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
时间:2023-03-22 12: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索性以及创新性生成的前提,更是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生具有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获得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懂得语文怎么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需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预习,去获得语文知识的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形成困惑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初中语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先解决如诠释、憧憬、裨益、危言耸听、广袤、跌宕等生字词的意思,能够关注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如“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中“高智商的野蛮人”什么意思,这里的“野蛮人”有哪些含义,文中后面几段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谈到了“野蛮”。能够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适当进行概括,如该篇课文中作者对“文学”有着怎样的认识?文中“文学”的魅力表现在哪里?再有就是能够读出作者创作的情感和意图,赵丽宏本文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殷切地盼望我们青少年们能够打开文学之门,感受文学之美,深深爱上文学。文章围绕什么写的,是怎样写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情感和思想。
可见,自主学习需要学生知道自主性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方向,能自主开展文学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收获,能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二、课堂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知道如何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我们老师的精心点拨和引导。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创设情境,推动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1.问题引导有效互动,提升自主能力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生有着好奇心理和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激发他们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兴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质量。如《皇帝的新装》一课较长,但是阅读难度不大。我们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如提出“皇帝为什么会被欺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已经阅读了,他们会将阅读思考表现出来。有的说皇帝本身就比较愚笨,骗子的欺骗手段高明,有的说三人成虎,都是几个大臣的糊弄。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之后,我又问:“这样荒唐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呢,根本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再次阅读,从第一段的皇帝爱穿新装找到答案——皇帝出丑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欲望。继续提问:这样的皇帝现实生活中有吗?于是学生们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进行思考,之后我们得出这篇童话故事的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种调动学生参与的方法。如课上让学生分组表演穿着新装的皇帝的样子,展示皇帝的傲慢和愚蠢,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作品人物的心理,获得对作品讽刺性的感受和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将《皇帝的新装》与叶圣陶先生《皇帝的新衣》进行对比阅读,感受文中皇帝的性格的异同,谈谈阅读感受。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比较中获得新的阅读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学会质疑深入思考,提高感悟能力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要把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结合数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营造兴趣性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能够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我会先将这三个问题写在黑板上,“死海”的“死”是什么含义?“死海不死”的“死”是什么含义,文章最后“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又是什么含义?一时间同学们便被难住了,但却又想知道谜底,这就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如此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再如在教授每篇文章我都会从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开始讲授,因为有的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放到特定的年代去理解,如《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或许有些文章的背景学生们很难理解,我采取就这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讲述成故事,让学生们通过故事了解写作背景,故事的吸引力总是强过枯燥的照本宣科。
二、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老师,教学方法得当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有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励学生们达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我采取小册子教学、课堂讨论、系统提问、辩论等形式轮流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如,教授《皇帝的新装》中,在备课中我原本根据段落故事的推进,提出来了:新装有何特点?皇帝是如何显示自己新装的?不同的人对皇帝穿新装的表现显示了什么性格特点?我们从文章中领悟了什么?这四个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在过程中少提问,在整篇文章教授结束时系统的提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而且能够回顾全文,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得更深刻,这样微不足道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却更有效率的达到新课标教学的目标。