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14 12: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欢喜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学习环境;学习绩效;绩效评价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学习带来了更多契机。信息化环境以其互动的、多元的、情境化的特征,为学习提供了新的交流通讯手段、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信息化环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以学习为中心,建构有效的学习绩效评价方案既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导向,也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和完善的重要依据。
1 学习绩效的涵义
研究普遍认为,学习是认知或行为的改变。在绩效评价视角下,也有研究认为,学习是指“通过评价、研究、体验和创新而获取的新的知识和技能。”绩效技术之父T.F.Gilbert认为,绩效指与组织总体目标及价值追求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和业绩成就。绩效,从字面上理解,即业绩和效率,它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在学习实践中,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而结果以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为改进和完善学习过程提供了可能,积极的结果可以促进过程的良性循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过程与结果并重。
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是学习的客观产物,绩效则是对这一过程和结果的主观评价,二者不断交互、相互影响。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认为学习绩效,即学习者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它不仅仅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习得,而且还包括灵活运用它们的能力。本文将学习绩效界定为:学习绩效是学习倾向和学习业绩的总和。
2 信息化环境的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其主要特征体现为: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②知识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③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④合作/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⑤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信息技术带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信息环境,它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也使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的涵义有了新的诠释。信息资源全方位的开放,表现为信息分布的网络性、信息形式的多媒体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的共享性、时效性以及互动性,使自由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3 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绩效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信息化环境中,合理的学习绩效评价既是有效学习的导向,又是学习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基于对学习绩效涵义的界定,以及信息化环境的主要特征,在此环境中对学习绩效进行评价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学习绩效评价可以明确学习成功的前提及关键因素,设定学习的最佳结果。信息化环境对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这些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找出存在的差距,是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的前提。
(2)学习绩效评价分析了学习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信息环境中知识广泛分布于参与环境互动的个体、组织或工具中,因此差距的来源和层次更为复杂,明确有条理的进行差距分析,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策略则更显必要。
(3)学习绩效评价为完善学习过程并达到最佳学习结果提供了方案。相比之下,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的需要,复杂的信息化环境决定了学习及其评价必须是多元的、互动的、系统的、动态发展的,不仅仅在于在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绩效评价方案可以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导向。
因此,学习绩效评价为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系统的引导途径。
随着信息化的形成与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完善,以及学习者面对信息化环境所产生的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学习绩效评价应考虑以下原则:
3.1 以人为本
绩效技术也被称为“人类绩效技术”(张鼎昆,2001),强调了其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和业绩。学习绩效评价,应关注个体能动地参与学习,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实现自我规划,体现个人价值,从而淡化评价的甄别作用,关注个体的发展。
3.2 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体现为将学习绩效评价的系统过程的焦点放在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求上,并通过支持、引导策略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绩效评价要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期望和标准,理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速率,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调整评价进程,使学习者体验到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在信息化环境中,以学习为中心更强调的是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实现自我学习成就的促进。
3.3 注重多元智能的评价
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注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依据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独立的发展,使每个学习者在自身强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各项智能整体和谐的提高。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独立、批判、创新、协作、共享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给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带来了挑战。因此,学习绩效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上,要对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系统的评估。
3.4 关注组织与个人学习的互动
绩效评价关注组织与个人的行为倾向和业绩成就。信息化环境所提供的多元的、互动的学习,决定了学习者不是孤单的个体,组织与个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沟通,砥砺相长。同时,知识分布式地存在于互动的实践共同体中,也存在于互动的工具或网络之中。心理学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到个人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绩效评价考虑个人与组织的互动水平,个人的学习是否融入组织的学习中,是否有交流、分享,并且承担了相应社会责任,实现了组织与个人学习的共同发展和持续创造。
3.5 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绩效评价,应围绕学习者的认知历程、多元智能的发展情况,以及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可以基于具体学习任务评价、基于情境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等。在绩效评价中,价值观、能力、态度等通常不能形成可直接衡量的评价标准,但是它们对学习者的发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评价的标准应尽可能地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更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可行性。例如,对于学习动机较强的学习者,主要关注对其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的评价,对动机较弱的学习者,主要侧重于对其学习行为和个人发展情况的评价。又如,对于良构性的知识,采取定量评价,而对于考查学习者能力的非良构性的知识可以采用定性评价。由此,信息化环境的学习绩效评价也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评价。
3.6 运用系统的方法
学习绩效评价应具有一个系统的视野,将影响组织和个人学习的各个因素和环节以充分互联的方式进行考虑。信息化环境的复杂多样性,更凸显了在评价中运用系统观的重要价值。
4 评价步骤与方法
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提出的“人类绩效技术模型”包括五个基本过程: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变革管理和结果评价。依据上述评价原则,建立信息环境中的学习绩效评价的模型,如图1所示。
4.1 绩效分析
以学习者的技能与知识、态度、计算机素养等为参照指标,找出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与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识别影响学习者学习绩效的显性及隐性因素。
4.2 差距分析
将产生差距的原因分为兴趣、激励、环境、技能、知识、能力、其它智能、机会、目标设定、过程控制等几个方面,围绕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考虑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发掘造成差距的原因。
4.3 策略制定
策略的制定即针对差距产生的原因项目提出解决方案。策略方案应该是建立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内部因素而制定的。对于技能、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等因素造成的差距,将学习者进行分类,运用任务驱动策略,并为学习者架构明确的知识框架。对于学习者学习兴趣、动机、风格的因素产生的差距,运用情境创设策略,使预设目标逐渐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期望,主动参与学习。此外,对学习内容加以分类,以便于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管理中,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运用不同控制手段。
4.4 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是实现绩效评价方案价值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要特别关注学习过程的进展,灵敏地觉察问题,并加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既来自于个体的学习开展,也来自于个体与组织的互动过程。当然,此时评价的灵敏度取决于之前周密的问题预计和差距分析,以及针对性强的策略提出。其中,自主学习包括知识获取、理解应用信息、新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灵活性、提出疑问、学习成果;协作学习包括共同目标、互动水平、责任感、知识共享、沟通、创新、集体成果。此外,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关注隐性知识的分享、组织、传播、应用,这对于组织和个人学习的互动和绩效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5 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为系统的绩效评价提供反馈,并为方案的循环改进提供参考。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确定是否消除了绩效分析中的差距。
5 结束语
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为学习和发展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诠释,必须运用绩效技术制定不同于传统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案。同时,学习绩效评价应是系统的、开放的、动态的,并能在具体实践中将问题不断细化。由此,才能针对学习者在该环境中所面对机遇与挑战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让学习者体验有效的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参考文献:
\[1\] 朴愚,顾卫俊.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左明章,易凌云.教育信息化绩效评判中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3\] 林君芬,马宁,林涛,等.绩效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5(4).
