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8:0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学经典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天人合一”应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它体现的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反映的是天(自然)决定人,人又定胜天的辩证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的德育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变能够反映学生的想法,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将教育客体与“人”(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密切的联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教育的形式上设立更加活泼的、真切的、轻松的体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改变原有的单一和刻板(包括教师对于学生教育态度和语气)方式,传统的德育课程也好,实践活动也好,都会令学生感觉到“又在说这些大道理”老生常谈,枯燥乏味,而且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认为没有学习价值,会出现应付的心态,教育效果不好。但如果能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新的教育方式,那么更能易于学生接受,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吸纳学生关心的、热议的话题以及社会元素,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时政实事为德育教育的新的立足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度,与时俱进,用身边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引起反思,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同身受,主动学习、认真领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学思并重,循序渐进”教育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学习思考也就变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会思考那也只是“虽知不广矣”。因此,不论是哪种科目的教育都是需要“学”与“思”相结合的。在现代的大学德育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指导学生要“学思并重”,善于思考。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涉及面较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比较易于学生接受,但大多都是在开展的各项活动过后德育的教育过程也就随之结束。久而久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十分适应这种方式,形成惯性。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对每次教育过程进行思考。浪费了很多再教育的机会。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就是说,学与思是不可分离的,不论学习什么,深入的思考都会推动学习的效果,而思考遇到困难,不够深入,就需要加强学习,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取得进步。
3“.有教无类”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论语》中曾讲到:“子曰:有教无类”,《墨子•所染》中也曾提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人性论,也是他推动贫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在《荀子•法行》中记载:南郭惠子曾问自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答道“:君子正身以倭,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这是教育可以化愚为智,话恶为善的道理。学生是不分好坏、等级的,而且良好的道德素养也不是生来就有、永远不变的,这就像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思想品行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学习不好的学生思想道德就一定有问题一样。我们曾在网页、报纸上看到多少貌似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青年其实是违法犯罪的罪犯,轰动全国的化学系高材生因嫉恨室友的才能为其投毒等等。当然这些仅仅是个案,但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存在于优秀青年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一些问题呢?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好与坏并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而且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学生,应重视后天教育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巨大作用。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理论联系实践。《朱子•语类》中曾讲:“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里的“知”是指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如不付诸于实践,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二千年前,希腊人曾提出“:美德可以被教会吗?”的问题,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那么这样一来,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而实际上,我们的《论语•学而》中早已有“敏于事而甚于行”的理论论述。这与今天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完美人格都是相互关联贯通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提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这是道德的自觉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国学中的德育思想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1.国学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根本。清末以前本无国学的说法,它的产生是与西学东渐分不开的,在民族危难,国势衰微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迷茫中的中华民族,找回民族尊严与自信,多少仁人志士将这一理想寄予国学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国学达到中国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中国人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这种独特的精神认同和民族思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这一点上看来,国学的产生便肩负起了教育国人要学习国学,热爱民族,热爱中华的重任,这与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2.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哲学”中的“哲”在国学中训作“知”,意思是说求知的学问,讨论哲学的内容在《子》部最多,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名都曾谈及,但以儒道二家最为突出,儒家除《论语》以外还有《孟子》《荀子》有涉及哲学的名篇。例如在我们熟知的《论语》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强调凡是要通过人的努力去达成目标;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在教育上认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等。在儒家经典名篇《大学》中强调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我们在《易》经中又学习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如此类,在国学经典中还有很多,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当时人们学习的经典教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形成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总结
篇2
经济学理论试析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增值服务问题的几点思考
伴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着中国大陆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扶植政策的风生水起,如今,VC、PE已变得炙手可热,各种类型的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从而使得被投资方对于投资机构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很多创业者也开始将能否提供良好的增值服务作为挑选投资机构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这种大背景下,关于创业投资机构增值服务的争论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基石创投合伙人王启文认为,增值服务日益成为投资机构的核心,基金与基金之间越来越表现在增值服务的竞争。力合创投董事长冯冠平说,增值服务内容包括市场、技术、管理、资金、资源的整合等;对每个投资公司来说,投给企业的除了资金还有增值服务。湘投高科技创投总经理谢暄认为,增值服务包含了大量内容,而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做完的。如果离开了增值服务,创投机构只能是昙花一现。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裁李万寿表示,在增值服务方面,创投应当注重利用国际经验,积极向外看、向全球看,而不仅仅局限在我国本土。可见,创投机构已经认识到了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投资机构对自身价值的发掘和增值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增值服务的内涵
