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自然的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4-01 17: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大自然的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1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2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3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4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5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的资料:环保标语
1) 蓝天之下你我他 优美环境靠大家
2)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爱护我们共有家园
3) 青山绿水蓝天 共创美好人间
4) 与自然重建和谐 与地球重修旧好
5) 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6) 保护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7) 爱护碧水蓝天 拥抱美好明天
8) 让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世界从此没有污染!
9) 树立节水意识 反对浪费水源
10) 争做环保使者 共创绿色文明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的内容:节能环保我先行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地破坏她,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我们的地球是怎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环境灾难?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这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人类对地球的贪婪与索取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是很强,大量的化工企业引进的废气偷偷排放,垃圾的乱仍乱丢,水资源的浪费等等,直接破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很难想象,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经常在商场购物时,人们手中拎着大包小包的塑料袋。可你们却不知道,塑料袋焚烧会造成毒气,填埋后并不容易分解,还会导致土壤被破坏,中国人口这么多,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塑料袋难以处理。在饭店吃饭时,人们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其实那样会消耗大量的树木,据说,中国人在一年的时间里要“吃掉”2500万棵大树,这样的情况难道不让人触目惊心吗?
那我们为什么就不去做一些既能保护又能节源的事情呢?我们可以把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收集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后,把它变成有用的煤气、液化气;把废纸加工后,变成一张张有用的白纸;把洗脸过的水用来冲厕所……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污染不到环境。
环保、节能,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应该少开私家车,少用塑料袋,不乱仍果皮纸张……在天晴的时候,我们一起拿着劳动工具去山上栽上一棵小树。年年如此,我们的地球村就会更加美丽,漂亮!我们的祖国母亲也会更加开心,快乐!
一个人的环保行动就像一盏灯,当它亮起来的时候,周围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如果大家都点亮自己那盏灯,那么整个世界就会一片光明!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了人类的未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到那时,我们的祖国大地遍地是青山绿水,红花绿草,天空则是蓝天白云,鸟雀萦绕。让我们为此而点亮那盏属于自己的光明之灯!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中学生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2.好看的保护环境主题手抄报模板
3.初中关于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篇2
一、利用美术教学提高环保意识的觉悟性
美术教学是一门综合绘画、设计、制作等多方面为一体的艺术学科。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感受环境污染对大自然的影响,巧妙地将环保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自然与生活的定格》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山水画,让学生去欣赏,从中树立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时我对学生说大自然是美的,我们已经欣赏到了,但是现在让我作画的话会是什么样子?我拿出一张白纸,学生都等着下文,可我却没有动作了,学生都很纳闷,这是什么意思。我说雾霾挡住了我的眼睛,再美好的画面也画不出来了。学生一听都哈哈大笑,在这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结合美术教学落实环保教学的有效性
1.在想象中创设美好环境
环境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喜欢描绘的内容。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画出自己想描绘的环境,教师不需要多讲,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创作。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变迁中的家园》时,我让学生先把记忆中的原有家园画出来,并把变迁后的现在美丽的家园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畅想一下未来的家园,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构建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色。通过绘画可以看出原来的家园又脏又乱,污水到处流,垃圾遍地是。而现在的家园,楼房成排,道路平整,规划有序,一切都展现出现代化新农村的勃勃生机。畅想的家园更加美丽,充分利用了新能源,太阳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小桥流水、遍地野花,宛如一个世外桃源。学生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环保对我们的重要。
2.变废为宝才能爱惜资源
手工制作是学生喜欢的一种美术形式,结合手工制作能够让学生养成爱惜资源、巧用废弃物的习惯。同时,让学生知道任何材料都是有用的,所谓的废物只是没有放到合适的地方,利用废物能够创作出各种精美的美术作品。对不同废物的科学利用,可以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色和表现力,有效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通过变废为宝的创作,学生可以得到情感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激发起创作的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变废为宝,能够激发学生改变废物的功能,实现再利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主动收集身边的废物,观察废物的美,找到它的可用之处。这事看似很小,其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环境保护、资源回收的大问题。如在6月5号“世界环境日”这一天,我都会和学生一起进行一节《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操作课,让学生利用一些废物进行设计、创作,并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展览。有的学生用废光碟和铁丝做成了自行车,有的用易拉罐做成了样式新颖的桌椅,有的用瓶盖做成风铃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正确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环保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环保主题,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宣传环保,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漫画,也可以是制作。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画出一张张富有哲理、反映现实的漫画,对于污水、沙尘暴、雾霾、噪声、浓烟等破坏环境的现象都有涉及,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到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篇3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宇宙万象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学生每天置身其中的校园的园林花卉、人文景观更是良好的自然资源,我们选择校园文化的建设为着陆点,将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美丽的自然资源等多种文化因素潜移默化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深受教育和熏陶。
