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因经典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30 10: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微因经典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韩剧不看,换了新《水浒》,可潘金莲“遇难”前,老人又“亮黄牌”了:本来她就不满武松当上阳谷县刑警大队长靠匕首而非拳头(打虎),更忍无可忍“叔嫂情愫”让硬汉内心开始乱七八糟了!老太有云:“我活了一辈子,还真没见过哪个叔嫂‘憋不住’的!”还有,西门与潘的变成了真情!
邂逅上一版潘金莲,我正在一馆子陪几位中戏老师吃饭。突然间――周围静了,王思懿(潘扮演者)登场了,教戏剧的几位专家也停了筷子……可见观众不管专业还是“业余”,都没“小看”潘小姐。有网友说得干脆:现在拍《水浒》就是为了潘金莲。
这位经施耐庵首度刻画,金陵笑笑生极度演绎,之后又无数次复活于市井茶余饭后、舞台、银幕、荧屏的“失足妇女”,常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被“利用”。很显然,她追求爱的自由与人性、性的权利有其进步性;伴随这过程的“奴家痴情同谁诉”以及迷惘、颤栗也值得同情;何以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尚需反思。但她毕竟不是先进妇女运动样本,“图情害命”更无法用一句“爱情是自私的”就能了事。
应该说,新《水浒》导演、来自香港的鞠觉亮在情节合理性上花了不少心思,特地对潘金莲可怜身世、失意恋情、挣扎内心做了细致刻画。但真正让观众“新鲜”的,乃西门大官人对潘不再是一时“性”起,而是一见钟情,甚至很“琼瑶”,还承诺“我们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另外,在伴乐上,两人也经常被“爱情颂歌”。于是,武二显得实在可恨――爱的“迫害者”,生生拆散一对鸳鸯;而丑武大简直多余,人之砒霜,我之蜜糖,他就别怪砒霜和娘子失足啦。难怪有记者让新“潘”甘婷婷在这仨男人间选择时,她会答“西门庆是女孩子首选”,且理由“充分”(也许是对付媒体的玩笑话):武大郎肯定不受女孩儿喜欢;武松人品好,但不解风情;“如果用现代人眼光看,西门庆会讨女人欢心,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能给女人带来满足。”(《河南商报》)
我那朋友也担起心来,他那原本“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初中闺女将来很可能会看不清现世“西门”们的真脸,何况“艺术效果”已现:她辩老爸――潘阿姨为爱有理,杀人最多属“过失”或“失足”。
确实,在以消费、商业为特征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之时,社会上多了“神马都是浮云”式“宽容”,却少了道德是非价值判断,潘金莲等“失足者”不时被请上银屏,与其为“挽救”,不如说“挽留”――靠这留住眼球,让人看到的却是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的责任感、希冀“开卷有益”的慎重态度节节失落!
前世潘金莲今生想也想不到的奇遇,于原著无关,却彰显某些影视人对经典越来越缺乏敬畏(“敬”要起码的恭敬、尊重;“畏”则害怕自己的误读),于是乎,屡次把经典拍成“惊点”。这样,《红楼梦》变奏为雷人“红雷梦”;新《水浒》则变身疑似同志“断臂”的“水腐传”。其中林教头算是最符原著“豹头环眼”外形的一个,却被剧中男人“看走了眼”,非要用曾夸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四大女美人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之,或许恰恰透出其“别有用心”?
如果说经典名著人物外表“百人心中百位林妹妹”,难免“口水”与“口蜜”齐飞,但内在精神的“缺钙”却令更多人失望。正如网友所言:看前痴痴盼的是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看到的却是连鲁和尚和翠莲姑娘也搞“暧昧”;众男爱花儿爱围脖(微博),好汉很“娘”,豪气很弱……
当然,对经典失敬并不止于影视圈,图书和网络上“一点正经没有”地大话、戏说、“水煮”、调侃、颠覆经典的不在少数,似乎没什么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尤其是解构主体精神价值,这显露着文化传承的危机,绝不能视为多元取向和言论民主。而正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将传统经典奉为立身之本,始终保持一种崇尚和敬畏,5000年的文明才“可持续”,我们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具体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它们之所以也成经典,盖因涵盖民族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思想内涵和美学品质,直通民族精神制高点,浓缩人类思索与智慧,是作家们在某个时代并超越这个时代对人生宇宙准确而深刻的表达,可以不断滋润后人心田,营养心灵,能给我们灵魂带来清凉……当年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讲过:一部经典作品“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这也警示“重读”(重拍)经典时当格外小心,不能任意草率,随心所欲。毫无疑问,心存敬畏之心还是怀有功利目的,势必拍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恶果更不容小觑――陶养或“带坏”观众。
篇2
关键词:职校生;课外文学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57-03
对于时间和精力相对充裕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文学阅读原本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然而,由于自身学习习惯、审美取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呈现出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因课外阅读缺失而造成的职业学校学生的“短板”,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已经显而易见。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职业学校学生课外文学阅读指导意义何在?又有哪些好的途径?
现状概括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我校学生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呈以下状态。
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这部分学生大概占班级人数的80%左右。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大都认为阅读是语文课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爱好。
有一小部分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但主要的课外读本是以校园言情、同性恋、悬疑盗墓、卡通漫画等为主题的作品。这类学生大概占班级人数的15%左右。这些学生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对书中的那些超现实的法宝、魔术等有强烈的兴趣。
总体看,对文学感兴趣,在入学之前就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每个班级平均只有两三个。这些学生入学后很快就突显出来,在班级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带动效应不明显。从这一点能看出,职业学校学生对阅读还是有基本向往的,但大多未养成阅读习惯。
成因探讨
自身历史原因 由于小学、初中普遍存在的升学压力和家庭教育等原因,职业学校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能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缺失不仅在职业学校学生身上表现的特别严重,也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并不是特别好,对课外阅读,他们认为可有可无,不太在意。进入职业学校后,他们也不可能一下子脱胎换骨。
职教观念原因 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然而受一些陈旧和功利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依然把职业技能当成是职教学生的全部。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境遇还是有点尴尬。学校缺乏阅读的氛围和对阅读的引导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良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原因 在整个社会都缺乏阅读气氛的今天,在职业学校推行课外阅读确实也有一定的困难。当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是“高富帅”、“非诚勿扰”、“超女快男”时,职业学校学生也特别容易被感染。和直观简单的图像资讯等相比,文学阅读显得艰涩枯燥,自然就不会被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喜爱。
意义归纳
尽管有以上种种原因,但这些不能成为职业学校学生没有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理由。毕竟,对于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而言,错过这一段时间,他们将很难再培养出课外阅读的习惯。因此,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可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在未来的社会里,学习能力将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被社会淘汰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一个缺乏必要阅读能力的人,要成为特定层次的人才是很困难的。课外阅读因其开放性和自主性,学生会经历一个自主寻找、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因此,它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形成日后职业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在个体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从一个人的谈吐到对他人的倾听,从说明书的阅读到工作中的小结,等等。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智能提高、职场发展的底子,这个底子的深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职业生涯能走多远。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有品质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审美判断力和广泛的生活趣味,提高人文素养。除却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还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能。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总是以此为目的,即在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具有和谐的人格”。在文学的世界里,学生可以超越有限的社交空间和视野范围,可以“游历”名山大川,看尽云起云落;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师对话;可以见微知著品味滚滚红尘之人情世故……有品质、有指导的课外阅读将会给他们带来终生受用的审美趣味。
途径研究
语文课堂上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经典作品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和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对一些经典作品作简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经常传达这样的理念:课堂的文学作品学习只是了解了文学世界的冰山一角。对于一个将来的社会人来说,课堂的文学作品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表明,教师的视野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诚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所言,“学校应该成为一个以经典阅读为主体的书香家园,教师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引导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开设文学阅读类选修课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分制的特点,在校内开一些文学赏析、名著阅读类的选修课。这类选修课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成为学生获得学分的工具。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集中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力。在选修课培养了一批文学阅读爱好者的基础上,再鼓励这些学生在班级和校园中起到辐射作用。
编制有校本特色的文学导读文本 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要着手解决学生在阅读中的实际困难。囿于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等,职业学校学生在选择课外读本时很容易选择一些文字和思想质量不太高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编制有校本特色的文学导读文本就显得十分重要。要结合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特点、身心发展等诸方面因素,选择学生感兴趣又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本,教师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对文本进行阐释,从而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可交互的桥梁。
充分调动校园社团的力量,共同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社团是职业学校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读书社,给志同道合的学生一个分享的空间,再由这些可能将兴趣爱好转变为生活习惯的“书粉”们慢慢影响周围的学生。一个团队影响力的形成要有一批坚定的核心力量。每个班级中为数不多的热爱阅读的学生零星散在校园里可能力量很小,但是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给他们一个可共享交流的空间,就能够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利用校园的广播台、电视台、刊物、网络等现代媒体加强校园的阅读氛围 今天的学生对电视、广播、网络等非常敏感。教师不妨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对他们加以引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广播台、电视台开辟读书时间,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教师和学生作为嘉宾向全校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和分享一些阅读经验。另外,校园刊物和校园微博也是学生感兴趣且比较容易参与的媒体。
以上是对职业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概括、成因探讨、意义归纳以及途径研究。职业学校学生阅读工作的推动和进步不仅需要一线教师的努力和实践,也需要广大职业教育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推广,更需要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深远,更会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一项可能见效缓慢但我们一定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吴茹.高职生的课外阅读与指导[J].现代技能开发,2002(12):11.
[2]卡拉普赖斯.新爱因斯坦语录[Z].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71.
[3]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10.
