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泡龙井茶范文
时间:2023-03-27 11:1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泡龙井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各位朋友,刚刚我们坐船游览了美丽的西湖,西湖美不美?当然美!或许也有游客会说,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不比西湖差,为什么会没有西湖这么有名?因为古人曾经说过,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最美是杭州!杭州西湖不仅美在自然,更在人文传说!刚才游船时给大家介绍了我们杭州的老三怪,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那你可能要说,既然有老三怪,那肯定也有新三怪。接下来我就要告诉各位我们杭州的新三怪!第一怪,茶叶当成菜来卖。第二怪,丝绸做成被子盖。第三怪,月老祠堂满城在。那我先说第一怪,各位没来杭州之前就肯定听说过西湖龙井了。到了杭州,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到了杭州都会去龙井村喝一杯西湖龙井,但是我们杭州人不会说我请你喝茶,只会说请你吃茶。因为在杭州你是不是本地人,在你喝龙井茶时候,就会被我们龙井村的老百姓一眼看出来,因为我们很多客人在端起一杯龙井茶的时候,首先会用嘴去吹一下,把上面一层浮沫吹掉,好像茶叶有毒一样,其实在我们杭州,茶叶吃到嘴里是一种缘分,本地人都会把茶叶吃到嘴里。在我们杭州百年饭店楼外楼里就有一道用茶叶做出来的名菜“龙井虾仁”,要140元一盘。说起龙井虾仁这道菜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乾隆当年下江南的时候,听说了西湖龙井,有一天他一个人微服私访,到我们龙井村来了,我们龙井村的茶农特别好客,免费泡了一杯香醇味鲜的龙井茶给他喝,喝过之后,赞不绝口!就想带一点茶叶回去喝,可是一模口袋,确没带钱。皇帝出门不像我们老百姓出门,钱啊,卡啊,一样都不会少。可是他又很想带一点,怎么办呢?乾隆喜欢读书,走到哪里都会带一本书,于是他趁茶农不注意,悄悄的抓了一把茶叶夹在书里走了。乾隆喝完茶后,继续游玩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后的西湖分外美丽,乾隆忙于看美景,直到黄昏时分,小太监才找到乾隆皇帝,这时荷包有钱了,才想起肚子也饿了,看到了一家小酒馆,进去点了几个小菜,其中有一道是清炒虾仁。点好菜后,乾隆口渴,想起书里的龙井茶,便撩起便服拿出书取了一些茶给店小二。店小二无意中看到龙袍一角,吓了一跳,拿了茶叶跑进厨房,告诉了正在炒虾仁的老板,听说皇帝到了,惊慌之中把小二拿的茶叶当做葱花撒进虾仁里,店小二又在慌乱之中将"茶叶炒虾仁"端给乾隆。饥肠辘辘的乾隆看到此菜虾仁洁白鲜嫩,入口有微微的茶香,茶叶碧绿清香,胃口大开,一尝之下,更是清香可口,连连道:"好菜!好菜!"。从此,这道慌乱之中炒出来的菜,成就了我们杭州第一名菜“龙井虾仁”。所以说我们杭州新三怪第一怪就是茶叶当成菜来卖。
龙井虾仁我是请不起各位吃了,但是西湖龙井我一定会请大家去吃的。所以接下来我将带大家去龙井村去吃西湖龙井茶了。为什么龙井可以吃呢?因为在龙井茶里有很多营养,特别是里面有很多氨基酸,对我们身体特别有益,等一下我们到龙井村的时候,龙井村里的小姑娘会给我们每位倒一杯清香淡雅的西湖龙井,可是我们很多客人端起茶杯后,会对我说,导游啊,怎么这个茶水很脏呀,水里面全是灰尘,其实那不是灰尘,我们老百姓叫它茶毛,科学的叫法,是茶多酚。现在很多的抗癌药品都含有这种成分。所以我们说好茶多毛。有时候我们在龙井村看到老人家,你上去问,“老人家,高寿呀?”他会对你说“不多不多,一个茶寿”,你们现在猜一猜。一个茶寿是多少岁?……好,我们客人有猜70的,有猜80的,那位还猜100岁,其实都不对,我们来看茶字怎么写,草字头,是两个十,加起来是二十,下面一个木字,可以分解成八十,加起来就是一百,中间还有八字,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岁,老人家和你开了个玩笑,当然不可能人人一百零八岁,只不过我们西湖边长寿老人特别多!
看过西湖龙井茶的朋友都会对西湖龙井的外形有特别深的印象,因为我们的西湖龙井每一片茶叶好像用电熨斗熨过一样,光滑扁平,不像其他的茶叶是卷的,说起这个呢,还要接上前面那个传说,相传乾隆从杭州回到北京后,有一天想起在杭州还带了一把龙井茶叶,于是把茶叶拿出来,泡了一杯准备享受一番,这时候皇太后路过他的书房,看到了他泡的龙井茶,旁边还有一些没有泡的,茶叶因为被这个书压过,每一片都光滑平整,样子很好看。乾隆告诉她,这是从杭州带回的西湖龙井,皇太后端起茶杯一闻,有一股淡淡的豆花香,就喝了一口,喝过之后,觉得味道很淡,说不过如此,徒有虚名。放下茶杯就走了,可是走到宫门口,她又返身回来了,对乾隆说龙井“颊齿留香,回味无穷”。并让杭州把西湖龙井作为贡品,杭州地方官和茶农都特别高兴,赶紧送龙井茶到京城,可是却被皇太后退了回来,说她喝的西湖龙井不是这样的。茶农们就觉得莫名其妙,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乾隆在杭州偷过茶叶的,所以茶农炒茶方法就改进好了,在一口大铁锅里炒茶,不停地用手压,所以我们龙井茶每一片都是像电熨斗熨过一样,光滑平整。等一下我们去龙井问茶时,你可以先闻茶,然后再喝,要慢慢品,因为龙井茶是一杯水、二杯茶、三杯四杯是精华。如果你喝的好,你也可带一些茶叶回去,待茶叶就是带健康!不过,千万不要学乾隆那样,悄悄带龙井茶,如果被茶农发现,那我就很没面子哟。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车外,满山遍野的就是我们杭州的西湖龙井,西湖龙井生长在西湖旁的群山当中,只有在这里生长的才能叫西湖龙井,在这之外的只能叫浙江龙井,口感、营养价值上和西湖龙井相差很多。有很多游客心里在想,到了春天的时候,我们本地的大商场门口都有很多现炒现卖的龙井茶,那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你看到的肯定不是真正的西湖龙井,我们西湖龙井一共只有4千多亩茶园,自己卖都供不应求,哪里有多余的外卖,另外西湖龙井在炒制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必不可少,就是炒好我们的西湖龙井之后,有一道工序,叫吊青,就是把炒好的龙井用纸包好,放在石灰里,几天后拿出来,龙井茶就没有青草味,而且很干燥,也易于保存。西湖龙井以狮峰、虎跑、龙井、云栖、几个村庄为最好。我们西湖龙井是国宴礼品茶。西湖龙井茶也有另外一个别称,叫绿茶中的皇后,因为我们的西湖龙井绿茶中排名第一!当然一分价钱一分货,好的西湖龙井价格也是不菲的。每年新茶上市拍卖时都要3千多一斤,但也有游客会问,那我们在景点边看到很多卖龙井的只要30块一罐。这就是我要和你们说的一件事,在杭州的很多旅游景点旁,比如西湖旁、宋城边都可以看到很多中年妇女,手上挎着两个塑料袋,我们叫他们双袋老太婆,看见男游客他们就会上来推销他们的西湖龙井,开价只要30块钱一罐,但是经过你的讨价还价,10元能买到2罐,但那是真的龙井茶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很多客人都蠢蠢欲动了,但在我们杭州宾馆、饭店很多喝完的龙井茶有人专门收购,收购之后不法商贩会把它们再炒制一遍,在加上一些色素,就好像新的龙井茶一样,我们把它们叫口水龙井,所以你要买我不反对,但我要告诉你,不然你买好后怪我没和你说。另外她们看见女游客,就会推销他们另一个袋子里的丝绸,一个非常漂亮的真丝丝巾只要20元一条,经过讨价还价之后,10元能买到3条真丝丝巾,不过他们的丝巾你们戴上后,当时确实也挺漂亮的,可是经过2小时候你再看你的脖子,上面都是小红点点,你皮肤过敏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真丝肯定以为是真的桑蚕丝,而你买的却是真的化纤丝,也简称真丝。那假的真丝是什么做得呢?就是你们平时用得垃圾袋,喝过的矿泉水瓶同样的材料,化学名称叫聚乙烯。不信的话,你 可以先用一个垃圾袋做个试验,用它围在脖子上,看看你会不会皮肤过敏!平时你们在家的时候,在社交场合,有人为你倒茶、倒酒时,你们一般怎么表示谢意呢?对了,有的会说谢谢,但也有的人会用手敲敲桌子,你们会用几个手指来敲?哦,有的用两个手指,有的用三个手指,其实这都不是正确的敲法,这又有一个传说了,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到西湖边的茶馆里喝茶,喝的一高兴,他站起来给和|和纪晓岚来倒茶,皇上倒茶那可是受宠若惊呀,但是乾隆那时候是微服私访,又不能跪下来磕头谢恩,怎么办呢?和|马上想了一个方法谢恩,他伸出食指和无名指,弯曲在桌子上,像双腿跪在地上一样,然后伸出中指在桌子上敲上三下,好像是磕了三个头一样。所以这样就流传下来喝茶礼仪,等下我们到了龙井村的茶庄去龙井问茶时,茶乡的小姑娘会给每位游客倒茶,你们也可以用我教的方法表示谢意,那可是最高礼仪哟,说不定茶乡小姑娘一高兴,会给你泡一杯上等的西湖龙井呢!
