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简介范文
时间:2023-04-09 19:1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马光的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孙权劝学》作者简介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代表作有《涑水记闻》、《训俭示康》、《陶侃惜谷》等。
《孙权劝学》的道理
1、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然后去落实,提升自己。
2、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3、做事情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要坚持到底。
篇2
一是历史教学缺失了问题意识。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先生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如第十六集《得寸进尺》中,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牵挂着呢?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每一集的开头都这样引入,即先叙述相关的史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再从史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教师跟学生间的互动,或者设置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些教师把问题设置成了填空题的形式,把本来丰富多彩、给人以智慧的历史搞成了干巴巴的“木乃伊”,在有些学校,历史课成了“鸡肋”,什么人都可以教,兼职的、年老的、体弱多病的,使教历史成了“福利”,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使历史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问题意识正在悄然流失。
二是历史教学缺失了个性解读,缺少“品”的意识。虽然我们也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时,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从一国两制和发展两岸关系符合人民的利益方面来讲解,这两个问题课本上明确的答案,教师再来讲解,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应该有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再从国际社会角度来“品”,国际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像美国、日本等国家,没有一个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这些国家的支持为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扫除了外部障碍;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方面来“品”,谁想分裂国家、破坏统一,谁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人历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已任,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约束力;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认同感,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四是应跟现实联系起来“品”,台湾同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经济的振兴对大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房地产价格的攀升、大陆观光团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加以说明。老师如果能从以上方面来讲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相信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是缺失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解读。易中天先生讲故事,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教给人们一种为人处事之道,而我们许多历史教师往往是为故事而故事,讲故事就是为了增加点趣味,博得一点廉价的笑声。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司马光与《资冶通鉴》时,往往会补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以说明司马光聪明,聪明是不可复制的、是学不了的,仅仅知道司马光聪明是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聪明起来的。教师在讲解这个故事时可以换一种角度:从理清做事的方法入手来讲解,即救人的方法有两种:让人离开水,或让水离开人,我们一般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即把人从缸中拉出来,而司马光急中生智,运用了让水离开人的办法──砸缸,让水流走,从而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应回到问题的“原点”,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品”,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他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老师也应该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考虑我们的备课存在哪些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环节?我们可以设置成这样一个检核表:(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问题有哪些?(2)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3)讲解和点拨的问题是什么?哪种讲解和点拨方式更好?(4)需补充的史料是什么?(5)强化训练和检测的问题是什么?通过上面五个问题,来解决传统备课中忽视学生的现象。再如,学习孝文帝迁都时,通过课本中提供的迁都洛阳的故事,通过师生的“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互相退让、实现共赢。
四是缺失了必要的史料教学,历史教学要“论从史出”,易中天先生常常让史料说话,通过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品三国很有历史的味道。而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没有告诉学生结论是怎样得出的,缺少说理性,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就像《西游记》中的算命先生袁守诚,只告诉渔夫“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而没有告诉渔夫 “定获满载鱼虾而归”的原因。
篇3
[关键词] 真率会;两宋之交;考证;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64-07
