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副院长范文

时间:2023-03-16 11: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副院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副院长

篇1

一领导高度重视,上下“三级合力”,为做好高校青年志愿工作组织化常态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年来,我院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学生素质教育、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严密抓好落实。学院成立了三级网络,即院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负责,由学院团委对口管理,系级层面由各系分团委相应成立志愿者分会,基层由各个班级、团支部培养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从而形成了以志愿服务领导小组为原点,以基层志愿服务分队、志愿者为发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做到了层层有人关心,级级有人落实。各级部门还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建设之中,定期交流,年底评比。成立应急志愿者队伍,规范各项制度,建立协调机制和奖励机制,科学制定计划,使我院志愿服务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例如,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向世界提供新鲜血液”,我院为迎接“世界献血者日”的到来,在我院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了志愿者献血活动。现场拉起了“向世界提供新鲜血液为青春增添亮丽色彩”的巨型横幅,在活动现场,我院大学生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志愿者们有秩序地参与献血,同时学院团委组织了15名志愿服务者身着统一的蓝色T恤,身披红色绶带在现场协助负责登记、体检和献血后的服务工作,特别是照顾好个别出现身体不适的同学。在现场我们可喜地看到,我们的青年学生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份沉甸但又温暖的社会责任。到了中午用餐的时候还有志愿者踊跃地献血,迟迟不肯离开。

二广泛深入宣传,依托“三个平台”,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化常态化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个平台是宣传平台。学院运用校园网络、共青团手机报、学生飞信、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接近青年志愿者的新媒体形式,激发学生们自觉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是感恩社会的一种方式,从而使志愿者们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者、实践者,使学院的青年志愿活动成为常态化的活动开展。

第二个平台是活动平台。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月、新生入学教育、优秀大学生入党推优上团党课、各级各类团学干部训练营等时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光荣的声势,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学院团委还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共青团青马工程紧密结合,把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青年马克思教育中道德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广大学生思想觉悟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得到升华。

第三个平台是激励平台。学院坚持对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表彰,并运用时尚、年轻的元素将志愿服务的优秀学生作为青年榜样,让他们自己讲述志愿服务的青春故事,通过故事会、思辨论坛、编创微电影、微信、微博直播的新形式,激发全体青年学生“奉献友爱进步互助,争做大学生志愿服务模范”的热情。

三加强组织协调,做到“三强三新”,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化常态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是强化力量引“新”。在我院有一支由学生组成的“三级志愿者队伍”,他们是普通志愿者、注册志愿者、骨干志愿者。普通志愿者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支基础保障力量,他们是流动的志愿服务部队,能够在我院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时召集。注册志愿者平时除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外,还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宣传者、鼓动者,他们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生力军。骨干志愿者组成的社团则是推动整个服务队伍前进的火车头,由他们策划和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同时也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做好各项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这样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建立起了一支由“三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几年的摸索实践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培养的志愿者们,聚起来是一团火,撒下去是满天星,达到了星星之火燎原的效果。

二是强化理念更“新”。志愿服务就是学雷锋,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面对喜欢新事物、新媒体运用熟练的大学生群体,需要我们教育者更新理念,要注重培育志愿服务新媒体文化,增强志愿服务时尚性;培育志愿服务特色,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培育志愿服务青年榜样,增强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新的志愿服务要以层次化架构为实现院系班三级同频共振的方法,用扁平化可纵横覆盖的活动组织形式为内推,以“青春体、凡客体”为吸引,运用低成本课覆盖的新媒体动员方式,使志愿服务充满魅力。

三是强化活动创“新”。在工作中发现,有的时候,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要注重“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效果。在与广大大学生志愿服务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热心关注敬老、助学、帮困等各类公益事业。这一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渐渐的我们感悟到,人的善意是能够心灵相通的。您今天能够从事环保助学,那么明天也许就能敬老帮困。于是,我们适时调整志愿者活动的方向,通过分团委+志愿服务对象(或者单位)的“1+1”共建模式,使志愿服务常态化、经常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院倡导“时尚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成为青年时尚”,重点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例如:数字艺术系连续3年和残联的博爱家园的智障、聋哑的孩子共建,每周义务上课;经济管理系与宜兴市福利中心的孩子开展“大手牵小手”的活动,电子信息系与丁山紫砂民工子弟学校的宜兴新市民孩子开展“一支铅笔书写六一温情”的活动,机电工程系与宜兴市老年公寓开展“爱心接力棒”的活动,环境艺术系与宜兴公交公司合作在公交站台上服务的“小黄帽”……志愿者们经常开展活动,利用所学专业技能,为市民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篇2

一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志愿服务的认识

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的志愿工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从育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都是育人机构,志愿服务是一个育人载体,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可见,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宗旨是一样的,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都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

但是,由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不一样,学校对各项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公办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有政府支持,办学资金充足,学校的精力集中在内函建设方面,在志愿者工作方面也比较重视。在民办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生学费,办学压力大,学校精力集中在学招生和学校稳定上,为了节约成本,民办高校会严格控制人员成本,人员少,事务多,对志愿工作缺乏指导。因此,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比公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水平显得较为落后。

