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蜀道难范文
时间:2023-04-10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唐诗蜀道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小声地)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了吗?不能背的继续背,能背的要能默。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的看着课本。
(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凫(fu)。
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胚”,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ping)曲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ping)曲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奇险也/如此。
师: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位同学开始。
生:噫吁喊!
生:噫吁喊!
生:噫吁喊!
生:(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一同读。)噫吁喊!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学生笑。)
两位学生先后读:“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
生: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
(师生合作朗诵。)
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
生:写了蜀地的形成。
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
生:行走在蜀道中。
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板书。)
生: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
生:可以写出险峻,神奇。
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
生:诗眼就是“难”。
师:蜀道“难”在哪里?
生: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
师:难有两种,一种是本身的,内在的,一种是外在的原因,可以再想想。
生: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
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
(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来列举一下: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送友人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理解更好?
生: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李白的很多诗歌,既为送友人,又为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喊”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喊,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书上的好。
师:对,书上的。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
(学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
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
生: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
生: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生: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
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点评
万里写入胸怀间
终于有幸听了黄厚江先生的一节课――《蜀道难》。大师风范,感慨良深。
《蜀道难》的“读”,就很有匠心。
第一次是全班背读。条件很宽松,能背的就背读,不能背的就看课本。这是老师对预习的检查,掌握第一手学情,为下面的课堂教学服务。比如文字音的检查,断句的理解等等。
第二次找了一组同学,对“噫吁喊!”三个字诵读。之所以用了五个同学,就是要找出他们读的多种差异。之所以找出多种差异,就在于直观地告诉学生,古诗诵读的多样性。根据重音、停顿和字音延长,这三个字有无数种读法;那么,究竟哪一种读法更好呢?老师指导,关键是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三次是两个人赛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赛读的评判,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出感叹。实质上落实了这三个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是把文章串起来,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内容上的作用,是要突出情感变化,显示文章脉络。
第四次是师生合作诵读。老师读反复的三句,学生读其它部分。这个环节妙不可言。
一是昭示文章脉络之清晰,一是体悟“其它部分”与老师读的这三句之关联。引出下文对蜀道险峻、游人历险、守道之人凶残的条分缕析。这一切都指向那三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诗眼在于一个“难”字。那么,作者写“难”有意思吗?究竟他有哪些难言之隐、难言之意?正好交给学生去探究,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出彩的部分。
第五次仍然是师生合作。学生按照自己的诗句排列,自由诵读,体悟韵律起伏之美,老师据此画出高低不平的图谱。当教师描画出排行的边缘线,山势险峻的蜀道,跌宕起伏的情感,豁然于眼前。
篇2
很多小学生都将小升初语文看作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因此备战小升初语文在他们看来很是困难,有没有较为简单的方法呢?下面就教你几个小技巧轻松备战小升初语文吧。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趣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诗词。下面我们就通过“唐诗之最”来记忆一些常见依靠的唐诗。
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难走的路——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长的一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
最长的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篇3
在施工中使用了多种新技术、新工艺指导施工,主要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器物’模式管理研究、裂岩器石方松动爆破新技术、地形地貌成图软件Cass7.0技术应用、钢模板连体施工新工艺、便携式电子测温技术应用、扭坡大型模板异型化新技术、两布一膜加喷淋养护新工艺、环氧树脂混凝土处理锚垫板劈裂新技术。