篇3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现场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焦作市市民碎片化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焦作市居民碎片化阅读效果的具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081-03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等新鲜词汇的出炉,“碎片化阅读”也成为网络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1-4]。碎片化阅读是指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为媒介,通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iPad、PocketPC等网络通信设备来获取海量信息(包括各种电子书、新闻、QQ空间信息、微博微信信息等)的一种移动式的阅读[1][5]。碎片化阅读是网络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常态。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便携式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分享各种信息。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攀升。如: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的用户量达到17.5亿,而我国智能手机用户也超过了5亿,这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可靠的基础条件[6]。
大量研究表明,碎片化阅读因具有内容丰富、方便快捷、普适性强以及能够提供随时随地沟通、交流的机会等优点而被大众广泛接受[2-3][6-8]。然而,碎片化阅读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信息内容缺少权威性、不容易积累知识与培养思维、容易养成浮躁的心态以及可能引发生理或心理问题。鉴于此,笔者以焦作市市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剖析焦作市居民碎片化阅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焦作市居民碎片化阅读效果提出具体对策。
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内容
为深入了解焦作市碎片化阅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笔者对焦作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问卷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本次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①性别。男女比例为55.6∶44.4。②年龄。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16―60周岁,这也是碎片化阅读的主体年龄段。小于16周岁、16―30周岁、31―45周岁、46―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2%、30%、27.2%、27%和7.6%。③职业。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单位职工、在校学生和自由职业者,比例分别为17%、22%、25%、20%和16%。④学历。小学及其以下、中学学历、大学学历和研究生及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4%、28%、32%和16%,受访对象的学历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访对象的阅读工具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手机、PDA及iPad等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正由传统的纸质阅读向一种全新的移动阅读方式转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4年7月,手机上网网民总数为5.27亿,比例高达83.4%,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的计算机上网比例[6]。可见,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国人阅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问卷调查显示,焦作市约有89.8%的居民会利用手机阅读获取有用信息,其比例远远高于通过书籍、报纸杂志获取信息的比例(见图1),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普及,手机阅读因其方便、快捷而被广泛采用。
2.2 移动阅读平台的新阅读过程呈现碎片化特征
2.2.1 受众结构的碎片化。调查结果显示,读者不论性别、年龄、职业还是学历高低,只要具有移动设备,便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见图2),这与孙梦嘉和金君(201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3]。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和学历的读者使用手机阅读的比例有显著差异(P
2.2.2 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受读者喜好和关注点的影响,各运营商会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内容的传播与更新,这种传播和更新方式就会造成阅读内容的碎片化。问卷调查显示,读者的兴趣点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66.7%)、工作相关信息(39.2%)、八卦娱乐信息(53.2%)和生活相关信息(75.6%)等(见图3)。可见,焦作市市民更关注生活相关信息、国内外热点问题和八卦娱乐信息,获取这些信息无须前期准备、用时少及花费精力少等。
2.2.3 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与传统阅读方式不同,碎片化阅读可以利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空余时间进行阅读,阅读时间灵活、机动,更适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焦作市民都会随时随地选用手机阅读(见图4)。
2.2.4 阅读载体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快捷,可以采用任何移动通信工具,包括手机、iPad、PDA等多种移动设备。
2.3 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研情况显示,受访对象采用的阅读方式通常是快速浏览的方式,调研中约有61.6%的受访者选取的阅读方式为快速浏览的方式(见图5)。进一步访谈表明,这种快速浏览的浅阅读方式收获甚微。
2.4 碎片化阅读的动因分析
对受众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动因调查包括学习工作需要、兴趣所在和无聊打发时间三项(见图6)。其中,51.2%的受访者表示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原因是无聊、打发时间,表现出极大的无目的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人们接触的信息量在不断扩大,进一步导致人们精力的分散,尤其是一些生活娱乐信息,充其量是调节人们快节奏生活的“调味剂”。
2.5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2.5.1 碎片化阅读的优势。①碎片化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且具有空前的普适性(见图7)。②阅读趣味性增强。阅读工具多样化,有手机、PDA和iPad等多种移动设备,信息包括文本信息、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③有效利用零碎时间。图4显示有41.6%的受访者会利用空余时间随时随地开展阅读。④增加互动交流机会。QQ、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与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增加同学、朋友和同事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
2.5.2 碎片化阅读的缺点(见图8)。①碎片化阅读信息包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海量信息,其中有部分信息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读者在筛选有用信息时难辨其真伪。②移动阅读的信息要求及时更新,这导致很难对描述对象进行系统的描述,完整性较差,这直接导致读者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的全面信息。③碎片化阅读的最大优点是方便快捷,这也容易导致读者对碎片化阅读的心理依赖,养成懒惰的习惯。④长时间的碎片化阅读容易引发视力、颈椎、腰部等方面的生理问题。⑤碎片化阅读引发低头族,从而造成人与人的沟通障碍,导致冷漠和亲情疏离等心理问题。
3 碎片化阅读的对策
针对焦作市市民碎片化阅读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①开发经典作品的电子阅读内容[9-10],并将其模块化和独立化,使读者可以不定时、分批次且有选择性地截取阅读,充分发挥经典内容的积极作用。②加强对网络阅读内容的筛选力度,滤掉低质低俗的作品,加大高质量经典阅读内容的比例,从源头上削弱碎片化阅读的消极作用[11-12]。③改变娱乐化的阅读偏好,促进读者阅读方向的转变,引导读者开展目标阅读和导向阅读,向可以提高认知、陶冶情操和有益于工作学习等方面倾斜。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培养读者专心阅读、耐心阅读和细心阅读的好习惯;二是培养读者劳逸结合、开心阅读的阅读习惯,消除或减少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生理方面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源.论网络环境中的“碎片化”阅读[J].情报资料工作,2011(6):84-87.
[2] 白燕燕.我国移动阅读面临的6大瓶颈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3(3):80-83.
[3] 孙梦嘉,金君.新阅读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现象研究[J].戏剧之家,2015(4):264-265.
[4] 王艳玲.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5(3):66-68.
[5] 叶蓉.湖北省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调研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63-65.
[6] 陈小妹,春娃,吴金妹,等.新网络时代的学生手机阅读分析[J].林区教学,2015(2):120-121.
[7] 来艺博.微传播碎片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8] 施秀芳.“碎片化”时代的手机出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9] 王艳玲.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J].名作欣赏(鉴赏版旬刊),2015(7):140-143.
[10] 陈鹏,叶宏玉,梁凯,等.移动阅读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3):300-304.
[11] 吴海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95-97,103.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书法;风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243―03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同地域的书法传承与发展史。不同地域的书风,构成了中国书法多样的形式面貌和不同的艺术表述方式。如同方言一样,一个地域的文人以同一体系的语言形式表达他们的精神诉求,表述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舍此,中国书法艺术将是枯燥和乏味的。
