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七夕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27 09:3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七夕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七夕的句子

篇1

关键词: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国资监管;实践举措

一、新国资监管体制与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国资监管的主要任务是产权管理,而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产权改革,因此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是改革地方国有企业工作的重心,也是决定其成败的中心环节,其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其二者都是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深化市场经济,盘活国有资产,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新国资监管体制的目的在于处理国有经济体制中政资、政企不分以及出资不到位等顽固问题,而国企改革的核心则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探索公有制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因此可以说,创新国资监管需以国企的深化改革为核心并且完善的国资监管资质有助于为国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企的发展壮大又为国资监管的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并且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也为创新国资监管体制奠定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准备。

二、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分析

(一)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分析

1.地方国有企业低下的盈利能力。首先地方大部分国企为政府公益类企业,根据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建设任务和融资义务,缺乏经营性收入。其次是布局分散,资产规模偏小。公司规模普遍不大,如某市17家国资营运机构资产总额约400亿,负债就150亿元,平均资产不到30亿元,有8家在10亿元以下,最小的仅0.3亿元。三是地方大部分国企内部薪酬机制不合理。公司确定“行政级别”,实行定机构、定编制、定薪酬,没用明显的奖罚激励制度,员工积极性普遍不高。

2.地方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传统的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政府为了战略性目的,而扶持不具有自主经营能力的国企,所以政府要对国企的经营亏损承担责任。市场经济转型后,绝大部分的地方国有企业还承担着政策性的负担,因为政府对企业由于政策性负担的亏损负有责任,当企业亏损时,政府就给予财政补贴,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现实中在地方国企中会因为承担了政策性负担而要挟政府,同时也降低了其主动获取盈利的积极性,但地方政府为了担负起建设地方经济的责任会继续选择财政补贴,在地方国企内实行预算软约束。

(二)地方国有企业各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1.投融资平台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辖区内往往含有多家分别承担不同行业、层次的投融资职能的投融资平台,但地方政府普遍未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因此这些投资公司在经营及业务领域都没有明确划分,并且其运营发展的模式及融资渠道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容易在国企融资的某一环节上可能出现缺位或者错位。其次,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在建设形势上看应隶属于不同的国有的投资公司,同时国有的投资公司在职能上应将其定位于企业,其在实质上是政府投资的主体,且因功能相似,尚未形成业务特色,融资平台普遍不大。

2.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以投叠式平台为主,债务风险急剧加大。地方投融资平台在资金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尚未构建资本金补充的机制,一些地方政府急于通过平台谋取资金,而融资水平直接取决于资本金的水平高低,导致了许多地方投融资平台成了债务炸弹。其二是一些地方国企大幅举债而不考虑成本,甚至有些地方投融资平台非法集资投向长期收益或者收益微薄的基础建设,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失衡,并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平衡现金流机制,使得企业的资产经营能力下降。

(三)地方国有企业财税体制改革的现状

1.分税制体制中上下级交叉冲突等问题。自改革分税制以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已初步实现平稳增长,但尽管在财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已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但在具体执行中仍然呈现上下级交叉冲突的现象。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力不匹配、中央的转移支付透明度也不高,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源。

2.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制约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在税收征管上中央政府并没有给予地方足够的征税权,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征税权利,导致地方由于资金缺乏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不足困扰地方经济发展,也制约地方国企发展壮大。

三、在创新国资监管体制背景下对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举措

(一)地方国有企业债务化解对策思路

1.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首先坚持市场导向、政企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性收入。其次对多而散的地方国企进行整合,扩大国企规模,提升其综合实力,进而做大做强国企。三是国企薪酬改革就应主动适应当前市场化道路,逐步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制度,健全考评机制,深化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坚持以效益为导向、薪资水平对标管理,兼顾公平公正才能提升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创造财富。

2.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是地方政府维持国企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所以应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国资监管体系中越、错位等问题,大力推进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划清国企在所承担的政策性问题与其主动盈利问题的界限,从而尽最大可能规避预算软约束。当然在过渡期中政府应切实落实扶一把、送一程工作,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国企步入正常的运营轨道,并保障企业的平稳运行。

