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清明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中,青花瓷是中国陶瓷最为重要的一项。1973年苏富比登陆香港后,明代青花瓷一度是七八十年代里高价瓷器的代言者,每季瓷杂的拍卖图录上,永乐、宣德、成化制品经常是封面的重点拍品。90年代,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单件的成交价仍居中国瓷器首位。从台湾省记者陈小凌通过对苏富比,佳士得纽约、伦敦、香港1991年至2000年间拍卖陶瓷的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上拍的明代官窑釉下彩瓷911件,成交453件,成交总价约61 35.8521万美元,单件成交均价约13.55万美元;清代釉下彩瓷上拍1723件,1033件拍出,成交总价4082.9269万美元,单件成交均价约3.95万美元。可见清代釉下彩瓷与明代制品的价差。既便是与清代瓷器里上拍数量及成交总价居首位的是清代官窑彩瓷相比,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价格也相当高:清代釉下彩瓷上拍2975件,成交1827件,成交总价约10250.4120万美元,单件成交均价约5.61万美元,不足明代单件制品成交价的50%。
然而,1997年后清代官窑瓷器行情迅猛飙升,持续至今,明代官窑瓷器的拍卖盛况早已不在了。
据笔者统计,近几年明代瓷器排行前百名105件中,青花瓷器占74件:洪武青花2件,永乐青花37件,宣德青花16件,成化青花14件,正德青花1件,嘉靖青花4件。这一数量分布基本上客观反映出了明代青花瓷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生产情况,即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是成化、正德,晚期则是嘉靖青花。
就这74件高价青花瓷的器型看,明代瓷器的典型造型均有所体现: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梅瓶、天球瓶、盖罐、扁壶、葫芦瓶、瓜棱瓶、双耳瓶、方瓶、花觚、八方烛台、渣斗、高足杯(碗)以及各式盆、洗、盘、碗、碟等等。早、中、晚三期各种器型均有创高价者,但仍以永乐、宣德制品价格最高。
明早期:永宣青花量、价比最高
洪武至天顺时期青花瓷,习称为明早期青花瓷。1368至1464年间,七朝八帝,建文、洪熙时间短暂,未发现有准确的纪年款瓷器,28年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两帝是官窑瓷器生产所谓的“空白期”,仅民窑发现纪年款瓷器,而洪武一朝虽说建立了御窑厂,但至今未发现有官窑纪年瓷,因此具有代表性的只有永乐、宣德制品。拍场上也是这两朝的瓷器成交的数量最大、价格最高。
洪武瓷器造型古朴,既有元瓷风格又有创新突破,摆脱了元瓷的粗犷,逐渐显现出以中原汉文化为中心的雅秀品格。以洪武典型的玉壶春瓶、玉壶舂执壶为例,造型就比元代制品更加典雅。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釉彩品种不少,考古出土物中有釉里红、青花、青白釉、红彩、酱釉、蓝釉、白釉等等,但多数还是釉里红,其次才是青花。佳士得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苏玫瑰认为, “现存的洪武青花瓷器明显少于釉里红器,其原因可能是洪武皇帝偏爱釉里红釉,或是当时钻料因进口贸易限制而稀缺。……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发色也欠稳定……”。此时青花与元青花、永宣青花区别较大:因烧制时火候不均成品色调深浅有别,而且不少发灰。釉多呈青白色,胎质不及前后时代制品细白、坚凝。纹饰虽与釉里红器风格一致,但品种逊于釉里红器。
30年来,中国市场成交价超百万元的洪武青花瓷不足10件,但是人闱明瓷前百名中的2件精品价格涨幅惊人。1991年4月香港苏富比以770万港币拍出1件高32.5厘米的缠枝纹执壶,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购得。此壶缺盖,品相完美,青花发色灰黑,釉色青白,缠枝扁菊纹秀美典雅,是洪武青花的典型器,香港苏富比20周年、30周年精品图集均收入此瓶。2005年11月此瓶现身香港佳士得时,再以1020万港币创洪武青花瓷最高价。去年该公司秋拍中高33厘米的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则拍至2082万港币,苏玫瑰认为此壶与2006年史提芬永利(steve Wynn)7852港币竞得的釉里红玉壶春瓶“造型、纹饰及尺寸雷同”,“不但烧制完美、品相无暇.青花的纹饰更为珍罕”。
永乐时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钻料,代替了洪武时的国产钴料,广泛运用于瓷器烧制上,产生了较洪武青花更加“优美俊秀”的永乐青花,将青花瓷的烧制推至巅峰。永乐青花器型品种丰富,许多圆器、琢器的创新品种对明清瓷器影响巨大,丰富的纹饰也超越前代。只是极少数制品有“永乐年制”四字款,给区分永、宣两朝制品带来了困难,行内一直有“永宣不分”之说。
创高价的明青花瓷多为永乐制品,造型主要有天球瓶、棱口洗、梅瓶、墩碗、盖罐、扁瓶,八方烛台、执壶、葫芦瓶、菱口盘、折沿盆等等,戏珠龙纹、云龙纹、龙风纹、双凤纹、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葡萄纹、折枝花果、花鸟纹、轮花纹等等是常见的主题纹饰,但缺少人物纹饰。上世纪80年代永乐青花瓷精品的拍卖价即在千万元之上――1989年香港苏富比舂拍,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会旧藏直径37.7厘米的青花缠枝牡丹桃纹大碗,被日本藏家以1320万港币竞得。此后直到199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缠枝花卉星纹双系扁壶以2147万港币拍出,方打破纪录。与此扁壶类似的传世品仅上海博物馆、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有,后者收藏的l件系1957年伦敦佳士得以2500英镑拍出。
2004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直径18.3厘米的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以4094.375万港币成交。再创永乐瓷的价格新高。此洗1989年11月在香港苏富比成交时为1 122万港币,1997年秋再拍时成交价1652万港币。永乐时内外均绘五爪龙纹的青花棱口洗数量有限,仅发现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以及北京故宫藏有。
