺癌诊断和预后的检测技术方法。对提高肺癌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贺勇教授研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前期(轻度认知障碍)在全脑网络水平上功能整合的下降,其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为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早期辅助诊断的影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升了我国认知神经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发现并初步验证了4个新型血液肿瘤标志物在血液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将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的通用性提高到90%以上。

同时,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落实“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共培养9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7位科技新星。以及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

推动科技惠民

2011年7月,制定并北京人健康标准——“北京人健康指引”34条,编辑出版《北京人健康指引》指导手册;2012年初,由10位院士审定、推荐,100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的《健康大百科丛书》与广大市民见面;针对北京市居民慢性病威胁。开展口腔疾病防治、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和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阳光长城计划等,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人口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到73.7%。

一期工作开展以来。加强了成果产出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以学术水平高、惠民效果好为标准。从已形成的科技成果里评选出“十大创新型科技成果、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

肝炎领域。制定了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纤维化的诊断界值。被纳入《中国乙肝防治指南2010更新版》,为今后临床诊断乙肝纤维化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依据。对乙肝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推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提供了数据支撑。制定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案。使病死率从“十五”期间的51.7%下降至27%。

艾滋病领域,建立了中国首个大规模的MSM(男男同性恋)高危人群动态随访队列及世界最大最全面的HIV急性期感染者队列,研发了用于HIV感染的核酸集合检测方法。使检测成本从每份1000元降低至20元。采用国产抗病毒药物,优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廉、效优、毒副作用低的艾滋病首选治疗方案。写入2011年新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节省相关医疗费用上亿元。

结核病领域。建立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和监测平台,参与国际多中心项目,开展氯法齐明及吩嗪类药物等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发突发传染病领域。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RCT)评价奥司他韦和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内科学年鉴》,获得国际认同。成为“传统医药走向世界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心血管疾病领域,搭建北京急性心梗信息监测平台,获得了北京人群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基础数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策略》共识方案。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心血管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率先报道“单导管”法和“2C3L”术式并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技术和方法。

脑血管疾病领域,制定“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规范”,并成为卫生部推荐性行业标准。

糖尿病领域,在全市36家医院进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建立了北京市糖尿病高危人群队列,开发了生活方式管理软件,从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及个体化的管理。

慢性肾病领域。建立IgA肾病患者信息网络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血液透析登记系统,为国家医疗政策和保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血液透析治疗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提供平台。

精神疾病领域,制定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社区康复技术并向全市16个区县进行推广,成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脊柱和关节病领域,制定的“脊柱外科导航技术临床规范”、“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已成为卫生部行业标准。导航技术的应用使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精确性由41%~87%提高至97.16%。针对严重复杂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研发关键治疗技术。使其畸形矫正率由国际上48%提高到70%以上,手术水平居于国际前列。

创新机制体制

以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强调医学研究不同阶段由不同科技计划支持。实现了“基础研究一前沿技术研究一临床研究一成果推广”全链条覆盖。总体形成以“十大疾病”为重点,各研究链条有效配置、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制度,实行“及时组织、及时议定、及时入库、适时启动”,形成常态化的项目组织机制。

篇4

【关键词】结核病/肺;康复;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18-01

肺结核病是长期威胁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我国每年约有肺结核患者600万人,传染源150万人,每年有25万人死于肺结核病,其死亡人数超过了所有传染病死亡总和的2倍[1]。因此,积极推进肺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岳麓区依据各级指示,积极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提高社会人群生命质量,造福于社会,对肺结核病病例实施群体健康管理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查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V2.O操作手册》、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初诊人登记本》、《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结核病人登记本》等文件精神和临床常规检查要求,对岳麓区肺结核病进行追踪调查,追踪后患者就诊岳麓区结核病定点门诊登记相关信息并收集相关病史资料,可疑时进行医学影像学、痰涂片或培养、血液生化等检查。对登记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纳入我区结核病防治项目督导管理,并对患者进行电话督导和现场督导,每次督导记录好患者的详细调查记录表,填写时不漏项,使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1.1 资料收集

