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31 01:1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酒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让语文为孩子一生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平面图形的密铺”教学案例与评析
找准教与学的契合点——“有理数乘法(一)”课堂实录
自学自测 互学互助 导学导练——“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聚焦:让课堂提问更有效——以《散步》教学为例
一个有语文味的拓展
“好学生”的标准——从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谈起
含蓄,也是一种力量
以《礼物》为例谈“品”读
“品读赏析”环节到底该怎么上
“半”字人生——《孔乙己》教学片段及反思
从一节评优课看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给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让学生亲历定理的发现过程
让平面几何题更加生动活泼——传统平面几何题的升华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的教学案例与思考
竹为节
统计分析与试卷编制方面的素质训练
数学(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英语(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物理(九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化学(八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一般过去时”教学纪实
“There be的过去时与将来时”教学纪实
如何在情境中讲语法
引领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的预设策略
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活动——切线长定理教学案例与反思
老师,这种方案不合理
“成语故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恰当运用背景材料提高教学有效性
汉语的“竹子”与英语的“mushroom”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诊治”
巧用塑料瓶做实验
“启发”式谈心
小灯泡额定功率测量故障揭秘
与诚实赛跑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聚焦 精选 整合 优化——从“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谈起
用研究性学习指导数学活动课——二元一次方程活动课教学案例
“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综合应用”课堂实录
“铺地砖”教学纪实与评析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课堂实录
“Shopping Online”课堂实录及反思
寄情于物,形散神聚——《春酒》说课设计
忆·赏·悟——《春酒》说课设计
“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教学设计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探究与教学反思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Section A 1a-1c)说课设计
“I am making a card for my Mother's Day”教学设计
“家住三江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及反思
《鸿门宴》 网络课堂教学案例
百花
快乐节日 快乐活动
篇2
以课例《春酒》为例子,具体说明实施步骤。
第一步——确定内容,教师初备。教师依据学情和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方案。目的是引领教师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教材,进行多角度思考。
第二步——集体备课,初定方案。同组教师共同阅读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任课教师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初步确定上课方案。
第三步——一次实讲,互相听课。任课教师依据备课方案,在其中一个教学班进行实际授课。目的是由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操作,进一步发现问题。
第四步——录像回放,微格评课。借助录像,听课者、执教者共同面对屏幕,边听看、边评析。目的是重新审视、研讨分析、解决问题。
第五步——修改完善。任课教师根据评课的意见、建议在原稿上进行第三次修改完善。目的是积累研究过程,进一步提升认识。
第六步——二次实讲,互相听课。任课教师依据备课方案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实际授课,同时录像。目的是实践操作,验证认识。
第七步——再次回放,微格评课。根据录像,听课者、执教者再次面对屏幕,边听看,边评析。目的是将两次课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某一内容进行提升。
第八步——修改完善,实现经典。教师根据两次评课的意见和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进一步完善经典课例。目的是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将课标要求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认识,并指导教学。
通过反复研磨课例,教师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加深了对新标的深层理解,教师由单一的关注教学内容转向以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习惯、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微格评课,对课堂教学的各项技能分别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训练,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的教学发生了以下变化。
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反思中写到:“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应多想想学生不懂什么?学生对将学到的新知识有足够的储备吗?我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愿意接受吗?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少一些花架子。”教师在参与过程中用切身的深刻体会验证课标的要求,用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在研究与实践的循环中实现了自我飞跃。
篇3
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生涯中独帜一树,光靠爱岗敬业的精神远远不够,还取决于是否具有魅力,能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课堂。而教师的魅力又需要具有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和洞察一切的睿智。因为内在的魅力不是被某个专家“牵着鼻子走”,也不是缩手畏脚“摸石过河”。从某种角度上看,魅力是一种个性张扬;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一场争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片曙光。
1 魅力老师的魅力课堂
“儿童的心,春天的脸,享受成功时,阳光明媚,遭挫败时,阴雨绵绵;与知识共鸣时,激情洋溢,相斥时,萎靡不振。” 布鲁纳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课前,魅力老师要悉心解读学生,认真寻找教学的起点,设法增添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和挑战性,提高学习的投入度。学习是像诗一样美的事情,我曾经听了一位魅力教师的一堂课,他在优美的诗文中,引导学生计算百分数问题,语数结合,趣味融融。“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该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看看哪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再让学生计算“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课下找找生活中的广告词等,使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该片段10%的,相互交流。当教学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时,有的学生心理上会人为地自己设置障碍,有魅力的教师要善于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就地取材,改编课本例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学习的内驱力,激活认识需求和思维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充分利用院子里的沙子,让学生做实验:先用空杯装满一杯细沙,再倒出另外装好(不要与其他沙混装,以便比较),接着往杯中放进木块,再往里面回放沙子。引导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木块占有空间。然后小组间比较观察几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启发学生认识,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连平时讨厌的沙子也变得可爱了。他们在玩中探索新知识,在身边学习新数学。