真率会是宋代文人宴饮聚会的一种流行形式,由司马光、范纯仁等人于元丰六年(1083)闲居洛阳时所创,成员还包括文彦博、司马旦、席汝言、楚建中、王尚恭、王慎言、鲜于辍⑺蔚馈⒆拊竦饶旮叩论课蛔鸬年人蘩铣迹蔚为一时之盛。真率会与稍前的洛阳耆英会皆出于对唐白居易洛阳九老会的仿慕,以“尚齿不尚官”为宗旨。真率会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会约若干条①,规定了朴素、简便的形式,体现了真诚、率性的精神,既便于持久地举办下去,又具有强烈的娱乐性。真率会的这些特点,再加上司马光等人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两宋以及后世出现了许多仿慕者,有的称为真率会,有的则称为真率集、真率饮、真率社,不一而足,形成了一个虽然不大却源远流长的传统,非常引人注目。现代的研究者往往把真率会的研究置于文人结社的视野中,把它当作怡老会或曰耆老会看待,而没有看到它在两宋的流变过程,缺乏系统的考证和分析。②实际上,在司马光等人的真率会之后,继作者便不再局限于耆老,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怡老,许多中青年文人士大夫加入进来,通过对真率会先贤的仿慕,达到既能娱乐身心又不失风流蕴藉的效果。作为元丰之后真率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徽宗宣和末年直至高宗绍兴末年的两宋之交,可考的真率会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特色鲜明,对它们的考证和分析也很有价值。本文的考证紧紧围绕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素展开,为了主题的集中,其中人物的要素包括当时的年龄、官职等方面,一般不追究他们的生平仕履。
一、两宋之交的真率会详考
(一)赵鼎洛阳真率会(1125)
赵鼎《真率会诸公有诗,辄次其韵》曰:“山林与钟鼎,出处无异趣。刍豢等藜藿,同是一厌饫。此心无适莫,外物曾何忤?奚独淡交游,未肯厕纨F。故寻漫浪人,要作寻常聚。主既不速客,客亦随即赴。倾谈剧悬河,泻酒快流。百年人醉醒,万物皆侨寓。云何造请门,日满户外屦。却想耆英游,风流甚寒素。淡然文字欢,一笑腥膻慕。我亦蹭蹬余,早向危机悟。绝意鸳鹭行,幸此松萝附。君诗妙铺写,纵横俱中度。我老学荒废,一词不能措。独于樽酒间,不惜淋漓污。何当赋归欤?去敛头角露。家有应门儿,稍能随指顾。鸡黍林下期,视此犹应屡。有兴即放言,安能限章句。”[1]698699知赵鼎曾有真率会。
此诗朱兴艳《赵鼎年谱》系之于宣和七年乙巳(1125),赵鼎四十一岁洛阳县令任内[2],可以凭信。此诗有句“家有应门儿,稍能随指顾”,可见其子方幼,若如欧阳光《宋元诗社丛稿》系之于绍兴初年居朝官时③[3]214,赵鼎已年逾五十,绍兴十年五十六岁遭贬时幼子与长子相继而卒,尚余早已成人的仲子[2],断无应门幼子之理。又,此诗所言“我亦蹭蹬余,早向危机悟”、“我老学荒废“、“何当赋归欤,去敛头脚露”,与《乙巳二月初八日集独乐园,夜饮梅花下。会者宋退翁、胡明仲、马世甫、张与之、王子与、林秀才及余凡七人。以炯、如、流、水、涵、青、苹为韵赋诗,分得“流”字》诗中所言“介不为高通不偷,亦知出处非人谋。人生一世罹百忧,惊风变灭波上沤。……老成不堪冠屡囚,人怜拙甚营巢鸠”为同一种情绪的流露,并不代表赵鼎真的老了。[1]699
赵鼎在洛阳与同僚经常游司马光独乐园,此诗作年朱兴艳应即根据《乙巳二月初八日集独乐园,夜饮梅花下。会者宋退翁、胡明仲、马世甫、张与之、王子与、林秀才及余凡七人。以炯、如、流、水、涵、青、苹为韵赋诗,分得“流”字》一诗确定[2],诗中有句“九老前尘邈难求,七交高躅或可侔”,追怀白居易九老会故事。元丰五年文彦博耆英会、元丰六年司马光真率会亦溯源于九老会。由此诗题知宋齐愈(退翁)、胡寅(明仲)、马世甫、张京(与之)、王子与、林秀才当亦为此真率会成员。
赵鼎(1085―1147),字符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时为洛阳令。
宋齐愈,字退翁,一字文渊,临邛人。宣和三年,上舍第一。时为太学官。[2]
胡寅(1098―1156),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时任洛阳国子监教授,二十八岁。[4]141
张京,字与之④,生平不详。时将为解县宰。[2]
(二)折彦质昌化军(儋州)真率会(1127―1132)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五《广南西路・昌化军・官吏》载:“折彦质:号葆真居士。建炎四年贬昌化军,至郡,与儋士许庭惠巩效温公真率会,为乡约,每五日一集。太守李行中与焉。至移郴,公有诗留别王六公云:六公八十尚占星,授法东坡今大成。此岁得归言不食,几时当雨信如盟。误人功业忍更问,老我林泉如可营。他日疑谋谁为决,无由重到访君平。”[5]可知折彦质在昌化军贬所曾与当地人许巩、太守李行中以及王六公举行过真率会。
王象之记载折彦质建炎四年贬昌化军有误,其实是在建炎元年。据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百七十九《建炎时政记中(起建炎元年六月十三日止六月终)》记载:“(建炎元年)六月某日……臣寮章疏论:靖康末折彦质为宣抚副使,逃入川陕……不惩戒则后孰肯任责者。有旨彦质责授散官昌化军安置,盖落职降官分司。”[6]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炎兴下帙》记载时间小异,亦在建炎元年六月(1127年)[7],量移郴州不知何时。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五载:“绍兴二年六月……丁酉,朝议大夫折彦质复龙图阁直学士,赴行在。彦质,可适子,靖康初为河东制置使,坐丧师,远谪,及是复用。”[8]967968知折彦质在绍兴二年(1132)复用。又,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三《昌化军》载:“折彦质,自号葆真居士,建炎间谪居。”[9]则折彦质谪居昌化军当在建炎元年到绍兴二年之间(1127―1132)。折彦质昌化军真率会的举行即在此时间段内。
折彦质(?―1160),字仲古,号葆真居士,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徙河西府谷(今属陕西)。时以靖康末为宣抚副使抗金逃入川陕,责授散官,昌化军安置。
许巩,字庭惠,昌化军(儋州)人,生平不详。⑤
李中行,建炎年间为儋州守,生平不详。
王六公,不详。
(三)朱翌韶州真率会(1141―1155)
朱翌《潜山集》卷二有诗《同郭侯僧仲晚至武溪亭议真率会》曰:“平远寒林暮霭横,右丞不死毕韦生。八人过处草齐绿,一日去来花笑迎。衲子自知空是色,将军要使酒犹兵。尺书相与盟真率,岭海风流似洛京。”[10]838知朱翌与郭侯、僧仲有真率会。
欧阳光根据“岭海风流似洛京”句,以及朱翌在高宗绍兴十一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41―1155)间谪居韶州的史事,确定了此真率会大致的时间地点。[3]218
朱翌(1097―1167),字新仲,自号潜山道人、省事老人,舒州怀宁(今安徽潜山)人,晚年定居鄞县。时以忤秦桧,谪居韶州。⑥
郭侯,名不详,武将。⑦
僧仲,不详,韶州南华寺僧。⑧
(四)胡寅衡山真率会(1142―1150)、新州真率会(1150―1155)
从胡寅《答韩谏罢岁旦往来启》一文中“既先后适投闲之愿,尚往来讲交际之仪。……只合藜杖葛巾,弗期而遇;东阡北陌,乘兴即行。未妨金玉之宝邻,雅称烟霞之道侣。虽会名真率,难追西洛之遗风;而游曰逍遥,请畅南华之高论。三阳交泰,万宝更新……”[11]169170诸句,可以看出胡寅曾经参与韩谏举办的真率会,而韩谏在正月(“岁旦”“三阳交泰”)再次邀请胡寅参加真率会,被胡寅拒绝。
从“良以病质支离,野情疏放,猿狙冠服,挂思效于逄萌;鼷鼠车舆,悬欲于广德。既先后适投闲之愿,尚往来讲交际之仪”几句知胡寅时已投闲,身缠疾病。“适投闲之愿”表明是主动要求投闲,“野情疏放”、“藜杖葛巾,弗期而遇;东阡北陌,乘兴即行”、“烟霞之道侣”、“游曰逍遥”诸句显示出胡寅此时心情闲适,不似贬谪流放时。检之胡寅《斐然集》卷七中书启,《答朱盐启》言“某迂愚无用,疾病相萦,藏拙投闲,粗适山林之性”[11]168云云,《答刘帅启》言“蓬艾卑飞,自适鹪鹩之趣”[11]169 云云,《答孙判监启》言“分华岳之半,真仰愧于希夷,寄草堂之赀,仅免惭于录事。……卜陶庐之三径,甘颜巷于一瓢”[11]169云云,皆与此书所言萦疾、投闲境遇相类,可以判定为同一时期、地点所写。而《答朱盐启》言“衡阜侨居”[11]168,《答孙判监启》言“衡阜侨居”、“分华岳之半”[11]169,“衡阜”、“华岳”皆指衡山。《答刘帅启》下注有时间“甲子”[11]168,即绍兴十四年。据马辛民《胡寅年谱及诗系年》(以下简称马谱),胡寅于绍兴十二年(1142)两次请奉祠,并于七月退居衡山,直到绍兴二十年(1150)流放新州期间一直屏居衡山(除绍兴十四年往荆门拜祭先祖,绍兴十六年和十九年两次往建州故里省亲外)[4]155166,是知胡寅与韩谏的真率会当在此时间段内,地点为衡山。时胡寅在四十五岁到五十三岁之间。
