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为什么会闹觉范文

时间:2023-03-27 05: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儿为什么会闹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

篇1

新奇的生理课作业

女儿14岁,在西雅图念初三。一天她忽然很严肃地跟我说:妈妈,有件事我想和你谈谈。

原来是老师布置的生理课作业。有三个项目,可以任选其一,她选了带模拟婴儿的项目,想征求我的同意。她解释说模拟婴儿就是配上电子功能的假婴儿,基本具有真婴儿的功能。这个项目要求把小孩带回家,照看一天。看看女儿快与我齐头的个子,又想想家中已经十几年没有小婴儿了,我很兴奋地答应了她。

第二天,我刚刚下班回家,女儿又给了我两张纸,让我阅读后签字。上面是模拟婴儿的重要性及价值的说明,让家长签字保证不损坏,如有任何损坏,我们要赔偿500美元。啧啧,这假孩子还真不便宜,真有点签字领养婴儿的味道了。

女儿一边等我签字,一边告诉我:“我已经在老师那儿排好了领婴儿回家的日子,是下周二。”

下周二不行,我马上告诉她,“ 下周三,你要代表学校参加一个统考,小婴儿应该安排在周四或者周五带回家。”

女儿不太高兴地看着我,“妈,有那么严重吗,不就是一个模拟婴儿吗?”

这可是具有真婴儿功能的高级品呢,我一脸严肃,带一个小婴儿有多麻烦妈妈最清楚,你别到时带了“孩子”回家才后悔。

最后的日子终于定下来了,是周五。女儿告诉我,老师给小婴儿定了时,会在她放学回家后“活过来”。

聚会泡汤了

到了周四,我忽然想起,糟了,只顾考虑学校的活动,忘了这个周末是春节,周五晚上我们全家应该参加一个派对。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明天有一个派对在凯文家,你是不是可以带小婴儿去?” 她头也不抬地说:“到时再说。”

看来女儿还是没把这“孩子”当回事。

周五下班回家一进屋,就看见女儿正笨手笨脚地抱着一个三个月大小的婴儿,她的脚边还放着一个婴儿提篮,地上有一块尿布,一个奶瓶,旁边居然还扔着一个妈妈包,哇!一切都跟真的一样。

我马上问她,“已经活过来了?”女儿苦着脸告诉我:由于她背着书包,加上拿婴儿提篮和妈妈包,不小心在自己家门口摔了一跤,可能把小婴儿摔疼了,她提前苏醒了。从不到3点开始,大哭大闹了半个多小时。而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把喂奶、拍嗝、换尿布等各种事项都干了一遍。她正跟我说着话,小婴儿忽然安静下来。

女儿松了一口气,轻轻把小婴儿放到提篮中,然后马上在一张纸上做记录。这也是作业的一部分,老师要凭她的记录再参照原始程序给她打分。

我趁机商量晚上派对的事,“你的好朋友珊珊和艾米她们都会去,她们会非常高兴帮你带这个小婴儿。”偷懒的主意立刻就被女儿严肃否决,“喔,妈妈,你知道这个项目要算生理课40%的成绩,而且小婴儿的头可以转,如果转了360°它就宣告死亡。我决定自己在家看着。”

它哭个不停

我们正讲着话,小婴儿又开始吭叽起来。女儿不得不又把她抱起来。

“妈妈,它为什么还在哭啊。我已经把该做的都做了啊。”她沮丧不已。我拿过老师给的婴儿活动表一看,呵,还真全,各项活动全列了:吃奶,拍嗝,换尿布,睡觉,大哭大闹,还有一项“小声吭叽(fussy)”及意外事件等。

我告诉女儿这是 fussy,一般小孩不舒服时会这样,就是磨人呢,慢慢晃她吧。

也许撇开女儿那张愁眉苦脸,这其实是张挺美的“小妈妈抱着宝贝轻轻摇晃”图。晃了十几分钟,小婴儿还是小声吭叽,女儿放下婴儿使劲揪头发,“妈妈,我快受不了了。”

可我无能为力,这是她的作业。她照着列表,把吃奶等各项动作又重复一遍,还是不管用。看着疲倦的女儿,我建议干脆把她放回小睡篮中,看她怎么样。没想到,不到两分钟,小婴儿就忽然开始提高音量大哭起来。

我和女儿吓了一跳,“呀!不好,这小孩身上有探测器,赶快抱起来!”

谁的孩子谁最操心

我和先生独自去参加派对。但一直念着女儿和她的小宝贝,吃饭交谈时总是心神不定。半夜回家,一开门就见女儿的房间灯火通明。进去一看,哇!小婴儿的战场已经从客厅转移到这儿了。

“感觉怎么样?”我问还在抱着小婴儿有气无力摇晃的女儿。

糟糕极了。她皮笑肉不笑地回答我。

不小心又摔了它一次,所以哭闹了很久,而且在这几小时之内,各种需求动作又都重复了两遍。“妈妈,我从来不知道带孩子竟然这么累。”

母女齐上阵,我们又忙碌了半个小时才哄得小婴儿“入睡”。接下来你也快点睡吧,我对女儿说,“你要知道,这可是个才三个月大的宝贝,它随时会在夜里醒来折腾你的。”

一觉醒来已经是早上6点,屋子里静悄悄的。我轻手轻脚地去了女儿的房间。房间里像被台风光顾过一样。小婴儿胡乱扔在睡篮里,尿布也不在身上,女儿在呼呼大睡。我看了看小婴儿的活动记录,一直闹到早上5点。

咦?我自己先就奇怪了,小婴儿后半夜闹,我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我的两个女儿小时候闹夜,我总是最警醒。看来谁的孩子就该归谁照顾,谁的孩子也就牵谁的心!

等女儿醒来已是中午。

“妈妈,我真为这门课感动了。”我没想到她第一句话竟然是这样。“妈妈,我真不知道养一个小婴儿这么难,我小时候也这么多事儿吗?”我赶快说:“噢,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有在生病时才会这么闹。” 看着女儿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对老美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是服了。这真叫,不养儿也知父母恩啊!