二对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现状,对广东10所民办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其它调研方法为辅的方式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1份,符合调研采样标准,从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调查现状来看,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调查的志愿者学生群体中,有58.33%的学生不了解志愿活动的内涵,在问及志愿者有哪些权利时,有42.17%认为志愿者可以享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6.00%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参加,自己不好意思不参加”,4.12%的学生是因为“一时冲动”才加入志愿者的。90%的民办高校学生在学校只有校级一个志愿者协会。从调查情况来看,首先是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必须加以教育,以正确价值观规范志愿者的行为,同时志愿者自身必须加强自我学习,深化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反映民办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从调查来看,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大多以学校社团的形式开展日常工作,各系没有志愿者分会。学校社团志愿者招聘人数有限,使众多想成为志愿者的学生不能进入学校志愿者协会,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校社团志愿者组织中,通常是骨干志愿者承担组织义务,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成员,普通志愿者的自主性往往被制约,而参与管理事务多,活动少,结果是导致“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精神被磨灭。同时,志愿者工作在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很难得到应有重视,缺乏组织管理、专门指导和资金投入,无法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2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活动辐射面不够广

在志愿服务内容方面,在调查中,有38.33%的学生没有兴趣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活动过于单调、空泛,得不到锻炼,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群体,志愿服务创新度不够。这说明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比较单一,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上,比如,组织去养老院打扫卫生,清洁校园等,这些完全不能体现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后,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志愿者流失现象,让志愿者很难在活动当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其次,高校志愿者活动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及周边地区,活动辐射面狭窄。

3志愿者培训缺失,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调查中,有68.33%的学生志愿者表明学校没有志愿知识培训。在调查中,只有20%学生选择有志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对于法律常识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是空白,这对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51%学校没有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这情况说明民办高校志愿者培训缺失。志愿队伍的专门培训和指导是保证行动质量的关键,但大部份民办高校青年志愿者被招募后,基本上通过高年级的志愿者的介绍就匆匆上阵做工作,而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服务的艺术缺乏专门的培训。由于对青年志愿服务不了解,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导致志愿者参加活动没有针对性,使得服务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其次,大部分民办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学校对志愿者行为的鼓励和志愿者文化的培育施还不到位。

三构建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1健全志愿服务舆论宣传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在民办高校里,志愿工作不被重视,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工作起来举步维艰,从而影响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活动,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社会热点采取不同的主题,制定相应的宣传重点,然后通过广播、网络、海报等媒介,全方位地宣传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意义、具体内容及鼓励政策等,对优秀志愿者典型,重点宣传,展示志愿者风采,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努力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健全志愿服务的组织健设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要上水平,关键在志愿者质量,因此,招募工作志愿者工作非常重要,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志愿者招募机制包括了人员招募、宣传动员、组织建设,注册登记等工作制度,旨在规范管理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招募机构在明确各自职能后,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志愿者筛选机制,为志愿者资源开发提供具体支持,来确保高水平志愿者队伍的形成。志愿者招募后,还要加强培训,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意志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

3健全志愿服务支持保障机制

志愿者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资金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目前,民办高校工作经费紧张,在志愿者工作支持经费非常有限,当前绝大多数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依靠校团委的经费划拨和志愿者本身的自我捐助,这种资金募集模式影响活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经济上还是要依靠家长的资助,在调查问卷中显示,91%的大学生表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负担最重的就是交通费,食宿费以及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物资等费用,因此,难免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竭尽全力,无私奉献之后身心疲惫,难以坚持,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志愿服务的队伍。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和学生带来的负担和压力,必须寻找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志愿者活动资金短缺问题,必须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尝试策划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推动设立青年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

4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推动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机制,学生的志愿活动应该得到应有的赞许和认可,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奖励、颁发证书、纪念品以及举行表彰会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认可志愿者的工作和贡献。建立志愿服务考评体系是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的必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考评是志愿者获得精神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从激励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建立以小时为主导取向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即考评一个志愿者,主要应看其为公益贡献时间和精力的多少,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志愿者的服务是不好区分出优劣的,那些贡献时间多的人,就应该给予鼓励,而且这种鼓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志愿者在今后贡献更多的时间,提高服务的水平,应通过制定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并给予大学生在就业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认可,使激励手段制度化,这不仅是对志愿行动和志愿者的肯定,而且将激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对受助者的帮助相应会更大,对社会的回报会更大。

参考文献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李智巧,王秀芬.青年志愿者活动一一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Z].文教资料,2009(1).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

篇3

关键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分析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综述

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分析并不是新话题,相关学术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笔者在这里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罗列如下: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司长杨振斌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宿舍、党团组织、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从学习、生活细微入手,对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1]

西南财经大学封希德老师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宿舍、班集体和年级工作等为载体,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高和身心健康成长。”[2]

综上可以得出:第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言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承接和补充。第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等为主体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来组织实施的。第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党团组织、班级、宿舍和学生社团为载体,内容包括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校园网络,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咨询服务等。第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过程,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第五,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教育成效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

