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7 07: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秋思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第四首。它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描绘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秋情怀。作者绘晚秋物象,状写秋光秋色,抒写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断肠”之情,于生动形象精致深微的写景状物之中,写出了最难着笔墨的微妙而又令人怦然心动的思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三首古代诗歌,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对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有所了解。这首曲言简意赅,并且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学生容易读懂和把握,也易产生兴趣。时值秋天,学生对“秋”的感知和体验具体而深刻。
[教学设计重点]
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体验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思。
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基本思路]
读出了解(导入)读出韵律(诵读)读出韵味(整体感知)读出意境(分析鉴赏)读出文化(课外拓展、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具体而言:诵读和分析鉴赏是教学重难点,在诵读与鉴赏中体验情感,提升能力。诵读分:听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师生评点,意在正字正音,理清思路,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疏通大意,把握节奏,体会令人悲伤、哀怨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解读、品读,让学生形成一个“感知―探究―领悟”的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分析鉴赏是重中之重,在诵读中培养鉴赏能力,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和认识的逻辑思维,从整体着眼,按性质分类,剖析部分,最后总结归纳。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有板有眼、有情有味地朗读这首小令。②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体验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思。③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思维目标]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用“补白”和“推敲”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放飞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设计特色]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通过朗读、解读、品读,让学生形成一个“感知―探究―领悟”的认知过程。
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体验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思。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研讨法、诗歌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出了解
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元代的散曲家――马致远。请同学们阅读明朝贾仲明的词作《凌波仙》,从而增进对马致远的了解。
凌波仙贾仲明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学生阅读《凌波仙》,结合词作谈对马致远的认识和了解。)
二、读出韵律
1.教师朗读指导:(屏幕显示)
有板有眼,读出韵律有情有味,读出韵味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的启发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个读,生生互评,教师做针对性指导。
4.学生齐读。
三、读出韵味
1.(屏幕显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入情一问]
马致远孑然一身,漂泊在外。他的内心涌动了怎样的情思,让他诉诸文字?
(屏幕展示写作背景)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这首曲就是作者在塞外坝上靠近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蓝旗境内)旅行漂泊的途中所作。
(学生阅读写作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情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提升)
教师板书:思乡之痛漂泊之悲
3.重点探究:断肠人在天涯
(1)引导学生对比体会,感受情思。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归途
为什么是“天涯”而不是“归途”呢?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他因思乡愁而“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2)选择合适方式朗读:“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
四、读出意境
1.[教师导学]
对于马致远来说,漂泊就是生活的全部。是什么让以漂泊为生的马致远在此时此地突然触发了这样强烈的情思和感慨?
假如,你是马致远,你在那时那地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入作者在作品中构建的画面。)
明确:前三句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师:讲解意象的概念。同学们,以上九种景物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它们就叫作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意象用自己的话对这样的景色进行描述。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重点探究:
教师改写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语(设景)的用心,进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天净沙・秋思
黄藤高树群鸦,小桥流水残花,古道西风白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揣摩作者用意。教师点评,归纳)
3.学生在更深一层理解的基础上,齐读作品。
五、读出文化
1.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写“秋思”的诗词,课堂交流。
2.屏幕展示《秋思》两首,学生阅读。
秋思
[唐]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3.[教师导学]这些诗歌都是写“秋思”,你从中有何发现?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屏幕显示]
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归纳提升]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他们都在继承着“悲秋”的情怀。
4.[教师导学]
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这幅具有文化印记的秋景图,最后让画面定格在那个旅人的身上。
学生齐诵作品。
[课下作业]
背诵课堂上老师提供的三首课外诗歌。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思乡之痛漂泊之悲
篇2
关键词 高中教育 网球课程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最近这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体育学科教学也迎来了诸多的发展。网球运动作为一项十分高雅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受到了高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热烈追捧。但是由于我国网球运动事业兴起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在进行网球运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教学场地比较缺乏等问题。在这种现实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立即对其进行解决,从根本上提高网球运动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高中教育阶段开设网球课程的必要性
当前阶段,网球运动是一项十分高雅的运动。网球这项运动不仅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的机体生长,还有利于学生消耗掉身体内多余的脂肪,帮助学生进一步塑造完美的体型。在参与网球运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内的肌肉和各个关节之间的柔韧性,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反应敏捷度。除此之外,网球运动还可以对学生健康的心理起到促进作用。学生积极的参与网球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出学生自信乐观、不畏惧困难、勇于面对的良好品格。为此,必须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开设网球课程,并切实有效的教学好这一课程,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
