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雪范文

时间:2023-04-01 14: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连城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讲述了受因为家庭意外父母双亡寄居在远方亲戚攻的家里,然后在相处中和温柔的攻相爱的故事。

相关知识延伸:连城雪,读者送绰号大雪花,八十年代末期生人,典型狮子女,重庆人,现居北京。好读书,更好写作,habits众多,一遇更文之时便皆能弃舍。认为记录爱情是最幸福的工作之一,故勤耕不辏生平最大愿望是看遍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而后记录成册,与众读者姑娘共享之。对读者的最深内心独白是: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写了,请记得我的故事,忘记我的人。正在绿晋江连载中的作品有古代耽美小说《三清》,以及现代耽美小说《到不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成人依恋 恋爱压力 压力源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与抚育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春燕,黄希庭,2004)。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是指成人在其童年期间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恋爱经验的评价(Fraley,2000)。压力又称应激,指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孙越异,2006)。

通过该研究来调查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恋爱压力源的影响,了解成人依恋与大学生恋爱压力源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预测大学生的恋爱行为。

2研究方法

2.1 取样

被试为随机抽取的云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生90人。除去未回收和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为83%。样本里男生36人,女生39人,来自城市的是13人,来自农村的是62人。独生子女14人,非独生子女61人。被试年龄跨度从17岁到26岁。父母在上班的7人,公务员的4人,务农的56人,经商的8人。没恋爱的26人,恋爱时间小于一年的33人,两年之内的7人,三年之内的7人,4年之内的2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成人依恋量表

成人依恋量表 AAS(adult attachment style)有3个维度,分别是亲密(close)、依赖(depend)、焦虑(anxiety),每个维度有6个项目。

2.2.2 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

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为自评量表,由能力相关、家庭影响、人格特质、相互感受(性心理)、价值倾向、学业负担作为分量表构成的。

2.2.3 数据收集及整理

采用团体实施测验,全部测验一次完成,时间长半小时。采用SPSS18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大学生依恋类型

由AAS量表可见该研究所选取的75名被试中,依恋类型人数分布如下:安全型41人(54.7%),先占型15人(20%),拒绝型11人(14.7%),恐惧型8人(10.7%)。

3.2 成人依恋维度的分析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年龄等。对AAS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考察各因素间有无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对AAS无显著影响(F=0.000,P=0.997, 2=0.00),生源地对AAS也无显著影响(F=0.87,P=0.354, 2=0.013),是否独生对AAS无显著影响(F=0.633,P=0.429, 2=0.009)。各因素间无明显交互作用。

3.3 恋爱压力源的分析

该研究被试的恋爱压力源中常态人数最多,无高压个体存在。依恋类型确实会对大学生的恋爱压力源产生影响(F=236.499,P

3.4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的恋爱压力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依恋类型对大学生恋爱压力的影响,将依恋类型和恋爱压力等级进行交叉描述,结果显示,压力处于常态的人数是最多的,有小部分人处于低压状态,稍多一些的人处于显压状态。绝大多数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都是处于低压和常态的水平,只有极少数处于显压状态,先占型则大部分处于显压状态。

4 讨论

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占54.7%,这表明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大多在恋爱过程中能表现出较稳定的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较少表现内向、抑制、敏感的人格特点,先占型则是在安全型的基础上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拒绝型则对恋爱关系的依赖得分较低。恐惧型则大多对恋爱抱有不合理的想法,缺乏主动亲近对方的行为。

本研究在性别、独生与否和生源地三个维度上,对依恋类型的影响都不显著。之前的研究中性别因素存在显著影响(曲晓艳,2012),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群体太过狭窄和样本量过小。

在恋爱压力源的分析中大多数被试的压力值则为常态,可推知他们能良好的应对恋爱关系中的压力问题,也能有良好的行为来对待恋爱中的对方。此次研究的被试没有高强度的恋爱压力。

5 小结

通过本研究可知,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的人数最多,且不同类型的依恋确实会对大学生的恋爱压力有显著影响。绝大多数的安全型依恋大学生处于低压和常态的水平。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并对不良恋爱行为和观念应加以矫正,大学生恋爱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各位老师

c:亲爱的同学们 d:朋友们

合:大家——新—年好!

a:辞金虎,硕果飘香千里艳,华夏神州大发展。

b:迎玉兔,宏图再展诉衷情,xx园里谱新篇。

c:弹指一挥间,xx中学迎来了她的第八个春天。

d:播种希望,美丽的校园蕴藏着春天的气息

a:在这里,我们向辛勤的园丁致敬,向勤奋的学子祝福

b:在这里,我们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跳动着青春的节拍

c:让我们满怀豪情,放声歌唱

d:让我们载歌载舞,同庆辉煌

合:xx中学2012年新年联欢会,现在开始!

