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范文

时间:2023-03-24 08: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

篇1

【关键词】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临床疗效

子宫肌瘤是常发于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 主要临床症状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等, 患者可以出现贫血、腹痛、痛、不孕及反复流、甚至恶变等, 确切病因尚未明了, 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子宫肌瘤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致生活质量下降[1, 2], 增加患者不必要的家庭负担[3, 4]。因此, 探索更为合理的子宫肌瘤治疗方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 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方案众多, 疗效尚未达成共识[5, 6]。本次对比分析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和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2月妇科收治的42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2月妇科收治的42例子宫肌瘤患者, 子宫体积≤12孕周大小或肌瘤直径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疗小组医师完成手术。麻醉方法选择硬腰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 术中用缩宫素注入肌瘤壁。对照组患者按传统常规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则根据子宫肌瘤所处的部位选择手术切口。子宫前壁肌瘤于宫颈前方膀胱横沟上切开宫颈阴道黏膜, 达患者宫颈两侧后进行钝性分离, 直至子宫膀胱间隙达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并剪开, 在阴道前穹窿处翻出子宫, 剔除子宫肌瘤, 瘤体较大者可先楔形切除, 子宫体积缩小后翻出子宫进一步切除剩余子宫肌瘤。然后进行缝合创面, 回纳子宫至盆腔, 缝合阴道切口。子宫后壁肌瘤取阴道后穹窿切口, 分离宫颈直肠间隙, 打开直肠反折腹膜, 剔除子宫肌瘤, 进行创面缝合后回纳子宫至盆腔, 缝合阴道切口。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镇痛剂使用率。

1. 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在手术平均时间和术中平均出血量方面, 观察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方面, 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常发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良性肿瘤, 常发年龄30~50岁, 发病率21%~26%[1, 2]。随着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 患者多因体检时无意间发现, 子宫肌瘤的诊断率明显升高, 治疗上广大女性患者对保留生殖器官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对生殖道肿瘤治疗越来越重视, 为此, 学者们和妇产科医师一直致力于优化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案。

本研究发现:在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方面, 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只要选择合适的患者, 把握好手术适应证, 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abry M, Al-Hendy A. Medical 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Reprod Sci, 2012, 19(4):339-353.

[2] Kim JJ, Kurita T, Bulun SE. Progesterone action in endometrial cancer, endometriosis, uterine fibroids, and breast cancer. Endocr Rev, 2013, 34(1):130-162.

[3] He Y, Zeng Q, Dong 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uterine fibroids and lifestyles including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tress: a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na. Asia Pac J Clin Nutr, 2013, 22(1):109-117.

[4] 聂晓伟, 谈勇, 钱云.中国妇女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病率的荟萃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4):48-50.

[5] 臧燕, 赵汝珠, 张斌.腹式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5):1114-1115.

[6] Tinelli A, Hurst BS, Hudelist G, et al.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focusing on the myoma pseudocapsule: technical and outcome reports. Hum Reprod, 2012, 27(2):427-435.

[7] 刘晓敏, 卫兵.经腹、经阴道、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对比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5):8-10.

篇2

关键词:工程检测技术;教学方法;电气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工程检测技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在整个大学工科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工程检测技术》学科的特点为大学教学既能实施素质教育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为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摸索、改进,逐渐建立了“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旨在《工程检测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实践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又强调工程检测技术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3]。

因此,对“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会起到一定启发,具有现实的意义。

1教学方法的目标

(1)使学生转变观念,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工作需求;

(2)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走向技术岗位之后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品质,自身拥有创新发展的魄力;

(4)“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研究,对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有机整合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2“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教学方法

2.1“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征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联系实际装备的情况,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上述的分析和需求为“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给出理论界定及内涵[4]。

“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特征进行:

(1)是否始终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2)是否强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3)学生学习能否达到自主性,是否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而获得新知。(4)知识和能力能否同步到位。即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体验,使知识掌握很自然,理解更深刻、学习效率更高。(5)能否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态度。

2.2“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素质教育理论,教学理论中的构建理论、布鲁纳“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主体教育理论、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比较分析,还有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些理论为“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找到理论根基和理论支持。