一般来说,增值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指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或者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最终使得产品的价值增加。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创投机构的增值服务:①参与企业战略远景规划;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公司治理结构;③提炼商业模式;④协助客户进行投资理财,规避风险,提高收益;⑤资本运营,包括再融资、并购重组、上市等一系列方面;⑥引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券商等中介机构;⑦公共关系方面,引入政府资源、客户资源、行业资源和创新技术等。
二、增值服务在创业投资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创投机构和被投资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创投机构的增值服务,对赢得投资项目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创投机构提供增值服务,主要有: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平台的搭建,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管理上,民营企业,家族式企业等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控不严格,财务管理的能力比较薄弱,关联交易比较多,市场推广与销售能力不足;而且,他们普遍缺乏资本市场的运作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创投机构具备较强的增值服务能力。几年前,中国创投机构普遍”重投资、轻管理”,对投资后增值服务不够重视,而有了近几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创投机构开始意识到开展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增值服务水平,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策略的调整,将会使“创业投资之路”走得更加稳定牢固。
此外,创投和其他投资的最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增值服务来降低投资风险;通过增值服务来提升投资价值;通过增值服务来打造创业投资自身的竞争力。“资金+管理+服务”才是创业投资的最有模式!当然,各个创投机构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各有特色,往往与机构出资人背景、行业背景和投资者的偏好有关。这就使得创业企业与创投机构的“搜索与匹配”具有双向性,且增值服务特色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增值服务问题的几点思考
增值服务涉及内容广泛,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提供增值服务的前提是,创业投资机构一定要能够认清形势,抓住实践中的几项主要矛盾。
(1)创业投资机构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务众多,但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所侧重,针对不同的企业,哪项服务是最重要的,最能吸引创业者,这就要求创投机构在具体投资时,基于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和自身能力,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去发挥自身的增值服务水平。
(2)当今创业者都比较看重增值服务,所以,创业投资机构怎样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增值服务能力很重要,比如,建立配套服务团队,包括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直接与管理咨询、财务等专业公司进行深入密切的合作关系等。
(3)在投资伊始,当创投机构发现了创业项目存在盈利性和成长性后,很显然,不能无所作为,必然要想让其优势显现出来,自然要参与到其管理中去,只有通过自身的有效参与,才能挖掘出自身想要的东西。因此,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增值服务也可能决定项目的成败。
(4)创投机构在提供增值服务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是“特色”服务,而不是“全能”服务。创投机构不能也不可能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应扬长避短,提供特色服务。第二,应提供“战略”服务,而不是“战术”服务。就是要在发展方向上、经营模式上、内部管理上可以给予建议,但不宜过分具体到企业的经营中去。第三,应提供“距离”服务,而不是“贴身”服务。服务是有距离的,投资经理没有必要“现场说法”,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影响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工作。
四、创业投资机构如何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
把资金投入到创业企业,显然只完成了投资的第一步,如果不能提供其他服务,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以下如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
(1)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解决创业企业的管理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形成对企业经营行为必要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产生管理合力。投资者在投资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创业者的沟通,客观的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家族化管理、决策个人化和不透明、财务管理混乱、偷税漏税等不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行为。通过完善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建立决策体系科学化、财务管理规范化、机构设置高效化、纳税环节透明化、激励机制合理化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此外,物色高层管理人员,加强与充实创业团队力量,强化中层骨干队伍的作用,这是风险投资提供增值服务的重要内容,例如必要时引入合格的忠于职守的职业经理人,取代原来的创业者负责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2)协助企业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创业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基本纲领。创业投资机构应从宏观角度,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自身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被投资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提供意见和建议,如市场营销与策划、新产品开发与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品牌的打造等,促使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3)提供财务服务和融资平台的支持
从财务服务的角度,为被投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财务服务,如培训财务人员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记账等。利用创业投资机构的金融网络和自身良好的信誉,协助被投企业进行再融资,吸引新的投资伙伴,协助企业以提供担保形式向银行贷款,协助企业进行重组、购并以及制定上市计划等,帮助企业进行资产调整,引入合适的券商作为保荐人完成辅导期要做的各项工作,并统一思想、行动协调、不断完善,实现投资企业的上市目标,创投机构也能顺势退出,赢得收益。
(4)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业投资机构往往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熟知国家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同时具有人才资源、金融服务、信誉资源、广告媒体等网络资源,创投机构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把被投资企业和这些宝贵资源进行嫁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法律、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预防和处理在市场搏击中的各种危机,保证企业正常的运作和发展。
五、总结
篇3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都写不好,岂可奢谈“论文”?连基本的“文”都不通,“论”从何来?老师把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当成作文批改,实出无奈,这正是当代大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真实写照。
