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离别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5 11: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友人离别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抗诉机关咸阳市人民检察院。
原审被告人杨有康,又名杨钊,男,31岁,1971年8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兴平市,汉族,初中文化,农民,住兴平市丰仪乡新庄村四组,1999年11月14日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2000年元月19日被依法逮捕,现羁押于兴平市看守所。
杨有康有父杨振武,73岁,农民。母杨会珍,68岁,农民。女杨欢欢,6岁。
被害人邱美鸽,女 ,死年28岁,系被害人杨有康之妻。1999年11月9日晚被害身亡。
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咸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杨永康犯故意杀人罪一案,曾于二OO一年一月八日作出(2001)咸刑一初字第9号刑事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杨有康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杨有康不服,提出上诉。经陕西高院审理后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提出:1、被告人杨有康故意杀人的原因不清。2、对被告人杨有康有无作案时间应彻底查清。3、对被告人杨有康作案时衣着情况予以查清。4、被告人之女杨欢欢的证言,因杨欢欢当时年仅3岁2 个月,系无行为能力人,其证言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等4个问题,于二OO一年五月二十日裁定撤销原判,发还重审。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经公开开庭审理,于二OO二年二月七日作出(2001)咸刑一初字第52号刑事判决,宣告杨有康无罪。咸阳市人民检察院不服,向陕西高院提出抗诉,陕西高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
二、案件判处情况和检察机关抗诉理由
(一)案件判处情况
原审判决认定,1999年11月9日中午,被害人邱美鸽骑三轮车带其女儿杨欢欢(3岁)回丰仪乡东温坊村娘家。当晚7时40分许,邱的女儿杨欢欢一人哭着回到杨家。次日早发现邱被杀后并被焚尸。经法医鉴定,邱美鸽系被多齿(具有平行排列特征)工具(如顺耙)多次打击头颅致重度颅脑损伤死亡。被害人邱美鸽被杀的事实是真实的,对被告人杨有康故意杀人犯罪的手段和事实,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有杨有康在侦查阶段的口供为证。但杨有康后又翻供,称邱美鸽被杀时自己在家看电视。经查,其供述的电视剧的情节与当时所播电视剧的情节相同,其母也证明杨有康一直在家看电视,且杨有康作有罪供述时的点火时间与证人邱昌义所证的时间相矛盾,经公诉机关补查无法解决。杨有康在同一时间不可能出现在两地,认定杨有康有作案时间的证据不足。公诉机关指控杨有康犯罪的证据,不能形成完整的锁链,难以证实被告人杨有康实施杀人行为。据此,原审法院认为,咸阳市人民检察院咸检诉字(2001)第9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杨有康犯故意杀人罪的证据不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的规定,判决宣告被告人杨有康无罪。
(二)抗诉理由和依据
咸阳市人民检察院咸检刑抗字(2002)第2号抗诉书认为,1999年11月9日18时许,被告人杨有康从家里出来步行去丰仪乡东温坊村接其妻邱美鸽和女儿杨欢欢(3岁2个月)回家,行至一机井附近时与骑着三轮车回家的邱美鸽相遇,当时杨欢欢在三轮车上坐着,杨有康嫌其妻回来迟,双方发生争吵,杨有康顺手打了邱美鸽一耳光,邱不停地骂。杨便操起邱美鸽从娘家带回来的铁顺耙朝邱头部猛砸下去,致邱坐在地上,杨又在其胸部、头部猛踩,后杨有康把邱拖到附近玉米杆垛上,又用顺耙在邱的头部猛砸两下,然后从附近抱了几捆玉米杆盖在邱的身上,用打火机点燃玉米杆后抱着女儿逃离现场,后将女儿放在新庄村巷口让其单独回家,自己从另一巷口回家,给人以杨欢欢单独回家的错觉,从而逃避侦查。原审被告人杨有康故意杀妻焚尸的犯罪事实清楚,有以下证据证实:
1、原审被告人杨有康有作案的主观动机
(1)被害人邱美鸽是残疾人,平时行动不便,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劳作。
(2)案发前杨 有康多次殴打其妻邱美鸽,致邱有与杨离婚的想法。证人邱宏渊证:美鸽跟有康从97年就开始关系紧张,那时美鸽的腿病越来越重,最近阴历八月十九日有康跟美鸽打了一架。
(3)证人康缎丽证:他俩平时常打架,今年农历八月份美鸽来我家,她来时就拿着孩子的衣服,说准备离婚,说她丈夫和她吵闹时把她往死里打,她不离婚会让他打死的,今年正月初三还将邱打过一回。
(4)证人杨会珍证:俩人经常吵架,我和他们没在一起吃饭,还经常劝儿和媳妇不要吵架。
(5)案发当晚被害人回家较迟,被告人杨有康嫌其妻回家晚而发生吵骂、撕打,进而杀人焚尸。
2、杨有康作案时有目击证人
(1)证人杨欢欢系杨有康之女证:见他爸与她妈打架,“我妈骂呢,我爸打呢”。
(2)杨欢欢时年虽三岁两个月,但能辩别其父母,体能发育正常,没有弱智现象,依照《刑诉法》第四十八条一款之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故杨欢欢的证言可以作证据使用。
(3)杨会珍证言:杨欢欢哭着回家,杨有康与其追问杨欢欢其母的去向,杨欢欢讲“她妈在她舅家爷的地里,玉米杆堆堆那”。与杨有康供认相吻合。
(4)证人李改泉证:我赶马车到新庄与东温坊村东西十字路口往东拐时看见西边过来个骑三轮车的,我看像是我村的邱美鸽,时间大概有六点左右。另外还证大约六点二十左右见杨有康从北边生产路往南走。
(5)证人亢蝴蝶证:99年11月9日晚她走过新庄村和东温坊村之间生产路时,见机井的水渠边两米处蹲着一个人,因非常害怕没有仔细看,此情节与杨有康供认的见有人来,邱的尸体转移后,蹲在路边一节相一致。
3、原审被告人杨有康有足够的作案时间
(1)1999年11月9日案发当晚17:35分左右至18:26分之间杨有康的行踪无法说清。证人乔凤英证:杨有康来买烟时大约在晚5:45分以前1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我按钟表看了,表基本准确,误差1、2分钟。
