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溯源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22 20:2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溯源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溯源体系

篇1

>>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二维码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农产品溯源的想象空间 矿质元素指纹技术在植源性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空气能热泵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分析 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及技术实现 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农产品安全溯源物联网体系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基于RFID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系统应用研究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农产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新疆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新疆农产品出口现状研究 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在新疆举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 RFID世界网. 二维码应用于新疆阿克苏林果业溯源[EB/OL].(2011-12-09)[2013-07-15]. .

[15] 中国广播网. 兵团阿拉尔市实施生猪肉食品质量追本溯源体系[EB/OL].(2012-05-03)[2013-7-15]. .

[16] 新疆农业信息网. 新疆蜂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溯源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EB/OL].(2012-08-24)[2013-07-15]. .

[17] 中国农业信息网. 乌鲁木齐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建成[EB/OL].(2012-12-12)[2013-07-15]. http://.cn/jjpd/ncpzlaq/201212/t20121212_783433.htm.

[18] 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新疆牛肉质量安全溯源项目启动[EB/OL].(2013-03-08)[2013-07-15]. http://.cn/NewsDetails.aspx Id=50536.

[19] 房瑞景, 陈雨生, 周静. 国外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监管体系及经验借鉴[J]. 农业经济, 2012 (9): 6-8.

[20] 田金琴, 丁红胜. 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0): 12 590-12 592.

[21] 张欣露, 王成, 吴勇, 等. 集成传感器电子标签在农产品溯源体系中的应用[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 40(1): 129-133.

[22] 陈华. 食品质量溯源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1): 87-89.

篇2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农产品的营销体系管理,因此,要想达成农产品畅销目的就必须注重其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市场渠道。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时代产物,能够将产品的不同信息要素进行高度整合,比如产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1],这也直接说明了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可实现产品数据的快速传输、分析和评价,一旦记录在区块链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改动,会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统化和真实化。鉴于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有着先天的绝对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币技术,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数据总账、共识信任、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所有农产品参与主体均能够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分享、记账和核账[2],从而保障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没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情况下,充分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秩序。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能切实摒弃以往的产品营销不信任的弊端,从而本质上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高居不下、产品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较低等现状,需结合实际,构建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量高、产品信息共享、真实安全市场秩序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客户群体对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需求。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创造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战场”,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在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束缚和矛盾,使得生产商、物流商、消费群体利益最大化。农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具有显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等,较为依赖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正是这些制约因素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各参与主体须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主要以摊位制现货、批发中心等形式为主,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俨然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农产品交易价格不透明、物流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分离、交易信息滞后等缺陷,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对区块链技术更加依赖,进而形成了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创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销售方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对农产品发展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众所周知,以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动态掌握。采取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从而保证用户随时掌握购买的产品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同时还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线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这种第三方形式,某种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通过取缔现行的中心化技术和中心平台功能,进而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附加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支付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业信用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数据进行记录,保证产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参与主体对农产品流通的各节点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审查,保障农产品信息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以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可借助P2P网络将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有效串联,无需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便可实现产品交易目的,总体上呈现去中心化功能平台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对农产品营销全过程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合及区块传播等任务[4]。此外,若想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应立足于现状,建立农产品营销的线上分布式体系,同时,为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设置农产品营销准入机制,从而对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农产品流通各节点参与方必须将相关信息和资质呈递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给予准入许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凸显农产品“质”和“量”属性。

(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现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出针对农产品营销的数据系统,从而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流通速度,使得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进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多点实时上传模块、即时信息共享模块两部门组成。对于多点实时上传模块而言,借助区块链技术,达成农产品营销体系“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数据、交易核算、交易记账可多点实时上传,并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具体而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批发中心、农贸市场、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等,从而确保各节点获取的产品信息更加系统和有效。对于即时信息共享模块而言,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特征,将农产品的区块链各节点有效衔接,实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时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相关参与主体信息、物流配送状态和交易量等。鉴于此,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的共享模块应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进而保证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实时共享农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

四、结语

篇3

内容摘要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越来越受政府、企业、消费者的重视。与此同时,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归宿进行初步的探寻。

关键词:食品安全 可追溯体系 成本归宿 受益原则 成本摊派 成本内化

食品可追溯体系概述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已经从原来的对产品的质量、外观、价格的重视逐步向产品质量安全倾斜,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本身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害。这就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带来新的考验。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成为政府、食品行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所以,建立一种全面可靠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企业能否发展、消费者能否健康地使用产品的重要内容。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通用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的方法是HACCP、GMP、ISO9000。但是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都只是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在流通领域是无能为力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克服了这三者的这一缺陷,增加了食品供应、生产、流通的透明度,提高了消费者的放心程度,真正做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根据国际标准组织ISO(8042:1994)和欧共体管理法规将食品可追溯体系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溯或追踪能力”。它是一种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使用产品的信息管理系统。