1.1.1 一般情况 2010年1月1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定点门诊共登记初治可疑肺结核患者2980人,其中确诊为肺结核1028例,占初诊人数的34.50%(1028/2980)。分布于全区15个街道(乡、镇);年龄15~85岁,其中55岁以上者359人,占34.92%(359/1028)。确诊的男性患者716人,占69.65%(716/1028);其中生活条件和心理负担较重者为高校学生、农民、离退人员及务工人员,该群体共有813人,占79.09%(高校学生236人,占22.96%;农民人314人,占30.54%;务工人员180人,占17.51%,离退人员83人,占8.07%)。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一般,有明显孤独感和患病后的失落感,对自己的健康情况和生活缺乏信心。但患者的其它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病症情况,由于经费和人力等原因未做全面调查和干预。

1.1.2 体检情况 确诊的1028例肺结核病人,有咳嗽咳痰等肺结核症状者约占99%,胸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性、增殖性病变,痰涂片检查痰菌阳267人,25.97%(267/1028),痰菌阴761人,占74.03%;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在准予服药的范围内。

1.1.3 健康档案的建立 定点门诊医生对每位确诊登记的患者建立结核病项目规划的统一格式的病历资料;岳麓区疾控中心建立辖区内肺结核病患者追踪情况登记本、肺结核患者登记治疗电话督导访视本和现场督导访视记录本。

1.2 健康危险因素 结核感染人数多,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5.5亿人口已经感染结核菌[2],健康人如果感染结核菌,病菌将在人体内长期存活,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结核菌便会快速繁殖导致发病;患者多数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较差;主动和被动吸烟,学习、工作压力及社会交往接触等各方面因素均对结核病发病和治疗产生不良影响;现代信息网络的发达,结核病相关知识得到更大程度的传播,但非专业人员对结核病病的一知半解更加加重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1.3 健康风险评估 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播疾病,因有持续性的咳嗽、咯痰等症而容易被人歧视,且肺脏受损,肺循环和全身机能减退,使生产劳动能力下降,个别还影响日常生活,人群生命质量下降。部分结核病例家庭特别贫困,只能靠社会各界救济。

1.4 健康管理目标 降低结核病负担,减少结核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社会经济负担,尽量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愈疾病,改善生活,改善健康行为,愉快地生活和劳动,提高生活质量。

1.5 健康干预措施 通过规范的标准化疗、合理督导管理、改善营养、树立生活信心、掌握卫生防病常识、加强自我保健,以促进康复。

1.5.1 化疗方案 初治活动性肺结核FDC-2HRZE/4HR。;复治涂阳FDC-3HRZE/6HRE;其它类型治疗方案据个体情况而定,辅助治疗依据病情需要安排。

1.5.2 合理改善营养素的摄入 宜清淡饮食,多吃谷类、麦类等主粮、新鲜蔬菜、水果、薯类和奶类等。避免或少吃海鲜等引起尿酸偏高的食品,注意每天或每餐调整菜单。

1.5.3 控制吸烟 在定点门诊设置控烟标志,张贴控烟对结核病防治重要性的相关知识,同时门诊在接诊过程中进行健康宣教时告知患者,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是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结核病人为了早日康复,应尽量做到坚持不吸烟或戒烟,同时建议患者劝告密切接触者不吸烟。

1.5.4 改善生活习惯 指导患者适当参加轻体力活动和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尽量自理,早睡早起,不熬夜,不长时间滞留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严格处理排泄物,尤其是痰涎,要消毒或深埋。不直接面向他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改善生活环境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的可定期或不定期消毒。适时晒太阳,经常晾晒衣被。

1.5.5 心理疏导 岳麓区开展了定点门诊患者心理支持项目,对就诊的患者采取心理咨询,门诊医生倾听患者对治疗疾病的观点和想法,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对疾病的惶恐做好详细记录,在患者就诊时即与患者积极沟通,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疾控中心及街道(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督导时像患者及其亲友开展宣传活动,指出疾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要勇于面对现实,树立生活信心,党和政府给他们提供免费治疗的机会,说明他们是没有被社会遗忘的,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

1.5.6 经费来源 按照国家结核病控制项目要求,结核病的诊断和抗结核治疗是免费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是自费的;同时,岳麓区政府规定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给予参合的每例完成标准化疗疗程的门诊结核病患者最多500元补贴费;心理支持的费用由岳麓区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提供;患者治疗三级督导费用由结核病防治项目的中央经费和地方经费共同承担。

1.5.7 注意事项 坚持服药和按时复查,禁食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加强自我保健,不适随诊。