二、高中开设网球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网球场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阶段,网球运动已经走进了我国现有的高中教育院校中。但是,在现实发展教学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球教学场地的问题。一片完全合乎标准的网球场地,必须需要最少长35.89米、宽19.03米的土地,设备具体造价一般在12-14.5万元以上,以一个班45人来进行数据的计算,从专业数据上分析,45至少需要有4片这样的场地才可以满足教师教学对于场地的需求。一般的高中教育院校很难建设得起这样的网球场地。因为没有过多的资金建设网球场地,网球教学课程也被同时搁置,进一步的制约了网球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高中开设网球课程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实际开展网球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不断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清晰的理解自身学习网球运动知识的最终目标,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训练意识。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行为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教材中的网球运动的具体方法和实际的击球技术知识内容的教学,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锻炼自身的实际能力。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激发出学生的网球运动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击球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才可以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网球运动技能。
(二)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际开展网球教学课程时,需要先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一次非常透彻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层次性的划分,层次不同学习目标也会随着变得不同。进一步促使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网球的过程中全部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收获,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在能力。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充分满足班级中所有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还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班级的团结凝聚力。
(三)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法
教师在实际开展网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学习情景,并充分结合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由此来激发学生无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促使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提高网球运动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的课堂教学成效。教师需要合理恰当的创设一部分教学情景,将网球运动教学中比较风趣幽默的教学内容添加到平淡无奇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于网球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强化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竞赛性质的学习情景,将网球运动中涉及到的基本手法和技巧全部融入,在学生练习时进行最为标准化的评选。教师这样的做法,可以将课堂的枯燥感降到最低,学生在互相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会集体教案的友好竞争和合作,同时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的实际网球能力。
四、结束语
当前阶段,网球运动课程,不仅可以全面促进高中生群体的健康身心发展,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群体的个人修养。为此,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用网球运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网球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点是学习者自身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想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其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意向)、认知结构以及学习态度;一点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学习任务对于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的任务能够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础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从主观条件看,学生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意愿;而且,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同时,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的知识得以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即心理意义。上述条件是不可或缺的。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并研究的一种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的内驱力就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种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它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事物的需要、掌握知识的需要、系统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是由学生好奇的心理倾向中派生出来的。认知的内驱力以获得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解决新问题等为目的,因此,它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本身的内部学习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一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同认知的内驱力相比,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但它的作用时间往往要长久。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成分,它可以促进学生将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工作。附属的内驱力指个人为了赢得或保持长者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认知内驱力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应用科学,是教育技术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是指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中的要求,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是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一系列复杂教学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作为其理论基础,以系统方法作为其基本方法与技术。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相关学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首先是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问题。设计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考虑怎样教,还有考虑学生怎样学,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其次是多数与少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化解这一矛盾,采用一些能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策略,把个别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转变为由全体学生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第三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先进教学设备纷纷走进课堂,这打破了原来平淡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一个是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问题。体育的学习室为了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终身体育的本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加以体现。
三、有意义理论下的高校篮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准备好演讲稿,做到材料合适,观点明确。
2.演讲时要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3.
