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8: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原的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追赶潮流、沽名钓誉。一些幼儿园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缺乏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什么新潮学什么,什么流行跟什么,囫囵吞枣。从“蒙氏教学”、“瑞吉欧教学法”到“双语教学”,没有落下的。在没有新潮可赶的情况下,自己组合几个活动设计就变成了《园本课程》。其结果是:学一个,丢一个,一事无成。
2. 机械模仿、照搬套用。一些幼儿园不切本园实际,缺乏因地制宜的客观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看见别人做得好,自己就学着做,既不知道为什么学,也不知道怎样学,只是依猫画虎、被动仿效。如,把幼儿的绘画工具、图书等集中在一起,在相关的位置上贴上名签,就变成了美术区、阅读区,并称其为“区域活动”;在还没有领会“瑞吉欧教育经验”内涵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所谓的“瑞吉欧教育活动”。其结果是:东施效颦、丢掉自我。
3.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曾说过:“课程是正在发生的事,课程应该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事实上,我们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写”课程,而不是用心地去“做”课程。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备课,在教案中详细计划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课程实施的焦点放在了教师身上,而非幼儿身上;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身心体验被忽视,教师讲述过多,幼儿表达、探究机会过少,课程远离了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4. 课程资源闲置。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幼儿徒手学习的情况虽然有所改观,却仍然存在着课程建设资源单一、过多依赖书面资源的现象。如,忽视幼儿的生活资源、家庭资源、家长资源;忽视幼儿园的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忽视社区资源等。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发展性原则。幼儿园课程承担着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学前儿童的课程。对学前儿童的诠释,不能将理念停留在当下,今天的学前儿童将是明天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性的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发展性课程,既能满足现时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又适宜和促进儿童未来的发展;既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其能力、特点、兴趣和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课程,保证幼儿达到现阶段发展的应有水平,又依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 适宜性原则。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为起点的。幼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与成人不同的兴趣、需求。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在观察幼儿兴趣、需求的基础上,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关注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理念,以尊重幼儿的需要为前提,以还原幼儿现实经验为手段,构建适宜幼儿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3. 有效性原则。即遵循幼儿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儿童实现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有效性,体现在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上。当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被充分关注,他们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将思维与行为结合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构建,使课程真正内化为幼儿的经验。经验和知识的获得,是幼儿主动构建的过程,也是课程产生成效的过程。
篇2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1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2存在的问题
2.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2.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3.2“畜南下、禽北上”的新思路
“畜南下、禽北上”的思路也成为目前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新思想。这一思路主要针对畜禽所食植物的特点与植物所分布的特点来解决目前的草原生态退化所面临的难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各自的优势,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光合产物增值,土地增值,节约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5]。比如全国养鸡47亿只,平均每人年需求3.7只。但是农民滥用饲料添加剂使其速肥,将生理周期由散养的300d以上缩短到不足45d,且狭小的生存空间造成禽流感的蔓延,给食品和卫生安全造成大量隐患。而草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很好,如果将鸡等家禽转移到草原养殖,不仅生存空间够,而且草原虫害也可得到控制,还可节省1/3的粮食。
4参考文献
[1] 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
[2] 盖志毅.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汉)[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3] 韩建国,孙洪仁.怎样保护和利用好草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健美操;校园文化;推广;可行性
健美操运动是当今高校主要流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出现在“文明病”滋生的历史背景下,人类为了保护自身的健康而创造出的一种健身类型的体操。这类运动,开始以健身为目的,经过不断地、广泛地吸取体操、迪斯科、体育舞蹈等多种舞蹈及其他有关体育艺术类型的动作造型之后,再重新注入了运动力度、进一步借助音乐的旋律、节奏及风格来调控肢体动作而完成的一种新型的运动项目。
