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简单小发明范文
时间:2023-03-31 06: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简单小发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湖南一师二附小每年举办一次“智多星”科技活动,包括科技小发明、创新金点子、科技小制作、科普绘画、电脑绘画、动画制作、电子报刊等比赛项目,学生的小发明也在众多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智多星”科技活动月里同学们的“金点子”吧!
低年级电子口算卡……
设计背景:
现在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在练习口算时容易出现三大问题:第一,过程繁琐,必须有老师或父母监督练习,无法让学生独立操作;第二,题目单一,无法开展全面的训练;第三,训练过程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
因为小朋友喜欢玩耍,并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想制作一个低年级电子口算卡,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让小朋友独立地在电脑上练习与操作,以此解决上面的三大问题。
设计原理:
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用Flash软件作为工具,采用了绘图、动静态文字输入、元件及元件事件、时间帧、图像、声音导入、特效、组件、等,并应用了ActionScript动画控制语言,设计出随机算式的电子口算卡,建立能够及时反馈、记录算式多少和口算时间的测试程序,它还能够及时对测试的同学进行奖励。
作品特点:
本作品美观大方,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互动性非常强。通过测试深受同学们的喜欢,能让大家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口算能力。
(该作品获得全国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果一等奖)
辅导教师:欧小忠 任晓辉 戴雪琴
小学语文生字归类复习系统……
设计背景:
小学生复习生字的时候,会用到归类复习法。其中声母归类、偏旁归类、课文顺序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而且效果很好,往往老师们都会用纸制作简单的归类器(图1)来帮助学生复习。于是,我们发明了这个小学语文生字归类复习系统(图2)。
作品特点:
复习系统是一个实用性和拓展性都很强的系统,采用了ASP后台,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并下载整理、归类上传到本系统。本系统可为小学生复习生字带来极大的方便。
(该作品获得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辅导老师:欧小忠 任晓辉 周莉娅
袜子快速烘干器
李想
基本思路:
脚出汗多的人每天都必须换袜子,阴雨天气或者出差在外,袜子干燥问题就成了人们的一大难题。袜子快速烘干器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袜子烘干,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科学原理:
增加物体的温度和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袜子烘干器不仅可以适当地增加袜子的温度,同时也增加了袜子的通风,使袜子能快速干燥。
创新部分:
利用水分蒸发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推广性很强。
(该作品获得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指导老师:欧小忠 任晓辉
站立式锅盖
陈柯丹
设想过程:
传统式锅盖在使用过程中采取俯卧方式搁置,既占用现代都市家庭有限的厨房台面空间,又不利于厨房清洁和饮食卫生。
如果采用某种方法使锅盖直立起来,改变传统的俯卧搁置方式,不仅节约了厨房台面空间,又有利于卫生清洁。
制作过程:
首先选用优质不锈钢板材作为锅盖安放座的制作材料,确保安放座经久耐用。
根据锅盖大小设计安放座的尺寸,连接处用电焊焊接,既轻巧方便,又保证其牢靠性和稳定性。
制作过程中,为方便锅盖取放,特将锅盖安放座设计成即插即用模式。
(该作品获得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指导老师:欧小忠 任晓辉
篇2
在芳草湖六场学校里,有一位虎头虎脑,模样厚道的小男孩特?e引人注目,原因有三,一是微胖、人称“胖墩”。二是皮肤白嫩,三是:言语不多,经常做一些善事和小发明让人不可思议。他就是五年级学生李建豪。
李建豪虽然模样可爱,可命运对他很坎坷,从四岁就落下哮喘的病根,从上学起打针,吃药就一直伴随他到现在,一年至少住四次院是常事,就是在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他努力学习,开发自己的智力,通过老师和父母的培养,李建豪德、智、体、美方面越来越凸显。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学校还没组织捐款,他就早早准备100元、装在口袋里随时捐款,有些同学得知后讽刺他,在捐款当天,他吓得捐了50元。最后结果,他在全校800多名学生中捐款是最多的一个。回家后,他怎么都睡不着,妈妈以为是他打针难受就安慰孩子,他给妈妈说了自己的心事,说是否不在写自己的名字把钱捐到机关,不然50元捐不掉、睡不着觉。妈妈赞称他的做法,第二天立即给他办好。他又给妈妈出了个注意,再有两天是双休日,他和好朋友方俊腾深入到老、弱、病、残家中协助妈妈募捐活动。妈妈采用这个办法后,效果明显。好多弱势群体说:“想捐款、走不去、这个办法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也有好多个体户看到几个小学生报着募捐箱顶着骄阳行走在各片区,深深的感动了,忍不住又第二次捐款,当天捐款额达3898元。由于六场捐款工作做的好,捐款额在垦区名列第一。这也凝聚李建豪的小功劳。
李建豪的同学有孤儿,没母亲的孩子,失去父母和爷爷生活的,还有少数民族同学,在这种环境中,他经常省下零吃钱给他们买本子和学习用具。有时他看到这些住宿同学吃的不够营养,就让妈妈做一桌菜给他们改善生活,尤其是孤儿齐正宇,经常在他家吃饭,还教他洗衣服和洗澡。还给一队维族职工司马宏的孙子捐衣服,书包等,好多失去父爱,母爱的同学在他家就能享受到温暖,因此、同学都喜欢到他家去。他在班级还担任环境卫生班长,尽管他的病不能和灰尘花粉接触,可他不娇气,班级的环境卫生课积极参加,抢着干。这一做法深受老师好评。
他在住院期间,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做好,不会的及时请教同学,特别是微机课,他是他班学习最好的,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能带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欺负同学。
李建豪言语不多,可搞起小发明确问不完的问题,由于他爸爸是革新能手,发明好多农机具,在团场推广后,引起很大反响,也给分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并获得好多奖项。受父亲的感染,他经常制作一些小发明,赢得好多同学的羡慕。比如:夜间自行车照明,风力轮船,电动火车集装箱等。他还带动薛伟伟,王志远等一些同学一块参与到小发明制作中。