总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内容复杂,形式不一,覆盖广,头绪多,但并非“无所不包”,而是有着明确的指向性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尽管涉及多个领域,但其职责范围也不是“无边无际”的,更不是“凡与学生沾边的事情,统统交给辅导员来做”。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辨析

既然学术界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是明确的,那为什么高校辅导员会承担大量的事务性管理与服务工作呢?人们甚至认为辅导员就是“万金油”,“包治百病”,而部分辅导员也已经“麻木”并习以为常了,其中原因,除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的确繁杂零碎外,也与人们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同有关。

从专家学者的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有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因素,管理和服务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事实上,辅导员也确实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和服务手段来开展工作,他们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事务性的,但不能把一般事务性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等同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就管理而言,有人类活动就必然有管理,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学校,都存在着管理活动。然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因素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是高校内设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不同,其主要是通过制度管理来保证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使学生能够按照新时代大学生的规范和准则约束自身言行并内化成为道德习惯外化成为道德行为;通过管理手段达到师生员工协调一致,使人才培养计划能够按照预设的目标顺利完成,因此,管理只是手段,终极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

其次,就服务而言,为集体或者他人的利益工作就是服务,总的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服务。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存在的困难是一项服务工作,但这种服务与一般的社会服务和高校后勤行政部门的服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后者所提供的仅仅是服务,有时还是有偿的服务。辅导员所提供的服务,其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的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因而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教育,这种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服务不仅无偿还无价。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确定

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辅导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的工作要求,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在理论课堂之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宿舍、班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为载体,以实施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开展学生服务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求学期间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他们养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和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以及身心健康成长,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简言之,作为一种专门教育活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育一样,都是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所不同的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隐性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手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活动不一定是在课堂,它可以是校园中或校外任何一个角落,可以是操场,也可以是宿舍;不一定是在讲台上“坐而论道”,它可以是主题班会,也可以是文娱汇演;不一定是专门讲授某个原理或观点,它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只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辅导员的要求,符合高校的工作部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即可。

现实生活中,高校辅导员工作忙乱,疲于应付,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多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诸如上传下达、召集会议、困难认定、各类检查等一般事务性的管理和服务上,他们穿梭于高校各职能部门、课室和学生宿舍之间,扮演着学生的保姆、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以及制度的说教者和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自然是工作琐碎,任务繁重。

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从一般事务性的管理和服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上。虽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有管理和服务因素,但核心是教育,管理和服务是附属于且服从于教育的。比如,辅导员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核心是受资助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以此为目的来帮助引导他们申报奖助学金,这样房门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而不仅仅只是向学生“复制粘贴”企业招聘信息;辅导员开展纪律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规范自身行为,而宣读制度文件、处罚违纪学生仅仅是手段。

当然,高校辅导员除了“主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但辅导员应当谨记,这些仅是“副业”。

注 释

[1]杨振斌.高等学校辅导员岗位培训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36.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长效机制 制度体系

1 长效机制的含义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与制度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①

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意义

(1)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保障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源泉。只有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辅导员工作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成为辅导员队伍不断成长的平台。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保障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源泉。

(2)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和稳定与否不仅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成才的直接引导者,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3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

笔者认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题地位,统筹兼顾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即选聘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3.1 建立辅导员选聘机制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选拔各方面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思想政治水平、学历学位水平、个性特点、意志品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多方面加以考察,以保持这支队伍的高起点。

高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应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成立由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组织部代表领导或专家组成的选聘机构,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高校辅导员任职的相关文件规定,制定选聘标准,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向社会公开选聘,严格按标准进行选聘,把好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不断将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来,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高质量,这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按照职业化的要求,把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专职辅导员原则上要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聘。同时优化组合,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品行端正的中青年教师和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副教授以上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互相弥补,不断壮大辅导员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转贴于

3.2 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

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辅导员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学科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

教育部在2006年下发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培养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培训等,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对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有关学科以及学生事务管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并设立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开展与工作相关的课题和科学研究。

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关键是引导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之路,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行专职带兼职的辅导员制度,专职带兼职是指在辅导员工作中要以专职辅导员为主,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辅以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背景的兼职辅导员专门在学生专业发展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在专、兼职辅导员的比例上应合理设置,以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作用为准。这样可以优化配置,使学生接受更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3.3 建立辅导员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就是作用于考核对象的制度、方法、措施,它包括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及体系设计等。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机制就是指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与工作目标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的制度、方法和措施,它是判断高校辅导员工作优劣的指标之一,是对辅导员在一定时期内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作出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辅导员工作是否称职,为学校发现和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并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考核,管理部门可以对辅导员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辅导员奖惩、晋级、职务聘任和退出的重要依据。②

如何建立和完善这支队伍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对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考核主体单一、定性指标多,定量考核缺乏、主观评价多等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一个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考核与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3.4 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人的行动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机制就是作用于激励对象的制度、方式或措施。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就是指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和发挥辅导员的潜能所采取的制度、方式和措施。③它是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保持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为鼓励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学校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推荐参加更高学历深造等奖励;对考评合格者,根据个人意向和条件,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或进修学习,对考评不合格者应予解聘。