韩谏,不详何人。
从胡寅《赠朱推》“秋官公廨临池傍,结筠为筏开轩窗。落日轻风泛船好,欢呼取笑徒相望。忽闻报予酒初熟,亟往从之倾白玉。疏蝉有思曳长缲,寒露无声洗残燠。……新州州土A岚瘴,从来只是居流放。……真率相期久已渝……嗟予衰谢人所去,晚交幸作年家遇”[11]4748几句来看,在流放地新州,已是晚年的胡寅与朱推不止一次地举行过真率会。据马谱,此诗作于绍兴二十四年,胡寅五十七岁时。[4]169170绍兴二十年三月,胡寅因受李光案牵连,责受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直到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秦桧卒,诏令胡寅等自便。胡寅于次年在衡山去世,享年五十九岁。[4]166173故胡寅、朱推等人的真率会当举行于绍兴二十年三月至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之间(1150―1155)[4]166171,时胡寅在五十三岁到五十八岁之间。
朱推,不详何人,与胡寅同年中第,或为朱缨。⑨
胡寅(1098―1156),知永州罢任后居衡山,坐与李光书贬谪新州。
(五)林季仲温州真率集(1143―1161)
林季仲《竹轩杂著》卷二《次韵和康丈真率之集》曰:“行步欹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试思珠履三千客,何似风云六七人?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晓窗新得东君讯,已放梅梢一点春。”[12]知林季仲与康丈等人有真率集。
据诗意,当为林季仲晚年所作。“行步欹危老病身”,言其老迈。据尹波《林季仲生卒年考》[13],林季仲为温州平阳人,绍兴十三年(1143)知处州,旋奉祠,卒于绍兴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之间(1157―1161)。是知林季仲、康丈真率会举行于温州,时间应在绍兴十三年至三十一年间(1143―1161)。参加成员为包括康丈在内的“风云六七人”。康丈或为康平仲,曾为侍郎。《竹轩杂著》卷七还有《乐寿阁(康平仲建阁名曰“乐寿”,取仁智乐山水之意,索诗次韵)》,《次韵和康侍郎游仙岩》,《次韵和康侍郎雪后小雨二首》,《题康侍郎所居二首》诸诗。由“行步欹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等句可知,林季仲因身体和天气原因未能亲自到康丈的真率集现场,只是通过诗筒往来参与真率集酬唱而已。
林季仲(1088―?),字懿成,号竹轩,晚号芦川老人,温州人。时由知处州任奉祠家居。
康丈,或即康平仲,曾为侍郎。
其余人不详。
(六)凌景夏信州真率会(1147―1152)
王洋《东牟集》卷二《季文作真率会,遇大雪寒甚,主人之居狭,不容散步为嫌,作数语为解》曰“此身对酒愿长健,明年花发春迟迟”[14]324,卷四《雪中赴季文集》曰:“恩解讯书红粉恋,寒消酒力玉花新。盘堆青菜春回律,瓯泛琼珠月借神。浮白自怜偏户小,醉归全是梦中人。会因率集转殷勤,扫径宽迎陌上春。”[14]359知季文曾于岁末和春初两次邀请王洋等人于家作真率会。
“季文”是何人?检王洋《东牟集》,尚有《己巳三月十二日陪凌季文游水南陈氏园次壁间徐b叔韵》(卷四)、《酬凌季文过杨仲诚》(卷五)、《陈长卿凌季文自弋阳寄酒曲以诗谢之》(卷五)、《题宓庵壁(九月十日凌季文约孔老人同游)》(卷六)、《偶同季文刑部访仲成秘校因韵》(卷六)、《并寄季文以酒》(卷六)、《贺凌季文监丞启》(卷十二),则季文应为凌季文。《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考五》载凌景夏字季文,浙江余杭人,绍兴二年(1132)张九成榜进士第二人。[15]又据宋陈Y《南宋馆阁录》卷八、卷七知凌景夏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绍兴十年四月为刑部员外郎[16],与王洋《偶同季文刑部访仲成秘校因韵》诗题中凌季文官职正相合。又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一百六十三、一百七十一、一百七十二、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五、一百九十九所载,绍兴十年八月凌景夏忤秦桧与外任差遣;绍兴二十二年知筠州,时已闲居十余年;绍兴二十六年守军器监,后历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直龙图阁知抚州、襄阳府、鼎州、知宣州,充集英殿修撰、吏部侍郎兼权尚书等职。[8]2207,2672,2808,2837,2840,2954,3013,3111再据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隆兴二年(1164)六月凌景夏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17]
凌景夏真率会作于何时、何地?从《季文作真率会,遇大雪寒甚,主人之居狭,不容散步为嫌,作数语为解》中“此身对酒愿长健”一句可知为晚年所作。再看王洋与凌景夏唱酬的其他诗。《己巳三月十二日陪凌季文游水南陈氏园次壁间徐b叔韵》,“己巳”即绍兴十九年(1149),王洋六十一岁,故诗中说“不惭衰白照溪光” [14]355。《陈长卿凌季文自弋阳寄酒曲以诗谢之》一诗更明确说“六十行年两鬓苍”[14]381。王洋六十岁,时当绍兴十八年(1148)。弋阳属信州。《题宓庵壁(九月十日凌季文约孔老人同游)》也说“白发插花休笑我” [14]391。这几首诗与上述真率会二诗当作于同一时期内。据金鑫《王洋与〈东牟集〉诗歌研究》附录《王洋年谱》,绍兴十七年(1147),五十九岁的王洋免知饶州任,寓居信州之贵溪。直至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年六十五。[18]凌景夏于绍兴十年(1140)八月忤秦桧放外[8]2207,直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知筠州[8]2672,闲居十余年。王洋与凌景夏交往诸诗多咏闲适,应皆作于闲居时期。由上可知,凌景夏、王洋真率会作于绍兴十七年至绍兴二十二年之间(1147―1152),地点为信州。上引《陈长卿凌季文自弋阳寄酒曲以诗谢之》诗题中“弋阳”也属信州。
从上述王、凌交往诸诗题可见,在闲居信州期间相与游从的还有陈长卿、杨仲诚、孔老人等人,则诸人也可能参与凌景夏的真率会。
王洋(1089⑩―1154?),字符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绍兴十七年(1147),由知饶州任罢。寓信州,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19]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8]2706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
凌景夏,字季文,浙江余杭人,生卒年不详,时落职寓居信州。
陈康伯(1097―1165),字长卿,弋阳(今属江西)人。时奉祠家居。
杨仲诚、孔老人皆不详。
(七)李光儋州真率会(1150)
据宋李光《庄简集》卷五《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诗题及其诗句“杀鸡炊黍成真率”[20]475,同卷《秋夜有怀》诗有句“明日欲寻真率约,浊醪时许过邻墙”[20]476,知李光不止一次地举行过真率会。
欧阳光经过考证,认为《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诗所指真率会是李光在绍兴二十二年(1152)前后流放昌化军时参与的[3]225,波亦未提出异议[21],方星移亦持此说。[22]由诗题知李光此真率会的地点是在载酒堂,《庄简集》卷二有《绍圣中苏公内翰谪居儋耳,尝与军使张中游黎氏园,爱其水木之胜,劝坐客醵钱作堂。黎氏名子云,因用扬雄故事名其堂曰“载酒”。予始至儋,与琼士魏安石杖策访之,退作二诗》[20]444,知载酒堂为苏轼旧游之地,琼士魏安石或亦参与此次真率会。宋赵汝腾《庸斋集》卷二《赠魏安石》诗有序曰:“魏子本建溪人而寓居琼山,……魏子名安石,字介然云。”[23]知魏安石字介然,本建溪人,寓居琼州。《庄简集》卷二有诗题为《庚午春予得罪再贬昌化,琼士饯送者皆怅然有不忍别之意,严君锡、魏介然追路至儋耳。兹事当求之古人,感叹成古风二首送行》[20]443,则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魏安石曾由琼州远送李光至儋州,则此次真率会或作于绍兴二十年(1150),李光七十三岁。
