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5: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3、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维中提高语文素养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效率
现阶段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广泛地进行“中学语文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课堂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或者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存在着误区,导致合作学习方式简单停留于形式,影响了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下面就合作学习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一、目前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在的内容。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合作交流逐渐走进了语文课堂。于是,课桌合并起来,排放成了圆形;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们时不时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倒也情绪高涨,大声讨论着,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实质上流于形式,没有实在的内容。仅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意味着合作学习吗?难道所有的语文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吗?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甚至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的方法及途径知之甚少。教师又不能及时地提醒和指导各组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以至在学生眼中,合作讨论也不过是个形式,老师最终会将答案告诉我们的,又何必当真呢?
2、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
3、缺少老师的正确引导。新一轮课改,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退避三舍。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后,自己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乍一看,尊重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二、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分组要合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合作意识、性别情况、家庭背景等不同情况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每个小组均有优秀与相对落后的学生。如此分组,便于小组内学生相互学习,优秀生通过帮助后进生,可以增加他的认知、推理水平;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先进学生的从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后进生可以得到教师以外的来自本组其他同学更多的帮助,来自同龄人的话语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并可以降低后进生的焦虑感。
2、设计的问题要值得讨论。动不动就问问题就讨论,会使我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下降,也会浪费时间,因此,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该要有思考讨论的价值,要有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宋濂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分别从课文中、生活中找依据,进行辩论。有的说,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尊师重教;有的说那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过时了,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必对老师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一节课下来,他们都感觉意犹未尽。
3、课堂结构要体现多样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学生独立阅读、听写、思考、讨论、评价、思维等活动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在这种课堂结构中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都可能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对语言的理解感知水平的提高上产生飞跃。通过师生的合作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思考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学习基础。
4、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怎样,需要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来进行鉴定。我一般实行分数考核制。讨论认真热烈的、回答问题见解独到的、甚至回答问题仪态大方、声音响亮的,都可以得到高分。为了避免每个小组只派优等生回答问题,导致组内差等生得不到锻炼,我又规定,如果是差等生回答问题,回答的效果与优等生一样的,将会得到比优等生还高的分数。
篇4
一、合理设置习作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习作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训练,能够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备初步的书面表述能力。在日常的语文习作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们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中考,只重视语文习作训练的短期效应,忽略了语文习作教学是一个逐步提升的客观过程,追求短期出效益,快速出效益,以牺牲学生写作的兴趣作为代价,教师人为地划定题材范围,并且提出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习作要求,只需要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就行,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错位。部分教师这种急切的教学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只关注习作技巧和表达的训练,忽略了学生对广阔社会、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和思维的训练,忽略了学生写作潜力的激发和培养。所以,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语文习作教学的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出发点。习作训练不但要制定短期目标,而且要拟订长远计划,在每一个小阶段都要明确阶段训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初中学生对于语文习作训练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对有限的生活圈内的人、事、物缺少细致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也就更谈不上开拓和延伸了;学生对人、事、物的观察常常只停留在现象表面,缺少对各种事物之间联系的归纳和概括,感性知识强于理性思考;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名言警句、精美短语的积累也不够;课外阅读少,头脑里缺乏写作材料,即素材;习作方法单一,对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缺少整体把握,即使心里有很多想说的话,能理出思路,但受限于表达,也不能清楚、有序、完整地写出来。在具体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克服这种畏难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呢?
