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4 05: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产电影;动画电影;英雄形象
对英雄人物的渴望,甚至对自己向英雄靠近的希冀,这类想法都是植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的。好莱坞不断推出的各类超级英雄电影,以及中国风靡全世界的功夫电影,便是对观众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进行迎合的例证。而在动画电影中,英雄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角色形象。由于动画带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是具有高度假定性的,主创在对英雄的造型、动作、本领乃至人物性格、内在的心理活动方面的塑造有着较高的自由度,甚至包括动物或植物在内的非生命形态,都可以被塑造为活灵活现的,令观众感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因此动画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外,由于动画电影的目标观众中有一部分为低龄观众,一个形象鲜明、具有非凡本领或品德的英雄形象能够较好地抓住这一类观众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顺畅地理解剧情。因此,在动画电影中,观众往往可以看到虚拟的英雄主导、带领着其余角色,来完成一件重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一言以蔽之,英雄形象通常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它们对于动画电影来说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关于日美动画中英雄形象的研究甚夥,这当然与日美动画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强势地位有关,而国产动画电影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的努力、所存在的症结,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英雄形象的类型流变与塑造中的缺陷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主要有三类,一类衍生自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如《大闹天宫》(1961)中的孙悟空,整部电影便是对《西游记》小说以及戏曲较为忠实的再现;一类则来自现当代艺术作品,这一类英雄身上已经被赋予了诸多现代人推崇的品质;还有一类则是原创类英雄,动画人意识到无法再单纯从文学、戏曲作品中挖掘素材,便进行了原创。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类英雄由于创作的自由度更大,人物所处的先在世界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其数量呈上涨趋势,如塑造了盖亚、赛小息等英雄形象的《赛尔号》已经拍成了系列电影。然而,国产动画电影却由于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或是受困于资金,或是窘于新创,在创作上进入了瓶颈期,长期落入低幼化、简单化、说教化的泥淖中。自《宝莲灯》之后,观众也长久未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看到立体感强、给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了。无论是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电影,如《魁拔之十万火急》(2011)等,或是取材于现当代小说的电影,如《藏獒多吉》(2011),或是纯原创的电影,如《兔侠传奇》(2011)等,其中的英雄叙事都有着严重的表达无力之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动画人在对英雄形象的演绎上依然存在不足。众所周知,美国迪士尼推出的《花木兰》(Mulan),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KungFuPanda)等,其中的主人公即英雄人物都是高度依赖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但是在美式成熟电影体系的改造下,电影在叙事、影像风格乃至宣传营销上,都有着明显领先于国产动画电影的优势。最终电影受到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人们的普遍欢迎,其中推出的英雄人物花木兰、熊猫阿宝等,中式角色直接被天衣无缝地套用于美式英雄模板中,受到观众的热捧。以《兔侠传奇》为例,这是上述三部电影中主观上对塑造英雄的意愿最为明显的一部。《兔侠传奇》有“国产美式”动画之称,其在人物的塑造、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成长、复仇”式叙事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借鉴《功夫熊猫》的痕迹。在商业运作上,无论是配音阵容、主题歌的演唱,还是精益求精的3D技术的运用,都可以看出电影强烈的市场诉求。但是其弊病依然是明显的,相比起阿宝的学艺经历被铺垫得很足,观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阿宝在武功和性格上的逐步成熟。作为英雄角色的兔二的武功来得过于容易,一开始就得到了生命垂危的老盟主的倾囊相授,不仅得到了老盟主的毕生绝学,还得到了代表江湖至尊的令牌,这样的“一步登天”无疑会降低观众对兔二的代入感。
二、英雄形象的内涵
与国产动画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一样,国产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内涵,这些英雄形象给予人们感动的方式也是动态的。无论人们身处何种时代,其居住地拥有怎样的文明形式,人们对英雄的期待是共有的。英雄人物代表了积极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英雄形象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着鼓励、劝诫的意义。人们需要从英雄身上获取面对挫折、积极进取、直面人生的勇气,以及弃恶从善的规劝。但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由于人们的期望值不同,英雄形象所具有的内涵又是各不相同的。以空间为例。中国武侠文化中,身处江湖之远的英雄往往打抱不平,除恶扬善,而位居庙堂之上的英雄则需要维护社会的秩序,追求国泰民安,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的困境。又以时间为例,在战火纷飞或人类面对生态灾难时,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是最受欢迎的;而和平年代,当人们经历着普通的日常生活时,真实、质朴、勤勉的小人物同样也可以成为释放出人性光辉的英雄。在国产动画电影中,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香港出品的“麦兜”系列电影。在《麦兜故事》(2001)中,麦兜的形象就是定位为普通人的,甚至在麦兜的身上,可以看到“失败者”的标签。那段带有无厘头意味的关于“鱼丸、粗面”的对话,表面上是为了给影片带来幽默气息,但当人深思时,这实际上隐含的是电影“原来没有,就真的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有些东西未必那么好笑,它会失败,会失望”的深意,导演以麦兜琐碎的生活撕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信仰。麦兜形象的可贵就在于,面对这个不好笑、会失败、人时时刻刻都有可能“不行”的世界,天真而单纯的麦兜能够为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努力,终于活成了一个生活中的英雄。如麦兜想去他心中的圣地马尔代夫,但是以他的阅历,他并不明白去不去得成马尔代夫取决于经济情况,而以为只要努力地吃完药就可以去马尔代夫。这样的平民英雄的形象,是国产动画电影中极为少见的。又如麦兜学抢包山,他没有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抢包山的利弊,实际上他并不可能通过抢包山来赢得奥运金牌,麦兜努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他的妈妈麦太太,他的妈妈是一个望子成龙的单身母亲,于是他不想让妈妈失望。而反过来,麦太太也是一个平民英雄,在她的精心掩饰下,麦兜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麦太太也为了儿子而给奥委会主席写信申请将抢包山加入到奥运会项目中。在这对母子心目中,彼此都是自己了不起的英雄,这便足够了。一般情况下,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必须是“厚德”的代言者,如作为个体的勤劳、善良、勇敢,对待他人时的忠孝仁义等。而在时代的变迁中,群众所具有的道德观与审美习惯是既存在惯性,又微妙变动的,电影要迎合尽可能多的观众,就必须在对英雄人物的德行处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源于神话故事《封神演义》的《哪吒闹海》(1979),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死而复生的前因是他杀死了蛟龙,为父亲李靖惹来祸患,面对父亲要杀自己以绝后患的情形,哪吒索性以刀割肉剔骨,归还父母,以表示不忘父母恩情。而这样的情节即使是当代中国观众也是难以接受的,遑论并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概念的非儒家文化圈的观众。因此,在动画电影中,哪吒之死被改为为了不让龙王再祸害百姓而自刎,随后转世重生后又击败了龙王,结局皆大欢喜。显然,在动画故事中,哪吒成为一个提倡正义、甘愿自我牺牲以维护和平的小英雄形象,原著中略显畸形的孝意识被淡化。《哪吒闹海》除了获得国内的百花奖之外,在菲律宾、法国的电影节上也都赢得了荣誉,可见英雄形象内涵是完全有可能调整为具有普世性,国内外观众都可以接受的。
