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夏季腹泻范文
时间:2023-03-26 20:0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儿夏季腹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综合治疗;小儿;腹泻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086-02
小儿夏秋季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近2年,作者应用综合疗法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36例为2003、2004、2005年8~10月的腹泻患儿,年龄6个月~4岁,平均年龄2.5岁。男性20例,女性16例。他们均伴有发热头痛,肠鸣呕吐,咳嗽流涕,大便稀溏,次数增多,甚如水样或蛋花样,黄或黄绿色,无腥臭味。血尿常规均正常,大便镜检见脂肪细胞及少量的WBC。大便稀释,离心后上清液于电镜下观察,32例见到人类轮状病毒。32例伴轻度脱水。
1.2 治疗方法
1.2.1 所用药物丁香开胃贴(湛江市皮头区寸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B20020646,1.2 g×3贴),成分:丁香,木香,白术,苍术,砂仁,白豆蔻,冰片;幼泻宁冲剂(成都迪康制药公司,国药准字Z51021344,6 g×6袋),成分:白术,炮姜,车钱草;双黄连口服液(众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0565,10 ml×10支),成分:黄芩,连翘,金银花。
1.2.2 用法用量 患儿均于肚脐处外敷丁香开胃贴,1.2 g/(次・d);再将幼泻宁冲剂溶于生理盐水中至50 ml,用注肛器连接顶端涂有少许凡士林或液状石蜡的16~18号导尿管,轻轻插入10 cm左右后,缓慢注入药液并保留4 h以上,其用量为:1岁以内6 g;1~2岁9 g;3~5岁12 g。同时口服双黄连口服液,3次/d,用量为:6个月以内3 ml,6个月~1岁6 ml,1~2岁10 ml,3~5岁15 ml。若患儿呕吐不止,不能进食,可将双黄连口服液混进幼泻宁冲剂溶液中一同注进内。
1.3 注意事项
①重、中度脱水患儿应先补充丢失的相应水分,再用此法治疗;②往内插导尿管及注射药液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导尿管或药液刺激肠壁而产生便意;③药液灌进后应保持1 h以上。
1.4 疗效评价
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提出的疗效判断标准[1]。①显效:治疗1 d,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3 d,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3 d,大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则恶化。
2 结果
本组36例患儿中,显效16例(44.44%),有效15例(41.67%),无效5例(13.89%),总有效率86.11%。
3 讨论
小儿夏秋季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乏力,乳食不知自节,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悖逆,并走于下,形成泄泻。又由于脾胃易受湿、暑、风、寒和饮食所伤而患腹泻。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蒸腾,酿成暑湿之邪,侵犯脾胃,困遏中焦而作泻。炎热夏季,儿童多喜凉贪冷而遭风寒,风伤肺卫,寒伤中阳,若与湿相合,留恋脾胃则为腹泻。另外,小儿常不注意饮食卫生,多不洁饮食,外部邪随之入内,蕴温蒸热,壅遏胃肠,形成泻泄。寒湿疫毒为致病主因;脾虚湿盛为发病关键;泻泄致伤阴耗气,升降失调为病理变化。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夏秋季腹泻为其感染人类轮状病毒后[1],该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引起小肠上皮细胞损伤,使小肠绒毛缩短,绒毛细胞破坏、病变,致双糖酶活性降低,钠与糖吸收障碍的渗透性腹泻[2] 。腹泻除与致病微生物的数量、毒力、定植能力有关外,还与机体的营养、免疫系统及特异性物质(SIgA)的量密切相关。因此比对抗腹泻因子更为重要的预防措施是恢复并维护肠道黏膜屏障的生理功能,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关键所在[3]。
丁香开胃贴所敷之脐处,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其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药物直达病所,且方法简便,患儿易于接受。由肛肠所给的药物经肠道吸收较口服吸收快,同时避免了药物经口服后消化液的酸、碱度和酶对其的影响与破坏,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也克服了药物口服引起的胃肠不适及中药苦涩难咽的缺点。药物到达病所的局部浓度较高,并可在肠道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水肿、炎症、溃疡的修复,迅速改善临床症状。肚脐属中医的“神阙穴”,归属任脉,任脉分布于胸腹正中,与足三阴经和冲脉等交会,有总任和调节诸阴经的作用。通调冲任,可以治疗呕吐、呃逆,胸、脘、腹疼痛等[4]。“神阙”属任脉之大穴,有回阳救逆,调理脾胃之功能。开胃贴通过“神阙穴”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在于此。
丁香开胃贴中的丁香和胃降逆而止呕,木香疏肝行气、和胃止痛;苍术与白术健脾燥湿,养胃止泻;豆蔻与砂仁温胃暖脾,消胀止呕。幼泻宁冲剂中的车钱草入肝、肺经,利水渗湿,分清别浊而止泻。《本草纲目》:“导小肠热,止暑泻痢。”炮姜辛温之性不比干姜强烈,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发散之能不及生姜强大,作用缓和持久, 温中止痛止泻,较适宜于幼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丁香与苍术均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5,6];白术具有促进胃排空和小肠的推进作用[7],木香能对抗胃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促进内源性胃动素产生,加速胃排空,因此二者均有止呕的作用;冰片具有止痛、抗菌消炎和透皮促进剂的作用[8,9]。所用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抑制人类轮状病毒的活性[10],促进腹泻的痊愈。以上诸药共用,局部吸收和全身调理相结合,达到健脾止呕,和胃止痛,温中止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祯祥.医学病毒学基础与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616.
[2]张骠.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医治疗新进展[J].中医药信息,1993,(2):27-30.
[3]张俊侠,郭东文,刘庆伟,等.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1993,8(4):197-198.
[4]张家维.针灸学基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83-86.
[5]卢丹,李平亚.丁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4):58.
[6]李曼玲,范莉,冯伟红,等.苍术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11(4):79.
[7]殷静先.白术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6):527.
[8]吴寿荣,程刚,冯岩.冰片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1,32(12):1143.
[9]杨勇,胡远.透皮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0,11(2):92.
