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1: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柳永的《雨霖铃》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写景句,把普通平常的离别一事,写得沉重压抑、缠绵凄恻、回肠荡气。如果没有景物的渲染、烘托,男女主人公就不会这么血肉丰满,表达的情感是不会这么感动人心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最受称道也得益于融景于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描绘了一副动人的长亭送别图,以秋天特有的景物衬托出莺莺离别的烦恼、痛苦、沉郁、伤感。萧瑟的秋景与悲凉的心境化而为一,委婉深沉,令人悲痛欲绝、柔肠寸断。[一煞]、[滚绣球]、[收尾]等,无不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楚楚动人,形象感人。
以叙事见长的小说也缺不了景。鲁迅小说《祝福》的结尾:“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乐景不乐,沉闷、一团糟。以乐衬悲,烘托出祥林嫂死时的悲凉气氛,同时也写出了“凶人们愚顽欢呼”的丑态,反语讽刺,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寄情于景,回味无穷。
以前选入教材的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景物描写也非常精彩。“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东南边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里的写景,借用影视空镜头的形式,使热闹的画面突然变得宁静,富有诗意;“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又烘托出了心情的空荡荡,迷茫茫。形象地呈现了妇女们探夫心情由急切的躁动转向失望后无言的平静。妇女们埋怨丈夫“栓马桩也不顶事”、“脱缰”会忘记自己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她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又安安稳稳浮到水面上生长去了。人物的沉思默想在融景于事的描写中,暴露无疑,形象逼真。
叙事要动人,引起共鸣,无情不行。感人至深者莫先乎情,而情本身没有形象,要传递出去,必须借助于外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物感说”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情因景生,景随情变,融景于事,情境交融,能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从而将主观心理客观化,把抽象感受具体化,把人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切感人。情与景离,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流于浮泛、苍白、单薄。
2010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不少满分作文都有自然景物描写,有篇满分作文是微型小说,写一些领导在“绿色生活”理念上的形式主义,其中一处景物描写是:“不想壮观的奠基场面惊飞一只在附近栖息的野鸭,结果野鸭慌不择路地撞上正在竖立的标牌,伤了翅膀,扑棱棱地落在湖里。”这给虚拟的小说增加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的高考作文 “拒绝平庸”,不少满分作文也都出现了融景于事的片段。如“耀眼的白炽灯在空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圈,……动人的音符在迷人的夜色中,似有形的烟雾弥漫着、氤氲着……动感的音乐伴着舞动的身姿,成了夜色中最迷人的风景”等等。
篇2
一、注意写景层次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层次,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常用的写景的层次有以下三种:
其一,要注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
其二,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其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二、善用写景技巧
1.妙用修辞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能把文章描写的景物变得更加形象。如,高考佳作《美丽的月牙泉》中“四面环山温柔地拥着一弯新月,她是这样清澈宁静,是这样深情婉约。分明是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却因何在大漠瞩望千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月牙泉的婉约迷人。
2.动静互衬法。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有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像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运用了动静对照的手法,在一“关”一“出”的动静冲突中,凸显出春光难锁,溢出园外的蓬勃的生命激情。
3.虚实相间法。景物的描写,有实有虚,实景的描绘是必要的,但不止是摹貌,还要传神,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虚写的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种想象的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更具人情味。
4.对比映衬法。就是充分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来描写景物。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来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浓烈的味道。
三、长于抒感
写景常常为抒情创造条件,通过写景来抒情,是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常见的抒情方式有:
1.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第一段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篇3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年的语文教学及自己的业余练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当前学生作文最突出的缺憾是缺乏生活气息,缺乏对生活的留心和观察,这一点在学生作文——写景的片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写出的语句及用词,与实际景物表象相差很远。如在教学了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关于自然景物描写和自然世界探索的文章)之后,适值深秋时节,我让学生写“深秋,清晨的校园”之景,并要求学生课外亲身观察。许多学生照搬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的词句,全然不顾是否与实际景物相吻合,有的写校园花坛里依然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有的写校园的松柏“越发的绿了,几乎把终年积蓄的绿全拿出来了”;有的竟把本是月白色的教学楼外观,写成是“红色的”;有的架空描写,写了校园中连一株也不存在的“梧桐树”;有的夸大其词,写深秋清晨的风“凛冽、刺骨”,并发出“呼呼”的响声;最为普遍的是学生无一例外的把树叶掉落的声音写为“哗——哗——”、把踩在落叶上的声音写为或“咯吱——咯吱——”或“咔嚓——咔嚓——”,很显然,学生缺少观察,“病根”是缺乏观察留心生活的意识,露出习作的“陈式化”和“教条化”倾向,几乎所有的同学将作文简单的视为照搬佳词丽句,还有抄袭所谓五花八门的“优秀作文”、“作文精华”,真是舍本求末,割裂了写作的清源活流——生活。当在作文讲评时,老师指出声音不贴切时,学生都露出不理解的声情。为此,趁巧是落叶的季节,我便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课余去树下踩满地的落叶,细心体会,写出踩时发出的声音,并写一个比喻句。