3“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研究的问题

3.1教学过程和流程

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依据“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的目标,制定教学过程流程,主要包括: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寻思解惑;合作研讨,交流评价;诱导解惑,构建新知;运用新知,创新发展;归纳小结,课外思考[5]。

3.2教学方法的实施条件

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是指促使教学方法发挥效力,达到一定的功能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即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条件要求。包括创设情景的要求的研究,教学内容要求的研究;对教师自身的要求研究。

3.3教学方法的评价

《工程检测技术》教学测量与评价,是运用各种手段和统计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教师完成的教学目标的程度给予数量或等级的描述,并做出科学的判断。教学测量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行为的表现。由于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测量不同的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采用测验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等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对学生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利于教学,利于学生真实情况的诊断,利于学生的发展。依此来研究制定“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学生评价方案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为对象,主要完成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做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做出一种科学的判断,制定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

4教学方法实施

4.1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对“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提出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和大学教育的特点提出“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的感念的界定以及内涵和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提出这种教学方法的流程和评价方法;其次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的实施上,包括课程中概念的阐述、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的应用,并给出量化评价;最后对“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结果和评价分析。

4.2教学方法应用

(1)在课程概念阐述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在《工程检测技术》的概念讲述,按照教学要求以及目的,运用“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对教学质量量化得到评估数据,用于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质量。

(2)习题课讲述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在《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习题课中,按照教学要求、目的和习题课的特点,运用“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对教学质量量化得到评估数据,用于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质量。

(3)课程复习课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在《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复习题课中,按照教学要求、目的和复习课的特点,运用“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对教学质量量化得到评估数据,用于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质量。

(4)课程实验课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在《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复习题课中,按照教学要求、目的和实验课的特点,运用“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对教学质量量化得到评估数据,用于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质量[6]。

4.3教学实验分析

综合《工程检测技术》课程中概念阐述、习题课讲述、复习课以及实验课中采用“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的评估数据,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的主要方式是:(1)调查问卷;(2)积累的局部评估数据;(3)学生主体的成绩;(4)学生传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对“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得出总的评价,以及需要修正的地方。

5结论

“自主探究-诱导解惑-创新发展”式教学方法是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是在新的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条件下的一种尝试,通过课堂实验验证教学方法的效果,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修正提高,这种尝试是开创了大学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文绪,杨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失与觉醒[J].江苏高教,2009(1),71-73.

[3] 常健.检测与传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1999.

[4] 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83-88.

篇3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很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努力,进行了包括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改革探索。可以说,如今在高等学校的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为活跃,改革最为积极,所花的功夫最大的课程之一。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几乎声、光、电、音乐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比较欢迎,但是效果怎么样呢。往往是课上热闹,课下就忘了,到了期末考试还是要突击背题来应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理论课,讲究的是理性逻辑思维,要通过正确的理论宣传引导来说服人,教育人。教师只有把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转化成学生的信仰体系。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实现绝对是一个长期的甚至艰苦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两次说教,或者浅尝辄止的所谓实践就能够解决的。更不能靠发明发现什么新的方法手段而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所以这种只是局限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创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政治课存在的问题,更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实效性。非但如此,这种仅仅局限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上的改革,由于其花样翻新,手段新颖灵活,造成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轻松。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受到一些学生的欢迎。同时在很多学校,也得到一些领导所谓专家的吹捧。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倾向:就是轻视教学内容、轻视理论思想观点,而只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形式主义工具主义。此种倾向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尝试的经验教训。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真正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单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对平时的作业、考核;以至于期末的考试考核进行整体的改革。最后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具体分述如下:

一平时和期末紧密结合,重在平时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同时由于它的理论性逻辑比较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加上社会上及一些同学们长期形成的偏见,往往不够重视。大多表现为平时不学,到期末再来突击背题,而考试过关之后就全部忘掉。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成效,哪里会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呢?为此,有必要必对平时的教学要求包括期末考试在内进行大幅度改革。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平时不学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期末,临时突击,一张考卷决定一科成绩的做法。作为一个正规大学,像对待高考一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期末考试上,本身就是不正常的。要淡化期末考试,减少期末考试答卷在整个学科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而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平时,加大平时练习,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发言等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多提问,多讨论发言,增加课堂课后作业等。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增强记忆。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此目的,也可以对于思政课的学期成绩比例进行必要的调整。过去我们思政课学期成绩的比重是3︰7(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或者4︰6(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我觉得可以把学期成绩的比重调整为6︰4(即平时成绩占60%,而期末仅占40%)这样,大大加重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如果学生平时缺席较多,表现不够好(如课堂发言参与不够,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好等),平时成绩就会比较低,就会极大影响整个学期的成绩,即使期末考试的卷子答得比较好。这就可以改变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期末突击,照样能取得好成绩,一张考卷决定整个学期成绩的弊端。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也使得整个学期成绩的评定更加公平合理。一举多得。

