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09: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形考作业3
一、单选题
题目1
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个阶段。
选择一项:
A.
2
B.
4
C.
5
D.
3
题目2
2.
计算机联网的主要目的是(
)。
选择一项:
A.
方便交友
B.
共享软/硬件和数据资源
C.
增加游戏人数
D.
代替传统的电话
题目3
3.
不能完成计算机间互连的介质是(
)。
选择一项:
A.
光线
B.
微波
C.
飞机
D.
铜线
题目4
4.
个人和Internet连接需要一台计算机、(
)、电话线和通讯软件。
选择一项:
A.
UPS
B.
光驱
C.
打印机
D.
调制解调器
题目5
5.
Internet是(
)类型的网络。
选择一项:
A.
广域网
B.
城域网
C.
局域网
D.
企业网
题目6
6.
分离器的主要作用是(
)。
选择一项:
A.
保证打电话
B.
保证上网
C.
保密
D.
保证上网和打电话两不误
题目7
7.
以(
)将网络划分为广域网(WAN)和局域网(LAN)。
选择一项:
A.
接入的计算机类型
B.
接入的计算机多少
C.
接入的计算机距离和范围
D.
拓扑类型
题目8
8.
(
)是计算机接入网络的接口设备。
选择一项:
A.
网卡
B.
网桥
C.
路由器
D.
网关
题目9
9.
电子邮箱的邮件账号和邮箱地址之间必须使用(
)连接。
选择一项:
A.
&
B.
@
C.
#
D.
*
题目10
10.
Outlook
是一款(
)应用程序。
选择一项:
A.
数据库管理
B.
文字处理
C.
通信/日程/任务管理
篇2
关键词: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公共课;分类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无纸化上机考试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迅速提高的形势下,如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与实施,如何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及如何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有效建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1研究背景
自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高等学校各学科本科教学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其一,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以计算机基础为第一级教学内容,程序设计基础(包括数据库应用等)作为应用提高的第二级教学内容,实行一级必修、二级分类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1]。其二,教材与教学研究也逐步深化,产生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教材,形成了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相应提高,但当前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例如,各学校都设置了不同的专业,但是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差异很大,如果都按“一级必修,二级分类”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那么第一学期所有专业的学生都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到第二学期,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上VB或C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文经语言类等专业的学生上数据库应用类课程。
从我校多年按这一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来看,与计算机应用联系较密切专业(如机电、建筑、化工、电信、数理类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取得良好成果,但与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联系较少专业(如文、法、语言、艺设类等)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吃力,虽经努力,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从第一学期学学计算机基础就感到很大的压力,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从一开始就抱着放弃的念头,到了期末考试,每次都有一大批学生达不到考核要求。这就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达不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理念成为主流的态势下,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采用了外延发展优先的教学模式[2]。专业课程开设门数较多,交叉学科、素质教育类课程门数增加较多,由于受课程学时数总量及学分数的限制,许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一减再减,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一定冲击。因此,在面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的情况下,怎样使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适应信息化进程,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我们改革的理念是:从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以适应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为今后的就业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当前我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及校园网络,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改革,并收到了明显效果。
2.1实行“分类教学”的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一应俱全。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差异,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精神,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我们按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教学。
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如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理工类、经管类、文法语言类三个专业类别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A、大学计算机基础B、大学计算机基础C,每个类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有不同侧重点。分类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以及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例如,理工类侧重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网页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工具软件应用等内容;经管类侧重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操作与应用、Internet应用、数据库基础等内容。在第二学期的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中,同样按理工类、经管类和文法语言类,分为C语言程序设计、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三门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与第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相衔接。
这一改革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全与专业实际相结合,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例如,文法语言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由原来的VFP数据库程序设计改为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既能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更贴近,又减轻了文科学生学习枯燥程序设计课程的压力。其次,由于将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合为一体,使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内容移到第一学期学习,不论是理工类或是经管类专业,第二学期都可以将更多的课时用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文法语言类专业学生可在第一学期Office操作和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全面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办公软件技术。
这一改革还为学生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今年上半年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我校文法语言类专业2009级学生全部自愿报名参加“Office高级应用”二级考试,通过率超过70%,有的班级甚至达到90%,取得了我校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以来的最好成绩。
2.2实行多环节、立体化、开放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所以,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创建了计算机公共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我们充分发挥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经近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了包括教学资源、教学互动、学习与辅导、等级考试和资料下载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网站。其中,“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文档(含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材、上机实验指导、教学案例等;“教学互动”包括网上答疑、师生网上交流、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等;“学习与辅导”包括学习方法介绍(各章学习要点、重点难点、典型题分析与解答)、练习与解题指导(练习题、综合题、模拟题及解题提示等);“等级考试”包括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等级考试相关信息、等级考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等级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考试经验交流等;“资料下载”包括工具软件、参考资料、相关数据及表格等资料的下载,以及课程教学相关内容的外部链接。
利用这一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获取相关的课程信息,如在课堂上没听懂,学生可在课后登录该网络平台,进一步查找并反复学习相关内容,也可通过交流板与教师网上交流;对作业和实验操作中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学习与辅导”栏目中的相关内容将它消化;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提高的学生,可以通过“参考资料”或“外部链接”去网上查阅相关知识,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所以,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建成及应用,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教学平台,并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网站也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区域和界限,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教师保持互动,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是对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
这一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化资源,又强化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3实行“互动”式理论教学方法和“案例”式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并促进信息化进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我们针对核心内容和难点问题,首先组织教师设计相关题目,用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这一内容时,向学生提出“组装一台个人电脑规划”的要求,要求学生列出各种器件的性能、参数、价格及用途、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在交互式的教学与讨论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内容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我校的实验内容以自编的实验指导书为主,并以案例的形式提出,每个实验都与一个实际应用问题相联系,有具体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提示、实验总结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先完成实验内容的学生将获得展示实验结果的机会,既使自身得到了锻炼,又为其他学生作了示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除实验指导书提供的实验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和计算机基础教学CAI系统上还有丰富的扩展和提高实验,供学生选做。
2.4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考试往往是教师授课、教师命题考试、教师阅卷,人为因素较多。而计算机公共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如果还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会因为试题难易程度不同和一些人为因素,使评分不够客观和科学。其次,计算机公共课还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单凭理论考试还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从2006年开始,我们先后对大学计算机基础、VFP数据库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这三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进行了改革。结合当前的信息化水平,我们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发了全新的无纸化上机考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研制了切实可行的三门基础课程的上机考试系统,保证了上机考试的顺利进行。
2) 严格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创建科学、合理、全面的上机考试题库,考试题型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并突出对实际操作的检测,考核知识点可根据考试要求进行设定或调整,考核点涵盖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并逐步与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相接轨。
3) 制作了严密、灵活的评分系统,保证考试成绩严肃、公正、公平、正确。
4) 创建了各门课程与考试题库相对应的模拟考试题库,供学生考前复习和练习。
考试系统还具有开放式的试题库导入和更新功
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随时方便地更新或扩充试题库的内容。考试还不受考生人数限制,只要服务器和计算机能满足要求,几千人可以同场考试。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后,通过随机抽题(也可事先设置为分组随机抽题)产生试卷,可实现同一场相邻两人或前后场之间题目互不相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采用适应了信息化进程,更加速了教学信息化进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使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达到了对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考核的目的,使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
3结语
信息化进程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建设好对学生和教师有用的教学资源等问题,是今后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尽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但我们将一如既往,尽我们的力量,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致琢. 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J]. 学术问题研究,2006(12):44-49.