刚才带大家吃了龙井茶,是不是还在回味我们龙井的 颊齿留香啊。吃完了,就是穿了,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接下来就来谈我们杭州的第二怪了。在我们杭州民间有个嫁女习俗,就是嫁女儿要陪嫁8床被子,那可不是普通的被子哦,那可是双蛹蚕茧吐出来的蚕丝做成的蚕丝被!一般的蚕茧我们用来抽丝做成衣服,但是双蛹蚕茧吐出来的蚕茧没有办法抽丝,因为两个蚕宝宝吐出来的丝互相交叉,而蚕丝又是非常细的,一根蚕丝相当于头发的六分之一细度,所以就是七仙女下凡也没办法抽出丝来,但是我们杭州的蚕农就用这个蚕茧做成蚕丝被,也就成了我问杭州第二怪,丝绸做成被子盖。可能有朋友问我盖蚕丝被和其他的被子有什么区别呢?那区别不是一点了,而是相当大啦。蚕丝,我们知道从古自今都是有钱人用的,所以唐朝有个诗人写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代中国外贸两个主打产品,一个是瓷器,所以我们中国的英文名是”chian",而另一个产品就是丝绸,当时在古罗马的上层贵族以身穿丝绸服装,用餐用瓷器为身份的标志。所以我们中国与外界的交流通道就叫做“丝绸之路”。其他被子,无论棉花被还是羽绒被,或是羊毛被,在制作的时候,工人们会做同一样的事情,你们猜是什么事?不知道?那我告诉你们,就是都要带口罩!因为这些被子的共同点就是短纤维,容易造成哮喘,气管炎等病。而蚕丝因为是长纤维,所以制作时就不需要戴口罩。因为常盖蚕丝被造就了我们杭州的“一多一少”一多就是妻管严多,一少就是气管炎少。因为古时杭州老百姓以养蚕为生,而在养蚕和织丝上面,女人具有天生的优势!所以家庭收入方面就以心灵手巧的女人为主,当然女人的家庭地位就比男人高,所以妻管严就多。而蚕丝被是长纤维,通气性又好不会像盖其他被子那样,所以气管炎就少。这就是杭州的一多一少。
我们在家中盖的棉花被,一般到了晴天,都会拿出来在太阳下晒晒。因为棉花吸水的特性,棉花被盖久了,它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还有我们身体中的汗气,所以要经常晒,不然很容易得关节炎。而科学家们发现蚕丝纤维里面有无数个小孔,而身体里的热气就通过这些无数小孔,慢慢的排出体外,所以该蚕丝被透气性很好!而留在气孔里的气体又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气孔越多,保暖性越好!而现在的人造纤维最多只能做七孔纤维,而蚕丝纤维却有无数个气孔,这就是我们蚕丝的神奇之处。蚕丝因为是由蛋白纤维组成,所以也不会产生静电,所以那些灰尘,死皮都不会粘在被子上,轻轻一抖,被子干干净净。
篇2
凡是来过这个城市的人们,不管短暂或长久,都始终如一地喜欢上这里。从避难的皇帝直到寻找幸福的平民。
西湖畔龙井村,千年茶事,灵隐香,缠绻着那些悠扬的故事以及绵绵的茶韵,使人们在这片温柔的故乡,不知道身在何处,清醒抑或是沉醉?
用上人间天堂最好的水,用上龙井村落最香的茶,细细浸润,是人间四月暖暖的春光。
独语西子湖
在杭城住得久了,茶喝得久了,便举手投足皆是湖光山色,呼吸之间亦是茶气茶烟。何处是饮茶胜境,私以为茶人每见湖山佳处,每见人心极纯美处,皆如佳茗,身心皆畅,神气清明。若心地无私,无有忧虑烦缚,则心堪作明月;若见一草一木,一湖一山,一风一吟,皆心领神会,得见其尽善处,则天地之间,无一不是佳茗。
如此,这杭城里的四季,展朝暮时,阴雨霞色,竟只如不同香味、不同回甘的好茶了。
古人论龙井最胜处,似有一股太和之气,弥漫齿颊之间,而君子贤士处世,时时胸中有太和之气,若孟子日,吾善养浩然之气。若此太和之气丰和完满,则与天地精神俱会一处,处处身安,时时心泰,此种心境,比之龙井何如?