李建豪从小打激素,造成 身体偏胖,尽管行动不太敏捷,可经常帮妈妈洗碗,扫院子等,还会做米饭,烧稀饭,炒简单的菜。在今年“六一”儿童节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他好多助人为乐的品行,刻苦拼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周围的学生,二连有一名得麻风病的职工叫刘成光,找到李建豪妈妈让给他解决医药费,这不是他妈妈主管的口子事,当时,李建豪在妈妈办公室,看到这情况后。回家给妈妈说给这个病人捐200元,当时,他爸爸说“你奶 奶也住院需要钱,家里经济非常紧张,建豪稚嫩的说“爸爸,你少吸两个月的烟,不就省出来了吗?你经常教育我学雷锋叔叔吗?他很可怜…第二天,他妈妈拿出200元,让七连江玉宝带去捐给了刘成光,刘成光接到钱后泪水满面。李建豪就是这样一个既爱帮助人,又不张扬的学生。目前,他积极的学习,把住院期间纳下的课全部补上。使自己越来越优秀起来。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兴趣;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责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充分开展中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从事中小学科学教学的经验,结合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实际开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科技环境熏陶课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儿童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儿童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先决条件。在科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以饱满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科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鲜明、直观的实验既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奥秘不断的探索精神。根据学生生性好动,喜欢自己动手动脚,什么事都想弄个明白这一特点,在科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充分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题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布置同学们用自备的塑料(木)梳、塑料(木)尺、碎纸屑、气球、毛皮等材料,试着摩擦产生静电,并宣布看谁能用尺子、梳子等材料吸附起碎纸屑,比比谁吸得多。顿时,兴趣小组竞争的气氛来了,结果有的同学的材料能吸起纸屑,有的不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很容易就懂得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同时也明白了正负电子,及如何有效的摩擦起电。可见,加强重视课堂实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效果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能力。
科技环境的创设要求学校的布局要具有科学性,如校园园艺设计,花坛的设计,教室的采光通风设计等,校园垃圾的处理,节能环保,节约水电方面。再者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途径,如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长廊、标语、教室张贴画、手抄报等,宣传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张贴一些反映“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让学生树立起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意识。
二、课堂内外相互渗透,以科技育人润物无声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还需要在课堂、课外活动中同时开展。对学生的教学,教师既要注意课堂知识的教学,又要考虑到活跃课堂气氛。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适时地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故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事物、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开展“植物的叶”主题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时,我们在课堂上就安排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的叶子,并在尽可能不损坏花草树木的前提下采集一些植物叶片做成标本,要求学生比一比,看谁做得最美,并挑选出做得好的作品贴在学校橱窗内,供大家欣赏。这样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同时,感受到动手实践取得的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
学生的探索欲望来了,科技意识就有了。在学生中开展以“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论文、小调查”的“五小”行动,在“小制作、小发明”中,有的学生做出了许多看似简单却颇具新意的作品。如方便拾球器,不仅可以捡乒乓球还可以捡羽毛球,还有地震模拟报警仪、长臂摘果器、家用清洁器等等,学生在做中运用科学知识,用科技来指导制作。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得到他人的认可,消除了“发明创造只是天才的专利”的思想,从而体验到了非比寻常的成就感,明确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并能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我们就是一个小小发明家。这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他们继续进行创新的一股不竭的动力。
学校每学期还举办如“奇思妙想展示会”“小小新科技”等多种多样的科技评比活动,这既是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信心。
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兄弟学校进行参观,相互交流,或是走出学校,踏上社会进行参观、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科普和创造发明类的书刊杂志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身边发现科技学习科技的机会。
四、家校社会齐心协力,共助科学活动齐飞
要让学生展开科学创新的翅膀,去搏击科技的长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开展的“拜拜!污染”活动,明确了各种污染的巨大危害,提醒亲人朋友要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室内多开窗通风少用空调等等环保节能的行为时,如果得到的意见是“赞一个”的,那么这个活动的开展就算是成功的,活动目的达到了;但如果得不到亲人、朋友的支持,对于青少年来说,将会是一个分力,这个分力将使学生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行动产生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减少!
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努力,从点滴小事,家庭琐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科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幻想,去尝试,哪怕做错千百次也没关系,在错中孩子将会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篇4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新课程理念还倡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就确立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藩篱,彻底改变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大力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展开,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展开呢?
一. 以选择性学习推动自主探究的深入开展。