1、独特的古诗长廊
我校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碧绿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苍翠的树木,各种形状的花坛交相辉映,孩子们在这座美丽的花园里轻松地学习、生活受到美的熏陶。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和诗情画意。学校主要通道两旁竖立了精美的古诗牌,形成了一道古诗画廊的独特风景线。学生每天愉快的走进校园边诵读古诗边欣赏美景,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楼的外墙、走廊,悬挂着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勤勉学习。这样的文化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使学生感受了高尚理想人格的熏陶,他们的精神将得到升华,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教室里张贴着"让读书伴随我们成长""腹有诗书气自华""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黑板上有"每周一诗"。学校到处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母语教育无处不在。
2、新颖的科学文化艺术长廊
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分论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摆在首位,重视学生特长个性的发展。我们利用校园一侧围墙建起了十多米长的文化艺术长廊,展示学生的科技手工作品、手抄报、书法、绘画作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学生们动手、动脑、自己设计、自己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材料。即积累了语文知识,又丰富了体验,把自己学习语文的感悟与收获生动地再现了出来,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都有一定的提高。
四月份,我校开展"环保教育"暨"循环经济"进校园活动。力求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学生学习中,从小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了让学生了解 "循环经济"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学校在文化长廊的墙壁上设计了12张宣传栏。坚持每天由专职教师利用下午两节课后,带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切实有效的将课堂搬到了校园,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此次活动同学们踊跃的进入书香世界,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改变自己,做一个环保、高素质的现代学生。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兴趣,还使循环经济更加深入学生心里。潜移默化地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探究校址释义,形成校园特色文化。
我校位于西夏区恩和巷,校址好记又有意义。
我校教师对校址意义进行探究,经查阅资料,访谈调查,对校址含义有了新的诠释。
"怀远"中的"怀"意为,对父母老师的教导念念不忘。"远"指追根溯源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
"恩和"中的"恩"意为,严格自律、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勤奋学习,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报答祖国的培育之恩;爱惜物命,保护环境,报答大自然的赋予之恩。"和"指与家人、同学、朋友、邻居和睦相处,要有宽广的胸怀,容纳不同的意见,要与他人、与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通过引导学生对校址文化含义的探究,学生受到了热爱学校,刻苦学国语言文字,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
二、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
1、唱响"校园童谣"
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灿烂、多姿多彩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儿童的生活,再现儿童生活,让洋溢着儿童生活气息的童谣唱响我们的校园。每月给每个年级专辟一个"童谣展示台"。把师生合作、学生自创的童谣作品亮相展示。每学期开展一次"童谣大奖赛"来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健康的童谣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2、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处处充满了创造精神、民族智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截止本学期我校组织的"每周一诗"活动已有4年之久,学生坚持利用每天晨读,每节课前诵读古诗。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两次"古诗诵读比赛"。学生已熟记一百多首古诗。
校园广播站每天利用上午大课间和中午两点半至三点之间对学生播放《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孟子》等经典古诗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很多孩子已耳熟能详,熟记能诵了,并从中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了民族文化智慧。
3、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书香伴随下成长
全面启动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及优秀作品。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了故事课,三至六年级开设了阅读课,培养了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和语言听说表达能力。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图书阅览室并将每个年级的阅读课设在阅览室上,学生们在阅览室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甘泉,边读边记,一节课下来读书积累双丰收。课外知识与阅读能力、作文水平进步迅速。
每学期学校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和竞赛。开展"每日一读活动"读书小报评比活动,读后感评比活动,"好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家庭读书成果展示。各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设立班级读书角。四年级设立了"读书笔记优秀奖""读书笔记进步奖""谈天说地能手""优秀手抄报员""小书迷""小博士"。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六年级使家庭读书活动与学校读书活动相结合,倡导家长建设好"家庭图书角"。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了语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养。本学期举办的"好书伴我成才"的演讲比赛中,小选手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读书的体会。他们广博的知识,流畅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演讲博得了大家的赞赏。而家庭读书成果展示会上,24个家庭进行了才艺大比拼。他们诵读经典,表演相声小品,节目异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
这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了完美人格。真是"书香浸入校园内外,枝头挂满累累硕果"。
