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杨贵妃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18 02:0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杨贵妃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少年的时光逝去,大唐的风华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不朽。纵历史的长河东去不反,如今我依旧愿意回味一卷大唐的风华。

周末闲暇时光似乎过得很慢,有一种"白茶清欢无别事”的悠然。掀开我钟爱的诗词曲赋,我仿佛嗅到了源自中国最久远诗情的芬芳,唐代是诗的全盛时代,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诗都被写绝了,能想到的语句,能感受到的情感,几乎都包罗在这大唐风华之 中。

然而我想要说的,却不止诗词,李白曾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写过三首诗,赞颂杨贵妃的美貌和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恩爱,连大诗仙李白都为自己的爱情喝彩,杨贵妃可谓是达到了人生最辉煌的时代,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在杨贵妃之前,受到唐玄宗宠爱的是梅妃,但杨玉环出现后,这个梅妃便永远地被冷落了,战乱来临的时候,唐玄宗带走了杨贵妃,却未带上她,以至于她最后终是死去。

但是又不得不说,杨贵妃被宠幸,她应该感谢含羞草,含羞草因为保护自己,在叶子被触碰后会闭合,但因为古人迷信,不知其中缘故,杨玉环初进宫,后宫美女如云,杨玉环本以为自己无出人头地的日子,谁知一日在御花园赏花时,无意间触碰到一片含羞草叶子,叶子卷起,宫女们看见后,都惊讶无比,后来便在后宫里传来传去,说杨玉环貌比天仙,花草见了都自行惭愧。唐玄宗听闻后,急忙召见这位闭月羞花的美人,一见果然倾国倾城。后来,杨贵妃便过上了她后宫专宠的生活。

由此可见,机遇和巧合在一个人被发现与重用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周末时光,能品一品历史的芬芳,领悟历史的智慧,于我而言,已是幸福!

篇2

从画面布局看,立于经卷右侧,昂首注视“贵妇”的白鹦鹉,在整个画面中也占据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应该与壁画反映的内容有重要关系,不应作为寻常宠禽看待。鹦鹉与整幅壁画究竟有什么关联呢?画面右上角的题诗,给我们理解这组壁画反映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题诗为墨书,位于壁画右上角竖框内,云:“雪衣丹觜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此诗文义显浅,但首句需略加解释。

陇山禽,是指出产于陇山的鹦鹉。祢衡《鹦鹉赋》称鹦鹉为“西域之灵鸟”,李善注云:“西域,谓陇坻出此鸟也。”[2] 陇坻即陇山。又,杜甫诗“陇俗轻鹦鹉”,注云:“《鹦鹉赋》:命虞人于陇坻,闭以雕笼,剪其羽翅。” [3] 李白也在吟诵鹦鹉的诗中称“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山飞。” [4]以鹦鹉留恋陇山故土表述胸臆。皮日休在《哀陇民》诗中,特意描写了陇山民捕捉鹦鹉充当贡物的艰辛与危险,“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穷危又极险,其山犹不全。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百禽不得一,十人九死焉。陇山有戍卒,戍卒亦不闲。将命提雕笼,直到金台前。”(后略) [5] 可知在唐人诗文中,总是将鹦鹉与其产地陇山联系在一起描写,而且陇山鹦鹉在唐代仍然被当作土贡。甚至直到10世纪时,鹦鹉还保留着“陇客”的俗称,[6] 就字面言,首句的雪衣、赤觜是指画面中鹦鹉的毛羽及喙的颜色,而陇山禽则是鹦鹉的代称。

明白了“陇山禽”的含义,这首诗就很容易理解了。其大意是说,豢养在宫闱中鹦鹉,在人们的调教下,不仅能学说普通的语言,而且学会了诵读经文。从题诗的内容分析,壁画所要反映的颂经的主角并不是“俯首吟读”的“贵妇”,而是立于经侧的鹦鹉。唐代流传的雪衣娘的故事,可以为这组壁画的内容提供明确的答案。据9世纪中叶唐人郑处诲[7] 撰写的《明皇杂录》载:

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娘〕。性既驯扰,常纵其饮啄飞鸣,然亦不离屏帏间。上令以近代词臣诗篇授之,数遍便可讽诵。上每与贵妃〔嫔御?〕及诸王博戏,上稍不胜,左右呼雪衣娘,必飞入局中鼓舞,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忽一日,飞上贵妃镜台,语曰:“雪衣娘昨夜梦为鸷鸟所搏,将尽于此乎?”上使贵妃授以《多心经》,记诵颇精熟,日夜不息,若惧祸难,有所禳者。上与贵妃出于别殿,贵妃置雪衣娘于步辇竿上,与之同去。既至,上命从官校猎于殿下,鹦鹉方戏于殿上,忽有鹰搏之而毙。上与贵妃叹息久之,遂命瘗于苑中,为立冢,呼为鹦鹉冢。[8]

此故事初见于《明皇杂录》,后又被《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及《说郛》等反复征引,流布甚广。[9]?证以本节记载可知,北壁壁画反映的是白鹦鹉“雪衣娘”诵经的传说,虽然从字面看,墨书题诗中的“雪衣”是指白鹦鹉的羽毛,但是在这里它却是特指杨贵妃豢养的珍禽“雪衣娘”。所谓的颂经“贵妇”,其实就是杨贵妃,而“男吏”也应是宫廷侍臣。我们知道,鹦鹉在唐代是一种富商或达宦家中都可伺养的笼禽,并不属宫廷独有,而在题诗中却说“每向宫闱指教深”,等于明白指出,画中的鹦鹉是特指被豢养于深宫内禁中的“雪衣(娘)”,而不是普通的鹦鹉。正因为画面表现的不仅仅是“贵妇”颂经,而是杨贵妃在教雪衣娘诵读《多心经》[10] 的场景,所以白鹦鹉与杨贵妃一起,在画面布局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雪衣娘的故事不仅以传说的形式广泛流传,而且是唐代画师作画的重要题材。玄宗朝画师张萱喜画妇女婴儿素材,[11] 他曾创作过一幅“写太真教鹦鹉图”,[12] 反映的内容就是《明皇杂录》杨贵妃调教白鹦鹉诵经的故事。[13] 张萱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宫廷画师,大致与杨贵妃同时,可知雪衣娘的故事在绘画中的出现,至少不在唐记或传奇之后。略晚于张萱的唐代著名画家周?P,也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妃子教鹦鹉图”,此外,周?P还创作了“白鹦鹉践双陆图”,表现了上《明皇杂录》描述的雪衣娘鼓翼乱局的情景。[14] 史称周?P“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15] 则“妃子教鹦鹉图”或许就是模仿张萱“写太真教鹦鹉图”而作亦未可知。以上两幅由唐代画师创作的贵妃教鹦鹉诵经图,一直流传到了北宋,可见唐代以此为素材的图画当为数不少,在辽代壁画中出现同样的题材,应该说是属于事理之常。