学生通过亲身体察,两个班约90位同学有的说不出像什么,反正不像以前虚想的“咯吱”或“咔嚓”;许多同学说像“哧啦——呲哧啦”或“刺啦——刺啦——”的声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打了几个很形象地比喻:“像油锅里炒菜的声音;像书页或纸张快速翻动时发出的声音;像鞭炮的捻子(导火索)点燃时发出的声响。”
通过这样的一个特殊作业,学生意识到以前自己描写的不真实、不准确,深深感到留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我还告诉同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像有位哲人所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的作文及写景要写出某种事物的独特性和我们自己对这一特性的独到感受,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即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悉心体察世间万象!
篇4
1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获取写作的源头活水
陆机在《文赋》中论及文学创作的“源”时谈到两点,一是观物,一是阅读。通过广泛阅读可获取大量间接经验,但这并不能代替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到生活中去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许多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古诗词,正是因为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敏锐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才会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如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作者作为一名封建官吏,高度关心民间疾苦,他看到了农民在烈日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听到了贫穷的老妇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心酸,作者善良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叹。这首诗语言通俗平实,但却真实再现了农民在封建租税的残酷剥削下的痛苦生活,作者作为一名封建官吏,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就成了全诗的精华所在。学生从这首诗的教学中,可以初步领略到写作的真谛所在——那就是走出校园狭小的天地,走向社会广阔的舞台,关注现实,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战天斗地、干事创业,神州大地上到处涌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动画面,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素材。学生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节假日的外出旅游参观访问,便可获取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激发出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产生血肉丰满、跳动着时代气息的佳作。
2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净化学生写作的灵魂
初中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其中,缺少真情实感是主要的毛病。情感是艺术的根本特征。真情实感是指来自学生内心的、自然的、鲜活的感受,不带任何市侩的功利和人为的束缚,它是艺术的灵魂,写作缺少了灵魂,就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虚假的。如何使我们的学生用笔去写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实的火花?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抵制造假,塑造美的心灵,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写真文的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古诗词大多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其目的并不在于对纯粹自然物质的客观摹写,而在于借此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作者移情入景,面对原本使人娱情乐性的花香鸟语,却因感时伤怀、思念家人、泪落心惊,由此不难体会作者在“安史之乱”的动荡现实中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在这里,作者情思因自然景物而得到艺术表现,自然景物因作者情思而获得生命,二者水融。此首诗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正确处理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景是为情服务的,为了写景而写景便变得毫无意义。从而自觉改正作文中为了凑字数而写景、为了追求词句华丽而写景等弊病,自觉剔除了一堆情感苍白的文字蜡像。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仔细地体味关键字词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对学生的写作也会产生正向迁移。悉心锤炼关键字词,在其中融入饱满、复杂的情感因子,是使作文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求真”才是作文的灵魂,以情动人才是作文的根本,从而走出矫揉做作、虚情假意、无病的泥潭。
篇5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配合主题单元,采取三线并行的方法,努力做好习作的准备工作,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习作水到渠成。
一、生活体验线
学生写不出文章,或者做不到真实生动,往往是因为没有亲身的经历,不善于观察生活。要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文,最为重要的是让读与写回归生活,注重学生阅读生活的积累,强调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才能使学生远离空洞无物、无病的病态作文。