[2] 李勇帆. 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2):68-70.
[3] 丁照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资料建设[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3):81-83.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Elementary Curriculum in Information Process
YE Peisong, CHEN Baomi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China)
篇3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信息化,市场化,个性化
前言
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国家的IT行业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 IT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显得更为重要。
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系统缺乏针对性,未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笔者通过几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探讨新的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教材都注重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 ,以及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要重视“授之以渔”,即注重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问题。这点在教材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需要广大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2 面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个性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个性化,为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包括在校生、毕业生、专业教师、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综合这些信息得到最终的结论,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提供依据。
我们应结合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实际,以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导,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并确定与此课程体系配套的改革方案。
在实践环节中提供了不同内容选择,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网络课堂、开展编程竞赛,也都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龙源期刊。
3 开设网络课堂,突出自主学习
开设网络课堂, 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环境,共享网络资源,进行开放、交互和协作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辅导的交互性、实时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作业、在线实验、在线考试系统等。
使得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进行自主学习 ,在探索课堂教学之外进一步探索了网络教学的新模式,这既是对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新探讨,也是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试验。
4 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
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电子教案、免费第三方课件、开放工具软件、免费电子书籍与参考资料、相关课程练习与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资源是必要的,而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让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做到因人而异。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和自测的情况,挑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使用;二是根据学生对教学资源访问情况个性化,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网络教学服务。
学生在网络上获得资源,进行学习、实验、作业和考试的同时,也在服务器端留下了大量的访问数据和有用信息, 对这些数据和信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可以指导教学和改善网站结构。学生登录网站以后,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其访问信息生成推荐课程、学习建议及辅导资料、推荐文章链接、个性化网站结构等, 还可以将学生访问网络教学资源的情况与学生图书馆查询借阅信息、学生选课信息、学生考试成绩等进行整合后,进行更进一步的个性化教学资源推荐。
系统数据的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应用BP_神经网络可以得出某个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向学生提供下一步学习的建议,还要根据他的综合表现(所有知识点的成绩之和/课程知识点总数)及课程的预定学习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向学习者推荐下一步学习内容。具体分析方法如图2所示。
图2个性化学习导航图
5 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考试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真正的程序设计水平,考试实行:网络自适应+考试综合项目训练+编程竞赛(因材施教)自适应考试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综合项目训练,只求结果,不限方法,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创新激情,同时通过编程竞赛和课堂答辩,体现因材施教并培养创新。
参考文献
[1]熊馨,张鹏.试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9(12):181-182.
[2]冯博琴,张龙.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中国大学教学,2009,4:8-11.
[3]李廉.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9,5:4-6.
[4]何鸿君,钟广军,侯方勇,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手段改革的调研[J].计算机教育,2009(24):3-5.
[5]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9(12): 154-158.
篇4
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出现的新生事物。截止2008年9月,全国已经创办了三百多所独立学院,承担着全国本科教育30%左右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独立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即独立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具有特殊性。从目前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因成立时间不长,办学经验、教学积累有限,所以教学上多采用一本和二本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如何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组织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入学成绩要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除了少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外,大多数人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基础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们思维活跃,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所以,如何发挥独立学院学生自己的长处,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成为我们探讨的课题。
1当前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现状
各个独立学院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稍有不同,目前我院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VFP6.0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这些课程的教学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模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用课件加话筒的方式讲解课程,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有差异这个现象,并没有做到区别对待。多数学生每次上完课后都感觉讲课的进度较快,听得云里雾里的。而计算机类公共课程的课时又较少,大部分都为32+32课时,一周两个理论课课时和一周两个实验课课时。
