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名句经典范文
时间:2023-04-04 04:3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节名句经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篇2
仿写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也考查对语言、语法修辞的积累与运用,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语意连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分值一般为2~4分。模仿例句看似简单,但从中考阅卷情况来看,仿写题的得分率并不高。
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这类开放性试题重视不够,不了解仿写题的特点和答题方法,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训练。二是相关的语文知识学得不扎实,如词语运用能力差,不能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三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缺乏一定的联想能力。四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语意不连贯,表意不清楚。
仿写题并不是单纯地仿造句子,它有着需要遵循的规则和解题技巧。从解题步骤上看,首先要审清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要认真研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领会所给的语言材料蕴含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仔细分析例句特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所用的修辞手法等。落实到组织语言进行仿写时,要展开合理的想象,让仿写句与例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锤炼语句,使其与例句达到和谐、照应。
从解题技巧上看,解答仿写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上的统一性,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文脉相通;②结构上的一致性,仿句要与例句的短语类型、单句成分、复句关系等句式一致、字数相近;③修辞上的一致性,要求仿句与例句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符合句子的语境;④语意上的协调性,要求仿句与例句前后语意连贯,语体色彩、感彩和风格协调一致;⑤联想、想象的创造性,仿写的句子应做到创新、有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
1. (2015・山东临沂)参照例句,以“信念”开头仿写三句话。
例句:快乐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陶醉,是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
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5・贵州安顺)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中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
3. (2015・广东汕尾)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本题的例句都是判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的结构形式都是“是+人物+名句+中心词(与名句对应的主题词)”。仿写时,做到句子结构、修辞手法与例句一致,人物与诗句对应,诗句意思与“信念”对应即可。
答案示例:信念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追求,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2. 本题中要仿写的句子,在句式上必须与画线句一致,写成“如果……就……你依然可以……”(第一层为假设关系,第二层为并列关系);在内容上,应拟定一个植物或动物,或自然界中的某种景物,并符合“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的主旨。
答案示例: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在花丛下透出绿意。(句式大致相同,表意清楚,句意连贯即可)
3. 本题仿写的句子前半句应点明节日及主要活动;后半句说明该节日的意义,句式可从宽。
答案示例:清明上坟墓拜祖先,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中秋吃月饼赏明月,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结合前面几道真题的练习情况,可以总结出仿写续写题的一般答题路径:
1. 审:认真读题,审清题目要求,把握思考方向。
2. 察:观察并研究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1) 内容上,仿句应与例句思想一致,内容贯通,相互映衬。
(2) 形式上,仿句应与例句句式一致。答题时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尤其是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语也要一一对应。
(3) 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4) 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仿句要与其一致。
3. 写:组织语言仿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
4. 检:对仿写的句子进行“体检”。看仿句是否有语病,是否与例句内容统一、句式一致、修辞相同,是否与例句语意相连、文脉相通。
1. 仿照下面的句子,自选某一种景物写一段话。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阴凉。
2. 根据你积累的名著知识,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经典滋润心灵,名著丰盈人生。《朝花夕拾》如一幅淡雅的画,描摹出记忆的甜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年》似一壶苦涩的茶,浸泡出人生的艰辛。
3. 下面的例句是某同学发出的中秋节祝福短信,请仿照其写法,拟写一条关于端午节的祝福短信。
篇3
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媒体、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都市年轻人。中国人开始沉浸在西方节日的狂欢里,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只注重其形式,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当我们逐渐冷淡中国传统节日时,外国人却逐渐喜欢、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家,他们至今还在品味佳节的乐趣。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被批准为其国家级第13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予以保护,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很多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习惯也往往一知半解,使得传统节日连存在的最基本理由都模糊不清。
一、当下传统节日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压力过大,害怕过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导致很多人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面对着更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恐慌。
(二)对传统节日期待性降低,过节成例行公事。
现在的大学生是无法想象父母那一代的,他们生活水平很低,家家期待过节,可以改善伙食,但是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每天的伙食比过去过节水平还高,大家却少了对传统节日的期待。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竞争压力也相应的加大,为学业为生活终日奔波的人们已经没有多少热情来营造节日的喜庆气氛。
(三)攀比应酬送礼的节日让人心生胆怯。
节日带来的经济负担、亲情关系、朋友交往、应酬操劳、娱乐过度等因素,让人们对过节产生了不良的情绪。过节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压力,一种负担,一种无奈。
(四)传统节日在现代化潮流中,不能与时俱进。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多人搬进了城市,对农村的不熟悉更加剧了这种状况,使得这种现象令人堪忧。
(五)西方节日入侵,国人缺乏保护传统节日意识。
西方洋节涌入中国,严重冲击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很多民族的民间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现在的大学生盲目跟风,缺乏去粗取精能力。在现代社会名利和物欲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到各种名目繁多的娱乐项目上。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及耐心去尊重和承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现代人情感日趋淡漠,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缺少了以前的期待和盼望,在传统节日到来时,更多地表现为害怕与无奈,对传统节日的敷衍和冷落就是一种表现。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从政府做起,传统节日再适当增加为法定节日。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较有影响的节日约160多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尊重人们的风俗习惯,适当再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起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应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不仅端午,中秋有法定假日,其他所有的大型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应该大力挖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多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日前表示:“挖掘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没有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丢弃了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陈竟强调,中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重要的人文和历史底蕴,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而根是不能忘记的。
(三)加强传媒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力度。