地域书风应该是某一区域的书写者以相同或相近的汉字书写方式,传递他们对汉字之美与汉字文化之崇敬的审美文化气息。地域书风一般由地理区域、书风形成的代表书家、书风传承人群、书法面貌折射的文化气质、书法代表作品等要素构成。每一个区域书法风貌的形成,既受到书写者个性、学养等主观动因的影响,又受到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民风民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均是书法的文化生态环境。书写者自身的主观价值取向决定着书写方式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着书写情感表达方式。但是,这些书法的外在和内在的书法形态是带有狭义的个体性的;而书家所处地域的文化生态环境,无论对书写者的性格、情感、思想的影响,还是对书法的文化内涵表达,均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似的。这种影响是带有广义的文化观念的。在地域性的书法文化群体中,中原书风和江浙书风的书法生存与表现形态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自然与生活环境培育的书法家个体性格
对地域书风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性格受遗传的影响。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性情粗放,容易激动;粘液质的人感情细腻,性格稳重;抑郁质的人性情低沉,感情自我压抑。这些与生俱来的血液里的遗传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与感情走向。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心理暗示,对其性格与情感改变亦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性格在形成过程中,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对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以中原和江浙两大地域为例。中原以平原为主,土地辽阔,气候属中湿带,降雨较少,人群居住密集。因此,该地域人们自古以来善于相互往来,心胸较宽广,性格奔放,行为方式较为豪爽,情感表达方式粗犷为主;江浙地域以山岭居多,地形起伏较大,水网密布,气候属暖温带,降雨较多。这种地形将人群分割得较为零散,而且人群范围狭小,加之湿润的气候条件,培育了该地域人群相互交往的方式迂回,性格温婉,行为方式较为恬静,情感表达方式以细腻为主。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两个地域的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原喜食杂粮,生活方式粗简,语言直爽,行为果断,想到做到;江浙以米面等细粮为主,生活方式精致,语言细软,行为严谨,三思而行。
这两个地域的文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个体情感与性格特征比较充分地烙上了地域性痕迹。这个痕迹最明显的特点是书家对书法表现方式的选择。中原以粗犷豪放的写碑为主。碑为先写后刻,刻凿时不斤斤计较,形式与气势较为大气,结构宽博,线条奔放;江浙以精细婉约的写帖为主。帖接近原作,笔墨细节清晰,书写过程的细节变化明显,线条精致且细节变化微妙。关于北碑南帖之论,清人阮元分别撰有《南北书派论》与《北碑派与南帖论》。两篇论文从书法的外在形态将书法分为碑派与帖派,并简单梳理出了两个地域书派形成的时间与传承兴衰。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认为:“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此派也……泊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此派余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①阮元只是依据南北两地所习书法之文本依据――碑与帖简单地下了“北碑南帖”的结论;至于这两地书家何以作此选择,他也只是粗略论及“中原汉碑林立”,“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②。现在看来,阮元所论只是表象;真正让南北两派做出帖与碑的选择的动因,是两地人的性格特征。
表面看起来,中原在唐宋之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碑版与青铜铭文多,这些均是人们学习汉字书写的范本。南方自钟繇《宣示表》墨迹进入后,多为帛与纸本墨迹,亦为人们钟爱。这只是引发两地人作出书法形式选择的客观因素之一;至于为何两地人作出“尚势”与“尚韵”之审美选择,恐怕还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即性格决定了审美形式之选择。一件物化的精神产品如果被人摹仿,首先人们要从形式上看着它眼顺,继而从内心深处喜欢它,第三步才是摹拟与创造。当然,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在后来也引起过争论。论者认为北方不仅有碑,也有帖,这是事实。但我们看待一个地域的书法美学取向,应该认同主流价值取向;至于一个地域碑帖互存的问题,它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在主流审美价值取向确立之后,互相兼收并蓄,更能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
二、文化环境对书法地域性文化内涵
阐述方式的影响
书法不是简单的造型艺术,而是一种具备方块形状,靠线条与笔墨表现其内在情趣的艺术形式。它的魅力就在于线条与笔墨变化的不确定性。不同的线条品质表现不同的书体,表现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笔墨使转变化表现不同的内心感受。因此可以说,书法是一种对汉字文化的书写艺术。其文化内涵既包含着书写者的性格特征与情感变化,也包含着对汉字文化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书写内容在不同环境中的运用效果等。
文化环境对书法地域性文化内涵阐述方式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文学与语言环境。一个地域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着书法语言的表述方式。中原由于在北宋之前长期居于政治与文化中心地区,其文学体裁以政论性散文与诗赋为主。这样的文学体裁大都结构张弛,题材政治化与生活化相间,其语言方式较为自由朴实。无论是先秦散文,还是汉乐府、唐宋诗词,在中原地区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刘涛先生认为:“曹氏父子还一反传统,摒除了汉代文士惯用的浮辞丽藻的夸饰,利用明白晓畅的民间乐府形式,通脱地唱出了慷慨苍凉的人生调子,咏叹令人哀伤的离乱生活,不再用文学去说那些‘助人伦,成教化’的大道理。”③江浙文学体裁以抒情性的随笔与诗文、戏曲为主,体裁结构精巧,题材以气息浓郁的细节描写为主,其语言讲求自由、抒情,如叙家常。宋词的婉约派与元曲、明清随笔等,体现了这些特点。作为书法艺术,首先它书写的文字内容以该地域常见的文学体裁为主要对象。中原地域的青铜铭文,六朝碑版大都是记载官方活动内容;而江浙的晋人手札、明清调书法,大多记录生活细节或吟唱为主的诗文。其次是书家的性格特点也左右着他们以书写自己感情上能够引共鸣的文字内容的选择。再次是不同的文学体裁需要不同的书法体裁形式进行表达,可以通俗地理解。吴侬软语适合表达小桥流水般的书法韵味,中原直爽豪放的语言适合表达不拘小节的碑版书法气势。
二是中国画构图之“势”与水墨之“韵”。人们常言,“书画同源”。一千多年来,这个问题时常引起议论,至今也没个统一的结论。依我看,书与画在使用工具的选择和笔墨技法运用以及意境营造方面有相同或相通之处。至于出现的时间、催生这种艺术形式的诱因,则不相同。就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而言,直接可以比较者,是运用毛笔成就的书与画。书法的用笔方法在中国画中运用广泛,如线条的中锋之凝聚力与侧锋的生辣险绝,提顿使转的节奏感,连带的飘逸、飞白的自然等用笔方法在中国画中均有运用。书法的用墨方法也经常被中国画所借鉴,如墨色的浓与淡、涨与破等在中国写意画中最为常见。而中国画对书法的影响,是它的构图、疏密、节奏、意境等对书法构图方法、节奏美感、水墨情调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原书法与江浙书法对中国画元素的吸收也是与两地美术“尚势”与“尚韵”之风密切相联的。中原大平原上矗立着大山,分布着大河,气势宏伟,画家表现在画面上多讲究结构的恢弘与气势的博大,人物画则多表现正大气象的宫廷题材;而江浙河流交错,山峦逶迤,画家多为小桥流水,烟云山峦、娴静淑女之形象,线的运用讲究,墨之浓淡清晰,水墨结合生动,细节描绘灵动有韵。两地书法均是吸取了绘画的不同地域特征,从形式感上促成了中原书法之大气与江浙书法之秀美地域书法风格的形成。
三是民风的质朴与精细。从民间喜欢的音乐形式看,中原人喜欢声音嘹亮的豫剧、秦腔,江浙人喜欢细语轻吟的昆曲、南戏。从民间建筑看,中原人喜居高堂大瓦、粗砖乱茅之屋舍;江浙人喜居临溪木楼、回廊挑檐、青砖灰瓦之宅。建筑的廊檐柱之雕饰,中原以重彩为主,江浙人以淡彩为主。从民间衣着看,中原以粗布为主,衣着宽松简朴,无雕饰;江浙以丝绸居多,绣饰精巧,并多有首饰,剪裁讲究。从交通方式看,中原多车马,长驱直入;江浙多舟船,迂回曲折而行。从饮食习惯看,中原粗茶大碗,喜重味食品;江浙细盏淡食,喜甜淡味食品。从经济方式看,中原以农业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江浙明清以后手工业、商业发达,社会分工细化,“市民阶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的滋长……因商贾的大量出现,消费率的增长,而出现了书画艺术的商品化。就连裱画业,刻帖业,笔、墨、纸、砚的制作业也应运而生”④。物化的经济与生活方式引导着精神领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方式选择。书法在物化形态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受制造了该地域物化生活方式环境的浸润,引领着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趣味与此生活环境匹配,另一方面,书法艺术要在该地域为人们广泛接受,就要主动迎合人们的口味,贴近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原民风的质朴与江浙民风的精细自然而然地便渗透到了书法艺术的血液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形式与品格。
三、地域性人群心理沟通的趋同性对
书法表现方式的影响
心理认同是语言认同的基础与核心。人与人的交往,要得到彼此的接受,首先是语言与行为方式要得到彼此内心的接受,这样才能进一步获得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就精神领域的交流而言,彼此沟通靠的是双方拥有相同或相近审美观念的心理活动轨迹,拥有相似的存在内心深处的艺术形象认同与艺术价值定位。同时,话语的权威性也是艺术创造心理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当一个人群拥有相似的审美理念,并有一个核心话语时,这样的人群发出的艺术声音便会凝聚成一个合力,这样的合力便是地域书法风格。
地域性人群心理沟通之所以具有趋向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相似,文化环境相同,聚居空间集中,语言沟通方便。这些客观条件促使了某一地域人群心理接受的认同性特点的形成,能够缩短话语交流与心理沟通的距离,也容易形成相同和相近的审美意识。而某一地域艺术话语权威性声音对该地域艺术氛围的形成与传承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每一种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树立该风格与流派的奠基人,有弘扬该风格与流派的精神家园的守护人与传承人,有供该地域人群精神享用与摹拟的经典作品。中原书法崇尚碑版,诞生了李斯、钟繇、蔡邕及宋书四家与明清之际的王铎这样伟大的书法家(即使宋书四家不属于中原人,但他们的书法风格形成却在中原),拥有后世书家取之不尽的金石铭文、六朝碑版等经典书法文化资源与《泰山石刻》、《熹平石经》、《宣示表》、《龙门二十品》、《千唐志斋》等不朽的书法代表作品。它们不但是中原人学习书法的标本,也为江南人提供了书法文化营养。在北宋之前处于政治文化中心区的中原,不但当地人习书均以此为范本,其他地域的人进入中原后亦“入乡随俗”,自觉学习中原书法之丰厚文化气息与宽博大气之艺术气息,进而汇集了中原书风以古朴厚重为基调,以海纳百川为胸襟的书法风格。江浙书法自晋人学习、传承中原钟繇《宣示表》之细腻笔墨之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一族与卫、卫恒为代表的卫氏一族将其发展为行草为主流书体之帖学风格,诞生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徇、王导、卫、卫恒、赵孟及明清之际的一大批伟大的帖学书法家,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吴门书派”、“华亭书派”、“扬州八怪”等众多书法流派。寻根溯源,这些众多的书家与书法流派皆以帖学为皈依,以“二王”为大旗,始终不渝地走“二王”之路,取“二王”之法,并不断从各个断面,各个细节将“二王”之体系推向极致,因此也诞生了如《兰亭序》、《圣教序》等不可计数的书法经典作品。这些旗帜性人物与经典书法作品不但为江浙地域文人奉为法帖,也逐渐成为后来书法审美取向的主流,为各地域人学习与效法。一个地域的书法创始人与领军人的人格魅力与书法品格,是该地域书法艺术语言趋同的重要条件。中国人历来重人品,书家的地位也首先表现于人的品格高下上。王羲之、颜真卿之所被奉为书坛圣人,除书法艺术因素外,人品的忠厚、善良等亦为后人景仰;而蔡京虽然书艺很高,但其奸佞之人品为后人所不耻,因此其书名在历史上也不高。