(2)杨会珍、杨振武证言证实,杨有康买辣子回家后约有40分钟的时间没有和其父母在一起,与杨有康供述买烟后去接邱美鸽一节相吻合。
(3)西安电视台证明99年11月9日18时20分到20时之间播放影片《武侠七公主》,杨有康供述自己是在19时左右看的,经核实此证据,杨有康所供影片内容应在18:26分以后出现(不含电视台插播广告时间)。
4、现场勘查笔录、邱美鸽尸体检验报告,现场平面图均与原审被告人杨有康先后三次作有罪供述一致。
另外杨有康在其绘制的路线图上指认捡到邱美鸽的耳坠的地方与照片相一致,在其捡到耳坠的凹陷的小园坑内,证实杨有康供认用脚在邱的头部踏,地面对应处形成的小园坑的情节。
5、兴平市公安局证明和随案的审讯录像带证实,审讯时对杨有康没有刑讯逼供,与杨有康供认犯罪事实时供述公安机关审讯时无诱供、无刑讯逼供的情节相一致。
综上所述,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杨有康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原判宣告杨有康无罪不当。应依法对杨有康追究刑事责任。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审查意见,同意咸阳市人民检察院的抗诉理由和意见。
三、对抗诉机关有罪证据的审查、疏理
经对本案卷宗材料审查和公开开庭庭审调查、举证、质证、辩论,主审法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证据分析、甄别:
〈一〉、关于杨有康故意杀人的原因。
杨有康与邱美鸽于1995年9月结婚,1996年9月生有一女,取名杨欢欢。1997年底邱美鸽一次行走中摔了一跤,伤了腰,致后来行走显得腿有些跛。
(1)杨有康之母杨会珍1999年11月10日和11日两次证明:“我儿以前没分家时他俩肯吵架,前两年分家后基本没吵过架。今年以来我儿和媳妇没打过架。”
(2)杨家对门邻居宋秀莲2000年10月31日证明:“杨有康1995年结的婚,婚后关系好,我没有发现两人有啥矛盾,没见两人打过架。”
(3)杨家东邻乔凤英2000年10月31日证明:“杨有康和美鸽是1995年结的婚,婚后关系较好,没见两人有什么矛盾,没见两人打架……。”
(4)邱美鸽之父邱宏渊1999年11月10证:“美鸽和有康1997年开始关系紧张,那时美鸽的腿病越来越重。9月中旬有康和美鸽打了一架,随后有康来我家给我父亲过寿就把美鸽叫回去了。最近几天有康和美鸽没有发生什么矛盾。美鸽昨天到家来时也没什么异常表现。”2000年10月31日证言则称:“1999年 9月份的那次打架,邱美鸽说有康差点把她打死,用手掐她的脖子……有康嫌我女子腿跛,做活没力气,家里又没钱看病,这才产生不良恶念。”
(5)邱美鸽的嫂子康缎丽一次证言对杨、邱关系只字未谈。一次证言则称邱美鸽给其说要和杨有康离婚,否则杨有康会把她打死。
(6)杨有康作有罪供认时的杀人原因是“在机井处见我妻,我说乍才走到这,啥事都弄不成,她顶了几句,我俩吵了起来,我打了她一耳光,她骂,我顺手拿耙向她砸去……。”
从以上证人证言看,被告人杨有康与被害人邱美鸽虽平时因琐事有吵嘴打斗的行为,但总的看夫妻婚后感情尚可,并非夫妻关系已恶化达到杀死对方的程度。被告人杨有康作有罪供述时所供述的杀人原因,也不是嫌弃被害人有残疾和夫妻感情恶化而杀人,而是嫌其妻回家较晚,发生争吵,厮打而杀人。故检察机关所列夫妻关系不睦而导致杨有康杀人的证据不足。
〈二〉、关于杨有康是否有作案时间的问题。
1、邱美鸽活动的最后时间:
(1)康缎丽(邱美鸽亲戚)证:“邱美鸽是11月9日下午4点多来我家的,说了一会话,又一起打了一阵麻将,5点多邱美鸽走的,把她家的顺耙拿走了。”
(2)村民杨网网证:“9号下午大概是5:30分左右,我骑自行车从娘家回家,走到东温坊村口时碰见邱美鸽骑一辆三轮车回新庄,车上坐的她女儿和带了只铁顺耙,我和她打了个招呼就回家了,时间是5:40分左右。”
(3)村民李改泉证言:“我赶马车到新庄与东温坊村东西路口往东拐时,看见西边过来个骑三轮车的,我看象是我村的邱美鸽,时间大概在6:00左右。”
据以上证据,证明邱美鸽最后有人见活着的时间是当晚6:00左右。
2、本案的发案时间:
(1)铁路工人邱昌义证:“11月9日晚6:30,我把班交给了邱建斌,又坐了十几分钟,我突然发现东温坊村与新庄村之间的路上着火了,这时大约是6:40-6:50之间,不超过7:00.道口离着火处有1公里多远。”
(2)铁路工人邱建斌证:“9号晚我接邱昌义的班,7:00-7:30之间我接了一辆火车,向南看时,看见着火了,火很大,火焰很高。”
(3)村民邱明德证:“我到新庄村外甥家,吃完饭7:30往回走,我和我弟邱明义一起走到邱宏远家地时,我见路上点了一堆火,当时火很大。”
(4)村民杨彩云证:“9号晚6:30以后,我见娃没在就出去找娃。后在电影场见了娃(新庄村当晚演电影),呆了一会我就回家了。我走到村口时见东边着火了,火旺的很,这阵能在7:00以后了,因为我回家看电视正播新闻联播,过了有十几分钟天气预报就开始了。”
根据以上证言,能推定着成大火的时间是当晚7:00左右,而这个时间是发现火势很旺,系远距离(1—2公里)所见着火的时间。若减去桔杆被点燃后从小火燃成大火的时间,能推定的点火时间,也即罪犯作案后点火焚尸作案结束的时间大约是6:40至6:50分。至此能依证人证言推定的本案发案时间是当晚6:00至 6:50分之间。
3、关于杨有康当晚的活动时间:
(1)杨有康供述:“我5:00多买辣子回来,路上遇见何党路、何国平,到王志杰处把让修的我的车子换了回来,走到丰仪桥渠南雪芹理发馆说了一会话,天快黑了才回的家,到家差不多6:00左右,回到家先在邻居建海他爸那借了个油壶,给自行车上油。这能用2、3分钟,回房一看没烟了,又到邻家四俭家商店买了一盒窄板猴,之后就回家看电视了。这时能有晚上7:00多钟。7:00到8:00之间,我都在房里看电视,看的是西安2台的一个故事片,讲的是东洋武士和中国人比武的事(复述电影详细内容略)。看完电视就叫我母亲帮着给我装辣子,把新买的辣子一拌,分装到两个小袋子里。完后我去洗手。正洗手中听见我女儿欢欢在门口哭,即去开门。我母亲听到娃哭也刚好出来。我即抱女儿问她妈呢,娃娃说她妈在她舅爷家地里玉米杆那。我即抱娃去找,走到东温坊村机井东5-6米处发现我家的三轮车在那放着,但没见我妻子,我便在柴垛那用手和脚摸了一会,没见人,我便骑着三轮车带着娃先回了家里……。”
(2)何党路证,“11月9日下午4:00以后5:00以前,我在西周村西宝中线的公路上见杨有康来,杨骑车子驮着两袋辣子。当时和我一起的有何国平。”(何国平证言同上。)
(3)杨会珍(被告人之母)证,“我儿贩辣子几点回来的我说不准。有康回家把辣子往下解,我正烧水,他弄完辣子给我说他去借油壶。他把油壶借回来后就给车子把油膏了,有康还问他爸给车子上油不,他爸说不用,他就把油壶还了。有康回来后说他要关门,我说不急,把门闭上就对了。他就去他后面房子了。我只听见电视响。这当中,我把猪喂了,饭吃了。后我从后院提了尿盆就回了房,坐在炕上准备看电视时,有康叫我帮他把辣子一装,有康把大袋里的辣子倒出和另外的辣子一搅,就分装到两个小袋里。我又回去看电视。有康在后面绑袋子口。忽然我听见我孙女欢欢在门外哭,我就下炕,有康这时也出来开门,把欢欢抱在怀中,就问娃她妈呢,欢欢说她妈在她舅家爷地里玉米杆杆那。……”