三、英雄形象塑造的意义与前景
当前,艺术被普遍认为已经进入了后现代的语境,人们的娱乐生活也日益多元化。长久以来似乎已经定型的历史、神话乃至人们尊崇的价值观都出现了动摇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动画电影有必要把握住“变”与“不变”。需要“变”的地方在于,国产动画的题材应该更为多样,表现形式也应该更为丰富。动画人的创作活力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激发,甚至整个电影的生产模式,都有必要向着更高效和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不应改变的地方则在于,动画肩负的教育功能不应被舍弃,尤其是国产动画所依托的中国文化,所针对的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的面向不应改变。因此,由于英雄人物所承载的教化意义,英雄情结对主流价值观在观众尤其是低龄观众中传播的正面作用,甚至由于英雄主题能够有效地实现电影所追求的商业价值,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英雄形象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影像表达都是有必要继续下去的。近年来最具借鉴意义的当属《大圣归来》(2015)。电影超越《宝莲灯》之处就在于,电影中同时塑造了两个英雄:一是孙悟空,二是唐僧前世江流儿。就类型选择而言,电影取材于人们熟知的《西游记》故事,在塑造孙悟空的形象上,电影也有意贴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突出美猴王“酷”的一面;而就英雄内涵来说,电影又推出新意,将维护正义,保护弱小,勇于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赋予江流儿,正因为江流儿本身也是一个弱者,因此他的形象反而显得更加高大。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孙悟空作为“齐天大圣”,即唐僧的大弟子勇斗妖魔鬼怪时,电影中的孙悟空却是先颓废后觉醒的。促使孙悟空敢于在没有法力的情况下大战妖王,最终实现“大圣归来”的诱因正是江流儿的死。电影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电影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江流儿的见义勇为有教育意义,孙悟空故事是中国文化积淀的一部分,而孙悟空与江流儿之间幽默的对话则是典型的商业元素。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日本的《风之谷》系列以及中国的《大圣归来》能够在当前的商业运营机制下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大圣归来》亦完全有拍成系列电影的可能,这便是以动画来塑造英雄人物大有前景的明证。当各国在新世纪掀起文化上的“世界大战”时,动画电影无疑是一条高效的文化传播渠道,也是东西方观众都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中国动画电影能向外界输出的绝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还包括电影之后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所推崇的文化价值体系。从数十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英雄形象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并代表了积极进取的中国形象。目前,国产动画陷入发展的瓶颈,其英雄人物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国产动画产业取得生产与输出上的突破,继续沿袭正面教化观众,叩响人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观的艺术指向,并在原有基础上探索新的艺术形式,那么国产动画中的英雄形象将在传播中国文化,获取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普遍认同上散发出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晓云.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史国娟.中美动画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J].电影文学,2010(01).
[3]张玲玲.新世纪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J].当代电影,2013(06).
篇2
关键词:主旋律;真实性;争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52-01
第82届奥斯卡典礼上,凯瑟琳・毕罗格作为奥斯卡历史上首位女性最佳导演获得者,携领着自己的最佳作品《拆弹部队》,带给了世人新的惊喜。在此之前,这部充满热血和男性气概的《拆弹部队》也是横扫各大影评人协会大奖的“冲锋部队”。而这部赢得众多奖项的电影作品,更是被《时代》杂志称为“近乎完美”。
这部作品虽然发生在伊拉克战争后这个敏感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但是却从一名普通的拆弹人员的视角出发,将拆弹这一故事情节“线性”铺陈,并且在叙事中利用独特的气氛营造来获取影片的戏剧张力。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应该算是独特并且成功的。
但是从影片获奖以来,关于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也许对于最佳导演这一奖项并无过多异议,凯瑟琳作为一位女性导演能够拍出如此男子气魄的电影实属不易,也确实是女性导演的翘楚和典范,但关于这部影片争议更多的是其能否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
其中最多的批评落在了影片主题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上。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奥斯卡的评委完全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干扰,所以它是不配得到奥斯卡殊荣的。而也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中立的,是“反主旋律”的,这种战争思索应该是得到肯定的。
而就笔者看来,这部电影走的是讨巧而界限模糊的主旋律道路,虽然看上去客观真实,但是其主题还是归属于一种“藕断丝连”的主旋律视角。本文中,笔者将从主题把握和对于真实性塑造等各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通常我们看来,主旋律是指弘扬国家意识的电影类型。这种类型不单单只是中国特有,在美国特别是好莱坞向世界推广的众多电影产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主旋律的印记,甚至这种在“美式英雄”模式下塑造的各类形象,更成了美国输出国外的价值观符号和代表。
在《拆弹部队》生存的美国电影环境下,好莱坞的英雄模式常常是固定和公式化的,“英雄往往都是爱国者”、“都以一个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为影片的大背景并把英雄人物置于重大事件核心”、“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张扬个性,塑造力量完美式英雄”、“多数英雄个人生活潦倒或孤单离群”①……这样的主旋律模式通常都非常成功地把美国的民主体制、价值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都推销到了全世界。《拆弹部队》虽然不是大成本大投资的制作,不是一部企图贩卖“美国梦”的影片,但是其塑造“美式英雄”的各类手段上看,它也和“好莱坞式”的主旋律电影脱不了干系,或多或少都踏入了主旋律电影的范畴。但较为特别的是,影片走的不是“正统”的主旋律道路,而是通过游离却不脱离的姿态,来创造一种与惯常主题“藕断丝连”的新的主旋律视角,从而取得艺术和思想取向的双重成功。
首先,从主人公的塑造上看。影片中的主角詹姆斯上士正是一个追求生命价值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喜爱,在回国之后也能毅然地重回战场,因为那里才是实现他价值的地方;他喜欢独来独往,享受孤独,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总是在危险的时候冲锋陷阵;他还有一个博爱的心,能够和买盗版DVD的孩子成为朋友,为他的身世感到牵挂和担忧,甚至为了他不惜深入险境;面对身绑炸药的陌生人,他还能够为他不顾一切危险的营救。虽然导演在影片中加入了对于主人公内心苦闷和忧郁的各类描写,但是这都是不痛不痒没有情节根基的叙述,总的看来,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形象还是一种变形了的“高大全”。这样典型的“英雄”很容易就能得到美国大众的认可和肯定。也很明显地表达出影片的政治倾向及主旋律的视角。
但是近几年来我们看到,好莱坞主旋律这种过分的商业化行为导致英雄人物趋于模式化和雷同,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反感。首先它“失去了英雄人物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典型性”,“同时制造英雄的痕迹过于明显,过分夸大英雄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另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也比较粗糙。最令人诟病的是“其大国沙文主义的泛滥,甚至不惜故意扭曲他国形象”。②