国内的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起步相对于国外来说是较晚的,也可以说是被动实行的。从国际形势看,欧盟、美国早已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食品可追溯体系,这实际上是对食品制造业、流通企业形成的新的技术壁垒。而欧盟、美国是我国大的贸易伙伴,如果要使农产品行业稳步健康地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大趋势。

从2002年开始,我国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我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5年9月,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同时,建立了大量的可追溯食品和可追溯企业;形成了一系列的追溯子系统进行食品可追溯系统初步试点。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步的实行食品可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不管是水产品、禽类产品还是果蔬产品,从供应到销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迅速地查到,追根溯源。

可追溯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实践,我国在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在基础上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我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07年4月在京《食品安全可追溯研究报告》时指出,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面临六大困难,分别是:我国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食品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流通渠道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还占有相当比例,现代流通渠道如连锁超市还不够普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有关规定和标准缺失、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国际标准无法对接的情况还很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系统性、统一性还不够;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认识不够;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前期投入的动力。

从现阶段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来看,其重点是理论意义研究方面,即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可追溯体系如何建立等。但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如何分摊等领域探究尚少。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越来越受政府、企业、消费者的重视。与此同时,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的归宿进行初步的探寻。

解决我国可追溯体系建设障碍的建议

在我国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其最大的阻力是企业初期的投入成本太高,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复杂,这是阻力的根源。在完善可追溯体系时,必须紧紧地围绕这个问题出发。

对于政府,它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谋求政治选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其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对于消费者而言,需求是否被满足是决定其支付意愿的重要条件。本文推论,当企业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后,三者都是受益的主体 :政府能谋求到社会和谐,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个人消费也能够确保安全,各得其所。那么,这个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的归宿在哪里?即企业的这个有价值活动的支付成本由谁来承担?对此,本文可以建立一个成本归宿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分析。

(一)短期阶段成本归宿

在短期阶段,企业初期的构建成本是很大的,企业无法独自承担。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受益原则来摊派成本,即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成本由受益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同承担,如图1所示。

成本摊派前:

,j=m

其中,C为全社会构建可追溯体系的总成本,Cij是各环节不同企业的构建成本。

成本摊派后:

,j=1,2,…,m企业

,j=1,2,…,m政府

,j=m 消费者

其中,yi为各环节政府成本的补助率,Wj为企业成本内化率,Xj企业成本转移率,并且, yj+wj+Xj=1 。

在短期阶段,可以用多种情况来确定 yj、wj、Xj的大小,即政府、企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分摊比例是多少。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按三者的经济强弱势来确定,谁的经济承受力大谁就多摊派。在短期的成本摊派模型中,源供应企业将一部分成本内化,另一部分成本转移到下游的生产加工企业,一部分由当地政府来补贴;生产加工企业同样也把一部分成本内化,一部分成本转移到流通企业,剩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在流通阶段流通企业的构建成本也由流通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分派。这样,就能在受益原则下共同承担可追溯体系短期的构建成本。

当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有没有其现实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成本摊派原则是受益原则,是公平的。

从政府方面看,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上增强竞争力,增加出口,就必须遵守国际规则。对于可追溯体系,早在2005年1月,欧共体就制定新法规,要求在欧盟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此外,还禁止不具备可追溯性食品的进口。其余的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也建立起可追溯体系,限制不具备可追溯功能的农产品上市销售,形成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这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挑战严峻。在可能性上,我国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有强大的财政来支持这个体系的建设及运行。

在企业方面,实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也有其必要性。企业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也必须适时地调整以适应环境。在国际环境当中,确保食品安全、人类安全俨然是一种趋势,企业要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适应它;国内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也为企业施加压力,适者生存。在可能性上,企业的生产基本标准是收益大于成本,当成本得不到弥补时,企业是不会去实施可追溯体系的。但是,企业克服这种困难不是没有办法。第一,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创造消费者接受价值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来消除一部分可追溯体系建设成本带来的劣势,尤其在今天的消费观念中,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其差异化提供基础;第二,以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来分析,企业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节约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第三,企业在建立可追溯体系时,可将其与HACCP、GAP、GMP体系相结合使用。可追溯体系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使用,协同发挥作用。这样,可以谋求一种类似“范围经济”的好处,以节约成本。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现代消费观念的形成,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的关注的重视,只要需求被合理地满足,其承担一定的成本不是问题。

(二)长期阶段成本归宿

随着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不断完善、修正,在经验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是下降的。这时候,企业能够单独地承受这个成本,即模型中企业各自全部内化成本。这时,政府和消费者就退出成本负担范围,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市场的运行,企业就执行这个规则并承担成本,消费者就放心使用产品。即Xj=0,yj=0,wj=1。当然,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小于1的,企业会转嫁成本给消费者,但是,由于成本的下降,消费者也会接受。自此,真正地解决实现从田野到餐桌风险管理的成本问题。