(一)徐校长新年致辞

a: 首先让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xx中学校长致新年贺辞. (讲话)

b: 感谢徐校长的讲话,感谢校长给予我们的祝福和勉励。

(二)《xx,让我为你唱首歌》

a:欢歌笑语在校园的天空回荡

b:清风暖阳在我们的心中徜徉

c: 让每一个心愿都起程远航,

d:让每一朵梦想都开花滋长,

a:xx中学,我们用心灵向你倾诉。

b:xx中学,我们满怀深情为你歌唱。

请欣赏歌曲《xx,让我为你唱首歌》

(三)舞蹈《闪亮的日子》

a: 踏着和谐的节拍,激扬着青春的风采,

b: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期待,让每一个日子都闪闪发亮。

a:请欣赏舞蹈《闪亮的日子》

(四)独唱《花木兰》

c:某家有女名木兰,不破敌阵誓不还。

d:木兰不为把名显,只为家国永团圆。

接下来请欣赏独唱《花木兰》。

(五)搏击操《激情飞扬》

a:青春的光芒,在冉冉升起时会很明亮

b:青春的花朵,在经历过风霜雪雨后会熠熠生辉c:青春的历程,在不断搏击后才能谱写壮丽篇章

d: 请欣赏搏击操 《激情飞扬》

(六)《书香校园》

a:腹有诗书气自华,校有文化蕴必深。

b:让文化浸润心灵,让书香飘满校园。

请欣赏 《书香校园》.

(七)《我相信》

a:地到无边天做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b: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美,未来就有多灿烂。

请欣赏歌伴舞《我相信》.

(八)双簧《我学冠军》

c:听了如此有气势的一首歌,相信大家此刻一定心潮澎湃,又增添了许多前进的动力。

d:当然啦,你看有人一直嚷着要学世界冠军呢! 请欣赏双簧表演《我学冠军》.

(九)快板《xx中学谱新篇》

a:弹指一挥间,xx中学迎来了她的第八个春天。

b:一块块奖牌,一声声赞誉,

一个个硕果,一份份期盼,

见证了xx人勇于进取的七年,不懈奋斗的七年。

a:科学决策、以德治校,规范管理,以人为本,特色发展,xx探索着发展的新思路,

b:科研兴校,教学领先,校本课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xx中学谱新篇!

请欣赏音乐快板《xx中学谱新篇》

(十)经典诵读,《我爱这土地》

c:我爱这土地,它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d:我爱这土地,用我火热的赤子之情,

c:我爱这土地,长江黄河奔腾着深情,

d:我爱这土地,他已融进了我的生命!

请欣赏经典诵读《我爱这土地》

(十一)教师联唱《欢聚今宵》

c:人们都说相聚不容易,

因为有缘才相聚。

d:在这个快乐而又难忘的日子,

让我们欢聚一堂,共度今宵!

请欣赏教师联唱《欢聚今宵》

表演者:

篇4

2012年8月26日,当我和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以下简称为“全荷学联”)的志愿者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迎接新生的时候,时光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的今日……

留学10年,我从懵懂茫然的一名新生,到面对100多留荷学子侃侃而谈的大学老师,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从学联分会志愿者到学联总会主席。在我的留学生活中,每一个片段似乎都与学联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站在这里,等候着来自中国的新留学生们,身份不只是全荷学联总会主席,我更把自己看成他们的大姐姐,我的身边是和我一样为学联工作无怨无悔付出的志愿者团队。看着新留学生们那青春的笑容洋溢着理想与憧憬,朗朗的欢声浸润好奇与渴望;看着学联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阅读火车时刻表、购买车票;看着与我们一起在机场接机的中国驻荷兰使馆教育处方庆朝参赞叮嘱新来的弟弟妹妹们注意留学生活安全,我深深体会到学联志愿者这个小小的角色所发挥的巨大的正能量和温暖,也深深地体会到大家对全荷学联倾注的那份热情和努力。

我能想象,深夜,在中国,一对中年夫妇也许早已久久围坐在电话机旁,为的是听到来自千里外的那一声“爸、妈,我到了”。也许,今夜的晚饭没有儿女的欢声笑语,食不甘味;也许,无论哪位亲朋好友打进来电话,都被好言劝停,为的是把线路留给这声来自海外的平安回复。

做学联工作,看似是为了留学生服务,但为人儿女的我们,深知每一位留学生都不是单纯的个体,他们的身上寄托着家人殷殷的期望,满载着父母深深的思念,他们的平安牵连着无数个家庭的幸福。

做了6年学联工作,从分会到总会,总免不了产生一些惯性思维。比如,每年圣诞假期是留学生出外旅游的高峰,不免有人会玩得尽兴,便忘记给家人打个电话、发个邮件报个平安。每逢这个时候打开学联邮箱,便会弹出不少找人的讯息。久而久之,我就习惯性地认为,“没什么要紧,这位同学肯定又是自己玩疯了!他百分之九十九是安全的。”我记得教育处的夏磊老师曾经说过:“哪怕有百分之一会有危险的可能,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心里,也让我在处理此类邮件时设身处地为留学生的安危多考虑考虑。