所以,请你以柔和、温雅的心,来走一遭这杭城的山光水色。
杭之春
初春的西子湖是极可爱的。柳条拖曳着柔嫩的浅黄丝线,半拢清风,半披烟色。千万柳丝在微风里初斜的样子是最堪入画的,这情绪很容易感染你,在堤岸的长椅上安身小坐,有了几分闲淡气息,容许将这湖面与四周青山细细端看。
湖水生起无尽的波毂,那是不能久看的,因为我们的心就是一面湖水。你看,茶与湖多么相合啊。你记得那一句“吹嘘对鼎訇万”么?莫道天下无知己,回首笑对饮茶人。
苏堤是用来赏桃花的,因为柳阴相隔相衬,便愈加华美喜人。千百年还是最爱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需衬着阳光明媚处,灿然有加;若有月色,看月光洗净湖水,映着这一抹霞色,南国的佳人许是这般颜色。
然后呢?去登山罢。满山的新绿是最亲切幽远的余味。
杭城有山有地的地方多种茶树,你所知道的狮峰、虎跑、三天竺、梅家坞、龙井、翁家山等等。而我所熟悉的不过虎跑、三天竺、龙井几个地方。在虎跑听泉水的清音,赏泉的清冽,与溪水蜿蜒的潺潺不绝。带着泉水与听泉的心境,坐在龙井寺的凉亭里喝一杯新制的龙井。此水之美,其甘如露,而其轻柔易化、触之成空,则太像极净的雾了。
杭之夏
等桃红李白,海棠杏花,万千颜色都摇落,织了满城的地毯。听几夜沥沥的雨声,春天就只在梦里了。这一盏茶的清隽可回味处,都渐次成了回音。
选一个清朗的时日去看荷花吧,不要太早,不宜太迟,等蝉声鸣透了窗纱,在曲院风荷的茶室里坐一盏清茶的光阴。如果茶桌上要选一支鲜花作缀,请剪一支含苞的莲;如果要选一曲乐音伴这茶香依依,请用丝竹将这拂荷的风儿学了,一弦一音都透着清凉的香气;如果要吟一首词句,还是那首百年不厌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将这朵莲花放在心上吧,喝茶的时候才能有别样的回味;将身心看作这一朵莲华吧,生于水而不着水,即一切而离一切,才能看透繁华。将茶的面目看清。
在荷池边的茶座上坐一个下午,坐完一个黄昏,细细地将荷花看遍,你才不辜负这一场华美的盛宴。含苞,微启,盛放,宁静,轻曳,微语,华光。而茶呢?茶就是这样的一番心意呵,一种身心里的际遇。是谁说非得用茶叶与水才能沏出茶来呢?这上苍恩赐给我们的无味至味、无形至美的好茶,你怎么能忽略了呢?
杭之秋
秋天,还有什么比西溪湿地漫天的芦苇更让人心动呢?坐上摇橹船,在水面上静静地走一段漂泊的心事。水既无垠,水天相连,这叶叶芦苇浮在半中,你看,这分明是一杯新沏的茶汤呵。这茶汤初味既淡,回味绵长。一饮再三,将眉间心上的思绪都说尽了。这样的茶得与知心的友人相对,不用说什么,静默相伴而坐。能说的都能说完,那么,不能说的呢?不能说的不可解,难可意味,在这芦苇曳曳的声音里都渐次忘却了吧。心空了下来,才是天地之间你我最初最后的模样。
秋天的杭州最美的不仅如此,怎么可以不去赏桂呢?植物园。满觉陇。一开就是满街满城满湖满山。从九溪十八涧一路驱车往市区,两旁的树阴并不出奇,却是流淌进车窗里的涟漪般的桂花甜香。迷醉了一路。曾有人对我说,昨日我坐在一棵古老的桂花树下喝茶。不知怎的,这画面在我的心里并不觉得怎样美好,怎样诗意。这样赏桂真是大碗饮茶了。
杭之冬
清幽到极处就当是雪中的腊梅了。杭城的雪大都不甚隆重,难得落一场。白雪一飞,杭城就成了张岱的散文、姜夔的词――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有人惦记着收梅花上的雪水,我听了内心一惊,这样的痴茶人世间少有。腊梅的冷香是美的,可惜收不进白瓷瓶里去。若当着这样的院落,确实该用红泥小炉煨一壶泉水沏茶。不该沏龙井,也许该是上好的普洱罢。或者,只将雪水、泉水煮了,放一两朵恰美的腊梅上去,不饮也醉了。
阮浩耕:龙井与西湖是并蒂莲
喜欢中国茶文化的茶客们,一定不会对“阮浩耕”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主编过的《茶博览》杂志,曾经以朴实的茶人文风、翔实的文化资料,成为爱茶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首选,2007年,卸下主编职务的阮先生在本刊开设专栏,用他在茶界数十年的浸,将古今中外的茶文化史为我们娓娓道来。
每每阅读阮老师寄来的文字,我都像与他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那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在脑海中一遍遍地猜想着这会是怎样一位老人。所以此次杭州之行,我选择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阮浩耕老师。
西湖边上的俭静雅居
杭州著名南山路,一边是美不胜收的西湖南线美景,另一边则依旧矗立着许多旧韵犹存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这里是杭州特色的休闲艺术街区,阮老师的家就在这附近,西湖边上,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敲开沿街的铁门,眼前是一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楼房,土黄色的外墙略显斑驳,院子里有好几棵我说不出名字的绿树。身后的铁门“砰”地关上,立马将这不大的院子与外面喧闹的街区隔绝开来。
拾级而上,阮老师已经在家门口笑脸相迎。照片上曾见过阮老师,但眼前这位老人还是比我想象得更加健硕一些。阮老师的房子不大,最大的一问就是他的书房。和我遇到过的很多学者专家一样,书房里除了书还是书,几个大书柜占据了书房里整整一面墙的位置,各种和历史、和茶有关的书籍堆放得有些杂乱,但交谈中,阮老师却总能很快地从书堆里找到他想要的那本给我们看。我们在一张不大的老式办公桌前落坐,阮老师就端来了今年的新龙井,屋内立刻溢满了浓郁的熟豆香,透过玻璃杯,翠绿的龙井宛如跃动的精灵,饮一口,鲜爽的口感把我们进门前的暑意驱赶得无影无踪。
伴着这满室的清香,我们从杭州的历史聊起,度过了一个清凉愉快的下午。
龙井与西湖是并蒂莲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和阮老师交换名片,他递来自己的名片。让我大吃一惊。名片上除了“阮浩耕”三个字和几种联系方式,其余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头衔和职务。看我有些惊讶和疑惑的表情,阮老师笑着说:“外界在介绍我的时候,常说我是茶文化专家,其实我不是科班出身,根本谈不上专家,只是好这一口茶。只要真诚地喜欢茶,不需要太多的头衔和职务,反而会轻松一点。”这样朴实的话语和一张接近空白的名片,让我不禁对眼前这位朴实的老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位茶文化研究者,阮老师对杭州和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杭州从唐朝至今,经历了从“茶禅”、 “茶贡”、“茶隐”、 “茶馆”四个不同的阶段。唐代的《茶经》中提到: “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是谓“茶禅”;两宋时,龙井成为贡茶,是谓“茶贡”;明清两代,龙井茶开始受到文人隐士的青睐,对于龙井茶的赞誉诗词数不胜数,是谓“茶隐”;清代至民国时期,从南宋时期兴起的杭州茶馆得到长足的发展,是谓“茶馆”。
而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杭州茶客,阮老师自小在西子湖畔与龙井名茶相伴,他说过去的杭州城每条街巷里都有茶馆,还有不少艺人会在茶馆里说书,许多农民为了听书,就把要卖的东西搬到茶馆里,一边听书,一边做买卖。“我小时候就经常去茶馆里买菜,也常常为了多听会儿书,而耽误了母亲的家务事。”
今天的西湖和龙井在阮老师眼里已经是相互依存的“并蒂莲”,不可分割。到杭州不去西湖,不去品尝一下龙井茶就不算到过杭州。西湖景区周围可以喝茶的各式茶馆不下一百处。西湖已经成为喝龙井最好的地方,喝茶的地方同时也是观西湖美景的好地方。“常有外地朋友和我说。在西湖边上喝龙井怎么和在家里喝感觉就是不一样呢?这可能就是西湖与龙井这对并蒂莲的魅力所在吧!”
