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惨淡经营范文

时间:2023-04-10 15:5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语惨淡经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语惨淡经营

篇1

成语惨淡经营中惨淡的意思是:费尽心力。惨淡经营的意思是: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句《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拔丁抽楔:拔出钉子,抽掉楔子。比喻解除困难。

2、奋勇直前:奋:振起。勇气十足地直往前冲。形容在艰巨的任务或困难前不畏缩。

3、天各一方: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4、楚囚对泣: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5、刀山火海: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6、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7、寸步难行: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8、冰解冻释: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9、倒悬之急: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10、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11、好事多磨:磨:阻碍,困难。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12、德輶如毛:德轻得象羽毛一样。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13、狗猛酒酸:因狗凶猛致使酒酸无人买。比喻环境恶劣,前进困难。也比喻权臣当道,阻塞贤路。

14、关山难越:形容困难非常大。

15、弹尽援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16、穷鸟入怀: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

17、寸步千里:寸步:指距离非常短。虽然相距只有寸步,却如同千里之隔。比喻相见非常困难。

18、行易知难:行:实施;知:知晓。实行容易,但通晓其道理却很困难。

19、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20、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21、弘济时艰:弘:大;济:接济。对当时出现的困难进行大力援救和资助。

22、大费周折:周折:曲折,不顺利。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

23、釜中生鱼:比喻生活困难,断炊已久。

24、等米下锅: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25、国困民穷:国家困难,百姓穷困。

26、金尽裘弊: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

27、扶倾济弱: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28、冰消冻释:比喻困难或障碍像冰融化那样消释。

29、趁人之危:利用别人有困难时加以要挟或陷害。

30、步履艰难: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31、多难兴邦: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32、沟沟坎坎:难走的地方,比喻做事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3、朝升暮合:零碎卖米。形容生活困难。

34、避难趋易: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35、好施乐善: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36、得輶如毛:輶:轻。德行轻得如同羽毛一般。指实行仁政并不困难,而在于其是否有志向。

37、知难而进:迎着困难上。

38、乘风破浪: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39、冻解冰释: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40、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41、处安思危:犹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出现困难及危险。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42、冲云破雾:冲破云层,突破迷雾。比喻突破重重障碍和困难。

43、多易多难:多易: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难: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44、荆棘塞途: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篇3

【关键词】成语;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与训诂学中的望文生训意思相近,郭在贻先生将望文生训列为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中的第一种,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古籍注释中望文生训现象从表现形式上做了说明。而成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望文生义现象也早就被一些学者察觉到,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如:宋宝锁在《望文生义原因初探》一文中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成语误用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望文生义产生的六条原因,张怡春在《望文生义:成语意义演变之一途》中分析了成语望文生义产生的内外原因,并且在《望文生义与陌生度》一文中提出了望文生义的产生与成语的陌生度有关的观点。我通过对着些学者的观点的比较分析,结合这些年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谈谈我对成语运用中的望文生义的一些看法。

成语误用在如今的文化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仅能够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见到,甚至会出现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虽然造成成语误用的原因很多,但很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因为对成语不熟悉而造成的望文生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用成语中某些字词的常用义解释成语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某人或者某势力虽已,但余威仍在,依然有一定的影响。《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就有“古人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1]这里就是把“僵”字作“僵硬”来解,乍一看也能说得通。因为《现代汉语辞典》第五版的“僵”字词条如下:①僵硬②事情难于处理,停滞不前③收敛笑容,使表情严肃。用这些词条来解释,当然会把“僵”字理解为僵硬。而事实上这里的“僵”字当作“仆,倒”讲,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国曹的《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扶之者众也”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意思也很明显“马陆这种虫子,死了之后不倒下,因为扶持它的东西很多。”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句话也不说。其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里的“赞”,应该理解为“说”,若以其常用义“帮助”或“称赞”来理解,就会完全歪曲成语的意思,出现错误。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训,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教导,讯捷;教导或训诫的话;训练;解释”,而“法则,典范”虽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之下,但较为陌生,所以才会被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兔走乌飞:“兔”“乌”指月亮、太阳,比喻时间迅速流逝。其中的“兔”和“乌”被当作兔子和乌鸦来解,致使文本难以解释或者成语被误用。

表里山河:表。外表,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指一面依山,一面临河。形容地势险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久假不归:假,借用。本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语本《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后也比喻长期染上了坏习惯,不能改正。“假”字被当做“放假”解,从而歪曲了成语的意思。

二、忽视了某些成语的来源,让成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妄加揣测,穿凿附会

火中取栗:偷取火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成语来源于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而该成语往往被误用作“冒险取利”,曲解了成语本来的含义。