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语文课堂应该要有灵性,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延展教学内容,并放置于学生的生活文化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教学若能还原课本内的情景,让学生以课本内的人物去亲身体验、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涵,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会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经过加工,融入到课本内。因此,课堂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开启智力,品味到语言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大家熟悉的周杰伦的歌《千里之外》作为开场。学生很快兴奋起来,情绪高涨。我把这首歌中的“雪犁花白”、“天在山之外”两句挑出来,让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同学虽然这首歌唱得很好,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此时,我把大家引入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问同学们,这首诗与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有哪些共同点。这样,学生热情高涨,朗读、解释、归纳、理解内涵,学习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启发,古诗词的很多表达手法是相通的,很多现代的诗歌也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的蕴涵美。
四、把握“亮点”,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要先划出作品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使人动情的词或句子,这些“亮点”往往是作者感情的焦点,抓住这些“亮点”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些“亮点”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些“亮点”有着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些“亮点”能揭开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能概括段落的主题、段意。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找出“亮点”,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孔乙己》的阅读中,在学生通阅全文后,要细细品味文章的“亮点”。如“曲尺形的大柜台”说明来这里的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分界线”,柜台内外两重天;“短文帮”和“穿长衫”的鲜明对比;孔乙己出场时,大家看着他“笑”,指“笑”相貌、“笑”衣着、“笑”语言、“笑”外号、“笑”伤疤、“笑”偷书,逐渐深入由表及里……在此阅读时,抓住这些“文眼”,能通过孔乙己的外形,服饰的描写提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通过对肖像描写提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善良。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因素。教师在充分备课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篇3
关键词:想像力 创设情境 形式训练 创新思维
想像可以给人们的思想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突破时空限制,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高妙境界;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求索,敢于探求未知的领域;可以鼓励人们努力创造,勇于去摘取为人类造福的智慧硕果。美国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到:“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之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之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更佳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若不展开想像,不懂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仅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大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非但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很难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写到:“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枯燥文字看到生动图画,透过平实语言看到多彩生活,置身于作品情境意韵之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纯美的艺术享受。
如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要求学生依据文中刻画的荷叶结合生活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的裙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丰茂的荷叶,荷叶盘盘相连;因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典雅优美的芭蕾的蓬裙――于是,幽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感的舞台,们身着绿裙,翩跹起舞,轻盈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朦胧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复活,得到了新生。
又如《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了。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作品的创作者与身为学生的读者,彼此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思想深度、语言素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鸿沟有时简直难以跨越。语文教学中,需要点拨,让学生想象起来 运用想像在这座架设在心灵之间的桥梁,让读者走近作者,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狡黠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翁公然作贼,抱走稻草,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诗至此,若不细想,不想像,就只会感到杜甫真幽默,能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景。但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贫困”,再一点拨,便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社会生态。群童正因家境贫困,才会“对面为盗贼”,抱走那些被今人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由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抒情议论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要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进而表现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无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打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它们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教育的重任之一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
