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30 04: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

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双构念假设;心理健康风格

中图分类号:R749.04,R395.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7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20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且让众人都能接受 [1]。对心理健康有三种阐释:早期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第二种阐释则揭示了心理健康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机能充分发挥”,以及Keyes的心理繁盛(Flourishing)[2] 等;第三种阐释把心理健康看成不仅没有精神障碍,并且处于个体功能的完善状态,如认为是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良好状态 [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精神疾病,而且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富有成效的工作,能够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

对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估存在两方面的批评:(1)以心理障碍评估代替心理健康的评估。国内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即以症状筛查为主。有研究对我国1979-2006年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使用频度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度最高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4]。开发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也侧重症状筛查。国外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不是一个单维双极结构,而是单维的另一个连续体,消除心理障碍未必能够达到心理健康[1-2]。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思潮也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5]。积极心理学主张将注意力转向对人性积极方面的研究[6]。(2)如何测量评估心理健康,几十年来进展极其缓慢。有人用主观幸福感之类的量表来评估心理健康,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幸福感肯定不是心理健康的全部[7]。另有人尝试用12道题来评估心理健康,肯定也难评估到全部的心理健康[8]。但是许明智等确定积极心理健康包括快乐、安宁、自信、信任、友好、健康感和自我控制因子,取得了有益的经验[9]。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生存经验与生活哲学,关于心理健康有着足够的体验与认识,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各种思想学说更含有丰富的关于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内容,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将首先悬搁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理论等争议,通过扎根研究,采用常人方法论的研究路线,从普通受试的第一手资料发展理论框架,然后再遵循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与原则编制问卷,探讨心理健康的理论建构、测量及其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研究协作关系,在江苏、辽宁、山东、浙江、上海抽取22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由这些高校的教师与研究生在抽取的班级施测,邮寄发放问卷2050份,收回有效问卷1997份。通过问卷中设置的一致性、矛盾、社会赞许等指数废除一些问卷,最后有效样本1668人。其中重点本科院校如南京大学等4所共635人,普通院校如辽宁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13所共744人,专科院校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共288人,缺失1人;本科1296人,专科372人;大一784人,大二616人,大三166人,大四99人,缺失3人;男652人,女1016人;年龄18~26岁,平均20.74岁。

1.2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ental Healthy Style Questionnaire,MHSQ)的编制

通过扎根研究(grounded research)发展有关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扎根研究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Glaser & Strauss)在一所医院对医务人员的研究,国外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该方法强调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10-11]。

原始资料的收集(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图片投射测验等收集对心理健康的朴素看法与观念:(1)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公司、学校、政府机关方便抽取被试347人,其中健康受试322人(年龄25~60岁,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博士,职业为公司职员、教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患者25人(三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0名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和5名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开放式问卷有4个题目(如:“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一个你所认识的心理健康的人,列举他或她的特点,愈多愈好。”),让受试使用纸笔作答,时间不限。(2)个案访谈。对10名被不同院系辅导员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本科生进行深度访谈。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之后,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记录。(3)图片投射测验。对21名被不同院系辅导员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图片投射测验。呈现三张图片,其中第一张是健康人的照片,第二张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照片,第三张来自经典的主体统觉测验的图片。请受试根据这三张图片编出三个不同的故事。指导语:“下面的图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心理健康的人,另一种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两种人有两种不同的命运。请你根据图中的人物,说出关于两种人不同命运的故事来。”受试共编制故事51个。

将获得的资料通过扎根研究三级编码技术[10-11]分析、比较、概括,发展出7个核心概念,即融洽、达观、快活、勤勉、坚韧、明智、守恒。这7个概念完全来源于非专家的“常人”受试,构成中国普通百姓关于心理健康的朴素理论,称之为“心理健康风格”,涉及健康的适应状态、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格特质等。据此编制出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HSQ),共343项,包含融洽、达观、快活、勤勉、坚韧、明智、守恒7个分量表。

1.3工具

使用Beck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12]、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13]、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14]检验区分效度。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15]评估心理障碍,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和Amos4.0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包括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的计算。

2 结 果

2.1心理健康风格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1.1项目分析

在某校不同院系按班级整群抽取232名大学生预试样本,按总分高低各取27%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删除鉴别力不高的5题,保留338题。