篇2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英语教学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会更加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立志成才,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河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教研室主编的英语教材中有多个单元都与祖国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大事件有关,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词,语法,句子,也要让学生对祖国更加了解,增加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在《Festivals》单元中,我们不仅让学生知道圣诞节Christmas、复活节(Easter)、感恩节(Thanksgiving)、愚人节(April Foolg Day)和情人节(Saint Valentine§Da,/)这些西方的节日更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由来,如在新年的团圆欢乐中知道古代劳动人民驱逐野兽“年”的勇敢,在元宵节观看五彩灯笼的同时感受猜灯谜的乐趣,在清明节怀念先祖,缅怀先烈,在端午节时吃着棕子纪念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还在七夕节知道牛郎织女的忠贞凄美的爱情故事。学生们在这些娓娓动听的故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在Sports单元中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铁榔头”朗平,篮球名将姚明,足球运动员赫海东,“飞人”刘翔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这些运动员,为祖国感到自豪。爱国主义意识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紧扣教材内容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当代的中职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因此有必要将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如在《Friends》单元中要让学生知道“evervhodv needs friend,”,“friendship is impmantmus a11,”,在《volunteers》单元中要让学生理解“Helping others out 0ftrouhle is far nlore rewarding than anything else,”和“Giving is reeel’v―mg,”道理。并在教学中出示许多抗震救灾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救人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感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去帮助别人。不做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的利己主义者,从而自觉地遵守集体纪律,维护集体的荣誉;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助人为乐。

篇3

关键词:语言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好语言本身,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社会知识。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语。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时刻追随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andLinguistics)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这种民族文化印记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文化与语言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必然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论交际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际成功,需要做到:(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3)语言的得体性;(4)语言的可接受性。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得体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语音、语法、词汇都正确的言语不一定得体,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际中,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使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使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很多都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教材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探讨与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都能提供和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大学英语教材第六单元(外研社出版)谈到逛街,在学生学习文章的同时,就可以了解外国的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现场消费”。

2.积极设置教学情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背景和它所适用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幻灯机、录像机等为学生设置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结合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法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文化联系起来,迅速准确的选择出适合语言环境的语言。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比如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stupidasa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还有“Heworkslikea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4.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这些节日的时候,可以一方面了解节日的起源、人们的庆祝方式等有关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们和中国的一些节日作比较。圣诞节与春节、情人节与“七夕”,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特别是那些文化影响行为的地方。好比赠送礼物,西方人习惯于当面拆封欣赏;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认为当面打开礼物是很不礼貌的。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化差异,转换角度思维,促进英语学习。

五、结束语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戚雨村.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1993,(5).

[3]朱维芳.SarahTrenholm文化诧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间,在围着栏杆的金井边,落花满阶的暮春时节。少年恋人的眼波流转,是天真无邪的初见。少游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宽阔银河的临时鹊桥上,一对永生不死却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见与不见都是万世凄凉。

――《一相逢》

在解读古典诗词之前,安意如也写过流行小说,像《要定你言承旭》,当然,这种小说是为书商所约,它们在安意如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最初读到安意如涉足古典世界的文字,是在网上各大社区、论坛和BBS上,她的文字清新、典雅,又不失现代性,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她的写作虽然与古典诗词相关,但既非学院派的高头讲章,又非惯常的诗词赏析,而是在那散淡的叙述中蕴涵着一种美感和味道。不是学术论文,即她的文字没有过于理论化,不晦涩,也无多少专业术语和概念;不是诗歌赏析,就是说她并没有单纯从字词层面去翻译诗词,做一些微观的细读工作。她的文字有味道,即能够由一首诗、一首词,延伸开去,在文字中渗透自己的性情。有时,她还从诗词作者的生平和喜好出发,结合着诗词本身来作互动式的阐发。还有时,她以诗人所在的朝代、所处的社会作为背景,以诗词带出史实,讲述一段美好的故事,不是写小说,却胜似写小说。

安意如第一本解读古典诗词的书,名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副题是“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书名引用的这句诗,源自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而纳兰词因对情爱和人生的真切书写,历来为很多词学研究者所喜爱。网络兴起之后,古典诗词一度成为很多女性和小资读者的最爱,而纳兰容若因其天才聪慧和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生,以及他诗词中的感伤格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于是他从神坛上被拉了下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一时间,读纳兰词,成为了潮流和风尚。安意如也不例外,她的第二本书《当时只道是寻常》,就是对纳兰词的个性解读,她所依据的版本,正是纳兰容若流传甚广的集子《饮水词》。安意如结合着纳兰容若高贵的家世和凄凉的内心,一首一首地解读,将那种人生的悲剧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纳兰风过去之后,安意如没有停下来,而是将笔触伸向了《诗经》,她要通过对《诗经》里经典名句的解读,来“追忆前生的记忆”。这样,就有了第三本书《思无邪》,她要从这部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诗集中解读出不一样的文学滋味来。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当时只道是寻常》,再到《思无邪》,安意如在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了三本书,而这三本书合在一起,被出版方命名为“漫漫古典情系列”,这可能正契合了2006年互联网时代读者对古典诗词的一种期待视野。读者对于解读传统的文字,需要好读、可读、耐读,安意如也尽力接近这个目标。