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做父母是一门学问,在悉心关爱孩子的时候,也别忘记教孩子学会体谅自己。这并不是说要求孩子对父母的辛劳付出进行等价交换的回报,而是通过一些言传身教,让孩子更有爱心,发自内心地懂得感恩、尊重、关爱。这样的孩子,内心情感富足,几乎不会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应对任何事物时,自身情商也往往会更高。而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父母请注意以下几点:

1.父母为孩子付出都会不求回报,但如果你有任何养儿防老的等价交换心理,请打消。从小向孩子灌输“知恩图报”的概念,只会让孩子感觉困惑和压抑,甚至从内心深处自责。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事情,如此才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并用这份快乐感染、影响身边每个人,孩子也不例外;

2.别因为溺爱你的孩子,觉得他们还小,就替他们包揽下他们应该做的事。这样的孩子,除了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因为无法独立,而遭遇重重障碍外,还只会把你的爱视为理所当然。所以不论你的孩子现在几岁,只要表现出愿意自己去做的意图,请协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完成;

篇2

有一位家长在日记中写道:我家小宝宝,出生后的前三个月一直乖乖地躺着,什么人抱他都不会拒绝。可到了第4个月之后,他开始变得认人,连朝夕相处的奶奶抱他也不要,整天要我(妈妈)抱,弄得我寸步都不能离开。我想,这么小的孩子就认人,多不好,弄得老人家生气,使喜欢抱他的邻居和客人也很尴尬。

一位妈妈前来作心理咨询时说:宝宝满月之后,我抱他到外婆家,外公、外婆和周围邻居都来看这位可爱的小宝宝,他似乎很高兴,脸部还带有微笑。可是,过了二三个月之后,我再带他到外婆家时,他一看到外公、外婆和周围邻居时,就哭个不停。外公、外婆抱着他四处走走,看看风景,孩子哭得更厉害了。真奇怪,上个月来时还好好的,谁要抱他他都要,为什么只隔一个月,他就变得如此怕生人、怕新的环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孩子的性格特别胆小?

从以上两个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宝宝怕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阶段的宝宝,认人和怕生往往要延续好几个月,弄得年轻父母十分困惑。有年轻的妈妈说: 这孩子只认我,粘在我身上使我一步路也不能离开,弄得我疲惫不堪,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那么,初生婴儿到四五个月之后出现认人现象,是好还是坏?宝宝只要妈妈、爸爸,不要其他人抱该怎么办?

宝宝怕生是否意味着胆小?老是怕生,是否会影响他心理的正常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宝宝合群的性格呢?

我们的思考:

1.新生儿到了四五个月时出现认人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这标志着他认知水平的提高,有认生意识的出现,也正是他从无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向有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发展的体现,也是宝宝开始有认人记忆的一大表现。有研究表明:0-2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图象知觉,所以开始一二个月的宝宝往往分不清自己家里人和陌生人。到3个月之后,宝宝已有了接触人面孔的经验,母亲与抚育者的面孔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这种对亲人图形模式视觉的发展,不仅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婴儿的社会性认知和情感水平的提高。3个月之后的宝宝,对人的面孔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之后,他就会对熟悉的亲人表示认同、肯定、接纳和喜欢,这为宝宝对亲人产生强烈的依恋感、亲切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提供了认知基础,对此年轻父母应该高兴才是。

2.对婴儿的陌生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儿科医生对婴儿的陌生感做过观察记录,他们发现:在2个月时,宝宝还不大有陌生感,他们看到医生、护士并没有害怕的表现,有的孩子躺在体检台上看看医生,再看看妈妈,表现得若无其事;也有的孩子觉得好奇和开心,会手舞足蹈。到五六个月的时候,宝宝对医生、护士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他们会逐步辨认出医生和护士是陌生人,会感到害怕,还竭力想躲避,这说明这阶段的婴儿进入了认人的特别敏感期。宝宝从五六个月的观察中获得了某些认别记忆,开始能辨识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欢与他们在一起。因为,与父母在一起会感到安全、愉悦和温馨,开始形成亲人意识和亲情感。当不熟悉的人出现时,在婴儿记忆的检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迹,宝宝就会产生警觉,并感到不安、焦虑和害怕,这正是他的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年轻父母对此要表示理解并给予尊重。因此,父母不要把宝宝见到陌生人哭泣、躲避、害怕甚至吵闹,误认为是“无理取闹”、“不懂礼貌”,而去责怪或打骂孩子,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强化婴儿怕生心理的延续,要顺其自然,否则婴儿会哭吵得更加厉害,以至造成不必要的见生恐惧症和隐性焦虑症。

篇3

我和妈妈一起“飞”往酒店,在路上,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办满月酒呢?妈妈告诉我:旧社会婴儿成活率低,特是在一月内夭折的较多,加上产妇在生子一月内为身体恢复期。满一个月后,母子健康进入稳定期,人们用过满月的形式表示庆贺。在满月那天母亲还要为婴儿佩带银锁、银元、银链等。主人家要设盛宴款待。至今,做满月仍然盛行。说着说着,就到了餐厅。

一到餐厅,咦?奇怪,宝宝怎么不在,大人说宝宝的妈妈还在停车!哈哈,可可“隆重登场”只见她头上戴着粉色的帽子,穿着粉色连体的衣服,外面是镶着金边的大红色小兔子“披风”。大人们轮番抢着来看可可,祝福可可茁壮成长。我也挤到可可身边,仔细察看小主角,只见可可小鼻子、红嘴巴,正闭着眼睛嘟着嘴睡大觉,我摸了摸她的小脸蛋,软软的,嫩嫩的,像刚出炉的大麦面包,我真想扑上去咬一口,看香不香,好不好吃!

可可很乖,不哭不闹,只睡觉,人越吵她睡的越香。有时,我逗逗她,捏了捏她的小鼻子,刚开始,还没有反应,后来就皱着眉头,一脸的不悦,还摇了摇头,嘴巴成圆形!我扒开她的袖子,看了看她的小手,只有4个指头,咦!大拇指呢?哦,原来躲在层层的衣服里了。我用我的手和她的小手一比,天哪!太小了,太好玩了!我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吧!