由同卷《秋夜有怀》诗中“明日欲寻真率约,浊醪时许过邻墙”二句知李光亦曾在邻居家作真率会。邻翁,不详。
李光(1078―1159),字泰发,一字泰定,浙江上虞人,时以忤秦桧谪居岭南。
魏安石,字介然,建溪人,寓居琼州。
(八)范成大昆山真率社(1153)
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二有诗《中秋卧病呈同社》曰:“人间佳风月,浩浩满大千。俗子不解爱,我乃知其天。以此有尽姿,玩彼无穷妍。受用能几何?北溟一杯然。天公尚龃龉,不肯畀其全。卧病窘诗料,坐贫羞酒钱。琼楼与金阙,想象屋角边。如闻真率社,胜游若登仙。四者自难并,造物岂我偏?”[24]24知范成大有真率社。
范成大《中秋卧病呈同社》诗,据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下编《乐备昆山诗社》考证,大约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地点是昆山。范成大时年二十八,未有功名。欧阳光将此“同社”命名为“昆山诗社”,而诗中明言为“真率社”。宋龚昱辑《昆山杂咏》,录有诗社成员所作诗若干首。主盟者为昆山人乐备,此外还有马先觉、李衡、耿C、钟孝国、石希颜、石驹,亦多为昆山人,最后三人生平失考,社员大多为年轻人,既然是在家乡,则应多为未有功名或功名不显者。[3]226230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时隐居昆山,未有功名。
乐备,字功成,一字顺之,昆山人。
马先觉,字少伊,号得闲居士,昆山人。未有功名。
李衡,字彦平,江都(今属江苏)人,避地居昆山。
耿t,一名元鼎,字德基,一字时举。
钟孝国,字观光,昆山人。
石希颜,昆山人。
石驹,字千里,希颜弟。
后来范成大在家乡吴县还曾有过真率会,已是孝宗乾道年间事,不具。
(九)王十朋温州真率饮(1154―1157)
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卷第八有《率饮亭二十绝》曰“有亭名率饮,邻里日相过”,“聊为真率饮,未用利名忙”,“林间十二子,宾主自清风”,“吾家数兄弟,薄有古人风”, “莫问亲疏客,过门无不应”,“ 吾家老兄弟,杖屦日相过”, “它年宦南北,还忆在家持”[25]119121,知王十朋曾在家乡与兄弟邻里等有真率饮。又卷第七《兄弟邻里日讲率会因书一绝且戒其早纳租税也》诗曰:“屏迹山林颇自安,里闾率会有余欢。”[25]109
“率会”亦为真率会之别名。卷十二《齿落用昌黎韵》诗曰:“我来饶与夔,三载堕两齿。……行年五十五,万事可休矣!……但愿早还乡,俯育三百指。……弟兄饮真率,故旧忘汝尔。”[25]119120当是王十朋五十五岁任职夔州时怀念过去在家乡时与兄弟为真率饮时所作。
从《率饮亭二十绝》“老去识交情”、“它年宦南北,还忆在家持”等诗句来看,王十朋此时虽年老而功名已有所望。检之吴鹭山《王十朋年谱》[26](以下简称吴谱),王十朋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四十六岁时中状元。此诗当写于此前不久。又,诗中提到“林间十二子”。王十朋另有《林下十二子诗》,据小序知所谓十二子者乃其园中竹、井、梅、桂、兰、昌阳、黄杨、丁香、槐、柳、菊,再加上自己。雍正本注“甲戌孟夏”[25]9798,即绍兴二十四年(1154),王十朋四十三岁。此诗当作于此后到中状元前。据吴谱,王十朋于三十九岁时已升为太学上舍生,后居母丧,服除后赴举再黜。故《林下十二子》诗序谓“既见黜于春官,齿老矣,悟虚名之可厌”云云。然既升上舍,亦有望为官,故自信曰“它年宦南北”。
参与王十朋真率会的有其兄弟与其他朋友。但就兄弟而言,《梅溪集》中多有其与亲兄弟梦龄、昌龄的诗文酬答。王十朋《梅溪题名赋(并引)》中自注“余弟寿朋,字梦龄”、“百朋,予季弟昌龄名”[25]661。《梅溪集》中尚有与其表兄璐、挺二道人酬答的诗歌,由于二人乃出家人,未必参加其真率会。
王寿朋、王百朋,生平俱不详。
是知,王十朋有真率会举行于其家乡温州乐清,时间为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154―1157)之间,成员还包括王寿朋、王百朋等人。
王十朋(1122―1171),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时为太学上舍生。
后来王十朋在知泉州任上与同僚举行真率会,已是孝宗乾道年间事,不具。
二、两宋之交真率会的特征小议
这一阶段真率会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率会分布的广泛性与成员的多样性。通过以上对真率会时间、地点、成员的考证,可知真率会的地点分布较为广泛,从北宋的洛阳到南宋江西的信州,江东的温州、苏州,甚至是岭南地区的新州、韶州、昌化军。成员的身份地位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未中科第的范成大、王十朋,有沉沦下僚的赵鼎、胡寅,也有贬谪岭南的折彦质、胡寅、李光、朱翌,以及投闲置散的王洋、凌景夏,和奉祠家居的林季仲。在年龄上,有中青年时候的范成大、赵鼎、胡寅,也有步入老年的林季仲、王洋、凌景夏、王六公。
第二,这段时期内随着折彦质、李光、胡寅、朱翌等名臣来到岭南贬所,使得真率会也流传到了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的岭南地区,成为真率会流传过程中的一大景观。简朴是真率会的一大特色,其会约中有“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27]、“为具务简素”[28]等明确的规定。在物质匮乏、处境贫窘的岭南贬地,真率会无疑是一种既能操办得起又不失风雅的聚饮方式。例如胡寅在《赠朱推》诗中说“新州州土A岚瘴,从来只是居流放。于今多住四方人,况复为官气条畅。山肴野蔬应时须,真率相期久已渝”,在瘴烟蒸腾的遐荒之地,真率会上所食用的只有山肴野蔬而已。李光经过十年的流放生活虽然已经穷到“酒尽何妨典破裘”的地步,但只要“杀鸡炊黍成真率”,依然可以“挈}携棋得胜游”(《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
第三,成员不再拘于耆英的身份,也不再拘于尚齿的传统,显得更为随意。赵鼎、胡寅等人的洛阳真率会为目前可考的元丰年间之后最早的真率会,当时的赵鼎四十一岁,胡寅仅有二十八岁,其他成员也都应该正值中青年阶段,并且诸人都处在下层官僚的地位,他们仅仅因为在洛阳做官,游览了司马光的独乐园,出于对先贤的仿慕而举行了一场真率会,并没有顾忌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可以说真率会产生后不久就脱离了耆老会的性质,向着更为多样的方向发展。“真率”之名与“九老”、“耆英”之名矜耀成员年龄地位不同,它只是体现了一种完全放松的人际关系,它的名字就预示了与耆老会的异质性。后来范成大在昆山与一群未第的士子结为真率社而游,成员更趋于年轻化。
第四,真率会的举办成为一种风流之举,体现了对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仰慕之情。赵鼎《真率会诸公有诗,辄次其韵》曰“却想耆英游,风流甚寒素”[1]698,朱翌《同郭侯僧仲晚至武溪亭议真率会》曰“尺书相与盟真率,岭海风流似洛京”[10]838,都明确表达了对真率先贤风流的追慕,而且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寒素”的风流,蕴含着高洁的道德情操。正如王十朋《率饮亭二十绝》所言“聊为真率饮,未用利名忙”[24]120。
第五,这段时期内的真率会举办者或者是沉沦下僚者,或者是被贬流放者,或者是因年老而退居故乡者,或者是未中科第者,他们举办真率会、表达隐逸与自由的情怀,也是出于对真率先贤在野身份和心态的感同身受。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人退居洛阳、分司西京是因为诸人反对变法,在党争中被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这样才有大量闲暇时间聚会游从、歌咏性情。而两宋之交的真率会举办者,尤其是李光、胡寅、朱翌等主战派饱受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迫害,远谪岭南,其心情与司马光等旧党相比,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借真率会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
两宋之交的真率会是宋代真率会发展变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真率会被广泛认同的第一个阶段。从孝宗朝直至南宋末,真率会还在不同身份的文人士大夫中间频频举办,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在宋代文人的交游、结社、聚会、诗酒流连中绽放着光彩。