倪闻:杭州茶馆的先行者
第一次听说“倪闻”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门耳”茶坊,这个特别的名字很容易就在众多的杭州茶馆中勾起你对它的所有好奇。
再次听说倪闻,是因为他开始在以“吃”为主的杭州茶馆界倡导一种清茶的理念,并开始经营一个名叫“门耳茶叙”的名茶展卖馆,卖自己的茶叶,这再次成为杭州茶馆界的焦点。
在一些人看来,出身文人的倪闻已经拥有了商人的精明,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从商的倪闻却依旧保持着文人的风雅。和倪闻的见面没有事先预约,但在轻悠茶香迷漫的门耳茶坊吉祥坊。我们依旧从他的侃侃而谈中,看到了一个文人倪闻和一个商人倪闻。
文人倪闻
话题自然从我最好奇的“门耳”两个字开始,字面上看,是倪闻名字的分解,深层的含义在倪闻看来,是一种心与心沟通的桥梁。“门耳就是大门的门环,扣响门耳时,门内和门外的两个世界便被连接起来,我希望我的茶馆也能像门环一样,把不喝茶的人,或者还不了解茶的人吸引到中国茶的世界里,体会中国茶的精彩魅力。”
这样颇具文人风雅的寓意寄托的是倪闻对茶馆定位的坚持――书香门第式的“文人茶馆”。这种文人特色体现在茶坊的每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倪闻自己的用心之作,倪闻说: “中国茶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何体现在茶馆的品茗环境中?我做的是减法,而不是一味地叠加,坚持处处留意,处处擦痕。”于是,在门耳茶坊,我们看到坊内的野树、山竹、溪石、冬草、藤蔓、水池、盆景、红鱼……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每一处都让人赏心悦目,今天的“门耳”已经成了杭州茶客眼中“生态环保型的文人茶坊”。
和很多只钟情绿茶的杭州茶人相比,倪闻对普洱茶、乌龙茶都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但针对到每一种茶,他那股文人式的执著又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坚持自己亲自收茶,反对拼配,坚持一口真味;他坚持正确的引导是能够挑战品饮的习惯;他说有人讲究乌龙茶早上做和晚上做的差别,其实是个例被放大……虽然经营的是茶馆,但对做茶,倪闻一点也不陌生,每到茶季,他都亲自奔波于中国各大茶区,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绿茶……他都虚心向当地茶农和专家请教,并亲自尝试做茶。“门耳”的老茶客也时常能从他那里要到不少好茶,他对茶叶品质的高标准也得到了许多茶客的认可。
于是,关于“门耳茶叙”的构想开始在倪闻的脑子里形成。
商人倪闻
2006年秋天, “门耳”老字号茶馆在杭州环城西路上如意坊隔壁开出“门耳茶叙”,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实际上是一家集茶叶和茶具于一体的茶业公司,这标志着倪闻在商业上的重大转变,他要开始做茶了。
“上世纪90年代出现并延续至今的杭州茶馆是以‘吃’为特色,但随着这些年杭城人休闲方式和品位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讲究纯粹品茗环境的清茶馆已经越来越受到茶客的喜欢。”倪闻以商人的精明和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指明了门耳的未来发展道路, “未来的门耳不再仅仅是一个茶馆的名字,它一定要成为富含中国文化的茶品牌。”
现在的“门耳”一方面延续着杭州特色的自助茶馆,另一方面则以“茶叙”为名,在紧邻湖滨路的地方开出了一问名茶展卖馆,透过婆娑的树枝缝隙,花园式的馆内名茶如云,倪闻说展卖馆主要突出一个“展”字,先通过举办各类茶事活动,比如中日茶艺交流会、两岸的普洱茶会、铁观音春茶品鉴会等,向普通消费者展示出中国茶的魅力。
当我们惊叹于倪闻作为商人的创意和胆量时,他却并不满足。在他规划的蓝图中,未来的门耳茶坊会转变为纯粹的清茶馆;茶叙里的名茶精制坊是开放式的。茶客可以亲眼目睹每一罐“门耳”茶的制作过程;有兴趣的茶客还可以在店堂里亲自体验做茶的乐趣……作为商人,倪闻说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门耳”给人的印象是精致而不失内敛、平常却卓尔不群,就像眼前的倪闻,看似一副散淡的模样,却能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他文人般的执著与激情和商人般的精明与远见。
宋大俊:茶地道人厚道
杭州的茶馆业是全国最发达的,但大部分茶馆以“无限量自助茶点”为最大卖点,热闹如自助餐厅,领略过这番热闹之后,想找一个安安静静喝口好茶的茶馆还真不容易。朋友很神秘地介绍了一个清净之地,于是决定前去瞧瞧。
朋友领我们来到一家装修得很简洁的茶馆,沙发宽大,灯光明亮,空气流通,叮叮咚咚的钢琴曲萦绕耳边,更可喜的是茶具极精巧别致。我一向对茶楼主流的中式装修颇不以为然,一进门就是卫生香的味道,全新的木雕花窗,灯光昏暗,一屋子不辨真假的古董,而配乐一定是幽怨的古筝曲。谁说茶楼就一定要中式装修呢?似落伍的好莱坞电影,说起中国人,男人一定是病怏怏拖根长辫子,女人则一定是扁平脸细长凤眼斜飞八鬓。而这个茶馆整洁如咖啡馆,倒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正对茶馆的装修啧啧称赞,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子急急走进来,笑容满面,一边说“来晚了,来晚了”,一边与我们挨个握手,大手温暖有力。他就是这家茶馆的主人――宋大俊。
他亲自给我们泡茶,这时,服务员送上茶点。他笑道: “我这里是喝茶的地方,不是吃茶点的地 方,所以只有水果和干果,要吃无限量自助茶点的,对不起,恕不招待。”原来,宋大俊经营的是一家清茶馆,爱茶如命的他过去常和茶友去茶馆喝茶,但茶馆不是太吵就是茶叶太差、水太差。于是他就想自己开个安静的茶馆,让单纯喜欢喝茶的朋友有个去处。
喝着他递过来的一杯杯好茶,我心中暗想,这个爱好的成本可真有点高。
我们边喝茶边聊茶,聊到了乌龙茶的拖补酸工艺,聊到了铁观音的轻发酵趋势,聊到了西湖龙井茶树品种的不同而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聊到了普洱茶的变化……宋大俊很认真地一再强调: “现在的市场花腔太大!今天炒这个概念,明天炒那个概念。我们要做的是把外面的伪装一层层地剥掉!茶地道,人更要厚道!用好的水、地道的茶、保留自己本分的心来泡茶!”
可是,在这样一个故事越说越玄、噱头越摆越大、人人想捞一把就走的社会风气下,货真价实有用吗?人人都想58元在茶馆泡一天、吃三顿饭的心理下,清茶馆会有人光顾吗?
宋大俊很坦然地承认:“茶馆不挣钱,亏到现在。”
我越发惊讶:“那你还继续开?”
宋大俊嘬一口茶,笑得云淡风轻: “杭州有一批和我一样真正喜欢茶的人,我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喝到地道的茶的场所。亏钱不算什么,还有什么比内心的丰盛、心灵的喜乐和平静更为重要的呢?人的内心里面装着什么,外面就会洋溢出什么。”
我看着他率真一如孩童的脸,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是那么不满意杭州自助茶馆的吵闹和没有好茶。可是当一个真正的清茶馆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又为它的前途担忧起来。在茶馆成本日益高涨、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我不知道他可以坚持多久,但我想我会一直记得他的话:茶地道,人更要厚道,用好的水、地道的茶、保留自己本分的心来泡茶!