演讲时要注意感情恰当,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好演讲稿,让演讲有说服力。
2.难点:(1)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例举生动的故事。
(2)注意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增强演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名人演讲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段名人演讲的视频。
2.学生交流体会或感悟。
3.导入口语交际——演讲。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演讲的题目。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2.请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怎样才能演讲更精彩呢?请大家交流观点。
3.学生交流,老师提炼观点。
(1)演讲的内容要精彩——事例多有代表性、引用名言警句、语言要真挚等。
(2)演讲的水平高超——态度要和蔼、巧妙注意感情渲染、辅以动作等。
4.出示一段演讲稿,学生评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阔的岳阳楼。
5.学生交流演讲稿的特色之处。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感染力。
(2)富有文采,让人感受到演讲稿的深刻内涵。
(3)观点明确,事例较多,有说服力!
三、准备演讲稿。
1.分小组进行。(puXuewaNG.com)
2.各人整理演讲稿的内容与提纲。
3.整理好事例、警句等。
四、现场演讲。
1.每小组选取一人进行演讲。
2.设立评委打分。
3.评委点评演讲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4.公布演讲比赛的成绩。
五、教师总结。
1.生活中离不开演讲,演讲能够让陈述的观点更加明确,让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
2.演讲时的注意点。
(1)语言通俗易懂,不要生硬,书面化。
(2)速度要慢,有感情,要能够让听众理解。
(3)增加排比句,以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4)服饰要整洁,不要五颜六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篇6
2015年11月25-26日,湖北省2015年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武汉市水果湖一中、二中举行。我有幸全程参加了赛课的观摩活动。今天我将这两天半学习的心得与体会和各位同仁分享。
@次研讨主题是诗歌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我的理解就是诗歌教学要关注教什么的学生视角和怎么教的教师定位,总之,要尊重学生现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考虑学生未来。为学生能力发展创造平台,让我们的教育能回到本身。
一堂好的诗歌教学课,我觉得要有“三有”,即1、教师有魅力。做为一名诗歌教学者,老师首先要热爱诗歌,热爱语文,热爱生活,要有文学修养、艺术魅力、学识魅力,要让学生受到感染,听后如沐春风。这里面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黄冈市武穴四望中学洪学智老师,他讲的《江城子.密州初猎》洪老师语言幽默,激情四射,一上来便朗诵了这首词,展现了男教师读这首词的独特魅力,他无需什么导入,一下子就征服了全场,后面学生的模仿朗读,带京剧味的个性诵读将课堂推向,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洪老师个人魅力有关。而且无论是古诗教学还是现代诗教学,教师个个都是朗诵高手,都是以诵读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这也是符合诗歌的内在规律,教师应该有着诗歌真性情。
2、引导有方法:
(1)整合诗歌教学内容,让诗歌教学的课堂更高效
对这一点的深刻感受,主要来自韩煦老师的那一节《渔家傲 秋思》,当老师引领着学生透过词人看似满低愁绪的文字,触摸到想词人那颗保己卫国、责任在肩的心灵时,教师适时联系到以前学生所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也许在此前我们的学生只是生硬地将“先忧后乐 ”的经典作为作者一生的政治抱负而铭记于心,将语句背后的范仲淹当作是一位千古前的圣人顶礼膜拜,可我们的学生又能有几人真正理解这句话,理解这位伟人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这一抱负?知道词人并非圣人,当他慷慨激昂时,内心是有那份平常人的挣扎,苦痛。教师在讲到这里适时引导,正是有了真实经历,真实感受,范仲淹写下“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这里不光是让学生再次回忆起了这句经典,更让他们由曾经的走近变为了走进范仲淹,触摸他的苦与痛,感受了他的担当与坚守,学生对《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的理解也更深入。对“先忧后乐”的那句经典也不再停留于死记硬背。教师对诗歌内容的整合,无形中将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的更为广阔、深刻,将学生对诗歌、诗人的解读真正引向深入。
回来后,我也对目前一些诗歌教学内容在整合上展开了一些的思考,不禁也有了一些惊喜的发现:如我们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完全可以引入学生以前所学《如梦令》,在唤醒学生实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词作中词人绝然不同心境地体会去了解词人前后期生活的迥异,进而真切感受到“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那愁的厚重及无法排遣。当然,我们还可以将这首《武陵春》与前面的《望江南》整合,因为他们同是在写女子的愁思愁绪。 可以让学生透过诗句中的字眼去感受词作中那名女子愁的不同内容及程度轻重、李清照的《武陵春》还可以和课外古诗词积累背诵中的《醉花阴》整合学习,同是李清照的词作,同是写愁的经典,但词作中的愁明显在内容和程度上也有极大不同。这次有教师将《望岳》《春望》《 野望》不同时期杜甫诗作放到一起的诗作也是得到评为老师的认可。老师对诗歌教学的整合,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极大的激发,调动。并且,这一整合无形间引领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性,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授之以渔“,对学生当下还是今后自学能力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芜杂,不经整合的后果或者让学生坐井观天,或者使学生偏离语文轨道;语文教材厚重而零散,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奉献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文熏陶。应该说教师对诗歌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我们的教学不再被动,避免教学的零敲碎打,单打独斗,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再单一呆板,浅薄平庸,从而真正引领诗歌教学走向高效。
(2)反复涵泳引领学生触摸诗人跃动的心灵。
涵泳是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就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人往往会于关键处(诗眼)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自己的情感。这次省优质课堂赛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教学,教师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涵泳,在反复涵泳过程中引领学生走入诗境,体验诗情,如 江汉油田广华初级中学的卢晓梅老师在教学《秋天》一课,通过美足寻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涵泳“栖息“”游戏“”梦寐“这些值得细细玩味的意境,同时联系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和理解到诗人传达出对丰收、惬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理解了当时人们对温饱及精神生活的追求。