目前计算机公共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眼中是块烫手的山芋,一方面,他们有足够的兴趣想学好这类课程,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计算机类公共课程非常的难,课时又少,在这里以VFP这门计算机类公共课程为例,VFP是一门抽象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基础不是很扎实的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入门难,不易学,课程教学难度大。
2创建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络资源库的意义
网络信息化为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保证,也给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来支持论文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资源库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甚至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做一个将相关知识高度综合集成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对资源的拥有量是衡量学科(或专业)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设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络资源库的意义,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需要的好助手。资源库不仅提供给教师授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还可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在网上自主地进行学习,实现教学互动。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与测评。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络资源库的建立,笔者认为,正好可以符合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积极调动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可以弥补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课时不足的缺点。
3资源库功能结构的研究
独立学院计算机类公共课程网络资源库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相关教师和学生,整个系统功能的确立,决定了该系统的实用意义。笔者认为该系统应包含以下一些基本功能:
该系统能够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VFP6.0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课程情况的介绍。
该系统能提供一个文件上传/下载的功能。教师可以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历、实验大纲、考试大纲和各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历年等级考试考试真题等资料上传到资源库系统上,学生可以浏览下载。
该系统能提供一个在线练习的功能。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能够在资源库系统上进行知识点的练习,自我测试。该系统能提供一个在线答疑的功能模块,除了课堂以外,学生可以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在资源库上留言给教师,教师可以回复。
4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该资源库系统采用静、动相结合的方式,即静态页面和动态页面相结合。静态页面主要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介绍。静态页面主要利用DreamWeaver开发,动态页面主要利用JSP技术开发。
Dreamweaver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网页编辑工作,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器。它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创建极具变现力和动感效果的网页,使创作过程变得非常简单,使我们的设计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JSP即JavaServerPages,是由SUN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Web服务器在遇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执行其中的程序段,然后将执行结果连同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一起返回给客户。插入的Java程序段可以操作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等,以实现建立动态网页所需要的功能。
5资源后台的设计
资源为系统管理员对整个系统的资源安排、重大事件的公布提供个良好的平台。这个部分由具有系统管理员身份的教师进行操作,学生只具有浏览的功能。系统管理员点击“后台管理”,输入用户名及密码,进入后台管理界面,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删除、修改资源。资源板块共分成五大部分:资源浏览:用来显示最近资源的具体内容。
资源管理:用来处理最近的资源,同时还具备转入
资源添加、资源删除和资源修改页面的功能。
资源添加:添加新的资源。
资源删除:删除过期的无效资源。
资源修改:修改相关资源。
6师生互动BBS的设计研究
师生互动BBS主要包括2个模块:前台答疑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发出帖子,教师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出相应的回答,而且发帖人还能够编辑或删除自己的帖子。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在此发表看法,形成一个交流的平台。
根据用户身份的不同,用户所拥有的权限也不相同:管理员身份:管理员可以对师生信息、帖子信息和系统数据库进行相应的管理。这个管理的权限包括登录、查看、删除帖子、添加、删除师生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备份等。教师身份:教师以教师账号登录后,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权限包括:登录、查看帖子、撰写帖子、删除自己的帖子、结贴等。
学生身份:学生以学生账号登录后,可以提出在学习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由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学生的权限包括:登录、查看帖子、撰写帖子、回复帖子、删除自己的帖子、修改个人信息等等。
7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研究
在线学习系统主要包括以下7个部分的内容:
(1)练习课程的选择:本在线练习系统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VFP6.0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这四门课程的习题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当前学习的课程进行练习课程的选择。
(2)知识点介绍:每门课程的知识点介绍都按当前使用的教材对各个章节进行1个主要知识点的罗列,这个部分主要是方便学生进行自学,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资料。
(3)章节练习:每门课程根据当前使用的教材都有若干个章节,章节练习列出该门课程的所有章节,章节练习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后相配套的当堂练习。练习的题型分为填空题,单选题,和操作题。
(4)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主要是对该门课程的1个全面考核,综合练习的题型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相接轨,有单选题,术语填空题,程序填空题,综合程序题。其中单选题和术语填空题是在章节练习中的题库里面随机抽取的。
(5)在线测试: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可以随机在试题库里抽取1份综合练习题,为了实现动态随机不重复的抽取试题,需要在选题过程中每选出一题,就要在试题库中做相应的标记,以便下次不会重复取出此题。试题出来后要对试题库中的标记位复原。这样就会使每次每个考生的试卷都不相同。
(6)时间提示:在主界面上设置1个时钟,在进入在线练习系统时开始计时,每半个小时设置自动提示:“该休息啦!”
(7)答案核对:学生练习完成后,可以点击答案核对来核对参考答案。
篇5
关键词: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SQL
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为了培养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的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任务,以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用人要求[1-2]。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Visual C#和SQL Server开发,该考试系统既可以作为大学一年级分班考试的无纸化测试系统,又可以应用于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
1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概述
本系统包括考生网络综合考试系统和模拟自测
