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07: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

篇1

“夫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在此高考复习冲刺阶段,针对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考生,我们自然不时地仍需要“谋子”,即去接触或纠缠一些零打细敲的知识或技术;但论重心或中心,却毫无疑问的,是应该转而致力于“谋势”,就是要注意确立相关的应试策略,以期在高考复习中收到良好的效益。

我们不妨以下面这篇散文为例,来谈一谈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应试策略。

独处的充实

周国平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这句话都会有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厅,录像厅,电子娱乐厅,或者就找人聊天。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种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19. 为什么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请结合第二段文意,分三点概括回答。(6分)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恶性循环”的过程。(不超过50个字)(4分)

21. 作者说:“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同意,请举一例印证;如不同意,亦请举一例印证。(4分)

22. 下列对于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自我”是指一个人具有充实丰富的灵魂和思想,有着独立的意志和精神。“独处”是指人要善于独立思考,反观自照,而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呆着。

B.作者认为,交往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独处是灵魂充实的需要。有前者而无后者,是一种灾难;有后者而无前者,是一种缺陷。

C.文章表面上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但实际上多次对比衬托,多次引经据典,如独处与交往的对比,如卢梭语言的引用,使文章态度鲜明又言之有据。

D.作者为文以思想取胜,这种思想又以一种自然平易的语言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绝不故弄玄虚。

E.作者反对闲聊和讨论,反对与别人一起游山玩水,认为只有独处才有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

完成这篇《独处的充实》的阅读题,根据阅读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一、参题觅路,把握内容

高考试题常常考查学生对作品思路的把握能力。把握作品的思路,可以通过反复阅读作品的方式来实现,但高考时间有限,运用这种方法未必经济。如何快速把握作品的思路,而又有利于高考试题的解答呢?参题觅路。

所谓“参题觅路”,就是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借以觅得阅读的思路,把握文本内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是让人选择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而赏析不外乎“写什么”与“怎么写”两个方面。题中涉及“写什么”的是A、B和E三项,涉及“怎么写”的是C和D两项,“不正确的两项”一般是两方面各占一项。而我所谓“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侧重在“写什么”。看A、B和E三项是否正确,我们往往可以抛开文本本身不论,而只通过与人之常情(常理、常识)的比较得出判断。E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判断明显绝对化了,一个睿智的作者是不可能这样绝对化的。

这样,以A和B两项指导文本阅读,我们就能:一方面,对E项的判断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而获得证实――在文中,作者并不反对闲聊和讨论,也不反对与别人一起游山玩水,独处和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也并没有构成必要条件关系,他只是认定这几种情况就对灵魂的充实而论,其价值是无法与独处相比的;另一方面,先验地把握文本是“写什么”的,进而就可以留意观察、分析它是“怎么写”的,因为“怎么写”总是为“写什么”服务的。

二、题文往返,把握形式

通过“参题觅路”,把握住文本内容后,再回过头去看最后一道选择题关于“怎么写”的C和D两项,我们就会发现文中确实运用了引经据典和对比衬托的方法,但引经据典只有一次,即第二段引用了卢梭名言,所以尽管确实多次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却并没有多次运用引经据典的方法,应当认定C项错误。

三、研究题干,锁定区间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理解上。要确定阅读题的答案,就必须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相互关系。这样,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答案就能够从原文中“抠”出来。

第19题已经通过题干告诉我们应该锁定第二段,这样就不难分析出“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的三点原因分别是:(1)独自沉思,可以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对话;(2)独自阅读,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3)独自旅游,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第20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恶性循环”的过程,“恶性循环”出现在“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句话中,所以理解“这样做”具体指的是什么就非常必要,于是锁定第三段,稍加梳理,就可以把“恶性循环”的过程描述如下:追求表面的热闹,使灵魂越来越空虚;灵魂的空虚,使人越来越失去自我;越失去自我,使人越追求表面的热闹。

四、投入自我,再生文本

从新语文课程标准来看,真正的阅读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对话的过程。用伽达默尔的话说:“理解某个人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再生产某种过去的东西,而是共有一个现在的意义。”所谓“共有一个现在的意义”,就是读者和文本这对话的双方视界交融的结果,读者和文本都因此而获得新生。而从高考试卷的编制角度来看,能够被编入第五大题的现代文,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是生产性的,需要读者参与写作。事实上,文学作品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某种独特的平衡作用,始终在现实世界、读者的经验世界和作品虚构的世界之间来回摆动,因此,每一次阅读都成了使文本形象附着在产生于阅读过程中的含义之上的活动。第21题就这样应运而生。

这种开放性题型,既能考查考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扫传统命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文内而轻文外、重求同而轻求异的弊端,使得现代文阅读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此,你的答案可以是“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关键是要有相应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在表述上做到自圆其说。

关于前者,你可以举的事例有管鲍之交,柔石成为“左联”名作家与鲁迅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雨果和巴尔扎克之间的友谊,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后者,关键是要看对“交往者本身的质量”怎么理解。如果把“质量”理解为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目不识丁、思想单纯的人,同样可以获得甜蜜的爱情或深厚的友谊,他们也有高质量的交往,这其中“”非常必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他相应的语境的,这个观点在他所提供的语境中是圆融自足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作者的观点持反对意见,虽然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但不能得满分。