报告中指出壁画中“诸女发型、服饰,皆与南壁寄锦图不同,形成鲜明对比。”“颂经图中盛装女子,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尤〔犹〕如唐代仕女画翻版,而男吏所戴的展脚幞头则为五代式样。”至于辽代壁画中为何保留了如此浓烈的唐风,则未予深究。如所周知,周?P以擅长人物画知名当世。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谓其“画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女也”,尤以“画士女为威信冠绝”。张彦远称北齐曹仲达、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玄、周?P成就突出,各成一家,“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斯万古不易矣。” [16] 周?P及其绘画作为“四家样”之一的“周家样”,甚至对敦煌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敦煌发现的“水月观音图”中,集中体现了“妙创水月之体”的周家样对敦煌绘画的影响。[17] 水月体的特点之一,是以竹或棕榈为背景,而修竹、棕榈在本文讨论的壁画中同样也是最重要的背景物。通过以上诸点,有理由假定周?P“贵妃教鹦鹉图”可能就是此类绘画的粉本。如果真是这样,则壁画中仕女“如唐代仕女画翻版”,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内蒙古赤峰宝山2号墓石房北壁的“颂经图”,以定名为“杨贵妃教鹦鹉图”为宜,而其粉本很可能就是周?P的“贵妃教鹦鹉图”。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期,73—94页。

[2] 《文选》卷一三祢正平《鹦鹉赋》。

[3]《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九家集注杜诗》第一二卷。注文所引《鹦鹉赋》即指祢衡《鹦鹉赋》。

[4]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卷二四《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第1421页。“陇山”或作“陇西”,参见校勘记。

[5]萧涤非点校《皮子文薮》(中华书局,1959年)卷一,第119页。

[6]参见〔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24页。

[7]参见《旧唐书》卷一五八、《新唐书》卷一《郑余庆传》子处诲附。

[8]田廷柱点校本(中华书局,1994年),第58页。“必飞入局中鼓舞”下原注云:“上六字《六帖》作‘即飞至将翼’。”今按:雪衣女,《白孔六帖》卷九(文渊阁本,第892册,528页)“鹦鹉”下“雪衣娘条”作“女”作“娘”,据下文,当以“娘”字为是。又,“上每与贵妃及诸王博戏”之“贵妃”,据下文“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亦当从《六帖》作“嫔妃”。据点校者称,“‘开元’原作‘天宝’,据《事文类聚》后集卷四六改。”查《六帖》及涵芬楼《说郛》卷三二引《明皇杂录》及《太平广记》卷四六(中华书局,1961年)第3770页均作“天宝”;《太平御览》卷九二四(中华书局,1960年)第4103页亦作“开元”。今按:玄宗开元时画师张萱已将这个故事搬上了画面(见下文),此从点校本。

[9] 见注〔8〕引各书。又,《太平广记》称出自《谭宾录》。

[10]又称《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

[11]《历代名画记》卷九。

[12]《宣和画谱》卷五。

[13]太真即杨贵妃的别称。《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杨贵妃:“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14]《宣和画谱》卷六。

[15]《历史名画记》卷一。

篇3

唐代以前人们较为看重兰花。兰花被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历来受人们推崇。兰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洁,有“生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的内在品质,故有“君子”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云:“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在唐代以前的众多诗人中,最看重兰花的非爱国诗人屈原莫属。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之句,并且以兰花自喻,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德。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湘夫人》)“纫秋兰兮以为佩。”(《离骚》)在唐代以前的诗篇中,兰花还是“佳人”的化身,为众多文人所题咏。如张衡《怨篇》自谓“咏兰,咏佳人也”,汉武帝也有“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诗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为人们看重,题咏者也不多。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娇艳富贵,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爱,也成了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咏牡丹诗。《开元遗事》载,唐明皇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好?”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花的最高称誉。大诗人李白也曾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调》诗,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诗中,李白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融为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为唐玄宗所赏识。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了一种习俗。据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唐人诗句也可为证,如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中皆若狂”,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夤的“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知,牡丹堪称唐代的国花,而其娇艳富贵之姿,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风貌和唐人追求华贵的爱美心理。

到了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盛唐那种繁荣景象已很难看到,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由唐代的丰腴而变成宋代的清癯。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而张道洽有30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

篇4

关键词:《长生殿》;洪升;言情观;情悔

洪升是清代的戏曲大家,其创作特点一向很明朗,即对“情”字的重视。《长生殿》就是一部“专写钗盒情缘”之作,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玉环的爱情故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洪升这里说的“情”,既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的忠厚情谊。

“情在写真,义取崇雅”

洪升将对明末清初的传奇创作中形式主义“虚情”的愤懑转化为对“真情”的追逐,最终完成了《长生殿》这部“情在写真,义取崇雅”的传奇之作。“情在写真”,表示出对真情真爱的理想追求,“义取崇雅”,意味着用雅正的诗化意境取代粗鄙恶俗的风月描写。

关于“真情”,《长生殿》中着墨最多的自然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描写。这种“真”是艺术上的“真”。一方面,洪升有选择性安排历史史实,“凡史享秽语,概删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另一方面,洪升特意美化了“杨贵妃”的角色,将她成功改造为一个美丽、多才、深情且果敢的痴情女子。此举的目的,自然是宣扬李、杨二人真挚专一的爱情。“情”字也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厚情谊上和爱国主义上。一方面它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批判“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的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它还发出了“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臣忠子孝,总由情至”这点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应该受到批判。

“感金石,回天地”

洪升强调“有情”,摒弃“无情”。他认为人应“有情”,这种真挚的情感可以“感金石,回天地”。这在《长生殿》里体现在各个方面。当李隆基为了爱情,表示“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爱,霎时抛下”;当杨玉环和李隆基互诉离别之情,说,“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李隆基更加感到了这种情的珍贵,“妃子说那里的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当杨玉环自请赐死时表白,“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往往是在生死离别的关头,则更能显出“情”的伟大力量。