(4)杨振武(被告之父)证,“天快黑了,我还没喂猪,我儿驮着辣子回来了,他在家停了一时,等我喂完猪,我老婆干别的活,我就上炕看电视了。后我儿就叫我老婆捡辣子。能有一根烟工夫,我老婆就回来看电视了。这时电视上出来两个人,说今天是几号星期几,接着就出来了,……。”
(5)乔凤英(小卖部卖烟人)证,“前天晚上天还没有黑,我正在家蒸馍,杨有康来买了盒窄板猴。我看表,我馍上汽是5:45分。……。”
(6)宋秀莲(杨有康对门)证,“9日晚,天还没黑尽,雾雾的。最多就是傍晚6:00,我正在门口织布呢,杨有康来借油壶,给自行车上油,我说你用,他就拿走了。一会他就给送回来了。”
(7)西安电视二台证明和主审法官审片记录证实,9号晚西安电视二台播出了影片《武侠七公主》,演出时间系晚6:20-8:00.至杨有康所述影片最早画面,系在6:30出现。内容与杨所述基本一致。
以上证据证明杨有康当晚6:00左右的活动有人证明。约7:30以后的活动,有其父母的证明。6:00至7:30虽无人确切证明,但杨有康供述在这个时间段,其在房内看电视,先看的别的频道一些广告之类,后转到西安2台(鸽子台)看一个故事片,没看到头,系东洋人与中国人比武的事。(描述的具体电影情节略)。这与西安电视二台证明,该台于9号晚6:20至8:00播放了故事片《武侠七公主》,影片具体内容等基本一致。故难以认定杨有康有作案时间。
4、根据主审法官的实际测试,对杨有康有无作案时间的分析。
主审法官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勘验,徒步丈量了从杨有康家到发案现场的距离和单程及往返所用时间。从杨家到现场的距离在900M-1000M之间(农村土路),中速徒步从杨有康家走到发案地需13分钟,往返即需26-30分钟。杨有康在有罪供述中虽然没有讲到作案前后的具体时间,但从杨有康有罪供述中讲述的作案过程看,“夫妻争吵—把人打倒—见有人来躲避—把三轮车和孩子推到另一草垛后—等人走远—再次打死者—抱桔杆三回并点火—把娃抱回村口,自己先回家—叫其母捡辣子,完后洗手中听见孩子哭。”上述作案过程至少在20分钟以上。杨有康无人见证的时间是30—40分钟,除去往返路程时间30分钟,杨有康实际在现场的时间推算只能有不到10分钟。综上,通过对证据材料的分析,在作案时间上:
(1)杨有康在无人见证活动的时间段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实施整个作案过程。更不能认为杨有康有无人见证活动的时间即是其作案时间,在无证据证实被告人杨有康在发案时间内在现场出现的情况下,抗诉理由中对杨有康无人见证活动时间即有作案时间的推断缺乏事实依据。
(2)按杨有康的供述和其母的证言,杨有康再次出现后叫其母帮其分装辣子。若杨有康之前杀了其妻,返家后又从容不迫地叫其母帮其干活,这不符合杨有康这样的初犯,在实施杀人之罪的心理状态。
(3)在作案时间上还有一矛盾,根据证言推定作案人作案后点火的时间是在6:40分至6:50分之间,根据杨有康提供的看电视的证据证实,杨在6:30分之前是在房内看电视的。即在点火的时间段里,杨有康并不在场。这一事实成为杨有康在发案过程中不在现场的证据。
所以杨有康是否具备作案时间无法认定。
〈三〉、对证实杨有康作案的证人证言的分析。
1、1999年11月18日对杨欢欢的询问笔录内容是:“(问)欢欢,那天你妈从舅爷家和你回去时见你爸来没有?(答)见来。(问)你妈和你爸打架没有?(答)打来。(问)怎么打的?(答)我妈骂呢,我爸打呢,我妈用手抓我爸呢。”
杨欢欢的证言存在以下问题:
(1)《刑诉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而时年仅3岁2个月的杨欢欢,证言的录取,系在案发8天后才被公安机关才进行询问的证言,很难作为证据使用。
(2)一般情况下,幼童见父母吵架或打架,通常都是被吓的大声哭叫。但杨有康3次有罪供述,均未说到杨欢欢在现场时的状况,不符常理,令人不解。再从证人亢蝴蝶的证言看,其当晚路过案发现场,只见路旁机井水渠边蹲一个人,也未证明有小孩或听到小孩哭闹。
2、证人李改泉(系新庄村村民)的证言。李改泉在公安机关有二次证言,第一次系在1999年11月10日(杨有康11月14日被刑拘,系在杨刑拘前),证明: “咋晚6点左右,我赶马车在温坊村东西路十字往东拐时,见西边过来个骑三轮车的,是女的,车上坐了个小孩,当时能有100米远,象是我村的邱美鸽。路上再没见其他人。”第二次在同月的25日(杨有康被刑拘后),其又证:“……准备赶车往东拐回我村呢,我看见一个人,好象是杨有康从北边生产路往南走呢,当时天阴着呢,时间大约是6:20分。因为当时已经黑了,有康穿啥衣服也看不清,但他和我住一个小组,他的走势我熟悉,一看就是有康。以前没说是因为伧促,后来杨有康杀人这案破了后,我把一些细节回忆了一下,今天就说清了。”
从该李的证言看,其骑车东拐时,既看见了死者邱美鸽骑三轮带小孩,也看见了被告人杨有康。但该李证明见到二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看见邱的时间是6时左右,看见杨有康的时间是6:20)。发案第二天的证言中没有证明看见杨有康,却在发案后十几天证明看见一个人象是杨有康了。该李在中院一审期间写了一封亲笔信,否认其看见杨有康这一情节,中院主审法官核查时,李又证明看见了杨有康,问其为什么写信否认看见杨有康的情节时,该李称是被杨家人找了后其才写的亲笔信。这种前后矛盾,反复无常的证明,难以采信。
3、证人亢蝴蝶的证言:“其案发当晚路过案发现场时,见路旁机井水渠边蹲着一个人,因非常害怕而没仔细看。”此证言与杨在有罪供述时所做的“把人打倒后,发现路上过来几个人,其就躲在草垛后。”的供述相差甚远,证人证的是机井水渠边蹲着一个人,而杨供其是藏在草垛后;证人证其一人路过生产路的,而杨供是过来几个人。故亢的证言不能印证杨的有罪供述。
4、检察机关未引用一送奶人杨网网的证言,杨证明:“5:40多在温坊村东口见了邱美鸽骑三轮车带的娃,路上还碰见新庄村的”瓜瓜娃“(有智障――主审法官注)叫云峰的,正一个人从新庄村往西走。”杨网网的证言与李改泉和亢蝴蝶的证言出现了不一致。且公安机关对叫云峰的 “瓜瓜娃”没有调查排除。
综上几点分析,上述证人证言不能证实被告人杨有康有作案时间和发案时在现场的事实。
〈四〉杨有康三次有罪供述中存在的矛盾
杨有康于10月10日被传讯,当天公安机关对杨作了三次讯问笔录,11日作了一次讯问笔录,杨均不承认犯罪事实。杨被讯问中详细地讲述了发案当天其活动情况和当晚及第二天早寻找其妻发现尸体并报案的过程。前后四次讲述基本一致,没有出现相矛盾的地方。11月13日到14日二天中杨有康作了三次有罪供述,11 月26日再次讯问中翻供至今。
对杨有康三次有罪供述分析如下:
1、1999年11月13日供述:“……我走到东温坊村与我村之间的一眼机井那,碰见我妻子骑着三轮车带的我女儿杨欢欢正往家走呢。①我俩吵了起来,我打她一耳光,她还不停的骂我,我顺手摸起三轮车上的铁耙砸了下去,一看是搂下去的。②妻子还骂呢,她已坐在地上了,我便用脚在她胸膛上踏了一脚,我一看她倒下去不动弹了,我呆了。③我赶紧将我女儿抱到一边去,紧接着我见从东温坊村向我村方向过来几个人,我赶紧将我妻子挪到玉米杆那,我藏到地里,人过去后,我赶紧从西边玉米垛处抱了4、5捆玉米杆。④我怕妻子没断气,又用耙在她头上砸了两下,最后用玉米杆将我妻子的尸体盖住了。等那几个人走远,我用打火机把玉米杆点着了。⑤我看玉米杆着了后,便将三轮车推到两堆玉米杆中间,再抱上我女儿走的……”。