试系统。网络综合考试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考生信息维护、登陆、在线考试、考场信息管理、教师组卷、教师手动判卷、系统自动判卷、考生成绩管理等(如图1所示)。考生利用学号、姓名等信息登陆系统,开始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后可提交试卷,系统可以自动对试卷判分。另外,为帮助学生自我测试和学习,专门设计了单机版的考生模拟自测试系统,该系统可随机组卷,自动判分,并能将各考核点的得分情况反馈给学生,方便学生学习。本文重点介绍网络综合考试系统的设计,单机版的实现类似。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题型包括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和打字题,另外还包括Word、Excel操作题,本系统开发使用C#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采用C/S模式实现。
图1网络综合考试系统功能结构
1.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2.1信息维护
考生信息:包含学生信息输入、修改、删除、导入等功能。学生基本信息可以通过系统录入,也可以通过从学校学生基本情况表中导入。学生基本信息录入后,可以由管理员用户对学生基本信息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教师信息:包括评卷教师和监考教师的基本信息。在教师参加评阅试卷前,教师可登陆系统并被系统授予阅卷和查询成绩、分析试卷等权限。教师基本信息包含教师姓名、教师编号、性别、任教科目等。
考场信息:包括考场的人数、数量、计算机编号、A\B卷考生分配等信息。
1.2.2考试过程管理
考生登录:当考生登录到考试系统界面时,根据输入的学号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开始考试,否则给出错误提示信息。
考试过程:实现试卷提取、考试答案暂存、时间管理等功能。
交卷管理:实现试卷答案保存、计算机锁定、特殊情况处理。
1.2.3试卷管理
组卷与发卷:教师可以从课程难度级别,各种题型的数量等对某份试卷提出一定的要求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试卷也可由教师指定出卷。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库中已有的试卷进行修改和删除,添加新试卷等。组卷完成后,在考试开始前按如下规则为每位考生生成试卷:随机生成试卷、指定单一试卷和A\B卷;
手动判卷:教师在登录后,选择自己所授的课程来阅卷,阅卷时应该挑选出未阅的试卷和试题,点击学生试卷编号或者点击已经选择的考生的某题目后显示题面和考生的答案以及该题目的标准得分,评阅后给出该题分数后再进行提交;
自动判卷:系统根据考生答案及标准答案,自动判卷并生成成绩。
1.2.4成绩管理
成绩统计:按班级或考场等选定方式统计成绩分布情况、各题得分情况。
成绩查询:按考生姓名、学号、班级等信息查询成绩。
1.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需要从用户需求、数据库性能、对现实世界的模拟程度、开发应用的速度与质量等方面多加以考虑。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库,可为日后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便利,并能缩短系统的开发时间,减少开发成本。本系统主要数据库表的设计如下。
1)tb_questions:用于存放题目信息,包括字段qID(试题编号)、catID(类型编号)、KnowledgePoints(知识点)、ChapterID(章节编号)、qText(题目)、havePic(是否有图片)、qPicture(图片)等。
2)tb_answers:用于存放单选、多选和判断题的标准答案,包括字段qID(试题编号)、selectNum(选项号)、selectText(选项内容)、isRight(正确选项号)。
3)tb_Student:用于存放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字段stuID(学号)、stuName(姓名)、Password(登陆密码)、stuClass(学生班级)、stuColl(学生所在学院)。
4)tb_room:用于存放考场信息,包括字段roomID(考场编号)、roomName(考场名称)、teacher1(监考教师1)、teacher2(监考教师2)、teacher3(监考教师3)、Capacity(考场容量)。
5)tb_PaperSel:用于存放已出试卷,供学生抽卷使用,包括字段PaperID(试卷编号)、PaperName(试卷名称)、Danxuan1(单选1ID号),以及各题的ID号。
6)tb_ExamineeList:用于存放考生的考试情况,包括该考生的试卷信息、登陆信息、考场信息等。
2系统实现
2.1数据库相关技术
系统采用ADO技术实现C#与SQL Server的连接[3-4],采用SqlConnection类实现。
public static SqlConnection sqlconn = new; SqlConnection("server=ibm\\weapon;Uid=sa;pwd=;DataBase=DJKS");
sqlconn.Open();
数据库的查询、编辑等操作主要通过SqlDataAdapter和DataSet类实现,如:
//获得单选题目
SqlDataAdapter dataadapter = new SqlDataAdapter("select qID,qText from tb_questions where qID=" + tihao, sqlconn);
DataSet dataset = new DataSet();
dataadapter.Fill(dataset, "题目");
Question = (string)dataset.Tables["题目"].Rows[0]["qText"];
qID = Convert.ToString(dataset.Tables ["题目"].Rows[0]["qID"]);
2.2系统判分功能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试卷的题目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打字题,主观题包括Word、Excel操作题。我们为每种题型设计了相应的类,以单选题为例,单选题类封装了单选题号、题目、选项、正确答案和用户答案等字段,封装了单选题初始化、单选题判分等方法。对于单选题的判分比较简单,只要将单选题的正确答案和用户的答案作比较即可(进行字符串的比较)。多选题与判断题的判分与单选题基本相同。
打字题的设计和判分与上者稍有不同,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1) 提示考生当前的打字位置;
2) 已完成的输入应能判别出正确的字符和错误的字符,并以不同的颜色显示;
3) 关闭控件的复制粘贴功能,防止考生通过复制粘贴完成打字题;
4) 根据考生答题正确率给分。
系统使用两个 RichTextBox控件分别用来显示打字题目和接受考生输入。前两个问题通过RichTextBox控件的TextChanged事件编程解决。在TextChanged事件中,首先利用RichTextBox. SelectionStart属性获得考生输入点,在显示题目的RichTextBox控件中使用RichTextBox. Select()方法选中对应字符,然后修改RichTextBox.SelectionBackColor属性,
改变打字题目中待打字符的颜色,以提示考生当前的打字位置。在TextChanged事件中,以字符为单位依次比较两个控件中对应字符是否相等,利用RichTextBox.Selection- Color属性,在接受考生输入的RichTextBox中修改正确和错误字符的颜色。将RichTextBox的ShortCutsEnable属性设为False,可关闭控件的快捷方式菜单,防止学生利用复制粘贴功能答题。最后将考生答案字符串和打字题目字符串进行比较,按正确率给出分数。
对于主观题的判分是通过VBA技术实现的。以Word操作题为例,.Net将Word操作封装成了类,使用动态链接库文件向用户提供接口[5-6],使用前需添加引用COM组件中的Microsoft Word 11.0 Object Library组件,另外在项目中添加引用Using Word。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
图2VBA操作步骤
Word应用程序及文档的打开需要实例化Word.Application 类和Word.Document类的两个对象。利用Application.Documents.Open()方法打开Word及应用程序;利用Document对象的子对象实现文件操作;利用Application.Quit()方法实现文档及程序的关闭。文件具体操作都被封装在了Word.Document类以及其子类中,结构图如图3所示。
操作题判分的依据是各得分点,系统将每道题目的得分点记录在该题的对象中。判分时,采用VBA技术读出文档的属性,比较得分点,实现判分。
3题库设计
考试系统中,题库设计是其关键。本系统在题库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了考试试卷组成时试题的合理性和学生考试中重复抽取题目的情况。具体设计如下:
1) 为了让考试题目能覆盖整个教材,数据库在设计的时候把教材按章节分为很多知识点,数据库中每个题目都具有知识点和章节字段。
2) 专门为知识点建立数据表,教师出题时,可以通过知识点查找试题。
3) 为了将每一个考生的试题单独存档,考生成功登陆后,会自动建立一个以考生学号命名的文件
夹,所有考生的答案均保存在该文件夹下。考试结束后,文件会以二进制流的形式存入SQL Server数据库。
4运行效果
考试系统可以安装在标准的机房(30台机器)。考试系统自动组卷、阅卷可以重复使用。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评分和成绩、做试题分析也可很快完成,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另外试卷的保存在性价比低、占地空间小的磁介质上,节省了学校的财力、物力。我校4000多人的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基础的试卷的保存(包括学生的试卷及其答题内容和评分细节)只需要4张光盘。考试系统还有配套的单机版练习和模拟考试软件方便学生课下练习。系统实施一学期,提高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能力和分班教学提供有利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川.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55-59.
[2] 胡斌. 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教育信息化,2006(2):43-44.
[3] 明日科技. Visual C# 开发技术大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00-302.
[4] 张奇. Visual C# 2005 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0-156.
[5] 李小军. VBA实现EXCEL数据录入有效性检查[J]. 电脑学习,2009(6):44-46.