美轮美奂,该成语不仅易于写错,更易于用错,有时候竟然被拿来形容文字的优美。如:你这篇文章写得真是美轮美奂,精彩之至。其实这是不了解该成语的出处来源,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里的轮乃形容词,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之意。奂乃众多、盛大之意。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华丽,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暴虎冯河,该成语较为陌生,甚至对古汉语不甚了解的人都不能准确的读准其读音。暴虎冯河出自《诗经・小雅・小》:“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处的暴作“徒手搏斗”讲,冯,读作ping,通“凭”,作凭借讲。所以,暴虎,指空手搏虎;冯河,指徒步涉水过河,暴虎冯河就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其实,在《论语》中这个成语也出现过,还有一个小故事。《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若是不了解其来源出处,而将其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用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来解,一定会闹出笑话。

像以上这种成语还有很很多,如:目无全牛,该成语经常被误用“缺少整体性、系统性”;感同身受,常被误用“引起情感的共鸣”;不刊之论,常被误用“不能刊登的文章”。本来指公堂上受审的“对簿公堂”被误解告上法庭,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的“空谷足音”被误解传播声音,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的“文不加点”被误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指勉强能使人满意的“差强人意”被误解太差劲等等。这些之所以会被望文生义的加以理解和运用就是应为不知其出处之故。

三、断章取义

汉语中本来就存在着一词多义,有些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很多,这就很容易使人避开成语中的难解字词,以成语中所熟知的字词为根基,避重就轻,截取词义,妄加推断整个成语的含义,从而破坏成语含义的整体性,造成意义上的扭曲。这一类的成语也不少,如:含英咀华、春秋鼎盛、忍俊不禁、安步当车、不绝如缕、登堂入室、师心自用、惨淡经营、三人成虎、求田问舍、万人空巷、光怪陆离、善刀而藏、弹冠相庆、匠遇作家、筚路蓝缕、尺布斗粟、木人石心、名山事业、望其项背、雅俗共赏、曾几何时、求全责备、侧目而视、五风十雨、首当其冲等等。

以上是我对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望文生义的成语所作的一个分类,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是望文生义形成的原因。望文生义作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应当尽量避免。若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一、利用手头的工具书、相关书籍资料、网络等媒介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词汇知识储备。二、在面对陌生成语时,不要妄加揣测,尽量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准确的含义。三、运用成语需谨慎,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的行业或职位。如:新闻、报刊、作家、学者、老师等,因为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影响深远,对于规范语言的运用责任重大。因此,只要我们在使用成语时能够做到字字有根,知其源流,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望文生义。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11.2重印).

[2]宋宝锁.望文生义原因初探[J].考试与招生,2010(01).

[3]马朝东.“望文生义”摭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篇4

莫言的小说创作对多种有效的话语资源均有汲取。这集中体现在莫言小说创作的语言问题中。在固守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他积极进行着语言的杂交,从容完成语体的试验,但在这样的恣意之中又难免显露出过犹不及的语言暴力问题。

一、杂语丛生

莫言小说中的语言是混杂的,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时期的革命话语,有农民等社会底层人民朴实的俚语和俗语,还有一本正经的书面语体,甚至还有欧化色彩很浓的对话,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语言风格都被他利用了。他从容地进行着自己的语体实验。

如果不修庙,蚂蚱王会率领着他的亿万万兵丁,把高密东北乡啃得草芽不剩,到那时遍野青翠消逝,到处都着结着盐嘎痴的黑色土地……到那时牛羊要被饿死,暗藏在沼泽地芦苇丛中的红狐狸和黄野兔都会跑出沼泽,深更半夜,在大街小巷上、在人家的院墙外,徘徊踟蹰,凄厉地鸣……

――《红蝗》

这段引自《红蝗》的文字,将书面语的“青翠消逝”、“徘徊踟蹰”和很俗白的“盐噶痴”并置,给人带来一种奇怪的阅读体验。尽管《红蝗》并不能代表莫言的水平,它甚至是一部备受诟病的作品。但即使在莫言的其他作品中,文白夹杂的运用也没有那么成功。在《檀香刑》的《钱丁恨声》章节中,全文以钱丁的口吻对夫人诉说对现世和个人遭际的感慨,行文中钱丁时而用第一人称的“我”自称,时而用“余”自称,文白夹杂的语言带给人的是一种不快的陌生化的感觉。

但文白夹杂的语体写作方式并不总是受到诟病的。新鸳鸯蝴蝶派的旧白话,曾用一种文白夹杂的语言征服了读者,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将目光放到当下,金庸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其武侠世界中文白交融的语言,带给了读者阅读的。

莫言小说中的文白夹杂是一种意在继承前人衣钵的尝试,但似乎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莫言小说语言的“杂”还体现在欧化倾向。

她用可怜巴巴的眼睛看着他,正在乞求着他的宽恕和原谅。

他没有死成之后,才感到德国军队……

――《檀香刑》

二姐却咧开嘴笑了,她的笑是准纯情少女式的,使母亲感到还有挽救她误入歧途的可能……

――《丰乳肥臀》

这几处语言描写,结构嗦累赘,明明可以用简洁的汉语表达出来的意思,却偏偏用了一种刻板的语法结构来表达,造成的表达效果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协调感。