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上述三个方面是主要因素。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的诞生与传承具有客观的浸润作用和主观的诱导作用,而地域书风对文化生态具有阐释作用和彰显作用,二者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注释
①《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630页。
②阮元:《此埤南帖论》,《历代书法论文选》。
篇5
乐嘉
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 性格色彩创始人。著有畅销书《色眼识人》《人之初,性本色》。于2010年担任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心理点评专家,并出演电影《非诚勿扰2》。
我是研究性格色彩学的,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说过“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许多人有着相似的特征”,由此生发出了“四液学说”。我的“性格色彩学”也是把人分成四种类型,只不过是按照四种颜色来划分。我建议即将向心仪对象表白的女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选择不同的表白方式。
首先说红色性格。热情、开放,活力十足,情绪波动大,凡是具备上述气质的人大体可归为红色性格。这种人性格比较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面对这样的他,精雕细琢,强调细节上的修饰没什么用。在表白之前,你可以先做一番铺垫,夸奖他热情、有活力,认可他的目标和理想。在他兴致较好时,简单直接的表白,会令红色的他非常受用。至于表白氛围,不一定要在咖啡馆或烛光晚餐中进行,在旋转木马或高空榄车上,大声向他表白,会给他带来惊喜,因为他也喜欢这种刺激。
其次说蓝色性格。他们深思熟虑,精于数据和推理,用对与不对来衡量大多事物。虽然有时觉得他缺乏情趣,但没办法,你为他的“沉稳”着迷。和这类人表白,可以约他在海边,在咖啡馆,在图书室,只要安静和私密的环境就行。面对这种心思细密的人,表白方式不要强烈而直接。可以这样说:“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里面会有我吗?”、“如果我们一起开创新生活,你觉得如何?”、“我刚才看到一对情侣,好甜蜜。换成我们俩,会不会也一样?”这种温和,协商的语气,会减少他的顾虑,令他产生安全感。
再次说黄色性格。他们是典型的行动派,快速决定,立即行动。在他眼中,最不可思议怎么会有“拖延症”,因为他的座佑铭是:我要做得又快又好!面对这样的他,你要如何表白呢?无论如何,尽量将选择权交给他!需要注意的是,“你是不是喜欢我?”“你有想过我俩的未来吗?”这种逼对方做出选择的表白,黄色性格的他会很不喜欢,虽然这也许是他对你的方式。
最后说绿色性格。这类人会让你觉得亲切、友好、安全,就像邻家哥哥一样,你可以向他撒娇、向他泄秘,而不必担心他会离开你、会向你发脾气。和他在一起,你可以完全满足自己的倾诉欲,因为他是最好的倾听者。不止一次,你对他说,“谁嫁给你都会有福气。”直到有一天,他离开你去外地你才发现,原来,空缺不仅是他这个人,还有你的心!向他表白,应该和他平日相处时一样自然,这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平缓地,淡淡地倾吐对他的思念;自然地拥抱或者牵手,并说出你的心意。让两颗心,淡淡的,却是满满的。像清风,像明月,像流水,感觉一直在那里,也从不会消逝,这就是他要的表白。
表白要传递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的一个人:真实剖白自己,让他感觉到你的诚意,也可以把丑话说在前面,避免牵手后因为之前不了解产生矛盾。
你为什么喜欢他:一个人是因为懂得你的好,所以想要对你好。幸福的恋人,首先应该是一对彼此欣赏的知己。
你会带给他什么:把你自己的优长以及可能带给他的幸福说出来,让他感受到你的重要。
没有他你会怎么样:满足他的自尊心,增添他的幸福感。
p057
杨冰阳:主动的恋爱,被动的姿态
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女人跑男人追,这个是人的天性。因为人首先是动物,按照规律,都是雄性动物首先向雌性动物发起追求。如果我们把镜头聚焦在动物世界,将会看到:大山雀为雌鸟衔来嫩枝和植物的果实;阿德里企鹅为了乞求和雌性,到处寻找在冰天雪地里罕见的石头用作求偶;螳螂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后代延续,它们甚至愿意在之后就被它的伴侣一口把头咬下来。如果一只雄性动物不肯对雌性作出相应的投资,它便不配得到机会。你能想像鸟类不衔嫩枝去求偶吗?除非它们疯了。
然而,在海马和瓣蹼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截然相反的现象,这种生活在加勒比海的鱼类,由雌海马追求雄海马,把卵下在对方育儿袋中。而雌瓣蹼鹬甚至会成群结队地追逐雄鸟,因为后者承担孵蛋的责任。雌性发起的追求是如此的猛烈,有时候连雄性看了也自愧不如。
决定谁来追求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这和性别本身没有太大关系,只和“亲本投资”的多寡有关。谁在生殖与繁殖后代中投入更多,谁就应该成为被追逐的对象;谁在生殖与繁殖后代中投入更少,谁就应该成为主动的一方。
换言之,女性(也包括生物界的其他雌性)需要承担生育的义务,决定了女性选择对象时更挑剔,继而决定了男性应该主动追求女性,他们永远得付出若干代价来得到性资源。
当你喜欢一个男人,你得让他来追你,为你付出,否则你将会被认为是花心,不专情,基因价值很低的二等品,倒追和倒贴只能导致男人愿意和你,但是并不能为你带来你想要的长久关系。即使他们勉强从了,婚后也更容易出轨。
我不赞成女人在表白时过于主动,可这并不表示女人们要每天守株待兔坐耗青春,等着一块英俊多金的大馅饼有朝一日砸到自己头上来。对于喜欢的男生,我照样是主动的,但是我仍然会使对方认为他自己才是主动追求的一方。
以我自己为例。我与老公同是Mensa(编者注:高智商人士俱乐部,智商140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进入)会员,初次见面我就对他有好感,但是我表现得很矜持,等着他来追我。婚后他和我聊过,说假如当时自己不表白,我会倒追他吗?我说绝对不会,要么你来追,要么死也不说。假如女性首先对男性表白,会令男性看低你,并在交往中不给予你应有的尊重。
表白,就好像一局牌没开始,你就亮底牌了,那绝对没有赢理。所以切记,别直截了当就把自己剖白给了人家。当一个男人看不透你的时候,他便越发地想要抓住你,这是真理。
这不要求你貌若天仙、学富五车或者家财万贯。每个平凡的女孩,都可以做到既在恋爱中占据主动,又在姿态上享受被动。
杨冰阳
网名ayawawa。作家,情感分析专家,Mensa会员,人气美女。代表作品:《别拿男人不当动物》《女人想结婚,男人想私奔》等。
“引诱”男人向你表白的必备条件
漂亮:“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保持良好的身材、皮肤、谈吐和穿着打扮,女人要对自己细致一点,这些做到了自然是个美人,至少也是个气质美人。
温柔:这倒不是让你随时随地小绵羊一般对他百依百顺,但是至少你要知道体贴爱人,知道顾全男人的面子问题。
装作崇拜对方:在交谈时不时赞美对方,他往往会因你的夸赞而得到虚荣的满足,同时为你心折不已。然后反问对方几个相关问题,一方面小小地展示下自己,一方面可以更加进一步地摆出崇拜的样子,满足对方的虚荣心。
偶尔冷落对方:男人是在战斗和争抢中才会被激发斗志的,而感情恰恰是源于神秘和不了解。
撩拨起男人的征服欲和探索欲,女人这一战便已经胜利了一半。
p058
Hold如何留住他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爱情和婚姻似乎亦如是,有的人闪电结合又闪电分手。这到底是为什么?作为女人来讲,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留住男人的心?许多人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恋,它真的胜过一切吗?
沈宏非:想要感情长久?请退出狩猎模式
沈宏非
自由撰稿人,电视节目策划人,制片人,著名专栏作家。代表作《写食主义》《思想工作》《饮食男女》《痴男怨女问沈爷》等。
我在某报纸开设专栏时,曾有女性来信说,她每届男友都是一样的,自己尚未爱上他时,他就很殷勤,一旦在一起了对他特别好就不懂得珍惜。问我是不是她遇到的男人都有问题?怎样才能得到长久的爱?
其实,她遇到的男人没有别的问题,就一个字“贱”。许多男人像猎人,布下陷阱,女人如果不小心就一脚踏空。男女关系上的这种“打猎”模式,或源自比刀耕火种更骨灰级的原始社会里男女在劳动生产上的分工:男狩猎,女采集――倒也不是说这种分工导致了今天男的到处搞女人,女人天天shopping――除生产方式的不一,这里面还包括因生理模式导致的情感方式之各异:男性的生物学使命就是到处传播基因,越广泛跨界越好;女性的生物学使命就是生育及抚养后代,当然要借助男性的保护,自然希望被“珍惜”。
既然是打猎,哪有猎人会“珍惜”自己的猎物?不是做成标本挂在木屋里,就是当场大卸八块,烤烤吃了。抹抹嘴,擦擦枪,斗志昂扬地去寻找下一个猎物。
所以,被公认为“聪明”或“辣手”的女人,其“聪明”就聪明在有计划地把这个狩猎游戏的过程尽可能拉长。“辣手”就辣手在有本事引来并拖着一群而不是一个猎人,漫山遍野地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围猎。因此,世上所谓的幸福婚姻以及大部分“白头偕老”的完美结局,在我看来,无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老人与海”:男的就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女的就是那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当然,及至上岸,渔夫将近被拖垮,鱼儿也几乎被――只剩下一副骨架。此时此刻,嘴硬的还是男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
一个女人,就算再聪明再辣手,再知道进退,让猎人永远都跟在屁股后头狂追,也不可能让他永远举着枪。而欲摆脱这种宿命,关键是从一开始就拒绝玩狩猎游戏,那不过是另一种的始乱终弃。只要你的思维还停留在狩猎模式里,这个游戏的结局就永远不会改变。就像伍迪・艾伦说的那样:“你能长命百岁,如果你放弃了所有让你长命百岁的东西。”女人若是始终把自己当成男人的朋友,他会一直都陪你喝酒;若是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猎物,等待你的,就只有猎枪了。
女人如果一时还跳不出狩猎模式又不想再受伤,不妨反客为主,自己当猎人,把男人当成狼和狗或者狼狗,《狐狸打猎人》的故事总听过吧?
快问快答沈宏非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
纯属瞎说!找老婆又不是找厨娘。男人身上的器官,每一个都是独立存在并且独立运作的,期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再说,也不是每一个男人都像我这么爱吃。
怎样把不着家的男人拉回来?
好办,女人可以尝试往家里引进别的男人。
为了长久留住男人,女人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练什么功夫都是白搭,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彻底断了“留住男人”这个妄念。或者,尝试把这种想法转嫁给男人。
p059
素黑:优质的爱情重于天长地久
这是个兵慌马乱的年代。现代人过惯了网络式的快餐生活,对一切都没耐性,只求微博式的假沟通,乞求被关注,要求别人马上响应自己,等不了便删掉关系,得到了又不珍惜。追求交情浅薄可以逃避深入发展,重点是不想负责任,不想用脑,却害怕寂寞怕到死。感情来去匆匆,闪婚闪分,关系没深入过便消失,亲密过便疏离,进进出出的关系如浮云,睡醒又是另一天,消费才是真爱情。谁能跟你消费一个晚上你就爱上谁,谁能消费最高你就最有安全感,虽然只是短暂的错觉。物质享受和追求肤浅成为青年一代的恋爱真理。
而那些最终牵手走到一起的伴侣,其中一些人过得也不快乐。有位朋友找我咨询,她与爱人结婚三年,已爱到心生厌倦。“以前挺羡慕老夫老妻的关系,现在才知道原来这种感觉很差劲,像早到的更年期一样,有点可怕。”
每对爱侣都一样,相处的日子久了,容忍对方的限期够了,自己的青春不再了,双方至死不改的陋习也已定型;你早已觉得和他在一起变成了习惯甚至负累,早已谈不上激情,你好心说服自己平淡也有平淡的好,可是心已慢慢变灰。
原来,是我们先麻木了爱,过分重视经营生活,忘记了恋爱需要补养和维修,让它历久常新,避免生锈和老化。爱不只要守护,还需要更新,因为我们只是凡人,爱未能完美自足。爱一旦流失便很难回头。要到麻木和心死时候,便无法挽回。很多女人恋爱后便停止追求浪漫,把日常琐成喂饱伴侣的食粮,磨灭激情,或过分追求物质现实作为建立安全感的条件。平淡、缺乏沟通让感情变淡,大家无法返回恋爱时的温馨感。所以,别让感情老化,别忘了谈情说爱,发掘相处时的惊喜,多做一点傻事,别让小事化大,大坏,破坏感情关系。
有些文艺女青年曾经向我抱怨,怎么我想找到天长地久的爱情那么难?你看人家好莱坞影星保罗・纽曼,可以和妻子相守半个世纪而没有婚外情,我为什么遇不到这样完美的男士?