五、揣摩意图,组织答案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意蕴,通过题干揣摩命题意图。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一般不允许答题者擅自发挥,也不能机械地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的语句,而应根据命题人所“问”的角度,从原文中抽取相应语句,进行适当的整合,使之成为全面、流畅和凝练的答案。

篇2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不佳,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学环境和语言环境较为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这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笔者目前所教的两个班级原来的基础都较为薄弱,在近两年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运用不同的趣味教学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一、词汇教学中融入互动、趣昧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为了能适应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去识记单词而不觉得枯燥,我从词汇的教学与检测两方面做了尝试。

1.词汇的教与学

运用多种做法,如:放入情景或句子中,使之整体化;编成Chant,使之表演化;改变节奏,使之韵律化;多样操作,使之游戏化。笔者认为游戏化最能吸引学生,游戏并不是小孩子的专利。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每堂课的教学都应该含游戏的成份。因此,我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积极的互动中识记单词。

(1)动与做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学完“running, swmming, jumping, rowing”等单词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根据单词意思做动作,另一位则根据动作猜单词。学pull, push时,我还在课堂上开展“Polly says.”“Do as l say.”等游戏。

总之,我们要想出种种方法和词汇交朋友,与词汇做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趣”“能”一举两得。

(2)猜与奖

对于未知事物,人们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学生,他们急于知道答案,此时是进行教学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猜的活动。如学习生词时,可以把要学的单词写在黑板上,看老师的口型猜。巩固单词时,老师预先在每张粘贴纸上写一个单词,快速复习一遍,然后让一个学生面向大家站到讲台前,老师任选一张贴纸让他看一眼并贴在他的背上,同学猜的时候他要回答:Sorry, you are wrong或Yes, you're right. 每个单词每位学生可以猜三次,猜对奖礼品或加分。主动上台被贴纸并且回答正确的学生也可以获得奖品或加分。学生总是希望得到奖励的,如果这种心理在交往互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习也会更认真,并且学有所得。

(3)写与画

单词的学习离不开拼写,一味口头拼写,效果不佳,而一味抄写往往又显得呆板枯燥。所以不妨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联系实物和书画来书写。学习水果类的单词时,让学生在纸上画并涂上颜色,比如学习apple时,在“苹果”下写apple, a red apple字样,因为色彩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生词的印象。学习教室内的物品时,可在课桌上贴desk,在钢笔上贴pen。学习人体部位可在人体图的嘴上贴mouth,在一颗牙齿上贴tooth,在两颗或更多的牙齿上贴teeth,诸如此类,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还可以在同桌的手心或背上贴字条,让同桌猜猜写的是什么等等。

2.词汇检测

在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时,我采用多种趣味游戏或竞赛,如单词接龙,利用所给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尽可能多地组成单词或短语等。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传统的听写单词改为Bingo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学生事先准备好有3x3或4x4方格的纸(学生可以自制)。念单词的可以是老师或学生,学生们把所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任意写在方格中,念词的人再任意念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让学生们在这些词上打x。如果所叉去的词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是横线、竖线或斜线,并且拼写正确,就是Bingo成功,成功的学生自豪地大声说Bingo。

作为幸运儿将获得一份小礼物,并将成为下一轮的小老师,给同学们念单词,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感觉。这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时Bingo成功的学生不止一个,我就让大家从中评选出一个最乐于助人的同学来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激励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听写成了学生渴望做的一件事。当然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得很好,词汇的巩固才比较有效。为了验证以上这一方法,笔者做了一个月试验:A班采用传统的老师念、学生听的听写方式,而B班依然采用上述方法。结果在这个月中A班的合格率最高的只有74.8%,并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B班的合格率最低为75.6%(注:按每次听写的词的数量,75%正确为合格,该月总共抽查了5次)。

二、阅读课的交往互动趣昧教学

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包括能自己看书,学会全面阅读、精读、浏览,能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等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那么在初中阶段教师该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学并学有所得呢?在我们农村中学,学习环境、语言环境有限,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要解决这一问题,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很重要,而多媒体在阅读课中的使用对加强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以下是笔者的一个教学案例(JEFC Book2A Lesson18)。(课前把学生分为5组)

1.利用动画片引入关于动画的话题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动物知识,在教学中我呈现了“zoo”的情景。对于家乡没有动物园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情景特别新鲜,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学生脑中能调出不同动物、不同特征的信息并进行复习,还可以学习课本上没出现的动物(如gorilla, giraffe, crocodile等)。接着小组讨论: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2.(由于本课的第一、二两段与第三段之间联系不甚密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我将两者倒置)讨论完上一环节中的问题后,每组派一两名学生代表作汇报。

T: Now, guess what the writer thinks is most interesting in the zoo. (学生猜对之后,呈现出正在表演的海豚画面。)

T: Why does the writer like dolphins best?