篇4

在这个社会生活是需要资本的,不是谁都可以骄傲。于是我说,我拿青春当资本,这底掀得够大吧。

陪母亲一同看落日,听她说一件很久以前的事。

我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还不会哭。于是她便把我送去当地的诊所,医生将我整个身体颠倒,用粗糙的手掌拍着我的脚心,婴儿嘹亮的哭声顿时穿透小小的诊所。于是,人间又多了一个人类,一个新生的娃,但是世界并不会因此儿多或少些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很自负,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渺小不值得一提的,包括我自己,人类死后,除了一堆肉,还剩下什么。他们的肉会腐烂,骨头会被蚀化,一切都将被细菌分解,归还给这个宇宙,我们都是渺小的尘埃。

谁在墙上刻下一段时光,谁在同一瞬失去一章年华。一转眼,一晃神,我们匆匆老去,青春算什么。有意义么。青春不过一潭水,握不牢,捏不着,过了十八岁,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我想我一定不是一个乖孩子,我记得自己在单薄的日记本里用铅笔写下——好孩子与坏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好孩子在称赞与荣耀中走过来。而坏孩子则在漫骂与责怪中熬过岁月。我不知道我这样说对不对,单纯是一种感觉,亦或是幻觉。

很多事情都是一瞬间发生的,就像很多人眼里认为的长大这种漫长的要死的事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轻而易举的简化了。转变为简简单单毫无意义的东西。对我来说是的,是这样的吧。毫无意义可言。

潜意识中,我一直以为自己不是个会玩忧伤的人,但在听到旁边的人说“啊你的文字都好伤哎。”“为什么你都只写一些忧伤的句子呢。”之类的话,也就恍然彻悟了,因为我的文字啊,但其实,也都是没什么的,毫无关系的吧。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闹的时候会比任何人都张狂。写文的时候却安静不似我。为什么呐,不知道啊。不是说了。无法解释么。

我发现在眼泪涌出的前一刻,全身都是麻木的。可是大多时候,在快要哭出来的时候,我都会仰起头睁大眼睛看天。谁说的,在想哭的时候就抬起眼睛让眼泪顺着眼眸倒流回去。因为不想看见那种很脏很脏的咸涩的液体,那就花点力气赶走它好了。

我喜欢八月明媚的阳光,那是夏季特有的,灿烂的晃眼睛。忘记那个有闲情逸致的人说。草长莺飞八月天。野草开始疯狂的向上生长,向上蔓延,会到天空那么高的地方么?不会吧。

当一个人离我而去的时候,我都不会太伤感,更多的是无奈。久而久之,就原谅,习惯他们所谓的“背叛”了。而那些成长过程中的伤,最终也会被时光所原谅。我能记住的,只是爱,只有爱。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碎碎念了,我想让自己安静下来,停下来。至于那些忧伤的,开心的,难过的国王,或许只有时光的沙漏会记得,逝去的流年会记得,青春的缺隙记得。将它们统统装进成长的大盒子里,让它们沉淀下来。仅此。

后记。

我想我可能会因为这篇作文被枪毙了,但是我无所谓。我不想去说假话,面对青春这玩意,我能说出的,只是这些黑暗残忍的事实。他们一点都不美好,真的。

不过,如果还可以继续矫情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说:“我因拥有青春而自豪。”只不过这句话必须得成为后话,它是一个谎言。我一点都不热爱青春。更别谈什么自豪。

篇5

从超市回来,她边喝牛奶边看电视。我们在一旁聊天,声音稍微大了一些,她马上在旁边大声抗议:“不许再说话。”表妹很尴尬,大声斥责她:“不能这样没礼貌!”她还击:“你们才没礼貌。”然后回到电视机前,把电视声音开得震耳欲聋,表妹火起,过去“啪”一下关了电视。小姑娘顿时大哭:“我要看电视,我要看。你们都是坏蛋!”

表妹把我和母亲都拉进卧室,小姑娘在客厅哭得惊天动地。表妹又急又烦地说:“我最怕她哭,一哭就停不住,除非答应她的要求。”母亲听不下去,到客厅里重新打开电视,哭声才终于停止。

吃饭的时候,也许因为喝饱了牛奶,小姑娘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在几盘菜里翻来翻去,只拣了几块鸡肉吃,将表妹放到她碗里的蔬菜悉数扒拉到桌上,米饭更是一口不动。表妹拿起饭要喂她,她一个劲儿地摇头,最后独自跑到房间里翻抽屉去了。

看着表妹的无奈和烦躁,我想不光是我表妹,很多中国父母都会对孩子的任性束手无策。我们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就养出了一个任性、毫无自制力的孩子?从前我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三年前,有机会到加拿大住了两年,目睹国外孩子的状况,对比之下,恍然明白:养个不任性的孩子其实很简单。

我最初的发现,是在多伦多的商场,看到那些跟母亲逛商店的孩子一个个都安静得很,几乎看不见哭闹的,连躺在婴儿车里的几个月的小宝贝都吮着奶嘴,不吭不哈的。而且他们通常都不是在父母的怀抱里,不会走路的坐婴儿车,会走路的自己迈腿。有一次我甚至还看见一个白人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服装超市里穿行,最大的女孩看上去八九岁,她推着婴儿车,不时逗她的小弟弟,她的母亲则在那里一件件地挑衣服,不急不躁的样子。

母亲们总是带着孩子逛商店,是因为加拿大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许单独留在家中,那里通常也没有老人帮着看孩子,所以,父母们走到哪里,都得把孩子带在身边。他们带着孩子到处逛,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累人。他们有什么诀窍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如此安静?

后来我和一个比我早来几年的女朋友谈起这个问题,她说这很简单,那就是,这些孩子“早就哭够了,知道哭没用,就不哭了”。她说的“早”是早在孩子出生时,母亲在医院生完孩子,假如一切正常的话,可能一天就出院了。一回到家,孩子就被放入婴儿室的小床,父母会在必要的时候进去照顾他,其余的时间,他就得独自待着了。晚上即使他哭得没完没了,父母只要确信他没事,也绝对不会理他。如此哭上一段时间,他就明白,哭,是没有用的,便很容易放弃了这个“武器”。

这事听起来很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像我这样的中国父母一定会感觉如五爪挠心,听着孩子的哭声不去理会,是不是太残忍?所以我们都会忍不住起身抱起孩子哄哄,直到把他哄睡。我们的孩子就这样从出生开始被父母抱在怀里哄,一路哄下去,哭闹就成为孩子对付父母的有效武器。

两厢一比较,中国的父母真是“心太软”。其实,这也是传统的教养观念使然。如果想要改变,想养个不会哭闹的孩子,那么,中国父母就得丢弃“哄”的教养原则,而代之以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如果为人父母之初就能牢牢把握这样一条原则,先“狠心”,后必“省心”,可以免去日后很多麻烦,也可以避免呵斥、打骂这样真正伤害孩子的行为。