而《拆弹部队》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它小心地避免了以上这些雷区,并且比较恰当的保留了主旋律应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使得影片的整体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又能获得主流电影的承认和追捧。像是在影片的后半段,主角回到了和平熟悉的生活环境,但他是失落和迷茫的,这样更具深度的内心剖析就使得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加完满和丰富。而他的在之后又决定重返战场的姿态使得其人格魅力和责任意识更具有了典型意义。
可是有人说,《拆弹部队》是“反主旋律”的,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其中“客观地”记录了伊拉克人对于美国入侵者的厌恶和不信任。比如导演在影片加入了非常多相关的细节:比如拆弹部队行动时旁人异样的眼光和部队执行任务时路上不配合的人群。还有极为重要的一场戏,就是詹姆斯寻找小男孩时却被小男孩的母亲赶出来的场景。
我们都知道,伊拉克战争是充满了争议的,无论是打着维护和平人权的幌子还是戴着上推行民主自由的帽子,都难以掩盖美国战争的罪恶性和欺骗性。导演一方面试图表示自己在真实记录这些英雄,希望标榜出自己的中立意见和客观陈述,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缺乏了对于战争的深入反思,缺乏对于人性的剖析和反映,反而削弱了影片的真实性。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所谓英雄也是国家利益的牺牲品,但是我们只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些英雄家庭和事业的烦恼压力,无法看到深入探讨他们内心世界做出的对于战争的思索和看法,无法看到导演对等公平的描述,而仅仅能看到有失公允的视角和描述,所以,这些所谓英雄又是难以得到我们认可的。
而关于本片的另一大争议之处在于其夹杂伪记录类型的拍摄手法。关于电影的真实性,电影理论界向来争议颇多。从弗拉哈迪到格里尔逊再到巴赞,对于电影真实性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息过。这些理论的发展和衍生,就导致了伪纪录片这种电影模式的流行。而这种模式已经从最初的另类风格、实验性质转化到现在的稀疏平常了。就近年而言,从《鬼影实录》到《第九区》,许多影片借助的就是这样一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艺术诉求。《拆弹部队》也对于这一视角进行了再一次的挖掘,全片采用手持跟拍拍摄,采用大段直接跳跃性的推拉镜头,并进行动态和高速的剪辑,自始至终都以一种简短而迅速的场景切换来连接整个故事。
这对于一部涉及战争类型的电影来说其实是很好的尝试和手法,也同时模糊了导演的女性性别视角,使整部影片酣畅淋漓。但是争议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有人认为,DV风格使得影片显得过于粗糙和劣质,甚至失去了影片的观赏感。同时影片在叙事上一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单线条的直线叙事。没有过多的视觉特效和闪回等手法,纪实的特性使得影片的戏剧张力被削弱,同时人物的性格发展呈现一种阶段性和不完整感,脱离了整个环境因素下的人性深入挖掘。
更为重要的是,当这种纪实性与影片的主旋律视角结合起来看时,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宣扬作用其实是更明显而严重的,影片一方面标榜的是自己的真实性和价值观,但是另一方面又在这样的真实性中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这样的矛盾性束缚了影片的发展,也因此惹来了非议。
总体看来,《拆弹部队》实际不失为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独特视角也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观众的心情。但是在它纪实风格的包装外表下,实际上还是无法摆脱美国式英雄的塑造和完善。尽管它标榜的是中立的战争态度和非主流观念的倾向性,但是归根究底,这还是一曲“藕断丝连”的主旋律。
篇3
关键词: 《水浒传》 《金瓶梅》 武松 形象比较
武松可以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好汉,他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特别的崇敬,成为世代中国人的楷模,除了他身上超人的胆量、武艺、豪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具有极大感染力外,施耐庵过人的写作技巧,也使这个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和梁山其他好汉相比,武松故事的篇幅则长得多,从第二十二回到三十二前半回,以十回的篇幅集中描写武松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性格,是为著名的“武十回”。而且在这十回中,都是以武松为主角,一点也不间断,中间除了张青、孙二娘和施恩有点戏外,其他都是围绕这一个人物在展开情节,从而使“武十回”成为《水浒传》中具有某种独立意义的小长篇。
对于这样一个豪杰英雄,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肯定不是少数,其中数金圣叹的评价最高。金圣叹对水浒人物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将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分为“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中上人物”、“中下人物”、“下下人物”几等。而在“上上人物”之中,金圣叹对武松、鲁智深、李逵三位豪杰评价很高,而对武松的评价最高。他在《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药鸩武大郎》的回评中说:
“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①
张恨水也曾这样评价过武松:
“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几乎把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我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其自身的行为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一部《水浒传》以十回之多来刻画武松一个人物,情节惊险曲折,故事环环相扣,结构十分紧凑,不但武松光彩照人,一些只在这十回中出现的人物,如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等也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甚至成为后世许多作家的题材,比如《金瓶梅》。《金瓶梅》一百回的故事框架就是从《水浒传》的“武十回”中移植过来的,但是武松已经不再是主角,作者兰陵笑笑生压缩了关于武松的描写,《水浒传》中武松的经典篇章“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被一笔带过。
同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在不同的著作中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对比《水浒传》和《金瓶梅》中关于武松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武松出场的介绍
《水浒传》里施耐庵把武松写得完美无缺,而与《水浒传》中其他一些英雄人物既有突出英雄气质却又有一些缺点(如王英的好色、李逵的鲁莽之类等)有所不同。从长相上而言,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无论古今,都堪称标准牌的美男子。再从勇武来说,他“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可见他是多么勇武,武艺多么高强,怪不得在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中他会排在第十四名这么靠前的位置。但是,武松不仅仅是一条硬汉,还有充满情义的另一面。比较而言,《金瓶梅》里关于这一方面的描写,作者有意无意地做了改动,有些只言片语的微小不同,却使武松的情义大打折扣。《水浒传》里武松刚出场就通过自述和作者的交代,表达了对胞兄浓浓的记挂思念之情:“相伴宋江住了十数日,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柴进、宋江两个都留他再住几时,武松道:‘小弟因哥哥多时不通信息,只得要去望他。’宋江道:‘实是二郎要去,不敢苦留。……’”在街头与武大不期而遇时,武松先是“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呀!你如何却在这里?’”“回转身来,看见那人,扑翻身便拜。”“武松拜罢,便道:‘一年有余不见哥哥如何却在这里?’”虽然毫无思想准备,可却是那样的喜出望外,那样的手足情深。及至与哥嫂见面之后,又是那样的亲热,一口一个“哥哥嫂嫂”,充分反映了他对亲情多么看重。相比之下,《金瓶梅》的描写可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只是通过他人之口及作者的交代,平平淡淡地表出武松“要去寻他哥哥”。兄弟相见的文字依然乏善可陈,同样没有应有的场面描写,只有“当日兄弟相见,心中大喜”。而细味上文,其实这一句主要是说武大“心中大喜”。难怪本回回目的后半句要冠以“武二郎冷遇亲哥嫂”了。这里的冷,绝非指他们兄弟“冷不丁”相遇,也不会是仅仅为了与前半句“对仗”,而应是“冷淡”。在随后的故事里,武松对其兄态度之冷淡,更与《水浒传》迥乎有异。
二、武松身上的豪侠气质