边玩边喝茶
曾经有媒体做过一份关于城市幸福感的全国性调查,杭州名列第一,不仅是杭州人,不少外地游客都把杭州列为最有幸福感的城市。对于不同的人,这样的幸福感可能会体现在不同的地方。如果可以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胜景里,碰一杯龙井清茶,看柳浪,听莺啼,从日出到日落,应该是茶客们能感受到的最幸福的事。
小编是第一次来杭州,除了游览美景,自然也不能少了茶的相伴。于是,在当地朋友的帮忙和介绍下,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只用一天时间,凭借着一张地图,以边玩边喝茶的心态,开始一段天堂的寻茶之旅。
第一站:早晨
杭州的平民茶客
在和阮浩耕老师闲聊时,他就一再推荐我们一定要去杭州的平民茶座看看, “每天早上,吴山公园、花港观鱼等西湖周围都有很多平民茶座,一块钱可以从早喝到晚,那就是最真实的杭州茶客生活。”
平民茶座的客人大都是老杭州人,他们习惯每天一大早到西湖边锻炼身体、喝喝早茶。去年7月钱江晚报《一块钱早茶要没了花港茶室的“老茶客”急了》一文引起老杭州人的关注,在大家的呼吁和共同努力下,如今,杭州还有8处“1元早茶”可以满足老杭州人的需要。这一看似普通的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平民茶座在杭州人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每天早上6点半到8点半,就陆续有杭州人来虎跑茶室喝“市民早茶”,每人每月60元,平时零买则是每杯3元,茶室统一提供茶杯、茶叶,谢绝自带暖水瓶、茶叶。另外,还有翠雨厅茶室、太子湾天缘台茶室、逍遥轩茶室、植物园茶室、凤凰山茶室、六和塔茶室,这些大都要自备茶杯、茶叶,价格1元。如果选择在吴山公园喝茶,则可以从天蒙蒙亮喝到太阳西下,自备茶叶和杯子的,只要5角钱。
习惯在衡山路或新天地泡吧的上海小资们,或许对这种略显简陋的茶室不会有太大兴趣。大概只有同样生于天府的成都人能够理解杭州人,一壶龙井,一袋瓜子,一天的时间,老杭州人的生活简单、纯粹却丝毫不失情调,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骨子里还流淌着南宋贵族遗风的城市。
第二站:上午
中国茶叶博物馆
位于杭州城内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一条以茶为主的旅游线路上自然不能少了它,而且有朋友也极力和我推荐,只要是真心喜欢茶的人,就一定要去那看看。于是,喝过平民早茶,我们决定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就坐落于茶乡腹地,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中国茶叶博物馆”几个大字几乎被郁郁的爬藤植物完全遮盖了。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盐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之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怀着一种好奇而惊喜的心理,我们开始了博物馆的参观之旅,整个博物馆分为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具厅、茶俗厅、茶缘厅六个部分,主要通过图片、实物、文物和电子讲解的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出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场还有一个由四个木制揉捻桶组成的大型揉捻设备,游客们可以亲自尝试一下摇动揉捻机的感觉,许多人都跃跃欲试,毕竟这样近距离感受做茶的机会太难得了。
第三站:中午
喝新茶,享农家乐
从茶博物馆参观出来,已快临近中午,周围的茶馆和饭庄已经人满为患,于是我们决定继续步行上山,到不远处的龙井村去,体验一下被杭州人津津乐道的农家乐。
正值中午最热的时候,但西湖景区的植被保护得非常好,一路绿树成阴,习习的山风迎面吹来,满眼的绿色一扫步行的暑热和疲劳,如此闲情的散步在城市里是很难享受得到的。当你看到路两边的茶树渐渐多了起来,龙井村标志性的大门就渐渐出现在眼前了。
让我惊讶的是,从龙井村口一直向内绵延几百米,错落的江南特色民居也已经满是吃饭、喝茶、打牌、休憩的人。听朋友说,无论平日里多么忙碌,每到周末杭州人都要到郊外度假,即使车再堵,人再多,他们也乐此不疲,而每年三四月间,春茶的上市更给他们多了一个出行的理由。到农家乐喝新茶,吃农家菜,看茶农现场炒茶,享受一下农家朴实的生活,临走时再带点龙井回家,杭州人早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家的后花园。
我们没法像杭州人那样花大把大把的时间享受农家乐,只是简单地吃过午饭,就开始去看茶农炒茶。
村里的茶农就在家门口炒茶,一口锃亮的铁锅,一畚翠绿的芽头倒下,“辍鄙四起,一双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干净利索的手法让不少游人啧啧称赞。不过现在这种现场炒茶已经变成了单纯的秀秀手艺,龙井村茶农手上真正的 西湖龙井早已经被固定的客人订走了。很多客人都是在今年直接预订好明年的茶,到了第二年明前茶期间上门拿货,而若客人无法到现场,茶农也会负责将货邮递到手。
作为原产地,龙井村、梅家坞、翁家山一带已经随着“西湖龙井”的美名逐渐被很多爱茶人所熟知,而作为西湖景区的一部分,他们同时也成为杭州人不可缺少的休闲胜地。尽管我们常听到在龙井村已经买不到真正西湖龙井的抱怨,但退一步想,能在这样满目青翠的幽幽院落问,欣赏茶农舞蹈般的炒茶技艺,用一杯清茶,浪费掉一天的时间,对于天性悠闲的杭州人来说,茶好茶坏又何妨。
第四站:下午
问茶梅家坞
梅家坞位于西子湖畔的西面,比龙井村离城区更远一些。一路上峰峦起伏,凭窗远眺,一畦畦的茶树呈阶梯状分布,从山脚蜿蜒伸向山坡。阳光透过薄雾撇在茶树上,绿色葱茏,生机盎然。在穿过一个隧道之后,车子停在梅家坞龙井研究所(浙江省军区茶厂)。
数辆观光旅游车有秩序地往返着,访茶品茶之人络绎不绝。随着人流,我们踏进北面一个大厅,一把古色古香一人多高的茶壶矗立在大厅中间,壶把和壶嘴似苍松虬枝,不过是暗红色的,正面一个巨大的“福”字,背面是一首名人的诗,字体流畅,如行云流水,不知怎样烧上去的。旁边有说明,摸上它会降福,游人争相触摸。
我们在一间十分典雅的茶厅内一一落座,对门的墙上挂着当年总理品杭州龙井茶的照片。主持茶艺的是位姑娘,她给每人浅斟一杯茶水,让大家细细品茗。我端着茶杯,仔细观看,杯中之茶,粗而松弛;茶汤入口,细细品味,却清爽、微苦而又甘甜。我们之中有人便问:“这茶叶是最好的吗?”
