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

时间:2023-03-27 10:1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范蠡事越王勾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离开之后,他下海经商,从头开始。父子几经努力,没太长时间,又竟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难以匹敌的富人。有的国家又慕名请他为相国,就在他任期届满之时,他将资财分散给他人之后,又去了外地定居。他既不恋权位,又不贪钱财,还事事做得成功,真正是一位奇特的人,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这个人就是具有高智商的范蠡,他所辅佐的君主就是越王勾践

一、既有预见,又敢面对

春秋后期在今天江苏、上海一带有个国家叫吴国,与当时的越国是相邻的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一直不好,越王允常与吴王阖庐常常是矛盾不断。允常病逝之后,儿子勾践继位,成为了新的越王。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月不详。他随朋友文种来到了越国,两人都做了越国的大夫,经常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

吴王阖庐看到勾践刚刚继位,没有什么经验,越国又处在治丧期间,觉得有机可乘,便发动对越国的战争。他没想到碰到的对手勾践并不那么好对付。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这“死士”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越王勾践组织了敢死队,一是说组织了一批犯人,总之让这些人排成三行,直向前冲,一直冲到了吴国军队的阵地之前,他们大声地呐喊,接着一个一个地自杀。吴国的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会要干什么,正看得目瞪口呆,十分惊诧之时。后面的越军一拥而上,将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吴军中计,十分慌乱,一下子就溃不成军,在d李(今浙江嘉兴一带)遭到了大败,连吴王阖庐都被箭射伤。阖庐又羞又气又恨,很快就不治而亡。临终之时,阖庐很沉痛地对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能忘记这仇恨啊!”

夫差当上了新的吴王,他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临终嘱咐。他日日夜夜地训练军队,一定要为父亲复仇,灭亡越国。

越王勾践得到情报以后,心想哪能让你把军队训练好了,等着你来打我呢,我得先发制人,因而就主动挑起了对吴国的战争。

范蠡是理智的,他劝勾践说:“兵器是凶器啊,再说先发动战争也违背道义。好战而动用凶器,不会有好的结果!”

勾践没理会这意见,悍然对吴国宣战,很想复制一次上次那样的胜利。

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后,就派出全部精锐的军队,进行反击,很快就在夫椒这个地方打败了越军,而且消灭了越国的主力部队,越王勾践只得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吴军乘胜追击,把越王勾践和他的残余紧紧包围在会稽山上。当初自认为战争必胜的勾践真是后悔莫及。

在这即将身死国灭的情况下,勾践只得找来范蠡,很后悔地说:“我没有听从先生的意见,以至落到今天这地步,现在该怎么办呢?”

范蠡不仅事先有预见,而且还敢于面对失败。在失败之后,他不是埋怨勾践,而是劝他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起来。他告诉勾践,胜负是兵家之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住了自己和国家,日后就会有办法。他劝勾践要能伸能屈,赶紧向吴国求和;对吴王要用韬晦之计,要装得谦卑有礼,不仅送去优厚的礼物,而且一定要向他表示:服从他,事奉他。

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勾践只好答应了,便派大夫文种去向吴王求和。文种哀求吴王说:“君王的亡国臣民勾践让我向您报告: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意思是勾践完全投降,顺从吴王。

看着吴王要允许的样子,吴国大夫伍子胥马上劝阻说:“决不能答应他们求和,这是上天把越国赐给您的好机会啊!”在这情况下,吴王没有立即答应。

文种回到越国,报告了情况。勾践看到求和没有希望,就打算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宗庙里的宝器,和吴军去决一死战。文种劝告说:“大王,别这样,还有办法可想。我知道吴国的太宰是个贪婪的人,我们可以用重金贿赂他,让他替我们说话。”

死马当活马医吧,勾践只好这样安慰自己。他让文种暗暗地送给太宰一些珍宝与美女。太宰欣然接受之后,便带着文种再次去见吴王。文种对吴王说:“还是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他会把我们国家所有的宝器献给您。要是他得不到赦免,他就会孤注一掷,带着剩下的五千人和您死拼呀,这样大王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就在这时,太宰也帮腔说:“是呀,如果您赦免了他们,越国作为服从您的属国,勾践作为您的臣子,有什么不好呢?”