《水浒传》站在豪侠的立场上写世态人情,武松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这两个情节与他景阳冈打虎的经历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他勇武不凡的形象。《水浒传》写武松斗杀西门庆,是武松一手揪住西门庆左脚,叫一声“下去”,把他从狮子楼上甩到当街,跌得半死,武松又涌身往下一跳,把他按住,只一刀,割下他的头来。论勇武,西门庆不是武松的对手;论地位,虽然西门庆有钱有势,他要收买何九叔,但人家还担心武松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子”,偷偷把骨头藏起来,以备武松查问。武松从东京回到县里,街坊四邻都捏一把汗,暗暗想着西门庆这下要倒霉了。武松杀了西门庆,县官念他是个义烈的汉子,审案时有意减轻他的罪行。在一部《水浒传》里,武松的义烈勇武,使他成为好汉中的好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甚至把他称为天人、神仙。到了《金瓶梅》里,武松就不再是威风八面的好汉了,那里的好汉是西门庆。武松找西门庆报仇,结果误杀了李外传,西门庆买通官府,将其充军到孟州道。只剩下潘金莲由他去杀,可是手刃潘金莲的过程也只见凶残,不见豪勇。而且在《金瓶梅》所营造的世界里,义勇豪侠不再大行其道,反而是西门庆的银子更有威力。何九叔为西门庆掩盖罪证,丝毫不在意武松能奈何他。县令也不再同情他的义烈,武松本人也似乎没了在《水浒传》里的豪气。在《水浒传》里,他来到孟州,进得牢城,一味要逞英雄,对一百杀威棒不当回事情,“要打便打,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不是好男子!”而在《金瓶梅》里呢:三四个皂隶受知县之命,须臾打了武松三十板,“打得武松口口声冤,说道:‘小人平日也有与相公用力效劳之处,相公岂不怜念?相公休要苦刑小人!’”这些都是《金瓶梅》里的武松为人不足称道的地方。《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大书,营造了两个世界,谁是英雄,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一边是豪侠的观点,一边是市井小民的观点。前者可能过于浪漫,对于一个人的正常社会责任过于忽略;另一边则过于现实,把市井小民的观点当成法则,生活也会太卑琐。
三、关于武松的细节描写
首先,从武松这一人物的塑造来看,这两部名著已分高下。《水浒传》中的武松常常“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因此,在柴进满庄里的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这里的武松的确不像一个英雄好汉,试问,有谁会认为,这个醉酒后仗着别人的器重撒野放泼的暴力倾向者会是“侠”的代表者之一?而《金瓶梅》则径直写“招揽天下英雄豪杰仗义疏财的柴进,因见武松是一条好汉,收揽在庄上。”这样写是对武松本质上的改塑,道出了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暗指了武松的人格,这个以巧笔精心创造的英雄显然要比《水浒传》里的人光辉得多。
其次,对武松打虎的心理描写也有极大的区别。《水浒传》里的武松事先并不知道景阳冈有虎,酒醉后又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既怀疑“酒家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兰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又认为“这酒家诡诈”,待“方知端的有虎”之后,才知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是丢不下脸面,怕被耻笑,只得带着侥幸和冒险的心理上山。然而越怕越巧,最后是稀里糊涂地“醉来打杀山中虎”。《金瓶梅》中的武松则是一到山东界上就知道景阳冈上有虎伤人,“这武松听了,呵呵大笑,就在路房酒店内,吃了几碗酒,壮着胆,横拖着防身哨棒,踉踉跄跄,大汉步走上岗来。”并大声喝道:“怕什么鸟!宜只顾上岗去,看有什么大虫,若是遇见,且除了它!”这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豪气干云天的武松难道不比另一个小家子气的武松更让人敬佩吗?这种改塑无疑是符合人们心意的。
再看武松对待潘金莲的态度。《水浒传》里写武松一见到潘金莲就“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热情得十分过火,庄重不足,难免有轻薄之嫌。后来更是“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之愁;脸如三月桃花,暗含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来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武松对潘金莲的这种色相观察得如此细腻,而且欣赏得如此心旷神怡,岂不是意味着他已情不自禁地被欲望所迷?《金瓶梅》中对应这两处的描写的分别是:“武松施礼,倒身下拜”,“武松见那妇人十分妖娆,只把头来低着”,“武松已有五七分不自在,也不理他”。很明显,《金瓶梅》中的武松要比《水浒传》中的武松坦荡,正直,态度坚定、鲜明得多。后者的形象,要比前者高大光辉。
还有对西门庆等人的认识。一者是头脑简单就事论事,一者是思维深远就事论人,就事论世。且看这两处描写:
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水浒传》③
小人哥哥武大,被豪恶西门庆与嫂潘氏通奸,踢中心窝;王婆主谋,陷害性命;何九朦胧入殓。烧毁尸伤。见今西门庆霸占嫂在家为妾。今有这个小厮郓哥便是证见,望相公做主则个。――《金瓶梅》④
两相作比,我们会发现,后一种状词比前一种更加具体、确凿,状告面也扩大,这说明武松已作了深入谨慎细密的调查,而不是鲁莽行事。武松已由一个头脑简单的粗人“进化”成一个思维发达的智者。他已认清了社会的本质并有力求除恶务尽的决心:这难道不是武松个人形象的极大飞跃吗?
总之,就武松这一形象而言《金瓶梅》比《水浒传》要更加丰富而复杂,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在《金瓶梅》中得到充分体现,才使社会的复杂性得以完全展示,人性的复杂组成社会的复杂,社会的复杂又加剧人性的复杂,这正是兰陵笑笑生比施耐庵更加成熟的地方。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金瓶梅》虽然从《水浒传》“武十回”移植或者说借用了其部分框架、人物和故事,但兰陵笑笑生显然对这部巨著事先有通盘考虑、周密安排,包括对移植、借用原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减、变形。最大的改动就是原先关于武松的一系列“英雄事迹”绘声绘色的描绘,这里统统被作为“暗场处理”,没有一处正面的文字;就连关于武松的故事中写得最好、最为人所称道的打虎一节,也都如此。兰陵笑笑生笔下的武松性格和原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不同,是与他和施耐庵对人生、世事的看法不同密切相关的。虽然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兰陵笑笑生的真实情况,但从《金瓶梅》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看法是比较灰色的。在他看来,人有许多劣根性,这集中体现在他笔下的西门庆、潘金莲、庞春梅这些主角人物身上。同时,在他看来,人又是复杂的,一个人往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即便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不是一无是处。就是像西门庆这样的人,也会在李瓶儿死后真心痛哭,有的时候也表现出豪爽大方。反过来,他又认为,生活中没有尽善尽美的人,不存在道德高尚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英雄豪杰。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把武松这个形象塑造得过分神化了。兰陵笑笑生在移植《水浒传》里武松故事的时候,明显对他加以“矮化”,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这样一来,虽然只是部分改变了关于武松的文字,但却根本颠覆了他的形象。
注释:
①孙秋克.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中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节录).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
篇4
文章主要讲述了小英雄雨来不顾自己的安危,英勇和鬼子做斗争的事情。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也许面对敌人的诱惑你会收下他的糖块告诉敌人李大叔刚才来过,而雨来却不被敌人诱惑,坚持说:“没看见。”多么有骨气。文中接下来写他如何面对敌人拷打的那部分内容更使我感动。“扁鼻子”军官压住肚子里的火气,用手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我最喜欢小孩。那个人你看见没有?”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在最紧关头,雨来态度仍然坚决,还不说李大叔的藏身之地,雨来是多么地宁死不屈呀!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和雨来一样坚强的小英雄:王二小、刘胡兰……他们用自己生命捍卫了真理。比起王二小、刘胡兰,雨来幸运多了,因为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逃出了鬼子的手掌心。雨来是多么聪明、勇敢啊!我怎么能不佩服他哪,我虽然只比雨来小一岁,但是我也像雨来一样坚强的。
记得有一次,老师留的数学家庭作业是关于行程方面的题,让我们做,前几道题我做得还很顺利,可是到了最后一道题,我仔细读题,还是没有读懂,就想放弃不做了,刚一伸手想收拾好本子,一下子碰到了一本书《中国小英雄故事选》,脑中迅速闪过他们的一个个故事。我想: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那样坚持不懈。我遇到了一点困难就退缩,还算什么好学生呢!想到这儿,我又安心地开始做题,结果题很快就被我接出来了,你说怪不怪?其实也不怪,谁让我们是向英雄人物学习呢!