2010年,学联接到一个电话,得知有位中国男生身体健康状况极差,希望我们能去学生宿舍看望一下。我和当时担任格罗宁根分会负责人的相飞、余子麟、于凌云3位同学冒着大雨,骑车来到他的宿舍。打开门的一刹那,我们完全被惊呆了,眼前这位时龄24岁的男生,瘦骨嶙峋,竟然连坐都坐不起来,瘫倒在床上,说话都已非常费力,只能微微活动一下手指与我们交流。我们当即决定,联系救护车,将他连夜送到医院急诊室救治。经检查,这位同学得了严重的结核病,但还算救治及时,生命无忧。

将他送往医院的我们在这之后的半年时间内,也不得不反复接受检查,以确保没有被传染。我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因为和留学生的生命比起来,我们所做的这些都微不足道。

在过去几年,全荷学联从总会到地方分会都加强了与学生、学校和国内学生家长的联系。可以说,每一封邮件我们都在24小时内认真回复,从不推诿,从不怠慢,因为我们知道,这事关留学生的平安和他们家庭的幸福。

正是学联志愿者的这种事无巨细、倾力相助的工作作风,不仅让中国留学生和家长们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也让荷兰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加深了中国留学生和荷兰人之间的关系。

2012年,一位到荷兰学习的中国交换生,初来乍到的她找了距离学校较近的私房。但房内空空如也,地毯和墙壁散发着陈腐的霉味,地上抛着一张破旧的床垫,房间里连一张桌子都没有。昨天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使性的姑娘,今天便睡在简陋粗鄙的小屋里,守着一盏昏暗的灯,趴在地上学习。远在国内南京的父亲自然万分焦急,在网上搜索到了全荷学联的联系方式,写来了一封长长的信,字里行间都是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儿的挂念与忧心。

收到信后,我们连夜联系了这位姑娘,学联志愿者为她在一对荷兰夫妇那里买了价格优惠的二手床垫,给她发去了购买日用品商店的照片,指导她如何在荷兰更快地适应紧张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天,学联邮箱收到2封信,一封是姑娘的父亲写来的长长的感谢信,感激之情自不言表。另一封是为姑娘送床垫的荷兰夫妇的信,信里说:“我们也有一个女儿,今年刚到另一座荷兰城市读大学。女儿离我们只有几十公里远,我们也常常担心她能否独自生活。而今看到这位独自在荷兰留学的中国女孩,住在条件简陋的宿舍里,我们完全能理解她父母的心情该有多焦虑。但好在她并不孤独,没有你们学联的工作,也许我们荷兰人从来都不知道中国留学生有这么多的问题。”

第十三届全荷学联除了常规的文体活动以外,还应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组委会的邀请,协助荷兰乒协成功完成了志愿者组织工作。直到今天,还时时能看到电视体育频道重复播放鹿特丹产生的世乒赛新科冠军张继科,在现场豪情四射地欢呼胜利。然而,镜头拍不到的是身穿橙色工作服的中国留学生志愿者们,在那一刻默默地清扫场地垃圾、收拾比赛用具。他们把欢庆的权利留给他人,他们用勤劳踏实、热情纯朴,在橙色王国留下了一抹浓墨重彩的中国红。

2011年底,全荷学联协助举办了欧美同学会访荷研讨会,接洽了来自祖国的人数众多的代表团。对于肩负学习与科研任务的学联志愿者来说,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内,要协调场地、组织会务、做好参会登记、推动会议宣传是极具挑战的任务。

我特地咨询了我所在的学校公关部的荷兰同事,即便是这些经验老到的荷兰人都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时任中国驻荷兰使馆教育处罗平参赞的指导下,全荷学联从总会到分会,以点到面,组织了大量的志愿者,11月26日,会议有条不紊地成功举办,获得了欧美同学会韩启德会长与邓中翰院士的高度赞许。

还记得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晚上,我与另外8位学联总会工作人员通宵未眠,制作整理各类会议资料。我作为会务工作的总负责人,虽然疲累,但并不胆怯,因为我知道我的身后是一批热情、热心的学联志愿者,是一支极具行动力的学联队伍。

有人觉得留学的日子孤独寂寞,在这个陌生的国家,虽然处处有花香弥漫,有绿草如茵,但没有一扇门会主动为你敞开,聆听你倾诉烦恼苦闷。

有人觉得留学的生活艰苦漫长,寒冷的夜晚,虽然也灯火通明,但没有一盏灯是在等候着我们的脚步,呵护我们受挫的心。

篇5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喜欢做数字游戏。我的科学兴趣并非源于理解自然奥秘、发现勒粒子或治愈疾病之类的崇高信念。科学之所以让我着迷,只是因为它充满了我能够计算的数字。

我14岁时,对《数论》中题为“分割”的第19章很感兴趣,因为里面充满了关于分割函数p(n)的美妙定理。

我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科学家巧妙地凭借数学而洞察自然的直觉。我发现,只需稍稍借助神奇数学的魔力,物理学、工程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中的诸多问题便能删繁就简,更易于让人们把握关键。我从不关心问题是否重要,只要能在其中发现数学的美丽,我便欢欣鼓舞、快乐无比。

■霍普菲尔德(2001年ICTP狄拉克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我生长在一个不但宽容,而且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的家庭。在我心目中,父亲能修好一切东西――屋顶、收音机、水管、电线、自行车……孩提时代,只要父亲做这些事情,我就会守在旁边看。