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拍摄、抢救,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首先要介绍传统民俗文
转贴于
化,然后请嘉宾和研究人员来宣传,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由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节日知识宣传给大学生。
我们要利用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传递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全社会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引导人们重视传统节日。其次,应该挖掘节日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层次地举办相应的文艺活动,如举办关于节日的演出、展览等,还应举办学术活动,研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而举办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要弘扬节日文化,不能让传统节日流于形式。
(四)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
近些年来,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内容也在推陈出新,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辽宁鞍山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要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摔跤、扳手腕,拧指头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五)展开传统节日进校园活动,打开传统文化学习新篇章。
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在传统节日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之前,社会教育的功能缺位需要由学校教育来补充,才不至于出现传统节日的“断代”。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大学生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大体上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为少的情况,大学生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中秋咏月诗三首》、《端午日》、《古诗十九首》、《春酒》等都是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
篇4
一、让学生明确摘抄的目的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只喜欢读书而不愿意摘抄,觉得读书很快乐,而摘抄却太费事。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摘抄“望而生畏”,并可能会找到很多不摘抄的理由。比如:“作业太多,摘抄既累人又费事还费时,不如不抄。”“摘抄有什么用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此一举!”……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对摘抄的意见。但是,他们却不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在浩如烟海的卷帙中,撷取你最欣赏或最需要的精华,品味之后,摘录下来,需要之时又可拿出并加以运用,多么方便。当你拥有一本认真摘抄的大容量摘抄本时,就等于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既实用又经典的精华本。学生若真正认识到了摘抄的意义,明确了摘抄的目的,也就为以后的摘抄奠定了基础。
二、让学生看到摘抄的好处
平时,我除了积极鼓励大家摘抄外,更注意几位在学习上始终起表率作用的学生,让他们在摘抄上也起带头作用,以此来影响并带动同学们认真地进行摘抄。最关键的是,我也身体力行进行大量与教学、学习有关的摘抄。每当检查学生时,也让学生检查我。从摘抄的格式到内容,从摘抄的数量到质量,我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另外,我还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而又恰当地引用我摘抄积累的内容。记得在讲鲁迅先生的《风筝》这课时,我问:“谁能不看注释而简介作者?”同学们都表示不能。我说:“我能!”随即,我流利地对鲁迅先生的简况介绍了一遍。当我一气说完后,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趁机告诉学生,这是我平常摘抄积累的结果,并现场展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摘录成果。
课后,我带来了自己从初中到师范直至今天的摘抄本,让大家传看,同学们看后都变得非常安静。从此以后,大家摘抄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并且还暗暗背诵自己摘抄的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初步运用自己摘抄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写作时,也尝试运用摘抄到的优美词句、格言警句,并且开始积极摘录平常学习时可能用到的资料。特别是每次考试,都有诗词积累、格言警句等题型,我便根据常见题型让学生摘抄跟考试密切相关的一些内容,比如:关于月亮的诗词、关于四季的诗句、关于勇气或学习的名言等,这样一来,更激发了学生摘抄的积极性。至此,摘抄的好处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同学们摘抄的主动性和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摘抄时还要让学生在摘抄中尝到“甜头”。在平时的摘抄活动中,我除了言传身教、检查监督外,还定期举行“诵摘抄”活动。每次活动都按照一定的标准设立奖项,对那些坚持摘抄时间长和摘抄内容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既让其他同学看到好处,更让认真进行摘抄的同学尝到摘抄的“甜头”。比如,我们班的张宇、徐金锐等同学,他们的摘抄一直非常认真,我便在检查时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小小奖励。有时是一个笔记本,有时是一本科普书籍,但更多的还是口头表彰和鼓励。所以,在每期“诵摘抄”比赛中,总有一些同学敢于也勇于“露脸”,这既大大提高了他们摘抄的兴趣,又间接地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可谓一举两得。其他同学自然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这样,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共同摘抄,共同诵记,参与比赛的风气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生们不但变得能“抄”了,而且爱“抄”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知道自觉地记忆自己摘抄的东西,这就极大地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量。
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摘抄的方法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明确摘抄目的,不能为摘抄而摘抄,不能让学生刻意地找寻摘抄的内容;而在平时的阅读欣赏中,发现最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对学习有帮助的内容时,学生要及时摘抄下来,以备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我还选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摘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学习《巴东三峡》时,我指导学生摘抄描写长江的诗词;学习《周庄水韵》时,让学生摘抄描绘江南水乡的诗词、佳句;在中秋节时,我让学生摘抄关于月亮的诗词、月亮的美称、中秋的佳句等。我班同学全部都会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峨眉山月歌》等古诗词,这就是中秋节进行摘抄的功劳。
三、让学生灵活运用摘抄内容
篇5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活 国学经典教育 价值与应用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要求旨在引领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特别是“重技能轻人文”的高职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而国学经典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鉴于此,本文浅谈如何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造成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的局面,致使高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素质培养不全面。纵观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在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生活空虚。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对主流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重功利轻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际交往方面,以网络为依托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道德情感冷漠。为人处事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生活方式方面,呈现出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从电脑、手机获取信息,盲目求新求快,对知识的了解呈现出碎片化、浅显化的倾向,缺乏自主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