今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更让我增添了学习的动力。雨来,你是我成长的指南针,指引我前进,前进……
篇5
一、以情导入,融情于课。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情。那么,根据课文的内容,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情感大戏”,则以情导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要将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倾向等等融入课堂之中。这样,在合适的、张弛有度的、贴近教学内容的课堂引入下,学生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老师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上来,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雷雨》的教学时,导入语就可以是抒情性强的,以此来将情感贯穿在教学之中。《雷雨》作为戏剧名篇,其中情感纠葛复杂,但是却也扣人心弦,因此,导语就可以是:“当天边的闷雷想起,当凄清的骤雨尚未停歇,穿越岁月的苍茫,唯有那一场仿佛来自远古的哭泣,化为我心中,久经不息的叹息。”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时刻抓住一个主线,那就是发挥语文的人文价值,这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涵养的重要方面。而情感,是实现这些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导语中凸显情感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力量给予学生“润物细无声”的爱与情绪的传递,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的震撼与力量的陶冶。这一段导入语,不仅能够抓住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和悲哀情感,而且在老师入情入境的语言艺术激发下,学生进入《雷雨》的情景会更快,更能紧扣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赏析作品的兴趣。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美育。文学名著在美育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和生命之中。《雷雨》这样的作品具有的艺术冲击力,更是强大。
二、多维导入,生动课堂。现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很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能给教室的教学提供更为便捷、多元的教学条件。就语文课来讲,有很多文学名著,既有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有朗诵、话剧等多种形式。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音乐、画面和故事情节等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导入方式。比如,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曾被贬黄州之时,在三国古战场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借着对三国赤壁之战及其英雄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仕途的失意。但是,作者没有沉沦于悲观之中,而是表现了自己旷达与洒脱的精神气质。这首诗境界雄阔,视通万里,思接古今,把三国赤壁之战的激烈战争情形融于自己的笔端,巧妙而自然地将历史大事件和历史英雄人物进行了贴切而精到的描写,也表达了自己的豪放派词人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而《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在中国很多电视台轮番播放过,其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杨洪基那有独特声音和情感表达中,也成为大家熟悉的歌曲,且在风格上与苏轼的词又极为贴切。所以,就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曲子,让学生看《三国演义》的序幕,老师随即导入新课:这首激越雄浑的歌曲,让我们的脑海中又浮现了一个个三国英雄豪杰那个性鲜明的形象,随着大江东去、历史远遁,面对这千古江山和英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不断被后人评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次千古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心灵对话和交流,是一次关于人生的终极追问,那么他到底在追问什么呢?我们一起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和他的心灵世界。多媒体的形象画面、熟悉而雄浑的音乐,教师的激情和演讲,激发起学生洞察词人内心丰富世界的欲望,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独特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瞬g有了适合学习这首诗歌的心理状态。
三、名言名句,切合课堂。我们有很多的名言名句,和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很高的传颂度。所以,在教授某些文学名篇时,用名言名句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而且效果也非常好。比如,关于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咱们唐代的绝代双骄,同为诗人的余光中先生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酿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一种怎样的豪情和才气?那么,我们一起去《将进酒》中欣赏酒仙太白、诗仙太白!学生是审美主体,一定要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才能让他们自觉而主动地去领略文本中的美。然后,才能从表层的意义探究深入到隐藏于文本中的深层意义的体悟。这样的导语简洁而清楚地给学生展现了诗人的性格特征和才情气质,而且是用诗人的评价、诗人的语言,这也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对他们进入学习状态而言,无疑是具有推动性的。
篇6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三国演义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三国演义的笔记1这个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书中主要讲述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争斗,最后三国归魏,从此天下太平的故事。
书中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还明白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关羽真勇敢啊!攻打樊城时,关羽被毒箭射中右臂,毒已渗入骨头。将士们找来名医华佗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呀!”用尖刀刮骨头一定疼痛难忍,而且当时没有麻醉药,可关羽居然还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难怪连神医华佗都赞叹道:“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也。”想想自己,平时碰到一点困难挫折就畏缩,甚至痛哭流泪。有一次,我不小心被一块玻璃割破了手指,鲜血顿时流了出来。虽然血没关羽流的多,但恐惧加上疼痛,我哗哗大哭,眼泪和鼻涕流了一脸,邻居的小朋友们都笑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是伤了一点点皮肉就嚎啕大哭,以后怎么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呢?再说和关羽刮骨疗毒相比,我这点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
读完了《三国演义》,书中的精彩动人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让我大开眼界,我不仅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同时还学到了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啊!
中学生三国演义的笔记2假期读《三国演义》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而且,我还认识了一些传奇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吕布......我最敬佩的是人物是诸葛亮。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他喜欢作《梁父吟》,他自比管仲、乐毅,就连司马微都觉得他可以和姜子牙、张子房相比。诸葛亮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洞悉天下,了解天气,而且忠心耿耿,从不背叛他的主公。诸葛亮,他真伟大,我以后一定要多多读书,多掌握知识,我也想成为像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以后做大事!
我最讨厌的就是吕布了。虽说吕布是个勇猛的人,可是他却是个见利忘义、有勇无谋的小人。其中有一回,写董卓给吕布金银财宝,他马上杀了他的干爹,又认了董卓为干爹。可见,他是多么见利忘义啊!
