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0: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雪中送炭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一次,我吃完早饭后去等车。过了10分钟左右,车来了。我上车时往口袋一掏——钱不见了,我想起来了,原来忘在家里了。这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要是不坐这辆车就要迟到了。我不好意思,慢慢地说:“对不起,司机,我忘了带钱。”司机一瞪眼,大骂说:“没带钱坐什么车,想坐霸王车吗!”我听了低下头,脸一下子红了。正当我垂头丧气要下车时,一位叔叔说:“小朋友,请等一下。”我转过头,看见他往钱箱里投了2元钱。又对司机说:“现在不是坐霸王车了把!”司机说:“不是。”叔叔又说:“小朋友,以后注意点。”我点了点头。到了学校,一看手表还有9分钟才上课。我心里暗暗高兴。
回到家后,我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以后见到他,得好好谢。”后来,我在街上又见到了那位叔叔了,我跑过去对他说:“谢谢您,叔叔。上次要是没有您,我就迟到了。”说完,我给2元钱给他。他说:“谢我可以,但钱我不要。”
我的心灵被这位不相识的叔叔感动了。后来我们常常相见,我们也就认识了。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刘瀚儒
篇2
关键词:启动程序摄制力 表现力 捕捉感点 物我交融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长期以来,有识之士作过努力的探索,但为什么不少学生仍视作文如畏途?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学作文教学偏重于文章本身的研究,极少注重学生写作心理方面的研究,违反了写作过程的自身规律。如何使学生消除对作文的厌烦,恐惧心理,轻松愉快参与写作活动? 这里,笔者以研究探索为出发点,围绕“轻松作文”问题作了一些教学尝试。
一、形成自我需要,诱发轻松愉悦的写作情感
何谓“轻松”?词典注:“不感到负担,不紧张。”学生如果贮备丰富,感觉多多,容易落笔成文,自然会化紧张,恐惧为轻松愉快;学生如果已经形成潜在的写作需求,就能充分地发挥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不会把作文看成是“苦差事”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直接引发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写作需要,激发他们作文兴趣的产生。
心理学研究理论认为:“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并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
激励教育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推动的,而动机则是自需要所引起的,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其心理过程如下:
人有饥饿感才会有食欲;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形成需要,就会产生求知欲,进而积极愉快地学习,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现作教学理论十分重视学生写作心理,重视学生写作的起动程序(需要、兴趣、冲动),这是与传统写作教学理论最大区别之处。
回顾中学写作教学,大部分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评改。把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创造性劳动统一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滞的应试技能训练。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为了应试突击操兵,本着“怎么考怎么教”的心态,把作文教学带进了应试作文教育的怪圈里。忽视学生写作的起动程序;缺乏发现能力(感悟动情点、捕捉写作灵感、洞察深刻意义);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奉命作文”,缺激情、无感觉、少动力。这样的写作教学,由于违反了写作学科的自身规律,最终吃力不讨好。正如写作学家刘庆锡在《基础写作学》指出:“第一重转化极为重要的。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能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 应试教育中的教学以应试为第一需要,根本没有兴趣不兴趣可言;现作研究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以认识生活,积极探索人生为出发点。有感而发,有事而叙方为乐事。
二、遵循写作规律,完成轻松作文的新旅程
写作“是一种借助语言完成观念、情感传递的复杂精神产品的制作过程。”现作研究告诉我们:任何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从“事物”到“认识”,再从“认识”到“文章”这“双重转化”过程。写作者要能动地感知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的意识和情感,这就是完成了第一重转化;然后是作者的意识、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把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完成观念,这就完成了第二重转化。
(一)有目的观察积累,培养认识生活的“摄制力”
1.有意观察,丰富表象
善于观察生活,才能不断丰富头脑中的表象。表象越多,联想就越广越深;表象越少,联想就越窄越浅,质量也越差;如果没有表象,写作就根本谈不上任何联想。教师指导观察,要有长计划,短安排;还要有鲜明的指向性和体现指导生活的实用性。
不同文体、不同作文内容,其观察指向和实用性能力迁移也不同。如培养写景状物的能力,可以带学生踏青秋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教师的点拨下,调动五官相通的感受,达到目迷神醉的境界,品味到“文思如泉涌”的乐趣。这样学生有意观察生活,领悟情景,感知生活的习惯渐渐形成。表象丰富了,也就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2.有意积累,丰富贮存
人脑的“记忆器”主要起贮存作用。有意观察生活,能丰富头脑中的表象。但人脑的“记忆器”往往随着时间推移,时过境迁而出现淡忘现象。有意积累,才能使学生及时积累生活感受而不至于成为过眼云烟。下面是指导积累贮存的几点做法。
(1)写观察日记 (2)读书剪报 (3)朗读录音
3.有意发现,捕捉感点
如果说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则是写作的关键。能动地感受生活的能力越强,“物我”交融的能力就越强,“发现”就越多,写作冲动就越大。
(二)有目的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迅速成文的“表现力”
学生怕写作文,还跟“怎样写”有关。写作过程中的第二重转化必须具有布局谋篇的能力、规范用语的能力、严谨表述思维的技能和技巧的能力。这些能力愈强,成文就愈快捷,愈完美。如何指导训练?