篇2
关键词:环境绩效 平衡计分卡 评价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如资源枯竭、大气水污染严重、企业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制度,但这并未从根本上遏制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从国内外环境管理的实践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更加迫切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是环境最大的受益者,又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加快从经济人到社会人进而到生态人的角色转变。所以,企业有必要在战略与经营决策层面加入环境因素,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以促进自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积极性,致使企业没能系统、全面地从各个层面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价,而仅仅停留在对单项指标的考核。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性强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绩效的界定
环境绩效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对环境绩效的定义形成一种统一的意见,更没有形成公认的准则。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
著名英国会计学家R.H.Gray(1993)基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环境绩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企业的环境政策(Police)、企业环境计划与框架(Plans and Structure)、发生的环境活动(Activity)、涉及的财务事项(Financial)、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Klassen和McLaughlin(1996)根据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他们提出,环境绩效应是企业在环境及环境问题方面所涉及的财务业绩和在提升环境状况方面所获取成效的总称。(2001)从有关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视角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所取得的业绩。Charles J.Corbet(2002)基于对企业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考虑,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即一个企业在将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他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企业在制度、文化等方面所体现的环保意识。郑季良、邹平也从此角度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基于其环境愿景,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治理、资源利用与节约、环保科研、环保教育培训等方面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成果以及与此同时所取得的财务业绩。
二、平衡计分卡的概述及其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述
1996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Robert S.K.)和复兴方案战略集团总裁诺顿(David P.N.)在对12家业绩领先企业研究的基础上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文章《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创新的新方法》,该文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不久该模型就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推崇,并被评为“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因果链分析为手段的综合评价系统,它将涉及企业表面现象与深层实质、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内部环境与外部状况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并将它们划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学习成长四个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设计出具体目标及评价指标,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到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再到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它成功地将企业的业绩考核上升到了组织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实施战略的有力工具。
(二)平衡计分卡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了一些标准,比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在2000年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指导性纲要文件――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也在2006年10月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指标协议。但现行的这些标准都存在一些缺陷:评价指标通常更加侧重于使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生产环节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然而,这种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评价结果的片面性,这种评价方法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不能对企业各个层面涉及环境事项的绩效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而平衡计分卡恰能弥补这一点,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可以从整体战略角度出发,把环境因素纳入不同层次的经营决策中,进行一个全面、动态、持续的绩效评价,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将企业在经营成果、生产运营、学习成长、相关者利益等关键领域的业绩改善综合起来对企业整体环境绩效进行考查,以此来促进企业进行短期和长期的管控,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设计一套系统而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实现对某种事物绩效的考核评价。在当今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的“生态梦”。鉴于平衡计分卡是一套先进的战略管理工具,其可以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结构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绩效考核与战略实施。所以,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嵌入到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以此来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对环境绩效的全面评价。
(一)构建思路
企业在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时,应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系统进行设计。首先,设定企业的环境愿景,它是保证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其次,将企业的环境愿景纳入企业战略当中,以展示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决心,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以后为之努力的方向。再次,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它是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起点,决定了评价的方向和基本框架,应包括环境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方面的具体目标。然后,根据企业具体的环境绩效目标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进而对企业的环境愿景进行调整,再重复上述步骤,循环往复,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及可行性,我们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应考虑到环境绩效自身的特点,也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合理及评价结果准确的必要基础,所以指标的设计首先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于指标的意义必须明确,能被企业各级员工、领导所理解认同;对于数据的统计方法应科学合理,数据的分析应该标准规范,以避免产生错误和歧义,否则,评价出的结果就会失去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保证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因此,指标的设计应考虑指标数据的易得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有相对易于获取的统计记录,还要考虑这些可靠的数据能够使评价程序顺利运行。
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使评价体系内容全面的有力保证,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的关联性过强则会导致评价结果反映的信息存在重叠,致使评价结果不客观全面,为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尽量降低其相关性,选择独立性较强的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
4.综合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涉及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社会等多个领域,相应地,其便有多个子系统构成。因此,必须对它们的结构层次及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做到主子系统相互协调统一,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
(三)评价指标的设计
鉴于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本文在对平衡计分卡某些维度稍加修改的基础上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分别为环境财务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成长维度。
1.环境财务绩效指标。环境财务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获取的收益,主要包括环境投入、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环境投入主要是指企业对企业以及周围环境已有污染治理的投入;环境费用主要指企业的排污费、污染物处置费、污染物超标排放缴纳的罚款等;环境收益主要包括因环境保护获得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助。
2.利益相关者绩效指标。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政府和周围社区)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周围社区环境状况、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主要包括对周围社区环境的绿化、环保捐款、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对周围社区环境绿化是指企业主动对其厂地周围环境进行的美化;环保捐款是指企业对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及政府环保事业等提供的无偿赞助;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是指企业对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控制能力。
3.内部流程绩效指标。内部流程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生产方面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绿色采购、环保设备使用、资源利用能力。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保材料的购买;环保设备使用主要指企业为了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使用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资源利用能力主要指企业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以及对生产投入资源的利用率。
4.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保科研和环保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包括环保技术工艺研发、环保产品研发和环保教育培训。环保技术工艺研发主要指企业为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和工艺而在科研方面所做的努力;环保产品研发主要指企业在研发环保产品方面所进行的科研投入;环保教育培训主要指为了防止和减少环保事故,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而对员工进行的环保教育培训。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评价指标设计确定后,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本文尝试建立了如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绩效管理。
四、结语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使企业将环境战略转化为业绩衡量指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行业不同,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就可能有所不同,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准确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企业应在深刻分析自身情况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X
参考文献:
1.侯睿,赵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嵌入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4).
