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抄报简单又漂亮范文
时间:2023-03-25 17:1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手抄报简单又漂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图片(1)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图片(2)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图片(3)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图片(4)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图片(5)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的内容:法律小故事
在我耳畔,在我心中,有一句话时时响起:要遵纪守法啊!
从我有记忆起,爸爸妈妈就在我心里播下了“法”的种子:他们整天跟我说“君君,要遵纪守法!”过马路时,他们告诉我,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他们告诉我不能欺负小朋友,要和小朋友互相谦让,一起玩。在街上看见警察,他们还会吓唬我:君君,要是你做了坏事,警察叔叔会把你抓起来的!末了还加上一句:你千万不要做坏事啊!那时,我只隐约地知道不能做坏事,但是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做坏事。
及至上学,法在我心里慢慢生根了。上学后,教育我遵纪守法的人多了,那就是学校的教师们。和爸爸妈妈一样,老师也整天告诉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怎样遵守规章制度。不同的是,老师不仅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学校还请来了很多叔叔阿姨给我们讲违法乱纪的危害,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我们要遵纪守法。在他们的教育下,看到那些活生生的例子,我知道了:做坏事不仅仅是要被警察抓起来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做了坏事会给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方便,会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走向深渊。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也在慢慢长大。在电视报道上,在报刊杂志上,甚至就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也深深地意识到:遵纪守法应该从小做起,我们应该从小学会在法律的制约下生活。否则,很可能会触犯法律,而如果触犯了法律,最终后悔的会是自己!法律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每个人正常自由地生活而制定的,法律约束的就是争强好霸的人的不当的会影响别人生活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如果我们从小不学会约束自己,争强好胜,就很容易会触犯法律了。到那时可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很可能会抱憾终身。法在我心里扎根了。
将来我们还要走上社会。那时法更重要。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遵纪守法,让法的警钟声时刻在我们耳边响起。我们要有法的意识,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有对不良品行的抵制力,还要心胸宽广,不要让虚荣心害了我们。还记得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一个大学生,还得过全国的物理奥林匹克奖,可是他因为忍受不了同宿舍的同学对他的侮辱,把同窗三个室友杀了。他就是心胸不宽广、自私狭隘造成的犯罪的最典型的案例。他的一念之差,给四个家庭带来了永远不能平复的伤害。我想他在杀人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没有法了。我们一定要让法永远在我们心中!
法在心中,自然心安,法在心中,自然理得!
法制教育宣传日手抄报的资料:法律在我心中
1、为什么要研究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由此可见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2、为什么青少年普法意识不足?
造成青少年普法意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和学校不重视,学校在高中才将具体的法律知识。再者法律和政治一样枯燥无味不生动。双面造成法律意识的淡薄。
3、怎么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一)提高认识,切实重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
(二)建立机构,健全网络,构建普法教育服务体系
(三)抓防范,推进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计划
(四)抓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2016年全国法制宣传日手抄报图片
3.法制教育手抄报模版
篇2
经过一学期的洗礼,让我深深感到当一名教师不简单,当一名班主任更是不简单。需要无限的爱心、耐心更要有如针般细的心才能创造出让孩子茁壮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
班主任工作是管理人的工作,我所面对的又是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表现欲强的二年级学生,所以一个学期下来给我最最强烈的体会是:班主任工作中既要有宏观的群体管理,又要有微观的个性发展;要有强烈的前瞻性;工作更要细致的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班上健康全面发展。作为二年级班主任,我真对我们班活泼好动的特点,做了如下的工作:
1、关心孩子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平时,我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将孩子们的闪光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记录到自己心里,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我会经常对我的孩子们说:你们都是最棒的!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就是你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了……当我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说起,孩子们回家说老师又表扬他什么了,又奖励了他几颗小绿叶子,一脸兴奋,然后那几天在家表现就会特别好。
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特别热情,经常会围着老师转,我也很习惯在课后把孩子叫到自己身边,和他们聊聊天,请他教教老师这件新玩具怎么玩;问问她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谁买的?问问他今天给老师吃的喜糖是怎么来的?考考他会查字典了吗;告诉他这几天进步了!告诉他星期天做的手抄报很漂亮,也跟他说昨天和同学吵架不应该……在这种轻松的聊天氛围下,把握好教育的契机,自然而然地提出对他们的一些要求,收到的效果会很好。
2、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摄影、绘画比赛、跳绳比赛,五星评比等。每天一大早,我总是跟学生差不多时间到校,放学了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养成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通过黑板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3、加强与家长联系。