伍子胥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有些气愤地说:“现在不灭亡越国,您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勾践是贤明的君主,文种和范蠡又是很有谋略的大臣,他们回到国内,将来是会要闹事的。”

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终于赦免了勾践。勾践就带着军队回国了,越国因而得以保存下来。

越王回到国内以后,总结了这次惨败的教训,并且在范蠡、文种的帮助下,振作起来,开始苦心经营:他埋葬阵亡的官兵,慰问受伤的战士,抚养生还的士卒……,还革除了那些百姓不满的政令。他亲自参加生产,妻子也同百姓一样织布。在生活上他非常节省,吃的是素食,穿的是粗布衣裳。他还在自己坐卧的地方吊着一个苦胆,起床、睡觉之时,甚至是吃饭时,常常尝一下苦胆,用这提醒自己:“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按照求和时商定的条件,越王和范蠡还得去吴国做人质,因此越王只得派遣300人到吴国去当奴仆,自己还到了吴国,担当吴王夫差出行时的马前卒,卑躬屈膝地侍奉吴王。在范蠡的耐心劝慰和帮助下,勾践忍受着极大的屈辱,在吴国生活了三年。

勾践与范蠡在吴国的表现,使吴王夫差觉得勾践君臣对他事事服从,毕恭毕敬,决不会有反叛之心,因而就放心了,于是便让他们回国了。

二、等待时机,为越雪耻

回国以后,勾践对范蠡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请你好好地计划吧。”意思是要把治理国家的任务交给范蠡。

范蠡坦诚地回答说:“治理百姓,发展生产,使五谷丰登,人口繁荣,使君臣上下各称其心,我不如文种啊。而用兵打仗,当机立断,办理外交,文种却不如我。”于是勾践考虑一番之后,让大夫文种管理国家的内政,而让范蠡处理对外事务。

回国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89年),勾践就迫不及待地找范蠡商量报仇的事,他想要征讨吴国,一雪多年的屈辱。范蠡一听就连连摇头,他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啊。时机没有到,勉强去做那是不会吉利的,大王还是等待时运的变化吧!”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说:“吴国早晚是您囊中之物,这是没问题的,但若过早地复仇,吉凶就难以预料。”勾践一听,只好作罢。

一年过去了,勾践又对范蠡说:“上次谈到征讨吴国时,你说不可以。现在吴王沉溺于享乐而根本不顾百姓,朝政也很腐败,上上下下都是苟且偷安。我觉得这个时机不错。”

范蠡还是摇了摇头,他说:“大王所说的是事实,吴国人事的变化已经有了可乘之机,但是上天还没有出现相应的预兆,您还是等一等吧。”越王便又同意了。

又过了几年,勾践又问范蠡:“以前你说时机未到,现在吴王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忠臣伍子胥,这是他自作孽呀,现在总可以了吧!”

范蠡耐心地解释说:“吴王虽然杀害了忠臣,倒行逆施,但天地还没有显现出灭亡吴国的征兆。现在就去征讨,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大王您还是耐着性子再等等吧!”越王虽说心里不太高兴,但他还是答应了。

又一年的春天,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这是公元前476年,吴王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与多国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边)。吴国精锐的部队都跟随去了,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弱部队与太子在都城留守。见到吴国后方非常空虚,勾践找范蠡商量,范蠡说时机已经成熟,而且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而成灾”。意思是机不可失,天赐良机,不接受反而会得到灾祸。于是越王勾践乘虚进兵吴国,很快就攻入吴国的都城,杀死了太子。

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这时他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后会失去面子,就坚守秘密,并派人带上厚礼向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一时也不能灭亡吴国,就暂时达成了和议。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国、晋国的战争中伤亡很重,所以吴军最终大败,越国军队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走投无路之下,吴王只得派使者去向勾践求和,也想重复当年越国求和那种情景。

面对吴王的求和,勾践有了些动摇。就在这时,范蠡对越王坚定地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我们了,我们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我们谋划伐吴已经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能够这样忘记会稽的苦难吗?”

越王勾践说:“您说得对,但我无法面对吴国的使者。”

于是范蠡对吴国使者说:“君王已经全权委托我来处理了,这是上天把你们国家赐给我们,我们哪能违背天命呢!你赶快走吧,否则就对不起了。”接着范蠡挥动鼓槌,擂鼓进军,很快就歼灭了吴国的残余部队。吴王夫差这时既后悔又羞愧,只好自杀了。自尽时,他遮住自己的面庞说:“我真没有脸面去见到伍子胥啊!”