2.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虹,刘晓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天津经济,2008,(09).
4.杨娜.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10).
5.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05).
6.蒋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刘德银.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探讨[J].经济论坛,2007,(01).
8.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企业绩效 评价
一、企业绩效评价历程
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其绩效评价的、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是不同的。企业绩效评价随着外部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内部的组织环境和管理模式而发展变化。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总体而言,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革命后至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绩效评价。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起步较晚,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绩效评价; 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绩效评价;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绩效评价。纵观中外绩效评价发展史,可以归结为三个过程:19世纪传统的成本和成本控制;20世纪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财务业绩评价体系;20世纪末以来的财务与非财务相融合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在不同的绩效评价时期,绩效评价也不同。在传统的单纯评价财务业绩时期,业绩评价是以股东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与之相适应的是一套财务指标体系,有效的评价方法通常采用EVA法(即经济附加值法);在多元化业绩评价时期,业绩评价是以顾客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套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满足了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价要求;在日趋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时期,业绩评价标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取向,与之配套的是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绩效棱柱法,它是由英国克兰菲尔德学院的安迪尼利和克里斯亚当斯等提出的。
二、企业信息化与绩效评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管理的变革,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典型的信息系统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ERP解决的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它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目标是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SCM解决企业之间的协调和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目的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管理;CRM关注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注客户价值的增加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目的是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绩效评价创造了信息技术条件。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为战略业绩评价提供技术条件,更好地去评价企业的综合绩效。信息化与企业绩效评价的结合可以促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和绩效改进,为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条件。
把信息化与企业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正是本人的写作目的,基于此本人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来建立一套标准业绩指标体系,即建立一个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将企业的实际业绩与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中的相对应部分进行比较,进而找出差异及原因,并进行及改进。标准业绩指标需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如技术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组织环境、员工技能等,标准业绩指标也可以采用基准指标,比如同行业指标,企业指标。标准指标可以在一定幅度内变动,这个幅度范围是在有关技术专家的评估下确定的,是在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比较地预测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是通过对适当数据的采集、整理、分类、分析、解释和传播,来对以往行为的结果进行量化,并据此做出相应决策,采取相应行动的过程;同时在战略管理环境下,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战略业绩的评价。在企业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条件下,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该数据库可以和企业的信息系统联系起来,直接从信息系统提取相应的数据和某些指标。比如,可以从SCM中获得有关供应商和销售商的数据和资料,从CRM中获得有关客户的数据和资料,从ERP中获得有关企业内部经营、企业员工、企业资源的运用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也就是说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可以和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链接,这也说明企业要想建立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应当具备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
三、未来发展-信息化下的绩效评价
在工业竞争发展到信息时代竞争的今天,对于指导和评价在信息时代公司如何通过投资于客户、供应商、雇员、生产程序、技术和创新等创造未来的价值,单纯的财务指标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把诸如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雇员的技术和积极性、灵活性、内部过程的灵敏性和可预测性,以及雇员的满意和忠诚等非财务指标纳入到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中来,已经成为企业在信息化的竞争环境下所必须关注的,而解决的好坏将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本人所提出的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正是一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它是对企业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的全面评价。它是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下结合平衡记分卡和绩效棱柱法,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存储和提取,进而评价企业行为的结果,包括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决策的正确与否、经营是否有效、财务状况如何等,即从企业的战略层面、经营层面和职能层面来进行战略业绩的评价。本人把BSC(平衡计分卡)纳入进来是基于其自身的特点:BSC把任务和决策转化成目标和指标,把结果指标和业绩动因联系起来,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BSC不仅是一个业绩评价和控制系统,更是一个交流、通知和的系统。
在本人所说的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中,是站在战略的角度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取向的,它分为五个模块:顾客、员工、价值链成员、所有者和公众。在每个模块中又包括五个子模块,即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第一个模块关注谁是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愿望和要求;第二个模块关注为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所需要的战略;第三个模块解决的是为实现公司战略所需要的流程;第四个模块是公司为运作这些流程所需要的能力;第五个模块是公司在前四个模块下的最终结果,即公司将从主要利益相关者那里得到什么。这五个模块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个模块都是后面一个模块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每个模块的子模块都有相应的指标体系(财务与非财务性指标、历史与预测性指标等),通过指标体系的计量与评价来达到责任认定和业绩评价的目的。该数据库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以股东价值为取向的单纯财务业绩评价,走向一种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取向的战略业绩评价,不仅是对业绩的评价,也是对实现公司目标的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价和公司流程运作能力的评价,更能满足企业在战略管理环境下实现战略目标、改进公司流程、提高企业运作能力的需求,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
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的建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关键指标(KPI)的选取。
战略业绩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用来设计和管理组织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使组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所有者设定的目标。战略业绩评价系统应当包含基本目标的全部业绩动因。这些动因或者说是次级目标或者是管理决策的核心,也构成了战略业绩评价的主要元素。选取关键指标应遵循的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即指标的选取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的,并且是可以细分的,是明确的而非抽象的;可衡量的(Measurable),即绩效指标或者是数量化的,或者是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在成本、时间、数量、质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可实现的(Achievable),是指绩效指标是可以实现的,应当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水平;现实的(Realistic),是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证明和观察得到的,不是假设的;有时限的(Time-bound),是指绩效指标的设定有一定的期限。
下面的表格列示了一些关键指标:
所有者 员工 价值连成员 顾客 公众
投资回报率 雇员满意程度 质量 客户满意程度 公众满意度
股价 雇员保持 成本 客户保持程度 社会形象
附加值 雇员培训 交付 新客户的获得 企业知名度
市盈率 雇员技术 合作关系 客户获利能力 社会积累率
资产负债率 整体情况 市场份额 社会贡献率
流动比率 份额
速冻比率
利息保障倍数
指标系统应该明确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在BSC的四个方面存在一系列因果关系,并且能够和利益相关者的五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例如,投资报酬率ROI作为财务方面的一个指标,它的动因是现有客户的重复和扩大的销售及现有客户忠诚的结果,能够反映主要利益相关者之一—顾客方面的业绩,同时也能够反映公司所有者的满意和贡献。
第二,关键指标的计量
财务指标的计量采用传统的会计报表数据生成的,非财务指标的计量需要通过一些统计模型或者其他计量模型,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等来获得相应的定性结果,然后利用计量模型将定性的结果进行量化,并对不同计量基础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以便于不同计量基础的指标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能够进行比较、和评价。
第三,业绩评价-从数据库提取指标进行评价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从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中提取本企业所需指标,或者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绩效五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某些改进,以更适应企业目标实现的需要。财务业绩的评价可以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法和EVA(经济附加值法),非财务业绩的评价可以在对非财务指标无量纲化的前提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或者分析法来进行。
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能够及时、客观地评价企业绩效,而且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不仅能够判断过去决策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未来决策的性和有效性。而有效发挥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的作用,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相应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在企业日益信息化的今天,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方法也会随之不断变化,企业业绩评价的将更广,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将更科学、更准确、更便于操作,更能有效地发挥绩效评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马璐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演变与发展趋势进步与决策J 2004(07)