2005年巴黎塔尚秋拍435.8831万欧元拍出的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天球瓶,是至今最贵的明代青花瓷,价格远在清代青花瓷之上。这是件实证天球瓶创烧于永乐朝的典型器,有人认为这种器型的出现“受西亚文化影响”,但从江苏溧阳出土的两件高24厘米、27厘米的战国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汉代青釉弦纹天球瓶看,很明显是中国传统器型。明代天球瓶多出现在永宣时期,青花器为主,纹饰常见缠枝花卉纹,最名贵者当数绘云龙纹饰的。次年纽约佳士得秋拍,l件 被截了颈的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残器,都拍到了220万美元。
宣德青花瓷的器型、纹饰创新之作更新颖。宣德帝对书画的喜好,直接影响到了瓷器的纹饰画意十足,有别于永乐一朝。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烧制走向了规范化,有一套具体的制度约束,出现了标准的国号、年号款瓷器, “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成为了官窑瓷器的标志。虽然拍场上宣德青花瓷高价品没有永乐朝多,但是上拍的数量远超永乐。明瓷成交前百名中,宣德青花有16件,器型有商足碗(杯)、洗、天球瓶、大盘、渣斗、碗、八方烛台等等,主题纹饰有水波双龙纹、云龙纹、夔凤纹、水波纹、穿花龙,穿花风、神仙人物、庭园人物、藏文、梵文、岁寒三友以及各种缠枝、折枝的花卉、花果纹等等,为明早期瓷器纹饰之冠。
198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明宣德青花龙纹棱口洗的成交价已达792万港币,洗直径18.9厘米,底书六字楷款。与永乐青花瓷精品相比,宣德器价格涨速较慢,直到1997年才有所突破――香港佳士得秋拍,高10.6厘米的暗花海水云龙纹高足杯从400万港币起拍,以1 014万港币成交,成为首件价超千万港币的宣德青花瓷。这件高足杯当年被伦敦古董商Eskenazi竞得。同年,他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还以1377万港币标下直径18.9厘米的宣德青花云龙纹棱口洗。
2000年以后,传承有绪的宣德青花精品动辄价超千万元。200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外庭园人物内岁寒三友图盘拍出了1148.64港币。2007年该公司秋拍,1992年以308万港币成交的水波双龙图高足碗,成交价飙升至3504.75万港币,创宣德青花瓷成交纪录。高足碗口径15.6厘米,高足上绘福山寿海纹,碗外绘九龙戏水纹,六字款。去年该公司秋拍再以2306万港币拍出一只宣德青花高足碗,碗外以青花书藏文“永平安”,碗心内暗刻双圈“永乐年制”款。这类书藏文或者梵文的宣德青花瓷,应是当时宫廷佛教道场使用的礼器,典型者莫过于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高28.7厘米,造型奇特,罐腹以梵文为主题纹饰,罐底青花书“大德吉祥场”五个汉字,与“永平安”高足杯应该都是祈求吉祥如意的礼器。
明瓷前百名的74件青花瓷中,永宣制品53件,足见其市场地位之高。这5 3件青花瓷造型、纹饰、釉色各异,但钻料皆为进口苏麻离青,且大部分经过名家收藏,来源清晰,已经成为了拍场上的经典品。随着新时期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这些名品将是资本争夺的焦点。 宣德以后,正统、景泰、天顺政局混乱,景德镇官窑衰败,仅少数民窑还坚持烧制,传世品极少,拍场上偶尔有民窑制品上拍,真假难定,关注的人群较小。
明中期:
成化青花增值速度最快
淡雅秀美的成化瓷器在明代瓷器中独树一帜,上不沾永宣的边,也与后来的嘉万风格迥异。成化帝软弱的性格对御制瓷器的风格影响很大,一来造型普遍小巧精致,官窑制产品瓶、罐、盘、碗、杯等器型大部分都是小一号的,且胎质细薄透亮,纹饰疏简、淡雅,青花如此,斗彩名品也同样。此时已经没有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改用江西饶州所产平等青料,发色灰蓝且浅淡,色感柔美。拍场高价成交的成化青花名品以蜀葵纹官碗、水波飞龙图罐、九秋图罐、瓜棱瓶、高足碗为代表,风格皆如上述。数量不多的成化瓷成交价格相当高,青花、斗彩动辄超过千万元。
14件成化青花入闱明瓷成交前百名,仅次于宣德青花,涨幅远胜宣德制品。上世纪90年代,成化青花瓷的价格就超过千万元。199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时,典型的成化青花花卉草石纹罐成交价1100万港币! 199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日本藏家旧藏的1件荷塘纹罐,被台湾藏家马志玲以1597万港币竟得,此罐1975年6月在伦敦拍场成交价仅7.56万英镑。2006年秋,该公司上拍的同类九秋图罐价格升至1692万港币。内地拍场,去年北京翰海秋拍的九秋图罐也拍到了1512万元。
1990年以后成化青花瓷的价格上涨速度与幅度惊人,如直径14.7厘米的缠枝蜀葵纹宫碗,1990年春、1997年春香港佳士得两次上拍,1997年成交价88237港币,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再拍时涨至3148万港币,lO年涨幅近3倍!去年该公司秋季又拍,再涨至3650万港币,3年又涨了500万港币。
弘治青花产量不大,成就远不及成化朝,甚至还倒退了,值得一提的仅仅是颜色釉里的娇黄釉瓷及黄地青花瓷,高价的弘治青花瓷非常少。
崇尚伊斯兰教和道教的正德皇帝,其爱好在青花瓷上时有体现,“回文”以及道教的吉祥图案、文字常会作为纹饰被绘到青花瓷器上,甚至还有“藏文”“八思巴文”出现。正德年间青花瓷的风格延续成化,早期仍然走淡雅一路。拍场上精致的正德青花官窑制品数量不多,价超百万元的不足10件之数。198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荷兰藏家Frederick Knight收藏的两件“正德年制”款青花渣斗成交,高10.6厘米、绘缠枝莲纹者55万港币,高12.6厘米、绘穿花龙纹者35.2万港币。20世纪80年代,正德官窑青花瓷成交价多在百万港币以下,仅出现过1件价超百万港币的――198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高26.6厘米的“正德年制”款阿拉伯文卷草直颈瓶拍出13297港币。2005年该公司秋拍,1995年释出的苏林庵旧藏穿花龙纹碗以628万港币成交,碗口径20.3厘米,仅有同类藏品。
