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期劳动合同范文

时间:2023-03-24 19:2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习期劳动合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习期劳动合同

篇1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永康学院,浙江 永康 321300)

摘要:试用期劳动者薪金待遇低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规定,视试用人员为廉价劳动力,任意压低基本薪水,甚至一直处于免费无偿劳动的境地,严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笔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对一些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浅显的见解,以期实现《劳动合同法》的法律价值。

关键词:试用期;劳动合同;赔偿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86-01

试用期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的,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针对实践中用人单位随意约定试用期,导致试用期成为“廉价期”“白干期”,损害劳动者的利益,笔者就试用期内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便于用人单位以及和劳动者能够认识和理解试用期的相关法律政策,更好的适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

一、准确理解试用期的内涵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 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试用期约定并非劳动的必备条款,属于双方自主协商的范围。

二、 新、旧法关于试用期期限适用的变化

1.不能重复约定试用期的适用

《劳动合同法》(简称新法):试用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工作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至于在不同岗位上变换,能否重新约定试用期,法律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依据新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时,工作岗位发生重大变化,再也不能重复约定试用期。

2.《劳动合同法》(简称新法)与《劳动法》(简称旧法)相比,对于试用期期限规定得更加具体,如下表格:

三、试用期制度实践运用中存在的一些实务问题

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双方进行互相考核,增进了解的特殊的阶段。

1.用人单位口头约定试用期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

用人单位口头或以其他形式(入职登记表载明试用期)与劳动者约定先试用一个月,二个月或三个月,用人单位认为该劳动者试用合格,就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不符合录用条件,就解除劳动关系。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用人单位如果还在入职登记表或员工手册中载明试用期,视为无试用期,将不产生试用的效果。

2.试用期间的报酬如何确定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待遇低,主观上认为试用期间不能为单位带来很大的效益,可以随意约定报酬的范围甚至零工资,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劳动合同法》第20 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3.试用期考核不合格是否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叶女士是一名财务人员,与公司签定了劳动合同期限是两年,约定试用期为2个月,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对其进行了入职培训,同时把考核标准详细的说明了并经其签收确认。在试用期届满前一周内对叶女士进行了考核,公司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解除的理由是考核不合格。笔者认为公司没有特别说明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时没有将考核不合格与录用条件相关联,所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4.违反法定程序的试用期解除的效力问题

金华市某公司与员工张某签定了期限是三年的劳动合同,其中试用期为3个月,在此员工试用期届满次日,公司对其在试用期的表现进行考核,结论为不合格。公司对张某进行了辞退,张某提出异议,认为自己的试用期已过了,公司没有辞退的权利。该案件涉及到试用期解除的效力,能否在双方之间产生法律作用呢?当考核结论通知员工且要辞退时,试用期已经过了。基于这种因素而导致的情况,用人单位不具有辞退员工的权利了。

四 试用期风险防范的实务策略

1.权衡利弊,选择并签定期限合适的合同。试用期包含于劳动合同期限内,且受劳动合同期限长短的制约。笔者认为,首次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同时约定两个月的试用期,较为合适。

2.用人单位一定要有录用条件的前置性约定或说明。录用条件的制定应当放在实施招聘计划之前,在招聘开展时至劳动关系建立前这段时间内把录用条件明确告知给求职者,且注意保留证据。录用条件规定要合法且具备可操作性。

3.劳动合同中避免超过法定试用期期限的条款和不约定单独的试用期合同。改变先签试用期合同再签劳动合同的观念,实行劳动者入职的时候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包含试用期的内容。

4.试用期内慎用高投入的专项培训。

5.、遵守试用期解除的程序要求。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建议采用书面形式,并且要求劳动者签收,解除行为在试用期届满前作出,解除通知书在试用期届满前送达劳动者。同时劳动者必须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方能解除。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试用期约定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以法为据,同时要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用工日常管理水平,预防不必要的劳动争议,实现劳资双方的和谐稳定,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王桦宇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劳动合同法操作指南》.邢金昌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篇2

文章摘要: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及企业用工不合理的普遍现象而提出由于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合同法》旨在通过倾向性地保护雇员,以达到实质公正的平等状态,最终实现雇员和企业的双赢。本文主要阐述新法对企业薪酬体系的修改规定及影响,分析当前企业和劳动者对新法的反应,提出企业如何对待新规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步丁动台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引起厂极大关注。在它开始实施以前,就已引发“外资撤资潮”和各公司‘突击裁员”风波:日本数码相机奥林巴斯决定于2009年前将中国的两座工厂合井为一座,于附受资约7亿元在越南设公司在总部和全国各地分公司人举裁减5至9年的老员工,其中成者卜分公司裁员规模达到最大;9月,华为鼓励7000名工作满8年的员辞职再上岗;10月,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全球裁员200余名,其中在中国深圳、仁海、莆田、东莞的四个部分,曾、计裁掉约100多少、等等。

新《劳动合同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关注的一邵法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象征。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关柱应在于其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新法对企业薪酬体系的影响可谓之大。从篇幅看,《劳动合同法》关于薪酬的条款达29之多,占总数98条的近三分之一,相对于1994年颁布的17%,体现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薪酬的保护力度再加大。

一、《劳动合同法》的宗旨及立法背景

《劳动合同法》的宗旨:明确劳动合同上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其制定和修改是以中国当前的主要社会现状为背景:1.199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劳动法见效甚微;2.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3.普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4.黑窑奴上震惊世界;5.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6.工资低,中国收人只有美国的3%;7.滥用试用期。

二、薪酬条款的修改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新《劳动合同法》对薪酬条款的修改,明显增加了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加大了用工管理难度。针对中国当前劳动用工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企业滥用试用期、不按法律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不支付加班费等,新法都做了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缴纳社会保险,薪酬支出明显增长,却可能引起员工的不满

