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4-01 16:2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有哪些 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主要有机械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自动检测、机械结构分析、液压系统应用与维护、机械制造技术、数控设备操作与维护、机械系统安装与调试、设备电气控制与修理、现代设备管理、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机械工程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机械工程专业可在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毕业生可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应用、生产运行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随着经济日趋繁荣,制造及服务业均需求大量曾接受专门训练的机械工程师及技术员。
虽然新科技导致生产程序自动化及电脑化,但大部份与工业营运及仪器制作有关的程序,仍是以机械原理为依归。
鉴于各行业均朝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相信各级机械技术人员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机电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科研院所、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技术分析,从事各种机械、机电产品及系统、设备、装置的研究、设计、制造、控制、编程,数控设备的开发、计算机辅助编程,工业机器人及精密机电装置、智能机械、微机械、动力机械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应用研究,以及从事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篇2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但将机械生产引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更使传统机械加工得到了质的飞跃。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同时自动化系统现状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技术。
一、世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情况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
二、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且今后每年的就业人数还会增加。机械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有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可以说没有;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
三、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的出现伴随着人类的进化繁衍,石器时代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各种石器工具(如石锤)的简单工具就是后面我们所提及的“机械自动化”的祖先,是最早期的“机械工具”。以及用于谷物脱壳和粉碎的臼、装有轮子的车、提水的桔槔、都是早期的机械工具。制造陶瓷器皿的陶车,由动力、传动和工作组成的完整机械。17世纪末18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在欧洲爆发了产业革命,俗称“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蒸汽机的就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随着蒸汽机的出现慢慢发展,逐步从开始的采矿业推广到纺织、面粉和冶金等行业,逐渐成为一门产业。从人类的文明的出现延续至今,机械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那么多年的历史,已从日常生活的应用慢慢发展成一种技术,一种行业,一种利国利民的行业。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前,机械技术就是单纯的手工技术和制造金属仪器、钟表技术。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冶金、采矿等行业对机械技术的需要大,需要处理的零部件越来越多,于是机械加工技术迅速得到发展,进而满足冶金、采矿等行业的需要。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机械加工技术要不断进步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新的创新技术出现了,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加工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发展和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动力机械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轨迹的滑动,在机械制造业历史上必将发生着惊天辟地的发展和创新。
四、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虚拟化领域的应用
虚拟化的技术包括当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图形学、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方面,以计算机的系统建模及仿真技术为根本。虚拟制造通过运用计算机仿真与信息技术,以全面仿真实际活动中的制造过程、信息以及人事物等,便于发现问题以及选取相应的预防对策,进而实现产品的一次成功制造,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2、柔性化方便的应用
现今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市场的快速变化要求国内外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快速敏锐的反应能力以及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方向以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调整和转变策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生产逐步向高度柔性化的生产转变。
3、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制造技术,而是机械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相互综合的产物,是多个专业和方向的综合。机械自动化技术越来越智能化,可以监视技术的发展和自身的运动状态,对运行的错误进行改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相对于传统的制造系统而言,我们所说的制造系统具有很好的学习和理解功能。智能化是现代机械化技术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4、集成化的广泛应用
集成化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实践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应用。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集成是有一定的目标的,是为了缩短各自的差距,与世界接轨。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集成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数控加工等在冶金、采矿等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分别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远的进步。从单机到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技术进行系统集成。