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人是曹操。曹操,他很聪明,但是他把这聪明用错了地方,反倒是聪明反被,所以我认为他最有趣。
书中我最喜欢阅读的是第七回。这一回是讲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请刘备去喝酒,可是刘备一到,天空一黑,准备下雨了。这时,曹操说:“刘备,当今天下,你认为谁是英雄啊?”刘备说了几个他心中的英雄,曹操又说:“英雄一定要胸怀大志,而当今之,只有你我二人才能称英雄。”刘备以为他被识破了,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这时正好天空中打雷,于是刘备借着古代圣人听到雷声也会害怕为由掩饰过去了。曹操见他这样胆小,就不再怀疑。
《三国演义》这本书刻画的人物形象可真生动,我好敬佩罗贯中呀,我现在要阅读更多的优秀图书,将来也写出像《三国演义》这么好看的作品。
中学生三国演义的笔记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汉末年,皇帝无能,朝败,天下纷争。于是,便有了这精彩纷呈、英豪辈出,令人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
而在《三国演义》中,我喜欢的故事有许多,比如说有“二猛将威震长坂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诸葛孔明草船借箭”、“智诸葛独唱空城计”等,无不体现出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气概本身,使人物活灵活现。详细的背景描写如“尘土飞扬”、“尸横遍野”等一些成语写出了战争的庞大和战争的残酷。
当然,人物也是千姿百态,英雄豪杰更是数不胜数,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周瑜、曹操等英雄豪杰。其中有大部分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张飞,是因为他那粗狂豪迈的性格,在长坂坡光是大吼了两声,便将十几万大军吓得魂不附身成为千古美谈;我喜欢关羽,是因为他不忘忠义,至死也不忘主公,重情义;我也喜欢赵云,因为他忠心不变,冒着生命危险救主公的亲人,对主公更是寸步不离;我还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绝顶,为国家效力而不遗余力,同样忠心耿耿……太多太多了。
在这之中,我不止看到了那精妙绝伦的战斗,几乎天衣无缝的作战计划和英雄激烈的战斗场面,还有一国之内的相互内斗,如“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中,关羽被庞德射中了一支毒箭,而庞德的上司于禁怕庞德杀了关羽抢了头功,便鸣金收兵,在关羽的伤刚好时庞德打算率七路大军消灭关羽,可于禁不想庞德功成名就,不肯出兵,并把七军安扎在不利地形,结果被关羽放水全部淹死,庞德被斩,自己也只好自己投降。
虽说自己不在当时,不了解全部,但有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怕不懂了,也学习到了不少知识和精神。
中学生三国演义的笔记4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靠贤臣帮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难觅,所以曹操“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也不在乎。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身边的谋臣不胜枚举,曾经得罪过他的,他也不计前嫌。
还有曹操的乐观、豁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战败后,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没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也学过他的好几首诗,我都很喜欢。
再说另外一个人,此人身长八尺,头戴纶巾,面如冠玉,手执鹅毛羽扇,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人——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刘备死后,为了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袢,他因过度劳累而死。
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担惊受怕的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空城计里的细节。在城墙上,木案上清烟萦绕,香烛静静的燃着,轻轻摇羽扇显得自信从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虚汗的脸,额头的隐隐汗珠,城门口挥舞着扫帚军士的荒乱,他司马懿也没注意到,如果换作曹操,诸葛亮这次就难光一劫。
因为诸葛亮帮助刘备横插一手,中原大地才会征战多年,民不聊生,他们可否顾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个不好的下场。如果他帮助有实力的一方统一天下,那就会国泰民安。
中学生三国演义的笔记5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篇7
关键词: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研究
根据对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有关人员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套路还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会对红色经典的革命精神传播造成阻碍。因此,对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现状和策略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1 红色经典的含义
红色经典指的是建国初期以来,将革命故事作为背景而展现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影视作品等。“红色”象征的是当时人民群众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以及感人至深的战斗精神,是无产阶级革命情操的代表,并染上了理想主义色彩。“经典”的含义则是这些作品在特定时期积累并沉淀了下来,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形成了具备永恒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于是,当“红色”与“经典”相互融合并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极富魅力与价值的艺术概念,以这一概念为前提而诞生的艺术形态都可以被称作“红色经典”。通常情况下,红色经典都有着自己特殊的社会背景,因此该系列的改编影视作品也需要定位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要反映出影响较为深远的革命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等。
2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2.1 红色经典被戏说和泛化
20世纪末以来,影视文化市场开始对红色经典进行各种改编,而改变的态度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由此遭到了理论界的质疑。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系列有关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出现,也引起了红色经典被戏说及泛化的现象。网络上甚至衍生出了一些“红色搞笑”作品,使红色经典被低俗化,并暴露出了种种问题。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如果一味重复旧题材,则无法带给观众新的感受。但如果肆意修改原著,过于强调情感一类的戏而忽略了原著精神,就会降低原著的经典性及严肃性。
2.2 扭曲了原著和史实
虽然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应当要坚持与时俱进,但这并不代表要改变原著和历史的内容。比如《红色娘子军》这部经典,《林海雪原》中对其的改编就扭曲了原著,将其定位成了青春偶像剧,并加入了不少感情戏成分,这就是不尊重原著的表现。当前社会容易受到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原著和历史,就容易走偏,使得经典作品彻底变了味道,无法展示出原著中的革命精神。另外,现在有部分演员及改编者心浮气躁,对历史不够了解,并且也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品读红色经典,导致产生了违背历史的问题。
2.3 过于强调娱乐化,未找准市场发展方向
从近年来的红色经典改编作品可以看出,该类型的影视改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原有的色彩和味道,其教化性逐步降低,变成了娱乐和搞笑为主的影视剧。比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在原著里本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但在该剧里却变成了世俗味浓厚的伙夫。虽然编剧认为,要将英雄塑造得更“接地气”,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人”,但这样单纯追求收视率及娱乐化的改编方式,使得经典作品变了味道,英雄形象也受到了损害。这种美化反派人物而抹黑正派人物的改编,并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赞同。
3 关于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策略
3.1 充分考虑到观众对影视的喜好
在改编红色经典时,首先要考虑到目前观众收看影视剧的偏好及特点,找准改编的方向。有的影视改编研究单纯将观众的喜好评估成“怀旧”和“娱乐”,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观众在观看影视剧的时候,除了有上述两种需求之外,还具备“思考”和“欣赏”的需要。实际上,红色经典对于上一个年代的人们而言,既是宝贵的财富,又是一种困惑。因此,财富和困惑构成了那个年代的观众们对于红色经典的回忆,所以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希望能够消除掉这些困惑。所以,影视制作人员在进行红色经典的改编时,要充分尊重观众的需求,全面考虑到当下社会环境和观众收看的偏好特征。首先,观众是在多元化信息流的背景下观看影视作品的,因此观众能够使用遥控器自主挑选喜爱的节目。其次,观众在家里收看影视作品时,处在一种相对开放的状态下,在收看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各种和看电视不相关的活动。改编者必须要想办法吸引观众把注意力放到红色经典作品上,并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进入审美状态。这就需要加强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展现出叙事优势。
3.2 坚持政府部门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指导精神
我国广电总局在通知中明确指出,有的观众发现,一部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作品存在误读的问题,这会给群众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从红色经典的意识形态上讲,政府部门批准对红色经典进行“新编”或是“正说”,但不允许“戏说”的情况出现。所以,广播影视部门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仔细检查好各种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改编内容,确保其充分尊重原著精神,不能戏说或是调侃。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必须要保障作品的严肃性、完整性和经典性,要对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牺牲主义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对于一些带有“低俗描写”和“杜撰亵渎”情况的改编作品,必须要坚决抵制。改编者要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充分考虑影视改编的指导精神,确保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创作得以健康发展。
3.3 充分吸取有关红色经典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红色经典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研究手段和角度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语境与视角对红色经典进行研究,打破了以往思维僵化的局面。目前,学术界除了对红色经典实行艺术研究之外,还十分关注红色经典和革命传统、现代语境、人类精神史之间的联系,着重探索红色经典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影响。所以,改编人员应当将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参考,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上升到哲学层面和人文关怀层面,构建作为“人”的自觉意识。当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一些对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质疑的声音,询问是否应当将红色经典作为我国文化新传统,以及此类影视改编是否在利用人们的怀旧心理打造商业化作品。所以,对于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应当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积极研究最新发现的学术成果,让学术资源能够更好地为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服务。
4 结语
相关人员在进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改编时,必须要对原著和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立场,最终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不仅要考虑到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喜好,还要坚持政府部门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指导精神,同时充分吸取有关红色经典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提高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改编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立兵.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J].电影评介,2007(11):21-22.