很多地区已经对小学科学采取开卷考试和免试,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彻底结束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接受性学习时代,也预示着科学学习即将进入一个开启学生科学智慧、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和科学精神的新时代。教师要改变科学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方向,实现由知识传授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方式。小学科学是中学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综合,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学生不可能对其中的每项知识都感兴趣,也不可能具备多项探究的条件,那种面面俱到、广而不精的学习要求,严重限制了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对自己熟悉、有兴趣、有探究条件的科学领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农村学生可能对自己接触最多的动植物感兴趣,也具备深度探究的主客观条件;城市学生对发明创作比较感兴趣,也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客观条件;某些学生对与自己父母职业相关的科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在父母的指导下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这种有选择性地学习对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探究并不是鼓励学生只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忽视科学教材其它方面的内容。而是让学生以某个感兴趣的方面为自主探究的选择,兼顾对其它各领域常识的了解,让学生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学有所长奠定基础。
二. 以教学法的改变带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提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须教师的传授和讲解。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其一出生就生活在高科技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使用很多成年人都不会使用的现代化电子、机械产品,他们的科学素养远远超过老一代。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比我们有更敏锐的感知和接受能力。相信学生有主动获取知识、动手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去,对师生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者。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结合生活实际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比如,在学习《怎样才能省力》这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选择自主探究的内容和方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由于经常见到家庭中使用滑轮装置向屋顶运输粮食,利用“仓眼”快速将粮食入仓,他们在思考“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呢?”这个问题时,学生除了陈述了机械在劳动中的种种妙用外,还提出了“只要巧妙设计,很多时候可以省去使用机械的麻烦”的新观点。这个看似否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让我想到了“小工、博士后和空香皂盒的故事”。同样一个问题,博士后花费大量精力、人力研制,耗资几十万、综合尖端各种先进的科技终于研制出一套解决问题的设备;而生产线的小工只花了几十元买了一个电扇也解决了同样的问题。科学和智慧哪个更重要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探究,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认识,这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 以课外拓展促进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
由于课时和学校的科学实验条件有限,课内的科学探究受到极大的限制,课外拓展、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方式和阵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不断扩大科学学习的外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预设一些课外拓展环节,和课本知识形成有益的连接。比如,在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时,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让学生探究如何测算不规则冰块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家庭有现有的条件,探究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条件,并思考促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变换条件,探究水的蒸发速度与哪些条件相关等。让学生的课外拓展内容,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并以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课程资源,比如,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解决实验中的难题;利用家庭中的各种器皿和生活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借助家庭成员的帮助来完成超出课本深度的科学探究等,以促进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超出课本范围的小发明、小制作,比如,利用废旧饮料瓶和海绵、木棍制作日光灯清洁器;利用废旧饮料瓶为小植物制作温室大棚,促进植物生长;自制太阳灶进行无烟烧烤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
篇5
关键词:课间延伸;科学探究;实践案例
小学科学是针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周仅有两节科学课。让我最困惑的是怎么利用这每周80分钟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时间、场地等,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但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刚接触科学,是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这时是保护和激发他们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段,因此我认为,如果能将科学探究活动向学生的课余时间延伸开,那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一定是很有帮助的。
一、课间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1.拓宽科学探究活动的时空,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科学课堂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阵地。然而,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形式多样、涉猎广泛,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需求灵活多变,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时空局限,不利于学生直接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及探究自然的奥秘。再者,科学既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是很难把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但若能长期引导他们在课间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相信能让学生更加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扩大科学探究活动的合作范围,紧密家校间的联系