1.新技术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器物’模式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式下水利水电企业对工程项目如何管理,如何通过管理获取效益和利润,通过分析“人体器官工作原理 ”和“植物生长机理”来研究企业新型管理模式,使企业的项目管理实现规范、合理、精炼、和谐;实现项目管理权力合理分配,实现决策的顺利执行,同时形成制衡和传承;实现企业的壮大;实现社会、企业效益最大化。新型管理模式下使企业由过去“以一个围绕个人(或几个人)建立起来的人管人”结构形式,演进到“围绕制度建立起来的层次化”管理结构形式,建立多部门项目组织结构,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内容,项目部由大量不同级别、拥有不同职责和权力的部长共同管理,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式的指挥系统,权力不再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过去企业的生命和领导者的生命实际上捆绑在一起,不利于最优秀、最有能力的人进入项目,参与管理。“器物”模式管理通过建立制度,实现项目权力优化组合,使职业项目经理进入管理岗位,实现企业在项目管理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样企业在一些最优秀的经理手里实现项目效益和利润最大化,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裂岩器石方松动爆破新技术,即采用T320型推土机外挂单钩裂岩器,对强度在30-35Mpa以下岩石进行松动爆破,施工时由浅至深对岩石进行松动爆破,日产量可达2000-3000m3,松动爆破间距为50-120cm,最大深度为90cm。
地形地貌成图软件Cass7.0技术应用,应用该软件可迅速绘制出地形地貌,可采用DTM法、断面法、方格网法、等高线法4种方法计算土方工程量。
钢模板连体施工新工艺,钢模板连体施工新工艺即: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后,上排模板不拆除,直接向上连接。按此工艺施工的混凝土接缝平整、光洁,有效解决了混凝土施工接缝通病问题。此工艺不足之处是延长了钢模板的周转期,需占用一定数量的周转材料。
扭坡大型模板异型化新技术,大型钢模板异型化扭坡施工技术,采用面积约1.5m2的钢模板整体拼装,按每一个扭坡表面精确计算尺寸,然后进行异型化处理,保证扭坡迎水面和背水面扭面精度,最后采用钢拉杆固定。
便携式电子测温技术应用,浇筑混凝土时,在每个预留测温孔孔内放置一支测温线,通过测温线的插头与测温主机相连进行精确读数测温。
两布一膜加喷淋养护新工艺,管身段混凝土底板及顶板采用洒水加覆盖两布一膜的方法,混凝土表面收仓后及时用两布一膜进行覆盖,之后再进行洒水(或蓄水)养护;墙体采用悬挂两布一膜加喷淋的方法,即墙体拆除模板后在墙体上部悬挂喷淋管,形成一干八支喷淋系统,定时供水喷淋,同时采用两布一膜进行保温保湿,实践检验证明此法养护的混凝土表面未出现龟裂现象,有效保证了混凝土外观质量。
环氧树脂混凝土处理锚垫板劈裂新技术,桥梁边侧箱壁有两个锚垫板背侧混凝土出现劈裂,同于时间紧迫采用同标号或高一标号混凝土修补所需时间最短也要7-10天,经过试配环氧树脂混凝土12小时后可达550Mpa,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已张拉的钢绞线卸载松驰,去掉破坏的锚垫板,凿除破损和受荷载破坏的混凝土,直到新鲜混凝土面;然后支立模板,模板支立采用分层支立法;其次是拌制环氧树脂混凝土,先把凝固剂和树脂搅拌均匀形成膏状,再加入按比例拌匀的砂石骨料,快速与树脂膏体充分搅拌并迅速使用,用振捣捧振捣密实;再有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对破损部位修补完成。
2.新技术的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器物’模式管理研究,通过实行新模式管理,使企业项目管理规范化、目标化、效益化,尤其是对国有企业,通过目标考核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管理轨道上来,使企业的智力和资本走到一起,实现企业发展速度按几何级数增长,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裂岩器石方松动爆破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爆破日产量,减少爆破设备的投入,消除了爆破危险源,且避免了由于爆破产生的冲击和飞石产生的破坏影响。
地形地貌成图软件Cass7.0技术应用,操作简便,计算快捷,准确精度高,且4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校核计算。
钢模板连体施工新工艺,有效解决了混凝土施工接缝通病问题,使混凝土接缝平整、光洁。
便携式电子测温技术应用,测量大体积混凝土内外侧温度与普通的测温方法相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而且可直观、准确、快捷地量测出混凝土内外温度。
扭坡大型模板异型化新技术,主要解决了扭面不易成型、模板接缝多、易错台难题。
便携式电子测温技术应用,测量大体积混凝土内外侧温度与普通的测温方法相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而且可直观、准确、快捷地量测出混凝土内外温度。
两布一膜加喷淋养护新工艺,解决了混凝土养护问题,保证了混凝土质量,尤其是混凝土表面质量。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时代的变迁,使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普及,更拉大了与古汉语的距离。古代诗歌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用字遣词方面,古代诗歌受到诸如篇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极为凝练,字字珠玑,非经细细咀嚼品味,难解个中滋味;又如,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典,虽经注释,但短短几句平白的注解,岂能尽解其中妙意?同时,古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多数意不在表而在里,其意境深远,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想用当前“快餐”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学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在基础上,结合大量搜集整理的优秀教案,经过教学实验,归纳出一些既便于实施,也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故事引路,渐入佳境
我们看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新课本时,往往最先看的便是课本中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学生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很多古代诗歌或者其作者背后也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帮助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为《虞美人》教学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阴云低垂、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位面容苍白、泪眼蒙■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脱去穿了15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恶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降临了。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了一曲千古绝唱,喝下了宋太宗赐予的毒酒。
实践证明,在课前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这首词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词人亡国后的愁苦之情,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切悲哀。
二、吟咏吟唱,悦耳悦意