健美操活动的开展和推广,能够积极的带动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不断充满着热潮和活力,当今健美操爱好者在学校的广场、运动场、体育馆等到处可见。由此健美操运动的推广也就促进了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让学校的体育活动及文化建设都呈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现状调查
1、我校学生对健美操认知情况调查
针对湖南科技大学健美操运动的开展情况,随机抽取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有了自身的一种认知理解,占调查有效问卷总人数的79.4%。
2、我校学生对健美操喜爱程度调查
在调查我校学生对于健美运动的喜爱程度时,从非常喜欢、较喜欢、喜欢健美操运动的学生已经占到74.5%。这说明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和推广会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健美操运动更加受到女学生的喜爱。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健美操运动所具备的塑形、锻炼和培养气质的功能所带动的。
3、我校健美操运动场地空闲时间内的利用率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空闲的场地较多,对于湖南科技大学两、三万学子来说,这样的场地足够于健美操的锻炼。由于健美操练习过程中,场地的硬性要求不是很高,一片场地、一个音响就可以进行健美操练习。因此,田径场、篮球场等众多场地,利用率还不是很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健美操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必要性
1、健美操运动的推广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在现在的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学习和参与,教学方面,老师要注重学科的社会化、综合化、个性和多样化。
健美操运动,是具有时代性、时尚性的运动,在高校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健美操的功能多样,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过程中,鲜明的节奏、易学简单的肢体动作,加上一定的负荷量,既能促进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我展示能力。健美操运动的教与学,既能培养学生参与的热情,也能提高师生之间的关系,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体育的进步和发展,是高校体育改革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2、健美操运动在高校中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健美操运动本身的特点和功能使其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了独特的优势。
(1)健美操能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质。健美操运动具有增强个人体质、增进个人健与美的功能。健美操运动是一种持续性的有氧代谢的运动,通过身体动作的练习,来促进身体各关节、韧带、各项机体的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改变个人体重、体脂、提高个人运动能力的作用。可见,健美操的推广能够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
(2)健美操能为高校学生塑造健美的体形。塑造形体美是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个人的形体而言,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进行培养和改变的。健美操这项运动是在解剖学、生理学、体育美学等众多学科下创编出来的,是具有塑造人体体形的功效。经常性的参加健美操运动的人群,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体态,为社会塑造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健美操运动在湖南科技大学推广的可行性
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从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听取并通过了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于是教育就开始围绕加强素质教育,从转变观念和深化教育改革而进行,国家高举素质教育这面大旗,培养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湖南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一本院校,又是一所大规模的综合性院校,不管是占地面积还是师资情况,在湖南都处于前列。学校一直提倡的教学理念是培养文武兼备、全方面发展的可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注重并重视体育运动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广泛开展。健美操运动以其简单、活力、易学等特点,在体育运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追捧,成为了全民健身推广的首选运动项目之一。
2、大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需要
大学生是年轻、活力的代名词,天性使其在选择运动方式时,会自然的偏向和选择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的健美操运动。健美操运动本身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更加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眼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更喜爱健美操这项运动,热衷于参与健美操运动,健美操的推广迎合了他们这一需求,因此容易受到这些大学生的欢迎。
3、湖南科技大学硬件条件雄厚
湖南是个教育大省,湖南科技大学作为一个一本院校,综合大校,本身具有有较大的经济实力,设备、器材齐全,条件较好,健美操推广具有客观的实施性。如,场馆、场地、音响设备齐全,对健美操运动给与了相当大的保障。
4、健美操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简易操作性。健美操运动作为一种全民推广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一定的音乐节奏、一定的肢体动作来满足身体所需要的一定的符合量,并且让人在运动中能够享受到音乐和肢体展示所带来的乐趣,带给了人们一定的精神刺激。健美操运动是在人体解剖学、体育学、生理学等多科学科下创编出来了,本身适合人体肢体的运动和伸展,结合音乐能放松心情,健美操运动是由七个基本步伐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简单、易学、吸引也相当强,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广的首选项目。