学生快速阅读第三段,再回答问题。然后听录音并看画面,使学生在有声音和画面的情景中进一步理解该段内容。

3.从“The dolphins are friendly to people.”引出Which is friendly? Which is dangerous? Is it good for the dangerous animals to stay in cages? 学生自由发言后,通过屏幕呈现两只老虎,一只在笼中转圈,另一只在大自然中狂奔。学生对两只老虎的生活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多角度自编两只老虎的对话,并戴上老师准备的面具进行表演,评出最有创意的小组。如此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够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4.在上述情境下,老师问:Do you think it's good for animals to live in a zoo?然后再问: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animals in cages? 让学生快速阅读一、二两段并找出答案,同时以T/F问题检测学生的快速阅读情况。再听录音精读课文,做Cloze Test用以帮助理解和巩固一些语言点。

5.布置辩论话题:Is it lucky or not for the animals to stay in a zoo? 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网上资料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然后自由组合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判。

6.效果评价。学生通过看、听、读、写、说,在协作与互动中达到巩固效果。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知识,而且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想情操受到陶冶,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交往互动的趣味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念,学生记”的单一刻板模式,实现了主体问、多向互动、多元信息交流,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互相鼓励、互相启发,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ive me and I learn.

三、语法的交往互动趣昧教学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所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语法是很重要的。可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提到英语语法,大家总会联想到“枯燥,机械和应试教育”。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讲解语言点的活动多,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活动少,让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和开口的活动更少,传统语法教学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记、吸中英文互译的授课模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维多运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教语法项目,进行交际性活动;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达到语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演”。只要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那么一场“乏味的戏”就演活了。

笔者在语法教学中进行一些新颖的趣味教学,如对话法,图片、动画或实物法,做游戏法或综合法等。下面是几个教学片段:

1.图片、动画、实物具有生动和直观等特点,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于语法教学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on a term”短语时,先呈现一张姚明打篮球的图片。

T: What does Yao Ming do?

Ss: He is a basketball player.

T: Yes. He is working on a basketball team. Is he on a Chinese team?

Ss: No, he's on one of the American teams.

再呈现一张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员的照片,并对学生说: They are on the Ping-Pong team.然后鼓励同学之间进行问答。如:We all know Jordan (one boy's English nam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very much. Is he on the school team? 这样借助几幅图片,学生便在自然与和谐的师生、生生交流中理解和运用了该语言点。

2.游戏法迎合了初中生好玩儿的天性,并且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新项目。如教学与巩固be going to do sth.时可以这样:

呈现──听音乐传玩具。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请学生A到黑板前。

T: 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And what's he/she going to draw?

篇3

【关键词】媒介化生存媒介人性化媒介依赖人的异化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已经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成为人们与真实世界交往的中介,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逼真的一种生存方式。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在当代深刻介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人的感觉器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从未达到如今天这般的广度,满足了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好奇。但质疑也随之而来,人通过传播媒介了解的客观环境是拟态环境,并非真实环境,并且针对拟态环境,而非真实环境做出的反应,媒体――作为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束缚人、压迫人、奴役人。媒介是否具有将人异化的能力?

一、媒介化生存及其背景下人的异化批判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对象化、物化的延伸,是由人创造他物而他物又束缚了人的过程。传播批判研究更多指向大众媒介,在众多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是这类研究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该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认为,关于媒介工具化的具体体现问题,传播媒介的“工具化”,即工具活动的标准渗透到媒介的运作之中。霍克海默指出:“通过大众媒介以及其他影响方式来形成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对表达思想客体以及对客体的思想方式上对能够提供丰富信息的建议和操作进行有效控制,来缩小个人思维的差别。”马尔库塞认为,科学和媒介之所以成为意识形态,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提出培养理论,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80年代以后,培养理论学派还提出了“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回响效果”理论指当电视世界的经验与个人经验趋于一致时,培养效果会如同空谷回音一样显著扩大。

进入网络时代,包括大众媒体在内的媒体繁荣导致的人的异化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交往异化。媒介的发达分散了人的注意力,影响了人与人交往的专注度,媒介的人际互动和面对面交往相比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失真,有人完全依赖媒介社交,却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但强关系,尤其是发展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则只有面对面的真实交往才能维系,因而媒介的过度介入不利于发展和维系亲密关系。人变得愈加孤独,孤独存在完全背离了人的交往本性。

思维异化。首先,媒介满足了人们对于获取信息便利、快捷的要求,但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人的思维能力,让人懒于思考。其次,过度的信息让人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暇思考。再次,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让人对深度阅读和思考失去兴趣。

行动异化。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大众媒介的麻醉功能说,认为人们如果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像“沙发土豆”、“罐头人”。如今的新媒介也有类似的迷惑性,让人以为阅过评过就完成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比起实际参与真实的公共活动,人们似乎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电脑和手机上。

二、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人性化理论

媒介环境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环境学派的重点是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传统学派(经验学派)一心于具体传播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批判学派指向的是传播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霸权,独独媒介形态理论盯上了媒介本身的深远社会影响。”在新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媒介呈去中心化趋势,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传者界限已不甚分明,媒介技术对人的普遍影响相较于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本文更适合在媒介环境学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保罗・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高扬“人性化趋势”的媒介演进大旗,强调人在媒介技术演进中的能动作用。人是技术的自然环境。媒介技术不断演进的动力常常不是源自技术自身,而是人和社会需求的合力。

媒介模仿人的感知。人类自身的感觉器官如视力、听力、脑力等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生理限制,需要借助媒介来延伸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而媒介只能是以现有的人类感觉系统为基础。然而媒介对人感知的模仿并非全方位,如电话模仿和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电视模仿和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书籍拓展了人的记忆能力。人类学理论表明,媒介倾向于复制前技术的世界,前技术世界中的传播模式代表了我们人性的收集信息的本质模式。