[6] 刘新伟,王遂缠,杨晓军,等. C#对Surfer及Word的接口及应用[J]. 甘肃科技,2009(23):19-22.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xam System for the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XIE Li-li, LI Qin, ZHANG Rong-xin, FU Ch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以考促改”课程考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44-02
广西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20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坚持以组织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的一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制度,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完善和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不断修订教材大纲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带有普及性质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概述
为了促进广西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1995年广西教育厅出台了广西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制度,即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制度,考试类型分别有一级考试、二级考试。广西大部分高校把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课程考试包含笔试和机试,课程考试包括:A、B两份规范试卷;两份试卷的标准答案;考试结果与成绩分析(含成绩段总结、试题难易程度、知识点覆盖面、学生掌握情况等);对任课教师完全保密的统一命题;教师集中同时评阅试卷。考试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得到了各个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以下统称课程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广西教育厅高教处通报每次考试的情况,课程考试的考试大纲、内容与时俱进,每两年修订一次。实施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课程考试,实施教考分离,对广西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以考促改”的实践
(一)课程考试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条件建设
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标的指标中,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通过率是一个主要指标,这就说明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也使高校更加关注和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考试的推动作用下,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管理机制、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促进管理机制建设。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课程考试的推动作用下,多数高校改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各自为战、要求不一的局面,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机制,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由学校教务部门直管或计算机系(学院)统一负责。在制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时,充分参考课程考试大纲,为让学生更好地参加并通过课程考试,学校结合本校学生情况,组织各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统一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质量评判标准不一、教学自由度大的模式,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2.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硬件环境建设。经费不足,设备有限,一直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在考试的推动下,各高校不断增加对实验室硬件的投入,实验室硬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教学条件得到了提高。如购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建立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校园网等,使计算机教学、考试等都能在很好的环境下进行。这些措施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据2012年不完全统计,广西高校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平均台数为770台,计算机与学生的比例为1:10.3,均有校园网。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应用的,而在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中,实践教学不可或缺,设备集中、资源共享、层次清晰的实验中心,为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可能。
3.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庞大,人员组成复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是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考试的通过率可从一个侧面来检查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这无形中对学校产生压力,对教师也会产生压力。为此,多数高校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统一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并且承担计算机基础的主讲教师相对固定,改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各自为战、要求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培训和进修,提高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或与专业教师共同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多专业结合、相对稳定、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以课程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任课教师将压力化为动力,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到2012年,广西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专职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0%和25%,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趋向合理,师资队伍素质大大提高。
4.促进计算机基础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广西教育厅计算机基础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考试每两年修订一次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新修订的大纲中,出台了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必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修订提供指导依据,从而也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许多高校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团队,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相应的教案、习题和教材以电子版本形式在网站上公开,使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材形成了一种开放式、多层次并可动态更新的模式。广西构建了涵盖各个高等教育层次(本科、专科、高职、成人高等教育)、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各个知识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教材。根据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先后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础》(高职版)、《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人高等教育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本科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高职版)、《计算机基础上机操作指导》(高职版)、《计算机基础学习指导与考试指南》(成人高等教育版)、《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操作指导》(本科版)等一系列教材。教材符合“理论知识必须够用,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二)课程考试及其质量分析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课程考试实施了教考分离,以统一的标准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课程考试的通过率从侧面反映了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效果,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统一课程考试的实施,建立了教考分离,以考促建、以考促改、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教与学的课程体系,规范了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以统一的标准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以课程考试为标准,制定和完善适合于各个高校层次、各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规范各个高校的教学,最后以统一的课程考试来衡量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此外,每次课程考试后,教育厅都组织相关专家和教师对试卷和试题进行质量分析,分析考试成绩及格率、平均分和标准差;分析试卷的难度、试题的区分度;分析每个知识点的得失分情况,并在每年的广西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年会上宣讲。通过课程考试试卷分析结果。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差距,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教学内容的差异,这有利于教师找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通过实践可知,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课程考试,其内部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课程考试是检测和推动学生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策略和手段,统一课程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考试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篇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White Paper" Spirit on Strengthening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of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problems in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our teaching status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th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model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were proposed, which strives to explore new practical way on reform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plan, teacher team.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师资
Key words: computer-based teaching;course system;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39-02
1 民办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基础教学将成为以计算机基础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民办本科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中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民办院校的办校时间短,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处于摸索阶段,计算机课程改革一些主要问题如下。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大学阶段各相关专业的教育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不同专业之间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不同专业之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直接需求和依赖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定位在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适应各类专业要求,与专业教育尽可能“无缝连接”,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1.2 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成熟度”较低,“规范性”不够。其原因,一是计算机课程历史短,教学沉淀少;二是计算机基础发展快,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难以稳定;三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缺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环境,国际上没有专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学术组织,因此国外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鲜见。
1.3 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氛围不够 为学生提供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有利于多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民办院校资源条件的限制,数据库课程仅向全校部分院专学生开放,各专业学生能选修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人数较少;没有设立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组供选修;没有开设实用性、技能性培训课程等。
1.4 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效果甚微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该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同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局限于计算机+大屏幕,网络教学环境得不到充分应用。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存在局限性,缺乏创新性。需要着眼于人才培养,从教学内容选取上采取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手段。
1.5 高素质的专职师资资源比较匮乏 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应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深度和强度都将有明显提高,因而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而目前的民办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外聘教师,内部师资力量薄弱,而外聘教师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另外,专职教师的进修学习时间短,在岗教师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模式
2004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模式依据《白皮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开展。
2.1 课程组织体系 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介绍。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通过引导入门的作用,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之中。
由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理性概念比较抽象,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流行软件演示――理性思考――主动实验――深层再思考――再实践”的教学实验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占用太多学时,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
2.2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正确把握并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它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其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并提出改革思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以社会需求和专业本身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利用常用办公软件等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具备通过网络对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和应用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学生具备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计算机相关技术及工具、特别是专业软件工具的能力,要在更深层次上,让其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
2.4 课程环境体系
2.4.1 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 研制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用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资源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2.4.2 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制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考试系统。试题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操作题等多种类型。试题库中试题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有知识点,以控制试卷中不出现有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
2.4.3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 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做实地演示操作,将这些“对象”放置在幻灯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在播放幻灯片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3 民办院校师资队伍改革
在高素质的专职师资源匮乏情况下,如何扩大师资队伍,优化师资资源,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将与各专业紧密结合。一方面应统筹全校教师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团队。需要加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要形成一个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有改革动力、乐于投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并以他们为基础,形成多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队伍。
4 结束语
我们在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模式的提出和探索实践,今后我们将继续加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打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和专业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建峰,张迎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践[J].新西部,2008.12.