2 魅力老师的魅力实践
魅力数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开展有意义的具有浓厚数学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我要求学生通过调查与统计的实践活动,了解周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伴随人们休闲时光的一种重要内容,人们通过各种栏目的节目去了解社会,了解多彩的自然景观,认识生存的地球和宇宙,海外的游子们通过电视节目了解祖国的变化,倾听母亲的呼唤……每个人由于需求不同,选择的栏目也不同。谁来说说,每天你的家庭成员怎样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哪些栏目的节目的?学生参与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和情况分析的全过程,他们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并作出怎样的情况分析?学生跃跃欲试:“观众最多的是什么栏目,有多少人?这些人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我接着孩子们的话题“他(她)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类剧目?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观众最少的是什么栏目,如果你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人,你会做出怎样的改进?”留给学生一个个思考的空间,播下了一颗不断探索思考的种子。把自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围绕学习的内容大声交谈、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力争把原来自己进行教学的表演舞台,重新构建成师生对话的平台,用大量的时间站着或坐在他们前面倾听组际间的相互讨论或和他们交谈,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追求创新的价值。让孩子们从创新的教育走向魅力的人生。
3 魅力老师的魅力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认为有魅力的教师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通过亲切的话语、的动作、信任的眼光、认真的倾听等言行展现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欣赏、信任、期待,从而用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艺术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实现以情感人,以情治学,以情育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从不吝啬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将数学学习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例如:教学3×3=?一位学生答6,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此时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看了一下大家,又用和气的口吻对这位学生说:“不错么,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并安慰他坐下来再想一想:“你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吗?说说看”。这位学生虽然失败,但没有因失败面感到沮丧,又抬起头来认真听讲,继续发言。教师以无声的语言——目光暗示有效遏止了班上“讥笑”的不良行为,又用心灵的关怀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民主、营造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探索提供心理保障,以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实施以成功为价值导向,以充分肯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为出发点,以鼓励性评价为中心的赏识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唤起学生的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篇4
[关键词]:教学视野 学科范畴 设疑 解惑
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课改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教学工作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拓宽教学视野,走出学科范畴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有这么一位实验老师说“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锋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此说来,光靠数学课本显然是不够的。
《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导。如:一位老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课前,让同桌相互画正面像,课始,展示各人的作品,并引入画人的正面像有一定的常识,那就是美术上学到的“三庭五眼”;然后,通过赵本山等名人的正面画像来验证;最后,形成几道比例式来引入比例的概念。这种从美术到数学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大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形式与效果的有机结合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让学生沿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也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着单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观摩课、公开课从新知识引入到巩固训练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并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数是一位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叫小明去买土豆,邻居叫代买一些,小明回来算帐,列的竖式有以下三个,你能帮小明算完吗?(土豆单价可以从市场调查获知)
(1)两家土豆数量(千克)(2)小明家土豆用钱(分)
()()()
+()×()
17()()
(3)邻居家买土豆用钱(分)
()()
×()
()()
这些巩固训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还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正是在训练学生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有收获,即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训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但也应该是学生探究新知识基础之上的训练,那种以较短时间结束新课,用大量练习进行训练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另外,教师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熟能生巧”的合理性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论,便“熟能生笨”、“熟能生厌”则是存在的事实。
四、注重设疑,引生回味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
篇5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有效设计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是课堂品读引领的重要手段。解决主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环节,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但是在一些课堂实践中,由于主问题设计内容单一性、主问题呈现无序化、主问题思维含量低等原因而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化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
“主问题”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提炼,是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主问题”是从文本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的,在学生的整体参与基础上引领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理解、赏析、再创造的阅读主线。那么怎样才能设计有效的主问题?
