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

时间:2023-04-06 19:3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语文必修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语文必修四

篇1

一、心理疏导,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不适应”现象,把握学生心理切入点。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从初中到高中可谓两次“断乳期”,前者谓之生理断乳期,后者谓之心理断乳期。较之初中阶段,其学习难度、强度、容量有所增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而且初中到高一新集体,面对的教师是陌生的,对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也不熟悉,一旦学习跟不上,就可能在教师身上挑毛病,甚至感觉到远离了亲人与同学、朋友,加之个性与家庭的差异,有些同学也会觉得人与人之间冷漠了,疏远了,进而出现注意了不能集中,难以入眠等各种问题,特别是社交能力差得学生这时候特别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导致自我评价偏低等等。尤其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定位,必然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新生与他们的新任课教师之间有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面对一种教学方式转向另一种教学方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这时高一新生感到很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厌学情绪便油然而生,因此,做好高一新生心理疏导,培养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调查研究,摸清底子,了解对象,对症下药。次之,以人为本,创造科学的育人环境,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平稳过渡。其三,在不断改进教法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排忧解惑。其四,多管齐下,用博慰学生。其五,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或教研组。其六,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确树立“三观”。

二、融会贯通,温故知新

高一语文教师只有熟悉初中语文教材,方能准确把握高一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现行初中语文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必修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必修二的表达与交流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散点观察”。又在初中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着眼基础,循序渐进

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握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高一必修教材中有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中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中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互相研讨。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必修三四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篇目后,提出一个口头作文练习。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得意图,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

篇2

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目前语文教师还是存在凭借自身教学经验,完全以考试为教学重心,按照考试模板设置写作题材,整个课堂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下,对所设题目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的文章经常缺乏真情实感,只是简单的记叙或议论。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断积累素材,让学生去感受自己的真实体验,最终将这种感触融入到写作中。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有很广阔的外延,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资料的积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而多彩,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可利用电视网络,要求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档案》等历史文化解读栏目,如此,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比如,在观看《百家讲坛》近期推出的《开元盛世》讲解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唐玄宗改革官职、任用贤能、整顿吏治采取的措施,全方位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盛况。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二、立足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命题

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体验还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事物,这对写作十分有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写作提出“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摆脱从前的“戴高帽”“唱高调”等不切合实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立足现实,培养学生的诚信与真实,这些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充分体验之上的。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奇妙。如此,学生才能学会以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感受和体验,才能够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写出真情。例如,在人教版必修高一语文上册的表达交流训练中,有一单元为《心音共鸣》,要求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此时,正值学生从初中刚升入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很多学生正面临身份、心态的转变,也是学生对外界最敏感的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人、事、物,以“自由”“友情”“梦想”等为题进行写作,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最真诚的想法。

三、立足日常生活,指导学生构思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写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文章天然而成的前提是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力和体验力,如果作者没有生活体验,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怎么可能构思出好文章。写作就是要立足于日常生活,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现实情景,要求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写作。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对如何构思文章没有概念,无处下手,教师就要一一进行指导。

比如在记叙文中描写人和事时,不可能描写全部所见,这样就没有主次,无法突出作者想要重点描写和表达的事物。因此,必须进行比较筛选,哪些要忽略,哪些要重点描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单元就指出,在亲近自然、感知自然时,对自然的特征进行描写,创造出让读者如临其境的文章来。

四、做好作文评改

写作是一个从选题到构思到付诸行动,再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优秀的文章都是通过反复修改得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作文评改。作文评改是一种交流,传统的作文批改中,教师较为注重技巧和优劣得失的评价,而且作文评改活动全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没有参与评改,这不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例如,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实施作文互评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作文修改能力,所以,开展作文互评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激l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提升写作技能。

篇3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方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简介坚持阅读阅读时要养成主动摘录的习惯,注意搜集古今中外生动、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警句故事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文章中。

坚持练笔写作技能应在实践中去练习。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片断,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

坚持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是重点难点,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积累,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虚词、句式等知识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高一语文提高学习能力的办法第一、知识上的查漏补缺