不少机构和学者对在校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同时对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也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常月华教授在《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指出:请假条是生活中常用的文体,在调查中,居然有“30%的学生写不好请假条”,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程度。她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学期间语文教育中书面语方面的差距……从调查结果显示的数据看来,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报告,的确是学生的一大难题。论文从结构、材料,到字词运用所显示出来的书面语功底都让笔者感到吃惊”。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这十二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语文课,进入大学后,还有大学语文或汉语课、写作课等。可是,到写大学毕业论文时,“本不该出现在大学阶段的并不高级的语言问题却多得令人瞠目”。语文教学花样百出,“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却每况愈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低下的问题足以使语文教学工作者痛心疾首”。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低下,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语文素养的低下又影响专业学习的深入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创作。不仅如此,语文素养的低下,还可能导致心智不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大学语文课能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吗?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部分大学陆续开设大学语文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客观地说,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正因如此,有的学校削弱甚至取消了该课程;有的学校虽开设,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十分勉强。同时,部分学生又感到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大学语文课成了鸡肋。针对这种情况,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重视母语教育,提高汉语能力的提案。
不过,开设大学语文课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如果因为大学语文课成了一门必修课,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大大提高,那就太值得庆幸了。但事与愿违,大学语文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效用有限。事实证明,不是重视与不重视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们有语文课,却无语文教育――我们关注层次划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语言技巧、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等,根本无视语文的整体美,把语文搞得支离破碎。上了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只知道记住标准答案以及答题技巧去考试,却愈发不知道怎样说话,怎样行文。如果延续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以说,大学里即使开四年的语文必修课也不一定管用。
在中小学语文课有些“异化”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实际上有“补救”的意味。而如果“补救”行动又延续过去的教育思路与教学方式,这样的课程,除了体现在大学生成绩单上的学分外,没有多少实际作用。
原本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目标并未实现。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三、提高语文素养应重视经典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在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把经典中所蕴涵的语文要素和文化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
通过经典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在国外有着丰富的经验。国外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语文教育,都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比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在课程标准等文件中明确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阅读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早在一百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必修课。“文学人文”主要强调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代文明”主要强调哲学和社会理论经典的阅读。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经典阅读课程。从国外这些做法来看,重视经典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明智选择。
在我国,经典阅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古代,经典阅读是主要的教育方式,其主导教学方法是孔子的“述而不作”式的原典阅读,以经典文本为中心的经学记诵诠释。可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看,以前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缺少对阅读经典的引导和规定”。中小学经典阅读的缺失延伸到了高等教育,有出国留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别说四书五经了。国学传统经典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母语运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北师大郭齐家教授直指这种弊端时说:“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他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和人格涵养,“诵读传统经典正是便捷有效的路径”。
我们提倡经典阅读,就是要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句话,通过经典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有以下目标追求:一是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二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在学生头脑中加深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三是推动学生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修养,提升个人涵养。
篇4
但是,学术界和教育界往往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当做两码事。一方面,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国学热的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和家长只是将经典教育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业补充或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中小学素质教育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减轻学生负担,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提高学生各种才能等,鲜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著。如何研究素质教育情境下国学经典的弘扬和传承,如何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成长成才成人。
2.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内心空虚,成绩下降,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主要是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中小学生抓起,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1.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记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将相和”的君子风范,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3] 鲁迅.呐喊・自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论文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提经典的今天,让国学经典重新散发光芒,重视国学教育,认真对待和尊重传统.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新时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之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与“生人”,形成和发展了一个“和而生”的价值体系,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社会在内的群体和谐.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此种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今世界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争端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为本的道德哲学,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积极意义。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面对着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价值迷惘和“自我”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发展以国学为切入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在全盘西化浪潮的影响下,当时教育部颁布废除经学科的命令,从此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诵读传统经典在各级学校教育体制中消失。这是中国教育的巨大损失。国学被抛弃后,出现了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虚、信仰缺失等严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发扬民族文化、重振国学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一、重振国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学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国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又有“寻根”热,9O年代国学再次掀起。