1.从成功文(包括教材中的范文、古今中外名著、学生优秀作文)的具体表达中汲取“怎样写”的营养。这些作品已在作者的大脑中经过了循环往复的传输扬弃过程,它们都是作者精神劳动的结晶。利用这些作品的成功的语言、或者成功的构思,哪怕是成功的标点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格调。
2.从“格”入门,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从而促进写作能力迁移,完成模仿一一借鉴一一创作这一飞跃。
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不仅要教会其掌握写作上的规律,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提倡象林黛玉进贾府那样,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多说一句话。写作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作文思维活跃,立意新颖,构思奇异。
三、培养评价能力,体验成功作文的喜悦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但是,长期以来,以教师为本位的传统作文教学,把学生写出的文章作为每一次作文练习的终点。由教师独自评改,忽视了学生修改这一重要环节。久之成习,苦了教师,误了学生。根据叶圣陶先生主动论的启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考虑如何修改。近年来,我坚持变封闭式评改为开放式评改,实行老师评改和学生讨论评改相结合,使用评分表打分。意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作文全程训练缩短周期,变冷处理为热处理;还使老师既从繁重的详批细改中解放出来,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仲梁张振华《作文与思维训练》
篇3
【关键词】课首三分钟;诵读;作用
经过近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对“小学语文课首三分钟诵读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了一点成果:从整个过程折射出来的是课首三分钟训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优化作用不容我们忽视,我们课题组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首三分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课首三分钟是从课外学习到课堂教学的过渡,是学生课外生活在课堂上的检验手段。新课标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而实施课首三分钟训练正好可以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反映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况。同时,通过课首三分钟训练,老师可以轻松接过话题,接过主动权,顺利过渡到本堂课真正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导课中要把学生的思维从大千世界一下子拉回课堂的难度;
2、课首三分钟训练能更好的体现“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以每周8节语文课来计算(实际上小学语文课每周一般不仅8节),一节课三分钟,一星期我们将近有一节课的时间是完全还给了学生,再加上平时每堂课中老师交给学生的时间可以看出:学生真正自主把握的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多,这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思想;
3、充分利用课首三分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施语文课首三分钟训练之“收集介绍法”和“讨论分享法”中,我们都要求学生在充分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来开展训练。实际上,老师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语文材料的搜集、翻阅、筛选、归纳、运用等一系列过程和方式,从开始到最后,总是这么反复循环,长此以往,学生在无形中就已经实实在在的锻炼了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如“说事法”的前提是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这循环过程中,逐渐把语文融入了生活里,不断获得了语文生活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课首三分钟,整个过程正好是“三位一体”的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体现。课首三分钟的利用过程包括:“收集(观察)、形成知识、表述自己的观点”等,这几个过程正好又含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体验三个因素:收集观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技能,收集观察的结果是一些知识,用到课首三分钟训练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那又是一种情感、一种体验;
5、充分利用课首三分钟,可以优化语文各种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其目标有这么几点是我们课首三分钟训练所涉及到的: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而这些在课首三分钟训练中,我们处处都在无形中涉及到了:要说身边、周围的新鲜事,学生必须先学会观察,而首先要有关心,没有足够的关心哪来的观察?要说大事件,要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必先读书看报,养成习惯;而“讲述复述法”正是慢慢实现上述“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的目标。可见,课首三分钟训练让阅读教学的某些目标有了另一条实现的途径。
二、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我们认为课首三分钟还有以下好处:
1、严格遵循教学规律,能够建立新型的师生双边关系
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曾经有过且现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级递增、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这些模式日益显露其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灵验。因此,在教学中探索以新课标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三分钟演讲的指导思想之一。
2、课首三分钟能够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篇4
关键词:转变;背默;作用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让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有效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理解的东西大家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到实践马上就掉链子了,纸上谈兵,一到用兵时一败涂地,就像做数学题一样,虽然思路对了,但是一旦演算起来,依然会错误百出,同样的道理,光会背不会默写和上面的这些现象及结果大同小异。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背诵、默写运用到实践中去呢?
