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14:0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从浅尝辄止到读有所思,培养学生阅读批注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以读者的身份,通过文本阅读,实现与作者的情感沟通。小学生受人文修养、个人阅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独立阅读;即使到了中年级以后,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小学的阅读教学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一)改善浅尝辄止的阅读现状,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小学生的阅读,多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的现象相当普遍。对文本的阅读,多流于文字认知、内容梗概了解的层面,甚至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走马观花似的阅读颇为常见,读过即忘,未在内心形成共鸣,因此对文本的深层次蕴意极少探究。阅读,是学习他人智慧,并使之内化的过程。为避免阅读成为“无用功”,在阅读中,给文本加上批注,以笔代心,既实现知识的迁移,又促使学生手与脑并用、读与思结合。比如,在阅读《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批注出刘备三次造访“茅庐”时诸葛亮的态度,借此分析课文为什么着重描写第三次造访的情形。另外,通过批注出刘、关、张、诸葛四个主要人物的态度,分析出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特点,在课文中进行总结式的批注: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博学多才、雄才大略。通过这些批注,文章的主线显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加深记忆。
(二)从各时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现读有所思
教与学是循序而行的。尽管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地,但课堂并不是教与学的全部。知识从输入到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根据各时点的不同,批注式阅读从“预习”、“教学”和“延伸”三大环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预习,是在授课之前,学生自行阅读的行为,是培养学生探究心理的关键。学生初见新的课文,难免出现生字、新词、句意等疑惑之处。此时,在文中随时添加批注,记录下初次阅读的疑问、好奇所在;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对教案进行“二次调整”。 “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将批注的文字,与大家分享。当新文变成旧文时,批注的好处便显现出来。它可以帮助学生回忆阅读思路,缩短探究文本世界的时间。
二、从形诸笔墨到心境交融,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
阅读,注重心与心的交融,是读者从“识”到“得”,最终到“悟”的过程。批注式阅读增进了作为读者的“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实现了由理性认知向感性共鸣的转化。
(一)识――循序渐进
从认识心理学来讲,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渐次发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的运动轨迹。在阅读中,渐进式地阅读方式――由表及里,更符合认知的特点。即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对文章形成直观的认知,通晓其意,理顺层次,标注出重点段落;而后再由细微处着手,如生词、句意等,逐个挑出,使学生脑中呈现出立体的文章层次。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首先要让学生自行通读全文,标出文中段落;其次,标出“寨”“渣”“缴”“侮”等生字,标出文中人、事、物和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
(二)得――熟读精思
初识文本后,便进入熟读精思的阶段。朱子认为:熟读要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而精思要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实质上,就是要通过细品,由理性认知上升到情感认知,实现知识的内化,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文本的世界。在《》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批注何为“销烟”,而“烟”又为何物;在阅读中批注出全文的主旨,按顺序罗列出销烟的步骤:撒盐抛烟洒石灰弃入海中;对文中描写的佳句,也进行批注,如“水泄不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悟――切己体察
阅读的意境,即为领悟。它是通过批注,结合自身经历,去体验作者的心境,使自己融入文本世界中,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触碰,达到心静理明的境界。朱子主张“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见,要达到心境交融,就需要不断地推及己身,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蕴意。在《》中,在读到林则徐的语言和动作时,可加入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当读到“烟渣”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吞噬时,可批注上学生自身的感受,对作者如此着墨用意的体察。由此,学生对《》一文,经历了从“识”到“得”,最终“悟”的过程,实现了自身与文本和作者的心境交融。
三、从方法得当到解其中味,教会学生阅读中活用批注
阅读是个性化的二次创作,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阅读不是流程,它更需要“因裁施法”。这个“裁”,即文章体裁。不同的体裁,运用不同的批注方法。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
(一)抓住主旨,提炼脉络――小说节选类课文批注阅读法
小说节选类的课文,在批注阅读中要抓住“三要素”,找出全文主旨,再依循主旨,提炼出整个故事脉络,使平面的文字富有立体感,使故事鲜活起来,跃然纸上。如《三顾茅庐》一文,第一步弄清人、事、环境,重点放在写作背景上:在汉末三国鼎立时期,刘备初得一隅,欲求世外高人相助,这样便间接找到了文章的主旨;第二步依循“求贤”的主旨,提炼故事脉络;第三步批注人物、景物描写等,列出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表现,也可以是学生揣度的“思想变化”;第四步通过文字,体察作者的深刻意蕴。
(二)神来之笔,深化意境――散文类课文批注阅读法
散文,形散而神聚。阅读时,往往不好理清文章的结构,但散文不乏点睛之笔。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来批注,即“神来之笔”,从中体会作者所构筑的意境。如,教学《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批注关键性的词语:第一步挑出“角膜”“拐杖”“面颊”“盲童”等词语,启发学生想象主人公的遭遇,将心中勾勒出的小女孩形象见诸笔端;第二步挑出“番茄”“亲戚”“捐献”“天使”等词语,启发学生揣度小女孩内心世界的积极与乐观,同样见诸笔端。此时,一个生动具体的小女孩形象已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