4、语文与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相结合
举办"风筝节""春游踏青""金色的秋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的兴趣。
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小学生手抄报比赛,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翻阅图书资料等途径,开阔了视野。小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版面、构图、文字都很精美,小报种类有军事天地、宇航天地、旅游天地、习作天地、知识报、生活报、健康报等三十多种。
我校的《启航》校报自创办之日起,就树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参谋的思想。在校报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写稿、组稿、自己确定形式和方法,让他们去"临场发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教师则从中引导、点拨,起到参谋作用。通过一段时间培养,初步形成了校园小记者、小编辑、小节目主持人队伍。
开展演讲、手抄报、广播稿、班级黑板报评比制度,放手由学生写稿、版面设计、书写、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及"安全教育日""文明礼仪月" "国防知识一日行"活动,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篇4
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志曾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中学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职责。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因此,从现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一、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排看环保录像,学习环保知识等,例如:请你们这样做:“弯弯腰、伸伸手,共建美丽的校园”,向学生倡议:不把白色污染带进校园,要随手捡拾果皮纸屑。不乱扔废弃物,要自觉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不随地吐痰,要主动打扫卫生。不在楼道内游戏,打闹,要保护好墙面。不开无人灯扇,要节约每滴水。不损坏一草一木,要爱护环保设施。同时,教师要做好孩子们的楷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孩子们为自己创造美的环境。
二、利用课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课堂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我们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 在备课,需要细水长流。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学生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三、教师要注意示范,树立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具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在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明确的环保意识,绝不做有损环境的事(如攀折花木、乱丢垃圾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同时还要身先表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优点,强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开展活动,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如果以环保为主题开展活动,环保意识一定会深入人心,环保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比如,我们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
篇5
一、寓环保教育于教材感悟中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非常的美,既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讴歌,这样的篇章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如诗如画的大自然,通过气氛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的心灵获得美的体验,进而激发出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海底世界》描绘了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它将我们的视线转向蓝色的大海深处。《鸟的天堂》讲述的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中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它们相互交替,俨然有序。白鹤、麻鹤早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构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鸟的世界”,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这些篇章犹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使人陶醉,令人遐想。仿佛让人目睹着海底的奇异,吮吸着榕树的清香,聆听着百鸟的争鸣,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心旷神怡。教学这些课文,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读中感悟,不断加深内心体验,身临其境,陶醉在课文描写的自然境地中,并由此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惬意的审美享受。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家园的殷实和美妙,并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植物和动物,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二、寓环保教育于教学拓展中
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促进其环境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精于渗透,另一方面还应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环保小活动,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爷爷和小树》后,我让学生在家和父母同种一盆花。学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让学生说说我们美丽的新校园应该怎样爱护,并让学生办了以“我爱我的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在学生们了解了《云雀的心愿》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写自己的心愿。使学生在运用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学习环保知识,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三、寓环保教育于词汇积累中
把环保教育贯穿渗透到词汇积累教学中,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语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进而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等问题。比如,在收集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猴子、鹿、蛇、狐狸、熊等有关动物的词汇活动中,看到熊猫这一词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熊猫是仅生存在中国的濒危动物之一,我国特别重视其保护,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世界各国对老虎、大象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也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不断学习和灌输,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学生环保的意识,孩子们便会真心地希望那些生活在笼子里的动物放回自己的家园,自由自在地生活该是多么惬意呀!