[2] 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145-149.
[3] 单怡.当前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中的叙事嬗变[J].价值工程,2015(01):290-291.
篇8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三国演义》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里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比如说:张飞、关羽、刘备、赵云、诸葛亮等等。
在里面,大家也许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他精通天文地理,能够知道别人心里想着什么,非常厉害。
但我不喜欢诸葛亮,因为他那些理论都是靠观看天气气象而得来的,不是真本事。我喜欢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还有水淹七军。这些都是关羽最精彩的故事。他不仅有智慧,还有很强的武力。他在找刘备的时候,得向曹操告辞,但是他不知道要有通行证才能过去,所以他过了五个关口,杀了六个将领。这令我很震惊。
关于他也很讲义气。在华容小道上,曹操本来是要败在他手里的,但是因为曹操以前对他很好,他又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所以关羽就没有杀了他。你说谁会这个样子,放弃了一个好的机会不去捉敌人,反而因为“义气”这两个字而放弃了一个好机会,正因为关羽很讲义气,我才喜欢他。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刘备的大儿子刘禅。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他竟然听信奸臣的话,不管国家大事,只饮酒取乐,等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竟然投降了。投降了也罢,没想到他在魏国看蜀国的歌舞表演的时候竟然还很高兴,其他蜀国大臣的眼泪都哗啦啦地流了出来,他竟然还没有一丝伤心难过的神情!果真是个乐不思蜀的!蜀国有他这种人真是悲惨啊!
《三国演义》这本书展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里面有很多故事让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还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真是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2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200左右个人物,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刘备.五虎将.曹操……《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我觉得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诸葛亮,他是蜀国的军师,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走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书中描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第二印象的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关羽的外貌却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还有刘备,他是蜀国主公,为人仁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要把这些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3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4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5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
“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
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
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拉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
篇9
《我的战争》跟传统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相比,更像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动作片。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我的战争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1战争与爱情,是电影中亘古不变的两个重要元素。也许正是由于战争中太多纷乱复杂的东西,给爱情带来了障碍与磨难,比如战争中爱人的被迫分离、身份地位的差别、战乱的压迫等,因而这类电影特别容易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悲剧的力量往往是伟大的,它会让人在心灵受到微折之后重新感悟到生活的真谛,通过一段发生在战争中的绝美爱情,观众也许会感受到超越影片本身的许多东西。
年度战争史诗电影《我的战争》,就是讲述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有一支英武勇猛的志愿军,他们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并肩作战的日子里一起经历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情感线丰富感人,有爱情、父子情、父女情、战友情,以及所有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其别要讲述的就是战争与爱情。
这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依稀记得这部电影的海报上写着一行字:“史上最牛的抗美援朝战争大片”,看完电影之后,我想说,这果然是我看过的最牛的战争大片。电影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团圆》,导演彭顺很巧妙的从一个角色开始切入,纵观全局,大部分都是战火连天的戏份,到处都是坦克、战车和四处飞溅的弹光炮火,即便大部份都是战场戏,但与战争相得益彰的,就是片中孙北川与孟三夏之间的感情纠葛,可以说导演是把感情线巧妙在埋在了战场戏里面。
孙北川与孟三夏的爱情故事质朴、深沉又动人。感情戏在这部战争片中实际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虽然不是作为主线存在的感情线,但这段感情戏却推动者整部剧的剧情。重要的也不是感情戏如何渲染,而是感情戏究竟在整部电影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我的战争》中孙北川和孟三夏这段感情戏,实则就是在传达着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
整部电影传达的精神是“一起找回民族血性”,九连连长孙北川与文工团队长孟三夏的爱情故事则是在传递一种“心怀大爱”的精神。在那个抗战的年代,这两个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始终坚持“祖国至上”的原则,两个人有着共同的信仰,并为之共同努力着。虽然两人在彼此接触的时候早已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但在自己的“小情”与民族的“大爱”之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切以战争胜利为己任。
战争是残酷又无情的,但好在战士们都是有情之人。片中的志愿军们,一方面不畏生死追求革命理想,另一方便也描绘了一段经过战火洗礼的浪漫爱情故事。在抗美援朝的危难时刻,志愿军们救国救民的大无畏气魄与追求爱情的浪漫情怀相辅相成。正所谓“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英勇的志愿军们正是怀揣着一颗“国家太平”的心,才在打胜仗后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2电影的开场让人还没有闻到战火的硝烟,轻松中几个主角的形象跃然纸上。孙北川的粗犷、小神仙的机灵、老爹对儿子的温情、还有孟三夏的淡定给观众在开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敌机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太过于惨烈和悲壮的场面在不经意之间来临。第一站就是数不清的伤亡,在初入朝鲜之时就预示着战争的艰难。
但战争中却不乏温情,孟三夏和孙北川的爱情,轻轻几笔便让情感充裕在心间,久久不能逝去。片中用了极为浓重的篇幅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不禁想问: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何处?孙北川最后问:会有人记住我们吗?我们记住的可能是那些大人物,而像电影中的那些小人物只有亲人能记住他们吧,其他人不会认识他们的。但战争带来的那种残酷、那种无力感会充斥在每个人的心头,让我们去思考是否应该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呢?我们献出了无数人的`生命,当初是保家卫国,但现在回头想想,真的应该参与吗?
我的战争是为数不多讲述朝鲜战争的影片,导演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后面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的。我没看影评,有些人跟我说这部片子不就是一部宣传中美必有一战的片子吗?但我并没有看出来,我感触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恐惧,我根本不希望有这样的战争,更没看出这片子跟中美战争有任何的关系。影片见仁见智,希望大家都能走进电影院去看一看,有自己对片子的解读。
最后想说说演技,可能我对社长的要求较高,我觉得社长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更加的刚强一点,孙北川太细腻了,社长更多的注重了在战争场面的诉说,但人物上面有些小瑕疵。我更喜欢黄志忠的演出,只有1个小时的戏份,但人物已经诠释的很到位,毕竟是戏骨,确实点赞。王珞丹和杨祐宁的表演也确实很好,给战争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温情。
胜利的列车驶来,但姑娘却等不到自己的爱情。我不愿战争,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3《我的战争》这部电影是由彭顺导演执导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电影,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面顿时吸引了我的眼球,战争场面震撼惨烈,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我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观影。
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战役: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由孙北川带领的钢铁九连乘火车奔扑前线,火车正在行进中。不料,敌机突然袭击,遭遇了密集轰炸,随着导弹一次次的抛下,一股股巨大的冲击向战士们袭来,整个战场都被火光包围,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云升上天空,战士们大量牺牲,孙北川带领部队奋勇冲锋,炸掉暗堡,夺得江面大桥战胜利。之后收到上级命令前往五义亭阻击敌军,到达五义亭,等敌人坦克靠近后给予重击。在大斧子等人的牺牲下,留给部队时间,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将美军坦克砸毁,守住五义亭,大家的欢欣喜悦响彻山谷。军队继续向敌军师部挺进,进入小镇时,不慎进入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文工队队长孟三夏触到连环地雷,孙北川替她将雷按住,并成功除雷。而后被敌人包围,老爹腿部中弹,王文珺牺牲,后来老爹唱歌引敌人前往,拉响弹雷,消灭阻击了敌人。九连在537高地北坡时,经过激战,进入敌人坑道,反扑中,人数所剩无几,为完成任务毫无惧色,坚持到大部队到来,英雄们含笑而眠。
看后我被深深触动,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让我肃然起敬。敬他们的勇敢,敬他们的团结,敬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敬他们舍己的精神,敬他们的坚定,一幕幕场景再现了前辈们为胜利铺就的鲜血之路,每一场战役中都会有志愿军壮烈牺牲,知名的,不知名的,哪个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哪个不值得我们爱戴与尊敬?他们是我们的英雄!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电影是催泪的`,令人感动的。当孟三夏撕心力竭地让大家活着回来时,我的眼眶是湿润的,活着就是战友间的深厚情谊,就是最大的胜利;当小神仙奋不顾身将孙北川扑倒躲避炸弹的一瞬间是美丽而震撼的,身后的火海让这一瞬变得永恒;当天寒地冻,老爹和小神仙冒着生命危险,用尽心血,历经苦难,满脸坚定爬出碎石时,我感受到他们的毅力。被深深感动!