政府、企业、消费者在进行可追溯体系成本摊派时,必须在其他的方面进行有效地配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的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增加监督的力度,规范企业执行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党委要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可追溯体系,可以采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级管理模式,相互监督。第二,对农村加大科学技术支持,确保农产品供应源的安全。农产品安全的源头在农田,农民由于受到科学技术、信息闭塞和收入偏低的限制,过多地追求产量,投入过多的添加剂、化肥等,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所以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收购站,统一收购制度,统一管理。第三,加大可追溯体系及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认识度,对可追溯体系进行及时的反馈、监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全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对于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为了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立稳脚步,就得实施这种体系,实现差异化。本文为此提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成本分摊模型,为政府、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探明一条道路。因此,在解决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分摊的问题时可以借鉴本文的这种模式,即在短期阶段,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在长期阶段,由企业独自承担。

参考文献:

1.刘艳,刘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09(16)

2.贵新.今天,我们还敢吃什么―农产品安全浅议[J].决策探索,2001(04)

3.卢俊.农产品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2(12)

篇4

2018年以来,*商务局按照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商务部门关于电商扶贫的工作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全力做好电商扶贫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电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大力培育电商主体。一是通过政策宣传、免费培训、信息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开设网店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截至目前,累计进行电商进农村培训14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7人次。对有能力有意愿学习电商知识的贫困户进行上门入户动员、现场实际操作教学。支持贫困家庭人员到县电商服务中心创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物业、水电、宽带等服务。二是通过电商龙头企业如*等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三是商务局积极协调电商技术服务公司帮助贫困户借助农村淘宝、京东商城、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打造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完善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扶贫服务功能及配套设施;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78个服务站点,其中126个建在贫困村,实现电商服务对贫困村全覆盖。服务站点与贫困户近距离接触,在帮助和引导贫困户产品购买、农产品上行、转移就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作用。

3、建立建全农产品溯源体系。推动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认定标准;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提升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打造农特产品电商品牌。目前农产品溯源体系*种植地开始使用。

4、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整合全县物流资源,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贫困村、贫困户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目前菜鸟物流、同乐快递物流公司、京东物流等快递物流企业已经可以送货上门、带货出村,帮助贫困户解决销售出路问题。

5、营造电商扶贫氛围。加大电商扶贫及创业典型、企业帮扶典型的宣传力度。我县*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大会授予的“2019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称号,*获得河南省商务厅授予的“河南省优秀电商扶贫带头人”称号。*获得省商务厅授予的“河南省电商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贫困人员电商意识不强。由于贫困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贫困人员对电商的认识不深,电商扶贫难度大。

篇5

关键词:RFID;质量安全;监控溯源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的提高,现在对食品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跃,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变到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因此,人们对农产品类消费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把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中,能很好解决产地溯源、农产品产地和生产档案的建立、流通运输环节控制等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RFID技术介绍[1]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系统包括天线、标签和读写器,其中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RFID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俗称电子标签或智能标签,它具有一定内存空间,具备可存储性,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出的射频信号,标签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与读写器读取修改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它保密性强,寿命长可重复利用,使用简单方便,可以批量远距离实现读取或存储添加信息,配合网络数据库系统,可高效利用系统内信息资源,软件智能化管理数据,对每个接入点实现有效的实时监控。

2 RFID技术应用方案[2]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控,可通过RFID技术集成一套监控溯源系统,该系统通过开放式网络管理,利用RFID的快速读写存储性质,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储运消费各个环节设立监控点,即可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以及产品质量等进行有效监控,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的需要,本系统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农产品生产监控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农产品销售监控点等部分。各个监控点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通过互联网连通,各监控点根据要求录入农产品相关信息,搭载GPS信息及视频实时监控,管理者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对各个监控点实行有效的监控,确保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作为对各个监控点的监控平台,建立有农产品档案数据库,对各监控点上传的产品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设立管理权限分类,不同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浏览修改权限,保证系统的监管能力。网络平台具备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同时也具有各监控点间数据交流,供求信息传送等,产品相关信息即时在网上公布,方便消费者查询,确保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众服务能力。

2.2 农产品生产监控点

农产品生产监控点主要由农业种植大户、农民生产合作组织或乡村农技服务站组成,主要负责帮助指导农户规范化生产,传授新的种植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对农产品RFID标签的发放,农户及其施肥施药情况等生产信息的录入,产地环境信息的录入等,在源头进行产品品质分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溯源性。同时,生产监控点也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络平台获取销售监控点的销售信息了解消费者需求情况,从而因地制宜指导农户生产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即将上市时,生产监控点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流通监控点运输请求,使农产品能及时快捷运送至销售监控点,保证生产的农产品能及时销售。生产监控点配备GPS信息定位及摄像头视频实时监控,让运输环节快速准确到达目的地,消费者可通过摄像头随时查询产地生产情况,检测监控点也可对产地用药情况进行视频监控。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主要由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站,基地农药残留检测室组成,县级检测中心为定期例行抽检,对本县范围内即将上市农产品随机抽查;各流动检测站为随机检测,每天在其管理范围对在土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检测;基地检测室主要负责该基地上市农产品的检测。所有检测结果都写入对应农产品的RFID标签,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下一个工作监控点不予接收;若检测农户的农产品呈阳性,需等待到相应的安全间隔期再次检测结果合格后,重新录入检测结果至RFID标签,下一工作监控点才予以放行。