虽然课改后小学科学成为小学基础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实际上小学科学更多面临的是“上面要考试,下面不重视”的尴尬境地。一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科学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不如语数;二是因教材循环使用、没有书面作业等客观原因,使得科学这门课程很“神秘”,家长不知道科学课是干嘛的。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间,那么合作关系就不仅仅限于同学或师生之间了,也可以是亲子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合作的意识,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体验科学的乐趣和智慧;另一方面能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筑起一道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二、开展课间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1.活动体现探究,内容丰富具体
活动首先要体现出科学探究的特点,创设活动时应面向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要合理安排探究活动的内容形式,考虑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活动的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操作的难易程度设置活动。如观察类等较容易的活动操作比较简单,那么可以根据情况丰富一下内容;如果是一些较有难度的活动,那么教师要明确操作的方法,细化探究的步骤。
2.体现以生为本,教师有效引导
课间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突出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在轻松融洽的师生合作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将课间探究活动内容与科学课程整合,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层设置活动目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活动过程中放手于学生,让其自主参与各项活动、主动探究。但放手不等于完全不管,因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就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因此对于课间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流于形式、蜻蜓点水,应引导学生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
3.合作形式多元,展示方法多样
因为这些探究性活动都放在了学生的课间时段,所以合作形式不必像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一样拘束,学生可以自己自主选择合作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或者跨班组队,还可以和家长合作。多样化的合作与交流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信息,同时学生对于活动结果的展示也可以是多样的,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像,也可以动手做或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呈现他们的发现和收获。
4.开放评价机制,推动探究热情
课间的科学探究活动要以生为本,发扬学生的个性。如果将评价标准统一化、具体化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对于活动的评价应是开放的,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重点不仅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更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兴趣、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
三、课间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案例与成效
课间的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很多,有观察类、考察类、制作类、种植类、饲养类、整理资料和搜集信息类等等;活动时间上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
下面是笔者针对三年级升四年级的学生开展的近一学期的课间科学探究活动,包括科学种植、饲养,科普书籍、影像观看,科技小发明设计、趣味竞赛等,具体安排如下:
在活动前期准备好活动材料,查找适合小学生看的科普类图书影像,准备植物种子或幼苗,建立科学种植园地。然后让学生分阶段在课间开展活动,并定期反馈活动成果。其中,2月份利用学生的寒假开展了两项活动,其他月份考虑到不给学生增加太多课业负担,每个月各安排一项活动。因为三年级整学年的科学教材有四个单元是关于动、植物的观察和学习,占了相当大比重,但对于动、植物的观察活动往往在课堂上很难较好地进行,因此,可以利用课间开展种植和饲养活动,让学生在相对长期的连续观察中进一步了解生物。另外,看科普类书籍或影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到课堂中不能学到的知识,并形成查阅资料的意识;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创造设计可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以卵击石”科学趣味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课间的探究活动不但丰富了课余生活,也培养了各方面能力。
1.激发兴趣,形成探究意识
因为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比如“以卵击石”这一活动,要求每队人员事先准备好比赛装置(生鸡蛋及保护材料),然后让装置从5米高处自由落下,落地后,以鸡蛋不破为准,再称量去除鸡蛋后的保护装置重量,越轻越好。学生特别喜爱这种带有竞技性的活动,都能积极踊跃地组队参加。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培养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尽可能让自己的装置更轻一些,最轻的一组用了塑料袋、棉线、一次性塑料杯和餐巾纸做保护装置,只有12.5克。而在这个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就体验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的探索过程,经过思考―尝试―筛选,最后寻找出最好的装置。学生既“玩”得不亦乐乎,又促进了探究的意识。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课间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更感兴趣。通过对比发现,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课间探究活动中的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表现要比那些不那么积极参与的学生更优秀,他们的求知欲、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更强,还能在课外主动地去探寻生活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2.