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3-30 12: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任务分析;同化策略;联想策略;类比?策略?;边讲边做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实验中的应用》是本册教材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主要存在“概念多,理解难;公式多,计算难;操作多,实验难”的三大障碍。如何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作了些尝试。

1 任务分析

1.1 单元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建立;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量,阿佛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关系;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以及相关计算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将化学基本概念作为基础,并于实验紧密相连,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突出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1.2 课程标准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②初步学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③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④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⑤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1.3 知识价值

本单元的知识价值首先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 应用多种策略,突破“理解难”障碍

2.1同化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始人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根据此进行教学。例《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最重要的、最难理解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教学,本节开头可以用“曹冲称象”为例,为建构如何记数微观粒子做铺垫。通过实例提出问题,如何去“数”微观粒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集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继而引出用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集合标准,再定义物理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2 类比策略

类比就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或者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的逻辑过程特点是从特殊到特殊,即把两个特殊事物进行类比;从思维方式的类型上说,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3 注重技法指导,实破“计算难”障碍

构建计算关系网络

网络结构法其特点是以图示意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只依靠听觉,人们可以记住接收信息的15%左右,只依靠视觉看图象,人们可以记住大约25%的信息。假使两者结合起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那么就能够记住接收信息的65%。这说明网络结构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

4 运用边讲边做,突破“实验难”障碍

篇2

关键词:化学计量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作为新能源开发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燃料电池的优势体现在能源安全性高、高效能、高可靠度供电、燃料多样性和环境亲和性等方面。燃料电池启动时间短,能够在80℃以下的环境中运行,在军事领域、交通工具、大型电厂等不用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保证燃料电池高效、稳定运行是进行实验室电池性能检测的主要目的,燃料电池以纯氢作燃料,氧气作氧化剂的情况下,化学计量比过高不仅不利于能量的利用,会出现质子交换膜干涸的问题,还存在爆炸、燃烧等严重的后果。然而低化学计量比也可能会使催化层中的反应气体过少,容易导致电极被淹没,传质效率低。因此研究低反应气体化学计量比下,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反应物化学计量比同压力、温度的关系,探究保证电池正常运行的最低化学计量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系统和过程

1.实验系统

气体压力和温度测控系统、电池发电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外电路负载、气体流量控制系统、尾气排放系统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验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实验将刻有蛇形流道的石墨极板作为实验电池极板,采用纯度均为99.995%的高纯氧及高纯氢作为实验气源,电极的电活性面积是5cm2,选用可编程电子负载作为外电路负载,利用AalborgAFC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对实验气体流量进行控制,质子交换膜应选择Nafion 1135的交换型隔膜,将Pt作为阴阳两极的电催化剂,且载量均为0.14 mg/ cm2。

2.实验过程

测试工矿条件为:在燃料电池电流密度达到最大值即2.0A/ cm2且电化学计量比为2.0的情况下,决定气体流量。蓄电池室内温度应为75℃,气体入口压力为0.1MPa,氧气流量为40ml/rnin,氢气流量为70ml/min,得到测试曲线。结果表明,实验中的气体流量不仅能够维持电池性能的稳定,还能使电池在预期的电流下长期运行。

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计量比为1.0时,使电池性能曲线图的不同点电化学反应计量比也保持为1.0,测量这种情况下电池的性能。实际测量过程中,考虑到当化学计量比为1.0时,活化极化区域的电流值和气体流量很小,因此将该区域中的第一个位置点忽略不计,对第二点进行取值,依此类推。一定要注意,在固定化学计量比时,不同点点流量和气体流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结果分析

1.压力的影响

图1 化学计量比1.0时不同压力下的电池性能(75℃)

当反应气体化学计量比保持在1.0时,电池性能会随着气体入口压力的增大而提高,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大,达到0.13MPa时,同足量反应气体电能性能相比,反应气体化学计量比为1.0的电池性能相一致,详见图1。

2.温度的影响

通入气体受传质阻力的影响,无法在反应区域进行完全反应,所以当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化学计量比所对应的电流密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最后趋向于某一固定值。稳定电流和相对应的电池电压形成的极化曲线能够体现出电池性能在该气体通入量下达到最佳。