一、凡事预则立
首先应当布置学生的背默任务,(定时定量95分才算及格)一般是第二天要背默的任务,今天就布置完成。学生刚刚开始往往认为就这一点任务很简单,常常掉以轻心,认为小事一桩,因而不认真准备,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我让他们默写时那是漏洞百出,不是单词不会写,就是顺序混乱、条理不清。而我要求第一次刚刚默写时间比较长,一般用10分钟左右,而且我是当场改,然后随着默写内容的多少把时间再做适当的调整。学生经过我两三次的修改之后。往往不过关的人数有三分之二左右,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吸取教训,他们对默写的魔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再也不会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
二、不折不扣做好修改关
我是这样实施的,每次默写时,都会告诉学生,一旦写完就主动举手,每次当场表扬前10名学生。他们当然很有成就感,其他学生也有紧迫感,万事开头难,刚刚开始时间会花的比较多,但是过了一个阶段以后,他们习惯了,速度也快了。
一般用了大约三周时间以后,就进入第二阶段,默写前老师规定一下当天默写的时间,老师当场改前10名的同学,其他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全部上交,待到老师课后改,改后不过关的要在当天留下重新默写。绝不留到第二天,做到当天任务当天完成。这样一般大约也要半个月左右,就进入第三个阶段,让学生互改,在这个阶段,就是每一次让一个学生上黑板默写,其他的同学在座位上默写,要求每一个同学不能看黑板,而且每一个同学自觉转到不同方向,老师在教室里巡视防止作弊现象,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以后,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按时完成,完成后我让学生互改,在这个互改的过程中,老师也要评讲黑板上的默写内容,同时也把知识点再复习一遍,一举两得。学生在互改的过程中,评分标准是单词错一个扣一分,短语一个扣两分,句子一个扣四分,改完后必须把分数写上,并且签上姓名和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在十秒钟之内收齐交给老师。
三、采取适当措施预防作弊现象发生
每一届学生在刚刚开始默写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就会出现抄袭作弊现象。此诗,作为老师,应当使用适当的方法来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比如,每次默写前不再让学生自己准备纸张,而是老师统一下发,久而久之,便杜绝了学生的抄袭念头,而且每一个到黑板上默写的学生也会为了自己不丢面子,他们会在默写前,拼命准备。这样就使学生保质保量完成了默写任务。
那么,背默又有什么好处呢?
1.学生在默写之前的准备过程中必定会付出很大努力,力求明白每个字词的意义,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才能更好地记忆。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便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此加深了学生对错误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纠正错误。
2.经典语段的背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的作文得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很多人看到这儿肯定又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有时候很多默写既不定时又不定量,那么学生肯定会为了应付而草草书写完事。于是我就提出了“默写就是练字”的口号,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此要求来做。或许如此要求学生刚开始会觉得很累,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便会习惯,同时书写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每篇默写的内容同时也是很好的阅读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默不仅有助于学生词语的积累,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彭详英.认识背诵作用,优化背诵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究,2001(06).