所谓查漏补缺,就是找到在知识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充完善,让知识的吸收全面化、系统化、有效化。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通过正错答案对比分析,重点找到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而巩固这个知识点,除了复习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做好知识的精细加工,做到举一反三。

有效巩固薄弱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做。比如说,英语学科可以制作单词卡片,自己用稍硬一些的纸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卡片,然后将英语单词写在卡片上,这样可以做到随时记忆难记的单词,提高记忆效率。还可以建立各个学科的错题集,尤其是瘸腿学科,也可以将老师讲过的一些典型的、思路巧妙的、对自己有所启发、让自己有所领悟的例题,整理上去,但要记住,平时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多看、多思、多问!这样可以快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一本或数本错题集记满以后,可以再重新整理,自己会做的可以删去,不会做的可以保留,如此反复,直至完全掌握!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调整

其实考试不仅仅是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习方法或某方面的能力。通过考试也常常反映出来容易粗心、做题方法不对、不会审题、检查等方面的不足,弥补这些不足对学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读题千万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更不能大意;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去体会,去分析。

无论是平时还是考试,我们都需要找到自己在学习方法或习惯方面的不足,及时纠正。而大的考试就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因为考试中只有全身心投入,尽全力发挥,才能够客观地反映出问题,比如学习不够踏实认真,容易浮躁特别是看到自己会做的题目沾沾自喜,容易掉以轻心,最终失分。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就是学习习惯与态度的问题,我们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需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好的习惯,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逐渐培养自己对各个学科的兴趣。2.心里要清楚什么是好习惯。

3.坚持不懈的强化训练,让自己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具备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与复习;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积极溶入课堂学习并做好笔记;多动脑,勤动手;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独立完成作业并经常反醒。

第三、分析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正比

一般来说,只要平时学习努力、做到考前认真复习,成绩都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中也不乏意外:有的同学分数不低,但很有可能是靠投机取巧或吃老本得到的分数;有的同学学习明显比前期努力了,但是还是没有考好,这时也不要灰心,而要继续努力,慢慢储备知识,做到厚积薄发。所以,如果考了高分,不要只是一味高兴,而应和自己的努力情况做对比,找老师了解平时的学习情况,弄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这样,可以让自己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下去。

学习如同长跑,贵在持之以恒。长跑是耐力的比拼,开始跑在前头的,也未必能笑到最后,一开始落在后边的,最终不一定是失败者。从来没有这样的人:高兴了跑一阵子,累了就休息,然后再跑一阵子,就能轻松取得胜利。

第四、正确对比,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最简单的是纵向比较,即拿本次的成绩与之前的成绩对照,看是否比上次有进步。不仅从总成绩上比,更要比到细处,具体到每科,细化到每科的知识点,如语文考试,上一次基础知识与运用失分较多,而这次通过努力没有丢掉太多的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另一种是横向比较,拿卷面成绩跟各档次分数线比。举例来说,语文、语文满分150,而自己语文考110分,语文考98分,哪一科考得好?的确不好判断,因为没有参照物。这时可以把各档次分数线作为参照,通过对比,帮助自己找到相对处弱势的学科,及时补救,预防偏科。

做了对比,我们既要找到不足,还要发现亮点,及时给自己打气,这样才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进步。所以,进行考试分析时,一定要把亮点找出来,要把进步找出来,要把劲头找出来,把考试当成学习的助力器,让自己更加优秀、出类拔萃。

高中语文学习五种方法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写好作文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文学性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语文学习更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单我们在人文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要结合现在的语文教材,转变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注重人文素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扩展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反复考证,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有必修课文还有选修课文,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非常高。比如高中人教版语文选择了有几篇《红楼梦》的选集,即《黛玉进府》、《宝玉挨打》、《香菱学诗》、《诉衷肠》、《抄检大观园》。《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这五篇文章只是这部鸿篇巨作的冰山一角,红楼梦大大小小的人物有几百个,以及上千首诗词和多个经典场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学习课文上几篇文章,是无法真正解读作者的意图。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要阅读《红楼梦》这本小说,了解这篇小说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自身的遭遇,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让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这样即便有助于扩展我们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当下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