实践操作,培养技能和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培养了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和方法,如通过饲养动植物,学生可以了解动植物的习性,掌握饲养方法,可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通过探究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创造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心,也不时会有一些突发奇想,通过教师提供平台,先让学生把创新的想法呈现出来,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通过课间的探究活动也更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部分发展较快的学生还能将课间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课堂,养成的科学素养反映在课堂,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3.陶冶情操,树立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了过程,培养了知识技能,掌握了方法,还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树立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科学园地的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了一次当“农民”的机会,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是小区高楼,很少能见到田地,更不用说尝试种地了。通过这个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种植蔬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有了这种亲身体验之后,学生对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价值观的建立。
课间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和素养,还能拉近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作为科学教师,要学会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从过去较封闭型的教学转向开放型教学,立足改革,致力于创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学习评价;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97-0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那么,科学课的评价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一、营造轻松的评价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暗示,消极的态度自然产生消极的暗示。所以,我们要特别注重营造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课堂上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好极了!”“你的想法真有创意!”“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请你帮老师……!”等等,极力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二、多方主体参与,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定学习目标,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成度,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功效。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
除了自评以外,还可以在学习群体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这样可以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激励机制。
学生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最了解,让家长参与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学生家长可用自己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学生的个性完善和能力提高有着独到的促进作用。
三、多种方式进行,提高评价的客观性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差异性以及内隐性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可以变以前的期末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
1.单元评价法。教师可以结合一学期科学教学的实际,提出每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提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自行探究学习、进行资料的整理,最终形成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调查报告等成果。在学生完成后,要允许学生创造性展示自己的作品。
2.成果星级评价法。对于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可以根据学生作品质量的优劣用星的颗数给予评价,如一星级者为不合格、二星级者为基本合格、三星级者为合格、四星级者为良好、五星级者为优秀,使学生的每次成果都能得到量化。也可以评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科学星彰,如科学理论星、科学实验星、科学设计星、科学创作星等。采用星级评价的方法时要注意评价的及时、公正,并以鼓励为主。要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作品质量,又要及时指出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允许学生重做。
3.及时公布激励法。对学生的每一项评价,教师要及时给予公布,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每一次进步,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进取性、积极性。另外,到了期末,还可以根据学生得星的多少再次进行评价,使对学生的一次性评价转化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质量评价。
四、成长记录袋的使用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运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可行的评价方法。
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不是各种资料合在一起的“大杂刽”,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既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自定的作品;既可以是与他人合作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既可以是学生思维活动记录的结果(如科学小报、原创性假设、科学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成果(如观察日记,一项长期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小发明小制作等)。此外,还可以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有关作品的评价,等等。.