文艺创作是想象力的深层体现。我组织班上语文兴趣浓、作文能力较强的同学自编自办《班级小报》,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文学社、通讯社,指导他们写作诗歌、小说、剧本等等,并鼓励他们积极投稿,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左丰伟等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孔乙己新编》让咸亨酒店变成了一“网”情深的网吧,孔乙己成了穿着长衫的网迷,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演在“学生综合素质汇报演出”中获得一致好评。看来,只要有适当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大出乎人意料的。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何时学生思维能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本的生命力在哪里》 朱绍禹 《教学争鸣录》 2001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感的外延到底有多大》 程良焰 《教学争鸣录》 2001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4
一、课堂理答,教师导的艺术
中学语文的阅读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掌握语文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讲,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在教学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而是“疏导”。“ 疏导”的中心,就是为学生提供掌握知识的思路,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想象力尽情地释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大量优秀范文,吸收文化营养的好时机。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和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沟通,去自由的想像,去进行再创造。
其次,有效的组织班级进行集体创造。
所谓的集体创造:就是指教学以小组、小队这个集体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敏锐地察觉和果断地把握全班集体性思维的流向,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度的问题,以组织和促进班级集体性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引申课文意义。
二、想象,阅读与表达的桥梁
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像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而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换的了皇帝的大量金银珠宝,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早已逃的不见踪影,皇帝也一命呜呼啦。再如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创造性复述,扩展故事情节,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去想像。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发散性思维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为此,可以在平时多设计些仿写、补写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存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如教学《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时,怎样理解“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联系美国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我们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平时遇到“班门弄斧”、“知足常乐”、“异想天开”等成语或一些已成定论的见解、谚语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大胆质疑,换个角度去思考,道人所不道,甚至反弹琵琶。这样,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能有力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科兼容,让阅读充满督智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的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画处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像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源于生活,从点滴中体悟文字
我们要把课堂的阅读教学融入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篇5
我们不去探讨是谁拧死了孩子们想象力的阀门,但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出才子,想象出诗人,想象中孕育了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有了想象,人类才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既然想象力对人的创造性活动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农村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利用天然的环境优势学会观察,重视知识积累。