二、扩展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中国文化记录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等品德,是封建社会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儒家经典也被誉为国学。四书五经更是历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科目,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比如北宋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研究儒家文化主要作品。但是目前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学生仅仅只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而缺乏对它更深层次的了解。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增加了传统文学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混乱。比如人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上册是春秋时期文学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到下册的时候,就有战国时期的《离骚》,高二上册是李白的《蜀道难》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材的设置比较混乱,学生一下子从春秋到唐朝然后再回到战国时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设置一个学习课程表,以时间为轴,将课文从春秋到战国、先秦文学,再到唐宋诗词,元曲,按照时间表格,将课文梳理一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字表现形式和含义的变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古代文学,提高学习传统文学的兴趣。

三、开发语文教材的资源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变得功利化,很多学生学习语文、背诵诗词,分析诗词中的意境,诗人的表现手法,纯粹只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这完全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学性、思想性和结构展现艺术魅力的,而不是几句话就能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尽量避免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去解读文章,而应该尝试从艺术性、文学性的方式去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风格和艺术形式,从而发现语文的魅力。课余时间,学生还应该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作品,了解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些伟大文学家的作品。

篇5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

(一)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

(四)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五)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作如下规定: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对高中生提出基本要求和分流要求。

基本要求,即各类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共同要求:

养成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具有写作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一般交际的听说能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质。

分流要求,即不同流向的高中毕业生的导向要求:

A.准备升入文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语言、文学的较高修养,掌握写作实用文的规律和较高的写作能力,具有基本的民族文化素质。

B.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阅读一般科技著作的能力和写作科技小论文的能力。

C.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一般职业应用文的能力。

二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个新大纲。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以上述教学目的为基础,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课文、48项能力训练、20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为框架,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分列读、写、听、说的教学要求,分解读、写、听、说的训练点(能力和技能),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然而,新大纲还是一个“试用”大纲,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强语文素质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知识分类分点,能力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同能力训练、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相协调;课程结构同教学目的相配合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1986年本又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修订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为蓝本的。这四个大纲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多于创造,共性强于个性。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学大纲拨乱反正,规定的教育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和三种能力(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的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写作教学要求,改为:初中“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学只提“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此外,1986年和1990年大纲都列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与“基本课文篇目”。可见,以上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63年到1990年)都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相关的部分基础知识为框架,来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看来,共同存在的问题是:1.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突出,2.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分类分层不清楚,3.语文素质的内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初中、高中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的“提高”要求不具体,5.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三建立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学科要构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要以“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为框架,构成既综合而又分析、既自足而又开放的教学体系。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三要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能力——核心任务自1963年以来的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但是地位不突出,知识和能力的系列不完整。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是核心任务,是语文的“牛鼻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一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包括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要精要、好懂、有用。二是在文章、文学等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可以专门开设“语言应用”或“语言表达”课,来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培养语言能力和科学地认识母语。

(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任务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实用价值之所在。当然,语言教学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条途径;另一条更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文章和文学作品教学,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专门开设“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听说训练”课,来完成语文的主要任务。

(三)语文素质——基础任务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等知识和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的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民族审美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语文是民族性最强的学科,不加强民族文化素质教学,语文就失去了文化基础,失去了“民族的根之根”的特性。可以开设“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史话”课,来完成语文的基础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三要素,决定了语文的“一语四文”的教学内容。

语言: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对母语有初步的科学认识。

文章:要具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知识和能力。听话、阅读要准确、快速,说话、写作要通畅、得体。

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的段或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要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学欣赏: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知识能力,能够分析、理解艺术形象和语言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文化修养: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一般情况。

四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流和发展个性

要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适应不同流向、不同程度、不同办学模式的学生和学校。

语文学科课程结构如下:

必修课──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必选课—文科选先修

│││

语文学科┤选修课──┤理工科生选修

│││

│任选课──┤

││

│就业生选修

│校内课外活动课——专题讲座、课外阅读、课外口语

││交际等

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课—社会语文实践调查和服务等

必修课,确保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确保高中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选修课和活动课确保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发展个性。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都分成若干科目,供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必修和选修。选修课分必选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科目可以开设(各类学生必须学习):

高一:“语言运用”“文章读写”(写作行为、章法训练)