同样的原则也可以运用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去年的圣诞节,我和几个杭州老乡在一起聚会,其中一位对老外抚养孩子的方式大为赞赏。她说:“看他们养孩子,像养小狗小猫似的,随便抓一点,放在孩子面前,他吃不吃,无所谓,可他们的孩子一个个养得结结实实的。”我们对此都深有同感。

要让孩子自己吃饭,只要从小坚持吃不吃随他便,就保证能养出一个什么都爱吃的孩子来。可是,就这么一条原则,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总是怕孩子饿坏了,饿出病来,所以就想尽各种办法来哄孩子吃饭,结果,孩子还养得像“豆芽菜”,养成了挑食的难伺候的宝贝。

吃饭睡觉都不哄,虽然是一条简单的教养原则,但却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阻止了任性的萌芽,使任性这个最容易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的性格缺陷失去了滋生的温床。可惜,我初为人母的时候,并不清楚地知道这条简单的教养原则,也不知道“哄”孩子能哄出这么大的弊端。

除了不哄孩子这一条之外,我还从多伦多那些带着孩子逛商店的父母身上悟出另一点,那就是让孩子自小就学会独立和自行其是,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过度依赖父母而在依赖不能满足时表现出任性的哭闹。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孩子抱在怀里,走到哪里都舍不得放下来,即使孩子会走路,我们也生怕他摔了碰了,而不肯让他独自行走,有时孩子刚刚走了几步,我们会怕他累了,而非要将他抱起来。如此,在孩子开始学习人生中最初的独立时,我们就为他们设置了障碍,使他们不得不转而投靠父母的怀抱,从此不愿离开。如果父母偶尔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伤心地大哭大闹。

而我看到的老外父母们,则是将他们的孩子早早就从怀抱里放下来,把他们放在床上、车里、地上,让他们自己躺,自己坐,自己走,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当他们摔倒时,会自己爬起来;累了,会自己坐在地上歇一会儿,然后继续走;碰到麻烦时,会想办法自己先解决。他们自小便知道,父母会在需要的时候帮助自己,但绝对不能事事依赖,所以他们没有任性的理由,也得不到任性的机会。

篇6

仝女士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说她的女儿兰兰好像患了孤僻症。兰兰今年4岁,上幼儿园中班,性格内向、腼腆。3岁那年上幼儿园后,兰兰就经常闹着不去,说不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仝女士心疼孩子,就顺着她,以为长大一点兰兰会慢慢适应集体生活。如今上了中班,兰兰却更不愿意去幼儿园了,每天早上一提上幼儿园就大哭。

通过仝女士的讲述,我知道兰兰也没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主要是胆小、腼腆,无法融入集体生活。

兰兰不仅不想上幼儿园,就连和邻居小朋友相处也总是怯生生的。有一次,一个小她两岁的小弟弟和她闹着玩,从她身后吓了她一下,兰兰马上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兰兰自己都不敢下楼了,每次下楼都得姥姥陪着。

三四岁是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通常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与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此时,孩子依恋同伴的强度增大,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显著增多。这也是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很显然,兰兰在同伴相处方面的表现是回避和退缩。

4岁的兰兰为什么害怕与同伴相处?如何帮助她走出困境?我准备通过沙盘游戏来与她互动。

过度保护与缺少关注

第一次见兰兰,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仝女士和丈夫一起带孩子来的。兰兰长着大大的眼睛,一副乖巧的模样。当我蹲下来试图和她打招呼的时候,她怯生生地往妈妈身后躲。她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仝女士跟我介绍的一致:内向、胆小、怕生人、黏妈妈。

我请仝女士陪着女儿一起和我到沙盘室。

看到满架子的沙具,兰兰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小娃娃、粉红色的小床、小桌子、盘子、食物……兰兰急不可待地搜罗了一堆的沙具放在了沙盘里。不一会工夫,整个沙盘就被堆得满满当当的。看样子,兰兰是要组织一场热闹的聚会,但是仔细看又不像是聚会那样有序。

这时,兰兰拿起一个沙具汉堡,用她漂亮的大眼睛看着我,没有说话。这表明她已经和我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时,仝女士已借口上洗手间离开了沙盘室。兰兰拿了一个沙具小女孩放在沙盘的正中央。有趣的是,这个小女孩不是站在那里,而是躺着。兰兰在一堆零碎的小玩意中找到两把小伞。那种沙具小伞像火柴棒一般长短,兰兰用她的小手使劲地想把伞撑开,却怎么弄都撑不开,只好求助于我。这么精巧的小玩意儿,我也费了半天劲才撑开。兰兰在一旁耐心地等着,抿紧嘴唇暗暗跟着我使劲,始终没有放弃的意思。等我把伞撑开,她高兴地接过去,小心地遮在沙盘里那个躺着的沙具小女孩的上方。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个沙具小女孩,一副少女的模样,手里还托着一只和平鸽。我纳闷,有必要让她躺在地上,身上还遮着两把伞吗?

孩子第一次玩沙盘游戏,我一般不对孩子所玩花样的象征意义做确定的结论,而是会提出一些假设。沙盘中的小女孩有可能是兰兰内心自己的影像,而撑开的那两把伞无疑代表“保护”。兰兰一定要把两把伞都撑开,一种可能是她在抱怨生活中的保护太多了,另一种可能是她在抱怨生活中的保护还不够,所以才希望多撑开一把伞。兰兰到底在表达什么,需要在今后的沙盘游戏中进一步证实。

无论兰兰在表达什么,这种表达本身非常重要,既是她内心负面情绪的宣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梳理。更重要的是,当她感到把这种内心的体验表达给了可信赖的成人,她会有一种安全感,这是心理修复的基础。

看孩子玩沙盘游戏,只要默默地看就行,诸如“你摆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摆”“你愿意讲个故事吗”等等询问会打扰孩子。此时,沙盘中的沙具在诉说着一切。对于成人来说,不仅需要用眼神、姿态、表情等表达对孩子的关注与保护,更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沙盘游戏中去。成人营造的这种温馨、自由、安全的氛围,孩子能够感应到,有了感应,孩子自然愿意和你在一起进行心灵的沟通。