稍后,母亲开始鼓励我在厨房里做化学实验。我得到了几个试管、软木塞,以及《儿童化学实验指南》。书中教孩子们如何让醋和发酵粉在试管中反应而射出木塞,还描述了用火柴点燃氢气时发出的“嘭”的声音。

我制成的晶体总不如书上看到的那么漂亮,但晶体的对称结构还是清楚的。通过动手制作,我还明白了它们的成因。大多数学生初次见到酸性试剂是在化学实验室,而我则是在家里看父亲用红色洋白菜作试剂,并展示了它如何随着溶液酸度的不同而变红或变蓝。

■卡尔森(1992年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数学研究所)

通常人们认为,优秀数学家肯定是那种智力超群、思维敏捷的聪明人――答案对他或她来说简直如探囊取物。当然,不少数学家也喜欢别人这么描述他们。我的经历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毋庸置疑,数学家中确有极少数宛如有神助般的天才人物。高斯是“解题数学家”的典范,牛顿、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和格罗腾迪克是建构体系数学家的代表。在我的一生中,仅仅遇到很少几个这样的数学家。就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多数科学家而言,除了良好的智力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吃苦耐劳与坚持不懈。即使是牛顿,其万有引力定律也是“长期专注思考的结晶”。

篇6

1、雪莲果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份初成熟上市。雪莲果在刚成熟时糖分较少,所以味道清淡,但经过一段时间进入后熟阶段后,糖分就会变得很高,吃起来就很甜了。

2、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种植雪莲果,雪莲果春季种植,在后秋开始成熟,刚成熟的雪莲果糖分含量较低,口味较清淡,不是很好吃,所以这时候虽然可以收获了但是并没有上市,雪莲果有个后熟阶段,这阶段过后的雪莲果的糖分含量较高,很甜,开始上市,每年要到10月末11月分初才算吃雪莲果的旺季,喜欢这中水果的可以留意一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高炉炼铁化学方程式:CO2 C=高温=2CO,Fe2O3 3CO=高温=2Fe 3CO2,CaCO3=高温=CaO CO2,CaO SiO2=高温=CaSiO3。

2、单质铁的制备一般采用冶炼法。以赤铁矿或磁铁矿为原料,与焦炭和助溶剂在熔矿炉内反应,焦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过量的焦炭接触就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矿石内的氧化铁作用就生成金属铁。加入碳酸钙在高温下生成氧化钙除去铁矿石中的二氧化硅,生成炉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理解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94-02

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里,把“朗读”置于“默读”之前,可见“朗读”环节的地位之重要。

回归到语文教材中,以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为例,全书共六个单元总计30篇课文,其中有超过半数共计16篇课文,在文后的“研讨与练习”环节之第一点明确提出朗读要求,或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或是“反复朗读课文,想一想……”,并在其后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或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或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多的朗读数量、朗读要求与朗读目的,无一不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朗读环节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当然有学生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引导不佳、鼓励不足等造成的。毕竟,教师才是课堂朗读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只是朗读的主体而已。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感知肤浅,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与体会文字及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难以在朗读中受到文本所蕴含情感的良好熏陶。

事实上,是朗读的特点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朗读以有声的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将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中,会有效建立起视觉、听觉及大脑皮层语言运动中枢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朗读训练中所产生的一些积极效果,诸如强化理解、巩固记忆、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等,是有其科学依据并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这种规律性,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过程表现出来。

一、读懂并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谈到自己的读书体验时,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则说:“应当衷心地去体会诗人的崇高感受;应当全神贯注地去感受诗人的每一个字――只有这时才能公开朗读他的作品。”这均在说明,读书贵在对所阅读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同样,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解课文中每一段文字的含义,对课文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彼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情感状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之后,才有可能会做到如课标所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和流利地朗读。进而,又以朗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去促进、反复体味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文字的运用技巧与排布的优美等。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对具体某篇文本文字朗读时所需要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以及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力,也才会有大的提高。以《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一课后“研讨与练习”环节之第一点要求(七年级上册教材,第8课,第37页)为例,“‘反复’朗读课文”的要求,即是为学生回答后面“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第二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来服务的。如果学生不能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并运用自己的思考有所感悟的话,是没有办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倘若教师直接告之以所谓答案,则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和成长过程,也起不到应有的思维锻炼与生命感悟的作用。

二、诱发、促进朗读者的想象能力成长,并促进与课文作者的融合

学生的朗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述”,它还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活动。这主要体现在,朗读者在熟练地并有所感悟地朗读课文时,其头脑中往往会出现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某种形象或者会联想到以往的或相关的其他事情,并灵感突现,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形象、思想、情感等的理解与感悟,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说,学生朗读的价值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其想象力的成长与重新建构;恰如牛顿所言,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才会“看很远”,朗读使我们的学生借鉴别人的文章为基础,做了一件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想象力的绝好“文章”。