平时,我能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是倾注了更多的爱和心血。我经常和他们谈心,抓住他们的闪点鼓励他们。一但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及时性、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扬长避短,健康地成长。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使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更好地教育学生。
篇3
一、引导学生“问”中“做数学”
“问”是“做数学”的起点和主线。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和学习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否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学生有效“做数学”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寻找与之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创设若干个问题方向,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让学生去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硬纸做的圆可用滚动或细绳测量它的周长,软布做的圆却不能这样测,怎么办?新的矛盾诱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探索,得出可以用折叠的方法来测量。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意识到仅用测量的方法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迫使学生自然转入更周密的探索之中,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整个“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学生“做”得主动,“做”得有效,“做”得深刻。
二、引导学生“玩”中“做数学”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地“玩”,在“玩”中“做”数学。如果说“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玩”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生生之间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的去“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节时,我带领学生一起玩拍手游戏,我拍一个数,让学生拍的数是我的×倍,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玩;让学生打扮花瓶,给花瓶上贴两种颜色的漂亮梅花,要求这两种颜色的个数能用“倍”说一句话。学生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在“玩”中既巩固了倍的知识,又调节了心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越学越爱学。
三、引导学生“用”中“做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如:在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在运用规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认识钟表》后,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给手抄报贴漂亮的花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做”中有“悟”
“悟”是数学和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它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使“玩”得以升华。“玩”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悟”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悟”不是简单地告诉,也不是直接的暗示或引诱,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下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有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恰当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去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方法的形成过程,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例如:在教学“整时”和“几时半”时,我是这样引导大家在“玩”中“悟”的。
师:老师知道大家可爱玩儿玩具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钟表模型,和老师一起玩玩吧!
师:拨动指针,使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待学生全拨好)
师:让分针旋转一圈,再指向12,你发现时针有什么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向了1。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时是几时?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时,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引领学生继续拨钟,用同样方法认识2时、3时、9时。)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整时,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认识整时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请大家再次将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
(待学生全拨好。)
师:现在让分针只转半圈指向6,这时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师:猜一猜这时是什么时间?
(多数学生自信地举起手来,回答是一致的:12时半。)
师: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因为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现在分针只转半圈,一定是12时半。
这里,学生先是在教师的有序引领下兴致勃勃地拨钟,每拨出一个整时,再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此时的时刻。看似这一拨钟环节对“整时”的认识作用不大,但学生却在“做”中充分体验到“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的特点,而这一体验正是学生顺利认识几时半的“宝贵财富”。在学生对“整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当再次让分针转半圈,时针指到12和1中间时,学生充分感受到“整时”与“几时半”的区别和联系,正确感悟出现在的时刻是“12时半”,巧妙突破了认识“几时半”这一教学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做任何暗示和点拨,而是让学生在“做”中不断体验、领悟而自然生成的。
篇4
一、语文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去解读、感悟课文
与旧版教材居高临下地提出各种阅读要求,确定各种阅读目标相比,新版教材更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阅读、理解课文。以七年级下册课文《社戏》为例,其文前提示这样写道:
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不仅铭记在作者的心里,也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这篇文章,你是否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盎然情趣?是否回想起你童年生活的某些片断?