媒介具有人性化趋势。1979 年,莱文森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就单类媒介而言,莱文森认为需要经过“玩具-镜子-艺术”的技术演进三阶段。任何媒介技术的初生阶段都是以玩具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喜欢它们,是因为好玩”。当人们的好奇心和娱乐心理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关注它传达的内容,尤其是其复制现实生活的内容,当大众接受玩具技术用作现实世界的替代品,则进入镜子阶段。完成向艺术的质变,技术媒介“不但要能够复制现实,而且要能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组现实。”想象力是艺术的本质特性,没有想象力,技术无法实现向艺术的飞跃。并非所有技术都能实现这三个阶段的转变,大多数停留在镜子阶段。

对不同类媒介演进关系,莱文森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或补偿。每一种媒介在帮助人们圆梦的同时也是有缺点的,让人失去生理的某些方面,但是都可以补救。例如电视以其音画同步为广播无法看到图像的遗憾提供了一种补偿,但是电视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录像机的发明弥补了电视的即时性特点。

人类理性决定媒介生存路线。莱文森认为人决定了哪些媒介存活,哪些落到路边,哪些命悬一线,哪些如日中天。人类选择媒介遵循两条标准:一条是“我们想要凭借媒介来拓展传播,以求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学局限”;另一条是重新捕捉住昔日失去了的某些生物学传播成分,即“我们渴望回到我们昔日自然传播的故乡,虽然我们在延伸的过程中超越了这个故乡。”人性化趋势进化的目的不仅是再现前技术环境,而且是技术世界的延伸。

三、新媒介环境下对人被异化的质疑及展望

当今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开启了移动数字传播时代,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连接进入互联网,满足了即时社交的需求,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甚至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弥补了旧媒介的缺陷,更加延伸了人的感官,按照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观点,也更加符合前技术环境。虽然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乐趣,但是对媒介技术持批评甚至悲观的声音不容忽视,在媒介环境学派内部,波兹曼就认为媒介技术对人性的负面作用更甚于正面作用。分析这些质疑有助于客观看待媒介技术。

1、从媒介形态看,偏向图像的媒介导致人类理性式微

波兹曼认为文字培养理性,图像降低思考,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以图像为基础的媒介,人们对其内容的解码不需要进行分析,因而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准备和推理。图像吸引的是情感,而非智力。随着图像媒介大行其道,智力或理性思想的东西自然就会走向衰落。

但莱文森认为口语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抽象表达,文字又对口语进行抽象,因而文字呈现过度抽象,虽然它可以让人类跨越时空交流,但除了思想和抽象的描绘外,写东西的人不得不放弃其余的一切东西,因而失去了真实世界。相反,摄影术能够精确传播信息,减少抽象干扰,知识的生成、批评和传播实现了最大限度、最有利的环境。其次正是因为图像的“低门槛”反而能够鼓励人学习文化,很多人正是因为图像媒介引发兴趣,然后转向文字媒介。图像媒介与文字媒介并非是前者取代后者的过程,而是人在理性作用下重新分配比重,互为补充的过程。

2、从传播速度看,信息瞬间传递破坏人的线性思维

电子媒介的兴起一方面让信息传播速度得到提升,甚至让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实现了同步,另一方面也让信息传播变得廉价,传统媒介对于信息渠道的控制受到了挑战。结果是源源不断的信息快速涌来,让人形成忙碌的感觉和见多识广的错觉,而来不及去思考对信息进行理性思考,满足于感性,而不再强调理性和线性思维。并且不受仔细检讨的信息的瞬间传递会助长匆忙、情绪化的判断与回应。

莱文森认为,对信息传播效率的追求,符合人行动机。长距离传播造成知识生成阶段的头脑风暴和其他社会成分的互动不可能实现,为知识传播做准备的直接批评中那种有取有舍的意见交换就不复存在。

3、信息超载让人迷失。

波兹曼认为媒介技术带来信息量增加,使人的信息免疫系统不起作用,不得不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而不知道如何过滤、减少、运用信息。

莱文森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消化这些信息的消化剂,人并不只是简单吸收信息,而是加工信息,处理后的信息比原材料更加复杂、统一。好比图书馆承载的信息量远超过人们的阅读能力,却不会引起人们对于信息超载的焦虑,原因在于人们开发了多种导航技巧,分类体系成为图书馆的补偿性媒介。互联网不光有搜索引擎,还有其他处理、筛选信息的手段,例如网络问答社区“知乎”通过对用户的筛选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相较于信息超载,莱文森更担心信息太少,因为悲剧和误解往往由此产生。

4、媒介高度智能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先进技术在各方面都能代替人们行使判断和思考的能力。波兹曼认为如今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在生活各方面的垄断。坚信利用电脑可以“实现个人收支平衡,提高烹饪技术,列出合理的购物清单,实现网上投票或是购物,在家就可以享受所有娱乐。”人们把个人能力与情感让到一边,让思考能力让位于技术,沦为技术的附庸。

波兹曼的判断看似符合当下的情形,当人们有困惑时,习惯于求助媒介寻求答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答案并非由媒介做出,提问和回答的主体仍然是人,媒介只是通过一定运算找出最佳的回答,而这个运算方法也是人设计的,用莱文森的话说就是“人是驾驭媒介的主人,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

5、媒介发达弱化人际交往能力。

一方面,当今全球社交媒体普遍运用,人们把更多交往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社交媒体上,传统的人际交往被发达的媒介交往分流;另一方面,媒介的娱乐性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干扰了传统人际交往活动,虽然人和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的距离却因媒介的延伸而相距甚远。因此不少人担心发达的媒介会弱化人际交往能力。