要积极落实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待遇。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成立由有关校领导,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的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

高校要努力为辅导员创造优良的职业发展平台,应结合学生工作要求,设立若干发展方向,在提高辅导员队伍学科归属感的同时,依托学科建设平台培养骨干和专家,开展专业研究。学校应支持辅导员积极申报、承接各级相关部门的相关研究课题。学校可以尝试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基金资助专项课题研究,对科研突出的辅导员进行奖励;积极为辅导员创造外出学习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总之,要为辅导员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条件,为辅导员搭建一个优良的职业发展平台,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为南昌大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探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XSZ11

注释

①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篇5

关键词 单元复习课 探究性教学 有效组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8

Inquiry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t Recitation

NIU Yuexing

(Taiyuan Jiancaoping First Vocational School, Taiyuan, Shanxi 030008)

Abstract Reci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this pape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ing physics recitation instance, to discuss inquiry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t recitation.

Key words unit recitation; inquiry teaching; effective organization

单元复习课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顾与梳理知识,构建物理知识的结构体系;二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复习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或罗列,然后教学生去对重点进行系统学习。但是,这种教学策略缺陷是:一是知识的整理与练习的讲评是脱离的,学生往往记住了知识而不会运用;二是降低了反馈的功能,使学生被动复习和学习。若采用探究性复习的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将单元复习课设计为问题引导唤醒知识、合作探究激活方法、变通强化与提升能力三步骤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可以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本文以“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复习为例,说明怎样实施上述探究性复习“三步曲”,对提高物理复习课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已有知识

作为复习,首要任务当然是唤醒应该有的知识。如何唤醒,一定要讲究好的方法和技巧。这需要教师课前仔细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课本,还需要我们在课前精心挑选学生平时练习中的易错题进行归类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成问题组,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基础知识,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知识网络。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复习中,具体做法如下:

1.1 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

理解功和功率,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并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熟悉动能和动能定理,并能够根据定义结合实践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了解和领会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相互关系,搞清楚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的实践运用。

1.2 将知识点落实在具体问题中

(1)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 )

A.动能一定增大

B.机械能一定不变

C.重力势能一定减小

D.机械能一定增加

(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行驶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恒为1.5?03N,汽车的质量为2.0?03kg。若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2.0m/s2,汽车达到额定功率后,保持额定功率不变继续行驶40s达到最大速度。求:①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②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③当汽车的速度为5m/s时的瞬时功率。④当汽车的速度为20m/s时的加速度。⑤汽车从静止到达到最大速度所经过的路程。

通过设计不同问题来完成复习不同知识点的目的。学生独立解答这些问题后,及时批阅,但不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再去创新性学习。

2 自主合作探究激活的方法

学生做完诊断训练后,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即提供探究的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是根据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针对学生对有些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某些疑惑预设的,按知识点分类的一个个小专题。学生针对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探究专题后,会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交流、合作。在学生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特别是多关注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使学生能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样的步骤,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自信自强,勇于探索的精神。

下面以“功和功率”这一专题的复习为例,说明这一步骤的具体做法。

2.1 情境创设

如图1如示,物体受到水平推力的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通过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监测到推力、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2所示,取 = 10m/s2,则

A.物体的质量 = 1.0kg

B.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0.20

C.第2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 2.0J

D.前2内推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 1.5W

2.2 对话互动

师:由速度-时间图像可获得什么信息?

生1:(补充)在1~2s内,物体加速度大小 = 2m/s2,因直线的斜率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生2:(补充)在第1s内的位移 = 0,第2s内的位移为=1m,第3s内的位移为 = 2m。根据的是-图像中的“面积”代表位移。

师:(进一步引导)物体在第1s、第2s、第3s受到的摩擦力各是多少?

生4:第1s物体静止,所以==1N;第3s内,物体保持匀速运动,所以==2N;第2S内,应该是==3N。

生5:(提出异议)第2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摩擦力f2不等于推力F2。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大小应该与第3s受到的一样,所以==2N;

师:(进一步引导)物体在第1s、第2s、第3s受到的摩擦力做的功各是多少?

生6:第1s摩擦力做功==0;第2s内,摩擦力做功==2J;第3S内,摩擦力做功==4J;。

生7:功的计算公式是 = ,摩擦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了1800,所以摩擦力所做的功应该都是负功。

众生讨论纷纷。

图1

图2

师:(进一步引导)那前2s内推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呢?