兰兰继续做她的游戏。此时,我又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沙盘中,在一大堆沙具中间,有一个非常小的角落。小小的角落中央是一张小得几乎看不见的婴儿床,躺在床上的婴儿非常小,而且婴儿床是倾斜的。婴儿床旁边没有明显的照顾者,虽然有一个沙具成人在不远处,但是却有一堆玩具压在他身上。

如此丰富的沙盘中,大家都很忙碌,很欢快。然而,这一部分投射的是孩子内心的某个细腻的小角落,是不被照顾的、被忽视的。

这个细节和被两把伞保护的女孩的情境相呼应,究竟在暗示什么?还需要日后在与仝女士的沟通及兰兰的沙盘作品中寻找答案。不过,对兰兰来说,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兰兰玩累了,吵着要妈妈带她回家。我事先已和仝女士约好,为了让兰兰像自然地玩游戏一样来诊所做沙盘游戏,游戏结束后我们之间不做交流,而是等到她们母女回到家以后,我们再进行电话沟通。

兰兰第一次玩沙盘游戏一直在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保护过度,第二层意思是保护不够,自己被忽视。我请仝女士仔细思考,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对兰兰保护过度?孩子哪些需求被忽视了?这些与兰兰害怕与同伴相处有什么关系?电话中,仝女士似有所悟,但又说不清楚。我宽慰她,不要着急,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我没有给仝女士布置具体的任务,因为她为女儿的异常表现已经着急很久,在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我的理解和支持。妈妈内心安定了,孩子更容易恢复。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协助仝女士找到帮孩子走出困境的方向,确立了方向,后面的路才好走。

无理取闹与合理抗议

仝女士告诉我,在第一次沙盘游戏后的第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她问兰兰去不去幼儿园,兰兰爽快地答应了。老师反映,兰兰在与小朋友相处时,虽然还是比较退缩,但是不像以前总是黏着老师了。兰兰的变化让全家人惊喜不已,同时也增强了治疗的信心。

沙盘游戏是孩子潜意识的非语言表达,关键是咨询师要“抱持”孩子所表达的内容。所谓“抱持”,就是理解、支持、关怀、包容和保护。一旦孩子感觉到你理解了他表达的信息,他就安心了,踏实了。虽然很多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把那些具体问题先存放在沙盘所代表的心灵花园里,孩子便可安心地正常生活了。

我把沙盘游戏的道理讲给仝女士听,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次和第三次沙盘游戏中,兰兰依然在表达“保护”这个主题。她的沙盘中出现了垃圾场、绿色植物和正在建设的街道。

不难看出,垃圾场与兰兰第一次沙盘游戏所呈现的不被保护的部分是相呼应的,都是被忽视的角落。成长过程中,兰兰需要有人鼓励她大胆尝试,给她尝试的机会,从一次次克服胆怯心理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从而慢慢建立自信。然而,兰兰的希望落空了。每当她退缩,妈妈和姥姥马上出面保护她,说:“我家兰兰胆子小……”

这些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可以先把它放在一个角落里等待处理。接纳使改变成为可能。绿色植物是兰兰自身有序与有能力的部分,而街道则是成长和发展的象征。

在第三次沙盘游戏中,兰兰突然对我说,她需要水来浇树。我用一个大号可乐瓶子装水给她。我以为兰兰用一点点水就够了,可她把那一大瓶水“咚咚咚”地全倒进了沙盘,然后举着空瓶子对我说:“我还要!”我满足了她的要求。兰兰又把满满一瓶水全倒进了沙盘。水已经越过了沙具的表面,顺着沙盘的缝隙渗到地板上了。

“再要一瓶!”兰兰又把瓶子举到我面前。兰兰这一不可思议的举动究竟在表达什么呢?这有可能是她长期被溺爱,无理取闹的一种方式。如果是这样,我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告诉她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她是在合理抗议,成人给她的爱太多了,泛滥了,但这些爱不是她需要的。如果是这样,我就必须满足她,让她充分表达出来,我才能真正帮到她。

我迟疑片刻,做出了判断。凭借直觉和兰兰目前的表现,我感觉她应该属于第二种,即她在向我表达她不需要的爱已经泛滥了。于是,我接过可乐瓶子,又帮她装了一瓶水。

倒完这一瓶水后,兰兰接着要了第四瓶,再次全部倒进沙盘。水溢了出来。此时,沙盘游戏结束了,兰兰显现出了我从未见过的轻松。

负面暗示与核心家庭

兰兰结束游戏时的状态让我确认,她确实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告诉我,她无法承受那些不必要的保护。我庆幸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通过沙盘游戏,兰兰把内心的不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尽管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单单是表达出来,问题实际上已解决一半了,因为兰兰心里踏实了,她知道,问题先放在那儿,是可以解决的。我相信,接下来的治疗,她会有更加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之后与仝女士的电话交流中,自然地说到了兰兰的沙盘游戏主题“保护”。

我得知,兰兰性格比较腼腆,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与她打招呼,她便会本能地害羞、退缩。此时,姥姥或妈妈会马上把兰兰抱在怀里,告诉客人:“我家兰兰胆子太小,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妈妈带着兰兰在小区里玩,妈妈担心兰兰胆子小,被欺负,也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和小朋友谈条件,告诉他们让着兰兰一点。上幼儿园这件事更是典型。其实一般孩子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兰兰在小班的时候却频繁不去幼儿园。妈妈和姥姥的理由是:“我家兰兰胆子小,需要更多的照顾和保护。”

问题逐渐清晰了。表面上,兰兰得到了很多的保护与照顾,然而,她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她更希望成人鼓励她大胆尝试,自己体验如何化解与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我建议仝女士,今后在生活中对兰兰适当放手,鼓励她大胆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现她在交往方面有点滴进步,更要及时表扬。当兰兰害怕、退缩的时候,不要马上抱起她,说“我家兰兰胆子小”之类的话,因为这类话对孩子是非常不好的暗示,容易强化孩子内心的恐惧。另外,由于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兰兰心里缺少一个明晰的核心家庭概念(核心家庭指的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内心是不稳定的。所以,我建议仝女士要说服丈夫,每周至少两次一家三口在一起活动。

场景有序与内心安定

随后的几天里,仝女士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她陆续告诉我,兰兰在交往方面进步很大,见陌生人不再躲避了,在幼儿园吃饭敢主动找老师要纸巾了,等等。