而当一个国家即将覆灭之际,“有情”之人对国家和民族秉有“感金石,回天地”之爱国之情才能更好地流露出来,比如郭子仪救君民于水火的大智大勇、雷海青舍生取义的壮烈行为、郭从谨遮道送饭的忠义表现、李龟年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等。《长生殿》还塑造了一群“无情”之人,如杨国忠、安禄山之流。他们只有假情、恶情和对权力的野心,最后也就成了叛臣贼子,落得遗臭万年的后果。

“净化说”

“情”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升华,使感情得到过滤和净化,即“情悔”。 在《长生殿》中这种“情悔”思想主要表现为李、杨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两人之间情感的自我净化、超越和升华。李、杨完美真挚的爱情在《定情》一出奠定了情真意切的基础,在《密誓》一出终达到了专一不二的品格。但杨贵妃把这种爱情的排它性施之于享有一夫多妻特权的唐明皇,这必然就铸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马嵬之变”后,杨玉环通过“情到真时,万劫还难朽”的努力,最终达到“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李隆基则历经“精诚积岁年,说不尽相思累万千”和“牢守定真情一点无更变”,最后得以“证却长生殿里盟言”。“一悔能教万孽清”,实际上就是爱情的自我净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情悔”也显示出了洪升纯正、温良的内心。

通观《长生殿》,洪升从“情”字出发,强调在“真情”的基础上发挥创新,让感情上升到最美轮美奂的净化境界。他还将生死之恋用来揭示“情”的超时空性和表现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给中国古代戏曲的爱情境界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之则.汤显祖集·附录[M].昭代丛书·三妇评牡丹亭杂记[M].

[2]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篇5

一、写人――蒙娇美

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讯。一个“半”字,逼真地显出杨玉环慵懒娇美之态。

二、写景――空灵缥缈

明代梅鼎祚有《水乡》一诗:“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此诗巧用“半”字,描绘了烟雨迷蒙、若隐若现的江南水乡春景,有雾里看花之美。

苏轼的词《望江南》有云:“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此处写春日之景,用“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将“春水荡漾生姿,花开满城竞放”的景色表现得灿然夺目。

白居易《暮江吟》历来为人们称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残阳照射江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半”字未平分江面,而蒙的界线似乎又存在于人们视觉之中,虚幻空灵,迷蒙幽静。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很多。杨巨源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写早春之柳新叶初萌、其色嫩黄、参差不匀的美好风姿;刘方平“更深月夜半人家”写半披月华、半隐暗影的庭院,明暗对比越发衬出月夜的静谧;赵嘏“紫艳半开篱菊静”则写紫菊似开未开娴静肃穆之态;杜甫“半入江风半入云”写乐曲随风荡漾在锦江之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有行云流水之妙。

“半”字还常用在歌咏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寺庙古刹的对联中。

昆明黑龙潭有一副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半”字写尽缥缈空灵之景,若隐若现之态。又如: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苏州闲吟亭)

世出世情一泉水,住无住心半峰云。(杭州冷泉亭)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颐和园月波楼)

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莫愁湖六宜寺)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落霞半分酒一壶,桃花万树月满天。(爱晚亭)

这些“半”字,或与水相关,或与月相连,或与云相伴,绘空灵洒脱之景,有蒙含蓄之美。

三、元曲――妙用“半”字

元代曲作家对“半”字的应用非常广泛。元曲中有个曲牌《一半儿》,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

如查德卿的[一半儿・春妆]:“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拈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曲中闺中女子决意与海棠花争春,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将女主人公刻意妆扮、风流自赏的微妙心态表现了出来。

又如胡紫山《四景》之一:“荷盘减翠黄,枫叶飘红梧干苍。鸳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末句将秋风瑟瑟,风凉霜冷的季节特点写了出来,贴切而自然。

四、说理――意味隽永

篇6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周代,亭是设立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设有亭吏。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以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仍有在交通要道筑亭的习俗,作为旅途歇息之用,也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大约十里五里之遥设立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亭作为景点建筑,也开始在园林中出现了。

唐代,园苑筑亭己很普遍。如杨贵妃所倚的沉香亭等。宋代有记载的亭子更多,建造也极精巧。宋《营造法式》详细地描述了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愈多愈奇。

亭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供人观赏的景物,布置得当。全园俱活,不得当则徒增凌乱。古人认为:山巅、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幽景集结的所在,在这些地方设亭,构成的景致各有其妙。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五亭桥。桥亭结合,自成佳趣,加上水中倒影,扶摇欲动,更增添诗情画意。

亭子的美,远观在其美丽多姿的轮廓,入内则在其周围景物。或翠木拥簇。或绿水环抱。而亭予的顶部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晶莹透剔、金玉满堂的琉璃瓦亭面,配上朱红色的亭柱,堂皇而又庄重。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画面。

亭以方亭为最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建造起来比方亭要复杂得多。其它如六角亭、八角亭也是常见的,还有扇面亭、梅花亭等,形形,但较为少见。

我国的名亭很多。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北京陶然亭,清康熙年间兴建。亭基较高。需历十七级石阶而上,故有登临眺远之胜。昔日诗人学士常来这里饮酒歌吟。清龚自珍曾在这里留下题壁诗:“楼阁参差未上灯,菰芦深处有人行,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抑郁之情,溢于言表。

颐和园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俗称八方亭),是我国现存古亭中最大的一个。面积一百三十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二十四根圆柱和十六根方柱支撑。体型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宏大壮观。

座落在安徽滁县琅琊山的醉翁亭,原是山中和尚智仙所建。亭子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搪半空挑出。1064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由于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便寄情山水之间,常与宾客饮酒亭中,自称“醉翁”,遂名此亭为醉翁亭,同时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琅琊山蔚然深秀,花木繁阴,风光十分幽美,又因醉翁亭点缀其间,至今吸引着广大游人。