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理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评测体系中检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和不断推进,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模式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最大“瓶颈”。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对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措施与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并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当前高校考试改革仍停留在纸面上,考试改革的实践仍举步维艰,没有取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教师对教育观念转变还不够,对考试改革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方面的原因;有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的制约,如缺少鼓励教师实施考试改革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方面的原因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多数高校还未形成结合学校实际的考试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对考试改革的目标、对学校不同类型课程可行的考试模式选择与界定、各种考试模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对学校考试改革的实施计划等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特别是缺少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可操作性强的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结合目前在我校已实施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考试改革,介绍考试模式的改革方案与实践的具体情况。
2当前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基础科目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许多课程考试中,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目的定位不当。大多数考试管理者仅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及能否毕业的依据;不少教师仅仅把考试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认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某门课程的成绩;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
(2) 试卷命题不科学、不严谨和不规范。任课教师在命题时,试题的深度、广度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设定的,随意性较大,很难准确地诊断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导致考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 考试内容片面。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而忽视了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考试内容的片面,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试后分析反馈不够。许多教师仅把考试当作课程结论性评价,不重视考试的反馈功能。多数高校试后做的分析,仅是简单地进行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分布的统计;而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则较少,尤其对每道试题的分析就更少。因此,考试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促动作用无从发挥。
(5) 考试方式单调。当前考试方式极为单调,主要表现为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论文写作或其他方式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素质考察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无法准确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更窒息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难以起到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教师则为了考试而教,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后,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教师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考试情况做认真仔细的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及有针对地对下届相同课程给出对应的调整。因而根本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3注重过程考核和创新能力的考试改革
针对以上的一些弊端,我们在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逐步开展注重过程考核和创新能力考试的改革。在实施改革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下:一是实施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过程中,如何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实施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后,如果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将会严重影响教师投身考试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考试后如何能快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每道试题,得出客观的反馈数据后,能自动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今后的测试。实践中能否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关系改革是否能顺利的关键。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来给予解决。评价模式从“一次性总结考试”向“重过程考核”进行改革。从以往“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到勤情况20%)”转变为“平时成绩(单元测试为主20%)+期末考试(60%)+综合设计(总结20%)”模式。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往的评价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更加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防止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过考试,而不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新的评价模式把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把精力用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上;有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试模式,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采用该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作业、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习题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向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奋进。
考试方式从“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向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计算机自动评价、课堂表现、口试、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笔试+操作考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并存改革。
考试内容从“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向“知识、能力考核并重”的改革。在课程教学的后期,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自选题目,分小组完成该课程的综合设计。通过课程的综合设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创造能力。而对整个综合设计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并重的方式。这种评价不仅使得评价更为客观,也较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第二个教师关心工作量增大的现实问题,实践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建立通用性强的网络考试平台,将一些知识点的考核、基本能力的考核、过程中的阶段性的检测(测验)等适合于利用计算机网络考试平台的考试和测试由网络考试平台来完成,减轻教师批改试卷和作业的工作负担,调动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增强考试改革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时,使用考试系统还能加大“教考分离”,避免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脱节,减少任课教师命题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考试系统的建立主要为标准、科学的试题库(或试卷库)建设。实践过程中,由课程负责人组织题库的录入,并认真审核试题的题型、题量、难易度、区分度、内容等是否符合命题要求,参考或标准答案、评分标准是否规范、合格。为提高考试质量,确保考试的权威性,在组卷时,以计算机自动为主,人工为辅助,以尽量确保考试更科学、合理、公正和可靠。同时,根据教学考核的不同阶段,调整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分配比例。例如,在单元测试中,客观题为重点,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的识记能力;而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考试能够真正地全面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通过建立试卷分析及评价模型、做到考试后自动分析和调整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来解决第三个问题。试卷(试题)的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指对试题题目内容、教学过程与试卷的相关性、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定性的分析。定量分析是指对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等数量指标的估计。对于具体一道试题来说,其定量的静态参数有知识点、试题类型、分值比例等,而定量的动态参数主要有两个,即试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
定量动态参数的数据是考试后分析反馈并指导教学的重点,然而这类参数的设定以往是以出题者的经验获得,在实际的题库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简化为相对静态,即将所有的题目设计成为难度相同,区分度相同,或粗略设成3-5档,并且一旦设定好就固定下来,在以后的考试过程中也就难以再进行修改。由于动态参数的设定是事先人为固定设置的,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也无法做到人为地根据每次考试的分析来进行手动的计算并进行调整,那么也就很难真正做到试题的动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也就无法达到指导教学的功能。我们由此设计出一种智能自我学习功能的考试系统,它能针对主、客观试题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统计算法,自动学习并获得以往各次考试中每道试题的实际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达到逐步趋向于真实的数据,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下次试卷的组卷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计算机自动对考试后分数的特征量数(算数平均值、标准方差、最大值、最小值、极差、相关系数等)的统计分析,通过“正态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法”考察分数是否分布规律的检验,以此来判定教学内容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预期目的。
4改革效果
我校的考试改革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智能化考试系统,首先在一个校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小范围试点改革。通过该次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明确了今后教学内容调整的方向,受到多数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欢迎。依托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经过两年多的深化,已在全校顺利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双语)”、“程序设计(VFP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网络技术与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等多门课程的考试改革。
该项改革成果不仅取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的课程也取得了云南省“精品课程”称号,同时该项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推广到其他学校的相关课程改革中。实践证明,该项考试改革思路能为其他的理工科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提供一些经验以及实践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张运舟. 对高校考试改革的一点思考[J]. 河套大学学报,2006(3):9-11.
[2] 王艳丽,严国强.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考试改革[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53.
篇9
摘要:本文从政策支持、课程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介绍了烟台大学在建设“数据结构”省级精品课程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数据结构;精品课程;课程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烟台大学“数据结构”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踏踏实实地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组承担的“‘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课题,获得了2004年烟台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2005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数据结构”课程在2002年被烟台大学评为首批校级优秀课,并于2004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烟台大学首批三门省级精品课之一;2007年又被烟台大学作为学校唯一一门推荐课程参加国家精品课的评选。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一些体会。