2 结果

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明显提高,不良行为有明显改善,心理压力缓解,生活有了进步,大部分患者每天坚持服药,每个月按时复查并取药,积极配合区疾控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和家庭督导员三级督导,除因严重毒副反应停止治疗的少数患者外均能保证了化疗方案的完成,胸片复查示肺部阴影吸收并逐渐纤维化,初治涂阳痰涂片2末阴性率96.63%(258/267),确诊患者2、5、6(8)个月后肺结核病治疗成功率达到97%左右。

3 讨论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4]。而“有效控制结核病,健康促进要先行,通过健康促进特别是健康教育来广泛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对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这样才能提高结核病发现率、提高结核病治愈率”是疾控专家们在全国结核病控制健康促进研讨会上发出的呼吁!可见随着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深入,结核病健康教育日益提上日程。对肺结核病人实施健康管理服务,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造福于社会,这是一种新模式[5], 以上岳麓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在督促病人规则治疗的同时关注病人的相关疾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指导病人规则服药的同时进行各项健康干预的新的管理模式, 有益于结核病人全方位康复,大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曾国艳,刘剑梅,邓晓丽,莫莉,韦美娥,王自秀,吴娟,黄有华,王艳霞;健康教育提高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11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 2008.1.

[3] 焦丹,刘轩.连续健康教育对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6):562―563.

篇5

全面实施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考核指导和监督检查,推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覆盖面。逐步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健康运行。规范妇幼保健服务,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降消”等项目。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加大落实孕前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防治措施力度。开展妇幼卫生考核评估(县级)工作。加强妇幼卫生监测和年报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加强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

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细化防控策略和实施方案,重点抓好甲型H1N1流感、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和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建设。完善国家、省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及装备建设,规范卫生应急演练,启动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基地认证和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以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突发事件心理卫生援助为重点,全面抓好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和节假日卫生保障工作。

进一步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继续做好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和医疗救治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艾滋病、性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政策措施,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流动人口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民工防治职业病、性病、艾滋病、疟疾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职业卫生服务。加快《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大力促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全力推进“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启动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开展地方病、麻风病、包虫病等防治规划的制定、评估及启动工作。完成霍乱、流感等传染病防治现状白皮书的编写。开展慢性病、口腔疾病、伤害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推广慢性病基层防治指南和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推动规范化管理。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治服务网络,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和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政策研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全面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农村改厕进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监测工作。全面落实《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贯彻落实《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加大控烟履约工作力度。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基础上,全面启动建设健康城市(区、镇、村)活动。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抓好中央重点支持的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深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扩大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加紧乡镇卫生院编制标准的论证,推动《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出台。贯彻落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及时研究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平稳实施。规范农村卫生机构管理和乡村医生服务行为。推动落实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组织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和中西部地区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鼓励东部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援力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快推进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工作,做好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灾区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公立医院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启动《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终期评估工作。

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提高农民受益水平。积极配合落实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政策,做好农民个人缴费宣传工作。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合理规划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基金,提高住院保障水平,扩大门诊统筹范围。完善新农合运行机制,开展农民部分重大疾病救治试点,提高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扩大门诊费用补偿总额预付和住院费用补偿按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的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和运行监测,确保基金安全。

三、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建立完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工作机制,加强对各地增补非目录药品的监督检查。完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机制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行以省级为单位的集中网上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指导、规范各地基本药物采购配送行为。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指导基层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提高质量标准,实施全品种覆盖抽查检验。制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本药物监测点,做好监测和评价。开展国家药物政策研究工作,加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的培训、宣传和解读,引导群众使用基本药物。

四、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联系指导国家级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试点,制定并实施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探索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善和加强公立医院治理;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落实政府投入政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和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岗位绩效考核,探索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和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探索单病种质量管理,推进施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强对试点政策、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促进各地相互借鉴和学习。紧密跟踪试点进展,加强对试点城市的调研和督导,开展基线调查,做好评估工作准备。推动公立医院编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工作,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研究设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控制、评价与监督体系和以公益性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以绩效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完善大型医院巡查制度,启动医院评审评价试点工作。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继续做好医疗广告监管。开展临床重点专科评估与建设,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加强医师执业行为管理。加强医疗技术准入和人体器官移植监管。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进一步开放周末门诊,延长门诊挂号时间,采取多种便民、利民措施,优化流程,方便患者就医。创建平安医院,规范医院投诉管理,推动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合理用药,推行《国家处方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合理用药监测,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贯彻实施《护士条例》,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深化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强化血液质量管理,落实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巩固和扩大固定无偿献血者和自愿服务者队伍。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确保血液安全。进一步加大康复医学建设、戒毒医疗管理以及防盲治盲工作力度。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弘扬白求恩精神,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