长沙西邻岳麓山,古枫参天,林径蜿转,极为清幽怡静。半山腰上有一座美丽别致的爱晚亭,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于附近尽是枫林,所以初名“红叶亭”。后来取意唐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二月花”诗句,改为“爱晚亭”。使名亭更富有诗意,窗棂上挂着1952年题写的“爱晚亭”三个大字红匾。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又叫振鹭亭,位于外湖中心的小岛上。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万历时重修。亭翘角飞檐,外观为两层,四面临水,碧波荡漾。周围广植四时花木,景色极美,历来为诗人墨客所讴歌。明张岱在《西湖梦寻》里赞美湖心亭的丰姿说:“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其伟观也。”

西安兴庆公园的牡丹台后面,耸立着一座红柱绿瓦、古色古香的沉香亭。这个古亭建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当时,亭周围栽有各种名贵牡丹,每当清明时节,唐玄宗携杨贵妃到沉香亭赏花。旧时的沉香亭早己倒圮,1958年,在沉香亭遗址近处重修。造型完全依照唐朝的建筑艺术风格。

篇7

“这钟一声,鼓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小时候读徐志摩的诗《常洲天宁寺闻礼忏声》,眼前浮现的除了轻烟缭绕的大殿,还有花团绵簇,清香一瓣。

爱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花卉美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观,花卉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中华民族爱花养花历史悠久,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荷花花粉化石,证明我国人民利用荷花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观赏花卉,并以花为赠、以花为饰。《周礼》中有一句诗:“诸侯执薰,大夫执兰”,描写的是当时上流社会人人佩戴兰花的情景;《诗经》中也有关于在三月三在芍药盛开时节,男女青年聚会,赠送芍药等习俗的诗句。

[1]

[2]兰花

唐朝,盛世伴随鲜花留在了历史里,以致后人在拍摄杨贵妃出浴时,都要给满浴桶的花瓣一个很长的特写镜头。唐代的花卉的栽培已有相当水平,百花繁茂,香飘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阅尽长安花”;“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共道牡丹对,相随买花去”……文人墨客们以花吟诗,观花饮酒,写尽大唐盛世的浪漫与雍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除了赏花,“花馔”盛行。所谓“花馔”,是食疗的一支,即将花做成菜,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比如当时就有将桃花入菜,不仅补气养血、强健脾胃,还有很好的养颜的作用,深受官家小姐、富家太太的欢迎。

到了宋代,花卉品种更是日益增多,同一种花有了颜色上的类别。比如山茶花有红、黄、白、桃红、粉红等色;兰花品种也很多。此外,还出版了许多专门阐述花卉培植的著作,著名的有《洛阳牡丹》、《范村梅谱》等。

历经岁月的变迁与沧桑,鲜花的清香穿越时空,飘到了现代。而今,千里山河不仅山花烂漫,就连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少不了一两盆花。各大旅游城市春天有桃花节,夏天有荷花节,秋天有节,冬天有梅花节;不过“节”的时候,人们就买上一两束花,送给爱人、亲友、师长,传递祝福,手留余香。

培育

“爱养花者多康寿”,养花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心理调节,还能有效地净化空气,实实在在地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香怡身心,我们从几个方面,点出家庭养花的基本知识。

家庭养花选择

室内最适宜选择四季常青的花木或能吸收有毒气体的品种,如吊兰、文竹、万年青、仙人掌、龟背竹、常青藤等。

不宜养的花有丁香、夜来香等,它们在夜间能散发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不良影响。此外,夹竹桃的花香能使人昏睡、智力降低; 洋绣球散发的微粒会使人皮肤过敏发生瘙痒; 郁金香的花朵有毒碱,过多接触易使人毛发脱落; 松柏类花木散发出的油香,会影响人的食欲。

有些花对人体无害,但却与其它品种相克,买花种时也应避免。如:玫瑰和木犀草在一起,木犀草就会凋谢,但木犀草在凋谢前会释放出一种物质使玫瑰中毒死亡;虞美人、兰花、石竹花、紫罗兰、百合花等草花和别的花卉难以相处,容易造成植株死亡。

[3]绿叶衬白花

[4]仙人球

家庭养花技巧

合理浇水合理浇水是养花成功的关键。家庭养花,一般而言,尤室内花卉不能浇水过勤,置阳台的花卉可多浇;气温炎热时多浇,气温凉爽时少浇,草本多浇,木本少浇,并按照干湿交替进行,即在土壤相对较干时才浇水,每次浇水要浇至盆底有水渗出为止。

适时施肥家庭花卉一般不需要太多肥料,其它生势较为旺盛的花卉,一般每月施肥一次即可。介绍一个自制有机肥的窍门:将淘米水、洗奶瓶水,加入桔皮、蛋壳密封浸泡半个月后,就成了无臭味优质有机复合肥料。

无污染治虫害家庭养花,对虫害最好以人工捕捉为主,也可自制无公害花药喷杀,如将大蒜捣汁加入少量洗衣粉,稀释50倍;或将烟丝加水25倍,浸泡48小时,取其滤液加适量洗衣粉,或用风油精加水500倍等,对一般害虫均有明显的毒杀效果。

[5]盆花

[6]含苞待放

家庭养花注意事项

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在阳台上养花,希望在客厅、室内也弄些花花草草,室内养花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耐荫性较强的观叶植物为上。冬季它们需要在室内过冬,在夏秋生长季节,只要放在室内空气流通处,或者室内与窗台、阳台、庭院轮流调换摆放,最好晚上能把盆花放在室外,就可使植株生长繁茂,四季常绿。

(2)盆花生长的姿态和放置的地方要适当。如直立生长的,或者植株较高的,宜放在低处。对有些枝叶悬垂的或扩展性的盆花,则应放置较高的地方,这样就会产生立体美的感觉。

(3)植物大小与房内的空间要相协调。居室小的摆放小型盆栽花卉,显得精巧玲珑,雅而不俗。居室大一点的,可适当放一些大型盆栽花卉,如橡皮树、龟背竹、苏铁等,使人感到美观大方。

(4)盆花的颜色要和室内墙面和家俱的颜色相协调。这样能产生对比,反映厂整体美。另外可在泥盆外套上合适的紫砂盆、釉盆或者花篮、竹编盆套。

礼仪

传情、致意、慰问、祝福……现代都市生活中,鲜花广泛地运用在人际关系中,但什么时候送什么花,什么场合送什么花,对什么人送什么花,都是有所讲究的

传说

牡丹

相传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有个有名的孝子叫英哥,为了给母亲治病,得到南极仙翁的帮助,去天宫偷王母娘娘的灵丹妙药,不料却发现,丹药洒落人间。英哥伤心回家后,发现屋前屋后,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娇艳无比的鲜花,并用它的其根皮煎汤,治好了妈妈的病。这就是王母娘娘仙丹所化的 “母丹”。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睢雌、雄两种,雌的称“牝”,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称“牡”,改名“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水仙