这个过程中,作为朗读者,学生还可以在边读边想以自身能力营造的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特定虚拟情境中,轻松进入课文设定的意境,与文章作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或者把自己作为文章作者,与原作者“融合”,完全以“忘我”的境界达到换位思考的效果,感受彼时彼地原作者的处境、感受、思想等。达到这样一种“忘我”的朗读境界,需要来自教师的指导、示范,更需要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此时的学生,会出现如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状态,如神情激动、手舞足蹈等。这并不是课标所说的“矫情做作”,相反,这是一种阅读到深处的“自然”,也是朗读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

篇9

一、引言

远程开放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初衷是立足于利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开创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是为了扩大高等教育事业规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而服务。随着社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远程开放教育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1]。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如人才培养如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信息技术如何与远程开放教育相融合等现实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广泛关注,以及理工科类专业相对萎缩的现状,均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石。建筑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连续多年在总产值、利税额等指标中排名全国前列,浙江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因此,本文以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远程开放教育为例,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展开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研究对象为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与建筑企业,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回收有效调查问卷教师55份、学生152份、企业10份,调查范围包括杭州、金华、衢州、丽水、台州等地区。

二、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充分展现了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巨大能量。作为全国电大系统最早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试点单位之一,十多年来,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招生规模一直稳居全国前列,一度排名第一。通过多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远程开放教学经验,但也暴露出了由于系统性强,导致地方教学中的自主能动性差;资源渠道多,导致管理复杂、整合难度大;教学灵活多样,导致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在当前全省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如何创新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深入探讨。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现代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土木工程人才教育的过程。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既有专业内在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性。具体到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鉴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既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又有别于高职高专的专科学历教育,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涵盖了本、专科两个层次的学历教育。根据现代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以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它占人才需求的比例为70~85%的现实情况[2]。我们提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层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显示,无论是来自企业的问卷,还是来自师生的问卷,都比较一致地认可专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能满足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这可能得益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科学生多来自一线建筑或相关的企业,入学前就有一定的岗位技能,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系统理论学习,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开展得尚不够深入,主要是培养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尚需多方位的改革。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培育为了更好地实现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比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向多学科、宽口径、综合化的专业发展趋势[3]。我们通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从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路,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以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与管理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专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现有的两个本科层次专业、五个专科层次专业的办学与人才培养水平。从近年来招生规模与学生专业选择的统计来看,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占到70%以上,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单从统计数据上看,也反映出其它专业建设相对薄弱,发展较缓慢,尚未实现我们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的初衷。

(三)“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远程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特点决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具备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条件,“个性化”人才培养也是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首先,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学习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其次,随着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实行,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兴趣,实现“菜单式”课程选择。再次,由于多数学生入学前原本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能够把理论学习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密切联系起来,自觉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众所周知,在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主动探索、具体实施和不断总结经验[5]。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以及极大的工作热情。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电大资源渠道多的优势,恰恰导致了管理复杂、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反映在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上,难度最大的就是教师资源的整合。

(四)实践教学及其评价体系建设无论是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都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而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涵盖省、市、县三级办学层次,并进行垂直管理与指导的电大系统而言,不仅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地反馈的需要。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从实践形式上,原来以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与生产一线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突出生产一线实践的锻炼作用。二是依托浙江电大远程实验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实现部分课程的网上实践教学,节约了学生的实践(实验)成本,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三是教师与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实践教学的“双导师”队伍,共同指导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实际效果显著。四是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与无经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来共同享用实践资源[6]。

三、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人才多种培养方式。这就意味着要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创新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电大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中央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划、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结合浙江省建筑产业特点、高等教育政策环境,以及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我们对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分本校、外聘两类)、专业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围绕“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于“您在日常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感到满意”这一问题,样本的回答如表1所示。表1显示,对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持满意或较满意的只占23.7%,大部分教师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我们以满意度偏低的这部分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找出现阶段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际需求和影响因素。我们对这些教师继续提出“在目前环境下,您是否愿意对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问题,样本的回答如表2所示。表2显示,对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偏低的教师中,愿意进行改革的教师占62.8%,那么在现实环境下影响教师改革意愿的主要因子有哪些?改革的重点和难度在哪里?这是我们探讨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框架和具体实施措施的关键。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的MultinomialLogistic(多分类无序变量的逻辑回归)方法,其模拟方程。公式中x为决定是否愿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因素,包括调查样本的年龄、学历、教育背景、工作岗位、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年限、学校类别、领导支持、学生评价、资源投入、校企合作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等主观因素;y表示该观察值的改革意愿,共有3个选项:(1)有改革意愿;(2)无改革意愿;(3)未考虑过。在模型拟合过程中,我们根据对偏回归系数的检验情况,逐步剔除自变量,最后的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从表3可知,模型Chi-Square的显著值为0.000,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从总体上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表4显示,调查样本的岗位性质、学校类别、领导支持、学生评价、资源投入、校企合作、满意度等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些因素确实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愿有影响。从模型分析中我们知道,样本的岗位性质、学校类别、领导支持、学生评价、资源投入、校企合作、满意度等因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愿影响显著,但由于在Logistic模型中回归系数不能直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利用SPSS软件中的Crosstabs方法对各种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一)岗位性质与学校类别调查样本的岗位性质分本校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专业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四类。他们对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如表5所示。表5统计结果显示,本校和外聘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愿最高,各有68.4%和66.7%的样本有进行改革的意愿。相比专业教师,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改革意愿较低,分别为55.6%和54.5%,这可能与管理人员对土木工程专业内容不太熟悉有关。但我们注意到,同为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无改革意愿的比例仅占8.3%,而本校专业教师无改革意愿的比例达到26.3%,这是因为外聘教师一般来自普通高校,他们会把自己学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由于两者的差异,必然导致认识上的不同,但外聘教师8.3%较低的无改革意愿,为我们加快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敲响了警钟。我们按照省、市、县三个办学层次,对无改革意愿的26.3%本校教师进行分析,其中,市级电大占38.5%、县级电大占61.5%,说明省、市、县三级专业无改革意愿的教师比例是依次增加的,这说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适合从上而下的拉动式改革方式。