实际上,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赋予了人际交往更多可能性。在现实社会里,人际交往一般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构成各类关系,人们以特定的身份与他人交往,为了融入各类交往圈,还需要隐藏或者压抑个性。但是身处以网络为基础的媒介,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没有身份的约束,人和人之间的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平等、真实。媒介为人性的展示和宣泄提供了另外的可能性,那些在现实世界有交往障碍的人有可能在网络媒介游刃有余,获得现实交往不曾有过的满足和价值存在感。当然,正是因为媒介对真实交往的有效补充,使得人们可能不向过去那样看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当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遇到挫折时,有可能不是努力补救,而是躲到网络媒介中寻求安慰,造成人在现实生活中愈发孤独。但这只是媒介赋予人更多选择自由导致的结果之一,不是媒介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是人不当使用的结果,人始终具有主动地位。

虽然莱文森认为媒介演进是人的理性选择,但他同时也承认媒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偏离人的理性控制,出现“意外的结果”。而且,无意产生的结果自始至终贯穿在人类媒介技术选择的过程中。这种“意外”既指出现违背媒介技术发明者初衷的情况,如贝尔发明电话只是想给妻子提供听力帮助,也指媒介进化没有遵循人性化的发展趋势,有悖人类理性,如希特勒利用广播、电影等媒介手段来加强对人的思想控制。但是,媒介技术的演化趋势是人性的,它的生存大权最终操控在人理性把握范围内,“尽管技术也会使人着迷,但麻木和痴迷的状态总是暂时的”。莱文森对媒介技术在人类文明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乐观态度:“在我们的数字时代,媒介的活力正在转换成为人的活力,这种活力是人类业已得到增强和提升的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功.莱文森的媒介演进线路图谱[J].当代传播,2012(2):27-29,38.

[2]梁晨曦.从莱文森“人性化趋势”理论看媒介的偏向性[J].新闻世界,2013(3):160-161.

篇4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教学;加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40-02

幼小衔接的工作是家长一直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一大转折,孩子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变为上小学做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老师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面对新的环境自然就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在幼小衔接的重要时刻把这项承前启后的工作做做得更好?经过几年的大班教学总结的经验,在这里我浅谈一下在幼小衔接中的加减策略。

一、增加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减少他们的恐惧感。

大班幼儿因为新鲜感大多向往小学的学习生活,愿意做一名小学生。但也有一些幼儿,由于周围的亲戚朋友对小学生活作过不恰当的描绘,使得他们对上小学产生惧怕心理。增加孩子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积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启发孩子多动脑筋;加强大班幼儿自理能力、学生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告诉孩子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区别,使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信心迎接小学生活的来临。

二、增加实效上的衔接,减少形式上的衔接。

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的变化,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却被被忽略。而对于幼儿而言,必要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责任感和独立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进入小学生活和今后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1、要加强幼儿的社会性适应

我们需要努力创设条件,在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使幼儿能够自然地理解、接受。如:运动中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班级集体中加强责任意识,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等。每一环节的有意识引导,使我班孩子在只有这些能力的同时,真的有了一份长大的感觉。

2、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为此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组织本班幼儿开展“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在常规上还需要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学习的能力的发展

学习的能力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班级中可以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幼儿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增加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业务联系,减少分歧。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纲要》指出“要与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增加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业务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增加幼小教研,搭建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因此,幼小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

2、幼小教师在教育方式上的衔接

幼儿大班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制订一套行为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自我监督,学习自主、自律;开展趣味竞赛活动,让幼儿体验胜负,培养上进心。让幼儿感受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学会挑战困难,并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与自卑情绪;恰当调整学习方式。教师选取适用的学习内容,相对延长集中与安静活动时间,强化任务意识,并对幼儿的作品、作业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小朋友合作学习,互相评价。

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四、增加家园联系,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由于学前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并经常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作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这也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与细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误区与困惑逐渐派生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多探索,多研究,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解决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07)

[2]《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

篇5

关键词: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和谐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互动”教学就是要彰显这一主体地位,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中教与学的交互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敢说英语的习惯。这种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交往、学习和发展,并可以促成师生情感的融合。笔者就从互动概念、好处以及如何实施三方面谈谈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

师生互动的本质就是双向的交流和反馈。很多老师会认为,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但这只是简单的语言“对流”,而远非“交互”。教师在预设答案的前提下,很少能够参与学生思考和他们的情绪体验,就不会产生共鸣。因此,师生互动就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师生之间相互影响,能够触动学生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并外化为行为和反馈的过程。

二、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

(一)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

“互动”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无声英语”中摆脱出来,敢于尝试练习英语的机会,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教学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 Do it yourself时,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的DIY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作品时,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并教授做的步骤,在创新中让学生练习了口语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顺利地导入本课的内容,一举三得。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促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在教学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时,我采用了三读,Skimming,Scanning和Detailed reading。在Skimming时,我设计了两个比较容易的小问题,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的状态。Scanning中用了连线题,找出每段大意,让学生初步地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Detailed reading时,每段采用了不同的题型,让学生仔细寻找文中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觉得阅读不单调。在整个自主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这时应多给学生更多的正强化,让他们多用英语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大胆说英语的欲望,学习的内驱力也会增强,学生也更加愿意表达。