二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重在能力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是它的思想教育性,他的育人功能,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运用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不是放在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着重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从这个前提出发,也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考试的方法。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平时在课堂上要加强练习,鼓励培养学生自学通读教材,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参加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同的观点展开争鸣辩论。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总结性讲解。最后把课程的重点、难点、学生关注的焦点,作为课堂或者课后作业,让学生看书查相关资料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小论文。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点评。并且把它计入平时成绩。教师平时的教法做法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示范,而期末考试也要和平时的要求相一致。平时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那么在期末考试也自然应该突出这个基本思想,期末考试也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不是简单地记忆基础知识,而是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落实到具体考卷上就要多出活题、大题,分析性、理解性的问题。尽量减少那些死记硬背的常识性的基础知识。试想一下,如果平时上课搞得热热闹闹,包括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等。可是到了期末还是要留大量的复习题,划范围圈重点。考试考的还是那些填空、选择、名词概念、简答题之类的记忆性的死知识,学生平时表现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期末临阵磨枪突击复习背一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那么平时所谓的改革创新跟期末考试要求不是自相矛盾,所谓教法的改革又有什么意义,不是白做了吗?考试其实除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督促学生学习外还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期末怎么考,考什么也引导着学生怎么学,学什么。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所以考试的改革是必然的。把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上是理所当然的。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之外,考试的形式也可以做大胆的改革,比如开卷考试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免去学生期末突击之苦,也使师生不至于总是纠缠于期末复习时(诸如考试范围、考试重点)种种麻烦。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也会主动把精力放在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运用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宗旨。

三课上和课后相结合,把课堂向课后延伸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有限,而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又比较多。很容易形成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即忘的局面。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任务又异常艰巨。事实上想通过短短的几节课或者几十节课就能够转变学生的思想,达到使之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是非常之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为此,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之外,就是想方设法把课堂向课后延伸,给学生布置较多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去查资料是一个办法;安排学生搞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写调查报告,论文是一种办法。通过向学生介绍阅读书目,参考书,号召动员学生配合教材主动的学习,自觉学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篇4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材;形态;风格;定位

近十年高校应用文科教材不断地适应时代和专业要求进行更新,更多的国外成熟或经典的新闻传播学教材被引进。根据2005年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数字,全国共有新闻传播类专业661个,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超常规发展”学科。对于这样一个学科来说,深入探究学科的共性,促进学科教学的成熟,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就成了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要事,而规范和提高教材编写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近年来,国内各个出版社都纷纷推出权威的新闻传播学国外教材,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华夏出版社的“影视传播主流教材译丛”、新华出版社的“欧美广播电视高级教程”等都在高校受到欢迎,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了许多有特点的译著。对这些教材特有的新闻传播类教材编写体例和思路系统分析,总体特色非常明显,对国内高校“十一五”精品教材规划和编写借鉴价值凸显。

一、守正创新齐举,知识智慧并重

国内外同学科教材形态框架并不同,这既有观念上的不同,也受科研管理中考核教师成果的标准影响。

国内占据教材功能主导观念的是知识观的教材观,“这种观念视教材本身呈现的知识为目的,教学即以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为宗旨,它也重视智慧的或发展的功能,但终究是把这种功能视为知识的从属和附庸”。国外的的教材功能观念是知识智慧并重,是对知识教材观的超越,“希望强调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在评鉴科研成果时,教材和专著是分开的,这似乎在做着一种鉴定:大学教材,首先是一本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书籍,是基本的,已经成为定论的知识,求扎实,求准确,求谨严,求稳妥,与重视研究创造的学术专著不同。这就使得以往教材编写者更多地关注“守正”,框架稳定成为教材写作的出发点,于是后来者总是在前人打好的框架中修补裁剪,规范性高于开放性和启发性。就新闻传播学而言,经常忽视教材出版“进行时”的传播生态环境和媒体特征,这就使得教材出现了明显的脱离实际“自说自话”特性。比如从来我们的新闻实务教材从来采访和写作都是分开的,但在实践中,采写永远是一个整一的思维场域,这就使教材天生就带有滞后性。