我要说,先别对“天长地久”存有太浪漫的遐想。别以为别人可以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即便人家真的一生一世爱得完美,也不代表你也可以这样。
爱的目的到底为什么?若一段关系只求拥有或死守,没有藉此提升快乐和幸福的指数,没有因为爱而活得更积极、更有活力的话,便是警号。可能是自己所投入的能量超于自己能负荷或承担的,又或者不过是一厢情愿自导自演的戏,对方无法配合你,那便应该重新整理、调校自己的能量,要量力而为。
长久的爱情固然很好,但真正优质的爱情关系更重要。能做到真诚沟通,互相尊重个人空间和隐私,能放生自由,同时照顾对方的感受,才是优质的爱情关系。这种关系才能历久常新,而不执著长久粘在一起。假如一段关系里只要求对方依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改变,迎合自己,或经常要对方迁就自己的性格、脾气,才认为对方真的爱自己的话,这种关系,即使能维持一生,也叫人受罪。平等、尊重、相爱、独立地依靠在一起,放下自我又不为别人失去自己,尊重对方同时也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意愿,能这样相爱,原是个人的成长和修行,你真的懂得爱了。
素黑
著名心理及情感治疗师,作家,静心工作坊主持,相信活着是为呈现比爱情更大的爱。代表作《学会爱,超越爱》《好好爱自己》《一个人不要怕》《在爱中修行》等。
素黑谈如何得到真正的“天长地久”
自爱:爱情并不是牺牲和臣服,为了爱情愿意付出一切,连最珍贵的尊严都放弃了,最后,得到的通常不是对方的爱,而是一无所有。自己是爱最长久的对象,没有爱比“自爱”更长久。
负责:成熟的人,是对自己的选择和情绪负责,顾及后果,承担后果。明白人不单是为自己而活,为情而活,为欲望而活,必须先了解自己的限制,顾己及人,向自己,向别人的付出负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有能力确定幸福的方位,才有条件建立爱的关系。
豁达:假如你和曾经的恋人分手了,记住:爱并没有失去,失去的只是一个路人。对方注定要离开的话,他由始至终也只是一个路人。我们无理由因为一个路人的离开而耿耿于怀,不能自已吧!路还是要继续走的。
p060
Learn怎样学会爱的能力
你是否遇到过以下情况:一直单身,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喜欢的人经常被吓跑;总是一个人宅在家里,提不起相亲的劲头……每个人都渴望幸福,那些为恋爱与婚姻而苦恼的人们,究其原因,不是不想爱,而是不会爱。本期专题,我们特别邀请慕岩、周思敏、赵永久三位情感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谈,共同分享爱的能力与幸福的方法。
爱的五种能力
慕岩:这次对谈,我来做临时主持。最近赵老师刚刚出版了一本书叫《男人的伎俩,女人的道行》,里面讲到了“爱的能力”。作为情感教练,你是何时体悟到“爱的能力”这一点的?
赵永久:拿我自己来说,刚结婚前两年我们夫妻经常吵架,我想受不了了,要离婚,可是看见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孩子在单亲家庭里长大,得忍到我儿子18岁我再离婚。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一个课程,老师点我,说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有不聆听别人,好为人师的特点呢?这个老师紧接着说一句话,如果你这些特点不改正的话,你结了婚也不会幸福到哪里去。那一刻我被点醒,以前我总认为是我老婆的原因,反省后我发现自己太爱纠错,老婆一忘东西我就爱埋怨。自从听了老师的课开始,再遇见老婆忘东西我就尝试不说,过了两个月,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忘东西的次数减少,我们吵架的几率在降低,这一刻我是很激动的,我好几天睡不觉,我想原来是可以经营的。到那一刻我发现才两个月的时间,这种吵架的频率是可以接受的,这样过一辈子是可以的,我才发现这个感情里面是有学问的,情感里面有能力的。
慕岩:爱的能力的修炼是一辈子的事,你也曾经提到过爱需要具备五种能力。
赵永久:是的。我概括的五种能力是:情绪管理,只有管好自己情绪的人才容易表达自己,理解他人;述情,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觉;共情,善解人意,将心比心;允许,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全然接受才是真爱;影响,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对方变得更好。
慕岩:周老师,刚才赵老师说的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这五个方面您觉得哪个方面自己觉得做得最强?
周思敏:我觉得是后两者,允许和影响,我跟我先生在一起这么多年,两口子在一起相处,锅碗瓢盆交响曲,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一些负面的情绪都会有,所以我觉得我们从年轻时候认识到现在,这么多年里面真的是影响非常重要的,例如他也会写一些很煽情的话给我,但不是他说的,是借永久老师说什么什么话就发给我了,我看到之后是永久老师说我也要学习成长。这样我们两个彼此之间会互相影响,赵老师这点讲的特别好。还有一个是允许,允许对方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因为你不是他,他也不是你。常常说男人跟女人不一样,男人是亚当,女人是夏娃,而且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女人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既然你是肋骨你就让他做多一点的事情,作为女人少做一点也是挺好的,允许他去做。所以我个人的见解,两个人在一起真的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两只眼睛睁的大大,看到任何事情都觉得非常清晰,你只能变成警官或者是法官,这样很辛苦的。所以允许也好,影响也好,我觉得它们在生命中贯穿着整个爱情、亲情跟友情,无论是子女、同事,还是朋友,都可以用这五个能力彼此惺惺相惜,这不又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境界了嘛,这就是和谐社会。
给予对方最想要的
慕岩:我们百合网做过调查,有一个问题,现在许多恋爱期的男女都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对方最想要什么。
赵永久:两个人从认识到确定恋爱关系,过了热恋期可能要半年以上,两个人粘在一起的新鲜感可能半年到一年。这个时候发现无论找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正常的男人都是需要付出时间的,所以爱是什么,爱是妥协,婚姻更是一门妥协的艺术。两个人既然对方有这样的要求,你可能需要慢慢妥协,爱是给他想要的,不是给他你想要的。
周思敏:有的男士会找工作能力强、有思想的女性,两个人一块干事业;也有的男士找贤妻良母。概括地说,前一种是找灵魂伴侣,第二种是找生活伴侣。我觉得作为一位女性,特别是一位优秀的职场女性,应该在追求自己生活的时候,坚决地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伴侣身上,给他一个真正的、完整的爱。这是对方最想要的。
慕岩:我认识一位优秀的女性,她是清华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自己有三家公司。她喜欢一位男士,这个男士在美国,不管多忙,她会至少一个月飞过去两次,两个周末与他在一起。为了这两个周末她会熬夜,但她一旦飞到那边,手机马上关掉,安心地陪着他。所以我觉得,你有自己的生活也好,如果你有一个爱人,为他付出,让他能感受到你的爱,你会非常非常有魅力。
赵永久:周老师平时也很忙,你怎么调和与先生的生活?
周思敏:虽然我很忙,但是我跟先生调和得很好。假如说我今天去深圳讲课,中间有两天去一个地方渡个假,我们就一起过去。两个人只要志同道合,合理调配好时间完全可以做到。
慕岩:记得有一个法师讲过现代人天天忙的要命,你仔细观察你的生活发现集中在最重要的那些事情上,你的时间绝对够用,你把没必要见的人,没必要干的事坚决推掉,关注自己的事就行了。
周思敏:所以你一定要有道行。
学会拓宽自己的底线
慕岩:生活中爱人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是我们常说只要不碰触底线就可以,这个底线似乎因人而异。
赵永久: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底线了,你触碰到我的底线该怎么办,你触碰我的底线我坚决保护,通过述情的方式保护。第二件事情你发现这个社会每个人底线不一样,每个人给到的空间不一样的,我们尽量修炼自己,在到你给别人的空间尽量稍微大一点,你给别人的空间越大别人跟你生活的时候越舒服,那个空间是对错的空间。你会发现每个人所谓的原则性问题不一样。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那些涉及到动摇婚姻的本质和爱情的基础,比如婚外恋,除此以外,我们尽量给到对方空间稍微大一点。你虽然是有底线、有原则的,我们每个人原则尽量够大,这个其实就是允许的能力尽量大一些。所以这两个问题还是统一的,把两个问题统一起来看待。周老师,对于你来说,什么是原则性问题?
周思敏:我这个人没底线,没原则。大家在一起都感觉差不多就行了。谈恋爱阶段跟结婚肯定不一样的,例如结婚之后你的底线就会放宽一些,恋爱的时候底线可能就是窄一些,赵老师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赵永久:是的,但是每个人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底线。有时候两个人会吵架,实际上吵架就是互相探知对方底线的过程。你看今天我会跟你吵架,我就是想用吵架的方式告诉你这个行为是触碰到我的底线,我是接受不了的。两个人探知底线的过程和底线逐渐被拓宽的过程就是吵架、争执,两个人发生矛盾的过程。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不要怕吵架,吵架就是一个过程,一种情绪管理,但是你要会吵,吵架的方法是什么呢?述情,用述情的方式去吵就没有问题。“你知道吗,你这样做我非常的生气”,没有问题;“这让我很伤心”,没有问题;“这是不可以的”,也没有问题。你拍桌子摔碗都没问题,有时候是可以摔,但尽量别摔碗摔枕头。
慕岩:我的理解,情绪管理并不是让自己没有情绪,变成一块石头,而是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你讲的东西是讲自己的感受,讲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事是错的,而不是去指责对方,翻老帐,去讲那些很不理智的话。
赵永久:是的,吵架不可怕,注意去修复就可以了,如果修复得好的话就能做到每一类的事情永远只吵一次,我知道你的底线,下一次就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跟你吵。
慕岩:非常高兴能与赵永久老师和周思敏老师现场交流。希望我们的谈话能给处于恋爱或婚姻中的人们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过一个幸福的情人节,谢谢大家!
慕岩:
百合网联合创始人、
副总裁
赵永久:
情感教练、婚姻家庭咨询师
周思敏:
国际时尚礼仪专家
0562
爱情经典作品推荐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在忙碌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没有耐心宁静地思考,故而面临爱情时难免产生困惑与焦躁。那些经典作品,无论书籍还是电影,就像指路明灯,能够让你在静思之后豁然开朗,读懂爱情的真谛。
《情场不输人,职场不输阵》
作者:苏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语:情感心灵导师苏芩,讲述情场,职场的微妙心理,分析被99%的人忽略的心理细节,帮你看对人,选对人,做对事,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最极致的人生幸福。
经典语录:
对女人而言,男人是不是爱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他在用什么方式爱你。这种爱的方式,能不能让你更快乐。
《如何相爱到白头》
作者:(美)约翰・格雷 著 丁厉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语: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守难?约翰・格雷博士工作坊20年多来成功案例的真诚分享。这些真实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爱情的力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爱情桥梁都可以重新搭建起来!