当前,我们既需要对围学进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断对其精华进行传承与弘扬而国学的现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国学经典读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名扬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对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语言表达缺乏古风的典雅,变得浅白粗俗。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伦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反思.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悟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忽视中华文化在建立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输,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人生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如果重智轻德,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全面,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爱等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旨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围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国学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通过学习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二、重振国学,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教育观念创新
关于教育的使命,传统观念认为是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则认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为能力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给知识;给方法;给视野。其中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80后”、“9O后”这代的学生。他们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我们将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当前我们应当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国学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曾讲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这里的觉悟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透过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混沌,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蕴含的旨意,内化为自身的智慧。这里的“悟”便是一种思维的探索,视野的拓展。
篇6
摘要: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重视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这样则能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愿意讲,学生喜欢学,既可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亦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来。经典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回归经典”为旨趣的教学改革,就不能不从我们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对经典进行必要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3026506
2006年,我去台湾辅仁大学参加一个关于国学的国际会议。当时也有一些北师大文学院的学生在那里学习。我询问他们与台湾学生交往过程中,大陆学生有何优势和劣势。他们回答说:要是谈宏观问题,我们可以侃侃而谈;要是谈具体的某篇文学文本问题,甚至到其中的字词的解释,我们就往往无法跟他们对话,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阅读过这些原著或阅读得不够细致或读过而忘记了。
我后来常想这次与学生的对话,思考我们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前苏联的以意识形态为纲的影响甚深,至今仍未能完全彻底摆脱前苏联的影响,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且课程多,课时也多,而不强调中国语言文学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教学,特别是不重视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大而化之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确定的具体的名篇、原著知之甚少。其结果是“两头落空”:即,一头是理论空洞无物,另一头是对具体的经典文本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例如我们的本科生学完了《文学概论》课程,所得到的是教师或教材中古今中外杂糅在一起的“二手转述”(有的甚至是“伪知识”)。这种“二手转述”往往是教材的某些教条的教师个人综述,而转述者却不知道作为文论原著的中国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何物。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宏观上能“侃侃而谈”,大而化之的议论,不能解决问题的空论;另一方面微观上则缺少原作原著的知识,一旦进入原著的某篇某段某句,只能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来,或因为从未读过,或读过而记不清了或遗忘了,实际上处于无知状态。
我参加过教育部1978年编制的教学计划(武汉)和1980年编制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云南)的会议。据我所知,当时思想未能完全解放,改革精神不够,都还是沿用“”前的计划,只作了小修小补,没有完全摆脱前苏联的影响。在建国初期,苏联派来了许多专家,帮助我们制定专业及教学计划,其特点之一就是“概论”、“通史”大行其道。民国时期的教学计划有问题但也有优点,优点——主要是细读古代经典原著——未能保留下来。建国后的大陆高校与台湾、香港的大学也交流不够,台湾、香港的大学中国文学教学更多的是保留了民国时期细读经典名篇、原著的教学传统。
二、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应有的方向: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
在语言文学学科中,我这里主要指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教学中,应该回归到经典名篇原著的阅读和教学上面。为什么要强调经典原著与名篇的阅读和教学,而不主张过多的“概论”和“通史”的教学?
因为经典的名篇、原著是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学科的根基,离开这个根基则学科就不能成立。经典的名篇、原著是什么?总的说,是经过时间一再检验的那些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的书。我认为原典有四大特点:
1. 原创性。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根据著作时的情况发现了人类知识某些方面,从而成为人类智慧的种子。那些开宗立派之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管理社会或开发自然或创造艺术的观念或优美的篇章。就诸子百家的著作而言,那是西周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混乱,所谓“礼崩乐坏”,原有的“礼乐”不能维系人心,诸侯纷争,战争频仍,社会失序,人民痛苦不堪,怎么办?这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人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差不多无所依凭的情况下,提出了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所以提出的思想完全是新的,具有原创性的。
2. 历史性。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本身就是具有历史针对性的,是为了所面临的问题而写的,其后又经过长时期历史检验和实践检验的,为后代一再阅读与研究的,形成了一个知识的谱系。儒家孔子《论语》之后所形成的所谓儒术,汉儒重实证,是第一期;宋儒崇理,是第二期;清儒,即所谓的乾嘉学派,继承汉儒的遗产,也是重考证,是第三期;新儒家,面对现代社会,重视古代思想的现代转化,是第四期。这四期儒学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衔接性的知识谱系,具有历史的深厚性。还有所谓“龙学”、“红学”等都是如此。
3. 深刻性。原典对问题做了入木三分的阐述,往往是整体的把握和局部提示都具有普适的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说的话,孔子似乎在两千多年前,就站在历史的转弯处,说着这些箴言,等候着21世纪在中国大地上流行的以拜金主义和拜物主义为核心的商业主义。关于“美”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提出了“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说,在“物色”篇提出“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他说的话绝对不比朱光潜教授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差。
篇7
中秋节主持词串词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金秋好时节,繁花似锦,欢歌如潮。
大家一起为明天更美好而相聚!
在活动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代表庠瑞国学馆的所有老师感谢大家的到来,并且送上我们的祝福,祝福大家年年圆满如意,月月事事顺心,日日喜悦无忧,时时高兴欢喜,刻刻充满朝气,月 圆人圆花好,家和万事兴!