五、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的发展前景分析
1、我国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的发展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国内和世界上的水平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而言,人类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仅仅算是刚刚起步而已。
2、我国如何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领域进行赶超
伴随着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机械自动化应用广泛的领域内,势必带动人员的就业。机械制造自动化就业前景包括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等。由于国内该行业发展历史短,缺乏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些都是就业的目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以大多数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广大世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需要为导向,只有这样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为整个社会、民族带来经济效益,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最大效益化。
结束语: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虽然目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自动化也会得到逐步的提高。当然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自动化技术应用项目的基础工作和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逐步完善。更要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并且灵活运用低成本、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 边探索研究边宣传普及。相信我国的机械化自动技术一定能得到和谐有序快速的发展,并且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的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农机化研究,2006.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方向分析;发展前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200
本文在阐述机械设计及其制造的基本概念的同时,展示了当前机械设计制造的发展水平。并对此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1 机械设计的概念
机械设计的概念产生于1984年的美国,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曾经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贴切并且客观的描述与概括,指出机械设计用于完成机械力学、能量力学以及运动力学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协调和控制,达到机械和机电部件相互联系效果的自动化系统。这一概括完整的展现了机械制造的内容,从此,机械有了比较基础的理论。该项研究的特征是以机械设计作为系统研究的开始,结合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变换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先进技术,为的是实现一系列系统功能,以使整体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同时可以保持系统的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为后期实现特定功能奠定基础,并且可以让整个系统处于最良好的工作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技术的无比复杂性与挑战性。此门技术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机械对一些精密功能的要求,创造出能够协助不同工作的机械产品,而且还可以让产品的功能完美体现,只需要通过完成从输入端输入随后输出的过程。这门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非常重要[1]。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表面上是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稳步提高,其实质与核心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机械设计带来了春天。把握好机械设计发展方向对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必须提高对相关科技的研究与重视,为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机械自动化设计特征以及应用原理
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控制理论,在这过程中有机地将生产过程和人工改进作用结合,使机械设计过程得以实现自动化。进一步说,自动化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和原则:首先努力创新。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传统设计方法必定会凸现一些弊端,比如无法满足结构复杂的过程、误差率大、工作量不足等。在当今变革下,规模化、智能化、自动化已经成为整个设计新领域的新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使设计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械设计要求,在面临新挑战时从容不迫;其次借鉴各科技领域等先进成果。此门技术与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融合,想要获得新的科技成就,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积极地融入最新相关理念,积极引入一些新科技例如电子学、计算机仿真技术、机械力学电子学等学;最后注重管理水平提高等。
如今的机械设计与传统的机械设计相比,对我们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曾经等管理经验有很多不再适用于当前设计的要求,这就对研发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广大管理人员不得不将现代化管理模式手段与机械设计本身结合。并且技术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只有与技术发展大浪潮保持一致,才能不被市场无情淘汰。