(二)领导支持模型分析显示,各级领导支持力度越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也越强。用SPSS软件中的Crosstabs检验可知,调查样本改革意愿与领导支持力度两者关系显著,其PearsonChi-Square值为0.001,Likeli-hoodRatio值为0.001。调查如表6所示,各级领导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力度强与较强的样本改革的意愿分别为79.6%和78.9%,而支持力度一般与弱的样本无改革意愿的分别为42.8%和50%。因此,领导的支持力度是影响改革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级领导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持力度越大,各种资源的投入就越多,越有利于改革的成功。

(三)学生评价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之一,他们对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样本的改革意愿。分析显示,PearsonChi-Square值为0.021,LikelihoodRatio值为0.016,模型检验两者的关系显著。调查如表7所示,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低,样本改革意愿强。既然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是影响样本改革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随机调查了150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对“您认为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多选,按重要程度排序)”问题进行调查。为了研究有对比性,我们把学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土木相关领域实践经验(即目前从事建筑领域工作),共107位;第二类是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包括从事非建筑领域工作),共43位。我们把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关注的学习资源建设、课程结构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式等四个方面作为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第一类和第二类样本中有90.7%、93.0%的学生都选择了学习资源建设,学生关注度很高,说明学习资源建设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关键,这也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为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所决定的。两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关注程度较高,分别占59.8%和74.4%,说明作为工科性质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面授辅导依赖性较强。第一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并不高,选择了实践教学选项的学生只占31.8%,说明有从业经验的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实践(实验)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第二类学生对实践教学关注度较高,达到83.7%,说明无从业经验的学生对实践(实验)技能的需求较为迫切。两类学生对课程结构关注程度均不高,这可能与学生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的专业设置不熟悉有关,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设置专业计划时应做到更科学与合理。

(四)资源投入模型分析显示,学校对专业建设的资源投入越大,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越强烈。用SPSS软件中的Crosstabs检验可知,调查样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愿与资源投入两者关系较显著,其PearsonChi-Square值为0.046,LikelihoodRatio值为0.042。如表9所示,专业建设的资源投入强与较强的样本改革意愿分别为77.3%、64.8%,而资源投入一般与弱的改革意愿不强,分别只有33.4%、33.3%。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所涉及的设备较多,实践与实验教学对资金、场地等要求也较高,因此,资源投入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对有些学校而言,资源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瓶颈。

(五)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技能培养中,学校不可能都自备所有的实验设备与条件,诸如施工现场实习、一些试验都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因此,校企合作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模型分析显示,校企合作与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愿的关系紧密。Crosstabs检验PearsonChi-Square值为0.021,LikelihoodRatio值为0.017,可见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有较显著的影响。如表10显示,在有改革意愿的样本中,有校企合作的占78.1%,无校企合作的占21.9%;无改革意愿的样本中,有校企合作的占41.7%,无校企合作的占58.3%。因此,有校企合作的改革意愿明显高于无校企合作,这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尤其明显。

(六)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模型显示,样本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与改革意愿有较强的关系,Crosstabs检验PearsonChi-Square值为0.004,LikelihoodRatio值为0.012,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表11显示,在回答满意与不满意的样本中,都有较高的改革意愿,分别占75%和83.2%,远高于其它选项的58.3%和52.2%。