经典语录:
爱情有时太理想化了,我们常常太过于追求爱的感觉而迷失了自我。
《爱得好,伤不了》
作者:小龙女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推荐语:世纪佳缘创始人兼CEO小龙女是人们心目中实战经验丰富的婚恋情感专家。本书包含恋爱嫁娶、婚姻相处、婆媳关系、财产问题四大块两性情感问题,共集采100封真实来信,诉尽两性关系中的纠结与困惑。
经典语录:
凡是因为你不肯过早建立性关系就离开你的男人,不值得交往,因为他对感情没有要求,从没想过这辈子应该怎样去呵护一个女人,怎样去爱一个女人的心灵和品德。
《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
作者:陆琪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推荐语:内地首席励志作家陆琪首部情感励志力作。作为怀揣女权主义的男人,他毫无保留地剖析男人的弱点,告诉女人应该如何分辨男人的爱情,如何掌控男人,如何获得婚姻的幸福。
经典语录:
找不到男朋友的五大原因:1、死宅;2、装女流氓;3、完美主义;4、忘不掉前男友;5、急着嫁人。
p063
《英国病人》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朱丽叶・比诺什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一架英国飞机坠毁,机师丧失了记忆,被送进盟军战地医院,不能想起自己是谁。汉娜是战地医院的一名护士,独自留下来照顾这个“英国病人”。
经典台词:
“我们就是一个真正的国度,而非画在地图上的边界,只有强人的姓名来命名。”
《半生缘》
导演:许鞍华 主演:黎明梅艳芳 吴倩莲 葛优
剧情简介:几个平凡的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轻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经典台词: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当哈利遇到莎莉》
导演:罗伯・莱纳 主演:梅格・瑞恩 比利・克里斯托
剧情简介:
莎莉开车载哈利前往纽约,两人就此相识。途中二人言语相左,不欢而散,并留下经典的问题:“排除‘性’的介入,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么?”后来,他们总是能在生命中不期而遇。
经典台词:
“亲爱的,你是我晚上就寝前最想聊天的人。”
《纵横四海》
导演:吴宇森 主演:周润发 张国荣 钟楚红
剧情简介:
透过周润发、张国荣和钟楚红这三名青梅竹马的神偷到巴黎盗取名画的故事,吴宇森导演肆意挥霍了一下他的浪漫情怀。
经典台词:
“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要跟她一辈子的。我喜欢花,难道你摘下来让我闻闻?我喜欢风,难道你让风停下来?我喜欢云,难道你就让云罩着我?我喜欢海,难道我就去跳海?”
《和莎莫的500天》
导演:马克・韦布 主演: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佐伊・丹斯切尔
剧情简介:
汤姆是以给贺卡撰写各种贺语为生,满脑子充满奇妙浪漫的他不意被自己的女友莎莫甩掉。为了反思他和莎莫的问题所在,汤姆于是开始回忆自己和这个女孩过去在一起的500个日子……
篇6
《戏》和《炫》,虽带有“嬉游”性质,却绝非“游戏之作”,它们体现了作曲家的一种名为“极限写作”的创作理念,即最大限度地穷尽某一物体音响的可能性。它的缘起非常简单:“辛辛那提打击乐三重奏乐团的音乐家们整天四处旅行演出,总要携带那么多沉重的乐器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说给你们一人只写一件乐器,让你们轻松一些。这话是半开玩笑,但我真的那样做了,我就为几对用手拿的钹写了一首作品(注:指《戏》)。由此产生了‘让一种乐器产生N种声音’的‘极限意识’。”
那么郭文景做到了怎样的极限?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细致解构京锣三重奏《炫》来寻找答案――
锣本身没有确定音高,节奏、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是主要的表现手段,郭文景却独辟蹊径,硬是拓展出音高和音色两个新的表现领域,并力求做到“极限”。
音高方面的“极限”体现为三个层面:
《炫》一共用了6面锣,按照锣面直径自小到大排列,分别是小苏(290mm)、大苏(295mm)、高虎(300mm)、中虎(325mm)、低虎1(350mm)和低虎2(355mm),它们的相对音高相应地依次降低,这是最基本的6个音高,6个声部。
在此基础上,每一面锣击打不同位置,又会获得不同的音高。其中小苏、大苏、高虎因为乐器直径不大,只用到了两种敲击位置:即锣心(或称锣眼)和锣帮(或称外圈),敲击锣心时音高相对低于锣帮。中虎和两个低虎都用到了敲击锣心、锣光(或称中圈)、锣帮三个位置,从而获得了低、中、高三个相对音高。作曲家在乐谱上把这些不同音高的符头写在规定的线上加以区别,这样,这六面锣最多可形成15个有相对音高差的声部(如标号9就用到了全部的15个声部)。这是在6个基本声部上的进一步细化。
除此之外,郭文景还发明了一种“指压变音法”:就是在击打锣面的同时,另一只手的手指按压锣面,按压点的不同和下压力度的不同会产生音高变化(这种技法主要用在中虎和低虎上,手指按压的位置是锣心、锣光以及锣光与锣帮的交界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1.在锣面指定的位置用手指止音,加大或减少手指的压力以制造上、下滑音。手指压力加大则音调上行,反之则下行;2.手指用正常的力度压在锣面指定的位置,然后手指逐渐移动到其它位置,同时加大下压力度,制造出长滑音效果;3.用较大的力度在锣面移动手指,获得连贯的滑音;4.手指保持正常压力不动,获得相对稳定的音高(这样获得的音高当然比没有手指按压时略高);5.手指保持较大压力不动,获得相对稳定的音高(比前一方法得到的声音更高)。这些由“指压变音法”获得的音高,是在前述15个声部基础上的“色彩性变化音”。
这些“无中生有”的音高变化不但增加锣的表现力,也为一些和声性的写法提供了基础。
让我们再来看看《炫》在音色方面是如何做到极限的。音色的极限化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大致包括以下四种:
首先,既然是打击乐作品,槌子(准确地说是“击打工具”)自然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炫》的三位演奏者用到了11种(共18件套)不同质地的槌子:软的和半硬的两种马林巴槌(包纱线或毛线)、最软的和中硬的两种定音鼓槌(包毛毡)、三种钢片琴或颤音琴槌(软橡胶头),此外还有大鼓槌杆(木制)、马林巴槌杆(藤条)、硬币或金属条、金属刷等,完全没用使用常规的锣槌(包布)。这些槌子因所用材质的软硬度不同,获得的音色自然不同,软槌打出的音色朦胧、柔和,硬槌打出的音色尖锐、响亮。槌杆敲打锣面或锣边是金属与木质混合的、听起来比较散的一种音色,金属刷、硬币、金属条等制造出的则是寒冷刺激的音色。
第二,新开发的演奏法既是炫技的需要,也是追求音色极限化的有效手段。比如:一个槌子在指定位置止音,用另一个槌子的槌杆击打它的杆,获得一种响亮的木制音色,真可谓“物尽其用”。又如,“敲击后槌子仍停留在锣面上止音”和“敲击后迅速止音”会得到两种不同的音色,休止的表情也不尽相同。
第三,锣摆放的方式不同也影响音色。多数时间里几面锣是平放在软垫上的,因不能充分震动,所以余音少,音色闷;用手提着锣可使之充分震动,音色比较自然;提起一侧,另一侧仍靠在软垫上,有稍许余音,音色介于前两者之间。
第四,六面锣的直径不同音色自然不同:直径大的,音质低沉,有一定浓度和厚度,发音相对迟缓;直径小的,音色明亮,发音相对灵敏。击打不同位置除了有音高的变化,音色也有差异,一般来说,敲击点越靠近锣眼,声音越低,音色也相闷;反之,越靠锣边,声音越高,音色也越明亮清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郭文景的另一处令人叫绝的“音色极限”:歌剧《夜宴》(Op.35,2001)第三场开场有一段弦乐组演奏的背景,先后用了9种音色来演奏单音A(包括同度、八度),分别是:小提琴自然泛音、5度人工泛音、A弦空弦、D弦拉A音;中提琴拉颤音A;大提琴A弦右手拉弦左手拨弦、G弦上拨奏A、G弦上拉A、C弦上手指弹A音。用同一乐器族、在同一音级上作如此细致入微的音色变化,使相对静态的音高结构因为动态的音色配置而产生了奇妙的纹理变幻美,加上力度的细微变化、重音不同的节奏组合以及装饰音对单音色彩的改变,更给这个表面几乎静止的“持续音带”带来了隐约的流动感――可见,这种极限化的音色处理在非打击乐音响中也足以形成独立于旋律之外的新的表现力。
至于节奏的极限表现为两个思路:
一是在有表现价值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音值单位相同但拍数不同的节拍(如同自然数没有穷尽一样,这种拍号也是无法穷尽的,所以,“极限”在此主要表现为“多”)例如在标号1―5的这一部分中,发音点的基本单位始终是16分音符,作者选择性地使用了从7/16―48/16的11种拍号,然后让它们无规律地交替出现了29次,利用多变的拍号频繁改变重音位置(一小节换一个拍号),切换基本律动,同时以几个声部间不同的音色和“指压变音法”变化音高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区别,使这个发音点密密匝匝的段落非但没有单调呆板,反而变化多端、灵动活跃。这里有必要罗列出这11种拍号:21/16(7+7+7),14/16(7+7),25/16(5+5+5+5+5),20/16(5+5+5+5),15/16(5+5+5),17/16(5+5+7),14/16(7+7),48/16(8+8+8+8+8+8),8/16,24/16(8+8+8),7/16(3+4)。经笔者统计,全曲共用了20种X/16拍(从4/16-48/16),10种X/8拍(从2/8-13/8)。
第二个思路是力求把同一拍号的组合方式穷尽,如标号37的8小节均为9/16,但有(2+3+2+2)、(3+2+2+2)、(2+2+2+3)三种组合,在发音点数固定的前提下改变组合,求得变化。
总之,3个人、6面锣、11种槌子、15个声部、33种拍号(除上述30种外还有3/4、4/4、5/4拍)、N种音色,N种节奏,以及力度、表情、速度等系数……这一部作品究竟可以组合出多少种可能呢?我们不得而知。
行文至此不由感叹,“极限写作”实际上是作曲家的一种自我挑战,要把“游戏”玩到这种“极限”,还是颇需要些智慧和勇气的。而作为一种创作理念,“极限写作”的意义显然不仅限于智力游戏,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多种元素的融合消化,而是一种元素的纯粹与升华;不是1+1+1+…=1(谭盾语),而是1=1+1+1+…“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精神,类似于巴赫用《赋格的艺术》把复调对位的可能性穷尽。”郭文景这样认为。
“极限写作”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艺术目的,那种为了炫技而极限、只有游戏而没有艺术的做法显然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郭文景相当谨慎地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在作品的艺术性、逻辑性上同样尽善尽美。
从音乐语言组织来说,《戏》和《炫》都没有采用传统打击乐合奏(即几种乐器齐奏)的形式,而是引入了西方室内乐三重奏的理念①,在小结构上以对话和模仿为主要手段,有各声部间不同音色的对话,有同一节奏、类似音色在不同声部间的模仿等等。这种不改变乐器形制,而是深入到音乐组织逻辑层面寻求突破的做法,是郭文景近年来在一些传统音乐领域进行革新的核心思想。如实验京剧《穆桂英》依然采用传统乐器来伴奏,因为采用了和声性的、对位式的织体,非常规的配器等产生了全新的音响②。
清晰的宏观布局,不但是这两部作品饶有趣味的重要原因,也是与一些纯粹为炫技而写的作品的本质区别。如《炫》按照“热闹-谐谑-安静-慢起渐快-收尾”的布局曲折发展,仿佛一部由噪音演绎的无词剧,牢牢操控着听众的心理节奏。
另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作者还把某些特殊音色作为固定音响符号,在整体结构中穿针引线,完成类似固定主题贯穿的结构作用。例如有一种足够特殊的“郭氏独创”音色――初听我立刻想到一个字:水,并想象那是敲击之后迅速把锣浸在水中并反复提起、浸入而产生的,直到在中央音乐学院小演奏厅看到现场演奏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酷似水波荡漾、却又带有金属光泽的声音是把一面铙钹放在锣面上敲击,任由铙钹自由摆动而产生的!――重要的是,这个“金属水波”般的音色不但有表现意义,更有结构价值:它在全曲的头、腹、尾三次出现,并且都是在空白的背景中,这足以让听众记住,并感受到一种贯穿全曲的深层结构力。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中,铙钹、锣类乐器都无准确音高,节奏、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而郭文景在此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无疑具有革新意义:他独创了一些非传统的演奏法来获得新的音色,大大拓宽了乐器的表现力,让演奏者的声音和肢体动作也成为增加戏剧性表现的重要元素,同时注重整体结构的张弛起伏和戏剧性布局,并借鉴西方室内乐重奏概念来组织语言,将这些乐器由传统器乐合奏中的“齐唱者之一”提升到“重唱者之一”甚至是“独唱者”的地位。所以说,是郭文景和他的《戏》《炫》,让我们“发现”并重新认识了从未被重视的铙钹和锣,是郭文景的“极限写作”令我们讶异于它们惊人的表现力。
作为中国民族打击乐领域不可多得的、艺术性技术性俱佳的经典作品,《戏》和《炫》也深受打击乐演奏者们的青睐,已经成为专业教学和比赛的必选曲目,并在世界各地舞台上频繁演出。原因有三:首先因为专门写给锣、铙钹等响器的作品相当少见;二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在演奏技法上极富挑战性,其中的新音色新技法大大丰富了民族打击乐器的表现力;三是因为作品虽然有难度,但可操作性很强,即使在节奏最复杂、发音点最密集或三人交叉演奏多声部交织的地方也不会出现“无法实现的设计”,令演奏者毫无障碍,最大限度地“炫”出他们的技巧③,这一点得到了演奏者的一致称道。海牙打击乐团总监在《炫》首演之后给作曲家来信说,(除了精妙的音乐)“作曲家在研究、琢磨乐器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可以想见,在写作的过程中,郭文景一定是把这些乐器放在手边,从挖掘演奏法、寻找新音色到设计重奏配合都仔细琢磨,反复演练,时常在工作中进入超然忘我的境界。客观地说,除了作品自身的艺术性、趣味性和“极限意识”之外,这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可操作性”也是《戏》和《炫》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而其中反映出来的科学、严谨的艺术态度,是否会对那些在毕业作品中还有超出乐器音域之类“小”错误的学生们有点启示呢?