“抓蚯蚓”“钓虾”“偷豆”“看戏”……这些文章中描写的场景,一定会引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回想童年生活的片断,让学生带着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之情去阅读课文。当童年那种天真无邪的童稚之情溢满学生的心胸时,他们便能更自然地融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去。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新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课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二、开放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用生活常识解读语文课本
1.开放的学校生活
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项设施、每一种活动,乃至于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育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感受到文化的光艳和智慧的火花。可以这样说,学校生活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资源库,包括校舍建筑的整体布局、学校报栏、教室专栏和其他设计、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等等。我们要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会“说话”,把它们蕴涵的“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发掘出来。同时,学生在校园中的所有生活,如课堂上的学习、课间的活动以及校园环境等,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美化、优化校园的语文环境。
2.开放的社会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说:“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要有效地开发这些散落在社会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各种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用生活常识解读语文的方法
1.亲身体验法
所谓亲身体验法就是指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挖掘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现实情境,亲身体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再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语文课堂,然后回归生活,与文本产生共鸣 。
教学案例:
笔者在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一直寻思如何让对于现在孩子似乎很遥远很陌生的百草园鲜活起来,真正使学生感知其中的乐趣。偶然间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块类似百草园的菜园,于是,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上课前先带领学生走进菜园,畅游一番后,再走进课堂,让学生畅谈刚才的所见所感,顿时,课堂内热情洋溢。
生1:“我看到了绿油油的青菜,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蔬菜,它们都长得很旺盛,绿得很可爱。”
生2:“我听到了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不断地问我们:‘你们来做什么啊?’可是我们都只顾着自己玩,谁也不理它们。”
生3:“我想到小时候我还在自家门前的菜园里跟着爸爸挖地种菜。有一次,我还播下了向日葵的种子,它越长越高,花开得又大又漂亮,后来我还尝到了自己亲自播种的向日葵呢,好香好香哟。”
正当大家沉浸在菜园的乐趣时,我顺势又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
通过亲身体验,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也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唤起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感受,学习能很快进入角色,对理解课文可谓事半功倍。
2.角色体验法
篇5
摘 要: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是当今德育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德育课教学中,不仅活跃了德育课堂的气氛,促进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提升了德育课的实效。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德育课 改革
当今,职业教育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化理论课改革。然而,就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而言,通常是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无疑这极大影响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追求德育行为的改善,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德育课能否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德育课教师当前探索的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笔者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德育课堂进行改革,是希望变革、改革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德育课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无疑能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打瞌睡、教师声嘶力竭的传道士式的说教,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概念和道理的现象。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由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设计完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牢固地掌握德育原理,并运用德育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所谓的“思维导图”,又俗称“心智图”(Mind Map),也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思维导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是使用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通过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施德育教学,笔者通过以下思路进行了探索。
一、简单解说思维导图的理念和优点
开学的第一堂课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刻板印象。所以,第一次上课时,笔者会通过引入思维导图实例直观地告诉学生们,思维导图是可以通过颜色、图像、符号等建立起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还能让思维导图运用得更加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它具有能把书读“薄”、把握重点、增进记忆、方法独特、解题更准的五大优势。通过将思维导图的这种方式引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用于实践中。长期坚持在德育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训练,能帮助学生们用以分析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随后,可以引入一个实际、简单的例子,如“分析本班同学的入学情况”。最后,引入一些学生们的作品。通过用丰富的颜色、图像、符号等让学生感到笔者的德育课与以前的不一样,与笔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兴趣。
二、根据简单、就近原则,给学生分组
一个组的学生不能太多,而且距离也不能太远。所以,笔者采取简单、就近原则,将前后四张桌子的同学分为一组:一是方便讨论,二是可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样,就不会因小组人数太多,而有些同学忙得不可开交,有些同学无所事事,导致分工不均,最后团队产生分歧,不利于团队合作。将思维导图引入德育课堂中,必须将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相结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必须各司其职。如,组长负责组织工作,分配任务;策划负责设计用何种形状来表达其理念;编辑负责排版、画图;编写负责书写等。每个同学都应分配相应的任务,这样一来,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高涨。
三、教师要耐心做好第一次思维导图辅导教学
“德育课就是过去的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这种刻板印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况且,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实施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笔者第一次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总是说:“太难了!”“为什么要做?”“不就是手抄报吗?”“我不懂!”“我字不漂亮,不写!”等问题。因此,笔者花了很大的工夫为学生一一解答和辅导,甚至有时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顾不过来。但是,改革本来就是要克服困难的一件事,而且又是在文化理论课中的德育课中进行改革。虽然是这样,笔者并没有放弃,用努力、韧力辅导,用耐心、诚心解答原理,通过实例、网上下载的作品等,用一切办法手把手地教,甚至有时放学了,只要学生还想继续完成,笔者都会留下来指导,直到学生完成第一次的作品。
四、用心批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
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第一次的思维导图作品,要做到及时批改,并在每组作品上都附上详细的批改意见。这些意见多为站在欣赏的角度进行评价,通常都会表扬在前,然后再婉转地指出不足和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一来,学生既在肯定中兴奋,又会在笔者提出的意见之下进行修改,下次的作品就会更完美。其实,学生们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每一次批改完思维导图作品,发回学生时,学生都会很在意地去进行比较,看老师给他们组多少分,有何意见,别的组表现又如何,然后,拿着自己组的作品,津津有味地研究。
五、进一步总结点评,提出希望
上新课前,笔者将班上的全部作品做进一步的总结性点评,并提出本次课的希望。
有了第一次课的讲解与辅导,再加上笔者的批改和点评,学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次做思维导图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就更加轻松了,而且作品越做越漂亮、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当然,不能缺少批改、提出意见的环节,不管是在第几次批改,都不能缺少,因为老师的批改意见是学生们的期待,这些批改意见是给学生的一种激励。不过在上课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应表扬,口头的表扬激励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鼓励。学生也有虚荣心,笔者认为要经常鼓励学生,要满足他们,只要满足他们,下一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一个组做到更好,其他组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不服输,也会更加努力,这就是“羊群效应”!