随着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在一些行业中的运用,其本身与现代技术、传统机电设备结合,自身加以优化提高,不断满足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基本技能要求。在实际运用中,微结合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并且在机电相关行业加入了产品设计、质量检测、制造、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加快微型机电系统、加工中心、机器人等方向的发展速度。随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飞快发展,加上它全面的功能,已经成为了机械各行业中的基础技术学科,在微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已经被广泛应用[2]。控制系统对机械设备具有精密化的管理,在航空航天、高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开发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技术力量。当前方方面面对机械设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机械自动化设备有着自己更加精密化、科学化、多功能化等发展动力。
3 机械自动化设计的发展方形分析
第一,区域互联网程度提高。自动化设备具有良好的信息控制和自动化处理能力,数控机床是实施操作的介质。如果一些机械工程较大,工作过程不是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很难控制产品的生产品质;如今网络技术不断向前,手机也可以成为机床联网操控的新手段。系统建模后,自成网络系统得以实施,这时候就具备了各机械设备通过信息传导的好机会,可以建立区域网络化的管理控制系统,并利用控制中心进行细节控制;当然,区域网络系统应该具有合理分配好各机床应该负责的工作范围的能力,对于不同的情况,可以合力开展,并且同时保证效率;重要的是,要防止电路故障发生引起的工作瘫痪,在区域网络管理模式下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第二,大型机械的小型化趋势。随着计算机小型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自动化设备也逐渐进入小型化发展趋势的浪潮中,而在社生产工有着重要地位的机械自动化设备也紧随时展潮流,积极地进行着小型化微型化发展方向发展,国外已经研发出的微型全新自动化系统,它们的目标甚至是微米、纳米级。微型自动化产品的特点有操作灵活、体积小、耗能少等,但是如何同时具备传统机械设备的主体功能确是一个存在的难题,如何进行精密度的机械过程同样是个棘手问题。有意义的研究是如何能减少企业中的占地,能提高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数量,但微机械自动化的加工产品有限制,只能应用于采用超精密科技的设备。
第三,机械设计的环保理念提升。如今国人乃至世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机械工业可以追求工作效率、经济利益,但是也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机械自动化系统电损耗高,而且会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危害自然环境以及附近居民的人身健康。因此在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技术的的科技进步中,更加应该主张绿色环保。减少在工作过程中有害气体产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可以对机械设备功率进行限制,或者积极寻找可代替能源。
第四,数字化发展。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只是机械设计其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还包含传感检测、机械、动力、电子信息处理、执行元件这五大组成部分,为了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朝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第五,智能化发展。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的一种体现。何为智能化,是以控制理论为指导,加以心理学、模糊数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运筹学等新措施、新思想,模拟人类的思想,让过程具有推理、自主决策、逻辑判断的能力,向更高的控制目标发起进攻。大大降低工作强度及错误率,智能化的实现使人类摆脱人力脑力劳动成为可能。
第六,模块化发展。复杂和多样是机械设计的特点,在整个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还有模块化。模块化标准的要求下,实现在设计过程中多零件组分同时适用于同一模块成为现实。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设计成本,而且可以缩短机械设计的时间,使后期零配件的更换维护更加便捷。设计的模块化规范,使机械制造企业的模化生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提高经济效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前景广阔,还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进行业整体进步,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努力学习,进行经验技术的高度提炼总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已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体系很多年,在许多学校都已经开设这门课程,这显示出社会对此方面的人才量的大需求,因此来说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就业前景可以说很广阔。在我国很多地区,这个产业具有很高的竞争性,高素质人才一代代更替、创新[3]。机械制造产业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汽车等领域的发展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并且想要一直存在这广泛的空间,立足于运行管理、设计制造、科研开发等方面的话,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自身的不断提高与创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路,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制造强国的手段之一,给予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大力度支持,足以见得行业本身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必须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应该去遵循社会变革对机械制造行业提出的新标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该技术一直在迎合现代工业及生产的需求,但是工业产业飞速发展下,现有的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暴露出很多不足,面对自动化的大蛋糕,科研人员要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攻坚克难,争取努力提高国家的科研技术水平,使我国科研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用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影响整个行业,兢兢业业使行业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德x.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5(10):9.
[2]杨近松.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288.
篇4
关键词:产品质量工程;设计性实验;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3-02