篇2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惠州 516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儿科258例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特点:腹泻156例,便秘90例,其他12例;常见伴发病是婴儿肝炎综合症、生长发育落后、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等;发病相关因素:新生儿及3个月以下占总数的75.58%;农村患儿占总数的62.79%,非纯母乳喂养儿占79.69%,肠道及肠道外感染性疾病123例,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母亲)84例,婴儿肝炎综合症66例, 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腹泻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 例,所占比例高达82.05%。结论 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低龄、非纯母乳喂养、牛奶蛋白过敏者、婴儿肝炎综合症以及使用抗生素后致肠道菌群紊乱是该组婴儿排便异常的重要相关因素。
[
关键词 ] 婴儿;排便异常;临床特点;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24-02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LUO Huiqin ZHANG Songl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Hu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58 cases of pediatric out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ged 0 to 6 months with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linical features: 156 cases with diarrhea; 90 cases with constipation; 12 cases with other diseases; common comorbidity includes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growth retardation, various nutritional deficiency diseases.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infants aged 0 to 3 months accounted for 75.58% of the total cases; rural children accounted for 62.79% of the total number, non-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children accounted for 79.69%, intestinal and extraintestinal infection disease totaled 123 cases, the use of antibiotics (baby or mother) totaled 84 cases,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totaled 66 cases, improper diet or feeding milk protein allergy diarrhea totaled 32 cases, the proportion was as high as 82.05%. Conclusion The main features of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infants aged 0 to 6 months in Huizhou City include 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the important relevant factors of the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of this group of infants are set out as follows: young, non-exclusive breastfeeding, milk protein allergy, infant hepatitis syndrome and intestinal group disorder caused by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Infant; Abnormal bowel movements; Clinical features; Relevant factors
[作者简介] 罗惠琴(1970.12-),女,广东连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
排便是人体复杂而协调的生理反射活动,小儿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粪质异常, 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占小儿消化门诊患者的25.0%左右[1]。其中初生~6个月内婴儿排便异常的情况特殊,与大龄婴儿及年长儿排便异常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为探讨和分析6个月内婴儿排便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该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门诊儿科诊治的258例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258例排便异常婴儿中,男144例(55.81%),女114例(44.19%);就诊年龄最小者出生8 d,最大的6个月。就诊时病程最短者2 d(为腹泻患儿),最长者2个月(为便秘患儿),病程>7 d者174例,平均病程21 d。
1.2 方法及内容
收集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就诊年龄、生活环境、喂养方式、发病因素、临床特点、伴发疾病、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等与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患儿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新生儿组39例(15.11%),1~3个月婴儿组156例(60.46%),共195例(75.58%);4~6个月组婴儿63例(24.42%);中位年龄为2.3个月。
2.2 临床特点
婴儿期排便异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便秘,该组258例患儿中腹泻156例(60.47%),患儿均符合腹泻的诊断标准[2],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常见的伴随症状是呕吐、排便前哭闹、黄疸,部分患儿有发热及肠道外的相关症状,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或有脂肪球、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其中18例纯母乳喂养儿除腹泻外一般反应好,食欲、睡眠佳,体重增加正常,是为“生理性腹泻”;便秘90例(34.88%),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或数天不排便、粪质坚硬,常见的伴随症状是食欲不振、排便哭闹、黄疸、便血等,其中78例(86.67%)病程>1个月,符合新生儿/婴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3];其他:12例(4.65%),包括单纯性排便哭闹、排便失常、肥厚性幽门梗阻、先天性巨结肠、不完全闭锁、先天性狭窄等。
2.3 流行病学因素
2.3.1 生活环境 城区患儿96例(占本组总数的37.21%),其中腹泻儿54例、便秘儿39例,其他3例;农村患儿162例(占本组总数的62.79%),其中腹泻儿102例、便秘儿51例,其他9例。
2.3.2 发病季节 腹泻儿秋冬或春夏季发病多见;便秘儿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2.3.3 喂养方式 纯母乳喂养儿54例(20.93%)、人工喂养儿96例(37.21%)、混合喂养儿108例(41.86%)。
2.3.4 发病因素 腹泻156例患儿除18例为生理性腹泻外,138例病理性腹泻儿常见的发病因素依次是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母亲)84例(60.87%),肠道外感染性疾病 69例(50.00%)中婴儿肝炎综合症48例(69.57%),肠道感染性腹泻54例(39.13%),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消化不良39例(28.26%)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 例(占82.05%);90例便秘儿的发病因素主要是喂养不当或食物成分不均衡69例(76.67%),发热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后21例(23.33%)。
2. 4:伴发病:腹泻儿常见的伴发病主要有生长发育迟缓及营养缺乏性疾病84例(60.87%)、呼吸道感染54例(39.13%)、婴儿肝炎综合症48例(34.78%);便秘儿常见的伴发病主要有厌食78例(86.67%),营养缺乏性疾病56例(62.22%),肛裂32例(35.56%)、婴儿肝炎综合症18例(20.00%)、痔疮6例(6.67%)等。
3 讨论
排便异常是由于饮食不当、食物成分不均衡、肠道本身疾病及肠道外感染等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分为病理性、功能性、精神性排便异常。新生儿系反射性排便活动,对于排便没有精神上的影响,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在排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研究收集的是0~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的临床资料,其中3个月以下婴儿195例,占总数的75.58%,暂无明确涉及心理压力、精神创伤等精神性排便异常的个案,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因素导致的排便异常所占比例是4.65%,不足5.0%。
在发病相关因素,该组资料显示排便异常与患儿年龄、生活环境、喂养方式、季节、婴儿键康状况、病程长短与用药情况及伴发病等密切相关。农村患儿发病率高于城区患儿,提示农村生活环境及卫生保健条件是该组婴儿排便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纯母乳喂养儿发病率低于非纯母乳喂养儿,非纯母乳喂养儿204例,其中39例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腹泻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 例,比例高达82.05%,提示牛奶喂养儿因牛奶蛋白过敏出现腹泻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喂养方式的婴儿,是腹泻的主要发病之一;腹泻儿秋冬或春夏季发病多见,可能与本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在春夏季易发肠道细菌感染、秋冬季易发肠道病毒感染有关。该组便秘患儿的发病因素则主要是喂养不当或食物成分不均衡、发热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腹泻后多见。
该组资料还提示,3个月以下患儿病程多超过1周,尤其是腹泻患儿,发病常始于新生儿期,病情迁延到婴儿期,病程短于1周者常见的发病因素是受凉、感染或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晡乳母亲);病程超过1周者常见的发病因素则主要是喂养不当、婴儿肝炎综合症或长程使用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等,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落后、营养缺乏性疾病等;4~6个月腹泻患儿主要的发病因素是肠道或肠道外感染、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晡乳母亲)及喂养不当等,病程多短于1周。
便秘是困扰患儿及家长的常见临床症候群,我国北方五市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群体患病率为4.73%,是儿童胃肠门诊最常见到病症之一[4]。该组资料中,便秘患儿90例,占该组排便异常的34.88%,患儿常常因哭闹不安、厌食、体重不增来诊,病程短者3~5 d不排便,长者10 d才排便1~2次,不仅影响患儿当前的生活,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落后、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病情迁延者有可能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 [5],因而应予足够的重视。另该组90例便秘患儿中功能性便秘78例,占86.67%,低于文献报道的90~95%[6],可能与该组年龄小,就诊时病程相对较短有关。
值得重视的是,该组排便异常患儿中伴发婴儿肝炎综合症者66例,尤以3个月以下患儿多见。婴儿肝炎综合症常常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的延续,有文献报道,婴儿肝炎综合症患儿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症状者达59.1%[7],而在腹泻或便秘的病因学研究中少有提及婴儿肝炎综合症者,该组资料显示婴儿肝炎综合症是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尤其是腹泻)发病的重要相关因素。
目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该组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中84例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8版)》AAD的诊断标准,发生率为32.56%,占病理性腹泻儿的60.87%。有研究发现,AAD发生与患儿年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种类有关,<1周岁的婴儿较易发生AAD,抗生素使用在7 d以上和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患儿也较易发生AAD[8]。该组虽然是门诊病儿,因随机性及流动性大,未能确定患儿或晡乳母亲使用抗生素时间的长短、种类及使用了几种抗生素,但该研究结果明确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自身使用抗生素或通过母乳间接用抗生素均是引起该组患儿AAD的重要相关因素。
[
参考文献]
[1] 王雪峰.儿童排便异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8):581-58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 47(8):634-636.