主题单元的教材编写,习作也紧扣本单元主题。为避免学生“现场直憋”写不出来,或“现场直编”写空话,套话,我们在学习每单元之初,就提前放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挖掘素材,诱发学生把视角对准生活,使生活成为写作源头活水。
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单元,就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学习人物描写的单元,就让学生到真实的生活中观察,让他们走进街头、公园、车站,观察社会生活中不同职业人群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学习写活动的单元,就让学生在课下亲自去参与这项活动,体验获得过程。
例如:让学生写溜冰,就让学生亲自去溜冰场看一看,初学者的表情动作、表情、语言;技术熟练的又有哪些不同表现,自己再去试着学一学,感觉如何,心里如何想的?旁观者有什么反应? 学生有了亲眼看,亲耳听,亲身试,体验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写的时候就不会凭空想象了。
这样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生活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为生活化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方法渗透线
有了生活素材,还要有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薛发根老师曾经说:“说常态的生活化阅读关乎的是文本说了什么,而语文阅读教学关乎的却是文本怎么说,即引导学生领悟其言语发生的特征和技巧,而不是仅仅让读者沉浸到情意空间中去,既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而我们的教材单元主题鲜明,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提炼,教给学生。教学参考书的单元说明部分也有对本单元语言文字训练的明确要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单元的课文体例,为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的指导。
依据年级段不同,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有所侧重,一般低中年级侧重于遣词造句,高年级侧重于布局谋篇。学习描写景物的单元,要指导学生练习把景物具体生动、有条理地写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学分总的布局结构,或者训练排比句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人物描写单元,要抓住课例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等描写点,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联系实际练习表达。学习人间真情单元,就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是借助一件事,还是一个细节,一个小小的举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从内容上来说是思想方法单元,主题习作是让学生写一个动物童话。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既要让学生围绕如何“说明一个道理”的主题,学习以下几种写作方法:
又要在教学后两篇文章时突出指导如何创编故事,使故事生动有趣,有条理,还能围绕一个道理去展开。
可以说,课堂上习作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仿写片段的练习,为学生的主题习作提供了技术的保障。
三、阅读积累线
有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知识70%来自课外,由此可见,课本精选例文仅是为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提供的凭借,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地感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因此,我们整合单元教学,一个单元的内容用三、四课时完成后,余下的课时则用来进行主题拓展阅读。课外读物包括学法迁移型、比较鉴赏型、深化延伸型等,但是都要围绕本单元主题去选择,有我们自己编写的《主题单元课外阅读丛书》,有相关的名著、课外书或精选的文章等。
篇6
1.作前指导学生以课外阅读引作文阅读。
应该说,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课外阅读的一大目标,但是,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无奈很多家长过于急功近利,把提高作文能力看成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总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在此目标的引导下,片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更有甚者,索性把课外阅读变成作文阅读。这是极为错误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一个有利于作文的引子,教师要合理利用。
另外,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2.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
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在创造情境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的所学所想和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并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3.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
作后指导是作文“全程指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作前、作中指导的继续和完善,又是下一次作文的铺垫,对学生作文经验积累和能力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后指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在确定作后指导要求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作前、作中和作后指导的关系,依据大纲和方案及作前指导的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进行作后指导。
确定作后指导要求的关键是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而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所以我们不能把批改作文当成例行公事,然后就事论事地随便拿几个问题来评评讲讲。全班学生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次作后指导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所以每次作文批改后,要把全班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着重捉摸存在的问题中的哪一个是关键性的,确定为本次作后指导的突破口。