三、“互动”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一)创设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创设可以互动的场景,以此引导学生打开话匣。首先,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内容,教师课堂上的“投石问路”,引起学生反响,学生展开互动,就可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表达欲望。其次,教师也可以从目前出现的热点和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他们敢于发言的欲望和兴趣。

(二)合理运用不同的互动模式

1.教师发动―学生自学―角色互换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课前制定学生易于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可以边巡视边质疑加以引导,融入学生自学探讨之中,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教师立刻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让老师和其他学生向“小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给予解答,教师在其中起到上下连接作用,使得互动得以围绕教学重点顺利展开,收到实效。

2.小组讨论―做好记录―组际交流―教师总结

事先将班内分成小组,然后让组内推荐组长,形成固定小组。课堂上可以布置教学任务,采取轮流发言形式,让小组围绕教学任务或阅读或讲解,小组长的职责就是督促每个组员发言,并记录下组内讨论的内容及疑问之处。接着教师让小组把记录重点内容和疑问之处汇总后,派代表做最后限时发言,得出组内结论,然后再由其他小组解答疑问和提出质疑,促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营造好课堂氛围,也要调控好讨论的重点应围绕中心话题,做好课堂小结和团队优胜表彰工作。这样促使学生为实现团队荣誉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群策群力,优生带动后进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评价中激发学生互动热情

做好恰当的评价有利于互动的深入开展,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的质量和积极性,所以,评价也是互动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学评价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在保证当前知识准确传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引导为主,加上一些友情提醒,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评价要因学生而异,具体中肯。教师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应具体指出他的优、缺点,这样可以表明老师认真聆听,能够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好的评价在互动中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应给予足够重视。

“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处理好互动教学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讲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英语老师才会轻松起来,英语课堂才会更精彩,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6

一、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兴趣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授课,才有助于语言环境的形成。有了语言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实际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语言场景。

二、重视课堂语言训练

坚持课前几分钟的即兴演讲。学生用英语做即兴演讲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较简便的方法。教师帮助修改,提高其语言质量,并给予评分,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材中的语言训练材料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手段。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掌握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型、语法交际功能等,然后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进行课文阅读理解训练能培养听、说、读、写各方面综合能力。

转述课文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口语表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口语能力的提高同样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为以后学习外语、交际外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听写训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听写主要是写课文中单词、重点词组、句型、句式等,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又可以发现学生哪一方面有缺陷,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提高听力训练是英语实践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学外语很强调模仿。要想发音标准,说得地道,必须加强听力训练,边听边模仿。我采取每天早自习的时间听录音,先听课本原文,然后逐步练习比课文内容较难的文章,来加深巩固课文所学的句型、句式、交际用话。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提高,说的能力加强,语音、语调也逐步标准,学生兴趣也随之浓厚,提高了听说能力。学生见面时,简单的对话已不成问题,外语“聋哑症”渐渐消失。

四、开拓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大量的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但只靠课堂上学习,是很难完成广泛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有不懂的句型、句式,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平时阅读面越宽、语言实践量越大,阅读理解能力越强。这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和素质提高大有帮助。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自主阅读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3-02

语言的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语言素养展示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涵养,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得到重视。阅读主要目的是通过积累学生的语言知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生处在记忆和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如果只是死板的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学习,那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课外知识,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精神,尤其在农村地区,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没有完善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比不上城市地区,相对来说没有足够的文学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素材较少等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了农村语文教学有效性不佳的现状。因此,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加需要通过各方努力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农村地区语文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相关部门一再号召大力发展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瓶颈,有些老师习惯性认为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没有完善的认知能力,所以在阅读的一开始就提出与阅读素材的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向老师设定的标准答案靠拢,这一举动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的惯性思维而丧失了个性思维,剥夺了学生深入阅读的时间,阅读变成最终的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学生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进行阅读,自身对文章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几乎不存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措施分析

1.教师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而语文阅读是最解放孩子天性的方法,通过对书本人物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总结学习人生最初阶段的关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和想象力,而目前来说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局限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等因素,小学生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差强人意,虽然有些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但实践力度并不高,学生的阅读课要么被老师占课,要么改成自习课,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的贯彻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创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2.教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偏重于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进行剖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度提升,但是缺乏了自身的理解,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更加开放,减小老师的干预,增加学生的主动权,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应该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比如,针对现阶段很多农村阅读材料存在的局限性,语文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方向或者阅读的话题,让学生集中选择与该主题相关的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获取信息进而进行读后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想象力的自由空间,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另外,语文阅读课堂是最富生命力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由的挖掘埋藏在文字中的信息,探究文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具有开放的意识,在重视阅读话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质疑,敢于有不同于老师的不同文学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首先,多媒体技术已经较为普遍,教师在选定阅读话题之后,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直观具体的展现文学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其理解文字也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有人物传记或者任何描写人物外形的作品时,可以展示几张有关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进行鉴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阅读课的最佳效果;其次,老师要“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比如,区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过程中详略得当,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文字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最后,老师要将课内和课外的素材联系起来,有新思路新方法,在立足课内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之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素材,学会评析并学会举一反三,对课本文章进行鉴赏。

4.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的阅读量很小,无法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宝贵财富,就会失去对阅读的激情,因此老师要在典型文学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除了各类著名的文学作品之外,还可以扎根于各类报刊杂志,对于典型的记叙文等,还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编辑成为剧本,在学生之间排练表演,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的乐趣以及情感的熏陶。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各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正确认识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中间开展个性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呈现趣味性和丰富度,以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宁艳彩.让“书香”浸润农村孩子的人生――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3-25

篇8

上边图形至少需要用几笔画完?