[2]刘俊波 高建民陈富民 高智勇ERP模式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框架初步 CAD/CAM与制药业信息化J 2004(21)
[3]王普查 绩效棱柱法企业管理J 2005(02)
[4]袁智慧 陈险峰中外企业绩效评价历程及发展 农业会计J 2005(04)
[5]金世伟 李一军李剑峰 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绩效的评价范式 辩证法研究J2005(05)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绩效企业绩效评价
一、企业绩效的相关概念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2、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enterprise performance),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
3、企业绩效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需指出的是,当前我国企业信息管理领域正逐步流行的ERP,也同样需要企业绩效评价,不过它与我们这里所讲的企业绩效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ERP中采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是特指评价其资源管理项目实施的效益和企业整体应用ERP后的效果。
二、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特征和原则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1、综合性
在以前,绩效评价较为片面,不能全面地、准确地为企业提供评价参数。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摆脱了片面性的劣势,并成功地将这种劣势转化为优势。它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历史、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结合在一起,全面地展示了企业的状况。可见,综合性是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特征。
2、可量性
除了综合性以外,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可量性特征。这里所说的可量性,就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期间内,我们为了好计量,同时为了考虑时效性,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把企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相加起来进行量化。(二)、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设置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而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延续。企业要想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是长期发展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
2、科学性原则
对于企业来说,它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评价利益做到保持一致。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指标的概念,把握好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使用科学的计算方法。
3、“3R”原则
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的过程中,“3R”原则要贯穿于它的始终。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各种废弃物的排放,要通过明确的统计指标及统计数据来描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全面,缺少环境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没有紧跟时代步伐。社会发展已进入循环经济时代,但企业在进行评价时对3R原则的体现不够明显,对环境评价较少,不能整体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没能对评价过程进行监控,不能保证绩效评价落实到实处;忽略了收集其他部门人员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不利于对企业现存的缺陷进行改进,导致绩效评价整体效率低,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结果偏离企业实情,弱化了绩效评价的功能。
2、企业绩效评价依据的信息未体现3R思想
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必然要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然而,目前可依据的会计信息也存在偏颇,难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计量没有包括对资源的耗费和补偿;自然资源未确认为资产;企业社会责任中应承担的环保责任未确认为负债;收入、费用和利润也没有专门反映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范围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以这样的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不能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人为伪造基础上得出的无论是财务数据还是环境数据对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不仅没有帮助,还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四、完善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是多方效益的总和,各方效益的实现源于各方利益主体的实践,因此,企业的绩效评价要实现“主体多元化”:
企业绩效评价部门在制订绩效评价时,从计划阶段开始就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内容,以作为确定评价范围、指标和安排评价时间的依据。将各部门纳入评价计划,以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只有将计划、监控、考核、反馈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过程中与各部门的有效沟通,才是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站在整体角度上评价企业情况,体现了绩效评价的判断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和管理功能。
2、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鉴于现有的会计目标、假设、原则、科目设置等均没有反映环境保护的内容,因此,我们急需完善现有会计核算体系,实施环境会计,将有关资源、能源、生态的经济活动纳入现存会计体系中,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会计核算时,增加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和支出等科目,用以反映企业进行的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有关的经济活动,考察企业环境管理的效果。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生态资源的运用、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直接与相关产品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将核算和控制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充分反映企业全部环境活动。
参考文献
1、周杨波、李旭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3):65~66
2、张藩、张炳发.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商业文化[J],2011(6):315
3、陆俊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回顾与展望.经济知识[J],2008(18)
4、冯丽霞、贺亚楠.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农业会计[J],2002(5):24~25
5、桑金琰.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管理---低碳经济视阈下的探索.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M],2011
6、王雷、胡维华.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上市公司赢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0,17(1):59~61
7、陈瑾瑜.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35
篇5
一、小学舞蹈评价教学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恰当、合理的评价能够产生鼓舞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舞蹈评价通过对小学生的舞蹈学习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对舞蹈教学具有调节、激励、反馈等积极、正向的作用,促进舞蹈教学效果地逐步提高。具体而言,小学舞蹈评价教学具有如下作用:
(一)反馈
舞蹈教学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评价,能够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这样教师可以结合反馈信息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引导小学生取长补短,明确自己的弱点,并对练习重点、学习状态加以调整,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分配。由此可见,反馈是评价教学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二)调节
调节作用,是针对舞蹈评价的反馈信息,师、生自身行为的变化,对于舞蹈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舞蹈评价教学而言,所反馈的信息为教、学活动的调节提供了基本依据。例如,通过考试发现小学生难以完成的舞蹈要求,可以暂停考试,进一步巩固技巧,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损伤,避免其心理上出现失落感。有些小学生在学习民族舞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表现力,但在学习现代舞时难以把握好感觉,这不能认为其技能不足,而是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如此才能使其在民族舞学习中大放异彩。
(三)激励
在小学舞蹈评价教学中,根据评价反馈信息,可以使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激励其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激发其学习动力。实践显示,经常评价学生表现,对于促进学生进步,调动其动力具有明显作用。教师还可以制作学习评价表张贴在教室,对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记录,同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贴上星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四)诊断
评价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价,还是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评估,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评估。评价反馈信息能够帮助教师对教与学环节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诊断,这样,教师才能结合实际完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此外,评价还助于促进小学生品质的发展,培养起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小学舞蹈评价教学原则与策略分析
(一)评价原则
对于小学舞蹈评价过程而言,必须始终结合教学目标,坚持科学、公正、客观的基本原则。评价重点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并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加以评价。为此,对于各评价指标设定而言,必须全面结合教学目标,确保各项评价指标科学,力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于教学评价而言,除了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前、学后情况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全过程性、全面性。很多教师评价时过于主观,导致评价不科学。因此,选择评价方法上,应兼顾定量、定性两种方法,保障评价的客观、科学与公正。
(二)评价重点在于激励
就小学生而言,其仍处在学习懵懂期,当其所付出的努力得到表扬之后,极易在这种鼓舞下产生正向、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当被批评和否定时,由于心理不成熟,极易对其学习态度造成影响,产生挫败感,继而对学习失去应有的主动性。为此,应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激励、轻批评,以调动学生对舞蹈的自主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鼓励方式指出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的帮助其解决问题,防止学生出现过重的思想负担。在学生精彩的舞蹈演出之后,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闪光之处进行发掘,肯定其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并逐步实现。
(三)注重评价的全过程性