古诗的原生命就是吟唱。而吟咏吟唱又不同与一般的诵读,它需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诵读是读者完全将情感投入文本之中,完全的忘我,可以说是一种“无我之境”。如果古代诗歌的诵读能够达到这一点,那么学生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
三、咬文嚼字,体会诗味
古代诗歌语言简洁洗练,要求诗人在选词用字上下工夫。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咬文嚼字,就是分析在用字上的胜人之处,尤其分析成为诗眼字词的丰富表现力,领悟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诗歌鉴赏的关键。
另外有一种情况: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诗词中常出现某字因版本而异的现象。虽然异文中一定只有一种是正解,但错传的字存在了这么久,必有其合理之处,往往体现了传承者炼字的功夫或不同的审美情趣,耐人寻味。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置于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这种方式比较开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不受书本的约束。
四、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五、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六、引入诗论,鉴赏理趣
我国有很多睿智精辟的诗论词话,如欧阳修的《六一词话》、李清照的《易安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有的诗作蕴涵哲理,有的诗论充满情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撷取的诗论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咀嚼、品味、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课后的文本研习:“明代诗学家高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三句话概括了《蜀道难》结构上的特色,表现手法的多样以及语言上的特点,可以说,把握好这三句话,就基本能够进行《蜀道难》的教学与鉴赏了。
七、改写再创,抒发心灵
改写前人的诗歌是古代文人常玩的一种文字游戏,诗歌经过改写常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吟诵起来也饶有趣味。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询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不仅对开放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改写可以很灵活,不必局限于文体,也不必像古人那样字字落实。当然,改写诗歌在教学中的运用应当注意方法,并不是每首诗都可以像杜牧的《清明》这样任意改变的,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受所学内容及所教对象的制约。
篇5
秦统一中国后,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工程,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成就了成都两千年来旱涝无忧、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学,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发挥着神奇的功效,泽被着天府之国。到三国时期,成都更作为蜀汉政权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庞统、蒋维等蜀汉文臣武将齐聚此地,《三国演义》的历史在这里,就是连环画似的“真人秀”。而到了唐代,成都改称“益州”,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杜甫的著名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生动地描绘了成都当时作为长江上游重镇和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在唐代,李白所感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也间接地说明着,成都作为中国内陆之城的安稳与牢固。避“安史之乱”的唐玄宗,避“黄巢之乱”的唐僖宗,都曾借过蜀道以避兵变,都曾暂据成都以求安全。与唐代皇室同宗的道教,也在成都兴盛一时,青城山的道士们正是借唐玄宗的一纸御笔,明确了“道教名山”的地位。当时,成都远郊一带的青山幽谷之中,随处可见仙风道骨的修道者,休养闲乐之风开始弥漫天府。
到宋代,以“眉山三苏”为代表的苏洵、苏轼、苏辙的苏氏一门文豪,飘逸潇洒的文风、浪漫不羁的人格,无不影响着成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聪慧达观的成都人开始寻求超脱世俗功名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上溯至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为爱情弃官职抛家业,当垆卖酒也幸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上溯至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前者斗酒百篇称诗仙,后者千秋文章称诗圣;宋代的成都人还可以追随坡一门三文豪,且饮且歌且安逸,且乐且闲且诗意。
在元明清三代,成都依旧繁华,富甲西南。成都人过着安逸的生活,将休闲进行到底。大街上、小巷中;城门内外、小镇前后,处处都洋溢着自我感觉良好的成都人;一碗盖碗茶、一桌麻将牌;一场老川剧,一夜龙门阵,都是成都人自己的幸福好时光。成都这样一座五千年天府之都、两千年和谐之都,延续着历史赋予的优越与底蕴,秉承着地域赋予的润泽与闲适,成都人自得其乐,自问自答着那份自己评分的幸福试卷。
篇6
瑰宝之一——汉字中华瑰宝有许多,有人说,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文字。汉字已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洗礼和改变。已经成为世界上常用的语言文字之一。中国汉字的魅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魅力。每个中国人看见汉字,都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感,我们的汉字是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为一体。世界上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做到的,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
瑰宝之二——唐诗诗,用简短的语言叙述作者当时的情感与心情,许多诗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许多的千古名句。各种诗篇传神的展示了诗人的个性,有的豪迈奔放,清醒飘逸,有的诗风沉郁,语言精练,有的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在我国诗的文化历史中,以唐代最为盛名,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以其诗笔出神入化,浑然天成,而称他为“诗仙”还有“诗圣”杜甫等,众多诗家,佳作迭出,诗也成为我国群星荟萃的瑰宝中的最闪亮,耀眼的一颗大明星。
瑰宝之三——宋词词,用于两宋时期成为当时最有特色的文艺样式。词是有五,七言是演变而来,句子长短不一,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名”。宋朝时期有许多的优秀词人:李煜,柳永,苏轼幸弃疾等。他们多注重锤炼和音?艉托常?帐跫记筛??渴欤?裨既崦溃??对ú??呕?嵋绲乃臻?善渫卣沽舜实哪谌荩???舜实囊饩常?岣涣舜实谋硐至Γ?运未实梅⒄棺龀隽蒜粼焦毕祝?谒?氏拢?实奶宀檬?址岣豢苫彻牛?绞罚?道恚??拿?鳌赌钆??middot;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已成千古绝唱,许多文章都可以看见词的影子。