图2 实际化学计量比随温度的变化图

在电池电流强度为Ia时,通入气体化学计量比S可由预期的电流If同化学计量比为1.0时实际电流Ia之间的比值来体现。电池性能曲线表示,温度维持一定数值时,不同点的S值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固定温度下实际化学计量比应取相同温度下不同点的S值的平均数,可得实际化学计量比随温度的变化图,如图3所示。通过该试验个得出结论:气体传质过程会随着电池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化学计量比会受气体传质过程的影响。

3.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图3 不同化学计量比下电池电压下降电流强度4.0A,

化学计量比:a:1.0,b:1.1,c:1.2,d:1.3

当电池运行电流保持在4.0 A的情况下,电池电压随化学计量比的变化下降的变化情况见图3,化学计量比分别取1.0、1.1、1.2、1.3。实验结果显示:化学计量比为1.0时对应的时间为233s,化学计量比取1.1时对应的时间为312s,化学计量比取1.2时对应的时间为409s,在预期电流强度下电池运行的时间会随着化学计量比的增大而延长。而在化学计量比取1.3时,电池在8 A/cm2即电流强度4.0A的情况下维持稳定运行,电池电压也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得出结论:预期电流强度下电池运行的化学计量比应为1.3。■

参考文献

[1]潘静静,张海宁,潘牧. 燃料电池用高温质子交换膜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 2008(05)

篇3

在教学过程会采取思维导图的图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化成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思维导图,它是如何“导”出化学别样精彩的。

一、巧用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明了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东尼・博赞提出,并定义为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使其有序化,以便于记忆的工具。它体现的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而是用一些图像、线段、色彩符号将大量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便于我们的记忆。这种思维导图在新课讲授特别是化学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图1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在新课讲解之前,笔者将提前做好的思维导图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如图1,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所要进行的学习任务,知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新课的导入、三个新知识以及作业的布置三个环节。当然在新课导入中又包括复习旧知、作业评讲、实验、样例分析和其他五个部分。每一个新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又注重于原理概念、公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和案例分析的讲解。

又譬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新课讲解时,离子反应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可以简单明了的记住,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从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学习离子反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既条理清楚的为大家列出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又不会使感到枯燥。

图2

高中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且有难度的学科,要想在课堂短时间内吸收消化大量知识,我们一定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听、想、记三者兼顾,提高课堂效率。

二、巧用思维导图,思路清晰高效

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许对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课后习题也能解答出来。但是,一碰到综合性知识的问题,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不能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明显看出,

学生的知识还是零散的,不善于把知识系统化,不善于把化学知识概念规律形成一个有序的框架,在遇到问题时,思路不清晰,学习没达到高效的状态。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把知识点系统化,逐渐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清晰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烃和烃的衍生物》教学中,会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如图3所示),为学生展示烃的性质,简单明了,使学生迅速了解烃包括哪些,了解各烃的化学式、性质及如何制备。这样既不会遗漏知识点,也会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在遇到与烃的性质有关的问题时,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迅速在头脑中找到答案。

图3

在学习烃的衍生物时,思维导图法更会突显它的作用(如图4)。烃的衍生物比较多,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轻松理清思路,分清烃的各种衍生物,区分开衍生物各自的性质、化学式、与各种物质的反应情况,这样就会提高解题速度。

图4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把枯燥的化学知识点串联起来,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一目了然,不是单纯地模仿做题,处于模糊的状态,遇到问题时能够考虑全面,思路清晰,使解题速度高效化。

三、巧用思维导图,增强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新课讲解之前,可以利用1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和设计思维导图的方法,把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关系框架画出来。这样会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有关“碱金属元素”时(如图5),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对碱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根据碱金属元素的特性,以“氧化物”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也有的学生以“盐”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知识网,还有一些学生分别以“Na”“族规律”为中心建立起一系列知识框架。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也会评价其他同学的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指正,加以完善。

图5

又比如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学习中,让同学根据自己的储备知识设计一个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主题思维导图。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思维导图的中心点也不同。有的学生选择“气体摩尔体积”为中心,建立一系列相关的知识框架,而有的学生则以“物质的量浓度”为中心来展开探讨,延伸出一系列的知识点,也有的学生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建立庞大的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

快速调动知识储备库零散的知识,使其整合成系统、有序的网络框架图,实现自身知识的突破,也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学习素养。

四、巧用思维导图,复习效率提高

思维导图不仅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问题解决时发挥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最后的复习中也会有很大帮助。