高二:“文学鉴赏”“文章读写”(实用文体训练);

高三:“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文章读写”(综合训练)

必选课科目可以开设(文科学生必选二三种):

“语言表达”“实用语法修辞”“文学评论”“文言文选读”

“中国文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任选课可以开设(各类学生任意选学):

“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秘初步”“实用美学”

篇6

关键词:农村学校;群文教学;指导经验

所谓“群文教学”,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根据这组文章展开阅读,师生充分利用个体智慧优势,围绕共同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学生不同意见的基础之上逐步建构文本最终意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群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预示着一场语文教学革命正在悄悄到来。在农村地区开展“群文教学”,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阅读缺乏指导等问题,教师必须要有策略地进行教学指导。下面谈谈农村地区语文“群文教学”指导策略。

一、议题的选择策略

语文“群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就是议题的确立。整个“群文教学”都是围绕着议题展开讨论的,科学合理的议题对于提升“群文教学”指导工作质量、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议题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学生阅读资源有限等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议题。

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资源相对较少,教师不妨以教材为依托,选择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探究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群文教学”中来。事实上,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现在人教版教材每单元的文章基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都是说明文;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都是新闻体文章。教师可任意选择某一单元,围绕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主题展开“群文教学”,这样就不需担心学生难以获得阅读资源的问题了。

二、集体建构的策略

在“群文教学”过程中,议题和文本确定之后,教学就要进入集体建构阶段了。在集体建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就议题和文本展开讨论,最终在立足个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吸纳集体智慧,就该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起城镇学校,农村学校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农村语文课堂笼罩于应试教育阴霾之下,学生鲜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上课时,教师急于向学生灌输考试重点,学生并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过科学系统的集体建构训练。集体建构过程应当是高效、有目的、有方向的,切忌胡思乱想、漫天胡侃,学生在集体建构过程中可以就议题自由表达想法,但教师应为学生给出方向,使学生的讨论能契合议题,和文本进行心灵火花的碰撞。

教师应当针对“群文教学”集体建构,为学生提供问题和方法,使学生围绕议题将多组文本横向联合、纵向分析,学会在群文中提取、整合对集体建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题升华。

问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设计,应力求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重整、伸展、评鉴。蒋军晶教授教学《创世神话》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神话传说是先人的想

象,并不是真实科学的,为什么现今仍要学习?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可以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神话传说对于研究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重要意义。

比较是“群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主题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多种方式,以供学生鉴别思考。例如,在“抓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家借景抒情”的群文阅读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春》

《济南的冬天》《秋天》,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与周边景区结合起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群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旧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农村地区开展语文“群文教学”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以期完美实现“群文教学”目标,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篇7

一、“凤姐”热情背后的言外之意

黛玉一进贾府,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亲戚,陌生的外祖母,陌生的宝哥哥,陌生等待自己的“热心人”。第一次的震动便始于表现最热切的琏二嫂子。

王熙凤的入场是:“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笑声太强烈,连黛玉都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样的开场决定的其人的身份与地位。

接着是老太君对她的打诨,说她是“凤辣子”。这里老太君的诨虽是空口传声,却分明向我们传出了老太君的喜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熙凤的这一番听起来随口而出的话恰投贾母之意呀!还有“‘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直到贾母劝她才“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样的话谁不爱听呢?

在王熙凤的一番安排、打理、闲话、关心中夹杂了这样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句真心话,也许中间有表演的成分。听言外之意:我们又分明听出了这里不是黛玉的“家”。

二、贾赦闭而不见的“肺腑之言”

大舅老爷表现的更让人“感动”:闭而不见只有传话,“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到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赦老大舅真是伤心悲痛不忍相见吗?大舅老爷果真能有这样一番“肺腑之言”吗?林黛玉进入正室第一眼所见的分明是早就等待的“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这分明是作者对读者的暗示!