瑰宝之四——陶瓷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字叫“China”翻译过来为昌南,昌南其实是我国一个烧瓷器的地方,因其陶瓷远卖于国外,于是外国人把中国称为昌南,其中最为着名的是北宋定窑的白瓷孩儿枕和青花瓷瓶。我国的陶瓷可以说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这就是瑰宝之四-陶瓷漫游在古代文化之中。看着我国的古代瑰宝,我在不经意间感叹,祖国真的好伟大,有这么多瑰宝,我要的千百遍的赞美他,我喜欢中国的瑰宝,更喜欢我的祖国—中国。
篇7
关键词:李白;流水对;原因;解析
古诗之美在唐,唐诗之美在盛唐,盛唐之美在李白,李白是盛唐诗的顶峰,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等天地,齐日月,吞吐万象,激越超迈,盛气凌人,大气磅礴,瑰奇宏廓,豪放飘逸,呈现为一种令人震撼敬仰的壮观之美。清人赵翼在《颐北诗话》中评价李白诗歌“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铭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因勒之势”。
1流水对简介
“流水对”这个名称产生得较晚。《文心雕龙・丽辞》仅列出4种对仗形式,旧题隋文帝《诗格》列出8种对仗形式,均未见有此名。《文镜秘府论》虽把对仗分为29种,却仍然没有“流水对”的名目。《文镜秘府论》讲述的是六朝至唐初关于诗歌的体制、声韵、对偶方面理论的,而“流水对”在初唐诗坛上已然出现,如骆宾王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在狱咏蝉》)、沈期的“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陇头水》)。大约是这种特殊的对仗在初唐尚未流行开来,故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到了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提到了这种对仗形式,将其称为“十字格”。葛氏所说的“十字格”,就是五言律诗的“流水对”。其后,南宋末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十四字格”,指的就是七言律诗的“流水对”。最终正面提出“流水对”这一名称的,则是宋末元初的方回,他在《瀛奎律髓》中说道:“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只可惜他对这个概念未作详解,明朝人胡震亨把前人之说加以概括,在《唐音癸签》中写道:“严羽卿以刘慎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1]至此,“流水对”的概念算是确立下来。大概是由于“流水对”这一称谓,更能形象地揭示此种对仗的质性特征,所以就被后人广泛地使用起来。
2李白诗歌中“流水对”
2.1主谓式
把单句从中拆开,把主语部分作为出句,把谓语(或不出现谓语)和谓语后面的成分作为对句,以构成相互对仗的形式。这样的对仗也能造成语意的连续不断。李白诗中有几处是属于这样的“流水对”,例如:1)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二),句法结构:[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2)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句法结构:[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上句为主语,下句为谓语,构成一个判断句。
2.2述宾式
其一,把宾语拆开,使之分属于出句和对句。这种情况下的宾语,均具备“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具体作法是,把其中的“主语”部分留给出句,使出句呈“动宾”结构,而把剩下的“动宾”部分作为对句,使出、对两句语法结构相同,呈对仗关系。
3李白多用“流水对”之原因解析
3.1生活状态影响所致
李白躬逢盛世,唐代漫游之风盛行,而诗人又酷爱旅游,他一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漫游,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神州大地。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早在蜀中读书时,李白就渔游了成都峨眉山等地。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待御》)。离家之后,他到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于当涂李阳冰处,以漫游终其一生。他的游迹所到之处很广很远,南穷苍悟,东涉溟海,北抵燕赵,西历歧邢,至于宛洛、吴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迹胜地,无不亲临其境,所谓“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于斗牛之分,优游没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2]李白一生浮游四方,他李白一生有一种漫游情结,以游促诗,以诗记游,这在他的诗中屡屡流露出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望庐山瀑布》),“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落日忆山中》)。在这种漫游生活中,游目骋怀,抒情遣兴,产生了众多的流传千古的瑰丽篇章。这样的生活状态,势必影响到诗人的心态。他的心态也是流荡不定的。在这种心态下进行诗歌的创作,必然会排斥那种静止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去追求这种具有动感的“流水对”。
3.2与诗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
李白是一个率真任情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溢着一股盛唐的豪气与侠气,天马行空,飘逸似仙,扬心底之激流,倾情感之洪涛,奇思幻想,瑰丽多姿。他不象杜甫那样沉郁顿挫,感情的波涛在胸中反转回流,一唱三叹;不象李商隐半吞半吐,欲语还休,扑朔朦胧,缠绵悱恻。他的情感是“真率”的,爆发的,如长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一泄千里。他好像是一匹野马,不受现实秩序的束缚,在当时的社会里狂驰无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使李白一生傲视乾坤,高扬自我。他的诗歌创作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再加上诗人的放荡不羁、特立独行,他的感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变幼莫测的、奇之又奇。“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太白确实是用胸喷,而非用笔想,而喷涌之源泉正是诗人心中的激情。飘逸奇纵、瑰丽多姿的浪漫色彩和不拘章法、任情任性的独特风格,呈现出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诗意境界。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他必定厌弃那种板滞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活泼的、富于流动感的“流水对”,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3.3与诗人所选择的物象存在密切相关