1学校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早在2004年学校又出台了《烟台大学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精品课程十年建设规划,积极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全面带动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为本科教学提供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平台。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学校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形成并执行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学校对各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聘请专家评估。精品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激励滚动机制。学校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的网络建设、网络维护与资源共享。此外学校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等各个方面也向精品课教师做出倾斜,学校的这一系列相关政策,充分调动了教师参加精品课建设的积极性。
2抓住切入点及早规划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80年代初,“数据结构”课程才逐步在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并成为国内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核心课程。ACM/IEEE CC-2004仍将“数据结构”课程列为核心课程之首,“数据结构”愈显出其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学校的支持下计算机系把“数据结构”课程确立为计算机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并有计划、有目的的给予重点扶持。
“数据结构”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沿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习、初创阶段:烟台大学是一所80年代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支援下新创建的地方性综合大学,1984年开始招生。“数据结构”是烟台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伊始即开设的课程。当时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都由清华大学的骨干教师担任。在此期间,烟台大学计算机系就有目的选择了具有敬业精神、教学效果优良的本系几位年轻教师组成了“数据结构”课程组,全面接受清华老师的帮助,接受他们的教学新理念、好经验和好方法。
初始发展阶段:1990年清华援建老师返回清华后,“数据结构”课的全面教学由烟台大学教师担任。由于学习、初创阶段的良好基础,这一阶段基本上形成了我校“数据结构”的课程体系结构,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确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上都认真严格按照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高标准要求。
初级提高阶段:1999年学校提出了百门优秀课建设规划,“数据结构”课程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和提高的阶段。首先从教师队伍建设着手,一方面派教师出去攻读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吸取教学认真、效果好的老师进入到课程组,进一步充实课程组教师队伍。其次从教材建设和实验体系结构等方面做了精心的准备,并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在:2002年达到校优秀。在此阶段,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课程教改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2002年达到校优秀课程的目标。
提高阶段:随着“数据结构”的发展,算法在“数据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为了把算法与数据结构紧密联系,2004年课程组教师在多年使用的教材和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系列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与习题》、《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3部,2004年9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把算法放在了“数据结构”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该系列教材覆盖了从课堂授课、课后复习和练习到考研复习材料等多个方面,满足了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的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2005年至今开始采用自编教材。
从1984年至2003年,采用课堂讲授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为16个机时。从2004年开始,增加了“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学时为24学时。在授课学期结束后采用集中的形式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设计一个综合性的数据结构设计题,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数据结构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和良好的理解,效果较为显著。从2002年开始,制作电子教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并在每一轮授课过程中进行更新,确保在课件中体现新的技术和理论。从2004年开始,使用自编教材配备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在学校多方帮助下建立了“数据结构”教学网站,网址为,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考研试题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设立了网上答疑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方便的平台。
2006年,在学校各级单位的支持下,64学时的全程教学录像工作完毕,并且全部都挂到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全方位共享。
这一阶段又吸收更加年轻的教师进入课程组,使教学队伍进一步壮大和年轻化。
通过各阶段不断的改革和建设努力,课程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获得2004年烟台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2005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期间,课程负责人被评为“数据结构”课程群首席教师。2004年“数据结构”课程被评为我校首届山东省精品课立项课程,2007年该课程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立项。
纵观“数据结构”课程在烟台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的看到正是由于首先选好了切入点并及早做好长期规划,课程组有计划地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名校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课程组基本功扎实,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重点抓好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数据结构”课程一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的基本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一些典型的数据结构算法及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要求学会分析数据对象特征,掌握数据组织方法和计算机的表示方法,为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相应的处理算法;要求具备算法分析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掌握开发复杂、高效程序的技能。课程组主要从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根据课程的重点(如线性表、二叉树、排序等)和课程的难点(如图、集合等),课程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法,将算法思想通过CAI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掌握抽象的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各章的基本实验理解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复杂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课程组进一步提出了“以理论学习为主线,以课程实验、项目设计为补充”的数据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软件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实践活动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第一个环节为课程实验(16机时),较偏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实验题目与章节内容相呼应,随课堂授课内容分散在整个学期进行。第二个环节为课程设计实习,用集中的一周时间(24学时)进行。课程设计是进行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的第一门课,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至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课程设计规定若干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可在这些题目中任选一题或两题完成。
通过实验实践内容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组织数据和编写较大型程序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算法设计所需的技术,为整个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课从设立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设计才更加真正了解了数据结构,对课程期末考试的算法设计题目也更加胸中有数。
4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学校和院系各级部门为本课程提供了大力支持,从教材、配套实验教材、实验设备以及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等各方面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一直选用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的教材。对于应用型高等学校,教材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尤为重要。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原则,课程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实际编写了“数据结构”系列教材三部。其中的《算法与数据结构(C语言版)》在每章最后都单独增加一节算法设计举例,这个内容实际上把本章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使得学生能够从更高层次理解本章的内容。三部教材是课题组多年教学研究结果的结晶,在教材教学的内容安排及顺序以及所选的例子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覆盖了从课堂理论授课和学习、课后练习和作业、实验课到考研复习材料等有关教学的各个方面,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融为一体,满足了我校“数据结构”课程各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考研成绩的检验,证明我们所编写教材的科学性。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课程组教师对所编教材多次开会进行研究,对教材中出现的疏漏之处进行了修订,到目前为止教材均已重印多次,并于2008年出版了第一部教材的第二版。
实验环节采用自编教材《数据结构实验与习题》,该教材详细列出了具体的实验要求和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每次课的实验目的和步骤,消除了学生实验的盲目性,使学生有预习和编写静态代码的时间,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将每次的实验内容上网,在实验结束后将程序代码放到网上供学生参考。经过各学期的教学检验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实践教学一直在我校的实验中心机房进行,做到了人手一台机器,指导实验采取教师加实验员加学生小教员相结合的方法,尽最大程度保证指导的时间和质量。2005年计算机学院创建了本院的开放性实验室,该课程的实验采取了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的方法,提高了实验的效果和质量。
网络建设方面,在学校、学院和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的网络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课程网络主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教学文件、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系统、考研辅导、远程教学系统等不同的模块。目前课程的全程教学录像也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随时在线或者下载收看学习。该课程网站的访问点击率已经达到近16万人次。经常有不少兄弟院校的教师或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向课程组教师索取相应资料并进行探讨。该课程网络主页在学校服务器无故障的情况下全天24小时对校内外开放。这些网络资源对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现个性化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程组同时还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计算机学院与大型企业东方电子集团公司合作建立了“东方电子实习基地”,通过在基地的参观和实习,使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尽管或许和课程内容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通过参观学习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5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为主过渡到“计算机+大屏幕”为主的授课模式。授课的电子教案开始时使用以静态文字为主的Powerpoint幻灯片方式提供,现在采用以动态算法演示为主的CAI和多媒体课件;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算法用形象的动画在屏幕上展示这些抽象算法的执行过程,辅之以板书交流,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研制和引入课程辅助教学软件CAI,融入新的教学理念。通过采用模拟方法、单步显示、自动演示多种方式,突出实质观察算法实现过程。在CAI个性、针对性和交互性的基础上,渗透模块化、抽象和信息隐蔽等新观点、新技术,使教师在讲课中可以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发挥提供基础。课件和CAI教学已在我校5届学生的教学中应用,课件作为远程教育的教学工具,便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和答疑,使授课过程突出重点,发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优势,提高了教学质量、效率与效果。