第一,教师要从活动入手,尽可能多地开展语文课外兴趣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出活动的过程,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节表述出来,写出自己参与活动的感悟和体会。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习作的兴趣源头。不同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认知兴趣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且依据兴趣点指引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感受和体会。
第三,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让学生多多参与习作的互改互评活动,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习作的不足和长处,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提升写作水平。
三、将阅读合理地融入习作中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这一套语文教材,有着极强的系统性,尤其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集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最大可能地利用资源,挑选合适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篇目,严格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训练时应该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散文内容十分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合适中学生阅读,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把握人物的、语言的、情节的特征;小说的内容、语言、人物、情节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在阅读中能懂得发掘,学会思考和分析,加强理解、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为此,在辅导学生习作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把这一过程的脉络清楚地梳理出来,浅显地加以分析并且用以指引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升华主题,学习课文是如何选取材料刻画人物而表现人物性格的。在习作训练的时候,要紧密结合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以教材为本,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写出有异于教材内容,具有自己风格和个性的文章。
篇5
一、要提高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必须要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小学生眼中的世界更是多姿多彩。生活是他们写作文的源泉。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就会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满地的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毯子。”
“春天,生机勃勃、阳光明媚。春风轻柔地拂过水面,泛起涟漪,吹得岸边的草儿透出了新绿,五颜六色的花儿,也争先露出了笑脸。”
“田地旁边是―片枫树林,像一幅巨大的红地毯一样铺在地上,红艳艳的一片。一株株枫树挺拔直立,秋风一吹,叶子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就像在鼓掌欢迎我们哩!瞧,那,开得多热烈,多么繁茂,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奇斗艳,喷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缤纷的世界。”
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眼中生活的孩子,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写好作文。
二、要提高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必须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各种学过的观察方法写作文,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更真实。
如:“一天放学路上,我看见几只蚂蚁正围在一个死去的蝉的四周,我很好奇,便蹲下身仔细观察。只见一只蚂蚁在指挥其他蚁搬蝉的尸体,我想那么小的几只小蚂蚁能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搬走吗?我疑惑不解。忽然,我想起我的一本书中介绍的:蚂蚁是个大力士。”
三、要提高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必须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小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留意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悟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份纯真的友情;关注周围的每一件事,留心它们的发生和发展;饲养一只动物,在敬畏生命的同时,呵护所有的生灵;种植一棵花草,在体悟生命的同时,放飞绿色的心灵;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和学生一同野炊;在美丽的夏夜,引导学生观察萤火虫;中秋时节,观火赏月;在粉妆玉砌的雪天,和他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让学生从这些乐趣无穷的“天堂”里,感知生动鲜活的写作材料。以“玩”为媒介,指导学生练笔,描述欢乐的场面,表达愉悦的心情,让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四、要提高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必须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导小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为了使小学生的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起作用,笔者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小学生,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发掘小学生中的闪光点。如:十一世纪的城市、二十年后的我、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让将来的景象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启发想象可以使小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作文内容更丰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篇6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少教师都使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呢?
一、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要想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当有明确的小组任务,小组内部应当根据小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信任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另外,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只有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才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例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但学生较难理解,就有合作探讨的价值。但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就会显得大而空泛。我们可以从浅处引导学生讨论: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怎样理解这一句话呢?通过这样设计,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合作任务,一个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二、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正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一般说来,开展合作学习应当把握这样几个最佳时机: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思考陷入困境,当学生意见不一时,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好时机。例如《伤仲永》一课,教师提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时,学生会议论纷纷。有说是父之过,有说是己之过,甚至有说是乡人之过。
此时,学生七嘴八舌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热情高涨,交流时不仅从课文中找依据,而且引经据典,将思维延伸到历史上、生活中,谈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谈到奋斗的重要,还有学生谈到了社会对神童的“捧杀”。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大大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三、进一步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调控和管理
能否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组织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避免学生的合作学习步入误区,防止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出现冷场的局面,防止某些学生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对学习任务不明者,给予反复说明;对偏离主题的讨论,给予及时纠正;对思路不开阔者,给予适当点拨;对提前完成任务者,给予及时表扬并引导其进行新的探究等。
四、做好合作的总结和评价
篇7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李岚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永远是一个开创的事业,教师永远是一个前进的职业。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个安于现状,无暇给自己学习机会的人,是对完善自我的摒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正是教师提高思想素质的表现。
教师需要提高,需要学习,需要加快专业化进程,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因此,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采取参加职后培训、院校研修和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在校本研修中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接纳学生和爱学生。
1.了解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可见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了解他们,去感知他们,真正地去爱他们。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有基础的爱。一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良好心态,二要有尊重学生的根本理念。