最后,学生的状态是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导图将授课内容高度浓缩,并以组为单位轮流将教学内容与思维导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解说。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胆量。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善意地提醒:“掌声在哪里?”慢慢地,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给出阵阵掌声,肯定同学的进步。当然,在课堂尾声阶段,笔者认为一定要对本次课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教学知识点,这是对学生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教学环节的完善。
德育很重要,但从教学课程结构上来讲,德育课毕竟是一门考查课,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有限。但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将每次课程内容的
关键词 、字、句等作为核心,以辐射线形式连接所有的代表词汇、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构建图解方式,进行细化分析,这就需要组内学生高度紧密合作,对内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真阅读教材、研磨教材,最终总结出核心词。有时候,学生会在研究过程中讨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就要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用自己的客观认识来化解矛盾。所以,整个课堂中,教师需要多方观察,精神高度集中。通过在德育课中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慢慢地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更加喜欢德育教师。笔者看着学生以主动求学的态度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品,不由感慨只要用对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潜力是无限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德育教学,笔者明显发现引入思维导图后,带动了学生在德育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并将思维导图推广于本校的德育教学中,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堂,确实成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践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学实效,同时,解决了德育课作业难布置、难批改等问题。在德育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将数据根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分类管理、资料的累积等方面,展现个人的潜能,提高了思维技巧,增进了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有效率,有利于学生将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个人或企业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巨大的功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白纸和彩色笔,最好是A3白纸和彩色铅笔,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装订成册用来展览,这样可能就会增加教学成本,不过,成效确实显著的。
篇6
关键词:汉字;书写;重视;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2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键盘输入替代书写,网络用语渐成风尚,我们逐渐失去与汉字“亲密接触”的很多机会,很多人变成了“键盘手”,患上了“失写症”,“提笔忘字”、“汉字危机”已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初中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书写潦草,字迹难辨;二是笔划顺序不合书写规范;三是错别字较多;四是随意简化汉字。《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人们应当检讨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以及对母语和汉字缺乏敬畏之心,没有爱惜之情――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写字的爱好和习惯,而不能怪罪于人类用智慧发明出来的电脑。”所以,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给汉字书写一片天空,提高青少年书写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是什么造成初中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呢?笔者苦苦思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考试导向“出错”。纵观近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有多少地区有考查学生书写能力的考题呢?在应试教育还没有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又有多少教师能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花一定的精力进行书写教学呢?二是语文教学的缺失。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毕业生能“认识3500字左右的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的写字书法课,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多数都重视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写字指导。三是学生自己不够重视。学生作业量大,课程内容多,加之中考压力,不重视书写的规范,即使有汉语字典在身边也懒得查阅。四是生活中缺少书面交流。随着手机、微信、QQ、微博等聊天工具的发展,同学之间、亲友之间用书写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失去了展示自己书写才能和欣赏书法的机会,自然就对书写少了兴趣,从而很难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五是年轻一代教师重视本专业内的知识层面学习,轻视文化素质培养。如很多美术专业的教师和语文专业的教师都不具备兼职中学写字课能力,欠缺“三笔字”基本功,无法实施中学写字教学的开展。长期以来,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也缺乏对中学语文教师、美术教师写字基本功的培训。
我们该如何改变现状,真正做到给汉字书写一片天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生对汉字审美能力的培养,把书法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
汉字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不是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有灵性的。古人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每个汉字都有其内在的文化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汉字,敬重古圣先贤的智慧。尤其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更是造就了汉字结构本身的趣味性。它们或紧凑整齐、或开阔豁达、或疏密有致、或庄严稳健、或飘洒俊逸、一笔一画总关情,其中魅力无穷。学校等教育各部门可以开展硬笔、毛笔书法展览之类的活动,如“汉字文化节”、“好汉玩字节”,这样既唤醒了学生心中逐渐淡忘的汉字情结,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强化学校教育,引起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
1. 开设专门的写字课,并且进行水平考试,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等级才算合格过关。这样,为汉字书写的练习赢得了时间,使写字课不再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欣闻不久前教育部已将书法列入义务教育课程,这无疑是传承、弘扬汉字文化的重要举措。语言学家许嘉璐也强烈呼吁,“要继续开展汉字艺术美的教育,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不能靠说教,不能板着面孔,要让汉字动起来,美起来,让所有人都更加喜爱”。2. 要有书法专业教师的辅导训练,改变现在只由语文教师蜻蜓点水式地指导教学现状。
三、有效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借助中考强化识字教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的能力。如在考试中,考官可以设置书写分、考查错别字的考题、作文错别字扣分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书写的重要性,认识到写一笔好字可以为自己在考试中赢得分数。这样的有效操作保证了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因此形成的合力将给汉字书写带来更深层的期待效应。相信学生在平时作业中能不急不躁、认真写好每个字、重视汉字书写的练习。只有日积月累,学生整体的书写水平必会有一定的提高,达到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