四.寓环保教育于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不但注重于方法、技巧的训练,还应重视思想、环保的教育。在教学中,我经常播放有关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风光的视频,以此激起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的意识。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写环保方面的小练笔,加强对环保内涵的理解。我多次在班里开展了以环保为题的作文竞赛,像《争做环保小卫士》、《还我绿色》等,在平时学生的日记训练中,我也要求学生注重环保,多写有关环保方面的小故事、小事例,点点滴滴,倾注环保。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环境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写作技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
五、寓环保教育于危机意识中
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可充分利用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热爱自然,当自然遭到破坏时,他们天性中的表现出的抗争心理,能促进儿童把自己的认识付诸于行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这一契机,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往往会取得一定的效果。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由于人为的破坏、土地减少了,葱郁的森林消失了,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浑黄的河水像脱僵的野马,吞噬了村庄,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终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生动鲜明的事例让儿童产生危机感,这时教师加以适时的引导,激发其环保的意识,继而投身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
六、寓环保教育于绿色行动中
环保教育不是闭塞的教育,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为媒介,促使学生领悟知识、形成绿色观念的一个过程。而绿色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使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进而形成环保意识。比如:1.在全校掀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活动,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2.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环境状况的整体认识。组织学生到县水泥厂参观,了解污水排放物的处理过程,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3.让学生真正关心和参与到环保问题解决上来。走上街头,向街道市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担当起环保卫士的重任。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环保
千万年来,地球母亲孕育了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可是,贪婪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已将她折磨得遍体鳞伤。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把绿色还给地球”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中学生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培养“绿色伦理”观,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只有这样,地球的未来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绿色。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和自然相关的文章,它们以各种方式展现大自然的美,所以,语文教师应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环境教育,真正将绿色驻入课堂。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
一、善于挖掘课本中环境教育的素材
初中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有些本身就是环保文章,有些虽然不是却隐含着大量环境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相应的素材。对于本身就是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要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比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那树》《喂——出来》等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环境保护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不然人类将自食恶果。《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济南的冬天》等文虽不是环保文章,但其实,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它们都可以成为环保教育的隐性教材。文中都有对自然美丽景色的描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看等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热爱美丽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懂得这么美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通过朗读渗透环境教育。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诗《饮酒》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之后,情感上便渐渐产生了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 感受到了这位大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之后,我再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2.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起环保动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工作。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起环保动力。当我把罗布泊前后对比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一阵阵的惊叫与叹息,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对环境遭到破坏时愤怒与惋惜。
3.开展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语文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它是环境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形式。语文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辩论赛——辩论赛时选手需要充分表达自己观点,事前就需要搜集相关的材料,同时也考验选手及时应变能力,精彩的辩论赛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对于环境教育是极其有利的。
课本剧比赛——用肢体语言演绎文章的内容,能更深入的理解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孩子们通过模仿丑小鸭的蜕变过程,了解了白天鹅的成长历程,从而明白了如何来和动物做朋友。
除此之外,还有朗诵比赛,手抄报评比,读后感评比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环境教育活动。
4.作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作文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见,作文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作文教学,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三、拓宽环境教育的空间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环境教育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出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但这仍然只是环境教育这片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环境教育这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教育活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我们的蓝天更蓝,
篇7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把创新意识融入生物课堂.