农村学生地处偏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条件艰苦,信息相对闭塞,没有琳琅满目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没有品种繁多的书店,也没有支持读书看报的家长,因而农村学生的想象力普遍低下。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特别是广阔的农村天地,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大自然中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皎洁的圆月、浓郁的风土人情……这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对于学生是司空见惯的事物,难免在观察过程中漫无目的,毫无收获,因而在观察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目的明确,学生就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准备越充分,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越精确,学生形成的表象就越丰富。这样就为启动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在观察时,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想象。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用各种感官去领悟事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嗅,用头脑去想象。如:每年春天来到时,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桃花,让学生仔细观看了桃花的外形、颜色后,接着让学生去嗅一嗅芬芳的气味,然后让学生用手去抚摩一下柔嫩的花瓣,最后让他们静静地听一听花瓣上飞舞的小蜜蜂的叫声。这样的观察使学生身心愉悦,记忆犹新。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在具体的课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中学课文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中外名篇,文学作品占80%左右。这些作品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节和优美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受到审美形象的感染。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物、景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1.善于点拨,让学生想象起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思维停滞,没有打开想象的翅膀,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这时应该善于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想象。如我在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从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相适应。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了解祖国各地的人情风俗,在神奇、曲折的童话故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抓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品味细节描写调动学生的想象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流面颊,学生在想象中品味,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4.扮演角色体会想象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时候如果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难以完成这种角色互换的。
《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了。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
又如根据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穿插表演他第一次进教室讲课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再如抓住菲力普夫妇遇到穷困不堪的于勒时的内心恐慌,模仿他当时的神态和动作等等。
5.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辅助激发培养想象力
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参与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课堂气氛活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让学生朗读,然后我就教同学们唱《水调歌头》这首歌,同学们兴致高涨,语文课还唱歌?还蛮好听!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身心愉快,通过这种想象,记得快,理解得快,背书背得也快。
7.利用“意义空白”
中国诗文中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种“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
在语文教材中,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许多篇章留有“意义空白”,抓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想象,往往成为理解作品的钥匙。如《孔乙己》一文,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其意义空白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设计拍摄《孔乙己》的结尾镜头?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了,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说要让潦倒的孔乙己的背影逐渐模糊,模糊,最终消失;有的说要把他此时的手做一特写镜头推出,因为孔乙己的手或蘸酒写字,或偷窃东西,或代脚“走路”,有着特殊的用途,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却成为他爬向死亡的手;有的说应配上画外音“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才留有余味;有的说应配上众人的笑声,让笑声贯穿全剧,用这种含泪的笑声反衬孔乙己的惨状更让人觉得悲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充实了作品的“意义空白”。
三、指导写作,拓展想象空间。
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些方法和手段对课文进行的想象,也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课文。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还必须依靠写作实践。
1.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是发展创造想象力的一朵奇葩。如《2050年的家乡》、《我三十岁的时候》、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想象如何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人们如何凭借想象实现了龙宫探宝、嫦娥奔月、沧海变桑田的愿望,又找来资料,告诉学生多少预言家在作品中的大胆想象几十年后变成了现实。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创作的欲望被激发了。于是“智能汽车”、“人造太阳”、“超强理解仪”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星际间的旅行,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等等,在作者笔下变成了生动的现实画面,学生想象之大胆、丰富令人佩服。
2.续写、扩写课文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蕴籍,人物最后是活是死、是福是祸、是吉是凶,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推断,如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等等。教完这样的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命运做出合理的推断,续写课文。对此,学生必然要对原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并结合生活中获得的事物表象重新组合,想象活动参与其中,新形象就创造出来了。