紧随安意如之后,一股解读古典和传统文化的风潮席卷而来,一时间在网络上蔚为壮观,而出版社也看准了这股风潮,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一些与网络作者风格相同的书,跟风与模仿之作也“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随着这股风潮进入到市面上,但唯有安意如的书,一直畅销。何以会出现如此局面?现在回头来看,一方面是由于她抢占了先机,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她那随笔文字,既富有文采,又不乏谐趣,总能适时地说到人心里去。她评点诗词,就如同在解读人生;她品评诗人,就如同在追忆历史。在行文过程中,她还不忘适时地将自己的经历写进去,更给人一种现场感和真实性,能在不经意间打动我们。

札记:

安意如由流行小说入手,再到解读古典诗词,这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写作,何以被她转换得如此自然?其实,还是因她多年的练笔,加上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使然。勤奋之下,就有了那些令人称许的随笔文字。她在古典诗词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写出了人情世事华美与苍凉交织的永恒主题。

二、不走寻常路

有时候我喜欢断涯独坐,静静思审,但更多的时候我愿同我身边的人有所交流,不要彼此将感情冷藏。一个人做什么、生活得怎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人关心。如果潦倒失意,周遭的人仍关心你,证明你这个人是贫而不困,仍有翻转的余力。这种余力,在帝王将相叫做民心所向,在普通人叫做亲情、友情。

――《辛苦,还是心苦》

新世纪以来,正当很多80后作家迫不及待地将笔触伸向现代性,生怕自己不先锋、不前卫、落后于时代时,安意如反其道而行之地转向了古典世界,而且是古典诗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走寻常路的典型。

如果说安意如仅仅只是专注于古典点评,可能就没有多少读者了,因为那样的文字实在太多,不仅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也大量充斥于杂志的版面,大多是就诗论诗且无多少新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字没有一种让人感到共鸣的美感。即便是很美的诗词,经过一些专业研究者的解读后,美感不但没有增加,相反境界全无。在读多了这样无趣又无聊的文字后,我们有时甚至会对古典诗词感到审美疲劳。但安意如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术界这种四平八稳的模式化解读格局,率性而为,她最后通达的,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境界。只不过,她借用了古典的底色,将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因子激发出来了。她所运用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真正进入到古典世界里。我们读安意如的文字,不仅能读到传统文化的细节,同时,还读到了安意如本人的影子。她或从容地旅行,或宁静地读书,或一个人思考,或与朋友交流,这些,我们都可能在安意如写孟浩然、王维的文字中体会与领悟到,也可能会在其解读纳兰词和《诗经》的篇章中与她相遇。

安意如说她喜欢李白,且直言不讳:“在对诗词的鉴赏方面,我是一个很放荡纵情的人,所以喜欢李白多于杜甫。喜欢太白诗中磅礴的仙气,纵心任情的姿态,意境高远而不冷僻,远非晚唐贾岛孟郊之类的苦吟诗人可以企及。”这可以说是安意如解读古典诗词的一个标准和根据。当她在行文中将那些经典名句随手拈来时,她可能早就在心中将那些句子背诵了很多遍,烂熟于心之后,才会有那极富才情的句子奔涌而至。

比如,她在解读唐朝诗人李益的诗歌时,以李益和霍小玉之间的情事贯穿始终,而不至于让叙述起于精彩,而终于乏味。“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在对这首《写情》作解时,安意如发出了如下感慨:“你也许曾经遇上一个人,你与他相爱,以为他是你全部的需要和存在的意义。你爱他,如生如死如火如荼缠绵如呼吸。然而有一天你们分手了,得已不得已情愿不情愿,伤筋动骨声嘶力竭歇斯底里愤怒悲伤安静压抑,而那个人就那样消失于你的世界了。同时,他静默地关闭了你通向他的世界的门。”一种爱过之后的绝望感,被安意如写得出神入化,因为她敞开了心扉,向我们讲述一个过去的爱情故事,它真实、生动,可能就与我们当下一段有因无果的情事在重合。这样的笔法,不仅需要安意如会解读诗词,更需要她观人世,懂人情,否则,她可能就写不出这样一种睿智的风采来。