谢谢大家!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就好象寒冷的冬天,太阳照在身 上暖洋洋的感觉,对爸爸妈妈来说每天看见宝宝微笑的脸,就是 最大的幸福,下面请欣赏由庠瑞宝贝给我们带来的舞蹈表演,幸福的脸。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 光耀千古 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 宝贵的文化遗产。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下面请欣赏宝贝们给我们带来的经典诵读《论语》掌声欢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童年就像 一首诗,描绘着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请欣赏大班为我们带来的 舞蹈表演<春晓> 2 接下来是我们 的精彩问答环节,现在由我给大家念一段文字, 我所提问的问题全都在这段话中,请小朋友和大朋友仔细认真地听,一会我提问,谁能答出来,谁就可以获得我手里的奖品,希望大家积极回答我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 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 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据说此夜月球距 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 中秋又称“团圆节”。
3 掌声欢送卢老师, 今天的歌是美丽动听的,今天的舞是优美动 人的,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请欣赏小班小朋友为大家带来 的小快板《小蚂蚁》 当音乐响起时,当身体舞动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快乐。请欣赏舞 蹈《我爱洗澡》。
感谢各位精彩的表演,将我们带入快乐氛围中来。不过,接下来 的环节,将会让气氛更加的热烈起来。有请苏老师给我们带来互 动游戏,掌声响起来。
接下来是我们二等奖的抽取 好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接下来是我们的话剧表演《小兔子乖乖》 请欣赏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共诵千古美文, 共诵中华经典,聆 听诗文、书韵。
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品千古美文, 感悟经典人生。接下来请欣赏《千字文》节选 最后呢是我们的精彩的一等奖的抽取,这个请出我们一直默 默支持我们的周老师为我们抽出今天的一等奖 奖品的设置 奖 金学费代金卷100.大礼包一个。周老师说谁的掌声最响亮就是 谁的?哈不鼓掌等什么呢?
4 伴随着这美妙的哦音乐,今天庠瑞国学馆的大家庭的聚会,也 接近尾声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退场的时候您可以凭着领奖卡 领取我们庠瑞国学馆给您准备的精美的月饼一块.再次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庠瑞国学馆全日制私塾幼儿园全体师生和各位家长朋友相聚在一起,共同庆中秋节到来!
篇8
摘 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的高度,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贯彻深度,尤其是当今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旨在通过分析高中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究其原因,借鉴国学之经典,提出解决的几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现状;国学经典;有效途径
英国萨克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ussex)的最新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人们的深远影响远非学习知识本身,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今天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能不说功利性的学科知识教育占据了绝对的比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装饰品,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社会对学校唯大学录取率的评价面前,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下,学校本该对学生进行的本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被绑架的“阶下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截面,学校教育本身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发生了变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呈现出“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的特点,其结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无条件给高考知识学习让路,靠边站。要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专职,而且更多时候是在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进行,从而导致课堂的思想政治学习辐射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教育塑造的人只是掌握了专门知识和工具的“单向度的人”,而不是能够追求更广泛的生命意义、创造个性化幸福生活的个体。正如专业人士所述: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
一、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教育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对称
毋庸置疑,今天“物欲横流、信息爆炸、崇尚西方个性化”的现实生活给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学校大力唱响“立德树人”的主旋律,教育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着力“诚、爱、礼、孝、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而另一方面社会的负面影响层出不穷,网络游戏的暴力、“扶与不扶”的争论、“艳照门”的炒作、“金瓶梅文化牌”的争夺,加上电视各种丑恶事例的曝光等,都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点迷失了方向。
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不对称
迫于高考的压力和家长们的“期盼”,今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忽视了思想,学科教学内容更多偏向有利于高考方向的政治知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弱,内容空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加上文理分科导致的“残缺”等,致使学科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背道而驰。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时代性的教育对象不相称
纵观我们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么为了追求高考而更多注重知识化的传输,舍不得花时间来做“润物细无声”的转换。要么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素质教育的节奏,落后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不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觉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空中楼阁”。更有甚者,不少教师依然存在片面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
二、借鉴国学经典,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条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政治和思想教育要双管齐下
《论语》说的“三思而后行”,就是思想要走在行动的前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好符合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目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它以德为核心,它决定着学生政治素质的高度。新的中学生守t突出了德的主体地位,个人美德和社会公德完美结合,这就是“立德树人”的出发点,这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所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又要重视学科政治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两者相互促进的高度。