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可指导学生想象:皇帝赤身露体的参加了“游行大典”后听到小孩诚实的声音“有点儿发抖”,那么,他回宫后,怎样处理这件事?教完《最后一课》,启发学生想象:普鲁士人的入侵,剥夺了韩麦尔先生教授祖国语言的权利,作为一个爱国者,在国难当头之时,韩麦尔先生究竟何去何从?这种延伸式想象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十分乐意给原情节加上想象的“尾巴”,他们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延伸出的“结尾”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氛围。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刘勰云:“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真、知之不广、知之不深、知之不新,想象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难以插翅飞翔。想象力必须以素材和情感为底蕴、为依托,才能充满活力,腾飞到更广、更深、更高的水平,达到如刘勰所说的神驰境界,而课堂之外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延伸到课外,学生想象的翅膀得以高飞远扬。
1.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靠课内是不够的。丰富的课余生活在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开发潜能、发展想象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舞蹈、体育、绘画等兴趣小组。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培养观察力、动作协调力、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不断地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其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哪怕是一架纸飞机,学生一旦动手做,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就得考虑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这些问题的思考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校每年都要举办艺术节活动,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参与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3.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6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们是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有意识地换了套较明亮的新服装,一进教室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光。于是我就围绕着“新装”,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每位学生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味兴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有先声夺人之效。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
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篇7
迪纳·伯奇(DinahBirch)在记载中(2005年5月20日)声称安徒生对那些能够超越“理性价值”的读者特别有吸引力,相反那些“充分相信逻辑规则的人可能对他充满敌意。”她说对安徒生作品特别不以为然的克尔凯郭尔拥有一颗被逻辑冷酷的心,甚至不能对《海的女儿》或者《丑小鸭》中表现出的痛苦做出反应。她说,他觉得“安徒生没有任何歉意地直接从儿童的自我中心转移到虚构的故事中去侮辱了他成人的判断力。”所谓的“童话故事”在他看来是“粗俗的,或许是对艺术尊严的背叛。”那种认为该哲学家不能欣赏孩子想象力的精细复杂,是个孤僻的老笨蛋的想法或许能赢得很多人的喝彩,但并不符合克尔凯郭尔及其著作的客观事实。
他当然是哲学家,不过是没有哲学味道的哲学家。他讨厌抽象观念,总是更喜欢曲折多变的、主观性的喜剧,而不是系统的、缺乏个人色彩的理论。他在其中一次俏皮话中写到如果我能见到理论体系,“我会像别人一样愿意屈膝跪拜,”不过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成功。有一两次我几乎就跪下来了,就在我以免弄脏裤子把手帕放在地上的时候,向理论家提出一个天真的问题。我问“请坦率告诉我,理论彻底完成了吗?因为如果是,即使弄脏裤子我也要跪拜这个理论。”但是他们总是回答说“不,恐怕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所以体系再次迟到,我的跪拜不得不再次推后。
但是,一个从来没有完成的体系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体系,克尔凯郭尔怀疑难怪古代哲学家总是找出各种慌乱的借口让我们再过一天回来找他们。他说,人类存在的某些方面是从来不可能在思想进步过程中被清扫出去的,“不管我们能从前辈中学到多么多的东西。”
有一样东西是不可能从前人那里学来的,那就是真正的人性。在这方面,每代人都是崭新的,其任务和前一代人的任务一样,不会走很远,除非前辈人碰巧逃避了自己的职责,欺骗了自己。没有一代人是从前辈人那里学习如何爱,没有一代人不是从头开始的,每代人的任务从来不会比前代人更小,如果任何人想和前人不一样,不愿意与爱同行,希望走得更远,那纯粹是空洞和愚蠢的胡说八道。但是许多人很难把自己对普遍进步的信仰抛到一边,他们总是说“我们要继续前进,要走得更远。”如果对前进的狂热是当今时代典型特征的话,那也是非常古老的故事了。
取得进步的愿望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默默无闻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经说过“你从来也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他的一个学生没有坚持这个观点,而是更进一步,补充说“你甚至不能走进河流一次。”
为了超越老师,这个学生用乏味的、绝对静止的确定性替换了精炼的对变化普遍性的认识。克尔凯郭尔感叹到“可怜的赫拉克利特,可怜的赫拉克利特,怎么拥有这样的学生。”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现代崇尚进步的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的追随者就像赫拉克利特的学生一样。他们对脆弱性、不可预测性、和哲学眼光的怪异性缺乏感觉。对无休止进步的渴望让他们想象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个人生命的极限,曾经被勤劳的祖先学习的人生教训现在可以拿来阅读,但不必要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克尔凯郭尔在早年就认定战胜他那个时代无休止的哲学乐观主义的最好武器是幽默和讽刺,而不是理论上的辩论。当然有很多嘲笑哲学辩论仲裁者的前例。比如,蒙田(Montaigne)的随笔,或者从霍布斯到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和边沁(Bentham)嘲笑真理刻薄检验的英国传统。但是说到克尔凯郭尔,他是在哥本哈根大学著名的学位论文“论反讽的概念——对苏格拉底的反省”(TheConceptofIrony,withcontinualreferencetoSocrates)中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的,说利用笑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源头。
哲学家总是把苏格拉底作为他们传统的创始人,但是克尔凯郭尔认为如果说到他特别的幽默感,哲学家们一直有个盲点。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个讽刺家,他的教学是在讽刺所打开的内外或者真正的意义和虚假的意义之间的鸿沟中进行的。讽刺如果不是故意地掩盖或者欺骗的话,至少也涉及对自己观点一定程度上的缄默和节制。那些陶醉于进步和明晰的哲学家肯定把讽刺看作“等同于虚伪的东西”。事实上,他们根本不能容忍讽刺,除非能把讽刺局限在弄清一些初步的误解或者让读者做些准备活动然后再谈论坦率和字面的系统观点的特殊场合。但是在试图把讽刺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忽略了某些种类的知识包括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并不符合确定的或者积极的模式的可能性。