汉语具有不同于印欧语系的特点:汉语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深度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则属于表音性较强的“浅度语言”。[1] 汉语的表意性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汉语的随意性,因为可以根据意思和情感的变化而调整语言的表达情况,这种灵活性就使得汉语表达更加自由,不必遵循严格的语法规范。而西方语言则相反,语言的表达多了更多语法规则的限制。汉语的欧化绝不仅仅只是将印欧语系的语法规则应用到汉语中。其实系统不同的言语本来决不可能同化的,现在所谓欧化实际上不过是根据国语的性质,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益以明了而确切,适于实用。[2]

在莫言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别扭的、拗口的语言表达,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不总是那么舒服惬意。作为一个始终坚守创新姿态的作家,莫言创作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感觉。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读者看到的是色彩缤纷、特立独行,甚至杂乱不堪的语言表达。他不相信理性的力量,而是在感性的一路高歌中摧毁一切所谓的信仰和智慧。

但莫言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却没有做到如自己预想地那样挥洒自如,但这并不妨碍他始终如一的追求。捍卫纯洁的母语有民粹主义的保守之嫌,先锋者莫言进行着以母语为基础的兼收并蓄的多元化尝试。这是汉语技术化的大势所趋,这种技术化带来的势必是一种多元化。正如李欧梵所指出的那样,“中文的多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当代的华文世界,即使是书写的中文本身也逐渐‘杂种化’,因为它受到英文和当地国家的语言的挑战和渗透。对于中国文化的卫道之士,这是中文每况愈下的表征,然而,从文化研究的理论角度而言,这种‘杂种性’反而是值得推崇的,因为它对于原来祖国和当地国家的语言霸权都构成一种‘颠覆’。”[3]

二、返回本土

莫言积极进行杂语体的实验,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本土的语言资源。“文学语言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意味着内容,意味着某种文化。”[4] 莫言始终坚持对民间文化资源的积极利用。

莫言小说中返回本土的尝试首先体现在对方言的利用上。与莫言在小说中建构地方性的高密东北乡的封闭世界相一致,他的小说语言也多使用当地的方言进行表达,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间性。大量的民间口语出现在小说中,不管是描写环境还是刻画人物,都使用了很多山东高密的土话,阅读起来自然亲切,既做到了对生活的还原,也起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檀香刑》如莫言自己所声称的那样,是一部大踏步向传统撤退的作品,是他积极返回本土的佐证。小说中充斥着抑扬顿挫的成语和别具一格的韵文。

夫人,你是大清重臣之后,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你外祖父为挽救大清危局,殚精竭虑,惨淡经营,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做砥柱于中流……太后擅权,皇帝傀儡,雄鸡孵卵,雌鸡司晨,阴阳颠倒,黑白混淆,小人得志,妖术横行……

――《檀香刑》

方言写作不只是简单地借用方言词汇和语法,它更是一种广义上的对民间文化的利用。方言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工具,它的运用可以是精巧的, 而不是一定必得简单搬用它的语汇。因为,方言可以变化,并非一种固定的说话习惯,它能微妙地转化为口语,以反映妙趣横生的思维。[5]

“文学的基础总是建筑在语言文字的特性上的”。[12] 这里将语言(此处指发声的口语)和文字,二者是影响文学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只偏重声音层面,就会使表意性极强的文字近于凋敝,无法开掘出汉语象形文字的无限可能性。只关注文字层面而忽视声音,所形成的文学必然是一种无声的死的文学。

莫言早期的创作仍能够对文字有相当程度的重视,早期成名作《民间音乐》和《春夜雨霏霏》颇有孙犁《荷花淀》的影子,有文言典雅蕴藉之美。但后来,莫言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希望能够创造一种适合在广场上朗读的小说。其实,“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口语在文学语言乃至整个民族语言中霸权地位的强调,早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传统了。[13] 莫言在遵循现代文化传统的同时,追求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新一轮叛逆。

“五四”引领的汉语改造的乌托邦已经很遥远,那一代文人在启蒙的诱惑和救亡图存的威胁中不遗余力地去打压母语,希望引入更多鲜活的异质因素,从而拯救死气沉沉的文言,以实现言文的合一。中国当代作家依然徘徊在母语的梦魇和启蒙的诱惑中,甚至在希冀发展汉语的多种可能性中走向了语言的病态和粗糙。他们仍然没能完成“五四”时期的夙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然难觅踪迹,对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仍然是一个问题。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注释:

[ 1 ] 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李斌,程桂婷:《莫言批判》,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 2 ] 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3 ] 李欧梵,季进:《李欧梵季进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 4 ] 张直心:《边地寻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 5 ]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

[ 6 ] 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页。

[ 7 ] 黄擎:《毛语体时代文艺批判的话语风貌及其影响》,《阅江学刊》,2009第3期。

[ 8 ] 莫言:《福克纳大叔,你好吗?》,《小说界》,2000年第5期。

[ 9 ] 莫言:《红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10] 刘东:《西方的丑学》,美学第6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1] 摩罗:《红色:记忆与遗忘――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暴力倾向》,《不死的火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