2.优化环境,探索人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蹊径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其实“立德树人”的环境不外乎三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而这三者中,社会环境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在大力关注民生的今天,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民生,党的十以来,各级党政部门都在加强净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已经凸显,德行你我、感动人物等等正能量的传播正悄悄地成为良好社会环境的强心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相信这样的社会环境很快就会形成,因为这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另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积极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等途径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通过多部门联动活动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再者,主动介入家庭教育,正如《周易》所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家长、学校开展的家访、家校联谊等活动,才能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3.借助国学经典,催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内驱力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承认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他们的时代性,但不管怎样,因材施教的最高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恐怕就是我们要追求仁德的初衷吧!这也是今天“中国梦”的基本要求。要想树人,必先立德,《庄子・德充符》的“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充分说明德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德才能行远,只有德才能聚贤,只有德才能凝聚人心,只有德得到了最大的修缮,“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单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树人是一个统治阶级的教育目标,即,就是塑造一个具有统治阶级政治意识的社会人,所以今天要实现“中国梦”中的教育目标,立德也必须先行。正如上文笔者所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其实也就印证了树人必先立德的道理。但立德不是空穴来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海市蜃楼,笔者认为,今天的素质教育还是应该在因材施教中的“材”上做文章,教育者更多认为“材”只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教育对象,但笔者认为“材”也是古代先贤们为我们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即,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国学经典。
爱国莫过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这不就是和谐社会之必须吗?《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就是“诚爱礼孝仁”最好的写照,诸如此类的国学经典正是我们树人的典范,是我们教育者手中的“材”,更是受教者应该秉承的德。教育者用好了先哲们的“材”,受教育者感悟了先贤们的“材”,那我们实现树人的梦想只在朝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今天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亦然如此,只要我们致力于思想品德的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而生,这里的道就是教育梦中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国学经典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素材,做好了国学经典的传承,这无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内驱力。
借鉴国学经典推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悟同学经典的魅力,功夫在于体味,功效在于辩证地吸纳。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雄关漫道,路漫漫,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亦漫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教育者了解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持之以恒地本着一颗深入课改的决心,努力开拓国学经典在立德树人中的蹊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瓶颈的突破和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线装书局出版社,2012.
[2]特里林・菲德尔.21世纪技能[M].洪友,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教育改革;快乐大阅读;多彩活动;书香校园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30-02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活跃校园文化,于2009年我们开展“快乐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乐趣,营造清风缕缕满校园的书香氛围。
一、深入宣传,营造“快乐大阅读”的良好氛围
学校制定了“快乐大阅读”活动的实施方案。按照活动方案要求,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校园内张贴标语,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读书格言,精心布置教室、读书角及读书文化墙,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快乐大阅读”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开放学校图书室
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图书。学生可以随时到图书室借阅,也可以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和个人借阅,以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图书的需要,从而可进行自主性阅读。
(二)设立班级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由学校购书和学生个人提供书共同组成,同年级各班可以互换图书,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每班一橱,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每个班都有一个“小小图书室”。
(三)上好阅读课
1.有固定阅读课时。学校专门安排了每周至少一节阅读课,旨在引导学生能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成长。这节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形式有自由阅读、阅读交流、阅读汇报和阅读指导等。
2.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我们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科研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愉悦,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四)美化书香校园
学校为创设校园阅读氛围,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具有“书香气”。在校园内开辟书香苑、阅读长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还创设了国学文化墙和经典文化长廊,精选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展示,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润在书香中。
(五)办好校刊《青苹果》