课后复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在课后有效复习,才会记住知识,并学以致用,而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整合新旧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不仅便于记忆巩固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从实验学化学”课题时,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是这样设计的(如图6所示),从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来记忆,每个大标题下又分出一些小标题,比如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中,分为混合物的分离和成分、离子检验等;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分为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当然在小标题下面又有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分支,既全面又方便记忆,把课本上所有知识点都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中。

图6

还有一种知识点的复习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比如在学习“有机物的性质――烷烃”时,设计思维导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包括烷烃的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这是它最主要的性质。然后分别再从两个反应的条件、具体事例中详细了解烷烃的性质。这样当遇到烷烃性质的题目时,在头脑中首先浮现的就是这个思维导图,需要哪个知识点就在导图中摘出来。

思维导图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设计思维导图,而不再遵循传统的“教”、“灌”方法,慢慢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形成思维导图的意识,使学生在复习中逐渐应用这种方法。

篇4

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考查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高考试题的主题。在重视基础的同时,逐步关注基础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得出来的,有哪些方法,有哪些表示结果的方式。因为高考命题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渗透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这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例如:(2008年江苏化学卷,第13题)研究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类似数轴的方法可以收到直观形象的效果。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

A.密闭容器中CuO和C高温反应的气体产物:

B.Fe在Cl中的燃烧产物:

C.AlCl溶液中滴加NaOH后铝元素的存在形式:

D.氨水与SO反应后溶液中的铵盐:

本题以数学中数轴的形式表示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四个无机递进式的化学反应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这四个反应的理解,从定量的角度考查反应物之间不同比例对产物的影响,运用其它学科知识、方法、表达方式辅助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二、以基础性的实验为载体,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在教材编写上还单独编写了《实验化学》教材,足以体现化学实验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对实验内容的考查是历年高考不可或缺的部分。以笔试形式对实验的考查,如何很好地区分出做过实验与没做过实验的考生,以及考查考生实验方面的综合技能,这对高考命题提出了一大挑战。在实验试题的命制中,要在对基础性实验进行考查的同时,渗透对探究性实验的考查,以考查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包括异常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证明、表达与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只背实验而不做实验的教学现象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例如:(2008年广东化学卷,第20题)某探究小组用HNO 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 浓度为1.00mol・L 、2.00mol・L ,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98K、308K,每次实验HNO 的用量为25.0mL、大理石用量为10.00g。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2)略。(3)略。

本题以非常简单的化学反应为载体,探究反应物的浓度、固体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查比照性实验实验设计,侧重考查比照实验在实验条件方面的合理控制。同时考查实验记录表达能力和实验现象分析能力。

三、以开放性情境为载体,考查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新的探索方向。这类试题强调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由于试题具有思维发散性的特征,从而可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思考,试题也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答题时,不同的学生因其学习方式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完全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引发发散性思考,进行创新性的回答。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学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实验过程或结论会有所不同。

例如:(2008年广东化学卷,第21题)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mol・L H SO /3%H O 、6mol・L HNO /0.01mol・L KMnO 、NaOH稀溶液、0.1mol・L KI、20%KSCN、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 ;假设2: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本题是开放性和探究性为一体的实验题,对探究性实验各个环节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进行不同层次考查。只有平时学习注重实验探究并积极参与实验的考生才能考出好成绩。这种类型的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四、以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价值观。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STSE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人们对化学科学技术价值的不断反思。高考试题的命制中要以食品安全、药物使用、材料合成、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为载体进行试题命制。在考查化学知识具体应用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对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

例如:(2008年江苏化学卷,第1题)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B.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可食用

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

D.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

又如:(2008年江苏化学卷,第18题)“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O 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 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 浓度的有: 。

(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 D.利用太阳能、风能

(2)将CO 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 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6CO +6H O C H O

B.CO +3H CH OH+H O

C.CO +CH CH COOH

D.2CO +6H CH -CH +4H 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 ,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

(3)略。

以上两题以能源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碳循环问题为主题,考查与此相关的化学知识,从中反映出考生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和人文结合的价值观、综合统一的科学观。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化学教学感想

又要投入新一轮教学,也正赶上新课改;新课改需要我们用新理念认真地去学习、理解、接受并实施。高一化学又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新的一年中,计划先做好以下几点:从新旧课程的不同点、对新课改的困惑、反思、新课改的实施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交流。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旧课程的不同点