五、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提高卫生监督管理能力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改善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继续深入开展以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医疗执法、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督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为重点的卫生监督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扩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放射防护和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监督检查工作,研究开展核电站周围人群健康监测工作。继续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大饮用水集中供水单位卫生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消毒产品、涉水产品卫生许可工作,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健全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机制。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做好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

六、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制定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综合监督的配套法规,组织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和进口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制度。制定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公布的程序和工作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组织机构。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组织实施乳品安全标准。做好全国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和综合分析能力。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制度,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协调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开展督查活动,牵头做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大力查处无证经营行为,重点整顿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的餐饮食品安全。探索提高食品快速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方法。抓好重点时段、重大活动、重点区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预防。深入开展保健食品市场专项整顿,适时开展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药、非药品冒充药品等违法行为,总结药品监管工作规律,加强药品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提高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审评认证、监测评价等技术支撑能力,探索完善药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监管。加大中药注射剂、兴奋剂、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及其复方制剂等重点品种的监管力度。抓紧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推进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加强窗口指导,落实监管责任。加快药品监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监管能力。继续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工作。

七、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积极稳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投入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研究制定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有利于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印发实施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应用指南,规范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继续做好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工作,推进建立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做好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和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的实施。组织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快中医药法立法进程,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做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相关工作,推动中医药相关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与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

八、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药卫生科技水平

组织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加强培训基地建设,重点面向基层招收培训对象,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制度。继续开展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加强公共卫生人员培训,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继续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加大对西部卫生管理干部和大型医院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

探索建立卫生行业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和机制,抓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推进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的实施,扩大覆盖面,促进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国卫生科技资源的整合与集成,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强化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重点推动菌毒种保藏机构的建设。

九、统筹兼顾,做好各项卫生工作

组织开展重大卫生政策研究。进一步推动卫生法制建设,加强卫生立法工作,做好《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放射损伤防治条例》、《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继续配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卫生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做好“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加强医药卫生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研究,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卫生发展规划中。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同时,研究制定卫生人才发展、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农村基本卫生保健、护理事业发展、食品安全和职业病防治等有关规划。

积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于国家外交和卫生改革与发展。引进国际经验,为医改评价与监测工作提供支持。推动卫生领域南南合作,做好新形势下的援外医疗卫生工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卫生合作与交流。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行卫生政务公开和医院院务公开,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卫生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卫生改革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大卫生行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宣传力度。

篇6

【关键词】肺结核;糖尿病;护理干预

肺结核和糖尿病均为临床常见病,流行病学显示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糖尿病患者作为肺结核的高发人群,常和结核病相互影响,有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结核病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结核病的患病率较血糖控制良好者高3倍。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地区,疫情下降缓慢,同时糖尿病的患病率又逐年增高,导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病率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1]。现结合我院收住的3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7~69岁。先发现糖尿病患者21例,先发现肺结核患者15例。其中浸润性肺结核23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8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患者空腹血糖均在7.7mmol/L以上,均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初治病例27例,采用2-3SHRZ/6hRZ短程方案,复治9例采用2SHREZ/10HRE;患者根据血糖情况随时调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并采取饮食控制。

2结核病与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2.1糖尿病促进肺结核的发病糖尿病患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显著升高可促进结核菌的生长;葡萄糖含量长期居高不下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与组织修复能力降低;体内蛋白质合成降低,分解加速,影响免疫球蛋白,使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肝脏转化维生素A能力降低,体内维生素A缺乏,使呼吸道黏膜上皮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结核菌,因此糖尿病会促进结核菌在体内的繁殖。

2.2肺结核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某些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正常人,而细胞因子结合可损伤胰岛细胞,进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肺结核的发热等中毒症状可影响胰腺功能调节障碍,致使胰岛素受体功能降低,影响胰岛分泌功能;某些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可干扰糖代谢、使血尿糖增加,利福平可影响甲磺丁脲等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