影响小学生舞蹈学习的因素很多,除了其自身条件、舞蹈基础以外,还包括学生家庭的经济、生活情况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舞蹈气质、感悟、表现力产生影响。为此,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秉持尊重的原则,有区别地对待各个学生的差异,构建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构,打破传统的抽查、考试等评价形式,对舞蹈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以确保评价客观而中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成长很快,因此,应对其不同学习阶段进行评价,给予各阶段不同的鼓励,调动其学习热情、积极性,提升其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各个阶段都能快乐、自信的学习。在教学各环节中,实践活动环节的评价不可忽视,该环节是学生学习、钻研知识、形成创造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起想象、联想、思维活动的源泉。因此,需要科学地评价,找到日常教学中的隐性问题,对学生真实情况进行了解。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选择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
三、结语
一言以概之,小学舞蹈评价教学具有调节、反馈、诊断、激励、发展、管理等多重作用,能够显著地促进舞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了确保小学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公平、客观的评价,如此方可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继而促进舞蹈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组.小学舞蹈教学及其育人功能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1,21(02):273-275.
[2]李鸿.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开办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4(06):119-120.
篇6
内容摘要:在现实中,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是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方向,而且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绩效,是企业要应对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本文从模糊数学的视角,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问题作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 模糊数学 企业 绩效评价
引言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在当今社会所必须坚持的发展之路。而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发展模式研究中,由于有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这一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对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科学的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通过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对这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就宏观经济与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提出进行了颁布,而也有许多的文献则对循环经济与企业战略经营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于2006年由的全球报告倡导组织所的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其中则要求企业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010年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另外11家单位联合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2版)则是从企业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倡导公平运营环境、树立环保节约理念、做好安全生工作产、维护顾客与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合作共赢、和谐的劳动关系、社区参与和发展等8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合理的综合评价;随着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企业就应当建立与循环战略经营目标和管理特征相适应和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做好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工作,而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则必须围绕企业生态化创新这一主题进行,通过评价资源利用率、治理效率和企业财务业绩在评价体系中的运用。而黎毅、晏亦民在《参照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这篇著作中从财务管理、顾客评价、内部经营过程、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等这5个方面进行设计了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铁路运输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的研究成果则为在新提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制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参考。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的差异存在于不同行业,这就导致了在不同行业中实施循环经济的手段和效果都显现不同,差异性存在不同企业的财务、市场、技术产品的创新上,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价,处于客观评价循环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进行有效管理则需要根据行业不同设置不同评价体系。这些文献在研究时,忽视对绩效评价要素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而只是集中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上来。如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中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近些年的研究当中,对循环经济型企业进行财务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多见,但也有少数的经济学家提出对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起的循环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而本文通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企业的各项经济和环境效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借助于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出的结论是切实可行。而在这些企业里面化工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资源开采量大和污染较严重的特点,在化工企业内部推行循环经济规律的经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则对别的企业具有普遍的示范性作用。为此,本文就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利用的基础上,选择模糊数学角度对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循环经济是指经济、社会、资源三者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狭义上讲,循环经济是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与其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走了一条“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路线。而且,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是其显著特征。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走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路线,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是其显著特征。为了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要在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循环经济的需要。而且,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之间的优化与组合,使它们之间形成最大的合力,并实现各项最优目标。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构建科学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定义做出一个准确地定位。进一步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明确它的构成要件。在此指导下,我们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界定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着四个分系统,分别为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组织形式、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在实践中,这四个分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强调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实际以及迫切需求。与此同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一项崭新的系统,可以很好的预判企业的未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航标。
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与原则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1.综合性。在以前,绩效评价较为片面,不能全面地、准确地为企业提供评价参数。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摆脱了片面性的劣势,并成功地将这种劣势转化为优势。它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历史、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结合在一起,全面地展示了企业的状况。可见,综合性是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特征。
2.可量性。除了综合性以外,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可量性特征。这里所说的可量性,就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期间内,我们为了好计量,同时为了考虑时效性,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把企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相加起来进行量化。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设置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而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延续。企业要想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是长期发展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
2.科学性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它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评价利益做到保持一致。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指标的概念,把握好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使用科学的计算方法。
3.“3R”原则。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的过程中,“3R”原则要贯穿于它的始终。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各种废弃物的排放,要通过明确的统计指标及统计数据来描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的考核效果,而且关系到企业经济的生产分析,在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因此,要重点做好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工作。如图1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示意图。
从图1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中数据是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得出的指标的权重数。在现实中,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得到权重数也各不相同。在分析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当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或减少一部分项目内容。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中采集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要摒弃单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行多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指标的价值。一是净资产收益。净资产收益,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指标的重要价值。这里所说的净资产收益,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到的净利润同企业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二是净利润。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指标的另一项重要价值就是净利润。这里所说的净利润,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缴税后的利润。