方法一:平均功率 = = = = 1.5

方法二:平均功率 = = 3 ? = 3

众生讨论,比较、发现方法二求出的是第2s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前2s内的平均功率。

2.3 回顾探讨

求功时要注意功的正负,负功的两种表述方式。

求功率的方法有两种: = 和 = 使用时应注意它们的适用范围,还应注意“同一性和同时性”。

2.4 变式巩固

索契冬奥会上张虹在1000m决赛中为我国夺得首枚速滑金牌,现假设张虹某段时间内在直轨道上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运动员(包括装备)总质量为60kg,在该段时间内受到的阻力为总重的0.1倍, = 10m/s2。求:①在1~3s内,运动员获得的动力;②在0~5s内,运动员的平均功率;③在0~5s内,运动员克服阻力做的功;④在 =3s时,运动员动力的功率。

由此以来,学生在教师的变式答题中学会灵活运用,并且在复习中能够以变应变,并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3 变通强化 提升能力

通过复习,学生对于一章的知识结构有了系统的认识,对于平时学习中理解不到位、容易混淆的地方也能产生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物理综全问题学生还是有困难的。通过变通强化,就会在能力、思维的提高上再上一个台阶。在这一步骤中,要把那些学生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典型范例。范例要有代表性、拓展性,能举一反三。

“机车启动和运行”问题是牛顿运动定律、功、功率、动能定理,速度-时间图像等的综合应用,此类问题涉及物理量多、过程复杂、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对这类问题普遍感到困难,把握不住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把它作为典型范例来探究。

图3

图4

例:质量为的汽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启动,启动过程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3所示,从时刻起汽车的功率保持不变,整个运动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恒为,则

A.0-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等于

B.-时间内,汽车的功率等于( + )

C.汽车运动的最大速度 = ( + 1)

D.-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小于

变式1: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运动过程中先保持恒定的加速度,后保持恒定的牵引功率,其牵引力随速度变化的图像如图4所示。若已知汽车的质量,牵引力和速度及该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则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运动中的最大功率为

B.速度为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C.汽车行驶中所受的阻力为

D.恒定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

图5

变式2:如图5所示为汽车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倒数的关系图像。若汽车质量为2?03kg,它由静止开始沿平直的公路行驶,且行驶中阻力恒定,最大车速为30m/s,求

(1)汽车所受的阻力;

(2)汽车在车速为15m/s时的功率;

(3)汽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篇6

一、研究文献与现状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相关的研究文献以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经营模式和制约因素等方面为研究主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认为高校的体育硬件资源、体育人力资源、科研成果和信息资源在充分满足高校教学和训练的情况下,只有直接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服务才能使高校体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不同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适合本校的社会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使高校体育资源为社会服务。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制约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政策制度缺乏、观念落后,服务形式单一,这是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制约因素之一。第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资金投资力度小,投资渠道单一这是制约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另一因素。第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欠缺,这是制约高校体育资源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研究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献占很大比例,但是以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高职院校的数量远多于本科院校数量,其体育场馆资源也是如此,因此本研究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以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为课题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和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内容

(一)全民健身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全民健身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分析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在体育场地方面的限制因素和瓶颈,为本研究探讨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长沙市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基本情况及服务社会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收集长沙市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基本情况,了解长沙市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所做的工作(含已做的工作情况和未开展工作)及其原因分析,包括体育场馆人才、对外开放情况、资金和信息来源、经营模式、承担比赛情况等,为本研究提供参照系。

(三)专家对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观点和建议分析

拜访本领域的学术专家和体育场馆一线管理者等,获取专家们站在学术角度和现实角度对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观点、建议、注意事项、要做的工作、长期规划、实现的可能、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等,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专业的数据信息和专业知识指导。

(四)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实现路径分析

根据前期工作的成果,对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实现路径进行探析,结合全民健身的热潮,研究出符合实际可行的服务社会计划和探讨出可行合理的实现路径。

三、调查的结果分析

(1)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行为和情况不太乐观。(2)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办学效益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是制约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主要因素。(3)全民健身的切实开展需要较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来予以保障。(4)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实现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不能简单地以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因素为依据,要在统筹兼顾的视角予以对待和开展。(5)长沙市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有较大的可为之处。

篇7

从社会书籍阅读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图书借阅体制的改革应该从教育全局的角度出发,从教育体制、教学措施、书籍质量、资金投入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书籍管理改革的影响因素要及时的排除。从学生借阅的角度对创新服务工作的落实作出规划,合理制定图书借阅的规划,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图书服务借阅的举措,释放书籍借阅的活力,促进其平稳健康的发展。

一、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图书借阅创新服务的目标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阶段中,要深刻认识到图书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只有树立了长久具有高效实施能力的改革目标才能促进图书创新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

1.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图书馆设立的本质意义在于为有阅读兴趣的同学提供充分阅读的机会,为树立知识水平提高的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为不同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种形式的图书阅读的学习。同时,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和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推进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具体的改革措施为导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优化,提升专业阅读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新形势下,推进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要树立具体的思想指导目标,以新思想为指导,坚持图书管理体制的全面优化,合理搭配书籍借阅资源,狠抓职业素质,增强专业人才的就业思想意识的培养,要以新技术新服务为基础,深化改革程度,建立全方面书籍管理体系,出台合理的政策,优化图书结构搭配,构建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图书教育体系。

2.树立创新的图书借阅服务思想

在高职院校的图书借阅的过程中要树立最正确的图书借阅服务的思想,以服务学生读者,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为基础,以人性化的图书管理思想为导向,坚持图书借阅服务为第一原则,创新自身的学生读者的服务态度,转变自身的服务思想。