中国所有英勇牺牲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他们为了13亿中国人现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段幸福生活后都有前辈们的努力与汗水,艰辛与坚持。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应铭记于心。我们应珍惜现在的幸福,永远记住幸福后前辈的努力!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4《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
该片以孙北川为主角,他带领的九连是志愿军中的一支勇猛的队伍。在赶赴战场的火车上,他与干练又耿直的文工团团长孟三夏相遇,身为同乡的两人由斗嘴开始产生交集,孙北川对孟三夏一见钟情,而孟三夏则看不上这位"大老粗"。然而,孙北川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追女孩,他带领着自己九连的弟兄沿途作战,在火车上躲过了美军的空袭,在五义亭追击美军的坦克部队,误入美军地雷阵陷阱之后又要与兄弟们拼死突围,最后还要领着兄弟们完成攻下537高地的任务。孙北川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可靠的男人、勇猛的战士。孟三夏对孙北川的感情也产生了变化。
小人物刻画温情场面
整部电影中儿女情长的元素所占比重不多,但能起到让孙北川的形象更为立体的作用。他追女孩子的招式都是直截了当地说"想和孟三夏亲嘴",这种看似直接的对白,刘烨却还能将其演绎出可爱又率真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不同,《我的战争》从小人物的出发,重点没有描绘朝鲜战争的宏大和历史意义,而是放在了一个个鲜活的战士身上。大胆的再现了在战争这台绞肉机中生命的渺小,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升华了最真实的人性,着实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真实场景展现血性精神
对于影片中的战争戏份,着重凸显了场面的真实性和残酷性,许多观众表示"如同置身于战场"、"炸弹似乎爆炸在身旁"、"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场",而对于影片战争戏之外,更多人表示"战争太残酷"、"庆幸自己活在和平时代"、"影片中残酷的战场上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是有许多人在观影后,被影片所感染泪眼朦胧。并且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基础上,影片注重刻画中国军魂,展现了中国军人能打胜仗和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
我的战争观后心得5个人对战争片的好坏之分,从不指在电影能有着多么宏大刺激的战争场面,而更在于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鲜活真实的生命去承载战争之殇与和平之思,但《我的战争》中一味的战火渲染,剧情的散乱,人性的苍白,都只是使电影变的肤浅平庸。
难以否认这是一部在战争场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于逼真的战争并没有去写实其所带来的冷酷残忍,电影只是用战争在不间断的渲染着主旋律的英雄情怀,但这不是一部虚构的《指环王》,无数人的生死都可赋之笑谈,战争背后有着多少的苦难,数以万计的英魂却只是在电影中成为了衬托那一腔英雄热血的悲情,这样的作品从本质上来说,虽然稍胜于全然无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与前者不思战争之殇的做法并无不同。、
篇10
每一届高三作文复习,素材积累都是重中之重,但素材积累不等同于背诵故事梗概和已经写好的各类颁奖词。就好像你有很多漂亮的布匹,直接穿身上肯定不行,多少也要剪出几个窟窿,伸出脑袋和四肢,这样看上去才能有个基本的人的形象。这就涉及对素材的裁剪,要能够自如地按照不同的题目和立意来剪裁素材。裁剪素材的前提是尽可能深入地掌握素材。
就拿“感动中国”人物来说吧,每年评选出来的人物在道德层面上都可以说是一致的,以至于很多人感觉会比较雷同,缺乏新意。这样的人物评选不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走秀,而是一种价值观的弘扬,追求所谓的新意,只会丧失这项活动的本质意义。对于疏于了解、只希望通过已经总结好的材料来笼统地掌握素材的人而言,把这些很相近的人记下来都是个难题,君不见许多令人无限感佩的英雄人物,在富有创造力的考生手中,经常变换出无数个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籍贯,不同的性别……真是啼笑皆非!
若想培养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并非难事。对素材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和比较,根据不同题目对同一素材进行多次片段写作等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是这些方法总要耗去不少时间,而且并不是立竿见影,比起单纯背一背故事梗概、央视颁奖词,自然要辛苦得多,我想对于已经习惯于考前通过种种所谓捷径来谋求好成绩的学生而言,踏踏实实地做好案头工作绝不会是他们的选择,更何况很多老师也未必愿意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工作。
其实最有效的思维锻炼,就是要从根本上掌握素材,方法就是了解素材,感受人物。这也是培养书写能力的基本功。比如我们熟悉的“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很多学生知道他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捐资助学,关心孩子,是个有爱心的高尚人士,但其实我们只要再认真读一点关于阿里木的事迹介绍,就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搜一搜百度,就能看见这样一段文字,当有人问及阿里木捐资的原因的时候,他说了一些情况。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没什么文化,自己也只上到高中。出来卖羊肉串时,经常被人说抢了生意,把他打走,甚至还曾被坏人绑住打伤了腿。但他却悟出一个道理:那些人是没有文化才那样做的。他恨自己文化少,没文化自己过不了好日子,而有的人没文化也会让别人过不好!因此,阿里木觉得,不能让想读书的孩子上不起学,要尽力帮他们!对资助的学生,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学成后一定回贫困地区,告诉大家改变观念,要读书,要有文化,对自己好,对别人好,对国家好。
我想,如果你能关注到这些,就一定能感受到,阿里木的身上有一种不同一般的气质,那就是没有把自己经受的不公和伤害简单而直接转化为怨恨和报复,而是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寻求解决的方式。阿里木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的情怀却是如此伟大。翻一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典籍,能够以同样的悲悯情怀看待世人,并以无私之举奉献社会的人,有过多少?阿里木帮助孩子的举动甚至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呼喊,他们不都是力图从精神世界的层面来拯救社会吗?当我们站在应有的高度来理解阿里木的时候,笔下生出的必然是对他最诚挚的敬意,最饱满的感动,最深刻的认同。(北京卷作文题见本期第22页)