一、文本解读,立足主问题有效的原点
1.主问题应立足整体文本阅读。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独立读懂文本,深入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清文本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把握其中字词句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和依据,提炼出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使主问题具有一定的聚焦性和辐射性,才能创设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如果教师忽略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感悟,就会导致感性层面感知不够,难以获得理性的结论。
2.主问题应立足个性文本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特质,精选教学内容,才能精心设计教学主问题。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杨聪老师以“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而张震雷老师用三个“真知……真知!真知?”引领文本的阅读,最后引出“人应该张扬,但不能张狂;人格应该独立,但不能特立”的人生启示。同样的文本,但衍生出不同的精彩,这都源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源于主问题的个性设计。
二、基于学情,紧扣主问题有效的落点
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调整、融合,从而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起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缺少了知识迁移的基础性内容,就难以通过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过程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融合、分析、批判和创造,达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也无法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负荷。所以主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切合文本实际,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教学才是有效的。
1.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教师在对课堂主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抑现象发生。
2.要紧扣住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主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的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
三、目标导向,直指主问题有效的焦点
1.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串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方顺荣老师在《孔乙己》中就围绕目标:分析、评价孔乙己人物形象,探究孔乙己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设计了一组目标指向集中的主问题: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活动意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
(2)孔乙己为什么会死?(活动意图:结合了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
(3)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活动意图: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突破教学难点,拨云见日。一般来说,对于文本的学习都有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在设计时预设有效的主问题时,如果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就能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土地的誓言》是在“九・一八”十周年之际写的。抒发了作者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文章题目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第一部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下的记忆。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才是誓言的内容,这是很多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针对这个难点,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主问题:土地的誓言体现在哪里?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主问题,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作者的的感情波澜在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的,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了铺垫。
四、精选角度,撑起主问题有效的支点
1.关注文本细节。主问题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而文本是课堂教学生发的原点,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设计主问题时要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寻找能“以点带面”的支点。
(1)琢磨题眼。有些课文的标题涵盖了文本的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解读文本的“眼睛”,也是设计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可以从题目的关键词“伟大”、“悲剧”切入,提炼教学的主问题。
(2)抓住文眼。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主问题,可以提挈全篇,有效深入文本核心。杨聪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中就抓住文中的“意思”这个词语设计了主问题,以“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这样的一条主线进行板块教学,把课堂从文本引向了文化,立意高远。
(3)抓住文章的脉络线索、语言特色、构思特点等文本信息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容易被人忽视的关键点,深入探究,大胆设问,常常能知微见著。
2.借鉴名家评析。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借鉴名家的评价是设计主问题的重要途径,往往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3.自主欣赏发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的空间,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美,有利于学生理解、质疑、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自主发现鉴赏式”的主问题设计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春酒》的主问题: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读一读文章中你认为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会激起精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文本,挖掘文本的主旨。
4.互动生成意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结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这种老师没有考虑的意外就是文本的主问题,老师及时捕捉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探究,会生成课堂意外的惊喜,生成思维的火花,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有序推进,形成主问题有效的力点
阅读教学应该是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难、层层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必要的阶梯,形成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推进的梯度性。
用主问题的有序呈现来带动整篇课文的立体学习:(1)初读阶段,解决主问题,引领深刻理解全文,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提升思考的层次;(2)进行阶段,解决主问题或者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主要板块,激活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3)深化阶段,解决精粹的主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推进课堂的形成。几个“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逐层推进的,从导入的浅层次感性问题,逐渐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性问题,最后深入到文章思想内涵的解析式问题。
总之,有张力的主问题设计,鲜明的主问题表述,多样化的主问题呈现,才能衍生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精彩。只有致力于少、精、实、活的主问题研究,追求“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才能催生阅读课堂的有效性,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