四、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

通过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和对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只有23.7%的样本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感到满意与较满意。这说明我们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改革。模型分析显示,只有切实解决好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这些主要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7]。根据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以及未来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以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本科层次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实现新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浙江电大作为全国电大系统最早试行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从专业建设伊始,就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土木高级技术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由于我们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高等教育机构实行的以学科来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是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实行的以岗位来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实践中,两者的培养特色并不鲜明,缺乏有的放矢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通过多年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积累,尤其是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生产一线,根据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岗位实践经验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了在以学科特点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学生岗位性质,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与“开放式”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远程开放教育带给学生有意义的、有激励的学习体验[8]。近年来,在打造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施工与管理两个特色品牌专业上,来自教师、学生和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一模式取得了成功。目前,我们正着手在工程造价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推广这一模式,不断完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各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逐步实现“复合型”的转型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既是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要求,更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土木工程行业不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土木工程行业面临国内、国外竞争的不断加强,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亦不断地提高。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愈来愈得到市场的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不再仅满足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而是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始倾向选用具有复合型技能的高层次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必须依靠浙江电大强大的资源整合优势,多途径地走具有电大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一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培养多功能型的土木工程人才。目前我们实行的土木+管理的培养模式,就是典型的技术加管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以衍生出“土木+财务”、“土木+法律”、“土木+外语”等等模式。二是通过校企联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突出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木工程人才。相比其它高等院校,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实践岗位经验。针对这部分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校企联动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方式,使之成为既具有一般土木工程专业通识技能,又在某一个岗位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提高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环节之一。检验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归根到底是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如何,是否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和企业的认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一个初衷,便是以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扩大高等教育事业规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但随着我国基建规模大而土建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减弱,对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必然会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各项工作亦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契机,实现人才培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显示,教师是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相比其它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组成具有多样性,包括本校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专业行政教师和行政管理教师等不同类型,并且这些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还分散在省、市、县各级电大院校中。因此,如何组织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功与否。笔者认为,多样性的师资类型,恰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资源优势之一。结合省、市、县三级垂直指导的办学特点,我们提出了建设“宝塔型”教师队伍的组织新模式。具体而言,是以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团队,各类教师按岗位性质划入不同的团队,组建成一个“宝塔型”教师梯队。对教师采取按地域、学历、职称、教学或管理经验进行分类,以一至二位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核心成员为塔尖,各种不同层次和地域的教师为塔身的组织结构。其优点是这种结构凝聚力强,信息沟通快速顺畅,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能有效地解决目前专业广、教师少的实际困难;同时各层次的教师联系紧密,在教学和管理中能起到“传、帮、带”的效应。

(三)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模式调查显示,校企合作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推手。远程开放教育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特点,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校企合作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模式是由学校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对所从事的岗位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菜单式选择,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选择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其导师,在完成必要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人兴趣与爱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它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合作企业相对固定的特征不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可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合作企业就是学生所在单位。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改革应以学生为本调查显示,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是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来进行。统计显示,学生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是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学习资源建设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任何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如果缺乏学习资源或学习资源建设不完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异于是空中楼阁。作为工科性质的土木工程专业,其特点是理论学习难点多,实践(试验)比重大,在远程学习条件下,对学习资源建设的要求尤其突出。而学习资源建设是否完善,又影响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学生自学的资源越少,就会越依赖教师的课堂面授,这就有悖于远程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初衷,改革势必陷入歧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反映在土木工程专业就是要进行以方便学生自学的学习资源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改革。除了以上两个问题,近年来实行的网络考试,也愈来愈受到学生的欢迎,网络考试将学习的方便性从学习过程延伸到学生知识考核的过程,是以学生为本的又一个创新举措[9]。总之,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就是要能满足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什么、何时学、如何学以及学习的节奏[10]。

(五)改革需多渠道资源投入调查显示,资源投入直接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领导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支持程度也间接反映资源投入。毋庸置疑,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专业建设对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经验证明,只要资源投入得当,远程开放教育的建筑教学质量和课程授课一样好[11]。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浙江电大投资数百万建成的远程实验平台,为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改革契机。在教师资源、组织管理等软件方面,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宽资源渠道,如提升外聘教师的层次,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参与教学,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协作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践结果证明,人才培养目标是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在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集中在教师队伍、教学方式、信息化资源三个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保障。浙江电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电大系统远程开放教育信息化教学优势,根据大部分学生有本专业实践经验的实际情况,走校企合作的“个性化”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之路。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如校企合作的组织方式与协作机制的问题、实践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方式融合的问题、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问题,等等。

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技能;熟练;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03-01

本文将探讨歌唱中技能的熟练与技巧训练的形成,亦指歌唱中基本攻和高数平之间的关系及其训练的形成。基本功和高水平之间的关系世纪上就是夯实基础和拔高的关系,也是循序渐进和飞跃的关系。每个阶段内以及阶段之间贯穿着量的积累和发展,量变的一定积累引起质变,对声乐教学来说,教师所给的联系曲目即是学生质变和量变的手段,又是量变到质变的标志和结果和标志。

在现在的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中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技术僵滞,因为缺乏对比物所造成的分寸失调;另一种是学生自己不安于现状而做出超越阶段的行为,在教学中应该防止这些错误的倾向,倡导正确处理基本功和高水平之间的关系。

1.1熟练的概念

从心理角度讲,歌唱与发声开始的状态、口型的熟练,就是大脑皮层暂时联系系统的动力定型的形成,由于歌唱定型的形成,只要构成行动方式的前一部分完成,就会自动引起下一部分的进行,整套演唱行为既不必事先考虑,也不必意识的控制,而是自动的进行演唱。