[3] 张树成.儿童便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8):564-567.
[4] 王维林 张树成.儿童功能性便秘诊疗过程的临床思维浅谈[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1):2-3.
[5] Melanie CC,Chee SC,Janet WC,et al.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J Pediatr Surg,2008(43):320-324.
[6] 王宝西.儿童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 27(8):561-564.
[7] 薛永珍,刘红,袁淑华,等.婴儿肝炎综合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6-17.
篇3
感冒不能只用藿香正气
暑期里,孩子们户外活动多,受热时间过长后不注意补水,或是睡觉贪凉开空调都会诱发感冒。现实生活中有些患儿家长一见孩子感冒后,不问病因,不看症状,便盲目使用藿香正气,有时不仅病情得不到好转,反而可能加重不适症状。还有些患儿家长给着凉引起感冒的孩子用有清暑解热作用、偏于外感热症的药,容易损伤孩子的脾胃。有的孩子脾胃功能有点儿弱,吃了以后有可能引起腹泻。
拉肚子不要马上吃消炎药
夏季小儿腹泻也比较常见,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拉肚子就给孩子吃消炎药,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孩子出现腹泻,不能马上用消炎药。因为使用的抗生素对症可以治疗腹泻,不对症反而会加重腹泻,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孩子的脾胃功能本来就比较弱,再加之夏季贪吃生冷食物及瓜果就更容易“受伤”。具体表现为有的孩子变得不好好吃饭,而且容易出现腹泻,还有的孩子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出现伤食泄,大便酸臭,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肚胀疼,舌苔偏白偏厚。若是吃了变质的食物,也会导致拉肚子。
要判断腹泻的原因应去医院验便常规,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如果孩子同时伴有发烧要做血常规检查,以此初步判断属于哪个类型的腹泻。如果是具有感染因素的,再针对感染的相应病菌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饮食不洁、消化不良引起的上吐下泄,可以吃些胃肠安、保和丸、保和散、健食消导颗粒等药物;如果是着凉引起的腹泻,应加上感冒药;偏于细菌感染性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皮肤病慎用“万能药”
有些家长把尤卓尔当作常备的皮肤病万能药,孩子出现湿疹后拿来就涂,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尤卓尔等含有少量糖皮质激素的软膏、凝胶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在危及健康的同时再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篇4
调胃口
夏季,不少孩子厌食或食量减少的症结有三:一来气温居高不下,机体为了调节体温,较多血液流向体表,内脏器官供血相对减少,以致影响胃酸分泌,导致消化功能减低;二来天气闷热,宝宝休息、睡眠不佳,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体内某些内分泌腺体的活动水平改变,累及胃肠的活动;三来夏季出汗较多,唾液分泌减少或变稠,产生口渴而大量饮水,使本已减少的胃液又被冲淡。三者相加,孩子的食欲自然下滑。为此,父母不妨采取以下举措,调好孩子的胃口:
1、 抓住食欲敏感期添好辅食。
孩子的胃口好坏与舌头上的味蕾发达程度有关,而味蕾发育的敏感期在出生7、8个月后。所以,抓住此阶段,在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辅食,让孩子接受多样化的味道刺激,可有效地提升其味觉的敏感性。诸如蔬果汁、土豆泥、肝泥、鱼泥、蛋羹、豆汤等,只要不影响消化,每天都可以搭配起来让宝宝品尝。周岁后,宝宝已经长出不少牙了,则应相应增加食物的硬度,如将水果蔬菜切成小块状,粥改成米饭,让他感觉有嚼头,否则又可能出现厌食现象。
2、 调整食谱,激活宝宝的味觉。
增加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豆类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锌的药物制剂,以提升唾液中的味觉素与石头味蕾的功能。同时,给点苦味食物,如莴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苔菜、杏仁、桃仁、黑枣、茶叶、薄荷叶、糯米、荞麦、大豆豉等。另外,还有食药兼用的五味子、莲子芯等,用沸水浸泡后饮用。五味子适于四季,冬春季饮用更好;莲子芯最适于夏季饮用。在酸、甜、苦、咸等味道中,苦味以其独特的清新、爽口的味道刺激舌头上的味蕾,激活味觉神经,在增进唾液分泌的同时刺激胃液和胆汁的分泌,进而提升食欲增强消化。另外,做菜时适当加一点香醋、米醋等佐料,也可使宝宝胃酸变浓增多,发挥生津开胃、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之功,使胃口得到提升。
3、 穿对鞋子。
日本医学界一份研究报告称,宝宝穿太紧的鞋会妨碍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影响食欲,导致厌食或挑食。另外,引导宝宝赤脚在草坪、沙滩等处多活动,也有利于激发食欲。
4、 抓好早餐。
夏季清晨凉爽,是孩子一天中胃口最佳的时候,不妨增加饭菜的质与量,尤其是蛋白质摄入量,如绿豆粥1碗,煮鸡蛋1只,喝粥时适量吃点咸菜,以补充因排汗损失的水分,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至于午餐,可吃些含水分高的水果,如西瓜、番茄。晚餐则要有可口的汤或稀粥,以补足一天的水分,消除口渴感,如冬瓜汤、凉拌面、炖排骨、海带丝等。一周内的食谱尽量不要重复,使宝宝对食物保持新鲜感。除一日三餐外,可适当加1~2次点心。
5、辅以食疗。介绍几款可供选择的食谱:
*苹果、柠檬各1个,栗子粉和蜂蜜各1汤匙。苹果去皮,切成小块,掺适量水煮几分钟,盛入碗里。柠檬榨汁,再将栗子粉和蜂蜜溶解,搅拌均匀后一起加入碗中。酸酸甜甜的水果口味,加上鲜艳缤纷的水果色彩,肯定能让孩子胃口大开。
*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各10克,炒内金5克,炒莱菔子6克。研为细末,加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睡前敷于孩子的肚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炒白术、炒扁豆、砂仁、佩兰、鸡内金各5克,焦山楂、谷芽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完。
*健脾开胃。中医学认为,胃口不好与宝宝脾胃功能差有关,可服用健脾和开胃的药,如小儿康等。也可带孩子去中医处做按摩,效果也不错。
护肠胃
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而腹泻堪称为孩子肠道健康的首要破坏因素。为避此祸,把握好以下3个环节很重要。
1、把好喂养关
・1周岁内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含有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可抵消大肠杆菌等病菌所分泌的肠毒素,保护肠道不受侵害。热天尽量不增添新的、不易消化的辅食。也不要在夏天断奶,应待天气凉爽一些以后再断奶不迟。
・断奶后要多安排清淡爽口、蛋白质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油腻、多糖要限制,西瓜、水果、绿豆汤、东瓜汤等天然防暑降温食品可多吃。
・夏季不要给宝宝吃买回的熟食或剩饭剩菜。冰箱中的食品一定要经过高温处理,遭受污染者应毫不犹豫地弃之。
・生瓜、生菜附有蛔虫卵,涮海鲜或畜肉、半生的淡水海螺、螃蟹等可使人感染上肺吸虫病,宝宝一定要远离。
・铁补充不宜过多。美国专家发现,嗜吃高铁食物的宝宝易发生沙门氏菌感染,罹患腹泻的几率因之增加3倍。症结在于过多铁质进入肠道,可促发致病菌的过度繁殖,故动物血、禽蛋、豆制品、猪肝等高铁食物夏季不要吃得太多。
・甜食过多可升高血糖浓度,促使汗液污染的皮肤上细菌生长,进而引起疮、疖、痈肿或痱子等皮肤炎症性疾患,亦应有所限制。
2、重视水的作用
・夏天气温高,出汗多,给宝宝补水是很自然的事,但要多给白开水,少喝可乐等饮料,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可能削弱胃肠道的杀菌能力。金银花露或者是西瓜汁等消暑饮料有滑肠之弊,容易诱发腹泻,也要谨慎。果汁(如苹果汁、桃汁、葡萄汁等)含有高浓度的果糖或山梨醇,可能将体内的大量水分吸入到胃肠,导致频繁呕吐或腹泻,少饮为妙。橙汁的果糖及山梨醇含量均较低,可适当饮用。