注释:
① 关于真率会约,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载:“司马公与数公又为真率会,有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惟菜无限。楚正议违约,增饮食之数,罚一会。”(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5页。)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记载更为详细:“真率会约云:(一)序齿不序官。(一)为具务简素。(一)朝夕食不过五味。(一)菜果脯醢之类,各不过三十器。(一)酒巡无算,深浅自斟。主人不劝,客亦不辞。逐巡无下酒时,作菜羹不禁。(一)召客共作一简,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别作简。或因事分简者听。(一)会日早赴,不待促。(一)违约者,每事罚一巨觥。四月日押。”(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司马温公・真率会》中按语,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九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7页。)
② 真率会的考证成果主要集中在下面两部专著中: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下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第五章《耆老会》(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 波亦同意此说,见《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8页)。
④ 《送张京与之宰解县》,赵鼎《忠正德文集》卷五。
⑤ 折彦质离开昌化军时亦有诗赠之。《留别许廷惠》云:“架空作屋才容膝,中有道人能湛然。门外红尘虽扰扰,枕边清梦自翩翩。君如海燕时须到,我似江鸥日又迁。回首石桥桥上月,与谁同赏第三年。”据诗意,许巩或为道士,或自称为道人,折彦质经常与之游从。
⑥ 朱翌生平见钟振振先生《〈全宋词〉朱翌小传辑补》的考证,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⑦ 从诗中“将军要使酒犹兵”句可知郭侯是一员武将。朱翌《与郭侯饮园中》诗中亦称其为“将军”。
⑧ 朱翌有《顷入南华僧仲有诗为次其韵仲欲见予诗集》二首。“南华”,即南华寺,在韶州。(王象之编著、赵一生点校《舆地纪胜》卷九十《广南东路・韶州・景物下》“南华寺”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2页。)
⑨ 马辛民据《新兴县志》卷五推测:“或即朱缨,南雄州人,主管新州司法。”见马辛民《胡寅年谱及诗系年》(《古典文献研究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又,从此诗“晚交幸作年家遇”一句得知,朱推与胡寅同年中科第。
⑩ 生年据金鑫《王洋生平二考》改,参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宋史》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陈康伯传》载其绍兴十三年使金“言者以生事论,罢知泉州……秩满,三奉祠,垂十年”。从奉祠时间上看亦有可能参加凌景夏与王洋的真率会。
以上成员简介,见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第226~229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陶宗仪《游志续编》卷上载宋吕希哲《率会》一则曰:“温公……命之曰率会,亦曰真率会。”此则材料摘自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目前所存清指海本、四库全书本所载为“命之曰真率会”,无“率会”之谓。(陶宗仪《游志续编・蒲阳比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见《表兄璐挺二道人以山茶一根见赠植于便便阁前每黑甜余开窗寓目茗挡慌蹙神自清因成小诗》、《二道人以{利及东山兰为赠再成一章》二诗。(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
[参考文献]
[1] 赵鼎.忠正德文集: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 朱兴艳.赵鼎年谱[D].上海:上海大学,2008.
[3] 欧阳光.宋元诗社丛稿[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马辛民.胡寅年谱及诗系年[M]//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古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五[M].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2837.
[6] 李纲.李纲全集[M].王瑞明,点校. 长沙:岳麓书社,2004:1664.
[7]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99.
[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 祝穆,祝洙.方舆胜览[M].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784.
[10] 朱翌.潜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 胡寅.斐然集・崇正辩[M].尹文汉,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9.
[12] 林季仲.竹轩杂著[M]//四川大学古籍所.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151.
[13] 尹波.林季仲生卒年考[J].文献,1992(4):204.
[14] 王洋.东牟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9.
[16] 陈Y,佚名.南宋馆阁录・续录[M].张富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119,96.
[17] 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2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7:4782.
[18] 金鑫.王洋与《东牟集》诗歌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19] 王洋.涧泉日记:卷中[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81.
[20] 李光.庄简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 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99.
[22] 方星移.李光年谱[M]//宋四家词人年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91.
[23] 赵汝腾.庸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55256.
[24] 范成大.范石湖集[M].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6] 吴鹭山.王十朋年谱[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0.
[27]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05.
[28] 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吴文治.宋诗话:第九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797.