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教育的根本。[1]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高分低能的情况。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相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学习,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参与度。所以,充分开好实验课,对本科生熟悉本专业知识,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产品质量工程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具备机电工程和质量工程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对产品质量尤其是对机械、电子电器产品质量进行分析、策划、评价、设计与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怎样开设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验课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成熟的做法。我们在专业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基础》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简单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对实验的做法进行总结,作为质量同行们批评和参考的依据。
一、实验课程简介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等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技术课,它包括机械精度设计和零件测量技术两部分内容[2]。我院机械产品质量检验实验室同时承担机械电子、工业工程、标准化、产品质量工程四个专业的《互换性与测量基础》实验教学任务。显然不同专业方向在实验教学中的侧重点差异很大。对于“产品质量工程”学生,结合理论教学、专业设置及就业前景,本课程共有四个必做实验,分别是:实验一,工件外径尺寸合格性测定;实验二,合象水平仪测量平尺直线度误差;实验三,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实验四,径向圆和端面圆跳动的测量。
二、实验方案设计
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经过常规和综合性实验训练后,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3]。本次实验就是不限制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检测标准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要求。本次设计性实验基于“产品质量工程”专业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基础》的理论教学,从三个阶段体现专业能力的培养。首先从解决质量问题出发,引出“合格性”问题,进而过渡到标准问题、量具问题、计量(测量)问题,并最终得到判断质量好快的结论。把质量分析和判断能力、标准选择和应用能力、量具使用与检测能力贯穿到整个实验当中,很好地诠释出人才培养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相互关系见图1。
三、实验方案实施
下面以“实验一?摇工件外径尺寸合格性测定”举例说明。
1.质量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产品质量工程专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级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对质量概念的把握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支点。质量是“一组固有属性满足需求的程度”[4]。把抽象的质量概念具体化到实验中,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去“做质量”而不是“学质量”是本次实验设计的总思路。实验之前准备了四根实测外径不同的待检工件。见表1
实验题目及要求如下:实验室提供的四根工件分别是按照GBΦ13h9E,和GBΦ13h13E加工而成的。请对其合格性进行评价,并写出判断依据。对产品质量的同学来说,工件合格性的问题,就是对工件质量好坏的判断问题。实验命题的提出就在于唤起同学的质量意识,实验之前,反复要求同学从“合格性”三个字体会质量的抽象内涵。
2.标准选择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合格性”或者“满足程度”的内涵是标准问题。四个工件,加工标准不同,则验收标准不同,测量工具不同,验收尺寸极限不同,合格结论自然大相径庭。实验室为每组同学提供《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GB/T3177-1996)》供实验中查阅,该标准规定了光滑工件尺寸检验的验收原则、验收极限、计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允许值和计量器具选用原则[5]。由于实验前并不明确每个工件的具体加工标准,这样对于合格性的判断必然首先在两种加工标准中选择一个,其次是验收极限的确定,可见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逐渐理解就是对合格性检验标准的选择应用。
3.量具使用与检测能力的培养。由于选择的加工标准和验收标准不同,带来了随后测量手段的不同,实验室为每个实验小组配备有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量块、立式光学计等测量工具。按照计量器具所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允许值u1(简称计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允许值)选择计量器具。选择时,应使所选用的计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数值等于或小于选定的u1值5]。本实验中,对公差等级为H9和H13的两种工件,将会选择游标卡尺和立式光学计两个测量工具。验收极限也相应不同。按内缩法确定的验收极限分别为:GBΦ13h9E;验收极限(12.9613-12.9957)mmGBΦ13h13E;验收极限(12.757-12.993)mm。这样四个工件的检验结果如表2
4.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作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课内实验,理论教学中的配合相当重要,从几次教学的实践来看主要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由于对合格性理解不深入,从而不能把实验要求同验收极限、测量工具等联系起来,很多同学无所适从,无法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完成。②部分同学对安全裕度、公差等级、不确定允许值等没有掌握,对上下验收极限范围计算错误,结果造成“误收”或“误废”。③部分同学对游标卡尺、立式光学计不能熟练使用,造成实验最终结果偏差。
本文从“产品质量工程”的一个设计性实验出发,把培养学生“质量分析与判断能力”、“标准选择与应用能力”、“量具使用与检测能力”贯穿到整个实验过程中,完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同实际应用之间的结合。对“产品质量工程”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庆周.关于实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0,(06):66.
[2]郝爱芬,刘伟.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质量改革与实践[J].河南科技,2008,(7):42.
[3]戴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110-111.
[4]GB/T19000-2008/1809000:2005:5.
[5]GB/T3177-1996:130-132.