2005年纽约佳士得秋拍,169.6万美元拍出的回文四方双耳瓶,是拍场价格最高的正德青花瓷。瓶高26厘米,四字款,造型奇特,堪称拍场孤品,大约1902年由E.O.Arbuthnot购自上海,后归纽约Clarence Cary,1 903年至1 905年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正德时期方瓶数量增多,此瓶可视为代表作,长颈瓶口外环贴六联管,下贴两如意耳,四方的瓶体每面光内皆以阿拉伯文为主题纹饰,类似品仅大英博物馆及克里夫兰艺术馆藏有。
与永宣时期相比,明中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生产的规模大幅度缩小,工艺技术衰退明显。正德后期青花瓷已经世俗化气息明显,精致不足,粗糙有余,远不及成化制品,成交价上体现得也相当明显。(1837~1913)收藏,后归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1975年3月由伦敦苏富比拍出,2006年现身香港苏富比秋拍时以437.6万港币拍出。类似器型、纹饰的同类器海内外仅发现两三件,2000年以后有数件价超千万元。
寓意吉祥的嘉靖瓷器备受藏家欢迎。1985年苏富比纽约春拍胡惠春旧藏释出的1对六字款青花三羊开泰图仰钟式碗,到2007年香港秋拍时,成交 价竟然高达2216.75万港币。而婴戏图、十六子大罐的价格更高,1989年该公司秋拍,直径32厘米的婴戏图大罐成交价达352万港币。同是胡惠春旧藏的明嘉靖青花庭院婴戏图盖罐,2007年在香港士得拍到了3056.75万港币,创嘉靖青花瓷成交纪录。此罐1993年秋由胡惠春旧藏第二场专拍释出,被静观堂徐展堂竞得,1997年11月再次由香港佳士得静观堂专拍拍出。去年该公司秋拍,高26.2厘米的庭院十六子罐也以1 186万港币拍出,原为欧洲Richard de la MarelE藏,1974年4月委托伦敦苏富比拍出,后著录于1976年日本小学馆出版的《世界陶磁全集》第14卷。婴戏图的大量出现在嘉靖瓷器上,约在嘉靖十年(1531年)以后。
历年中国市场成交价超百万元的嘉靖青花瓷约20余件,超千万元的仅上述几件,如果与永宣、成化青花的高价相比,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隆庆瓷器传世少,近年仅出现过2件价超百万元的青花瓷。去年北京翰海15周年庆典拍卖会上,高44厘米的“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龙凤纹罐168万元成交。此前香港佳士得曾以140.775万港币拍出过1件双龙纹圆套,亦为六字款。
万历青花瓷价格不如五彩瓷,价超百万元者十余件,最贵的也就三四百万元。这与当时釉上彩瓷的盛行不无关系。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长31.4厘米的青花十六子婴戏图镂空盖盒以456.75万港币拍出,是所知价格最高的万历青花瓷。盖盒青花发色浓艳,蓝中泛紫,且晕散严重,人物造型呆滞,整个盖盒外所绘的纹饰繁满,密不透风,艺术性较差,远不及嘉靖制品,这可能也是价格低的原因。
隆庆开关以后,景德镇外销瓷的生产数量大增,民窑制品大量外销海外,求量而不求质的现象,或许也对当时官窑有一定影响,拍场上万历以后的瓷器难见精品,惟民窑的崇祯纪年款瓷器出现过价超百万元的――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高43.6厘米的崇祯“甲戌隆冬作于白玉堂”款青花西游记图筒式瓶,估50万至70万元,以103.4万元成交――此筒瓶在伦敦苏富比1 994年4月拍出时,成交价已达18.82万英磅。
明晚期:
嘉靖大罐世俗气有世俗价
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关于清明的诗词,想必大家都朗朗上口,而今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祭拜祖先的日子,很多人都会去扫墓,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要怎样扫墓呢?上香、烧纸?你有没有想过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环境问题成了一个老大难,水源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的破坏……上香、烧纸不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吗?你说就你一个人少没关系吧!可是你想过没中国人口有14亿人!那会造成多大的污染!
不上香、烧纸,那可怎么办?你可以买一束白以表达你的感情,这不是既环保,又直接的一种方式吗?
文明过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篇3
而又因为其情景交融,故不仅可以使人见景,又可使人通情,可谓是世上最划算的旅行了。
在这里有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恋恋念情;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风光;有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疾济喜情;有青莲《论诗》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情雅韵;有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离情;有李商隐《晚情》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的珍老惜时;有张继《风桥夜泊》中“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绵绵旅情;有俞文豹《清夜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天然哲思;有柳宗元《渔翁》中“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的乡村剪影;还有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中“白鸟飘飘,绿水滔滔”的冶情佳境……
面对这些美妙的诗句,我们似乎可以研究一下古诗词中“情,思,景”的关系。明代的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曾说:“情随境变,字逐情生。”同时代的学者袁枚也说:“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那么,在对古代诗词的管中窥豹中,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情,思,景”的这样的结论:以情观景或因景生情,然后又由景而思。这或许是大多数作品的写作模式,我们把这种写作模式叫做“即兴写作”。那么,在“即兴写作”中应偏情呢,还是偏景呢?