一、研究教材,拓展教材,发散教
学思维
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而且要研究中学阶段的教材;不仅要研究本学科教材,还要把与本学科所关联的学科教材研究透彻.了解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整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贯穿一些活动,如课堂小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以往的一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已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教师对新课内容巧妙导入,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1.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影像导入
联系相关知识点,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2.实物导入
在授课前,教师可以搜集本节所涉及的动物或植物,向学生展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
3.问题导入
利用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一定要通俗易懂,最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现象.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
三、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打好创
新课堂基础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学生大脑中有了丰富的、大自然的资料信息,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创造思维的形成就缺少链接.生物知识涉及面很广,教师应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因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在各班建立兴趣小组,要求学生经常进入图书室,也可以让学生在书摊上自己购买,自由选择,广泛阅读,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外阅读形式多种多样.如举行专题演讲会、办专题手抄报、举办生物小论文比赛等.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便会翻阅大量资料,以此促使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涉猎知识,汲取营养.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新教法、灵活多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一提起创新教育,很多人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搞发明创造.这是对创新教育的误解.创新教育指的是教师教学理念要有创新,从而使课堂情境新颖、教学方法独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这些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创新人才的成长.
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的教授方法要灵活、创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要灵活多变.解决生物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篇8
自1972年6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今日,已经经历了40年的环境变迁,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到逐渐认识到要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主要归功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已经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那么,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环境教育情况如何呢?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在环境知识普及、环境意识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校的环境教育主要还是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在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面对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环境教育正式纳人中小学课程。这一决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二、国内环保形势的严峻
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以及以往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我国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森林被砍伐和植被被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不断加剧,生物物种灭绝在加速,水体污染在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扰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等等。可以说,现在我国是以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非常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决定了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实施
(一)营造氛围,美化校园
进行环境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学校应积极进行校园环境改造,把校园与文化、环境与艺术作为校园建设的主题,使青少年置身于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校园内有花有草,修建名人园、浮雕壁画;悬挂树立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等内容的提示牌等;学校的走廊、楼梯口悬挂学生的环保手抄报、环保绘画作品等;班级内开设绿色植物角、卫生角等。学校要尽量利用青少年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分为各门学科的渗透教育和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两种形式。学科的渗透教育,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将环境教育与各门学科相互融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例如,在生物学课或科学课中,通过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启发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在语文课中,通过对优美景物的描述,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就是指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地域优势等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
(三)课外活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把环境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其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呈多元化。例如,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等多项专题活动;成立各类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等;利用与环境相关的纪念日(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气象日、爱鸟周等),传播环境文化,加强青少年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