篇7
一、创设氛围,激发师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教材、形式的限制,往往有相当部分学生会因此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影响科技素质的培养,农村小学要立足农村,在校内外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争创新的良好风气。可通过课堂结构调整、课外科技活动,为师生开辟一个新天地,组织参观、考察、采集、野营、游艺、竞赛、实验、讲座、奇思妙想等多种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接触自然,接触实践、接触社会,为师生营造浓浓的科技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摒弃畏难思想,培养创新意识
一提到创造发明,许多人就会想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许多发明创造,特别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发明创造,很多是普通人发明的,甚至不少是中小学生所为。我在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少年儿童发明创造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创造发明属于每一个肯细心观察,勤思考好动手的普通人,创造发明并不是什么难事,有一些创造发明非常简单易做,就看你敢不敢去发明而已,例如在上课时出示了一个由一块木板,一根钉子,一根弯了钩的铁丝做成的“脸盆吊钩”,问学生会不会做这个东西,学生都说会,然后告诉学生这是“1998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制作一等奖”的作品时,多数学生都不敢相信,认为这种发明太简单了,又不用花多少钱。而后告诉学生,发明者平时能注意观察一些日常用品的构造、特点,能从日常生活的需要中获得灵感,并大胆创造,从而获得成功,只要你们肯细心观察,勤思考,好动手,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发明家,再如对学生讲“圆珠笔与割纸刀”,“升降篮球架”,“易拉罐做热胀冷缩装置”等发明故事,让学生摒弃畏难思想,激发创造发明的兴趣,增强创造意识,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并从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科技素质,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奇思妙想比赛,并把它们整理投寄《少年发明与创造》,当一个个奇思妙想被发表以后,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都跃跃欲试。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
学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只是科技辅导员的事,还需要教师、家长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要进行创造发明,如想象作文、奇思妙想、方案设计、节目编排等等都是创新行为,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因此,学校可通过举行或推荐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我校利用校办文艺月刊《山》经常刊登一些学生想象作文、科技小制作、小点子、科,技辅导员经验谈等,还推荐多篇学生科技小论文在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2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从知识的感知,内化到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他们的一切学习活动,实际上都为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基础。阅读中,学生从感知课文,内化语言到运用知识都包含着创造性劳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储存创造思维的内需:凭借想象的展开,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契机。强化语言文字,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创造性理解、运用,才是最有意义的,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宿新市徐公店》时,为我们做出很好的范例:
师:请你们读读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画上要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宽一点还是窄一点?要说明理由。
生;要画宽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还要画一条细长的小路,因为诗中写“一径深”。
学生还根据“树头花落未成阴”提出了树上只能画小叶,树下一定要画落花……这种根据诗意在想象中”作画”的教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来理解课文。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一个圆柱体的高是8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列出算式,但是我们不应满足于这一常规解法,启发学生还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通过启发引导,有的学生采用的解答方法。显然后一种解法较前一种解法既新颖又简捷,富有新意。如果教学中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创新人才是可以稳步培养出来的。
4通过技能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开设的科学、科技、音乐、美术、劳动等技能学科,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技《小火箭打靶》一课时,基本按照书上的要求,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一支小火箭,由于学生对火箭造型的认识已定性,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火箭的实际造型的进行设计制作,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火箭参加打靶活动时都不太好用,又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制作。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时提示学生只要注意小火箭的实用性,不必太在意小火箭的形状,可突破常规大胆设计,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火箭花样多,又好用。在以后的小制作中,都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有创意的制作,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质。
5通过课外兴趣小组,重点辅导特长生以点带面
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电工、饲养、种植、花卉、缝纫、手工制作等,也可因地制宜组织养殖、果树栽培、育种、农具维修、沼气研究、破除迷信等活动,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制作科技作品,提小建议、进行奇思妙想、搞小发明、小改革、成果展等,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农村特点,适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成员大多是务农的,而且在农村,科技的运用还不够普及,还有很大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也有很大的空间和必要性。现在每所小学都有一名兼职成教的教师,负责各村的农技培训班工作,还要定期出黑板报、印发材料进行科普宣传,可指导学生帮助出黑板报、分发宣传材料等,以提高学生的科普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多数学生家里有果树、食用菌种植,养殖猪、鸭、鱼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科学小实验或小观察,这样学生既有条件做到,又有实用价值,兴趣会更浓,也可以得到有经验农民的指导,同时促进农村学科技、用科技。我校有一位老师,他原来是学林业的,他在学校成立的种植兴趣小组里,在学校的学农基地指导学生进行荔枝嫁接新技术实验,并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把实验过程及成果整理成文字,向《少年发明与创造》投稿,使得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力得到提高。