2.1树立清晰的学生读者服务的思维认识

是要根据图书借阅发展的过程总结有价值的思想认识观念,从传统的学生借阅中吸取养分,以借阅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人或事为例子进行研究,进行探讨,把服务当做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图书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的错误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对有价值的案例要深入研究,找准自身的立足点。

2.2对服务思想观念进行准确的思想价值定位

树立可观性的哲学价值认识,从实际角度出发去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对于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不能盲目崇拜,要深入研究人物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所做的历史贡献,客观性的分析。对待问题在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再进行讨论,找准自身的思想价值的定位,努力做好图书的服务工作,要深刻的认识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有价值思想认识的充分总结,深切认识图书所含有的思想价值,找准书籍的价值定位。

2.3深刻认识到书籍哲学的历史发展背景

是要深刻认识到书籍哲学发展的随机性和无序性,遵循发展的规律。结论不一定是完美的前提条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的发展历程也是毫无顺序的,中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艰险,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书籍的思想价值目标进行定位分析,找出自身目标价值的所在,加强概念的理解,深刻认识到书籍信息对发展的推动作用。

3.书籍创新服务下的数据化管理的作用

在社会知识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大型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来说,书籍是人才培养和技术竞争的核心,书籍管理是知识效益竞争力的标准。在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化技术体系的优化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书籍借阅控制的范畴之中而是学生获得知识效益的战略竞争力的核心。图书数据化管理以技术和图书借阅的管理为数字化驱动的背景,对书籍知识的运作和绩效评估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记录数据的核心前提下,建立数字化管理的体系,将所有的书籍借阅的项目分化瓦解到相应的借阅管理环节和知识普及之中去,大大提高了图书创新化服务的速度。同时,系统与其他的技术应用模块进行优化搭配,形成垂直管理的计算数据库,提高数据的集成运用性,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协调化的搭配管理,形成独具项目个性的管理模式,对提高服务模式的科学性、正确性,提升图书管理中的创新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

二、图书创新服务机制的建立

古希腊的哲学家曾经说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保证学生活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学生受到专业知识熏陶的重要基础,因此做好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的服务工作,创新服务工作的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图书服务模式的创新

服务工作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社会群体之间、社会物体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通过服务为彼此联系的纽带,维系着彼此的存在与发展,是维持社会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教育机构,是学校面向社会与世界的知识的窗口,有着知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性质决定着它的文化定位,决定着它是服务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文化服务机构,它的基本职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满足读者图书的阅读的需要。在实际图书服务主体规范性分析,还需要对图书管理的职能进行从不同角度的细致划分。首先,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管理的客体包括图书管理与组织管理,由图书借阅搭配的各个方面协调配合产生的,当各类的服务模式与到其中的时候,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化管理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机能的有效运行。

2.人员服务素质的优化

在进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素质,具体的服务素质优化是进行人性化图书服务方式创新的基本前提。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的藏书量和书籍摆放的位置要了然于心,熟悉各类图书的摆放位置,熟悉图书的大致内容,同时还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素质的优化以服务为读者为中心思想,具体要的服务素质的优化要从读者最为关心和最为需求的领域进行开拓创新;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四项原则,对客户需求的信息进行优化和删选,选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价值定位。服务素质的优化要满足于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需求,要满足于多数学生对自身专业信息的筛选,同时要照顾少数学生对偏冷信息的价值索取。要从读者对图书信息的利用率为出发点,方面师生的信息资源共享。要及时根据信息发展的态势及时对信息进行优化更新,保证信息价值的时效性。

三、图书馆特色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服务模式改变的时候,也要在创新服务的综合带动下,改变自身发展的方向,树立特色服务发展的目标,建立特色服务体系,综合影响和服务因素,带动特色趋势的发展。图书馆的特色趋势发展的方向包含三个带动点,首先要综合开发本单位的特色信息服务,建立特色信息服务体系,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的特色发展模式,确立特色信息发展的引导地位。要努力建设自身的特色信息服务的体系,构建自己独特的信息服务风格,占据信息人才独特培养的培养的地位,形成特色产业服务。要规范信息健康发展,减少发展的阻力因素,推动体制的深化改革。要积极发展行业的创新业务,将新的手段技术与服务相结合。但是创新的此举,预示着未来发展的中心和活动行为需要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未知性,因此一个行业要创新产品,一直要做好全面的准备。要对各个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客观的预测分析,不可单纯靠人为,从长久发展着手权衡利弊,分析信息的优缺点对于信息来说得多还是失多。在一定的创新规划性指导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从而进行特色体系创新机制的建立。