篇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我国大文豪李白与好友汪伦送别的诗句。不远处,我看见两个好朋友依依不舍的站在岸边。千尺的潭水呀,你见证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只恨相见甚晚。于是,忘不了那依依惜别的友人深情的目光,忘不了那份仅存心底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默契,更忘不了这一潭清水。潭水依旧如故,友情越积越深,一叶素笺为你寄去相思,一封飞鸿让我们永远记住潭水般深厚的友情。
忽然,一阵悠扬的琴声传了过来。顺着琴声,我看见了俞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伯牙哀伤地说:“没有人能像子期一样听懂我的音乐了,那还要这琴有什么用!”接着,便将琴在子期的坟前摔碎,并且发誓终身不在抚琴。这一首《高山流水》,记载了伯牙和子期的友谊,用它优美的旋律,向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风觅尘世从何济,子期去,伯牙离,唯留高山流水曲。只可惜,高山流水易得,知音难求啊。由人及己,便想起了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写到:“摔碎瑶梦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方,高适正在和好友董庭兰道别,没有那种淡淡的离别之伤,反而感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高适鼓励有人,不要灰心,也不要丧气,总会有人赏识你的。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真挚。虽然有人正是失意时,诗人用诗句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福,鼓励友人踏上征途。
篇3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 谁来读读题目?(出示: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从“晓”字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
生:我知道是杨万里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目的意思。)
师:题目中有一个“送”字,你猜猜这首诗可能会写些
什么?
生:朋友之间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生:送别之时朋友之间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嘱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师: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读了这首诗你就明
白了。
二、诵读古诗,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诵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反复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组内轮流朗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师:古诗会读了吗?哪一组谁来试试?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真不错。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你能根据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谁来读一读?
师:节奏读出来了,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们听――(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你们也想读出古诗的味道吗?自己练一练。
师:哪一组来展示?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读得不错,“中,同,红” 三个字押韵,韵母都是ong。
师:这三个字读起来很顺口,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古诗)
师:诗的韵味越来越浓了,诗句的意思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诗句的意思 )
【评析:阅读教学坚持“以读为本”,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拾级而上,从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读出古诗的节奏,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学生真正读书,体现了真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引路,为学生品味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作铺垫,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师:同学们,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走出净慈寺,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诗句,欣赏西湖别样的美景。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1. 自由朗读古诗,找出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组内朗诵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汇报。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组学生汇报感受)
师:“无穷碧”是怎样的
绿呢?