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 “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教师想要了解学生,仅仅通过日常的学习成绩、通过居高临下的俯视,是没办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只有拥有与学生平等的良好心态,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不自视比学生“高出一等” ,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虚心向学生学习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教师。这样,教师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在教学中就会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2.接纳学生。
要接纳学生,先要理解学生。有一些教师经常抱怨:“真不知道这些学生心里想什么,要什么。
该做的我也都做了,可为什么跟没说没做过一样!”可见,有了爱生之心,不一定有生爱之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不仅要了解他、尊重他,还要接纳他们,而要接纳他们的前提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如何去接纳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保证了双方的平等,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不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可能会产生如下的消极后果:从学生方面说,第一,学生会认为老师不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向老师敞开心扉的欲望会很快消失或终止。第二,学生会认为老师并不关心自己,随之感到失望、沮丧,没有心思再与老师沟通。从教师方面说,第一,教师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很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或无效的指责或批评,结果让学生反感或受到伤害,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第二,教师不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也就无法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的回应对学生的需要来说,不是正想要的,因此它也就削弱了教育效果。当然,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不等于教师永远放弃自己的立场、观点、信念和参照标准,也不等于认同对方的行为、信念、看法和想法。 转贴于
其次,教师要接纳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同等对待,接纳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只有用心,才能发现。因此,老师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尊重并体谅他们;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和指导。
3.爱学生。
怎样爱学生?一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就是爱学生的基本表现。二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认识、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2)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还要认真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使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主动创造条件,实行开放式的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知识咨询等,使学生经过切身体验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印证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许多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反映,几天、十几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增长的见识,在课堂上和书本里是难以找到的,往往比在学校一个学期受的教育收获还大,印象还深。可见,社会实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它在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实施现实教育,真正贯彻了主体性原则。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目前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和谐的发展;同时,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那么,如何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按目标教学的要求,目标的实施过程应是:检测前题目标、导达基层目标、助达高层目标、检测形成目标。其中高层目标的助达,难度较大,正如一出戏的,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一)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
(二)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
(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
(四)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
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转贴于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篇9
一、教师千方百计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感受美。如:文章的语言美,文章主旨提示的道德美、行为美等。有了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还可以通过有感情范读去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抑扬顿挫,把文章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启迪学生,把他们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潜移默化积极主动去阅读,使其感受到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大量新知,因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觉阅读的兴趣。
二、准确把握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之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正确认识和投入新课程改革当中,并积极大胆地去探索,通过实践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效果,让课堂阅读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因此,教学改革要努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就要像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再进一步放手让他试着自己走,在旁护着他,最后完全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为此,教师必须是“授之以渔”,教给他们的方法,而不应是“授之以鱼”,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正字正音,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其次,要掌握最基本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懂得朗读时应在什么地方停顿,哪些词句应重读,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读,朗读的速度应如何变化;再次,要着重表达朗读的情感性,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倘若说“正确、流利”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出来的,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在阅读声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身临其境,感受语言之美,如有一位教师指导朗读《再见了,亲人》中大嫂背着熟睡的孩子送别志愿军这一部分时,学生凭直觉加重了“看,睡着了”等词句的语调,他没有直接讲解正确读法,而是巧妙地引导“咱们别把孩子吵醒了”,学生马上心领神会,用舒缓、轻微又饱含关爱之情的语调重新朗读,朗读中自然能“悟”到军民在依依惜别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转变教师角度,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学会朗读,自主读悟,享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抛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鼓励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朗读的形式多样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赛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让学生入境,深入体会;配乐诗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带领学生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读,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读要贯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掌握的词汇多,作文时才有话可写,下笔如有神,对于写作文大有裨益。读的要求要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字语文美的感情;读出神 ―― 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音,让人领略中国语言之美。
四、提高阅读质量,指导理解性阅读,领略阅读教学的无限风光
篇10
关键词:方法指导;学生主体;创新思维;课堂效率
从小学的语文学习到高中的语文学习,其教学模式还是老一套,虽然在众多的科目中,语文属于相对较好学的一门学科,但是,真正的学好语文绝非易事。一般来讲,学生平时掌握的语文知识都是靠课堂上的45分钟获取的。因此,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上语文课
一位优秀的教学者,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如何学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以往教学方式之关注学生能否掌握每篇课文中的字词、文章的主题以及写作的特点等等,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进一步地感受课文中的强烈情感,作者的布局谋篇都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
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应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自我表现的平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课堂。一切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一门教学内容及其丰富的学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高中学生的自身特性角度出发,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还应该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有效地整合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蒋丽琴,诸葛晶,陈世豪,等.教学环节的科学调整:节约学时提升效率[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 上一篇:中秋的文章
- 下一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