篇5
今天的作文课对我来说,是一节难忘的作文课。
在作文课上,我写完作文判了以后,褚老师对我说:“武曌,你帮我判一下李崇义的作文好吗?”我欣欣然答应了,并且仔仔细细地修改了李崇义的作文,然后交给了褚老师。褚老师看了我修改的文章,夸我改得好,并对我说:“老师让你当老师的小助手吧。”我听了,心里甜丝丝的,高兴极了。下学时,李崇义对我说:“武曌,你改的太仔细了,害得我现在还没抄完呢。”我笑着说:“我以后还要教你学会写长文章呢。”李崇义听了,回答说:“我不想学,不然那可就惨了。”
由于帮李崇义改作文了,我没来得及抄作业,正当我犯愁时,没想到我组的三位同学每人帮我抄了一门作业,看着作业题,我心里感动极了,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节作文课,我不仅得到了殊荣,当上了语文老师的小助手,而且还获得了同学的友情,以前我还一直误会我的同桌,真后悔呀,我为有这些同学而高兴。这节作文课真难忘啊!
山西省原平市青年街小学三年级:武曌
篇6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妈妈照例兴高采烈地和同事去打羽毛球,我也在“创网”上打作文,只有老爸一个人在那儿无精打采地看着电视,我刚打完作文,老爸就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向我这边走来,那是什么?我定睛一看,哇噻!居然是我梦昧以求的《战地1942》的光盘!我刚想伸手上去拿,老爸却把手一缩,神秘兮兮而又得意地说:“想要?先答应我一个条件!”“什么条件?”我望着快要到手的光盘,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我去同事家打麻将,妈妈回来你就说我去开会了!”什么?老爸居然要买通我?虽然我知道打麻将对身体不好,而且这种拿人东西替人办事的行为在社会上叫做“商业贿赂”,是犯法的,但为了玩游戏,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好!”“这就对了嘛!”老爸把光盘给我的时候,右脚已经迈出了家门。唉!真拿他没办法!
过了几天,我正在网上浏览“休闲专区”,老妈蹑手蹑脚地走到我身边,然后拿出一张Q币卡对我说:“儿子,你的Q币不够用了吧?”哇!我一看见心爱的Q币卡,便眼睛发亮,我的QQ宠物这两天都快饿死了,因为没币币了呀,真是雪中送炭啊!可我回头一想,老妈不是不支持我养QQ宠物吗?又怎么会想起来给我买Q币卡呢?还没理出个头绪,只听老妈说道:“儿子,养QQ宠物时别忘了监督你老爸打麻将!”啊!?看来世人受“商业贿赂”的毒害不浅啊!我刚想答应老妈的要求, 便想起了光盘的事,犹豫了一下,说:“老爸不会听我的……”“傻儿子,你不会告诉我吗?”为了我的QQ宠物能茁壮成长,我只好不情愿地同意了,说:“嗯……那好吧!”唉!老爸,别怪我!
回头看看自己的行为,真是吃了“被告”吃“原告”啊!可我有什么办法呀?谁让我是他们的儿子而鱼和熊掌又都是好东西呢?