韩煦老师执教的《渔家傲。秋思》,上阕通过让学生反复涵泳“横阳雁去无留意“,反复玩味想象”雁去无留意“画面,更形象地体验边塞的苦寒,引发师生对词人故国之秋的美好想象,从而发出”不如归去“的大胆设想,下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无计“重点涵泳,从理解”无计“的含义入手,理解这不是有家难回的无奈,也不是苦苦等待的”无期“。而是范仲淹和戍边将士们在国家命运危急时刻,在思家和卫国矛盾中选择”不能归去“”不计归期“的坚守。通过反复涵泳关键词句,教师引领学生自然走进诗歌意境,触摸到诗人千载前跳动的心弦。
3、学生有收获
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阅读思维方式,阅读品析方式等指导,这次次也存在诗歌学法指导不足的问题,所以教师设计内容对学生诗心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需要我们教什么,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帮学生搭梯子,获得阅读思维方式,给孩子一把钥匙,让学生知道如何学,教会学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样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走向自由。
篇7
关键词:诗意;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8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诗歌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提高、人格形成的绝佳载体。
一、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延展特性
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说:“诗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跳跃延展特性。
高度凝练的诗歌具有时代内涵。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具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意义。正如高尔基所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凝练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感情内涵。其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郭沫若表示:“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而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语言凝练的诗歌具有跳跃延展性。诗歌需要联想和想象,做到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而诗歌的节奏音韵汇就语言的音乐美,可以增强诗歌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诗歌教学方法具有诗意化特征
师生共同面对诗歌作品时,理应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诗意化教学方法,真正达到与诗人灵魂的对话与交流。
1. 诗意氛围营造法
诗歌的内涵美欲得以张显,诗歌的情韵要得到传扬,教学设计理当注重情境的创设。师生置身课堂,感受与诗人情感格调相匹配的情境,在诗歌的教与学中呼吸诗的气息,承受来自诗人心灵的抚摸。
(1)课堂引入聚情绪。登山尚须情满山,观海难离意溢海,诗歌教学中诗意化的引入对情绪的调动和融入尤其重要。《夜雨寄北》的引入,笔者设计:当星星月亮相会时,星星说,我很珍惜这世界的馈赠,我比太阳更有机会与月亮一起进入人们的梦里;当牛郎织女相会时,织女说,我不会忘记那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比海誓山盟者更会让人们随着鹊桥留下永恒的记忆;当走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又有什么会进入我们的梦里?又有什么会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2)结尾收束诗意显。或愉悦,或感伤,或高昂,或低沉,或显情,或哲思,教学结束时,应该着力实现诗意尽显而思意不尽的教学效果。如在安排李煜的《相见欢》结尾时注重愁绪的绾结:李清照在经受国破夫亡流寓江南的痛楚后,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了结!“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怎能不缠绕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3)吟咏之间重感悟。反复诵读揣摩也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继承的基本途径。一枝一叶总关情,引导诵读,审视一枝一叶,方可整体感知对象之美;多种形式的吟咏,正好助推诗歌内涵的流泻外显;音韵节奏的合理表现,可以迸溅出诗歌的情感火花。美在吟咏间升华。面对曹操的《观沧海》,吟咏山水,吟咏草木,吟咏秋风,吟咏洪波,从而感受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感受到诗人胸襟和抱负的独绝!其诗歌的美在品味中徜徉,美在探究下显现!
2. 结构巧妙设置法
作品结构与教学结构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诗歌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与思路的设计环节不可或缺。
(1)从诗歌的情感汇聚点入手理清教学思路。曹操《短歌行》的情感汇聚点是什么? 是诗中的“忧”。忧思程度如何?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为何生出如此深沉的忧思?是 “君”、 “嘉宾”。君和嘉宾何以能让他“鼓瑟吹笙”?能让他“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往后一看,原来诗人为的是能让“天下归心”的贤达。至此明白:诗人生发的情感自然就是在短暂的人生中渴求贤才的忧思。
(2)从诗歌情感的触发物入手理清教学思路。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雪”,抓住诗中四处提到的雪:边塞风狂飞雪早,暮雪辕门饮归客,雪满天山送君去,君别雪上留马迹。生动展示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因朋友返京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3)从诗歌的结局、诗词空白等方面入手理清诗歌教学思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倾情理解,展开想象,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心灵,在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3. 以诗解诗信息增量法
(1)以诗解诗,可以解疑析难,准确阐释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互相生发,拓展诗词意境的时空天地;可以比较阅读,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以诗解,增加知识容量,可浇灌诗意缺失的心田,可增强深沉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可潜移默化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2)以诗解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杜甫的《蜀相》时,抓住“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结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诗句中的“自”字,品味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凄苦与遗憾,可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动。