李白独特的酣畅淋漓的激情,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物象,这些物象大都具有一种飞动的美,如奔腾咆哮的黄河、去天不盈尺的蜀道、银河倾泻的瀑布、使丘峦崩摧的雷电等等都是李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这些雄伟磅薄的意象总是以其体积的巨大、力量的狂暴、气势的磅礴,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具有宏大的气势。如写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写波涛“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横江词六首》);写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山“群山如逐鹿,奔走相驰突”(《登梅岚望金陇赠族侄高座寺僧中浮》),“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九日登高》),“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些物象无一不呈现出雄奇变幻的动态美,而流水对正是这种动态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震亨(明).唐音癸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篇8
一、有效落实古诗词的诵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闪烁着绚烂的光辉。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建安风骨”,从谢灵运、陶渊明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其间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绵绵不绝。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
二、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古诗词的诵读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而诗歌又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精致优美的语言、深邃幽邈的意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诵读古诗词可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可以了解许多历史、地理、典故、传说、山川名胜等知识;可以积累许多文学知识。
三、大量诵读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美好的情感
(一)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首先是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其次是浓浓的爱情情结。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忠贞不渝的爱情多么真挚感人啊!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
许多诗歌蕴涵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它激励着学生不断奋发,向着美好,直抵理想。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理想和信念在耳边铿锵,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当学生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四、可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读诗使人灵秀。”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大量诵读古诗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低级粗俗走向高级高雅,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诵读古诗词是最好的途径。
(二)提高学生的文学想象力。
诗歌离不开想象。诗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充满奇异、丰富的想象。在诵读鉴赏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锻炼。
(三)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篇9
一、立足语文课堂,构筑诗意空间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可能营造诗歌教学的环境。语文课堂本身应是富有诗意的。首先,教师可利用自己诗化的语言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被教师的诗才所折服,渴望自己也能出口成“诗”。其次,教师可利用适当的机会(例如课前三分钟)给学生朗读、讲解一些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芬芳里。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名言诗句来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阅读写作中能很好运用诗句的格外表扬,鼓励学诗用诗。
二、补充重组诗歌,开放教学内容
新教材虽然广选名篇佳作,但与历史上的优美诗篇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中华民族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补充重组诗歌教学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适当的调准。学生如果学了李易安的《武陵春》后,对李易安非常喜欢的话,可以补充几节课李易安的专题。如果学了东坡居士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余兴未了的话,也可以印发东坡居士的《赤壁怀古》等优秀诗篇,甚至可以在班里进行课外古诗词朗诵比赛,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朗读品味鉴赏,优化教学方法
1.把握语言,以读促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而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特别适合诵读,比如《蜀道难》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一是熟读成诵。可以朗朗出声地读,浅吟低唱地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是联系扩充。将所学得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板块。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比如《锦瑟》一诗,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丰富的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又深刻的。
2.抓住关键,以点带面。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文字的音乐,诗歌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精练含蓄,正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但“闹”、“弄”二字,使诗境全出,令人刮目相看。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读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可抓住“寒蝉”“长亭”这两个意象。“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所以曹植《赠白马王彪》中有“寒蝉鸣我侧”这样的句子。而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叔同《送别》诗中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白《菩萨蛮》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应让学生明白自古以来“杨柳”这一意象就与别情有关。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组合,融情入景,学生在这些意象中沉醉,也就真正明白了诗人那“无语凝噎”的痛苦。