生:特别特别的绿,绿得
发亮。
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一片绿色,仿佛一片绿的海洋。
生:满眼都是绿色,一碧
千里。
师:“无穷碧”为什么不用“无穷绿”?
生:无穷绿只是很绿,无穷碧让人感觉绿得发亮,绿色有变化,有的嫩绿,有的浅绿,有的翠绿,有的浓绿。
师:这“无穷碧”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生: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
绿伞。
生:那碧绿的荷叶,像女孩的绿裙子。
师:谁能把这翠滴的荷叶读出来?(板书:无穷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莲叶)再往远处看……(还是莲叶)往天边看,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练习朗读)
师:多么壮观啊!满眼的绿色,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荷花特别的红。(板书:别样红)
师:究竟红得怎么样呢? (配乐播放荷花图片)荷花红得怎样?
生:像火一样热烈。
生:红得娇艳,像小女孩的脸蛋。
生:红得像太阳。
师: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生:我从题目中的“晓”知道这是早晨的太阳,阳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强烈,早晨的阳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别红艳。
生:还有什么原因,联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莲叶的映衬,显得特别红。
师:六月,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它开得这么红艳,这么生机勃勃。
师:眼前的景色美,诗人描写的语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读读。
(生二人对读: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一碧一红,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莲叶清新碧绿、荷花娇艳妩媚,对比多么强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杨万里在《小池》这首诗中也描写过荷花,还记得那两行诗吗?
生:(齐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出示荷花的图片)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儿?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荷花小巧玲珑,非常精致。
师:这首诗中描写的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满池的荷花荷叶,非常壮观。
师:这满湖的绿叶,这别样红的荷花,多壮观啊!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评析:教学过程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正正学语言”的教学思想,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穷碧”“别样红”,感受语言的对仗美,通过朗读和对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壮美,学生慢慢地“品”出古诗深远的意境。】
四、想象画面,感悟别样情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学习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读到一份怎样的情?
师: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深情地赞叹一下,你会吗?
生: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呀!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六月,诗人送别好友,他要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将远行,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师: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好朋友说?(配乐响起)
生:朋友啊,分别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分别之后你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西湖,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啊!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留下来,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看似是在送,其实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实在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我这个朋友。
师:我感受到了诗人惜别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我们的感情却像荷花、荷叶那样永远相伴啊!
师:同学们,看看题目,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 题目中有一个“送”字,可是诗中却没有写怎么送别友人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首诗中写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叶、荷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这美
景,就会想起好朋友。
生:诗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长存。
师: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师板书:以景寄情)
师:六月的西湖中,荷叶绿得发亮,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阳的映照下那么娇艳美丽,真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你就是杨万里,来尽情地赞美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美景之中,(师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我们也一起来尽情地赞美西湖。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壮阔的美景、把这别样的感情记在心里,这首诗会背了吗?
(生背诵)
【评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加语气词表达赞美之情”“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课堂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学生通过想象表达,感
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语言的感悟。引导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古诗“以景寄情”这一语言表达的秘密。】
五、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提示)
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1.自由读读下面两首古诗,看看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2.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船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元二的情谊的?
生:即将分别,王维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友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
生: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非常荒凉,好友即将远行,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维是以酒相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西湖壮美的景色,感受了杨万里带给我们别样的离别相送,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他的送别诗,感悟诗人别样的情怀。
【评析:迁移拓展两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短小精悍的古诗中,打开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小窗口,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本节课坚持真语文理念,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经历了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别”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感悟别样情。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以语言为核心,以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的阅读、思考、感悟、体验。
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朗读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揭示课题后,结合题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诗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读诗的技巧,体会古诗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从整体上把握诗境。课堂教学以读悟境,以读悟情。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出荷叶的“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品味诗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渐渐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品读全诗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张扬个性。
通过对比阅读,实现“言意兼得”。引导学生品读“不同”的送别,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阅读过程,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的学习,最后迁移拓展,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学生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古典文学的精华走进学生的视野,学生得到一种享受,一种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精神得到双重生长。】
篇4
《唐诗宋词选读》在致同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阅读诗歌是探寻美的过程”。是的,诗歌美的探寻需要我们沉进去,沉潜玩味;需要我们读出来,高声吟哦;更需要我们拓展眼界,比较同与异,鉴别优与劣,探寻每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体会每个专题的深刻内涵,领略唐诗宋词的整体风貌。如何进行文本、专题的拓展阅读呢?我想教师的课前设计引导和课堂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的题目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在进行这一专题的学习之前有同学问道:什么是“风神初振”?“风神”指的是什么?初唐诗为何会被称为“风神初振”?专题序言这样说道:“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仍然受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同学们在读过这句话之后,更摸不着头脑,究竟齐梁的绮靡婉媚诗风是怎样的呢?教材没有给出诗歌来诠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种诗风的特点,我首先向他们介绍了梁简文帝萧纲的一首诗歌《咏内人昼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这首诗歌是齐梁宫体诗歌的代表,描写的是萧刚的一位“内人”中午睡觉的情形,这首诗歌极尽描摹之能事,用工笔画的手法,细致地将宫闱女子慵懒柔媚的姿态展露出来,同学们在欣赏过这首诗歌之后对绮靡婉媚的诗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齐梁宫体诗的发展概况和一些代表人物,这样“绮靡婉媚的诗风”也就容易理解了:“绮”,绮丽;“靡”,颓靡;“婉媚”,柔婉妩媚。这也就是“初唐四杰”力图要突破的依然笼罩在初唐诗歌上空的所谓“绮靡婉媚”的“宫廷诗风”。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神初振”呢?序言提到的初唐诗人的诗歌特点和创作主张正是对“风神”一词的注解和诠释,“风”即风骨或风貌,就是陈子昂所提倡的“风骨兴寄”的传统和刚健飞动的诗风,是对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风的继承和创新。“神”即精神或神韵,是唐人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浓郁情感和壮大意象,是生活在强大的唐王朝的诗人们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专题为何会选取杜审言的诗歌呢?序言中并未提及此人,但杜审言和序言中所提到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一样为律诗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杜审言的这首诗歌也让同学们对律诗成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属联工整,格律谨严和炼字精妙的诗歌风貌窥见一斑。
专题教学需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具体到单篇诗歌的教学中更应该如此,同学们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只有在多首诗歌的比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首诗歌的独特性。
在和同学们学习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这首诗歌之前,我仔细阅读了参考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如何让同学们体会到这种“沉静中又饱含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呢?这也是这首诗歌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教参建议将这首诗歌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还补充了另一首诗歌,梁代徐陵的乐府诗《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三首诗都是写离情别绪。我们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将陈子昂的诗歌与徐陵和王勃的诗歌进行比较。有同学说徐诗写得露骨,特别是“谁为抱腰看”这句,感觉很轻浮,像是靡靡之音。这种感觉是对的,徐诗抒情的直露和情感上的柔媚正对比出陈诗的深挚雄大。有同学说从王诗的最后一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以看出王勃抒发离别之情也是比较直白的,但好像他抒发的情感中没有离别的惆怅和伤感。这种感觉也是对的,王诗的直白豁达也正对比出陈诗的内敛沉静。