3护理干预

3.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同时罹患两种慢性病,病程长、花费大,常表现为焦虑、悲观、消沉等负性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拒绝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多关心、多沟通、尊重患者,用亲切、诚恳的语气与患者交谈,鼓励他们说出担心的原因,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内心世界,采取针对性措施,耐心做好解释及疏导工作,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通过向患者介绍病室内积极乐观的病友和恢复良好的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2,3]。

3.2饮食护理肺结核与糖尿病在饮食上存在冲突,严格的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积极补充营养。因此,我们在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增加10%的总热量,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每天每公斤体重供热量125~167J,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为各1/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有明显饥饿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蔬菜的摄入。由于糖尿病多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饮食中蛋白质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脂肪以植物油为主,为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以补充维生素C、B,肺结核愈合期需要足够的钙质,则多食牛奶、大豆、排骨等[4]。

3.3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口服抗结核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痛、恶心、呕吐等。本组发生22例,占61%。通过调整药物,加用健胃药后上述症状在2~8d内消失。此期间患者饮食下降,如果继续按原方案用降糖药物,可引起低血糖,因此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一般需改用胰岛素治疗,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糖。指导患者按时进食,注意用药后低血糖发生,一旦出现头晕、心悸、出汗、饥饿、全身无力应及时检测血糖,出现低血糖反应时立即给予处理。另外,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对糖尿病有一定的影响,如异烟肼可干扰正常糖代谢,利福平可促进肝微粒体酶对甲苯磺丁脲的代谢灭活,缩短甲苯磺丁脲的半衰期,降低降糖作用。血糖本身对抗结核药的作用也有影响,长期患糖尿病及高血糖就会导致糖尿性胃轻瘫,胃肠排空功能下降,会加重抗结核药引起的胃肠不良反应[5]。我们通过规律地给予抗结核药,并定期监测血糖变化,适当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使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尽最大努力减轻了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

3.4预防院内感染由于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感染,导致结核病加重。护理上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1次/d,1h/次,地面用消毒液拖洗2次,保持床单、衣服平整干燥,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加强口腔护理,用朵贝尔液漱口,2次/d,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应观察有无真菌感染[6]。所有36例患者无1例出现院内感染。

3.5健康教育重视疾病知识宣教,护理人员用简单易理解的话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肺结核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药物不良反应等;重视生活行为方式教育,使患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但应注意当患者血糖高或存在结核中毒症状或痰培养结核菌阳性时不能进行。重视出院指导,出院时护士应当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在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的同时,护士要向患者强调出院后规律生活,继续坚持饮食治疗,适当运动,同时做好家庭消毒工作[7]。

总之,由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在疾病发展及治疗中的特殊性,患者在常规的抗结核和降血糖治疗的同时,积极做好患者的饮食、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及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5-28.

[2]马学丽.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2):1513-1514.

[3]邢彩霞,余益兵,葛明贵.心理干预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19(09):645.

[4]秦金陵.糖尿病合并肺结核74例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06,11(2):234.

[5]徐海燕.肺结核合并糖尿病273例临床治疗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13(11):17-18.

篇7

[关键词] 新涂阳肺结核病;药物自我管理训练;服药依从性;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69-04

Application of drug self-management training in observe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ZHOU Zi-qun

Depart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control,Xiang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Zhuhai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uhai 5190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drug self-management training in observe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Methods 100 new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mmon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given observed treatment,whil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trained by drug self-management training.A questionnaire of treatment attitude,drug-taking attitude and drug therapy compliance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drug therapy compliance of both groups.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2 years after treatment to record the recurrence rate. Results The scores of treatment attitude,drug-taking attitude and drug therapy complianc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on group.At the third year follow up,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mmon group (P

[Key words] New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Drug self-management training;Drug therapy compliance;Recurrence rate