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案例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物,其中的某项或者关联的几项不可能确定这个办法的效果。通常的做法就是让生产一线和企业管理层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受此影响,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由单纯地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变为追求经营利润与环境利益的最大化。其实,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不仅具有多维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多远性的追求目标。在现实中,影响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各类考核资料信息的丢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引入了“加权平均型”算子。
为了更加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一个超大型的水泥厂的例子。下面我们假设该厂在2010的年销售收入为422亿元,缴税额度为92亿元。在现实中,该厂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纳税大户,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该厂作为一个石化类企业,非常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给该地区又带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该厂在强调施工生产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该厂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在实际中,该厂首先要大力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该厂还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从制度上督促员工去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此外,该厂还要派出专门的人员来复杂监管,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调查发现,该厂在推行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前后,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融合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推行以前,该厂的生产经营还算差强人意,但是环境保护工作实在不敢恭维。而在推行以后,该厂的生产经营状况更加完善,而且环境保护工作也大为改观。这充分说明,循环经济下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分析该厂,需要以该厂的绩效状况为突破口。根据统计学理论,分别制定A=(A1,A2,…,A7)与B=(B1,B2,B3,B4)两个集合。其中,A是关于所含因素的集合,而B是绩效评价的集合(B1为好、B2为较好、B3为一般、B4为差)。通过分析,得到相应的矩阵列,并得到统计结果为Bi=Ai·Ri(i=2,3…,7)。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厂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反映了该厂有着较高的绩效水平。
在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必须要建立相对应的循环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否则对于绩效考核评价则会大打折扣。本文正是以此为突破口,对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及指标体系问题作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绩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环境保护,2010(10)
2.曾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企业经营与管理,2010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中小企业;信用评价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生产者,又是市场风险的承受者,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实力,更取决于企业的信用,企业的信用级别越高,在竞争中就越占有优势地位。加强企业的信用度即是为了增加竞争胜利的有利筹码,还可以使企业自身得到不断发展。本文将对于现阶段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中下企业的信用评价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信用工作评价水平。
一、电子商务环境中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内容
企业信用指的是在企业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或者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符号,是企业在生产以及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无形资本之一。电子商务下的企业信用指的是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不同主体履行并兑现承诺的能力,包括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商品信用以及商业信用两大部分。
1.电子商务环境形成的基础条件
在当前社会,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地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是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必然会产生交易行为。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交易,必将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是表现在商品生产、销售以及交换过程中,以及在实际情况下的商业活动中,双方签订合同的履行情况也会存在风险。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正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途径,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存在。
2.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特点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通常体现在存在商业诈骗。电子商务信用指的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交易主体取得另一方对其履约能力的信任,即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安全、识别交易双方的信用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的信用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可依据商务系统的风险控制机构降低交易中风险发生情况,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损失。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大型企业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经营到一定规模时,会自行考虑建造电子商务系统,保障企业的发展以及避免市场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但许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由于企业规模限制,只能够通过B2B网站进行简单的相关业务工作操作,没有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给企业的经营交易活动造成了一定的信用风险。
在对电子商务信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选择有效的指标,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不可出现重复数据指标。在进行指标数据选取的过程中,要选出真实的指标,选出的指标要能够反映企业的全部动态,既能够反映企业的过去以及现在,也要展现出企业未来的变化。但是选取的指标并非越多越好,大量的数据有可能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对后期进行数据分析时造成干扰,因此,要选取精简的指标,全面体现交易中的信用风险。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内容分析
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企业与对方进行交易时所达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基础之一,就是通过企业信用表现出来的。企业在平时经营活动中的投资、信贷以及商业交往是进行信用评价的主要内容,其中,企业的经营、生产以及管理的实际情况也包含在其中。因为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着,所以中小型企业对合作伙伴进行寻找时,对交易伙伴信用评价的情况是十分的关注,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双方的风险。在对企业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评价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完善的信用评价系统来实现,为企业创造出更多发展的机会。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扩大,企业的经营、发展、盈利、以及偿还能力逐渐成为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主要指标。
1.经营能力
用电子商务系统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进行评价的就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能力指的是企业对其发展潜力以及内外部条件的经营策略与计划的决策能力,以及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管理能力的总和。在中小型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存货的周转、应收款上的周转率以及企业的经营能力等,要依据先进的信用评价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的潜力,并对企业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做出明确指示,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
2.盈利能力
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并且变化着,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货,中小型企业的盈利能力一定要不断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发展机遇。在绝大数时候,中小企业的盈利状况对于发展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分析时,以中小型企业的净资产、总资产以及经营业务的利润作为主要数据,可以确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规避信用风险,保障企业长远发展。
3.信用偿还能力
在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交易的不断扩大就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出现,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这样的风险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是可以降低风险,这就需要对交易对象的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在实际的操作中,对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企业速动比率、企业的现金流动以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这些数据的形成与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就可以降低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财务风险。
4.发展状况
在中小型企业的信用评价数据中,企业的发展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在寻找交易合作伙伴时,不仅仅是考虑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经营能力,更要考虑对方企业的发展能力指标的信用等级。只有在发展能力上有大空间的中小型企业,在共赢互惠的条件下,才能在给合作对象带来可观收益。
三、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注意事项
1.评估元素清晰化
企业进行企业信用评价的决定性要素是基础要素,企业的信用水平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环境、基础、动力、表现。环境要素是对于电子交易平台的外在条件以及行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由于外在环境对于企业的经济状况影响较深,所以必须清晰环境元素信息。不同的评估元素数据所表现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时,需要清晰评估元素。
2.精细化评估指标
企业的信用指标是评价企业综合能力的标尺,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够采取主观的意识进行判定,要通过客观的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全面化的指标。在计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已有步骤计算,例如在企业营业能力的决算中,营业收入、汇款进度等因素在计算中所占权重比例不同,因此不能简单的采取平均数分析法计算,要通过加权平均方法分析企业的信用指数。
3.评估方法全面化
目前进行信用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工智能、多元统以及计期权理论,其中多元统计包括判别分析、回归分析、Probit模型;智能分析法主要采取神经网络方法等。在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评估方式。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不仅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降低了交易成本,但也容易发生多元化的信用危机。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我们不断武装自己,为企业的发展提高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菁苗,吴吉义,章剑林,柯丽敏.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03:555-560.