如果从诗歌风貌的角度,将南朝诗人徐陵的离别诗与初唐诗人王勃和陈子昂的诗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徐诗以女子口吻写出,直白,多哀婉之语,哀怨柔婉,代表了齐梁的婉媚诗风,而王勃和陈子昂的这两首离别诗突破了这种柔婉的诗歌风貌,正体现出初唐诗歌“风神初振”这一专题的内涵。
这样的拓展比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首诗歌的独特性,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
篇5
一、粗读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诗词,他们自己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我国的古诗词意蕴深长,内容上蕴含深刻的哲理,形式上充满着美感,尤其是节奏美在朗读中最先体现,多朗读,能够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初步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和对文字的感悟,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存在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因此,在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中的“衰”在现代汉语中念作“shuāi”,但是在该句中则应念作“cuī”。再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在现代汉语中念作“xié”,但是在此应读作“xiá”。学生在最初的朗读中也许不能读出正确的读音,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意识,到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则会造成诗句音韵的不和谐,即不押韵。遇到这种状况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粗略的多读几次,当他们能够体会到诗词的音韵美时,自然会选择古代汉语的读音。
二、精读诗词
准确掌握古诗词的读音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意思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课文都会配有注释,将重难点的字词解释出来,没有标注的部分基本为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是与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人教版的课文中设置了四个注释,分别是潋滟、空蒙、奇和西子。在这四个注释中,既有对词语的解释,又有对背景的扩充。所以,当学生看过注释后,了解到潋滟是波光闪动的意思,空蒙是云雾迷茫的样子,奇是奇妙的意思,自然而然能够明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含义,也能够将诗句内容用现代汉语说出来。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一句一句的翻译,通过个人发言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完成句子的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也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精读诗词的环节中,学生还应该试着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在确定一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重音、节奏等方式来表达情感,进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课后作业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原因。
三、研读诗词
(1)了解背景,体会情感。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均在字里行间渗透了丰富的情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时诗人的生活境况。
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词为例,送别之情各有不同,有的是描述自己为友人送别的情形,有的是描述友人为自己送别的情形,有的表达的是离别带来的伤感,有的表达的是贬谪带来的壮志未酬……如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描述了友人以歌送友,表达了友人与自己深厚的友谊;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则描述了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以长江之水喻自己的绵绵情意,表现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在田园诗一类中,高鼎的《村居》、袁牧的《所见》以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都描写了孩童在田间玩耍的景象,不仅描绘出孩童玩耍时生动的神情,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向往与对孩子的喜爱。
因此,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母亲的动作与神态,以及母亲对子女那种无法割舍的爱。
(2)研读词句,激发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力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古诗词向来以凝练、简短却情感丰富、意味深长著称,学生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作者使用的意象体会诗词所描写的意境,通过联想补充诗词中描绘的景象,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有助于其日后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后,脑海中应该形成游子在夕阳下落寞的背影,这样的想象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描绘的情景及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3)增强联系,改变意识。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辅助教学。例如,一年级所学的《咏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外形及在水中的动态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将感受到的画面记录下来。再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魅力的江南风光的图片或是视频,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诗人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古诗词的年代和背景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是我们所具有的感情和思想是相近的,诗人通过短短几句简洁、凝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必定能够找到共通之处,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通过了解古人所思,传承华夏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有裨益的。
篇6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尹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了织女的机杼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说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道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伤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为古诗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使古诗的学习回归了本真。它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对诗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体把握”即可。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个高度出发,笔者认为古诗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探究
古代贾岛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贾先生为何茶饭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进行“推敲”了。贾岛和尚反复琢磨“推”和“敲”哪个更好,他也是在进行探究。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有的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两个字词中,如学习《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设下一疑:对诗句中这个“晚”字,有人认为是“傍晚”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晚秋”,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你们认为应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于是学生又沉入到对诗句的品读中去。在对诗句描绘的意境进行反复体味后,学生们开始发表他们研究的结果了。有同学支持“晚秋”的说法,他从“霜叶”一词中领会到当时肯定的深秋,到了“晚秋”,经过霜打的枫叶才会红得像二月里的花;也有的同学认为“晚”应该是傍晚的意思,其理由是因为当时夕阳将落,在火红的霞光映衬下,枫叶才会红得快要燃烧一样,几乎超过了二月里的鲜红的花朵。双方争持不下,各从诗句的字词中,从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中,寻找说服对方的证据。不管结果怎样,这种学习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肯定大有好处。
二、完美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对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帮助的。如我在教学《春日》中“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时,学生对“景物一下子焕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感受,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景物“一时新”的表象,也就是学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体验到欣赏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感。我就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时新”的图。于是有的同学从茵茵绿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焕然一新”,有的同学从大片金黄的菜花中感受到“焕然一新”。
三、利用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古诗具有简洁而意境深远的特点,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1. 演中创新。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组织指导一位学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这位学生在久久注视“天边”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举杯喝酒状,还以指在空中“画”了起来。老师问他在干什么?他解释说李白送别老朋友时,想起这一别后不知何时方能相见,心中自然伤感,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所以用袖子擦眼泪。又因为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心中有感,自然马上要喝酒写诗了。师生都不禁为他鼓起了掌。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了联想,继而进行了有创意的表演,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写中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四、借助丰富的想象,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意境的营造借助丰富的想象,如唐代另一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诗人借“绿树、村边、郭外、场圃、桑麻、”等意象,营造了宁静、悠然、淡泊的农家乐场景。诗中透着与友人同饮之乐和作者退居山林的向往。
另外,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8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弹奏一段,描写细微生动,比喻新颖精妙,使飘忽易逝的声音如在读者耳际萦绕,这一段的末尾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绝入神。成功的音乐描绘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对读者的感染。
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写送别的环境,点明了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上的尘土,也沾湿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此中含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不尽别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过是劝友喝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挚的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只有体会诗歌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二、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是赏析诗歌语言。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如的《沁园春・雪》,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气势恢弘。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三、赏析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