教师能写一手好字,这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马上就能征服学生的几十双眼睛,学生会由衷地佩服教师,并从此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楷模。因而,无论是哪一门课的教师,应该勤练“三笔字”,真正落实好教师基本功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书写。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首先要改革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机制,应该把培养适应现代多功能教师的基本素质,将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作为学期考核内容之一。其次,加强对教师书写基本素质的继续教育,学校不定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汉字规范化书写培训,每学年举行一次“硬笔书法“大赛活动,奖励获奖教师,使教师养成手写的工作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内驱力,才会对汉字书写有积极性。教师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各项活动,如举办书法展览、开展书法竞赛及创办汉字拾趣、不规范汉字大搜查、寻找汉字之美等活动;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办文学班刊等形式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检验学生的书写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加以正确地引导与评价,从而有效地发挥活动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校园文化 个性特征 育人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我想,简单地说,这个区别在学校的办学动机上――职业学校的办学动机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普通高中教育则主要是面向大学培养精英型人才。有了这个区别,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不应该留下普通高中校园文化的影子。现在的情况是,不少中等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中学校演变发展而来的,尽管举办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始终摆着普通高中教育的面孔,与职业技术教育很不适宜。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努力构建富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以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育人质量。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1、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无限的德育
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操,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有人曾经这样描述道:“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社会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对学校的侵袭也能起到很好的免疫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无数事实表明,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2、完善优化的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美育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职生也不例外。不仅如此,他们似乎比普通中学的学生更喜欢蓄长发、着时装,从而给人造成“调皮捣蛋”、“品质不好”的印象。我认为,学生蓄长发、着时装,并非就是“调皮捣蛋”、“品质不好”的表现,而是他们爱美的天性使然,只不过由于他们尚处在“青春期”这个心理发育不甚成熟的特殊年龄阶段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我们是应该理解的。因为对于每一个过来人而言,如果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在这个特殊时期,不是也曾经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怪异之类视为美,强调外在美,忽视内在美,甚至以丑为美么!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他们,而要更多地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或载体,积极引导他们尽早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证明,完善、优化的校园文化就具有这个特殊的功能作用。
另一方面,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怡人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文明礼貌的用语、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悟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构建特色中职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突出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要尽可能地周密考虑,力图完善,力争优化。这是能不能构建个性鲜明的职校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
3、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是职场人生无声的导师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主要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而现代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并不仅仅是员工的文凭和技能证书等这些“硬实力”,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软实力”。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直接走向各行各业一线工作岗位这个现实,我们要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来,构建校企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引导学生今后在职场拼搏的无声导师。在校企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从而不知不觉地树立起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意识,促使自己在走出校园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生活,适应职场激烈的竞争环境。
必须指出的是,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对学生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是渐进而稳定,意义深远,要深信,优化的职校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卓越技能人才的成熟之果。
二.努力构建个性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各类学校的特征,姓“职”不姓“普”,加上培养对象的客观实际,我们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工程中,必须独辟蹊径、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引入企业文化建设,逐渐形成校企融合特色
要努力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积极对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一定的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职场意识,为今后在职场生涯中的拼搏奠定人生基础。为此,我校近年开始逐渐将一些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引进校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诚信感恩、遵章守纪、吃苦耐劳、创业乐业等方面的意识。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积极谋求学校现代化发展
物质文化是校园的显性文化,包括校园建筑与布局、各类标识标志、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道路环境、校舍内部装修与陈设、绿化美化的一草一木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等等。物质文化既可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又具有无声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的外在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个性特征,力避搞成普通中小学的模式。另外,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该将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作为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没有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教学大楼,但绝对不能没有现代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设备,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技能方面就会是不合格的。因此,职业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积极谋求现代化发展。