茶姑没有马上答话,随即又拿出了三种茶轻轻地放在茶几上。说道:“龙井都是手工炒制,外观呈扁平片状,色为绿中带黄。”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时,便是极品龙井茶的采摘季节,俗称“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属于中品,谷雨后采摘的叫“雨后茶”属于下品了。明前茶太少,一般人是喝不到的。我们喝的是雨前茶。
喝着“龙井”,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在梅家坞茶乡,凡下车的地方会有很多茶舍,每个茶舍都写着“龙井问茶”。何为问茶?姑娘滔滔不绝地讲着:“江南人,喝茶不说喝,品茶不言饮,讲究一个‘问’字,这里蕴含的是茶的文化,体现的是人的品位。江南问茶,讲究一闻二品三回味。”姑娘回答着,几位茶姑又将一杯杯沏好的茶,递到我们的跟前,顿时感到一阵浓浓的茶香。姑娘接着说道:“闻,闻之茶香。茶的种类不一,经沸水冲泡,茶针均匀地如花蕾初绽,飘逸出屡屡幽香。这幽香传达给你的是山野一样的清新,历史一样的悠远,诗词一般的浪漫,哲理一般的深沉。品,品之茶性。茶虽属草木,却有人之灵性,与那些心浮气躁、狂妄自大、矫揉造作、斤斤计较、追逐名利之徒不适,又以附庸风雅,炫耀身价者为忌。对善待它的人,它送给你温馨与甘醇;对亵渎它的人,它报之于你的是冷漠和苦涩。三回味,便是体会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每种茶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那些关于茶的诗文,能使人提高乐趣,增加品位,得到美与哲理的启迪,油然而生无限感慨。达到一种精神的极致。问茶至此便会轻轻松松,洒洒脱脱,其情、其心、其识、其艺便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了。”
这一番“问茶”虽然不能立刻把我改造得高雅脱俗,但也长了不少知识,相当于听了一堂龙井专题讲座。于是便有人兴致勃勃地想买梅家坞茶了。茶姑们端上来四种茶叶,分别是180元、120元、100元、80元一小筒,一小筒也就二两左右,心里不由得惊叹,龙井真的是不便宜呢。
离开梅家坞,我不由得感叹梅家坞人的商业头脑,他们将茶文化作为发展旅游的内在推动力,以茶旅游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在茶村的问茶、品茶和参观中,我们已亲身感受到浓浓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不仅炒热了茶叶的商机,也带动了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这才是梅家坞龙井茶真正的味道。
第五站:晚上
杭州“吃”茶馆
第一次体会到杭州的吃茶文化是在南宋古街清河坊的太极茶道茶馆里,古朴的店堂加上伙计们响亮的吆喝,让人不由得要走进去饮一杯茶。杭州人喝茶时不会单纯喝茶而已,店堂一边琳琅满目的小点任你选择,上一点休闲坚果,嘬一口清茶,才能体会到杭州人的“吃茶”乐趣。
杭州的茶馆,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偏安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定都临安(今杭州),统治阶级追求的安逸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随即兴旺起来,马上发展成“处处有茶坊”的壮观景象。今天,杭州坊巷间拥有近千家茶馆,密集度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从星罗棋布般散落在杭州城里的茶馆就可看出杭州人对茶馆的依赖与钟情。就像法国巴黎街边的咖啡店,德国慕尼黑路边的啤酒屋一样,杭州的茶馆也成了所有游人不能错过的体验。门耳、青藤、湖畔居……都是杭州本土很有名的茶馆,在阮老师的推荐下,我们选择了青藤茶馆。
到了青藤茶馆的门口,抬头一看招牌,我还以为是一家时尚咖啡西餐厅。茶馆的装饰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一色古色古香的木圈椅,搭着方大红缎面的棉椅垫,围廊上挂着几盆吊兰,墙上装饰着几个古朴的瓷器,窗上挂着细竹帘,竹灯笼轻轻晃着,柜台边有棵缠满青藤的树似乎寓意着茶馆名字的由来。这边,两个女孩在中心舞台上弹古筝,小桥、流水、假山,灯光幽幽。另一处,一位民间艺人在安安静静地做陶,周围的人也安安静静地看着,用心感受着陶土的神奇。
来这儿喝茶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情侣们通常会选择角落里那些小桌子,那里灯光柔和,情调风雅;爱茶的人会静坐一隅,就着琴声与西湖喝一杯茶;商务招待的人会选择一问包厢,在茶水的温润中高谈阔论,运筹帷幄。
篇3
农业实习心得体会【1】 这个寒假,为了以后走了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我到xx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任办公室文员一职。在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按照公司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将实习心得总结如下:
经过了一个月的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就这些方面作此总结,请各位领导及同事们批评指正。
本人的工作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以下几点需要提高:
沟通技巧有待增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时,很少能做到与领导及时有效的沟通,没有完全意识到下级与上级沟通的重要性,自己在摸索中收效又不大,也没能做好与各方面进行及时果断有效的沟通,耽误了工作的完成时间。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逐步改变自身的在沟通上不敢去说的习惯,养成以工作完成度为重心的沟通技巧。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工作的闲暇时间未能充分用来学习或与同事探讨技术知识。技术知识面较陈旧,未能做到及时了解更新自身要理解的新的技术知识,以至于领导分派下任务后,只能在摸索中完成;技术知识面较窄,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都还不了解。对自己技术能力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多去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工作经验要不断积累: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对公司内很多实际工作的流程不甚了解。缺少业务知识方面的实际经验,还处于等待领导分配工作再去做的阶段。没能完全主动地申请自己没接触过的但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的任务,没有充分做好在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规划,实际工作经验只是停留在了一定的水平之上且增长缓慢。在工作中总是怕麻烦别人,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时未能做到与领导及同事的有效沟通。本来一个懂得人一点就通的问题,自己总是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才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这样既减慢了工作的效率,在下一项工作下来时,又延误了工作的完成时间,以至于工作都堆在了一起。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平时做事不专心,马虎大意,总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不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浮躁的心态,错过了向别人学习和增长知识的机会。以后我会多去主动接触、尝试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任务,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到及时地询问这方面经验多的领导及同事,多向领导及同事学习他们的经验。使自己多些锻炼的机会,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快速成长起来。
在思想观念方面本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变:
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与合作观念。
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努力学习,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创新就是要打破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依赖别人的人生观。自己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观念与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在企业中的就业。
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企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要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在工作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奉献、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人,能得到领导、同事的青睐。
培养广泛的兴趣:应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热情的心境,自己应多去探索和参加各种活动。当自己一旦产生某种兴趣,便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克服一切困难,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兴趣广泛,就会经常注意周围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兴趣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在活动中逐渐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兴趣和爱好。
重视能力补偿: 勤能补拙是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补偿;熟能生巧是活动对能力的增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培养兴趣可以克服能力上的欠缺。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就把握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让自己身心疲惫的去工作。
农业实习心得体会【2】 为期近一个月的生产实习结束了,感谢武汉xxx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武汉xxx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武汉xxx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xx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
生产实习是在我们完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的基础上,在参加工作之前的一次大练兵,其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暑期实习在指导老师的周密部署下,循序渐进,按照对水产品加工的理解的深入,我们共分三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来查阅水产品加工相关知识,包括水产品储藏运输,冷链系统,及冷鲜制品,熟制品,鱼糜制品的加工工艺,特别是鱼糜制品中鱼糕的加工,我们做了深入探讨。我们实习小组在查阅资料期间,还建立了QQ讨论群,实现了资源共享,使猎获的资料的利用得到最大化,极大地缩短了查阅时间。
第二阶段,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我们将第三阶段的鱼糕产品开发放在第一阶段一起进行。鱼糕是一种典型的鱼糜制品,我们通过对影响鱼糕风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淀粉种类及用量,水的用量,蛋清的用量等因素,作为主要分析点,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感观评定得出最佳试验方案。并且经过包装,设计产品标签,贮藏以观其保质期。鱼糕的制作,使我逐渐培养起对水产品加工的兴趣,并且掌握了鱼糕的实验室生产工艺流程,对基本的水产品加工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以前只是听说过的正交试验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毕竟是实验室操作,与真正的大工业化生产又有相当大的区别了。
这次试验让我们真正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动手能力。鱼糕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制作出来,与我们小组团结一致紧密配合是分不开的。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实习小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鱼糕的成功制作迈上一台阶。
鱼糕制作成功完成后,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武汉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武汉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小龙虾系列产品开发与加工的大型企业。通过在该公司两天的深入学习,我们对小龙虾的品质控制、加工工艺流程,以及HACCP管理体系有了深入了解。在品管部,我们对小龙虾的理化,微生物指标检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次,并且对相关检测仪器,如气相、液相色谱,农残分析仪器等的操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生产车间,我们就小龙虾的选取,蒸煮,剥虾仁,灭菌,真空包装,储藏,运输,以及冷链系统等与之相关问题向工人师傅们虚心请教,与员工们打成一片,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实习内容。车间严格的管理制度亦使我们唏嘘不已。细想,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员工一盘散沙,企业又将如何产生凝聚力,又何以在滔滔竞争浪潮中持久生存。所以一个企业要实现其利润最大化,与其过硬的管理体制和员工良好的业务素质密不可分的。武汉德炎已先后建立了完善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取得了美国FDA、英国BRC和欧盟EEC卫生注册(注册号:xxx),这一系列举措使德炎公司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
在武汉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完后,我们又相继进入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武汉飘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xx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全自动化的流水线,饮料的生产及包装过程全公开,这样才使我真正了解怎样才算是饮料的流水线。统一的公司的成功除了在于他的配料,还在于它的商业操作。虽然参观时间只是短短的一个钟左右,不过我们了解的东西很多,无论是企业生产方面还是从企业产品的广告方面。全自动化的流水线高效,卫生,节余资源。自动化将会是以后所有生产工具企业面对的关键问题,自动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那么在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产品是企业的第一生命线,所以要企业获得在市场的优势,还必须注意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改进。
武汉飘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畜禽技术研发、种禽生产、鸭苗孵化、饲料生产、基地饲养、屠宰加工和肉禽制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飘飘与统一相比,自动化程度就不太高了,其主打产品鸭,从原材料到成品鸭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从卤制到包装都是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这也是其产品特点所决定了的。
武汉xx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系武汉飘飘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集种禽孵化、饲养、屠宰加工、肉品销售及饲料生产于一体的一条龙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拥有一条先进的畜禽屠宰加工生产线,一条包括蒸煮、酱卤、香薰等三大系列工艺的熟食生产线,一套包括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生物化验在内的品质控制系统,在经营中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实施合同放养。xxxx模式的推广,即保证了企业产业链的良性运作,又辅导农民进入了企业稳定增收的产业链,达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效果,收到了良好和积极的社会效益。随着公司的规模发展,将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亮点。相信xxxx模式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虽然在各个公司呆的时间都不长,但是我们有幸认识了各种现代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对各种食品企业的管理体制及其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认识到公司在发展上的一些不足,为我们今后从事工作及学习提供了方向。
近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这些知识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也有幸能将课堂上的知识搬到生产实际中来,与这些公司的亲密接触。它们使我们成熟了不少,相信这段美好的时光能伴随我们走向辉煌!