新法第十七条规定,社会保险为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同时新法草案中也有加大企业按法规给员工缴纳相应社保福利的内容。两部法律的先后实施,必将使得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成为绝对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法定福利给一些企业增加的成本,不仅包括企业应缴纳的费用,还包括员工个人应缴纳的相关费用。最容易产生的后果是,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薪酬支出增加了,但员工实际到手的收人却减少了,员工心生不满。因此,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的时候,除了将社保福利纳人薪酬结构外,还必须考虑增加员工的薪酬,至少保证发到员工的工资不低于原有水平。

(二)劳动派遣不能有效降低成本

新《劳动合同法》针一对一些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问题,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进行了规范。限定了劳务派遣合同的期限;在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承担用人单位义务外,还规定了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劳动者同一同酬的权利;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上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务派遣公司的成本及风险都大大增加了,而这部分成本及风险,势必会通过各种方式转嫁给用人单位。

(三)关于试用期工资

以前法律规定,职工在试用期内达不到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时,由于试用期间职工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有的用人单位,特别是生产经营季节性强的中小型企业,在生产旺季大量招用员工,规定较长的试用期,在试用期结束前,以劳动者达不到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变相盘剥劳动者。还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来规避对职工应尽的法定责任,是近年来在许多用人单位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人将这种现象戏称为,“试用期”变成了“白用期”。

新的《劳动合同法》为此对试用期的时间周期上作出了严格限定“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新《劳动合同法》为此对试用期工资待遇上作出了严格限定“第二十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第二十一条: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违反试用规定的处罚“第八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四)关于经济补偿

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实行了十余年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制度作出了突破性的规定,经济补偿金的适用范围、计算方式等均与之前的经济补偿制度有所不同。

因此,企业想与劳动者解除合同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基本上很难。企业对辞退劳动者的经济补偿范围加大,而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只有两种法定情形。

三、企业在新《劳动合同法》下的薪酬管理

一般情况下,劳动法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追求一一增强企业竞争力;劳动法律的目标追求—实现劳资力量的平衡。劳动法规倾向于保护雇员的利益,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挑战。

(一)认清新法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

由新《劳动合同法》而导致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法避免的成本,即缴纳社会保险、试用期工资等。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但企业可不必将其看作是一种负担,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增加是必然趋势。另外,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法律的倾向性保护是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对企业是有益无害的。二是可以控制的成本,包括经济补偿和违法成本。关于违法成本在这里不用多说,只要企业遵守法律便可避免。企业需要关注的是经济补偿,它要求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必须加人经济补偿这一项。新法加大了经济补偿的使用范围,企业的责任更重。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以往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减少员工流动率。

(二)改变以往观念,把员工当作合作伙伴

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前提下,必须改变以往将员工视作实现题目的的观念,确定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职业提升的企业理念。倘若企业只是把员工当作花钱雇佣来的打工仔,对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或者只想让他们多贡献,少获得,对他们的就业安全、职业生涯及个人发展全然不予考虑,那么企业就不可能赢得员工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企业必须把员工当成必须依靠的、互助互利的合作伙伴,实实在在地对他们报以忠诚和负责,像关心企业的利润和发展一样关心员工的生活、前途和命运等,员工才会投桃报李,与企业同舟共济。

(三)改进管理水平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将促使中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历史性的转型。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简化为减成本、增效益。经常忽视一个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企业谋利益的同时,也是在为员工谋利益,求发展。只有让双方利益的存在互动关系,达到双赢状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

(四)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其中组织个体(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团队的创新能力。但根据协调理论,在组织个体创新一定的情况下,协同作用可以使素质发掘更大的潜力,从而大大提高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激励机制的目的是激发员工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因此满足自身的某些需要。绩效评估则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为作出评价,并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创新的绩效评估体系应该有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团队绩效的提高,有利于员工学习的改善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企业绩效管理,必须要考虑到绩效评价的多种方法和多方介人,要将企业发展和员工权利结合起来,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

篇3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落实 影响 浙江省中小企业

为了规范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

一、劳动合同法概述

《劳动合同法》在坚持《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框架基础上,不仅对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金等内容作了补充和完善,而且对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有不少变化和调整。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有以下的突破:

1.扩大了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劳务派遣这种新的用工形式,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了与全日制用工不同的特别规范。

2.明确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对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进行了限制。

4.确立了劳动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新的用工形式,完善了集体合同制度。

5.规范了劳动合同订立条款,增加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等条款。

6.规范了社会保险等福利方面。

二、劳动合同法的落实情况

自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浙江省各企业都采取了应对措施。调查过程中,我们主要对宁波数家公司进行了访问调查。根据问卷统计及实地了解,我们将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状况总结如下:

1.部分企业已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劳动合同法》

以宁波万安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宁波万安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单位是一家拥有800多名员工的中小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公司与员工的合同签订率由以前的31.2%上升到了79.4%。80%的在职员工表示,企业有为他们办理过社会保险的参保手续,只有小部分人员由于一些特别原因而没办理。这一小部分人中大多数是外来工作人员,由于保险制度的不完善,他们回老家后社保将不再能继续,因此这一部分人宁愿向企业拿更多的工资而不想要用人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2.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覆盖面还不尽如人意

尽管有些企业的实施意识比较强,但更多的中小企业仍没有对《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进行有效实施,而是有意识地去进行规避。

以宁波豆制品厂为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该公司对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款没有很好地实施,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员工进行投保这一条款,此公司并未按合同规定进行实施,保险覆盖率仅为13.4%。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不够也是很多企业没有妥善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原因。调查显示,70%多的劳动工作者表示听说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但大多数的劳动工作者没有认真看过《劳动合同法》,对于新法的认知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部分员工则根本就不知道有《劳动合同法》。