2.4 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3]

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主要由农产品配送中心或协议的运输公司组成。运输车辆均配备GPS定位系统和温度记录系统,流通运输监控点需对自己公司下的运输车辆建立对应的RFID档案,通过GPS实时监控运输车辆,详细记录出车、运输时温度记录、运送产品名称批次数量、货到时间等,如车辆挪做他用,运送其他货品也需录入档案,有效防止交叉污染以及产品召回提供依据。车辆运输情况信息也同时录入至农产品RFID标签中。流通运输监控点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清楚了解到生产监控点的供应信息和销售监控点的需求信息,因此,来合理调配运送车辆,有效节约运输时间及降低运输成本。需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的,在加工包装车间也要加装视频实时监控,加工信息也同时录入RFID标签中。

2.5 农产品销售监控点

农产品销售监控点主要由各大超市、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学校等组成,在该监控点通过农产品上的RFID标签,可清楚了解到相应农产品的产地及农户信息、运输时间和温度、检测情况,以及产地生产流通各环节视频信息等,也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自己的需求信息,提高补货效率。若发生群体中毒等突发事件,可快速查到相应的农户,追究责任人;通过标签上的施肥施药档案,为医院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监控溯源网还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产品的去向和数量,为产品的追回提供保证及时间。RFID标签最后在销售监控点取下,集中到交管理中心,以便重复利用,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的突出优势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通过监控溯源网把各监控点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各监控点信息共享,形成一个闭合的供应链,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农户信息、流通去向、销售情况实时监控,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其突出优势主要有: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可以通过上网、发短信向监控溯源系统查询农产品产地农户信息、农残检测情况,以及农产品自采收到购买的时间长,运输储存温度调节,从而清楚了解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查看农产品种植和运输情况,让消费者真正买的放心,吃得健康;网络平台信息共享,各监控点通过监控溯源网上的供求信息合理调配资源,降低各监控点运营成本,农民朋友也可以更清楚了解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产地信息、农残检测情况,对农产品品质实现分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遇突发中毒事件,可清楚查询农产品来源及农户信息,追究责任人。通过标签上的施肥施药档案,为医院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监控溯源网还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产品的去向,为产品的追回提供保证及时间;农产品上RFID标签在相应监控点录入的信息其他监控点不能窜改,有效保证溯源性,标签内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了对流通部门的监控,提高了农产品运输效率保证了运输质量,有效防止交叉污染,提高可追溯性;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供应链不予以接收,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优势显著,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作重点方向,有益于促进“三农”发展,同时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障,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童刚.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与电脑,2008(04):68-70.

[2] 杨海东,周.基于RFID的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05):197-199.

篇6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业现代化IT应用的典型案例。阿里巴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经营农产品的网店数量约为26.06万家,2013年有望突破100万家;依附于阿里集团各平台的农产品销售额有望在2013年、2014年分别达到500亿元和1000亿元。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物流、食品安全溯源等领域的推广,大数据在订单农业、绿色农产品认证中的应用,以及SNS营销、O2O模式的普及,都将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但是,由于农产品具备分散性、期货性等特点,农产品电商市场无疑是“一地碎银子”,企业健康成长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农业现代化资源充分整合、科学技术合理利用的基础。农产品电商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智能物流体系、农产品溯源追踪系统、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精准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农情遥感监测系统以及智能物流系统等IT基础设施的完善。

二是经营品牌。农产品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具有明显的期货特征,分散经营模式很难形成品牌。经济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游戏,农产品电子商务也不例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的建立更需要口口相传,更注重基于社交媒体的参与式营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相应的共享、信任的“小世界”,才能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利用APP开展品牌营销是一种有效策略。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生产、流通等环节的透明度,提升品牌的社会信任度。

篇7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同时面多诸多挑战,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广东阳山县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例,分析其创新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阳山县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0903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几个方面,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及用户数量的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学生回流农村自主创业现象不断增多,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农村人口逐年下降,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现存可用劳动力不断减少,生态制约愈发严峻及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村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同样面临不少问题需要加以突破,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资金投入少、人才队伍薄弱,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急需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广东阳山县通过政府主导,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充分结合政府和市场要素的优势,建立广东省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通过打造统一的品牌经营阳山县的优质农产品,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1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形势

1.1面临机遇

1.1.1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购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之一,网购商品已不局限于早期的衣服、箱包等日用品,网购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呈现爆发式增长,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村电子商务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的《2013~2014年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在我国3.1万家涉农网站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其中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品种达到16个,交易额达31.53万亿元。此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得到迅速发展,生鲜农产品成为第四大类网上热销产品,2013年京东商城的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1.1.2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各级政府层面重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由城市快速覆盖到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在2014年年初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国家农业部于2014年5月正式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在北京、辽宁、吉林等10个试点地区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国家商务部于2014年7月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计划,决定在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示范县,辐射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四川、浙江等省市均出台了支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方案,淘宝村的大量涌现激发了很多乡镇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1.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农民有条件涉足电子商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见图1),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人。