篇7
写记叙文,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要讲故事,必须努力做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1-2个);有典型的细节描写;要流露出真情实感。跟其它文体一样,记叙文也应该有明确的中心——主题。
从初中走进高中,这些孩子又上了一个“台阶”。为了摸清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想到了这么个并不新鲜的文题。
跟“门”﹑“窗”、“墙”﹑“桥”﹑“路”﹑“灯”等一样,“台阶”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台阶可以是具体的,如老家的台阶﹑教室的台阶﹑通往山顶的台阶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即人生的“台阶”:(1)踏踏实实地走,一步一个台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登上人生的高峰;(2)歌颂生活中甘为台阶,把自己托上高处的父母﹑老师等等;(3)摆脱窘境,给他人一个台阶下。
写作时,“实指”与“虚指”当二者居其一(虚实相映的除外)。以本班为例,本次作文审题普遍不错。题材主要有:
(1)爬山征服台阶,表现毅力的;
(2)从台阶摔倒送医院救治,表现助人为乐的;
(3)抱病爬楼送东西,表现父爱的;
(4)跨上高中这级新台阶,表现奋斗精神的;
(5)由不理解到理解,表现思想境界升华的;
(6)台阶撒满儿时的欢乐,表现对美好童年留念的;
(7)坐在台阶等妈妈,表现对妈妈的爱的。
作文中他们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笔者思考后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1)有不少错别字。全班大概五分之二的作文有错别字,多的达八九个。错别字是硬伤,不可小觑!江苏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直到扣满五分为止。因此,要抓汉字书写,让学生常订正,尽量减少作文中的错别字;要重视教材,课文中出现的字形要加以重视;也要让学生在课外多搜集,多积累。
(2)篇幅普遍不足。造成篇幅不足的主要因素是:一是材料单薄(1个);二是平铺直叙,少曲直波澜,少细节描写,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三是少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截取几个有关“台阶”的生活片段,或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组织若干材料,写成复杂记叙文。如一个学生用三个台阶贯穿全文,三个台阶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少年﹑中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中年,逐层推进,只要沿着台阶不断攀登,人生之阶会越走越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注重阅读,引导他们阅读微型小说﹑故事会﹑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名家名篇等,定期开展读书看报交流会,开阔阅读视野,积累作文素材。“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通过读书﹑交流,让每一个孩子胸中有故事,写出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文就不费吹灰之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作文的优点,多面批,多鼓励,好的作文或语段可印发给学生﹑可在评讲课上朗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重视征文的布置,对优秀的作文要协助修改并推荐发表;第三,要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如记叙文如何尺水兴波﹑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等。分块练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篇幅较小也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尽量少让学生写全文,多一些分块练习,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景物﹑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3)少数学生喜欢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等处发表长篇大论。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记叙文是应重视情节﹑细节描写,要少发议论,或不发议论。
(4)少数学生文章主题不够明确。江苏省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这当然是个比喻,高考作文阅卷量大﹑速度快,很多作文阅卷老师都来不及细细地品。学生平时的训练就要做到主题明确,而不必像写征文那样主题隐晦。因此,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想表达什么开头可开门见山,结尾可画龙点睛。
另外,要让学生重视作文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个“改”的工作只能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改的重点是文章的选材﹑篇章结构(特别是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及语言表达。通过反复修改﹑打磨,促进记叙文写作“升级”! 也要让学生打造语言上的亮点,可在开头结尾引用名人名言﹑名句诗句,运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为作文增色。
篇8
要想写好作文,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那是绝对不行的。而在观察活动中,意识是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正确的意识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握观察对象特征、获取知识、增强观察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意识。
一、树立典型意识,使表达抓住事物特征
所谓典型意识就是在观察活动中,抓住诸事物中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个特征的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进而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如果面对事物将目之所及的部分尽收眼底,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杂烩”。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观察描写的话,写出的人物就会千人一面,比如: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人与人却长得不一印V挥腥醚生树立典型意识,抓住被观察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二、树立联系意识,使表达井然有序