药物自我管理训练是指长期服药的精神疾病患者通过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及专业训练后可以在院外自行管理药物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精神病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的报道并获得较好的效果[1]。目前,在我国新涂阳肺结核病的治疗仍然是以多种抗结核病药物联合治疗为主,在长达6个月以上的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能完成全程、规律性不间断的服药是治愈肺结核病的关键因素[2]。我国结核病防治机构对菌阳患者和菌阴新涂阳肺结核患者都要求实施窗口督导管理,我院结核病督导管理窗口护理人员在精神科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除了采用窗口指导用药、家庭访视、家庭督导等方法加强治疗管理外,还运用药物自我管理训练模式,对门诊新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了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复发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经结核病科医生集体定诊后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标准[3],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7.13±8.97)岁,受教育年限(11.04±5.93)年;常规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38.12±8.53)岁,受教育年限(10.95±6.63)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入选的患者受教育年限均>6年,能够按照培训要求独立完成所有的测验项目以及药物自我管理训练操作流程;排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药物变态反应、病情反复不稳定、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与受实验患者、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签定有关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常规组干预方法 常规组患者都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规定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4],按肺结核病药物服用的要求详细说明用法、用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进行强化健康教育,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1.3.2 实验组干预方法 实验组患者除了参加常规窗口干预外,还进行药物自我管理训练。训练前由精神科专业人员对结核病督导管理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讲解药物自我管理训练的内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达到的目的,培训后进行相关的考核,了解护理人员掌握药物自我管理训练技巧熟练情况,护理人员通过考核后,在精神科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实验组进行药物自我管理训练。①授课:每5名患者为一组,课程30 min/次,分为4次,通过讲授、谈话的方式与患者交流,授课内容包括抗肺结核病药物种类、治疗的疗效及相关的不良反应、药物的日常贮藏要求、当出现服药不适时的应对方法、特别强调全程与规律性不间断服药的重要性。②药物自我管理训练实践操作培训:因为结核病治疗通常联合四种以上药物治疗,每种药物服用时间不同,护士首先指导患者记住服药的时间表,然后讲授如何取药、核对、服药操作流程,护士在患者服药流程的各个环节给予支持帮助,模拟不同服药时间段观察患者在取药、核对及服药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及时纠正患者在操作环节中出现的错误,直到患者能够独立顺利完成整个操作流程。③通过在家庭访视、家庭督导过程中,强化患者训练的效果,了解患者是否按照训练要求完成相关操作。④全程观察患者训练的效果:患者必需在每个阶段完成考核后才可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训练,若考核未能符合要求的患者,则需返回下个阶段重新进行培训。训练效果达到的目标,能够接受药物治疗、学会不同时间段按时服药、学会识别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能够简单进行自我处理,如服药后出现问题时的求助方式。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进行药物自我管理训练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在规范化药物治疗6个月后、12个月后进行治疗态度、服药态度及服药依从性等三方面进行测评,在治疗疗程完成后3年内每6个月回到医院进行相关病理指标检测,了解3年间结核病复发的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评价本实验的效果由护师或以上职称人员负责,所有量表评估人员均接受过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统一培训,经考核后方可进行评估工作。

1.5.1 治疗态度问卷 用于观察评估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和对治疗方案与疗程的态度,是用于患者的自知力评定量化工具。评估问卷表由9个题目组成,每个题目按照回答问题的情况分为3级,其中2分表明具有完全服从的态度,1分表明具有部分服从的态度,0分表明完全不服从的态度,得分范围为0~18分,评价分数越高说明对治疗的态度越好[5]。

1.5.2服药态度问卷 观察评估患者按照疗程服药过程中用法用量准确性量化工具,通过分值能反映出患者服药态度的好坏,分值越高说明服药态度越好,总分值为正数说明态度较好,总分值为0说明态度中等,总分值为负数说明态度较差[6]。

1.5.3 依从性问卷 调查表列出4种情况可供选择,结核病患者只要出现其中1种情况即判断为依从性差,只有4种情况都未曾出现时评价才可评价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①有时出现忘记按时服药;②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擅自停止服药并未及时求助;③在自觉疾病症状有所改善的时候擅自停止服药;④自觉疾病症状出现更严重时擅自停过药并未及时复诊。服药态度问卷由精神科专业人员与护师或以上职称人员负责评估[7]。

1.5.4 对两组患者在治愈后连续3年,每6个月复查胸片、痰涂片及痰培养的情况,由结核科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人员集体定诊后评估复发病例[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态度问卷和服药态度问卷评估结果的比较

分别对患者在服药6个月、12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估,将治疗态度问卷和服药态度问卷进行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态度问卷与服药态度问卷评估结果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的比较

分别对患者在服药6个月、12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估,实验组服药依从性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年间复发率结果的比较

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年间复发率结果的比较[n(%)]