1.2熟练的形成过程

发声动作的熟练是依靠长期练习而获得的,从整个意识行动来说,学生的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熟练只是其中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是实现意志行动的个别方式。只有使某些行动方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生才有可能有意识的把精力集中用来客服困难和创造性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初学声乐的学生,在练习初期,先是掌握个别环节,动作要领,初步掌握个别的孤立动作,然后,依靠意志行动进行反复练习各个孤立的动作。当孤立的多做熟练后再进行综合练习,使各个孤立的一系列熟练的动作结合为一体,形成了演唱的动作系统。熟练并不是人们天生就具备的本能,而是经过后天生活形成的。在声乐学习中,学会了各种有意动作,这些有意动作,通过多次有目的的练习后,就由不固定到固定,由不熟练到熟练,这样学生就逐渐掌握了完成各种意志行动的方式。

1.3熟练形成过程中应注意的现象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各种熟练的形成,都有基础的简单动作,这些基础的简单动作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总的来说,熟练进步得比较快。我们会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识记率也有类似的现象。学生的进步存在以下现象:

1、起伏现象。所谓起伏现象,就是识记的速率是上下波动,起伏不定的。而且总的速率呈先快后慢的情形。我们叫它负加速变化。

2、高原现象。最鲜明的表现是在复杂的熟练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熟练发展中的暂时停顿现象。当某学生的联系效率达到某一阶段时,就可以停滞下来,不再提高。这种现象就是“高原现象”。构成高原现象的原因,最早的解释是由于学习方式的变化。近些年来又新兴了两种新的解释方法,其一认为,因高原现象多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后期,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很可能是疲劳所产生的,使进步变得缓慢;另一种认为,由于旧有的发生方法不正确,开始时还勉强可以,越往后越力不从心。

3、生理限制。人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机体的能量,练习声乐的过程也不例外。一个人的生理能量是有限制的,熟练达到一定的限度时,人由于开始疲劳,练习曲线也就出现停滞的现象。新的突破就很困难了。像这样的最高记录通常称之为生理限制。

1.4影响熟练形成的因素

在熟练形成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制约着熟练的形成,其原因大致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

1、影响熟练的客观因素,首先是熟练活动本身的复杂过程。一个动作难度越大、越复杂,迅速提高的难度就越大。其次是学习条件和环境对熟练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条件对练习有影响,自然就会影响熟练的提高。

2、影响熟练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在生理的因素方面有疲劳和健康状况欠佳。我们都知道,疲劳对我们的各种心理既能和劳动能力发生强烈的多种的影响,也必然会降低熟练的质量。健康状况不浪也会影响熟练的程度。因此,在许多熟练的训练中,身体欠佳是不适宜进行训练的。

2.1技能、技巧的概念

歌唱发声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起来的动作方式。比较复杂的动作方式达到完善化就是技能。声音位置,声音共鸣,气息控制,声音控制等等都是经过训练,并在发声训练中形成起来的技能。技能也是一种完成行动的方式。一方面熟练是在已经具有基本技能基础上形成的,在没有掌握时,它是各种缓解动作经过练习后,已经达到的自动化的反映,歌唱与发声技能中的动作都是有意动作,他们不是身体某些部分的简单,机械动作的组合,而是身体某些部分肌肉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动作。

2.2技能、技巧训练的形成过程

歌唱发声技能技巧在艰苦磨练中形成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练习都能达到同样的良好效果。有些练习可能较快的导致技能技巧的掌握,另外的练习可能收效甚微。有一些练习甚至可能使技巧达到高水平,另一些联系则只能使技巧处于低水平。

为了能使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技能技巧尽可能的达到高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明确技能技巧的作用。歌唱与发声中的任何一种技能技巧都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教师在歌唱中一定要说明各种技能技巧的作用。只有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的练习中理解到了练习的重要作用后,学生们才能对刻苦联系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并始终使练习出于意识的控制。

2.要有正确的联系方法和步骤。学生对技能技巧的练习方法和步骤,由于自己不易察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开始阶段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以及发声动作器官的动作远离和要领,同时由于教师的师范,还会加快学生的视觉印象和动作体验,又便于学生将自己的发声动作与示范动作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联系的效率。

3.要正确掌握动作练习和速度。开始练习阶段,动作练习速度要慢,力求动作概念要领准确,在慢动作中体会感觉,使心理和生理一起参加动作。当慢动作准确性和熟练度形成后,再逐步加快速度。但是要注意,在动作加快速度练习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产生僵硬。

4.要把歌唱技能技巧编成良好的习惯,甚至要变成生活习惯。歌唱中的好多技能技巧不能单靠专门时间的练习,更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学声乐的人,必须把生活中的说话当成唱歌读字的课堂,使之在生活中养成习惯的有绝大多数。总之,只要把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成为近似自主的习惯的动作之后,才能称得上熟练的技能和技巧。

结论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学,施教对象的乐器在人的身体里,看不到摸不着,因此,技能的熟练技巧的训练形成就是制造乐器、完善乐器和如何使用乐器的过程。制造乐器,使乐器正确与否,是通过发出声音效果来鉴别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敏锐的和正确判断发声正确与错误的听觉能力,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好进度的适度感,只有如此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信心,明确发声训练的正确概念和观点,最终使学生们掌握一技之长。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2]黄友葵.论歌唱艺术.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