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期待着郭文景“极限”系列之三――为鼓而作早日问世,不知他会从庞大的鼓类家族中选择哪一种,会琢磨出多少新的演奏法,创造出多少闻所未闻的声音,设计出多么精妙的结构?它会是《擂》、《叩》,还是《鸣》?它能否实现作曲家的又一次自我超越呢?我们拭目以待。
①关于借鉴重奏思维组织音乐语言的问题可参见李吉提先生与童昕的《三重奏〈戏〉的音乐语言分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三期88-94页)在此不赘述。
②参见田春明《21世纪京剧音乐创作的一次变革》,载《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
篇7
[关键词]民法教学;民法概念;生活实例;民法思维
一、何为生活实例?
在部门法学中,“民法中的法律用语都比较难懂,很难理解。”[1]P130民法课堂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讲清楚每一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因为“法律规范是由概念组成的,欲掌握规范必先掌握概念。”[2]P599概念原本是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而来,因此,在讲授民法基本概念时,需要还原回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以便于明确每一个民法概念所涵摄的基本类型。正如王泽鉴教授所说:“概念是‘抽象’的,必须具体化于个别事物之上,因此‘举例’阐释法律基本概念至为重要。”[3]P39在讲解民法概念时,目前通行的举例方法是引用审判案例或教学案例。审判案例是指审判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它们在我国主要被汇编于三套大型审判案例丛书之中:国家法官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1991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人民法院案例选”,以及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于2012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上述丛书选录的案例内容丰富,真实全面,证据详实,说理细致,成为教学举例时取之不尽的宝库。由于审判实录的功能定位,此类案例材料大多情节复杂变幻,篇幅冗长,横跨多重概念、多层法律关系,甚至是多个法律部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它们普遍存在针对性不足的缺陷,不便于针对某一概念进行专门讲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民法概念时,更多倾向于使用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指出于民法教学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对审判案例或真实纠纷删繁就简、改编而成的案例,或者是基于突出概念含义的考虑,虚构编撰而成的案例。相比于审判案例,教学案例的情节相对简化,争点鲜明,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法基本概念。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这方面的教学案例资料堪称浩如烟海,近年更呈现出规模化与合成化的趋势。规模化主要是指学术界与出版界合作推出的成套的、系列化的教学案例丛书。此类从书以配合教学需要为目的,按照教材理论线索,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案情相对简明、争点相对集中的案例材料。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先后推出的民法课堂教学配套案例丛书,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合成化主要是指把民法理论体系与案例讨论融于一炉的教科书编写体例。相比于既有的教学案例书籍,此类教科书将案例作为理论铺陈探析的引子,力求强化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例如,近年翻译或引进的德国的施瓦布教授、布洛克斯教授、日本的山本敬三教授、近江幸治教授、我国台湾地区的王泽鉴教授、陈自强教授等学者所著的民法领域的教科书,在理论解说与案例结合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然而,在民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审判案例和教学案例,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到教学主体之一———学生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在讲解民法基本概念时,普遍存在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的缺陷。(一)理解费时,缘于案例内容的陌生与复杂初学民法的大学生,距离结束“温室生活”与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生活仅一、二年之久,涉世未深,不谙世故,他们对于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纠纷、矛盾的负面性社会现实的民事纠纷所知尚少。上述教学案例以现实纠纷为蓝本,虽有改造,但是大多仍远离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或生活场景。例如,在教学案例中,争议当事人往往不是此公司,就是彼法人,争议标的物不是钢筋水泥、农副产品,就是机器设备、房产土地等,所涉金额动辄百万至亿,至于法律事实更是紧贴商海沉浮,忽而融资抵押,忽而技术研发,忽而买卖租赁,忽而按揭楼花……总之都显得“高大上”,而不接学生的地气。对于此类案例,教师必须对学生先行完成案例情节的“去陌生化”工作,要将案例情节讲授清楚。等到主体、客体、内容、法律事实、权利争点等要素一五一十陈述完毕时,学生熟悉理解案情本身,就已经费去不少时间。此外,不少教学案例情节过于复杂,也导致课堂教学过程颇为费时。民法概念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位阶性构成一定的概念集群。[4]P125集群内的不同概念之间,其差别细致入微,前提条件稍有毫厘变化,法律定性就会差以千里。对于此类体系化的概念集群,目前的教学案例往往在学生与之初次见面时,就立刻迫不及待地将细节之处屡屡变形。例如,以“盗贼与手表”为主要情节的案例,就屡屡变换几乎一字之差的细节事实,先后涉及消灭时效、善意取得与盗赃的法律地位等。[5]P74-76又如,以“卖小艇”为例,辗转变换细节,讨论履行不能的各种类型,[6]P639前后这些“变形金刚”式的案例层出不穷,纷至沓来,著者或许会有智力上的优越感,但是,站在初学者———学生的立场上,当差别细微的“案例集群”蜂拥而至时,学生势必目不暇接,理解吃力。这种九曲回环、一波三折的案例教学方法,甚至被学者指为情节复杂的“言情小说”。[7]P9(二)内容无趣,同样缘于案例内容的陌生教学案例内容远离学生,民法概念给学生的印象大体上只能是硬梆梆,冷冰冰的知识。甚至学生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民法概念只是他人的法律问题,而与自己完全是参商永隔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一旦民法沦为“事不关己”的远在千里之外的知识,最终恐怕难逃被“高高挂起”的厄运,学生对于民法概念的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三)民法思维训练不足,缘于前述的内容上的缺陷民法课堂教学固然应当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理解民法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则,但是,“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理解条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8]P742民法思维属于法律思维的一种,其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运用抽象的民法的概念与规则,去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去解决千变万化的现实纠纷。而目前的案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中借助陌生案例掌握的陌生概念,必须先经历一个接受、熟悉的过程,之后课堂上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余力将有关概念迅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其他案情或生活事实中。目前的案例教学不得不将重点放在知识讲授方面,而不太可能强化民法思维训练。学生在将现实生活中无限丰富的民法材料与抽象的民法概念的接合方面,很容易中途“断档”或“掉线”。鉴于现有的审判案例与教学案例的不足,民法课堂教学的举例,应当是结合学生特点所举的生活实例。所谓生活实例,主要是指依托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生活场景,广泛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学著作、历史典故、影视作品、新闻时事等材料,将抽象的民法概念还原而成的鲜活的生活事实。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民法概念的课堂教学工作时,出发点在于追求民法概念讲解过程的生活化、简练化、兴趣化,进而将民法的概念制度与精神理念实现普及化。
二、何需生活实例?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运用生活实例讲解民法概念,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生活实例充分体现了教学规律,能够满足教学时限、教学主体及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从而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生活实例教学符合了民法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特点。(一)就教学时限而言,生活实例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缩短案情介绍与陈述时间,将学生精力投入到概念运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我国民法学教学课时基本上是两个学期、共108个小时,每个学时约40~50分钟。这一特点决定了民法课堂教学既不能与举例绝缘,同时又不能举例过于复杂,以至于影响教学进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举例方式相比,教师在举生活实例时无需先行费时、费力地交待复杂的案情,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案情。而学生更无需费脑、费神地理解波谲云诡的案情经过,可以一步到位,直指概念要害。就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而言,生活实例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建设性,能够有效防止教师知识老化,促进教师知识深化与更新,提升教学工作的乐趣与品质。民法基本概念往往常年不变,如果教师日复一日地讲授这些概念,有可能滑向枯燥乏味的机械劳动或重复劳动的深渊。而要使工作有趣,“第一是技巧的运用,第二是建设性。”[9]P183在利用生活实例从事教学工作时,教师会追踪最新时事热点、法律纠纷、文学影视等材料,这就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刺激,从而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例如,新的生活实例可能会与既往的案例有所差别,如何处理与认识这些差别?它们的存在,是否表明应当局部修正或彻底既有的民法概念?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会激发教师持续深入地思考民法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则。就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而言,生活实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在知识层面与思维层面同时实现教学目标。生活实例因为是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与生活场景等为基础,所举例子对于学生不存在任何疏离感与陌生感,仅仅是换上了民法学的视角而已。因此,学生不必把精力消耗在理解陌生复杂的案情方面,而是能够迅速掌握案情背后的民法概念。更重要的是,生活实例的亲近感与亲切感,还有助于激发民法兴趣,训练民法思维。在听讲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定会恍然大悟或者豁然开朗:“原来民法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见底的知识,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学生对民法概念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后很容易增强民法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主动运用民法概念与规则去分析、参照、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民法思维的训练机会。正如学者所说:“很多生活化的问题恰恰是考验我们法律思维的一个好机会。”