此外课程组还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基于Internet的数据结构试题库系统。根据教学的需要,自主开发和建设了标准化试题库,将多年搜集的各个高校的考试试题和考研试题加入到该系统之中。该系统可以根据教师的需要,进行随机抽题或手工选题,能够生成完整的试卷和试卷答案。
教学辅导方式上:从传统的辅导老师面对面的辅导教学逐步过渡到教师辅导与通过校园网进行实时联网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答疑系统开通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同学中的影响也很大,现在许多同学都将自己的疑问提交到网上,教师基本上都能在第一时间给出问题的解答。网上答疑也是精品课建设的一个重点,让同学们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提交到答疑系统,教师统一作出回答。开通答疑系统有三个好处:消除学生提问时的恐惧心理;避免重复回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目前,学校已经投入专项资金建立起了Blackboard教学平台,学校将分期分批地把学校各级各类精品课和优秀课接入到该教学平台上,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和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数据结构”课程将被首批接入到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组将很快在该平台上创建在线课程,并将使用该平台和学生开展在线讨论。该教学平台的使用必将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教学法研究常抓不懈
教学法研究在课程建设中始终不断线。课程组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讨论、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某个章节某个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外,课程组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于2005年成功的举办了山东省高校首届“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研讨会,来自29所高校的教师代表们热烈的讨论了“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的课件建设、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课程的考试改革以及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开得好,问题讨论得透彻,希望今后能定期召开。课程组也通过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精品课的影响,同时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吸取了很多兄弟院校的很多有益的经验。此外,通过课程组积极协调,于2007年11月专门邀请全国“数据结构”课程知名教授、国家《数据结构》教材特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到我院讲授了6学时的“数据结构”(集合一章)课,课程组全体教师全程聆听了严教授的讲课,课程组还和严教授进行了多次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对课程组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篇10
1 引言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各高校积极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讨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我校近几年已在多个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计算机公共课也在改革之列。[1]在实践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充分利用MOOC的优质名师资源及本校计算机教师的资源,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雨课堂这一智慧线上教学工具,开展“MOOC+微课+雨课堂+传统教学”混合教学模式,收获了一些启示。
2 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共享优质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2012年美国一些名校率先提供了免费的MOOC课程,任何人都能从MOOC平台上免费获取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2015年中国成立了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工作组。[2]目前,在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平台“爱课程”网上,提供了9门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15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等;在“学堂在线”MOOC平台上提供了100多门计算机大类课程。教师可以借助MOOC资源,从中精心选择相关内容,使用“雨课堂”将带有MOOC视频、语音、练习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资料推送至学生手机。学生不仅学习到国内外优质的学习资源,与教师共同研讨,还能直接借助手机表达观点,提出疑惑。
教师向学生推送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视频、教案、课件、习题、课后拓展知识等,其中不乏名师大家编写、讲解、设计的。名师知识渊博、站在学科前沿、教学经验丰富、语言幽默风趣、表达精准到位,从而使学生领略到所学的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单调孤立的。有了名师的栩栩如生地描述,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拓宽了解题思路,拓展了学生视野。
2.2 观看微课视频,理清课程要点
微课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辅助教学模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3]它主要围绕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进行选题,以时间短、内容精、质量高为特征,向学生传递精华内容。这种形式是适合现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用碎片时间刷机,因而容易被他们认可采纳。
教师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进行创意设计,录制微课视频,使用“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时,遇到问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复观看,这样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学生也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及时个别解答,也可以将问题带入课堂教学,师生就这些问题展开交流、深入讨论,达到答疑解惑之目的,真正理清课程要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雨课堂”把教师与学生的手机连接起来,师生实时互动。教师将设计好的手机版课件、预习任务、复习任务和练习题,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便于学生课上课下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借助手机,学生将学习过程延伸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自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4]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对于那些不善表达、慢热型的学生,借助手机也能参与到交流讨论中,能够让问题得到及时解答,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雨课堂”的??幕功能,匿名提出疑问、观点和想法,教师会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解答,如遇到共性问题,教师还可实时调整授课内容。弹幕,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时反馈的平台,也赋予了课堂趣味性。在课间开启弹幕,让学生聊天吐槽,放松紧张的情绪,这样也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2.4 实时数据分析,获取过程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个别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测验考试来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具体操作时存在不够科学、准确、客观的数据,课堂回答问题覆盖人数少,课后作业抄袭复制现象多,测验考试成绩反馈滞后,很难真正反映某一课堂的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雨课堂”从课前预习、课内互动、课内限时测试、课后作业等层面采样数据,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支持,提供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的个性化报表。[5]
“雨课堂”的立体化数据分析,让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用时长短、易错点、测试成绩、互动情况,既可以实时给学生反馈学习状况,同时也让过程性评价有了较客观、准确的数据。“雨课堂”的立体化数据分析,也让教师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调整,哪些方法需要改进,哪个环节需要加强等,使得教师的教学获得实时反馈。同时,教师还可以投票功能,允许学生匿名投票,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效果等方面最真实的想法,有利于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初探
我们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积极实践,旨在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改革之路。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MOOC、微课、雨课堂和传统教学融合在一起,实践混合教学模式。我们在开课前及教学过程做了大量的工作,力图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前――课内――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6]
首先原有传统教学使用的材料已经远不能满足混合教学模式之所需,其次教师“单枪匹马”几乎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组织教学团队。我们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联合计算机专业部教师,通力合作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实现二次整合,对各章节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整理,拆解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选用和加工,以更加适合于混合教学的授课模式。精选各MOOC平台上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视频及资料;从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中挑选出重点难点,设计、录制微课视频,编制教学案例、讨论问题等;专门制作适合手机屏幕的手机版PPT,既有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PPT还有教师课堂面授的PPT,导入习题、测试题等。
C语言课程中重点知识有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等;难点知识有语义符号化、数组应用(查找、删除、插入、排序)、字符串处理、函数递归调用、指针应用等。比如针对循环结构,录制了for循环、while循环、do-while循环的微课视频,研究枚举和迭代算法,编写教学案例A趣数求解(水仙花数、黑洞数、回文数、陷阱数等)、案例B[π]近似值求解、案例C猴子吃桃。
3.1 课前准备
根据现在大学生手机不离身的特点,我们除了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团队精心制作的教案、微课视频,教学团队精心挑选的MOOC资料、思考题、测试题,教学团队精心准备的教学大纲、阅读资料等外,利用“雨课堂”,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手机推送课前导学资料,其中包括手机版PPT、学习指导、拟讨论的知识点及MOOC视频、微课视频等。学生根据导学材料要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并将疑问标注“不懂”,教师通过“雨课堂”直接掌握学生预习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教学内容的微调整。[7]
3.2 课内实施
实施课内教学时,会自动生成本次课程二维码,学生通过微信扫描进班。教师首先将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贯穿式梳理,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授。教师边播放PPT,边讲解,引导学生面对面讨论,打开弹幕让学生匿名表达观点想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讨论中学习了新知识,在讨论中解决了疑惑,在讨论中给出了解题新思路。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推送了适用手机版的C程序编译器,以满足学生随时编写、调试程序的需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堂PPT逐页发送到学生手机,帮助学生保存课件及课程回顾;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入“雨课堂”的限时测试,一般是选择题、阅读程序或完善程序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5-10分钟)内完成。现场统计学生的答题正确率、答案分布,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授课节奏。对课内学习的知识进行测试和评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8]
3.3 课后总结
课堂讲授结束,教学过程并未停止。教师课后向学生推送复习任务,让学生借此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总结、巩固课堂所学。学生完成复习任务后上传结果、参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监控、答疑、评价。对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随时可查看上课的PPT,重点复习课堂中点“不懂”和收藏的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将学生测试结果的详细数据发送到个人邮箱,利用课后时间对学生的具体参与情况和答案等进行仔细的研究,既可以对所获取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从而优化课程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还可以个性化地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