教学中,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叙述时,却七零八落,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观察时对事物的整体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集中表达一个中心。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意识,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局部就贸然下结论,以偏概全。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因为他们观察能力还不全,往往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知道抓住特征,却又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观察有序。静止观察时要注意方位等。如观察一种植物,教师在指导观察时,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植物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凌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束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但是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三、树立细节意识,使表达生动具体
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要知道,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无处不在。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树立细节意识,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
班里一女生这样写她的奶奶的:窗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赶紧跑了出去,寒风中的奶奶是那么苍老,几缕花白的头发被吹到额前,脸上的皮肤就像一片即将干枯的树叶。她用老树皮般的手颤颤地解开胸前层层的扣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捻给我两张带着奶奶体温的一元纸币……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对孙女真挚的爱。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如此的具体生动。
四、树立想象意识,使表达更富感染力
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边观察边想象,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发现,有所收获。如果只看不想,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在写作文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看自然景物要想,看到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根据一个小朋友在马路上蹦蹦跳跳地回家,可以想象他可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考试得到了好成绩……这样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有利于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把动物写的栩栩如生,即使是景物描写也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五、树立情感意识,使表达声情并茂
要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对其熟悉,并为之激动,然后将这份爱或憎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文章自然就会理真、情切而意达了。如《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这种经常写的题目,在指导这些作文时,往往会先让学生去观察,然后再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就像完成一项任务,这样写成的作文读起来自然比较枯燥,就像一杯白开水。不妨在观察前先激发起学生对校园、家乡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写作效果定会与前者大相径庭。
篇9
“作文三步法”主要通过有针对性、有阶段地对学生展开“感知能力训练”、“多维思维训练”和“再生情感训练”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感知能力训练程序由“理论训练——操作训练——成形训练”三个步骤组成。
本学期我开始对学生展开感知训练教学。下面本人就《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能力训练谈几点体会。在感知“物”训练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感知“物”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
《作文三步法》教材感知能力训练习作安排四篇感知“物”的内容:1、杏树。2、狗。3、海。4、小草。我们当地的孩子很少见过杏树,如果让他们感知没有见过的“物”,肯定是写不好作文的。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平时较常见的桂花树作为观察感知对象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文(一)《桂花树》
①我家门前的桂花树开花了。②每天清晨,桂花树亭亭玉立,迎来送往着上班上学的人们。。③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半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里沉旬旬的稻穗,又像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熬是好看!④中午时分,还常看到许多蜜蜂、蝴蝶围着她在歌唱跳舞。⑤傍晚清风吹来,花香四渥,把整个院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清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可是出了名的。……
作者开头一句点题。第二句用视觉感受桂花树的形状。第三句用视觉感受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色彩、形状。第四句用听觉、嗅觉、肤觉感受桂花树声音气味。从习作上看,学生不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眼、鼻、耳、手)感知事物,同时还能调动感觉器官感知“物”的全方位(上下、前后、内外),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态,不同情感等方面着手,使眼前的“物”呈现出了逼真的立体美、变幻美和动态美。
第二,感知“物”要选好观察点。
只有对“物”进行细致观察才能描写具体。感知“物”的训练,除了选择熟悉的“物”入手外,感知训练还应该学会选择观察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的“横”与“侧”讲的就是观察点。选择恰当的观察点,才能有利于看清物的貌和特点。很多同学在描写事物时不能做到具体形象,其关键是没有把握“物”的特点。写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的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方面,只有多方面地去观察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其特点,并进而真正把握它表现它。