3 讨论

3.1 结核病患者实施药物自我管理训练的重要性

肺结核患者与精神疾病患者一样,满疗程、规律性不间断服药是治愈肺结核病的关键[8],如何使患者做到按时、按量服药是肺结核治疗监督窗口工作中最重要的服务指标。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有如下几个原因:抗结核病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导致患者擅自停药;只有部分结核病患者才可享受免费药物治疗,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物与护肝药都要自费,造成治疗金额超出患者的预期,不情愿支付治疗费用而中断治疗;没有意识肺结核病的对自身与社会的危害性,擅自停止服药而中断治疗;因需长期服药经常忘记按时服药;有部分结核病患者是外来工,教育程度较低,患者依从性相对也较低[9]。无论是初治还是复治患者均要进行联合服药,患者的单一用药、非全程与规律性不间断服药是造成治疗肺结核病失败的主要因素,可以引起病情加重及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与传播等严重后果[10],完成整个用药化疗、治疗方案所需的时间为1年或1年半,短程化疗不少于6个月。现在开展的短程督导化疗主要是在家里进行,不需要住院治疗,也不需要脱离工作岗位,为了提高服药的依从性,除了加强健康教育外,还应强化患者规范化服药操作流程,使患者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与全程规律性服药的重要性,还要在日常生活自觉执行训练内容,从而坚持规范化治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复发率,这是目前肺结核病窗口监督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3.2 促进患者治疗的主动性,提高服药依从性

研究结果说明,实验组经过药物自我管理训练,治疗态度与服药态度问卷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实验组的治疗态度好,服药依从性高,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授课培训后,在掌握结核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效果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全程规律性服药实施方案更加熟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训练时的操作流程,努力完成整个疗程。

3.3 巩固疗效,降低复发率

结核病患者不彻底的治疗是结核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1],治疗依从性与复发率密切相关,遵守医嘱有规则地服药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因素,而治疗依从性差则是结核病复发的危险因素[12]。参加药物自我管理训练的患者,治疗态度、服药态度与依从性提高将会使其自觉病情好转,服药的行为进一步被强化,才会认识规范化服药的重要性,增强服药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促使病情治愈,复发率明显降低。

3.4 药物自我管理训练在结核病窗口督导管理中值得运用

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不了解国家对愿意留在居住地治疗的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肺结核治疗的政策,而且结核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来就诊时被确诊为结核病时,会发现患者出现激动、不知所措等内心痛苦的表现,个别患者还有出现过激行为,有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的想法。由于抗结核病药物只能杀灭结核杆菌,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给予正常的心理疏导,亦应是结核病控制的要素之一[13]。研究发现,影响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疗程长短、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等方面[14],以往护理人员在窗口监督管理的工作中,通常以交代按时服药、督促患者服药等被动的方式来与患者沟通,实验说明通过优质护理途径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是其中一个方向[15],除了加强健康教育外,还应强化患者规范化服药操作流程,促使患者从被动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提高服药依从性,进一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肺结核病项目窗口护理工作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湘梅,马莹,吴虹.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服药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5):58-60.

[2] 李红京,张晓乐.门诊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干预调查[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6):32-36.

[3]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2):7-9.

[4]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48-56.

[5]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350-351.

[6] Hogan TP,Awad AG,Eastwood RA.Self-report scale predictive of drug compliance in schizophrenics:reliability and discriminative validity[J].Psychol Med,1983,13(1):177-183.

[7] 司在霞,郭灵霞,周敏,等.修订版Mor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用于抗凝治疗患者的信效度检测[J].护理学杂志,2012, 27(22):23-26.

[8] 李红京,张晓乐.门诊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干预调查[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6):32-36.

[9] 邬玲玲,杨珊明.动机性访谈对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4):217-218.

[10] 许翠萍,盛金燕.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不规则服药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40-143.

[11] 邹广顺,裴广增.结核病治疗失败原因34例病例报告[J].医学信息,2013,26(2):467-468.

[12] 林森林,梅建,高谦,等.结核病复发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4):409-412.

[13] 程宇红,戴悦婵.心理干预对流动人口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21-1264.

[14] Olivares JM,Thirunavukarasu M,Kulkarni J,et al.Psychiatrists′ awareness of panial and nonadherence to antipsychiotic medication in schizophrenia:results from an Asia-Pacific survey[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3(9):1163-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