当然,还有很多精彩的句子,那是安意如能够赢得众多读者的砝码。她写谢安,在文章开头这样引出了主人公:“站在历史的遗碑前凭吊,像扑入坟墓的祝英台,把自己融入到当中,这种感情凄艳得让人想着就战栗不已。现在我在一座北方城市里,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京字。亦是王朝故都,我在这温暖萧瑟的风沙城池里,依然禁不住思慕一个南国的绝品男子――众神仰望的谢安。”这种感时伤世的开场白,确有几分凄婉与苍凉,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对接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现代女子书写一个古典男子的缘由,就这样让记忆回溯,让笔底起波澜。

札记:

安意如虽然以文字的方式在古典世界里遨游,但她却时常返身回到当下,回到最日常的生活中去接受现代文化的滋养,以接续上那古典的记忆,她是有此野心的。所以,她的文字才富有质感,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传统文化中逡巡的影子,又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热爱日常生活且不乏现代感的实体人。

三、坚守一种古典气质

当莺莺奔向他的怀抱时,元稹却要远上长安,奔向他的前程了。“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起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爱情的悲哀莫过于此。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安意如以这样一种方式为我们所熟知,还是拜互联网所赐,她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从2006年她出版“漫漫古典情系列”到现在,安意如一直坚守在解读传统文化的现场。2007年,她出版了《陌上花开缓缓归》,而且还写出了长篇小说《惜春纪》,这是以《红楼梦》里的惜春作为主人公的小说,笔法比较另类,惜春竟然成了秦可卿和贾敬的女儿。后来,她又连续出版了几部解读传统意象、古代人物和元曲的随笔集,像《世有桃花》《美人何处》《观音》等,每一本书出版,都会有其固定的读者群,这也是安意如一直坚持走古典之路的动力。

文字中的安意如,是历史性与现代感的生动结合。如果说一些80后作家热衷于追求欧美时尚,或者钟情于当下狂欢,那么,安意如就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她在别人都对时尚趋之若骛之时,返回到了久已不受多少年轻人关注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气质,而且将这种文化和气质,尽量表现得更富本土性,更具中国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张爱玲正是这种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典型。因此,网上有人说,安意如在某些方面有着和张爱玲相同的气质。其实,看得出来,安意如很喜欢张爱玲,在进入古典诗词之前,她曾经出版过一本解读张爱玲照片的集子《看张:爱玲画语》。经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安意如或多或少地也受到了张爱玲的影响,比如爱穿旗袍,比如以古典的笔法写现代的性情。总之,就是以古典与现代对接的方式,书写心中那一段段往事,那一缕缕情怀。

安意如的文章之所以那样让人爱读,肯定不是因为那些评述性的语言。在文章中,她极少去刻意翻译古典诗词,而总是以故事带出她所要讲述的经典名句,或用一个现代话题,去对接古典的意象空间;或以一段精彩的史实,去还原一个富有意境的现场。如果仅仅只有些干巴巴的评论文字,而无精彩的故事穿插其中,安意如可提供给我们一起分享的,就不会有如今的叙事之趣与细节之美了。

安意如通过在随笔中穿插故事的形式,写出了历史细节中的平凡与伟大之人,让他们的秘密成为我们需要的故事。有时候,她甚至会描绘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场景,让其笔下的古典人物都变得生动起来,只有如此,阅读效果才会更佳。通过安意如解读古典的文字,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旷达与丰厚,美丽与哀愁。安意如钟情于在文章中营造特殊的氛围,这与她之前在网络上写帖子有关,也与其小说练笔相联。她真正懂得了汉语之美,也知晓汉语之花在何时何处绽放才会更美。

虽然古典世界浩瀚无边,无论我们怎么去挖掘,可能也无法穷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对于安意如来说,她已经写得很多了,几乎以一年一本甚至两本书的速度,在80后作家中声名鹊起。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她的负面新闻:网络上有人指责她抄袭,不仅抄名家的,还抄无名网友的;还有人认为她写得太快,质量下降,尤其是在笔法和题材上颇多重复。这也是安意如所面临的困境:在写了六七本解读古典文化的随笔集后,如何在新作中让人看到一种亮色?如何不让人陷入审美疲劳?这正是安意如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她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困境,也正在努力突围,做一次真正的转型。我们期待着这位在古典王国里漫游了这么些年的80后作家,能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继续坚守探索传统文化的阵地,并寻找到切入社会的时代性和历史感。

札记:

安意如的文字,看似在写古典的人事,其实,她是在写灵魂,写一个人的灵魂,或者写一个时代的灵魂。这灵魂中有情感,有思想,有关于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因此,我们才会读到生离死别,读到爱恨情仇,读到一切人世的可能。重要的是,她是在坚守一种传统的精神,一种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气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