国外教材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教材是教师物化自己教学科研成果的完整集中的体现。对大学教材的双重性体现突出: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书,是基本的,已成定论的知识,但同时教材明显也在整合研究成果,将学生带入前沿学习,专著的特性明显。编写者既推崇传授基础知识,同时善于吸取和整合最新研究成果,这使得教材带有明显的学术专著研究启思特性,教材的个性和较为长久的生命周期就有了前提。

另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教材厚度明显超过国内教材,重印再版率高。蓝鸿文先生将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教授卡罗尔・里奇所著《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课程》誉为“一部经典新闻教材”,其中认为“丰厚”是其最明显特点,其内容包括了国内教材采访写作,打通了报刊和电子媒体,涉及专题报道,强调写作中涉及到的新闻伦理,而且“高度关注新技术给新闻采写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权威的《美国新闻史》一书,曾获得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全国研究成果奖的最高奖,翻译过来的是第九版,初版是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创造性的采访》是第三版,已经在美国作为教材使用了25年。梅尔文・门砌著、展江主泽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初版是1977年,美国300多所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到2000年第八版时累计印刷295・635册,2003年推出第九版时又加进了“9・11事件”等内容。《大众传播动力学》是第七版,此版的书名副标题是“数字时代的媒体”,中文版序中,说明“在过去几年中,全世界的大众媒体经历了几波惊人的转变,他们永久性地改变了媒体景观”,成为内容变化和修订再版的由头,也是保持畅销的原因。“多次修订、再版,不断更新,滋养了几代学人”,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权威性、全面性、时代性和前沿性”。

所以,教材中的“变与不变”在历次修订版的体例上目录中都有清晰的显示。既守正,注意把握专业的特点但非因循守旧,也是创新,创新依据的是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态折射,而且越来越重视教材在体现经典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扎实功底、广阔视野、文化素养等的规定性强调。

二、案例先于概念,强化专业精神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呼唤,其实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都在不断出版新教材,旨在建立学科完善的理论建构和学科体系,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对构建“学科理论”的理解,也在于对具体写作结构和体系操作的思路。

如大凡属于学科前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教材如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等,国内教材习惯于先出版“概论”和“学”,但国外在先期更集中于对案例的解析。国内教材强调体系,“伊始就是关于某个‘学’的基本定义、基本结构、意义等等,占了很大的篇幅”,逻辑严谨,按部就班,结合实践尤其是最新实践尤缺。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写作起点和思维链条搭建教材的整体布局乃至学科理论?

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的职业发展路径一般有三步:首先是强调专业的实务价值取向,强调掌握专业技能和规范;其次是通过技能训练确立专业理想,如为公众服务、讽喻社会现实,当然也要熟悉各国不同的传媒功能属性;最终是建立一套特有的学术理论体系,为实务做好理论支撑。而国内外无论是专业理论教材还是实务教材,都必须分别致力于对此三个层面的专业感知、理解、掌握或运用。如果基于此前提,结合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发展阶段,其实是应该遵从新闻传播学科本身性质特点,善于从具体实务或案例出发,渗透专业理想,确定一个整体写作思想或贯穿线索的。这一点,很多国外教材无一例外强调实践中的问题,专业精神也贯穿始终。虽然看上去似乎少了中国学者的严谨,有时还显得有相当的跳跃性,但“实用”功能突出,从而对专业特质和学科理论也有了准确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美国卡罗尔・里奇著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课程》,一以贯之的线索是“获奖记者的秘诀”,(我们的教材是忌讳这种提法的),然后从四个方面掌握基本采写理念、方法、模式和规范;感悟采写之精髓:赏析优秀作品;练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再练习。以从构思到结构报道为顺序展开,先是新闻报道基础,后采集信息,再组织报道结构,思考报道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掌握技巧。