2.1.2 因素分析

将1668份问卷随机分成两部分,劈半抽取其中的834份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先对全部题目做一阶因素分析,抽取56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61.92%。再分别对分量表做一阶因素分析,各抽取3~9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51.4%~58.7%。对7个分量表做二阶因素分析,共抽取出一个因子,命名为心理健康风格,解释总变异的71.1%。删除了因素分析负荷低,以及多个因素有较高负荷的69个项目,最后保留269题。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另一半834个样本,7个分量表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度均可接受(表1)。再做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存在一个高阶因素即心理健康风格,其因素负荷分别为:坚韧0.96,勤勉0.83,达观0.80,守恒0.74,融洽、明智、快活0.73;模型χ2为3.71,df为4,P值0.45;χ2/df为0.93,规范拟合指数NFI为1,RFI为1,IFI为1,比较拟合指数CFI为1,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00。平均因素抽取量0.63,组合信度为0.93。

2.1.3信度

7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从最低0.87到最高0.95,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8。另取某校心理系34名大学生检验重测信度,相隔15天r值最低0.77,最高0.93,总量表0.93(表2)。

2.1.4效度

在总样本中,对其中两个班的83名大学生分阶段施测MHSQ和BDI、STAI、MMPI,以检验其区分效度。结果表明:MHSQ与MMPI的疑病、抑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分量表和BDI、STAI呈负相关(表3)。

2.2心理健康风格的理论假设

两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MHSQ的7个分量表测量到一个因素:即心理健康风格。且这种心理健康风格与临床症状及人格特质均呈负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风格,本文提出两个假设:(1)高阶因子假设。如果心理健康风格与临床症状都隶属于一个高阶因子,则其中一个因子为积极的方面即健康,另一因子为消极的方面即症状。(2)双构念的协变关系假设。心理健康风格与临床症状是两个不同构念,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协变关系。

为验证以上假设,对1668人同时施测MHSQ和SCL-90,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阶因子模型无法建立,即心理健康风格与心理障碍不存在高阶公共因子。协变关系模型拟合则可以接受(χ2=535.78,df=79,NFI=0.98,RFI=0.97,IFI=0.98,TLI=0.97,CFI=0.98,RMSEA=0.06),心理健康风格与心理障碍(SCL-90各分量表的潜变量)之间Φ系数为-0.36。

3 讨 论

本文编制的《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HSQ)共269题,有7个分量表。7个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0.87~0.95,总量表0.98;重测信度0.77~0.93,总量表0.93。7个分量表一阶探索性因素分析各抽取3~9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51.4%~58.7%;二阶因素分析抽取出一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71.1%,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良好,平均因素抽取量0.63,组合信度为0.93,基本证实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区分效度良好,与MMPI的疑病、抑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分量表和BDI、STAI呈统计学意义负相关。提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其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MHSQ 的7个分量表广泛涉及适应状态、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格特质等,可以较全面地评估心理健康,并富有中国文化底蕴。(1)融洽分量表:评估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宽容、亲和、真诚等可以滋润人际关系的特质。中国人认为心理健康必须有融洽的人缘。重视人际关系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2)达观分量表:评估心理健康者应当具有的处世哲学、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豁达、开朗、平常心、知足等。从老庄倡导的豁达超脱、齐物出世到历代知识分子的“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乃至百姓的“知足常乐”,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秉承的睿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3)快活分量表:评估中国人特有的心境、体验和活力,包括追求快乐、体验激情、希望能吃能睡身体好等内容。(4)勤勉分量表:评估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种生活工作态度,也是儒家恪守的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传统美德。包括进取、认真、勤奋等内容。(5)坚韧分量表:评估中国人的应对风格。包括坚毅、理智、勇敢、自信等。(6)明智分量表:评估中国人所重视的智慧。中国古代各家历来重视智慧,这种智慧表现为聪明、有能力和有知识。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智慧、有能力,乐于学习,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7)守恒分量表:评估中国文化一向重视的修养,表现为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有广泛积极的兴趣,坚持运动和亲近自然。从《黄帝内经》到中医学,及至民间流传的养生之道,都非常重视这种修养。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这种修养。

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类似认知风格、应对风格那样的“风格”,一种生命的风格,既是一种良好、完善的适应状态[3],也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特质,更是良好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风格可定义为适宜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适应状态、健全的人格特质等的综合表现或整合水平。

Keyes质疑了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当作一个连续体的两极的观点,并证实了双构念假设[1-2]。 本研究也证实了双构念假设:即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不隶属于一个高阶因子,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构念,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协变关系。提示,使用评估心理障碍的量表来评估心理健康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1]Keyes CLM.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J]. Am Psychol,2007,62(2):95-108.