三、《劳动合同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1.短期影响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可能对于企业在最开始阶段会有一定的冲击,企业本身对于《劳动合同法》的不熟悉,加上《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之间的不同点,在最初阶段,企业必定要有一段适应期。对企业来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他们的用工成本。

1)社会保险费用增加

《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工作者办理社会保险,原来多数地方社保缴纳实际覆盖面只有20%左右,《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社保缴纳覆盖面必须达到100%,企业的社保开支将大幅度提高。以宁波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为例,2008年以前,该企业平均保险覆盖率只有30%。《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平均覆盖率达到了80%,提高了50%。

2)加班工资费用增加

《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劳动工作者在日工作时间――8小时外的加班时间的加班工资,且对加班工资作了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很难按照以前那般延长员工的日工作时间,增加收益。对于以前支付不多或不支付的加班工资,而今的增加就使他们增加了用工成本的支出。

3)试用期和劳动合同解除的成本增加

由于《劳动法》对试用期的规定不全面,很多企业都是通过试用期来达到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效果,但《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试用期的期限,试用期的规范其实是减少了企业廉价劳动力的使用期限,也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2.长期影响

我们将《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长期影响机制用图表表示如下: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长期影响机制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用工的规范化,从长期看,可以让企业发现竞争不能一味依赖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从而企业会想方设法去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这也能让企业取得长期利润。

另外,对于《劳动合同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少企业心存疑虑,担心自主用工权受到影响,担心无固定期限合同变成“铁饭碗”,员工缺少危机意识和降低劳动效率。但事实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的是双方约定没有确定终止时间的合同,而不是终身雇佣制,企业完全可以按照法定的条件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且对于企业来说,该制度可以减少员工流动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更像是一种保障,在工作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有利于员工自身的稳定发展,而且也会让员工有自发向上的精神。

四、结论

就短期而言,《劳动合同法》给中小企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工成本上升,突然上升的成本致使有些中小企业无法承担这突然增加的成本而濒临破产,或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采取了某些规避措施,使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从长期来看,《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使优胜劣汰更加明显,使中小企业的用工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更具有竞争力,劳动雇佣关系会趋于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施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译文透视[D].上海海事大学,2007.

[2]唐俊.新劳动法的公平性以及对企业发展影响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8,(09).

[3]姜飞.关于中国新劳动法的思考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8,(05).

篇4

编辑同志:

我于去年7月应聘到本市一家企业做业务员,入职时该企业负责人告诉我,根据企业的相关规定,所有新招聘的员工都得先进行实习试用,合格后方能与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且在实习期和试用期间只能享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为了能得到这份工作,我与该企业签订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试用协议,其中前3个月为实习期,后3个月为试用期。但8个月过后,该企业非但未与我签订劳动合同,还在我提出转正申请后突然以“试用期间的表现不符合聘用条件”为由将我辞退了,我这才听说,该企业从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长期以来都只招录像我这样的初入职场者进行“实习试用”,一旦“试用期”届满的老员工要求转正就予以解聘,另行招录新员工来继续“试用”,这样一来,该企业就能如同“用白工”一样,实现无休止的低薪用工了。请问:这家企业的用工行为合法吗?

读者陈冬冬

陈冬冬读者:

实习期是针对在校学生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到相关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参与实践工作的过程,其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学习理解科学文化知识,一般是由学校与对口的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由用人单位为学员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条件。换句话说,实习期与在校生积攒实践经验密切相关,适用于在校学生。试用期则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双向选择而约定的考察期,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若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则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从你来信反映的情况看,你曾经就职的这家企业不仅将试用期与劳动合同分割开来,还投机取巧地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植入了一个本不该有的“实习期”,这都是明显违法的。与此同时,我国《劳动法》还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且从用工之日起就应为劳动者按时缴纳,该企业在你就职的半年时间内都拒不履行为你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这也是违法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因此,你可要求撤销该企业解除与你的劳动关系的决定,与之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关系,也可以要求该企业向你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赔偿金,并为你补缴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本刊在这里也提醒广大用人单位,要依法约束自己的用工行为,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时应当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因为试用期绝非“白用期”,切忌在劳动者试用期满后一段时间才以其“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按照法律规定,虽然企业对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若超过了试用期,则不能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篇5

实习单位:

教学实习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名在校学生都必须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完成实习任务。为了规范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希望每名实习学生都认真遵守实习协议。协议内容如下:

1、 树立正确的实习态度,能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2、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应学会处理与同学、同事及上司之间的关系,要养成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习惯;

3、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保守实习企业的秘密。实习期间如因违反纪律被实习企业退回或未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的,学校将取消该实习生的实习资格,并给予通报批评、校纪处分乃至开除学籍,毕业时学校不安排就业推荐;

4、 实习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名实习生都必须认真完成在该企业的实习任务,实习时间自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其中实习考核期为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经过实习考核合格的学生方可在该企业继续实习。实习期间,实习生中途不得无故缺席,违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终止实习、校纪处分乃至开除学籍,毕业时学校不再推荐就业。

5、 经与企业协商,通过实习企业考核的学生,企业会将其作为正式员工进行培养,实习结束后可留在该企业就业,并将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

6、 凡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学生,将视作学校已经推荐就业。如企业同意录用,而学生不与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将视该学生为自动放弃一次就业推荐。

7、 签署本协议的同学将视为满意学校安排到该企业实习。

8、 学生、家长签字即认可上述规定!