・冲调奶粉的用水最好使用温开水,而一些家长为图方便,喜欢使用饮水机中的水现配现吃。殊不知,饮水机中的水往往具有二次污染的可能,容易产生细菌,婴幼儿喝后很容易被感染而拉肚子。
・勤洗手。无论小婴儿或大孩子都要“一视同仁”,以堵塞“病从手入”的途径。以流动水洗为最佳。单用手帕或餐巾纸干擦小手只能除去看得见的污渍,不能除掉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
・孩子的食具(如奶瓶、筷子、碗碟等)、玩具等在夏季易受污染,务必定期煮沸消毒。
3、保护肠道有益菌。
双歧杆菌,能够为婴幼儿的肠道健康提供独特的保护作用,如改善营养、增强免疫及抗感染能力、调整肠道功能等。可以说保护双歧杆菌就是保护肠功能。
保护措施有:小宝宝给予母乳喂养,母乳含有丰富的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营养因子;大孩子可以吃点酸奶,或喝点葡萄糖饮料。同时谨慎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感冒或腹泻时不要轻易动用之(因细菌引起者例外)。若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的征象,尤其是在较大剂量或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双歧杆菌,如服用妈咪爱等。
少冷饮
大部分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吃过多冷饮,这很好。但不让吃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怕凉着肚子”,这个认识不够全面。冷饮坏处不少,请看致病黑名单:
位列黑名单首位的是肠套叠,连续吃得过多为其祸根。原来,冰淇淋等冷饮过强的冷刺激使胃与肠子的蠕动失去了正常规律,迫使一段肠子“套进”另一段肠腔中去了,造成肠子不通,肠子里的东西如食物、粪便等便堆积在肠子里,引起肚子绞痛、呕吐、腹胀,医学上称为肠梗阻。接着,肠壁的血管受压,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肠壁缺血水肿。随着肠子越套越紧,肠壁缺血也就越来越重,最后引起肠坏死、肠穿孔、肠管破裂而危及生命。
其次是“冰棒脸”。冰棒等冷饮制品刺激幼儿稚嫩的胃肠道,导致各种消化酶减少,胃肠道的蠕动发生紊乱,出现胃痛、食欲不振、大便失调,最终造成宝宝脸色黄而暗晦,成为面黄肌瘦的营养不良儿童,医学专家形象地喻之为“冰棒脸”。
再次是“轻骨头”。 美国学者发现,有些儿童甚至40%的热量摄入都来自饮料,结果严重影响矿物元素的摄取,致使骨骼发育障碍,长成一副“轻骨头”,日后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危险亦随之大大增加。
贫血症也不可忽视,症结在于大量进食冷饮,宝宝胃内帮助消化、杀菌的胃酸浓度会被稀释;过低的温度又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大大减少,导致孩子食欲进一步下降,更加不想吃饭;冷刺激还会引起胃部肌肉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胃肠痉挛,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还容易出现胃部不适、腹泻、呕吐等症状。时间一长同样会造成营养不良,严重者甚至出现贫血。
篇5
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的临床表现
普通急性腹泻起病急骤,表现为恶心、呕吐、嗳气、泛酸、恶心、畏寒、食欲不振、发热等;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可伴有腹部绞痛、腹胀、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典型表现为右下腹剧烈疼痛、腹泻,早期可为水样便,接着表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便或鲜血样便,量中等。常伴低热或不发热。潜伏期为3~8天,病程7~10天,部分患者感染后1周发生溶血性尿毒症征群。
此次事件导致人们谈大肠杆菌色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介绍,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婴儿出生后,大肠杆菌会随着乳汁进入肠道,从此与人终身相伴。绝大多数大肠杆菌对身体无害,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菌群失调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兴风作浪,极少数大肠杆菌变异则会产生毒素,这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能引起人感染性腹泻的5类大肠杆菌之一。
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属于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传播方式如食物中毒、水源污染,苍蝇等昆虫也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夏季天气炎热潮湿,有利于细菌繁殖。
对于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需要加以重视,但不必过度紧张,因为这种大肠杆菌不难消灭,只要将食物煮透,在70℃高温环境下,30分钟可杀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100℃高温环境下,只要5分钟就能杀死。尽管抗菌药物可以治疗大肠杆菌,但治疗后可加速毒素产生,将导致溶血尿毒症性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治疗疑似肠出血大肠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不能使用抗生素,可以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整。
夏季小心这些大肠杆菌趁机作乱
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除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外,还包括沙门氏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要提高警惕。
沙门氏菌感染:可形成慢性带菌
在夏季常见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中,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患者食用遭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会出现腹部绞痛,通常排便后会有所缓解,严重者会出现发热等症状。沙门氏菌可引发伤寒、副伤寒,主要侵袭儿童和青壮年,多发于夏秋季。病人和带菌者大小便中带有伤寒杆菌,通过水及食物、手、苍蝇等经口传染给健康人。
沙门氏菌平均潜伏期是12~14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轻度腹泻。专家指出,伤寒、副伤寒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容易形成慢性带菌者,造成更大范围的感染。
痢疾杆菌感染:发热、腹泻、腹痛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病,由痢疾杆菌引发,症状为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样大便。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容易发生急性中毒性菌痢,表现为突然高热、发热、腹泻、腹痛、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霍乱弧菌感染:腹泻呕吐,大便像淘米水
霍乱弧菌可导致霍乱、副霍乱等烈性肠道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人感染霍乱弧菌后,潜伏期可由数小时至5日,以1~2日为最常见。多数患者起病急猛,起初突然腹泻,继而呕吐。一般无明显腹痛,大便非常频繁,表现为淘米水样大便。患者往往出现酸中毒及尿毒症的初期症状,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严重者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进入脱水虚脱期,表现为四肢冰凉、肌肉痉挛或抽搐。
夏天防腹泻听听专家怎么说
夏天防腹泻很重要。太钢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吴辰明说:"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细菌、霉菌、病毒的繁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让人们受感染的几率上升,因此夏季也成为腹泻的高发季节。"那究竟该如何预防腹泻?