四、勤思勤动勤积累,不以事小而不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技素质,应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积累,逐步提高,要鼓励学生有什么点子尽管提出来,哪怕是奇思怪想或微不足道的点子,也要给予肯定。去年我校要举行科技作品展评,布置全校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件作品逐级参评,我外甥女平时喜欢唱歌跳舞,一次在家中和姐姐一起玩家里剩下的自来水管时突然产生用水管作乐器参加科技作品展的想法。当她向我提出想法后,马上鼓励她进行制作,并联系她的音乐教师一起经过多次指导试制,最后制作了《竖敲琴》,并获得了“福建省首届小学生科技作品展评”一等奖。在教学中我也常以此事为例,鼓励学生不以事小而不为,一些很不起眼的想法,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学生只要有作品交到我手里,不管好坏,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实验成效
几年来,在基层校老师的大力配合下,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唤起
通过几年的课题实验,中心校所属各小学的学生,已初步形成讲创新的风气,各校都成立了科技小制作、种植、养殖、奇思妙想、计算机、幻想画、幻想作文等兴趣小组,学生涌跃参加各项活动。
2学生的创新作品屡次获奖或发表
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各级种类竞赛中一百六十多人次获奖,其中一百四十多幅科幻画参加第四届“世界之星”少儿美术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展分别获金、银、铜奖,十多篇科幻作文在国家、省、市、县级获奖,王慧星同学参加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获市二等奖。有二十多篇学生科技作品在《少年发明与创造》、《独生子女报》等刊物上发表。
3几年来,有两人次获“漳州市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福建省科技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称号。
总之,在农村只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责任编辑王宁荪
篇8
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领导还是老百姓,都对素质教育充满期待,也充满了迷茫。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是这样解释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规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态度和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小学生,是一群性格还在塑造、三观尚未成型、对世界充满疑问、渴望成长的孩子,孩子们的优点是好奇心强,没有固定思维,创新意识好,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二、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被限定,应该让他们自由判断、自由学习,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严格贯彻。另外,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没有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素质教育,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课程改革。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给孩子们多上些文化课之外的课程,比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有些学校甚至开展双语教学,花大代价聘请外教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这些举措确实是积极的,我们并不否认给学生带来的丰富的课程体验和多样化的接触知识的方式,但课程内容并不符合学生实际,大多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们经常反映体育课就是在操场上跑步,音乐课就是听老师放儿童歌曲,而所谓双语教学也只发生在课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却甚微。新形势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有不少老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组织学生搞素质教育的其他相关素质,甚至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学校老师应对不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受到的教育没有改变,对于如何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老师们并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不同的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同的老师上课风格不同,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放养式教育,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方法论的教育,对于这种混乱,学生只能接受,效果注定不会太好。
(二)家长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重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大部分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溺爱现象时有发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以前,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把控比较严格,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成绩好,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补习班、强化班、冲刺班,现在,素质教育开展了,家长们也没有把握要领,在各种专家、各类广告的忽悠下,家长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多学技艺,所谓“艺多不压身”,于是,各类培训班便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从最开始的钢琴班、二胡班,到后面的舞蹈班、歌唱班,有的家长则认为智力是根本,就给孩子报各种奥赛班、国际夏令营,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以前“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改变,以前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考试,现在是逼着孩子上辅导班,殊途同归,孩子们都得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倡导素质教育以前的学生像是任人摆布的泥人,不管刚开始是什么形状,最终都被捏成相同的模样,素质教育倡导以后,学生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老师和家长也从责备变成了更多鼓励,在学校,有老师呵护,在家里,有家长宠溺,学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差,对正统的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嘲笑那些每天用功读书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认为他们只有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病态发展。一方面,学习好的同学反而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学习差的同学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认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没必要学习成绩好,要全面发展,殊不知,这反而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工程教育是指对于学生工程能力、工程素质的教育,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小学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改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工程教育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目标,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教育思想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模式。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很积极但又很缓慢,工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学校在校内建立工程教育的平台,与企业合作,打破现有师资来源仅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小学任教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方式多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学校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企业将自己成熟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学生,学校可以将其他资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硬件设施改善等地方,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对于学校而言,工程教育使之既找到了一种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方式,又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应用。