四、结论和建议
(1) 健美操运动在我校的推广是可行的,它作为新时代的新型的运动项目,适应当今时代、也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健美操运动的蓬勃发展,必能带动校园文化发展。
(2) 健美操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美的功能。接触和学习健美操能够带动我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塑造健美的体形,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顽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有利于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广具有可行性。
(3) 大力组建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健美操指导老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健美操时,能够受到老师的指导,正确的进行运动,进一步促进健美操在校园里更快更好的发展。
(4) 建议学校在安排选课时,适当增加健美操运动的选修课程。给更多爱好健美操运动的人,提供一个好的舞台,适宜运动的环境,同时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教学辅导,加强对学生参加锻炼的督促。
参考文献
[1]林莹晓雪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 阅读 经验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6-0087-01
阅读感悟,需要经验的支持,只有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与课文展示的情景融合,感悟才得以发生,才能丰富,才能带有生活的情感,对课文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理解才深刻,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经验和课文之间铺路搭桥,实现经验与课文情景的融合。
在教学《草原》一课,老舍笔下内蒙古草原的景色、风俗学生极少领略过,感悟其中的语言、情感有一定的困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草原的犹景象,使学生有具体形象的感知。
然而,对学生的参与毕竟是静态的,被动接受的,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哪位同学的家长出差去过内蒙古?能说说那里的情景吗?”一位同学根据父母出差内蒙古回家提供的信息,说了与草原相似的草原民俗。学生虽然提供的也是间接经验,但是这种可以表现其见多识广的机会使他有了成就感,于是阅读动机得到了强化,有了阅读的兴趣。
其实,我们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再利用相似联想“移植”直接经验,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情景融合。如《草原》中“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这是多么宝贵的经验!我当即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他讲得多好啊!草原和海边都有广阔的美,他体会到了!”
篇5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美妙画面。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回顾三幅画面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爷爷写的《草原》,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课题)
2.读着课题,联系昨天的教学内容,此刻不经意间,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几幅画面呢?
(生交流;师课件出示: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舍爷爷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抓拍特写照片
老舍爷爷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答案就在课文中。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如果你正跟着作者在草原上,看见了美丽的大草原,又目睹了蒙古人民的好客,你会抓拍怎样的一张张让你难忘的特写照片?(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语句。)
三、品词赏句,欣赏画面之美
1.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拍摄的特写照片。我相信,好的文字背后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你们也必定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寻找到拍摄角度的,是吗?所以,就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你抓拍的那张照片。
2.生随机交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点拨,重在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主要问题设计如下:真好,你拍下了这么美丽的一张照片!很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哪些描写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的词语从你的镜头中蹦了出来?你从这个画面中欣赏到了什么?体味到了什么?你能把你欣赏到的内容用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3.师小结:你们瞧,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词语和句子,词语和句子的背后是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来齐读这些美妙的画面,就让这些美妙的画面在你的头脑中扩散开来,再一次把你带回到课文中的一幅幅画面中去,读――(师出示相应的画面)
四、品读感悟,品味人情之深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抓拍了好多张美丽的照片,这么多照片中,你最欣赏、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张呢?你能把理由和大家分享吗?(生再读课文)
2.读后交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点拨。
(生交流:“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很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草原,能说说你欣赏的原因吗?这么美的画面,读来肯定很有味道,请根据我的提示,大家直接接读,读出草原的美。
师: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生接读上面一句话)
师: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羊群就是绿毯上的大花,真美啊――(生接读上面一句话)
师:欣赏着这一张照片,你觉得羊群在草原上还像什么呢?