1.2面临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供应不足趋势明显。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格局已经持续了多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由2004年7.57亿人下降至2014年的6.18亿人,近十年农村人口减少1.38亿人,农村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57.01%下降至2014年的45.23%(见图2),年下降速度为2.22%。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农村可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青壮劳动力则更少,弃耕农田大量出现,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二是农村技术人才缺乏现象严重。虽然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很多,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农村技术人才队伍明显不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建设资金不足、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农产品标准化及质量认证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都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2阳山县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做法及成效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下辖13个乡镇,共159个行政村,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由于气候资源独特,温差大,适宜种植不同气候带的农作物,曾获“中国反季节蔬菜之乡”称号,农产品及特产丰富,具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条件。面对经济新常态,阳山县农村同样面临农产品买卖难、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丢荒严重、公共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阳山县政府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突破口,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增强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并取得初步成效。

2.1创新发展做法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商初期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对农村电商进行总体谋划,在发展平台、政府职能机构及配套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和积极性。

2.1.1发展平台创新

(1)建立县级电商物流产业园。

为了解决农村电商无序发展并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引导农村电商集聚发展,有必要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阳山县政府整合县城城华飞农贸市场和周边厂房,由阳山县财政投入经费进行改造装修和配置服务设备,建成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省网商协会、深圳7090电子商务公司、连阳网、即送网等多家电商企业,以及为网商配套服务的物流企业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近50家。园区内还设有物流仓储基地、农产品特产淘宝实体店、农产品检测分拣中心、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农村创业青年孵化基地、在物流仓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为电商企业提供服务。

(2)建立县级电商运营平台。

目前电商平台数量众多,各电商平台的特点多样,农民难以选择,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平台为当地农民专业化服务。阳山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公司深入合作,建设了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指导村级服务站开发建设,为农产品上网提供便利化和特色化服务。此外还引入连阳网、即送网等电商企业,发动和培训有基础的农民开设天猫店、淘宝店。目前已开设阳山特色农产品专营淘宝店1家,创业青年淘宝网店13家,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阳山县地域广阔,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尽可能把电商服务下移到村镇,阳山县选择阳城镇范村、岭背镇黄屋村、杜步镇元江村开展试点,探索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了48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一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生活用品网上代购、特色农产品代收代售、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医疗救助、农村金融等便民服务。

2.1.2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为高效率地处理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创新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农村电商问题及各种纠纷,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为此,阳山县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1)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结合供销系统改革,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创新农村经济组织运作模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农产品生产、标准、品牌、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制约农产品电商的关键问题,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关键节点。目前已发展一级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32个、二级社员(农户)上万户。

(2)成立县级新供销公司。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负责进行特色农产品的普查、征集、展示、农产品电商化等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负责进行县――村的物流配送工作。

(3)成立县级电商行业协会。发展全县范围内具有一定实力,且有志于依托电商、发展电商、共享电商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阳山县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为会员或有志于网上创业者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运营咨询、代办业务等服务。

2.1.3配套体系创新

为解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运输及配送难、农产品支付方式陈旧等问题,阳山县创新相关配套体系,有效地支撑农村电商加速发展。

(1)建立产品支撑体系。为了提升阳山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阳山县创建了农产品自主品牌“阳农牌”,对所售农产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编制农产品信息二维码,建立农户电子网络身份证,确保农产品源头可追溯、质量可监控。整合农业、环保、食药、科技等部门的检测资源,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建立园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分拣中心和冷链。此外,还建立起特色农产品体验门店,促进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联动。

(2)建立物流支撑体系。一方面通过政策吸引,引导阳山县10多家快递公司入驻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完善与农村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增强农业电商物流配送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的同时,由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公司组建成立子公司――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大力开展县――村物流配送,打通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把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

(3)建立农村金融支撑体系。为了改善阳山县农产品教育支付方式,政府制定出台了专项扶持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银保”扶持方案,针对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二级社员探索开展“支付易”金融服务,社员在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所属的销售终端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时,凭社员卡即可取货,无需即时付款,延期到农产品收益时扣除。

2.2初步成效

阳山县通过一系列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借助电商平台,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将优质农产品卖到阳山县以外的其他地区,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某户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10月底进驻园区以来,已通过农业电商平台卖出江英鸡1万多只和米、油、鸡蛋、蔬菜等大批农副产品,相比以前在阳山县的售价,电商平台的售价高出了16%,营业额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25万元。而新供销淘宝实体店和网店自开设以来共为农户销售近100万元。二是新供销促进收益新增长。自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成立以来,已有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了合作社成为一级社员。新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对一级社员的相关政策扶持、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有效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了收益。目前,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下属32家一级社员进驻园区后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各项销售额已达6000多万元。各村级服务站成立至今共为村民代售1万多单,营业额近300万元。