“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男孩叫那格索斯,英俊漂亮,生下来就被预言,他只要不看见自己的脸就能一直活下去。有一次他打猎回来,不小心在清泉里看见自己,并爱上了自己的形象,目光离不开自己的脸,直到死在清泉边。就这样,在他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株鲜花――水仙花。

[7]郁金香

[8]荷花

[9]蓝色妖姬

郁金香

古代欧洲,有位美丽的少女住在雄伟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一个送她一顶皇冠,一个送一把宝剑,一个送一块金堆。但她对谁都不于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堆变成球根,这合起来便成了郁金香了,郁金香有白天开花夜间闭这一特征。

兰花

春秋时期,郑文公的姬妾燕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气味芬芳的花,并对她说:“我叫伯,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 第二天郑文公来见燕,并留宿于燕的寝宫,几天后,燕就怀孕了,生下一子,取名为“兰”,他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来,人们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荷花

相传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动了凡心,下界来到秀丽的西子湖畔,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拜倒在石榴裙下”由来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杨贵妃却认为大臣们对她不尊敬,唐明皇闻之,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施礼。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行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花与男人

如果在大街上看见一位男士手捧鲜花,人们只有两种猜测:要么是他还没送出去;要么是他为他老婆拿的,他老婆在旁边系鞋带。

为什么总是很少有人给男人送花?为什么男人说爱花总是羞羞答答?

在大自然里,花木是有强劲生命力的,花有它的性格与情感,如迎春花个性顽强;石竹对友谊真挚,坦率;杏花个性诚恳、直爽;的雅号叫“花中隐士”,有克己耐劳的美德;兰花,君子兰温文而雅,又不失落落大方的君子风度。

花内外皆美,是值得一交的“好朋友”。这点我就不嗦了,宋代学者曾端伯早把十花称为十友:茶糜为韵友;茉莉为难友;瑞香为殊友;荷花为净友;岩桂为仙友;海棠为名友;为佳友;芍药为艳友;梅花为清友;栀子为禅友。 在男人的世界里,也许总忘不了征服和理智;那么,在爱花养花护花的过程中,会给男人们很多的启示,随手摘录几则吧:

1.这个世界上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2.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3.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4.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是不是它是要向人们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

男人,就不该为自己买束花么?

链接:

数字花名拾趣

半支莲、 一品红、

二月兰、 三色堇、

四季海棠、 五月梅、

六月雪、 七月菊、

八仙花、 九重葛、

十姊妹、 百子莲、

千日红、 万年青。

世界主要国家的国花

中国:牡丹

日本:樱花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俄罗斯:向日葵,

德国:矢车菊

法国:莺尾

英国:玫瑰(月季)

美国:山植花玫瑰

篇8

泉。”因此,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而许多求知若渴的中学生在众多选修课中,也把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首选科目之一。但是,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再精粹的诗歌连续学上一段时间,恐怕学生也会厌倦。所以,作为老师,就要努力创造多种形式点活诗词鉴赏的课堂。

关键词:诗歌鉴赏;词眼;名句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诗歌鉴赏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后来中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诗眼”或“词眼”

2003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选考了王维的《过香积寺》,在解释了“诗眼”这一概念之后,要求考生从诗歌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中找出爵眼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充分显示了高考对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语言能力的重视在诗词作品中,能成为“诗眼’’“词眼”的,一般都是用得特别精炼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它们不仅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准确生动有声有色,而且在表现诗词的意趣方面。也堪称神来之笔。例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只一”字,境界全出,写尽了“红杏枝头”的浓浓“春意”:微风轻拂,春花烂漫,峰飞蝶舞,生机盎然!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亦可谓千古绝唱。一字千金!有的语言,貌似平淡而实有深意,品读之时,需特别留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自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绕”字和“寒”字――“绕”字拟人,明写月之有情,暗衬人之无情;至于“寒”字,则与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的“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语双关,既写外部环境如夜风、江水、空床之寒冷,又见人物内心之悲凉,耐人寻味。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那倾国倾城之一“笑”的背后,饱含了老百姓多少辛酸和血泪啊!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荔枝来”时“妃子”那绝美的一“笑”吗?不,我们该看到的,是“百姓哭”,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表现的精魂!

除了主要的动词、形容词之外。虚词的表现力亦不容小觑。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写尽了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诉衷情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中的“空~ 先”二字,道出了陆游心中多少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哀痛和感伤啊!在写景状物或表情达意方面,“诗眼”“词眼”确实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时必须重点关注,用心揣摩。

二、名句

有的名句,写景抒情。凸显了诗词优美的意境。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秋日山居图啊!诗人先写雨后青山月夜之美,再写山间清泉流淌之韵:暮色苍茫,一轮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松林间洒下星星点点斑驳的光影;月光下,清清山泉从溪石上淙淙流过,就像一支优美的奏鸟曲在身边回响。写完这清幽雅致的山中月夜,诗人还不忘点一笔和谐纯美的村居生活:天真无邪的姑娘们从河边洗衣归来,竹林里便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掀落了亭亭玉立的荷叶上无数晶莹的水珠。诗人仅用20个字,就将山村清新如画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纯朴和谐的生活美写得水融,为下文抒发心中的热爱之情眷恋之意打好了基础。

唐代诗人于良史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名句之中,“月”“花”二字紧承上文之“夜”与“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既见水清夜静,月白花香,又从“掬水~ 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之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上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下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体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掬”“弄”二字。写景写人,生动传神。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精髓所在,如石蕴玉,似水怀珠,令人叹为观止!