[2]张拓.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109.
篇8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87-01
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形成的环保法律制度,属于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用于对建设项目等实施后所造成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来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让公众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因此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还与环境效益相结合,进而形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建设项目开展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因此能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确保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对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及其作用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也可以泛指为民众、公众、群众等含义,而公众参与则是指一种连续的、双向的交流过程,这种参与包括决策的参与、过程参与以及末端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则是指评价环境影响过程中,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为主体,在权利范围内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预测进行有效地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主要通过媒体广告法、召开专家咨询或者审查会、举行公众座谈会、公众意见调查、举行公众听证会以及接受公众来信、来访、诉讼等方法来进行,让公众的意见有效传达至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给建设部门方案设计和防范措施设计提供意见和数据。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公众参与需要建设部门公开项目环境信息,让公众了解项目给环境带来的影响。2)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公众参与让环境决策者受到多个专业方面的意见,使环境决策风险性降低。3)增进公众与决策部门的交流,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性。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是决策部门对公众意见的吸纳,也是公众对建设项目和规划过程的了解。4)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让每个公民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人翁精神。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尽管环境决策部门逐渐意识到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阻碍了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发挥,其主要问题体现如下:
(一)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够强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一直以来得到政府的重视,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大部分群众的意识是较弱的。并且大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中参与的公众被动的较多,主动较少,造成在实际访谈中,公众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态度并不积极,对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表现比较漠然,这大大影响了参与的有效性。
(二)公众参与的信息渠道不广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唤起公众进行参与的信息渠道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通过公路沿线的张贴广告或者乡镇宣传栏的公式张贴来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信息。由此可见,公众参与的信息渠道比较单一,且范围也比较狭小,造成大部分公众无法有效获得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从而不能有效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三)公众参与的形式比较单一
大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一般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个别采用户级访谈与群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公众参与形式上比较单一,且缺少针对性。
(四)公众参与的深度和意见效力有限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且调查的次数也比较少,另外对于公众的选择范围较窄,调查环节设计也缺乏科学性,基于上述原因造成公众参与的深度和效力是明显不够的,不仅是公众对项目信息了解方面的不深入,还包括公众提出的意见不够具体和科学,从而造成其意见的效力有限。
四、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对策
(一)健全环境立法,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权利并不明确,对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处理也缺乏硬性规定,因此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开展中,对于公民参与的义务没有明确的要求。在立法方面,需要对公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激发公民的环境权益意识,从而促使公民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来。另外在公民参与时机和操作程序上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公民参与的经济权益,对公众意见的处理也要建立完善的回应制度,让公民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具备坚实的法律基础,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二)加大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对于环境意识的缺乏不仅是因为法律的不完善,还在于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力度不够。为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有效性,就需要国家或者相关部门加强环境教育,加大环境保护宣传,从耳濡目染的角度来影响公众的环境意识。另外,政府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鼓励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科学化地对公众的环境知识进行教育,让公众在认识到环境现状的同时,引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监督力度,最后促进公众参与意识。
(三)有效设计公众参与形式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要达到其有效性,就需要对公众参与形式和方法进行科学化的设计。如在问卷调查方式中,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公众人群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调查问卷,并且针对公众参与程度来设计问卷中问题的表述形式。其次在参与形式上,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方式,使其具有便民性和丰富性,从而降低公众参与的难度,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保证公众参与的意见效力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还需要对公众参与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公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归纳,从反馈的信息上要掌握公众的意见思想,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环境决策部门加强对公众意见的重视,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直接受影响的公众群体的意见想法;另外,相关部门通过对意见的分析和采纳后要进行及时的回馈处理,保证处理结果的详细和公开性,这样才能保障公众参与的意见效力,落实公众参与的权利,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五、结语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公众对有关建设项目形成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还能让公众形成环境意识,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性也得到提高,其次,有关部门也能通过公众参与建立与公众的联系,两者形成协调关系。因此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上要加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通过健全立法、丰富参与形式、加大环境教育宣传以及落实意见效力等对策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自恒,陈龙.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讨论[J].地下水,2013,35(4):76-78.
[2]孟惠萍,牛志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8-81,85.