篇5
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加快师资能力提高,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贴近企业,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社会培养适应需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解目前模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贴近企业需求,及模具高级工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技能而开展调研。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形式
由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牵头,每个成员校负责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及其校企合作的大、中型制造和模具企业开展调研,及本校毕业生所在企业的调研,最终集成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有企业行业专家、高校专家、企业高管及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和本专业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1.企业专业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2.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情况。
3.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4.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5.毕业生调研: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被调查人对学校各方面(办学、师资、专业建设等)的评价;
(3)被调查人的工作状况;
(4)被调查人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一)模具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既是模具制造业大国,又是模具生产大国。目前,我国模具行业的最大市场是汽车、电子信息、家电和办公设备、机械和建材行业。据统计,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全国模具生产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目前本行业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不足60%。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平均要进口约20亿美元的模具,主要为各类精密复杂模具及模具标准件。2010年首次实现模具外贸顺差1.3亿美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顺差规模将会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华南、华北和华东三大主要模具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在模具制造数量和质量上的整体水平均已处于行业重要位置。今后数年我国模具工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将向大型、精密、复合高效、复杂多功能和长寿命发展。我国模具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将进一步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
二是行业巨头将浮现,部分模具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已公布的95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的名单中包含了中国汽车覆盖件、大型精密塑料、塑料异型材、铸造模具重点骨干企业等大类模具企业。有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品牌、专利、高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模具重点骨干企业队伍将会不断扩大,并且会在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会得到更快发展,模具城快速形成,促进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形成,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打造区域品牌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国“模具城”共有30个左右,如浙江余姚模具城、昆山江苏省模具工业实验区、宁海模具城、中国(泊头)汽车模具之乡、黄骅模具城、成都模具工业园、北仑模具园区、大连模具城等。
可以说我国模具工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在缩小,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在应对当前形势下,也面临全行业的经营理念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自主创新,管理从粗放式向信息化集约式转变。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的困扰。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新技术的广泛普及,行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很多高中职、技师学院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变得十分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低技能型人才饱和,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欠发达地区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年龄老化。全行业人才流动呈加速趋势。
(三)模具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铣刨磨设备操作与热处理、电加工设备操作、数控设备操作、模具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模具修理、模具设备生产管理、模具产品营销与售后等。
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2.从业人员岗位数量分布基本情况
模具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涉及了各种行业,在机械、汽车、数控、电子等行业应用尤为突出,且对应的职业岗位门类繁多。从模具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看,由于市场营销与售后、生产管理、模具修理这三类岗位人员所占比例低,绝对量少,分析缺乏代表性,因此仅对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人数分布情况做分析,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人数分布情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岗位人员职业技能等级主要分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五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高级工比例最高,达到50.1%,主要从事零件生产、模具装配、调试等;技师比例27.0%,主要从事模具设计、设备维护等;中级工比例18.8%,主要从事铣刨磨和产品销售与售后。企业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实际操作技能放在最重要位置,因此一般从业人员都持有与岗位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高级技师的比例(2.6%)显得较低。
职业岗位人员年龄相差较大,有近20岁的,也有50多岁的,在20岁至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0~30岁年龄段几乎占了一半。但高级技师中青年的比例不高,出现了脱节现象。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如图所示。
图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年龄分布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接受过中职以上教育,中职(高中)、大专学历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显而易见,中、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图4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图
从业人员的月工资收入如图5所示,2000~3000元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从事一线生产,3000元以上的多为模具设计和管理岗位,在设计岗位月薪5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工资收入的岗位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图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分布图
3.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
多数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呈增长态势,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分布情况
调研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有: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模具设备操作、模具装配调试、电加工操作。其中,模具装配调试、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人才需求量占有较大比例。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高级工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从业人员基本都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工具钳工、线切割操作工、数控铣、高级绘图、计算机应用等各类证书;同时认为如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校期间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好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电气知识。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电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增强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能力。
四、中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调研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各成员校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分布在模具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如灯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数控加工类企业等;其中一线产品生产居多,生产管理、行政管理、销售与售后岗位较少。
表1 模具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情况
课程设置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床夹具”“机械工程材料”“模具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程力学”“数控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劳动版高职高专教材、机械工业版、高教版、邮电版规划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编讲义)等。