个人认为本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编排上作了大幅度地调整,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在内容上也作了不少增减,很多一章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变成一节的内容。如,高一化学,将所有初中化学实验与有关高中化学实验的提升放在“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节来完成,将原来物质的量一章的内容放在“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来完成。其次,教材的形式变了:新教材是图文并茂,如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溶解”、“过滤”、“分液”、“萃取”等基本操作都有装置图;二是学生活动多了,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

二、对新课改的困惑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自己面前时,我感到惘然、困惑,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实施。而我所担任的班级一个实验班两个平行班,平行班相当部分及实验班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及抽象思维能力差。第一章的教学后,感到新教材看似简单,实则知识容量超大,需要补充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上课时要充实一些很必要的知识,总觉得时间不够,进度跟不上,只是不系统,学习是也是走马观花不扎实。而且检测效果不理想,学生该掌握的内容还有很多欠缺,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还没有过关。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由慢向快节过渡,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的量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

三、对新课改的反思

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改育理念,我认识到:(1)教学必须理解新课改,多研究新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2)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即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检查者,是导演者。

四、新课改的实施

上好绪言课,不论是新旧教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以后学习化学中兴趣的激发手段中无法替代的一课。我是这样做的---趣味实验的演示和学生体验,如:魔棒点灯、吹起生火……;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如:糖尿病的检测、碘盐的真伪辨别……;相当部分的世界首富都是搞化学的;王冠之谜;……;之后,我发了对化学学习的有关调查问卷(发183分,收回183分),180人都对化学有很浓很浓的兴趣。只有3人说“基础不好,尽力学好吧”。也认为化学有用。

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广度。要善于发现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要会整合知识;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来有效地处理教材。备课时,一定要严格对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哪些知识讲,哪些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不随意拓拓宽和加深。

例如,对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新课标对“物质的量”即必修一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不能“一步到位”,当学生初次接触这些内容时,只要求进行计算公式的简单换算应用,不要刚开始学习时就加入较复杂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都暂不作要求。

要充分应用新课程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中,我充分应用教材中图文并茂以及“思考与交流” 、“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让学生结合以前的化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展开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分类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来学习这节知识。

要充分应用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可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象,也可以用化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化学不再是偶尔能与生活联系,而是常常出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化学知识也不再是化学课上的、化学课本里的、化学试卷上的,而是学以致用的――解释生活现象,指导工业生产,进行化学研究。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学习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时,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早晨树林里的丁达尔效应,并由此得出空气中含有气溶胶的结论。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所处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将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再通过土壤的保肥作用、血清透析、食品工业中制豆浆、工业废水的净化、明矾的净水、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处沙洲三角洲的形成、有色玻璃的制备等,使学生认识到人们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胶体有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课改教材则注重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技能上的训练。今后我打算在课堂上更好的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作法,尽可能留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复习,消化新的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探究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实践能力。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接受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帮助,做好查漏补缺,特别要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新奇感和兴趣感,保护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后位生多鼓励,备课时想到他们,上课时对他们设计基础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多进行鼓励帮助的教学方法。

总之,开始不要拔高、重视基础,循序渐进,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其实新课改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分层的方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新课改,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可爱的化学学习合作者们,在这门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高中化学

一、教学方式现状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投影、电视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越来越显示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明显,学校多媒体设施到位,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使传统教育中黑板板书、演示实验等方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减少,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协调好这两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权衡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特点,根据平时教学经历,分析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优缺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新课标的知识特点及培养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知识体系要求的特点:一是知识的社会实践性,高中化学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引导学习化学知识。二是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学习方式。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探究,这些科学探究在教材中是通过设计实验达到目的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学习方法。三是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新课程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其知识体系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了解微观世界物质的抽象性。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化学观念,能说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给予解释。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

三、两种教学优点比较及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网络知识丰富,且方便获取,电脑网络的普及,教师能随时通过网络将前沿的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现象,引入课堂,结合时事找出其中的化学知识点,增强化学实践性,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过程。其次多媒体设施的普遍使用,学校的教室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清晰的电视,先进的便捷的现代化多媒体设施,使得图片与视频的引用成为可能,能生动地解释课堂知识,将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三是节约时间,可以将事先设计的电子板书及习题在课堂上显示,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书写的大量时间,使课堂效率增加,使课堂节奏更为紧凑。传统的化学教学的优势也有很多,如实验的实效,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是不可取代的。传统的板书能保持整节课的知识脉络,也能给教师随机应变的空间,教师能自如临场发挥变化教学环节,板书过程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知识。而且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课堂更能节省备课时间,不用长时间地去搜寻资料做幻灯片。