篇9
[关键词] 环境绩效 模糊聚类分析 评价指标
一、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对环境绩效评价已经有了一些研究。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一套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从环境影响最终指标、潜在环境影响的风险指标、排放物和废弃物指标、投入指标、资源耗费指标、效率指标、顾客指标、财务指标八个方面进行评价。2000年又《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提出了建立反映排放量的环境业绩指标和反映财务影响的环境业绩指标的环境业绩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主要从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淡水资源的耗竭、全球变暖、臭氧层的损耗、固体和液体废弃物五个方面考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9年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公告。ISO14031将环境绩效指标分为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绩效,包括材料,能源,支持企业经营的服务,厂场设施、供应和送货,产品,组织提供的服务,废物,排放物等八个方面。管理绩效指标反映企业管理当局为提高组织的环境绩效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方案和政策的实施、合法性、财务业绩、与社区的联系等四个方面。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生态效益指标的基本公式为: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GRI)在2001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指南》中推荐包括资源消耗、废弃物产出和污染物排放的共10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环境绩效。
二、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环境绩效评价可以把环境与财务指标相结合,考虑多种因素。而各种环境和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是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进行整体环境绩效评价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基本手段。因此,环境与财务指标历来是环境绩效评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中被应用最广的指标。
为了准确评判环境绩效,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而具体的环境绩效评价(如好,中,差)又是一个带有模糊性的问题,因此可以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现行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分配都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而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这一问题。而且,评价标准值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这使整套评价体系具有更好的地区适用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设立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是通过建立模糊相似关系而后将客观事物予以分类的方法,其分类的特点是:模糊聚类分析的结论并不表征对象绝对的属于某一类而绝对的不属于某一类,而是以清晰的值表征了对象在什么程度上相对的属于某一类,在什么程度上相对的属于另一类。
三、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环境绩效评价的计算方法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计算,一般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选择统计指标。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具有明确的意义,有较强的分辨力和代表性的特征,作为分类事物的统计指标。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环境绩效的主要环境与财务指标。设为反映环境绩效的个主要指标的集合。设为个待分类企业的集合,则每一个企业都由一组个指标刻画。再给企业的环境绩效拟定五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设为五个等级的集合。
第二步,标定。
所谓标定,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按一个准则或某一种方法,给论域中的元素两两之间都赋以区间[0,1]内的一个数,叫做相似系数,它的大小表征两个元素彼此接近或相似的程度。
设为待研究事务的全体,可以把合并成。由一组数据来表征,用来表示元素与的相似系数,表示与截然不同,毫无相似之处;=1表示它们完全相似或等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来加以确定。
第三步,聚类。
选择一种合适的聚类方法,便可得到分类的结果。分类这个分类的结果也就显示出企业环境绩效的等级。
综上所述 ,使用模糊聚类方法可以有效的对环境绩效进行分析评价,该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层流手术室术后环境对手术切口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其对切口感染的具体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根据术后连台手术时间分为0,10,20,30 min,依次分为A,B,C,D共4组,分别对手术室术后环境进行监测。结果:4组患者所在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均未发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4组患者的术后手术室空气培养菌落数以及物体表面监测菌落数表现为依次递减趋势,其监测合格率表现为依次增加趋势;D组菌落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监测合格率则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手术室环境同手术切口感染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强环境监测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率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层流手术室而言,术后消毒并自净时间30 min可以满足环境要求。
关键词 手术室;环境监测;效果评价;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51
作者单位:518172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手术室
黄丽莉:女,本科,主管护师
手术室属于医院预防感染的重点单位,随着近年来医院对感染的重视,对医院的硬件设施也提出高要求。医院设层流手术室是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危险因素的暴露,从而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我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对层流手术室的术后环境进行监测,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术后连台患者212例。其中男110例,女102例。A组53例,B组48例,C组61例,D组50例。年龄8~72岁,平均(52.5±6.3)岁。所有患者具备相应手术指征并按照临床治疗相关标准予以手术,根据术后连台手术时间分为0,10,20,30 min,共分A,B,C,D 4组,对手术室环境进行监测。A组53例,B组48例,C组61例,D组50例。4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层流手术室的环境进行严密监测,收集相关数据。(1)人员要求。尽可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严格遵照层流手术室的管理要求,在无菌环境下开展监测工作,由同一名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完成,统一监测方法以及监测标准。(2)物体表面监测。应用规格板涂抹方法进行监测,在术后0,10,20,30 min分别应用浸有洗脱液的棉签予以监测采样,取得样本后送检。(3)空气监测。应用平板暴露方法进行监
测,于术后0,10,20,30 min分别进行采样,并将样品置于37 ℃恒温培养箱培养待检。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存在和发生感染。其具体判断标准为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相关标准[1]。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多样本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4组患者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结果情况比较(表1)
表1显示,4组患者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均未发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4组患者的术后手术室空气培养菌落数表现为依次递减趋势。
2.24组患者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合格率比较(表2)
表2显示,A,B,C,D 4组患者的术后手术室菌落数合格率表现为依次增加趋势,D组菌落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其监测合格率则显著高于其他3组。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部门,控制手术切口的感染对于确保手术质量非常重要。在手术过程中要控制感染,连台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旦由于控制不严,导致患者发生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也将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不利于患者预后,同时也将对医院的形象造成影响[2-3]。层流手术室是医院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首台手术无疑能够达到标准,但对于连台手术而言,其具体的间隔时间目前尚未形成具体的标准规范。目前已经有众多学者进行过该项研究。我科以手术室具体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针对不同的时间进行监测以及采样,并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时间的对应情况,为降低手术切口发生率寻求科学依据。
结果显示,手术刚刚结束后,其空气培养菌落数以及物体表面监测菌落数均严重超标,空气培养环境监测合格率为24.53%,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54.72%;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其空气培养以及物体表面监测菌落数均依次有所减少;手术后10 min,空气培养合格率为54.17%,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66.67%;手术室净化及消毒20 min后,空气培养以及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基本达到标准要求;手术后20 min,空气培养合格率为88.52%,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95.08%;手术后30 min,空气培养合格率为98.00%,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100.00%。说明时间越久则消毒以及自净效果越明显。这一结果表明,术后连台应充分确保手术室消毒以及自净时间,才能使手术室环境符合相关标准以及要求。
结果表明提倡手术室自净以及消毒作用时间应为30 min,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5]。在确保层流手术室的自净及消毒作用时间的同时,还要对手术过程中的人员流动进行有效控制[6-7]。在进行手术之前,护士就要把手术所需相关器械、药品等备齐,避免巡回二台手术,导致进出手术室的次数增加。人员流动增加,将导致手术室空气菌落数的增加,二者为正相关关系。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手术室相关工作人员无菌观念的培养,及时制定和完善无菌操作措施等,确保连台手术的环境质量,以有效控制和降低手术室感染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层流手术室周转率和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层流手术室术后环境监测效果评价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5):505-506.
[2]陈燕芳.层流净化手术室环境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3-14.
[3]高应爱.层流手术室细菌污染的防治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11(2):56-57.
[4]赵冬梅.持续质量改进在层流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254-255.
[5]祖伟.手术室空气微生物污染现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102.
[6]李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7]兰小米,张倩.层流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手段[J].中国医药指南,2012,6(26):6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