清代的吴乔这样说:“古诗多言情,后世之诗多言景。如《十九首》之中:‘孟冬寒气至’,建安中之子建《赠丁仪》:‘初秋凉气发’者无几;日盛一日,梁陈大盛,至唐末而有清空如话之说,绝无关于性情,画也非诗也。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唐诗能融景入情,寄情于景,如子美之:‘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沈下贤之:‘梨花寒食夜,深闭翠微宫’;严维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祖咏之:‘迟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景中哀乐之情宛然,唐人胜场也。宏嘉人依盛唐皮毛以造句者,本自无意,不能融景,况其叙景惟欲阔大高远,于情全不相关,如寒夜以板为被,赤身而挂铁甲。”
这其中便揭示了诗的创作原则:“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至于孰轻孰重,不言而明。
篇4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文化;语文
G633.3
中国的古诗词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古代的妙言佳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可以做到会背诵,会默写,也能用自己的话将诗的意思说出来。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即学生不会对这些古诗加以运用,渐渐地就忘记了。这就违背了学习古诗的初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对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加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外,还能熏陶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开阔人们的胸襟。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尝试运用古诗词来促进语文教学。本文将对此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精彩巧妙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氛围、寻找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古诗词作为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不管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会受益颇多。如在教学《山在访友》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与友情有关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学生们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在课堂中带入了友人之间的那种相识、相知与相惜,这堂课的“主旋律”也就自然成了友情。
二、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在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有一首选自《诗经》的《采薇》,由于书中只节选了原文中的四句,16个字,仅看字面,学生很难理解诗的意思和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就将其改成了“一位卸甲退役的征夫回家乡,乡关渐进,想:是谁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送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回来了会有谁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等我?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他是春天走冬天回,季节变换,时光流逝,一去几年,他将家乡的什么季节错过了?学生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一年好景君记,正是横黄橘绿时”的秋天……他快到家时会如何呢?学生们纷纷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不仅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把以前学过的诗句学以致用。
三、灵活运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古诗词也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仅在于记忆得多少,还在于让其成为源头活水。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对语言的美化功能,对古诗词的应用加以强化,能够将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予以打破,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展示出来,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带来一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体现“母爱”的主旨非常适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对体现“保持本真”的主旨非常适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体现“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非常适用。对诗句进行恰当地引用,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使作文的思想品位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分的“亮点”得到增加。再次,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受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十一说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吟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新同学来到说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古诗词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写入文章。这样就能在简单的应用中获得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兴趣
高尔泰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词更具有美的特质。实际上,在整个语文教育中都应贯穿美的教育,应指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哲理美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美、捕捉美、学习美、创造美。如引导学生品味《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可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首优美的词,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宋代的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可指导学生将诗绘成一幅画来阐释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广大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应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古诗词加以运用。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感受。
参考文献:
[1]巴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61.
篇5
一、诵读古诗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情操。
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较强的时期,开展各种朗读、背诵、演唱、讲演等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古代的诗词,内涵丰富,主旨深远,有许多是诗人内心崇高精神的自然流露,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告诉我们人生要追求什么,“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劝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叫我们要珍视父母之爱,及时回报。通过读这些古诗,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比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囫囵吞枣、口干舌燥的硬塞要有效得多。
二、诵读古诗词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当前,随着语文教育改革讨论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应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诵读古诗,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词,情感丰富,语言凝练,往往短短几十个字,就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诗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维”(别林斯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阅读这些古诗,可让学生从有限的语言文字的建构中引出无限的想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如《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学生每读一句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枯萎的蔓藤、僵老的古树、无精打彩的乌鸦――败落凄厉的背景画;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充满安谧与生机的图画;荒郊古道上一匹精疲力尽的马冒着凛冽的西风在踯躅而行;日暮途穷,一个羁旅之人在悲哀地仰天叹喟。一句话就是一幅画,通过诵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子里构成了一幅幅特色独具的画面,从而培养了想象力。
三、诵读古诗词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通过诵读诗歌,可以让学生认识美,享受美 ,从而创造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于自然的色彩、声息、动态细致入微的表现,构成一派有声有色、新鲜优美又愉悦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了一幅清新自然、宁静纯朴的山中美图,诵读这样的诗歌,学生在受到陶冶的同时,同样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自然也就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诵读古诗词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代的诗词,无论哪一首,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出诗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带领学生去学会品味诗歌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与遣词造句的方法,就是对学生再创造能力的培养。
修辞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以拟人居多。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这些妙用辞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诗人精心铸炼的诗眼。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诗眼在于“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诗人同样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写善解人意之春雨,顿生妙趣。
篇6
1、 关于文学园地:是冬天炉中的一团炭火,可以让人取暖;是世俗世界的一缕清风,可以给人抚慰。
2、 关于文学奖项:是一种人文激赏,是一种人生喝彩;为在文学之途寂寞赶路的一群人点亮了一盏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随想之二:激赏一个散文家――朱小军――有魏晋笔记小说简约之风,得明清散文小品轻淡之范。
1、 他是一个文学学养深厚的人。他读书可以读到泪眼婆娑,他作文可以让人咀嚼再三。他以五十多年人生阅读之积累,尔后始于表达,所谓厚积薄发是也,所谓居高声自远是也。其看似散漫、轻淡、简约而为的文字,甫一问世便成为了一个事件,成为了一个现象。现在,在东风文学圈内,大家见面常常问一句:“你读朱小军了吗?”
2、 朱小军所写之人之事,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人文记忆,是一个时代一个企业的精神涵养。它是东风人的口述历史,是东风公司的人文《史记》,全是纪实,因此,它是历史的;同时,它又是文学的,所有文字,写人记事,你尽可以当作志人之类的笔记小说读,平和而不平静,简约而不简单,在文字之外自有大波浪,大天地――他直抵人心,触动人,温暖人,抚慰人。
3、 我以为,朱小军文字的路数是纯粹中国的,有魏晋笔记小说简约之风,得明清散文小品轻淡之范。是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是在中国文人学士圈里一直流传的文风,文脉。
4、 纳博科夫为世人留下了回忆录《说吧,记忆》,希望朱小军的系列文章只是热身,是开始 ,希望他接下来继续说吧,写吧。
随想之三:推荐一个诗人――蔡峥嵘――诗味与诗感共生,优美与优雅同在。
1、 蔡峥嵘的诗合符我个人阅读诗歌的兴趣取向,即所谓诗歌“三昧”:有味道,可诵读,深究一番读得懂。故推荐之。
2、 蔡峥嵘的诗是干净的诗,是明丽的诗,像山泉水,像纯净水,像矿泉水,几乎就没有什么杂质在。
3、 蔡峥嵘的诗是有诗味的诗,是轻灵的诗,是轻盈的诗,也是起伏飘逸的诗。好比酒出自粮食谷物,它是水乡清酒,是房县黄酒,是绍兴花雕,绵香而又纯粹,清冽而不浓烈――我们抚摸打在日子上的补丁/抹去生活的盐分/继续说爱/说童年的故乡/说着说着春风就挤进门缝。这样的诗,品尝一口,满嘴生津。
4、 蔡峥嵘的诗是有诗感的诗,是生动的诗,是有情趣的诗――当一只蝴蝶俯冲蓝/当蓝分泌蓝/我想走向比蓝更蓝的地方。――我以为,诗的感觉,或者说生动,是诗歌、诗人高下之别的主要指标,是衡量诗歌、诗人是否优秀的KPI,其他都可以是从属和其次。
5、 有诗感的诗,有诗味的诗,是可以透着一份优美与优雅的,就仿佛京剧里的梅兰芳,小说里的沈从文,歌曲里的王洛宾。
6、 李白是热闹的,浪漫的,丰富的,王维是平和的,安静的,明亮的,他们并不见得十分深刻,但他们绝对优秀与伟大。蔡峥嵘,愿照此在诗歌之路走下去,且一路走好,写出更多优美与优雅的诗!