3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关键在于发展初期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设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创新职能机构并完善配套体系,激活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对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山区发展农村电商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结合阳山县农村电商的创新做法,对我国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商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互联网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互联网及交通运输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基本支撑。加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提速的同时,加快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村用户的移动网络容量,促进资费的合理下调。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大力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同时,积极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分区域建设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力度。

3.2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应的配套政策还未完善,许多农民对电商还处于观望状态。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发展电商的优势、建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流程和水平、统筹策划区域农产品品牌、完善支撑配套政策等方式激发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村电商有规模地集聚发展。

3.3打造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整体还有待提升,借国家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契机,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农产品的全流程监控和溯源,全程从种苗、农业化学投入品、种植情况等方面加以监管,所有数据进入国家商务部数据中心,建立每个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溯源码,不断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3.4积极为农村输送电子商务人才

加大不同等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中低端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导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吴曙光.新常态下山区发展新思路探索[J].浙江经济,2015,(4).

[3]朱兴荣.新农村电子商务及实施模式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篇8

摘 要:当今社会农场安全生产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农产品的质量和粮食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农场安全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农场;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在不断发展,近年来被人们逐渐重视的农业生产在生产形势方面也有很大的转变。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农场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场安全生产中,从农产品质量上带动农场经济的发展。

一、农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农场安全生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产安全及质量安全。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食品质量安全上的注意力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对农业产品和粮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1、农场能否安全生产决定于农场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目的。部分农场主要以经济利益为主,为了得到更高的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速度,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类生产模式为了能够减少成本,使用劣质农药,农产品上的农药没有消散就将农产品带到市面上来卖等。

2、目前国家对农产品和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水平低下,没有好的配套设备,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薄弱,再加上多数农场没有足够的经费,生产技术落后,对于社会新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要求没有应对设备,无法达到检测要求。

3、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和粮食的质量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不健全的农场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下,农产品和粮食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二、农场安全生产的对策

1、做好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签订责任书,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和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做好宣传教育,对车主、驾驶员和农机操作手进行安全知识普及,采取多样方式进行培训;做好三率工作,以三率为重点,加大规范化监管力度;抓好年检审查工作,精心准备、认真实施、严格检验,采取便民措施,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农业安全生a;加强外籍作业拖拉机的登记造册工作,以管理区为单位进行安全教育,使其懂法、守法,减少农机事故隐患;抓业务规范,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办理业务,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办证谁负责的原则;抓好专项治理工作,做好常规监管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继续抓好农机百日安全活动工作,减少事故隐患,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做好联合执法和互检工作,坚持常年与公安交警、安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农场与农场之间的联合检查,防患与未然;抓农场自身建设,强化以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标兵为主题,努力创建总局级农机安全监理示范窗口,力争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做好农场安全生产整治工作。为确保全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通过“广、全、实、细”四字方针,努力做到早宣传,早排查,早发现,早整改,确保全场的安全生产稳定。工作监管“广”,不管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还是消防安全专项整治,都按属地管理原则,把专项整治纳入当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中,做到广泛参与,严格监管。隐患排查“全”,制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认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全面细致地经常性开展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及时把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做到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隐患整改“实”,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求进行认真梳理,登记建档,一个一个地督促整改落实,能立即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制定整改计划,加强监控,限期整改,做到实实在在的整改安全隐患。工作落实“细”。根据农场实际指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要求。一方面做好资料发集工作,及时做好摸排情况的统计汇总,另一方面做好具体工作的安排和落实。积极开展督查,督促备相关企业单位认真做好该项工作,做到工作落实细心细致。

3、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在农场安全生产中必须要制定安全生产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农场产生自我约束力,并且对其生产模式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弄成安全生产的目的。农场各级部门必须要成立安全生产检测小组,为农场的安全生产制定可行性计划。农场各级相关部门要根据社会现状和农场的发展模式、农场特点,制定出符合农场的安全可靠的实施方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牢记生产安全制度,把农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推进农场安全生产的工作进程。

4、确保粮食及农产品质量。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技术培训方面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源头抓起,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大力宣传,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媒体报道等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列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提升粮食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

总结:根据农场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特点,制定出适合农场安全生产的经营模式,保证农业产品和粮食的安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来生产,推动农场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篇9

以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经历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和谐阶段4个阶段。城乡一体化萌芽阶段是确保农产品数量稳定增加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加工,改变原始农产品用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阶段;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阶段是农业生产进入自我监控的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全程可视生产阶段;城乡一体化和谐阶段是实现包括农业在内的与第2、第3产业合作、协调、互助、共赢发展,进入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

2农业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4个阶段的划分,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与农业现代化的实际发展过程,本研究将农业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1个目标层,4个子系统层,22个一级指标。目标层用来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4个子系统层包括农业机械化理论指标、农业工业化理论指标、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和观光农业理论指标。具体的分级指标如下。