(生交流:“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
3.师小结:你们瞧,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从一张张照片中,我们欣赏到了草原的美,同时也品味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怪不得老舍爷爷在离开时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五、课堂练笔,升华民族情感
1.(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在心中再一次举起相机。看,在美丽的草原上,一群穿着各色衣裳的男女老少襟飘带舞地疾驰而来。突然,你的闪光灯捕捉到了他们的特写镜头。睁开眼瞧,(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蒙古包外,有许多匹马、许多辆车。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请你把镜头聚焦到其中的一个画面,拿起笔来写一写。(课件出示:蒙古包外,有的 ,有的 ,有的,大家 ,真是好不 。所以,虽然太阳偏西了,但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
2.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师巡视。生练笔后交流。
篇6
一、激感,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不是“解构式”的肢解文章,把文章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段、句、词逐个理解,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章意蕴的领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文章的中心,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执教《草原》一课,一开始我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的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学生在这个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老师以声示情范读课文把文情转化为师情,再感染生情,做到三情统一,学生闭目静听,体会作者在文间行间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把感情融到朗读之中,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生动画面,从整体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住课文的意蕴。
二、反复的诵读,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是学生领悟语文材料的心理活动,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知时间,从而为他们渐悟及至最终的感悟奠定基础。学生在反复的有目的的诵读中完全有能力读懂文章的许多内容,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我通过指导朗读,进行教学:
(一)入情入境,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小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后,就成了感情朗读指导的有效资源。在感朗读指导中,调动学生的这些情感的积累融入朗读中,有助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而进入角色,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这种美读法领悟到草原不但景美而且人也美,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整体的认识,情动于形,形于言学生就产生表达的急切愿望。
(二)精品细读,感中求悟。学生语言的接受和表达是不借中介的,不需要当中一个人作解释。在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处处把学生放在“第一线”让学生直接去感知文中的语言材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出东西来。
如《草原》一课,我在执教中,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意蕴美后,并非把问题统死,而是,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就自由谈出来,对文章的重点之处,疑难之处,精美之处,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议一议,达到自己领悟的目的。
三、自读自悟,积累运用_
张志公先生说:“写在文章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的帮助。”小学生长于记忆,让他们大量的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文章,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而小学课文大多数是浅显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只要多读就可以理解,对于精彩的片断,我注重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课文,去感受发现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和语句,评品语言之优美,作者用词之精巧,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独立的感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感悟,相互交流中进行感悟,经过字斟句酌,细细评味,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可以说,积累是构建语言之塔的金砖。例如,《草原》一课,我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中,感受出语言美。
(一)比较分析,积累运用。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的思维基础。”《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我把“清鲜”改为“新鲜”,把“明朗”改为“晴朗”。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并比较中,从而领悟到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积累运用。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启发想象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多种艺术形象和语言材料。《草原》一课中,描写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天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学生以课文的语言材料为中介,发挥想象,有的说:“……像碧绿空中撒下的白莲”,有的说“……像大海上的白帆。”这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更深层次的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三)巧设活动,积累运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消化,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看图学文”学生已积累不少的根据图示理解课文,发挥想象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反过来学习给文配图,不但有趣,而且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执教《草原》一课中,我让同学们读通课文后,用彩笔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文配图,然后同桌互说图画,从而达到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及运用的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对感悟型教学法的初探,它的实质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在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必须以读为主要手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形成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这习得语言规律。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读写能力,感悟书本中展现的新天地。
篇7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解决以下认识和实际问题。
一、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二、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篇8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素养的起始点。一般来说,第一课时就是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效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是孩童,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摒弃原先单一形式的第一课时导入方式。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不断变换激趣的方式,创造一种比较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慢慢引起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草原,更别提对草原有印象和了解了。如果就此进入文本,学生没有什么兴趣,自然领会不了作者所写的草原之美和蒙汉的情感。于是,课前我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和大草原有关的图片,当这些图片配合着美妙的音乐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都被壮丽辽阔的大草原及草原的气息震撼了。我随即让他们畅所欲言,谈谈对草原的印象和感觉等。交流沟通过后我顺势导入:“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入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来吧,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费尽心思带来了一盆茉莉花,学生们都非常兴奋。我让他们先观察,充分认识了茉莉花后再让他们回归课本,问道:“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当学生提出了“这是什么样的爱”“爱为什么会像茉莉”“爱和茉莉有什么共同之处”等问题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充分地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浓浓的氛围中,我已悄悄地为文章中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做好了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实现了轻松、高效的课堂。