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范围内,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可行的、与生活相联系的绿色活动,使青少年的行为影响到家长、影响到社会。例如,现在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青少年极易养成浪费的习惯,很少有人对自家的垃圾和废品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进行“废品回收”,如果住所附近有垃圾分类收集筒,就和家长合力,将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如果没有,就将可回收再利用的废品等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这样最简单而又实际的办法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同时还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教育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学校教育、家庭影响之外,还需要社会的力量。例如,利用社区等资源,开辟社会环保教育基地;利用环境保护区、风景区,创设环境教育中心,以方便青少年开展环境保护的参观、考察和交流活动,促使青少年接受环境教育。再如,可组织到工厂参观粉尘、污水或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应用等。
篇9
关键词:本土化;人文教育;审美能力;校园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认识越来越缺乏。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乡土文化的标志,乡土美术能给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素材。在校本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正是乡土美术的良好发展契机。重新甄选和整合乡土美术并将之融入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容
说起乡土美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充满亲切感、古老、质朴且稚拙的老物件以及上面的各种图纹装饰。其实,乡土美术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某个地域范围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首先,乡土美术的内容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可以是青山绿水,也可以是高原沙丘。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的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其次,乡土美术的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大到房屋桥梁,小至生活用具,如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彩绘、木石雕刻、印染花纹、刺绣、神像;还有民俗节庆、红白喜事和宗教活动用品,如花灯、风筝、神像、观音和门神等。
二、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使用的美术教材中,乡土美术内容遭到删减,或已经不适用。部分中小学使用的教材非本省编印,教材里的乡土美术内容是其他地区的,教师只把它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没有补充本地区的乡土美术内容。此外,部分美术教师自己不了解本地区的乡土美术,也无意了解和收集乡土美术,自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乡土美术。因此,部分中小学的乡土美术教学较为缺乏,导致学生对本地域的乡土美术知识了解甚少。笔者所在的闽南侨乡晋江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连续多年在暑期面向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举行民间绘画培训。此外,晋江还出版了民间绘画作品画册,举办了作品展览,拓宽了美术教师了解和学习闽南本地乡土美术的渠道。近年来,乡土美术在晋江中小学校的实施情况较好。
三、乡土美术走进课堂的途径
美术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且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整合,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现有的美术教材。1.巧借多媒体在低年级班级,教师可将本地的民间传说、民居建筑、民俗物件等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乡土美术。在高年级班级,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某个乡土美术主题的资料,并制作成PPT在课内进行交流。如,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有《家乡的老房子》一课,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业,上网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然后制成剪报、手抄报等;学生也可在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进行线描画创作。2.组织参观、游玩教师可以尝试把美术课堂移到校外,实地开展美术教育,让学生在游玩中感受人文景观之美,寓教于乐,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通过写生、摄影、日记画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乡土美术的热爱,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爱乡情感。当地的民俗活动或文艺演出也是良好的学习契机,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观察民俗服饰、民俗用具、人物动态等,然后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创作美术作品,举行主题美术展览等。3.依托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任。把乡土美术融入校园建设,既能让校园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又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学校可以打造乡土美术主题文化墙,也可以在节日中发动学生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用它们装点校园,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构建精神家园。乡土美术是多元化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乡土美术的认识,使学生回归自然,获得美的享受。这样既能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又能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娜.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渗透.新课程•上旬,2015(6).
篇10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但是它提供了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思考自然对于儿童及所有人的影响。自然缺失症指的是“现在的儿童到户外及空旷的原野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一个趋势。它反映出我们这一代群体的某一部分,长期脱离户外自然体验,越来越缺少对自然之伟大而敬畏,也越来越少为生命之奇妙而惊叹。