他们忘了苏格拉底本人从来没有展现自己的观点,更喜欢以辩论普遍智慧的伙伴或者讽刺一切的形象出现在雅典公民的面前。就好像他没有任何独特的观点,没有个人的信念或者信仰,只是狡辩的伎俩和伪装的保留剧目,运用这些他可以逼得挑战者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观点,不得不承认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为止。克尔凯郭尔提醒我们,苏格拉底式讽刺家否认真实的自我就是要“用诗一样的方式创造自己”,保持怀疑的火焰,并让它燃烧地更加明亮。苏格拉底的真正哲学,像耶稣的真正宗教一样关键在于丢掉自给自足的幻觉。“如果我们需要警惕讽刺是个诱惑,那么我们也必须称赞讽刺是个向导。”
苏格拉底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最早的哲学教师的原因是他一直是个讽刺家。他像只轻盈模糊的蝴蝶,在学生眼前飞来飞去却总是躲避他们,让人着迷、却并不盛气凌人,直到彻底地让他们感到困惑后离他而去为止。他认识到没有人愿意理解只是从老师那里捡来的哲学真理,他也知道老师最不应该渴望的事情就是来自学生的喜爱和感激。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苏格拉底的实质是学生能够摆脱老师,苏格拉底的艺术和英雄主义就是他把学生放在可以一脚把他踢开的位置。”成为哲学家就像成为基督徒一样微妙,同样伴随着自豪,满足和自我欺骗的危险。关键是如何开始。克尔凯郭尔在另外一个讽刺性的话语中说“我要是能找到一个老师就好了。”但是他说的不是一个可以给他讲授古代语言或者文学或者哲学史的老师。“我要寻找的老师是能够用不一样的、模糊的、让人怀疑的方式给我讲授关于存在和人生的模糊的思考艺术的人。”
年轻的克尔凯郭尔希望成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模糊老师,当然,区别在于他要通过文学作品而不是口头语言来达到这个目标。他要创造出作家的技巧颠覆人们的偏见,留下陷阱门自己逃脱,让读者们留下挣扎思考他们到底是谁,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他写到“拥有自己观点对我来说既太多了,又太少了。它的前提那就是良好自我感觉的意识和存在的安全感。就像在这个地球世界拥有妻子和孩子,对那些不得不整天忙碌却没有稳定收入的人来说是无法得到的东西。”
克尔凯郭尔的主要著作是整个哲学界最独特的发明,轻松、好玩、矛盾、性的笔名。历史学家们一直觉得要解释什么东西激发了这些非常困难。他可能是受到作家斯特恩(Sterne)或者狄德罗(Diderot)自传体小说的影响,可是好像没有证据显示他认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他对舞台的着迷好像也与此有关,不仅是他在《非此即彼》中写到的莫扎特歌剧,而且是他在《重复》(Repetition)中写到的访问柏林时喜欢的平民滑稽戏。但是我怀疑谜底离家乡更近,是在他与安徒生著作的尴尬关系上。
哥本哈根在19世纪上半叶的时候仍然是个城墙围起来的小城。所以克尔凯郭尔与安徒生相互认识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街上见面了会点个头问声好。没有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相互认识,但是在安徒生的自传里他提到在1837年的一次相遇,但显然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是反叛的年轻一代的成员,但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几乎有天壤之别。安徒生1805年出生于外省欧登塞(Odense),母亲是文盲、洗衣女、嗜酒如命;父亲是手艺高超的鞋匠,可三十岁出头就死掉了,留下11岁的安徒生自己谋生,来到哥本哈根闯天下。(据说他还有个姐姐在首都当,虽然安徒生更愿意说他是独生子)
克尔凯郭尔则是哥本哈根一个虔诚的商人的第7个孩子,该父亲活到81岁,总是在经济上接济儿子,留下足以让克尔凯郭尔衣食无忧,恣意享受的大笔遗产。1837年见面的时候,克尔凯郭尔24岁是仍然在父亲影响下的学生,除了在学生刊物上发表的几篇无关紧要的小文章外没有发表过任何东西。安徒生当时32岁,已经出版了14本书,创作淳朴的浪漫风格的诗歌,欧洲游记,而且还有长篇伤感小说,他已经出版了名字为《不过是个闲人》(OnlyaFiddler!)第三本小说,而且几乎成为国际著名的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很快要被翻译成英语,一个派生的诗歌“闲人之歌”(TheFiddler)很快要被德国作曲家舒曼(RobertSchumann)谱曲,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好作品。
但是安徒生对年轻的克尔凯郭尔感到疑惧。除了讨厌他无忧无虑的财富外,安徒生作为作家也非常紧张,担心自己的作品别人到底怎么评价。回头看看,他认为克尔凯郭尔已经瞧不起他,但是注意到“从那以后,我对这个作家有了更好的了解,他见我的时候总是很友好,很敏感、很精明。”1848年,安徒生赠给克尔凯郭尔两卷本作品选,上面写着“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拙著,我现在没有恐惧和颤抖地奉上,毕竟是点东西。”第二年,克尔凯郭尔回赠安徒生他的《非此即彼》第二版,安徒生回信说“非常高兴收到你的大作《非此即彼》,你或许明白,我感到非常吃惊,我根本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友好。我现在明白了,上帝保佑你,谢谢,谢谢。”
1837年,克尔凯郭尔可能就已经知道安徒生的巨大成功,他很可能也阅读过他的部分小说或者诗歌。也可能了解到给安徒生带来声望的清澈的童话故事。《公主与豌豆》(ThePrincessandthePea)《拇指姑娘》(Thumbelina)出版于1835年,《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出版于1837年,几个月后出版《不过是个闲人》。人们很想知道他在阅读童话的时候是什么反应,或许把安徒生描述的没穿衣服的皇帝等同于二世纪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略·安东尼(MarcusAureliusAntoninus),此人提出精神自我满足的异教徒哲学,这是克尔凯郭尔一直觉得愚蠢没有意义的。或许当他对丹麦教会发动猛烈抨击的时候,看到自己扮演着小男孩的角色。
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克尔凯郭尔关注安徒生的童话,有可能他和同时代人普遍的看法一样,认为这些作品是艺术上的偏离,是安徒生才华的滥用。但是他确实尽很大努力研究了《不过是个闲人》,这是三卷本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名叫克里斯蒂(Christian)的小男孩的故事。他小提琴家的天赋注定因为贫穷给断送了。克里斯蒂的故事还夹杂着一个犹太人小女孩诺米(Naomi),她的天赋同样被浪费掉了,虽然毁灭其前途的不是贫困而是过多的财富。克里斯蒂和诺米的对比可以拿来作为安徒生和克尔凯郭尔情形的比喻,让这个故事非常感人,非常有趣,不过同样特别地不准确,经不起推敲。
安徒生可能声称他的小说“是在艺术上的才华和恶劣的环境艰苦搏斗中产生的精神成果。”但是这不能作为自我放任的冗长罗嗦的借口。尽管该书包含了同样卡夫卡式清晰的段落,就像他最好的童话故事中那样,克里斯蒂企图从哥本哈根步行到瑞典穿过已经开始融化的冰冻的大海。或者比如诺米化装成男的,精心贴上假胡子,从哥本哈根逃出来等段落里面充斥着太多世界对待天才少年残酷的作者的感慨,根本没有升华进入纯粹艺术创作的领域,或者达到克尔凯郭尔所说的讽刺的水准。
安徒生自己最终也对《不过是个闲人》不满意,但是正如他在自传中提到的,该书宝贵的地方在于让他和克尔凯郭尔建立了联系:
小说《不过是个闲人》很快就给我们国家年轻的天才克尔凯郭尔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我在街上碰见他时,他告诉我要给该书写个书评,那我会比我对从前的书评更加满意,因为他说那些人都误解了我。
克尔凯郭尔花费一年中最好的时间写书评,可能像小说本身一样体现大量的创造性努力,不管怎么说是克尔凯郭尔第一次持久的实践他作为作家的才华。最初委托他写文章的刊物到了他写完的时候已经倒闭,所以他安排作为小四开本书出版,里面包含一些前页,接着是79页内容丰富的“小说家安徒生”正文。据说安徒生在该书出版前一直迫切期待它早日面世,按照传记的说法,实际出版后,他对该书不是特别高兴。