1.预防肠道传染病,首先要拒绝吃可疑食物、不洁食物。夏天天气炎热,食物露天摆放时容易遭细菌污染变质,例如路边水果摊摆卖的西瓜块,即使用冰水浸泡,也很难保证不被细菌污染。而到条件简陋的小餐厅进餐时,最好不要点凉菜或瓜果。还要慎吃街头和路边的大排档。海鲜、龙虾、烧烤等。
2.家庭烹调食物,要做好杀菌处理,肠道致病菌多怕热。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为例,它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加热、烹煮,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
3.要讲究进餐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避免生食蔬菜,水果要洗净再吃,夏季不吃隔夜餐,隔餐吃务必彻底加热。凉拌菜不妨放一些大蒜和醋。食物最好做到当天做的当天吃完。
4. 从冰箱中拿出的食物一定要重新烧煮透彻后再食用,别以为冷冻食品就不会被细菌感染。冷藏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暂时'冬眠',但不代表细菌就被'冻死了'。冰箱的冷冻箱要做好分隔,避免不同食物混杂在一起冷冻,还要定期给冰箱除霜。
5.夏天人体的消化功能下降,饮食最好以清淡为主,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等疾病。
6.夏天特别注意对冷的食品要有节制,尤其是小孩。夏天吃冷饮、喝冰水,冰啤酒对身体不利,冰冻食物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刺激胃肠道,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引起消化疾病。
7.受凉是导致夏季腹泻的一大原因。空调的温度不宜过低,最好在26℃以上,让人体与外界的高温有个适应。
篇6
一、部分药品应特殊存放
多数药品在室温、干燥处正常储存就可以,但夏季的温度高,特别是暑湿、梅雨季节湿度也很大,不少药品应贮藏在阴凉、干燥处,否则药品容易变质失效。
软胶囊、胶丸类药品如维生素E胶丸、丹参滴丸、鱼肝油等,受热后会出现软化、破裂、漏油,胶囊粘结在一起;糖浆剂温度过高会产生絮状物、沉淀物、变色、霉变;颗粒剂(冲剂)类药品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蔗糖,受热、受潮易发黏、结块;中药丸剂、 多数为大小蜜丸,在制作过程中要添加蜂蜜、糖等,夏季也容易发霉生虫;各种酊剂,以及挥发油类药品,遇热极易挥发或分解,应注意低温密闭保存;各种栓剂受热会变软、变形,甚至融化,影响使用,应存放在冰箱内。胰岛素、疫苗等多数生物制品,一年四季要在冰箱冷藏室内低温存放。
二、服药时切忌不可用饮料送服药品
夏天,许多人喜欢喝饮料消暑解渴,顺便用饮料服用药品,饮料中的成分会增加或降低某些药物的疗效。
一是茶类饮料。其中的鞣酸能和许多药物产生化学反应,并生成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沉淀物质,轻者会使药效大大降低或完全失效,重者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茶类饮料中的鞣酸成分,可使许多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心脏病人服用洋地黄抗心衰,若与茶水同服,可出现吃药无效或药物中毒;治疗贫血的药物硫酸亚铁和枸橼酸铁铵等,各种助消化药物如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酵母、乳酶生等,人参、黄连、黄柏、麻黄、元胡、防已等中药材,与茶水同服,均可降低药效。
二是牛奶或奶制品。用牛奶送服药物同样会影响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服用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时,用牛奶送服,牛奶中的钙可与它们结合成不溶性螯合物而影响吸收,进而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完全失效。牛奶中所含的钙能增加强心苷(洋地黄、地高辛)的毒性,心衰病人服用洋地黄、地高辛等药物治疗时,喝大量牛奶,容易产生中毒反应,甚至发生意外。使用优降宁的高血压病人,牛奶或奶制品,可能引起血压骤升,严重者会引起血压持续性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
三是可乐、咖啡饮料。可乐中的古柯碱(即可卡因),咖啡中含有咖啡因,均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与镇静药、抗组胺药及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同服,会增加上述药物对胃肠道的毒副作用,诱发胃出血。可乐中还含有食用乙醇。乙醇是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安乃近、苯巴比妥、双香豆素、华法林等的药效降低;可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去甲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滤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痢特灵、优降灵、苯乙肼)和灭滴灵的毒副作用。乙醇可使服用降糖灵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和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还可增加中枢抑制药、成瘾性镇痛药、部分抗组胺药的镇静作用,加深中枢抑制,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说,服药还是用白开水送服最好。茶、牛奶、碳酸饮料等均不宜送服药物。婴儿服药后也应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吃母乳。
三、对症治疗,不要滥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
多数患者一有腹泻,就服用抗生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两大类。
篇7
《内经》的养生思想注重精神调摄,从本段经文中可以明显体现出来。本段文字中除“夜卧早起”一句讲述起居外,余皆为调摄精神情志的论述。所谓“无厌于日”,是说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情易烦腻。而养生之人,确应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所谓“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是要人注意调整情绪。莫因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免助阳起暴冲而伤正气。所谓“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是前两句的注脚:勿厌倦之心,则内无郁结,气得宣泄;而无急怒之志,则气之宣泄是和平的、愉悦的,若其所爱在外一样舒畅。在夏令暑蒸气耗的季节,若能自我调整出这样的心境,自然可以凉从心生,健康长寿了。
夏季的饮食起居较之其他季节更为重要。因为夏季阳气盛于外,而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加之夏季食物易腐败,稍有不慎,即可致腹痛、吐泻。故夏季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豆类食品,如绿豆、赤小豆、扁豆、豆制品之类,以解暑利湿、健脾益肾。另一方面,夏季青壮年多食生冷、冰雪,老年人切莫效尤,不可纵口腹之欲致伤脾胃。在起居上,虽闷热难眠,亦应避免对扇当窗,或卧睡席地、凉床,或空调温度过低,或赤膊不加遮盖。这些对老年人来说皆非所宜,犯之,病生难禁。
夏季进补要适宜
高温天气会影响人的肠胃功能,食欲减退,导致人体有气无力,所以在这段时期要注意适当进补。因为夏季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季节,也是营养消耗量最大的季节,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导致体液失调、代谢紊乱,所以,夏季也要进补。医学常说“补在三伏”,“三伏”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夏季饮食既不能只图一时凉快,贪食生冷而使腹中受寒,也不能过食大卒大热(如火锅)、油炸燥热的食品,以免产生内热而耗伤津液。在调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芥末等酸、辛、香等作料,起到清瘟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夏天做菜可适当咸一些,因为出汗比较多,带走的盐分也多;另外,大量喝水也会冲淡胃液,所以,菜中适当多放些盐来补充盐分是必要的。但是,要防止摄入过多的盐,适量就好。