Textual Research on Zhenshuai Party in Transition Period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PANG Mingqi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5, China)
篇4
关键词:王安石实行变法革新;黄庭坚反对变法革新
一
北宋末年,宋神宗赵顼,为了富国强兵,缓和国内矛盾,任用革新派人物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生前曾封荆国公,亦称荆公。父亲做过地方官,他本人也做过几任地方官,对地方的民情比较熟悉。宋仁宗庆历七年――皇元年,他任勤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期间,组织农民修堤堰,挖陂塘,兴办农田水利。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仓存粮贷给农民,秋收时纳少量利息偿还,使农民免受豪强富户的重利盘剥,也增加了县仓的存粮,初步显示出政治家的才干。他很博学,对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还向有实践经验的农民调查访问。由此看出,他不同于墨守成规,食古不化的俗儒,腐儒,而是比较能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对照,形成自己的观点。
宋仁宗嘉三年(1058),王安石从地方调到京城开封做管理财政的官员,发现许多积弊,他向宋仁宗写了近万言的《言事书》。针对宋代面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造成的内外交困,政治和经济的危机,提出“政易更革”的变法主张,但暮气沉沉的宋仁宗并没有在意。
嘉八年(1063),宋仁宗死,宋英宗赵曙继位,改年号为治平元年。治平四年(1068),宋神宗赵顼即帝位,任王安石为宰相,正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革新运动。
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措施有:
1.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五六年之内,兴修了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田三十六万多倾。北方一些兴修了水利的地区,把旱地变为水田,把世世代代都种玉米、高粱、小麦的旱地变为种水稻,使北方农民也能吃上南方人吃的佃粮――大米。
2.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按土地的数量、肥瘠等情况征收赋税。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结果,前后丈量出地方官僚隐瞒的土地二百几十万倾,迫使豪强地主不能不交纳赋税,并且不许他们将赋税转嫁给农民。这样,既增加了国家赋税的收入,也相对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均输法――过去地方“上供”物品,都由各地分散购置,富商大贾往往乘机操纵物价,囤积居奇。均输法改为由朝廷设“发运使”,统一购置,一方面既免去了富商大贾从中操纵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收到了“便转输,省劳费”的效果。
4.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较低的利息贷款或实物给农民,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叫做“青苗钱”。青苗法的实行,限制了高利贷者盘剥农民的行为。
5.免役法――北宋时,差役繁重,当役人受苦不堪。免役法规定“凡当役人户按等弟出“免役钱”,就可以不再充役;享受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也要按财产多少,出“助役钱”;由国家用免役钱和助役钱雇人充役。实行免役法,减轻了人民服役的痛苦,同时也使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6.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司”,平衡物价,小商贩也可向市易司借贷资金或赊购货物,年息二分。这样就使大商人不能垄断市场,并且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7.保甲法――组织农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五百家为一都保。一家有壮丁二人的,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平时担任巡逻放哨,维持地方的治安,战时保卫疆土。诸路(“路”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当时全国分二十三路)保甲,后来还代官府养马,备战争之用。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国防力量。
王安石变法,虽然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利益出发,然而变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这次变法在历史上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王安石变法作了高度评价,指出“王安石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见《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载吴政著《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三
由于新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变法开始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坚决抵制,其中司马光算是代表。一批老重臣,还有两宫太后(仁宗曹后,英宗高后),一些亲王和皇亲国舅作为保守派的后盾。熙宁三年(1070)二三月间,他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以关心规劝为名,行攻击污蔑之实,公开挑战。同时又向宋神宗告状,指责王安石“首倡邪术,欲生乱阶,”是“民贼”,“贱臣”,“乱臣”,并说,“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温公文集》卷一《奏弹安石表》)
四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赵顼崩,宋哲宗赵煦还不满十岁,由守旧派头目英宗后神宗母高太后摄政,把守旧派头目司马光请来做宰相,对变法革新的措施全部否定,王安石等一批变法革新派被处放。
为了加强守旧派势力在朝廷的统治,高太后下诏将被贬为德平镇监镇(相当于镇工商所所长职务)的黄庭坚调到朝廷任著作郎,兼修《神宗实录》检讨官。
黄庭坚是一贯站在守旧派立场反对变法革新的。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就一直反对变法革新,他主要对《免役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不满,大肆攻击,如北方农民兴修水利,把旱地改为水田,由种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改为种水稻,黄庭坚称之为“夺民固习”。意思是说,这样做,是剥夺了北方农民旱地种植作物的旧习惯。王安石把每年农民按政府调遣,背井离乡到外地服役二个月,多的三个月的劳役,改为有偿服务,即按官员、地主、商人的收入的高低,按比例出劳役钱,使服役者有一定的收入。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变法措施,应该说是于劳动者是有利的。守旧派代表们则死守儒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词滥调,说官员、豪绅是“劳心者”,不应该出“劳役钱”,劳动者是“治于人”的,白白服劳役是应该的。“市易法”本来是打击奸商“囤积居奇”的,于民有利的措施,黄庭坚也极力反对攻击。
文史评论家朱东润教授对黄庭坚的评价是正确的:“庭坚对于新的措施是不满的:主要的见于改进农业生产,整理黄河水道和执行市易法三个方面。”(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第225―2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3.载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
应该说:黄庭坚是个热衷于投身政治,而又不善于从事政治的人物,他不具备“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品格,而是“豫章黄鲁直,既拙又狂痴”的人物。他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由于攻击变法革新,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罚铜二十斤,贬到江西太和县作知县,还不汲取教训,仍极力反对“市易法”,使大奸商大肆囤积居奇,时而造成群众“有盐无米食”,时而又造成群众“有米无盐食”的惨景。由于黄庭坚抵制变法,政绩不好,被贬谪到德州德平镇任监镇,负责一个镇的工商税收工作。宋神宗死,高太后摄政,任司马光为宰相,为了加强守旧派在朝廷的政治势力,把黄庭坚调到朝廷任著作郎和修《神宗实录》检讨官。黄庭坚又利用职权之便,含沙射影攻击变法革新。朝廷史官把他拿到陈留勘问,列了他一百二十条罪,庭坚承认犯了三十二条,故遭涪州、黔州、戎州之贬。黄庭坚对这次贬谪,只认识到“投荒万死”的艰苦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反对革新变法的错误的一面。
高太后死,宋徽宗即位,提出新旧两党并用政策,准备把黄庭坚调到朝廷任吏部员外郎。庭坚在回朝廷途中,路过荆州,应承天院主持智珠之请,写《承天院塔记》,又大放阙词,归纳起来,共有三条:
1.“观天下财力屈竭之端,国家无大军旅勤丁赋之政,则蝗旱水溢,或疾疫连数十州。”言外之意,造成北宋末年“天下财力屈竭”的原因,不是频繁的军事调动和征兵,也不是繁重的赋税苛政,更不是虫灾、旱灾、水灾和“瘟疫”,显然是指神宗、哲宗实行变法革新造成的。
2.“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常多。”显然是说神宗和哲宗治理的天下是好的人少,不好的人多。
3.宋徽宗的父亲和哥哥“王者”,只知道用“刑赏”“治其外”,而不知“佛者”能“治其内”。
4.由于黄庭坚在任地方官时抵制攻击变法革新,调朝廷修《神宗实录》时,又攻击变法革新,今又利用写《承天院塔记》再次攻击变法革新。新老旧账齐算,宋徽宗钦定,开除公职,送宜州管制。
五
黄庭坚于崇宁三年五月十五日来到宜州府接受管制。(宜州府是地级机关,而不是龙水县。现在有的把“州府”和“县衙”混淆了,称“大宜州”和“小宜州”这是谬误。)
宜州府的沿革是:宜州府庆远府宜山行署宜山专署。
宜州市的沿革是:龙岗县龙水县宜山县宜州市。所谓“大宜州小宜州”之说纯属谬误。
六
黄庭坚崇宁四年(1105),在南楼写《范旁传》刻石,用“讲学”,讽咏朝廷,未闻宋徽宗大赦王命,于九月三十日病死于南楼。终年六十一岁。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主编《中国历史常识》第三册,75―78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7963。
[3]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页―237页,[M].北京:中华书局,1953.