农业实习心得体会【3】 在**农业服务中心实习期间,负责**茶叶的销售,茶馆经营的市场调查,了解茶叶、茶馆的现状,以便为茶叶的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
首先被介绍到其相关联茶叶公司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市场调研。在该公司参与茶叶的选购、零售、茶馆的日常经营活动。
茶叶批发基本上在高桥大市场的茶叶城,其中有不少专卖店,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虽然茶叶只分为不多的等级,但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异,每一等级内又有几个不同的价。以龙井为例它的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莲心、雀舌,色泽翠绿略黄;叶底均匀,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栩栩如生,煞是赏心悦目。龙井茶炒制工艺精湛,全系手工完成;采摘的茶叶极为细嫩,全部采用嫩芽制成的龙井茶,称为莲心,采一芽一叶炒制儿成者,称为旗枪,喻其叶为旗,芽为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炒制儿成者,刑如雀舌,固称为雀舌。一般每公斤特级龙井茶约2~8万个茶芽。鉴定茶叶主要看茶型、茶香、色泽。尤其区分不同级别时,其色其香更为重要,炒制精妙的茶叶应是保持茶叶之清脆,本是清嫩的茶叶一经炒制变得乌黑,便算是下级品。赏茶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只是初学,只略知一二。
茶叶城的货源多为可靠,要不不会在那立足那么久,其中店铺林立,应有尽有,除各地茗茶外,还有茶具,茶罐。茶具店以卖宜兴紫砂壶类销路最佳,紫砂壶档次多,价格差异大,有贵至成千,也有几十元一个的,不过紫砂壶不论好坏,都有泡茶不走味的特点,差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粗糙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对茶香的吸收程度,好的茶壶,较少吸收茶香,前后两次冲泡的香味不容易混得过多。
批发茶叶后,零售价多有差异,这得看零售地域。市区,郊区由于消费水平,房租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处于不同地域得零售店可以根据不同成本适当调整售价。不过其中有一点,对规模不大的茶店而言,散茶比袋装茶的利润空间更大,对顾客而言,顾客可以直接看到茶叶的色泽,形状,还可以闻其香,相比袋装茶而言,袋装茶多数看不到其质量,更不用说闻其香了,这可谓是双赢零售商的利在于可以取得袋装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另一部分则让利于消费者。当然不可避免有些消费者更偏好于袋装茶,于是一定的袋装茶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袋装泡茶(如红茶)便于冲泡,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说到茶馆不可不提及茶道和茶品,正所谓种茶是一门科学,制茶是一门技术,喝茶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茶馆便是其最佳展现之地,茶艺十六道的首道是精器妙用,泡制功夫茶(如乌龙茶)数用紫砂壶为妙。当然紫砂壶仅适用于泡耐泡茶,多数绿茶(如西湖龙井)则不适用,可改用盖碗,活用玻璃杯。现在玻璃杯用得很普遍,源于玻璃得透明,可以看到茶叶冲泡后婀娜多姿的形态,观其形色品其香。泡茶的基本程序是洁器温杯(壶) 投茶冲泡分茶品茗。
篇4
郑树茂先生经营的同庆茶庄坐落在澳门半岛一条不算繁华的街道上,澳门半岛面积只有17.41平方公里。走路就可以轻松到达任意目的地。澳门人和茶叶开始的交流只限于到茶庄买茶、茶楼饮早茶。同庆茶庄卖茶的同时。鼓励茶客在店里泡茶、饮茶,交流谈心,真正将茶叶融入生活,是澳门新生代茶庄的代表。如今。澳门人的生活已经和茶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报道称,澳门人均茶叶消耗量已经能与香港一比高下。
郑树茂先生从13岁开始在澳门半岛生活,先是开陶器店铺。后转行卖皮具。再开服装店。转眼开茶庄已经整10年。他不仅亲历了澳门经济的变迁。也见证了茶叶在澳门新时期的发展。
普洱:历史上茶叶在澳门的发展情况您了解吗?
郑树茂:我不可能了解得像专家那样透彻,但比一般不做茶的人了解得多。不了解澳门几百年的茶叶历史的人,都不看好澳门的普洱茶。
其实早在明代中后期公元1610年,荷兰人就从澳门贩茶,转运到欧洲,打开欧洲的茶叶市场。当时中国主要茶叶出口都是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澳门成了广州的外港。此后的两三百年间,澳门的茶叶贸易都以出口为主。后,澳门的茶叶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虽出口的数量仍有所增长,但在全国茶叶中所占的比例日趋下降。据资料显示,1872年,从澳门出口茶叶逾2.229.352磅,值白银逾1.000万两,茶庄数量四、五十间。踏入20世纪,澳门茶叶贸易日渐衰弱。到了1925年,由拱北出口到澳门的茶叶只为满足供应澳门本地饮用,直至1946年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茶叶出口到澳门。
普洱:1980年您刚到澳门时,茶业状况如何?
郑树茂:我记忆中,当时的澳门茶庄数量非常少。其中最著名的是英记茶庄,大约1930年左右开业,是澳门现存唯一一间旧式茶庄,而且只卖中国茶。第二是澳门现时最大的华联茶叶公司,持有唯一可从内地进口茶叶到澳门独家权,成立于1955年。
普洱:您什么时候第一次喝到普洱茶?
郑树茂:我很早就喝过普洱茶,但是印象中普洱茶都是黑黑的,后来才知道那是熟茶,卖相不好,也不怎么好喝。第一次喝到好喝的普洱茶是在80年代末,从英记茶庄买的。很贵,150澳门币只买得到半斤。喝过以后就喜欢上了,开始有意识买好的普洱茶来喝。
普洱:您开茶庄是因为喜欢喝普洱茶?