如何根据信息技术优点来实现高中化学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呢?根据课堂内容及教师采用的形式来选择。与社会联系紧密且需要图片和视频更能说明学习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多与社会生活联系,与社会背景联系,教师花一些时间与精力,通过网络能搜罗到很多与之有关生活物质的图片和工厂的视频,能吸引学生惊奇的目光,发现化学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而化学在社会中不合适的应用引起学生反思,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必修二的内容涉及元素、核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征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微粒运动的特点初步形成“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认识等,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借助多媒体学习。有些有毒性实验,如必修一中的氯气性质实验,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利大于弊。

在哪些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更方便学生学习呢?对于可以进行的实验,则少用多媒体,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更能体会科学的严谨,对物质性质的了解更为直观。必修一中主要讲述实验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更多要求学生对物质性质的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来学习掌握,对实验器材的观察和完成实验步骤,留下印象深,疑问多,提高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化学反应原理》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对抽象概念辅助理解时,实验起着引导作用。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各种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电化学知识,学生在实验室探究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条件的兴趣极大,仪器的改进和实验设配的完善,使学生实验安全性相对提高,开展学生实验也非常容易。需要学生慢慢体会的知识点,少用多媒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更适合学生。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对公式的理解运用,掌握较难,播放幻灯片并讲解的速度有些过快,新知识的框架建成需要学生逐渐理解、理清思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时,节奏能随时根据学生进度调节,与学生脑中学习的过程能达到一致。还有课堂板书,整节课的知识脉络呈现在黑板上,不会随时消失,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回头看重难点知识,帮助理解难点。

篇7

关键词: 化学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 过量判断

我对桂林市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进行了分析,选取其中的计算题来阐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化学计算中的过量判断。

原题如下:为了测定某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石灰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碳酸钙中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2)第3次实验中,盐酸是否已经反应完全 (填“反应完全”或“反应没有完全”),你的理由是 。

(3)计算这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样品中物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样品的质量×100%。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通过对本次考试学生答卷情况的调查,发现本题中第(3)题的得分率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该选择实验序号中的第几组数据进行计算,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实验数据的分析原则,没有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其应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如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在本题中,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在看到实验序号4中生成CO的质量为4.4g时,自然地联想到与CO的相对分子质量44存在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并且在实验4中,作为表格的最后一列,学生易误认为反应已经到了第四步,应该反应完全了,于是采用实验序号4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以上各种原因,导致本题的得分率偏低。

第(3)题需要计算出这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由题目括号中给出的公式提示,学生先想到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列出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2HCl=CaCl+CO+HO,由CO的质量,可计算出CaCO的质量。在本题中,学生若选择CO的质量为4.4g,则陷入了命题者设下的“圈套”。通过分析表格中的4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验1与实验2中,每增加50g稀盐酸,生成CO的质量都为1.76g,这说明实验1与实验2中,如果继续增加稀盐酸的质量,CO的质量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前两组实验中的稀盐酸已经反应完全,而石灰石有剩余。在第3组数据中,稀盐酸的质量还是增加50g,而CO的质量并未增加1.76g,由此判断石灰石已经反应完全而稀盐酸有剩余。在第4组数据中,稀盐酸的质量继续增加50g,而CO的质量已经不再增加,这再次说明石灰石已经反应完全。总结这道题目,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所用到的数据一定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而不是出现在化学实验中的所有物质。对于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又存在在化学反应体系中的物质,我们必须掌握好物质的过量判断,才不会如本题所述,陷入使用实验3或实验4的数据进行计算的误区当中。

在分析表格类计算题型时,首先要观察各组实验数据间递增或者递减的规律。当发现个别组的实验数据与整体数据的变化规律有冲突时,需要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考虑“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之间何者过量,何者不足的问题。

在中学化学计算中进行过量判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列出化学方程式,由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由此判断参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过量或是不足,根据不足量的物质求解,这是最基本的途径。比如判断金属单质铁、镁、铝等与氧气燃烧的反应,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等与氧气燃烧的反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等等,这是物质之间发生反应,都是根据反应物中较少的量确定生成物的质量。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反思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8-02