本课题以厦门市城区中学生为样本,通过文献查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参与实践等方式,并对比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自然教育经验,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厦门市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的现状、自然缺失症问题及原因,并据此对厦门市乃至全国的户外自然教育进行反思。我们还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担当者方案。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用到的文献在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及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Google等网址查阅。
问卷调查法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自然教育调查表。问卷设计主要针对答卷者对“户外自然教育”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提问,并希望通过问卷为以后设计CNC平台提供依据。问卷共涉及4个方面:受测者基本信息,对自然教育的现状和基本态度,体验自然教育的频率与多样化程度,以及孩童时的自然体验回忆。问卷采取了3种方式进行调查:一是选取城区中学高中3年级学生共计594人进行网上调查;二是纸质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给槟榔中学的初中生共149人;三是自己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担任志愿者期间,用同一纸质问卷调查了17名家长。
访谈法
访谈对象共33人,有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许界群、厦门植物园科普馆梁育勤和许玲、达尔文自然求知社发起人冯永锋、厦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老师若言,厦门绿十字环保志愿者总干事马天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张卫哲、新浪厦门记者占海峰、台湾自然步道协会会长林淑英、金门金城国中学务处主任洪子圣、厦门竹坝中学校长黄玉煌、槟榔中学副书记项慧芳、槟榔中学德育处主任胡岚、植物园志愿者郑芳老师,以及在植物园参观的学生和家长等。
实地调查法
2011年暑假我在香港参观了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台湾参观了野柳地质公园和垦丁公园。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半年间,周末走访的本地户外自然教育场所主要有:万石植物园、铁路文化公园、观音山海滩、火烧屿火山地貌公园、齐马山栗喉蜂虎观鸟基地、云顶岩蝴蝶谷、文曾路萤火虫公园、天竺山森林公园、同安山重农家乐合作社、同安竹坝农场、翔安刘五店文昌鱼保护区等。
为更进一步了解自然教育的运作过程,我还参加了厦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在漳浦六鳌组织的“等待天空放晴的日子”自然活动,识别和绘制滩涂生物,并制作自然教育手抄报。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受访群体样本是城区的中学生,分两部分:网上问卷594份,由于问卷系统软件的设置,提交问卷都为有效卷;纸质问卷发放149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卷78份,占72.7%。将纸质问卷中的有效卷计入,两者共计672份。答卷人男女生比例为1.09:1。
学生对不同年级间“户外自然教育”自我同一性认知
自我同一性认知来自于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2002)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自我与环境的作用下,个体所表现的目标、价值观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户外自然教育自我同一性认知最“缺失”的群体是年龄在12~18岁,也就是小学6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学生,也是目前我们课题最想探究的群体。
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学生的去处
调查结果表明,约34.4%的学生完全“宅”在家里,活动主要是上网游戏、玩QQ、做作业、K歌、与家人聊天、做家务。约54.6%的学生曾经有半天以上外出的经历,外出目的(可多选)中,探亲69.1%,补课80.3%,上兴趣班47.3%,逛街73.2%,旅游53.4%,其他21.6%。而在参与旅游的学生中,在自然景区中能体验到相关户外自然学习的占33.4%。综合比较,实际在国庆黄金周期间,能真正体验到户外自然教育的学生只有4.69%,如果仅从这一微型调查看,在我们的中学生里,有相当部分群体已经存在户外自然缺失症了。
学生对自然的定义
调查表明,50%的同学认为一花一木皆自然;20%的同学认为远离钢筋水泥的原生态场所才能被称为自然;还有20%的同学认为农村的风光就是自然。不难看出,在我们城市的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然的定义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的。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自然的认识大多是来自于网络和书本获得的信息。
自然缺失的原因
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是导致自然缺失的主要原因,电子娱乐的诱惑也是导致自然缺失不可小觑的原因。在项目的“其他”填空中,还有同学意味深长地填写上“等待天空放晴的日子”。作为自然缺失最为严重的群体中的一员,我也对学习压力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深感无奈。
学校应该为户外自然教育提供什么?
学校是最直接面对我们的教育场所,也应是户外自然教育最好的践行者。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试图了解同学们希望从学校方面得到的资源。在这道多选题中,超过62%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为户外自然教育提供机会和条件;20%的同学希望学校提供科技辅导教师来指导自然教育活动。
学生希望参加的户外自然教育类型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想参加的户外自然教育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希望仅仅在春(秋)游时在一个有限的“围墙”空间内“看”自然。87.4%同学对“植物园中植物识别”、“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大自然的夜空繁星观测”有兴趣。只有26位同学选填了“不知道”。在选项中的“其他”部分填空中,一些学生希望能在周末去观察野鸟。
户外自然教育活动缺失的原因
通过调查得知,积极性不够、信息不足、成本支出和安全问题是造成户外自然教育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结论与建议
厦门城区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较为缺失。目前我们这些学生处在这样的状况:户外体验有,而户外自然教育量少、不成规模。相关度对比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自然教育的自我认同度越来越低,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说出本地植物和常见昆虫的名字,也说不出它们的分布情况。导致积极性不足的原因有应试教育大背景、教育“去自然化”、认知观念薄弱、生物惧怕性、缺乏多样化内容、户外自然教育资源逐渐消失等。国内户外自然教育的担当者是谁?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或是教育部门?还是家庭、甚至是学生本身?不同的人对此理解也不同。自然教育过程停留在自生自灭的状态,缺少策略上的指导。有了这些数据和理论基础作铺垫,才能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户外自然教育的担当者要形成合力,营造立体氛围。为此,我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不同的背景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在大环境中营造户外自然教育氛围;
呼吁专业人才撰写有关本地自然体验的书籍;
与海峡彼岸自然教育机构合作;
在海峡旅游博览会上设立户外自然教育产业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