[4]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
篇5
[关键词] 多元化;创新性思维;培养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指导建义
让学生用在校学习时间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个动是让学生有目标的动,有创意出新的动,知道为谁而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古人不拟古,习今人不雷同,学以聚之,胸藏珍珠,问以辨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故读书有四字最要紧“阙、疑、好、问”,引导学生动脑,分辨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来。
1、引导学生丰富联想,拓宽想象力
一般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出现总想探究一番,从觉得好玩,到认知的转变,慢慢体会个中滋味,去寻找“为什么”,这就是质疑,这就是带着问题学习,达到存异求同的效果。学生在新事物的接触中会产生不同方面的联想,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前奏,见闻多了,思路就渐渐扩大开来。
2、设立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趣感
在教学中,不论何科的课堂教学,都可以设定富有趣味且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去分辨剖析问题,激发思维兴趣。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况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师教学时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怎样借?向谁借?为什么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
3、摒弃定势思维,启迪逆向思维
定势思维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起决定后继心理活动作用的思维,他将限制扩展思维的发展,不可取,应启迪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散思维,以悖逆常规的方法为前提,通过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例如:小时候我们阅读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是逆向思维的典型例子。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逆向思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逆向思维会使你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从而制胜于出人意料。
4、通过情感教学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教与学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不仅是教学的艺术性问题,而关键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否有感情,讲的生动与否,说到点上与否,能否做到教师讲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轻松愉快,须全身心的投入备教案、备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去。
5、传授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各自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开发启迪诱导学生,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去提高认识,用正确的理论概念去分析判断,找出合理的答案。
(1)重组眼前信息
在各种信息不断变化,形式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潮流的发展,教师要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子,将眼前的信息重组,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全面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把学生从服从、听话的禁锢中放出来,敢想、敢为,加强对事物认知的求异思维能力,才会有新的创造和发现。让学生涉猎各种信息的同时,针对眼前的实景实情,展开想象,得出正确的答案来。
(2)筛选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思维的多向化
社会各类信息变化太快,原有信息有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必须有取舍的选用。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寻求出多种不同的答案,从多目标、多思路、多角度、多方法中得出能立住脚,能使人认同的依据来,这就是运用探索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清楚“教书育人、以德为纲、以学为主,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道理,但实际行动中,让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好学校仍是工作重点。当然,学生进入好学校也是每一位学生家长梦寐以求的头等大事,但转变教育观念不等于不往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了,而是输送更全面、更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明确规定了教学方向及目标。教育学生不仅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时政、国情、艰苦朴素、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这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需要具体行动,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三、搞活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读写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以教师为主导,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沟通情感,真正师生互动起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张扬个性,拓宽思路、放飞想象,真正学生参与兴趣小组,搞小发明、小制作等,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调动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篇6
关键词:文学鉴赏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
《文学鉴赏》 是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它虽不具有《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地位,但同样在提升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文学鉴赏》课因其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文学鉴赏》是通过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获得对这些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和理解,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并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从而影响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人格的流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和享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因此,开设《文学鉴赏》课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目前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不仅希望高职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希望它们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必备的人文素养。而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却在遭遇瓶颈。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没有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而是认为类似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这类的基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路。他们认为就业是王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最核心和关键的。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过多地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普遍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其一,缺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识能力,有些学生甚至是黑白不分,一切都以“钱”作为衡量的标准;其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浑浑噩噩,毫无斗志,缺乏人生理想;其三,个人意R比较严重,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协调、配合的意识比较差等等。这些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且非常迫切需要通过《文学鉴赏》这类课程的教学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关注,而《文学鉴赏》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学鉴赏》课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学鉴赏》课本上选取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阅读和鉴赏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孝”道,《弟子规》中讲到:“首孝悌,次谨信”,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无法践行,又拿什么来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又如“诚信”,《论语》中提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就是诚信之于立人、立德的重要性。又如“爱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描述的都是一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再如“坚强的意志”,司马迁受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创作,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历经多年,先后经过五次修改完成《红楼梦》的创作,他自己也曾戏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文学鉴赏》课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对高职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不起到促进和教育作用。
2、《文学鉴赏》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生不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永远躲在老师和学校的庇护之下。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些人生的考验与磨炼,他们就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而通过《文学鉴赏》课的学习,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学生们就会学到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文学作品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史,又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里面包含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服饰礼仪、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启迪自己的思维。
3、《文学鉴赏》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当高职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各种压力时,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轻则孤独苦闷、悲观失望,重则自闭厌世,甚至轻生或杀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和健康的心理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而《文学鉴赏》里的优秀文学作品大都闪耀着古圣先贤们的精神光辉,它们为同学们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图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显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对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4、《文学鉴赏》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责任缺失、道德沦丧也随之而来,许多人的价值观变成了金钱至上、为钱是图。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下,如何通过学校教育重塑社会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学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局,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反面形象的塑造,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的识别真善美、假丑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5、《文学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衡量W生人文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学鉴赏》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汲取古圣先贤们的思想智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大象太重,无法称称,曹冲就改称其他同等质量的东西。人掉进水里,通常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想到了使水离开人。口渴了,我们是把水倒进嘴里喝,乌鸦则想到了填石子让水位变高的方法。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也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三、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学内容:选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
自古至今,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篇数不胜数,而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学鉴赏》课课时非常有限,若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文学鉴赏》的功能,就需要授课教师和教材的编者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选取经典中的经典来赏析。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色彩、声音、图画、动画等形式,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文学鉴赏》课中,老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意象、形象,但往往这些形象不够立体,缺乏一定的生动性,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些文学意象更加的立体、生动、形象、具体,学生赏析后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掌握这些文学作品的意境。
3、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学生对作品意象和意境的感知、理解、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文学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应该是鉴赏活动的主体。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地剖析和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陷入困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当道,人格操守、责任担当逐渐缺失。阅读和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读书与评论,2008(8)
2、张楠.试论文学鉴赏教学在司法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1)
3、代智敏.试论《大学语文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9)
4、任焕茹,任翠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5、王俐婷.论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
篇7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设境激趣。
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月光曲》时,可以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老师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行为予以肯定。
2、置悬引趣。
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悬念,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中来。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先出示题目,然后由简介作者引出:作者的笔名叫落华生,和题目仅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要起这个笔名?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就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样一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直至知道其中的奥妙。由此,学生便在兴趣盎然中学会新知。
二、利用求异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
1、尊重学生。
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
如老师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有许多学生对怀丙十分佩服,对他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因为他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在当时机械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运用智慧,把沉到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上来,是多么了不起呀!