篇8

关键词:大类专业分流;公共管理类;分流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68-0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随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现今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根据大家通常的认识,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这种形式也成为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模式,也是我国高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有助于学生减少未进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开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4类专业,并设有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向。这5个方向各自成系,即设有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5个方向均归属于公共管理大类专业培养。学院开始在2011级对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并于2012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大类分流。从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学生反应来看,既有积极效应,也有负面影响,值得认真总结,以便于真正推进宽口径、厚基础、按需培养的教学改革。根据大类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学院自2011年秋季开始对本科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一年半时间内先按专业大类培养,第四学期开始进入相应专业继续学习。根据既定计划,学院在2012年秋季针对2011级全体同学进行了大类专业分流。自10月12日《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起,到11月26日学院公布具体分流方案止,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平稳、顺利地把182名同学按照每班26人的规模专业分流为6个方向7个班级。其中150名同学被分流至第一志愿,一志愿分流比例达到82.42%。现把具体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暂行规定

专业分流是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按大类招生的182名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在2012年10月12日召开了院务会,针对大类分流方案进行专题讨论,决定成立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领导工作小组,并挂网公示。同时,由学院主管副院长负责,拟定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对分流原则、分流模式、分流依据、程序、办法和其他事宜进行了相应说明,并挂网公示。在《规定》中,明确了第一志愿优先、根据学分绩点成绩排序、学院综合统筹等分流方法和原则。紧接着,挂出大类分流工作及时间安排表,详细明确了学院需完成工作任务清单如安排分流、网站建设、举行集中推介会等,也具体安排了各系需完成工作的清单如上报计划、上传材料、参加推介会、分别推介等内容,并挂网公示。如下表所示:

二、上线分流专栏,进行集中推介

鉴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且大部分生源来自北京市这一特点,考虑到很多同学课后就回家学习、经常通过网络交流的地方特点,根据既定时间表,学院要求各系在10月24日前把专业介绍材料提交学院,学院负责在网站建立大类分流专栏,以便同学们及时查阅、交流、询问、比较,充分认知各专业(方向),为具体分流工作进行前期充分准备。10月31日,由学院组织安排5系在博学楼阶五教室进行了大类分流专业集中推介会。学院院长、书记、教学副院长、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的教师和182名2011级同学参加了会议。推介会由教学副院长主持。行政管理学科带头人、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区域经济系系主任和一位资深教授、城市经济管理系两位资深教授起进行了具体专业介绍。最后由教学副院长进行总结及后续工作安排。

三、公布学分绩点,填报分流志愿

在进行前期专业介绍沟通的基础上,学院教务办公室负责老师组织核算了182名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各系也申报了分流计划,初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5个方向均计划招生30人;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因原有两班60人规模,因此仍计划招生60人。学院于2012年11月9日正式挂网公布了同学们的平均学分绩点、各专业(方向)分流招生计划和志愿调报表。要求同学们根据绩点成绩和招生计划,在11月18日前填报分流志愿表,并上交学院教务办公室。

四、进行专业分流,及时公示结果

2012年11月19日,根据报名结果,学院教务办公室初步统计一志愿分流结果为:行政管理39人、行政管理(电子政务)12人、公共事业管理20人、城市管理14人、土地资源管理59人、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35人。11月21日上午,根据182名同学的分流志愿表,由学院院长助理召集各系系主任开了前期摸底会。21日下午,由教学副院长召集,召开了专业分流院务会。结合学院班子的讨论建议,院务会通过按人均26人班级规模上下浮动10人进行专业分流和调剂的基本原则,并根据第一志愿优先、按照学分绩点排序等方法进行分流。22日,教学副院长安排和182名同学的面对面沟通活动,解释了分流原则和办法,介绍了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并当场和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一起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22日中午和下午教学副院长又同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入沟通。23日在学院网站公示了分流结果,并指定在公示期间如有问题随时和教学副院长联系。

篇9

一、影响基层分工会工作的主要因素

1.专兼职工会干部本职工作忙、投入工会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少,排在影响基层分工会工作因素的第一位。全院基层分工会兼职干部,90%以上都是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主要骨干。分工会主席中有总支书记、副处长、二级学院副院长,办公室主任、科长、教研室主任等。从对院工会工作会议及活动考勤统计来看,总支书记出勤率为90%,副处长、二级学院副院长为60%,办公室主任为83%,教研室主任为87%,科长、辅导员为64%。出勤率最低的是副处长、二级学院副院长,他们虽然是副职,但都处在具体工作任务繁重、责任较大的职能部门,工会工作中的主要会议和活动要么找人代替,要么只能缺席,这样直接影响工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基层工会在单位的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够,是大家反映强烈的又一主要因素。基层分工会地位不高,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治地位不高。二级学院副院长以上兼职工会主席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29%,看起来他们基本上解决了源头参与的问题,实质上他们很少代表工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他占71%的办公室主任等,更难解决源头参与的问题;二是经济地位低。在基层的党、政、工组织中,党、政负责人其职务都与津贴挂钩(二级学院),而工会组织却排除在外,都是兼职,工作量差不多,待遇大不一样。因此,这种实质上的“两低”,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排在第三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会员对工会工作不重视,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具体表现是基层工会开展的活动得不到会员的重视,参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三:⑴基层工会因受场地和条件所限,组织开展活动不够,偶尔组织一次,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⑵基层分工会组织开展的活动缺乏创新和突破,大多是重复院工会的活动,因此,参加活动的人数和质量将大大降低;⑶一些基层分工会对经费的使用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把全年的经费集中在一两次使用,造成平常的活动经费捉襟见肘。4.第四、第五方面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单位党政对工会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够。全院24个基层分工会,其中机关4个,二级学院17个。机关4个分工会中,留守处是一个独立的分工会,其他3个分工会涵盖了24个处级单位,每个工会都是二级单位的联合体,组织开展活动十分不便。机关党总支是一个空架子,重视不重视对工会工作影响不大。17个二级学院承担着全院的教学及学生管理任务,单位的党政领导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工会工作开展的如何对单位影响不大,思想上不重视。