由于大量出汗,不仅体内水分不断丧失,而且体内盐分也大量排出,因此,夏季要及时补水补盐。一般而言,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这样可使体内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的蒸发量;钠的补充,要看出汗多少而定,如果一个人工作8小时,出汗量不超过4毫升,则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8克食盐就可以了,若出汗量超过6毫升,则需要另从饮料中补充;钾盐的补充为每日2片钾片,每片钾片含钾25毫克正合适,还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
养生时节“冬病夏治”
中医养生理念坚持以预防为重心,养生为核心,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以前冬天的时候,不少人手足上长冻疮,一开春就慢慢地自然痊愈。有的医生会建议您在夏天的时候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来年冬天,冻疮就不会复发了。这就是典型的“冬病夏治”。
专家解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以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如易患冻疮之人,多为体内阳气不足,入冬以后,体内阴寒之气渐盛,血液循环就受到阻碍,肌肤失于濡养,冻疮则生。如果在春夏阳气旺盛之际,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可以扶阳祛寒;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冬天体就有足够的阳气去对抗阴寒之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据了解,“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通常采用药物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敷贴,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等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通顺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冬病夏治”疗法可以协调人体阴阳达到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几率,确实是一种以预防养生为理念,具有简、便、廉、验优点的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
盛夏“阴暑”更要提防
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盛夏酷暑,气候炎热潮湿,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候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则易发生中暑,中医谓之“伤暑”。
专家介绍,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乡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但由于近代人们生活、生产和保健条件的改善,人们也重视预防,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病例并不多。
而“阴暑”是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老人安度盛夏有秘诀
酷暑盛夏,火气旺盛,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应息其怒,静其心,其神,使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心平气和的性格,常有冰雪在心之感,切不可烦躁激动。
首先,夏日里老年人应“早卧早
起”。晨起后,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机体调节功能,增强对热的耐受力。午饭后,应适当午睡,以养精蓄锐,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晚上,不可贪凉而卧,睡于露天、屋檐下、走廊及窗前等处,更下可迎风而卧或久吹电风扇,避免外邪侵人人体,引起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关节酸痛和面神经麻痹等症。
其次,夏季暑热湿盛,老年人外出时要戴草帽或打晴雨伞,以遮挡阳光直接照射。出汗多时,湿衣汗衫要勤洗勤换,以防暑湿并袭。为防中暑,身边和家中应备有一定的清热解暑药,如仁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还可常饮绿豆汤、酸梅汤、消暑茶等。夏令时,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因此,调摄时应以温软易消化、清淡有营养的食谱为主,适当多吃些新鲜瓜果、蔬菜及鱼、虾、瘦肉、豆制品等,还可经常吃些藕粉、莲子粥、荷叶粥等,少吃油条、烤饼、肥肉等厚味之物,以防生痰、生热、生湿。尤其须忌过食生冷食物,如冰砖、冷水、凉粉、冷菜等,以免损伤脾胃,诱发疾病。
最后,因为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应重点养心,做到“心静自然凉”,老年人在夏天要多清静。中医认为,“过喜伤心”,所以老年人要善于调节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而且要有空就闭目养神,闭目可帮助老人排除杂念。老人夏天要多静坐。也可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去钓鱼、打太极拳。此外,夏天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加之夏天温度高,体表的血量分布多,这样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心脑缺血的症状。而且,夏天出汗多,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所以夏天要降低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出汗,并适当喝一点淡盐水。但是,该出汗时则要出汗,老年人也不能闭汗,在房间里开空调的时间不能过长。
婴儿夏日特别“保护”
盛夏气候炎热,有些婴儿常会出现发热、哭闹、烦躁、睡眠不安等症状。可是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服药也无确切疗效,究其原因,是由于婴儿体缺乏水分所致。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脱水热”。
专家介绍,夏季婴儿为什么会出现脱水热呢?这是因为水是人体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新生儿体重的80%是水,婴儿体重的70%是水。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的代谢,都需要水的参加。比如,食物的消化、吸收要靠各种消化液、消化酶,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水:营养物质及氧的运输是靠血液完成的,血液中的大部分是水;正常体温的调节,主要靠体液的循环和汗液蒸发,这也离不开水的作用;就连肌肉、关节、脏活动时的剂也由水组成,可见水在体内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婴儿的新陈代谢旺盛,体内比成人需要更多的水分。婴儿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水量为150毫升,2岁以上的孩子至少也要100毫升。这些需要的水分除由进食供给外,还需要另外补充。夏天气温高,婴儿排出大量的汗液,需要比其他季节补充更多的水。据测定,体温每升高1℃,体内的水分就要蒸发掉10%。这时如果不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就会发生脱水而发热,严重者甚至发生中暑。
由于婴儿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加上又不会说话,即使出现不适,也只能用哭闹来表达。有的年轻父母缺乏经验,往往以为孩子哭闹就是肚子饿了,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给他们吃奶、喂奶粉、粉糕或糖水,结果因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糖过多,水分相对不足,导致体内细胞缺水。这时孩子的体温就会升得更高,哭闹得更厉害。