何谓“国学经典”?所谓“国学”,一般来说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内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谓“经典”,《现代汉语》解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1]。“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2]。并提出“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这一概念,“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3]。概而言之,国学经典就是本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曾说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通过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爱国情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与诠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沉广博的仁爱。无疑都将给大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大学生内在品质。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对于国家应“人皆为尧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地,以国家社会为己任;对待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交往要“言必信,行必果”,从而形成和谐的班级、宿舍关系;对自己要“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不沉迷于网络、恋爱,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坚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活观念,摒弃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不怨天,不尤人”,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应充分运用先哲们的智慧,造就大学生健康人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扭转高职专业人才的“单一性”,纠正“职业至上”的功利性成才观,改变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高职学生不能只靠技能独步天下,还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才智。这一切只有通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从国学经典教育中汲取人生智慧,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思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渲染具有国学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会开设各类读书竞赛、交流学习讨论会,共同分享好的作品。成立与国学、读书有关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等。利用音乐剧、娱乐晚会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表演中。二是将公共文化课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阵地,并辅以高水平国学类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三是营造国学经典的在校园环境中育人氛围。如通过立雕塑、挂经典名句的方式,利用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增强校园物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四是图书馆应保证同学对国学经典类图书的用书需求。通过氛围营造,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不只是热衷于英语四六考试,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只知韩国明星,对古代圣贤一无所知。盲目推崇情人节、圣诞节,对中秋节、端午节不以为然的尴尬局面。
其次,提升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性。在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极易犯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脱节的错误。尽管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参与度、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注重国学经典资源的选择和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一是将国学经典与新媒体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变化性给予国学经典教育更多的可能。二是将国学经典与“时尚潮流”结合。以流行歌曲唱国学,用动漫演绎国学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三是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意识结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不简单的照搬经典,要努力寻找与大众文化的联接点,既要有对经典文本的通俗化解读,又要寻找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最后,教师要提高国学经典教育意识,提升人文素养。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把人文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来替代人文教育。这种重技能轻人文,重短期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轻长期个人修养提高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给人的身心全面和长效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说与国学经典教育缺失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国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设计好教学方案,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国学经典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篇6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篇7
关键词:国学;大学生;感恩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宝库,积累了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的烙印。近年,于丹、易中天等文化名人经常在电视节目推广和传播国学文化,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推动下,国学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富含丰厚的精神养料。感恩也是个人修养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品性的标志之一。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九零后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主体,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的现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比如,部分学生过度消费、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少数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较为敏感,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国学热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大学生,国学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如何?大学生接受国学的途径是怎样的?如何利用国学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国学中蕴含大量感恩教育的素材,比如《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现感恩的诗句,《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的名句,《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良训,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服务。感恩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主要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国学中有很多关于敬畏自然、推崇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不胜枚举,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主张倡导“仁民爱物”,大学生在这些思想浸染下能增强感恩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有了强烈感恩自然的情怀,必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否认,当前还有部分大学生不珍惜自然不感恩自然,甚至还存在个别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少数学生铺张浪费或者过度消费,既是对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也是对自然环境缺少感恩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国学融入到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减少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以及浪费现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商,培育健全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当下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辈对他们大都宠爱有加,呵护备至。然而,过度的关爱往往会形成个人中心主义,这是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产生交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习惯了被关心、被体贴,却不思回报,认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对教师的辛勤教育表现冷漠,对帮助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缺少感恩之心。笔者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感恩情况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调查结果显示:186人中,有79人对老师没有感恩之心,64人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没有感恩之心;向老师和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过感恩的学生比例比较低,仅有12人向老师表达过感恩,21人向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过感恩;一少部分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表达,58人认为没有必要向老师表达感恩,61人认为没有必要向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感恩;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表达对老师和帮助过同学的感恩,但却不知如何表达。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2]一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其中原因值得反思。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感恩,一定程度上是与中国人普遍内敛的性格有关系,但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情商不足,不能及时有效表达感恩,没有完成有效的人际沟通。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的重要基石之一,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由此看出,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将感恩付诸行动加以表达,增强大学生情商,增进师生感情,强化同学友谊,化解校园矛盾,使学生走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狭隘精神空间。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与家长关系和睦,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