随想之四:致敬一个小说家――傅祥友――在文学园地,他是一个坚持者和坚守者,他是一个可以把生命托付给文学的人,他是东风人文领域里一道最美丽风景线。
1、 在文学之途,虽踽踽前行,但总是在行,而且沉浸其中,从不回头。这就是傅祥友。其人也义气,其行也正气,其文也生气,其悟也真气。
2、 普天之下,皆可冷嘲;率土之滨,无不热讽。时而还间杂一点调侃,这是祥友能耐所在,更是他风格使然。是的,祥友积十年之训练与修炼,还真有了那么一点契科夫的味道。其语言也是这样的,不仅增添了一点韵味,而且生出了一些张力,最终具有了内容性与文化性。是明显的成绩与进步,是需要保持与发扬的。
3、 感受于文学之美妙,体味于创作之神圣,祥友敢与青灯相伴,可以生命相许。当今之世,如斯之人,能有几何?如此精神,这般状态,当赢得全体起立鼓掌致敬。
4、如果在明处省一点力,比如说能够从语言中出得来;如果在暗处多用点劲,比如讲对故事多一分经营,那么,在现有格局之上还将增长几分境界,祥友便会化蛹为蝶,一飞冲天了。
随想之五:赏析一个作者群――渐显个性,渐成风格,渐成风气。
1、 周中:他是今天东风诗歌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尽管其见诸于报刊杂志的作品并不十分多,但据说其写作量是惊人的。纵观周中诗歌,其文也华丽,其采也艳丽,其气也壮丽,其势也雄丽。先说其文、其采,周中的诗是美文中的三岛由纪夫,华美而不铺陈;是美食中的东坡肘子,肥美而不腻歪;是美人中的杨贵妃,丰腴而不肥胖。再说其气、其势,周中的诗是眉飞色舞的,是高声阔论的,是恣睢的,是排山倒海的,闻其声,是高音中的多明戈;品其味,是美酒中的二锅头;辨其色,是百花中的红牡丹;观其势,是河流中的澜沧江。此等文采,这般气势,其底蕴与涵养只能是中国文化,是中国诗词。
2、王征珂:有一种记忆是童年,有一种意象是童趣,有一种表达是童谣。王征珂是幸福的,在纷繁熙攘的尘世,其精神总是生活在童话里,并且始终做着一个清醇歌者的梦,二十多年了都不醒过来。他又是敏感、可爱的,像邻家那个缺了门牙捂嘴卖萌的小妹崽,其喜怒哀乐全是童谣的,也全是诗歌的。但是,其声音又不全是稚嫩,发出的又不全是嗲声,其人其文也绝不一览无余,绝不清澈见底。因此,王征珂的诗往往是初春远处的湖面,是初夏早晨的原野,总有一种薄雾在缭绕,也总有一种水汽在升腾,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萌态美,氤氲美,朦胧美,迷离美。
3、赵明的《江上人家》――灵性初现,像早春枝头,让人眼前一亮;李俊玲的《活着》――人性烛照,像炉膛炭火,让人心头一热;姚天赐的《梦长安》――心性勃发,像天马行空,让人超然物外;尹琦的《走在城市心中》――天性点化,像酷暑冰啤,让人全身通泰;陈宏的《大年夜》――率性而为,像冰糖葫芦,让人酸酸甜甜。
篇7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是祖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教师要学习和传播国学经典,努力营造课堂的国学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举行经典诵读活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国学经典诗词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经典诗词中,还蕴含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励志哲理,展现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思维方法,也体现了“吾日三省吾身”、 “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立人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中体验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例如课前五分钟诵读、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读、古诗新唱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此外,我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在国学课上做一些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让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学经典传承活动中来,增长见识,修养身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把国学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结合
好的习惯包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认真听课、规范写字读书、感恩、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这些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规》内容中说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时,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脑到和信心,才能发挥实力。肯用心思索,用眼睛专注书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动手搜集资料,并且养成力行的习惯,这样读书、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有同学因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来,互相指责对方,我就用《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些内容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要讲究文明、和睦相处。通过类似的国学经典,让孩子们懂得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国学经典无不渗透着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名言,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魅力。我们宝安中学附属小学创作的《附小三字经》,就是把国学经典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联系,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学生。
三、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我在重阳节的时候,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手抄报。并开展一次交流会,让学生汇报关于重阳节的知识,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利用周末,我组织学生去爬福永凤凰山,在登高远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并给孩子们介绍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篇8
因为有雨,游人不多,桃花源颇宁静,这正是我喜欢的意境。我撑着雨伞走上桃花源的小道,小道两旁各安置着一长列盆栽的桃花,在雨中招手致意。大概因为在清明时节,“已失春风一半”,这些桃花开得并不繁盛,倒是时常有花瓣被雨飘落下来,浮在泥土之上,便成落英缤纷之景,再加上芹泥雨润。我似乎在恍惚中闻到了一丝芳香的气息,于是我知道这个地方已能使我沉入梦境了。
沿着小道步入桃花林中,展现出来的则是另一幅梦境:这儿的桃花却像刚冬眠醒过来似的,在数百棵仪态优美的桃花树上,在数千串斜欹的枝条上,百紫千红地,开得正烂漫而茂盛。这幅图卷如同在立体的天地里描绘出丝帛的波纹,波纹上还镶嵌着一颗颗小珍珠,红、紫、白、粉各色皆有。在雨的浸润下,它们更显得晶莹剔透,在本来就清静的空气中发射着清亮的光,播种着各种沁人心脾的味道,此时我脚下也有慵卧着的落下的桃花瓣,它们是孤独的游子,在雨中似乎变得更寂寞。但它们绝不会被游人践踏如泥――尽管我们可能不注意――因为它是属于土地的。当风吹起,这些飘落的桃花瓣便如同江河里的扁舟,飘飘荡荡地向着桃花树的根下游去,即使顺着山路走上去,桃花也是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的,它在山上处处都有,并在雨露中吐露更多的芳华。我走山路时,偶尔碰到桃树的枝叶,于是桃花便活泼起来,向上扬起一个笑脸,进出了一些水花。
桃花源的真正扬名,还是在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之后。因而桃花山上就有他的贤祠,以及各代文人留下的诗词笔迹。我品读着这些诗词,觉得自己又不是旅游者,而是研究者了。我还曾经在一座类似风雨桥的桥上,询问一位老翁关于常德擂茶的事呢。
按“研究”的角度来说,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切在这儿都有:良田在山外开阔的平原中,桑竹在山路上,美池也时时碰到。山上的瀑布激流而下,茌小块平地问聚集起来,便成为一个碧绿的小塘,塘边常有亭子供休憩。立于亭内,观水流的白束集于塘中,听到的是瀑布欢快的喧嚣、雨滴在伞上的轻击以及山间鸟儿的巧啭。这是自然本身音与画的结合,细细品之,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走过山路,穿过秦人洞,会到豁然台上。豁然台的命名,当然是根据“豁然开朗”的词语来的。但这却令我想到苏轼的超然台。在这上面,以及桃源山的山顶上俯瞰,的确会有超然的感觉!山间氤氲的烟雾、雨水打湿的云雾、塘上笼罩着塘水的云烟,再加上农家的炊烟,使我恍惚觉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我御着云气向下观望着山间的一片翠绿,听着恍如仙乐的潺潺流水声,还曾在桃源山山顶上看着烟雾笼罩“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于是心态顿时豁然开朗。明白了自然本身的造化与神奇,也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了。