郑树茂:不是,我一直做其他生意,为了圆儿时的梦才开茶庄一直到现在。
小时候住在潮州,爷爷是村里的干部,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人来家里的院子里坐着喝茶聊天联络感情。当时都喝铁观音和单枞,对茶的味道已经没有特别的记忆,只是在星空下喝茶聊天这样的氛围被深深的印刻下来。长大后一直有开一个小茶馆的愿望,后来条件成熟就开了。
普洱:您的茶庄和大名鼎鼎的同庆号普洱茶有什么关系?
郑树茂:我的茶庄和同庆号普洱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会叫“同庆茶庄”是因为通过学习了解,知道同庆号是好的普洱茶的代表,就希望自己的茶庄可以像同庆号普洱茶一样历久弥新,取个好名头。
普洱:您茶庄的经营状况如何?
郑树茂:茶庄开业是1999年,当时澳门经济不太景气,租金很便宜。也因为经济的大环境,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生意上门。我这个人做事最大的优点就是执著,一直坚持下来了,现在生意还不错。
不光我在坚持,所有人都在坚持。店里只有一个员工是个阿姨,她坚持在同庆茶庄做事已经有九个年头。茶客也一直坚持,过去的10年中,我们和很多茶友不再是简单的茶商和茶客的关系,大家变成了好朋友。
普洱: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对茶叶有什么影响吗?
郑树茂:澳门人是真正热爱茶的。不仅是纯正血统的葡萄牙人,也有第二代的混血儿,他们对中国文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茶的热爱不亚于我们熟悉的华人,而且热衷探求事物最本质的特性。中西合璧,完美融合,一直是澳门独特的风格。如同现在,很多“鬼佬”热衷买旧的中式家具装饰典型西式风格的房子,传统的中国茶也逐渐替代奶茶和奶咖(奶茶+咖啡),成为新宠。
普洱:住在澳门的外国人对茶叶感兴趣吗?
郑树茂:以我的茶庄为例,长期住在澳门对茶有兴趣的除了葡萄牙人,还有日本人和韩国人。葡萄牙人比较喜欢绿茶和各式小茶具,日本人对单枞和普洱茶都有兴趣,而韩国人喜欢普洱茶的最多。
普洱:澳门的茶叶现状怎么样,普洱茶在其中占据了怎样的位置?
郑树茂:在澳门销售的茶叶里,大部分是普洱茶和铁观音,绿茶和单枞也有。毫不夸张的说,普洱茶现在占据了澳门茶叶市场70%左右的份额,很厉害。剩下的30%,主要是铁观音,绿茶和单枞份额很小。我就有一批固定喝单枞的茶客。同庆茶庄以前多卖铁观音,现在普洱茶的数量已经超过70%,到80%左右。每年也有卖一两个品种的龙井茶,但最多只卖两个月。
从小我所了解到的普洱茶就是香港和澳门现在喝的这种普洱茶,俗话说的“有仓味的”。有种说法:“普洱茶是港澳人喝出来的”,我很赞同。澳门人喝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百年,而内地这几年开始喝普洱茶的人才多起来。早几年的台湾,更早的云南,喝普洱茶的很少。普洱茶热之前,我带着大概存了20多年的老青饼到大理和当地的朋友分享,他们都不爱喝。这样看来普洱茶可以占据澳门主要市场是有历史传承的。
普洱:自2005年开始的普洱茶热潮对澳门普洱茶市场有什么影响?
郑树茂:澳门人的消费很实在,不冲动盲目相当理性。只买适合自己的东西,而且必须实用。普洱茶的热潮对澳门的影响只是让更多人认识到什么是普洱茶,提高了普洱茶的认知度,对消费的实质影响并不大。热的时候不见得卖出了更多的茶,现在冷静下来也不见得少了买茶的人。普洱茶价格上涨的热潮里,澳门并没有出现像国内那样抢购或者大量囤积普洱茶的人。我的茶客里有不少人买普洱茶都是一半用来喝一半用来收藏,为此茶庄还提供了专门的柜子给这些人摆放自己的茶叶,也有一些会自己带回家收藏的。需要强调的是。他们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等普洱茶升值作为投资,而是单纯的认为,现在存点好茶,将来不需要用很高的价钱去买老茶,自己就可以有好茶喝了。
普洱:澳门了解普洱茶知识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郑树茂:澳门电视、报纸、杂志,或互联网对普洱茶的宣传是很少的。普洱茶知识一般都是去茶庄买茶,坐下来喝茶,和店主交流获得的。我之前在澳门的一份报纸上写过一个讲普洱茶的专栏,很多人读到后就到茶庄来找我,喝茶聊茶。大家坐下来喝杯茶慢慢聊,通过交流认识普洱茶,这样的方式很好。我一直强调,作为澳门茶叶从业人员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像
一张过滤网,将正确的知识和信息带给茶友。不把自己不了解的茶品介绍给茶客是原则。
普洱:2008年澳门举办了第一届澳门茶博会,您有什么感受?
郑树茂:08年的澳门茶博会非常不错,举办茶博会对澳门普洱茶行业起到了非常大的宣传和带领作用。当时在澳门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茶博会,很多人去看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没有继续办,很可惜。由于展会的举办时间是按照内地的作息安排的,和当地澳门人的生活很不配合,很多爱茶的人没有看到,都感觉非常遗憾。在澳门办展览,时间应该晚开晚关,澳门本地店面早上11点才开业。8、9点办展览是没有人看的,下午5、6点有人准备去看展览,展览又关门了。
澳门政府这两年建立了一个茶文化馆,一年组织两三次展览。加大了茶叶行业宣传是好的,但只是简单摆设陈列一些茶品还远远不够,应该多些互动才会吸引人。这是我个人觉得现在澳门在茶叶推广方面做得不够的地方。
普洱:除去传统的饼砖沱,澳门是否出现例如速溶饮品类的新型普洱茶产品?
郑树茂:在澳门打破传统的东西出现得并不多,澳门人喜欢传统的饼砖沱。澳门虽然融合了很多西方的文化,但思想是非常传统的。新茶品在澳门尤其难推广。
究其原因,澳门人充分享受传统带来的乐趣,喝茶必须看见茶叶。在冲泡的过程体味口感的无穷变化。买一个茶饼回家,从刚开始喝到最后,口感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都非常享受这个越掰越喝越开心的过程。
普洱:澳门年轻的80后、90后对普洱茶的认识如何?
郑树茂:喝茶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年轻人对普洱茶的认识。
以前澳门人喝茶,受传统广式饮茶文化的影响,喝茶要到茶楼而且以老人为主,叫一壶普洱茶,配一盘点心,可以待一天;在家里,也是抓一把普洱茶,泡一整天。所以过去大家把普洱茶称为“老人茶”。
年轻一代不喜欢进旧式茶楼,因为茶楼是公众场合相对嘈杂,吃的东西也比较油腻。现在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装修舒服雅致,只要摆上茶台就可以泡茶招待朋友,或者与家人共享喝茶乐趣。而且在年轻一代看来,现在喝普洱茶不是喝时尚,喝的是健康,品味的是文化,体现的是环保的生活方式。因为喝普洱茶,年轻人开始乐意坐下来讨论普洱茶,带动了不少人投资开茶庄。
普洱:澳门人喝普洱茶茶年龄层次是怎样的?
郑树茂:从30岁到50岁喝普洱茶的澳门人最多,20多岁当然也有。为什么老年人喝普洱茶的变少了?主要是因为对老人家而言,很多年前的普洱茶是很便宜的茶品,现在越来越贵,对这种变化很多老人家接受不了。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近两年,同庆茶庄专门有几个品种是拿来做这些个老居民生意的。这些茶都已经陈化了一定时间,价格又不太贵。
普洱:普洱茶未来在澳门的发展前景如何?
郑树茂:从历史的沿革,到现在的喝茶氛围,再到大众对普洱茶的认知,越来越好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