学生签名: 家长签名:

范文二

甲方: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施工工地地址:_________

在京住所地通讯地址: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居民身份证号: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家庭住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规定,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一致,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 劳动合同期限(甲乙双方选择适用)

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合同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生效,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终止;其中试用期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本合同生效日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以乙方完成_________工作任务为合同终止时间。

二、工作内容

第二条 甲方招用乙方在_________(项目名称)工程中担任_________岗位(工种)工作。乙方的(工种)上岗证号码为_________。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三条 甲方应当在乙方进入施工现场当天对乙方进行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并组织对乙方学习成果的书面考试,考试结果甲方应保存在施工现场备查,考试不合格的不得在现场施工。

甲方应当对从事电气焊、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特殊工种的乙方进行岗前培训,乙方取得相应的操作证书方可上岗。

第四条 甲方根据生产岗位的需要,按照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为乙方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发放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五条 甲方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乙方应当严格遵守甲方的劳动安全制度,严禁违章作业,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四、工资保险待遇

第六条 乙方在试用期间的工资为每日_________元,试用期满后日工资为_________元。

双方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

甲方应在每月_________日前计发乙方的工资,并由乙方签字确认。

甲方在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后应当一次性付清乙方的工资。

甲乙双方对工资支付的其他约定_________。

第七条 甲方应为乙方办理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手续,并为乙方缴纳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

五、劳动纪律和劳动合同的解除

第八条 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九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有打架斗殴、偷窃、赌博、擅自停工等违纪行为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不服从甲方正当工作安排的;

(五)严重违反总包单位和甲方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条 乙方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_________日(不超过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不得擅自离职。

六、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乙方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个人失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二条 甲乙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_________。

七、劳动争议处理及其它

第十三条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工地所在的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自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四条 甲方的规章制度及_________作为本劳动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五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国家、北京市规定相悖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另外一份留在乙方务工的建筑施工工地备查。本合同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篇6

我们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每年四五月份,公司都从高校招录一批在校学生到公司实习。实习期间,双方未签订书面协议,实习生通常也和其他员工一样上下班,公司发放60元一天的实习补助。实习生实习满6个月(通常在九十月份),公司与表现不错的实习生签署劳动合同,对于表现不佳的,则结束实习,要求实习生离开公司。

请问:公司在实习生实习满6个月(即毕业后二三个月)才与其签署劳动合同是否合法?

求助者:王女士 行政主管

A: 王女士,您好!

使用实习生是企业发掘新人的有效渠道,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因此,很多企业都和贵司一样使用高等学校学生作为实习生。很多企业也都认为,依据原劳动部1995年所颁布之《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二条的相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要回答您的问题,首先要甄别实习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本律师认为,一些企业认为与实习生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的观点有失偏颇,是对“意见”的误读。根据“意见”的规定,“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在校生”;(2)“勤工俭学”。

又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高等学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学生是指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因此,界定“在校生”身份时,需要关注四个方面:(1)依中国有关规定设立的学校;(2)实施学历教育;(3)全日制在读;及(4)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

本律师认为:贵司招录的实习生在毕业后,不再符合“在校生”的身份,而是具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的主体资格。毕业后,贵司仍需要继续用工的,从毕业之日开始,贵司就与该实习生建立了用工关系,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署书面劳动合同。否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贵司在所谓的六个月实习期届满才签署书面劳动合同的做法,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贵司将面临支付双倍工资差额的法律风险。

虽然,司法实务中通常认为,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但仍需要提请贵司关注,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中,有案例认定在校生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这个案例中(郭某诉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不仅仅关注“在校生”的身份,也关注“勤工俭学”的实质内容。该案的裁判要点为:“即将毕业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且接受用人单位管理,按合同约定付出劳动,用人单位在明知求职者系在校学生的情况下,仍与之订立劳动合同并向其发放劳动报酬的,该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应当认定双方之间形成劳动合同关系。”2014年5月7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二)》也规定,“在校学生在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应当根据具体事实进行判断,对完成学校的社会实习安排或自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实习,不认定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名为实习,实为劳动关系的除外。”

Q2:我们是一家从事外汇兑换业务的公司,通常会从高校招录应届毕业生,签署期限为1~3个月不等的实习培训协议,根据培训考核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录用。在实习培训期限内,对于这些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涉及外币的识别、外汇兑换相关技能培训。在此期间,实习完全属于接受培训的状态而不是工作状态,由于工作特性决定若不进行系统培训则无法上岗工作,实习培训期内给予午餐及交通补贴。在HR管理工作中,遇到实习生提出公司仅提供午餐及交通补贴是不合法的,要求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请问:公司是否应当按最低工资标准向实习生支付工资?

求助者:钱先生 人力资源经理

A: 钱先生,您好!

工资是一个劳动法意义上的概念,支付工资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建立劳动关系且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或依法享有假期工资、病假工资等。

您所提的问题,涉及贵司与实习生之间是否建立劳动关系的问题。如前所述,本律师认为:1~3个月的实习培训期间需要划分时间段区别看待,若实习培训发生在毕业之前,可以视为不建立劳动关系;若实习培训发生在毕业之后,即使如贵司所称在实习培训期间,完全是由公司提供培训而实习生并非处于工作状态,也应视为构成劳动关系。

因此,在劳动关系期间,其工资标准应当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且公司还应当为其缴纳社保等。而在毕业前的实习期内,报酬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财〔2007〕7号)第二十六条规定,“校外勤工助学酬金标准不应低于学校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入聘用协议。”此规定中,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导性的,司法实务中并不具有强制效力。

Q3:唐某曾是我行职员,系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录的。由于其沟通及工作能力存在问题,其主管和HR主管与其约谈后办理了离职手续。离职后不久,唐某多次向其主管、HR主管提出要求公司该赔偿其损失,HR主管告知已经支付了离职的经济补偿金,没有义务再向其支付任何款项。唐某宣称要申请仲裁追究公司责任。近日,我行收到仲裁申请书及证据材料,唐某的仲裁请求为:(1)按最低工资标准补足2014年6月1日到8月1日的工资差额,这60天仅仅获得每天50元补贴;(2)由于第一份试用期合同的期限为3个月,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试用期约定违法,应该按第二份合同的工资标准支付赔偿金。

唐某是2014年6月1日到我行的,在7月底,对其进行培训考核,虽然认为其业务仍不够熟练,但还是勉强同意其进入实习试用,在2014年9月对其进行实习考核,基于其业务能力欠佳延长了一个月实习期,于2014年10月30日转正。双方之间共签署了两份合同,第一份合同没有写合同期限,只写了试用期从2014年7月31日到2014年10月30日,第二份合同期限为2014年11月1日到2015年10月30日。

求助者:汪女士 某银行HR经理

A:汪女士,您好!