如果说烟雨中的桃花源真的是一场梦幻的话,那么,一生能有这样一次美好的梦幻,也就够了。我们常慨叹“桃源望断无寻处”,而今我能寻到它,大概是因为我心本已人世外仙境了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就是自己所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是幻想。
篇9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知情意行
一、古诗教学“知情意行”的内涵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孔子提出“学思行并重”的教学方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行动应并举。荀子认为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亦突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方法论,即教育、学习、行动要充分结合。这些理论思想是各位教育家们教育实践的伟大结晶,突出了教学由知到行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知情意行”一词源于心理学中人的道德行为辅导模式,“知”即对事物的认知,个体观念;“情”即情绪、情感;“意”即意志、决心;“行”即具体行为。这里,笔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综合角度出发,将“知情意行”这一概念引入古诗教学,对古诗教学中的“知情意行”有新的见解。
(一)所谓“知”
本文中的“知”,主要指古诗中蕴含的知识。笔者从学科角度出发对小学古诗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绘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关于数学的知识。如《山村》中含有十个数字和“里”“座”“枝”等量词;《江南》中有东、西、南、北方位知识;“欲穷千里目”、“危楼高百尺”等诗句中含“千里”“百尺”等计量单位等。
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浮力知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光的折射知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化学相关知识等等。
关于音乐、绘画的知识。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关于琴、笛、琵琶等乐器的的知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关于色彩以及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知识等等。
关于社会、人文的知识。如《元日》、《清明》等诗中关于除夕、清明等节日风俗的知识;《敕勒歌》、《望天门山》、《泊船瓜洲》等诗中关于塞外大漠、江河湖海、名山圣水的地理知识;《塞下曲》、《示儿》等诗中关于历史战争的知识。
(二)所谓“情”
诗主要是表情的,诗词中的“情”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小学古诗题材以山水田园、边塞羁旅、亲友离别为主,传递的诗情相对浅显却丰富多姿,悲愁苦闷、喜恋欢愉、愤懑感慨等情感耐人寻味,或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或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喜爱,或抒“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叹,或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等。诗之所以让人动容,正是因为情感的真切流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所谓“意”
“意”即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①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一首诗的生命和精魂。意境的生成基于丰富的意象群,把握意境需充分了解意象。意象有来自自然的、生活的,也有人类创造或虚构的。小学古诗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包括天文地理、神仙鬼怪、建筑、器物等。意象的不同组合建构出丰富的意境,展现出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意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把握意境。
(四)所谓“行”
“行”即具体行动,是知、情、意结合与相互作用后的终极产物,是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具体实践。古诗教学中的“行”在于将诗中积极的知识、情感实践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可进行劳动实践;“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可进行勤学惜时实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进行勤俭节约实践等。实现“行”,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要求。
二、小学古诗“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
(一)授以“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是教师、学生、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独自与文本进行对话,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进行。古诗具有高度的简缩性与凝练性,对小学生而言,诗中的大部分知识是相对陌生的,这将影响学生对诗歌深意的把握及系统学习。因此教师应加以指导,提供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架。
1.讲授法授知
讲授法主要适于低年级学生。低年段学生处于诗词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一些必须掌握的音、义、律等难以理解,这就需教师讲解。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应读“xiá”,教师应稍作讲述,之所以念“xiá”,是因为按照古代音律,压“a”韵,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指导法授知
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③古诗中大部分知识,都可通过此法进行教学。在上新课前,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古诗。通过阅读课文、参考书或网络查询等方法了解诗体、创作背景及诗中描写的某些事物的知识等。如讲授《石灰吟》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讲授《元日》、《清明》等诗时,可先让学生了解除夕、清明的相关习俗等。
3.讨论交流法授知
讨论交流法即针对某一话题,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通过相互讨论、启发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古诗教学中,此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含有关于乐器的知识,学生可交流讨论,分享自己所知的乐器的相关知识。在此,讨论交流法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进行互补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容得以完善与扩充。
(二)感以“情”
诗歌教学要达到高效,关键靠情的感化作用,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记忆的唤醒,实现学生、教师、诗人的三情交融。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1.景以生情
有些诗歌是对自然或生活场景的直接描绘。这类诗歌与学生生活场景贴切,能直接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授《村居》时,教师可播放春天杨柳轻飞,莺歌燕舞的视频,唤起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与感受。同时可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与感受。诗中生动的场景配以视频和学生的表述,直接激发学生对有趣的放风筝活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读以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④通过读培养语感,深解诗意,进而领悟诗情。教师要注意采取恰当的诵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如于谦的《石灰吟》,整首诗可谓意浅情长,因此可通过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体悟诗人无惧无畏、坚定豪直的气节。