批评文章出来后,根本谈不上让人高兴。首先,它是作为一本书出来的。从语言上的黑格尔式笨重迟缓,难以卒读的特征来看,我肯定那是克尔凯郭尔写的,有人开玩笑说只有克尔凯郭尔和安徒生从头到尾看完过这本书。
评论确实沉闷迟缓,虽然克尔凯郭尔比黑格尔在处理长句子的本领上强多了。但是决不像安徒生暗示的那么糟糕。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安徒生完全缺乏人生观”是克尔凯郭尔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而不是对作家个人的评判。他的观点是安徒生小说没有表现出一种“人生经历的变体升华”,这是人们期待伟大艺术品应该提供的东西,安徒生的小说缺乏“让小说具备自身重心的深层的统一性。”
一个乳臭未干的学生对勤奋多产成就卓著的作家做出这么傲慢的批评确实放肆。不过,尽管后来有各种谣言,克尔凯郭尔并不是以严格的逻辑家自居,谴责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家,书评家的作品总是应该像作家一样与别人分享对于创作困难的思考。他的批评不是说安徒生的小说缺乏理性,相反,是批评其“艺术性不足”,保留了过多的观点和主张,讽刺性不够。
克尔凯郭尔认为《不过是个闲人》里面安徒生的成分太多了这个主要观点相信所有读者都是同意的。正如克尔凯郭尔指出的,安徒生的小说“与作者本人的关系太过密切,以至于小说的创作被认为是截肢,而不是为自身的作品。”它们给人Zwielicht(一种微光或者阴暗的双影光)的印象,其中根本分不清安徒生这个活生生的人和他“叙述的个人意识”的艺术形象,后来的批评家可能称为叙述声音或者叙述角度。克尔凯郭尔继续说“如果缺少人生观,小说要么寻求在牺牲艺术的情况下慢慢产生一些理论,要么与作者的血肉进行确定的或者偶然的接触。”安徒生作为小说家的麻烦在于他没有能“把艺术和自我分开”,把他的书当作香肠皮,往里面塞进去太多的愤怒和怨气,是“对人生让人消沉的思考的大杂烩”。小说包含了“作者确定人物的残渣”,好像的第三者或者缺乏教养的孩子,不断在不适当的地方打断别人的谈话。按现在的形式,安徒生这一类作家除了给我们“自身性格的没有艺术性的堆砌”以外什么都没有。
克尔凯郭尔尤其对安徒生对待孩子的态度没有深刻印象。比如在描述克里斯蒂来到舞厅,试图赢得人们对他的音乐天赋承认的时候,安徒生写到“他手里拿着帽子礼貌地往各个方向鞠躬,但是接着加了一句“但是没有人注意到。”正如克尔凯郭尔指出的,这个意外添加的评论让读者纳闷是谁在说这些话,“谁发表了这个评论?”他问“肯定不是克里斯蒂说的,那是安徒生自己的观察,肯定是希望舞厅的人赶紧看到这个天才,安徒生又生气了。”即使当时他在文学实践上没有经验,克尔凯郭尔不可思议地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重要议题,以及文学叙述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就是“谁说的”。安徒生还没有弄清楚描述别人的意识和重复自己的说法是不同的。谈到孩子的时候,他常常采用大人的视角,克尔凯郭尔说“当他描述孩子的时候,”告诉我们小孩子的心灵充满了“小东西”,没有意识到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小。
我们看不到完全来自儿童意识的话语。相反,他是用生活给大人留下的印象说话,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人们不能忘记孩子,孩子的想象力的创造力量,简而言之,他只不过假装男高音,添了高音符号而已。
这是严厉的批评,不过不是不公平的。没有安徒生的辩护者喜欢添加在克尔凯郭尔身上的充满恶意的哲学傲慢的一丝痕迹。该书达到了评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为作者提供了下一步应该做的建议。或许可以说是克尔凯郭尔劝说安徒生放弃了长篇小说,专心写短篇童话故事的。
不管安徒生是否从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评论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可以肯定的是克尔凯郭尔从写书评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还没有开始写关于苏格拉底讽刺的论文,五年后他才发表第一本真正的著作《非此即彼》,开始其42岁去世前出产30多本内容千差万别的书的生涯。(安徒生在他死后又活了20年,直到1875年70岁的时候去世)克尔凯郭尔正是通过研究安徒生作为小说家的缺点积累了所需要的文学工具,让幽默为哲学服务,谴责了黑格尔的理论著作和安徒生的小说中存在的自我中心态度,学会“诗化”自身成为纯粹的讽刺家。
篇8
>> 工友之家募集闲置物资让打工者与我们共享 我的米兰之家 我的“英才之家” 我的“小吃”之家 孙春蓝:我是“打工皇帝”背后的女人 我的打工故事 我的打工经历 我的“打工”生活 我村的“和美之家” 我的打工日记 我那些打工的日子 我的家庭“打工”生活 我的进城打工生涯 我的打工兼职生涯 我的打工奇迹(节选) 说说我的“打工”经历 我的鼻子最长 吴颂今:我是一个为音乐打工的人 想念是最长的春天 梦之家园和我的宠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我是“打工之家”住的时间最长的住户 我是“打工之家”住的时间最长的住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郑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打工之家”所在小区设施很不错
2003年来到“打工之家”
2003年春节过后,下过一场雪,在雪花零星飘落的夜晚,我坐在六里桥北里那间8平米左右的平房里,感觉房间是那样清冷。我在苦思冥想搬家的事,因为自2002年夏天以来,我一直都在为能找到一间比平房条件好点的住处而四处奔波。
从北三环到南三环,然后再转到北四环,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出去找房子,但结果一次比一次失望。二月底的一个周末,我出去买菜时随手买了份报纸,一排黑体醒目的出租信息吸引了我的视线:“马官营1、4路公交站旁有半地下公寓出租,水电暖、有线齐全,房租200-500元/月……”我立刻向我的房东打听“马官营”的具体地理位置。
当天下午我就找到了报纸所说的位置。到了才知道,所谓的半地下公寓实际上就是我们西北人常说的“地窝子”。“地窝子”就是房子有一半在地上,有一半在地下。
“三八”节前夕,我搬进了××物业3号楼251号。我按物业规定,一次性支付了3个月的房租。这里就是后来被我们称为“打工之家”的地方。 “打工之家”楼道
住进地下楼房的第一天,我就换掉了在平房里盖的厚被子。因为房间实在太暖和了,温度最低也在20℃以上。晚饭吃饱了,我躺在被窝里看着电视新闻,感觉生活从里到外都是温暖的。
那时候,从“打工之家”出来,再步行300米左右就到六里桥北里了。北里交通四通八达,有多条公交线路,乘车非常方便。 “打工之家”拉开了我北京生活的新序幕。
创业的时候经历装修
2005年夏天,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房间时,发现走廊里有好几个人在往里搬瓷砖。我知道,这是××物业要进行地面装修了。
一周过去了,我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房间都铺地砖了,连大厅、走廊和小胡同里基本上都铺了。
因为那些天,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创业的事情,所以,铺地砖的事也就无暇顾及了。没有铺地砖的住户大多是上班忙,腾不出空间。管理员李×谅解我们,他对我说:“这回没有铺的,只有等下次了。”
但是,与铺地砖基本同时进行的一件事确实是物业必须做好的,那就是安装201电话。当时,物业通知我们住户说,××物业要免费给每个房间安装座机电话,不用大家花一分钱。我起初不信,但看到邻居的电话都安装到房间里了,我的嘴乐得合不拢。原来,联通安装的201电话属于公用电话,开通时我们只需要买30元充值卡就行了。
有了这部电话,住户就不用再去外面打0.3元/分钟公用电话了,毕竟有时刮风下雨的,很不方便。安装了201电话,对我的业务是一大帮助。
这次装修,物业还统一了门牌号码。半地下的都是1开头,全地下的都是2开头。油漆工先在我原有的门框上刷了新油漆,油漆干了,再打上新的门牌号,我的251就变成220了。
装修工程不到两个月就完工了。快两个月的时候,我接到多家银行的通知,对方告诉我说,因为我没有住房和汽车作抵押,不能给我办理贷款。现在,我明白了贷款的缘由。我来到了给我办理贷款的中介公司,他们退还了我大部分的手续费。但我的物业经营梦,又像前两次文化项目一样破碎了。
2005年秋天,我的心里虽然感觉创业真的好艰难,但是每当回到“打工之家”,我感到我们彼此都不会抛弃,对未来我又满怀希望。 “打工之家”就在这高楼的地下室
我办公上网的故事
2005年,我离开单位寻求创业项目,用201电话基本能和客户交流一些合作细节,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如何上网的问题。2006年的夏天,安装网线的好时机到了。
226住着一对大学生恋人。一天,我刚下班回来,226的严×就过来问我:“大姐,我们准备装一部带电话的网线,你愿意用我们的路由器上网吗?”