银行在录用新人时,通常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否则难以上岗开展工作。一方面,这是由银行工作的专门性所客观决定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的是,从司法实务的角度看,为上岗而安排的岗前培训也视为工作的组成部分。贵行关于培训考核、实习考核的管理,均存在很大法律风险,并非贵行单方面认为是培训、实习,双方之间就不是劳动关系。具体到本案而言,在唐某毕业之前,所进行的培训、实习,可以视为勤工俭学,不构成劳动关系;在其毕业之后,将被认定双方之间建立了劳动关系。关于实习期间、劳动关系期间的报酬及工资应当如何支付,请参看前面的案例分析。

关于是否违法约定试用期的问题。本律师认为,第一份合同在适用期条款填写2014年7月31日到2014年10月30日,并未另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只有试用期的合同视为正式劳动合同。第二份合同期限为2014年11月1日到2015年10月30日,这份合同中未约定试用期。因此,并没有违法约定试用期。由于第一份合同、第二份合同均约定了工资标准,且均高于最低工资标准,虽然第二份合同的工资标准高于第一份合同的,但由于两份合同都视为正式劳动合同,按相应合同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是合法的。需要提请关注的是,若试用期约定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的,则应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以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本期主持

篇7

【关键词】高职女生;实习期;法律保护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实习是走向社会的必要环节。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各高职院校都会安排在校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以增加就业机会,笔者所在的女子学院每年都安排大三女生到各企业等单位实习。然而,由于我国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级政府缺乏对实习单位的监督,学生在实习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解决学生实习期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

1 高职女生实习的特点

实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操作技能的活动,也是毕业生迈向社会第一步的重要环节。作为高职女生她们面临比男生更严峻的就业形势,,实习期是她们由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以我校为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都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女生实习。同时,毕业实习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可以折换成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毕业就必须参加实习。因此,许多女生将实习期作为求职期,通过实习谋求人生第一份工作。学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都将实习期视为毕业生求职的黄金时期。

2 高职女生实习期主要问题的分析

2.1 不良企业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

许多实习单位低价使用实习生,克扣、拖欠实习报酬,只给予很少的象征性补贴。有在广州地区实习的女生反映,实习期的报酬是300元/月。还有实习单位以交通补贴、伙食补贴等名义支付实习生几十元的报酬。如女生到旅行社当导游,每天补贴伙食费20元作为报酬。实习期间,许多女生都有超时工作、超时加班、节假日加班的情况,但没有得到合理报酬。

2.2 劳动保护缺失,工伤保险空白

由于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不能适用劳动法来调整,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无法通过工伤赔偿制度来获得赔偿。同时,企业与学生之间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雇佣关系,因为学生是根据学校的安排到实习单位工作,也不能按照雇佣关系来获得人身损害赔偿。似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女生,到东莞某皮革公司实习,公司安排下车间从事质量检查工作。由于所在的公司没有告知此项工作有毒有害,车间的安全防护措施也不到位。以至该女生工作两个月后发病,被诊断为苯中毒。可是在之后的工伤索赔问题上陷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尴尬的困境。

2.3 实习女生工作环境风险突现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女生不得不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委曲求全地接受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安排。尤其是对女生存在性扰、害的工作环境给实习女生带来了不安全的风险。广州某旅游职业学校的女生到旅行社实习,旅行社安排女生做导游带团出游,晚上住宿安排竟然是女生要与男司机同居一室,当女生提出异议时,旅行社以这是公司的惯例,也是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为理由拒绝了女生要求单独安排住宿的要求。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实习女生思想单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安排她们从事环境复杂,人员混杂的工作,这些都给实习女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危险因素。

2.4 实习协议不落实,无法保障女生权益

许多实习女生是在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下去“裸”实习,这种毫无保障的实习既不受劳动法保护,也没纳入合同法的调整。有些女生虽然签订了实习协议,但是协议内容不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女生这一方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有的女生根本不知晓实习协议,也未参与协商过程,任由实习单位说了算,结果这样的协议往往是实习单位利用法律的不完善和实习生特点,设定不合理条款,损害了实习女生的利益。如我校有女生在与一家房地产公司签订的实习协议中,关于违约责任完全不对等。按照约定,公司可以任意解除协议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但实习女生提前解除协议则要承担赔偿责任。

3 高职女生实习期权益保护的对策

3.1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高职女生实习期权益

针对高职女生实习期“法律真空”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抓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尽管制定大学生实习期管理法规的呼声喊了好多年,但收效甚微。要保证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首先就是要解决实习期身份认定问题。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从事相关劳动实习,毫无疑问与实习单位存在着劳动关系,但是她们的劳动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究其原因就是法律法规对于实习期毕业生劳动权益保护没有明确规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没有将她们纳入范围。当她们在实习期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实习单位就会依法论理讲,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都没有明文规定实习生具有法律上的劳动主体、合同主体、或工伤赔偿主体的资格,所以索赔无门。可见,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以填补实习生劳动保护的盲区,是十分迫切的。