3.想以领情
情感的通达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事物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空间即越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供丰富而贴切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教师可提供北风呼啸,孤雁哀鸣的音频或视频材料,让学生先从听觉、视觉上感知悲沉的景色,同时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如亲人远行,同学离别等,想象诗人与挚友分别时的伤悲,通过移情想象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画以传情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亦是一幅生动的画。可以说古诗教学亦是绘画教学,因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为诗配画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诗中的意境与情感为基准,学生可大胆创作。如教授《江南》时,可让学生画一幅“鱼趣”图,活泼机敏的小鱼嬉戏于青翠的莲叶间的景象便跃然纸上。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 学生亦可通过创作一幅青山绕田、鲜花傍房的“乡间庭院图”来具体感受。通过画作,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其饱含的情感似乎一下从画卷中流溢出来,直接传达给了学生。
(三)辅以“意”
每首诗都是一种意境的展现,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露情感。意境教学能辅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古诗,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意象的挖掘与赏析,体味作者的“诗心”,把握作品中的“诗情”,从而更加真切的理解与内化字里行间的知识与情感。
1.音乐诗画,创设意境
音乐、诗画借助其独到的感染力,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表情达意的作用。音乐能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诗画则能在视觉上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两者在古诗意境教学中有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但学生仅仅读,很难进入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情境中。此时,可辅以古曲《送别》,以凄婉的音乐营造离别的不舍意境,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地就蔓延开来。又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可出示一幅《春意图》,古色古香的画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可让学生边朗读边欣赏画卷,并找出诗、图中的物象,再进一步想想图上还有什么没画的,你觉得该怎样画更恰当呢?这样,学生兴趣激增,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画卷所创设的意境中。
2.倾听诵读,引发意境
诗歌起源于劳动的歌声,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适宜于吟咏、朗读。因此可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吟咏创造气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让学生倾听老师朗诵,或自己有感情的诵读,同时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银河从高远的空中落到了人间的情境。学生通过诵读,透过自己的声音,似乎听到了一泻千里的瀑布撞击大地的声音,进而感受到诗人对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
3.想象联想,扩充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简缩,加之其夸张、拟人等创作手法,给教学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象,发挥学生想象,扩充意境。如李白《夜宿山寺》就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寺中楼宇的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想象,这山究竟有多高呢?站在这高耸入云的危楼之上,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进而扩充出丰富的景象:巍巍古寺屹立山巅,此时站在楼的最高层,似乎伸手可摘到星星、触摸月亮,寂静空旷的灿烂星空让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却都轻言细语,唯恐惊扰了天上仙人的美梦。这样,简单的两句诗,通过联想想象,更加引人入境。
(四)持以“行”
持“行”,即秉持行动。在教学中渗透行动,以行动促进教学。持行以使诗歌的内在价值外显化、直观化、实践化。古诗持以“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行”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教育性,寓教于乐;饱含科学性,使人信服;富有趣味性,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1.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基础持“行”
古诗中饱含诗画美、音乐美、哲理美等多种元素,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鉴赏玩味,如带领学生体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词句美;欣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画卷美;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哲理美等等。通过对古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领悟美、鉴赏美的能力。
2.以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为基本持“行”
诗情的传递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性灵,使学生的情感并不断丰富、完善。小学古诗中以爱国之情、亲友之情、喜物之情占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情感教学。如《游子吟》中对母亲为子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浓厚的朋友之情;《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中对桃花的喜爱赞美之情等。通过情感熏陶,教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朋友互助、学会热爱自然与生活等。
3.以完善学生品德人格为导向持“行”
古诗词中有很多素材能用以对学生进行品德及人格教育。如王冕的《墨梅》,可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确立以梅花的“不折不挠、坚贞不屈”为学习榜样,教育学生秉正自身人格;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可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提炼出“轻言细语,勿扰他人”品德形象,教育学生在同学学习、教师工作时注意轻言轻行,尊重他人。通过分析诗歌中或具体、或抽象的形象,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
4.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持“行”
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讲授《村居》后,教师可组织一次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在学习《乡村四月》之类的田园诗后,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次乡间行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风貌,体验一下乡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乐趣,提高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四者并重。古诗教学倡导“知情意行”,既顺应了新课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知情意行”教学也是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靓霞.虚实相生的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6期.