2.1农业机械化理论指标设置

其包括:(1)农业生产集约化指标。用来反映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节约程度。既节省劳动力,又能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2)农业生产规模化指标。用来反映农业生产的集合程度,有利于将种植相同农产品的农户结合,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机设备的农业生产效率。(3)人力资源配置指标。用来反映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效率,将节省的劳动力从事不同行业,可以是学习农业知识,或者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等。(4)农机销售建设指标。直接反映机械设备的购买使用情况,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便捷。(5)农机维修指标。反映农机维修技术服务范围的扩大,即引进农机技术人员,提高农机的使用寿命。(6)机油系统指标。反映提供给农村的便捷程度,为农机使用者解决了“巧媳妇无米之炊”的困境,使城乡建立燃油共享平台。(7)农机操作人员培训指标。反映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程度,提高了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也扩大了农业技术学校的普及率,有利于增强农村的教育机构建设,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

2.2农业工业化理论指标设置

其包括:(1)农产品加工指标。用来反映农产品加工的种类及数量。农产品加工品种多样性越高,其农业生产的可塑性越强,更有利于扩大原始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更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销售利润,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也容易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产品技术人员等级指标。用来反映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从事不同农业生产环节需要不同的生产技能,农产品生产技术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越高,农产品的加工速率越快,劳动力相对减少,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扩大加工规模。(3)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指标。主要指研发新的农产品品种、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或者生产线。新产品既有利于开发新的销售市场,吸引新的客户群;研发新的生产加工技术与生产线可增加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品质与产量,增加工业化农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比值。(4)农产品营销模式指标。用来反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销售范围,农产品营销模式可以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具体衡量指标[4]。采取农产品低价进入市场或者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等策略拓宽销售渠道,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采取分类营销策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速度,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

2.3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设置

其包括:(1)农业物流选址方式指标。用来反映农业物流的服务水平与覆盖范围,农业物流应建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附近,增加农产品产业链的聚合力,扩大农村企业的建设范围,转变农民的生产理念。加快农村生产由第1产业向2,3产业的扩展速度[5]。(2)农业运输管理指标。用来反映农业管理水平。农业物流企业建在农村,除了需要搬运与运输人员外,还需要配备管理人员,既促进了城市管理人员到农村服务,也有利于促进农民学习管理知识,逐步掌握管理技能,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3)农业交易市场指标。用来反映农业的生产量与交易量。农业物流的创建需要为其提供运输产品,而农业交易市场的建立满足了农业物流的需求,在农村形成的农贸市场,集中农村农产品的同时也积聚了农村的智慧。(4)农超对接农产品订单生产指标。直接反映农产品在超市中的需求量,间接反映农产品的储备量。订单生产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风险,农民进行有目的农业生产。根据市场波动规律储备相应的农产品,调节农产品的供给状况,平抑农产品市场价格,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5)农超对接农产品检验标准指标。用来反映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订单生产的农产品运送到指定超市,直接生产或经过加工的农产品通过检验方可进入超市,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减轻了质检部门的工作力度。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增强超市的信誉度,有利于超市更好的发展。(6)农业信息对称理论指标。可以用农业物联网覆盖范围或者农产品溯源系统来反映。农业物联网覆盖范围,用来反映农业信息普及的范围,物联网覆盖面积的扩大,在为农民提供种植与生产信息的同时,也将农村的农业种植与生产情况及时传递出来[6]。资源共享、信息对称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产品溯源系统用来反映农产品食品安全系数,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信息,每个最终消费农产品都有相应的追踪系统源,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透明度,又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的绿色食品。

2.4观光农业理论指标设置

其包括:(1)公共交通设施指标。用来反映农村与城市的交流速度,公共交通设施覆盖范围面积的扩大,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2)农产品超市覆盖指标。用来反映特色农产品的推广程度,农产品超市扩建速度的加快,以及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范围的增加,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推广速度,增强了特色农产品的影响范围,提高农村特色种植的知名度,鼓励农村从事更多新产品种植,加快特色农业发展。(3)餐饮业服务等级指标。用来反映观光游客对农村生活习惯的适应性,根据观光农业的地域优势,提供不同风格的餐饮酒店,不仅提供本地的特色美食,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当地的餐饮市场,既有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城乡融合。(4)娱乐场所建设指标。用来反映观光游客对农村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娱乐场所的增加,延长了观光游客在农村的置留时间,丰富游客休闲方式的同时,也增进城乡文化的交融。(5)住宿环境种类分级指标。用来反映农村提供给观光游客的服务水平,作为餐饮与娱乐的配套设施,住宿设施也应该提供不同的服务档次,满足观光客户的不同需求,吸纳更多的观光游客,增加农村的第3产业收入[7]。

3农业现代化理论指标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用分析

3.1农业机械化理论指标体系主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萌芽阶段的形成

农业机械化理论指标包括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生产规模化、人力资源配置、农机销售建设、农机维修、机油系统和农机操作人员培训7个一级理论指标,它们之间有其内在的关联。农业机械化形成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农业机械化产生的辐射效果就是增加了农业机械的销售量,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机械维修与机油设施的刚性需求,同时需要有大量的农机操作人员配套,农机培训机构也随之产生,形成了一个围绕农业机械建立的小型供、产、销、修、训的区域市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作用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当农产品生产达到市场饱和时,机械化并不能真正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但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期的确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了萌芽阶段。