3.2 加大劳动监查力度,规范实习单位用工制度

作为还没走出校门的高职女生,她们一般缺乏社会经验、也缺少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社会各方应该给以相应的帮助和扶持。学校既要关心实习女生的就业情况,也要关心她们的劳动保障问题。而一旦发生实习女生劳动权益受到损害,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应,协助和指导她们寻找适当的途径解决问题。同时,劳动监察等有关部门要针对实习生这一特殊的劳动群体,采用特殊的监察体制和措施,从实习生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劳动安全保护、报酬待遇等方面对实习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督促整改。对于那些想方设法利用实习女生廉价劳动力,降低企业成本,为了赚去高额利润而不顾女生利益的不良企业要进行处罚。

3.3 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实习女生自我保护意识

尽管高职学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但是对涉及到学生日后就业最需要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乎没有涉及到。对实习期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一无所知,学生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也就无从谈起。有不少女生认为只有自己没有过错才由实习单位承担责任,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都希望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解决,被动地等待结果。所以学校应该在毕业生中开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就业权益保护等课程。尽管当前实习期间是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但是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和了解如何避免实习风险,让学生在实习中形成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4 完善实习保险体系,保障实习女生的人身安全权益

实习女生到企业工作,实习期间劳动的风险与企业的员工同样存在。现实中,实习女生遭受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我校一女生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在医疗费、护理费、伙食补贴等问题上,实习单位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各有关部门对实习保障的重要认识,提高实习女生的保险意识。劳动保障部门应该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建立针对实习期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也应该扩大保险范围,把学生实习期的保险纳入,全范围、多角度地为实习女生提供获得损害赔偿的途径,分散实习风险,减少免责事由,使学生实习保险具有稳定性。

总之,要切实保障实习女生的劳动权益,必须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完善的实习生劳动保护体系。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权益;制度缺失;保障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高校的扩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快速膨胀,广东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相应地变得更加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了每个毕业季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十分关注,甚至把是否具有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取的重要条件。目前,省内大学生实习的获得一般是通过学校的推荐,或者是通过个人的人际关系网及自身努力联系。然而,由于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的尚未健全,导致实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在发生纠纷时都处于尴尬境遇,无法确定责任归属,使得大学生实习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一、大学生实习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就业难”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实习难”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困惑,其问题的严重性与“就业难”一般令人堪忧。在校大学生实习时所遭受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实习单位、中介机构及个人实施的非法职业活动,学校、教育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等。大学生实习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十分广泛,而其表现形式也相对复杂。

(一)实习途径难以获得,实习期间剥削严重

目前实习可谓“一岗难求”,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道路。近年来,因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激增、政府怠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大学生的人际网络较为狭窄等原因,加大了大学生寻找实习的难度。许多单位抓住大学生们急于、难于寻求实习机会的心理,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招募实习生,在实习期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大学实习生进行剥削。由于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致使实习生们的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与做同等工作的正式职工相比,大学实习生所获得的薪酬补贴甚微,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费用。虽然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但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予以剥削,大大地侵害了实习生们的合法权益。

(二)实习关系不明确,合法权益难得保障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期间仍未毕业,因而受到档案交接的限制,未能与劳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成立劳动关系,不仅如此,大多数学生也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书,因此实习生难以寻求有效途径以保障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由于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无法正常建立,大学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便无法建立劳动保障关系,因此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遭遇的意外伤害,不能认定为工伤,仅属于普通的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实习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能事先通过工伤损害赔偿途径得到解决,面对种种的侵害行为,大学实习生一直处在维权无门的境地。近日人社部的《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也因实习关系不明确的原因,否定了大中专学生实习作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地位,不享有工伤损害赔偿的资格,这一意见的不得不再次引发社会对实习生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

二、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的现状

(一)现有相关法律规范概览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文明确否定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但条文中并未对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地位加以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大学实习生被普遍认为不具有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的地位。此外,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由该条文可知,劳动合同法只保护建立在劳动关系之上的劳动合同,因此,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就得不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劳动关系的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实习生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的“职工”,得不到该条例的保护。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都把在校大学生排除在劳动者之外。大学实习生在实习中产生争议后得不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而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在涉及保障学生实习权益的领域呈现一个空白状态。

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下简称)作为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出台的高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在广东省范围内实施,是广东省在保障大学实习生权益方面的一个历史性的举措。这部条例结合了广东省的实际,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在实习期间相对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为广东省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更好的劳动环境。但是,《条例》未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善实学生的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主体地位模糊、政校企三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维权途径缺失等方面。

(二)现有相关法律规定的反思

1.规定缺位的社会背景。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广东省作为人才需求及人口流入大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更是首当其冲。就业形式的不容乐观使得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习来增强竞争力,实习经验因此演变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对大学生而言,学校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大学生本身求职心切,在这样一个供过于求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往往只渴望得到一个实习的机会,因此不敢要求单位给予自己应对享有的权利和待遇。对实习单位而言,大学生的供给量大大超出了岗位的需求量,不少单位并不担心出现无人应聘的情况,反而转为担心学生的实习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程序,增加企业的负担。在高校方面,就业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大多数高校只是一味催促学生外出实习,而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过于宽松、安排不合理,导致高校实习工作与大学生就业相脱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规定缺位的具体体现。总体看来,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甚至广东省颁布的《就业见习条例》关于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规定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刻意模糊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身份的相关定位、缺少维权救济途径、政校企权责不明、维权意识宣传不到位。好的实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立法机关、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使得实习生摆脱弱势地位,在实习中强弱关系要得到平衡。

三、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之构建

(一)主体地位之肯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实习类型并不再简单地局限在教学实习这一方面,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等全新的模式正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被视为单位的正式员工参与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大学实习生不计其数,不少的大学实习生还被单位聘为试用期员工,由此可见,大学实习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单位劳动者的一部分并且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条例》作为一部专门的地方性立法,却有意地淡化了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身份的相关定位,这不仅使得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保障仍旧处在适用困难的境地,还可能会导致权利受到侵害时找不到保护权益的相关法律依据。从长远来看,《条例》应明确规定大学生为适格的劳动关系主体,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大学生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参照在职职工事故处理办法处理。