篇10
1.创新组织,赋权于师生,“培植”主题活动
我们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总体目标。每学期初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实施意见”,年段主任负责制定“年级实施计划”,再由“走班教师”制定“各班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领导小组制定的实施纲要,只对活动的基本理念、评价指出指导性意见,对年段主任活动管理提出要求。课程实施权力下放,让“走班教师”自行制定走班实施方案,自主性选择活动主题。“走班教师”更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方案的制定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有效的引导,从提出活动的主题到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方式,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去创新。
“年段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采取70分钟大课时,在每周五下午1:10—2:30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走班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活动。设定每周三午间半小时的体验活动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研究,各班主任老师参与指导、评价。一般在第九周后,进行第一次集中交流、或展示,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可以是成果报告会、上交作品、小报展示、社会与家长评议等。学期结束前一周,进行一次“红红火火中国年”实践成果大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参与。
2.拓宽途径,融合实践时空,“走活”实践活动
实施两年多来,全体走班教师,开阔思路,积极探索“年段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之路。
2.1整体推进主题活动与差异实现相结合
我们的实践认为,“走班为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走班教师坚持“整体推进”与“差异实现”的教学原则。所谓“整体推进”即教师在同一年段或同一班级组织实施和开展活动,活动的目的、要求、基本流程是同步的。所谓“差异实现”,即同一班级或同一年级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活动,因各个班学生会有差异、同一个活动班的各小组之间,也会有差异。 “走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班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活动进程,有选择地确定研究主题、活动内容,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如,探“清明节”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清明”这一主题,“走班教师”周老师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其中几项活动。在四A班中,孩子们对“清明节”来历与习俗比较感兴趣,随即引导学生:(1)收集有关清明起源;(2)查找并讨论清明的习俗有哪些?学生分组去查资料、调查、访问。一次走班下来,孩子们获得大量的关于清明传统节日的信息,还对清明节的饮食,作了研究——东北、四川、江浙一带不同的风味食品。在四B班的综合实践活动种,几位小组长对我们在清明节干了些什么事,清明节的诗歌、文学十分感兴趣,学生在活动课上以“我在节日里”、“节日里的感受”为小主题,通过交流汇报、查找诗词、佳句,朗读体会等让孩子们的心灵更丰盈。四C班的活动课,孩子们以我来介绍清明节为主题,将清明节的各项小课题研究,作了汇报与交流。
周老师围绕一个“清明节”这一主题,预先确定了与主题相关活动内容,因三个班级之间存在教学时间差,走班过程中,只对孩子们感兴趣的典型主题作指导与剖析,为学生作思路与方法上的启发,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帮助特别直接有效,实现了“整体推进”和“差异实现”的效果。
2.2“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以少先队活动为营,“焊接”走班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迅速地与每个学生靠拢,使活动更完整、更有序地开展,并容易得到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因为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力课堂”,如果中队辅导员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展示放到少先队活动中,不仅拓宽了实践活动的空间,也给队活动注入了丰满的内容。
如《家乡一日游》的主题活动,“走班教师”沈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引导学生查找家乡的旅游资源,同伴之间分享了各景点的特色,还制作了景点一日游的路线图,以及参观景点注意事项等。而五年级班主任的陆老师、赵老师,在班级中分别提出将在三周后开展“我爱家乡”和“赞我家乡风光”的主题班队活动里。孩子们随即想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认识与研究方法,有的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家长带领下,体验、经历一次一日游;有小组用真实的照片记录了家乡的一个个美丽景点;有小组把家乡的古老传说描绘成了一本栩栩如生的连环画;有小组用生动传神的诗歌来赞美家乡;有小组用一份导游路线、解说词把家乡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亮出了孩子们自己的实践成果。
“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增强了活动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还保证了活动的时间,避免了走班教师“一走了之”的局面,既满足了中高年级学生自主、体验,又检验了学生实践活动成效。
2.3“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拓展课程”相结合
年段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同年级、基本相同兴趣与学业水平而组织的,统整各相关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很多内容源于学科课程,而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则可以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来教学。学科教师整合教材、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等诸多因素,并加以改造与整合,形成“主题活动”,把学科实践活动提升为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某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如,《母语启蒙的研究》是我校葛银铨校长近几年一直在探究与实践的特色课程,葛校长将《对联》、《字谜》等作为学科创新实践活动,以“走班的形式”为六年级的9个班实施教学,让每位孩子都能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和语文拓展的引领。省教坛新秀、上虞数学学科师傅邱爱国老师主要研究“生活数学”;董超群老师是校园内的短式网球“高手”;董冬梅老师被称为“黑带教头”,是跆拳道训练省级优秀教练……有他们选定活动主题(项目),为某一年段孩子“走教”,深受孩子们欢迎。
这种以学科教师学科延伸、改造整合为主,将指导老师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科专长充分发挥,拓展书本知识,让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促进学科课程个性化。同时,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培养的是学生今后安身立命的必备素养。正如科学教师姜老师在走完“安装遥控赛车”实践活动的反思录中写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给予孩子们更多地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机会,孩子们就能带着自身的能力,独立自主走向生活,今后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2.4“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家校联系”相结合
家庭是哺育孩子的基地,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把学生带出校园,是因为安全的顾虑,一个班有太多的学生,在校外根本管不住。“走班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就需要通过定期与父母的交流,促使配合,这样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实践体验任务,同时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把主题实践活动迁移到家庭,促进活动的有效。
如,在开展“秋的收获”主题活动,包括寻秋、画秋、赞秋。其中“寻秋”活动,以开展“秋游活动”为重点,这项活动学生兴趣很浓,但现在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人数多、安全隐患大,还涉及收费、开支等因素。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中,我们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规划活动方案,制作秋游线路,重点组织《秋游活动》的活动方案评审、线路图的合理流,让各小组将自己的方案作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 ①一份选择秋游地点时所要注意的问题列表;②不同秋游地点的比较表;③当天活动的详细说明;④一份秋天活动的花费表;⑤一张标出从学校到秋游所在地的路线图,及一份路程和所花时间的说明。
具体“寻秋赏景”的实践体验活动,就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掌握学生的实践过程,使主题实践有效落实,老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简单的家校联系表或发短讯。家长朋友收到学校告知书和联络短讯后,带领孩子们外出游览,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设想与现实的差异,领略平时学习对今后生活的有用性与相关性,丰富实践活动的意义。
2.5“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专项技能训练为主的社团活动”相结合
专项技能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指导老师,在某一年段“走教”后,吸引了有一大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走召之”。孩子们都想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时间,再次深入学习和锻炼。就鉴于此,学校开设的“活力”的社团就能填补这个空白。只要孩子们需要,老师愿意,开展社团活动,不再受规定时间和固定空间所牵制,也不会太受传统原则与方法所束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因此,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又称为孩子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大基地!
正如潘莉丽老师所讲,现如今,戏社的成员已有18名之多,每位孩子在戏社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唱腔和特色。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对戏曲的那份热爱感染了孩子,在我的“丫丫”戏社中,孩子们不论是欣赏还是学习都很专注。午间休息、课外活动时间,只要我开着门,总有几个戏社的孩子来串门、打招呼、练声、唱戏……
3.活力走班,绽放师生个性
“走班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潜在能力和素质的开发,符合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主流,更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创举。
(1)大规模学校运用“走班的形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教师发展。实施走班的教师要研究学生,并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的,教师持续研究实施同一主题,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实施更有效的指导,也能不断反思与改进,积累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