又投入了新一轮高中化学的教学,也正赶上新课改第一轮。新课改需要我们用新理念认真地去学习、理解、接受并实施。高一化学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时期,本文从新旧课程的不同点、对新课改的困惑、反思、新课改的实施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交流。

一、新旧课程的不同点

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编排上作了大幅度地调整,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在内容上也作了不少增减,很多一章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变成一节的内容。如,高一化学,将所有初中化学实验与有关高中化学实验的提升放在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节来完成,将原来物质的量一章的内容放在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来完成。选三内容增加了能层、能级、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另外,教材的形式变了,新教材是图文并茂,如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溶解”、“过滤”、“分液”、“萃取”等基本操作都有装置图;再就是学生活动多了,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

二、对新课改的困惑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自己面前时,我感到惘然、困惑,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实施。而开始时我所担任的班级一个实验班两个平行班,平行班相当部分及实验班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及抽象思维能力不好。第一章的教学后,感到新教材看似简单,实则知识容量超大,需要补充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上课时要充实一些很必要的知识,总觉得时间不够,进度跟不上,只是不系统,学习也是走马观花不扎实,而且检测效果不理想,学生该掌握的内容还有很多欠缺,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还没有过关。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由慢向快节过渡,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的量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还有,一节课若设计成探究讨论交流的形式总感觉时间不够等。

三、对新课改的反思

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改育理念,我认识到:(1)教学必须理解新课改,多研究新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2)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即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检查者,是导演者。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不要对学生不放心,只要我们引导的好,只要我们课设计的好,学生就不会使我们失望。比如:我曾在钠的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时,尝试了事先通知学生很好预习,并由学生自愿来承担设计并组织本节课的实施,我只是参与设计和辅助课堂管理等,这节课效果很好,参与率100%,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四、新课改的实施――上好绪言课

不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上好绪言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最重要的一课。我是这样做的,把趣味实验的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如:魔棒点灯、吹起生火等;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如:糖尿病的检测、碘盐的真伪辨别等。之后,我发了对化学学习的有关调查问卷(发183分,收回183分),180人都对化学有很浓很浓的兴趣。只有3人说“基础不好,尽力学好吧”,也认为化学有用。

五、创新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应用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可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象,也可以用化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化学不再是偶尔能与生活联系,而是常常出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化学知识也不再是化学课上的、化学课本里的、化学试卷上的,而是学以致用的――解释生活现象,指导工业生产,进行化学研究。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学习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时,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早晨树林里的丁达尔效应,并由此得出空气中含有气溶胶的结论。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所处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将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再通过土壤的保肥作用、血清透析、食品工业中制豆浆、工业废水的净化、明矾的净水、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处沙洲三角洲的形成、有色玻璃的制备等,使学生认识到人们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胶体有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9

〔关键词〕教材 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

1 教材编写时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1.1 以专门的主题介绍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第一章第7页“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以“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为载体,通过安排“提示”、“资料卡片”栏目,介绍了在物质的提纯实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试剂的选择、试剂的用量、加入试剂的顺序等。在第二章,深入介绍了有关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和分类的科学方法。

1.2 选取合适的素材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如:第一章,教材结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内容,向学生传递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在第三章第二节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科学探究”栏目中,通过没置包含“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全过程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不仅为学生展示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且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1.3 结合实验等活动训练科学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通过设置实验、实验探究、调查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训练学生科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特点

2.1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探究活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都是以不同栏目呈现的,在各个栏目中插入了大量的彩色图片与表格,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来填写现象、结论、体会等,与单纯的文字叙述与说明相比,更加强化了教科书的指导功能与对话功能。

2.2 教材中探究活动重视提出问题的这一环节。教材中设置了9个“学与问”栏目,通过这个栏目,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2.3 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创设了大量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第二章第一节,展示了图书馆里物品陈列的图片(经验情景),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导出分类的相关内容并迁移到化学中,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问题情景),通过2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和交流,认识分类的普遍存在与意义。接着展示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方法的图片(事实情景),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问题情景)。

3 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分类

3.1 从活动的内容来划分。(1)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这类探究活动主要指向具体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主要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物质的性质、存在、制取等知识的探究。(2)应用化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这类探究活动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3)STS方面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多数以调查为主要方式。