可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怀丙这样把沙铲进黄河,实在是很大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而不值得大力提倡。他能有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是用心读书,不唯书,不唯上,而且想法在现代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位教师首先尊重他的独特感受,没有让他完全跟着书本走。然后鼓励他:“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如果船上的泥沙不铲到河里,那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沉思中,全班一片寂静,都在冥思苦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锻炼。
2、激励学生。
在评价时,我们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勇攀高峰。学生身处班集体之中,他们喜欢受到表扬,需要鼓励,希望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及作用,想要和同学比一比,证明自身能力。他们有着很强的竞争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心态特点,组织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多以鼓励、称赞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批评的话委婉说,表扬的话绝不吝啬,该出口时就出口。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8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环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45分钟的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环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且行之有效的读默讲练结合模式。
一、读、默、讲、练结合模式的特点分析
1.通过高精度阅读巩固知识点
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这环节主要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2.通过默写能准确再认、再现每一个知识点
平时读书要精细,知识掌握要准确。回答问题时要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写出的答案要符合要求,有些字、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更不能写错别字。如圆明园、,《联合国家宣言》等。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时间也控制在5分钟左右。
3.精心讲解是中心环节
贯彻第三环节的过程中要做到四点:
(1)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
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2)精讲重点,深入浅出。
在第三环节,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学中,通过仔细认真地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应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
(3)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至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著名演讲家因兹・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4)指导学生在书上记教师的板书。
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在读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一面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也可视为教师钻研教材的读书笔记。所以这种板书不仅是一堂优质课的一面镜子,也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样板。抄板书也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4.通过练习抓当堂达标
历史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堂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被挤占的现象。
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比如讲一战爆发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④提高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这就可以把练习设计成问答题:“有人说,假如塞尔维亚的那个青年不去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就可以避免一场人类的浩劫。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从中你有何认识?”这样就把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标通过练习溶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也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二、读、默、讲、练结合模式实施中的几点建议
读默讲练模式由于容量大,紧抓教学中心,这有利于高效益实现目标。但如果不能恰当运用,会造成教学中的松散现象。这就要求:
1.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意能力。从知识的掌握来说,必须从基本的知识练起。如果操之过急,一开始便做大题难题,势必造成一些学生的畏惧和厌学心理。因此,训练应夯实基础,多做中小型的基础题,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地搞好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铺平道路。实际上中考题中也常常出现由基础题组合而成的试题。为此,我们可以在训练中小基础题的基础上把几个相关的基础题进行合理组合。由于对这些基础题比较熟悉,学生在此基础上答较难一些的大题自然比较顺手,进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2.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习题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根据需要灵活穿插使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广义的练习不局限于习题,可采用师生问答、辩论、讨论、质疑、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比如讲一战的性质,可分别让学生扮演几国代表,从“本国”角度评论战争,进行争辩,再让一个学生从正面角度进行评判、总结。这种历史模拟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对历史的现象和本质总是感到触手可及,从而实现知识真正的内化、活化。
篇9
一、多样的识字方法
1.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
这是低年级老师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识字的形式,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它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
如课堂上在教学“司”时,将“司”和“同”进行比较,编成“同字去竖,司司司”的儿歌。在教学“园”时,编成“元字加口,园园园”的儿歌,简短上口,易学易记,既能展现语文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识字的效果。
2.比较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笔者采用“比较学习法”,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
如“司”和“同”、“使”和“掉”,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上的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点或相同点。在教学“园”时,笔者让学生给“元”换个偏旁,通过换偏旁,让学生掌握了一类字,同时也比较了那些容易混淆的字,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写错别字,还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3.分散识字
所谓“分散识字”,即随文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中。笔者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提出疑问并朗读,遵循学生识字的规律,将识字与课文语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生字词,又能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语感。
随课文分散识字的主要优点是:①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有利于识字和阅读的有机结合,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②生字反复巩固的机会多,刚学过的生字词,就在课文中及时重现,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③生字随课文分散出现,每次的识字量不多,难点分散,学生容易掌握。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读生字“假山”“水缸”“使劲”以及“砸”时,笔者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小先生制”识字
所谓“小先生制”,就是“用小孩教小孩”的方法,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年为普及民众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课堂中笔者采取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先一起识字读字,再让其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识字读字,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教学生,并引导学生互相纠正错误,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5.游戏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巩固识字的好方法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儿中学习,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识字认字,避免了传统的“读一读,再写一写”这类枯燥、呆板的方法,达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效果。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游戏形式:“开火车”,即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念出课件上的字,哪个小组“火车”不断,哪个小组获胜;“我要当老师”,即谁先记住了生字,谁就可以当老师来教同学们识字;“我做你猜”,即请小朋友上台表演动作,其他小朋友猜字。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
二、先进的媒体技术
1.学习字词,灵活方便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要遵循“字不离词”的原则。因此,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生字时,都要让学生用学到的生字组词(或扩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这些词语事先写在小卡片上,课堂上教师即时出示,学生朗读记忆,一堂课有时要准备许多张小卡片。电子白板具有隐藏、拖拽的功能,教师只要把需要呈现的词语先隐藏在一侧,做上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标记,课堂上需要时,利用拖拽功能,随时都可以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不需要时又可以马上隐藏起来,操作十分灵便。如出示“司、同”进行辨析、出示有关“司”的词语等,为学生识字和积累词语提供了便利。
2.创设氛围,引人入胜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笔者在其中插入了很多的课文插图。如花园的美丽环境、小朋友掉入水缸的情况以及周围人的不同反应。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下,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文内容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而且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3.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在练读完一系列表动作的字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笔者一边请学生上台来做动作,让底下的学生来猜字,一边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对应的生字。一来一往,师生之间的互动密切了起来,学生因为自身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纷纷参与这个猜字游戏,对生字也得到了很好地理解和记忆。这都得益于多媒体技术这一方便、快捷的手段,它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互动的桥梁。
三、小结
篇10
下面介绍几种在初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常见而且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类比联想方法、逆向思维、整体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的数形结合思想,一般是指代数和几何相互结合的思想,即将单纯的数量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者反之。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数轴,尤其是在讲解绝对值、相反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问题时。就数轴而言,数轴上的点和点所表示的数的关系就是数与形的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遇到函数,而函数既可以用数来表达,也可以用形来描述和反应,这两种表达可以解决同一问题。除此之外,数形结合思想还可以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几何问题中经常会计算线段的长度、角的角度或者比较线段的长短以及角的角的大小,这里如果用代数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解题的难度就会大大下降。如若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将数与形分离开来,那么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所以在讲解几何部分时,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培养他们的数形结合意识,要告诉他们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对事物抽象化理解的能力,并且让他们习惯用这种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2.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将对象的属性作为依据来进行分类的思想。通俗地讲就是通过对对象的属性研究,将其属性相同的分为一组,属性不同的分为一组,然后再来继续解决问题。下面就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一个常见的问题:关于x的方程ax2-6x-9=0有实根,求x的值。在此处由于a是未知数,所以就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方法:①当a=0时,原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有实根,故a=0成立;②当a≠0时,原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要想方程有实根,则≥0,得到a≥-1,所以a≥-1且a=0。综述上两种情况则知:a≥-1。
3.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化归思想是指我们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用某种方法使得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抽象的问题变的具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待定系数法和配方法等都是化归思想的应用。化归思想是一种很基本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
4.类比联想方法
类比是指看到某一事物时能够联想到和它相似的另一事物,或者想到另一样和它相反的事物,这种方法是比较基础的,可以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触类旁通,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类比联想能力。
5.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此法在数学中就是逆用本公式或者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此法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煅练,从而提高逆向思维能力。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学习数学很有帮助。
6.整体思想方法
所谓整体思想,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从全局整体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不要局限于某一部分。此方法在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解方程(组)、几何解证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整体代入、叠加叠乘处理、整体运算、整体设元、整体处理、几何中的补形等都是整体思想方法在解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这几种思想对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但作为教师,我们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将这几种思想结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落实
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首先,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思想方法,把讲授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目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各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做一定量的练习,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模式,学会去归纳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课本上的例题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要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探索出其中的精髓,直到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要尽量鼓励学生去探索,找到最容易最简便的解题方法。各门学科在教学中都是有重点难点,数学也是如此。对于重点,在讲解时往往就是需要我们教师有意的使用或者突出教学方法的地方,而对于难点,就是需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变化或者有衔接的地方,这就是要让我们教师有意识地使用教学思想方法来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是在指导学生解题时,要注意方式,不要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或者有过于明显的提示,要以挖掘学生的探索能力为前提,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给予提示或指导,让学生领悟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奥秘。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理解。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