(二)单位责任之追究

《条例》制定的一系列对单位的优惠政策、鼓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缓解了大环境中使大学生实习中失衡的强弱关系,让单位能够通过接纳大学实习生而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让大学实习生和单位处在一种利益平衡的双赢状态。遗憾的是,《条例》没有明确单位获得优惠及鼓励的途径,大多数鼓励措施形同虚设,针对单位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侵权责任也尚未确立,只是简单地对其行政责任加以说明,在实质上无法达到立法文件应有的威慑力。为完善《条例》,应当对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实行实习基地考核,将促进实习活动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此,《条例》当参照《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在规定政府相应的职责的同时,对其行政法律责任加以确定。在确立单位责任方面,《条例》在对实习法律关系中实习权益保障进行制度设计时,应依据《侵权责任法》等民事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将惩罚严重侵犯大学实习生权益的行为上升到《刑法》的高度,将严重的侵权行为参照刑法规定追究相关方的刑事责任。

(三)维权途径之丰富

《条例》较大篇幅地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单位接收学生实习方面政府的职责,但是《条例》却在内容设置上遗漏了实习生权益受到侵害后的具体救济途径,对此没有加以明确的规范,使得大学实习生维权艰辛。由此可见,《条例》在内容的设置上出现了“管前不管后”的现象,虽然大学实习生的实习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支持,但权益保障仍处于落空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专门的实习事故和纠纷解决机制是首要要求。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调解纠纷的角色不可或缺,建立双管齐下的纠纷处理途径急不可待。高校应科学管理、保持信息渠道通畅,对实习生的侵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救济。除此以外,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实习纠纷调处机构,专门处理大学生实习产生的纠纷和申诉。

(四)维权能力之提升

当代的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中间人,是教会学生如何维权的主要责任方,《条例》应该制定相关条款,促进学校开设与劳动、实习、就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清楚了解到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校的时候应对先掌握劳动法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尽量减少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小荣.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2] 张琳琳.实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为视角[J].价值工程, 2010(26).

[3] 全国教育教育科学领导规划小组.“大学生实习及其权益保障的法律与政策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 2011(9).

[4] 林顺虎,景春兰.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探析[J].人民论坛,2011(24).

[5] 杨为宗.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体系建构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09(01).

[6] 尹晓敏.权利救济如何穿越实习之门——实习伤害事故中大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律思考[J].高教探索,2009(03).

[7] 刘会青.大学生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8] 王鲁.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法律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 梁宇.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人身意外伤害问题的探析[J].成功(教育),2011(10).

[10] 卢迎.高校大学生实习合同及其配套措施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35).

[11] 赖红英,刘慧婵.广东为大学生实习见习立法[N].中国教育报,2010(001).

[12] 郝东辉.关于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学思考[D].山东大学,2012.

[13] 张勇.大学生的实习权益保障及制度构建[J].教育评论,2007(06).

[14] 邹小荣.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15] 何雅丽.大学生实习法律问题的民商法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6] 朱琳.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7] 杨璐.我国在校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篇9

1.1无法可依,这是造成顶岗实习学生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的首要原因

目前,我国现行立法,特别是教育立法中有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规定几乎是一片空白。《教育法》没有关于顶岗实习的任何规定。《职业教育法》第37条是目前为止有关顶岗实习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条款:“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高等教育法》仅在第56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教育部和财政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但对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而言,其立法层次较低、顶岗实习学生权益规定不全面、用人单位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缺失、保障机制(法律责任)缺乏、适用范围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而每年的高职院校面临毕业的人数超过20万。那就意味着,毕业前有20多万人加入到了顶岗实习的队伍中。目前,高职院校主要以自主和集中两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对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来说,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1.2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模糊,是发生纠纷时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的第二原因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的相关规定,该法适用于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代替了原先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可《工伤保险条例》没有提到实习期间受伤学生的权益追索。于是,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处在“真空”状态。“难获赔偿的关键就在于无法鉴定在校生实习期间的身份。”目前,我国法律对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并没有作出相关规定。根据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实习生的身份是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故不能适用《劳动法》处理,不能通过《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以获得赔偿。由于不构成劳动关系,一些企业无需同实习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无需为实习生缴纳社保,甚至出现了高强度使用实习生,强制未成年学生工加夜班等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一旦发生“工伤”,往往陷入企业、学校、政府“三不管”的困境中。究竟是否应该认定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存在或是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众说纷纭。

1.3保险覆盖面离预期目标有一定距离

1996年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附则中,把实习生也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其中规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这条规定事实上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受伤看成工伤。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把这一内容取消了。企业与学生之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因为学生是受学校安排到实习企业工作,获得工作经验,实习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延伸,也不能按照雇佣关系来获得赔偿。“现在,更多的还是依靠学校为学生购买的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和企业签订的实习协议。协议对意外赔偿约定得越细致越好。同时,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还应提高安全意识。为降低风险,企业可以为实习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这样不仅对学生,对企业也是一种保障。”但是,在校大学生保险的购买是以个人自愿为前提的。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拒绝购买保险。在纠纷发生时,保险的覆盖面也对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有深刻意义。

2.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的途径

2.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在教育立法中制定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的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

顶岗实习本质上不能等于就业,因此实习生的身份仍是在校大学生生,无法与实习单位构成劳动关系,更无法签订劳动合同。在人身上与实习单位并没能形成隶属关系,因而实习生的权益得不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实习期内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成无人问津状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在教育立法中制定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实学生维权中给予制度支撑。

2.2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对实习单位和学校的监管,实现“法制”下的“法治”