其次,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再则,要注重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高洁。
四、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篇9
关键词:《十四行集》;民族特色;内容;形式
十四行体是起源于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被引进到中国,曾被译为“桑纳体”、“声籁体”、“索内体”等,但以闻一多先生翻译的“十四行诗”最为流行。十四行诗顾名思义每首诗有十四行,并受到严格的音律限制。这一诗体传入中国,经过几代诗人的努力,创作了数千首中国特色的十四行体诗,完成了十四行体从欧美向中国的迁徙,实现了十四行体从印欧语系向汉藏语系的移植。中国诗人移植西方的十四行体,用以探索新诗形式的革新,按照中国诗的特点进行改造,致力于民族化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四行诗。“引进和创造诗歌新形式,必须适合民族生活的土壤。”①由于中西诗人在逻辑思维、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因而不同民族的诗人在采用同一诗体进行创作时,仍然受到本民族文化审美心态的影响而对外来的文化加以改造。冯至虽然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却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在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罗伯特・培恩在《白马集》中是这样评价的:“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集》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十四行诗集,一直是冯至研究中令人瞩目的焦点。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十四行集》就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思想艺术特点、思想来源、十四行体的民族化尝试等角度进行阐释与剖析。20世纪40年代,李广田在《沉思的诗――论冯至的》中作了肯定的评价。在认定《十四行集》诗意的同时,认为冯至同样是一位哲人,“可以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最不平凡的诗意”,诗人通过契合的方式达到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关切。同时,李广田分析了歌德、里尔克等西方诗人对冯至的影响并肯定了冯至对十四行形式借鉴。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认为:文章从选材上来源于“日常生活”、“诗人耐人深思的理”和风格上的“中年”气质给予了评价。20世纪80年代对《十四行集》研究的重要成就有:周棉的《论冯至的》、方敬的《沉思的诗――论冯至的》、朱金顺的《冯至的》等。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从中西文化背景的角度研究冯至诗歌创作与西方文学的关系,以及在西方影响下冯至形成的艺术个性,如兴万山的《冯至与东欧文学》、韩牧的《冯至诗歌中的歌德思想》、解志熙的《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等。除此之外,张宽的《试论冯至诗作的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强调除了西方存在主义对冯至的影响外,唐诗宋词也是影响冯至创作的因素。哈迎飞的专著《现代中的传统――论冯至与佛教文化之关系》从佛教文化对冯至的影响角度探讨其诗歌的美学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本文试图从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上探讨冯至的十四行诗的民族特色。
一、冯至诗歌内容上的民族特色
冯至是沉思的诗人,观察思考都是那么仔细,能在平凡里寻觅那不平凡的“奇迹”,犹如“慧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至将哲理入诗,除了受外来哲学思想影响之外,还与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引入里尔克沉思诗风,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诗思传统。冯至在战争阴影和残酷的黑暗笼罩的时代中,表现了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合,体合为一”的精神。冯至十四行诗中与万物浑然融合的境界,除了对里尔克观照万物存在的方式的创造性接纳外,同时又汇入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即灵魂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东方式融合。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其基本含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中国古典文学中把自然当做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对山水田园的歌咏之中还隐藏着把自然视为人生归宿的心理动机。与自然的默契成为生命归于大道的一种至高的和谐理想境界。冯至的《十四行集》不拘泥于抒写山水、草木的具体景象,而是把自己化作天地之间的一份子,与自然万物相融,将瞬间的诗思直接融入普遍性的天地,个体的生命一下子与永恒的宇宙融合,心灵的现实感应接通着远古和未来,这样的诗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如第十六首: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在诗人眼里,自然界和人世间所有的存在者无一是陌生的异己,诗人与所有的存在者血肉相连,息息相通,休戚相关。如第十八首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表现了生命的永恒: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的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诗人一方面抒唱了生命的暂住、生命的流过和生命的无常,同时又把时间、历史视为一道永远向前的流水,说出了“刹那即永恒”的观念。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及其存在的生命符号,是中国诗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品格之一。”②冯至的十四行诗在意象处理上并不以繁复取胜,而是以充盈取胜。意象成为诗人深沉的人生启悟的载体,“是最清醒的意志与最虔诚的灵魂在为表里的凝合”。他描写初生的小狗,原野的小路,村童与农夫的哭声,案头摆设着的用具……这一切普通的事物透过诗人的思考,从凡俗的意象中升发出丰富的美感。诗人注意民族欣赏习惯,
因此中国的十四行体既以奇思诱人,又避免了晦涩,在浸染着丰富思想情感的普通意象群中开拓诗的世界。在冯至的十四行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诗集在第11-13首中分别赞颂了、鲁迅、杜甫等历史名人,着力张扬他们光崇高思想与伟大精神。尤其歌颂了杜甫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及“穷年忧黎元”的忧患意识。
除此之外,冯至的诗歌中还有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离别是中国代代诗人乐于抒写的题材之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这样的题材比比皆是。古人多写离别的依依难舍和惆怅思绪,并多寓情于景中,但是离别这一题材在冯至的诗中有另一番风景。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此诗不同一般的离情别绪,诗人一改离别题材惆怅的基调,而是劝友人:就把离别看做 是新生活的起点,在战乱中,此次一别,也许终生难再见,就把它看做一次再生。经历生离死别的人,备受离别之凄苦,令人感到寒冷,别离容易再聚难,可是我们的友情依然存在,挥挥手,我们的世界就被劈成两半,再见到时,我们会如初晤面时,让我们想起前世,我们曾经逢过。
二、冯至诗歌形式上的民族特色
冯至之所以采用十四行的方式,冯至是这样解释的:“我采用了十四行体 ,并没有想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然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这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正如李广田在论《十四行集》时所说的,‘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正宜于表现我所要表现的事物;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适当的安排。”③冯至的美学原则是“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他认为:“我最不喜欢有一种诗为了凑字数、凑行数、凑押韵,把诗写得呆板没有生气,或是堆砌华丽的辞藻 ,让人读了喘不过气来 。”“我写十四行,并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变体 ,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④采用“变体”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律节奏,使冯至的十四行讲究格律而不拘泥于格律,其节拍灵活多变,语调自然流畅,创建了一种精练清新的诗歌旋律。
中西方在诗歌节奏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的诗歌节奏重在声上,中国的诗歌重在韵上,这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字的不同造成的。中国的汉字多是单音字,没有轻重的区别所以实践十四行诗歌只能走民族化的道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别太大,英语单词发音的特点在重读和轻读,汉语单字发音的特点在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因此要把原诗的节奏(以诗行为单位的抑扬格五音步)完全用汉语来表达很困难。一般来说,在诗歌体式的借鉴中,韵式、段式可以直接移植,但“音步”则由于语言自身的差异则不能搬用。五音步是英国诗的范式,六音步是希腊的定式,汉诗的范式是七言中的四步。“在我国汉语新格律诗里,每行不超过四音组或四顿,比较自然。”(卞之琳)如果把西方十四行诗的五音步直接移植在中国诗歌里,诗行往往就会显得冗长,读起来容易让人忽略诗行的节奏,忽视由诗歌的韵脚形成的旋律感。《十四行集》坚持每首诗基本固定每行音数和节拍数,合乎十四行体的建行原则,同时又不拘泥,在整体诗行的长度、诗内各行的长度、诗内各行的节拍数等方面都有灵活的变化。正如里尔克说的:“给十四行以变化、提高,几乎任意处理,在这情形是我的一项特殊的实验和任务。”
冯至很注意本民族的欣赏习惯,以传统民族表现手法试验十四行体,与传统诗艺相互交融。如《十四行集 》诗之第十六首,运用复沓手法营造诗歌极强的音乐感。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 际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 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全诗使用了四个韵脚、四组对称,诗情始终是朝上流动的,同十四行体的构思契合。但 由于借用了我国传统诗对称手法,因而更接近于民族风格,更富有民族特色。
十四行体从域外传入中国,作为诗体它已成为历史现象过去近半个世纪了。但是优美的十四行诗却永远不会成为“史”的。它以优美的诗篇展示着自己的魅力,让人无法忽视它在中国新诗领域中的地位。即使中国十四行体历经磨难 ,身处边缘境地 ,但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重新审视被郑敏先生称为“新诗的一个里程碑”的 《十四行集》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不为过的。冯至在中国的十四行诗创作中的哲学思考和形式的大胆尝试对于我们的新时代的新诗创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徐荣街:《二十世纪中国诗歌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② 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阅读下面的古诗答题。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到
_______。
②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
2.(广东省课改区)
品读下面的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微风惊雷浪花落英
题目:_______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3.(湖北省黄冈市课改区)
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甲] 乡愁 (节选)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_____。
②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
③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
“断肠人”的倾诉:______________
4.(湖北省荆州市)
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O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5.(湖北省襄樊市)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似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6.(湖北省孝感市)
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 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D.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囤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入。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7.(江苏省南通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
8.(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①―③题。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 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 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
③同样是写梅花,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______________
9.(江苏省无锡市)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从弟①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 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10.(江苏省泰州市)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完成下列各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③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
