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3-26 15: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导作用 主动参与
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和习惯性思维特点,教会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探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加强启发引导,适时鼓励,使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勇于探索未知问题,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发言专心倾听,增进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培养。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愉快地自主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教师和学生两者构成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充分开发。
二、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在书面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提出见解,有效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培养,这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度思考,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经过精心设置,注重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从重点的句子入手,思考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特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具有什么意义?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表现在哪些地方?接着帮助学生理清多处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的含义,把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和简朴的语言展现出来,由言行的流露、神情的表现和内心世界的活动呈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述,最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题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基础性的问题,又要考虑到能激发学生想象的发散思维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撇开常规传统的观念,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大胆推测,心随课文内容情节的变化,理清文章的重点,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作出判断,得出问题解决的推进过程和形成的结果,逐步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把教育教学覆盖于课内课外,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训练;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3-03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利用教材优势,以课堂为平台,在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识字教学,让识记、理解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说话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由字到词,丰富学生词汇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要先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字入手,以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为出发点,采用“一字开花”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组成相应的词语,说出简单的句子,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带有“中”字的词语――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国”――我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就应予以肯定。
(二)介绍识字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说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字形,分析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一年级《口 耳 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羊”字的演变过程。看后,学生很激动。在观察分析“兔”字时,他们看得很仔细。一个学生说:“上面的角字头是它的耳朵。”一个学生说:“中间的撇把‘口’字隔开,‘口’就好像是它的大眼睛。”……一句句话儿,是学生的思维在闪烁。从语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在识字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解决认字的难点,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解字义,根据字的意思拓展说话训练
字义的理解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字义的理解拓展,围绕一个话题开展说话训练。如,在教学“男”字时,教师根据“男”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最后到隶书■,引导学生就“男”字的字义进行说话。从古人造字来看,“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因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敢于担当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男”字的理解。如,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习上,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作业,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不要家长操心;在班级里作为集体的一个重要份子,相互帮助、团结同学,担当起维护班集体荣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这样的训练既给孩子说话交际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细读文本,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话题,就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一)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来补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白,就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讲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办法。你还知道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1:我知道还有一些果子被小鸟吃了,它的种子随着鸟粪撒遍田野、山洼。
生2:我从《少儿百科知R全书》上知道,椰子树把它的身子斜向海里,当椰子成熟后,它从树上掉下来,就随着海水四处为家。
生3:我知道大豆妈妈的办法和豌豆妈妈的办法一样。
……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办法。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呢!
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埋于他们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就课文留下的空白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表达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语言训练
目前,教材都是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导读”对单元组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表达训练,就要研读“单元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本单元语言的训练点。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本内容,本文的训练点要定位在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比较恰当。因此,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拓展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即“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生活中相互信任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开放的表达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使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由于是在说自己的故事,所以学生就说得自然、说得轻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课文的结语,开展表达训练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的“道”呢?不妨在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拓展想象,续编文本。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这样写:“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跳出井口来,你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说:“它跳出井口,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它跳出井口,顺着水沟来到一片绿绿的稻田,看到了禾苗上爬着一些害虫,它就跳起来捉害虫。”有的说: “它跳出井口,看到一个人正在捕杀它的同类,它又跳回了井里。”……课文结尾的句号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的开始。在结尾之处展开有效的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目标,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让语言表达训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成为习作的先导
习作,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要有一定的指向,有意识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同时,要扎实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积累习作素材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组都是由若干篇课文和一个单元训练组成的,训练组都安排有习作训练。习作训练的内容往往紧扣单元的学习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教材选入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饱含人间真爱的课文。单元的习作要求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即“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与习作内容“相互关爱的事情”是一致的,学习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与习作要求的“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开展表达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环境,试着写一写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三题,也为后面的习作的环境描写做铺垫。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可以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心人,为习作选材做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可以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 “说说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激励)哪次最让你难忘,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为习作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热热身。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为学生习作导航
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与写之间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规范和发展,所以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丰富多彩的n余生活。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同样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说一说自己在课余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这样就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入手,引导他们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前,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轮流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并记下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由于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都兴趣盎然,欢笑声此起彼伏。活动结束后,趁着学生余兴未了,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全程参与,所以他们体会真切,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真切地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这样他们就说得条理清晰、具体生动。这时,口语交际课自然成为习作课的先导,为学生的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