市场经济下,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侧重点往往是生产经营方面,依据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等。但是目前,随着顶岗实习的深入,实习单位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由于缺乏有关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还缺乏对实习单位的监管,导致有些企业对实习生不规范管理,不诚信经营,不能提供安全的实习环境。有的实习单位把实习期定的很长,远超过毕业的时间,结果毕业以后的那段时间因仍处于实习期,不发劳动报酬,使得实习生的权益严重受损。还有实习单位为获取高额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以给实习工资为诱饵大量招用实习生,等实习期结束时又不信守实习协议,以种种理由拒绝或拖延发放实习工资。有实习单位安全管理措施不力,安全教育不够,进而导致学生权益受损害而求助无门的事件发生。同时,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发源地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必须依据相关条例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学校在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阶段的管理规范均已建立健全。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生的输送、实习生报酬和安全责任划分、实习期间的管理和顶岗实习生离职等相关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有详细而健全的管理规范,才能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从而保障顶岗实习生的合法权益。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对实习单位和高职院校进行并列监管,在“法制”下实现“法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主张集中实习环境下,学校出面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管理协议,顶岗实习生在到达实习单位后再签订协议,而在离校前,顶岗实习生与学校之间也会有一份实习承诺书,有学校和学生共同对实习进行承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探索。如《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对于高等学校学生的实习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应该签订实习协议、学校和企业不得安排学生进行何种工作、工作时间、工资补贴标准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等,并明确规定,“实习协议确定的投保人,应当及时为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

2.3加强顶岗实习生对劳动、实习、就业法律常识的学习,增强维权意识

篇10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2010年可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复杂的一年,该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30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再者,由于法律知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使他们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权益被侵犯事件。因此,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一)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签订,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合同制度的核心,事关劳动合同者权益保护,因此《劳动合同法》第16条、第19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用人单位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平均60%左右的用人单位都不与员工签定合同,其中建筑、餐饮等非技术行业的劳动合同签约率最低,在40%上下。由于缺少书面劳动合同,在争议处理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二)以招聘的名义非法收取费用

有些公司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条件不做任何的要求,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费用,要求求职者支付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注册费等,当被用人单位录用进去之后,公司还会找出各种理由收取其他费用,如培训费、保证金等,理由是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但需要交纳一定金额的培训费,许多求职心切的毕业生,往往会掉入此类陷阱。其实,这都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所以,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任何形式的收费都是不合法的。

(三)试用期滥用,损害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详细了解的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作为劳动合同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帮助用人单位以最低的成本风险争取优秀人才加入,促进劳动者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立法者之初衷却遭用人单位扭曲。鉴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加之缺乏工作经验,据此,试用期为用人单位滥用:一方面,试用期的长短及试用期内的报酬由用人单位单方决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以实习期、见习期为由规避试用期规定,或者利用试用期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应有作用并未发挥,相反,却成为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就业者的工具。

(四)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大学毕业生职业稳定感缺乏保障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劳动合同期限以短期合同为主,签订3年以下的占60%左右;签订无固定期限的仅占20%,辽宁、天津、山西、山东、江西等五省都在10%以下。这一状况,已经影响了职工的职业稳定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此种影响对大学毕业生尤为严重,原因在于大学生毕业之际,除了激烈的就业竞争之外,同时面临住房、结婚生子等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如果其职业稳定感缺乏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压力下,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劳动权是公民生存的基础,是重要的人权。《世界人权宣言》第23条规定:“每个人都享有工作、自由选择职业、公正和满意的工作条件,以及得到保护免遭失业的权利。”职业稳定权作为劳动权的内涵之一,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理应获得应有的保护。

(五)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大学生就业者意志遭剥夺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的订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劳动合同订立时多使用的是预先拟定好的合同文本。大学生就业者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很少也很难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使劳动合同事实上成为格式条款。虽然式条款具有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但其广泛运用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在劳动合同中,格式条款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用人单位回避提醒义务,使劳动者难以注意限制自身权利的条款;第二,用人单位免除自身责任;第三,用人单位注明劳动合同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自己拥有,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往往由于已经承认格式条款而处于不利地位。鉴于格式条款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格式条款是对合同自由的破坏,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的死亡”。

(六)滥用违约金条款,限制职业流动

违约金条款是大学生签订劳动就业合同时的另外一个畏之如蛇蝎的内容,很多学生正是畏于用人单位合同中提出的很多苛刻而又高额的违约金条款而放弃了就业机会。如有的合同中规定大学生几年内不得申请调换工作岗位、不得结婚、不得怀孕等等条款,否则向单位缴纳高昂的违约金,限制了正常的职业流动,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提高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据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考应付,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高校应在这个时间段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可以组织大学生看一些著名案例的录像,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亲身体验法院审理各类案件的程序,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生动且深刻的法制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诉讼程序,震撼心灵,提高守法意识;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竞赛等等。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合同法》专项讲座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同年9月3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施行,这些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护,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校应安排适当时间,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合同法专项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法律知识,教会大家如何避免就业陷阱,保护自己权益。

(三)规范企业招聘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

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联合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针对实习期尚无法律明文规定,可制定强制性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来规定学校及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鉴于面前就业难的实际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单位的招聘情况可建立声誉评价制度,单位招聘过程中大学生与企业还不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只是一种民事关系,根据民法上要求的诚实信用原则,声誉评价制度是对单位招聘过程中的信用的反映,对于声誉好的单位,可给予学校宣讲的资格以及就业招聘上的优先待遇,而对于声誉较差的单位可拒绝其宣讲要求。声誉评价标准具有综合性,既要考察单位与大学生实习协议和劳动合同的签订状况,也要看其是否在实际履行中承担了协议的义务。

(四)认真做好就业指导,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

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即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和良好的应聘技巧;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对求职合同陷阱的分析。让毕业生清醒的认识到求职过程存在的合同陷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之供给与劳动力市场之需求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而劳动合同规范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大学生就业者的法律保护探讨,也必须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琴.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法律维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1).

[2]梁平,陈奎.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