接下来的几次沙盘游戏,兰兰已不再表达“保护”的主题,作品变得和谐有序起来。她还是时常设置聚会的场景,比如,她会摆一个小熊的生日聚会,有餐厅、舞厅、游乐厅,显然有了分区。这表明她无序的内心世界在修复。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看,她的行为表现正是如此。兰兰的变化何以如此显著?一方面,幼儿问题形成得快,及时、正确地干预也会带来非常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仝女士及其家人的积极配合也非常重要。

篇7

“心不在焉”的妈妈

黄女士说,做了妈妈以后确实有幸福感,但她常常并不快乐,甚至很无奈。黄女士曾在一家公司就职,工作业绩出色,颇受上司的赏识,但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很多业务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于是黄女士递交了辞职书,在家里做起了全职妈妈,还请了一个小保姆当助手。

虽然家里经济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黄女士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影响了她哺乳和养育时的行为状态。当儿子醒着的时候,她有时会与他亲切地目光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她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做准备;还有更多的时候,为了不打乱自己的睡眠、吃饭和休闲的习惯,她会把儿子交给保姆。每当黄女士从阳台上看到一位母亲怡然自得地推着儿童车在外散步时,一丝内疚就会掠过心头:做妈妈是幸福人生的一件大事,可是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呢?

儿子丁丁两岁多的时候,一天,黄女士的妹妹带着儿子来做客,一岁多的小外甥在新环境中兴奋地摸这玩那,而丁丁却躲在墙角里不停地抽泣,声音不大、畏畏缩缩。黄女士先是好言相劝,可丁丁还是缩在那里哭,黄女士忍不住大声呵斥了起来,结果,丁丁的情况变得更糟糕。儿子见到外人这么没出息,黄女士觉得很没面子,进而对自己做妈妈的能力怀疑起来,她更担心这样下去,儿子的发展会不会出现障碍。

【心理诊断】

黄女士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母亲非真实性在场”状况,其不良影响的结果是儿子出现了“社会性退缩”行为。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指的是妈妈对哺乳期宝宝无意识的、心不在焉的态度,表现为一种隐隐约约、难以捉摸的气恼。这种态度在哺乳期妈妈身上的表现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事业和家庭双肩挑的知识女性中更为普遍。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形成儿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不愿做“心灵孤儿”的宝宝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哺乳期宝宝面临的最严重的困境,它使宝宝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抗争状态,并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胜利付出代价。

当妈妈常常心思游离时,宝宝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察言辨色”的能力,以侦察妈妈的冷漠,同时还要使尽浑身解数,来唤回妈妈的关注和爱护。于是,有的宝宝睡眠不好,夜里总是醒甚至吵闹;有的不能独处,总是粘着大人不放;有的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行为退缩胆怯……这些情况一般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淘气、闹人或者任性;如果反映给老中医,他可能会说上火、内虚等因素导致,接着抓中药;然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都是婴儿过度紧张,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的结果,无须服药,只要父母尤其是母亲改变抚养态度和养育方式即可。

亡羊补牢未为晚

人生头三年的养育很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认同。但是如果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也就夸大其词了,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矫正以后,孩子的情况也很快就“雨过天晴”。

生了孩子后,黄女士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夹板”: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让她犹豫、彷徨,殚精竭虑的结果是使她常常“身在家里,心在家外”,造成“母亲非真实性在场”。在黄女士看来,儿子不善交往、畏缩不前,是不合逻辑的问题行为,可是在丁丁的心理世界里,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逻辑结果,选择“社会性退缩”可以吸引妈妈的关注,这是经过自己漫长的摸索、付出了心灵的痛苦才取得的胜利。婴儿虽小,但也是很有“气节”的,他宁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误解,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心灵上的孤儿!

与黄女士多次交谈以后,她读懂了自己也读懂了孩子,开始了“亡羊补牢未为晚”的拯救工作。

黄女士一改往常深居简出的清高的生活习惯,主动与小区里其他年轻妈妈打交道,让儿子与同龄小伙伴一起摸爬滚打。到了双休日或节假日,她就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不在乎家里乱成一团糟,而让儿子“疯”个够。以前逢年过节,黄女士不爱走亲访友,现在为了儿子她改变了自己,带着他东家串西家游。经过一段时间的紧急补救,丁丁不怕与人打交道了,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后来再见到黄女士,她已在一家公司高薪就职。她很感慨自己跨过了一条“心坎儿”,当她抛却顾虑,全身心投入养育孩子以后,发现孩子进步了,自己也成熟了一大步,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干练、果敢了。

人生第一年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是力透纸背。拥有健康的早期生活经历是儿童走向美好人生的重要砝码,因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怀特说:“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出生头三年的婴儿更重要。”

篇8

晓欢是个3岁的男孩,全家人都喜欢得心肝宝贝一样。大家都说,晓欢真是个乖孩子。可是,最近大家却发现,晓欢不那么听话了,不那么乖了,什么都要插手,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常常是大人越不让干他越要干,常常为此发脾气。

比如晓欢姥爷差不多每天都要收到杂志社寄来的样刊。过去,晓欢就等着大人给打开牛皮纸信封,他才拿过去玩。现在可不行了,他非要自己拆开信封不可。那天,他拆不开了才递给妈妈,那意思是让妈妈起个头,妈妈却顺手直接全给拆开了。好家伙,他一看又哭又闹大发脾气,那意思是,我要自己拆,谁让你全给拆开了?

还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大人说某个东西危险不要碰,晓欢非要伸手不行,说不听,拦不住,直闹到大人打屁股了哇哇地哭。还有,和姥姥从外面回来,该上楼了,晓欢却还要在下面玩,说什么也不肯上楼,常常是弄得妈妈打,姥姥闹,他自己大哭大闹发脾气。

本来一个很乖的小男孩,怎么学会发脾气了?