“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一个“外道”表面上是一家,而言外之意还是“不是你自己的家”,不要随便发表你的看法,还是把黛玉当外人,或客人看。这种“客”的观点在大舅老爷这里又一次强化。

三、席间“让座”与“礼节”的暗示

拜别了大舅老爷连忙坐车赶赴二舅老爷的住处,偏偏二舅老爷又不在家,出去“斋戒了”。谈话间老太太那里派人传饭了,“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老太太做的裁定:“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以客人的身份坐在了第一张椅子上。

吃饭席间的规矩,大家闺秀的黛玉还能从容处理,而饭后的漱口和吃茶,只能改变习惯,“照样”而为,典型的“客随主便”。随后面对外祖母的关心:念何书?黛玉机巧的回答和礼节的反问,让人在感受亲情之余,感受更多的是黛玉的小心和拘谨。

“让座”和“席位”,“礼节”与“问答”,“客”的身份在这儿第三次被强化。

四、贾母在“宝黛相会”时的“嗔怪”

“宝黛”在这回中终于“远别重逢”了,宝玉入场先拜见了贾母又见过了王夫人,又回来见黛玉。只是变了装束:改正装为便装。在宝玉这可能也是认为与“旧相识”“远别重逢”:“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印证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木石前盟”,为“宝黛”的人间第一次见面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轻纱。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高中语文;“三心二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7-01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于这些要求,新课程理念在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民族性等方面给我们拓宽了思维,铺设了轨道,指明了方向。要顺应并践行新课程的发展思路,笔者以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转变与更新。具体地说,需要强化“三心二意”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三心”是指“爱心”、“童心”、“慧心”,“二意”指的是“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1.爱心是融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要做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爱文本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爱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我们过去一直在强调,而“人文性”却把语文课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境界。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常说,要以我之心去换学生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主流社会接受的人。

在新课程的文本中,选用了许多名家时文,其中就有很多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去感悟,去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花,让他们在共鸣中升华,在升华中逐步走向高尚。这里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为例,来看看新课程包含的人文性内涵。该册教科书中设置了四个专题,让学生体验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探讨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重温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它的深长意味……编者希望教科书能成为一座桥梁,架设在学生与母语文化之间、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间,架设在学生年轻的心灵之间,架设在学生与编者、老师 、家长之间。

2.童心是激发语文兴趣的催化剂

语文学科是一门启发思维、培养情感、积淀文化素养的学科,新课程在这些方面尤其加大了力度。不只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更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增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与训练。为此,学生更需要拓宽思路,多角度挖掘表层覆盖下的问题的实质,有多样的实践体验与实践经验。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如果按我们以往的做法,常常是教授给学生一套所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用同一个模子去套用,而最后得出来的答案也是大同小异,万变不离“标准答案”。现在,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发现”,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探究的眼光和发现的能力,面对那些开放性的题型,就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套了。怎么办?笔者认为,保留三分童心,不但能让教师自己的思想保持新鲜,思维保持灵活,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摆脱枯燥单一的“负担”的阴影,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大家可能听说过“回形针大王”的故事,一枚小小的回形针,在他手里能演化出上千种用途,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他却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思维的灵感,大多数是从儿童那里获得的。”这话虽不免谦虚,但却告诉我们,用儿童那种灵动跳跃的眼光去看问题,往往能获得丰富的意想不到的认知结果。对于语文课来说,需要始终保留住这种眼光。保持童心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更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保留那份童心,自己必须先要有童心。即试着用学生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去认知学习内容,发现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内涵,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的兴趣,培养发现的能力。

3.慧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火花”

这里所说的“慧心”是指思维开阔,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适当地引导的一种能力。我们常说,有慧心才能有慧眼,才能看到文本中蕴含的美的因子,并把这种感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能慢慢地具有“发现的眼睛”,达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马斯洛曾经说过:“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他认为人的潜能不可能自然流露出来,只有通过学习教育等活动的发掘才能表现出来。《人民教育》杂志上也曾发表过这么一段话:“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块乌黑的煤炭,蕴含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成熊熊大火。”语文教师的“慧心”就是这激发学生产生火花的摩擦力,就是火种。因此,作为教师要勤于思考,勤加积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问题才能“入木三分”,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经常用激励、赏识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关注学习过程,就是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中健康、愉快的成长,语文教学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

上述“三心”是语文教师在加强业务修养的基础上还应自我强化的情感和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挑战,迫切需要转变与更新。下面就这方面来谈谈应强化的两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