篇7
语文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是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例如我的“音乐作文教学”以音乐创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有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最后进行口头作文,在短时间内让思维配合音乐,让音乐调动思维,动与静结合,情与景结合,思考与表述有机的融合。
通过音乐作文这一模式的尝试,我想多媒体对于作文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于是在音乐作文的基础上我又继续拓展:将投影仪、录像机等电教设备引入作文教学,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在音乐声的流淌中,在学生脑子定格。比如在上朱自清的《春》这一名篇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会春天的景象,然后把画、声融合成一幅春天的图画,用幻灯片给学生直观的感觉,最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和提高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我惊奇地发现,连平时那些不太爱说话的、语文能力较差的同学在音乐的流淌间,在文中美丽词句启迪下,也能将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勇敢地站起来用文字去“画”,而且“画”得很好。正 如布卢姆所说,学生在接受提问思考的过程中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 一个梯子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就可以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这个作文教学 方式正是使学生登上两“梯子”,使学生的构图作文过程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 认知过程,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的提高过程。而我认为一堂具有形象性、启发性、情知性三个特点的作文课 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我经过长时间作文教学的探索,发现“脑中有画,笔下方有文,画文本一体。”无论是故事也好,还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也好,都有特定的情景、特定的人物,那么用画笔一样也能勾勒出它大致的轮廓,写文章只不过是给这幅简单的画添枝加叶,增加色彩。写事记人的文章如此,写景状物的文章更不必说。而想象和联想这两种思维模式则成了一支最好的画笔,它更便于学生在构图写作的同时添加一些更有新意,更有韵味,更深刻的东西,让文章更充实, 更有深度。而这支画笔恰恰是潜藏在学生体内尚未被他们自己挖掘出来的“金子”。我大胆地将电教媒体的选用投向了电脑,目的是使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激情,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柴沟小学
篇8
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叫做家;世界上最真挚的的感情是友谊;世界上最宽阔的空间叫做心;世界上最感人的温度是雪中送炭。时间似乎像滑过指尖的风儿,朦胧间已成为往事。
懵懂的儿时,朋友像可口的糖葫芦,一个,两个,三个,连成了线,各个都比看动画片还宝贝,成为心中甜蜜的亮点。而如今,我会试着将身边的每个人当作自己的朋友,但也会遇到知心的死党,就像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不厌其烦地寻匿着一个个贝壳,最终找到自己心仪的一颗,将它珍藏在心中。
两年以前,我来到小荷,很不经意的,也许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我试探性地把自己的作文投向小荷,很不安——自己的作文会有人喜欢吗?我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很多热情的会员留言鼓励,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找到心灵的温暖。我小心地分享着小荷给自己带来的感动和惊喜,慢慢地和会员们相识到熟识,关心着小荷的动态,潜移默化的将心融化在这个大家庭中,很不经意的。后来功课紧张,只好离开小荷,虽然偶尔还和几个密友联系,但已经不在意朋友的留言了,乐呵呵地欣赏着自己发表的作文,更不晓得我被困在了水中的一个气泡中了,很不经意的。
笨笨的我终于发觉了,有些伤心和后悔,更多的是重来一次的信心。申请了新号后,重新以“菜鸟”的心态走进小荷,一切如从,只是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留言。现在,没有大量的留言,没有大量的“好棒!”反而轻松很多,但有时又很迷茫、失落,我低声问自己:“我丢掉了自己的糖葫芦了吗?”继而又玩弄起手中的贝壳,喃喃道:“我是否应该去寻找漂亮的贝壳呢?”我给予自己的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在沉水了很长时间后,我开始主动结识新的朋友,回复留言,写评语,传纸条,忙得不亦乐乎。努力下,我使自己回到了小荷的涓涓溪流中,挣脱了束缚的汽泡,又拥有了自己的糖葫芦和贝壳,又感受到了小荷家一般的温暖,就像,当水滴融化在水中时,那美妙的感觉。
篇9
小学生作文片断――是好朋友就该雪中送炭,临渊羡鱼。
诊断:不明词义。
其实,临渊羡鱼的羡,是羡慕的意思,并不是献出的意思。临渊羡鱼的后面一般还有一句,就是“不如退而结网”,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与其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故事新编:
黑猫阿古冬每天到河边去看鱼。
那些鱼在水中游出的涟漪,一圈一圈地向河边荡过来。黑猫阿古冬看着涟漪,一边数鱼,一边说:“一条、二条、三条,啊呀,真的不少耶!”有时,鱼耐不住寂寞,会从水中跃出来。黑猫阿古冬看到后就会惊叫:“好大的一条鱼!如果跳到岸上来,该多好啊!”
那鱼当然不会跳到岸上来,一下就又潜到水中去了。
黑猫阿古冬继续站在岸边上看,呆呆地想。在他的想象中,有好多鱼跳到了他的家里,他的太太把鱼烧熟了。那满满的一大碗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他舔着嘴,准备用筷子把鱼夹起来吃,这才发现眼前什么也没有。
黑猫阿古冬感到十分遗憾,继续站在那里看鱼。
水中的大鱼和小鱼排成一列,自由自在地从他眼前游过。
有时,还有一两条调皮的小鱼突然从水中跃起来,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着黑猫阿古冬的神经,让他一次又一次舔着嘴,在心里品尝想象中的美味。
“阿古冬,你怎么还不回家?”太太出现在黑猫阿古冬的身后。
黑猫阿古冬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鱼,说:“看,一条又一条的鱼啊!你看到了吗?”