(三)情由心生,感自体发――诗词类课文批注阅读法
诗与词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这一高度凝练,又言简意赅的体裁,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不断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使读者的思想得到升华。但对小学生而言,读懂其中的意味并不容易。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师启发学生去想象“皓月当空”的景象,通过批注对月的思念与怅惘,感怀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篇2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课将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请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同时在探究感悟中,习得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并选用所听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三顾茅庐 秀丽宜人 草堂 恭恭敬敬 半晌 讨论
2.出示预习题: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对贤才的尊重表现在哪里?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刘备)。课文读了多遍,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畅谈刘备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对人才尊重、渴求、有诚意……)
【检查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预案。因为课堂是生本课堂,教师的一切教都要依据学生的学,而不能走教案。】
二、品析言行,体会尊重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这一核心问题 “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表现在哪里?”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1.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2~5自然段,如果有新的感受,可在预习的基础上适当修改批注。
2.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第一处: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A.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①“嚷”有几个口?用一张嘴读出三张嘴的力量。中国的文字就这么奇妙,文字本身就告诉我们怎么读了。谁再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②是啊,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可绑不来他的心哪!鲁莽的张飞不懂,可刘备知道!刘备“生气了”,这里的生气又该怎么读呢?指名读刘备的话。
③点拨:刘备责备的是谁?(张飞)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补充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插播 “桃园三结义”影视片段)。
师:刘备和张飞可是一对结拜弟兄、铁哥们,现在,刘备竟然为了一个乡野书生斥责自己誓死相随、桃园结拜的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生接说)多么有诚意呀!
④点出写法:这里张飞的鲁莽与刘备的生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更加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2)第二处: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呢?细读第三自然段,圈出写刘备动作的词,试着用“我通过 感受到 ”这句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师重点点拨:
B.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采访:你现在就是刘备,老师当记者现场采访你一下。你为什么不骑马到门前呢?可是还有半里多路
的哦。(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追问: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一位皇叔)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一位村夫,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会显得怎样?(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尊重别人。)
生自然明白:刘备下马步行,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这样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此情此景,让人动容。
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
C.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出示插图)
师:伸出手,一起写这个“恭敬”的“恭”,恭是形声字,上半部分是声,下半部分表意,表意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表示 “诚心诚意”。这里连用了几个“恭敬”(两个),可见刘备的心有多诚。
恭恭敬敬地站着,是一种怎样的站法呢?请同学们站一站。(生站半分钟体验)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及时补充其年龄、身份与地位:当时作为皇叔的刘备已经47岁,年近半百,而诸葛亮不过是27岁的毛头小伙子,一介乡野村夫而已——不论是权势、地位,还是年纪,刘备都无需“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还是这样做了,这一等就是多长时间?(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时辰=2小时,半晌=2时辰),可见刘备的——(虔诚,对人才的渴望)
读读这句话,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生练习读、指名读。)
D.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刘备为何那么“快步”?(急)我觉得他不急,他不是很有耐心地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吗? 从这快慢的对比中你又体会到些什么?(求贤如渴、渴望人才、尊重人才)
3.师小结:“下马前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走进”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会生气。
4.让学生捧起书本有感情地朗读草堂等候这一幕,并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 上一篇:表哥你好野
- 下一篇:清明节缅怀先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