在范蠡的辅助下,越王勾践就这样灭亡了吴国,一时间威震天下。

三、经商有道,致富万金

越军浩浩荡荡胜利回国了,当大军回到五湖(今太湖流域一带)时,范蠡向正在得意洋洋的越王辞行说:“君王,请您努力自勉吧,我将不再踏上越国的土地了。”

勾践一听,异常惊诧,他赶忙询问原因。范蠡说:“我听说,作为人臣,若君王忧虑,臣子应劳心劳力;若君王蒙受耻辱,臣子应以死相报。当年大王受辱,我之所以没立即去死,就是为了辅佐您报仇雪恨,如今大功告成,我请求领受当年会稽之耻而应该受到的处罚。”

勾践极力挽留道:“您听我的劝,同我一起回国吧,我与您平分越国。”接着他严肃地威胁说:“您要是坚持不听的话,那我就要严惩你和你的亲属!”

范蠡回答说:“做君主的执行自己的命令,做臣子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就整治行装,带着亲属、随从和一些珍宝,乘坐一只小船悄悄地离开了,从此没有人知道范蠡去到了何方。

人们都很不理解范蠡为什么在功绩卓著时,在得到勾践极为信任之时,竟然要离开呢?其实,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范蠡在与勾践长期的接触中了解勾践的个性与为人。他走后曾经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很坦诚地劝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劝文种也赶快离开勾践。

遗憾的是文种没有离开,果然被范蠡不幸而言中,没过太久,文种就被勾践迫害致死。

具有预见性是范蠡智慧高超的表现,而行动的果决也是他成功的原因。身处顺境,名声震天之时,他不图名声,不恋权位,毫不犹豫地功成身退,从而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范蠡离开勾践以后,就沿着海路来到了齐国,他改名换姓,叫“鸱夷子皮”,在海边暂时住了下来。他带着儿子一边耕种田地,一边利用海洋的资源,经营着副业。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吃苦耐劳,十分勤奋。没过太长的时间,收获就非常丰富,加上他又会进行贸易,很快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鸱夷子皮”一下子在齐国就很有名声。

齐国人听到鸱夷子皮致富的消息后,很是钦佩,上上下下都认为他很有才能。齐王也因此很重视他,便把他请到齐国都城临淄,聘他做相国。

几年后,任期届满之时,范蠡很有感慨地说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他又主动辞去了官职,归还了相印,接着又把他的一些财产分给附近的邻居和与他交往的乡亲,带着一些财宝和家人再次悄悄地离开了,谁也不知道这鸱夷子皮先生到哪里去了。

范蠡经过一些时日,辗转来到了一个叫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地方。这里交通便利,是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的交易非常方便,是一个很好经商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在这里住下来。这时他又改了自己的名字,改称为“朱公”。他不仅和亲属在这里从事耕种,饲养家畜,努力生产,而且还大规模地从事商业活动。他根据市场的需要储存货物,等待时机,加以转卖。由于他善于经商,又讲诚信,薄利多销,就迅速地打开了局面,很快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名声显赫的富翁,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

范蠡的一生可说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是艰苦奋斗,事业成功的一生。他曾多次成功转换角色。在从政时,他有预见,有谋略,帮助惨败的勾践打败强敌,雪耻复国,使勾践重新站立起来,并一时称霸于中原。毫不夸张地说范蠡应当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他离开勾践以后也没有去享清福,而是从头开始,重新创业。他务农种植,发展农业,还因地制宜,开发海产,因而劳动致富。定居陶地以后,充分利用陶地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把精力投人到商业经营之中。他采取“人取我予”的原则,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他还善于预见市场形势,提早准备货物,抓住商机进行“待乏贸易”。这样便占据了市场上制高点,拥有了经营的主动权。特别难得的是范蠡并不唯利是图,在经营上从不追逐暴利。《史记》上说他“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也正因为他很懂得市场的规律,经营有道,因而能致万金。从这方面说,范蠡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当之无愧的“商圣”。

范蠡致富之后,并不只是守着这些财富,做一个守财奴,而能“富好行其德”。 他不止一次地把辛苦挣来的钱财分给穷人、乡邻和亲戚朋友,慷慨地回报社会。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一位慈善家。

无怪乎司马迁赞扬范蠡说:“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则成名。”