心理探源:发脾气总是有原因的

孩子发脾气了,让不少父母感到头疼。但是,头疼不如心疼,不如读懂孩子的心。如果能真正读懂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难理解孩子发脾气总是有原因的。

运动能力发展的原因 随着孩子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害怕孩子受伤,都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于是就会促使孩子发脾气。

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因 孩子在两岁左右,学会了说“我”,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可以渐渐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对于表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异常的强烈,有了第一反抗期的表F。这种表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进而让孩子产生了挫折感,最终导致了他们发脾气。

心理需求发展的原因 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探索环境的机会增加,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导致孩子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2~3岁的孩子就很想自己动手吃饭了,可又掌握不好力量,经常弄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孩子会对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丧,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因此要发泄,要发脾气。因为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就容易拿父母当出气筒,对父母发脾气了。

情绪控制力差的原因 两三岁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而家长就认为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是他们不听话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孩子的大发脾气。

先天个性方面的原因 除了前面的心理发展的共性原因外,还有个性心理方面的原因,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脾气,在心理学上叫作气质,是人先天带来的个性特征。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脾气倔。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发脾气,而且不分年龄,即便刚出生的婴儿也有爱发脾气的。

后天教养方面的原因 常有父母说,如今的孩子都脾气大。为什么?一家就一个孩子,即便再有教养智慧的父母,也会不知不觉间娇宠孩子。越是受娇宠,越是爱发脾气,甚至可以说,孩子不发脾气,反倒有点枉费父母的娇宠了。此外,父母自身脾气暴躁,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发脾气的毛病。

心理处方:读懂孩子对症下药

面对孩子的发脾气,我们该怎么办?

体谅理解,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发脾气,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没有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一位妈妈领着3岁的女儿逛商店。妈妈兴致正高,女儿却总是心烦意乱发脾气。妈妈哄,妈妈劝,怎么也不管用。直到妈妈蹲下身来,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孩子的角度看去,眼前看不见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所以,首先要读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情绪活动。只有体谅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

讲究策略,助益孩子的心

读懂了孩子,也就可以对症下药,助益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了。一是打好预防针。比如,告诉喜欢自己独立做事的孩子,去做,但是咱做不好别着急,慢慢想办法;告诉孩子有时候可以对父母发脾气,但是学会好好说话更是好孩子。二是机智巧应对:发现孩子发脾气了,及时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会反抗了,给孩子多一分理解和疏导;管教胆汁质的孩子要多一些策略,不去轻易触动他的倔脾气;孩子犯脾气是任性地要挟大人,或是要引起大人的关注,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理睬,不当观众;不过分娇宠孩子,不教会孩子拿发脾气要挟人;即使孩子有过错也不盲目发脾气,不给孩子当坏榜样。

坦然面对,疏导孩子的心

篇9

我也是您独一无二的宝贝。

女儿也可以做您最贴的小棉被。

不伤心,

女儿也能给你最温暖的安慰。

(无论如何,我都是地球上的一个生灵,也是你的女儿,请你爱护我,让我在你爱的翅膀下成长,长大了,女儿也将给予您最温暖的回报。)

天上掉下一个小生灵,那便是我,我是爸爸和妈妈两人结晶而成的,我很开心自己能演变为一个人,不用再羡慕凡间的一切了,因为我也将要去接受那一切新鲜的事情。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快活舒适的成长,妈妈给予我足够的营养,爸爸给予我最温暖地抚摸,我发现跟天上一样的温暖,在天上有老仙人们呵护着,在凡间,则有爸爸妈妈宠爱着,不过,凡间可比天上好玩很多,等我出来以后,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东西等着我去玩耍。我已经五个月多大了,最喜欢在妈妈的肚子里踢小球球,我每当踢小球球的时候,妈妈便会一边抚着我,一边说:“小宝贝,怎么这么调皮呢?”我在妈妈的肚子里隐隐约约听到妈妈爱的呼唤,我知道妈妈一定是在跟我说话,虽然有些东东不懂,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听妈妈对我说话。为此,妈妈告诉了爸爸,我会“踢”她了,爸爸很欣慰,经常把耳朵贴进妈妈的肚子里,想听听我在踢球的声音,每当我玩踢一下,爸爸就会激动的叫起来,孩子会动了。好调皮的旋律呀,他一定是个男孩。哒!爸爸,你说错了,我是女孩,不是男孩。随后,我听爸爸对妈妈说,明天去医院做个B超,测一测吧。妈妈说好。我听得有凝问了,B超是什么东东呀?我开始反复的思考,可是,我还是想不通什么叫做B超。不理了,我先觉觉再说。

第二天,一大清早,妈咪便小心翼翼的起床,我也随着醒来了。又是新的一天,我又长大了一天,为我将来到这个世界又近一天了而高兴。随之,妈妈准备好了一切,就去到医院,医生询问妈咪的一些情况后,就说什么可以测一测,于是,妈咪开始测B超了,B超的显示了我的模样,我觉得挺好玩的,妈咪可以看到我了,医生一面介绍我,一面用笔指指画画的,告诉妈妈这是脚,这是头……。我很开心的动来动去的。最后医生对妈妈说我是个“男孩”。啊?我怎么会变成男孩了呢?我明明是女孩呀。于是,我又转动着身子,好让医生和妈咪看清楚,可是医生坚决的说我是“男孩”。妈妈听了,笑得更加的灿烂,我开始烦躁不安了,我明明是个女孩,怎么硬要说我是男孩呢?随着几天,妈妈继续是去医院照B超,医生们还是那句话——我是个“男孩”,我开始有点绝望了,为什么医生们都要说谎欺骗妈妈,难道说我是个女孩会有什么不测的遭遇吗?我不知道,我不想再去思考这件事了,我开始整天呆在妈妈的肚子里睡觉,我不再像以前那么活泼的在妈妈肚子里踢球球了,我开始安静下来,等待将临世界的那一刻。我越来越安静了,妈妈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每天抚摸着我唉声叹气的,爸爸似乎也是这样,不再用耳朵倾听我活动的声音了,以往的笑声,以往的热闹,也随着凝结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随风而去,我不知道我能来凡间当一个女孩,是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只能盼望着出生的来临。某天,一家人做在沙发上,悲伤一点点的延伸。慈爱爷爷发话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生她出来吧。虽有人不太愿意,但大家都同意爷爷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天,妈妈就匆匆忙忙的带着我回外婆家,我听说,什么计划生育,不准多生孩子,唉,这个社会呀,我第一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哀。过了几天,妈妈就到医院去,打催针,催我下来,妈妈开始发作了,很是痛苦,我也竭力的挣扎。也盼望早点出去。也不让妈妈那么痛苦,可是,似乎很困难。我很心痛妈妈,但是,也只有随着时间的变迁,慢慢的降临。