校刊上发表学生的习作和读书的感悟、收获,激励师生阅读,体现阅读成果。
(六)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卡:学校为低年级学生统一制作了精美的阅读卡,孩子们把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佳段摘抄到阅读卡上。
采蜜集:中、高年级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师对于读书笔记予以检查、指导、评估,学校不定期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七)制作“读写绘”
学生自己编故事,并根据故事情节画出一张张画,附上文字介绍,一幅“读写绘”作品就诞生了。虽然学生们的文笔稚嫩,但是他们兴致高,这些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八)学校、班级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有:定期举办读书小报、国学小报评选活动;每月进行一次评选 “读书之星”活动;举办“阅读知识竞赛”、制作书签比赛、讲故事大赛、童话剧表演、朗读演讲比赛等活动;举办班级读书会,内容有演讲交流、古诗诵读、课本剧表演;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真组织了征文比赛:如《喜迎新春》、《读书伴我成长》等。全校学生热情高涨,参与面广,文章质量高,涌现出一大批喜爱写作的小明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
为了推动读书活动健康发展,学校将读书活动列入班级考核内容,以评促读,评出“书香班级”、“书香学生”,期末总结并颁奖,从而进一步激发师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抓好国学教育
《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学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的儒雅、淳美气质,而且起到积淀语言知识的目的。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一)上好国学教育课程
学校制定国学教育诵读时间和督查办法,并制定国学教育的级别和过级办法。
每天中午预备前20分钟诵读,检查小组巡视督促诵读。国学教育的级别分为六级,一年级为一级,二年级为二级,依次类推。
每一级分别设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每个学期末进行过级测试,由过级教师抽查本学期所学国学知识,学生以背诵为主,老师对测试结果做记录。每一学年末对本学年两次过级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本年度级别的档次成绩,给学生颁发级别证书。
(二)举行各种国学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学校举行各种国学诵读展演活动。各个年级集体背诵本年级国学内容的背诵大比拼,学生全体参与,热情高涨。或者根据儿童作品编制童话剧、课本剧进行比赛展演:比如《守株待兔》让同学们知道了不劳动就没有收获,《掩耳盗铃》让同学们知道了自欺欺人的滑稽可笑……这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举行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中秋前夕举行了《明月照童心》美文朗读比赛,国庆前夕举行了《红领巾颂祖国》、《吟诗诵经唱红歌》等比赛。孩子们广读博览,诵读经典,从小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这些举措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化生活、语言素养,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大阅读初见成效
学校开展快乐大阅读的各种活动,师生收获甚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 2009年5月石家庄市第二届图书阅读指导课评比活动中,朱卫立老师获三等奖。
2. 学校被鹿泉市教育局评为“2010年度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先进单位”
3. 马慧肖老师讲授的《窗边的小豆豆》一课在石家庄市第三届图书阅读指导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4. 学校被评为2010年度河北省国学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校长段瑞明被评为先进个人。
5. 2010年11月学校诗歌朗诵《清明》视频节目荣获石家庄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优秀奖。
6. 2011年6月,学校童话剧表演《丑小鸭》在鹿泉市艺术节展演活动中获三等奖。
7. 2011年6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届图书阅读指导课评比中,郑丽园老师获二等奖。
8. 2011年12月,由王景丽老师主持的课题《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的研究》被评为鹿泉市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一等奖。
9. 2012年5月,张雨菲、吴一青、杜璞欣、吴月番、田心雨等同学在第八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优胜奖。
10. 2012年6月,在第二届全国国学优质课大赛中,王景丽老师所执教的《弟子规・习礼仪》荣获二等奖。
11. 2012年6月,学校被评为全国国学教育示范学校。
12. 2012年11月,史会聪老师在鹿泉市图书阅读指导课中荣获二等奖。
13. 学校多位教师在2012年鹿泉市乡镇级教师读书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14. 2013年6月,学校通过鹿泉市教育局“快乐大阅读”特色项目验收,有关领导、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篇10
近十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态势,总的说来有:方法论的检讨、中国经典的诠释、出土简帛的哲学思想研究、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思想、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及致力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建构等。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此外,儒学与当代、儒学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与道教、宋明理学、明清之际与清代学术、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等,已成为热门或显学;三《礼》之学、名家与汉语语言逻辑哲学、中国政治法律哲学、生态环境哲学、和谐思想、身体观、身心平衡论与心理调节学说等,正进入重新探讨的阶段并不断深入。
从学界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国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重点与热点问题或领域有:
第一,关于方法论的检讨或反思。许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积极检视以西方现代化理论、启蒙理性、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等来研究东方历史文化传统及学术文本的局限性,借鉴海外中国学家(或汉学家)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经验并检讨其得失,总结中国哲学学科创建百年来从依傍、模仿西方哲学到逐步建立起学科自主性的经验,研究哲学与史学、哲学史与思想史路数的区别与联系,试图摸索、建构更切合东方、东亚或中国哲学的方法学系统。
第二,中国经典的诠释成为主潮。“经典文本—思想学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思想空间和语言张力,关键是时代背景及学者们的学术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国典籍的丰富、深刻与远久,由于时代性问题的凸显和学者的理论自觉,由于中西之间的学术、学者的交流与对话,经典诠释的问题是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学界引进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或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等,同时思考自身的诠释传统,加强了中国经典诠释的方法学研究。而当前大家关注的经典诠释问题不仅包括经典诠释的方法或方式问题,也包括经典诠释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仅包括现代中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也包括古代中国学者与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仅包括西方经典诠释学与中国现代学术的结合,也包括中国固有之经典诠释的历史与内在理路。