三、分析表现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1,抒情方式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隋,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隋方式。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通过采用呼告的手法,表现了他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的情怀。

2.表现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样我们才会在鉴赏诗歌时获取更多的美感。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动静结合等。

结语: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的难度不算太大,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去赏析它,我们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从而步入诗的殿堂,获取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篇9

种植海棠在唐宋十分流行,观赏海棠的风俗从发展到繁荣用了不长的时间,所以海棠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海棠词更是在宋词中大量涌现。全宋词中咏花题材的词有2189首,而海棠题材有136首,在咏花词中排名第四,在宋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词的配合和炼字、海棠词中颜色词以及修辞方面对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宋代海棠词;语言艺术;修辞艺术

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单单体现在文章中也会体现在诗词上,语言的生动活泼、工整考究成了词中的重要一项,在这类不需要很多字,就能表达出很深刻的意思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体裁中词的语言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且作为词中最典型的宋代中的海棠这一具体的意象附加在词上之后,使得语言艺术成为了海棠词艺术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的就是宋代海棠词的语言艺术分析。

一、宋代海棠词中词的配合和炼字

若诗词是精美的建筑物,那么词就是构成它们的建筑材料。宋词中的海棠词当然也不例外,而凝练优美的词句就是砖瓦,想把一首词写好,必须用好词,这就需要谈到海棠词的选词和用词,如果善于利用,都可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性,而海棠词的作为宋词中的特殊描述花的一类词,选词用词上也有其特别的讲究和艺术特色,使得这些海棠词雅致而有韵味。需要在下面的论述中逐一分析。

1.海棠词中词的配合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就是词义。有些词能相互配合,有些词就不能配合。词相互配和使得词句更加工整,比如李莱老《西江月》(海棠)一词中“绿染晓云冉冉,红酣清雾冥冥”绿与红在颜色上相配合,“染”和“酣”这两个动词将绿叶红花写活,又有“云冉冉”“雾冥冥”既点明天气,又写出云雾飘渺悠然之感。短短十二个字将海棠在清晨的雨雾中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生动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动词与形容词的相互配和而产生的如此富丽精工,又简洁易懂的佳句。李清照的《如梦令》颠覆了词语间的习惯性搭配,将原来语义上不相匹配的词语组合起来,造成“陌生化”效果。“绿”无所谓肥,红无所谓瘦;绿的是叶,红的是花,肥替换了多,手替换了少。这一转换替代,打破了读者的感觉定式,又能托出她的心绪,既新颖别致,又生动传神。

2.海棠词中的炼字

那些经过反复推敲而使用的更加传神恰当的就是炼字。如同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1]因此这个字用的精妙,富有表现力这就是炼字,下面就具体分析,宋词中海棠词在炼字方面的艺术特色。像这样的创造性的配合在海棠词中无独有偶,词人通过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来使用词语,这样却使得读者反而更能接受和欣赏。又比如萧崱《朝中措》一词中“杨柳染深绿意,海棠啼损红痕。”杨柳和海棠一树一花构成了一种搭配,最精彩的要数“染深”和“啼损”四字。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啼”字取“啼妆女”中“啼”的意思,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女人们用在眼睛下面画上一种似哭泣过后的样子的妆容,用在形容花的盈盈美貌,非常恰当。海棠花开的样子是无声的,而忽加一“啼”字,视觉和听觉就相通了,就如同伯牙用琴声表达的高山流水之音子期可以领会一般用听觉的印象来形容视觉。读罢就会感受到不受字面意思而去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意会词人的言外之意。如果不用这个字,就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这个情景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中的“怯”“花孤冷。海棠聘与花应肯。”中的“聘”等等例子这些词出现在海棠词中让海棠花在词人笔下变得精致典雅。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在锤炼语言上下了功夫,咏花词更是如此。综上,词的搭配和炼字不仅能避免的整首词歌诵起来生涩难懂,而且凝练精悍。在词意上也有含蓄委屈的意味,提升了海棠词的雅格。这在海棠词这样的优雅充满美感的词中是极其必要的。

二、宋代海棠词中颜色词的运用

对于描写海棠花的词来说更是少不了对海棠花颜色的描写,作为语言艺术的一部分,颜色词的运用所体现的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细致的分析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这些描述海棠颜色的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运用颜色描写海棠花,一类是运用其他事物名词来表现颜色,最后一类是将形容海棠的颜色的词与另外一种颜色的词放在一起突出海棠。对于前两类在海棠词中结合海棠的实际情况,出现频率最多是红色系的这一类似的颜色。在这些海棠词中出现这些红色也多用作形容词和名词。而对于第三类词人也多选绿、翠等表现绿色的词语衬托海棠。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析海棠词中颜色词运用的艺术特点。

1.直接运用表示颜色的词

海棠在宋代时期深受人们的喜爱,沈立在《海棠记》中记载了海棠的颜色:“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2]由此可见,海棠以其花色艳丽最为词人留意,常见的花色除了单纯用红,还有嫩红、潮红、残红、嫣红、殷红、乱红等词。又有曹勋《蜀溪春》“天与蔷薇,露华匀脸,繁蕊竞拂娇黄。”歌咏黄海棠的词中,用到直接描写的嫩黄,属于特殊的情况。海棠词中单纯用花红形容颜色的多是少有感彩的描述,比如,“十月小春天。红叶红花半雨烟”(李石《南乡子》)“日日作东风。海棠相次红。”(陈三聘《菩萨蛮》)等。这些海棠词中的颜色只是单纯表示海棠红的。有些用程度修饰的颜色,只是为了区分花红的深浅明暗,比如海棠词中出现的嫩红、潮红、嫣红、殷红等词。而也有在“红”前字加上修饰词之后,不仅形容了海棠的颜色,还带有了词人结合当时情景的感彩,比如“醉痕深晕潮红。睡初浓。”有沉醉于海棠的浓浓醉意在其中。“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用“残红”形容落花,表现了荒凉之感。