(3)以诗解诗,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欲理解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蕴藉的情感美,可结合柳永《八声甘州》“相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句,真切感受:生命总在不断的错过中开始有了流逝感,不尽的思念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4)以诗解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面对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可借助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理解意象叠加而成的意境美。《天净沙・秋思》以十种意象组合,展示出了萧瑟凄清的意境,羁旅客中人置身其中,怎能不肠断天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景物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
(5)以诗解诗,显示诗歌的风格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误入”、“争渡”、“惊起”等动态描绘,写出了少女泛舟游玩找到的刹那间感受,反映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开朗真纯的胸怀,展示了其早期清丽俊逸的风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上片写落红满地,物是人非,心境凄惶;下片词人虚拟泛舟的愿望,“只恐”则以舟轻衬愁重;全词基调低沉,显示了凄婉沉郁的风格。两相对照,清丽与凄婉中自有美的天地。
三、诗歌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诗歌教学,尤其是中学诗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可开阔学习者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致,让诗意流动在民族的血液里,也应让诗韵充盈在被数字化填充的现实生活中。找一块空间,安置诗意的灵魂,让诗意栖息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者责无旁贷。当然须记住:站在诗意化的角度绝不能让贫乏来诠释丰富,诗歌的内蕴丰富绝不需教条说教来限制思维。
参考文献:
篇8
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掀起新一轮浪潮,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呼声再次唱响神州大地,无论是全教会,还是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都明确提出了将“轻负高效”作为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要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的目标,必须要求包括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诸多方面进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给这一目标的实现予以保证。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地直接依据。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优化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我们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索中首先要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制定准确、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得到发展。因此教学目标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和感悟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化习惯。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须紧扣新课标且明确而具体。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能够把三维目标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由于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有时过于笼统,我们教师还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细化成一个个明确而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譬如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国土与人民》的第一课时《辽阔的疆域》为例,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体会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根据这一要求,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的优化设计:阅读《中国疆域图》,找到并说出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根据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实际距离,认识我国东西南北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中国疆域图》,找出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查看世界地图,从海陆疆域方面比较中国与英国、蒙古以及美国的不同之处;小组合作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民族自豪感。这样的目标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而且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能否设计有效的问题对于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优化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效率的问题呢?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实际出发,要富有启发性,难易要恰当,即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到没有思维含量,又不能抽象和深奥到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得到桃子”,同时设计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要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实际,以利于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比如,在七年级《季风的影响》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中国的气候类型图》,然后设计了下列问题:请对照地图说出我国共有几种气候类型?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有和不同?其中哪种气候类型对我国影响最大?你能归纳出我国气候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很容易激发起全班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很快认识到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什么是季风?夏季风和冬季风是如何活动的?季风气候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这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课堂充盈着探究的热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轻负担高效能的课堂也就被构建出来了。