随着凌晨一声的哭啼声,我便到了这个世界,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只知道哭,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哭得好伤心,她有气无力的摸摸我的脸。好怜爱的看着我,随后,我便被好心的护士姐姐抱进婴儿监护室,温柔的护士姐姐出去的时候,还不忘给我一个灿烂的微笑,表示欢迎我来到这个世界,我竭力睁开眼看看四周围。面对陌生的环境,似天上方块箱的房间,有一种好不不寂寞的感觉,我好累,我有点后悔放弃做天使的机会了来到了凡间。我发现凡间并不适合我,我真的累了,就昏昏欲睡过去了。

过了好久,我又被护士姐姐抱出婴儿室,把我抱到妈妈的身边,我妈妈哭看着我,我好不心痛。我好想去安慰妈妈,但是,我不会。我发现妈妈好漂亮,应该也很温柔吧,不禁的把头靠近她的怀里。妈妈把抱到公园去逗我玩,我看看周围的风景,我发现,这时候叶子黄了,飘满了整个天空,好似在为我感到灿烂,这便是我出生的季节,也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伴着妈妈的的逗玩,心中才慢慢的欣喜起来。

篇10

洋邻居送来的贵重贺礼

3年前,我随“洋老公”移民加拿大。半年后,我怀孕了。这是我第一次怀孕,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这个时候,邻居芮娜来敲门了。她有个6岁的儿子,现在即将生第二胎。她抱歉地告诉我说,今天找了工人来为她即将出生的女儿装饰房间,希望没有影响到我。说完,她热情地邀我去参观她家的房子。

芮娜告诉我,在加拿大,医生通常会在产前告诉准父母们孩子的性别,以方便父母提前为孩子起名字、布置房间。而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属于各自性别颜色的房间里。男孩房间的颜色是蓝色,女孩的则是粉红色。

当我走进芮娜儿子的房间,便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那房间装饰得整个像是一片湛蓝的海洋。而芮娜为即将出生的女儿准备的房间已经贴上了粉红色的壁纸。

我悄悄告诉芮娜自己也怀孕了,她听后十分高兴,钻进房间里摸索好一会才出来,硬是往我手里塞了两件令我惊诧的小礼物:一个婴儿用的旧围兜和一个可以抓在手里玩的旧小熊!围兜已经洗得发白了,小熊的熊掌处还用线缝过……

后来我才知道,老外认为自己孩子用过的东西,别人也一定会需要,所以,当有朋友准备迎接小生命时,他们会将自己孩子用旧的东西转赠给别人。无论赠方还是受方,都不会嫌“礼物”破旧。

特殊的PARTY

与“母子分居”

加拿大是一个适合孩子生长的地方。书店里关于怀孕、生产、哺乳、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书刊多如牛毛,社区里有许多给准妈妈办的学习班,教她们怎样应付人生角色的全新转变。

更有意思的是,准爸爸得陪同太太参加各种育儿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指导老师更会鼓励准爸爸们进行胎教,如抚摸妻子的肚子、与胎儿交谈等等,培养他们对孩子的感情。对于孩子,似乎每个人都充满了关爱和热情。我挺着肚子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常常会有不相识的人冲我微笑致意,一些女性甚至会过来问长问短,摸摸我的肚子向我道贺。有时碰到在路边抽烟的男士,看我过来,他们远远地就把香烟藏在身后。有一次散步时,我的肚子有些不适,就一边按着肚子一边慢慢走,结果迎面一辆“尼桑”开过来掉个头停在我的身边,问我需不需要帮助,是否到了该去医院的时间?

一个周末,老公带我去一个朋友家看录像。去了之后我发现,客厅里已有十几个人,我一进去就被朋友领到厨房,餐桌上放着一个精美的蛋糕,大家齐说:SURPRISE(惊奇)!我才明白,在加拿大,生孩子前孕妇的亲戚朋友会给她举行一个聚会叫做BABY SHOWER(宝宝秀),参加的人都会给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准备一份礼物,衣服、鞋帽、玩具、奶嘴,甚至还有摇椅小床之类的,差不多小宝宝需要的一切就基本有了。当我在众人的拥围和笑声中一件一件拆看着礼物时,真忍不住想对宝宝说:“孩子,快出来吧,你看这么多的笑脸和礼物在等着你!”

终于进了产房,肚子疼得厉害,医生、护士不时进来检查进度,温言软语,在我听来像是从遥远的天边传来。疼得实在难以忍受时,医生就把我扶进沐浴室,里面有防滑坐椅。当我坐在椅子上,让热热的水流冲击着腰部,疼痛马上就缓解了许多。就这样在众多的关爱和帮助下,我的儿子终于顺利地出生了。

出人意料的是,回到家的当天晚上,先生就提出让宝宝去婴儿房睡觉。我有些恼怒:“你是说让出生才一天的婴儿单独睡?难道你脑子出了毛病?”“亲爱的,在我们国家,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在他自己的房间睡,这没什么不好。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一夜,没有妈妈陪伴的儿子照样睡得很香,不哭也不闹,先生得意地说:“怎么样,我们的小男子汉够坚强吧?”

两个月后,先生的父母来看孙子。两位老人不停地亲吻、抚摸着宝宝,还对小家伙说了很多话。先生告诉我,在加国的新生儿,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一个能接受语言信息的“个体”,而不是个只需要吃奶的孩子。

当我按规定时间给他喂奶时,小宝宝竟哇哇大哭起来,扭动着脑袋就是不肯吃。看见我硬性将塞进孩子嘴里,一旁的婆婆显得很惊讶:“为什么要这样?孩子不愿意吃,为什么要强迫他呢?”

公公解释道:“我们的意思是,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他饿了自己会吃的。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带着幼儿畅游欧洲

儿子满半岁时,婆婆邀我去商场给小家伙挑选玩具。中国家长给孩子买玩具,通常会考虑玩具对智力的开发,目的性较强,而婆婆在购买玩具时更在意孩子是否喜欢。

曾有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中国朋友,他的儿子喜欢上一套化学实验仪器,但是他认为儿子才6岁,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实验,买了也是白费。后来,他的教授把这套仪器当生日礼物送给了他的儿子。令他惊奇的是,儿子在他不经意的指点和自己的摸索下,竟然学会了用甘油制造出肥皂!

儿子周岁时,先生提出带我和孩子去畅游欧洲。我担心儿子稚嫩的生命是否能适应长途飞行,老公笑道:“我已经向医生咨询过了,只要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让小家伙咬吸奶瓶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