3.2农业工业化理论指标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形成

农业工业化理论指标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技术人员等级、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和农产品营销模式4个指标。农产品加工种类的增加,提高了农产品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有利于新产品研发、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模式,既可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可延长农业产业链[8]。此时的农业现代化已经由机械化生产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之间必须共同合作,才能互利共赢。所以,农业工业化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3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包括农业物流理论指标、农超对接理论指标和农业信息对称理论指标3个平行指标。农业物流的出现使农民的生产理念由单纯的农业种植转向农业生产、运输管理。农贸交易市场不仅集中了农村的交易农产品,同时也聚集了农村的智慧。农业物流为农超对接提供了便捷,提高了对接效率,农超对接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检验标准的提高,要求农业生产更为严格精细,保证农产品质量。农产品溯源系统为农超对接检验标准提供全程追踪,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全程可视。农业物联网覆盖范围的扩大,扩大了农业及城市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农业生产与农业市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使得农业物流与农超对接更为及时准确[9]。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的3个平行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全面打造农业信息化生产,所以,农业智能化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了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3.4观光农业理论指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和谐发展阶段

观光农业理论指标包括公共交通设施指标、农产品超市覆盖指标、餐饮业服务等级指标、娱乐场所建设指标和住宿环境种类分级指标。交通设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公共交通打开了农村高速发展的闸门,将农村纯天然农产品、原生态生活习俗不断推向城市,城乡交流速度的加快,带动着农村餐饮业、娱乐与服务业快速跟进,以满足观光游客的城市生活需求,城乡文化、城乡习俗、城乡经济之间的交集范围逐步扩大,逐步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所以,观光农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了和谐阶段。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农业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分为农业机械化理论指标、农业工业化理论指标、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和观光农业4个子系统。其中,农业智能化理论指标包括农业物流理论指标、农超对接理论指标和农业信息对称理论指标。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构建的农业现代化分级指标体系,可体现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初级阶段;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智能化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了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观光农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了和谐阶段。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起到基础作用。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并行推进,使现阶段的农业现代化正在处于工业化与智能化农业阶段,所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该尽量缩减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工业化占现代农业的比例,增加智能化农业与观光农业在现代农业的比例。

4.2建议

篇10

1.1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近年来,虽然各个农产品安全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行动和措施,为保障我国的农产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沿用的农业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农业管理措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整个农业管理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带来诸多不顺,管理难以到位,难以深化,出现了许多弊端。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的食品农产品安全法律体系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农产品质量仅做了一些概要性规定。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低,覆盖面窄,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是我国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的有益补充,但与其他相关的法规存在着相互交叉和矛盾、执行主体之间未能协调一致的问题。我国法律或法规程序性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定进展缓慢,致使法律或法规难以操作。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才可以有效区分各种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划分影响级别,为检验监测体系的具体实施确定优先顺序。从世界范围来讲,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己经成为趋势。然而,目前我国许多标准中的指标没有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巫待提高。

1.4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从检测体系的构成来看,企业的自我检测应当是食品安全检测的主要方式,行业中介检测和政府检测是企业检测的补充。我国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强制性检验检测,而食品业者自身的检验监测意识不够,一部分企业甚至以制假售假作为获取利润的方式。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产品出厂不检验。我国行业组织还未得到充分发育,检测力量也还比较薄弱,其作用也还非常有限。

1.5认证体系不系统,与国际体系不接轨我国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认证技术和能力、认证的普及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系严重“残缺”;2)缺乏认证专业技术和人才,认证结果缺乏权威性;3)认证知识普及程度差。

2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保障体系的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投入,改善结构,加强投资管理体系建设资金不足将会削减所需要的研究与教育培训,并导致整个体系的不稳定。国家应每年投入必要的资金,确保相关机构和设备发挥有效作用。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产品安全技术提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设备以及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等方面。我国目前应抓紧完善投资管理体制,确定相关部门的预算,提高投资效率。应当在农产品安全方面设立专门的预算,以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督、检测、研究和公众教育等。

2.1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是降低蔬菜农残、杜绝生猪“瘦肉精”、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标准,严格准入,开放市场,强制退出”。其基本思路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标准准入、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农产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农产品(及其经营者)实施全过程有效控制[1]。

2.2完善标签管理,大力推行可追溯管理制度1)农产品溯源管理制度;2)完善农产品营养标签管理。

2.3完善农产品供应的组织体系1)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完善生产和加工方式。

2.4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形成和增强农产品安全意识,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生产者、监管者等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政府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迅速提供有关农产品安全监测、危害、爆发行为、执行和其他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的信息。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的国家农产品(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收集和透明、完全、时效性强的农产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