3.突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前所述,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它包括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学校精神、团队精神、人才培养标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等诸方面,是学校数代人奋斗积淀下来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提升的珍贵教育资源。2010年秋季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现在逐步理出了我们的办学思路,提炼出了我校的一些精神文化建设成果。
4.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指导下,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作为学校依法治校、以制度引领人的准绳,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协调发展。制度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完善优化的制度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以制度引领人发展,才能克服“人治”的种种弊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校园、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校近几年来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体现本校特点的制度,比如教师红白喜事、生病、生日等的慰问制度,学生学习、生活、实习管理制度等等,极其有效地推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5.重视社团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学生职业能力
篇8
2007年秋季学期,我校建校之初,二至六年级的所有班级都是“混合型”班级,学生文化底子薄弱,教师施教困难。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长期被教师、家长牵着鼻子走,没有自主、自评的意识,没有自律、自理的习惯,更加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反思习惯与能力。而我们知道,优秀学生多数情况下更习惯于“学习反思”。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薄弱问题,我们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入手,以课题引领的方式,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帮助并督促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表现进行审视、回顾、分析,强化正确认知,及时调控不良行为,总结成长规律,实现全面发展。
一、搭建日常反思平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我们课题组从引导学生写一周总结开始,创编了《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供一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我们指导学生每周回顾总结并填写一周以来的在校情况,包括有哪些进步、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等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对父母、教师、同学“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失败、困惑等,使教师、家长了解自己,并得到教师、家长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建议。这种无声的交流,有效地整合了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力量,增进了与他们的相互了解,使教育达到遇物而诲、遇事而教的境界,同时还促进了学校温馨和谐、团结友爱氛围的形成。
(一)《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我的成长足迹
年 月 日 第 周
1.点击成功——在自我反思中体会成长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每个星期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挖掘自己身上所蕴藏的“闪光点”,使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享受成长的乐趣,进而产生“我能行”的信心。一位学生在“点击成功”中写道:这个星期里,我的成功之处是:组长工作很负责,做得挺好。在班上排练校园舞时,我很认真,跳得还不错。加油!跳出最漂亮的动作!在课堂上我很安静也很认真,改掉了分心的小毛病。在家里,我的美术字学得不错,画画也进步了。我还喜欢经常复习功课,这点做得不错,继续努力、加油吧!
2.刷新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固然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一味求好,而不进行冷静思考、全面审视,容易让学生忘乎所以、失去方向。因此,在引导学生寻找“闪光点”的同时,我们还注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刷新”缺点,使之成为过去,以达到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一位学生在“刷新自我”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习作和做作业时出现了较多错别字,我一定要赶快“消灭”错别字。我以后应该这样做:①写字时想想字义字音。②写完检查一遍,改正错别字。③请同学帮我检查,我改正后还请她再为我出题测试。这样我的错别字应该能减少许多。
3.日积月累——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学习,充实自我。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没有积累,就没有收获。让学生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一位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丰富的学习海洋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在方向与位置中我知道了可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使用数对时要先从左到右看横排的数,再从下到上看竖排的数。我还学习了确定方向位置,如以中心广场为观测点,方方家的位置是西偏南60°,距离中心广场100米。我还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知道了比较负数的大小和读写负数的方法。通过这周的学习,我觉得只要用心,学习数学并不难,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奥秘,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4.敞开心扉——在群体交流中寻找新的自我。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把“单纯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生活在群体中,也就必然有着群体间的交流与共处,或者说需要群体的力量促进自我提升。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家长、老师与同学对自己一周表现的意见,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引发学生反思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学会依靠群体的力量发现新的自我,追求更大的发展。一位学生在与家长对话时是这样说的:爸爸妈妈,上周的我已经改变了许多,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等人,随着时间的增长,我慢慢长大,我的知识也随之增加了。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与关爱。家长的回复是:年龄在增长,知识在增多。你开始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太小,无法完成《我的成长足迹》的填写工作,于是我们对《我的成长足迹》做了修订,仅供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二)《我的成长足迹》(修订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第一板块:“日积月累”做学问
引导学生回顾一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与特长学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总结概括,并把一周所汲取的知识点与学习感悟付诸笔端。
第二板块:“敞开心扉”做真人