2.运用其他名词表现颜色

以单纯的词语描绘海棠的艳丽在一些词人眼中,并不足以表达他们对海棠的赞美和寄予,所以词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结合海棠的特点,使用了大量相似的事物来表现海棠的颜色。其中胭脂一词在宋词中的海棠词中最为常见。其原因之一是胭脂与海棠的颜色相近,且大片的花晕开的样子,如同胭脂晕开的颜色,更增添了词人具体的感知,也更加含蓄优雅。具体的词有:“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曹勋《月上海棠慢》)“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张抡《蝶恋花》),“晚来雨过胭脂滴。”(李处全《忆秦娥》)这些用胭脂形容海棠花颜色的还有细微的分别,被雨打过的海棠,词人们喜欢用“点点胭脂”来形容一朵一朵开着,或者未开的海棠,用“胭脂滴”“胭脂透”形容红的的花被雨洗过的样子。凝聚水珠显得花娇艳欲滴,红的通透用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典型的词句有“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点,明朝知在否?”(张扩《殢人娇》)写尽了雨后只剩下如胭脂般透红的残花的悲凉景色。除了用胭脂这种常见的事物来描述海棠的红以外,还有“海棠初绽红生肉”(蔡伸《醉落魄》)“海棠初雨后。似露粉妆成,肉红团就。”(方千里《玉烛新》)用“肉的红”来形容海棠的红,这其中要数苏轼的《东坡海棠》中“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用美人脸上的红晕来形容花色,用美人的姿态和妆容使读者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还有“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晁补之《洞仙歌》)中“涂粉施朱”,以女子在脸上化的朱粉色的妆来描述海棠颜色。辛弃疾曾在词中用了更特别的形容词“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辛弃疾《定风波》)用猩红色的血描述海棠的颜色,读者对海棠的红有了红胜血的强烈感觉。海棠不仅仅有红颜色的,在范成大《朝中措》这首词中,“海棠如雪殿春余”将海棠和雪联系在一起,具体形象的描绘了海棠的白。这些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形容海棠花色的词句给了读者创造了丰富想象的弹性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

3.运用两种颜色词对比

对于颜色的描绘,词人们可谓是精心雕琢,在海棠词中常见的红往往不单独出现,其他的颜色和海棠相辅相成,呈现了艺术般的画面感。红色和绿色搭配属于对比色,而绿叶红花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构成富有情调又和谐的画面。例如“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陆游《汉宫春》)“春未老、已惊台榭,瘦红肥绿。”(辛弃疾《满江红》)。海棠作为植物的一种,有红花,就有绿叶,这样自然的搭配,却不觉俗套。除了红色和绿色,海棠本身的花色也不单纯只是红色,在陆游的《朝中措》一词中“芳林曲径锦玲珑。腻白借微红。”描绘出了以白色为主的海棠,渐变出微微红色的颜色。而“惨淡轻阴,都养就、朱朱白白。最好是、梨花带雨,海棠映日。”(王质《满江红》)是对比梨花的白,和海棠的红。这两种对比色,突出春日的生机盎然。无论是“遮红掩绿”还是“似红如白”,这样的对比色出现在海棠词中都是相得益彰的,都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一种外在体现。

三、宋词中海棠词的修辞艺术

如若说选词用词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外在体现,那么海棠词的修辞艺术就是海棠词深层次的语言艺术。好的修辞可以使整首词形象具体,而在诗词中,修辞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使短短的诗词焕发出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下面是结合具体宋词中海棠词,详细分析集中常见的修辞。

1.海棠词中的比喻

在宋词的写作中,比喻是一种经常和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海棠词因大多与赏花感时有关也同样有很多使用比喻的词句。如宋代词人张鎡的《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一句总写了海棠花和叶。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绿云”将海棠的绿叶比作云,写出其枝叶稠密,绿阴宽阔,点出千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点。“明霞”将海棠比作红霞,极喻海棠花红艳亮丽的颜色。而将整个海棠树的样子比作“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组合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海棠开遍,零乱一帘红雨。”(赵必象《锁寒窗》)将盛开的海棠花,被风吹落花瓣的景象比喻成一帘红雨,花瓣簌簌而下的样子就如同下了红色的雨,雨的密集很好的诠释了飞花的状态。在陆游的《柳梢青》中“宝杯浸、红云瑞霞。银烛光中,清歌声里,休恨天涯。”一句中将海棠鲜艳华丽的颜色比作彩云和红霞。由此可见以海棠的姿态和颜色作为本体,词人们大多会贴切的用自然中常见的天气或者使用的器物作为喻体。运用比喻修辞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在不见海棠的情况下展开联想,而喻体比本体更容易理解,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这样读起来简约,又能进一步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而又不失风雅。

2.海棠词中的拟人

在咏花词中,词人都喜爱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花中,而各种花都以美丽婀娜的姿态见于世人眼前,所以拟人的方式就被广泛的运用于宋词中,把海棠当作人来写,赋予海棠人的言行或者思想是宋词中海棠词常见的一种手段。苏轼词中有一句甚为有名“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将竹篱间开放的海棠赋予生命,“嫣然一笑”即海棠开后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不免落俗,把海棠刻画的自然高雅。黄彻谓之“冠归绝今”,作者亦深喜之,“平生喜为人写,盖人间刊石者,自有五六本”。这样的让海棠“笑”不止坡一人,词人大多都将开的艳丽的海棠以“笑”拟人化。如“过雨花容杂笑啼。”(王之道《浣溪沙》),“粉妆新丽笑相迎。”(陈三聘《浣溪沙》),还有两首用到了嫣然一笑,灿烂的笑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开的同样灿烂的海棠,生动又恰当。作为一朵花,本省是没有声音表现出来的,但是当诗人将情感融入海棠之中,想要想海棠诉说什么亦或不想让海棠说什么的时候,海棠又被词人赋予了人格。比如“海棠似语。惜芳情燕掠,锦屏红舞。”(周密《扫花游》)词人在看到这样的海棠时,它的活力,以及风的吹动使海棠舞动,都好像是海棠想要诉说什么。这是词人的寂寞和空想,使他无人倾诉,而渴望有人想他诉说,这时海棠就成了那个能慰藉他的东西。同样的心境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把酒问花花不语,花外梦,梦中云。(周密《江城子》)春去无情,作者同样有着寂寥愁苦的心情也想同花说话,却换来了花的无声的回答。同样是拟人不同词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春回地暖,海棠作为春天的植物,在春天含苞待放的姿态,也可爱的被词人拟作“含羞”“半醉扶不起”“半羞微敛”等,将海棠含苞待放赋予娇羞的少女的形象,单纯,美丽。大体上,海棠词中拟人的修辞以海棠开放的姿态为主,把开了的,未开的,结合诗人自己的心境向读者展示出来。以他们的艺术经验,从而塑造了许多人格化的形象,昭显了海棠词精妙的艺术。