[2]Keyes CLM.Mental Illness and/or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Axioms of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Health[J]. 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5,73(3):539-548.

[3]Robitschek C,Keyes CLM.Keyes' s Model of Mental Health with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s a Parsimonious Predictor[J]. J Counsel Psychol,2007,56(2):321-329.

[4]李坚.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使用频度分析与思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3.

[5]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 Psychol,2001,56:216-217.

[6]Dahlsgaard K,Petersonb C,Seligmana MEP. Shared Virtue:The Convergence of Valued Human Strengths Across Culture and History[J]. Rev Gen Psychol,2005,9:203-213.

[7]Keyes CLM,Shmotkin D,Ryff CD.Optimizing Well-Being: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J]. J Pers Soc Psychol,2002,82(6):1007-1022.

[8]Hu YJ,Brown SS,Twigg L,et alCan the 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be used to measure positive mental health?[J]. Psychol Med,2007,37:1005-1013.

[9]许明智,龚耀先.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11-115.

[10]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58-63.

[11]Strauss A,Corbin,J.Basic of Qualitation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 techniques[M]. Thous &s Oaks,CA:Sage,1990.

[1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13]刘平.Beck抑郁问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1-194.

[14]宋维真.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使用手册指导书[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他们的心理正在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心理疾病率逐年上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他们面对着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成功并存的时代,这也使得他们心理压力过大。他们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多样性、复杂化,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2012年以来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偶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困扰,九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或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产生。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可以看到如果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引导及解决,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学业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和稳定。

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的足够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学习兴趣,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极易产生焦虑自卑心理。

2.生活环境不适应导致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和环境,离开了依赖多年、包办一切的父母,需要独立地生活和处理日常事务,各种问题随之出现,部分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孤独感加重。

3.人际关系不适应导致的心理问题

离开家庭,来到一个新的人际群体,同学间的经济、文化、思想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大不相同,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发生敏感冲突,从而对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

4.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变化。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与中学“填鸭式”的学不相同。大学的生活比中学时的生活相对较宽松,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没抓紧等都易造成学习困难,带来焦虑等心理问题。

5.考试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每课常规性考试以及各种资格、技能等级考试等已经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刺激源。有的大学生由于不能承受各种考试带来的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6.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异性的情感需求愿望强烈,更渴望得到异性的喜欢和认可,但大学生稚嫩的心理毕竟不够成熟,一但遇到单相思、失恋就容易痛苦,不能自拔,也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端正,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寞,缺乏责任感。因情感的失落极易陷入孤独、抑郁困扰中。

三、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高校图书馆优雅的特殊环境有利于心灵放松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里最为优雅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你踏进图书馆,便感到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

图书馆宁静的学习环境,让人们感到舒适愉悦;置身于优雅温馨的学习环境中,使人心胸开朗,调整身心,缓解情绪,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完善、系统的馆藏文献,是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也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中,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资源,从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书刊到心理问题的分析、疏导及心灵鸡汤类励志图书。大量资料研究也表明,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真诚的朋友交流,对人的心理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好的书籍可以成为营造良好心情、松弛精神紧张的工具,也可以成为促进人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品格的工具。

四、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平台,图书馆应利用报告厅、视听室、阅览室、自习室等场地,与学生会社团组织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活动,根据学生需要,抓住其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学术专题报告、专家学者讲座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绪。例如,近年来,我馆的“星期五讲座”就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2.建立便捷的网络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在图书馆的网页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设心理交流论坛,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给大学生介绍和推荐书刊。因为建立网上咨询平台,网络咨询的保密性和匿名性更便于大学生所接受,这样就可以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把网络的优势利用起来,以便更好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3.开设“心灵之家”专题阅览室

为了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图书馆应开设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配备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报汇集一室。例如“心灵鸡汤”方面的激励图书,《心理与健康》《健康之友》《中外健康文摘》等集中收藏,方便学生阅读。同时配备具有心理学资历的馆员。根据大学生读者的不同心理问题,推荐书刊,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分析并给予及时疏导。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图书馆应肩负重任,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利用自身优势,提供优质的服务,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参考文献:

[1]陈平.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4).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误区;引导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有了很大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还是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又面临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形式、手段、有效性等问题的困扰。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区,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九大”误区