[10]P35进而,良好的民法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对当下现实生活保持高度关注的思维习惯,从而纠正“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的缺点。[11]P70此外,生活实例的举例方法,还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与阅读兴趣明显不足,除了教材课本与应试书籍之外,较少阅读其他课外书籍,至于“六经注我”式地阅读各类经典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即使从事课外阅读,阅读方法也多以浅阅读为主,深度思考、掩卷长思的并不多见,至于从专业角度尝试进行“我注六经”式地阅读的,更是稀如星凤。但是,如果在生活实例方面更多取材于文史经哲、政治社会等书籍,无形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也旁敲侧击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二)就学科特点而言,民法与现实生活高度契合,这为生活实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民法作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12]P19“我们的生活也是由民法来规定的”,[13]P15民法的概念与规则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只要有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爱恨情仇、财货流通等生活常态,只要将这些生活常态结合学生特点,就一定能够发现层出不穷的民法概念的“写真版”或“实况转播”镜头。(三)就学生特点而言,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兴趣爱好,也为生活实例教学提供了举例基础目前我国法律本科学生以高中文科教育背景为主,其知识储备与思维训练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约数”或共识平台。在兴趣爱好方面,青年学生普遍擅长利用电子媒介,在获取各类信息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几乎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尤其是对当下流行的影视剧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等,学生的兴趣与熟悉程度,可能比教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教师能够以这些生活实例讲解民法基本概念,或者动员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寻找民法概念,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如何寻找生活实例?
此问题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着手。(一)宏观而言,生活实例在举例范围上,应当注意点面结合这里的“面”,是指生活实例的取材范围应当尽可能宽广,例如,文学著作、影视作品、新闻时事、历史典故等都可以成为实例源泉,甚至还可以借鉴我国经济学在普及过程中在寓言故事里寻找学科素材的成功经验,[14]P1从俗语、俚语、谚语等语言材料中选取合适的生活实例。这里的“点”,是指将生活实例聚焦于文学名著、新闻焦点、影视热点这三个重点方面。民法世界包罗万象,教师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三十六般武艺样样精通。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妨从文学名著、新闻焦点、影视热点这三个重点方面着手。文学名著方面,我国的古典作品中应优先选用古典四大名著,尤其以反映市民社会的水浒、红楼、西游为上上之选。而现代作品当首推鲁迅小说与金庸小说。前者是因为其反映中国现实的全面性与深刻性而理应推荐给予学生,“鲁迅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15]P448金庸小说则属于通俗文学的经典力作,在学生中熟悉程度非常高。西方文学作品则应重点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以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前二者属于西方文化的源头,[16]P17至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则是西方文学的代表,广泛描绘了市民社会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芸芸众生,包含着丰富的民法实例。对于新闻焦点与影视热点,则因时事与影视变迁不居,可以随时更新民法概念的生活实例。至于生活实例举例标准,应当集中于定位于———准确。生活实例不能为了亲切有趣或生动活泼,而丧失专业上的准确度,这是一条底线。因此,教师在对生活实例进行筛选时,凡是牵强附会或观念偏差的例子,都不应在课堂中讲授。不过,对于准确性的要求,也要做辩证的理解。民法概念系由语言予以表述,“语言的核心部分,其意义固甚明确,但是越趋边缘则越模糊。语言边缘之处的边缘意义一片朦胧,极易引起争执,而其究竟属该语言外延之内或之外,亦难确定。法律条文亦如此,总有所谓边界案型,濒临法律边缘,究竟是否属于该法律条文规范的范畴,亦费斟酌。”[17]P215在举生活实例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甚至是或是或非、亦是亦非等令人无法旗帜鲜明地予以断定的例子。对于此类实例,为了保证学术的稳定性与开放性,不宜径直否定,而宜在深化概念的论域或要件时,予以拓展介绍。(二)微观而论,在举生活实例时,可以集中于民法基本概念依据我国民法学权威学者江平先生的概括,民法的核心内容是主要围绕四大制度展开:主体、行为、权利、责任。[18]P684-685下面,就尝试以生活实例解说这四类基本民法概念。民事主体理论中,在研究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时,可以通过“西游记”中猪八戒与高翠兰的人妖之别,或者热播电影“暮光之城”的人鬼殊途的爱情故事,说明权利能力的概念。行为能力的概念与意义则可以通过电影“小鬼当家”或中国历史上十二岁的甘罗拜相予以阐述。主体概念中的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制度,可以借助马航失联的焦点新闻予以说明。而对于法人制度,固然可以通过协会政党或基金会等,说明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含义,其实也不妨以水泊梁山、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帮派等等讨论社团法人,再以少林寺或武当山的寺院宫观、巴黎圣母院或修道院的田亩房舍等解说财团法人。至于合伙制度,可以借助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为范本予以解说,入伙、退伙、合伙事务负责人、执行人等固然不在话下,甚至是紧箍咒也不妨解说为合伙章程。法律行为理论中,意思表示的类型化及其效力是举例重心。对此,可以通过吃“霸王餐”的恶霸习气解说真意保留行为,利用历史典故“指鹿为马”解说双方通谋虚伪表示,以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解说隐藏行为。对于重大误解的主体同一性的错误,可以利用金庸的武侠小说“侠客行”或莎士比亚戏剧“错误的喜剧”中的双胞胎误会情节予以阐明,而对于标的物属性的重大误解,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则是非常合适的生活实例。胁迫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等实例均属恰当之例。此外,可以用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忽悠”解说欺诈,以“及时雨宋江”的名号由来,反衬乘人之危的含义。对于引起法律行为无效的诸多原因中,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大学副教授的“协议”或者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割肉还款协议等,作为法律行为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的实例。至于当下占据荧屏主流的宫庭剧,其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则是在公然挑战民法诚实信用原则。法律行为类型的生活实例也同样数不胜数。例如,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女主角仍钻石入海,属于典型的单方法律行为———抛弃,而圣经旧约中的上帝与以色列人摩西立约的故事,可以解说双方法律行为。对于民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则可以利用基督教的牧师制度予以说明。民事权利理论中,物权与债权是核心权利体系。首先,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可以借助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赊账行为予以解说。物权的支配力与绝对性,其典型实例当属电信领域的流行广告语“我的地盘我做主”。近期新闻报道中的“狗头金”或“乌木”归属案,恰巧可以说明物权的原始取得或先占取得,甚至还可能涉及“矿产”的文义解释等法律解释方法。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专有权、共有权等内容,可以体现于居民住宅楼中的的电梯广告经营收入的归属机制之中。红楼梦中的“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节的故事,完全可以解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权利、义务等制度内容。而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恰恰符合现代的农作物抵押制度。对于债权的生活实例,同样数量众多。例如,古代戏曲中司空见惯的张贴皇榜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悬赏广告。大学校园里的自动售货机,属于合同要约。出租车拒载违反的是强制缔约义务。债权转让,可以通过大三学生转让考研听课证予以解释,而债权债务的法定概括转移,则可以借助中国历史中的改朝换代予以解说。至于合同之债的具体类型,生活实例更是多如星辰。例如,以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窍取天火送给人间,可以解说赠与关系;至于学生复印学习资料、理发美容等都属于典型的承揽合同;而风靡一时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经纪一职,用以分析委托关系最为恰当。民事责任理论中,责任类型大体分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这一部分内容的实例,因为几乎属于现实生活的直接翻版,没有高度的抽象概括,学生理解时相对容易得多。唯独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是难点。俗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或者“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等,或者“西游记”中的偷吃人参果后师徒四人均被镇元大仙责罚,都可以借以解说连带责任。而俗语中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则可以解说按份责任。当然,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具体选用生活实例解说民法概念时,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审判案例与教学案例。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民法概念,都能恰如其分地找到一一对应的生活实例,这时,就需要精心挑选适当的教学案例或审判案例以供教学之用。另一方面,在课后时间从容的条件下,学生也有必要阅读这些现实的、复杂的案例材料,从而将课堂上的生动内容与课后的深度阅读思考结合起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许军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星野英一.民法学的另一种方法[M].冷罗生、陶云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九辑)[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王泽鉴.民法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陈卫佐.德国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迪特尔•施瓦布.民法导论[M].郑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陈自强.民法讲义Ⅰ契约之成立与生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王利明.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M].傅雷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0]尹田.民法思维之展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鲁迅.鲁迅书信(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2]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3]星野英一.民法劝学[M].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梁小民.寓言中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6]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