(二)工程教育思想对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方式。教育改革只是针对学生,只是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却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导和训练。实际上,国内对于如何使老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也没有好的定论,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摸索,方法的好坏没有判断的标准,工程教育的思想帮助老师打开了思路。将工程教育带入课堂之后,传统的老师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各自发挥所长,对学生进行互补式教育,减轻压力,同时创建了一个老师与工程师交流的平台,实则是传统教育者与社会发展中断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体验。或许小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教育,由于他们对实践、对动手还保有最原始的热情,他们会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科学知识,会积极配合老师整理的工程案例培训,对于学生而言,带有工程思维的课堂是一种新的接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包容性强,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理解,知识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单调的课文、乏味的单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生可以操作,可以异想天开,思维会越来越开阔,素质和能力会不断提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习而学的思想,通过实践知其然,然后学习课本的知识实现知其所以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更加适合小学生。
四、工程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的方式
1“引进来”,让企业渗透到学生培养全部环节,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新内涵。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时,企业可以参与制定目标,学校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时,企业工程师可以占有一定权重,将企业工程师更加未来、更加全面的观念引入小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走出去”,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体验式教育中逐渐成长。小学素质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去体会知识运用的感受,知道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知识如何转换为生产力,虽然学生未必能懂复杂的机构,但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求知,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
3“搞实践”,提炼企业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题目,让学生有条件自己动手实践。小学生对于小发明、小创造之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提炼工程项目中的部分科普性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经过适当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做边学”的理念。
4“双师制”,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老师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培养学生,侧重点各有不同,学校的老师更倾向于知识教育,企业的老师更侧重素质的扩展,双管齐下。一方面,老师的压力小了,工作量变小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变丰富了,不再每天面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成长也会更加迅速。
五、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科技实践学生培养 科学素养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便成为近年来教育的一大主题。这一变化,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一方面需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它也将面临教育转型而出现的严峻挑战和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不是一个空设的命题和口号,而是一个漫长的全方位的改革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
一、创建科技氛围,增强学生科技意识
科技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知识样样皆有。青少年通过科技活动,将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进行创新。人的精神意识从来就是一定物质存在与环境的反映。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技能力
科学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修养。我们确定了以普及科技基础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品质为目标的科技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生活学习等。如果我们在实践活动的任何一种主题活动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每一顶活动主题实施中,尽可能多地进行调查、考察、参观、宣传、实验、表演、展示、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并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开展活动,不断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和实践是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深入调查,才能不断地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进而对问题研究探索,才能得出结论。
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设置“科学”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的重大突破。在专家眼中,设置“科学”课程是划时代的大事件,是课程发展中的里程碑。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科学”已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同时也是奠定科学素质的时期。
三、动员全体参与科技实践,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篇10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 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文秘站: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 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实
验
前
学生
25.4
50.7
11.3
家长
38.2
47.5
68.5
教师
53.6
56.8
55.7
实
验
后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 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