1.1认识上的误区: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联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正确的观点:一种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另一种是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1.2实践中的误区: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试,在所谓的硬件上下功夫,热衷于搞各种心理测试,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

1.3咨询中的误区:在心理咨询中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使一些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1.4诊断中的误区:重心理问题诊治、轻预防引导。目前,虽然全国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许多高校却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问题,重视个别学生的咨询诊治而轻视普遍防治与引导问题。

1.5研究中的误区: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如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最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等等研究不够。

1.6课程开设的误区: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进行。有些高校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

1.7人员使用上的误区:人人都可做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人员不需要进行专门培训。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因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对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副面作用,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8学生中的误区:把前往咨询辅导的学生看成神经病或精神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还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大学生普遍认为,前往咨询辅导的同学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正因为这些误解和偏见,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还很低,很多同学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辅导。据资料统计,高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20%~30%,而各高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一年接待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

1.9机制上的误区:心理咨询人员不是德育教师系列,不需要评职称。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但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聘无保障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失,这反映了心理辅导教师所处的不良环境与尴尬地位。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首先应立足于教育和发展,即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向大多数健康正常的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长、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问题,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其次是咨询治疗任务,通过个别咨询或治疗,帮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摆脱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针对全体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二是针对少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运用心理咨询等方式方法,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惑,防止轻度心理障碍“恶化”发展,提高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三是针对极少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通过初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控制或缓解病情,并积极协同有关专业医疗机构,帮助这部分大学生摆脱或改善心理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2要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开发和优化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要通过传授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等问题的辅导,帮助学生学会或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和常见的心理障碍,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并通过解析心理异常现象、原因及表现,使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消除误解或成见,形成能在必要时主动寻找帮助的意识。转贴于

2.3要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建设,立足教育,贵在落实。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系统工程,理应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系统工程的运作;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具体,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稳定、深入、持久、有效地进行。同时,应保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尽量避免该机构与学校管理部门属挂靠、相邻或重叠关系,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加强领导,完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

(2)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上,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而不能等问题出现以后才去进行心理干预。实践证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和辅修课程,同时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学生关心的共同问题,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或报告等,并通过校园各媒体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提高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的不足。只有形成课内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网络和体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关心和积极参予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任课教师(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过程,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贯彻心理学思想,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班主任或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4)科学、规范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和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要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对于测量出的有明显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建立咨询档案,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咨询工作,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辅导;对于日常咨询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5)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监管系统,形成“校——系——班级——公寓——宿舍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其中“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以稳定的专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系、院”以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为本系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并解决部分心理问题。“级或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从学生中培养和选拔一批骨干分子或联络员,及时反映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公寓”管理人员扮演心理观察员的角色,一旦在公寓发现异常行为学生,承担救援和上报职责。“宿舍”舍长发挥心理守护员的作用,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援救工作。

(6)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也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高校把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才能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人格、人品、个性、知识、技能、良好身心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胡佩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与当代[J],2005,(6).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常涛,张正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5]彭萍.心理健康课的方法途径及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6]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篇4

关键词: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从2000年开始国家提出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区优秀学生有机会到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获得跨越式发展[1]。对新疆地区的学生来讲,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既是难得的好机会,也必将受到生活事件的应激。由于内地新疆班这种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如难以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敏感、对自我不自信、对学习和生活感到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源自他们内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活事件作为客观因素,是指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Nadia等[4]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们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体对身心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预感,以及个体应对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安全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安全感能够帮助人们调动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安全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开展面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温州市的8所中学的新疆班,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为97.38%,有效问卷为501份,有效率为93.64%。具体分布:汉族学生80名,少数民族学生421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预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7[6]。②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65~0.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0[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与安全感的总体状况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敌对、和心理不平衡。见表1。

表1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x¯±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内地新疆班(n=501) 全国常模(n=2446) t P

学习压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绪不稳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虑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强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际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执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适应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敌对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 2.09±0.62 分、人际关系 1.88±0.60 分、健康适应 1.79±0.54 分、丧失 1.57±0.80 分、其他应激 1.46±0.41 分和受惩罚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情绪安全感因子得分为 0.60±0.26 分,人际安全感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为 0.55±0.31 分。

2.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总分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2.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响?生活事件是否通过影响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这还要进一步检验。首先调节效应检验。建立假设: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见图1。

表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项目 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 受惩罚 丧失 健康适应 其他应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强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执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敌对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际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虑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学习压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适应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绪不稳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图1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示意图