重视孝道是我国文化传统,《增广贤文》早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记载,《孝经》更是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说“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尽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失偏颇,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在家中不关心父母,没有感恩之念,需要在高校阶段“补课”。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常与父母电话联系,主要目的是要钱,74%的学生曾向父母撒谎,只有9%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3]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索取之心多,感恩之情少。对比大学校园里同学生日宴和情侣各种节日庆祝热闹纷呈的场面,这一调查结果不能不令人心忧。国学融入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延伸至家庭,让学生不仅能感知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更能够付诸行动进行感恩,降低部分学生与家长的疏离感,减少家庭矛盾。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这一工作更是有特殊意义。
二、国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及其对感恩教育的影响
对国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的调查问卷中,116人表示选择通过网络学习国学知识,46人选择通过阅读相关纸质书籍进行了解和学习,24人通过家庭教育或者学校课程的方式获取国学知识。这一调查结果折射出国学热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大影响,国学对大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网络是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家庭和学校在国学传播中的作用不明显。这一调查结果和互联网及新媒体的普及直接相关,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工作中,务必重视和研究网络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一些有关国学的文章和视频,有将国学过于简单诠释的倾向,一部分网络上的所谓国学知识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和功利化应用,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及人格培养起到消解作用,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中加以辨别,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如果在大学生接受国学教育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可能会有不利影响,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高校生活,受家庭教育影响相对弱化,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国学教育。在国学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的调查问卷显示,有102人认同国学在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比较大,62人认为国学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不明显,22人选择影响程度说不清。说明多数大学生认同国学在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国学资源,必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国学对感恩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走访了部分高校师生,大部分师生根据自身观察,认可国学知识丰富的大学生一般感恩意识都比较强。对60名获得“感恩人物”称号的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测试的结果为:46人优秀,10人良好,4人及格。获得“感恩人物”称号的学生确实大多在国学知识上掌握较好,在对这些学生深度访谈了解到,他们大多表示国学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大多认为国学涵养和感恩意识具有高度关联性。
三、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发挥国学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在网络已经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的今天,国学融入感恩教育应当结合时代特点,抓住九零后大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国学知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通常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去糟取精”的所谓“扬弃”问题,二是如何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接轨并与时俱进的问题,三是如何使新一代“喜闻乐见、身体力行”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在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中,担当起信息“选择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聚焦感恩教育的重点、热点、范围和着力点”。[4]对教师和教辅人员来说,所谓学高为师,应当自觉增强自身国学素养,推动和宣传国学在新媒体的传播,不仅“言传”还应“身教”,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宣传时注意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方式传播,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将国学庸俗化解读。高校还应当充分挖掘地方历史和学校历史中的感恩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本乡、本土、本校的感恩故事,国学知识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历史内容进行宣传,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传统假日与国学有紧密联系,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感恩精神,中秋节是历来相当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节,高校可以挖掘与传统节日有关感恩诗词,通过新媒体传播,或者通过网络开展知识问答,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恩教育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整理校史中感恩自然、感恩父母和感恩母校的典型案例和素材,渗透到大学生入学教育和班团活动中。
(二)开设国学融入感恩教育的课程,建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体系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国学经典导读》等选修课程,将国学融入到感恩教育之中,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和支点,建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体系。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搜集、整理和提炼国学中关于感恩的素材,组织教师编订相关的校本教材。除了设置专门的国学选修课进行感恩教育外,高校还应该发动专业课老师学习国学知识,开发感恩教育资源,将国学融入感恩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可以设置一部分课外感恩实践学分。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传统文化讲座以及假期对感恩实例的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实现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该开发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把感恩教育日常化、具体化、科学化、制度化。”[5]
(三)将国学融入社团活动,营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围
人要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环境对个人成长有一定影响,故而,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指导学生社团时,可以适时引导将国学融入社团活动,增加社团文化底蕴和内涵,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发地学习和挖掘国学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比如,开展“读国学、谈感恩”的写作比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感恩,如何表达感恩,这样的朋辈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社团可以开展节约食物、不浪费衣物、书籍循环利用等活动,营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围,既可以节约开销又可以减少废品产生,使学生懂得珍惜资源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国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可以拓宽高校教育视野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延伸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9.
[2]唐黎.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10.
[3]张茜.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08):31.
[4]汤宏建.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