篇10
[关键词]诗词;唐诗宋词;地理教学;应用;兴趣
我国是个诗词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的诗人。尤以唐宋诗人最多,例如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王安石、陆游等。这些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诗词歌赋。其中,一些诗句由于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而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典型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我们的地理教学留下了大量的地理素材。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适当运用诗词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挖掘这些文化财富为我们的地理教学服务。
有人说“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强,内容广泛”不用担心,我们的诗人写的诗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俯拾皆是。下面主要论述了在高中地理中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河流和地形”的教学中唐诗宋词的应用。
宇宙环境:我们举几个例子。唐朝的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词都说明了地球自转的视运动,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规律。李白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南宋谢枋的“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等诗词说明地球绕日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诗词“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斜”直观的描绘了太阳日变化的规律。在宇宙环境的教学中适当引用这些诗词,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这一难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大气环境:诗人墨客一般都很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尤其对天气变化以及气候极为敏感。故诗词中写天气气候的非常多。例如唐朝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简直是把平原和山地的气温变化写绝了。教学时引用这一诗词,指出“人间”即山麓平原,“芳菲尽”和“始盛开”的原因是山顶气温低于山麓。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还能陶冶情操。在唐诗宋词中写天气变化的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梅子黄时正值阳历六月份,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和来自南方的暖气流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在地理上我们称之为“梅雨”。这样就不难解释:“黄梅时节家家雨”了。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写西北的天气变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八月飞雪是冷锋天气,该诗对冷锋带来的天气变化描写的栩栩如生。突出了内陆地区的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先指出春风即夏季风,设问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先找到甘肃的玉门,再引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而玉门位于非季风区。这样讲解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其他的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描写快行冷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写了天气的多变性――对流雨);《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是暖锋天气)。 杜 牧的《 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飞,路上行人欲断魂”――( 暖锋)。这些人人皆知的诗句,在讲课中适时的引用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河流和地形:在讲水循环时,用(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提出“黄河水天上来”引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降水。“奔流到海”引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向渤海奔去。设问是否“复回”引出海陆间循环,海洋水会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水循环,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进行探究的欲望。而在讲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时,《乐府诗集》卷三十中“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等在讲中国的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时引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及其影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的是大峡谷。反映外力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形成了大河两岸层次分明的地质剖面。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了四川盆地自古交通闭塞的原因归咎于盆地地形复杂。
结论:唐诗宋词中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其中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而且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生活智慧、志向理念等健康积极的文化精华。在教学实践中,诗词的引用能引起师生对学习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效果明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引用时应注意对诗词进行精心的筛选,一定要选学生耳熟能详的、适用的诗词,并进行精心设计、恰当安排。让美的欣赏和知识的学习同在。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商务印书馆,2012-10-1
[2]《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7-1
参考文献:
[1]关维《初中英语教学评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4月
[2]陈琳《英语课程标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