按照温忠麟等[9]2005年建议的方法,对安全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见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步骤 自变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研究数据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调节效应假设。

3 讨论3.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是轻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较高的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首先,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迥异的内地求学,这一群体学生首先要面对来自学习的挑战,如学习的难度加大、跟不上进度、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等。其次,他们远离父母,脱离原来的人际关系,在新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也会累积起心理压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常模,这说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的焦虑心态、学习压力感与情绪不稳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此3类心理都是应景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绪不稳,为学习困难、考试不顺而感到焦虑,体会到较重的压力都是正常的。

关于安全感的调查发现,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差异与相关分析

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民族、性别和年级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的检验发现,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汉族、男生和低年级学生。按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压力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他们需要面对数量更多、强度更大的应试(特别是高考)挑战,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比例升高,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还是应景性的,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在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包括人际交往、学业任务、健康适应以及受批评、惩罚等在内的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源,引发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适应、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

3.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本研究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安全感具有调节作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 结论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较轻,这一群体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安全感则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1]马真.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吴倩倩,赵生玉.内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调查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63-67.

[3]何安明,万娇娇,惠秋平.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活事件,学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韩磊,许玉晴,孙月,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情绪管理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颜菲.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7]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

篇5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現,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6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体育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如何让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良好应用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让心理咨询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齐头并进开展

我们在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之时,要重视心理咨询的实际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分批次地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打造心理咨询平台,获取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情况。我们在将心理咨询活动介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之时,还要注意互动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容,体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维护其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工作,是让大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面交流,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能够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印象深刻的活动。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他们对心理健康往往了解不够深刻,通过大学生亲自与心理健康师共同探讨种种困扰,深刻交流,打开心理郁结[1]。所以,让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肩并肩,直接深入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对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将是十分奏效的,也是我们值得推广的。

二、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动态信息

对于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因为他们刚刚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知识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是不够的。

心理咨询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例如,在心理咨询之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测试,例如,让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看其心理承受能力。当他们在面对一些意想不到冲突的时候,需要考验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若心理素质好,他们就会用冷静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化险为夷,化困境为有利优势,完成特定的任务。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适时地开展开来。重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获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动态信息,我们在开展实际的心理健康教学之中,对症下药,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升,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地心理素质准备。

三、做好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倾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馈

对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要达成工作目标,就要强化与心理咨询的互动。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演讲比赛。心理咨询在准备演讲内容的时候,大量地搜索着相关资料,有意识地增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理解,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己以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碎片化”“只言片语”式的理解,一下子立体起来。不仅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精彩、富有趣味的一面,让大学生切身体味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效果。对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实,绝不是教师天天宣传说教就能够实现的,要听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通过其参加心理咨询的平台,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对他们的一些不当理解或者理解上的偏差,加以引导和修正,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增强了师生的全面互动,让本来凝重的交流环境,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询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良好地开展起来。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开展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之中,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多组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娱活动,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心理健康影响,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强化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实,起着助推作用,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有效开展,也将相得益彰。例如,开展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相关的小品演出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娱自乐中,获得深刻地健康心理引导,增强心理健康素养程度,为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深造等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础,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干劲,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社会需要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利.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12(34).

篇7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经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当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应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应对自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进取主动调试自我的心理,明白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简便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理解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我具备较强的适应本事。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本事。要坚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经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职责,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本事,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团体坚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职责,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资料,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感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职责。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能够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能够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我的时间,增强自我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成为一名大学生是每一名学生的梦想,而我有幸的成为一名皖南医学院的学生。在这里,我学习到知识,认识许多关系要好的同学,同样还过着自己在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过,每一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里都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给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条了解自己,改正自己不良习惯并获得自我提升的途径。学习这门课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使我有很多体会和感悟。

   在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内容。这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过去和这些内容有关的课是非常少的。此后老师们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我体会到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随着课程的继续,我又了解到了许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十分贴切大学生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大学生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而避免很多事情的发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小嗜好。但这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适合的。比方说我就有几位喜欢晚上在宿舍熬夜打电话或者干其他事情的同学。他们经常在夜里弄到很晚都不睡觉,还发出很大的声音。这种行为其实会影响到同寝室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但由于既是同学又是室友的关系,其他室友又不好意思提出意见。结果导致他们一直忍受着学习和休息受到影响的折磨。其实他们的做法都是错的,我们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保证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生活在同一个寝室中,大家享有共同的空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仅仅只关乎我们自己,更关乎别人。所以,我们日常在寝室里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室友们的感受,尽可能不去打扰到别人。而室友们一旦受到了别人长期的打扰,也不能总是忍气吞声,忍受折磨。而是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向打扰到大家的同学提出意见,帮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不仅会带给大家一个舒适的学习与休息的环境,同样会让大家知道尊重他人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加强寝室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想,这一点我们作为和别人共同生活在一间寝室的大学生都要做到,尊重他人,同时也善待了自己。