三、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减负增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不仅能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能力,使老师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而有效的作业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那种由教师布置给学生作业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内容设计作业。比如在学完了《草原人家》之后,为了能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牧场、青藏牧场和内蒙古牧场的有更深的巩固和理解,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了相关作业,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有的同学设计了一些判断题;有的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有的同学还用表格的形式对这三个牧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较全面地比较。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不带有学习的压力和包袱的,以轻松愉快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其中,营造了乐学、善学的氛围。
2.层次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我在教学中把作业分层设计,虽然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布置不同的作业,但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一般都让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去完成,这样可以让他们比较容易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有一定的难度的题目,往往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完成,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班级里“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3.趣味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作业设计上我尽可能地将学生比较感兴趣故事、漫画或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作业,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想去完成作业。比如在九年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根据《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改编创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四幅漫画,然后设计了下列作业:四幅漫画反映了我国还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学生一看到这个漫画时立刻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大笑过后兴致勃勃地揣摩漫画的真正寓意,没过多久很多同学就争先恐后的要求展示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了作业。
总之,优化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优化教学设计,为构建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而不断努力。
篇9
关键词: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7-02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你听的懂吗?你喜欢听吗?”有位哲人说过,一堂课如果不能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所以本节课采用:1、多媒体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2、采用通读、讨论、交流、归纳等方式,启发、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的方向―文本,在平等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在阅读中知人论世,对课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本设计的特色:如歌曲导入法,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游记类散文,学生能感受到祖国山川壮丽可爱。应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写景时多种修辞方法及生动的语言,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游记中的感情。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它的意义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学情分析:在《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流动的画,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内心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的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让学生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少,不能主动地进行探究,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学习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理清顺序,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学会运刻画精准的语言写景,并在写作散文时善于抒发真实的感情。
3、学生具有审美的情操,能够细心体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移步换景的游记创作手法。
2、品味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加词汇的积累。
教学难点:1、感知作者在文中的真实情感及学习以“情”为文的重要性
2、归纳游记特点,并总结与《巴东三峡》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计步骤:
1、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的笛声从远方响起,一艘乌篷木船从水面上滑过,木┰谒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是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3)周庄给你的总体印象?