A 1笔 B 2笔 C 3笔 D 4笔

想好了,再看答案:

应该是4笔。观察发现,结点次数为奇数次的有8点。取这8点的任意相邻两点(设为AB)的邻边,去掉其余6点之间的邻边(有3条),这时候可以一笔画。再添上余下的3条,总共画了4笔。

测试版

你能把握自己的升迁机会吗

每年这个时候,人事的变动都会让你眼花缭乱。一旦有同事跳槽,你就多了几分升迁的可能。只是――

下面每道题都有“是”和“不是”两种选择,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回答。

1 经常为了加班取消和男友的约会。( )

2 聊天的时候总会讲到自己的上司。( )

3 你曾经换过工作。( )

4 你有兄弟姐妹。( )

5 会用年假或假期安排长途旅游。( )

6 你经常阅读体育杂志。( )

7 你现在和中小学时期的同学,依然保持着联系。( )

8 你常和同事聚会。( )

9 你在工薪阶层的家庭出生。( )

10 你和初次见面的人,会坦诚相待。( )

11 你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 )

12 你对企业家和政治人物的传记很感兴趣。( )

13 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总是用你的绰号来称呼你。( )

14 你毕业于第一流的大学。( )

15 你是靠人脉关系的介绍,才得以进入目前的公司。( )

16 你喜欢科幻和神话传说故事。( )

17 你喜欢名牌消费,你上上下下都是品牌,很注意仪表风致。( )

18 你能接受相亲这个方式,你认为相亲也是结婚的很好的方式。( )

19 比起购物,你更喜欢读书。( )

20 你有独立生活的经历。( )

21 如果有机会,你会选择个人创业。( )

22 你能爽朗大笑。( )

23 你有很好的专业资质证明。( )

24 你很乐观,无论未来怎么样,你都不会过分焦虑,你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

25 你曾经想象过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

26 你在长辈眼里,是个可爱的孩子。( )

27 你最近一周来,工作很疲惫,休息的时候,总是乐意呆在家里。( )

计分方法:

请计算选择“是”的数量,每个“是”,计1分。

测试解析:

A:24分以上 升迁指数

你不重名利,对金钱和权力不是太感冒,比起公司里的升迁,你更关注生活质量和家庭和谐,更愿意有更多精力去经营好家庭,更快乐地跟朋友们聚会玩乐。你在公司里,勤奋踏实,从不冒进,不过,你大概不会放下一切,去博取升职。

B:15~23分 升迁指数

你在公司里表现不错,和同事关系处得挺好。但是,你要多关注自己职位的未来发展前途,要特别注意和上司的人际交往。一个良好的适合你的工作环境,比理想的收入更重要。想获得晋升,你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修复人际关系方面。

C:8~14分 升迁指数

你有很强烈的工作抱负,而且特别能吃苦和拼搏,富有强烈的责任心,让老板和上司很放心。你愿意在公司里吃小亏,能够理解他人,在同事中间人缘不错,你现在或许缺少的仅仅是一个机会而已,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把握升迁的机会,就能实现你的职业梦想。

篇9

关键词:聋生;语言;家长;情境

中图分类号:G76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媒介和手段,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许多其他能力在未来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对聋哑学生也不例外。如何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抓住课堂阵地,致力发展语言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聋校的教学语言应以口语为主,凭借课文,使用手指语、手势语、板书等多种语言形式,使用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重视指导学生运用和积累词语。词汇是发展语言的前提,聋生学习语言,掌握词汇越多,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较强。反之,词汇贫乏写出的书面语难免用词不当或词不达意,枯躁无味。因此有必要教会学生运用和积累词语,对所学的课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及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以及词的使用频率等区别对待,突出重点词语并熟练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就有了造句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积累好的词语、警句、优美的句子,典型句式的句子等等,对好的词汇、句式不仅要做好摘记、而且要求背下来,会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句子训练。《耳聋学生心理学》明确指出:耳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是形成和发展语言的重要能力,是掌握语言的关键。只掌握了发音和字词还不能算掌握了语言,只有能理解句子并运用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意思,才算是掌握了语言。教师要从句子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入手,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说句用句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形体语言至少与口头语言同等重要。我们言谈、动作和表情要一致。并且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要把形体语言、表情与内容结合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用普通话,言简意明,必须语句完整、连贯、语言清晰、口型正确、稳定、停顿正确、速度适中,必须从学生的语言基础出发,不要超出了学生的语言基础任意使用教学用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语气氛围、语言表情,要有精神地说话,对学生会起良好的感染作用,能激励学生对学习语言发生兴趣,积极地、认真地投入到学习语言情境中去,有利于促进聋生语言的发展。