3.海棠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者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北宋中期以前,使用典故在词中并不多见,但之后却成为重要的修辞手段。海棠词中也有用典的现象,下面结合最常见的几种用典阐述海棠词在语言上的艺术。《杨太真外传》[3]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说明皇宫里种植海棠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4]这样“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而宋词中海棠词中有十多首都用了这一典故。引用这一典故除了有以杨贵妃的美艳妖娆来形容海棠的神韵的之外,也有部分以杨贵妃醉后未醒,借以形容海棠花的半开未开的娇小温柔的花姿。使得这些词不过于直白,浑厚和雅。除了“海棠春睡”的著名典故以外,世人认为大多数的花都是有香味的,而在宋代海棠词中出现了“海棠无香”的典故。对于海棠是否有香味此事未见正史记载,只是由民间传说是西王母寿辰时,如来献了几盆奇花养于广寒宫中,一宫女见花好看央求嫦娥送她一盆,偏不巧让西王母看见,一怒之下连人带花都打下人间,这花正巧落在一户人家,老汉见天降奇花,又和自己叫海棠的女儿一样美,就叫这花海棠花,从此海棠就留在人间生长了,但是它的香魂却没有了。虽然只是传说,依然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海棠香气的关注。而宋词中的海棠词中以无香做典的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借海棠无香来表示自己的真情和恨意无处寄托,表达一种惋惜之情。而另一种恰恰相反,借“海棠无香”一典与海棠繁盛红火对比,哪怕海棠无香也能承载惜春之情,“莫恨无香,最怜有韵。”虽然没有香味,但是海棠作为花的韵味还是能感受的到,这也是一种天然的情致了。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海棠词无论从选词或者用词,都遵从了宋词精雕细琢的特点,搭配得体,语句优美。结合海棠这一植物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海棠词中对于花色的使用特点,发现词人们不仅能够用具体的词汇将海棠的颜色清楚地描绘,而且还艺术的运用联想,将颜色相同的具体事物用来形容颜色,使得这样的海棠词既不单调,更加有欣赏价值。修辞方面,海棠词与其他宋词一样大量使用了集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用典,使得海棠栩栩如生更加亲切的展现出来。

作者:冯岩凯 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葆瑞.诗词语言的艺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殷光熹.宋词探美[M].北京:线装书局.2008.

篇10

关键词:诗歌创作;同中见异; 切角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12-01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选取素材,进行构思,创造意境,到底从何处着笔,从什么时间或空间切入,从哪个角度、哪个位置去观察、表现主客体,并灌注进什么样的感情,是构思一首诗歌的重要环节,这也就是所谓的诗歌“切角”问题。不同的诗歌“切角”,可以创造出殊异的艺术境界。高明的诗人懂得在表现同一具体事物时,通过新鲜而独特的“同中见异”的切角技巧,摆脱窠臼,另辟蹊径,做到平凡中见新,平常中见奇,达到“同中见异,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

诗歌“同中见异”切角技巧的运用,就其表现的对象与达到的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描绘同一景物,创造迥异意境。

在以写景抒情的诗作中,不同的“切角”,可以创造出迥异的意境。诗人坡在《题西林壁》中就提到,同是庐山,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出现的景物姿态与给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所以,同为写“山”的题材,每位诗人都可以根据自己观察与感受的角度不同而创造出千差万别、各自独特意境的诗作。又如,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过月亮。但同为吟月的题材,由于对月亮本身构成的美感因素与引人遐想的客观原因的差异,诗人却能写出千差万别、“不异而异,同而不同”的韵味与情调,造成迥异的意境。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突出了月亮在时间上的永恒;“隔千里兮共明月”突出了月亮照耀地域的广阔;“明月何皎皎”则强调月光的皎洁美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现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情思……这些大量描写月色的诗篇,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意境迥异。

其实,何止是同一轮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可以“同而不同”,各有别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感染和陶冶。就是在同一个诗人的笔下,也可以把一轮月亮写得别有洞天。就比如李白的咏月诗篇,可谓数不胜数,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醉中看月的情景;也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绮丽多姿;还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动静结合的月夜景致……这些诗篇,虽然同出于李白一人手,写的又是同一轮的月亮,但由于诗人精心构思,巧于“切角”,不断挖掘出美感来,使得月亮赋予人不同的情感,意境各自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同中见异”的切角技巧的艺术妙效。

其次,表现同一人物,突出不同侧面。

诗歌创作,有的也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这类以写人为主的诗作中,也经常运用“同中见异”的切角技巧,择取一定的艺术表现角度,来描摹人物形象,抒发爱憎情感,剖示生活哲理。例如,有关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很多诗人都把这个经典故事当做他们写作的题材,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所流露出来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有歌颂他们永恒的爱情的,像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批判讽刺唐玄宗“重色吴国”;也有的诗歌是把矛头指向杨贵妃的“红颜祸水”等等。这些诗篇,虽然都表现同一题材,歌颂同一人物,但由于诗人选取的艺术表现角度不同,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就不一样。

因此,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人物,不同的诗人由于感受不同,突出人物性格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正是如此,才能创造出一朵朵“同中见异”的诗歌奇葩,装点着琳琅满目的艺术花苑。

最后,叙写同一事物,寄托各异寓意。

以叙事为主的诗作,也可以运用“同中见异”的切角技巧。由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再加上创作方法、风格流派不同,诗人们对同一事物进行表现时,也是千变万化、各异其趣的。如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虽都同是描摹弹琴奏乐的诗篇,但由于切角方法不同,因而表现出来的事物情态与所寄托的寓意也就迥然殊异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基本上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弹琵琶的操作程序来写的,完整地描写出了一支琵琶乐曲。整首诗,人物和音乐描绘,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情真意切,如泣如诉,从而寄托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被贬谪的感伤情怀。而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则把琴声描绘得犹如千山万壑之间情怀的滚滚波涛,像流水一般洗涤着诗人的客中情怀怀,余音绕梁不绝,与山上钟声相应和,汇成一曲清新、苍凉、深沉而又和谐的乐章。全诗披露了诗人心旷神怡情怀,寄托了乐于回归自然的寓意。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音乐时,想象丰富,比喻奇特,他采用间接烘托,而不正面描写乐声。诗中笔墨着重放在李凭技艺的精湛,旋律的美妙,艺术的魅力等方面的渲染上,诗人还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任其自由飞翔,从而寄托了其追求美丽世界的情怀。总之,白居易、李白、李贺三位诗人,虽都写弹琴奏乐的同一题材,由于“切角”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对乐曲与奏乐的情态就做了殊异的描摹,也表现了诗人不同的感受与认识,寄托了各异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