例文(二)《草》
春天刚到,山坡上就冒出了星星点点嫩嫩的淡黄的小芽,一个个像刚落地的娃娃,挤眉弄眼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不几天,再看,它们一个个又像魔术师玩魔术似的变了:多了、绿了、高了,在微风的吹动下,欢快地抖动着身子向你点头微笑呢!散在这草丝中的各种各样的花,像星星一样调皮地朝你眨着眼睛。早晨,翠翠的叶片上凝着几滴晶莹的露珠,阳光下,特别耀眼。弯下身,掐下一片来放在嘴里嚼嚼,清凉中还有点甜味呢!难怪每天一大早,羊儿、猪儿、牛儿满山坡都是,它们津津有味地啃吃这些嫩叶,就像饥饿的婴儿吸着母亲的奶液。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小生灵就像变戏法似的一夜之间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在卷成筒形的叶蕊里,又抽出几片新的嫩叶来,就这样抽了又抽,仿佛那叶筒里抽不完的叶片。啊,小草,你真好,一刻也不停息地打扮着故乡的春天!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静态,动态感知春草的新、美、多,并且不断换位,换时、换情的对“物”多角度的描写。一幅质地优美,情思动人的画面变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喜而忘返。
第三,感知“物”还须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例文(三)《绿叶》
夏天来到了,绿叶由淡绿变成深绿,叶片也比以前大了,厚了,满满地缀了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那片片青翠欲滴、油光滑亮的绿叶,一团团,一簇簇,把树木装扮成一把把绿色的伞,一座座绿色的亭,把花朵陪衬得更加艳美。
作者采用拟人、排比修辞手法把绿叶可爱之处描绘出来。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你会不由自主地称赞,这是一处多美妙的景色啊。
例文(四)《小狗》
在许多动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狗,我家的小狗黑子,浑身都是黑色,只有脖颈处有一处白毛,就像一块晶莹的白玉,一面闪亮的小镜镶在那里,走起路来一摆摆的……。
正是作者用上形象的比喻,才使得笔下的“物”生动传神富有情趣。我们在描写“物”时,过去往往是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了,其原因就是缺乏联想和想像,且不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第四,感知“物”还应浸透自己真情实感。
例文(五)《大海》
随着脚下的震动,我终于相信我已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海面前。看吧,海水泡哮着、汹涌着,那不是暴怒,那是大海的在欢笑,它拥着一朵朵硕大而又纯洁的花在迎接着我,我仿佛置身于花海与欢迎的人群中。听吧,海浪冲击岩石所发出的巨大的声响已为我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那飞溅的浪花不正是等待我畅饮的一杯杯浓香的酒吗?它在向我招呼着:快来吧,大海的胸怀是最博大的,它会任你尽情地享受。
篇10
关键词 作文写作;影视艺术;蒙太奇;特写;空镜头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罗万象、姿态万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精神食粮之一。影视除了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丰富科学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外,还以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给生活其他方面以启迪。如中学作文教学就可借鉴影视艺术手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影视艺术和写作知识虽然是两门不同的学问,但在创作中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影视离不开文学,影视剧作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因此,在作文写作和影视艺术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在看影视得到思想教育和艺术享受的同时,适当借鉴影视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为作文写作服务,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一、影视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本是一个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同时含有组合、组织、结构,构造等意思,后成为电影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和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具体是指剪辑和组合。它把许多在时间以及空间上不相承续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不仅能使观众对连续发展着的动作获得完整的印象,而且将种种现象隐蔽的内在联系变得明显可见,从而有助于充分揭示画面的内在涵义,增强艺术感染力。蒙太奇独特的内涵在影视中发挥得最为充分,极大地补充了语言艺术和静态艺术在视觉和听觉上无法做到的部分。同时,其他艺术门类亦可借鉴电影蒙太奇的丰富性拓展艺术语言的表现空间。事实上蒙太奇法则可以说是一种一直蕴含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创作手法。比如文学创作艺术,苏联著名导演罗姆说过:“蒙太奇式的思维乃是文学作品本来具有的。”优秀的作家们都善于运用此手法。同样在写作时老师适当引进影视艺术的蒙太奇手法,讲解蒙太奇知识,让学生在欣赏影视时,巧用蒙太奇手法构思作文,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表现手法,扩大作文容量与意境,提高作文的质量。
蒙太奇手法的表现形式各异,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在此主要从单线式蒙太奇、双线式蒙太奇和重叠式蒙太奇三大方面谈谈中学写作对影视艺术的借鉴。
单线式蒙太奇是指所有的画面都围绕着一个情节展开。影视中的单线式蒙太奇主要表现为积累式蒙太奇。如影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冯晴兰离开人世后,银幕上出现以下画面:飘着一缕青烟、烛泪斑斑已经燃尽的蜡烛;挂于竹竿随风飘摇的破羊皮背心;切了一半的咸菜、案板、菜刀,半掩窗户,纹丝不动的退色的窗帘;弯曲悠长通往远方的雪地上的车辙……这组镜头通过将这五个画面简洁迅速地连在一起,通过视觉形象的强调与积累,非常动人地表现了一个甘于自我牺牲、平凡而高尚的东方女性形象。许多优秀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是深得积累式蒙太奇的精髓的。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具有积累式蒙太奇画面的作品。积累式蒙太奇要求联系在一起的画面必须有内在的联系,画面的镜头要短,节奏要快,形象要简明突出,如果繁冗含糊,节奏拖沓,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影视里如此,文字描写中也是如此。《天净沙・秋思》前面通过三句九个形象积累情绪后才点出天涯游子的羁旅愁苦,行文凝练,形象突出。作文的文字常流于繁冗干巴,喜欢凑篇幅,报流水账,不分巨细地拖沓,缺乏感染力,如果能引导他们看影视作品时注意学习积累式蒙太奇,并联系学过的诗词进行思考,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很有帮助。