唐代诗人汪遵也曾写诗赞道:“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篇2

历史上,最能节制欲望的当数范蠡。

范蠡年轻时表面上狂放不羁,实际上是个具有大智慧的旷世奇才。越王勾践落难,他和文种忠心耿耿追随着他。他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帮他反败为胜,扬眉吐气,成就霸业。范蠡被封为上将军,是越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此时,他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辞去所有官职去经商。范蠡要走,越王勾践想不通。他对范蠡说,你如果留下来,我分割国土,与你共享;你如果要走,我就杀死你的妻子和孩子。可是,范蠡不为所动,带着家人偷偷跑到了工商业发达的齐国,并在海边定居下来。范蠡面对巨大的诱惑,节制了欲望,他不希望“得酒”只乞求自己能有一杯“浆水”,结果,让他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而意外地得到了人生的“第二杯酒”。文种不听范蠡劝告,后来不仅得不到人生“美酒”,还被越王赐死。

范蠡带着家人在海边定居后开始艰苦创业。《史记》记载,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范蠡在短时间内白手起家,积聚大量财富,成为齐国首富,品尝到了人生的“第二杯酒”。齐国贵族认为他的生意做得非常成功,又齐家有方,治理国家也应是奇才,推举他做齐国的相国。按常人思维,他要么是继续发展,成为更大的富翁;要么做齐国的相国,光宗耀祖;要么是坐享其成,好好享受人生。常人无论如何选择,当然都会选择“美酒人生”了。然而,高人范蠡却再一次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把钱财散发给了一些贫穷的亲戚、朋友、邻居乡亲。自己带着妻子、女儿及小部分家产,又悄悄离开了齐国,来到一个叫陶的地方并再次改名换姓。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的动荡社会,名大必遭祸。

陶,位于现在山东省的定陶县境内,在春秋时是一个商业发达的都会。由于范蠡经营得法,他很快又发家致富了。《史记》记载:“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史记》还记载,范蠡在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篇3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日夜勤兵。得意之时的勾践铸成“王者之剑”,欲灭吴国而后快。不想,夫差已攻进“剑庐”,伍子胥领兵已渡过大江。勾践大败。

2、大兵压境,越国危在旦夕,范蠡提出降吴的主张。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降吴为奴。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着。伍子胥认为不杀勾践必留后患,夫差却不以为然,一个亡国的奴隶,是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太宰伯噽向夫差荐上越女西施。在伯噽府,夫差见到了美丽绝伦的西施,为她的美貌所倾倒。

3、伍子胥劝说吴王,切不可相信勾践。但勾践的谨慎行事,使得吴王渐渐地放松了警惕,伍子胥的所有谏言也被他当作耳旁之风。勾践和范蠡在暗中逐渐得到了转机,并被夫差准予回越国。回国后勾践仍然谨慎从事,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休养生息。伍子胥一再阻拦意欲北进做霸主的吴王,最终却被夫差赐死。吴国实力顿时削弱。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复国。

4、姑苏破城之日,勾践率大军在伍子胥自刎之地向其致敬。败于勾践之手的夫差也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实现了复国的宏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沉鱼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哈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旌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二)落雁

“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扯匈奴,选昭君与单干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三)闭月

“闭月”,是貂婵的代称。她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闷闷不乐,茶不饮,饭不进。貂婵很为主人优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在后花园烧香跪地,为主人祈祷,“月亮啊月亮,你虽清白如洗,可哪知我们老爷心中的烦恼!苍天啊苍天,你虽那样深邃,却难容我们老爷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爷的婢女,愿为国为民,万死不辞。”赶巧,王允也来花园散心。顿时,他感情激动,赶忙走上前去将貂婵扶起。王允说:“你能为我分忧,我忧在何处,你知道吗?”“知道,大人。”“那你时哲我讨国贼,杀董卓吗?”“只要大人信得过奴婢,奴婢拐肝脑涂地。”王允听罢,两手一合,当即给貂婢一拜。从此、便和貂婵以父女相称。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将其女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董、吕二人争风吃醋,发生火并,董卓被杀。这就是王允巧使连环计,一女二聘杀国贼。那么貂婵怎么叫“闭月”呢?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篇6

问“西施、孟姜女姓什么”,恐怕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西施姓西,孟姜女姓孟。”

其实,西施并不姓“西”。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这和战国以前中国人姓氏的习惯有关。如果缺乏“姓氏学”的知识,而用习以为常的社会习惯去判断两千多年前的周秦历史情况,就会产生这种错误。