而新华出版社“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的《新闻采写教程》则立意通过采写确立“公共新闻学”,着眼于理解“新闻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的哲学观念”,强调传统新闻学和公共新闻学的对比。是一本强调解决“怎么办”的同时思考“为什么”的教材,所以顺应逻辑,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思考”,其研究起点和落脚点更多着眼于地区性新闻。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成为全书的框架支撑。

这种框架和主题其实是我们多年缺失的新闻实务的研究起点,国内教材特别强调的似乎是“思维训练”,强调理论的严谨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是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材,特别看重概念的理解,先有理论,再建框架,后装材料。但新闻传播的应用特性决定了其出发点应该是“引例”,实践最新的实践永远是学科的出发点。

三、学生先于教师,重视启发引导

有学者将教材观分为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知识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规范,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材观视教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素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合作――问题――实践是构成教育范式的三个维度,具体到教材使用的层面上,便是师生作为共同的“探索者”进行合作,继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践,最后解决问题。

虽然古代教育家早有“教为不教”训导,但传统教材更具教师强势,是比较典型的“知识型教材”和“教师用教材”,典型如章节思考题,“对于观念性的东西要求记住的过多,而这些观念大多是作者编织的套话,并无价值”。

国外教材的出发点和“诉求对象”一般都是学生。前文所提的《新闻采写教程》在前言致学生中以身说法,极言新闻职业的神圣,强调无论作为记者还是公民,都有了解事实和了解新闻领域的重要性。教材在编写时显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尽量融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尤其在文字表述和内容编排上很注重人性化,术语概念自然引入,讲解详尽清晰。几乎每一本的教材每一章后都有结构、要点、复习题、评论性思考题、关键术语,进一步阅读的建议,互联网冲浪导引,方便的是自学。所以国内的教材更多是“讲授用教材”,而国外则主要是“阅读用教材”。

对教师,则强调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服务性。《新闻采写教程》在“致教师”中,开门见山推销“此书”不同于同类教材的优势:强调新闻工作者对支撑民主方式中的关键作用理解。另外,还有一些教材后面附有教师反馈表,近年随着数字出版发展在纸质教材出版后便开发了教师手册、习题解答等教学课件以及网上资源。承诺“如果你用做教材,出版公司将免费提供英文原版的教师手册和教学课件”,服务性、针对性以及品牌拓展提升是普遍特征。当然这一点在近年国内出版教材的过程中也在强力突破。

在注重“启发性”和激发兴趣上,国外的同类教材更是形式多样,甚至追求新奇而不拘形式。《新闻采写教程》中,特地虚拟了两位人物:杰克・卡特和姬尔・阿普莱特,犯一些记者因为经验不足的常犯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进行解释分析。其实注重浓郁的人文特性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以及从业的兴趣,更是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的记忆也就成为没有强制和负担的内容了。兴趣成为导引,也为非专业学生入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潜移默化扩大了专业影响和魅力。这些方法,初看浅显,但“溶解”和“催化”作用强劲,学生参与――感受――发现――研究――创造,在主动与自觉状态下自主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综言之,写作过程中考虑学生和老师的“实用”,善于引导,方便阅读,而且不断创新,这使得教材定位清晰,并有良好的感染力,同时推崇启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激发思考兴趣。这和国内教材“适合东方人思维模式,演绎式,条理性强,但不利于创新”形成明显对比。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师和学生分列两极――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便是连接器,是教的依据学的对象,教材编写的高度和特点实际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学科的学术高度。对国外教材编写方法和思路以及编写体例,一味接受或排斥皆有不妥,须有取有舍,但何取何舍?取舍之间分寸如何把握?旧的专业教材无论是宏观策划还是每本书的撰写思路如何调整?本科生教材和研究生教材区别何在?等等,皆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其实国内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早在2002年就推出了“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重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既传授知识又引导能力的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本学科的权威阵地也在数十年里筚路蓝缕,竭精殚力,但飞速发展的专业教育呼唤更高水平和更具专业特质的精品教材。毕竟国外新闻学教育历史较中国大规模开展专业教育早了近一个世纪,所以其教材无论是内在机理还是外在形态,都提供了一个批阅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模板和标准,值得不断提炼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