影视作品中,为了使情节更丰富多彩、更有戏剧性、更有悬念感,编导常常安排两条以上的线索分开表现,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交替出现,或两种事件错综复杂的展现,相互烘托相互联系,彼此起着促进的作用。这种方式就是双线式蒙太奇,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行发展的处理方法。《南征北战》中“飞渡大沙河”的故事采用的就是几条线索平行进展:高营长部队星夜兼程赶渡大沙河;敌人炸上游水坝阻拦我军过河,游击队长张玉敏阻止敌人炸坝……几条线索交织一起平行推进,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影视作品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基本一致。复杂记叙文中能够作为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事件、人物,情感、时间和空间等等。学生看影视作品,如果能有意注意抓线索、理脉络,并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克服记流水账和平铺直叙的通病,而且对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交叉式蒙太奇是双线蒙太奇的发展,交叉出现的镜头和场景常常形成对比,这便是对比蒙太奇。其作用在于将两组情节进行对比,从而起到正比或反村的艺术效果。电视剧《哈尔滨往事》中,布库领着他的老婆沿街乞讨,达官贵人们在高楼大厦里痛饮大嚼,两组场面组接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运用对比蒙太奇手法,捕捉几个对比点来进行记叙,或者说应用反差构思,制造反差气氛,从而提高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在影视作品中,重叠式蒙太奇主要用来复现某一重要情景,以对这情景进行突出强调。它相当于文学修辞中的复叙方式或重复手法。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的那把宝剑,在几个关键性的时刻重复出现,画龙点睛地表现了七爷性格的豪爽不屈。这种重叠式蒙太奇也经常在文学创作中被运用,如戴望舒的《雨巷》,通过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强化了主题与情感,而且使垒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重叠式蒙太奇,对于渲染文章主题、深化情感将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重叠式蒙太奇的运用具有前后照应的效果,不仅可以显示剧情的连续性和布局的严谨,而且能够不时地唤起观众的联想与回味,有助于主题的表现与深化,这也是在写作构思时值得掌握的。
蒙太奇重要的艺术功能在于把分切开的声音、镜头画面等诸多元素,按照剧本的要求重新有机地组接成一部完整的影视艺术作品。为了保持连续、贯通,合乎逻辑并突出、强调和揭示内涵,分散的声音、镜头与画面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过渡连接。蒙太奇连接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叫板式连接、错接式连接、对话式连接、相似式连接、物件式连接、人物式连接、音响式连接等。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蒙太奇连接技巧,对他们作文的过渡和衔接,也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影视特写
影视艺术中的特写是指表现人的头像或某些被摄物体细部、视距最近的画面。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特 写可以揭示出人物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从而强烈吸引观众注意力,紧扣人们的心弦。“特写镜头使戏剧发生了变化,使它具有一种令人激动的亲近感。我们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主人公们的痛苦,亲密无间。我数得出这痛苦的双眸上的睫毛。我几乎可以觉出这眼泪的苦味。从来没有任何一张脸这样靠近地俯向我的脸。近些,还要更近些……这张脸紧紧地跟着我,而我也专心致志地追随着。在我们之间如果有空隙仿佛是难以置信的。我被它所吸引。它像神恩似的深入到我的心中,视觉印象是极其尖锐的。”法国导演让‘爱浦斯坦对特写充满诗意激情的描述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特写的艺术震撼效果。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比比皆是,电影《祝福》中,通过编导的特写处理,观众看到了初到鲁家时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胆怯、发辫上扎着白头绳的祥林嫂形象,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特殊的身份和艰难的处境。纪录片《沙与海》中茫茫沙漠里两个骆驼头和脚的枯骨特写镜头,凸现了沙漠中生存环境的险恶与艰难。
学生写作常常缺少细节,该具体的地方不具体。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最富于表情或最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要求学生观摩后再用文字进行描述,并说说这些特写的作用。文学和影视是相通的,特写是将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放大给人看,编剧选特写要体验生活研究剧本,然后从整体中选择和放大细节。学生写好细节的基础是要深入地观察人、事和物,然后分析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内容,用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电影特写实际上是从细节描写借鉴来的,反过来,老师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影视特写中汲取养料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
三、影视空镜头
影视艺术中,空镜头是一个特定的摄影词汇,一般是指不包含主体人物的以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拍摄为主的镜头。空镜头在影视片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编剧和导演常常借助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地域、时代特征,或渲染环境气氛,或抒发人物感情、托物寓意。此外,空镜头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文学和影视在许多地方是互相借鉴的,不少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就与影视艺术的空镜头十分相似。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用了一个“空镜头”表达他对行者难舍留恋和自己归期难卜而迷茫的复杂心境。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阿f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文中景物描写非常类似影视作品的空镜头,零落荒凉的画面传递出主人公返回故乡时的凄苦之情,同时给人以含意无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