原来战国以前,中国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姓和氏。一个家族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在名字之前,而姓置于名字之后――犹如现代欧美人的习惯。秦始皇的氏为“赵”,姓为“赢”,由于始皇是男性,所以就叫“赵政”,如果是女性,就叫“政赢”了,后世呼他为“赢政”,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的。又如舜的家族姓妫,其后人封于陈国,因此以陈为氏,陈氏的一支又到了齐国,把陈写作“田”(陈、田在古代同音),又为田氏。齐国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夺了,从此齐国又被称为“田齐”,田齐君主后来称王,其子孙又以“王”或“王孙”为氏。由此可见,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可以因时、因地、因官爵而改变。孟姜,按先秦的女子称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这个名字是排行的称谓,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小称“季”。孟姜就是“大姜”。按现代的习惯称呼就是“姜大姑娘”。西施也不姓西,而姓施。有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说的是苎萝村的东半村和西半村各有一个姑娘。东半村的叫“东施”,西半村的叫“西施”。西施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西施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现在人们只能从画像来想象这位春秋时代美女的长相。但是西施同宗的55世后裔,却已经在台湾落地生根。这位“小西施”叫施佩君,和她2400年前的姑婆祖西施一样,都是美女。只不过西施会捧心,这位“小西施”则是健康的职场女强人。

据台湾媒体报道,笑容甜美,态度彬彬有礼,在职场上,施佩君是年薪3百万新台币的女强人,不过她有位祖先很有名,就是沉鱼落雁的春秋美女西施。

施佩君说:“从小的时候,我就有听爷爷讲过,但可能没有看到真正的族谱,后来他(爷爷)真的有,有让我看到原来我们跟西施有点渊源,不希望自己会是东施的后代吧!”

在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位有名的美女祖先后,施佩君既骄傲又好奇。她说:“曾经在网络上想要搜寻她的照片,(有搜寻到照片?)网络上的画像啦!,我的意思是说,可能就是眼睛细细的,瘦瘦白白的画像里面看出来。”

西施惊人的美貌,传闻连捧心都让人犹怜,“小西施”要不要学自己的姑婆祖?施佩君回答:“我想应该不用吧!”

西施的身子孱弱,不过施佩君可是一位现代的健康美女,唯一令她遗憾的是,姑婆祖西施游走吴越,最后还是觅得良人范蠡,而她(指施佩君)至今仍然独处,等着缘分降临。

篇7

大家听说过“多多益善”这个故事的典故吗?它讲述的是韩信辅助刘邦攻打项羽前向刘邦点兵的故事。韩信,他是一位古代的军事家、谋略家。今天我来点评一下这位历史风云人物吧!

韩信是汉朝的一位开国功臣,他帮助刘邦消灭了当时西楚霸王项羽。他也是很有意思的人物。他虽说没有项羽的勇猛无畏,但有大丈夫所不能忍的能耐。在他还没发迹时,淮阴县城的市井无赖,流氓当众羞辱他,让他从他们的裤裆中钻过去,但韩信还是忍住了,因为那时他是弱势,不能因发生冲突而破坏了自己的前途,甘愿忍受别人的胯下之辱,换来了以后人生的辉煌。这点不像《水浒传》里的很多鲁莽英雄,比如“青面兽”杨志因不能忍,一刀杀了无赖牛二,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最后从一名军队统领只能落草投奔到梁山。

韩信在指挥作战方面足智多谋,赢的了一场场的胜战,可惜太有妇人之仁,而且麻痹大意,在为刘邦奠定了胜利基础以后,面对刘邦的私心,后者欲铲除一切功臣劲敌。另一方面虽然他战功赫赫,名气很大,但人缘很差,除了宰相萧何和他有点来往之外,宫中大臣对他非常冷淡,都暗地想方设法把他踢出朝廷之外。那时刘邦重用他让他统领三军,也就是拥有很大的军事权利,可以抵抗刘邦的迫害,起来造反啊,把被动转变成主动,从而保全他自己,可他没有这样做,一心想着对方以前对他的重用和提拔,最后被刘邦轻易除去了后患。这方面我很欣赏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他辅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夫差,为了防止勾践对他的敌意,而是选择了大隐与市,间接的阻止了越王对他的迫害,从而保全了自己,为后世留下了一代良臣典范。