开设实训(实验)有“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铣刨磨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具装配与调试”“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电工技能训练”“VB”“UG”“CAD”“Solidworks”“数控加工”“电加工工艺与编程”“夹具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
调查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理论教师占35.8%,实习教师占11.9%,一体化教师占52.3%。其中高级职称占16.2%,中级职称占42.7%,初级职称占41.1%。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目标有明显差距,存在脱节现象。
2.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做到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办学。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学观念还没有形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行为引导、任务驱动法的效用还没有完全体现,一体化教学在师资、教室、教材方面还有很多瓶颈。
4.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基础课程量偏大、传统课程多、一体化课程还须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设置不够合理。
5.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传统,教材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6.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数量不足,精度落后于企业要求。
7.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8.生源素质亟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呈下降趋势,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在部分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
五、调研建议
调查反映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大需求,特别是高级工层次人才缺口较大,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存在着一定距离,要缩小这一差距的有效途径是进行课程改革。为此,结合调研结果,协作组从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实训条件配置等方面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分解目标框架构建(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校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特征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取代学科体系,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以任务引领型的“一体化”情景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理、实分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2)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结合模具制造工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通过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并划分课程门类,根据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序化课程,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分配整合。
(4)通过课程分析,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包括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企业对本专业高级工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学校培养的本专业高级工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和企业有一定距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强、学校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等。根据本次调研,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协作组就本专业高级工层次的“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做出如下建议。
1.培养目标:面向生产企业,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设计小型、通用典型模具,会装配调试模具,能使用电加工设备进行零件加工,具有一定的车铣刨磨及数控加工知识,具有本职业岗位的四新知识,能对本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高级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2.鉴定工种和等级:工具钳工、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高级绘图员、车铣刨磨初级工、电工操作证。
3.专业方向:小型、通用模具的设计,模具的安装、调试,模具修理,模具零件数控加工、电加工和机加工等。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题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
课程设置要摆脱学科课程的框架束缚,建立“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技能要求,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所设置的课程要便于“工作情境”创设,采用“项目教学法”。
表2 建议设置的专业课程
(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配置
1.专业师资
专业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重新定位的本专业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任职要求:
(1)专业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相应技术等级和教师资格证书;
(2)专业师资的技能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除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学历、教师资格要求外,新任的专业教师应达到该工种技师或以上技能等级;
(3)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应有专业带头人一名,各课程要有课程带头人至少一名,中青年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
(4)其他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具有实施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专业教师在任教的两年内要有从事生产实践(一般不少于3个月)或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改造或技术研发)的经历。
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1)业务进修:业务进修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新知识和复合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教法研究等;
(2)企业引进:新进教师应首先考虑从相关企业引进,也应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2~3年生产实践经历的大学毕业生;
(3)聘用兼职:通过各种途径聘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担任兼职教师,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教学可以由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方工程技术人员承担。
2.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创设“工作情境”;教学设施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符合“四新要求”;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在学人数的要求;一体化室要体现直观性教学需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
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建议设置如下一体化实训室(区):钳工基本技能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制图与AutoCAD实训室、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床夹具设计与制作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训室、电工及机床电器实训室、模具钳工一体化实训室、模具机加工实训区、模具电加工编程与实训区、模具数控实训区、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实训室、模具CAD/CAE/CAM室、模具设计室、模具加工成型区、精密检测与反求技术实训室等。
(六)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已经成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充实人员,提高层次,定期开展活动,强调实效。
2.实施冠名办班,做到“五共同”
与企业开展冠名办班,专门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流程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共同组织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3.成立模具名师工作室
以各成员校名师牵头,吸收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专业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参加,与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及高校教授共同参与指导,建立模具名师工作室。一是进行模具产品研发,同时加大模具设计与造型应用软件UG、PROE、Solidworks的投入;二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培养“一体化”教师;三是为地方企业提供模具专门人才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四是提供模具产品设计指导。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江苏模具行业企业,建设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与规模型企业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工学交替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学校派教师深入基地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同时,学校青年教师定期到基地接受锻炼与培训。
5.校企共建模具实训室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