对上述影响基层分工会工作的五种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带有普遍性。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对高校工会工作的发展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就目前学院的规模,基层分工会会员少,配备专职干部可能性很小。在选配分工会主要干部时,要考虑其能力、水平、奉献精神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量。而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二级学院的党支部书记或副院长兼任分工会主席对分工会工作的开展较为有利,办公室主任是一个单位的大管家,具体事务多,再兼任工会主席,从时间和精力上都显得不够。2.提高基层分工会的地位。我们国家是以行政级别、身份、地位等条件来调节和分配社会资源的。在这样的政治体制运行机制下,一个社会组织的级别低,它的地位自然低,它参政议政的层次就低;同理,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级别低,该组织的级别自然低,其地位就低。总支书记、副院长(主任)兼任基层分工会主席,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那些科级以下干部兼任工会主席的,我们在制定分工会考核目标中明确规定,分工会主席列席院务会议(二级学院)。维护教职工的权益是我们的职责,工会干部的权益也要维护。建议学院(校)在制定分配政策时,视工作责任和工作量的大小,与党政兼职干部一视同仁,使工会工作得到相应的承认和肯定。3.要加强基层分工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调动教职工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⑴要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基层分工会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每一项活动都要认真计划、精心准备,力争达到预期的效果。⑵工作要有特点、有突破和创新。要根据高校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把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促进单位发展、满足教职工精神文化需要上;把突破重点集中在差距大的弱项工作上;把特点放在强势项目上,集中精力打造自己的工作品牌。⑶要清楚党政需要我们做什么,教职工群众需要我们干什么,始终围绕着单位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及教职工的意愿开展工作,做到党政支持,教职工满意。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1.前言

由于受到传统学生管理体制的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现行学生管理工作,新形势下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求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旨在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第一,由学生处、学生工作办和各班级班委所构成,第二,由学生工作办、校团委、系团组织、班级团委所构成。两部分均由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院长或党委副书记进行领导和决策。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其相互协调的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保卫部门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这便是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1)计算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所带来的双重变化和冲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双重角色,会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困惑和转换中感到迷茫。(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无疑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考验和挑战。(3)新形势下严峻的就业压力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4.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1阻碍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分级、层层管理、上下分工负责为主。另外,由于担心高校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思想出现波动等现象,高校管理工作实行了统一管理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学生与学生管理者之间的隶属、管理者主导成分多、管理者服务少等问题,以至于导致高校学生处处以规则办事,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4.2院(系)两级管理工作不均衡

新形势下,两级学生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工作不协调、沟通不顺畅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院级下属部门较多所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校级学生管理部门是面对全校的管理工作,但具体实施管理学生的工作在于各院系的工作部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学校只管事不管人,最终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3管理工作效率低

新形势下,众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下一级的人力和物力是由上一级统一管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只管事,事情做的好不好,效率高不高,对管理部门来讲只能顺其自然,无法控制等问题。不利于最佳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4.4学生管理资源的整合不合理

在专业管理队伍上,学生管理队伍不像专业的教师一样具备详尽的管理计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队伍的发展。在管理部门上,学生管理干部人员流动较为严重,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青黄不接。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很难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致使高校学生管理资源配备的不合理。

5.应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体制方法

5.1党委副书记(或副院长)负责管理学生工作

目前,众多高校均是由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主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可是,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还兼职者学校的其他方面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学生管理部门领导不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因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领导应改主为专,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管理当中,促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性发展。

5.2建立德育与教学双向分流的辅导员体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建立思政与教研双向的选拔与聘用机制,一方面从教师中选拔政治、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辅导员,一方面对优秀的辅导员给予提拔重用,调动辅导员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已达到思政与教研双向分流的目的。

5.3建立上级对下级奖惩人事一体化管理制度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建立上级对下级考核奖惩的人事权一体化机制,上级可以对下级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员调整和奖惩,促使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5.4建立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体系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宣传、抑制或控制消极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具体措施为:(1)建立红色教育网站,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2)辅导员在教育网站上定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3)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预防不良思想的传播。(4)开设网络课程,运用网络进行正面教育。

6.结语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着束缚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校、院(系)两级管理不协调、事权与人权分离,管理效率不高、学生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其问题,笔者提出:党委副书记(或副院长)负责管理学生工作、建立德育与教学双向分流的辅导员体制、建立上级对下级奖惩人事一体化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体系等解决方法。旨在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西海.强化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探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