中国的哲学经典汗牛充栋,在传统宋学、汉学的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日本学者的微观研究,以深入探讨儒、释、道三教及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变细节,阐释其间所反映的不同时间、地域之学者的创造性解读及外域文化的影响,是极有价值的。特别是,经典文本与传统的民间社会生活,与传统政治法律制度的关联,经典文本在东亚地区的互动与发展中所获得的不同意蕴,经典文本的东西方翻译史,印度与中国佛教的传播及发展,近代中、西、日词语或范畴的格义与互释……这些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不断深入和细化。
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国学者更加重视国学即中国传统学问或学术,突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综合性,尤其是重视对经学或某一单经的阅读与研究,并注意在传承历史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意义上去培养后学。有关儒家、道家、佛家经典等的诠释,要花很大的气力,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夫和厚重的思想涵养,需要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与传承。随着时代的步伐与对生活意义的开拓,学者们也将进一步创造性地阐发经典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第三,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论总是与中国古代的天道论与人道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目前哲学界非常重视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学、正义理论来分析研讨之。、自由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对话,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政治与法律问题的凸显,现代政治学、伦理学的挑战,都激发了本学科同仁去加强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疏理与阐释。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不仅仅重视价值或古人所谓的“义理”,而且重视公正有效的社会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构或制度建设。可以说,典章制度、各类文书即使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典章制度之学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心之一,这些在儒家经典以及后来的大量史料或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中国古代哲人的政治观念与制度追求,历代政治哲学思潮尤其是明清与民国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变迁与影响,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差异、会通、超越等,这些都已成为学界的难点问题,富有挑战性。
第四,出土简帛的哲学研究仍然是热点。王国维先生有“二重证据法”之说,即地下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上世纪90年代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的一批楚简,其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尤其关于孔门七十子、战国儒道诸家的资料弥足珍贵。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简与帛书、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学术价值颇丰。以上简帛文献是研究先秦两汉诸家学说之流变、先秦两汉中国人之宇宙观念与伦理思想的宝贵资源。
另外,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天星观楚简、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张家山汉简、荆门包山楚简等,有很多关于当时民间信仰及官方法律文书的文字。2006年,湖北的考古专家又在云梦发掘出一批汉简,基本上是法律文书,与睡虎地、张家山的材料相呼应与补充,而且还有类似《说苑》一类的书。我国有深厚的法律文化传统,值得我们重视,希望哲学界与法学界联起手来研究。历史上观念、制度与民间习俗的相互联系及其具体内容,也应是哲学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意味着我们日益重视价值观念的生成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五,宋元明清学术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的研究重心。这一研究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很发达,这是由于宋明理学与清学的巨大成就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由于宋明理学较前代学术呈现出了更高的哲学形式、哲学意味所致,另外也有时代较近、存世文献充裕等原因。
宋明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宋明理学的哲学范畴、哲学体系,学术人物与学术群体,派别师承和学术流变等。另外宋明理学的民间化、官学化与明清新哲学的兴起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明清哲学研究,就特别重视“宋明—明清”哲学的演变及其现代性之动向,萧萐父先生、许苏民先生与年轻学者吴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颇有创见和学术影响。但也有不同学者的挑战,质疑侯外庐——萧萐父先生的“明清之际早期启蒙”说,质疑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乃至清代戴震与宋明儒学有根本区别之说,也有专家质疑清代以“礼”代“理”之说。由于宋明儒学的复杂面相和思想成就,并且历史上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世界数百年,所以宋明学术与佛家、道家、文学、科学、商业、政治等的相互关系或联系,宋明理学在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民间传播及当地朱子学、阳明学的复杂性,宋明思想的东亚影响、不同走向以及与当时西学的结合,都已成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或研究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宋明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现代性还需要重新探讨。
第六,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与特色,确立起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专家特别关心中国哲学的真实内涵与自我形式或方式,注重研究中国哲学的宇宙论与形上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与语言方式中的哲学问题与学说特色。
对此,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综合海内外专家们的见解,总结出中国哲学的某些特色: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与尘世、超越与内在、本体与现象等绝对二分的构架,而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互依存、相成相济的,人在天地之中可深切体认宇宙自然蓬勃生机、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产生了一种个人价值的美与善。
粗略言之:①“中国哲学的气论是自然生机主义的”;②“中国哲学把宇宙看成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③“中国哲学有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和智慧”;④“中国哲学重视存在的体验、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功夫的达成”;⑤“中国哲学实践性强”;⑥“中国哲学有自身独特的概念、逻辑、理性”;⑦“中国哲学中,道、诚、仁、性、理等本体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而在中国哲学中,天人之间、形上形下之间、价值理想和现实人生之间是没有鸿沟的”等。
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之思的这些本原特征,都说明应该“在与西方哲学的比照、对话中,超越西方哲学的范畴、框架与体系的束缚,确立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哲学智慧与哲学思维的自主性或主体性”。学界提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或“自主性”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去排斥西方哲学或非中国哲学,犹如提出饮食的个体健康、个体选择问题不等于排斥饮食或反对饮食,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是常识,我们当然不能陷入因噎废食和中西对立与隔绝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