二、以学生为本,让他们个性飞扬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教师就一定要心中装着学生,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的问题既要立足文本又要切实高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学会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使书中的知识融汇到学生的思想中。从不会到会,这个过程才是学生要经历的,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也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在感知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充分读、充分悟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尝试画出感兴趣的句子并分组交流。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到了海伦·凯勒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在讨论中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读促悟,将读的指挥棒交到了每个学生手中,指导他们读出层次,读出不同。教学中,我首先体现了对语言文字的解析。接着以说促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更加深了学生对海伦遭遇不幸的体会。整堂课,学生都在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在自我发现和相互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三、充分巩固练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及时巩固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巩固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学习语文其实并不难,从而丰富了他们学习的体验,增大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之后在班级开展“汉字书空大赛”。学生们很是兴奋。至于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依据小诗的形式,继续发挥想象来写一写、记一记。这样就达到了以读促写,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围绕课文重点,给学生留下悬念
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可以留下讨论话题,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俗话说:“一曲终了,余音绕梁。”这样动态的结尾会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给学生更多的艺术享受。
如学习《“番茄太阳”》一课时,利用明明天生是个盲童的事实,我们就可以留下一个悬念:“对于明明这个盲童来说,她从没看到过这个精彩的世界……她有许多痛苦的理由。可是,她却笑得那么开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探讨,能引起他们对明明“笑”的关注,从而使他们一步一步走进明明的内心世界,切实感悟到明明善良的心灵。
篇9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导入,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新课的认知度,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一堂课导入部分新颖突出,就能牢牢地把学生抓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人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愿与广大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共勉。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内容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奥运会上,女排姑娘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五星红旗在高昂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我们激动兴奋,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但同学可知道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的桂冠;1982年夺得第九届世界杯女排锦标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再登冠军奖台,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连冠”宏愿。那时的女排令全国人民为之热血沸腾,女排的精神鼓舞着亿万中国人。女排的精神就是敢于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女排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当时的女排队长孙晋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看看她究竟有什么法宝,让女排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长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在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渡到课文中来,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图画导入,制造悬念
利用图画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许多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飞着两只燕子,好像在亲热地说话。”这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对这一课有了很高的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例如,教学《惊弓之鸟》。师: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件东西,你们看看画的是什么?(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生:老师画的是一张大弓。师:我们把它叫什么呢?(师指弦。)生:叫弦。(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惊弓之鸟》,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老师从画画入手,画弓画箭,同学们既理解了什么是弓,什么是箭,什么是弦,又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上课刚刚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画,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自由活动状态转入到上课的专注状态。导入语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它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设计有趣的板书导入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荷花》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同学们谁反应快,猜得准。“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撑船不用桨”。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荷花》引入新课。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内容。
四、用歌曲渲染激情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与草原有关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过渡:说起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在她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策略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愫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读才能获得。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传统和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创设语境,高度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尝试:
1.教师可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2.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3.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活动。
4.认识到朗读是进行阅读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保证读书时间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要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要打好朗读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要留给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从而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除此以外,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够达到正确朗读,也就逐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读时,可先让学生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范读领路,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来渲染课文情境。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文章第一段描写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课前在网上找了很多草原美景展现出来。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旷、优美。同学们欣赏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后,都不禁赞叹:“我真想到草原看一看!”这时候教师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学学老师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草原很美很美?”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读出了自己内心对草原的赞美。
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感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
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兴趣,愿读、乐读。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达到交流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五、注重朗读评价,使学生读中求新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在朗读课文前,教师要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学生的激情:“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用心聆听,切实发现他们朗读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在学生朗读完后及时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