“用你们的路由器上网是怎么回事呀?”我用电脑时间不长,还不太懂。
“就是在我们装网线的房间再装一个路由器,然后把你的网线再插在路由器里的插孔上,这样你就能上网了。”严打着手势,说明路由器的构造。
“我们要安装网通公司的1G网线,计划最多四家人用,现在算我的同学才三家人用,上网比××物业公用的要快多了。”严看我不明白,还把哪几家用路由器向我通报了一下。我听到这个好消息确实很兴奋,因为我不用经常去北图上网了。7月份,我从收入不高的工资中拿出50元钱交给严:“我决定了用你们的网线了,这是一个月的网费。”
那个时候,我也正是为了能够尽快找到自己的创业门路,才破例去永定路的一家公司做电话销售业务。白天我在单位里忙着用电话联系客户,到了夜晚我就经常不停闲地在网上查阅信息资料。由于掌握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在我任职的第一个月里,就获得了3000多元的销售业绩。这也预示着我顺利地度过了试用期。
2008年4月中旬,××物业贴出告示:奥运会期间本地下空间暂时关闭,谨请各位住户在30日之前撤离。
有一天夜晚,我看见严×和他的女友在收拾床铺底下的东西,好像他们已经准备搬家了。
4月20号后,我搬出220号,我把201电话保存下来。因为我的大多数家具暂时都没有拿走,我晚上还回来过一次。我看见严的房间还亮着灯,就来和他告别:“这两年上网,真的很感谢你们帮忙呀。”
“没什么,大家在一起相处也很愉快。我的同学留下的这根网线,给你留着用吧。”严说着,就把一条长约20米的网线盘起来递给我。
“我可能要回老家找工作啦,女朋友在那边等我呢。咱们以后就难见面啦!”严说着,脸上的表情显得有点黯然。
“希望你能在老家有个好工作,真的很感谢你们提供的路由器。”我再一次表达他们对我上网的帮助。
我扳着手指头计算了一下,我用严×的路由器还有两个月就整整两年了。在这期间,我的电脑基本上没有出现上不了网的情况,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网,我浏览网页的速度还很快。
2008年后还住在“打工之家”
2008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我穿着拖鞋在××小区散步时,感觉脚趾冰凉,回到房间时我又打了一个寒战。忽然,我觉察到这个地下空间没有安装暖气,到了冬天会挨冻。
10月20号前,我返回××物业,向管理员武×请求回来住。
武×看我回来的态度很坚决,就冒出一句我意想不到的计策:“你回来住是可以的,但是只能住上面了,因为下面没有安装网线,你住下面办不了公。”
“上面就上面,我过两天就搬回来住。房租多少你决定吧!”我知道这里的条件比别的地方要好,就无所谓涨房租了。
“住上面,同样条件的房间要加50元房租。”武×口气很强硬。就这样,我住进了220头顶上的131房间。因为奥运会刚结束,好多场所都还没有正式营业,××物业也只是少量老住户被安排在3号楼居住。
当时,2号楼有个老住户皮×也回来了,他暂时住进了3号楼。因为皮×有订飞机票、火车票的业务,所以房间里必须安装座机电话和绑定电话的网线。 “打工之家”所在小区环境优美
“你回来住,只有先用小皮的路由器了,我们几家现在都用他的。”武×给我下了指示:每个月给皮×交网费50元。我自然遵命。那时,武×还允许我同时占用楼上楼下两个房间,因为楼下基本上没有人居住。
我在楼上131住到快8个月时,物业在地下室安装了路由器。于是,我在回来的第9个月开始改用××物业提供的路由器,网费仍然是每月50元,随房租一起交。我又回到了220。
2010年9月,武×因贪污房租被老板解聘。武×走的时候,只续交了三个月的网费,联通网费截止时间到11月底。2011年元旦过后,由于新来的管理员马×没有续交网费,联通就不客气地把网络关闭了。
那些天,为了能接到资金报告的业务,我几乎隔天就去国家图书馆上网。我不辞劳苦跑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网费也差不多花了50多元。
3月的一天中午,我从外面上网回来时,看见物业经理李×在走廊的大厅里忙碌着什么。上前一打听,才知道下面物业新装网线了。
通过这一阶段时间上网,我逐渐懂得了在地下空间上网的最佳条件,那就是带电话线上网的效果最好。因为小区宽带虽然便宜,但流量不能保证,上网效果可能也会不稳定。
我决定自己装网线了
2011年5月后,我用上了自己的512KB网络。现在,我每天能上网两个多小时,通过网络还可以拨打300分钟的免费电话。我完全可以在220办公了,这里就是我的家和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