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同时对自己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最终完善自我。其中,与家长的对话主要是在前一周末与父母定好本周的目标或心愿,让父母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与父母交流自己达成目标或心愿的感悟。与老师的对话主要是跟老师交流自己一周来的学习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困惑与心里话,也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与同学的对话则要求学生每周一确定自己本周学习与交流的对象,双方互相观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然后于周五写出对方在一周内的表现,并给出评价和建议(注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寻找同学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感悟主要是在周末认真总结自己在前一周末定下的本周小目标或需要改进的方向的达成情况,以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督促自己扬长避短;也可以写一写本周的一些感悟。
在修订版的《我的成长足迹》中,我们还增加了“期中回顾反思”与“期末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不但养成一周总结、反思的习惯,还养成阶段总结、反思的习惯,推动反思型学生的形成。
期中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期末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三)拓展与延伸
在学生撰写《我的成长足迹》的过程中,我校还开展了《我的成长故事》与《爸爸妈妈(老师),我长大了》作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走过的历程,写下点滴感悟,并把好的学生作品刊登于校刊《明德学苑》上。同时组织《我的成长小书》及《知识乐园》手抄报评比展演活动。此外,还引导学生制作闪光集或评点本,写自警日(周)记、值日(周)总结、错题反思集、班级日记,整理成长档案等。课题组定期研究个别比较复杂的案例,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撰写《我的成长足迹》都能得到反思、触动,努力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树立“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的自我发展信念。
撰写《我的成长足迹》,不仅仅在于积累知识、沟通心灵,更在于引导方法、传递力量、传承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播种思想的田园,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主战场。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反思行为常态化,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兼顾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反思型课堂的影响,力求建构简约有效的课堂。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试教、修改整合,我校构建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发、生成了相关的备课本、听课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一)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备课方案(见图示)及教学各环节简述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具体包括温故导新、探索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四大教学环节。
1.温故导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指导学生结合每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反思与交流,收集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与新知识关联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还要用到的其他知识等。如语文课联系已学的字词、与课文密切关联的资料,数学课融合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品德课联系生活经验等,这种知识间的纵向对比以及学生间的横向交流,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形成反思意识。如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我们这样温故导新:①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对分数有初步认识,请你谈谈对分数的认识。②请你说出几个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③出示1个、2个、8个圆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分一分它们的,并说一说分别把谁看做整体“1”(单位“1”)。④说一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探索交流。一节课中,最紧要之处就体现在对新知的探索与交流这一环节中,而这短短的20分钟,正是我们用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探索过程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方法与自我认识不断调整、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是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协商、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冲动型学生会慢慢沉淀、蜕变,最终向反思型学生靠拢;而原本偏向于反思型的学生,则更容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好的方法,更善于与人合作交流。还是以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为例,我们这样组织探索交流:①出示探究问题:有两盒圆珠笔,你能分别拿出它们的吗?你准备怎么拿?②探索与交流:先由2名学生到讲台拿圆珠笔,引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再让学生提出疑惑问题。③小组探索:两人都是拿一盒圆珠笔的,为什么两人拿的支数却不一样?④各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论。⑤展示两盒圆珠笔支数,让学生顿悟:“原来两盒圆珠笔的支数不一样,一盒有4支、一盒却有6支。”从而验证了学生在小组探索中的猜想。⑥结论: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3.反思运用。新授课结束之后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小结,让学生反复比较、提炼,对新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小结之后再运用,让学生逐渐养成及时反思、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我们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运用:①想一想:通过本课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对本课知识做一个简单整理。②练一练。包括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内容(具体内容略)。
4.感悟拓展。让学生畅所欲言,反思本课收获,发表学习感想,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让学生在反思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他们乐做反思型学生。通常我们会通过“填写反思卡”或是引导学生做课外实践的方式,展开这一教学环节。这也是培养反思型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这个过程中,学生善想会思,善归纳懂梳理,善比较会融合。如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课,我们让学生填写了这样一张反思卡,并附拓展练习如下:
拓展练习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二)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在推进“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研讨形成了学校特色课堂约定,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作出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附课堂约定如下(见下表):
三、创新以反思为特色的活动与评价新模式
(一)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以“反思”为题眼,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如制作“小小自我警示卡”,使学生学会自省;通过建立“会诊卡”,使学生学会自“治”;通过制订“日程表”,使学生学会自“理”;通过开展名言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真谛;开展班徽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班级特色,培养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团队的优点和不足,增强规则意识;组织“成长”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组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发现自身成功之处,也勇于刷新自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个群关系,培养关爱之心,形成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得的爱,从而懂得感激与关爱、尊重与体贴;通过训练学生冥想,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通过训练学生整理贴身物品,教会学生生活有条理;还训练学生以自律克制废话,以自信克服胆怯,用放弃对付贪玩的念头,以交流治疗封闭……