那么,如何鉴别宝宝是否缺水呢?专家指出,可注意观察他们的睡眠与排尿情况。发现婴儿未到喂奶时间就哭闹不停,睡眠不安或排尿次数明显减少,而且排尿量多,同时还伴有发热、口唇干燥、情绪烦躁等症状,那就可能是因缺少水所致的脱水热。这时就要及时给婴儿喂水,最好在两次喂奶中间喂些0.5%的淡盐开水,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夏季更应多喂些淡盐水,以免发生脱水热。当然,喂水要注意清洁卫生,要新鲜,喝水用的奶瓶、奶嘴及水杯更要定时清洗消毒,以免传染疾病。
白领应对“空调病”
夏季白领有什么方法对付的“空调病”呢?专家介绍,如果想预防“空调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带一些生姜丝,用生姜丝泡水喝,这样就不用担心“空调病”的侵袭了。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再配一些绿茶,这样不仅口味好,对身体也更有益处。
篇8
【关键词】小儿 腹泻 护理
一、概述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本病一年内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其易于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腹泻,临床特点有所不同。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易感因素 婴幼儿易患腹泻与下列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不良: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
(2)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酸度低,杀菌力弱,同时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1)病毒感染: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其他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诺沃克病毒等。
(2)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感染中的主要病原,包括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其他有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真菌和寄生虫: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及蠕虫感染也可引起肠炎。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不当:当喂养不定时、不定量或不适宜,以及突然改变辅食种类等,同时由于食物或食具被污染亦可引起肠炎。
(2)疾病引起: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可伴有腹泻。
(3)其他:个别婴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以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二)发病机制
1.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水或饮食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决定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剂量的大小和微生物的毒力(黏附力、产毒力、侵袭力、细菌毒性等)。其中以黏附力最为重要。
(1)病毒性肠炎:病毒侵入肠道后,侵袭小肠绒毛上成熟的上皮细胞,小肠黏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累而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破坏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
(2)细菌性肠炎:肠毒素性肠炎,主要是产生肠毒素的细菌侵入肠道后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进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的限度而产生腹泻,排出大量无脓血的水样便;侵袭性肠炎,主要是侵袭性细菌侵入肠黏膜组织,引起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等病变,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
2.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饮食性腹泻,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吸收不良的食物积滞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水、电解质紊乱及中毒症状。
三、临床特点
1.分类
(1)感染性腹泻:除已在传染病章节中叙述的痢疾、霍乱外,其他统称为肠炎。
(2)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食物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腹泻病。
2.分期
(1)急性:病程连续在2周以内。
(2)迁延性:病程连续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病程连续在2个月以上。
3.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4.几种常见病原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
(1)大肠杆菌肠炎:以气温较高的5~8月份发病最高,其中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粪便均呈水样,混有黏液,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似,需作大便培养才能鉴别。
(2)空肠弯曲菌肠炎:多发生在夏季,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较轻。
(3)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炎:全年散发,夏秋季为多。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大便有腥臭味,严重者每日大便可达30次以上,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腹泻频繁者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DIC或败血症。年龄越小,病情越重。一般病程2~4周。
四、护理问题
1.腹泻 与喂养不当、感染有关。
2.体液不足 与呕吐、腹泻丢失体液过多有关。
3.体温过高 与肠道感染有关。
4.臀部皮肤发红及糜烂 与大便次数增多有关。
5.知识缺乏 与家长缺乏饮食卫生及腹泻患儿护理知识有关。
五、护理目标
1.腹泻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正常。
2.脱水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3.体温恢复正常。
4.不发生皮肤黏膜损伤。
5.患儿家长能说出腹泻患儿的护理要点。
六、护理措施
1.控制腹泻次数,预防继续失水
(1)饮食管理:调整饮食、继续进食是必要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根据患儿病情适当调整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之目的。需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乳糖不耐受者,应限制糖量。对少数严重病例应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用全静脉营养。
(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及时送检,并注意采集黏液脓血部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3)控制感染:严格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纠正体液不足的护理 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脱水。轻、中度脱水而无呕吐者,可口服补液盐(ORS),服用期间让患儿多饮水,防止高钠血症的发生。如患儿出现眼睑水肿应当停止服用 ORS液。严重脱水者遵医嘱静脉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补液中密切观察患儿皮肤弹性,前囟、眼窝凹陷情况及尿量,注意不可过快或过慢。