太太问:“你一天看到了多少条鱼?”
黑猫阿古冬想了想,说:“数不清,真的数不清,这里的鱼太多了。”
太太说:“你逮到一条鱼了吗?”
黑猫阿古冬说:“没有,我只是在看,思考如何才能捕得到鱼。不过,我在想象中还真是差一点吃到了鱼,是你烧的,满满一大碗,可我拿筷子去夹时,鱼却不见了。”
太太又好气又好笑,说:“和我回家吧,我们自己织一张网来捕鱼。”
黑猫阿古冬问:“你会织网?”
太太说:“不会,可是我们可以去找蜘蛛大婶学呀。”
黑猫阿古冬和太太回家吃饭去了。晚上他们去了蜘蛛大婶家,黑猫阿古冬恳求蜘蛛大婶收他们夫妻为徒。蜘蛛大婶为他们的诚意所感动,当晚就毫不保留地把织网技术教给了他们。
篇10
一、抓住课本,梳理素材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喜欢“宝典”、“临门一脚”之类的资料,陷入题海,复习得焦头烂额。然而据以往经验和事实来看,课本就是复习过程的本,舍弃课本无疑是舍本逐末。历届高考状元在谈及经验时,无不例外地谈到了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北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陈振群也谈到,从最近几年试题分析看,考查的内容不管是字音,还是字形都不离课本,因此,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扎实非常重要。而我想说,我们抓课本不仅是在抓基础,抓方法,更是在抓素材,这无疑给无暇阅读的高考学子们一个很好地搜集作文材料的机会,解决了许多阅读量少的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问题。在高考考场上使用课本素材获得满分的作文也比比皆是:2011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天道酬诚信》运用了《论语》《荆轲刺秦》《屈原列传》中的内容;2012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乐》,以陶渊明,李白的诗句、经历为例;2013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树人”需要鲁迅》,以鲁迅为引子,谈到了《师说》。仅以近三年来看,我们就发现,不论是全国,还是各省,对于课本内容入文,阅卷者皆不生厌,反有欣赏之意。
如何梳理课本呢?笔者采用三个步骤:首先,以题材为纲进行整理,例如:以“理想志向”为内容,就将《沁园春・长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司马迁《报任安书》等整理在一起。以“爱国”为话题,就将鲁迅《〈呐喊〉自序》、屈原《离骚》、范晔《苏武传》、司马迁《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整理在一起,其他题材亦是如此。其次,我将现代文和文言文进行分别整理,现代文注重作者的经历,作品内容的概括;文言文不仅注重这些,更要注重经典段落的背诵默写,这些都是写作中绝佳的素材。第三,我强调对经典篇目风格和结构的梳理,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那种以奇句开篇,内容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部分;梁遇春的《吻火》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徐志摩的“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来纪念徐志摩,赞颂一种人生精神,两个细节,看似无关,又互为表里;至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那种以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表现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写作方式。
二、立足实事,学会立意
考查近几年高考命题范围:1992年看待社会“公德心”的问题;1996年的“截肢”,是针对社会生活中那种不负责任现象的抨击;1997年的“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揭示了人们对“助人为乐”的矛盾心态;1998年的“坚韧”和“战胜脆弱”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个角度切入,再现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问题。足见高考作文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和人们生活需求现状,在充实学生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举例说明:上海某派出所日前了一个“乞讨排行榜”,对常在地铁中乞讨的人进行排名,此举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警方的乞讨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中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铁线内乞讨。“乞讨排行榜”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乞丐盘踞地铁讨钱,确实影响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认为,穷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为难他们,这是对自尊心的剥夺。这一社会新闻,避免了国内外已成定论的重大新闻热点,有在我们生活中大家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对于它的评论和认识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引导作文时立足身边实事,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的潜能,对高三后期作文一潭死水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三、注重修改,形成精品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十载,三易其稿”的结果。修改对写作的好处不一而足,对高三后期的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意义更是重大。教师单一批改的不足我们姑且不论,单说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会逐步形成精品,提高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