(4)文字导入:周庄并不仅仅凝固在上面的文字上,也不仅仅停留在某张照片或图画里,不同的人走进周庄,也就有了各自眼里和心里的不同的周庄,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赵丽宏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周庄,对周庄水乡有个总体印象,激发他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文下注释
(2)正音、解释重点词语。
(3)朗读课文
(4)课文写什么?如何体现水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整体水韵图:水中倒影 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 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 浑然一体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不同人笔下不同的景观,积累掌握字词句子。
3、细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三次游历周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抓住的景物特点也迥异,你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这部分语言清丽,优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说说理由:
图片展示:(积累优美的字句)
4\讲解第三幅图,理清游记的游览顺序:
A精读第五段,写了哪些景物?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这样描写与作者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C作者为什么三次写周庄,第三次为何详写?
D 总结游记的特点,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
设计意图: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
(上接第77天)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4、总结全文:
三次游览周庄,作者的感受是不同的,当然呈现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你能谈谈“韵”的含义吗?三次游历,三幅图又是从哪三个方面体现“水韵”的?明确:“韵”: 雨水、雪水、河水
设计意图: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5、拓展延伸
(1)与《巴东三峡》对比阅读,完成下面的句子:
如果说周庄是( )的少女,那么三峡 ( )。
如果说周庄是一首( )歌,那么三峡( )。
(2)课外布置阅读《远去的周庄》,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素质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对于文化底蕴的形成和个人气质修养的塑造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我觉得如果能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发起他们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以此来提升自己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内涵,将会对他们整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影响,并会受益终身,是值得提倡的。下面,我阐述一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
一、以趣带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初步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将这个兴趣转化到学习中来,却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其实是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尤其是一些小的设计,会让他们立刻就精神起来,全神贯注地盯着教师,期待教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惊喜。这就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地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来,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利用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段子,以及野史趣闻。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问哪位学生看了《三国演义》,有一部分学生举手示意自己看过。我再问,谁看过《三国演义》的原著,这个时候举手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我知道他们也许听说过《三国演义》,有的可能是看过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有的可能是偶尔看了两集连续剧。这个时候,我就为他们讲了几则关于《三国演义》的小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耳朵,他们都聚精会神地听我在讲,这样不但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也有阅读这本名著的冲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会让学生情绪高涨,吸引他们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另一方面也会启发他们思考,活跃大脑细胞。所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很浓郁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可谓飞速发展,快的让我们有些跟不上步伐。当然,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为我所用,各种信息与媒介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素材,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和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知识量更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更容易被学生接收。所以有了这么多的好处,语文课堂当然少不了多媒体来助阵。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这首元曲小令是广为人之、广为传颂的千古名篇,可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读、念、背诵,以初中生小小的年纪,无法更深刻地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和当时的历史大时代背景。这个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展示了。我首先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讲述了宋末元初时期北方的情况:这个时候由于战乱,老百姓过得非常贫瘠,很多青壮年男子都上战场,背井离乡,是一个异常愁苦的年代。背景介绍完毕,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我找到了一幅沙画现场的视频,为学生播放,看看在艺术家的手中,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当伴随着朗朗诵读声中逐渐完成的沙画跃然眼前,学生眼前一亮,怎么可以有这么精彩的画面?此情此景,真的是惟妙惟肖,生动异常。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学习并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知道结果,学习本身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技巧都十分重要,有的学生只会自己硬背,虽然也会取得好成绩,可是这是刻板的笨方式,与那些巧学习、会学习的学生比起来,下的工夫和力气都太过庞大和费劲,因此我们不主张这样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和技巧,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知识获取的过程,发现问题,找到方法,体验其中的乐趣。我觉得,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门技能,即终身学习的技能。这样,无论是什么年纪,无论是在哪里,都会成为可用的人才,为自己打下基础,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不可忽视课下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 下一篇:关爱女性健康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