韩信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有他的长处和致命弱点,我佩服他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忍耐力,以及他的足智多谋但不喜欢他身上过余的妇人之仁,特别是面对自己的不利局面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他虽然是军事家,但决不是政治家。

篇8

第一首一字诗《西施吟》:一笑一颦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

诗中的“一笑一颦一捧心”写出了西施的迷人之美。传说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即“一捧心”),皱着眉头(即“一颦”),比平时更美丽。后有“东施效颦”的讽刺性成语,即源于此。“一国倾废”是写西施为帮助自己的君王越王勾践复国,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西施终于用“美人计”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致使吴国灭亡,彰显了一个小女子的爱国情操。最后两句则是写西施在完成复国使命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四句诗,恰当巧用十个“一“字,概述了西施传奇壮美的一生,妙!

第二首一字诗《昭君吟》:一车一马一路尘,一鸣秋鸿一缕魂。一曲一唱一声怨,一月空照一丘坟。

这首诗写的是西汉美女王昭君主动出塞,嫁于匈奴单于的故事。王昭君劝丈夫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前两句写的是昭君出塞,路途漫漫,独尝思乡之苦的悲壮之气;后两句则用凄清的诗句赞美了王昭君为国而忍辱负重,身丧他乡的巾帼情怀。正如杜甫《咏怀古迹》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吟》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王昭君的孤苦命运与爱国精神,奇!

第三首一字诗《貂蝉吟》:一计一献一连环,一朝兴亡一欷款。一笔一纸一方砚,一段风流一段书。

这首诗写的是东汉末年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忧国忧民、欷欺不止的主人王允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便设下连环计。貂蝉依计步步诱使吕布最终铲除了董卓。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一个绝色女子知恩图报的情义与不输男子的胆量智慧,好!

篇9

范蠡曾告诫主子,擅动兵器,必遭天谴。这话得到了印证,先是老吴王阖闾动兵遭越军射杀,后是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反被阖闾的接班人夫差困于会稽。面对败局,曾经呼风唤雨的勾践,像具备超凡适应能力的变色龙,不为玉碎,宁为瓦全。他哭着鼻子求吴王夫差,您就答应收我做奴仆吧,还有我的妻子,那么美艳,您要不嫌弃就让她做您的侍妾吧。昔日不可一世的对手,成了卑躬屈膝的丧家犬,夫差心一软,没听伍子胥谏言,放了勾践一条活路。

国仇家恨对任何有血性的男人来说,那叫一个切肤之痛,帝王怎不耿耿于怀?为雪奇耻,勾践尝粪问疾、卧薪尝胆,如此熬过二十年,终于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伟迹,一举成为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精神典范。只是吴王夫差冤大了,人家犯在他手里,他饶了人家性命,而他犯在人家手里,想得到同等待遇,门都没有。一个意志被磨炼得比冷铁还坚硬的人,往往有人所不能之力,人所难为之举,乃至人所共耻之忤。也许范蠡是这方面的学问家,帮勾践完成霸业后,逃得比兔子还快。他的战友大夫种,下场则是以生命作代价,为“兔死狗烹”再添个案。然而,那些镶嵌于勾践体肤上的暗斑,在卧薪尝胆的光环下,一一丧失了话语权。

成则英雄,败则狗熊,若对号入座,勾践当仁不让占着前排,刘禅就只能掩面往后面钻了。在历史的股掌之间,蜀汉后主刘禅是个不折不扣的窝囊废。乐不思蜀,这辛酸复无奈的四个字,像一锭松烟墨,纵借天河之水,都洗不干净。