3.发热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鼓励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体温过高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维持皮肤的完整性 勤换患儿的尿布,每次排便后以清水彻底清洗会,并用较柔软纸巾沾拭,保持干燥,禁用不透气的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的发生。同时常改变姿势和给予良好的皮肤护理,以预防可能因脱水而产生的损伤。
5.健康教育
(1)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教给家长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及预防方法。
(3)示范清洁口腔、更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的方法。
(4)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口服补液盐溶液。
(5)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奶具应定时煮沸消毒。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卫生习惯。增强体质,适当户外活动,防止受凉或过热。
参 考 文 献
篇9
小儿腹泻大多起病很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然而,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腹泻,就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对孩子禁食。殊不知,腹泻期间禁食,无异于火上浇油更加重脱水程度。
原来,水是维系生命的重要物质,年龄愈小,水分所占的体重比例愈大。患儿丢失相当于体重5%的水分,即可出现脱水症状,如精神委靡、口渴、烦躁、无力、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超过15%就会出现抽搐、昏迷,危及生命。由此可见,家长此时应该继续让孩子进食,特别要注意摄入液体。只有早期预防并及时纠正脱水,才能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在医疗条件好的地区,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脱水,那当然更好。如果是在偏远的山区或输液不方便时,则可采用一种口服补液疗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有效率达96%以上。
在500毫升开水(或米汤)中,加入20克白糖(两平匙)和1.75克食盐(半啤酒瓶盖),做成口服补液。由于腹泻的孩子对液体的需求量比平时增加,所以在一开始时就要鼓励孩子多饮。小于2岁的孩子每次腹泻后可补充口服补液50~100毫升,每天的摄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岁者,尽量多饮,每天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预防脱水。若是孩子已经出现上述脱水症状,前4小时补充的液体量(毫升)为小儿体重(千克)×75,以后则按照预防脱水的方法补充。若服用口服补液后症状没有好转,出现精神委靡、发烧、频繁呕吐、水样大便,甚至便中带有脓血,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但在途中仍应不断补充口服液体。
篇10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大蒜水护理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同意用大蒜水配合治疗142例,男62例,女80例,年龄3个月~2岁2个月。并发轻度脱水53例,中度脱水26例,重度脱水1例。伴随症状:发热53例,呕吐21例。另一组不同意配合用大蒜水治疗患儿98例,男42例,女56例,年龄4个月~2岁6个月,并发轻度脱水28例,中度脱水13例。伴随症状:发热25例,呕吐12例。
1.2操作方法取大蒜2~3瓣(根据婴儿月份大小)去皮、洗净、捣烂、加温开水30~40ml,搅匀澄清后,用注射器吸大蒜水25~35ml连接8-10号肛管、肛管前端,排出肛管内气体,夹紧肛管,抬高臀部5cm将肛管轻轻插入约10cm,松开止血钳,缓慢注入。在操作前及操作中要注意抚慰患儿情绪,尽量使患儿不要哭,降低腹压。拔出肛管时,用手轻轻协助闭合,以免液体流出。急性腹泻次数多时每日灌肠2次,腹泻每日减至6次左右后,每日灌1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2临床护理
2.1常规护理将患儿置于空气流通的环境里,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感冒致腹泻加重,夏季注意防暑降温,以免合并暑热腹泻,也不能过度吹电风扇及空调,以免寒暑腹泻,注意观察腹泻次数、性质和量及生命体征。
2.2饮食护理腹泻期间饮食护理最为关键,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1)喂母乳的母亲应少吃油腻的食物,多饮水,缩短喂养时间。(2)6个月以下的患儿暂停添加辅食,6个月以上的患儿给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用米汤或纯婴儿米粉喂养,但不能过饱,以七分饱为宜,1岁半~2岁患儿禁食肉类、水果、蛋类、用清粥喂养2~3天后逐渐增加乳食,荤素各一半喂2~3天,一般饮食护理在1周左右。
2.3液体疗法的护理脱水常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纠正脱水、控制感染是降低死亡的关键。(1)伴有脱水较重的患儿要求补液略快,可用留置针,保证速度。(2)严格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
2.4臀部护理用软棉尿布,勤洗换,保持臀部干燥清洁。灌肠后或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并涂上紫草油,以预防肚周潮湿发红,如已经出现潮红或糜烂,也应清洗臀部后涂上紫草油,2~3日后即可痊愈。
3结果
两组临床护理一致,同样治疗平均2~3天,配合大蒜水治疗142例,痊愈119例,占84%,减轻23例,占16%。按一般常规对症治疗98例,痊愈65例,占66%,减轻33例,占34%。
4讨论
婴幼儿腹泻对婴幼儿健康危害很大,是因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全、机体防御功能差、人工喂养等因素,寒热着衣不能自理,尤其是近一年来北川受大地震影响,生活和居住条件差,患儿受风、寒、暑、湿侵袭、脾胃不足、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温水而致,都可以最终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清蚀不分,并至大肠而成泄泻。小儿科谓之哑科,患儿身有痛苦,不能向家长及医护人员诉说,一味哭闹,又因药苦而拒绝服药,故家长也为之苦恼,再且腹泻多耗气伤津,致静脉凹陷,补液又畏穿刺困难。护理人员如多在患儿身上穿刺几针,有的家长不理解而与医护之间产生不良情绪。据《实用本草纲目彩色图鉴》记载:“大蒜水味辛温,入肺、脾、胃经,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痛、行气消滞、暖胃健脾,可用于痢疾、泄泻”的记载。反复思考,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给药途径广泛,除可口服给药外,还可以从皮肤、肚脐、鼻腔、足底涌泉穴及给药,故尝试改换用药途径,用大蒜水保留灌肠来解决患儿腹泻。如患儿,女,9个月,因饮食不节,致每日大便10次以上,呈稀便含有黏液和白色奶瓣,伴神疲、纳差,大便镜检有脂肪球和少量的白细胞。血象:白细胞总数11.8×109/L,中性82%,大便镜检为黄色水样便伴脂肪球,给抗感染、助消化、静脉补液等治疗,3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到市医院治疗,5天出院,腹泻次数减少到6~7次,大便镜检仍有白细胞、脓细胞,考虑再三,便用大蒜水保留灌肠,3日后腹泻止,大便镜检一切正常,此成功经验,临床上遇类似患儿,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配合应用此法,每得良效。经临床实践说明此法安全、经济、痛苦小,无毒副作用、见效快、效果理想、易于推广,为患儿早日康复开辟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