   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会体验到不同的情绪,以及不同的情绪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情绪犹如温度计,能使人沸腾,也能使人冷却。对于我们大学时期的青年人来说,情绪正处在一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情绪能够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样也会影响到别人。我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焦虑和恐惧也许就是表现的最多的两种情绪。而当这两种情绪表现出来时,如果我们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就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通过课上的学习我了解到我们可以通过眼泪、运动、或者找人倾诉等途径来进行宣泄。而我们同时要注意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宣泄,不能因为自己情绪不好而影响甚至伤害到别人。我想,这些方法和建议在我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能够用到,我将会最大化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适当宣泄自己的正常情绪,不因为自己的情感变化而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灭亡;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对一个美好的世界来说,公民道德和个人道德是同样必要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道德现状。

   而在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违背道德的现象时常发生,有些事情甚至触犯了法律。在我的宿舍楼层的走廊里,时常可见有人随地吐痰或者乱丢垃圾,还有人半夜12点在宿舍楼里发出很大的声响,吵得大家都得不到休息,有时即使很多人发出意见甚至破口大骂,发出不必

   要声响的同学也不管不顾,依然我行我素。在操场打篮球时,经常有同学有东西被偷走,我的一位室友就在最近被偷走了一部手机。我想这些行为都是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良心的自律以及舆论的监督来保证自己的道德不丢失,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触犯法律。努力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康道德和心理的大学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几小时的睡眠外其余70%以上的时间花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人际交往中是有许多规律和技巧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握。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同样我们要善用赞扬和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批评时应当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做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应就现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将以前的事情重新翻出来,措辞与态度应是有好的、真诚的。同样主动交往,帮助别人,选择适当的交往时机及场所也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当我们通过做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与他人交往时,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同样会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压力同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我们前进,而压力一旦过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学会控制和恰当的释放压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学生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压力就是学业上的压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仍是一项重要的事情。而伴随着学习,压力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要注意适当放松自己。从而减轻自己在学习上的压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这门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掌握了很多在我以后日常生活中能用的到的技巧。当我以后遇到一些情况时就能及时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同样能够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为和谐的生活氛围做出一些努力和贡献。从而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想,这一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我也将会一直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不断使自己获得提升。

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1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

辅导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是一只独特的队伍,他们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应当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时刻了解当今社会主流的发展方向。200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与工作的意见》,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有针对的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委员会,并且在各大高校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其中从事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群占有可观的比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各大高等院校都纷纷成立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室。在体育院校中有各种专业型人才,他们当中有些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事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拥有很强大的心理意志,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经历,导致他们在知识的广度和储备与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进而反映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就会引起部分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进一步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一些带有正能量的知识和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偏差或者波动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在此之前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其它同学的反映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找他们进行沟通和心理健康辅导,就能够避免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的产生,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是老师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和相互之间接纳。师生之间相互抵触的减少有利于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师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以后开展其他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减轻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2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进行

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二者虽然注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后者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和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盛必须长久的进行下去。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是必需要进行的,二者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拥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学生自身的心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辅导员应当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正确的反应,及时的制定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助思想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二者同步协调进行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把二者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既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机制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3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愈发受到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提高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1)学校为在校大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学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2)学校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能预防部分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产生心理疾病。(3)学校积极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引导他们去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4)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员学生查找案例并对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2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知识、性格、兴趣等诸多方面差异,在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心理健康工作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想要准确无误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辅导员为自己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方便辅导员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辅导员应当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社交媒体(QQ、微信、微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其中反馈出的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4)辅导员可以组织小范围的团体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消除学生错误的认识和理念,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学生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只有大学生本人最为了解自己,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如何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当掌握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和提高自己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积极的参加各种户外和团体活动,开放自我,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发展。(3)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大学生之间讨论个人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当学生自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能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降低自己发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风险。

4结语

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寻找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帮助体育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保持心理健康,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响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失及对策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智力发展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2、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现,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