要想真正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要对聋生的语言进行训练,多给予指导和随时纠正语病,教他们把学到的新词,应用到生活交往中去。聋生只有在各门课程教学中都受到正确的,积极的语言教学,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特教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二、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促进语言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人。家长在聋生的语言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开展家庭语训。家长不能过分的依赖老师,要积极投入到语言训练中来,接受老师的指导,掌握家庭训练的方法,多对孩子进行辅导。可用即景的交谈话语作为教材,用交谈现象的实物作为教具,用朴素原始的方式作为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机会就地取材,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听觉语言训练,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言。其次,家长要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孩子说话兴趣。家长要关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乐趣,让孩子有说话的机会和场地,从而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另外,家长要充分扩大聋生的语言环境。经常带孩子外出散步、看展览,广泛接触和感知生活。让孩子了解周围的环境和大自然的变化。这样孩子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产生了说话的欲望,增加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使孩子愉快的学习语言。最后,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家长要督促辅导孩子完成作业,检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主动和孩子的老师经常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以便更好的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三、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聋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他们不能通过听觉随时随地地聆听语言,检测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经常依赖手势语,用表演的方式进行交流。这就影响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培养、使用。所以,要尽量创设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使巩固积累他们的语言。具体作法是:1.我们要努力营造浓郁氛围,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应处处体现出浓郁的语言氛围。在教室的墙壁张贴名人名句,课文中的佳句以及一些礼貌用语。在黑板报上画些符合聋生认知水平的图画,在图画下面设计一些问题。例如:你怎样尊敬父母?你怎样尊敬老师?要求聋生把自己的表现情况写在黑板上。这些句子和图画要定时更换。2.抓住早、晚自习辅导时间。早自习,让学生进行看口训练。一般是已学过的课文句子、数学概念要求学生看口。老师说时速度要慢些,口型要夸张些。最好是每个学生都能说一遍。晚自习老师要主动找学生交流。比如: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今天下午做什么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回答时必须用完整的句子。3.教师要充分利用休息时间与聋生交流。比如课间遇到聋生主动问好,询问聋生周末是否外出?在外面看到了什么?......跟聋生交谈时,主要用口语,用手语辅助,或者采用笔谈等形式。4.要求聋生每天写日记。低年级聋生要求每天说写一句话。对低年级学生要注重修改字词的正确与否,答案对不对。对高年级学生要求写日记、周记。要注意纠正他们的语法错误,教他们怎样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正确地落实到书面语上。除此之外,应该要求每个聋生身边随身携带"交流本",和正常人交往时,在交流本上写出交流的内容。因为这是聋生将来和健全人交往的主要形式。5.引导聋生阅读优秀报刊、精品,并做读书笔记。教师最好每周都抽出时间带领聋生去图书室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书报指导聋生阅读,读后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扩大聋生信息量,扩大知识面,使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提高。

聋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聋生切身利益的需要。但是,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既需要外界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模式及方法,又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这是我们特教工作者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刘俊卿主编《盲聋哑学生社会能力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批外语教师出国深造,亲身体验到掌握语言不懂得对方文化很难顺利交际的问题;而且语言知识的逐渐普及促使教师更自觉地注意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场合。近十年来,外语教学的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在教学中增加了对文化差异、文化理论的研究。 

1文化差异问题 

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的不错,说话却往往不得体。例如: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学生起立,齐声说:“Good morning,teacher.”这在汉语中可以说:“老师好!”“老师早!”,但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在英语中teacher却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只是一种职业。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正如Woifson所说:“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和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的规则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语言学的相对性。”所以说,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并且反映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深入推广文化教育呢?本文试图从文化教育方面做些探讨。 

2文化教育的范畴 

首先,不要将汉英词汇一一对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汉语。汉英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词素和语意结构,分别表述不同的概念系统。然而这一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学生尽管用英语同本族人交流,却存在着编码和译码的错位。其次,尽管大多数学生已不在用“No,no. It’s really bad.”来回赞扬之语,然而他们常误认为字表意义相同的汉英语言,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尤其对言外之意理解不够透彻。最后,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学生没有适当相关的背景知识,常表现为阅读速度缓慢,复述时丢三落四或添枝加叶,歪曲原文。 

3几种具体的文化教育方法 

3.1 开展文化比较活动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或场合的问题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渐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在句型教学中学生容易只顾形式忽略内容,机械地操练,教师尤其需要不断地从旁提醒。

3.2 利用教具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例如,讲解house在英美一般指什么样的房子的时候,不如让学生看一幅图片。其次,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些是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电影,自然十分有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在美国,有的教师使用不同时期的电影使学生对各时期的社会习俗有所了解。电影《卖花女》是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特点和礼仪的一份绝妙教材。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指导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电影还是观察、研究姿态表情、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的十分有用的材料。 

3.3 适当地选用辅助教材在教学中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或在自编材料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有些英美出版的质量较好的课本采用了不少文化上的差异,有的单列一项,称做“Culture comments”,有些对话也是研究文化差异的好材料。所谓真实材料指从实际交际活动中选取的材料,并非编教材的人自己撰写的。 

3.4 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或报道时留心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我们的学生能到英美留学,在当地人民中生活较长时间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就是从文学作品和日常新闻报道中来。问题在于如何选择这些阅读材料。如果学生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那就所得甚少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各阶层关系,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深层次的人物性格剖析等方面,从而养成在自学文学作品时探究文化常识的习惯。 

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往中,产生不愉快结果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社会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语言行为的方式。这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文化教育是否应列入教学内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应该如何在文化教学中提高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社会习俗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人们在平常情况下和紧急状况下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再如,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 

总之,现在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们需要历史,地理,文学等多方面的具体知识,但更要重视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交际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