3.2 从完成活动的方式来分类。(1)实验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设置了8个实验类的科学探究,35个实验,这些实验改变了过去教材中叙述过于完整的风格,在实验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现象、解释与结论,而是设计一些以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去填空、交流、作答,并得出结论,例如: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实验1-1:要求写出粗盐提纯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现象。(2)调查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在“实践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中设置了一定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互联网查询和实地考查等途径来收集信息,利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来整理和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用图画、短文、海报、网页、论文、方案设计等形式呈现调查的过程和结果。(3)交流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设置了16个“思考与交流”栏目与6个“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了交流类的探究活动。

3.3 从探究主体的参与程度来分。①以指导为特征的探究活动。②以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活动。③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活动。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选择。

4 对开展探究活动教学的建议

4.1 教师应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具备指导探究活动的能力。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努力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超标”,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探究活动教学。

4.2 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一探究活动的主阵地。探究活动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章节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课堂永远是主阵地,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

4.3 教师要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任务的性质和活动进程安排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支持和控制。

4.4 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实施探究教学。在教材中,科学探究不只是某种具体活动形式,而是渗透在整个教材所设计的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之中。

篇10

关键词:化学课堂 导入方法 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笔者以几种常用导入方法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化学课堂导入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灵魂,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师在导课时,用化学魔术或实验引入新课,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可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几种重要的金属》时,可以先做焰色反应实验,介绍漂亮烟花的制作原理,指出这么漂亮的火焰与我们这章所学内容相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堂课都保持激昂的情绪,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再比如,在讲解氨的结构和性质时,可先表演“空瓶生烟”的小魔术,然后指出:氨气除了具有与氯化氢作用生成氯化铵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就详细讨论氨气的结构和性质。

二、故事引入法

学习《原电池》的时候可以用故事导入:在英国,有一位格林太太,镶了颗金牙和不锈钢的牙齿,可是,自从她镶了牙以后,就常常感觉到头疼,看了很多医生,吃了许多药都不起作用。后来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听说了她的烦恼后,只是叫她把牙给拔了,很快,格林太太的头再也没有疼过。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了。你们也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吧!这样的引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一举两得!人教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很快接受与消化,“物质的量”的教学很有挑战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以如下的故事引入:有一天我经过实验室时,突然听到两位同学在争吵,他们是乙醇和水。乙醇说:“我比你强,因为质量相等时我的体积比你大。”而水说:“我比你强,因为质量相等时我的分子数比你多。”那么,谁更有理呢?体积大小我们可以用量筒量出,但分子数目我们却不能一一数出。同学们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呢?从这里直接切入“质量、粒子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诗词导入法

理科教师课堂念诗,是一件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的事,觉得新鲜思维也就自然跟着老师走了。

在学习《来自煤和石油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的乙烯,可以引用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是当时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但荔枝是摘下来立刻吃才能保持鲜味,于是唐玄宗就命人八百里加急,马不停蹄地从广东运去西安。这首诗显示出当时长安的繁华以及荔枝运送人的辛苦。回想当今社会,我们要想吃新鲜的荔枝不是什么难事。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很轻松地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荔枝呢?这就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乙烯有关。这样的课堂引入让学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也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四、模型展示导入法

化学模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因此抽象的知识点配以模型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学习,可以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直观易懂。《物质结构》讲“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同时向学生解说:这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也就是钻石的结构模型,你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金刚石的温柔吗?要感觉到钻石的温柔必须付出怎么样的代价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吧,学完了之后你就明白了。

五、实物展示导入法

实物展示以其直观多变(颜色、形状)的特点,比起教师的说教是更具吸引力的。

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中的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营养物质,比如甘蔗、苹果、鸡蛋等,甚至还可以是医院打吊水用的葡萄糖注射液,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效果。

六、图片、录像展示导入

教师可利用图片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美丽的景色、鲜艳的色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人教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教学中,首先可通过播放短片“原子弹的爆炸”和“钢铁的锈蚀”,让学生比较得出结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从而提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强大的“蘑菇云”和钢铁腐蚀后的斑斑锈迹可以给学生巨大的心理震撼,使他们能够肩负学习使命,努力认真地有目标前进。

七、化学史导入法

学习《碱金属》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发现者是英国化学家戴维。戴维用电解法得到钾后,将电解产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从此,戴维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勇攀高峰的决心,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和笑气(N2O)等。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要好好向戴维学习,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八、新闻资料导入法

所谓新闻资料导入,指的是借鉴当今社会的热点新闻报道或者是以往的事实报道引入。既是史实和热点新闻,学生也必定很感兴趣,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