“自警卡”范例
小明脾气急躁,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起冲突,引来同学的频频“告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认清了自己的毛病,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班主任就此问题引导该生制作“自警卡”如下:
(二)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刷新养成教育新篇章
1.我们从课改理念出发,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结合我校实际,在班级评价上“变一为三”——变“先进班级评比”为“自觉学习先进集体”“行为规范先进集体”“劳动服务先进集体”,把习惯养成教育分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三大板块来开展;在个人评比上则变单一为多样,除了传统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之外,又增加了“自觉学习积极分子”“行为规范积极分子”“劳动服务积极分子”“体育锻炼积极分子”“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等评比。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个性的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树立起“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让自己掉队”这样富有竞争性的争先创优的信念,更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劳动习惯。
2.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对各年级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一年级侧重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使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二年级继续做好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上升至人的生活品德,建立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良好的个性;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纪律分化时期,这个阶段我们强化德育,引入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公共道德方面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养成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并能与家长、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评论新闻时事;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体形有了微小的变化,独立的见解、逆反的心理逐步形成。这个阶段就是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为人处世道理、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以及对生理知识的认识了解。在学习上加强自学能力的训练,逐步与中学学习接轨,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总结概括能力——认识过程方法”的学习训练链。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能整理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知识结构,自觉掌握学习方法。
3.为使养成教育行之有效,我们提出一个阶段系统抓一系列“小事”的口号,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通过每周确定一个行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三)建立家校教育联盟
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中,我校以家校合作为主要途径,社会力量为辅助渠道,竭力打造教育共同体。首先是通过定期开展“给家长一封信”,家校研讨沙龙,家校教育问卷调查,“我与家长同为校园献出一份力”活动等,带领家长及社会有心人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深入教育,唤醒家长与社会的教育意识与教育爱心,唤醒家长、社会的教育反思意识。同时,为形成育合力,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首先是面向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要在“育人”上下工夫,教师要在思想、身体、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关爱学生,懂得激励每一名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名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活动,期待每一名学生的成功;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懂得自觉组建良好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培养良好品格,做“三好”学生(自觉学习好、行为规范好、劳动服务好)的要求;面向家长,提出了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与对话”,善于配合学校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这样做,端正了教师、家长与社会对学生成长引导的态度,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了温和适宜的大环境。
(四)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开展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的调研,深入实际进行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以及从侧面了解,跟踪调查,个案分析或整体研究等,提炼了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拓展了反思型学生的外延,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1.反思型学生基本素养: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与态度、较强的学结概括能力与习惯、多向比较的意识与习惯、沟通对话的意识与习惯、自省自悟的意识与习惯。
2.反思型学生的成长条件:渴望超越的动机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动力,勇于进取的态度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前提,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基石,自我监控能力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保证。
3.反思型学生的学习特征:自主性、批判性、探究性、发展性。
4.反思型学生的成长要求: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意志品质;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互动反思关系;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勤作教学反思,实现双边共赢。
反思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学习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是单个学科的纵向对比反思,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对比反思;可以是对成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填写课堂反思卡、谈学习感悟、撰写一周成长足迹、整理成长档案、做成长小书、做知识小报、撰写我的成长故事等。
5.反思型学生的培养途径:(1)创一个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留一点余地,给学生反思空间。建立成长档案袋、做反思调查问卷、填写课堂反思卡、撰写“我的成长足迹”、建立反思作品展示台等。(2)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如错误反思法、检验反思法、对话反思法、质疑反思法、比较反思法、总结反思法。
6.反思型学生的培养策略: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培养合力;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反思氛围;引导多向比较,学会反思方法。
7.反思型学生的培养模式:构建反思型课堂,播撒反思种子;创建反思档案,促进反思生成;营造反思氛围,养成反思习惯;开展反思型主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课题组成员名单:陆惠兰 李一心
陈国冰 吴堂林 蔡庆凤 黄世林
曾昭然 叶 琳 黄雨霞 黄 欢
陈慧薇 王 敏 陈洁怡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