11.(江苏省扬州市)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济南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 现出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 _______的情感。
13.(四川省资阳市)
品读下边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①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小,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们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②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浙江省温州市)
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现解错误的―项是( )
[甲]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乙]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
B.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产点出了春雨的细小迷蒙。
C.乙诗中的“客舍”足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
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十情。
15.(成都市课改区)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诗人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
16.(福建省莆田市课改区)
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
17.(广西河池市课改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
18.(广西玉林市课改区)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9.(河南课改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
20.(沈阳市课改区)
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1.(四川省课改区)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______________
22.(广西河源市)
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回答有关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签订一周年。)
①“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_______。它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
②诗中押的是一韵。
③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唐朝诗人_______写的《春望》一诗,诗的颔联“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丘逢甲《春愁》诗同样的感情。
23.(广西桂林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的诗则_______,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②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以为例的一句是:
③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4.(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古诗答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这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②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25.(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新诗答题。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它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它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①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深刻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_______。
②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
③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______________
26.(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
27.(湖南省常德市)
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
28.(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厂山涧的_______。
②“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9.(四川省内江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本诗作者是_______(人名),诗中表现诗人处境的同语是_______,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_______。
②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
30.(西宁市)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
31.(云南省曲靖市)
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1豉:豆制品。2萁:豆茎。
3然:通燃。
①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
32.(云南玉溪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题。
次韵梨花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
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
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释: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
笼月:被月光笼照。
①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_______,实则赞美梨花_______的品质。
②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
33.(浙江省湖州市)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醉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A.诗的开头写道“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万里愁肠”,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B.诗的结尾说“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著及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
C.这首诗言约意丰,辞藻华丽,并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
D.这首诗结构别致,句式参差不齐,把一个词甚至单个字排列成行,使“醉汉”的醉态与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十分契合。
34.(四川省乐山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内容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哈尔滨市)
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36.(昆明市)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37.(甘肃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①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②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表现了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贵州省毕节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①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新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②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①望 山河 草木花鸟
②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意同即可)
2.(略)
3.①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②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欣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思准确即可)
③“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意近即可)
4.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5.D
6.D
7.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8.①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③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9.C
10.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意思正确即可)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③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①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意思对即可)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12.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②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13.①C
②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言之有理即可。)
14.D
15.①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16.《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全诗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17.①D
②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8.BC
19.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②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20.C
21.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2.①不忍心(强忍悲痛) 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②an
③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①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 ③B
24.①唐 张继
②D
③B
25.①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意思相近即可)
②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③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26.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27.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②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28.①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写出3个即可);幽静(能体现“静“即可)
②a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b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29.①陆游 僵卧、孤村 不自哀
②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感情至死不渝;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即使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意合即可)
30.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时刻”来表述原因即可。
31.①“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②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32.①洁白 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
②崔护的诗,把“人面”放在前,是用桃花衬托姑娘的美丽。这里把“桃花”放在前面,是突出桃花的红艳,从而反衬出了梨花的雪白
33.C。
3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己乘船经过天门山时的所见所感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一个“出”字,使静止的山峰有了动态美。全诗用“碧水”“青山”“白帆”“红日”,勾画出一幅色彩明快、美丽壮观的山水画
35.C
36.D
37.①D ②B ③“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38.①描绘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39.①A
- 上一篇:绽放的多多
- 下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