翻开《汉晋春秋》,曹魏的铁蹄急如骤雨,刘禅的帝王梦也寿终正寝。虽被赐封为安乐公,但已沦为人臣,赐封无非一记扇了不许喊的耳光。家国不存,威仪扫地,苟安敌手,只能在梦里神游故国,只能在梦里宠幸宫妃,也只能在梦里发号施令,这岂是做了四十一年皇帝的刘禅能接受的?我相信,彼时的刘禅应该动过殉国的闪念,但为了蜀汉臣民的安危,他必须咬紧牙关,韬光养晦,屈辱偷生,幻想能重整旗鼓,伺机让东山再起成为现实,像勾践一样痛雪前耻。所以,当司马昭借宫中舞宴测试刘禅有无野心时,他说:“此间乐,不思蜀。”没料想,一语既出,“雷倒”世人。其实,与勾践投降时的媚态比,刘禅更值得尊重,如果老天爷也眷顾他一次,谁说那不是特殊情势下的过人智慧?不信,看看南唐后主李煜,仅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脑袋就搬了家。我想,历史之所以把刘禅刻画成“扶不起的阿斗”,除了他没有勾践的幸运,如此盖棺定论还可以收到反衬的艺术效果,以利凸显诸葛亮的威名。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化身大抵是忠义神,是工作狂,是大智囊。当年,蜀汉先主刘备托孤于他,进一步巩固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牌坊。如履薄冰的他,也许是谨慎有余,即使刘禅能当家作主了,仍把持朝政、事必躬亲。诸葛亮如此尽忠,雄心勃勃的刘禅就为难了,虽有国君之名,却无帝王之实,为避免内廷起火,祸及黎民,他只能顾全大局,一次次松开紧攥的拳头,维系君臣手足之谊,并慢慢养成谦恭、忍让、理智的个性。无奈当时实力本就最弱的蜀汉,最终没有实现以弱胜强的大逆转,这个责任总得理论一下吧,而且总不能说是诸葛亮辅佐不力吧,找谁背黑锅呢?最合适的人选非刘禅莫属了――谁让他留下乐不思蜀的口实!

篇10

但是心路又确实离不开谋和计。谋和计的汉字本意,是分开的,而且是男谋女计。

女人大多数攻于计,爱计,仇计,妒计,恨计,心计,手计,算计,盘计,包括搏回头率,获金银奖,灵,秀,让谁喜欢让谁高兴,都在计。女人心思就是计,抛开时尚流行的商业语,“为悦己者容”就是计。晨起匆匆上岗前,在不同场合,车上,路上,电梯里,利用短短瞬间,掏出自备小镜,迅速整容的,满城尽是。用哭笑媚人,以掉手帕为计的,或者裸肩背、露腿腹为美尚的,古今皆有。潘金莲勾搭西门庆用掉下的垂帘杆,杨贵妃让唐玄宗掉魂用汤浴,汉高祖皇后杀韩信,用的是让其误闯未央宫。

我见过用头发闹事的,在美容店,长头发她说你剪短了,出价不菲,要赔三万元。

女人用计天赐与,颜色为成本。尽人皆知的中国四大美人,无一不施计。西施原本是范蠡的情人,为了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滚到吴王夫差的床上长达十年,直到越王打败吴国,才又重回到范蠡的怀里。其他三美,汉宫妃王昭君,为胡汉和亲出嫁匈奴,歌舞伎貂蝉,为效王允离间董卓吕布,杨玉环以丰腴之身,颠倒了唐朝父子两代皇帝,无不是因为国色天香,容貌倾城。

男人钝,长于思,所以谋。谋事,谋业,谋路,谋上进,谋发展,也谋私谋名谋利。小到谋饭碗,大到谋天下,一生什么都要谋。咨事为谋,晋见为谋,询为谋,察为谋,忍为谋,唱为谋,开会商议,学习讨论更为谋。张良为汉谋的是秦,孔明为刘备谋的是魏吴,刘伯温为朱元璋谋下大明江山,在做了太祖皇的朱元璋摆庆功宴,“狡兔死,走狗烹”,图谋炸死所有开国群雄时,星夜独走,就与临终写遗表,仍“臣奉先帝”的孔明不同,前谋之后有后谋,足智多谋。

鲁迅笔下的阿Q,大喊过:哪个天杀的,谋了我的饭碗去!,老将们二月开会叫搞阴谋。拍案站起,痛说过:不是阴谋是阳谋。男人没有没谋的,只不过有人为家谋,有人为业谋,有人谋己,有人算他。

现代社会,开会是谋,请客是谋,谁坐哪里,谁上谁下,谁进谁出,或者何快何稳,何慢何急,何动何不动,都是谋。

谋为上事。谋在前,谋而后动,未动先谋,动了以后再谋不叫谋,是市场乱了以后再补贴。老话: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是说同等情况下,人要动脑子。

谋是筹,计是算,计字旁边是汉数十,无算不计。谋字旁边是某,指不定事,有商议在。男人们敢说谋,也敢叫谋,王士谋、宋思谋、张艺谋,女人称秀犹可,却没有管自己叫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